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谈大陆大饥荒劫走了大陆多少金银

26年赢得仓皇北顾 叶落要归根蒋介石灵柩何时回大陆?--青岛新闻网
选报纸类型
老年生活报
26年赢得仓皇北顾 叶落要归根蒋介石灵柩何时回大陆?
00:00:00 
&&& ■蒋介石的凄凉离乡和晚年复杂的思乡情结
  ■“海峡密使”在两岸隔绝时期起着沟通的重要作用
蒋介石灵柩尚未入葬,蒋纬国生前担心其遭毁提议回迁
  ■台湾老兵“思乡运动”打破国民党“三不”坚冰
  叶落归根,是炎黄子孙的传统,就算经过时间、空间的阻隔,政治因素的分歧,还是能够打破任何对立的意识藩篱,这也是“蒋介石灵柩回家”这一话题引起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关注的原因。也正因为同一血缘、同一文化以及大陆呈现出的巨大的商业机会,更多台湾商人融入了大陆的经济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地消弭着两岸的分歧和对立。这种自下而上愈演愈烈的交融,让我们看到两岸人民的民意,看到了两岸关系的前景。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十六大台湾团代表、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台胞联谊会会长陈昭典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番深情感慨。
  陈昭典说,浙江人民对台湾同胞非常热情,包括蒋介石老家奉化的老百姓对蒋也很宽容,如果蒋家愿意让蒋的灵柩回乡安葬,而且按一定的程序来办,应该没有问题。但他同时指出,蒋介石一直希望能把自己葬在中山陵,与孙中山先生葬在一起,这恐怕不能实现。
  毕竟同根同源,“蒋介石灵柩回家”这一话题一时间引起全球华人关注。
  凄凉离乡
  日,迫于战事紧急,蒋介石离开溪口,从此他再也没有踏上故乡土地一步。
  此前,宣称“下野”的蒋介石在故乡“超长时间”地隐居了3个月零4天,并且在溪口与全家过了一个大年夜,是其自1913年离乡以来36年中的第一次。
  离别时,“虽未流泪,但悲痛之情,难以言宣。”蒋经国在日记中写道,“溪口为祖宗庐墓所在,今一旦抛别,其沉痛之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于万一,谁为为之,孰令至之?一息尚存,誓必重回故土。”
  蒋家父子一行乘车换轿到溪口40公里外的海边,再坐竹排上汽艇,由汽艇登军舰。甲长戴扬士记得自己撑的竹排还未回到岸边,就听到太康舰上士兵欢迎蒋的口号声。蒋介石给撑排的40位甲长每人赏了一块银圆。太康舰载蒋家父子抵上海赴台北,其后是中美号座机送他们在福州、广州、重庆、成都之间节节奔走,在他们的背后是红旗滚滚。
  同年12月10日午后2时,中美号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目标台湾。“俯视眼底大陆河山,心中怆然”。当天下午6时30分,蒋介石一行抵达台北。在大陆统治了22年的蒋介石,自此退缩到台湾偏安了26年。
  蒋介石在溪口时曾经反省道:“为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着手太少,而党政军事教育,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生为基础。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日日记)
  “直到撤离大陆以前,蒋介石的生活一直动荡不安,在台湾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但相对来说,生活要平和稳定得多。”美国著名政治传记作家布赖恩。克罗泽在他的《蒋介石传》里写道。
  蒋介石复杂的思乡情结
