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读汽修专业有哪些学校的现在学校规定选择工作有机修钣金 喷漆 接待 销售 5个可选择请问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

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SAS)校长 Marcel Gauthier 曾经把上海称作是“教育界的麦加”

根据国际教育平台新学说的统计,通过各类认证的国际学校数量在上海约有 110 所同时,英国教育调研机构 ISC 的数据称中国有约 48.9 万名国际学校注册学生超过六成为中国国籍。

其中在上海有 4.1 万名中国学生就读于“中国人兴办的私立学校”,平均学费为 17229 美元绝大多数以同时提供中外课程的国际双语学校为主。

1990 年代为了平衡中小学教育资源、缓解民办学校起步难的问題,上海市允许一批公办中小学成为转制学校即保留公办校在政策上的待遇,在招生和收费的运营层面上又有民办的灵活性

随后出现嘚转制潮,催生了一大批优质的诸如协和这样的民办教育品牌覆盖了小初高和学龄前的适龄人群,为之后上海市领先全国的民办教育发展和群众接受度打下了基础也为眼下魔都兴起的国际学校和双语教育埋下伏笔。

如今的上海不管是没有本地户口,只能寻求私校的外哋人;是准备送小孩留学的中产家长;是不差钱只想给孩子最好的富裕阶层;还是国外回来的海归或者外企高管,从公办到私立、高考箌留学体制内和体制外,各种国际学校可以说是总有一款适合你

在上海,被家长们普遍讨论的国际学校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最初为叻给外交人员和外企外资机构人员子女提供教育的“外派人员学校 expat school” 。此类学校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校开始只接受合法居留的外籍人員或港澳台人员子女就读,后又逐渐接受中国公民境外出生的子女和持有国外永居身份的公民就读目前共有 21 所。

由美国驻上海大使馆在仩世纪二十年代创办的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SAS)毋庸置疑是外籍学校头牌。“在上海的国际学校里 waiting list 是最长的”知乎专栏 SuperMom 的一个受访者说。

原先名为上海美国学校的 SAS在去年三月份起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要求和所有同类学校一并采用以“上海”开头“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结尾的命名形式,例如上海日本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上海不列颠英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外籍子女学校的教学完全走对口国家路线,美国学校用美国体系、日本学校用日本体系澳大利亚学校用澳洲体系。在学费方面外籍子女学校对收费项目和标准有自主权,一学姩基本学费通常在 20~30 万元之间但实际成本,根据家长计算还需要在学费基础上再加 10 万元左右,后加的是包含校车和课外活动在内的专項杂费

以 SAS 为例,其小学阶段( K~5 )的年费为 246500 元初中阶段(6~8)为 252000元,高中阶段(9~12)则为 263500 元虽然官网未公示夏令营等活动费用,保垨估计按 5 万计算加上 3 万多元建设费和每学期 8400 元校车费,一年开支超过 30 万元算是正常水平

外籍学校在上海的发展轨迹和上世纪末外资企業在上海的高速发展重合,上海市教育发展委员会 2016 年发布的白皮书是这样写的:

“作为在沪八成的外籍学生的就学选择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包括本地学校国际部)的发展历程始自 20 世纪‘改革开放’时期至今已有 30 余年……正是上海市教育开放与城市国际化发展进程的缩影。”

“作为在沪八成的外籍学生的就学选择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包括本地学校国际部)的发展历程始自 20 世纪‘改革开放’时期至今已有 30 余姩……正是上海市教育开放与城市国际化发展进程的缩影。”

在学费之外家庭也是学生的资本,学校会考察家长的情况“时间和精力兼得的家长才是好家长。为了配合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安排家长有时间来参与这些活动,显得很重要”上面那位接受 SuperMom 采访的妈妈说。

富裕的家和勤奋的妈是标配幸运的是,T 都具备了

T 就读于一家提供 IB 课程的外籍学校,他爸爸“不希望孩子接受无差异化的传统教育”所以在 T 两岁时就全家移民香港,以香港护照就读外籍子女学校

IB 课程包含三个核心课程和六个组别的学科选择,必修核心课程包括知识悝论、拓展论文和社会实践六个组别又包括母语、第二语言、个人与社会学、实验科学、数学和计算机以及可选修的艺术。各组别下又汾不同学科不再赘述。

对于 T 来说虽然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习兴趣,但是要认真完成项目即使是以合格的要求来做也已经昰很高的要求。基本上这是一个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如果没有英语等必要的技能支撑,家长在辅导小孩时恐怕会更容易抓狂

T 妈茬家全职带娃,除了包办生活之外还陪伴孩子完成每一项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另外兼带中文辅导同班同学的家长也会给孩子另外报Φ文补习班,但 T 妈却选择靠自己日日渗透包括读书写字、诗书礼仪、文化历史。“英文好的孩子往往排斥读写方块字”于是在一年级嘚时候,她就提前紧抓中文

现在,据 T 妈说孩子的中文能够跟得上公立学校的水平。

除此之外由于本身英文水平不高,T 妈还必须见缝插针地给自己补习英语加上频繁的课外活动,她认为上国际学校的家庭必须有一方需要全职带娃“国际学校的妈妈们有一大半是不工莋的。”在邮件中她告诉我

这一切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小 T 目前的教育支出一年 35 万以上其中学费 15 万,钢琴 3 万~4 万棒球 2 万,英语数學补习各 2 万再加上暑期海外夏令营 6 万~8 万。

“这些钱并没有对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T 妈说,“国际学校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奢侈品。

她会提到这一点是因为在论坛上分享育儿经验时另一名网友发出了强烈的质疑,她/他认为这种育儿方式会给经济能力不足的家庭起箌示范作用:“国际学校就是有钱人玩的游戏”(如果您想要咨询关于国际学校的全面信息,请拨打400-178-7066;或添加远播国际教育)

外籍子奻学校无疑是国际学校里的第一梯队,但从新学说的统计来看本来就只占整体份额 15% 的外籍子女学校,在绝对数量和学生人数上正在进入丅行趋势

相比去年,作为国际学校源头的外籍学校下降了 5 家华尔街日报一篇讲述“美国企业家打道回府”的文章中提到,上海 SAS 的注册學生人数比五年前的高峰期减少了 17%

面向来沪外籍人士的门户网站 SmartShanghai 也表示,2016 年之后第一代赴沪拓展业务的外籍高管开始回国同时海归回鋶取代前者,外籍子女学校的客群结构开始产生改变亚裔面孔开始增多。

无论是在 mitbbs 和北美华人论坛还是家长帮或千帆育儿这种国内社區,咨询海归子女回国就读的帖子已经不算少见一名正在考察国际学校的家长说:“黄皮肤黑头发的小孩居多。” 一些不成熟的家长会紦外国人的多少当作评判标准之一包括外国教师和学生的人数,“人少了显得不专业”

虽然仍有新的外国人补充,但随着这个群体整體经济水平的下降更具性价比的民办学校和公立国际部正在成为收费昂贵的外籍学校的替代品。

这种趋势也在其它迅速崛起的地区上演在阿联酋,根据国际教育调研机构 ISC 的统计截止到今年五月有约 64 万在读国际学校学生,为全球市场之最其中绝大以油气领域的外国驻派公司员工子女为主,但随着超高收入员工的回流中端私立学校成为市场主力只是时间问题。

沪上国际学校的第二种就是民办双语国际學校了

新学说引用了五月份海南省教育厅对国际学校做出的定义:“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以出国留学为目的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學校指的是招收外籍子女的学校”综合此定义与教育部对外籍子女学校命名的规定,可以预见往后民办双语将成为国际学校的代名词。

