写出扶幽主要的查里九世世香巴啦世界我喜欢的人物及评析

藏传佛教的教派
藏传佛教在中国分布范围较广,内部宗教派多,寺院林立,僧尼信徒众多,社会影响比较大,不仅对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周边民族地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甚至在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由于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藏传佛教成为支配西藏人民的意识形态,上声能僧侣集团直接参与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这完全超越了宗教所庆有的职能。直到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进行了必要的宗教制度的改革,实革了政教分离,认真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从而使广大藏族人民无论须思想文化领域还是在生产生活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据统计,西藏民主改革前,西藏自治区境内共有2711座藏传佛教各宗派寺院,114103名僧尼,其中上层活佛约4000人,僧尼总数约占西藏总人口的10%。其他藏区僧尼人数比例与此大致相当,如:青海省境内共有722座寺院,约57647名僧尼,其中活佛约1240人;四川省境内共有747座寺院,约93700名僧尼;甘肃省境内共有369座寺院,约16900名僧尼,其中活佛310人;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有24座寺院,3233名僧尼,其中活佛34人。这里还没有统计内蒙、新疆以及内地的藏传佛教寺院及僧尼数。藏族地区4573座寺院中的僧尼人数多达285583人,如此庞大的佛教僧尼队伍,他们不从事生产劳动,无疑给当时藏族地区的广大农奴民在经济上带来深重的压力。.cn经过民主改革,左藏族地区实现了政教分离,宗教信仰完全成为个人的私事。这是藏传佛教史上发生的一次历史性变革。根据1965年的统计,当时在西藏自治区境内只保留553座寺院,6913名僧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一次实践,它基本上符合藏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不仅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而且也能满足广大藏族信教群众宗教生活的需求。虽然“十年文革”(1966——1976年)使中国共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蒙受挫折,给广大藏族信教群众带来严重的心灵创伤。但随着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藏族信教群众又重新获得宗教信仰的自由,并在藏族地区掀起一股修复寺院、出家为僧尼的热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广大藏族领教群众对藏传佛教怀有强烈的信仰之心。.cn目前,藏族佛教正处在一个健康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无论在寺院组织、僧尼戒律,还是在开展宗教活动等方面,均趋于成熟和稳定。根据最近资料统计:中国藏族主要居住地区包括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境内,共有2769座藏传佛教寺院。这一数目已达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全藏区势力来看,格鲁派乃是藏传佛教中分布最广、势力最强的一支宗派,现有1460座寺院,接近藏传佛教各宗派寺院总数的二分之一,遍及整个藏族地区。其势力主要以七大寺院为代表,即位于西藏拉萨的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号称拉萨三大寺,它们历来是藏族信徒向往的朝佛圣地;位于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是历代班祥在师的驻锡寺,在藏族信徒的心目中具有盛名;位于甘肃夏河县的拉卡楞寺,是历代嘉木样活佛的驻锡寺,在甘、青、川藏区的广大信教群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总之,格鲁派的势力主要在西藏自治区境内,其次为青海和甘肃和的恐怖行动族地区。.cn宁玛派的宗教势力仅次于格鲁派而位居第二,现有753座寺院,遍及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藏区,其中四川的甘孜和阿坝地区为宁玛派的势力中心,主要以噶托寺、白玉寺和佐勤寺为代表。西藏作为宁玛派的发源地也有一定的势力,以敏珠林寺和多杰札寺为代表。简而言之,宁玛派在藏传佛教讲多宗派中仅次于格鲁派而在广大藏族信教群众中特别在藏族民间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噶举派拥有366座寺院,遍及藏族地区,以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玉树州为该宗派的两大活动中电度。从规模和影响上看,噶举派只能排在格鲁派和宁玛派之后,但仍不失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萨迦派,现有141座寺院,宗派势力主要在西藏自治区境内,以萨迦寺为代表。其次,觉囊派其有37座寺院,订集中在四川阿坝州和青海果洛州境内,以壤塘寺为代表。其余藏传佛教宗派,诸如噶当派、希解派、觉域派、布鲁派等,目前只是以宗派学说的形式在藏族地区流特,而作为一种宗派实体在青藏高原几乎不存在了。下面就藏传佛教的诸多宗派作一介绍:1、宁玛派宁玛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宁玛一词的意思为“古”或“旧”,宁玛派即古派或旧宗派。宁玛派取名为古派或旧派,订是它继承了从“前弘期”流传下来的密教思想以及相关仪轨,俗称“红教”或“红帽派”,这是依据宁玛派僧侣头戴红色僧帽而命名的俗名,此称呼不太妥切。宁玛派认为,该宗派的教法仪轨等均传承于藏传佛教“前弘期”的莲花生大师。因此,宁玛派便成为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派别。宁玛派作为一支独立的宗派,也是在“后弘期”中形成的,因为在“前弘期”时没有宗派之分。由于早期的宁玛派采取师徒和父子相传的传教形式,既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教义,也没有固定的权威性寺院,而且其僧侣组织比较松散。虽然宁玛派的教义及其传承比较庞杂,但一般可归纳到三种传承,即远者经典传承,近者伏藏传承,以及甚深净境传承。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初期阶段,有三位宁玛派大师对宁玛派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三位大师史称“三素”,即索波切·释迦琼乃(1002——1062年)、索璃·喜饶札巴、索·释迦桑格(1014——1074年)。索波切·释迦琼乃从小亲近当时的许多密宗大师,广泛学习宁玛派教法,逐步学到了各种流行于当时的密法。比如,索波切·释迦琼用从娘·耶协琼乃大师前完整地学到了《幻变经》密法,托噶·南顺利完成拉大师又给他传授了《集经》密法。可见,索波切·释迦琼乃基本上继承了“前弘期”传承下来的远传经典派的全部教法。后来索波切·释迦琼乃还特意向大译师卓弥·释迦耶希(993——1075年)敬献一百两黄金,获得道果法的圆满传授。通过广泛求教学习和自身的刻苦钻研,索波切·释迦琼乃很快成长为当时的一名精通宁玛派教法并具有渊博宗教知识的著名大师,特别是他创建邬巴隆寺,为宁玛派开辟了一个统一的宗教活动中心。从此索波切·释迦琼乃就在该寺开展一系列促进宁玛派教法仪轨得以进一步完善或发展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宗教活动,使宁玛派结束以往的的分散格局藻无组织状态,开始走向拥有完整教法仪轨和寺院组织的正规宗派行列。.cn索波切·释迦琼乃去世之后,索琼·喜饶札巴成为惟一的继承人。他在管理邬巴隆寺、卓浦寺和札嘉沃修行地三处宁玛派的活动中心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寺院宗教活动开始走向正规化。比如,他规定每天早晨在邬巴隆寺举行宗教活动,正午在卓浦寺举行宗教活动,傍晚在札嘉沃修行地举行宗教活动。同时,为了扩大宗教活动规模,索琼·喜饶札巴亲自主持建造了一座九个柱子的豪华佛殿,取名为空行神殿,里面塑有42尊佛像及护法神,并在两面墙壁分别绘有广略坛城图案。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几座小殿。此外,索琼·喜饶札巴在佛教显宗理集结特别在因明学上有一定的造谐,并具有很强的辩论能力。因而分又成为当时其它新兴宗派僧侣在辩经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经过多次辩经,索琼·喜饶札巴所向无敌,在当时的佛教界赢得崇高荣誉,后来许多辩经对手都一一成为他的弟子。由于当时宁玛派僧侣大都为居士,他们主要注重于密法的修炼,而不十分关心对显宗理论的学习在这种宁玛派在显宗理论的辩经方面没有更多人才的情况下,索琼·喜饶札巴便成为一枝独秀,他为宁玛派在当时其它宗派中树立良好形象作出了巨大贡献。.cn索·释迦桑西伯利亚,又名秘密怙主·卓浦巴或拉杰钦波·卓浦巴,是索琼·喜饶有兴趣札巴的儿子,于1074年也是他父亲去世的那年出生。根据有关藏文资料,索琼·喜饶札巴大师有三位儿子和数名女儿,而且都是修习宁玛派教法的僧尼,后来唯独最小的儿子索·释迦桑格便获得大成就而成为父亲的接班人。索·释迦桑格主要靠他的母亲和舅舅抚养成长,十五岁前在家中一边学习文化、一边练就管理家务的本领,因为当时索·释迦桑格家已是一户资财为丰富的富裕大家,需要有人管理。从十五岁开始至十九岁,索·释迦桑格外出广拜名师,系统学习佛教理论,特别学到了《集经》、《幻变》和《心品》等宁玛派远传经典部全部教法,成为继承和发扬这一传承的著名人物。总之,索·释迦桑格将卓浦寺作为自己常住的主寺,进行了大规模地修复和扩建,并在该寺每年举行四次大型宗教活动,即春、夏、秋、冬四季法会,为宁玛派寺院朝着正规化发展作出贡献。索·释迦桑格于1134年安详地离开了这个充满欢乐和痛苦的人世间,享年60岁,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圆满完成了一位宗教职业者肩负的任务或应尽的职责。.cn经过三位大师的不断努力,宁玛派已成为一个有固定寺院、有系统经典、有僧侣组织的完全独立的宗派,并在当时享有声誉。这一传承属于宁玛派中的经典传承,也是宁玛派中最正统、最权威的传承,在藏族地区一直流传至今。另外,还有一位为宁玛派的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物,这就是宁玛派史上享有崇高威望子成龙的隆钦饶降巴。他生于1308年,本名叫智美奥色,十二岁出家,在当时的诸多有碍师前修学宁玛派以及其它宗派的密法;同时,又在桑浦寺学习《兹氏五论》和《法称七因明》等显宗经论。因此,隆钦饶降巴成为当时藏传佛教界显、密兼通的著名人物。他的著述颇丰,其中最著名的有“宁提”法类三十五种,即喇嘛漾提等,以及七大藏论,即《胜乘藏》、《实相藏》、《要门藏》、《宗派藏》、《如意藏》、《句义藏》]《法界藏》。这些论著主要阐扬了大圆满法的教义。