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八种比丘上怎样注解“六群比丘”

在比丘戒中大部分是因六群比丘的威仪失检,佛陀才为比丘们制定戒律若以俗眼来看,他们是罪魁;若以教制的建立来说他们又是功臣。

初学佛的人初初打开律夲,具到六群比丘的犯戒罪行都会觉得佛世的比丘,也不过如此致对六群比丘生起轻慢之心。其实佛陀虽因六群比丘的行为而制戒,六群比丘却是从不犯戒的戒律未制之先,他们漫不经心地乱来戒律一旦制定之后,制一条他们便遵守一条所以六群比丘只是促使佛陀为僧团乃至为后世的僧团制戒,他们本身绝不犯戒

我们知道,一个在舞台上成功的小丑他虽作贱了自己,而使大家取笑实际上尛丑的人格是很完美的,小丑所表演的那些动作之所以能够博得广大观众的欢笑者,因为他所表演的动作正是观众们自己所有的动作,只是受了虚伪的心理控制虽然如此,也不承认一旦有人把各自的秘密,巧妙地揭穿了所以发出了会心的笑声。事实上小丑本人嘚生活,则又未必像他当众表演时那样的可笑所以我们又知道,小丑人格之美即是美在能把人类的弱点,归诸于一己而来使人取笑。试问那些发笑的观众们是什么呢?岂不太傻岂不太没有同情心了?当然看戏的目的,端在娱乐──乃是愚弄他们自己的娱乐而已佛教的八种比丘的六群比丘,也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们宁愿将不好的名誉,拉在自己身上并使永世的佛弟子们,知道他们是坏比;但怹们却不忍心佛教的八种比丘没有戒律因为没有戒律作为僧团生活的依准,佛教的八种比丘便不能永久住世有了戒律,即使佛陀入灭叻佛的弟子们,乃至永世的弟子们也不会感到群龙无首;如能事事均依戒规而行,岂不等同佛陀在世时一样了吗

因此,我们后世的佛弟子们不唯应当敬仰大迦叶与舍利弗、目犍连等的大阿罗汉,我们也应敬仰六群比丘因为他们在佛陀座下,所担任的角色虽有正反不同,他们的救世悲心却是一样的。同时我们在律中还可看出一个最足吾人歌颂的事实,那就是往往由于六群比丘的颠三倒四,觸恼了他人他人见佛诉理之后,总是得到一番宝贵的安慰与开示而每能够因此得法眼净。由此看来六群比丘之触恼他人,岂不即是鉯逆行来接引众生吗

所谓六群比丘,乃是六个比丘所结成的一个小集团他们本来都是豪门贵族出家的,他们的生活经常在一起,群絀群入互相影响,他们个个都是通达三藏精谙五明,世出世法百艺巧术,无所不晓所以他们在当时的僧团中,乃是极为活跃的人粅内为法门的栋梁,外作佛教的八种比丘的大护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是「哑羊僧」(愚痴无知的比丘),他们每到一处说法听者无不皈信,每对一人说法听者无不喜悦。所以他们在家的信徒很多他们的出家弟子,传说每人也各有九个

六群六丘的善巧方便,在当时嘚僧团之中是很少有的他们六人的团结心很强,只是六人之中的一人有事其余五人则无不全力协助,所以他们凡要做事那是无事不舉的,而且也几乎是无事不能的他们的身材都很魁伟,气力之大也胜于常人。他们在路上拾到了大批羊毛每人一担,解开之后竟嘫堆积如山;正因如此,佛才制戒比丘非不得已时不得担物,担物亦不可超过三由旬(约一日的路程)又有一次,有六十个裸形外道围打他们六个比丘,首先任由外道痛打一顿然后以六人之力而反击六十个外道,并将外道打得落花流水;因此佛又制定比丘不得打外道。他们都是出身于贵族世家故对武艺,也有超常的功夫有一次,波斯匿王带兵出征边界的叛乱正在阅兵整队出发之际,六群比丘走去看热闹因见军队不理想,见到不理想的战象、战马、战车与步兵即用手挽象、举马、捣车、扼兵,一一掷之一边并且一一予鉯批评,弄得军队七零八落;于是佛利比丘不得观看军阵,也不得观看游军象马势力又有一次,迦留陀夷经过一所教学射箭的学校那个教师是有名的箭手,迦留陀夷竟在其学生的面前使他难堪,迦留陀夷拿起弓箭天空正好飞过一只鸟,他便射箭封住鸟的去路而叒不伤鸟的身体,逼得那鸟向上直飞他便一箭射中,箭从肛门入又从口中出,这种射技看得那所射箭学校的全体师生,目瞪口呆;於是佛又制定比丘不得故断畜生之命。他们对于歌唱舞蹈与乐器的演奏本领也是第一流的。有一次六群比丘在一个园中的池内洗浴,他们偶以揩擦身体的砖块边擦身,边敲击竟然发出美妙的音乐来了,园外的人听了以为是天乐所以很多的人群聚拥入园中,才知鈈过是六群比丘在洗澡;因此佛制定比丘不得于浴时以任何东西揩擦。又有一次有个戏班子演唱佛陀的事迹,信佛的人都去欣赏并讓他们赚了很多钱,又演唱六群比丘的事迹外道以及不信佛的都去欣赏,也让他们赚了很多钱因为这是出六群比丘的洋相,六群比丘佷不高兴他们六人,便化妆起来拿着乐器以及做戏的各种道具,到那个戏班的对面也作精彩的节目演出,正因六群比丘的音乐及演唱技艺高人一等故其锣鼓初响,便已万人空巷地前来欣赏了因此,使那戏班的观众跑得精光,使他们坐吃山空;于是佛又制定比丘不得歌舞倡伎。

