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名乌克兰金发警察番号东正教神父站在警察前试图说服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下复习笔记总结_大学生考试网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下复习笔记总结
第 六章 19世纪文学? 漫主义文学 浪 第一节 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概念 * 广义概念(romanticism):指一种创作倾向或创作方法。它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只要有人类文化的存在, 就会有这种创作倾向或创作方法的存在。 狭义概念 (Romanticism) * 特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于欧美各国的文艺思潮。它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 期的产物,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在艺术上主张个人情 感的充分表现,最后扫荡了古典主义。由于作家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的不同,浪漫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 对立的流派:消极浪漫派和积极浪漫派。前者代表有施雷格尔(德)、华兹华斯(英)、夏多布里昂(法)、霍桑 (美)等;后者有海涅(德)、拜伦和雪莱(英)、雨果(法)、惠特曼(美)等。 * 浪漫主义文学首先产生于德国,然后席卷欧洲各国和美国。这一思潮鼎盛时间虽然不长,但对世界文学,尤 其是对欧洲文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 * 从社会发展的原因来看,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处于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 义上升的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社会的的巨大变化促进了思想的大改变和个性展示的大舞台。 * 从思想文化原因来看,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对理 性主义的的一种反动。 * 从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来看,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坚实的文学发展基础。 * 参看P154-156 和P162-165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1、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 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 以人道主义为批判现实的武器,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企图建构理想的社会图景。 * 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并不重视反映历史的本质,只是把历史作为自己自由驰骋的艺术场景 。 * 喜爱自然风光、异域风情,厌恶资本主义的现实和都市文明。 2、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 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 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德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就是从收集民间文学开始的。 * 惯用对比和夸张手法,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 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第二节 英国文学与拜伦一、英国文学概述 * * (一)诗歌:两代诗人 第一代:湖畔派诗人第二代:恶魔派诗人 ? 恶魔派诗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由于拜伦对湖畔派诗人的保守立场做过批评,骚塞就称拜伦 和雪莱是“恶魔派”。这个称号在英国文学史上被沿用,象征积极反抗现实的斗士。恶魔派和湖畔派不同,他们始终1 坚持民主自由理想,同情法国大革命,反对专制暴政,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他们肯定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 育意义,写出了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丰富了诗歌形式和格律。(百度)。 * (二)小说:司各特 * 湖畔派诗人湖畔派诗人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 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 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 之称。主张:厌恶资本主文明,否定技术进步,主张倒退,妄图用中世纪宗法制生活方式抵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他们向往大自然的山川秀色,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和人生的最后归宿。 代表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 塞。 华兹华斯 ( ) * 《 抒情歌谣集? 序言》1800年出版,主张文学家的使命是要在 对日常生活和平常事件的 真实反映中寻觅人 类的天性。 因为只有在 “ 微贱 的田 园 生活里”, “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才共同处于一种 更单纯的状态之下”, “人们的热情是与 自然之美的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 小诗《咏水仙》展现了一幅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截然不同 的恬静快乐的画面,表现出的是人要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寻找人性最后归宿的情怀。 《丁登寺》、 《致布谷鸟》、 《致蝴蝶》、《麻雀窝》等名篇歌颂了儿童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没有受过工业文明污染的完美人性 。 第二代诗人 雪莱() * “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战斗的诗人。作品《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描写了在暴君统治下人 成为“非人”的悲惨情景,并热情洋溢地展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图画。 约翰? 慈() 济 * 长诗《伊莎贝拉》借助中世纪的题材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 * 在《夜莺颂》、《秋颂》等著名诗篇中描写大自然美景,抒发着自己追求人生真理的激情。 司各特() * 历史小说气势磅礴宏伟壮丽,出色地反映了英格兰、苏格兰和欧洲历史重大转折时刻的矛盾冲突。对欧洲历 史小说起了开创作用,被尊为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纪英国历史为背景。 * 二、拜伦() p179 * 第二代诗人拜伦和雪莱把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 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在他看来,自由是正义的灵魂,先有了自由,然后才能谈得上正义。 (一)拜 伦 生 平 * 出生于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世家。天禀聪颖,但生来微跛,稍稍解事便极为敏感、自尊,从小形成了孤独、 傲岸和反叛的性格。 先后就读于哈罗中学与剑桥大学,酷爱历史、哲学与文学,获硕士学位。 《东方叙事诗》与“拜伦式英雄” 内容:包括《异教徒》、《阿比杜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巴里西纳》、《柯斯林之围》。 主人公:无不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他们是单枪匹马的复仇者,有 崇高的道德观和侠义心肠,酷爱自由,忠于爱情,最后却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作者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印记,发展了哈洛尔德所体现的拜伦主义――失望忧郁的情绪和纯粹的个人反抗,而成为典型的 “拜伦式英雄”,即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 性格――烫烙着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2 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 等等。* 其他作品:《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曼弗雷德》、《该隐》等。 《唐璜》() * 故事:以唐璜的游踪及其数次爱情历险为主要线索,展现了欧洲社会的广阔图景,涉及人类生活中的许多现 象 。 * 人物:唐璜是一个天真、热情、善良的贵族青年,很少哈洛尔德的忧郁孤独,亦无曼弗雷德的愤世嫉俗,更 见不到该隐那种叱咤风云的叛逆反抗,他的性格特征随着种种历险经历而深化复杂。 《唐璜》的艺术特色 * 1、强烈的主观抒情和浓郁的浪漫色彩。拜伦鲜明的爱憎激情显现在长诗优美而略带忧伤的字里行间,无处 不在,统贯全篇 2、夹叙夹议。拜伦似乎常常按捺不住自己,在叙述中随时向他的主人公和读者大发议论,或评 点国事和人物,或追思遐忆,或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3、语言风格多样,极富变化,把愤怒的揭露、辛辣的揶揄、 尖刻的辩论、俏皮的嘲笑、热烈的抒情和哲学的沉思表现的恰到好处。 (二)《恰尔德? 洛尔德游记》 哈 * 结构:全诗分为四章,共4700余行。第一、二章写于年;第三、四章写于年。以主 人公哈洛尔德的游历路线为线索: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比利时―瑞士―意大利。 * 内容:长诗描写了异域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反映了希腊等地中海国家被奴役民族渴求自由解放的愿望, 塑造了一个孤独、忧郁、悲观的青年漂泊者形象――哈洛尔德。 * 人物:1.哈洛尔德是一个“拜伦式英雄”的雏形。他具有拿破仑战争时期及“神圣同盟”初期西方许多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的典型特征:不满现实但又找不到出路,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却也不能和人民群众一起斗争,于是陷入 悲观绝望之中。 2.抒情主人公“我”:积极入世,热情洋溢,既是一位目光犀利的观察家、思想深邃的批评家,也 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由、敢于揭露、又善于斗争的民主战士。 《恰尔德? 洛尔德游记》的艺术特色 哈 * 1、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写各国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而后抒情歌颂之;写各国封建专制统治而后抒情抨击之; 写各国社会风俗而后抒情讽刺之;写各国自然风光而后抒情赞美之。 * 2、鲜明的对比手法。各民族光荣的过去和屈辱的今天的对比;壮丽的大自然风光与丑恶的社会现实的对比; 各被压迫民族的痛苦遭遇与英国贵族社会荒淫奢侈的对比;下层劳动人民与上层统治者的对比。 第三节 法国文学与雨果 * 特点: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折斗争,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色彩 。 * 地位:浪漫主义运动在法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和戏剧,都出现了许多杰作,将欧洲浪 漫主义运动推向高峰。 一、法国文学概述 (一)早期代表作家 (二)后期代表作家 * 二、雨果 夏多布里昂() * 代表着法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贵族倾向 * 在《基督教真谛》(1802)中鼓吹基督教的复兴,但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的奇异风光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 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范例。 * * 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 《阿达拉》 煞费苦心地论证了基督教、 上帝、 灵魂不死等问题, 在表现世俗爱情 与 宗教信仰 的 矛盾时,夸大宗教的力量。但这个殉教故事写得缠绵悱恻,情感动人。 * 《勒内》塑造了法国大革命后一代贵族没落青年的典型――勒内。在勒内身上所表现出的“世纪病”,实际上3 就是没落贵族阶级孤独颓唐、悲观厌世的精神病。 * “世纪病”形象“世纪病”是孕育于19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指在法国大革命浪潮冲 击下丧失一切的部分贵族青年。通过这类形象,表现了这些贵族青年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焦躁、绝望的 精神状态、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绪。 * 法国浪漫主义先驱夏多布里昂的作品《勒内》的主人公勒内是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世纪病”形象,他性格孤独、 忧郁,与周围环境(特别是与他人)格格不入,整天在冥思遐想中消遣忧郁情绪,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时光。勒内 之后,有出现了阿尔道夫(龚斯当《阿尔道夫》)、沃达夫(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等著名的形象。 斯塔尔夫人() * 代表着法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民主倾向 。 * 文论著作《论文学》(1800)、《论德国》(1813)中肯定了浪漫主义文学 。 * 书信体小说《黛菲妮》(1802)中,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道德和宗教偏见。 乔治? () 桑 * 《康素爱萝》()在18世纪欧洲黑暗丑陋的现实背景中, 塑造了一个不慕虚荣、 不畏强暴的 女歌唱家形象。 * 《安吉堡的磨工》(1845)反映了作者的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 《魔沼》(1846)是作家最成功的田园小说, 赞美了生活在充满 诗情画意的农村 田园生活里的善良质朴 的农民。 缪塞() * 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1836)塑造了一个“世纪病”形象沃达夫 。 大仲马() * 作品:一生创作了80多部小说,经过时间的无情淘汰,大仲马的大多数小说被人遗忘,甚至绝迹。目前在世 界各地广为流传的只有《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玛戈皇后》等几部作品。 * 特点: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 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他的历史小说对后世通俗小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 二、维克多?雨果() (一)生平与创作 * 童年和少年时期,父亲征战疆场,他随母亲生活,受其影响,成为保王党的忠实信徒,22岁后才脱离保王党。 * 天资聪慧,12岁开始写诗,15岁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被名重一时的夏多布里昂称为“神童”。 * 日,雨果创作的《欧那尼》正式上演,引发了浪漫派和古典主义派之间的决战。《欧那尼》的 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大获 全胜。雨果因此“成为文坛上升起的一颗灿烂的新星”。 雨果的诗集 * 《东方集》赞美希腊人民民族解放斗争 《秋叶集》抒写家庭和个人生活 * 《晨夕集》抒发忧郁情怀憧憬未来希望 《心声集》回忆家庭生活描绘自然美景 * 《光与影集》记录了诗人和朱丽叶的爱情 《惩罚集》政治讽刺诗集 《静观集》总结和回顾自己的 一生 * 晚年发表《凶年集》表现爱国主义激情和人道主义精神 * 《历代传说》被认为是法国诗歌和世界文学中最丰富最完美的抒情史诗之一 雨果的小说 《海上劳工》(1866) * 故事:青年渔民吉里亚特为了爱情战胜海上风暴,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斗争的凯歌。 * 人物:当吉里亚特享有娶代律雪特的权力时,却发现其另有所爱。最后他决定牺牲自己,成全一对恋人的婚 姻。在把他们送上旅程后,他让自己淹没在汹涌的海浪中。 * 主题:雨果再现了劳动者战胜自然创造奇迹的刚毅和才能,也歌颂了吉里亚特的高尚纯洁、诚实善良和自我 牺牲精神。 《笑面人》(1869)4 * 故事:小说通过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将政敌两岁的儿子卖给儿童贩子,孩子被毁容后成了笑脸小丑、流浪民 间的故事。 * 主题: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人民群众的苦难。 《九三年》(1874) * 故事:革命军司令官郭文因叛军首领郎特纳克侯爵为从大火中救3个孩子而放弃了逃走的机会,将其从监狱 中放走,郭文也因触犯了革命法律而被处死。 * 主题: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斗争最激烈的年代风云变幻的风貌,写出了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 观点:“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 * * 雨果的“对照”原则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序言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在 序言中,雨果认为,在新的时代,文学必须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他提出了新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在美的旁边, 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二)作品分析 * 《巴黎圣母院》(1831)重点:对照原则的运用 《悲惨世界》(1862) 重点:人道主义的体现 《巴黎圣母院》(1831) * 背景: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在情调奇特、色彩鲜明的中世纪宗教场景中展开情节,演绎 了一个悲惨可怕、震撼人心的故事。 * 内容:雨果通过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他所理解的世界。这个世界分为世俗的和圣灵的两个层面。 故 事 梗 概 * 狂热的人群在巴黎圣母院前欢度愚人节,选出了最丑的愚人王――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喀西莫多。美丽的吉 卜赛少女爱斯美拉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在广场上卖艺。 圣母院教堂的副主教克洛德? 弗洛罗被少女的美丽所吸 引, 指使喀西莫多夜间在街头劫持姑娘。 爱斯美拉达被国王的弓箭队长弗比斯救出, 她从此爱上了这个轻薄的军官。 * 克洛德跟踪爱斯美拉达和弗比斯,在他们幽会时刺伤了弗比斯,并嫁祸于姑娘,姑娘因此被判死刑。行刑之 日,对爱斯美拉达充满爱慕之情的喀西莫多从教堂前的法场上把姑娘救了出来,将她安置在不受法律管辖的圣母院 里。 * 教会掀起了宗教狂热,吉卜赛少女被视为女巫,法院决定不顾圣地避难权要逮捕姑娘。巴黎下层社会乞丐王 国的乞丐、流浪人闻讯攻打圣母院,要救出自己的姐妹。混战之际,克洛德把爱斯美拉达劫出圣母院,逼她屈从于 自己。他在遭到拒绝后把姑娘交付给追捕的官兵,在圣母院楼上看着姑娘被绞死。 * 绝望的喀西莫多在愤怒中把从小把他养大的克洛德推下顶楼活活摔死,他自己也到公墓找到了爱斯美拉达的 尸体,自尽在她的身边。 对照原则的运用 * 爱斯美拉达与巴黎圣母院:个性自由―人性压抑; * 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 1.爱斯美拉达与喀西莫多:美―丑 2.爱斯美拉达与克洛德:善―恶 3.爱斯美拉达与弗比斯:真―假 * 人物自身的对比; * 美的甘泉(爱斯美拉达)流入人心的对比。 喀西莫多:高尚情爱 至死不渝 克 洛 德:卑下情欲 残酷迫害 弗 比 斯:轻佻情欲 逢场作戏 乞丐王国:阶级情谊 见义勇为 爱斯美拉达与喀西莫多 :美与丑的对比 * 喀西莫多:外表极丑,心灵却极善,是雨果创造的特有的丑美典型。他的丑震惊了愚人节,使狂欢的人群瞬 间鸦雀无声 * 爱斯美拉达:内外皆美,是至美至善集中的化身。她的美颠覆了克洛德的所有神学理念,唤醒了没有人间情 感的副主教的人性欲望。 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克洛德 * 克洛德出身贵族,从小接受神学教育,是居于神学、经学和教育学知识顶峰的学者。他身为圣母院教堂副主 教,居高临下,自觉是掌握人们灵魂的人。僵死的科学使他变成了一个神秘主义者,一个道德和理智残缺不全的人。5 他身上的全部人性被神学和教堂扼杀,没有丝毫人间温情,在他那“迷人”的身躯里隐藏着残忍和恶毒的灵魂。 * 爱斯美拉达的美丽激起了他身上久违了的人的情欲,颠覆了他所献身的神学理念。他是一个要征服和占有美 的恶势力的化身,他把拒绝他的爱斯美拉达诬陷为女巫,煽起宗教狂热,与官府沆瀣一气,置吉卜赛少女于死地。 * 作者通过克洛德这个形象批判了僵死的神学理念,揭示了猖獗的教会势力对下层人民的迫害,同时也揭示了 宗教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毒害和扭曲。 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 * 以浓烈的浪漫主义笔调,出色地描绘了巴黎的图景和中世纪阴暗生活的风貌:高大的哥特式的建筑、喧嚣的 海洋、纵横交错的街道、街头广场上的刑场绞架、阴森的巴士底狱、流浪人居住的神秘场所等等,把读者带进了一 个充满绚丽色彩和奇特声响的世界。 * 情节也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处处表现出了巧合、夸张和怪诞。 * 通过对王室及司法界与乞丐王国、圣母院与世俗社会、克罗德迷人的外表与丑恶的内心、爱斯美拉达的善良 美丽与克罗德的阴险丑陋等一组组鲜明的场景、意象、人物的对比描绘,集中体现了自己的对照艺术原则。 《悲惨世界》(1862) * 结构和情节:结构见word文档。小说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对象,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谱写 了一曲人道主义的颂歌。 * 创作意图: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中说:“在文明鼎盛时期,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依仗法律和习俗 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沉沦,饥饿使妇女堕落, 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产生社会压制,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 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用的” 。 《悲惨世界》的思想内容 * 通过冉阿让、芳汀、柯赛特的遭遇,再现了现实中的人间地狱(冉:贫穷使男子沉沦;芳:饥饿使妇女堕落、 柯:黑暗使儿童羸弱)。这三个人物代表着所有的穷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现实的悲惨世界。 * 通过庞大的人物体系,宣扬了作者仁慈博爱的精神和道德感化、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亦即人道主义思想。 人物体系和人道主义思想 * 米里哀主教(一个圣人的故事) :太阳、烛台,仁慈博爱光辉照亮了冉黑暗的灵魂 * 冉阿让(一个男子的故事):中心人物,受米感化,魔鬼变成天使。走上普度众生,感化他人之路: 1.对柯赛特、芳汀(一个女子的故事,一个娃娃的故事); 2.对尚马第; 3.对沙威; 4.对马吕斯、德纳第等。 小说的艺术特色 *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心理描写十分精彩;对照艺术得到充分体现。(详见教材P196―197) 第四节 俄国文学与普希金 一、俄国文学概述 * 特点: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向往自由和民主。 * 茹科夫斯基():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没有茹科 夫斯基,就没有普希金”(别林斯基) * 克雷洛夫():他的寓言也是俄国文学的重要成就。他的作品不但歌颂了人民的智慧,表现了对 劳动人民痛苦命运的同情,而且讽刺了专制暴政、揭露了贵族的寄生生活。他的寓言富有民族风格,充满幽默和机 智,并广泛采用了民间口语,深受人民喜爱。 莱蒙托夫() * “可与普希金并驾齐驱,或许比他更胜一筹。”(别林斯基) * 在长篇叙事诗《童僧》、 《恶魔》里塑造了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人民反抗专制暴政的正义心声。 * 抒情诗《帆》以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孤帆,象征着“祈求风暴”的不屈战士。 * 《高加索》充满热爱故土的情怀,显示了描写自然的高超技巧。 