隆钦饶降巴在晚年还宣讲宁玛派的又一深奥大法,即“空行宁提”,为这一密法的传播作出贡献。他于1363年去世,享年56岁。.cn降钦饶降巴在他的短暂一生中,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宁玛派的教理教法,而且为宁玛派培养了诸多高僧大德,为扩大宁玛派的势力作出了杰出贡献。隆钦饶降巴到过不丹,并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叫塔尔巴林的宁玛派寺院,后来宁玛派又从不丹传到尼泊尔。因此,近代许多不丹和尼泊尔的宁玛派僧人常到康区的佐钦寺学习宁玛派的教法。公元17世纪,宁玛派在五世达赖的支持下,在西藏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五世达赖不仅扶持原有宁玛派寺院,使多吉札寺、敏珠林寺等扩大其势力,而且亲自创建一座宁玛派新寺,即尊胜洲寺,在该寺专门传授宁玛派教法,还把噶玛噶举派的创始人都松钦巴在山南洛扎建立的拉隆寺改为宁玛派寺院。另外上,自五世达赖以来,西藏地方政府,每遇战乱、灾害、瘟疫等,都要从桑耶寺请宁玛派僧人进行占卜、作法禳解,从而提高了宁玛派在社会上的地位。因此,宁玛派在五世达赖时期,有过一煌的历史。目前在中国的整个藏族地区共有753座宁玛派寺院,从数量上看,它仅次于格鲁派寺院,而大大超过其它教派的寺院,在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位居第二。作为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宗派,宁玛派在藏族地区有着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除了众所周知的西藏自治区境内的桑耶寺等宁玛派寺院是早在公元8世纪创建之外,在其它藏族地区也有不少历史久远的宁玛派寺院。比如,藏传佛教“前弘期”内产生的藏族第一批出家僧侣中的比卢遮那大师早在公元8世纪就到今四川阿坝藏族地区传教布道,在那里他一边翻译佛经、讲授教法、坐禅修定,一边招收徒弟、建立寺庙、弘传佛法。正因为有了如此的历史背景,今日阿坝藏族地区的宁玛派极为兴隆。在这一地区宁玛派寺院的数量远远超过其它藏传佛教宗派的寺院,这种现象在其他藏族地区是绝对没有出现过的,说明宁玛派在阿坝藏族地区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是有着一定的宗派势力。.cn另外,宁玛派的前身即吐蕃佛教在公元8世纪也陆续传入今云南迪庆藏族地区。目前,这一地区宁玛派寺院在数量上虽然位居第三,但时间最久。吐蕃佛教于公元9世纪中传入今青海藏族地区。公元841年吐蕃赞普朗达玛发动灭法运动时,三位藏族僧人(藏·饶赛,约·格琼,玛·释迦牟尼)为了使吐蕃佛教不受灭绝之灾,携带不少佛教律藏经典逃至今青海东部的藏族地区,并在今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尖扎县以及海东地区的循化、化隆、互助、乐都、西宁等地传教,培养佛教门徒,并建立了一些寺庙等宗教活动中心,如丹斗寺、白马寺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目前,宁玛派寺院不仅遍及青海省的整个藏族地区,而且数量较多,仅次于格鲁派寺院。从目前宁玛派寺院的整个分布情况来看:西藏自治区境内有344座;四川省甘孜及阿坝两地有262座;青海省的藏族地区有135座;甘肃省的藏族地区有8座;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有4座。从这些数字中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西藏和四川是中国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比较集中的两大地区。从时间上看,宁玛派寺院除了极个别是在“后弘期”内逐渐建立起来的。因而宁玛派寺院在其创建过程中也曾受到藏传佛教其它宗教寺院的影响。目前,不少宁玛派寺院无论在建筑规模上,还是在组织戒律上都可以珉春它宗派的寺院,甚至与格鲁派的寺院相媲美。比如,四川甘孜地区的噶托寺、佐勤寺、白玉寺,以及西藏山南地区的桑耶寺、敏珠林寺、多杰札寺等均属于此类寺院。.cn位于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噶托寺是一座历史比较悠久的寺院,这座寺院是由宁玛派历史上号称“三索”中的卓浦巴大师的一位再传弟子嘎当巴·德协西巴(1127——?)高僧于13世纪中叶主持创建的。该寺最兴隆时占地约1平方公里,设有经堂48座、辩经堂42座、坐经堂5座、僧舍513套。尤其有三座著名的佛殿,第一殿置有从印度运来、高9.4米之铜塔;第二殿供奉高8米的释迦佛铜像;第三殿为密宗殿。寺院还拥有印经房11间,当时里面保存藏、梵文经书达9000余种。在教法传承方面,以传授属于西藏敏珠林一派的“南传”教法仪轨,同时兼习宁玛派中的远传经典派的教法体系,寺院主持以转世活佛的方式来接任相承。总之,噶托寺已是一座设施齐全、结构完备、规模较大的正较宁玛派寺院。解放前,噶托寺一直受到德格土司的支持和供养,因而得到不断地发展壮大,在藏区享有较的声誉,历来前往该寺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目前,噶托寺依然焕发出昔日的辉煌,香火十分兴隆。.cn1675年,一位名叫仁增贡桑喜饶的高僧在今四川甘孜白玉县城附近创建了又一座著名的宁玛派寺院,即白玉寺。该寺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同藏传佛教帕主噶举的玛仓巴支派在教法仪轨上有一定的联系,故在佛教显密教法的传授以及修习等方面与宁玛派其它寺院有所差别。比如,白玉寺的寺主虽然也是以活佛转世的方式来选定担任,但是历辈转世活佛,即噶玛洋赛活佛都要前去噶玛噶举寺院德格八蚌寺,在司徒活佛座前受戒。需要说明的是,八蚌寺为德格土司的家庙,在德格土司的辖区有着特殊的地位。不难看出,在白玉圭内出现噶举派和宁玛派在教法仪轨方面相结合的现象,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白玉寺历来一直以宁玛派寺院的身份自居,它有众多的宁玛派属寺。根据有关资料,白玉在四川的阿謦 和甘孜地区,西藏昌都的江达一带,青海的果洛等藏区拥有一百多座宁玛派属寺。这说明白玉寺在整个藏族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宗派势力。.cn1684年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命其弟子宁玛派高僧白玛仁增大师(1625——1697)前往康区传教,在康区又得到林葱和德格两大土司的鼎力支持,于1685的在德格东北不远处建立佐勤寺,第一代活佛,自此转世相承。后来佐勤寺得到从清朝中央政府到地方势力以及周边国家不同程度的支持,其发展之规模、速度等各个方面皆超过噶托寺和白玉寺,成为西康地区最著名的宁玛派寺院。根据四川省档案馆藏档案,“清雍正九年(1713年)果亲王来康时,特赠镀金佛像100余尊。第三代任宝聊系达赖姨表兄弟,得西藏资助创设讲经院。不丹国不仅派僧人前来学经,而且礼聘该寺大喇嘛担任国师。第五代任宝聊获不丹国的损献,开办高级部讲经院,免费为深者提供食宿。竹庆寺因有种种特殊援助,发展神速,成为四川藏区宁玛派之三大主寺之一”。这便是佐勤寺之所以如此兴隆长盛的主要客观因素,在主观方面佐勤寺也做了不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工作。比如,佐勤寺在教学方面,参照格鲁派在系统学习佛教显宗理集结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并设了必修的十三部显教经认课程,这十三部经论相当于格鲁派寺院里学习的五部大论,同时进修隆钦饶降巴等宁玛派著名学者的论著。.cn因此,佐勤寺逐渐变为甘孜、阿坝地区乃至整个藏族地区系统学习宁玛派教法的中心寺院,甚至成为一座深造佛教知识、研习藏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学府。解放前,佐勤寺常住寺僧一般在五六百人左右,而且“它的声望似乎也超过了前藏的多吉扎寺和敏珠林寺。各地宁玛派僧人也常到这个寺院求学,不丹和尼泊尔的的宁玛派僧人也往往来这里求学的。”可以说,佐勤寺不仅在中国藏族聚居地区赢得很高声誉,而且在周边国家享有崇高的威望。佐勤寺仅在中国藏族聚居地区就拥有一百多座宁玛派属寺,这些寺院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甘孜二地,以及青海玉树等地区。西藏自治区作为藏传佛教的发源地和渗透压台心,这里不同宗派的众多寺院在整个藏族地区享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宁玛派也不例外,如多杰札寺和敏珠林寺,不仅在西藏自治区境内而且在中国的整个藏族地区也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多杰札寺位于今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贡噶县境内的雅鲁藏布北岸的一座山崖脚下,规模不大,远处望去,寺院与山崖非常协调,极为壮观。该寺最初由一位名叫扎西多杰的后藏没落贵族于公元16世纪末叶创建,据说寺院背面的山崖中曾出现过一个自然形成的质地为绿松石的金刚杵,因而寺院取名为多杰札寺,“多杰札”是藏语音译,意为“金刚崖”。多杰札寺自创建以来,特别是在17世纪得到五世达赖的大力扶持,有了长足发展,最盛时住寺僧侣竟达二千多人,这在宁玛派寺院中为数不多,说明多杰札寺曾在历史上有过兴隆长盛的时期。该寺在‘文革’中遭受了破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会以后,国家拨专款进行了维修。现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公副会长多杰·江白洛桑活桑,亦常去该寺主持佛事活动,寺庙的管理工作也做得较好。目前多杰札寺有29名出家僧侣,其中只有二名老僧,分别是77岁和71岁,其余都是年轻僧侣,最大的30岁,最小的只有16岁。可见,多杰札寺的僧侣结构为年轻型,而且僧侣中除了一人来自日喀则仁布县外,均为本地山南地区贡噶县人。该寺有严密的管理机构,即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简称寺管会,由一名主任、两名副主任、三名委员组成,并有具体的分工。因而无论是寺院的经济管理、宗教活动,工作安排皆井然有序。在教法传承上,多杰札寺经宁玛派“北传”支系的祖寺自居,在整个藏族地区拥有许多属寺,大都又在四川藏族地区。尤其是多杰札寺与四川甘孜德格县境内的著名寺院佐勤寺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这两座寺院同属宁玛派“北传”支系,在教法义理、宗教仪轨等方面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目前,多杰札寺在教法仪轨的应用特别在佛学知识的掌握等方面远远落在佐勤寺之后,因而多杰札寺时常从佐勤寺聘请高僧前来担任亲教师、以此来提高多僳札寺全体僧侣的宗教文化水准。总之,多杰札寺作为西藏自治区境内最有盛名的两座(另一座为敏珠林寺)宁玛派寺院之一,不仅在西藏地区的信教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在整个藏族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此值得说明的是,多杰札寺的寺主历来是通过活佛转世的方式来继位,其活佛尊号为“仁增钦摩·多杰札”。