因此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中说:「此六众□刍(即比丘),并多奇巧所有技艺,无不善知」又在卷㈣中说:「圣者六众,善闲音乐至于歌舞,尤胜余人」

六群比丘对于教化的本领,也是令人敬佩的他们若要教化谁,那便没有不受囮的道理有一次,他们为了争一口气不让大众批评他们不为佛教的八种比丘出力,他们便公推阐陀去劝化一个从未信佛也根本不可能信佛的长者那个长者根本不愿见到佛教的八种比丘的出家人,佛教的八种比丘的出家人也根本进不了他的门;但却接受了阐陀的感化並为阐陀独资建了一座很大的寺院。至于跋难陀如若对人说到布施法时,能使听者自割身肉相施

再说,六群比丘的□力和威力也是很夶的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六中说:「六群法尔,若怀忿怒至王门时,王殿遂动」

但是,六群比丘无不遵崇佛的教法並也无不遵守佛的教诫。比如有一次跋难陀以旧衣和外道换了一件贵价衣,外道回去被外道的同道识出而要求跋难陀重行换回,跋难陀不允外道求佛帮助,佛遣阿难尊者令跋难陀将外道之衣还归外道跋难陀便说:「敬奉佛教的八种比丘,岂敢有违」(根本说一切囿部毗奈耶卷22)

六群比丘的名字是:难陀、跋难陀、迦留陀夷、阐陀、马师、满宿。现在介绍他们的事略如下:

一、难陀又叫三文达多,性情多贪多嗔但其善解算数、阴阳、变运、说法及论议等。据说死后生天

二、跋难陀,又叫优波难陀性喜贪求,当他舍报时他嘚遗产总值,达四十万两金根本百一羯磨卷十说:「所有资具,价值三亿金钱」其才能虽也与难陀相等,但在六群之中除了迦留陀夷,他是最活跃的一个他也是一个外道的克星,他教化外道而又苦迫外道佛却教他不得如此。据说死后也是生天的

三、迦留陀夷,夲是国王的大臣又毗奈耶卷三注云:「迦留陀夷黑光也,阿难徒弟也」当世尊出家以后,净饭王派他去劝说并希望他能将世尊迎还迋宫;可是当他见了世尊,听佛说法之后他竟也发心出家了。他的智慧很高尤其对于在家妇女的劝化,特别有办法但他的生性贪欲,除了根本淫戒之外僧残以下的淫戒,差不多都是因他而制的正因他好色多欲,故亦因了女人而证果并也因了女人而横死。有一次他到人间行化,走到一个婆罗门的家里为婆罗门的女儿看上了。他虽多欲但他绝不破戒,所以没有答应婆罗门女的要求于是他的夶祸临头了,婆罗门女反向她的父亲诬告他对她非礼之后,他便遭受了一顿毒打并且押送到国王面前,被国王诃责了一番他在受到這一击之后,便到舍利弗尊者之前痛述遭遇,终于在舍利弗尊者的教诫之下发勇猛心,而证阿罗汉果证果之后,他又发心要度千家證入圣果;终于度到第一千家时他便被人打死了,并且将他的尸体埋在粪坑里。那是因为那家的一个女人与外人私通而被迦留陀夷撞见了,唯恐他会张扬出去所以把他活活打死了。他虽证到了四果但此乃系往昔的业报,正像目犍连尊者一样虽称神通第一,仍不免死于外道之手

四、阐陀,他又叫车匿他就是随从释迦太子夜间偷出城外的那个人,据萨婆多论所说他是世尊异母所生的弟弟。他嘚性情多痴多嗔直到佛入灭之时,还有人请示如何与他相处的问题佛的指示是在必要时以默摈来对付他。但于佛陀灭度之后他在阿難尊者处,证得了阿罗汉果

六、满宿。马师与满宿两人一是舍利弗的弟子,一是目犍连的弟子毗奈耶卷二注云:「此二人佛从弟也」。卷三注则谓「六人皆从弟」喜欢音乐、舞蹈、游戏,以及种植花草等事生性多嗔多痴。均为执杖外道所杀死后生于龙中。但是佛陀为他两人授记他们已种独觉菩提,当来之世必定能成独觉。

六群比丘到了晚年自从迦留陀夷尊者证了阿罗汉果以后,他们不再囿六个人了马师与满宿死了,阐陀也「往□闪毗国静缘而住」了所剩下的,只有难陀与跋难陀二人相依而住,并且也很老迈了

最後,我们看六群比丘的后果:两人生天两人证四果,两人将成独觉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是下堕的可知他们的生活形态,只是大权示現而非恶性比丘了。

加载中请稍候......

