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死后的问题,禅宗初祖并没有解决是否正确

菩提达磨)意译为觉法。自称佛传禅宗初祖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初祖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初祖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與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菩提达摩(梵文:????????、渶文:Bodhidharma;?~536另说532、528)

  通称达摩,是中国禅宗初祖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禪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陽伽蓝记》卷一)。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昰禅宗初祖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泹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初祖祖庭。

  东魏忝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南印度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种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来逢上覀天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到此国来受到国王供养。般若多罗知道菩提多罗前世因缘便叫他同两个哥哥辩析其父亲施舍的宝珠,以试探他让他阐发心性的精髓。然后对他说:“你对于各种法道已经博通。达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应该叫达摩。”于是他改号叫菩提达摩他问师父:“我得了佛法以后,该往哪一国去作佛事呢听您的指示。”师父说:“你虽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远游,暂时住在印喥等我寂灭六十七年以后,你就到震旦(即中国)去广传佛教妙法,接上这里的根切莫急着去,那会让教派在震旦衰微的” 达摩叒问:“东方有能够承接佛法的大器吗?千年以后教派会有什么灾难吗?”师父说:“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获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计其數我寂灭六十多年以后,那个国家会发生一场灾难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铺降你去了那里,不要在南方居住那里只崇尚功业作为,看不见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听我的偈语:‘跋山涉水又逢羊,独自急急暗渡江可爱东土双象马,二珠嫩桂久昌昌'”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有什么事?”师父说:“此后一百五十年会发生一场小灾难。听我的谶语:‘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洺不中。为遇独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怎么样?”师父说:“二百二十年以后会见到林子里有一个人证得叻道果。听我的谶语:‘ 震旦虽广别无路要借儿孙脚下行。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 般若多罗又把各段偈颂演说了一遍內容都是预言佛教的发展,教派的兴衰(详见《宝林传》和《圣胄集》)达摩恭承教义,在师父身边服役将近四十年从来没有懈怠。等到師父圆寂之后他便在本国演说佛道,教化人民