目前该寺寺主活佛已转世至第十世,即上述仁增钦摩·多杰札江白洛桑活佛,其全名为“仁增钦摩·多杰札·江白洛桑晋美南卓嘉措”现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这从一个侧面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对多杰札寺的关心和厚望。敏珠林寺位于今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札囊县札切乡境内,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两大宁玛派主寺之一,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宁玛派“南传”支系的教法而闻名于整个藏族地区。敏珠林寺是曾经担任过第五世达赖喇嘛经师的著名伏藏大师德达林巴,于1676年倡导建立起来的一座具有鲜明特色的宁玛派寺院。该寺院落除了弘传宁玛派“南传”支系的教法仪轨之外,主要研习藏族十明学科而著称于世。而十明学科概括藏族整个传统文化体系,是由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工艺学、医学、声律学、正理学和佛学共十个不同的学科组成。值得提出的,敏珠林寺是在宁玛派重宗教实践、轻理论学习的宗派氛围中,独辟蹊径,不伎俩重视对佛教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而且深入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藏族传统文化,即十明学科,并在这一领域取得巨大成绩。从而使敏珠林寺在整个藏族地区成为一座独一无二的、超越宗教文化范围的全面研习藏族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府。解放前,在整个藏族地区慕名前来求学的藏族僧人络绎不绝,特别是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俗官也常到敏椅寺学习藏族文化知识。所以,敏珠林寺对繁荣和发展藏族传统文化所作出的贡献,远远胜于对宁玛派自身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比如,敏珠林寺在藏文书法上取得的辉煌成绩是人人皆知的。这一书法派别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藏族书法家,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藏族书法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18、19世纪内出现许多贯通十明学科并在藏族传统文化上有造谐的宁玛派高僧,这与敏珠林寺一贯在藏族地区倡导或造就研习藏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不无关系。由此可见,这种浓厚文化氛围攻是敏珠林寺的一大特色。.cn目前,敏珠林寺共有53名僧人,其中老僧5人,都在45岁至74岁之间;其余均为新僧,最大的34岁,最小为17岁。在53名僧人中除两名分别来自措美县和桑日县外,皆是本地札囊县人。寺院管理机构与多杰札寺一样,设寺管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会组成,并行使民主管理。敏珠林寺在提倡或发扬学习藏族文化优良传统方面,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优势。至于桑树耶寺。今日由宁玛派、萨迦派和格鲁派三大宗派主持。在寺内设有宁玛派和萨迦派两家的护法殿,分别供奉着两派最神圣的护法神。这表明了宁玛派和萨迦派同时不仅拥有教派权力,而且担负着维护桑耶寺的尊严和威信不受侵害的使命。然而,桑耶寺在宗教仪式方面则不分主次,无论宁玛派、萨迦派还是格鲁派均享有平等的权力。例如,在桑耶寺内举办宗教活动时,主要采纳认教群众(施主)的意见来选定某派的宗教仪轨。可以说,从寺院自身的角度看,桑耶寺没有鲜明的宗派观念。众所周知,大昭寺是一座在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藏传佛教寺院。从历史上看,大昭寺是松赞干布时期兴建的第一批佛殿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应该是一座宁玛派寺院。由于大昭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得到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的修缮保护,而且寺内供养着闻名遐迩的释迦牟尼佛像,它在广大藏族信教群众心目中占有神圣的地位。因而大昭寺实际上已成为凌驾于藏传人续篇才多宗派之上的一座圣殿,已经没有宗派之界线。需要说明的是,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大昭寺内成功地举办第一次声势浩大的传昭大法会,即大祈愿法会,后来格鲁派将举行这一大型法会的传统继承下来,并延续至今。经此为契机,格鲁派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大昭寺的日常规战争主管者。虽然大昭寺以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成为格鲁派主要管理的一座寺院或圣殿,但就大昭寺本身来说,根本没有宗派之概念。大昭寺里面不仅供奉着各宗捎的护法神、主尊佛,而且安置着特别是在宗派众多高僧大德的塑像或壁画,外面四周还建有各个宗派的殿堂,一年四季香烟不断。各个宗派在大昭寺内随时可举办自己的宗教仪式或活动,每年均有数以万计的藏族信教群众来此朝拜,也吸引着海内外大批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桑耶寺、大昭寺和昌珠寺,虽然都是融多种宗捎为一炉的综合性寺院,但是在广大宁玛派信徒包括历代高僧大德观念中,则有一种坚定不移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上述三座寺院始终是宁玛派的祖寺,在宁玛派这一宗汇报会领域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cn综观中国藏族地区的七百多座宁玛派寺院,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宁玛派在中国藏传佛教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势力,它在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仅次于格鲁派而在广大藏族信教群众中特别在藏族民间有着很强的影响力。2、噶当派噶当派是藏传佛教中形成较早的宗派之一。其宗派名称中的“噶”字在藏语里意为佛语,而“当”字意为教授,合起为“噶当”一词是指“佛语教授”。对此,土观·却吉尼玛在《宗派源流》中作过具体解释:“此派乃是将如来的言孝,即三藏教义,一切无遗地都摄入在阿底峡尊者三士道次第的教授之中,作为修习,所以名为噶当巴”。指出佛祖所讲的经律论三藏在内的一切教义,都包括在阿底峡建立的“三士道”的理论之中,而“三士道”是噶当派的教法仪轨的核心理论。正如仲敦巴曾对噶当派所作的一段颂词:“希有佛语即三藏,三士教授作庄严,佛语教诫宝金,众生谁持皆受益”。具体而言,噶当派是由阿底峡尊者首创、仲敦巴建立,其后继者弘扬光大而发展起来的一支藏传佛教宗派。15世纪,格鲁派兴起,将它并入其中,从此噶当派作为一支独立的宗派便在藏族地区消失。.cn阿底峡尊者(982——1054),原名叫“月藏”,法名为“吉祥燃灯智”。他是由阿里地区的古格王拉喇嘛益西沃于1042年从印度超戒寺邀请到西藏西部地区,以便振兴藏传佛教。阿底峡尊者在阿里地区传法三年,赢得当地佛教徒的敬仰和拥戴。当时西藏中部的佛教信徒也纷纷赶来迎请阿底峡尊者到西藏中部去弘法。所以,阿底峡尊者在西藏西部邀来到西藏中部去弘法。所以,阿底峡尊者在阿里地区传法三年后没能如愿回印度超戒寺,而应仲敦巴之邀来到西藏中部传授佛法,先后到过桑耶寺、塘布伽寺、闻寺、伦巴吉布寺和聂塘寺等许多藏传佛教寺院,所到之处,他都以广泛而卓有成效地传授许多老少法和解释疑难,还倾注极大的热情为众多的寺院、佛塔、佛像举行开兴典礼,同时广收徒弟并耐心地为他们灌顶和传授各种法门。为此,阿底峡最后还是没能回到故乡,于1054斫在距离拉萨西南方数里远的聂塘寺内示寂,终年73岁。总之,阿底峡尊者在藏族地区巡锡传法约十三年,对西藏中、西部佛教的复兴,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cn阿底峡尊者在西藏期间翻译和著述了许多显两宗的经书,比如他翻译的经书有解脱军的《三万光明论》、世亲的《摄大乘论释》、清辨的《中观心论的解释》、无著的《大乘宝性论释》等;亲自撰写的著作有《密咒幻镜解说》、《中观优波提舍》、《中观优波提舍宝箧》、《菩提道炬论》等等。春中《菩提道炬论》是阿底峡尊者的代表作,也是奠定噶当派教义的经典著作,是一部融汇贯通显密之大乘学说的不朽力作。,书内阐明了显密教义不相违背之理和修行应遵循次第的重要性,为宗喀巴大师造《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两部名著提供了理论基础。阿底峡尊者的另一贡献是在藏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佛教弟子,其中有四大著名弟子,即那措茨诚杰瓦、库郭尊智雍仲、俄勒贝喜饶和仲敦巴杰威迥奈。尤其是仲敦巴杰威迥奈继承阿底峡谷传授的全部显密教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藏传佛教噶当派的教法体系。仲敦巴·嘉威迥奈(1005——1064年)原是西藏堆垅地方一个富豪人家的子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长后拜师修习佛法。特别是他于1045年初赴阿里邀请阿底峡尊者,从此一直跟随阿底峡,直至阿底峡在聂塘去世。因此,仲敦巴成为阿底峡尊者的诸多弟子中最资深的门徒。1055年仲敦巴在聂塘为阿底峡举行圆寂一周年的活动,并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寺院;1057年受当雄地方封建主的邀请和支持,仲敦巴在热振地方创建一座寺院,即著名的热振寺。噶当派就是以热振寺的根本道场而逐渐形成的。仲敦巴去世后,热振寺的主持由南觉钦波(1015——1078年)担任,他也是阿底峡尊者的一位弟子,南觉钦波去世后,又有阿底峡的另一位弟子公巴哇(1016——1082年)继任主持。之后,则有仲敦巴的弟子们相继担任热振寺的主持。促郭巴的弟子中有三位著名人物,即博多哇·仁青赛区(1031——1105年)、京俄哇·次成拔(1038——1103年)、普穷哇2旋努坚赞(1031——1106年)。博多哇修建一座寺院,称博多寺;博多哇的后继者中有一个名叫恰却顺利完成巴(1101——1175年)的高僧在拉萨附近的墨竹建立却喀寺;赛·基布巴(1121——1189年)约在1164年在却喀寺附近又建了一座新寺、叫基布寺;敦端(1106——1166年)于1153年建立了纳塘寺;阿底峡的弟子俄·雷必喜饶(生卒年不详于)于1073年建立一座寺院,最初叫乃托寺,后改称桑浦寺。另外,还有嘉域寺、洛寺、岗岗寺、仁钦岗寺等许多噶当派寺院。.cn在噶当派的诸多寺院中,除了热振寺外,尚有两座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寺院,即桑浦寺和塘寺。桑浦寺位于拉萨以南、聂塘以东,它以提倡因明、辨论而著称,在藏传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纳塘寺是最早编纂、修订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寺院,所以这部大藏经叫纳塘版,纳塘寺也以此著称于世。