  虽然偏安一隅,局势岌岌可危,但是蒋介石的“人在台湾,心在大陆”的意识相当明显。他在统治台湾的政策上,一切建设,几乎以“反攻大陆”的理念铺路,他不容异己反对,就算是麾下的幕僚爱将,一旦提出“反共无望论”的看法,也一律重刑严惩,这种行为一直为世人所唾弃。
  但在另一方面,蒋介石要求尽量在台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点仍需客观承认。
  在百年大业的教育问题上,蒋介石不断地灌输“台湾民众根在大陆”的理念,在学生对自己家乡尚是一知半解时,就要求他们对大陆省份地形倒背如流;在国文课本上,则提供蒋母教诲自己的文章供学生背诵。他甚至压抑台湾当地通行的闽南语,成功地推行了两岸民众都能沟通的“国语”,这使得两岸间虽然有着半个世纪的隔绝,但是却让台湾民众对大陆没有想象中的陌生,让两岸民众间仍然存在一股共同的文化血脉。
  另外,他的思乡情结含蓄地寄托在所居官邸及行馆上,要求有类似故乡浙江奉化的景致。
  以“大溪慈湖”为例,此地原名碑尾,位于桃园县大溪镇与复兴乡交界处。蒋介石初来此地,认为大溪的秀丽山峦,宛如奉化家乡的山水之美,因此特别喜爱这里。同时,为了感念母亲王太夫人的慈爱,故将碑尾的地名,改成了“慈湖”,在此建立“总统”行馆,常常驻足于此。而这里,也变为日后安置蒋介石父子遗体之处。
  除了大溪慈湖外,“涵碧楼”也是蒋介石生前常前往的行馆。“涵碧楼”位在台湾中部,是国际驰名的观光景点。日月潭名胜之一“慈恩塔”,为日月潭最高点,采中国宝塔式建筑,共分9层,塔顶二层为蒋母王太夫人的纪念室,也是为感念母恩而设的,可见蒋介石对于无法回乡探视先妣,感到万分愧疚。
  此外,他还仿北京故宫外观建圆山饭店,饭店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圆山在当时还是世界十大著名饭店之一,饭店的建立除了想招待当时来台的贵宾外,坊间亦传说他是怀念当时在中国掌权时,得意风光的年代。
  海峡“密使”
  尽管表面上音讯隔绝,但海峡两岸一直有来自双方高层的暗中交流,其中的中介被传媒称为“密使”。他们在海峡两岸壁垒森严时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1950年5月下旬,高雄市“凯歌归”饭店的老板李次白乘船抵沪,成了1949之后国共间的第一位“密使”,因为他的妹夫是陈毅的胞兄陈孟熙。策划者是他的两位黄埔六期同学和一位蒋经国的亲信。据说,蒋经国认为李是陈毅的至亲,“可以深谈”,“最低限度,希望不要进攻台湾”。蒋经国以为希望不大,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给李的意见也是:目前谈国共合作为时尚早。
  1957年4月,住香港的国民党“立法委员”宋宜山坐火车入京。宋是宋希濂的兄弟,他是衔蒋介石之命来试探中共的合作意图。一年前,章士钊受托向台湾方面转送了一封来自北京的密函。函中呼吁两党合作和平统一,还说:“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两周之后,宋返回香港写了一份1.5万字的报告。据说,蒋介石恼恨该报告对新中国的“激动”,嘱宋不必返台。1973年,宋宜山因为参加了在香港逝世的章士钊的追悼会,被台湾撤消“立法委员”职务。
  1973年5月中旬,一架中国民航的专机飞抵香港启德机场,92岁的章士钊坐在轮椅上被抬下飞机。香港的传媒纷纷猜测,章是带有国共和谈使命的。老人家的确是受毛泽东、周恩来之托而来,抵港第二天就开始约见旧人。可惜天不假年,一个半月后,章士钊在港去世。
  1975年春节期间,香港的报纸发表陈立夫的文章《假如我是毛泽东、周恩来》。陈立夫在文中欢迎毛泽东、周恩来访台,与蒋介石重开谈判,造福人民;吁请毛泽东“以大事小”、“不计前嫌”,开创第三次国共合作局面。据说,旅美多年刚刚返台的陈立夫是受命于风烛残年的蒋。两个月后,89岁的蒋介石去世。
  反统战不妥协的蒋经国,在1981年就暗许自己的亲信沈诚赴大陆一行。台湾的著作《总统的秘密特使》披露说,沈诚在1986年至1987年里频频穿梭于两岸。1987年3月,大陆政协邀请沈诚赴北京晤谈。沈密谏蒋经国力主突破“三不”,蒋经国的回答是:对民间接触,台北方面的政策是新“三不”,就是不鼓励、不支持、不压制。
