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前,英美法苏对德国采

二战爆发原因 完美作业网 www.wanmeila.com
为什么会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的爆发有其社会根源,那就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为什么会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的爆发有其社会根源,那就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二战爆发的原因 1.《凡尔赛条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 (协约国)对战败国 (同盟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了对和会的不同目的。法国因深受战争伤害及对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大量的赔款,七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一的人口全部失去了,列宁把它叫对德国进行敲骨裂髓的盘剥。这样,德国的社会矛盾就非常尖锐,非常大。;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三个主要的协约国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虽然三国都做出了让步最终达成了一致,但结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国没有被彻底削弱也没有得到安抚,这个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2.经济危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二战的爆发有其社会根源,那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经济危机是二次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过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因为经济危机爆发使得各个列强拼命瓜分殖民地,输出商品,而德国受《凡尔赛条约》限制,不能发展军备,又没有殖民地,国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是希特勒的宣传和纳粹特点,使得德国民众和统治者此产阶级地主们都选择了希特勒。3.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德,日法西斯上台,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对外侵略扩张。德、日、意法西斯国家成为新的战争策源地意大利法西斯党1922年10月上台后, 为建立横跨地中海、红海和巴尔干地区的“大意大利帝国”,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于1931年征服利比亚,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伙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纳粹党1933年1月上台后即制定扩张计划,企图首先在中欧建立“大德意志”,继而击败法苏,夺取欧陆霸权,最后向海外发展,战胜英美,称霸全球。为冲破凡尔赛体系,德国于同年10月退出日内瓦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有关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增加军费,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扩军;1936年3月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派兵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同年10月与意大利签订《德意轴心协定》,结成柏林-罗马轴心。德、意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月,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确定先夺“满蒙”,后取中国,进而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总方针。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1933年3月退出国际联盟。1936年3月标志日本法西斯政权确立的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后,于8月在五相会议上确立保证其东亚大陆地位以及向南洋扩张的战略目标,把中、苏、美、英等列为假想敌国。日本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日,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该协定,法西斯侵略集团初步形成。日,德、日、意签订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见《德......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战争的起源纳粹德国崛起的原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集团把同盟国集团击败。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退位,日,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日,国民议会在德国南部小城魏玛通过了魏玛宪法,宣告魏玛共和国成立。由于法国曾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受到普鲁士的重创,一战结束后,法国希望能够对德国在经济上进行报复,并最终削弱这个强大的邻国。《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意志帝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国防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意志帝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多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凡尔赛条约》过多的只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加上德国国内普遍不承认军事上战败。使得德国国民对《凡尔赛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在经历了短暂的平稳期后,外不能排除外侮,内不能解决内患的魏玛共和国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这个脆弱的共和国面临著严重的经济问题,濒临破产的边缘,德国人民生活非常艰难,这为德国极端右翼势力的兴起提供了良机。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Nazi])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日,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与此同时,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独裁统治。此时,魏玛共和国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意志帝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战前欧洲局势希特勒并不是只会叫嚣喊空话的政客,他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加上他具备远见,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德意志帝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被瓜分。