《帆》欣赏6 *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都抛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弓着腰嘎吱作响……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安静之邦! * 主旨:诗人借对“帆”的形象摹写,表达自己不愿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 里奋勇搏击的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 《当代英雄》(1840) * 地位:莱蒙托夫的代表作。继承普希金开始的“多余人”形象传统,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的第二个“多余人”―― 毕乔林。人物:毕乔林是对上流社会强烈不满的贵族青年,但他摆脱不了贵族生活,没有理想,玩世不恭,感到苦 闷绝望;他时时进行自我心理分析,既否定一切,也蔑视自己,只能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 二、普希金()P318 (一)生平和创作 * 地位: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位民族诗人、伟大作家。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坛的太阳”。 * 生平: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贵族家庭。他的祖先与沙皇多有交往。普希金认为,“正直的精神害 了我们一族”,他的祖先多次失宠于历代沙皇。到了普希金父亲这一代时,家境败落。普希金很为自己的贵族出身 骄傲,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独立人格 。 诗人之死 * 屈辱:1831年,普希金与莫斯科美女冈察洛娃结婚。婚后他家迁往彼得堡。普希金重新进入外交部任职。沙 皇赐予普希金宫廷近侍一职,使普希金深感屈辱。 * 决斗:1836年11月,普希金和他的朋友们都收到了匿名信,告知近卫军军官、法国流亡贵族丹特士对普希金 妻子的追求。为了保卫自己的名誉,普希金提出决斗。日,决斗在彼得堡近郊举行。决斗的条件十分 苛刻,双方相距仅为10米。普希金受重伤,两天后逝世,年仅38岁,一代诗坛巨星陨殁。 普希金的诗歌 * 1820年,普希金的第一部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出版,使他的声望与日俱增。 * 在流放时期,普希金创作了著名的长诗《高加索的俘虏》、 《巴赫奇萨拉的喷泉》、 《强盗兄弟》、 《茨冈》、 《努林伯爵》,以及《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大部分篇章和大量的抒情诗、童话诗、评论、随笔等。 * 政治抒情诗:如《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童话》、《乡村》等。抒发了诗人反对暴政、呼唤自由、 向往革命的情感。 短篇小说《驿站长》 * 《驿站长》是《别尔金小说集》中影响最大的是短篇小说,它讲述一个小驿站长辛酸悲惨的一生,鲜明地表 现出了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 取材:取材于18世纪普加乔夫起义。 * 人物: 小说不像以往的文学作品那样, 把农民起义领袖描绘成为杀人放火的强盗, 而是把他塑造成热爱自由、 宁死不屈的英雄。普希金笔下的普加乔夫英勇机智、坚定乐观、到处受到人民的拥戴。 (二)《叶甫盖尼? 涅金》(1830) 奥 * 地位:普希金的代表作,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 内容:作品再现了19世纪20年代俄罗斯广阔的社会生活。别林斯基称它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作品着重描写了俄国贵族革命时期一部分贵族青年在革命风暴即将来临时苦闷彷徨、找不到出路的处境。 “多余人”形象:奥涅金 *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奥涅金出生在彼得堡一个破落贵族家庭。青少年时代他是在 花天酒地、情场舞会中度过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逐渐感到生活空虚、精神苦闷 。他关心俄国的社会发展, 也想有所作为。曾想过读书、写作,但都有始无终,在京城,在贵族的生活圈里,他一事无成。在农村,他曾进行 过农事改革,也无疾而终;他厌倦了彼得堡上流社会虚假的爱情表白,因而拒绝达吉雅娜的爱情;他追求好朋友的 女友奥丽加,是因为无聊、找刺激,结果把好朋友打死了;再次遇见达吉雅娜并遭到她拒绝后,他四处漂泊,依然 找不到出路。奥涅金是当时俄国最早觉醒的一代,但梦醒而无路可走,他的苦闷是时代的苦闷、社会的苦闷。从他7 身上,第一次体现了作者对贵族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深深地揭露和批判。 *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出身贵族,教养良好,天赋很高;对沙皇政 府和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没有好感;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 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 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贵族视他们为叛逆的多余人,劳动人民又把他们 划入老爷的行列,同样把他们视为多余的人。他们的处境注定了他们的悲剧结局。 * 系列形象:奥涅金是多余人的鼻祖,后来的文学作品中相继出现“多余人”的典型,如莱蒙托夫笔下的毕乔 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他们身上无一不或多或少地闪现着奥涅金的影子。 * 地位: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同时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 “俄罗斯的灵魂” :达吉雅娜 * 性格:一直在乡村长大,喜爱大自然,同情受苦受难的农奴。她“腼腆、忧郁、沉默寡言”,内心却蕴藏着追 求个性解放的热情。她热爱俄罗斯民歌,相信民间的古老传说,相信梦,具有俄罗斯人民纯朴的气质。 * 爱情:奥涅金以鄙视现实的态度和与众不同的气质吸引了达吉雅娜,她怀着少女的真诚和纯洁的感情,大胆 地给奥涅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表爱信 。 * 悲剧: 生活环境造就了她纯朴真挚的性格, 却限制了她思想能力的发展。 奥涅金的拒绝和说教使她感到悲伤、 羞愧,她最终也只能像当时其他的少女一样,被带到“嫁人的市场”上,嫁给了一个“肥胖的将军”。她所追求的自由 纯洁的爱情生活终究没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叶甫盖尼? 涅金》的艺术特色 奥 * 诗与散文的有机结合。普希金是第一个在俄罗斯文学中把诗的抒情性和散文的叙事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 出了他自己所说的“自由的形式”的“诗体小说”。 * 抒情性。作者通过大量的“抒情插笔”抒发自己对人物的褒贬、对事件和场面的评论以及对往事的追忆,有的 尖锐激烈、锋芒毕露,有的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有的画龙点睛、入木三分。 * 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奥涅金和连斯基、达吉亚娜和奥丽加之间在对照中,各自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 明和突出。从这里可以看出普希金对浪漫主义有效的借鉴和利用。 * “奥涅金诗节”:作品中除了男女主人公各写的两封信之外,其余均由4步抑扬格写成的14行诗组成诗节,这种 诗节被称为“奥涅金诗节”。音步抑扬顿挫,韵律错落有致。(详见P326―327) 第五节 德国文学与海涅 一、德国文学概述 * 浪漫主义文学在18世纪末的德国兴起后,很快传播到英、法和欧洲其他国家,形成一股全欧性的文学思潮, 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开始衰落。 * 早期(耶拿派,18世纪末―1805):由于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早期 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和宗教色彩,悲观思想也比较严重。 施莱格尔兄弟:威廉? 施莱格尔()和弗利德里希? 施莱格尔(1772――1829),是浪漫主 义的理论家。他们在耶拿创办杂志,宣传浪漫主义文艺主张,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和放纵主观幻想, 追求神秘和奇异。 诺瓦利斯():耶拿派的作家代表 ,敌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主张恢复中世纪君主专 制和天主教统治。诗集《夜的颂歌》是为悼念他所爱的一个14岁便死去的女孩而写的,歌颂黑夜和死亡,充满病态 心理和神秘主义色彩。 * 中期(海德尔堡派,):1805年在海德尔堡出版的《隐士报》,形成这一时期浪漫主义运动的 中心,称海德尔堡派。 阿尔尼姆()、布伦塔诺():他们重视发掘民族遗产,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素材, 风格质朴、乐观,但宗教思想和封建观念还是比较明显。 格林兄弟:雅克布? 格林()和威廉? 格林(),他们共同搜集民间故事、传说和童话, 整理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故事》,即《格林童话集》(),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财富。其中脍炙人 口的《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等,这些童话所宣扬的正义、忠诚、善良、勇敢等品德对全世界都有8 教育作用。 * 后期(1815―40年代):德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表现出反封建的民主倾向,逐渐向民主主义文学过渡。 * 霍夫曼():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主题上,写人的生活受到一种阴暗的、幽灵般 的力量的支配,无法主宰自己的行动,对社会进行批判,别具一格的讽刺。艺术上,幻想和现实相交织的手法,深 刻的心理描绘,丰富的想象力。为20世纪现代派开启先河主要作品有《金罐》、《公猫穆尔》、《小查克斯》。 海涅():早年创作属于浪漫主义,后来转向现实主义。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是其代表作。 二、亨利希? 涅()P311 海 * 出生在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自由、平等的思想影响,终身对 法国抱有好感。 * 1819年海涅先后进入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1824年进入哥廷根大学,1825年在哥廷根大学 获法学博士学位。 * 1824年开始,海涅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漫游生涯,足迹遍及柏林、波茨坦、慕尼黑、黑尔戈兰等地以及英国、 意大利等国。 海涅的诗歌 * 早期创作的诗歌体现浪漫主义特色。一是歌颂爱情,描写理想女性。二是想象丰富,描写梦境,追求超脱现 实之外的理想境界或幻想世界。三是热爱大自然,描绘自然美,采用民间文学题材。 * 《诗歌集》: 1827年出版,是其早期抒情诗的代表作,由《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 《北海集》等组诗构成,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大多以个人的经历、感受为内容,抒写个人的遭遇、爱情的苦 恼,主要内容是表达海涅对堂妹阿玛丽亚的绝望的爱情。 *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1844年发表的富有战斗性的政治抒情诗。 海涅的理论著作 * 《论浪漫派》:对德国浪漫派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政治上是反动的,艺术上有可取之处,强调文艺的民族 特色与蓬勃生气 。这部著作的出版,结束了德国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坛的统治地位。 *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一方面批评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以哲学为现存的封建制度辩护的倾向, 另一方面也指出了隐藏其中的革命思想,对它在反对宗教方面的进步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 。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 地位:海涅诗歌创作的顶峰。也是德国文学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品。 * 内容:描写诗人于1843年10月在流亡法国13年后第一次回汉堡探亲途中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 * 寓意:诗人以冬天的寒冷、萧瑟、阴沉象征德国死气沉沉、停滞落后的现状,以“童话”来比喻德国现实社会 的荒谬、“非现实”。 思想内容:见 P315―317 艺 术 手 法 *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结合。以精确逼真的笔触描写了德国现实的黑暗、停滞,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 对检查制度、关税同盟、教会等的揭露都是现实主义的。同时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充分描绘幻想的形象,一方面 可与现实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见解。 * 杰出的讽刺才能。常运用幽默的俏皮话、反语、隐语加强讽刺效果。在讽刺时,诗人还巧妙地把形象化的比 喻交织在一起 。(详见P318) *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 判现实主义文学(一) 批 第一节 概述 *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念 *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经历了19世纪初期席卷全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激情荡涤后,欧美文坛呈现了前所9 未有的对社会诸方面的冷静思虑,作家们又一次将目光注视到他们先前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来,特别是表现出对社 会弊端的批判和对人性卑劣的针砭。于是一种既继承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的写实传统、又偏重于批判和暴露社 会黑暗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应运而生了。高尔基将这一文学思潮称之为资产阶级的“浪子文学”、“批判的”现实主义 文学。 “现实主义”称谓的由来 * 第一次明确用“现实主义”来指称自己创作主张的,是19世纪法国画家库尔贝()。他声称:“绘画 艺术只包括画家看得见和摸得着的事物”,反对美化现实和回避现实。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由于他的艺术 观点是向官方学院艺术挑战,因此他声称“现实主义流派”的画展遭到了官方的封杀,他的优秀绘画作品也受到了嘲 弄和诋毁。 * 后来,库尔贝有关现实主义的概念被移植到文学领域中,人们把那些努力准确地再现生活的作品定义为现实 主义文学。从此“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在文化界开始盛行起来。 发展阶段划分 *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其标志是法国作家司汤达于1830年发表的《红与黑》。此后逐渐 取代浪漫主义而成为19世纪西方文学的主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然而却呈现出一种由 点到面的辐射趋势,即由法、英等西欧先进资产阶级国家兴起,逐步向东欧、俄罗斯和美洲国家扩展的发展态势。 * 其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19世纪30到60年代。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以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果戈理、屠格涅夫为代表的既猛烈抨击社会黑暗,同 时又怀有深厚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的伟大作家。 * 第二个阶段:19世纪70年代到世纪末。 在这个阶段则出现了福楼拜、哈代、列夫? 托尔斯泰、契科夫和马克? 吐温为代表的既发扬第一阶段作家 们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批判精神,又力图在更深层次反映生活真实的伟大作家。 与浪漫主义文学的交错发展 *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中期虽然占主要地位,但在西欧许多国家浪漫主义文学还在继续发展。 * 法国:以雨果、乔治? 桑、大仲马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仍然取得了较大成就。其中,雨果在他的创作中渗透 了批判黑暗现实的因素。 * 英国:勃朗特姐妹,特别是艾米莉? 勃朗特的作品中渗透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 * 德国:海涅的不少诗歌中浪漫主义的幻想因素是同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俄国:普希金、莱蒙托夫等开始由浪漫主义转向批判现实主义。 * 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被人重视。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 资本主义内部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的反映; * 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 文学自身遗传和承继的结果。 * 卡尔? 马克思: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 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 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 力图在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中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描绘。 * 致力于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生活中的罪恶 。 * 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着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以叙事文学为主,结构上多背景宏大,表现的生活面宽广。 第二节 法国文学与巴尔扎克 一、 法国文学概述 19世纪中期,特别是30和40年代,法国文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0 * 浪漫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相互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1830年雨果所写的戏剧《欧那尼》演出成功, 盘踞在法国舞台上达200多年之久的古典主义戏剧从此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表现人的正常激情和对生活真实渴 望的浪漫主义戏剧,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同年,司汤达的《红与黑》正式出版,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都经历过浪漫主义的创作阶段,在他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透露出浪漫主义文学所特有 的激情;而浪漫主义作家因受到批判现实主义日益彰显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加入了对现实的批判意味。 * 两者的交相呼应,使法国这一时期文学成为了世界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不过,就时代的先锋意识而言,批 判现实主义文学则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学。 前期代表作家 *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前期代表作家主要是司汤达、梅里美和巴尔扎克。 * 共同特点:都受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如巴尔扎克还亲自参加了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戏剧登上法国剧坛 的《欧那尼》决战。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存在着强烈的激情,情节故事多带有较强的戏剧性。 * 鲜明特色:在以文学为武器批判法国社会弊端的前提下,司汤达多从政治角度介入生活,巴尔扎克多从经济 角度介入生活,而梅里美则多从伦理道德和人性角度介入生活。 司汤达() * 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之一,法国19世纪杰出的小说家。 (一)司汤达的生平 * 父亲是个思想保守的律师,母亲性格开朗,喜爱文学作品,但不幸在司汤达七岁时就病逝。 * 司汤达在一个天主教神父的管理下过着阴暗而寂寞的生活。少年时代受外祖父的影响,对启蒙思想以及对启 蒙思想家怀有喜爱和崇敬之心。 * 1799年至1814 ,他跟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终生崇拜拿破仑。 *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由于和拿破仑有牵连,司汤达被“扫地出门”。前往意大利的米兰,在那里生活了七 年之久。 (二)司汤达的创作 * 在意大利期间,司汤达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这一时期主要创作游记和传记 。重要作品有: * 《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1817) * 《论爱情》(1822) * 《罗西尼的一生》(1823) 文艺论著 * 《拉辛与莎士比亚》(1825):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 在书中他以假设古典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通信的形式,批驳了当时法兰西学院对浪漫主义的攻击,主张文学 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现代人服务的创作原则。司汤达的观点为浪漫主义(后来称为现实主义)鸣锣开道。 小说创作 * 《阿尔芒斯》(1827):司汤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 以波旁王朝1825年颁布法令以10亿法郎作为给在大革命中遭受损失的贵族的赔偿金为背景, 描写了贵族青年 奥克塔夫与其被收养的表妹阿尔芒斯的一场爱情悲剧。 《瓦尼娜? 尼尼》( 1829) 瓦 * 以作者当年在意大利的生活为题材,以一对青年人的爱情为线索,反映了意大利烧炭党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 争运动。小说描写青年烧炭党人彼德罗在一次越狱时,遇到了贵族小姐瓦尼娜? 瓦尼尼,瓦尼娜愿意抛弃自己的门第 (亲王之女)、财产和彼德罗结合,但彼德罗为了民族解放斗争而毅然离开了这位富有激情的富家女子。瓦尼娜为 了达到让彼德罗重新回到自己身边的目的,出卖了彼德罗身边志同道合的朋友,当彼德罗得知真相后,毅然同瓦尼 娜决裂了。 《吕西安? 凡》(又名《红与白》) 娄 * 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写于1836年前后,以七月王朝时期生活为题材。作者逝世后,1894年出版。主人公 吕西安是巴黎大银行家的儿子,青年时代曾因共和主义倾向被学校开除,在父亲安排下进了外省军队。不久,离开 军队返回巴黎,又根据父亲的意见,当上内政部长秘书。吕西安厌恶政界的腐败,最后远离法国,到卡佩尔大使馆 担任二等秘书。作品通过银行家之子的经历,展现了当时银行家主宰政权的现实。 《巴马修道院》(1839)11 * 小说以复辟时期意大利生活为题材。主人公法布里斯是意大利贵族青年,耽于幻想,崇拜拿破仑,只身前去 参加滑铁卢战役,吃了不少苦,灰溜溜回到意大利;在一次争风吃醋的争斗中,他杀死了情敌,因此被投入监狱。 狱中,他又爱上了监狱长的女儿克莱莉娅,在她的帮助下,法布里斯越狱成功,但为了重见克莱莉娅,他又回到监 狱。法布里斯的姑妈吉娜是宫廷贵妇,暗恋着法布里斯,她伙同情人莫斯卡伯爵救出法布里斯,并让他当上了总主 教。克莱莉娅屈从父命违心嫁给了富翁,又被痴情不改的法布里斯所感动,与他偷情数年后抑郁离世,法布里斯隐 居巴马修道院,不久也随她而去。 (三)《红与黑》(1830) * 地位:《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也被看作是法国乃至欧洲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 取材:根据一则新闻报道改编。1827年,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看到他的家乡发生的一件谋杀案。一个名 叫贝尔德的青年家庭教师,成了这个家庭主妇的情人,事情败露后,由于怨恨和绝望,家庭教师杀死了那个主妇。 司汤达根据这则报道,写成了长篇小说《红与黑》。 《红与黑》内容简介 * 小说故事发生在复辟时期。锯木厂主的儿子于连跟西朗神父学会了拉丁文,凭着他能够熟背拉丁文圣经的本 领,他到维立叶尔市长德? 瑞那先生家当家庭教师,不久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恋情。