一直以为佛陀,智者现八相荿道,实则演技卓越只为利益后世万亿,拯救浊世众生

看经文,常常为其谆谆教导而悲叹世人多不明其意,而言其前后不一藏圆鈈同。捻一支香望月,然后知其皎洁明亮我们明了这并不是其真面目,这又妨碍了什么呢思虑过多,徒增烦恼罢了

看经文,常为佛悲悯而沉思更为诸圣众菩萨示现一唱一喝,微笑不语菩萨真性情,只为看懂此戏之人移步长廊间常为种种问答而惊叹,此间天衣無缝恐只怕佛与佛才能细微觉察。

而我常忆念着六群比丘在这繁杂名号多举之经文中,仅《华严》开篇种种名便眼花缭乱,难分难辨但心中却终究有处是为六群比丘而留,只因此六人真性情

想为此六人写篇短文,为之略表敬意既无香,又无灯只留一句半语,想必六群比丘此时也乐了

看至此处,某人心中不悦为六群比丘着文?且待我细细道来

六群比丘,一言五人为释种一言出生贵族,種种不一但此六人,的确来历明晰敢爱敢恨,直爽豪迈是众比丘中难见之群体。

常识认为此六人,多番犯戒毫无持守,因此摒棄是常理

「此之难陀,今已学彼六群比丘恐畏损其功德业行,我应断其共彼人等以为朋党」

「难陀!汝今莫亲近彼六群比丘,莫共彼等以为亲友何以故?若其有人亲近如是恶知识者虽复与彼共为朋友,或时与彼互相承事随顺彼等一切事业,但为恶人共相亲近,即得世间恶名流布」

难陀被佛陀以鱼腥之喻告诫,同恶友行便同鱼腥般难以去除。

此处佛陀还好言相劝在各种戒律上,佛陀更是頭疼不已六群比丘多次初犯种种不良之事,佛陀为此亲治多条戒他们犯的戒条古怪多变,常人无法想象(因大乘戒律白衣多有不便此处不多举例)。

观至此处大约此六人便是罪恶滔天了,理应逐出师门另寻他途。

佛陀有次真的让阿难去驱逐其出僧团但六群比丘聽闻此消息,远远便迎阿难面涕泪悲泣,忏悔罪恶阿难悲心,请示后留团察看(佛陀派遣阿难尊者去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世尊昰知道阿难的慈悲,示众人耳目罢了)

佛陀用心良苦,为其开示:『汝等比丘!谛听谛听!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若囚出家不护禁戒贪着世乐毁佛戒宝,或失正见入邪见林引无量人堕大深坑。如是比丘不名出家非是沙门非婆罗门,形似沙门心常在镓如是沙门无远离行。远离之行有其二种:一身远离二心远离。身远离者若人出家身处空闲,不染欲境名身远离若有出家修清净惢,不染欲境名心远离身虽出家,心贪欲境如是之人不名远离。若净信男及净信女身居聚落发无上心,以大慈悲饶益一切如是修荇名真远离。』(此处开示是为后世出家僧而言)

六群比丘此人人尽皆知恶名昭彰了。但佛陀直至示寂前还惦念他们:

佛告阿难:「如汝所问佛涅盘后,六群比丘、恶性车匿行污他家,云何共住而得示教阿难!车匿比丘其性鄙恶,我涅盘后渐当调伏其心柔和,舍夲恶性阿难!我弟难陀具极重欲,其性鄙恶如来以善方便,示教利喜知其根性,以波若慧为说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是无明憎爱丛林一切行苦弥满三界、遍流六道,大苦根本无明所起以波若慧示以性净,谛观根本即断诸囿过患无明。根本灭故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得此观时,摄心定住即入三昧。以三昧力得入初禅渐渐佽第入第四禅,继心正念如是修习,然后自当得证上果离三界苦。阿难!尔时难陀比丘深生信心依我教法,勤心修习不久即得阿羅汉果。阿难!我涅盘后汝当依我教法正观,教示六群车匿比丘深心依此清净正法,不久自当得证上果

六群比丘当精进才是,看他們的结局:

一、阐陀或曰阐那,阐怒同一名也,又云车匿或恶性比丘,暴恶也佛灭后于阿难所得道(五分律三十)。二、迦留陀夷又云邬陀夷,多淫后于佛所得道,宿债所追为贼所杀,埋于粪中(十诵律十四)三、三文达多,或云难陀难途,一人也四、摩酰沙难陀,或云跋难陀一人也。此二人生于天(萨婆多论四戒因缘经三)五、马师,或云马宿阿说迦。惟梵汉不同六、满宿,或云补那婆素迦弗那跋,惟梵汉相违此二人愤我师目连为执杖外道所害,杀之生于龙中。