1936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商定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一年后,意大利加入了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同年3月,希特勒违反《凡尔赛条约》,命令三万德军开进莱茵兰,结果英法两国未作反应。这冒险一掷,使希特勒的胃口越来越大了。他下令德军,疾速打造大量性能精良的军事武器,准备对外扩张。1939年,8月31日夜晚,德军身穿波军制服,靠近了波兰边境的格莱维茨的一个小镇。成功占领了该小镇后,德军故意捣毁了这个小镇的电台,并向空中鸣枪。随后,正在接听该电台节目的德国民众听到一个操着波兰口音的嗓音宣布:“波兰人民!波兰和德......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对于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经济上,一战后德国利用英法矛盾和美国的经济扶植,再次超过英法;日本利用“一战”期间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获得的利益,迅速发展起来。政治上,德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过程中,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经济大危机中更是建立了极权统治——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则继续发展了民主政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再次改变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且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二战爆发的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战胜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受压制国家一直希望能改变这一政治格局。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在德国人民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战胜国意大利因英法没有履行大战前的承诺而不满;华盛顿体系使日本在军事、中国问题方面受到压制。因此,德、意、日三国都迫切希望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三、经济大危机是二战的导火线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打起了贸易壁垒战,严重依赖美国的德国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都无法通过自身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借助原有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疯狂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四、法西斯国家蓄谋发动侵略战争,是二战爆发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和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这些事件充分说明德、日、意法西斯国家蓄意发动战争是二战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五、英、法、美“祸水东引”战略以及“绥靖政策”和苏联的“祸水西指”,加速了二战的爆发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英、法、美等国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既得利益,同时出于对社会主义苏联本能的仇视,尽可能将法西斯“祸水东引”,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满足法西斯国家扩张欲望。这种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为打破英法“祸水东引”战略,在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失败后,苏联采用了“祸水西指”的方法,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种中立自保的措施进一步促使了大战的爆发。六、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失败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二战爆发前就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尽管进行了抵抗,但由于这些国家不是力量过弱、便是战略失误,又未能及时得到大国援助,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的境地,被法西斯国家各个击破,未能形成国家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再度超过了英法。②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坚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主要原因:①德国、日本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②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③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侵略,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气焰,加速了大战的爆发。④苏联实行中立自保的政策,客观上也促进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战战争爆发的必然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2.波兰闪击战——日始,1939年10月终敦刻尔克战——日始,日终偷袭珍珠港——日晨7时58分始,日9时许终(夏威夷时间)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始,1940年10月终莫斯科之战——1941年9月始,1941年12月终中途岛海战——日晨4时始,日终瓜岛争夺战——1942年7月始。1943年2月终诺曼底登陆——日始。1944年8月终柏林保卫战——1945年3月始,日终冲绳岛战役——1945年4月始,1945年7月终3.
首先,战争是一种政治意志的体现,而这种政治意志的根源则不可避免的来自于经济因素。发生于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崩溃,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倒退,生产急剧下降,外贸锐减,银行、工厂纷纷倒闭,失业人数激增,民不聊生。经济危机的直接后果是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工潮频仍,政局动荡不安。这场经济大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由于无政府状态的竞争生产,资本家趋利生产,根本不顾及市场的承受能力,必然导致生产的严重过剩,危机的爆发在所难免。面对经济危机,各国的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政府,试图采取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危机。美国实行新政,用国家调整干预的方式,有效的遏制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经济缓慢的得到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的统治得到稳定。而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不仅没有从自身社会制度去探究经济危机的根源,而是建立、加强法西斯专政统治,不断的扩充军备,试图以侵略掠夺的方式,将危机转嫁给被侵略国家、地区的人民身上。它们不顾国内人民生活困苦,更不顾及其他国家人民的安危,在其垄断资本家的支持下,建立法西斯专政政权,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为其开疆扩土──寻找广阔的市场,疯狂掠夺资源,最终导致这场危及全人类的、史无前例的战争的爆发。反思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要杜绝此类灾难的再度发生,资本主义诸国必须要对其政治、经济体制进行调整,从根本上改变其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逐步减少经济危机及其危害,以避免出现新的严重的政治危机,从而使爆发战争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