  北京方面的建议是:两党中央层次对等谈判,并且致函蒋经国,请他派代表到北京谈判。蒋经国的意见是不能操之过急,在双方取得一定协议前尽量不赴会。需要在政府部门成立协调机构来运作。
  日,蒋经国宣布废除长达38年的“戒严令”。
  “移灵奉安委员会”
  日,蒋介石“崩俎”。
  菲律宾一家报纸说:蒋介石“梦想返回大陆仍旧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蒋介石在台湾搞土改搞“党改”,就是光复大陆的梦想不改。好在,他守着的还是“一个中国”。
  蒋介石的遗体经防腐处理后,其灵柩一直停放在“慈湖”别墅。“慈湖”在台北市南60公里处,蒋在这里仿照溪口的建筑样式建了几排平房,生前经常来此小住,并且指示自己身后暂厝于此。所谓暂厝就是暂时放置,并非安葬,要“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蒋介石在南京时,曾经选定中山陵和明孝陵(朱元璋墓)之间的一块地为墓地,并且建了一座“正气亭”以为标记。
  日,蒋纬国在国民党中央直属第六组会议上,提出蒋介石、蒋经国灵柩移大陆临时动议案,提议成立“移灵奉安委员会”,“以安民心,促进和平统一”,造成两岸间的震撼。
  因为蒋家的失势,台湾仇蒋之风日炽,蒋纬国担心蒋家父子的陵寝被突击破坏,而且蒋氏父子拖了几十年仍无法下葬,因此希望台湾当局能有所安排。
  但是,当时台湾省籍情绪的问题,一再地被政客炒作,如果贸然移灵,这会让许多外省族群对当政的李登辉有更多“误解”,认为本省籍的李登辉是要把“外来政权”的两蒋赶回大陆,于是移灵一事又被搁置下来。
  现阶段两蒋的灵柩,由军队保护着,目前担心的反而不是被破坏,而是怕被遗忘。
  台湾本土人士称,平心而论,蒋介石对台湾并非没有贡献,但是他也绝不能和当今的台独派人士相提并论,因为他与中国政府的对立,只是因为政权丢失而作武装隔离,但是在他内心深处,却是完完全全地认同中国文化,认同自己的故乡,认同自己的根源,因此,他选择返乡安葬,完全可以理解。
  蒋纬国赴美为宋美龄祝寿时曾谈及蒋介石“入土为安”的彻底解决方案。宋美龄提出她的看法,若蒋介石能够归葬南京紫金山,则她在百年之后亦愿意归葬上海,和她的母亲倪桂珍女士葬在一块儿。因为紫金山是“总理”和“总裁”奉安之地,不是她可以安葬的。假使蒋介石不能归葬南京紫金山而能归葬奉化老家,那么,她百年后,愿意和蒋遗骨一起归葬奉化溪口祖坟。但是,在国民党高层,两位蒋“总统”的“奉安”,被列为“国葬”,一种说法是:“兹事体大,要好好研究,待统一后再谈移灵比较合适。”
  一直见证了当代蒋家沧桑的盛祥福透露,从蒋介石后人的行为看,确曾考虑过让他们的“蒋公”叶落归根,因为他曾陪同蒋家从台湾请来的风水先生看过地形,选中过三个地方,一处位于雪窦山风景区内,一处在蒋母墓道下面,另一处在一个叫柳家塘下的一块风水宝地,名为“五龟下山”。
  日,蒋纬国因呼吸问题和内出血不治辞世,享年82岁。迁灵一事,暂时被搁置。
  老兵“破冰”
  重返大陆是蒋介石毕生的愿望,但具“总统”身份的蒋介石,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他的部下毕竟没有政治的包袱,还有幸能与分隔半世纪的亲友重逢。
  何文德是最早走上街头抗议的老兵中的一个。他的白衬衫上写着鲜红的字,一面是“想家”,一面是“妈妈我好想你”。
  他打着的名号是“返乡运动促进会”、“退伍军人联谊会”,实际只有他本人一个。为了奔走呼吁,他甚至与老伴“离婚”,立了遗嘱,委托了后事。
  1987年5月,何文德与同道真的成立了“外省人返乡运动促进会”,成员有600多人。6月28日,“促进会”在台北组织“想回家,怎么办?打开两岸探亲管道座谈会“,六七千人到会。7月7日,几百名老兵们聚集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请愿,打着”老兵没饭吃,回家找爹娘“的标语。