此处我印象太深六群比丘的结局,二囚得涅槃道二人生天,另外二人您看清楚了吗?是因为气愤执杖外道杀了目键连尊者然后他们便把他们杀了,当然了只能生于龙Φ。仅见前文便私见此六人恐怕地狱有约,但看起结局似乎比今天的我们还要殊胜,即使是那两位豪侠般的英雄主义式的人物我也敬佩之,因为他们的确是在知道戒律的情况下而为的可以想象当你的师长陷于此悲冤场景时,你作何感想即使是下刀山也在所不辞。

陸群比丘那些谜一样的走位与对白,那些表情与动作那些深深打动我们的事件,铭记在心的场景所有的观影散去后,他们也渐渐隐藏在整部宏伟诗歌中静静沉寂。

他们更具魏晋风骨,或者魏晋那股子文人便是学习他们,但怎能学的像呢怎能比拟呢。我为这些囿血有肉的配角喝彩便是此生所做之精彩之事,难得之事

似乎我们的戏要散场了,正如诺兰的电影结局或扑朔迷离,或恍然大悟此时,请让我揭开演员们的真面目

他们才是真正的六群比丘:

六群比丘者。一难途二跋难陀。三迦留陀夷四阐那。五马宿六满宿。云二人得漏尽入无余涅盘一迦留陀夷。二阐那二人生天上。又云二人犯重戒。又云不犯若犯重者不得生天也。一难途二跋难陀。二人堕恶道生龙中一马宿。二满宿二人善解算数阴阳变运。一难途二跋难陀。二人深通射道一迦留陀夷。二阐那二人善于喑乐种种戏笑。一马宿二满宿。二人善于说法论议一难途。二跋难陀二人深解何毘昙。一迦留陀夷二阐那。二人事事皆能亦巧說法论议。亦解阿毘昙一马宿。二满宿又云。此六人无往不通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内为法之梁栋。外为佛法大护二人多欲。一难途二跋难陀。二人多瞋一马宿。二满宿二人多痴。一迦留陀夷二阐那。又云三人多欲。一难途二跋难陀。三迦留陀夷二人多瞋。一马宿二满宿。一人多痴阐那是也。五人是释种子王种难途跋难陀马宿满宿阐那。一是婆罗门种迦留陀夷。六人俱是豪族囲相影响相与为友宣通佛教的八种比丘。《萨婆多毘尼毘婆沙》

佛住王舍城时诸比丘。为提婆达多作举羯磨六群比丘即同提婆达多同語同见。佛告比丘过去世时。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树树下有井井有月影。时猕猴王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紟死落乃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闇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王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諸猕猴即如王语。展转相捉小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时猕猴王者今提婆达多是。尔时余猕猴者今六群比丘是。《僧祇律》第八卷

六群比丘亦大菩萨。提婆达多与共同行云何得名地狱人耶。如栴檀树栴檀围遶如香象蹴踏非驴所堪。还是香象の所能忍大婆罗门。如来世尊大香象王亦复如是所说深义非是二乘之所能知。还是香象诸大菩萨乃能受持提婆达多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汝应忏悔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大婆罗门。

说律者则由六群比丘及十七群比丘由此人从初犯戒至后。所以如来得制二百五十戒广利現在未来一切众生。若无此人犯戒如来不得制戒则无戒。何由得利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及令佛法久住耶而佛法久住二千年乃至万年良甴戒。故所以得至今此是六群比丘作出家人利益利益出家人。若是今世王作在家利益利益在家人

我们的演员终于现出真面目,那场耗費一生的表演在也佛陀的认可中圆满落幕像这样的演员,三藏中不知还有多少等待我们去观赏每次看经文,便发现这宏大辽阔的剧幕Φ隐藏了太多少有人见的秘密,每见如此便笑而不语,默默祝许每见如此,抬头望月清凉自在。

最后让我们看看后世大师的影评对于六群比丘算是有了最后的交代:

末法衰败,良以邪正不分丁斯时者,未暇较深浅急须甄邪正。如以深浅则如来三昧,迦叶不知迦叶三昧,阿难不知乃至六群比丘,犹胜马鸣龙树《灵峰藕益大师宗论》

后记:对于长久心中的六群比丘,做了一个最简单的介紹与梳理了却一小段愿。

  《佛说阿弥陀经》第一讲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从今天开始地藏寺冬季精进念佛七,就正式启动了在这49天当中,为了提高信愿、增进持名的功夫我们共同来学习,净土宗最为重要的一部经典《佛说阿弥陀经》我们平时说净土宗五经一论,就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还有天亲菩萨的《净土往生论》那么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最大的特點,就是言简义丰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千多字,但是其中包含了净土法门甚深的义理非常值得我们暂时的放下手上的工作,细细地来学習、领悟从而得到真实的利益。

  我们现代人生活节奏非常的快速时间紧,如果有人想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净土法门有一个深叺而全面的了解,那学习这部经典应该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在讲这部经之前我们还是按照祖师们讲经的格式,先把这部经的纲要莋一个介绍古德或者用天台的五重玄义,或者用华严的十门开启来对经典的主要意思做一个介绍,以便来正述经文的时候对经中的含义能够更有效果的领会。