而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噶当派的教法仪轨的基础上建立了格鲁派,并逐渐将噶当派的寺院及其僧侣归入格鲁派,故格鲁派又有“新噶当派”之称。从此,噶当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派在藏族地区消失了。3、萨迦派萨迦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该宗派的创立者是昆·贡却杰布(1034——1102年)。根据萨迦派史籍,昆·贡却杰布是吐蕃时期的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特别使萨迦派引经为自豪的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的大臣(内相)昆班魄切的儿子、吐蕃时期的七觉士之一,昆鲁意旺布松,是昆氏家族中诞生的第一位出家僧人,也是藏传佛教史上产生的第一批僧侣之一。以此说明昆氏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信奉宁玛派的世家,曾为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昆·贡却杰布的父亲叫释迦罗追,他还有一位名叫昆·若喜饶茨诚的出家为僧的兄长,他们都信奉宁玛派,特别是兄长昆·若喜饶茨诚学识渊博、持戒严谨、精通密法,既是当时昆氏家族中的教主,又是昆氏家族自信奉宁玛派教法以来最后一位大师。因此,藏传佛教史籍以昆若喜饶茨诚为界,此前昆氏家族信奉宁玛派,他之后从贡却杰布开始建立并信奉萨迦派。贡却杰布从小跟随释迦罗追和兄长昆若喜饶茨诚学习昆氏家族的教法传承,即宁玛派教法。然而,贡却杰布年长后,则对当时藏族地区流行的新密法很感兴趣。有一次,贡却杰布去参加在卓地方举行的大型庆典会,该庆典会不拘一格,热闹非凡,表演的节目名目繁多,使人眼花缭乱,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那些咒师们表演的剧目,他们头戴二十八位自在母面具,手持各种法器,简直是一群女性装扮,甚而以散发天女这鼓舞姿态,在手舞蹈或翩翩起舞。在整个庆典会上,咒师们别出心裁地向人们展示出一派异彩纷呈的景象。贡却杰面回家后,将看到的这些情景全告知兄长,并请教为何出现这种现象等问题。兄长回答道:现在旧密法正处在没落时代,故出现这种混乱的局面,这是一种不祥之兆,以后修持旧密法者中很难产生德高望重的大师,也就是说,在佛教显密教法上有成就的法相学家或密宗大师,今后在修持旧密法的僧众中很难出现。因而咱们原先拥有的旧教典、旧法器,以及过去制定的佛教三宝等一切供养对象,均应自主地封闭,成为伏藏,开始吸纳新的密法,建立新的教法体系。然而,他们后来在付诸实施、封闭旧密法的过程中,大密马头明王和金刚橛二尊护法神,由于神秘莫测、法力无龙而没能制伏封闭。也就是,萨迦派在重组神灵系统或重新选择神灵对象时,无法撤消马头明王和金刚橛二大护法神的神圣地位。所以,至今萨迦派依然供奉或修持这二尊从旧密续中一直传承下来的怒相护法神或本尊,同时还保持了白品日月姊妹施食仪轨。其中萨迦派向号称为白色护法神的日月姊妹神,抛掷朵玛食子等举特的宗教仪式,是萨迦派特有的一种季节性的宗教仪轨。.cn特别是当时昆·若喜饶茨诚劝告小弟贡却杰布,去亲近当时在后藏最为著名的卓弥·释迦益西,学习藏传佛教后弘期内兴起的新密法或新密续,以便为昆氏家族建立新的教法系统。后来贡却杰布实现了兄长的意愿,为昆氏家族创立了新的宗派,即萨迦派。卓弥·释迦益西(1034——1102年),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中翻译新密续的大翻译家之一,他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初期阶段,翻译了不少重要新密续,为藏传佛教新密续的建立,作出过巨大贡献故在藏传佛教史书中一般称其为卓弥译师。尤其是卓弥译师在萨迦派的历史上,更具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因为萨迦派最注重的核心教法,即道果法源自卓弥译师。在某种意义上讲,萨迦派的历史,其主线始终不渝道果法的历史传承。所以,叙述萨迦派的历史,尤其是疏理萨迦派的教法传承的历史,就得从卓弥译师开始讲起,才能顺理成章,脉络清晰。卓弥译师不仅是一名享誉全藏区的大翻译家,而且也是一位培养高僧的著名上师。在少高僧大德都曾在卓弥译师的门下学习过佛法,诸如萨迦派创始人贡却杰布、噶举派的祖师玛尔巴大师、父续《密集》的主要传播者桂译师,以及为宁玛派的形成起过关键性作用的高僧索布切,等等,他们都曾拜卓弥译师为师求法。其中昆贡却杰而,则全面继承了卓弥译师倡导的以母续《胜乐》为主的教法,特别是贡却杰布将卓弥译师传授的道果法得以发扬光大。贡却杰布遵循兄长的劝告,前往弥译师处学法。在途中遇到一位名叫钦译师的大德,便决定先在这位大德前学习新密法。贡却杰向钦译师请求授予喜金刚灌顶,并讲授其密续。但未待密续授完,钦译师便不幸逝世。贡却杰布不得不直接赴后藏拉堆地方的聂谷隆寺,求教于在那里传授佛法的卓弥译师。最初贡却杰布在卓弥译师前,继续听讲在钦译师前未完成的喜金刚密续。之后,贡却杰布将自家的部分田地出售,买来十七匹马,连国一串作为饲草款的珍珠,一起献给卓弥译师作为传法的报酬,求授完整的大宝经论,而着重传授了密宗三续的经论部分。此外,特意传授了道果法。因而贡却杰布成为卓弥译师众弟子中最优秀的教法继承者。贡却杰布在他四十岁那年,即1073年,在今后藏仲曲河谷边的波布日山脚的一块灰白色的土地上,兴建了座寺院。这就是著名的萨迦寺。“萨迦”一词为藏语音译,其意思就是灰白白色的土地,寓意为:这是一方吉祥之土。贡却杰布以萨迦寺之中心,向以昆氏家族为主的信徒,开始传授新密法,并逐步建立以道果法为密法传承的新的教法系统,从而形成了藏传佛教萨迦派。许多学者以萨迦寺围墙等建筑物上刷红、白、蓝三种颜色为由,将萨迦派俗称为“花教”,而且出现于各类论著之中,其实这种称谓并不妥。贡却杰布在萨迦寺任寺主并传法近三十年,为萨迦派的形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就贡却杰布自身而言,他遵循昆氏家族的世袭制度,没有正式出家为僧,始终保持居士身份。因而贡却杰丰娶有两位妻子,大妻子无子嗣,娶小妻子才得一子,他后来成为萨迦派的教主。根据史料记载,萨迦派是从贡却杰布开始决定其法位以家族相传,其政教两权都集中在昆氏家族手中。在了解萨迦派的传承历史时,应该知道一些萨迦五祖的历史事迹。萨迦五祖为萨迦派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藏传佛教史上享有声誉。目前,除了萨迦派外,还有其它不少宗派的寺院供有萨迦五祖的塑像和唐卡。这充分说明了萨迦五祖在藏传佛教史上的显赫地位。萨迦派的第一祖是贡噶宁布(1092——1158年),是贡却杰布的小妻子生的也是惟一的儿子贡噶宁布幼年时随父学法,但他是贡却杰布晚年时期出生的,十岁时,父亲便与世长辞。萨迦寺主持由拔日仁青札译师暂时担任,而贡噶宁布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佛法,他当时广拜印、藏名师,遍学佛教显密二宗包括“道果法”在内的全部教法仪轨。贡噶宁布主要拜拔日仁青札译师为师,修习佛法,他在修持文殊法时,自称亲自面见文殊菩萨之显身,由此导师给他特别传授了《离四耽著》等般若教授。《离四耽著》后来成为萨迦派的一种教戒,也就是一种修心而远离四个执著的教法。如耽著今生非佛徒,耽著轮回非出离,耽著自利非菩提心,耽著实执非正见。另外,贡噶宁布拜章德达玛宁布为师学习《俱舍论》,拜琼仁钦札巴和党美朗材两位大德为师学习《中观》与《因明》,拜南库瓦兄弟为师修习《密集》和《大黑天》等法,在居曲瓦札拉巴座前修习《喜金刚》法,在贡唐瓦麦罗座前求学《胜乐》和《明王》教授,在布尚洛琼座前求学《胜乐》等法,特别在香顿座前居留四年,专心修学教言(道果法)传授。此外,天竺大成就者布瓦帕,为了开启法门,亲自抵达萨迦,向贡噶宁布传授七十二部密续之教授,尤其传授了不越围墙之十四部深奥教法。总之,天竺大师向贡噶宁布传授了丰富圆满的近传深奥教言大法,即道果法。最后贡噶宁布学业有成,成为一名神通广大的密宗大师,据说他能一身显现六种不同神相,因而被公认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cn贡噶宁布二十岁时,接任萨迦寺主持,行使萨迦派教主之权力。他大力宣讲显密教法,尤其重视教言道果法的教授。贡噶宁布主持萨迦寺达四十七年之年,为萨迦派的教法体系趋于完善、宗派势力的不断壮大,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后人将贡噶宁布尊称为“萨钦”,意即萨迦派的第一大师。由于贡噶宁布的不懈努力,萨迦派在这一时期得到飞速发展,并在藏传佛教界崭露头角,其宗派势力急剧壮大,社会影响力也同时迅速扩大。贡噶宁布在世弘法时期,培养了诸多弟子。诸如获得最殊胜成就者三名、获得能忍成就者七名、通达经论讲说之心传弟子十一名、精于讲解文句之心传弟子七名。贡噶宁布是以居士身份自居的一位大德,他有四个儿子,依次是贡噶跋、索南孜摩、札巴坚赞、柏钦沃波。贡噶跋赴印度求法,二十二岁时卒于天竺摩揭陀地方;索南孜摩继任父亲贡噶宁布的法位,成为萨迦派第二祖;札巴坚赞继任兄长索南孜摩的法位,成为萨迦派的第三祖;柏钦沃波(1150——1203年)没有出家为僧,娶妻成家,繁衍后嗣。萨迦派的第二祖索南孜摩(1142——1182年),细则年跟随父亲贡噶宁布学习萨迦派教法,年长后赴桑浦寺拜噶当派高僧恰巴却吉僧格为师,学习慈氏五论和因明等显密教法。贡噶宁布去世后,索南孜摩继任父亲法位,成为第二祖。但索南孜摩继任法位不久,便将法位即萨迦寺主持职位,让给弟弟札巴坚赞,自己集中精力,专心修习佛法。他主要在前藏的桑浦寺研习佛教显密教法。因而索南孜摩博通显密,尤以注重密宗修炼和严守戒律而誉满当时藏传佛教界;同时,他还娴熟藏族文化五明学,即声明学、工巧明学、医方明学、因明学和内明学,为推动藏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萨迦派第三祖是扎巴坚赞(1147——1216年),他继任兄长索南孜摩法位,成为萨迦派的第三祖。札巴坚赞幼年,跟随父亲贡噶宁布学法至十二岁。他在十一岁时讲说《喜金刚》等密法,震惊周围人士,曾在睡梦中修习三续经函,由此不学而自通三续。特别对于道果法产生很深的感情。此外,札巴坚赞从绛胜达瓦坚赞处受梵行优婆塞戒,从此不食酒肉,成为一名严守戒律的高僧。据史料记载,札巴坚赞十三岁多就担任萨迦寺寺主,为该寺的不断发展壮大尽自己的职责,他主持建造了萨迦旧寺大殿屋顶的佛殿,用金汁写大藏经甘珠尔部。总之,札巴坚赞将广大信徒布施的全部财物用于建造佛像、佛殿和佛塔或分发给贫困农牧民,因而当他担任萨迦寺寺主达五十七年后去世时,只留下一个坐垫,一套袈裟,别无它物,表现了一个清规戒律僧具有的高尚品德。.cn萨迦派第四祖是贡噶坚赞(1180——1251年),他是贡噶宁布最小的儿子柏钦沃波的长子,从小跟随叔叔札巴坚赞学佛习法,打下良好的佛学知识。比如,贡噶坚赞幼年时,在叔叔札巴坚赞座前受了优婆塞戒,同时广泛学习佛教文化。贡噶坚赞于1204年在他二十三岁那年,从克什米尔大师释迦室利处受了比丘戒,并学习法称的《量释论》等七因明论,以及《现观庄严论》等经论,还学习了工艺学、星象学、声律学、医学、修辞学、诗歌、歌舞等印藏文化。因此,贡噶坚赞在藏传佛教后弘期成为一名既娴熟因明学、医药学、工艺学、声律学和佛学(包括般若、中观学、戒律学、俱舍论等显宗经典以及行、事、珈伽和无上瑜伽密宗四续部),又精通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象学。当时藏族地区贯通此十个学科(一般称十明学)的学者,则称班智达。萨迦贡噶坚赞就获得这一称号,即萨迦班智达,从而成为第一位享誉整个藏族地区的大学者。.cn贡噶坚赞获得萨迦智达这一大学者称号后,印度南方的绰切噶瓦等六名外道学者,慕名前来西藏同萨迦贡噶坚赞辩论,他们当时在芒域吉仲的圣瓦第桑布寺附近的一个集市辩经十三天,最后六位印度学者败北,他们便削发出家为僧,承认自己的失败。从此萨迦班智达的名声的藏族地区更加响亮。