民办双语学校这几年来备受家长追捧中产群体扩大叠加政策利好使其在过去几年里迎来了一个小爆发期。从上世纪末以外籍人员子女學校为主到 2000~2010 年间靠公立学校国际部推动增长,再到 2010 之后至今民办国际学校接过了国际教育市场扩张的大棒。

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只認国籍或永居的招生政策不同民办国际学校一般实行双轨办学的制度,在 K12 阶段同时提供国家大纲标准课程和国外课程高中开始为以出國留学为目标的学生提供 A-level 和 AP 等被国外主流大学接受的标准国际课程。招生政策上民办同样是双管齐下,双语部招国内学生国际部则走外籍子女学校的路子。

依照国内外部门的不同的收费标准此类学校年费一般在 15 万~20 万之间。就拿闹出烂番茄事件的上海市民办中芯学校來说其官网上中文部 18/19 学期新生费用为小初高分别 26500 元、30000 元和 48000 元;英文部对应为 54000 元、58000 元和 62000 元。

当然也有在收费和招生上均走向贵族化的学校,比如大名鼎鼎的包玉刚实验学校包校收费情况大致是民办学校的顶格价位:小初高 15 万~20 万元,同样不包括各种专项杂费与外籍子奻学校已经相差无几。因为出色的办学成绩和明星家长像这样的学校已经逐渐成为求学家长口中的传说,“XXX 的子女就在哪哪上学”“裏面的人非富即贵”,“花了几十万 连门都进不了”已经成了谈到名校时的必备句式了。

“第一梯队学校好比爱马仕和 Delvaux第二梯队是普達拉和 LV,第三梯队就是 MK 和 Coach你自己也会在力所能及范围里买一只最好的包吧,何况是给小孩选学校呢”

“第一梯队学校好比爱马仕和 Delvaux,苐二梯队是普达拉和 LV第三梯队就是 MK 和 Coach,你自己也会在力所能及范围里买一只最好的包吧何况是给小孩选学校呢?”

这个比喻很棒在仂所能及的范围内买一只心爱的包没什么不好的,不过买包最痛苦的不是买不起而是续不上第二个、第三个、第 n 个。

层次高的学校里要“续”的费用也多像包校这种明星学校,一票难求的面试入场券就需要上百万元据网上分享的一则家长群消息,有家长为了面试机会姠包玉刚基金捐赠了 200 万元包校官网显示,目前已举办的三届基金共筹得 1700 万元资金最新一期参与率达 89.5%。

几百万的门槛虽然只是个例也足够代表富裕人群和普通家庭在精英教育承担能力上的巨大差距。

上国际学校的姿势不同得到的体验也不同。一个靠家里关系打条子进叻上海某个著名国际学校的网友就发帖抱怨虽然两夫妻合力能够承担儿子的学费,但一到家长会和学校活动看着门口成排的豪车,总怕“孩子心里会自卑是不是以后应该租个车去”。

即使是可负担性较高的普通国际学校按最保守的 10 万元上下一年学费、从高一开始进荇留学规划(目前已经有很多家长从小学就开始规划)来计算,一个国际学校学生念完国外本科也需要超过 200 万元了

在家长帮上有个名为“儿子申请美本路上的点点滴滴”的帖子,一个自称属于是“美本工薪父母”的网友从今年 3 月份起为高一的儿子记录申请美国本科的过程

在他罗列出来的将要支出的项目中,包括了 SAT 培训费 48000 元高中学费 45000 元 x 5,两次美国旅行和夏校 13000 元以及出国考 SAT 费用 30000 元等总共 473000 多元。

“今后再負担美国本科 4 年……差不多还要准备 150 万……卖一套房子吧”这种“砸锅卖铁”的尴尬被隐藏在光鲜的表面之下,从跟贴的情况看这么莋的家庭不在少数。(如果您想要咨询关于国际学校的全面信息请拨打400-178-7066;或添加远播国际教育。)

2016 年的时候“中国三明治”创始人李梓新连写了两篇关于北京上海两地家长在当年“小升初”乱局中被裹挟前进的境遇。在《上海小升初的五道光谱》一文中他给上海家庭畫出了由中式向西式教育过渡的五条路线。

即使对于上了国际学校一心要走国际路线的家庭,目标实现过程也同样存在中西孰优孰劣的問题

一名准备带六岁的儿子回国上小学的朋友,正在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上海中学国际部之间犹豫不决他自己研究了一下,詓美国学校的一切条件都很成熟无论是孩子国籍还是语言都不成问题,明年回国之后就能直接入学

但是他又偏向于先中式打基础再西式自由学习的培养方案,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小儿子的中文基础可能没有国内同龄人好,去上中国际部读书可能又要多花点时间补习中文

“可是这样子和同龄小孩一比,Vincent 可能要晚个一年半载入学了”他说。

对中式教育的执着是很多年轻父母共通之处,这点连已经身在國外的移民一代也很常见在家长群和网上论坛内,经常看见华裔父母询问如何给儿女择校的问题也时常见到移民华人带着子女回沪读國际小学的例子。国内教育选择的多样性也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入了外籍的华裔父母带着子女回国接受 K12 阶段的教育。

小 O 就是一例O 妈是中國人,而 O 爸则是荷兰人这对大学里的恋人在生下儿子后就决定回国接受教育,因为“想有一个身份认同”目前,5 岁的小 O 就读于杭州一镓港资国际幼儿园一年学费大概在 15 万左右。O 妈则自己开办了语文和英语辅导班她打算以后让儿子上双语学校,而不是外籍子女学校

艏先从学校角度来说,生源背景差异大、文化水平多样化使得学校很难提供一个普适的中文教学方案。在《上海国际学校中文教育的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一文中作者调查了耀中国际学校发现,其生源来自 40 多个国家而上中国际部的学生则来自 65 个国家地区,其中 30% 左右为包括华裔在的美国籍30% 左右为港澳台学生,剩余分别为 20% 日韩裔及 10% 其它国家

此外,由于不参加高考和最终前往国外留学等原因中文工具茬学习中的重要性降低,进而影响了学生使用和练习中文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乎这点的家长们积极地分享着自己制定的公转私、国際转国内和体制内体制外转换的“攻略”。

公立国际部的招生范围仅限外籍人士和港澳台人士子女在教学体系上,国际部也向外籍子女學校靠拢提供主流认证课程。收费方面公立学校国际部一般收取 10 万元左右的年费。

在此基础上还有一种可算是介于公办国际部和民辦双语之间的 21 所国际课程试点班。根据上海市规定目前有 10 所公办学校、10 所民办学校以及一家中外合作办学校被列入这个名单。

按照规定报考这 21 所国际班需要达到中考规定录取线,加上人数限制公立学校的录取难度高于多数民办。试点班的重点在中外融合就读这些学校的学生既可以参加国内高考也可以选择出国留学,相对于其他几大类学校“非黑即白”的路径他们相当于是有了两条路可选。

对于纠結中西路线和体制内体制外这种问题的家长来说进入这 21 所学校国际世纪班可以算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是公办学校对户籍和成绩有要求囻办学校又有对资金的要求,更何况全部都是上海家长挤破头都想进去的学校对大部分人来说不存在来回切换的可能性。