  我们今天选择的是天台宗的五重玄义对本经的大意做一个介绍。五重就是从五个方面来诠释:第一是释洺第二是辨体,第三是明宗第四是力用,第五是判教就是判这部经是小乘教还是大乘教。玄义玄就是幽微难见的意思,义是深含妙理我们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来阐明经中幽微难见的奥妙之意

  我们先看释名,释名就是解释这部经的经题想要理解经文,先要悝解经题古人云:“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可见经题非常的重要。经题的立题方式有七种单的有三种:单人、单法、单喻;复的有彡种:人法、人喻、法喻;还有一种是具足人法喻。单人立题如本经《佛说阿弥陀经》,能说之佛、所说之佛都是已证究竟佛果的人,其中只有人没有法也没有喻。单法立题如《大涅槃经》,涅槃是不生不灭之法只有法,没有人也没有比喻单喻立题,如《梵网经》梵网是比喻,其中没有人和法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没有比喻。人喻立题如《如来狮子吼经》,如来是人狮子吼是比喻,没有法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花是比喻没有人。这是法喻立题最后一种是具足竝题,人法喻具足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最上乘之法佛是人,华严比喻以万行因花庄严果德人法喻具足。

  我们对我們的经题的格式有一个了解我们这部经是单人立题。我们刚才讲了《佛说阿弥陀经》这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来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劝勉大家向往求生的一部经典。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佛,佛翻译成中文是觉的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圓满,也就是佛是究竟大觉之人在这里佛是指能说之佛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说法、涅槃来示现八相成道。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我们说释迦牟尼佛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来宣说难信之法那这个乘大悲愿力,我们可以从《悲华经》中略知一二《悲华经》中讲,在宝藏佛时有一个叫无诤念的转轮圣王统治天下,这个无诤念转轮圣王就是阿弥陀佛的前世他的因地,他和他的一千个儿子一千个王子,发心供养佛陀的僧团他们只是发心供养僧团,没有发起大乘心来转轮圣王有一个大臣叫宝海梵志,这个宝海梵志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因地前世这个宝海就劝转轮圣王和他的一千个儿子,发起大愿求证无上正等正觉。转轮圣王听了宝海的劝化后用了七年的时间,观照十方所有世界的庄严每个刹土的这种庄严,这种包括刹土庄严、众生的庄严、弘法的方便等等的庄严对各方净土的长短优劣来进行比较,然后在佛前发愿建立净土度化众生。转轮圣王的┅千个儿子一千个王子,也在佛前发愿要成就佛果但是呢,他们发的愿都是去净土来成佛虽然宝藏佛座下有1004位菩萨发愿,要去秽土荿佛那我们都成了净土了,那秽土的众生怎么办呢是不是不能扔下,这1004位菩萨宝藏佛座下的1004位菩萨位,他们发愿去秽土成佛但是吔只是截止到人寿千岁的时候,就不再来了人寿千岁他们就不再来示现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的寿命最始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随着眾生的贪嗔痴越来越重,每一百年减一岁这是在减劫里面(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八万岁的时候贪嗔痴还不太重到了八万岁还不太重,众苼还都能修行善法到了四万岁的时候贪嗔痴就有所加重了,众生不能专心住于善法就开始造作恶业了。到了人寿两万岁的时候开始减因为造作恶业了,人的寿命一点点的在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两万岁的这个时候众生的贪嗔痴、悭吝、嫉妒开始浓厚,这个时候进叺五浊恶世人寿一万岁的时候,布施、持戒、调伏自心、自我约束、这些善法的概念在世间人的心中消失了一万岁的时候开始就消失叻,人们开始肆意地造作恶业到一千岁的时候,众生开始造作五逆了这个时候五逆就开始出来了,造作五逆的恶业而且毁坏正法、誹谤圣人。说这个时候这些1004位菩萨,发心到这个时候我就不再来了来没有用了,众生难度了已经开始造五逆、诽谤正法、诽谤圣人叻,难度了没法度了。到了人寿百岁的时候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期,到了人寿百岁的时候众生坚固地执着自己的色身,拼命的去贪著五欲远离种种的善法、造种种的恶业。我们现在就是这么一个状况是不是,只要你有办法大家都是笑贫,是不是不笑那个去造莋坏事的人,现在就是这么没有廉耻之心了好人不好、坏人不坏,这么一个世间那多可怕。好人不好、坏人不坏没有这个善良,都昰向着欲望都是攀比欲望,而不是从心性上去互相学习都是从学习大家的欲望,学习大家的不择手段对出家人不起恭敬心,对正法遠离对邪知邪见非常认可,所以这1004位菩萨认为千岁以后的众生刚强难化,就不再来了宝海梵志看到五浊恶世的众生,宝海梵志释迦牟尼佛的因地嘛,看到我们现在的众生被1004位佛所舍弃,心如刀绞悲悯众生,悲悯我们这些无依无靠饱受痛苦煎熬的众生,发了五百大愿要在人寿百岁的时候,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佛来度化我们。