  老兵在台湾被称为“荣民”。蒋经国一向以“荣民大家长”自居。他是1954年成立的“国军退除役官兵就业辅导委员会”的第一任副主任。他对现任“辅导会”主任下的指示,其中一条是他三十几年前的语录:只要我有饭吃,就有他们的饭吃;只要我还有一口饭吃,就先把这口饭给他们吃。1990年,台湾“立法院”决议:把老兵们的授田证兑现,每一份兑成钱,5万到50万不等。
  老兵们挑战的是蒋经国的“三不”(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政策。
  1987年6月,蒋经国的英文秘书马英九已受命完成了《民众赴大陆探亲问题之研析》。马为了保密,私定该案为“颍考专案”。此题颇有深意:《左传》记载,郑庄公打败其弟,放逐其母,郑国大夫颍考叔以事至亲者感动其,促成其和母亲的团聚。
  同年10月15日,“内政部长”吴伯雄奉令宣布民众赴大陆探亲实施办法:同意“除现役军人及公职人员外,凡大陆有三亲内血亲、姻或配偶的民众”,均可于11月2日起向台湾红十字会登记。
  11月2日,预定上午9时开始登记,但凌晨就人山人海。3时30分,人潮就一拥而入。当天办妥手续的1334人。6个月内,申请者14万多人,6万多成行。第一个回大陆的团体探亲团就是何文德率领的,全团14人。
  在“思乡寻根”的强大推动下,当时的台湾当局不得不让“政治”给“乡情”让步,海峡两岸间的民间交流打破瓶颈。
页面功能 &【
】【打印】【】
相关链接:国民党运台黄金今何在?
藏有四百五十吨黄金的新店文园金库。
  民进党当局为清算中国国民党党产,近来动静颇大。蓝营及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反批:如果按照“不当党产条例”真要清算国民党财产,那么蒋介石时代从大陆运到台湾的黄金是不是也要一起算?一时间,国民党败退大陆前夕运抵台湾的黄金,再度引发外界关注。
  还有存货
  外界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批黄金在1950年9月就已花光。但台湾《联合报》援引当初负责运送黄金的“联勤总部财务署长”吴嵩庆之子吴兴镛的说法,认为“黄金用光”绝非事实。
  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教授的吴兴镛,日前与台湾“中研院台史所”合作,出版其父在年的日记。他近日在台湾政治大学作了题为“黄金档案:1949年黄金运台解密”的演讲,介绍黄金的来源、数量与去向。
  从1948年底,蒋介石下令搬运第一批200万两黄金到台,后来总计分6批,总计约400万两。其中,在大陆战场花掉130万两。从1949年中到1951年初,国民党当局在台各项开销,靠这些黄金才度过。
  蒋介石机要秘书周宏涛的回忆录中指出,1950年6月“央行”仅存黄金54万两,每月军需18万两,因此在9月就花光。这常被引用来证明“黄金用完了”。但经过对比父亲与蒋介石日记以及两岸的解密档案,吴兴镛指出,周宏涛的回忆录中记忆有误。事实上,运台黄金另有100多万两存在台湾银行名下,包括80万两的新台币发行准备金。
  重兵把守
  吴兴镛强调,目前台湾“央行”在新北市新店文园金库的储备黄金中,还有108万两就是当初带来的。这些加上“央行”陆续购进作为准备金的纯金块,共计将近450吨。由此文园金库也是台湾不折不扣的金融重地。
  台湾“央行”的一把手彭淮南曾经为此烦恼不已。因为台“国防部”推动精简案,台湾“宪兵”大幅缩编,文园金库一度也要撤掉警卫人力。消息传出,身为总裁的彭淮南多次造访台当局“国防部”,拜托保留该地驻兵。因为牵系重大,台军最终同意,文园成为台湾唯一一处非军事要地、由军队派重兵驻守的地方。
  据了解,派到文园的台军“宪兵”,无论志愿役或义务役都是“特别挑过”,除了结训成绩优秀外,还要家世清白、背景干净,并签订保密切结书,不得对外透露在文园内所见情况。不过据曾驻守文园的“宪兵”说,其实他们也只是在外围,里面还有台湾“央行”人员看守金库门口,连“宪兵”也不能靠近,“里面是方的圆的都不知道”。
  应予归还?