事情败露后,他由西朗神父介绍, 进了贝尚松神学院学习。 * 在尚松神神学院,他隐瞒自己热爱拿破仑的观点,以虚伪取得成功,得到神学院院长彼拉神父的赏识。彼拉 神父在神学院受到教会特务组织耶稣会的排挤,离开神学院时,把于连介绍给巴黎保皇党的重要人物,大贵族木尔 侯爵当私人秘书。 * 于连在巴黎侯爵府办事勤勉,获得侯爵信任。他与侯爵的女儿玛特儿有了私情,玛特儿怀孕后,侯爵只得承 认既成事实,准备给他一块地产使他成为贵族,并为他谋得骠骑兵中尉的军职。 * 德? 瑞那夫人由于忏悔牧师的阴谋破坏,写了一封告发信给侯爵,说于连是专门靠引诱良家妇女,猎取财产和 地位的骗子。于连的野心破灭了,在教堂入口处,他开枪打伤了德? 瑞那夫人,被法院判处死刑。德? 瑞那夫人在他 死后三天也死去。 一部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 《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政治内容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红”象征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黑”象征以 教会为支柱的封建势力, 主人公于连就生活在“红” 、 “黑”交接的时代里; 作品还有一个副标题: 《一八三O年纪事》 。 由此可看出,司汤达是有意识地要把《红与黑》写成一部典型反映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新旧势力相互斗争社会现实的 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远远超出了一般爱情小说的范畴。 政治意义 * 作品广泛地描绘了复辟时期最后阶段的法国社会风貌,如实地反映了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及其各种政治势 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强烈地抨击了专横的封建贵族、贪婪的资产阶级和伪善的神户,竭力地抒发了中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的不满情绪,形象地预示了七月革命即将到来的政治形势。 于连形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 * 他个人奋斗的过程是在对社会的反抗与妥协的交替中进行的:失势――同情不幸者,反抗的一面占上风;得 意――投靠统治者,妥协的一面占上风。他的反抗与妥协随着环境、地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1.少年时代:家庭、社会地位低下,形成反抗心理和出人头地的思想; 2.维立叶尔市长家:地位屈辱,平民的反抗性占主导地位; 3.尚松神神学院:在虚伪、猜忌、尔虞我诈的环境里,变得更加虚伪,逐渐走上妥协堕落的道路。 4.巴黎侯爵府:得到侯爵的赏识和玛特儿的爱情,个人野心实现,平民的反抗性几乎泯灭,堕落成复辟势力的 走狗。 5.结局:由于德? 瑞那夫人的揭发信,地位一落千丈,反抗性开始觉醒,以死反抗社会。 * 于连性格的发展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过程。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但这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 的、时代的悲剧,他的悲剧是王政复辟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命运的概括,具有典型性。 于连的法庭陈述12 * 先生们,我本没有荣幸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是一个乡下人,一个起来反抗他的卑贱命运 的乡下人。?? ??但是,即便我的罪不这么严重,我觉得有些人也不会因为我年少而怜悯我,你们仍想通过惩罚我, 来惩罚我所属的阶级的年轻人,永远地让我这个阶级的年轻人灰心丧气。因为他们虽然出身卑贱的阶级,受到贫穷 的压迫,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于侧身在骄傲的有钱人所谓的上层社会之中。 ????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们, 因为我事实上不是在受我同阶级的审判。 ?? ??我在陪审官的座位上看不到一个富裕起来的农民,我看到的只是一 些愤怒的资产者。 《红与黑》的艺术特点 * 结构完整紧凑,情节跌宕起伏。 结构:以政治为经,恋爱为纬,集中描写了于连五年间所走的曲折道路和悲惨下场;精心选择三个典型场 景,并通过于连的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部线索清楚、结构谨严、首尾呼应的完整的艺术品。 情节:主人公于连的幸运与厄运、得意与失势、成功与失败总是交替进行着的,每当于连获得胜利,沉醉 在幸福中时,厄运就会突然降临,而厄运过后,又会出现一线生机,但最后还是以失败终结。 人物心理描写非常突出。 1.把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表现出来(作者分析人物心理); 2.通过人物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表现出来(作者通过人物作自我分析); 3.让人物写信表白自己的心迹; 4.通过写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 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批判精神。 梅里美() * 梅里美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由于他的小说独具一格,人称小说家中的“怪杰”,是最有艺术魅力的作 家之一。 * 作品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高龙巴》(1840)和《卡门》( 1845)。前者描述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科西嘉岛上 一个复仇的故事。高龙巴的形象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她的反抗和叛逆的性格具有反封建意义。后 者也是体现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要求的女性形象,堪称《高龙巴》的姊妹篇。法国作曲家比才后来把《卡门》改编 成歌剧,流行甚广。 * 二、巴尔扎克() (一)生平与创作 * 出生于法国的杜尔城,幼年时期生活散漫,喜爱幻想,八岁时被父母送到远离家乡的寄宿学校读书。中学生 活结束后按照父亲的意愿进入大学攻读法律,可他喜欢文学,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旁听文学课。 * 同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见习生,接触到各色各样的案件,看到了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 丰富的素材。 立志做作家 * 大学毕业后巴尔扎克宣布他要做一名作家,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但巴尔扎克倔强地坚持,于是全家在反复 商议后作出一个双方让步的决定:给他两年的“作家”试验期,如两年内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作家才能,则无条件回到 律师事务所去和那些卷宗文本打交道。 两年后, 巴尔扎克交上了一份不合格的答卷, 他写出的诗剧 《克伦威尔》 1820) ( 使任何人都不满意,法兰西学院的一位院士在看过他的剧本后说:“这位作家随便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要从事文学 工作。” 生活的磨难 * :历经磨难和创作探索的10年: 初次创作的失利,使他丧失了生活的来源。为了争取经济独立,他将作家的声誉暂时放在一边,创作了10 多部迎合当时社会风气的流行小说,但并没有给他带来足够的金钱。 于是他想去经商道路上试试他的运气,他出版过古典名家精致的袖珍本,办过印刷厂和铅字厂。每次都以为 会财源滚滚,结果却大失所望。 到1829年,巴尔扎克的债务已高达6万多法郎。债主整天向他讨债,他不得不经常变换住所以躲避债务。13 渴望光荣 * 债务的压力,迫使巴尔扎克一辈子勤奋写作。他对金钱有着强烈的要求,同时又渴望出名,可以说这种渴望 的煎熬和受金钱逼迫的痛苦,没有一个作家比巴尔扎克体验得更深。10年经商、借债、挣扎、奋斗的历史,使巴尔 扎克更加看清了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 追逐金钱的失败记录、终生拖累的巨额债务,使他丧失了在经商道路上的竞争勇气,巴尔扎克重新回到了书 房,他对自己的文学才能充满了自信。在他书房的一座拿破仑半身像上,我们读到了这样一段豪言壮语:“他用剑 未完成的事业,我将用笔来完成。” 罕见的勤奋工作者 * 从巴尔扎克写给韩斯卡夫人的书信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一天的时间安排:“从半夜到中午我工作,就是说要在 椅子里坐上12个小时, 全力以赴地书写、 创作。 然后, 从中午到四点修改校样; 五点半我才上床, 半夜又起来工作” 。 * 巴尔扎克就是靠着这种罕见的勤奋精神,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艺术宫殿。 创作的成功 * 1829年3月巴尔扎克第一次用真名发表了长篇小说《舒昂党人》,标志着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诞生。 * 这部小说以现实主义方法写成,它标志着巴尔扎克的创作从此走向了现实主义的道路,从这部作品始,巴尔 扎克开始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人间喜剧》的建构工程。 创作分期 * 研究者一般都将巴尔扎克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共发表了42篇小说,他的中、短篇小说精品大都创作于这一时期,如《苏城舞会》 和《高布赛克》。而《驴皮记》和《欧也妮? 葛朗台》是最重要的作品。 * 在这一阶段,巴产生了把自己的作品连为一体的想法。发表了《〈人间喜剧〉序言》(1841),对自己的作 品进行了总体构思,力图建造一座文学大厦,第一次提出《人间喜剧》的总标题。 * 第二阶段:。《高老头》(1835)出版标志巴进入第二阶段。共创作了70多部小说,以中、长篇 最为重要,其中《高老头》与《幻灭》最为耀目。 * 《高老头》是《人间喜剧》的奠基作品,这部小说既秉承了巴尔扎克孜孜以求的作品主题――揭露金钱的罪 恶本质,又创新地运用了“人物再现法”的写作方法,把《人间喜剧》的全部小说连成一个整体。《幻灭》则通过书 中主人公吕西安的生活历程,揭露了法国社会从外省到巴黎,从新闻界到文化界无一不在金钱的魔影之下的丑陋现 实。 * 第三阶段:。重要作品主要有《交际花盛衰记》、《农民》、《贝姨》和《邦斯舅舅》等。 * 巴曾在《人间喜剧总目》中计划写140多部小说,可是长时期的紧张生活和为刺激疲惫不堪的身体而大量饮 用咖啡,终于击倒了这位曾经身壮如牛的文坛巨子。 1850年,巴在他刚刚度过51岁生日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 雨果曾说:“巴是杰出的永不疲倦的作家……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又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二)《人间喜剧》 * 《人间喜剧》是世界文学中令人叹为观止的皇皇巨著,它犹如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厦,从中可以看到19世纪前 半叶法国社会的“风俗史”。 * 恩格斯对它的评价很高:“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 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创作意图 * 巴给自己定了一个宏伟的创作计划,他说要“完成一部描写十九世纪法国的作品”,而且要把“作品联系起来, 调整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其中每一章都是一部小说,每一部小说都反映一个时代”。 * “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划性格,选择社会上的主要事件,结合相同的性格特征 糅合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学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 * 这部“历史”就是《人间喜剧》,它通过艺术的方式反映了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 生活,是一部形象的历史,也是一部真实的历史。 * 题名受但丁《神曲》的直接启示。14 总体构成 * 巴以“研究”和“场景”为题名,将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力图从社会各个方面分门别类去描绘现实。 * 巴宏大的《人间喜剧》分成“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对法国19世纪上半期的社会生活 作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 “研究”下分为 “场景”,以 “风俗研究”为最重要:私人生活场景,如《高老头》;外省生活场景,如《欧也妮? 