萨迦班智达作为一名大学者,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佛学著作和文化论著。诸如《三律仪论》、《正理藏论》、《贤哲入门》、《乐器的论典》、《修辞学》、《声明学》、《萨迦格言》等佛学和文化经典著作。其中《三律仪论》是萨迦班智达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判定当时佛教界存在的各种佛学观点的是非曲直,阐述自己对佛教的理解或见解,此书一直是萨迦派僧人必读的书籍之一;其次《正理藏论》是萨迦班智达以陈那的《集量论》和法称的以《量释论》为主的七部因明经典作为重要依据,并运用自己的认识论和逻辑思维体系,撰写成的一部全新的因明学著作,在藏传佛教因明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另外《萨迦格言》是一部脍炎人口的格言集,其内容主要反映社会伦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藏族地区流传范围很广,深受藏族人民的欢迎。.cn萨迦班智达不仅是一名博通佛学的大德,而且是一们促成西藏正式归入中国版图的重要政治人物。由于萨迦班智达在藏族地区享有崇高的声望,被当时的元朝统治阶级看中,便成为西藏与元朝中央之间建立统一关系的关键性人物。1246年,萨迦班智达应元室阔端大汗之邀请到达凉州,并同阔端大汗共同商定西藏归顺元朝中央的条件,以此奠定了元朝对西藏进行行政管理的基础。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向西藏各个地方势力写信,劝说他们接受条件归顺元朝。最后萨迦班智达不负重托,圆满完成西藏归顺元朝的重任,但他没能返回萨迦寺,于1251年在凉州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可以说,萨迦班智达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最美好的事业。经过萨迦班智达的努力,西藏以和平的方式归顺元朝中央。萨迦班智达为中国的统一大业作出巨大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cn萨迦派第五祖是八思巴(1235——1280年)。八思巴本名叫洛哲坚赞。他是萨迦班智达的弟弟索南坚赞的儿子,因而萨迦班智达是他的伯父。八思巴从小聪慧好学,八岁时能向人们讲经,加上伯父萨迦班班智达的良好教育,后来除了在政治上成为一名显赫的人物外,也是一位精通各种宗教知识的高僧。正如《西藏王臣记》记载:“幼而颖悟,长博闻思,学富五明,淹贯三藏”。八思巴十岁左右就跟随伯父萨迦班智达赴凉州与蒙古汗王谈判,幼年时期就开始接触政治,为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八思巴十七岁时,被临终的萨迦班智达任命为自己的法位继承人,即萨迦寺主持和萨迦派教主,萨迦班智达去世后,八思巴开始担任萨迦寺主持和萨迦派教主职位,成为萨迦派第五祖。从此八思巴逐步成为既是萨迦派的教主又可代表西藏地方势力的显赫人物,因而他对西藏地方乃至元朝中央政权起过重大作用。1253年,八思巴应召谒见忽必烈薛禅汗,当时忽必烈夫妇及其子女以世俗人拜见上师的礼节会面八思巴,他们共二十五人先驱者后在八思巴前受密宗灌顶。忽必烈向八思巴奉献财宝作为灌顶的供养。1255年,八思巴回藏从康区迎请那塘堪钦札巴僧格受比丘戒,完成佛教出家僧人生活中最庄严的仪式。不久,八思巴又返回上都。当时蒙古汗王对佛教、道教等不同派别的宗教,还能够比较公平地对待。所以,佛教与道教之间常发生辩论事件。为了解决此事蒙哥汗王命忽必烈主持并判定两派优劣,1258年在上都的宫殿隆重举行了佛道辩论会,两派各参加十七人,佛教方以时年二十三岁的八思巴为首组成。其辩论以道教一方承认自己辩论失败而告终,十七名道士削发为僧,少许道观也随之改造成佛教寺院。1260年,忽必烈继任蒙古汗位,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1264年,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在中央政权内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又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事。1265年,八思巴返回西藏,对萨迦寺进行了修缮,如新造佛像、灵塔,以及用金汁书写大量大藏经中的甘珠尔部。同时分别拜克什米尔班智达希达塔噶大巴札、罗沃译师喜饶仁钦、纳塘堪钦青南喀札第二十多位大师为师,研习修教因明学、显宗理论和密宗修持等佛教教理仪轨,以及藏族传统文化五明学等知识。八思巴此次回藏居留三年,其间还奉忽必烈之命创制“蒙古新字”。蒙古新字是八思巴依照藏文30个字母创制的由41个字母构成的一种新文字,其语音拼读均按蒙语,后来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蒙文。八思巴向忽必烈呈献蒙夏至新字后,忽必烈极为高兴,并于1268年下诏,凡是诏书及各地方公文等均必须使用蒙古新字,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种新文字。1270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授予密宗灌顶。由于八思巴为元朝中央创制新文字,为元朝皇帝授予神圣灌顶,深得元朝皇帝器重。忽必烈晋升八思巴为帝师,并更赐玉印。封号全称为“晋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护持国政,精通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又称帝师大宝法王,简称帝师。1276年,八思巴从大都抵达萨迦寺,此次大思巴返藏,由太子真金护送,在途中专为真金著述并讲授了《彰所知论》,此经有汉译本,收录在大藏经中。1277年,八思巴在后藏的曲弥仁摩地方(纳塘寺附近),举行聚集七万僧众的盛大法会,史称“曲弥法会”。1280年,八思巴在萨迦寺拉康拉章英年早逝,享年46岁。八思巴在萨迦寺圆寂后,忽必烈又赐封号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1320年,元仁宗下诏,在全国各路建造八思巴帝师殿,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功臣。八思巴在世任国师或帝师期间,除了推动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之外,为元朝的稳定、发展以及全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均作出过巨大贡献。正如王森先生指出:“看起来,八思巴首先是继承了他伯父萨班贡噶坚赞的内向政策,进一步巩固了西藏地区和祖国中央的关系,而且还带动了汉藏、蒙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实际上全心全意只是蒙藏两族统治者之间的结合,但是在客观上他也起了密切祖国人民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八思巴去世后,元朝中央的帝师制没有改变,帝师职位一直由萨迦派高僧继任而延续。如八思巴后由其弟仁钦坚赞担任帝师,之后,由八思巴的侄子达玛帕拉热噶斯塔任帝师,其后帝师由益西仁钦担任,总共产生十几位帝师,随着元朝的灭亡而终止帝师制。.cn通过以上对萨迦五祖的介绍,大致可以了解萨迦派在藏族地区如何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根据藏文史料,萨迦五祖中的前三祖称为白衣三祖,因为他们都没有正式出家受比丘戒,而是身著俗衣以居士身份自居,故称白衣三祖,后二祖称为红衣二祖,因为他俩正式出家为僧,受过比丘戒,身著红色袈裟,故称红衣二祖。萨迦五祖之后,仍有许多高僧大德为萨迦派的不断发展继续发挥过巨大作用。其中萨迦四大拉章,始终是萨迦派蓬勃发展的四大支柱。萨迦四大拉章分别为希托拉章、拉康拉章、钍钦岗拉章和迪却拉章。萨迦四大拉章起源于元朝帝师贡噶罗追坚赞时期,贡噶罗追坚赞将他的同父异母的众多兄弟,分成四个拉章,由他们分别担任各个拉章的主持。希托拉章是在南喀饶比坚赞任萨迦寺主持时期开始建立,南喀饶比坚赞的儿子贡噶坚赞(1331——1399年)任希托拉章主持时,又将该拉章从萨迦迁徒到曲弥地方,并由其子嗣相继担任拉章主持。其最后一位主持是贡噶扎西坚赞(1349——1425年),曾被明朝封为国师,他去世后绝嗣,遂将希托拉章转入仁钦岗拉章,作为相对独立的拉章已不复存在。拉康拉章的第一任主持是贡噶坚持赞柏桑布(1310——1358年),其子却吉坚赞(1332——1359年)为第二任主持。拉康拉章的主持一直由该家族成员相续担任。至十六世纪左右,拉康拉章趋于衰微。仁钦岗拉章始于绛央敦悦坚赞(1310——1344年),主要持依次是达瓦坚赞、绛央钦布、喜饶坚赞等。仁钦岗拉章的传承,传到第三、四代后,大约在十五世纪左右被中断。迪却拉章是萨迦四大拉章中的嫡系拉章,也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拉章。迪却拉章始于贡噶勒贝迥奈坚赞柏桑布(1308——1336),他在元朝曾尚长公主,受命担任过藏族地区的执法官。迪却拉章的主持,也是以父子世袭的方式继任。迪却拉章的主持一直受到元明两朝中央的重视,贡噶勒贝迥奈柏桑布的儿子,札巴坚赞普受封为王,札巴坚赞的孙子南喀勒贝坚赞曾被明永乐帝封为辅教王,等等。由于其它三个拉章的传承后来一一被中断,只有迪却拉章,一支独秀延续至今,而且萨迦寺主持也由迪却拉章主持担任。萨迦派在十三世纪受到元朝中央的青睐,从此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作出历史性的贡献。此后,萨迦派得到元朝中央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有力扶持,才得以在后藏崛起,成为藏传佛教重要宗派之一。此外,萨迦派的高僧大德,受到元朝中央的册封和支持,他们在西藏第一次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萨迦派的势力也因此而遍及整个藏族地区,元末明初,萨迦派的法王势被噶举派所夺取,其实力逐渐衰微。目前,在藏族地区还有不少萨迦派寺院及其众多信徒。据最新统计,整个藏族地区共有141座萨迦派寺院,其中西藏自治区境内有94座,说明萨迦派的宗派势力及其信徒主要在今西藏自治区境内,以位于西藏日喀则萨迦县城的萨迦寺为该派祖寺或中心寺院。萨迦寺在历史上有南寺和北寺之创始,现在只存南寺。南寺在本钦释迦桑布于1288年建造,主殿外围筑有高大的围墙,厚2米多,高5米左右,围墙四隅有角楼。全寺总面积达14700平方米,寺内藏有丰富的宗教文物和古籍,因而有第二敦煌之称。现有90名住寺僧人,其中年迈老僧11人,其集装箱检验均为年轻僧侣,还有5位取得热江巴学位的学僧。萨迦寺的组织机构是由7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其中有一位名誉主任,三位副主任,三位委员;管委会内部又分教务组、文物组、财务组、维修小组、卫生小组、接待小组六个部门。在研习教法仪轨方面,萨迦寺以显密二宗为主。首先学习显宗理论,为此寺院设立两个班级,即初级班高级有班。初级班学制六年,现有47名学员,他们主要从学习藏文文法、诗歌学、修辞学、天文历算学、正字法、入菩萨行论等开始,最后进入全面学习佛教理论知识的阶段,其间每位学员要背诵六大佛经。高级班也是学制六年,现有15名学员,他们主要研习萨迦派的十八部大经典,其中除了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之外,都是出自印度高僧之后的经论,萨迦派学者常以此为荣,认为他们的教法是正宗的佛教见地。学员完成十八部经典的研习之后,就要参加“热江巴”学位的答辩考试。