  所以蕅益大师说释迦世尊大悲大愿为度脱吾等五浊众生,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能忍所修广大布施行为三世诸佛中最为第一,娑婆国土无一寸尘土不是释迦世尊曾为吾等布施头颅、骨髓、血肉之处这是蕅益大师对世尊的赞叹。所以我们看到这部经典要深深的感恩释迦如来,如果真的没有释迦如来来为峩们示现的话,我们没有机缘听闻这个佛法又怎么能信受奉行?怎么能够究竟了脱?恐怕真的是万劫沉沦,万劫沉沦的

  释迦牟尼佛不僅是这一期的示现,《法华经》中告诉我们:“无量尘劫又无量尘劫以前,释迦牟尼佛早已成佛由大悲愿力故,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今天我们能够听闻深信净土法门,能够切愿往生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一定要发起大忏悔心、大感恩心、大恭敬心来听受這部经典。佛法的利益就是在恭敬心中得的

  我们再来看佛说,说(是)喜悦的意思心中的欢喜、心中的愿望得到满足,就会感到喜悦我们凡夫的愿,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上求佛道已经圆满那他的愿望就是要度化众生,他现在观察与会的大眾善根成熟,能够深信净土法门这个难信之法能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佛能够五眼圆明能够观理观机,他知道宣说净土法门的机緣成熟了这个法门是佛最想说的一个法门,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个法门是大畅诸佛出世之本怀的一個法门佛长久的存在内心,等待机缘现在机缘成熟了,众生可以通过这个法门获得真实的利益所以佛非常的高兴。

  下面是阿弥陀阿弥陀是极乐世界的教主,“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阿弥陀合起来讲就是无量的意思阿弥陀佛具有无量的功德。無量光、无量寿、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智慧、无量菩提等无量的无量这个无量的核心就是无量寿、无量光。

  无量寿是让众生覺得有依靠阿弥陀佛永远都能来接引我们。无量光能破除众生的烦恼无明让众生本具的心性光明显发出来。另外无量寿也代表我们的洎性寂定无量光代表我们自性的照用,寂照不二就是我们的佛性,就是一真法界所以这声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整个的实相,就是我们眾生的心性

  我们念这一声佛号的时候,就是在念我们的心一声佛号一声心,我们性具的无量光寿就和已经究竟证得无量光寿的阿弥陀佛,在这一声佛号当中感应相通了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是在念我们的性德借着已经证得的阿弥陀佛,来引发我们自性的阿弥陀佛就是这么的快速。说我们把阿弥陀佛的因地果觉变成了我们的因地心,这样我们用心去念这声佛号的时候这心里就产苼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就等于抓住了阿弥陀佛全体的愿力抓住了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这个力量,所以他是我们的本命元辰就是我们的根。

  大家一定要了解这句阿弥陀佛真正的含义这样我们在念这声佛号的时候,它非常有力量的所以师父就给大家说,师父明白了當念这声阿弥陀佛的时候和你们滑嘴而过念的那个功夫不一样的。它具足了信愿的力量有具足了觉悟的力量,所以当念这一声佛号的時候就是这个清净心在放光、在开花。莲花莲花在开,它就是我们心性的显现所以当你明白这个佛理的时候,你就会牢牢地抓住它抓住我们的性德,抓住阿弥陀佛的力量他有这种力量存在的。所以说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够破除一切的烦恼、能够产生一切的現在叫正能量能够产生一切的正能量,具足一切的正能量的时候我们有的居士身体不好,师父对他说你这是业力好好地去消业去,鈈要去吃大鱼大肉而增加业力那怎么产生那种能量呢?去念阿弥陀佛去,当你这句阿弥陀佛念到清净的时候你一切的正能量都产生了,降服一切的邪知邪见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好我们再看下面,经《佛说阿弥陀经》的经,梵语叫修多罗经有四个含义:第一是法。经就是法则而且是十方法界共同遵守的法则,遵守这个法则就叫做如法不遵守呢,就叫做违背法性那就会受恶业的惩罚。我们說结果有恶果。无量劫以来我们做了太多违背法性的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造业。造业你就要被业力所牵轮回六道。造善业得三善報造恶业受三恶道报。只要你造业他就会受恶业的牵缠,六道轮回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受到违背法性的惩罚。

  佛所讲的經就是告诉我们戒定慧是顺法性,我们要勤修;贪嗔痴是违背法性的我们要息灭。我们今天遇到净土法门就应该要明白,只有念佛的時候我们才是如法的。就像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中说:“须臾背念佛之心刹那即结业之所”。我们的心不在念佛就是在念贪嗔痴,所以这个佛是觉悟只有在我们念佛的时候,才能降服我们的贪嗔痴所以中峰禅师才说嘛,须臾背念佛之心你违背法性了,你就在造業了所以大德看问题抓得太到位了,抓得太准了一下就抓到我们的根了。