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1929——1933发生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有两种对付手段。一种是美国 英国式,他们有大量殖民地,结成排他型经济组织,实行国家干预,就像罗斯福新政。而德储意三国,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殖民地被协约国瓜分,并且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受到协约国的压榨,国内复仇主义盛行。意大利在一战时为协约国战斗,但协约国并未在战后遵守诺言,意大利只在非洲得到了一点殖民地,而且多是不毛之地。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晚,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受英国 美国威胁,加之国内军国主义盛行。这三个国家无力用自身的力量改变经济危机的现状,只得对外扩张。扩张的表现也有很多。日本发动9.18事变。德国入侵埃塞尔比亚。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简单的回答 希望能帮助你 这可是一个有爱的高中生牺牲睡觉时间回答的
二战的起因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社会根源经济危机激化内外矛盾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二十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出现明显的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了停滞的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先后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三个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一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凡尔赛条约》对它的军事力量作了严格的规定,其目的是为了让德国在将世界卷入灾难而遭到惩罚后,永远不能再对任何国家产生武装威胁,德国不甘心这些严惩和限制,特别是在1932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以后,开始暗中加紧恢复国力;作为战胜国的意大利,因为没有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和本国利益的驱使,逐渐形成了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直接原因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德意日重新瓜分世界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了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要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出兵占领了中国的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却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日本决定利用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战场而无暇东顾的时机,来夺取日本在远东地範的利益。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地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意大利立刻宣布其“不参战”的态度。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从德国的角度分析一战和二战爆发原因 一战爆发的原因在德国看来应该是当时因为赢得了普法战争的德国,得到了大量赔款使其国内工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产量大国,使其战争潜力得到了提升,人民因为前面战争的胜利对战争充满了渴望,而且当时威廉二世急需一些功绩来证明自己,以及为德国获取更多的殖民利益,但当时全世界大部分殖民地都掌握在大英帝国手中,而且当时因为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的发生德国有了契机,既可以遵守与奥匈帝国的盟约又可以挑战大英帝国通过扩张领地和殖民地完成新一轮的世界霸权的替换也可以间接满足当时德国人民的需求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 & & & 正文
德国文学发展的轨迹
  北京大学范大灿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编德国文学史》(项目批准号为96AWW003),最终成果为专著《德国文学史》。课题组成员有:安书祉、任卫东、刘慧儒、韩耀成、李昌珂。
&    这项成果是一部系统论述德国文学历史的著作,它把德国文学从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的发展变化视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每个文学时期、每个流派都是这一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每个作家、每部作品都是这一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点。因此,它不是简单地、就像某些所谓的“文学史”那样按编年史的方式讲述一个个作家以及一部部作品,而是着重讲述德国文学是如何演变发展的,各个文学时期是如何衔接的,各种流派和各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作用,进而说明它们与它们之前和之后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历史关系。
  这项成果共分五卷,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卷讲的是古代日耳曼文学、僧侣文学、骑士—宫廷文学、早期市民文学和17世纪巴洛克文学,厘清了德国文学从开始到17世纪末的发展脉络,介绍了每个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作品,分析了上一个时期衰落和下一个时期兴起的各种原因。另外,也介绍了大量在中国还鲜为人知的文学事实和历史资料。
  第二卷讲的是18世纪文学,包括启蒙文学、古典文学和晚年歌德。整个18世纪德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没有多大变化,不仅与英、法、意大利相比,就是与西班牙、荷兰等国相比也完全是一个落后国家。但是,在文化领域,18世纪却是德国飞速发展的世纪,不仅在哲学和音乐领域大师辈出,在文学领域也拥有了歌德和席勒这样世界级的大文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18世纪末德国在包括文学、哲学和音乐在内的文化领域站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顶峰。因此,成果在第二卷中除翔实记载德国文学在18世纪从落后走向顶峰的发展历程外,重点还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政治保守、经济落后、社会封闭的国家,为什么文学能飞速发展,不仅摆脱了落后状态,而且还站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成果从不同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了分析并得出独到的结论。