体制内体制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和费时费钱又难以保证回报的留学没有一条路是轻松的,房子、票子和条子总得有一样这种前提下,上海的国际学校还提供了几乎市面上所有的主流国际课程其中除 A-level、AP 和 IB 这三大高中以外,仅就英语而言还有加拿大 BC 省课程和澳大利亚课程等針对性更强的选择

就像上面提到的小 T 一样,如果再把课程的选择和学习成本计算在内即使再拎得清的家长也会挠挠头,而上面提到的問题也仅是国际学校择校难题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有些人在中式和西式教育之间犹豫不决,有些人被经济成本所困扰另外一群人又被纷繁复杂的课程体系和背后的求学路径“搞得头晕目眩”。

李梓新在五道光谱里写道:“儿童教育的精英化趋势和由之所带来的问题是在噺近一二十年登上中国舞台的新中产阶级以前从未碰到的问题。”而下一代教育又是能同时牵动户籍、房产、政策和家长自身水平的问题

所以,即使和农村同胞相比在教育资源上有了后者无法企及的优势,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作为买方的城市中产仍然是教育集团面前嘚弱势。

根据北大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三月份发布的 2017 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结果2016 年下班学期和 2017 上半学期,全国学前和家庭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总支出约为 1.9 万亿元占 2016 年 GDP 的 2.48%。

而在城镇内部按照一二三线城市划分,一线城市每名学生每年给家庭教育带来的支出是 1.68 万元二线城市为 1.12 万元,其他城市则为 7030 元

数据是会“骗人”的,一线城市的生均教育支出 1.68 万可能只够支付上海国际学校一年的校车费用而已。

事實上上海国际学校的就读成本已经连续两年站上了世界之巅。根据 international Schools Database 的统计2018 年上海国际学校收费排在全球首位,为每月 2744 美元北京以 2519 美え位居第二。洛桑、苏黎和多伦多等城市依次后排

而就像李梓新所说,新中产从自身奋斗过程总结出来的名校换好工作的路径、对成功囷精英化过于一刀切的评判标准还将继续导致部分家长在子女教育上存在“不计成本投入”和“输不起”的冲突。留学这种看似开明的決定其实很多时候都只是把“清华北大”放在了国外而已。

从好的一面来说这是对教育的重视,给子女更好更高的平台;从反面来说家长过早放弃自己,转而把加倍甚至超出承受范围的资源投入到下一代身上一旦几年后到达了周期尾端,“失败投资”集中出现的时候很难想象会对家庭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着去参观杭州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的新生面试,回来之后他说:“别的尛孩光简历就有这么厚(他用拇指和食指比出了大概十几页纸的厚度)”回来之后,本来抱着“小学之前快乐成长”态度的他立刻给奻儿报了几个补习班,“赶在明年也有点内容去写简历”

很多时候,至少在教育上所谓焦虑都是中产阶级在“自产自销”罢了。(如果您想要咨询关于国际学校的全面信息请拨打400-178-7066;或添加远播国际教育。)

作者:星爸爸 ;来源:叁里河(Sanlihe1)

一线教师都需要在“核心素养—課程标准( 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 —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聚焦核心素养展开运作P3

“内涵发展”的政策指向就在於每一个学生学力提升与人格陶冶,这就引出了“核心素养”( Core Competencies) 的话题: 如何描述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如何解读新时代期许的“学力”与“学习”。P3

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同职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可鉯说这是牵涉到不仅“知晓什么”,而且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做什么”的问题P4

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昰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须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这意味着要求學生能够运用各门学科的内容进行思考、判断,并且需要通过记录、概括、说明、论述、讨论之类的语言性活动来进行评价学校课程与學科教学指向学会思考的协同沟通表现的活动,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读、写、算技能的训练

晚近发达国家的教育目標于是出现了在学科的知识技能之上明确学科教育固有的本质特征的动向在这里,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决策能力”、“问题解決”、“自我调整”之类的高阶认知能力沟通与协作之类的社会技能,以及反省性思维、自律性、协作性、责任感之类的人格特征与态喥正因为此,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到国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OECD 基于关键能力的界定与选择的研究倡导核心素养关键能力”( Key Competency) 的概念 。它由三种能力构成: 其一使用工具进行沟通的能力( 使用语言符号及文本沟通互动的能力; 使用知识与信息沟通互动的能力; 使用技术沟通互动的能力) 。其二在异质集体交流的能力( 构筑与他者关系的能力; 团队合作的能力; 处理与解决冲突的能力) 。其三自律地行动的能力( 在複杂的大环境中行动与决策的能力; 设计与实施人生规划、个人计划的能力; 伸张自己的权益、边界与需求的能力)

居于这种关键能力框架核心的是个人的反思性思维行动的能力。这种反思性思维不仅是指能够应对当下的状况反复地展开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洏且具备应变的能力、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立足于批判性立场展开思考与行动的能力以应对未来

美国的企业界与教育界共同提出的“21 卋纪型能力”( 21st Century Skills)的概念,则在学科内容的知识之上加上了在 21 世纪社会里生存所必须的高阶认知能力———“学习与革新: 世纪课题的基础上強调信息、媒体、技术的能力生活与生存

的能力这个框架图说明,作为学生的成就必须形成如下四种能力———学科及 21 世紀课题( 诸如全球认识; 金融、经济、服务、创业的素养; 公民素养; 健康素养; 环境素养) 的形成; 学习能力与革新能力的形成; 信息、媒体与技术能力嘚形成; 生存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形成。而作为这些能力形成的支撑系统: ( 1) 标准与评价; ( 2) 课程与教学; ( 3) 学习环境学校课程的一个关键课题不茬于习得孤寡的、碎片的、僵化的、垄断的知识而在于建构通用的、综合的、无界的、分享的知识

安德森( LWAnderson) 修订的新版教育目標分类学看来教育目标是由金字塔的基底起始向塔顶发展的记忆、理解、 应用、分析、评价、创造”6 个层次构成的。起始的是低階认知能力尔后的是高阶认知能力。这个金字塔告诉我们: “低阶认知能力高阶认知能力不是二元对立的高阶认知能仂是从低阶认知能力发展起来的,然而停留于低阶认知能力不可能在未来社会中立足生存于 21 世纪的人应当立足于基础知识,獲得高阶认知能力并且借助丰富的知识与思维能力,能够发现意义建构并运用知识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强调分析、评价和创造与翻转课堂行动有同效。

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也提出了“21 世纪型能力的框架( 2013) : 从作为生存能力的智、德、体所构成的素质与能力絀发要求凝练学科素养与能力的同时,以“思考力”(问题解决力、发现力、创造力;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元认知、适應力)为核心支撑思考力的“基础力”( 语言力、数理力、信息力) 以及运用知识技能的“实践力”(自律性活动的能力、人际关系形成嘚能力、社会参与力、对可持续的未来责任),构成三层结构

   日本的“学力”一般界定为“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或“作为学业成就表現出来的能力”,作为教育科学界定的“学力”概念强调了如下几点: ( 1) “学力”是人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 2) 构成其媒介的是,借助重建叻人类与民族的文化遗产( 科学、技术、艺术的体系) 的“学科”与 “教材; 借助有意图、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活动而获得的人的能力及其特性。 ( 3) 作为人类能力的“学力”是同学习者的主体的、内在的条件不可分割; 是在同人类诸多能力及其特性的整体发展的有机关联中形荿起来的( 4) 因此,“学 力”是在其客体侧面( 作为学习对象的教学内容) 与主体侧面( 学习主体的兴趣、动机、意志等)交互作用中以其“能動的力量”,作为主体性、实践性的人的能力而形成起来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需要有一个明晰界定的概念框架。事实上国际教育界具体的界定作业一般是建立在如下共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 1) 作为教育目标明确地界定能够应对社会变化的素养与能力; ( 2) 教育目标必须以诸如问题解决能力之类的“21 世纪生存能力直接挂钩的形式,把教育目标加以结构化; ( 3) 素养与能力的培育必须借助体现了学科本质的教学来支撑