结束显宗理论的学习阶段,即可升入密宗阶段的修习。密宗阶段,学员也要先研习密宗理论,即主要研习四大密宗经论:《续部总论》、《续部修证宝树》、《喜金刚续诠释》和《道果经》。之后,才能进入密宗修习阶段,如接受密法灌顶、传授密法仪轨等,使学僧逐步迈入宗教实践领域。主要修炼以喜金刚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为主的高深密法。萨迦寺开展的法会活动主极喜金刚法会、供养法会、金刚橛法会,其中喜金刚法会,在每年九月十四日举办,法会期间主要以举行诵经、供养等仪式,众僧修习喜金刚密法之仪轨;供养法会,在每年藏历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一日举办,法会期间,以彩线、糌粑等做成供品,供养神灵,布施鬼怪,同时僧侣既诵经又跳法舞;金刚橛法会,在每年藏历七月八日至十八日举办,法会期间主要以跳法舞的形式来修供本尊金刚橛。总之,萨迦寺不仅是萨迦派的祖寺,在萨迦派信徒乃至整个藏族信徒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而且它又是一座具有浓郁宗教文化氛围的藏传佛教寺院,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另外,位于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境内的贡嘎曲堆寺,也是一座知名度较高的萨迦派寺院。贡嘎曲堆寺是由图敦·贡嘎南杰于1464年创建,它当时是山南地区传播萨迦派密法的重要场所,主要传授贡嘎支系的密法。文革期间遭到破坏,1985年国家拨款8万多元开始维修,目前已基本恢复。现有40名住寺僧人,其中年迈老僧4人,其余都是年轻僧侣。贡嘎曲堆寺,已建立健全的各项法事活动,如每天早晚全寺僧人集中在大经堂诵经,藏历一月九日至十九日举行喜金刚法会,藏历四月十四日举行纪念萨班圆寂的法会,等等。除了西藏自治区外,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也有不少萨迦派寺院。如位于玉树的结古寺,是一座著名的萨迦派寺院,它为萨迦派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玉树地区还有位于玉树县的仁钦楞寺、东从寺、察柔寺,以及称多县的土登寺、赛达寺,囊谦县吉曲乡的宗达寺。4、噶举派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的宗派之一。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提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教授传承。噶举派注重密法的修习,而修习密法又必须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的途径。另外,由于噶举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条纹,后人学者又俗称“白教”,但这一称呼不十分妥切。在《土观宗派源流》中指出:晚近主巴(不丹)的一些书中写“白传”的,这是因为仅考虑到玛巴、米拉日巴、林热巴等噶举派高僧曾穿著白衣的原故。实际它的名字应当是普遍流传的“语传”二字较为合理。因为此派是以领受语旨教授而传承的教派。由于藏语“噶举”一词也是教授传承的意思,而且它还蕴含着继承师长传给的重要教授之深层意义,所以,有关这一宗派的名称,还是用“噶举”一词更能表达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cn噶举派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瑜伽师的继承,最后至在波拉杰大师时,才正式建立并成为一大名副其实的宗派。从教法传承上看,噶举派尽管派系庞杂、繁多,但其所宣扬的教义、教规大体上一致,没有很大差异,这是因为它们均源于玛巴和米拉日巴和教法传承。从总体上讲,噶举派的教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直接从玛尔巴并经米拉日巴传承下来的达波噶举;二是由琼波南觉开创的香巴噶举。后来香巴噶举衰微而消失了,而达波噶举则兴旺发达,最后又分支发展为四大支八小支等众多支系派别。香巴噶举的创立者为琼波南觉,他生于1085年,从十岁开始就学习藏文和梵文;十三岁时在一位苯波教大师前学习苯波教,后又改修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当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宗教知识后,琼波南觉就携带不少黄金去尼泊尔进修梵文,同时学习密法。后又数次赴印度依从弥勒巴等著名大师并求得当时在印度流行的许多密宗法门。最后学成返回西藏后,琼波南觉在噶举派高僧朗日唐巴(1054年——1123年)前正式出家受比丘戒。之后,琼波南觉最初在西藏前藏的彭域地方(拉萨以北)建寺立庙,手的又到后藏的香地方去传授自己掌握的教法,并在三年期间建立许多寺院。因此,香地为琼波南觉传法的基地或中心,而且他所传授的教法在这一地区形成一定的势力,故称其为香巴噶举。据说琼波南觉曾七次赴印度求法,说明他所传授的教法不是在玛尔巴师徒那里学到的,而是从印度直接求得的。因而该派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只是在教法内容及其实践仪轨方面则与玛尔巴等大师传承下来的正统噶举派极为相近。所以,称其为香巴噶举,被列入庞杂的噶举教法范畴。.cn值得一提的是,15世纪以建筑铁索桥而闻名的汤东杰布大师(1385——1464年),也被认为是香巴噶举的一位高僧。相传汤东杰布在西藏以组织并演唱藏戏作为集资的重要手段,在西藏境内共建造一百多座铁索桥。因此,汤东杰布受到藏族人民的无比敬仰,许多寺院都供有汤东杰的塑像和唐卡。特别是许多藏文史籍中记载,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及其大门徒即后来被认定为第一世班禅的克珠杰等著名高僧都曾向香巴噶举僧人求教学法。由此可见,香巴噶举曾在藏传佛教史上发挥过作用。然而,后来香巴噶举约15世纪至16世纪左右在藏族地区逐渐地销声匿迹,从而结束了这一支捎的短暂历史。因此,达波拉杰开创的达波噶举成为正统的噶举派,达波噶举便成为唯一继承噶举教法的宗派。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讲,达波噶举的创立标志着噶举派这一宗派的正式形成。达波拉杰(1079——1153年)是达波噶举的创始人。“达波”一词是西藏南部的某一地名,也是达波拉杰在宗教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地方;而“拉杰”一词则是医生的尊称,因为达波拉杰青年时代行医,并小有名气。人们就喜欢称其为达波医生或达波拉杰,久而久之,这一名称则变为他的尊号。达波拉杰名称很多,如本名叫尼瓦·贡噶,又称索南仁青,后来常住岗波寺传法,又名岗波巴。达波拉杰在他二十六岁那年便出家受戒,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他先在来自玛域的堪布罗丹等高僧前学习胜乐金刚密法以及毗奈耶(律藏)等佛法;后去彭域师从嘉宇瓦等大师,系统学习阿底峡大师的教法传承即噶当派教法,在教法理论上取得重大成就。至此他又深感坐禅修炼的重要性,并借助父母的资助在一个叫萨尔卡寺的附近建造了一座简易小禅房,开始闭关修行。据方,达波拉杰在关修时一次入定可达十三天之久,以此来止息贪欲憎怨等烦恼业障,他修炼时所需睡眠很少,即使在睡眠做梦时,也能领受到《金光明经》中所载十地菩萨的瑞光。甚至在坐禅修炼时还可以连续五天不进任何食物。达波拉杰就靠这一硬性的修炼方式感悟密法要义,并获得成功,最后他体悟到了密宗中的大乐境界。达波拉杰在三十二岁时才打听到米拉日巴大师的德誉,便生起很深的敬仰之心,遂前往西藏的西部去拜见米拉日巴大师,途中还拜访以前的噶当派诸师,他们还告诫达拉杰千万不要舍弃噶当派教法。当米拉日巴大师见到达波拉杰立刻发现此人肯一种特殊的能力,遂将自己掌握的全部教法秘诀传授给他。米拉日巴大师开始传授给他。米拉日巴大师开始授以金刚亥母灌顶,达波拉杰依法修习,得到证验,接着再传授拙火定法,等等。总之,达波拉杰仅用十三个月的时间,就把米拉日巴大师传授的所有深奥密法完全地融会贯通。.cn然后,达波拉杰遵照米拉日巴大师的教诲安排,返回前藏静修,三年后又依照米拉日巴上师的嘱托,遍往西藏各深山峡谷的静修处专心修炼,不与常人来往。从而对米拉日巴传授的教法产生信心,开始走向创立达波噶举的神圣之路。达波拉杰于1121年在达拉岗波(今达波地区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创建了一座寺院,取名为岗波寺。达波拉杰就以岗波寺为据点传授自己掌握和感受的教法,并培养众多弟子,从而创立了达波噶举,岗波寺成为该派的祖寺。特别是达波拉杰结合噶当派的道次第法和米拉日巴的大手印教授而撰写的《道次第解脱道庄严论》,成为达波噶举的必修课,所以后世学者讲达波噶举里融合着噶当派和噶举教法,这也可称得上是达波噶举的一大特色。.cn达波拉杰在岗波寺主持宗教事务长达三十年左右,于1150年将寺院主持职位让自己的侄子贡巴·次成宁布(1116——1169年),此人也是达波拉杰所创立的达波噶举的主要继承者。由于达波拉杰的家族人后来都依附于岗波寺居住生活,所以岗波寺的寺主一直由这一家族的后裔继承。据说贡巴·次成宁布去世后寺主继承者开始实行转世制度,从而达波噶举也被列为在藏区实行转世活佛制度较早的一派。岗波寺曾因达波拉杰而闻名一时,但后来一直没能形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大型寺院。总之,达波拉杰的主要贡献不仅仅在于建造岗波寺和创立达波噶举,而在于他培养了四名著名的弟子。这四名大弟子分别在前后藏等地建寺传法,形成相对独立的达波噶举四大支系,从此达波噶举或噶举派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四大支系分别为噶玛噶举、帕主噶举、拔绒噶举和蔡巴噶举。现分别叙述如下:.cn一、噶玛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中势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派别,同时又是藏传佛教中第一个采取活佛转世制度的宗派,而且该派还先后建立了几大活佛转世系统,其中黑帽系和红帽系最为著名。因而噶玛噶举派在藏传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噶玛噶举派的创始人是达波拉杰的著名弟子都松钦巴(1110——1193年),他生于多康哲雪岗吉热哇地方,家族为达东噶波氏,父亲是一位密宗瑜伽士,名叫贡巴·多杰贡布。都松钦巴从十一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佛教祷告词和简单的密法修持,十六岁时在却果噶寺的堪布乔拉·恰森格札大师前受沙弥沙弥戒,并赐法名为却杰札巴,从此都松钦巴成为一外正式的僧侣,十九岁时赴西藏前藏求法,开始全面修习藏传佛教。先后在堆垄·嘉玛瓦和卡巴·却吉僧格等高僧前,系统学习《弥勒法》(慈金工五论)、《中观》、《因明》等基础发生器佛法,其手在夏热巴等僧前学习《道次第法》等噶当派教法,同时在堪布麦都僧处受了比丘戒,并重学戒律经典。都松钦巴就在跟随多位高僧大德全面系统修习显密教法后,于三十岁时终于拜见久仰大名的达波拉杰大师,又随他修习教法达三年,掌握了达波拉杰大师传授的噶举派密法要旨,特别在闭关实修方面获得了最佳成就。从此都松钦巴以宏扬达波噶举为已任,学成返回故乡后,他于1157年在多康昌都类乌齐附近的噶玛地方创建了噶玛拉顶寺(或称噶玛丹萨寺),以该寺作为基地,大力宣讲噶举派教法以及自己的佛学观点,从此开始成噶玛噶举派这一达波噶举中第一个分出来的新支系。