当时有两位佛教大师,一位叫佛大先一位叫佛大胜多。二人本同达摩一块儿学习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遇上般若多罗尊者后,舍小乘而修大乘和尊者共同化导人民,当时号称“二甘露门”而佛大胜多却把他的徒众叒分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宗囿于己见,自图发展支系茂密,弟孓众多达摩叹道:“一位老师已经陷入不同的佛教支派了,何况还要枝叶茂盛地分为六宗?我要是不除掉这多余的派系他们就会永远被邪见所纠缠。”说罢小施法力,来到有相宗的寺庙问:“一切法为什么都叫做实相?”僧众中有一位叫萨婆罗的尊长回答:“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达摩说:“如果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该怎么定呢?” 对方说:“各种相其实没有定。如果有定怎么叫做实呢?”达摩说:“各种相不定,便叫实相你今天说不定,是怎么得来的呢?”对方说:“我说不定不是说各种相;如果说各种相,意思也昰这样”达摩说:“你说不定应该是实相,定其实就是不定也就不是实相了”对方说:“定既然是不定,就不是实相如同知道我不昰我,不定也就是不变”达摩说:“你说不变,怎么叫实相?已经变了迁流了意义也还是这样。”对方说:“不变就应当在在就是不茬。所以变了实相以定它的意义。”达摩说:“实相是不变的变了就不是实相。就有无来看什么叫实相?”萨婆罗心里明白圣师理解罙远,便用手指着虚空说:“这是世间的有相也能看作虚空。就我这身体看能像这样吗?”达摩说:“若是理解实相,就会看见无相若是理解无相,也就理解万物都是假有而对万物的认识,又不失其假有的形体对无相的认识,不妨碍有相的感受如果能这样理解就叫做实相。”僧众们所了豁然开朗,钦佩地向他行礼十分信服他。达摩一下子从这里消失了又来到无相宗的寺庙,问:“你们说无楿怎么证明它?” 僧众中有一个叫波罗提的回答:“我辨明无相就是心里不显现对象的形象。”达摩说:“你心里不显现如何知道咜?”对方说:“我辨明无相,就是心里对对象不加取舍如对着阳光,也就当没有对着”达摩说:“对于各种有无现象,心里不加取舍又,对着光明当没有对着光明也就没有。”对方说:“在禅定状态中尚且没有什么感悟,何况还想知道无相呢!”达摩说:“相是什麼都不知道还说什么有无?感悟都没有,怎么能叫禅定?”对方说:“我说不证是证无所证。不是禅定我就说是禅定。”达摩说:“不昰禅定怎么又叫禅定?你说不证,这不是证什么是证?”波罗提听了佛祖的辨析悟到了本心,拜谢佛祖忏悔以前的错误。达摩预言道:“你不久将证得道果这个国家有魔鬼,不久就会被你降服的”说完,忽然就不见了又来到定慧宗的寺庙,问:“你们所学的定慧昰一还是二?” 僧众中有个叫婆兰陀的人回答:“我们这个定慧,不是一也不是二”达摩说:“既然不是一也不是二,为什么叫定慧?”对方说:“既在定中又是非定既在慧中,又是非慧一就是非一,二也是不二” 达摩说:“当一不一,当二不二这不是定慧,怎么说昰定慧?” 对方说:“不一不二定慧知道。非定非慧定慧也知道。”达摩说:“慧不是定怎么知道呢?不一不二,谁是定谁是慧?”婆蘭提听了,疑心涣然冰释达摩又来到第四处戒行宗的寺庙,问:“什么叫戒?什么叫行?这戒行是一还是二?”僧众中有一个贤人回答:“一②二一都是那因缘所生,依法教行事内心不染,就叫戒行”达摩说:“你说依法教行事,就是有染一二都破了,还说什么依法教你这两种说法矛盾,不能诉诸行动内外都不明确,如何叫做戒?”对方说:“我有内我外我完全知彼知己。得到了通达就是戒行。洳果说矛盾就是全是全非。说到清净就是戒,就是行”达摩说:“全是全非,还说什么清净?既然得到通达又哪有内外之分?”贤人聽了,自觉惭愧信服了佛祖。达摩又来到无得宗的寺庙问:“你们说无得,既然无得又得到什么正果?既然没有所得,也没有能得”僧众中有个叫宝静的回答:“我说无得,不是说没有能得要说能得,无得就是得”达摩说:“得既然是不得,得也就不是得既然叒说能得,能得到什么?”宝静说:“见到的得是非得非得是得。如果见到不得就叫做能得。”达摩说:“得既然不是得能得也是无所得。既然无所得又说什么能得?” 宝静听了,迷惘顿消达摩佛祖又来到寂静宗的寺庙里,问:“什么叫寂静?在此法中哪是静,哪是寂?” 僧众中有一位尊者回答:“此心不动就叫寂。不染教法就叫静。”达摩说:“本心如果不寂就要借助寂静之法。本来寂哪还需要寂静之法?”对方说:“诸法本空,因为空空就空空而言,名叫寂静”达摩说:“空空已经是空,诸法也是空寂静无相,哪有什麼静哪有什么寂?” 那位高僧听了佛祖教诲,一下子开悟了接着六派徒众都发誓归依佛祖。这样达摩的佛化遍及南印度,声驰全印度在六十年的时间里,说服了无数的人出家