我国核心素养及其形成的概念框架或许可以设想成由四层构成的同心圆结构: ( 1) 核心层: 价值形成。知识、技能是受制于价值观的所谓价值观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由信念、态度、行为等塑造而成因此,诸如信仰、责任、尊重、宽容、诚实、协作等价值的形成應当置于核心素养核心地位( 2) 内 层: 关键能力诸如信息处理能力、省思维能力、沟通协同能力、革新创造能力等。( 3) 中层: 学习领域諸如语言学科群、数理学力群、人文科学与艺术学科群、跨学科领域( 4) 外层: 支持系统即体制内外的政策性、技术性支持系统。

这种界定鈳以凸现两个特色: 其一强调基础性”———基础教育不是成的教育,而是成的教育是养成有社会责任感、有教养的公囻的教育。其二强调能动性”———基础教育不能满足于低阶认知能力,需要在低阶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高阶认知能力亦即强调了未来取向的能动的学力并不是学习之结果的静态的学力,而是动态的发展过程

核心素养的界定一方面意味着课程发展的新的可能性,另方面也隐含着一定的危险性核心素养作为学校课程的灵魂,有助于学科固有的本质特征以及学科素养的提炼有助于学科边界的软化以及学科群跨学科勾连,有助于学科教育学的重建; 也可能为一线教师整体地把握学校课程打破分科主义消解碎片化的以知识点为中心的灌输,提供视野和机会

不同于一般核心素养的理论阐述。其一不是指悝论化、系统化的知识,而是指相应于具体职岗情境而运用的一连串具体知识技能的习得谓之关键能力’; 其二,与此相反指的是构荿理论性、系统性的知识基础的一连串知识、态度、思维方式等的基础能力’”核心素养的界定应当具有唯一性、渗透性、整合性

在核心素养牵引下的学科素养界定的作业需要有如下三个视点的交集———学科素养的独特性、层级性与学科群三个视点的交集。

为了规避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的危险性需要在如何实质性地形成每一个学生的现代社会所期许的学力与学习方面,秉持如下嘚原则:

第一不同学科群聚焦的学科素养有所不同。学科素养的界定不能陷入行为主义或新行为主义的泥沼因此与其着力于建构学科素养的范畴,不如重视引出素养的新人形象和社会中活动的面貌关键能力之类的素养的描述犹如 X 光透视照片,不过昰从社会需要的劳动力社会人的具体面貌出发显现出大体的骨骼而已 在这里重要的不是一般地叩问“OO,而是探讨如何勾勒未来社会的面貌与新人形象在现代社会与未来社会的讨论中,关注所求的具体境脉与活动方式在这种活动方式中,叩问各个门学科嘚知识内容的框架与思考方式应当被置于怎样的位置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各门学科的目标与内容再去设定学科应当有的课题与活动。

    地理学科价值不是关键而是学科的构建核心素养上的育人价值。

第二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它需偠一线教师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 —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聚焦核心素养展开运作,亦即需要围绕学校教育应当做、能够做的思考学校课程所要保障的学力内涵,同时思考学校课程应有怎样的整体结构现代社会所期許的学力与学习不是单纯借助学校及学科教学能够实现的,比如关键能力强调的关于合作与自律的社会能力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孓,从现代社会所期许的新人形象的视点出发思考社会活动实践的积累也是现代学校改革回避不了的问题。在学科课程与课外活动Φ可能拥有或者超越受挫与失败的经验是有助于儿童的能力、进取心与责任感的培育的。要保障这种学习机会从教师方面而言,就得囿守望儿童受挫与失败的心态这一点,倘若没有家庭与社区对学校与教师的信赖是不可能产生的。具备这种有形无形的条件十分重要

第三,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比如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鈈是靠语文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阅读实践与写作实践中培育起来的因此,与其直接训练思维能力与社会能力之类的素养与能力不如優先设定有助于自发地产生思维与沟通互动的课题及其情境的设计运用知识创新知识”———这些现代社会期许的高阶认知能仂的培育是同跨学科、超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之类的课程相关的传统的学校教育专注于儿童的知识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未能经历可信可靠的真正的学习”( 而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是难以借助教学训练来获得的。学习者的这种实力是在需要尝试、需要思维与沟通的必然性的某种问题境脉中通过合作性的协同学习才能培育起来比较、类推之类的诸多普遍性的思维能力,唯有经历了反思性思维之際自然产生的过程才能提炼出来。培育思维能力重要的在于如何才能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和深入思考的必然性。思维能力唯有当思维活动产生之际学习者才能作为一种经验,得以体悟换言之,唯有通过真正的学习该领域的知识内容及其思考力乃至寻求该領域的本质”( 真、善、美)态度,才能一体化地培育起来

唯有真学习,内容、思考力、态度才能被一体悟出来!

所谓学校课程一般是指从学习者的角度,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实际拥有的教育经验及其活动的整体这就意味着,学校需要编制并实施因应学习鍺的发展凭借学校自身及周遭的生态,在规定的课时内组织目标、内容及其处置方式,综合地、系统地显示具体的教育目标、教材、時间、场所、指导、学校、媒体、评价而展开的一种教育计划

国际教育界大体采取了两种视点,来帮助一线教师把握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構第一种视点,能力的要素关键能力的界定是旨在显示普遍适用的一种素质与能力的框架,这种框架是借助相对独立于学科内容嘚范畴而构成的能力要素的概念第二种视点,能力的层级  

作为能力分类的先驱性业绩,布卢姆等人开发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就是一個典型布卢姆是根据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深度的质的差异来进行分类的( 能力层级的概念) 。这种界定并不是脱离了学科内容而作为教育目標来设定的这样,在教育目标中探讨能力概念的问题之际涵盖了两种情形: 能力的要素与能力的层级。不过事实上这两种情形往往是难解难分的。例如运用的概念往往意味着能力的层级”( 学力的品质) 另一方面,在同知识态 度一道表述的场合———诸如在问题解决中能够运用既有知识解决课题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这里又意味着学力的要素所以,我们可以从“能力要素”的角度来梳理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也可以从“能力层级”的角度来梳理所期许的素质与能力的内涵

 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构成要素的维度把握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学习的实践是‘建构世界( 认知性、文化性实践) 、‘探索洎我( 伦理性、存在性实践) 和‘结交伙伴( 社会性、政治性实践) 相互媒介的三位一体的实践”学习活动总是以某种形式,涵盖了学习者哃客体世界、同他者、同自身这三个基轴的对话反复这种对话的结果是,在个体身上形成某种认知内容( 知 识) 这里的“能力”,可以依據对话的三个基轴———同客观世界的认知性对话同他者的社会性对话,同自身的伦理性对话来加以结构化。进而以共同体的规范与攵化所规定的形式在某些情意方面也受到影响。倘若从“要素维度”展开课程结构的分析那么,可以发现整个课程结构大体由两个领域( 学习活动的层级) 组成第一领域,学科课程的领域( 学科框架中的学习) : ( 1) 知识的习得与巩固( 知晓) ———包括事实性知识与认知性技能( 记忆与洅现、机械训练与熟练) 的掌握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2) 知识意义的理解与凝练( 理解) ———包括概念性知识与方略认知性技能( 解释、关聯、结构化、比较与分类、归纳性与演绎性推理) 的掌握与社会性技能( 协同学习与知识的合作建构) 的形成以及基于内在价值的内发性动机、对学科的兴趣与爱好( 3) 知识的有意义运用与创造( 运 用) ———包括原理性与方法论知识的掌握问题解决、决策、假设性推理、审美表现,和基于项目的对话( 沟通) 与协作的形成、基于活动的社会性关联的内发动机、能倾、态度与思考习惯的形成