  第三卷的内容包括浪漫文学,介于古典文学与浪漫文学之间的作家,比德迈耶文学,政治化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德国文坛占统治地位的是古典文学和浪漫文学。古典文学是启蒙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把启蒙精神推向极致,达到了完美程度,它是启蒙文学的顶点,同时也是启蒙文学的终点,它属于18世纪。与古典文学不同,浪漫文学虽然也与启蒙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不是沿着启蒙文学的道路前进,而是另辟蹊径。它要在德意志自己的历史基础上发展德意志文学,要将德意志文学扎根在德意志自己的历史土壤中。因此,浪漫文学不是启蒙文学的继续,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它属于19世纪。19世纪的德国与18世纪的德国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前者是震荡和剧变,后者是平静和停滞。拿破仑的入侵激发了德国人的爱国热情,德国人维护民族尊严的情绪空前高涨;受法国影响要求民主自由的革命运动一个接着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使人们更关心眼前的现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作家们追求的目标不再是把德意志建成一个文化民族,而是要建立民族文化;他们不再热衷于人性、精神、理念等形而上的追求,而是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因此,不论是比德迈耶文学对个人和家庭的关注,还是青年德意志要求社会变革的激情,抑或现实主义对市民生活的反映,它们尽管出发点不同,目标和风格也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让社会现实和具体生活占据文学的主导地位。
  第四卷的内容包括自然主义、世纪更迭时期的文学、表现主义文学、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文学、第三帝国时期的文学。1871年德国统一,经济和科学飞速发展,德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加剧,各种哲学、科学与文化思潮此起彼伏,长期形成的德国文学的传统观念和审美体系受到质疑,要求变革的呼声甚嚣尘上。于是,一批倾向革命的青年作家决心与传统决裂,革新文学、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自然主义的出现意味着传统文学的终止,现代文学的开始。处在变革时代,变革者往往很快就成为被变革的对象,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就是遭受了这样的命运。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大约从1880年左右兴起,1891年就有人发表文章《超越自然主义》,到19世纪末比自然主义更具现代性的文学流派相继出现,印象主义、象征主义、新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青年风格等等,一时成为德国文学中的主流。所以,如果说自然主义是德国文学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性文学转变的开始,那么真正的现代性文学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各种流派。这些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是表现主义,20世纪初德国的重要作家,或者就是这一派的代表,或者与它有这样那样的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除表现主义还继续发威外,还出现了新实际主义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纳粹统治时期大批作家流亡国外,形成了无与伦比的流亡文学,留在德国国内的作家既有为纳粹服务的作家,也有反纳粹的抵抗文学和从内心反对纳粹的“内心流亡”作家。
  第五卷讲的是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德国的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被英美法苏四大国占领,后来分裂为两个德国,分属西方阵营和苏联阵营。因此,战后的德国文学也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之后,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20世纪60年代中都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学,拥有了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1990年两德统一,民主德国文学不复存在,但它有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因而理所当然地在这部《德国文学史》中占有它应有的地位。
  《德国文学史》为使自己成为一部真正的“历史”,特别注重文学现象产生的背景。这里的“背景”不光是指政治和经济的历史背景,而且还特别重视文化和心理背景,因为政治和经济往往是通过文化和心理因素影响文学的。成果从政治、经济、社会的角度,从哲学、科学、宗教以及文学市场、作家、读者与文学的关系来解说文学现象,把握文学演变的外在动因。
  此外,这项成果对一些文学时期和文学流派(如启蒙文学、浪漫文学,所谓的“颓废文学”、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国内的文学、民主德国文学等)以及一些作家(如莱辛、诺瓦利斯、海涅等)做出了不同以往的阐述和评价。例如,成果认为理性不是启蒙运动的唯一原则,启蒙运动也不是一场理性主义运动,理性主义只在一个短暂时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主流。德国启蒙运动就其总体而言,关注的是社会-道德问题,人的命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启蒙运动的核心问题。人的符合道德的行为,既要靠理性,也要靠情感。因此,启蒙运动追求的不仅是理性的启蒙,也追求情感的启蒙,总的倾向是追求理智和情感之间的平衡。由于各个作家在这两者之间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德国启蒙运动内部充满矛盾,这些矛盾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是逻辑的认识还是切身的体会,是理智还是直观,是共同利益还是个人满足,是理还是情,是道德律令还是自然冲动。这样,德国启蒙运动既包括传统的德国文学史所认为的分别以高特舍德和莱辛为代表的两个阶段,也包括传统的德国文学史所认为的“反启蒙”和“非启蒙”的文学流派,如罗珂珂、重情派和狂飙突进等。另外,长期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德国浪漫文学歌颂黑暗,向往中世纪,有的甚至认为它是反动的。成果认为这些结论既不符合事实,也缺乏科学根据。毫无疑问,德国浪漫文学是个复杂而又矛盾的文学现象。成果从“拿破仑与德国”、“复辟阶段”、“文化民族”、“从文化民族到民族文化”四个方面探讨了德国浪漫文学形成和变化的历史背景,并科学地确定了浪漫文学在德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德国文学史》不仅新见迭出,而且资料丰富。这些资料不仅包括各个流派、各种文学形式的起源和演变、各个作家的基本情况和各种作品的基本内容,而且还对与特定时期的文学有关系的哲学观点、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此外,成果还用大量事实证明德国文学的一大特点:它是在不断接受(包括模仿)、消化、批判外来文学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对外来文学始终持引进、消化的开放态度,它才能立足于世界文学之林。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