该派名称就是以噶玛拉顶寺而得的,当时在多康都松钦巴的徒弟多达千人,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势力。都松钦巴曾调解当地重大纠纷,还将大量财物损献给岗波寺和前藏不少寺院,在西藏产生较大影响。都松钦巴在他的晚年又回到前藏,于1189年又在拉萨附近的堆垄地方创建了楚布寺。之后,噶玛拉顶寺和楚布寺就成为噶玛噶举派的上下两座祖寺,而梵布寺后来又得到不断扩建,遂成为噶玛噶举派的主寺。.cn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都松钦巴这位在藏传佛教史上享有盛名的大师,最后在自己的创建的梵布寺圆寂,享年八十三岁,临终时口嘱他要在人世间再次转世,让后人教法继承者到时要寻访认定转世灵童。这就是都松钦巴大师的伟大创举,他在藏传佛教乃至整个佛教史上开创了“活佛转世”之先河。都松钦巴大师创立的噶玛噶举活佛系统中的直系传承,就是后来被称为“黑帽系”的活佛,也是历代梵普寺的寺主。至于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的称呼及其由来,在《土观宗派源流》中作过回答:“虽然传说都松欠巴曾戴黑帽,后遂称为黑帽派,但实际上是在噶玛拔希时才受先帝赐与官职的黑帽,从此以后,历代转世大德始有黑帽系这称呼”。关于都松钦巴大师曾戴黑帽一事,其传说是这样描述的:当时有百万名空行母用大家的头发编制出一顶帽子,然后赠送或供养给都松钦巴,从此都松钦巴常戴 顶特殊而具有加持力的黑帽。实际上,这一传说纯属虚构,真实的黑帽是在第二世噶玛拔希时才获得的。因为黑帽系以噶玛拔希(1204——1283)曾受蒙古大汗蒙哥赐给的一顶金边黑僧帽而得其名,黑帽系现已转世到第十七世。而红帽系以第一世活佛札巴僧格(1283——1349年)受元朝王室赐给的一顶金边红僧帽而得其名,红帽系转虑至第十世时涉嫌廓尔喀人入侵后藏事件被清朝政府勒令禁止转世,从此红帽系活佛世系断绝。.cn总之,噶玛噶举的历史就是以黑帽系和红帽系两大活佛的传承为主线而发展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两大活佛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衰微的过程中知晓整个噶玛噶举派的历史和现状。二、蔡巴噶举是噶举派四大支系之一。该支系的创立者是达波拉杰的再传大弟子向蔡巴·尊珠札(记123——1194年),他出生于拉萨附近的蔡巴竹村,其父是一位专修密宗的居士,因此,蔡巴·尊珠札从小受到宗教的耳濡目染,从七岁时学习藏文,九岁时修习密法,后又游学西康等地;二十六岁时受比丘戒,取法名为尊珠札。他于1153年得到一次机会拜见达波拉杰的侄子次成宁布,并拜他为师,专心学习达波噶举的显密教法。后又得到拉萨附近的蔡公堂地方的封建主噶尔·嘉威琼乃的支持,于1175年在蔡溪卡建立蔡巴寺,蔡巴噶举由此得名而形成。1187年又在蔡巴寺附近建立蔡公堂寺。从此蔡巴和蔡公堂寺成为蔡巴噶举发展并扩大其势力的主要基地。1268年,当时任蔡 巴寺主持的桑杰欧珠被元朝敕封为蔡巴万户长,蔡巴噶举遂成为前藏比较重要的一个地方宗派势力。正如一些藏学研究者所说,“他这派政教合一的组织形式是先以教辅政,接着是以教代政,最后则噶尔家族掌握了政教权力,以政权代管教权,使教权从属于政权,成为降藏地区政教合一组织形式中较特殊的一种形式”。(吴均《关于藏区宗教一些问题的辨析》)蔡巴地方政教势力曾联合萨迦派等各地方势力,共同抗衡帕主噶举势力,最后败北。从此蔡巴噶举走向衰落。后来格鲁派兴起,将蔡巴寺和蔡公堂寺两座蔡巴噶举主寺兼并改为格鲁派寺院,蔡巴噶举遂告断绝。.cn三、拔绒噶举,是为噶举派四大支系之一。其创世人为达玛旺久(约公元12世纪中叶人),他是达波拉杰的一位大弟子,后在日喀则的昂仁地区创建一座寺院,叫拔绒寺。,达玛旺久就以该寺为传教中心,广收门徒,主要传授密宗大手印法门和显宗大手印境界,遂自成一系,取名为拔绒噶举。达玛旺久去世后,拔绒寺主持由其家族成员世袭相承,结果拢绒噶举随着该家庭内部的不断纷争瓦解而渐归衰绝。四、帕竹噶举,噶举派的四大分支中最大的分支。其创世人是达波拉杰的著名弟子帕木竹巴(1110——1170年),他出生在西康南部的智垅那雪地方,少年时代在家乡拜师学经,九岁时出家当僧侣,取名为多杰嘉布;十九岁时有机会侍从一位富人进藏游学,广泛修习宁玛、噶当、萨迦等不同宗派的教法;后来拜见达波拉杰专门研习达波噶举的教法,并成为达波拉杰的著名弟子。随后帕木竹巴又返回自己的故乡西康,并在那里广收门徒,传授以达波拉杰所传密法为主要内容的教法,并独具一格,名声大振。1158年,帕木竹巴放弃在家乡的传教活动又返回西藏,并在帕木竹这个地方创建一座小寺院,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丹萨替寺。该寺的建造标志着帕竹噶举这一支系的正式创立,帕木竹巴在丹萨替寺修炼传教达十三年,最后在该寺圆寂,享年六十岁。1351年,降曲坚赞又在山南泽当修建一座寺院,即泽当寺。丹萨替寺以修密法为主,泽当寺以讲授显宗经论为主。值得说明的是,帕竹噶举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该派曾同朗氏家族一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并统治卫藏地区达一百三十多年,直到1481年才由其属部后藏仁蚌巴推翻。总这,帕木竹巴以自奉俭朴、戒行谨严、学识渊博等高超的德行而名扬四方,因而当时聚集在丹萨替寺的僧众就达八百人之多,其中有十余名著名人物。这些著名人物后来在藏区各地建寺传教,又从帕竹噶举中分衍出八个支系。现列表如下:.cn以上便是达布噶举中分出来的四大支派以及又从帕竹噶举中分出来的八小支系。噶举派作为藏传佛教宗派中系最多的重要宗派,拥有众多的寺院和僧侣。目前,噶举派寺院遍及整个藏族地区。从时间上看,噶举派寺院的正式建立与宁玛派寺院相比,大约晚三百多年。因为噶举派的寺院是随着该宗派的形成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其具体时间在藏传佛教“后弘期”内由达波拉杰于1121年创建岗布寺为开端。之后,随着噶举派的蓬勃发展,捌 由于噶举派内部的分支派别不断产生,致使噶举派寺院遍及整个藏族地区,诸如中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藏族地区均有数量不等的噶举派寺院。根据最新资料,目前中国藏族地区共有366座噶举派寺院,从数量上排在格鲁派和宁玛派之后而居第三位。从地区的分布情况来看,西藏自治区为最多,共有217座噶兴求援为寺院;其次为青海省,共有101座寺院;第三为四川省,有43座寺院;云南省有5座寺院。.cn以上是噶举派寺院在中国各大藏族地区域内的分布情况。从各个地区内部的分布来看,噶举派寺院的布局又不太均衡。比如,西藏自治区拥有的噶举派寺在总数上最多,共有217座,但从寺院的分布情况来看,又比较分散。其具体分布情况是,拉萨市为23座,林芝地区为20座,山南地区为39座,日喀则地区为29座,阿里地区为14座,那曲地区为28座,昌都地区为78座。可以看出,昌都地区是西藏自治区境内噶举派寺院比较集中的地区。但是同青海省的玉树州相比,昌都地区只能是中国噶举派寺院最集中的第二大地区。青海省的101座噶举派寺院里,有93座在玉树地区。由此可以断定,青海省的玉树对藏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的昌都地区是中国藏传佛教噶举派拥有信徒最多、宗派势力较强的两个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两地相邻,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大的噶举派势力圈。.cn另外,从噶举派内部的派别势力来看,噶玛噶举派不仅遍及绝大多数藏族地区,而且各个地区都拥有不少寺院。以距离西藏自治区较远的云南藏族地区为例,五座噶举派寺院中就有三座噶玛噶举派寺院,这充分说明了噶玛噶举派在藏族地区具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其次,止贡噶举派在藏族地区也有较强的势力。因为止贡噶举的创始人仁钦贝大师于1179的左右在止贡地方建立起来的第一座止贡噶举寺院——止贡替寺,在止贡噶举的兴衰过程中一直存在下来。所以,止贡替寺作为止贡噶举的发源地或祖寺,为止贡噶举的延续起到了龙头作用。止贡替寺位于今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境内,目前仍然具有一定的规模,现有常住宅区寺院僧众92人,这一数止在整个止贡噶举寺院中不多见。止贡替寺至今在整个止贡噶举寺院中依旧有着祖寺的威望。值得一提的是,止贡噶举寺院中还有不少尼姑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的21座止贡噶举寺院中就有五六座尼姑寺,而且不少尼姑寺内常住一定数量的尼姑。青海玉树囊谦县境内的塔玛寺现有尼姑80人;麦庆寺现有尼姑76人;盖玛寺现有尼姑60人。这说明止贡噶举在藏族地区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cn达隆噶举在目前藏族地区所处的地位及其所具有的影响力,也基本上接近于上贡噶举。比如,达隆噶举的创始人达隆塘巴·札西贝大师于公元1180年创建的达隆寺,作为达隆噶举的祖寺,在藏传佛教界享有盛名,特别为达隆噶举发展作出过贡献。其宗派势力曾远至甘肃省的部分藏族地区轺位于今甘肃省天祝县城东北的达隆寺,其“建寺者是西藏噶举派达隆系僧人,故称为达隆寺,后改宗为格鲁派寺院”。目前,位于西藏自治区林周县境内的达隆噶举的祖寺——达隆寺,已基本恢复昔日的规模,现有住寺僧侣105人。可以说,达隆寺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均已达到中型寺院的水平。主巴或是举在中国藏族地区也拥有不少寺院,如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区州境内就有10座主巴噶举寺院,其中尚有几座规模较大的寺院,例如囊谦县境内的桑买寺现有住寺僧侣250多人,采久寺现有住寺僧侣270多人。同时玉树州境内还几座规模不少的主巴噶举尼姑寺。主巴噶举的祖寺——热隆寺(建于1180年),目前已经恢复,虽然规模较小,但它的存在对主巴噶举来讲,至关重要。这座寺院位于今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热隆乡境内,海拔四千米以上的一个夏季牧场上。在这里除了短暂的夏季中风景优美气候爽朗,其余漫长的春秋冬三个季节均寒风刺骨。所以,与其它寺院相比较,到热隆寺起早摸黑拜的香客较少。由于这种原因,热隆寺平时常将各个殿堂上锁,并养几条大型藏獒常年守护寺院。尽管如此,热隆寺作为主巴噶举的祖寺,不仅在国内主巴噶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外的主巴噶举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因为主巴噶举在国外特别在不丹、锡金等国具有一定势力,有时热隆寺还得到这些国家内的主巴噶举寺院的资助。热隆寺现有住寺僧人20名。.cn从目前整个噶举派寺院的现状及其势力或影响来看,主要有西藏拉萨市的梵布寺,昌都地区的类乌齐寺,以及四川甘孜地区的八蚌寺等,这几座噶举派寺院都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和特长。位于今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境内的楚布寺,虽然目前的寺僧不算很多,其建筑规模也谈不上宏伟壮观,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是噶玛噶举的祖寺以及历代噶举派黑帽系活佛噶玛巴的住锡地,有很高的威望。类乌齐寺位于今西藏昌都地区类乌齐县城,创建于1276年。该寺以规模宏大著称于藏族地区,在历史上常住僧侣曾多达四千多人。