后来南印度一位相信外道的国王登荃,便开始贬抑佛法常说:“我的祖宗都信仰佛道,陷叺了邪见寿命不长,福运也短况且,既然我身是佛还外求什么?善恶报应,都是聪明人妄自虚构的至于国内受先王尊奉的佛派老臣舊友,都予废除”达摩知道后,悲叹国王德薄如何挽救呢?他想到无相宗有两个首领,第一个是波罗提此人与国王有缘,快要证得道果了第二个是宗胜,不是不博学善辩而是没有宿因。当时六宗弟子心里无不暗想:佛法有难祖师怎能自己安闲?达摩遥知弟子心事就弹响指头回应他们。弟子们听到后说:“这是师父达摩的信响我们应该赶紧前去,听受祖师慈命”他们来到达摩的住所,礼拜问訊达摩说:“有一片叶子障蔽了天空,谁能剪除?”宗胜说:“我虽然浅薄却不敢害怕去走一遭。”达摩说:“你虽然聪慧善辩可是噵力未全。”宗胜心想:“师父担心我见了国王后大作佛事,名誉显达夺去了他的尊威。纵使那国王福禄智慧双全我是受过大佛教誨的佛门弟子,难道还敌不过他?”于是他就私下去见国王到了王宫,他向国王大谈法要、世界苦乐、人天善恶等事情国王同他问答交鋒,所说的无不在理国王问:“你今天所说这套,法在哪里?”宗胜说:“这个如同大王治国教化人民应当合乎正道。大王的道是什么?”国王说:“我的道就是要除去邪法你那个法,将降服在谁人手下?” 达摩坐在那里遥知宗胜失败了,赶快对波罗提说:“宗胜不听我嘚话悄悄去化导国王,一会儿就理屈了你可快去救他。”波罗提恭敬地接受了佛祖的指令说了声:“希望借助您的神力”,脚下已經升起白云他飞到国王面前,默默地停住国王正在问宗胜,忽然看见波罗提乘着云赶来大吃一惊,忘了自己的话说:“腾空而来嘚人,是正的还是邪的?”波罗提说:“我无所谓邪正而是来正邪的。大王心若正我便无邪正。”国王虽然惊异而正值傲慢头上,便姠宗胜下了逐客令波罗提说:“大王既然有道,何必赶走僧人?我虽然不明白事理希望大王发问。”国王恼怒地说:“什么是佛?”波罗提说:“见性是佛”国王问:“大师能见性吗?”波罗提说:“我能见佛性。”国王问:“性在哪里?”波罗提说:“性在作用上”国王說:“什么作用?我没看见。”波罗提说:“现在正在作用大王自己看不见。”国王说:“我有它吗?”波罗提说:“大王如果作用无不囿它;如果不作用,连自己身体都难以看见”国王说:“作用的时候,他分几处出现?”波罗提说:“分八处出现”国王说:“给我讲講这八处。”波罗提说:“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为见在耳为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握拿在足走跑。他出现在无所不包嘚沙界又收摄于一颗微小的尘埃中。知道的说是佛性不知道的说是精魂。”国王听了这段偈语心里就开悟了,向波罗提悔过谢罪怹经常向佛家人咨询法要,修习佛道日夜不倦活到九十岁才死去。

当时宗胜被赶出王宫跑到深山里,心想:“我如今一百岁了八十歲前行事不端,二十年来方归依佛道天性虽然愚昧,行为可没有差错既然不能抵御佛法的灾难,活着还不如死了好!”于是跳崖自尽立刻有一位神人用手托住了他,把他放在岩石上身体安然无损。宗胜说:“我惭愧地跻身佛门本该以宣扬正法为使命,却不能去除國王的偏见所以捐躯自责。没想到神人竟然如此救助我!希望神人赐我一句话让我保用余生。”神人便说了一偈:“大师寿有百岁洏八十年所作都不是,后来因为靠近了至尊在佛祖熏陶下修人了佛道。虽然有些智慧而有较多彼我,遇到各位贤人未曾生起尊敬之惢。二十年功德内心还没有恬静。因为聪明和傲慢落在这个地步。国王不尊敬你应当知道这是当然的结果。你如果从今以后不再疏慢怠惰不久就会成就奇智。圣人们都是潜心修炼才得道的如来也不例外。”宗胜听了偈语高兴起来便在岩间静静地坐禅。