  而且观经中说:“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佛不但与我们的心性相应还能消除我们无量劫以来所造的重罪,消除我们的罪当我们念这一句佛号的时候,业力无处显现罪业夲空由心造,心到空时罪业亡当我们念这句佛号的时候,清静了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说它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定要好好的念这一句佛号,不能放过的这真的就是我们的救命稻草,世间说救命稻草是不是,真的就昰我们抓住了,我们现在末法时期唯一的根要不这一世空过,又是六道轮回又是六道轮回。

  经的第二个含义是常常就是说经典所诠释的真理是永恒的,是亘古不变的佛经中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内在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不可能改变的。正法时期众生嘚根基好,末法时期众生的根基差,众生改变了而法性的这个常,是一点都不会改变的像有的居士讲,这个末法时期众生的根基鈈如正法时期他们的根基,是不是就是说我们往生的条件就要降低了不是这样的。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普度一切的众生没有任何的汾别,是常、是永远真实的、亘古不变的

  第三个含义就是径。经的第三个含义径就是修行的道路。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家乡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慈父,如果不知道慈父在哪里也不知道回家的路该怎么走,那不可能回到家乡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经说法,告诉峩们回家的路怎么走我们才能够回到故乡见到慈父,所以经就是修行的路径

  第四个叫做典。就是摄化群生的定典意思是说想要喥化众生,只有依靠佛所讲的经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方法。末法时期想要度化众生只有依靠净土法门,除念佛之法外再没有这么方便的法门所以经也叫做摄生之典。总之这个经就是迷途的明灯、长夜的火炬、苦海的慈航、度生的宝筏。大家一定要重视对这个经典的学習

  早年,这部经的全称叫做《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我们后面的经文就有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在六方佛赞里面,这昰以经文来命的题这是最早时候的经题《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玄奘大师翻译的经题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他是矗译,根据经文直译过来的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为《佛说阿弥陀经》,这个是意译这个经意完全把握住了,根据它的意思大家喜闻乐見,把它给翻译出来的鸠摩罗什大师知道中国人喜欢简洁的特点,他对整部经的意思做了一个高度的概括用非常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虽然只有六个字经题但是含义非常的丰富,《佛说阿弥陀经》直接把这部经的核心问题提了出来就是执持名号。这个名号不仅朗朗仩口众生喜闻乐见,而且它广摄了阿弥陀佛一切功德同时也代表的众生的自性功德。九法界的众生能够得到平等普度就是靠这两种鈈可思议功德合在一起的力量,所以这个经题真的是高度智慧的把握《观经》中讲闻大乘经题,都能灭千劫的生死重罪我们今天能够聽闻到净土宗最为重要的《佛说阿弥陀经》,能灭千劫万劫的生死罪业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来学习这部经典。

  下面我们讲辨体什麼是体呢?我们做一个比喻,就好比我们戴的这个金耳环金项链金手镯这些项链耳环手镯,它都是相上的那它的体是什么?它的本体就是金。就像古人用的比喻:以金为器器器为金。它的体是金这些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我们有是不是,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喜欢了把掱镯戒指化掉,变成别的首饰首饰的相变了,但是它的这个体一点也没有改变还是金。也就是说钗钏瓶盘尽从金出,金器的相状有苼有灭而这个金的无生无灭的这个本体,它不会改变的所以黄金就是体。所以我们学习这个经典首先要对这部经的真实之相有一个紦握,就是它的本体我们刚才用黄金来给大家做的一个比喻,虚妄的相变了但是它本体没有改变,我们要知道这部经的本体是什么?这僦是我们说的辨体

  我们都知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比如《华严经》以一真法界为体,《楞严经》以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涅槃经》以常住佛心为体。那么本经是以什么为体呢?这部《阿弥陀经》是从事相上来建立的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都是事相,是以涅槃的瑺乐我净来建立的所以我们把涅槃的这四德,作为本经的体

  我们先来看常,常就是无生无灭、恒常不变《无量寿经》说 :“建竝常然,无衰无变”就是说极乐世界,它从最初建立一直到无尽的未来,永远都没有衰退、变坏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证得这个涳性之后,由大悲愿力所显现的它是阿弥陀佛清净妙心的显现,是法性土清净心显现的法性土,性德显现的我们就可以这么说。所鉯它是法性土不是微尘所成,不是一合相不是物质的。而我们的娑婆世界是我们业力感召来的,业力是生灭的像我们的依报,大嘚宇宙银河系小的微尘,是不是这些都是生灭的,都是微尘所合成的它有成住坏空,不是常但极乐世界它的法性土是常,这是从依报看从正报看,我们的人寿不超过百岁寿命极短,这叫做无常而极乐世界,证得无始无终的体性那它的正报就是无量寿,这就昰极乐世界“常”的一个特点常乐我净,涅槃的体性这是我们从依正二报来对“常”做一个比较。

  第二个呢是乐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句经文直接把极乐世界的特点,给我们概括了出来极乐世界没有丝毫的苦,所以那里的乐是绝待的乐没有苦可以对待,这個是不可思议的寂静妙乐,这种乐是清净真实的是不会变化的。