葛 朗台》和《幻灭》;巴黎生活场景,如《交际花盛衰记》和《纽沁根银行》;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 生活场景。 * (参见P253) 基本内容(P255??257) * 首先,再现了法国封建贵族的衰亡史。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古物陈列室》和《苏城舞会》。 * 其次,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这方面的重要作品有《高利贷者》 、《欧也妮?¤葛朗台》 、《纽 沁根银行》 等。 * 第三,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方面的重要作品有《夏倍上校》、《欧也妮? ¤葛朗台》、《幻灭》 等。 * 泰纳在《巴尔扎克论》中说:“金钱问题是他最得意的题目,……他的系统化能力和他对人类丑处的明目张胆 的偏爱创造了金钱和买卖的史诗” 。 突出成就 * 一、把小说创作提高到社会研究的高度。 * 巴尔扎克小说的成就不仅在于使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还在于他把小说创作提高到社会研究的高度上。他把 自己的创作称之为“研究”,于是他把作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职能融为一体,用 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剖析隐藏在人们活动后面的激情,终于找到了支配这一切的力量和内部规律,这就是金钱 统治一切。他通过描摹人们在金钱支配下的种种生活,揭示出资产阶级日趋得势和贵族阶级日趋灭亡的历史趋势。 他把小说提高到历史、哲学的水平。巴尔扎克的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参见 P227) * 二、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恩格斯认为《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 ,“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 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在表现手法上, “除了细节真实外,还更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在典型环境的描写方面,巴特有的详尽而准确的描写,有时到了令人腻烦的地步。他描写城市面貌、描写农 村风光、描写街道楼房、描写沙龙内室、描写招牌张贴、描写家具饰物……可以说万事万物,无一不在他的描写范 围之内。 * 在典型人物的塑造方面,巴通过精细的人物外形描写和性格化的人物对话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塑造了数 十个个性鲜明而又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典型人物。 (参见P257??258) (三)《高老头》( 1835) * 代表作:内容上体现了巴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艺术上体现了巴冷峻观察、仔细描写的风格。 * 《人》中最重要的作品,在《人》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过去作品中各自独立的情节扭结起来,把过去 作品中的人物再现出来,得到继续发展;而且,为以后的作品创作做好了准备, 作品中出现的人物、事件在以后 的作品中也将得到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老头》被视为是《人》这座艺术大厦的第一块基石。 * 巴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线索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在思想内容上展示了《人》的中心图画;在艺术成就 上标志着巴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 主题(中心图画) * 以1819年底和1820年初为时代背景,以福盖公寓和鲍赛昂夫人的沙龙为舞台,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两个人 物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为主要情节,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资本主义金钱关系日益得势,贵族阶级迅速衰 亡的历史趋势,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15 如何理解高老头的父爱 * 高老头:巴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它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 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 * 作者通过高老头向读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父爱:把女儿当作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为 了女儿的体面,他歇了生意,只身搬进伏盖公寓;为了替女儿还债,当卖金银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出让养老金;身 无一文时,为了给女儿弄钱,竟想去“偷”去“抢”、去“卖命”、去“杀人放火”。 * 对这样一个“慈父”,巴赞叹“他无异于一个基督教神圣的殉道者”。有人也曾赞赏他“表现了人类崇高的至性”。 其实,这都是把高老头的父爱抽象化,神圣化了。事实上,高老头的父爱并不单纯,而带着阶级的复杂性,他的父 爱是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的。 从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观出发,他认为父女之爱天经地义,“父道”是家庭、社会的轴心;但他又把对女儿的“爱” 作为攀援名贵、抬高地位的手段,结果,原本高尚的感情变得庸俗、猥琐。 * 高老头的悲剧, 既是个性发展必然结果, 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一方面是由于他心理偏执的近乎疯狂的父爱, 使他成为父爱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又由于社会的发展,使他与社会行为准则脱节,从而使他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在 道德上,高老头并没有完全接受资产阶级一套,还拖着一条“宗法道德的尾巴”。他的父爱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 产阶级的金钱法则。高老头基于宗法道德观念的父爱,受到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无情冲击,高老头因而成为两种社 会交替时期的牺牲品。 * 巴有意识把高老头的父爱夸张到“荒谬的程度”,“任何东西都不足以破坏这种感情”。然而,这种“伟大的父爱” 却为世道所不容,为女儿所抛弃。高的父爱是巴的理想家庭形式,用以批判了“猥琐、狭小、浅薄的社会”。其实, 高老头的父爱并不伟大,但从客观效果而言,他真实揭示了病态“父爱”产生、发展和终结的社会原因,这一点倒是 伟大的。 * 马克思、恩格斯更为明确地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 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 * 高精通资产阶级的生意经,却不通资产阶级的人生哲学:金钱至上,最终遭到金钱法则的惩罚。作者通过这 一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金钱社会的罪恶。拉斯蒂涅的人生三课 * 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是一个逐渐走向沉沦的野心家形象,作品主要展示了他逐渐走向堕落的心理历程。 * 拉斯蒂涅从良心到野心的转变过程中,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他在《高老头》中接受了人生三课的教育。 第一课 逃犯伏脱冷的教导:心变黑 * “这个社会有财便是德,凡是坐在豪华马车上的,都是正人君子,用两条染泥污的脚走路的,都是小人。” * “你知道巴黎的人怎么打天下的吗?不是靠天才的光芒,就是靠腐烂的本领。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般轰 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老实一无用处……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 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道德,不过是这一点。” * 教拉斯蒂涅发财手段:杀人放火,直接发财。 第二课 鲍赛昂子爵夫人教导:极端利己 * 她对拉斯蒂涅说:“拉斯蒂涅先生,你得以牙还牙的去对付这个社会……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 不留情的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他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再换上一匹, 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 * “没有一个女人关切, 他在这儿便一文不值, 这女人还得年轻、 有钱、 漂亮。 ”她还提议拉追求纽沁根夫人, “如 果有一朝被她另眼相看,那时你便可以走红”。 第三课 高老头之死:上流社会冷酷无情 * 患脑溢血症期间,小女儿没来看他一次,她关心的是即将参加盼望已久的鲍赛昂夫人的舞会;大女儿来过一 次,但不是来看父亲的病的,而是要父亲给她支付欠裁缝一千法郎的定钱。 * 鲍赛昂夫人举行盛大的舞会,场面非常壮观,公主、爵爷、名门闺秀都前来参加。可怜的高老头却死在伏盖 公寓。临死前,盼望两个女儿能来见他一面,但两个女儿没有一个来看他。老人每只眼中冒出一颗眼泪,滚在鲜红16 的眼皮边上,他长叹一声说:“唉,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给女儿遗弃!”高老头之死,使拉看到了上流社会女子的残酷、自私、忘恩负义。 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老父满囊金,儿女尽孝心,命运如娼妓,贫贱遭遗弃。 ――莎士比亚《李尔王》 埋藏青春的眼泪 * 拉斯蒂涅帮助埋葬了高老头,也埋葬了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面对巴黎,气概非凡地说了句:“现在咱们俩 来拼一拼吧!”他去纽沁根太太家吃饭去了。 * 从此,拉斯蒂涅与巴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平步青云。 * * 第三节 英国文学与狄更斯 一、 英国文学概述 * 19世纪30至70年代,是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也是文学(尤其是写 实小说)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丰收期,史称“维多利亚时代()”。 * 维多利亚女王在1837年继位后,经过早期的社会问题丛生,各种政治力量交锋、摩擦,到40年代末期社会逐 渐平稳,步入号称“日不落”帝国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发展,文学也经历了从揭 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冷漠,到作家表现出特有的道德意识和忧患意识的文学转型期。 (一)英国文学的特点 * 首先,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最先描写了劳资矛盾。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夏洛蒂? 勃朗特 的《简爱》,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 巴顿》都不约而同地描写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 第二,作品的主要题材是写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历程,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几乎都是“小人物”,如小市民、 贫苦的家庭教师、破落人家的子弟、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等等。 * 第三,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由于英国国力强盛,人们普遍相信通过合法手段可以缓和、解 决矛盾,加之英国民族长期尊崇“绅士”风度,因而在作家的作品中较少表现暴力题材,而提倡宽容、圆通和中庸的 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则成为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调。 (二)重要作家 * 19世纪中期,英国文学欣欣向荣,出现了以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 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为代表的一批 卓有成就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中,狄更斯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 他们的作品主要反映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愿望、追求以及对贵族资产阶级的残酷和贪婪的不满。他们在为争 取个人独立地位和生活权力的同时,一般都没有改造社会的动机和理想。 * 马克思评价他们为“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还说他们以“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让世界揭示了 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 萨克雷() * 萨克雷出身于富裕家庭,对英国上流社会较为熟悉。他的成名作是特写集《势利者集》,代表作是《名利场》 (1848) 。 * 《名利场》书名取自17世纪英国班扬的寓言小说《天路历程》。在作品中,“名利场”即上流社会。小说写主 人公穷画师女儿利蓓卡? 夏泼为了挤上上流社会而不择手段, 却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萨克雷并没有将批判的 重心放在这个人们看来冷酷自私的女冒险家身上,而是强烈批判了这个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社会,因为夏泼正是 这个追逐名利社会的产物。 夏泼形象 * 小说中利蓓卡? 夏泼的经历是全书的主线, 沿着追求名利这一脉络, 作者多方面地勾画出她丰富复杂的性格特 征。其中最根本的两点就是“虚伪”和“善变”。 * 作者并没有将批判的重心放在这个人们看来冷酷自私的女冒险家身上,而是强烈批判了这个弱肉强食、尔虞 我诈的社会,夏泼正是这个追逐名利社会的产物。 她既是害人者,也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 * “如果我有5000英磅,我也会是一个好女人。” * 这个女冒险家形象既打破了萨克雷以前对妇女理想化描绘的陈规,又揭露了这个社会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17 的名利场。 “没有主角的小说” * 小说对利蓓卡的批判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作者又没有把她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她的所作所为都是由于 这个社会追求名利而造成的。小说对爱米莉亚也不是一味赞扬,因为她生活的全部内容显得空虚,她是靠幻想度日 的。在整个生活中,她是一个傀儡、一个配角,她甚至没有资格充当悲剧的主角。难怪萨克雷把小说的副标题称之 为“没有主角的小说”。如果说一定要找出正面主人公,那么金钱就是这里的正面主人公。因为是金钱维系了小说中 全部的人际关系。萨克雷的创作特点 * 萨克雷的创作除了具备现实主义作家那种真实地描摹生活,将人物和环境进行典型化处理外,还有两个突出 的艺术特点。 * 其一:人物塑造摆脱了狄更斯所特具的直线的人物描写手法,采用较为复杂的手法进行艺术处理,使之更符 合生活的真实。如在描写女冒险家夏泼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向上爬的过程中,又通过夏泼的嘴道出她要得到的恰恰是 当时上流社会每个妇女都希望得到的东西,她之所以没有成功,只不过是贫穷阻挠了她。这样,作者把利蓓卡的卑 鄙和她的真诚竟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她既不是丑的化身,也不是美的典型,而是一个活脱脱的被社会毒化又危害社 会的人。 * 其二:叙事视点的变化。19世纪的欧洲小说绝大部分采取的是作者全知全能型的叙事视点,而萨克雷则完全 不同。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总是有一个故事讲述者进行着故事的叙述,他把读者提高到作者的地位,而作者本人 则不在小说中露面。 女作家的崛起 * 英国19世纪文学的一大景观是一批卓有建树的女作家出现在文坛上 ,如勃朗特三姐妹和盖斯凯尔夫人等。 夏洛蒂? 朗特() 勃 《简? 》(1847) 爱 * 夏洛蒂的代表作,也是夏洛蒂自传性的作品。小说描写孤女简幼时受到舅母的虐待,把她送到寄宿学校。面 对舅母的虐待和学校严厉残暴的管教,她奋起抗争。从学校毕业后,她到桑菲尔德府邸当家庭教师。主人罗切斯特 是个沉默寡言,拜伦式的人物。简与罗切斯特相爱,但在举行婚礼那天,她得知他有一个疯妻子。她不愿做罗切斯 特的情妇,悄悄地离开了桑菲尔德府。在她面临被冻死饿死的时候,青年牧师圣约翰? 里弗斯收留了她。她谋得一个 小学教师的职位,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最后她回到桑菲尔德府,但这里已是一片废墟。罗切斯特的疯妻子放火烧 了庄园,自己也被烧死,罗切斯特则断臂瞎眼。简和残疾的罗切斯特缔结了幸福的婚姻。 反抗的简? 爱 * 小说塑造了一个反抗社会、维护个人尊严、追求独立平等地位的平民女子形象。简? 爱从小就不屈从于淫威, 对舅妈里德太太和表哥的虐待表现出反抗的性格。来到罗沃德孤儿院,又不满这里的非人待遇,公开要求维护人的 尊严。 坚持男女平等的简? 爱 * 简把妇女的独立解放放在第一位,坚持男女平等。她对罗切斯特说: *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 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 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 精神说话;就象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 森 梅 * 20世纪女权主义批评兴起后,人们发现了小说中另一个被视为恶魔式的人物――关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在书中 表现出来的全部疯癫举止其实不过是从一个相反的角度来表达同一个命题――争取人的独立人格。 * 在简? 爱结婚的前夜,伯莎? 梅森愤怒地撕碎了美丽的婚纱,因为她想到了自己目前的惨境;她放火烧罗彻斯 特卧室的床帷,是因为自己从一个人人尊敬的高贵小姐变成一个人人厌恶的疯子而对罗彻斯特采取的报复;最后她 一把火烧掉了桑菲尔德庄园,结束了这个男性统治的罪恶象征。她为自己的报复成功而欣喜若狂,于是大喊大叫地 跳入火中,完成了最后的解脱。18 * 总之,在这一系列疯子行为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备受折磨的女人的挣扎与反抗,听到了一个受尽欺凌的 女人的凄厉的呼喊。 她和简? 爱一道, 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出妇女在那个时代的深重苦难和对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反抗 精神。 艾米莉? 朗特() 勃 《呼啸山庄》(1847) * 艾米莉的代表作,也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被称为罕见的“奇书”,人们为它出自19 世纪一个在荒原上土生土长的乡村姑娘之手而惊异,并感到神秘莫测。20世纪,艾米莉的声望高过夏洛蒂,西方世 界一度出现了“艾米莉热”和“《呼啸山庄》学”。 情节介绍 * 《呼啸山庄》描写弃儿希刺克历夫(Heathcliff)和主人的独女凯瑟琳(Catharine)相爱,受到凯瑟琳的哥哥辛 德雷的敌视和阻挠。凯瑟琳和画眉田庄的林顿结婚,希刺克历夫含恨出走。三年后,他发财回到呼啸山庄,凯瑟琳 仍爱着他,因不能和希刺克历夫结合,生孩子时死去。从此希刺克历夫采取报复手段,占有了两个庄园的财产,虐 待辛德雷、凯瑟琳以及自己的儿女。希刺克历夫达到了报复的目的,但仍然不能忘怀凯瑟琳,他感到越来越难适应 这人间的世界。最后他放弃了复仇,郁郁而死,临终留下遗言,死后把他和凯瑟琳葬在一起。人们按他的愿望把他 埋葬了,乡里人都相信,凯瑟琳和希刺克历夫的鬼魂仍在沼泽地上游荡。 第三人称限知叙事 * 《呼啸山庄》的叙事采用第三人称,但是与狄更斯的全知叙事不同,它是有限制的叙事。叙事者是小说中的 一系列人物,有目击者房客、女管家等,自述者希斯克利夫等。超过目击范围和自述范围,人物就不能讲述。 * 比如开端房客和女管家共同讲述希斯克利夫的故事。 丰富的象征 * 《呼啸山庄》充满狂放激越之情,暴烈强劲之气。艾米莉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精神的 和物质的,都是某种有生命的精神元素的表现。一方面是风暴的元素――严峻、无情、狂暴和充满活力的元素,另 一方面是宁静的元素――温柔、仁慈、消极和顺从的元素。这些元素互相对立,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艾米莉把这 种信念纳入小说创作中,描绘了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建立了两个对立的庄园――代表风暴的呼啸山庄和代表宁静的 画眉田庄。 互为灵魂的爱情追求 * 他们从来不用“爱” 字来表达对对方的情感。 * 卡瑟琳:“我就是希克厉!他时时刻刻在我的心头――并不是作为一种欢乐,就像我不能老是我自个儿欢乐一 般,而是因为他就是我自身的存在。” * 希刺克历夫:“我不能丢了我的生命而活着呀!我不能丢了我的灵魂而活着呀!”“若是我忘得了你,那等于我 也忘得了我自个儿的存在。” * 一个把对方看成自己的“存在”,一个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的“生命”和“灵魂”。一颗孤独的灵魂往往需要通过寻求 另一颗灵魂的共鸣而证实自己存在的价值。 伊丽莎白? 斯凯尔() 盖 * 盖斯凯尔夫人一生写了六部长篇小说, 《玛丽? 巴顿》是她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 作品。小说以1839年经济大萧条的曼彻斯特为背景,满怀同情地描写了失业给工人带来的灾难,以及愤怒的工人与 资本家的尖锐矛盾。 二、 狄更斯( ), 狄更斯19世纪前期和维多利亚时代前期的英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创作具有世界意义,被称为伟大的 幽默家和杰出的小说家。 (一)生平与创作 * 狄更斯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小职员家庭,父亲约翰? 狄更斯热情豪爽,但崇尚虚荣,薪金不多又要过绅士般安逸 舒适的生活,加之母亲不善理财,结果债台高筑,以至于被关入负债监狱。 * 父亲入狱后, 12岁的狄更斯承担起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角色,先在一家皮鞋油作坊当童工, 后做过律师事 务所的抄写员、速记员和新闻记者。在当速记员时,狄更斯练就了记录准确又迅速的本领,并在工作之余,写出一 系列反映伦敦社会生活的速记并获得成功。1836年,狄更斯毅然辞去记者工作,开始专职从事写作,并于次年发表19 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这部小说的发表使狄更斯成为当时英国走红的小说家,从此开始了他长 达30余年的漫长而又辉煌的作家生涯。 创作分期 * 第一个时期:。主要作品是《匹克威克外传》 (), 《奥列佛? 退斯特》 (1838), 《尼 古拉斯? 尼克尔贝》(1839),和《老古玩店》。这一时期狄更斯采用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社会弊端大加鞭 挞,并在作品中集中抨击社会某一具体的罪恶。如《奥列佛? 退斯特》专门抨击济贫法,《尼古拉斯? 尼克尔贝》专 门批判教育制度,而《老古玩店》则暴露金钱罪恶。他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同情小人物,同情遭受苦难的儿童, 作品中普遍呈现出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式的结局,而多数以恶不敌善而告终,反映出他的批判是温和的,而这 正是狄更斯式人道主义的主要特征。 * 第二个时期:。主要作品还有《董贝父子》(1848)、《大卫? 科波菲尔》(1850)、《荒凉山庄》 (1852)、《艰难时世》(1854)和《小杜丽》(1857)。这些作品突出地显示了狄更斯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 即虽仍然是强调人性中善的力量,但已开始认识到善不一定总是能战胜恶。显示出这一时期狄更斯对社会的认识能 力有所深刻。 * 第三个时期:。写出了《双城记》 (1859)、 《远大前程》 (1861)和《我们共同的朋友》 (1865) 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 这些作品既继承了早期对社会罪恶的揭露和批判的思想内容,又承袭了先前作品中展示人性善恶美丑的强烈 感情世界和温和的道德说教。只不过作品中呈现出冷峻的色调,以前的乐观基调大大减弱了,小说正面人物虽然仍 旧是好人好报的结局,但却总是需要付出沉重甚至是惨重的代价。 * 尤其是进入60年代后,狄更斯思想中悲观主义色彩增加了,他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阶级的鸿沟不可能调和, 于是早期的幽默与讽刺的手法日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感伤与悲苦的艺术描写。 狄更斯的创作风格 * 在创作倾向上,主观成分重。带有较浓烈的情感因素,有时还会直接站出来发表议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运用 夸张、幻想、象征等手法。 * 情节安排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上一点虚构,使作品既逼真又形象,是 “诗的现实”,又是“现实的诗”。 * 人物塑造上,一般没有多重性和复杂性。但善于抓住人物的某些特征,采用夸张的手法加以强调,使人物形 象鲜明、性格突出。 * 在语言风格上,善于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讽刺和嘲笑。通过这些手法,使处于深重苦难的人们冲淡对 生活的怀疑与绝望,抚慰心灵上的哀伤与创痛,从笑声中得到宽慰。但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笑声中发现愚蠢和荒 唐,激发对虚伪、邪恶事物的憎恶,以达到教育人民、抨击社会弊端的目的。 (二)《双城记》 * 在狄更斯的全部小说中,有两部历史小说,一部是《双城记》,另一部是《巴纳贝? 日阿吉》。 * 《双城记》是狄更斯的代表作,无论是在反映狄更斯的思想发展、概括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从表 现技巧上,都代表了作者创作艺术的最高峰。 三条线索 * 《双城记》由三个独立而又互相交织的故事组成: * 1.医生梅尼特仗义告发贵族厄弗里蒙特侯爵兄弟迫害农妇而被关押18年的故事; * 2.侯爵后裔代尔那放弃爵位和财产,侨居英国自食其力的故事; * 3.革命者得伐石夫妇从事革命斗争的故事。 人道主义理想的艺术化身:梅尼特 * 入狱前和狱中:正直善良,见义勇为,不为利诱,不为威屈,具有反抗精神; * 出狱后:经历“复活”的过程,但复活的不是原来较为强烈的反抗精神,而是原来还十分朦胧的资产阶级人道 主义“良心”,他有了新的信仰:要用爱去消灭痛苦和仇恨。 * “复活”后的梅尼特医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已经完全符合狄更斯式的人道主义标准。20 * 为爱牺牲的卡尔登 * 爱和自我牺牲精神是他生活中的最高道德原则。卡尔登热爱路茜 而藏于心底。他曾对她说:“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牺牲的机会,我甘愿为你所爱的人而牺牲,用我的生命来维护 你所爱的人的生命”。为了爱路茜,代替情敌(代尔那)上了断头台。 * 作者在小说结尾引用《圣经》的话来赞美这种舍己忘身的人道精神:“主说,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 虽然死了,也必须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第15章) 革命者得伐石太太 * 作者对得伐石太太的矛盾态度:对她被侮辱和被损害的遭遇给予极大的同情,对她在革命前和革命开头坚定 的革命立场和革命行动也给予充分的肯定。但随着革命的深入,作者被流血事件吓坏了,对她的态度也改变了,在 描写她狂热的革命行动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嘲讽和责备的意向。 * 作者对得伐石太太前后不同的态度,都可以从他超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中找到答案: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 包括封建贵族对农民的迫害,也反对革命人民对封建贵族的专政。 用仁爱代替暴力革命的思想 * 狄更斯主张用基督仁爱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狄更斯看来,爱 是解决一切的力量,仁慈是救天下的良方,宽恕是人类最美的品德。人类的爱比恨更伟大,阶级调和比阶级斗争更 可取,社会生活中应该以和睦共处来代替暴力革命。这是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第四节 俄国文学与果戈理、屠格涅夫 * 一、俄国文学概述 *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在50至60年代走向繁荣,到70至90年代达到高峰,20世纪初 转向衰落。 * 将近一百年的俄国文坛,描写人民苦难的作家人才辈出,反映现实黑暗的作品不断涌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 都达到了相当高度。 * 高尔基曾说:“没有一个国家像俄国那样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出现过灿若星群的伟大名字”。现实主义文学在俄 国取得最辉煌的成就,它的时间之长,作家队伍之大,作品之多,是其他西欧国家无法比拟的。 * 19世纪的俄国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60年代前剖析俄罗斯社会要害的“谁之罪”文学,60年代后探讨 俄罗斯社会出路的“怎么办”文学。 俄国文学的特点 *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与俄国的解放运动紧密相连。是贵族革命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处在萌芽和发 展阶段; 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现实主义文学处在空前繁荣阶段; 1895―20世纪初是无产阶级革命时期, 现实主义文学处在衰落阶段。 * 主要反映贵族生活和农民问题,批判封建农奴制及其残余(后来也触及资本主义制度)。 * 在努力探求出路方面(包括精神上的和实践上的)显得非常突出。出现了不断探寻出路的多组系列形象,如 “多余人”,“新人”,“忏悔贵族”等。 * 现实主义文学实践始终与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出现了三大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车 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参见P236―237) 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后期创作 * 普希金的后期创作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叶甫盖尼? 奥涅金 》 (1833)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 莱蒙托夫也在30年代转向现实主义。代表作《当代英雄》(1840)也是俄国早期现实主义杰作。 “自然派”作家 * “自然派”是果戈理开创的俄国现实主义流派, 形成于年间。 “自然派”原是俄国反动文人布尔加林 对该派作家的贬称, 后经别林斯基反复阐述, 成为俄国早期批判现实主义的别名。 该派作家极力忠于“自然” 现实) ( , 抨击封建农奴制,同情“小人物”,呼吁妇女解放,在题材、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多有创新。代表作家除果戈理外, 还有赫尔岑、屠格涅夫、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到50年代后期,因对农奴制改革意见不一, “自然派”分成彼此对立的革命民主派和贵族自由派。 * 果戈理也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21 俄国文学的繁荣 * 表现为作家众多,名著如林,而且种类齐备。 * 小说:冈察罗夫的《奥勃洛摩夫》(1859)、屠格涅夫的《前夜》(1860)和《父与子》(1862)、车尔尼雪夫斯 基的《怎么办?》(1860),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1864),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1869)。 * 短篇、散文、随笔: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1852),谢德林的《外省散记》(1856)。 * 剧作: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1860)。 * 诗歌: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等。 * 文论: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 “美是生活”的著名论点,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1855)对唯物主义美学 作了重大贡献。 “多余人”形象 * 多余人是指俄国19世纪前半期文学中的一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找不到自己的社 会位置。不满现实,却又不能挺身反抗社会。想干一番事业,又没有实际行动。想得多,做得少,最终一事无成, 成了于整个社会多余的人,无用的人。“多余人”这个词最初见于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多余人日记》,1851年赫 尔岑在评价奥涅金时,称他为“多余人”,以后这个词就专指一种人物类型,并形成了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模式。通 常认为,多余人形象有奥涅金(普希金《叶甫盖尼? 奥涅金》)、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罗亭(屠格涅 夫《罗亭》)、拉夫列茨基(屠格涅夫《贵族之家》)、别里托夫(赫尔岑《谁之罪?》)、奥勃洛摩夫(冈察洛 夫《奥勃洛摩夫》)等。 “新人”形象 * 所谓“新人”指的是平民知识分子,即“自由民主资产阶级的受过教育的代表,他们不是贵族,而是官吏、小市 民、商人、农民”。(列宁:《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列宁全集》第20卷)。 * 屠格涅夫的出现是繁荣时期的标志。他在写出了“多余人”形象罗亭(《罗亭》1856)、拉夫烈茨基(《贵族之家》 1860)之后,迅速转向“新人”形象的塑造,创作《前夜》和《父与子》,开了这个形象系列的先河。 *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接着提供了一批“新人”的形象。 “小人物”形象 * “小人物”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传统形象之一,从普希金的《驿站长》 (驿站长)、果戈理的《外套》 (阿 卡基)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杰符施金 ),不断发展,是俄国文学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标志。 二、 果戈理() (一)生平和创作 * 地位:果戈理(Gogol)俄国19世纪40年代最杰出的作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世界著名的讽 刺作家。他的讽刺艺术确立了俄国文学的批判倾向,加强了普希金奠基的俄国现实主义。 * 果戈理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地主家庭,从小喜爱民间文学。中学时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831年结识了普 希金,在创作思想上受到后者很大的影响。 《狄康卡近乡夜话》 * 年发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狄康卡近乡夜话》,一举成名。 * 《狄康卡近乡夜话》分为两集,包括八个短篇和两篇序言。它以狄康卡近郊一个养蜂老人在黄昏时分对围坐 在一起的乡亲们讲故事的形式,把各篇连缀起来。书中描述了乌克兰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尚,既表现现实,也讴歌 历史。 《密尔格拉得》(1834) * 中篇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内含四篇小说。其中《旧式地主》与《伊凡? 伊凡诺维奇和伊凡? 尼基福罗维奇吵 架的故事》揭露了宗法制庄园地主生活的无聊庸俗,笔调幽默。对地主阶级既讽刺嘲笑,又有所同情。别林斯基把 果戈理这种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称为“含泪的笑”。 《彼得堡故事集》() * 由五个短篇小说组成,其以描写“小人物”命运的《狂人日记》和《外套》为最著名。前者写一个小官吏被官 僚等级制度残酷迫害,直至发狂的故事;后者描写一个小官吏毕生抄写文书,过着贫困屈辱的生活,好不容易才攒 够钱买了一件外套,但后来外套保不住,他也悲惨地死去。22 * 这些“小人物”题材的作品,不但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贫困凄凉、孤苦无告,而且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和抗 议,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钦差大臣》 * (二)《死魂灵》 * 发表于1842年,长篇小说,果戈理的代表作。全书11章,描写城里的官僚和乡村的地主,主要写地主。写骗 子乞乞科夫在全俄旅行,向地主们索取和收买“死魂灵”的故事。死魂灵是指那些在两次人口登记之间死去的农奴, 他们在法律上仍被当活人,地主还要为他们纳人头税,因此他们愿意把他们送人或低价卖出。 五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地主典型 * 小说描绘了五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地主典型。 * 玛尼罗夫:外表文雅,内心空虚。他的庄园一片荒芜,死亡的农奴不计其数。这是个有文雅外表的寄生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正教神父能结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