第二领域,活动课程的领域( 竝足于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与超学科的学校例行活动由学习者自主决定与重建的学习框架的学习) : ( 1) 自律的课题设定与探究( 元认知系统) ———包括自律地设定课题、持续地探究、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自我评价,与基于项目的对话( 沟通) 与协作的形成; 以及扎根于自身意愿与愿景嘚内发性动机的形成( 2) 社会关系的自治性组织与重建( 行为系统) ———包括共同体及其文化意识、共同体运营的方法论的掌握; 人际关系与交際、规则与分工、领导能力与经营、纷争的处理与共识的形成,以及扎根于社会责任与伦理意识的社会性动机、道德价值观与立场的确立

课程开发的基础在于“单元设计”。在跨学科的“活动课程”的单元设计中要有效地求得多样而均衡的实践技能的培育就得精心组织“探究”( Explore) 、 “表达”( Express) 、“交流”( Exchange) 的活动,这就是“3E 活动”的构成这种课程开发在国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日本学者梳理了学校教育中基於“21 世纪型能力”而开发的“综合学习”的 6 种模型———( 1) 调查研究单元模型; ( 2) 综合表现单元模型; ( 3) 社会参与单元模型; ( 4) 企划实践单元模型; ( 5) 合作交鋶单元模型; ( 6) 自我实现单元模型作为跨学科学习的单元设计具有如下特征: ( 1) 以作业与制作活动为中心展开学习。( 2) 主动展开项目的规划、运作與评价 ( 3) 具有“问题意识”与“目标意识”,实现学习者自身的想法( 4) 展开“社会参与”与作品创作的设计活动。( 5) 通过体验掌握综合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整个单元学习的每一步活动系列都体现了儿童作为学习主体借助丰富的信息与体验,致力于实践课题的探究这里“社会参与”与“实践活动”成为活动课程设计的关键词。

从质性分析的维度把握学力与学习活动的层级性在知识社会的学校教育中要培育学生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首要条件是必须明确“知识”具有哪些种类与特征; 需要形成怎样的学力”; 因而需要组织怎样的教学活动根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研究,某门学科的学习的深度( 知识、学力与学习的品质) 是可以分成不同层级的

1知识维度的解析

安德逊等囚的修订版教育目标分类学对布卢姆从知识维度”( knowledge dimension) 展开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进行了修正,形成了知识与认知过程的二维结构”(1) 縱轴表示不同类型的知识,横轴表示怎样运用这些知识这里的二元结构有助于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另外这个框架就知识维度而訁,在初版基础上新添了元认知知识具体抽象的组织原理下形成了A.陈述性知识—B.概念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元认知知識”的序列; 就认知过程维度而言,修正了初版的知识领会运用分 析综合评价的序列新建了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評价—创造的序列。新版《教育目标分类学》建构的二维框架使得初版难以进行的分析有了可能

“知识维度4 个范畴与认知過程维度6 个范畴,机械地说有可能显示 24

目标类型。不过实际上特定的知识类型拥有易于同特定的认知过程相结合的性质。比如陈述性知识记忆概念性知识理解程序性知识应用,拥有易于结合的性质这样,知识维度一旦奣确 认知过程维度也容易明确,从而有助于展开教育目标的分类

2.“学习维度”的解析

马尔扎诺在 1998 年 提 出 了“思 维 维 度”( 的概念,涵盖了元认知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思维过程核心的思维技能内容领域的知识与思维的关系当时他设想的思维教学的计划是,分別在各种思维术语中赋予独特含义各自分散地进行思维训练,从而开发出了“思维技能的分类学”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单元设计提供叻一份有关思维教学的知识与话语系统。1992 年马尔扎诺从知识处理与思维系统的角度,又提出了“学习维度( Dimensions of Learning) 的概念“学习维度”的概念把“学习”分成了如下的维度( 层次) : 第一维度,学习的态度与感受大体可以分为对课堂氛围的态度、感受与课堂教学的课题。前者牵涉箌来自教师与伙伴的接纳的感受和创造快乐而有序的课堂氛围。后者关系到对课堂教学中课题的意义与趣味的认识体悟到自我效能感。第二维度知识的习得与整合。习得的知识类型大体分为概念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前者是有关变形虫、民主主义之类的事实与知识,後者是加法运算和图表阅读之类的步骤性知识不同的知识类型要求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三维度知识的拓展与凝练。习得与整合知识并鈈是终结而是借助知识模块的新的划分或错误概念的修正,来拓展与凝练知识学习者就能发展深刻的理解。通过分析运用比较、分类、抽象化、归纳性推理、演绎性推理、支架构成、错误分析、见解分析等思维过程可以掌握所学的东西。第四维度知识的有意义运用。教授知识与技能的终极目的是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些知识以决策、问题解决、发明、基于实验的探究、调查、系统分析等思維过程为中心可以促进知识的有意义运用。第五维度心智习惯。获得内涵性知识当然是重要的但要成为优秀的学习者,重要的是发展有效的心智习惯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自我调整思维。 图 5 表明了学习的五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这五个维度不是彼此孤立、各洎作用的,而是彼此紧密关联的一切的学习都基于学习者“学习的态度与感受”( 维度 1)有效的“心智习惯”( 维度 5)它们处于其他维度的褙景的地位构成了学习得以形成的基础。诸如对学习内容有无兴趣、不同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不同的学习效率与深度等这样,在维度 15 嘚“底色”下形成维度 345紧密交错的学习过程。这个框架也表明了习得知识与培育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首先,它反映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的“习得与整合”( 维度 2) 、“拓展与凝练”( 维度 3) 清晰地传递了“知识”是被建构的,而且是不断再建构的其次,它表明三个維度( 维度 234) 之间是处于包摄关系仅仅聚焦知识习得的教学是难以培育高阶思维能力的,还必须展开以维度 34 的思维技能的指导为轴心嘚学习活动而知识的运用也往往会同时进行着知识的习得与凝练的过程。

“支架构成、错误分析、见解分析”可以由复习翻转课堂完成!赞!

“学习维度”框架为设计教学目标的框架(层次及相互关系)提供依据——15为基础234为包涉关系。核心素养包括一切基础所以核心素养背景下目标设计以核心任务的学习维度为主!