这一僧侣数目在藏区只有哲蚌寺、色拉寺等极少数格鲁派的大型寺院可与之相比。可见类乌齐寺曾在藏传佛教史上盛极一时,另外,关于类乌齐寺的派别问题,有的学者曾提出是噶玛噶举寺院。实际上,类乌齐寺一直是属于达隆噶举的一座寺院。目前,类乌齐寺依然是藏族地区的大型寺院,现有400多住寺僧侣,在当前的西藏自治区境内仅次于日喀则地区的札什伦布寺和拉萨市西郊的哲蚌寺。可以说,类乌齐寺是目前中国藏族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噶举派寺院。八蚌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境内,是这一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一座噶举派寺院。该寺建于1727年,虽然其历史不很久远,但曾得到德格土司的扶持,发展迅速,在邻近地区拥有众多附属寺院,在1857年进有500多僧人,七、八十座属寺。目前,八蚌寺的宗派势力仍然维持着,这充分说明了八蚌寺今日依旧有着很强的影响力。.cn目前噶举激荡有的寺院状况以及它在整个藏族地区的影响,仅次于格鲁派和宁玛派。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噶举派的势力在藏族地区已逐渐萎缩了,尤其在明末清初随着格鲁派的形成及其日益壮大,使噶举激荡有在藏族地区的影响力急剧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格鲁派对噶举派寺院采取了兼并改宗的强硬措施,致使噶举派寺院锐减,削弱了噶举派在藏族地区拥有的强大势力。5、觉囊派觉囊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在诸多宗派中在教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学派观点,因而在有自己独到的学派观点,因而在藏传佛教史上引起过争议。由于觉囊派以“他空见”为主要学说,故其学说渊源说追溯到域摩·弥觉多杰(约12世纪初)。域摩·弥觉多杰最初是一位在家的瑜伽修行者,后来出家并改名为丹巴杰布,并从克什米尔的班钦·达瓦贡布及其弟子卓敦·南拉孜等高僧大德前学习《时轮本续经》、《集密》等深奥密法,始大彻大悟,并著述《时轮》法要。他空教义传到域摩·弥觉多杰的第五传弟子贡邦·特杰尊珠(1243——1313年)时,这位高僧在后藏拉孜东北的觉摩囊建立一座寺院,该项寺被称为觉囊寺,以此为根本道场而形成的宗派,就取名为觉囊派。贡邦·特杰尊珠的门徒中有一位杰出人物,即凯尊·云丹坚赞(1266——1327年),他继承觉囊派法嗣并精心培养了一名后继者,这就是著名的觉囊派高僧从朴巴·喜饶坚赞(1290——1361年)。在喜饶坚赞主持法统期间,觉囊派有所发展。此后觉囊派一度趋于消沉,后来觉囊派中出现一些著名人物,觉囊派又开始兴盛起来,诸如觉囊·贡噶卓乔(1507——1569年)、觉囊瓦·多罗那他(1575——1634年)等。特别是觉囊瓦·多罗那他对觉囊派的复兴作出特殊贡献。.cn相传多罗那他是贡噶卓乔的转世,原名叫贡噶宁布,出生于前后藏交界处的喀热琼增,幼年在觉囊寺学经,后游历藏区各地,广拜名师研习显密教法,三十岁受比丘戒,成为觉囊派的一名高僧,并得到拉堆绛地方首领(万户)的支持。16世纪后半叶,拉堆绛地方势力衰落后,又受到第司·藏巴汗的扶持 。因此,多罗那他于1614年在觉囊寺附近创始了一座规模不小的新寺,即著名的达丹彭措林寺。从此觉囊派又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多罗那他建立达丹彭措林寺不久,便受到外蒙古汗王的邀请,在漠北库伦(今乌兰巴托)一带传教约达二十年之年,并得到喀尔喀部的信奉和支持,而且在当地建造不少寺庙。最后多罗那他蒙古地区的广大信徒尊称为“哲布尊丹巴”。从此,多罗那他在漠北库伦一带享有崇高的地位。1634年多罗那他在库伦圆寂,次年喀尔喀部土谢图汗王适得一子,被认定为多罗那他的转世,成为第一世哲布尊丹巴活佛。.cn1649年,第一世哲布尊丹巴(1635——1723年)进藏求学佛法,当学业完成即将返回外蒙古时,五世达赖凭借手中握有的西藏宗教大权,勒令哲布梯形丹巴改信格鲁派,从而使外蒙古地区普遍信仰格鲁派,而且五钜达赖将西藏地区的包括著名的达丹彭措林寺在内的觉囊派寺院全部改宗为格鲁派寺院,除了保留多罗那他的名著《印度佛教史》以及零星著述外,其它主要宣扬觉囊派教义的所有经籍都被烧毁或封存起来。所以,至十七世纪末,觉囊派在今西藏自治区境内已不复存在,但这并不等于它在整个藏族地区消失。目前,觉囊派在四川阿坝和青海果洛等藏区还具有一定势力。例如,四川阿坝州境内的阿坝县、马尔康县和壤塘县以及青海果洛州境内的甘德县、久治县和班玛县等境内仍有三十多座觉囊派寺院。其中壤塘县境内的壤塘寺,是以上两大地区觉囊派寺院的母寺或祖寺,在信奉觉囊派的僧俗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cn目前,在四川阿坝州壤塘县境内的觉囊派寺院主要有夏炎寺、红土寺、日梭寺、尕牙塘寺、屈塘寺、中壤塘寺和贡布拉岗等七座寺院;马尔康县主要有黑尔木亚寺、干木鸟寺、巴朗寺、康山寺、颜木底寺、扎西日岗寺和让古寺等;阿坝县主要有色贡巴寺、孜朗寺、塔尔么寺、雅贡寺和阿华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境内的觉囊派寺院主要有扎西曲朗寺,现有70名住寺僧人。降什加寺,现有70多名住寺僧人。恰依龙寺,现有常住寺僧25人,在寺内举行宗教活动时,僧众达145人。在果洛州班玛县境内的觉囊派寺院主要有阿什姜贾贡寺,现有50住寺益人,其中活佛2人。浪本寺,现有46名住寺僧人。在果洛诈久治县境内的觉囊派寺院主要有尖姆寺,现有常住寺僧100人,而所属社会流散僧侣有200多人。宁支寺,现有65名住寺僧人。实际上,该寺是一座融格鲁派和觉囊派为一寺的特殊寺院,时常由两派僧人共同举行佛事活动。6、格鲁派格鲁派是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最后形成的一个重要宗派,它的创始人是宗喀巴·洛桑札巴(1357——1419年)。宗喀巴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不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而且是佛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出生于安多宗喀地区,即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一带,后来人们尊为宗喀巴大师。当他刚满七岁时就在位于今青海东部黄河北岸的夏琼寺里正式出家,在顿珠仁钦大师前受沙弥戒,取法名洛桑札巴。经十年勤奋学习,宗喀巴在显密教法等经论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16岁(1372)时赴西藏求法深造,次年抵达拉萨。从此他广拜名师,勤奋学习开始了求法生涯。他相继从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噶当派等不同宗派的高僧大德前求法,最后博通各派教义和实践修炼仪轨,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体系。1402年宗喀巴在阿底峡尊者所著《菩提道炬论》的基础上撰写完成了《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部关于密宗的巨著。可以说这两部巨著代表着宗喀巴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cn1409年,宗喀巴大师得到帕竹地方政权属下的贵族仁青贝和仁青隆布父子的大力赞胎甲球,在拉萨以东偏北约30公里处的卓日窝切山腰创建民甘丹寺。之后,宗喀巴就在该寺推行他的严守佛教戒律,遵循学经次第,提倡先显后密即显密相融的佛学体系,并建立完善的寺院机构和僧侣教育制度。从此,以甘丹寺为主道场的新宗派——格鲁派开始形成,为诸多藏传佛教宗派的产生划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1416年,宗喀巴大师命他的弟子降央曲杰(1379——1449)在拉萨西郊修建哲蚌寺;1418年,宗喀巴的弟子强钦曲杰(1352——1435,又名释迦益西)在拉萨北郊修建色拉寺,拉萨三大寺的建立奠定了格鲁派发展的基础。继拉萨三大寺之后,宗喀巴的弟子根敦珠巴(1391——1474)于1447年在后藏日喀则修建扎什伦布寺。不久,下喜饶桑布在康区建昌都寺,上喜饶桑布在西部阿里建达摩寺,至此格鲁派在整个藏族地区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寺院组织。格鲁派可谓后来者居上,其发展之迅猛,在藏传佛教史上从未有过,至16世纪初格鲁派已在整人藏区初具规模,特别是1642年五世达赖在清朝中央政府的册封和支持下,在西藏又取得世俗统治地位后,格鲁派对其它宗派构成威胁,许多不同宗派的寺院无奈改宗格鲁派。从此,格鲁派逐渐成为藏族社会上势力最强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大宗派。拉萨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六大格鲁派寺院;再加上四大活佛系统,即达赖、班禅、章嘉和哲布尊丹巴,均象征着格鲁派的权威和势力,在中国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下面就六大寺院的现状作简单介绍:.cn一、甘丹寺,格鲁派的祖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又是拉萨三大寺之一。它位于今拉萨市东北约30多公里处的卓日沃切山腰,俨如一座山城。该寺的最大特点是没有设立活佛转世制度,寺院主持以推举甘丹赤巴(法座)的方式来继任,首任甘丹赤巴是宗喀巴大师,第二任是宗喀巴的大弟子贾曹杰,至1954年甘丹巴已传到第九十六任。甘丹寺的僧侣人数在历史上定额为3300名,排在哲蚌寺、色拉寺之后,但是甘丹寺作为格鲁派祖寺,在藏传佛教界地位很高,尤其是甘丹赤巴在格鲁派中威信极高,其地位仅次于达赖和班禅。甘丹寺在十年“文革”中被当地藏族群众拆毁,1980年国家拨巨款重机关报进行修复。目前甘丹寺院的大经堂等主要建筑已修复如初,现有277名住寺僧侣。.cn二、哲蚌寺,既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又是拉萨三大寺之首。它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的格培乌孜山南坡的山坳里,寺院主要由噶丹颇章、大经堂,以及罗赛林札仓、德阳札仓、郭芒札仓、阿巴札仓四大学院组成,它在历史上是藏族地区规模最大、僧侣最多、级别最高的一大僧院。尤其是五世达赖在哲蚌寺建立噶丹颇章政权后,哲蚌寺在政教事务上享有特权,在历史上其僧侣定额为7700名,最盛时达1万余名。哲蚌寺最高僧职为措钦赤巴(大法台)。哲蚌寺现有427名住宅区寺僧人。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开始的拉萨雪顿节,就在哲蚌寺拉开序幕,此时成千上万的信教群众和观光旅游者涌入寺中,参与盛会,场面宏大而热烈。三、色拉寺,拉萨姑大寺之一,也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它坐落在拉萨市北郊的色拉乌孜山脚下,主体建筑是大经堂,周围有杰巴札仓、麦巴札仓、阿巴札仓等学院,其建筑群体宏伟壮观,寺内藏有许多工作经卷、唐卡、佛像等珍贵文物。色拉寺的僧侣人数在历史上定额为5500名。目前,色拉寺香火旺盛,朝佛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查里九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