  有台媒指出,既然“不当党产条例”规定,清查“不当党产”的起始时间为1945年,并包括“可能夺自民间”部分,那么国民党应有权利主张,1948年11月起陆续运抵台湾的“央行”黄金及故宫国宝属于国民党党产,并启动法律程序进行清理。更何况,当时运送黄金的命令下达者是“国民党总裁”,运送行动也并非通过当时国民党当局的法定程序。因此对这批黄金,国民党自有主张的权利。
  据指出,这批黄金的来源主要是蒋介石政权在1948年8月,以发行金圆券名义,通过半强制手段强迫民间交出的私藏黄金。当时承诺金圆券每一圆的黄金含金量是0.22217克。金圆券发行后即因战乱而快速、剧烈贬值,1949年7月停止流通。金圆券换得的黄金多数被运送到台湾。从这个角度看,这批黄金“夺自”大陆民间应无疑义。
  针对国民党运送黄金到台湾,作家李敖批评此举等于“劫富济贫”,很对不起大陆,“用会计学的说法是耽误了大陆发展的机会成本”。吴兴镛建议,或许可用剩余黄金的孳息设立基金,促进两岸教育及和平。(来源:台湾《联合报》)
[责任编辑: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民进党追打国民党党产,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反问“运台黄金与故宫国宝是否也算”,再度引发岛内对当年运台黄金的关注。针对“黄金早在1950年9月就已花光”的说法,当时负责运送黄金的“联勤总部财务署长”吴嵩庆之子吴兴镛比对相关档案后,认为“黄金用光绝非事实”。目前台湾“央行”在新北市新店文园金库的藏金,其中还有108万两是当初从大陆运来的。
  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的吴兴镛表示,父亲生前绝口不提黄金来台之事,他是看到作家李敖的文章,才知道父亲曾负责押运黄金。日前,吴兴镛出版了父亲在1946年至1951年的日记。7日,他在政治大学发表题为“黄金档案:1949年黄金运台解密”的演讲。联合新闻网称,最常被引用证明“黄金用完了”的证据是蒋介石机要秘书周宏涛的回忆录《蒋公与我》。吴兴镛称,周宏涛与他父亲是多年老友,但其晚年回忆明显有误。周宏涛在书中称,1950年6月“央行”仅存黄金54万两,每月军需18万两,因此在当年9月就花光。事实上运台黄金另有100多万两存在台银名下,包括80万两的新台币发行准备金,另外在美国也有存金。至于国民党当年到底搬运多少黄金来台,文章称,1948年年底蒋介石下令搬运第一批200万两黄金来台,后来总计分6批,将当时央行手头存金全部搬空,总计约400万两,运到台湾和厦门鼓浪屿,其中在大陆各战场花掉130万两,在台湾从1949年年中到1951年初,当局开销包括军费、公务员薪饷、办公费和发行新台币等均靠这些黄金才度过。
  针对国民党运送黄金到台湾,作家李敖曾批评此举等于“劫富济贫”,很对不起大陆,“用会计学的说法是耽误了大陆发展的机会成本”。吴兴镛建议,或许可用剩余黄金的孳息设立基金,促进两岸教育及和平。(李名)台湾不能说的秘密_国民党运了多少金银去台湾?_腾讯文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大陆崇拜蒋介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