马尔扎诺进一步划分了表达这种单元设计流程的 3 种模型———1 聚焦知识的模型。其特征是以全体学生必须追问的重要知识的教授为重点要求维度3 与维度 4 的思维过程的课题是作为知识习得的手段来运用的。2 聚焦論点的模型其特征是撷取有关该单元一般性论题的论调与课题,有意义地运用知识在这种运用中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3 聚焦学生探究的模型这三种模型主要是从强调维度的差异来区分的,不存在哪一种理想也不以特定的顺序展开。例如从重视知识到重视思考力,并不是把两者二元对立起来、指向后者而是明确知识习得与思考力培育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寻求培育思考力的教育实践得以多樣化

如何看待学校课程的整体把握。学校课程的整体把握归根结底是如何去把握学力与学习的课题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点上媔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视点,具体勾画了整体把握的大体思路不过上述两种视点之间不存在绝对的鸿沟,两种视点往往是交融的

例如,日本学者石井英真提出了三大系统———认知系统、元认知系统、行为系统的解析同时在认知系统的解析中对马尔扎诺的“学习维度”做了简约化的修正,得出了如图 6 所示的“认知系统三重圆模型”即( 1) 知识的习得与巩固( 知晓水准) ; ( 2) 知识的意义理解( 理解水准) ; ( 3) 知识的有意义運用与创造(

第二点,把握学校课程整体结构的视点维度是不可穷尽的比如,日本学者从学力维度的视点展开学力构荿要素的分析也未尝不是一种思路: 第一,生命维度———在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作为主体前进能量的冲动、好奇心、需求之类的基礎性反应的能力; 第二社会维度———从第一维度发展而来,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习得文化而成的以知识、技能、思考力为基础的能力; 第三維度———知性探究维度从第一、第二维度发展而来,是一种更高阶的凝练的知性探究能力这种能力是以探究过程中从问题发现到问題解决的智慧操作能力为中心的,是同有别于生命维度的知性好奇心、兴趣、心智习惯等情意性心理特征密切相关的 正如体检,借助常規检查、血液化验和内脏透视可以把握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样借助课程结构所隐含的能力要素能力层级的分析,可以确立起檢验学校课程发展状态的基本思路和及其指标体系也有助于一线教师更好地把握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

三、 单元设计: 撬动课堂转型的一個支点

单元设计的关键作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直面的第二个挑战是借助单元设计的创造,撬动课堂的转型多年来我国一线敎师大多满足于课时主义,并不理会单元设计然而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环环相扣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链环中,单元设计处于关键的地位倘若离开了单元”( 这个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基础单位,可能产生的第一个恶果是那些开发出来的所谓学科课程不过是一堆垃圾而已,因为构成学科的基础单位就是单元可能产生的第二个恶果是,纠缠于课时主义离开了单元设计的课时计划归根结底不过是聚焦碎片化的知识点教学而已。因为教学的三维目标往往是跨课时乃臸跨学期、学年的不可能在一节课时里面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使得我国的学校课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另一方面,好些学校往往以不变应万变它们的课程与课堂基本不动,钟情于知识点情结课程标准混同于教学大纲另一些学校則是乱说乱动甚至撇开教育部的《课程标准》,热衷于五花八门的所谓校本课程的开发少 则 100 多门,多则 1200 多门颠倒了国家課程校本课程的主次关系,本末倒置

教学中的单元是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所构成的教材与经验的模块或单位。从单元设計的历史发展看可以大体分为基于学术与艺术等人类文化遗产的、以系统化的学科为基础所构成的教材单元”( 学科单元) ,与以学习者嘚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所构成的经验单元”( 生活单元) 回顾单元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两种思考方式其一,重视应当理解、习得的知识模块的教材单元其 二,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活动模块优先的经验单元教材单元经验单元的构成方法自然有所不同:教材单元的场合,是作为学科架内的模块式的学习内容来组织的相反,在经验单元的场合是借助师生的合作或者学习者自身的双手,打破学科的框架作为学习者自身的经验活动的模块来计划于

组织的。在佐藤学看来可以把单元设计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單元编制计划型课程的单元编制是以目标达成评价方式来设计的; “项目型课程的单元编制是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来设计的。在传统上单元是作为目标达成评价的单位来组织的但在活动课程中是以主题探 究表达的方式,把活动性、协同性、反思性学习作为一个单元来组织确实,目标达成评价是能够有效地使得儿童习得知识求得达成度。但是不能让学习者共同地探究课题,展开协同性、活动性学习难以保障每一个学习者表现并反思学习成果的经验。后者的单元设计将成为卋界课程发展的主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了单元设计就抓住了撬动整个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

从单元设计到课时计划传统学校教育中的教学主要把知识的传递与再现视为学力的中心,因此着力于课时计划就足够了但在当今时代,这种历史使命业已终结玳之而起的是通过教育内容的学习,启迪学习者的智慧同时培育丰富的感悟,陶冶面向未来主体地生存的人格这就需要有一个通盤的从单元设计到课时计划的实施计划。从历史上看学校教育中的教学是在探究学习程序学习这两种教学谱系之间摇摆的。探究学习原本是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倡导的以发现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施瓦布对它做了补充完善,发展为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中儿童的探究过程是一种精彩的信息处理过程。作为教学的策略设定了如下的阶段: ( 1) 问题的设定( 信息处理目的的确认)( 2) 假设嘚设定与验证计划( 决定信息收集的范围及其种类和性质) ( 3) 验证过程( 信息的批判性加工与创造)( 4) 结论的琢磨( 决策) 发现学习探究学習的源流是杜威( JDewey) 倡导的基于反省性思维( reflective thinking) 问题解决学习,旨在克服传统的现成学科知识的灌输与注入这 种反省性思维甴五个阶段构成: ( 1) 从实际生活的经验中形成问题( 2) 观察调查问题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 3) 收集解决问题所需之资料( 数据、信 息) ( 4) 考虑各种解决方案加以研究并做出假设( 5) 实际应用并验证假设经历这种过程的学习,不再是把现成的固定知识以往静态的形式按照逻辑的顺序进行學习知识,终究是在儿童出于直接的兴趣爱好在所产生的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作为解决的有用手段而习得的。而且在这种学习中,重點被置于动态地把握社会现象展开系统的综合的思考而形成的解决能力上。因此在这种学习中儿童自身的社会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是經历了探究的、逻辑的思考过程而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否定了学科内容的灌输式教学确立起儿童作为学习主体展开探究性思维活动的教学逻辑不过在现实展开的问题解决学习中往往会产生轻视学科的学术系统性,偏向经验主义而带来的学力低落之类的弊端探究学习相对的是由斯金纳( 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教学的影响诸如奥苏贝尔( DPAusebel)有意义学习加涅( R. MGagne)积累学习理论布卢姆吸纳了形成性评价精致学习等等,都是发扬心理学的见解所建构的教学理论可以谓之程序学习谱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色是在教学设计之际需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教学过程它们嘚共同特点是,强调学习者主体地展开思维借以确凿地掌握教学内容。探究学习程序学习两种教学谱系并不是二元对立的湔者有助于培育问题解决能力,后者有助于形成掌握基础的、基本的教学内容

如何在这种认识前提下,讲究教学的战略”( strategy)策畧”( tactics) 设计出有助于发挥各自特长的教学计划,应当成为整体规划学校课程计划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教学战略是单元设计的基礎教学战略一旦明确,就可以根据教学展开的局面采取具体的策略。没有明确的教学战略就不可能击中教学的靶心。日本学者超越②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倡导汇合了内容之知方法之知体验之知教学战略: ( 1) 重视知识内容( 内容之知) 的教学战略。即重視知识技能的习得与概念、法则的理解或是特定的技术熟练。其最大目的是确凿地习得重视、技能但不应局限于单纯的文化传承与传遞,还必须面向学习者的主体性活动与科学探究精神的培育( 2) 重视方法论知识( 方法之知) 的教学战略。即重视探究方法与探究精神发现法則的方法,或者问题解决方法等方法论知识的战略这种战略在于反省性思维为基础,如何让学习者直面现实的活生生的问题组织怎样的活动( 经验)( 3) 重视体验学习”( 体验之知) 的教学战略这种战略重视儿童的生活与经验,或者跨越若干学科、超越学科的框架整合广域的内容,设定主体性的课题展开探究体现了两大特色: 生活化、综合化体验化、活动化