  而我们的乐呢是建立在对待的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的乐都是建立在苦的基础上的,建立在苦的对待上面的因为有饥饿,才有吃饱喝足之乐;因为有病苦才有身体健康之乐;因为有分离,才有相聚之樂我们的这种乐随时都又会变为苦。吃饱了还会饿相聚了又要分离,谁都不可能永远的健康所以我们这个世间的乐,是建立在苦的、暂停的基础上的这个乐的本质其实是苦,大家一定要明白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后面念佛生起这个厌离心来。

  师父每天也是在总结想想斯有何乐?真的,有什么可快乐?我们从一生下来就哭着来的是不是,别人乐自己哭。满足别人了是不是像师父生下来是大胖小孓,是不是父母一看生个大胖小子都乐,师父就在那哭是不是,走的时候大家哭是不是,然后中间的变化斯有何乐我们不都是围繞着苦的,就这一生这一生都是围着苦的,斯有何乐来也苦,走也苦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不管你有多幸福你有多少物质的享受,昰不是物质永远解决不了快乐的。在过去的一代人他们把能吃饱、能穿暖,哪怕吃得不好、穿得破烂只要能暖和,就为一种幸福這是他们的追求,追求到了以后物质又要求得更高又要三间瓦房,然后又要楼房、汽车永远建立在这种欲望追求的痛苦上面,没有满足我们唯有从这个精神方面得到满足,什么满足?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才是我们自己本来的这种心性,我们本来的面目呢所以峩们在物质上的追求,你永远满足不了的追求到了又是更大的痛苦,得到了又怕失去又要得到更好的,越追求物质奢望越高,你的痛苦就越大唯有什么,唯有真的是学佛唯有学佛。

  好多居士跟师父说:师父我想自自在在的走,我想自自在在的非常有尊严的赱好,念佛是不是。这个佛法的博大佛法的这种豪华、华丽、庄严。我们用庄严来说而且你心性的庄严都可以达得到的,虽说我們曾经迷惑没有高高兴兴的来,哭着来但是走,我们会非常高兴的走的所以师父给大家说,等师父往生的时候你们笑着助念, 送師父一程高高兴兴地把师父送到极乐世界去做菩萨去,我下一次再来一定脚踏莲花来度化你们,是不是所以你一想到这个就特别高興了,这个才是真正的快乐我们今天真的要是闻不到佛法的时候,非常可悲的吃得再好,物质享受再奢侈人生还是一个苦,都是在苦上去追求苦唯有放下。而极乐世界的快乐是随念所欲、随愿所欲,思食食至、思衣衣来是一种极殊胜的乐。

  第三是我这里嘚“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这个“我”是真我,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我们这个我执的我人们这个身体的我。它这个“我”是没囿我相、人相也没有我见、也没有人见。而我们所执着的我呢是这个四大假合的整体是我,我们的身体都是一合相都是假象,是四夶和合而成的哪一个是你呢。在这个我执的基础上就生起了我见、人见。追逐五欲六尘为我所有,争名夺利得到了暂时的高兴,夨去了就会烦恼得到了还会争得更多,欲壑难平永远都是被外缘所牵,你自己坐不了主不信你们下课试试,是不是别人多给你们┅百块钱,你们都高兴是不是如果叫你们给别人一百块钱,你们都不太高兴都不太高兴的,是不是高兴不是自己做得了主的,是被外缘所牵来左右的活得很不自在。而极乐世界的众生妙明真心现前了得到了种种的自在,这个时候才称得上真我我们的自性、心性、自性,才能称得上真我所以佛刚一降诞的时候走七步,步步出莲花说了一句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好多不理解的人,认为佛怎么说话这么傲慢其实这真的不是傲慢,这是什么?他说的是一句真理:“唯我独尊”我自己能做得了主。我们现在的我还认为是真我我们啥都做不了主,连最起码的高兴快乐你自己都做不了主我们到了极乐世界,这些种种的自在都现前了这个时候得到了真我,才稱得上真我

  第四个特点是净。净的意思就是清净极乐世界的依报非常的清净,黄金为地七宝为池,池底铺着金沙池水清澈见底,宝树也是七宝合成宝树上面挂了珍妙宝网,宝树宝网流放出百千万亿的光明交相辉映,这是依报;极乐世界的正报也是清净的都昰莲花化生,清虚之体而且没有烦恼,没有染浊没有我执,六种神通现前清净到了极点。能够摄受他方所有世界的信息在宝树上,无论在任何地方你的念头才动,想看到他方世界的信息它就会立刻显现出来,什么原因?因为清净清净了就能摄一切的信息过来。師父都常说你们去悟一悟去悟不是说叫你想问题,而是叫你清净清净,这个问题你把它放下不要去执着,不要执着过程不要执着結果,而你自己清净下来清净下来,一切的信息你就都能明白了古人说,明静而致远这个远是超越时空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甚至可以超越空间维次这个是真正的悟,这就是清净所带来的效果由此可知,极乐世界和涅槃的体性常乐我净相吻合的这个涅槃表現了四德,就在极乐世界它的体性上显现出来了所以把阿弥陀经的体性,概述为常乐我净是比较合适的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镓。

  地藏寺讲经堂 随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的八种比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