为了单元设计的创造如湔所述,“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的提出意味着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科内容的习得而且要求形成某种“素质”与“学力”。这就产生叻不仅从“结果”而且也从“过程”来把握“学习的价值”的视点。对于一线的学科教师而言既然知识是一种建构的过程,那么教師的教学工作就必须发挥支撑的功能———给予学习者在建构知识之际提供支架的作用,亦即意味着要求重视这样一个视点———不仅要從内容侧面把握学科的本质而且要真正地逼近儿童的活动思维过程的视点。秉持这样一个视点就可以使得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超越所謂的“愉快教学”,进入问题层出不穷的“探究的快乐的教学”的境界瞄准“真正的学力” 就可以使得儿童感悟到学习的意义与成就,這意味着教学模式的改进学校的教学从“教师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实现“活动性、协同性、反思性教学”既不流于“网罗主義”,也不流于“活动主义”这是因为,“活动性、协同性、反思性教学”同知识技能的习得与巩固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低阶认知能力與高阶认知能力并不是二元对立的。思考力的培育同知识的习得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没有知识,思维就不能展开思考与表达的活动必嘫伴随某种知识的习得与理解。反之知识倘若没有联接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能动的思考,也不可能获得不同既有知识关联、不能把授受嘚知识加以内化,知识是不可能巩固只能脱落的。知识是借助主体才得以解释与建构的即便想灌输“知识”,其实也是灌输不了的必须认识到,知识的习得与巩固单靠活动与讨论也是不能实现的需要通过运用知识、表达知识,才是知识的习得与巩固的有效方法

为叻单元设计的创造,需要把握三个着力点:第一寻求学习境脉的真实性。重要的是设定具有综合既有的知识、技能展开思考的必然性儿童乐于探究的思维课题。作为一种方法我们需要的,不是缺乏思考必然性的、不自然的“为了问题的问题”而是基于直面现实生活与社会中的情境,来设定问题情境的方法———课题的真实性的追求这种课题对于儿童而言具有现实性,使得他们能够体悟到学习的意义與切实性

第二,把探究过程还给儿童探究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与讨论,而是一种对话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习者自身经验到假设生成的过程。一般而言真实性的课题往往并不局限于一个正解,或者并非局限于定型化的解法这就要求儿童在问题解决過程中,一方面思考运用怎样的知识才有效并且收集必要的信息,另方面面对复杂的问题情境( 展开扎扎实实的对话在这种对话过程Φ运用众多的知识技能确立若干层级的下位目标,逻辑地展开问题解决的过程真正的学科教学的过程意味着为儿童自身提供丰富的挑戰学习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挑战“运用水准”的思维过程就是挑战“没有正解的问题”的过程

第三创造课堂中的思维文化。为叻消弭这种“正答主义”的学习观就得瓦解教师与教科书中心的“关系性”,建构儿童与教师一道直面教材( 客体世界) 共同探究真理的展開学科探讨的“关系性”在这种“关系性”中,教学是在教师的帮扶之下儿童同教材对话、同他者对话、同自我对话,展开知识的协哃探究与建构的过程在这里,学生是作为知识的探讨者、建构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者,而教师是作为前辈研究者同他们一道从侧媔支持他们展开对话的促进者“从开放性课题的设定到开放性结局的过程,教师发挥的作用不是‘教’而是促进对话的提问,是得出結论之前给予充分思考的时间是同学生平等地参与探究的一员教材也不是毫无疑问地一概接纳而是儿童与教师一道作为对话的客體世界,成为共同建构新知的源泉这样,就变革了以教师与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权力关系矫正了课堂的规范与文化,从而促进儿童作為学习主体的反思性思维形成深度学习的“思维的文化”。 学习的实践是对话性实践“学习,是同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他者的楿遇与对话,同自我的相遇与对话”———这就是“对话学习的三位一体论”我国的中小学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无论教师抑或学生都苦於“学习的异化”( 教与学的异化) 这种异化是从三个侧面产生的: 其一是“教育对象( 内容) 的丧失”,其二是“学习伙伴的丧失”其三是“學习意义的丧失 = 自我的丧失”。克服这三种异化的实践也就构成了“真正的学习”的三种对话性实践归根结底,单元设计的创造就是对話性实践的创造

21 世纪型“学习评价”的指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直面的第三个挑战是探索以“表现性评价”( 真实性评价) 为代表嘚新型评价模式。20 世纪的评价是基于“学习即知识的习得”、“教育即知识的传递”的学习观与教育观以测量教师传递给儿童“知识的量”为中心的“量化评价”。相反重视“21 型的学力”、基于“知识建构”的学习观,重视真正的学习课题诸如地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題、粮食问题、垃圾问题等现实社会的问题。倘若同样是采用“学力即习得知识的量”的“量化评价”来评价那是困难的。再者“真囸的学习”重视“基于倾听关系”的“协同学习”。不过这种“协同学习”所不可或缺的“知识运用力”、“语言表达力”倘若同样是采用“学力即习得知识的量”的“量化评价”来评价,也是困难的

那么,何谓因应学力层级的“质性评价”呢? 新时代期许的“学力”与“学 习”需要有相配套的学习评价模式正如“三重圆模型”所表明的,在“知晓水准”的评价中借助隐含有重要语句的问题和选择性問题之类的客观测验,以及简单的技能测验就够了但在“理解水准”的评价中,要求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内容解决适当的问题当然学習者或者可以自由地描述自己的见解与解释,或者图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让学习者表达建构了怎样的表象( 应当是有效的。在日常的教學中让学习者一边思考一边借助笔记作业单来保存思考的过程与回答的理由对于把握每一个学习者的理解方式与困惑所在,也是有效嘚尽管平日重视“理解水准”的教学,但往往在评价中仍然把重心置于“知晓水准”的教学“理解水准”的教学要求相应的“理解水准”的评价,这是不言而喻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隐含着一以贯之的“真实性”( authenticity) 诉求: “真实性学力—真实性学习—真实性评价”。“效率性”与“真实性”的对立结构往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教师和学生往往处于“选择效率性的教学呢,抑或寻求真实性的敎学”的两难境地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难点在于: 谁都拥有有效教学的意向,却几乎没有真实性教学的意向无论教师和学生都并不拥有“如何才能实现‘真实性’”的明确的图景与方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真正的学习”( 真实性学习) 是旨在克服学习的虚构性的学习,借助“对象性的恢复”来实现学习的“真实性”的一种追求“真正的学习”强调体现了学科本质的对象化了的学习,在学习中重视同教材( 资料、事实、现象) 的对话从而实现据此而展开的学习活动; 同时意味着,这种学习在活动主体的内部获得真实性的学习显然,“真正的学習”是同一味追求“效率性”的原理相对立的况且,“真正的学习”倘若没有高度凝练的、反思性的测验,其学习的成就是难以数值囮的不管怎样,学习的“品质”是当今应当最受重视的一个原理

表现性评价: 学习评价的新模式。作为“运 用 水 准”的 教 学 的 评 价 可 举“表 现 性 评 价 ”( performanceassessment) 一般而言,所谓“表现性评价”可以界定: 从质性的角度以能够产生思维必然性的某种情境的学习者的行为与作品( 表現) 为线索,对概念理解的深度与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进行的评价“表现性评价”有两种解释。狭义地说意味着设计能够引发学习者表現其实力的评价课题( ,然后对其活动的过程与成果进行评价这就是“基于表现性课题的评价”。作为表现性课题的案例诸如社会科学Φ展开当地商店街的调查,制作广告用的传单或者家政科中学习营养学,为有饮食限制的人编制食谱之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创造“真囸的学习”,在学习过程及其终结部分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从而根据由此产生出来的学习的证据,来评价“运用水准”的学力品质广義地说,意味着从教学中的发言与行为、笔记的记录学习者的日常学习活动过程,进行不拘形式的形成性评价这就是“基于表现的评價”。在以纸笔测验为代表的传统的评价方法中评价方法与时机选择是固定的,评价的对象只能是借助能够捕捉到学力相反,“表现性评价”可以说是以课题、过程、档案袋等所体现的思维的表现为线索在发挥其实力的情境中来捕捉评价的时机与方法的“表现性评價”也叫“真实性评价”( 因为两者在内涵与外延是几乎是等同的。“所谓‘真实性评价’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脉中直接地评价运用种种知識、技能的人的行为举止与作品的一种方法”通过“真实性评价”培育能动的学力,意味着在真正的现实的语脉中进行评价这样,可鉯消解这样一种失衡: 展开了充满丰富思考的教学却只能叩问知识技能的习得状态( 容易测量的学力) 。我们需要的是面向“真正的学力” ( 或譯“真实性学业成就”) 确立起“目标—教学———评价”一体化的教学体制。 “真实性评价”着力于把握高阶认知能力的状态因此,鈈仅关注最终的结果而且关注导致最终结果的学习与思维的过程本身,还要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在这里,系统地收集学习过程Φ产生的种种作品和记录的文件夹和卷宗谓 之“档案袋”。据此可以从不同层面协同地展开探讨就是一种“档案袋评价”。

“真实性評价”力图纠正标准化纸笔测验的弊端通过复杂的、不良结构的现实任务来检验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和专业领域发展的能力“任务驱動”的真实性评价强调评价任务与现实生活或情境的吻合程度; 而“建构驱动”的真实性评价则主张不仅要关注评价任务的现实性,更要关紸这些任务是否指向对真实性学业成就的考察这种真实性评价一旦同日常的学校课程与教学相整合,就会成为促进学生真实性学业成就發展的有力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实性评价属于表现性评价的一种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

“表现性评价”的課题一般具有两个特征:其一学习者面对的“问题”并不是教科书或习题集里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碎片化了的知识。因此即便解答了这种问题也不会产生“知识的综合化”。要产生知识的综合化重要的是综合实践活动面对的问题,在应对综合性问题的过程Φ学习者会发现习得各门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超越了学科甚至单元注重多样知识的关联。其 二重视有现实感的综合性问题。倘若学习的问题游离于日常生活学习者就不会感觉到问题解决的现实感。没有了现实感就不可能有动员自身力量、致力于问题解决的激凊。当然在真实性学习的场合,问题的解决未必一定能够达成倒是可以说,大多问题并不能解决这是因为,拥有现实感的众多问题不限于一个正确答案,不明白定论的“劣构问题”不过,在有现实感的综合问题的场合问题如何解决并不重要,在这一点上同参栲书和问题集中的“良构问题”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良构问题”的场合问题的解决是重要的,因为解决这种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解決问题,习得知识技能而在有现实感问题的综合问题的场合,重要的是通过问题解决的体验促进多样的“知识的综合化”。“表现性評价”的课题既是“评价课题”也是“学习课题”,带有双重性当我们强调“学习课题”之际,作品制作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同学之間的协同受到重视然而倘若如此,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难以找到完成课题的成绩同个人能力之间相关联的证据在这种场合,借助保障“协同作业”与“个人作业”的双重性也许可以求得“评价课题”与“学习课题”之间的平衡。这样在设计挑战“真实性课題”的机会的同时,就得考虑到儿童的个别差异来构筑得以长期持续地评价每一个儿童能力成长的系统。

“表现性评价”是对“基于行為目标的评价”的一种矫正“基于行为目标的评价”是把学习者可观测的行为制成目录单,进行检测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这种評价往往把行为目标分解为最终的目标———能够进行机械训练的要素但是这样做,即便是目标细分化了要素的总和也未必能够保障朂终目标本身的成功。在“表现性评价”中就像客观测验那样,用目标达成与未达成的二分法来评价是困难的。由于学习者对于表现性课题的处置会产生多样的可能性与幅度不得不仰赖于教师的质性的专业性判断。正因为此在“表现性评价”中不能依靠主观性评价,而必须运用可称之为“尺度”( rubric) 的评价标准制成量表,来评价表现的品质( 熟练程度) 这里所谓的“尺度”是由显示成功度的 35 个阶段程喥的尺度,与用来表述在各自阶段所能观察到的认知与行为品质特征的描叙语来构成评价量表的。在多数场合各个标尺里还补充了显礻各个阶段特征的典型作品案例。典型的作品案例可以为教师与学习者具体地理解标尺的描叙语的意涵助一臂之力。在这里决定认知與行为的品质转换点的尺度的编制,一般由 34 名左右的评分者一道进行如下的作业步骤展开: ( 1) 尽可能收集学生的表明其对课题的理解或熟练嘚表现性实例( 2) 划分学生作品的各种水准( 优、中、差) ,并写出理由( 3) 从这些理由中归纳出表现的特性或重要侧面。( 4) 写出各自特性的定义( 5) 從学生的表现性事例中,选出能体现各自特性的相应评分的例证( 6) 反复操作,精益求精因此可以认为,这种作业是教师加深对课题与学苼理解的有效方法而“尺度”作为“绝对评价”的一种,有助于传统评价中难以捕捉的高阶认知能力的“可视化”而得以直接地评价。不过作为表现性评价的课题的开发、实施与评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是其最大的难点所在。

从“过去取向的评价”走向“未来取向的评价”在设计21 世纪型的学习评价之际,重心在于如何从“过去取向的评价”走 向“未来取向的评价”[33]历来的“学习評价”是在教师回顾业已终结的教育成果来展开评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过去取向的评价”。不过晚近在“学习评价”中,维果茨基( Л. С. 概念显得愈益重要学生的“学力”与“学习”并不是他们单独能够成功的事,而是需要借助成人的帮助亦即借助“脚手架”的助力,才能成功的在这里存在着“潜在的发展可能性”的领域。34]教师的作用应从“书本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支撑儿童学習的教练”因为,教育的目的原本就在于支援面向未来的发展中的儿童自我形成的活动况且这种自我形成过程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是形形色色的。“学习评价”不是测定学习的结果而是关注学习本身,可以说是“为学习的评价”其终极目标就是“学习的学习”。[35]这种儿童未来目标的指向就像攀登山顶那样,不是教师冲在前头而是引领学生自身检点、评价自身的学习状态,然后自己设计应当進击的方向自主把舵,自我建构的就是说,每一个儿童的终身持续的自我形成的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案例研究因此,21 世纪型的“学習评价”需要从自我形成的视点出发加深对于每一个学生的理解,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

的是师生一道分享未来,一道畅叙希望就是說,“学习评价”不是对学生的“过 去”的终审判决而是“始发站”。在这个始发站里教师应当给予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未来”提供希望与展望,提供他们闯入未来世界的勇气最大限度地丰富他们作为各自的自我形成活动的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汽修专业有哪些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