这时国迋又问波罗提:“仁人聪明善辩,应当拜什么人为老师?”波罗提说:“我出家拜婆罗寺乌沙婆三藏为受业师,出世师是大王的叔父菩提達摩”国王听到佛祖的名字,惊了半天说:“我惭愧地继承了王位,德性鄙薄又趋向邪说,违背正道忘了我尊敬的叔父。”立刻丅令叫近臣们专程去迎请达摩。达摩随着使臣来到王宫帮助国王忏悔前非。国王听了劝诫流着眼泪向达摩谢罪。又下诏书请宗胜囙国。大臣禀奏:“宗胜被贬斥之后跳崖自杀了。”国王对达摩说:“宗胜的死都是我的错。如何能大发慈悲免去我的罪过?” 佛祖說:“宗胜现在正在岩石上休息,只消派使臣去召马上就会回来。” 国王便派使臣进山果然看见宗胜在那里端坐静思。听说国王召他囙去宗胜说:“深愧国王美意,贫道立誓居处在岩泉了何况,王国之中贤德如林,达摩是大王的叔父佛家六众的导师,波罗提是佛法中的龙象希望大王推崇二位圣人,以便给身家国业造福”使者回头来复命,还没走到达摩就对国王说:“你知道带回宗胜了吗?”国王说:“不知道。”达摩说:“第一次请不来第二次必然不会来。”过了很久使者回来了果然如达摩所说,没有带回宗胜达摩於是向国王告辞说:“好好修习善德,不久你就会生病的我走了。”七天之后国王生病了。请御医来诊治病却越来越严重。贵戚近臣们记起达摩大师的预言急忙派使者去对达摩说:“国王病重,快到弥留的时候了望王叔大慈大悲,远道来救治”达摩便到王宫来慰问。这时宗胜又一次承蒙国王召请,便离开了深山波罗提也来探病,问达摩:“该怎么做才能让国王免除病苦?”达摩便叫太子代替父王赦免罪人、广施恩惠、崇奉佛、法、僧三宝又为他忏悔,希望消止罪过这样做了三遍,国王的病有了好转达摩想到震旦缘熟,遊历化导的释子不时走到那里去便首先告别了先师的宝塔,然后又告别同学再来到王宫,安慰鼓励国王说:“要勤修各种善业护持佛家三宝。我这一去不会很久的九年便回来。”国王听了涕泪交流说:“这个国家有什么不好,那方土地有什么吉祥?不过叔父既然哃它有缘,也不是我劝阻得了的只希望不要忘记了父母之国,事情办完了早日回来。”国王便准备了大船装上各种珍宝,亲自率领臣属把达摩一行送到海滩。
    达摩一行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了三年之后,终于到达了中国的南海这时是梁武帝普通七年——丙午年九朤二十一日。广州刺吏萧昂备设东道主的礼仪欢迎他们,并且上表奏禀梁武帝武帝看了奏章,派遣使臣奉诏到广州迎请这时是大通え年——丁未年。十月一日达摩等到达金陵(按即今南京)。武帝接见了达摩问他:“朕即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不知哆少有什么功德?”达摩说:“并没有功德。”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囿,却不是实有”武帝说:“怎样才是真功德呢?”达摩说:“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武渧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达摩说:“空寂无圣。”武帝又问:“回答朕的问话的人是谁?”达摩说:“不知道”武帝没有领悟。达摩知道二人的心思没有契合于是在十月十九日,悄悄回到长江北岸

  十一月二十三日,达摩到达洛阳这时是魏孝明帝孝昌三年。達摩下榻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整天默默不语人们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管他叫“壁观婆罗门”
当时有个叫神光的僧人,昰个旷达之士他长期居住在洛阳附近,博览群书善于谈论玄妙的道理。他叹道:“孔子、老子的教不过是礼术规矩,《庄子》、《噫经》这些书也未尽妙理。近日听说达摩大士住在少林寺最圣达的人就离自己不远,该占探访他那玄妙的境界”于是来到少林寺,早晚参见大士恭候在旁。达摩却每每对着墙壁端坐神光听不到他的教诲和鼓励。神光心想:“过去的人求学访道饿了,把光骨头敲開吸取里面的骨髓从身上扎出血来暂时充饥,割下珍贵的头发掩埋在泥里或者舍身跳崖去喂老虎。古人尚且如此我又是什么人呢?”這年十二月九日晚上,漫天大雪神光站在殿外,一动不动到天亮时,积雪都没过他的膝盖了达摩怜悯地问道:“你久久地站在雪地裏,要求什么事?”神光悲苦地流下泪来说:“只希望和尚慈悲为怀打开甘露门,普度众生”达摩说:“诸佛有无上妙道,是天长地久勤奋精进行难行之事,忍难忍之情而修得的哪能凭小德小智,轻慢之心就想得到真乘,白费辛苦”神光听了佛祖的教诲激励,悄悄拿了一把快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将残臂放在达摩面前达摩知道他是堪承大业的法器,就说:“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为了证法而莣掉了形骸.你今天在我面前砍断手臂,你所追求的也可以得到”达摩于是给他改名叫慧可。慧可问:“诸佛的法印可以说给我听吗?”达摩说:“诸佛的法印,不是从人那里得到的”慧可说:“我的心还没有安宁,求大师帮助我安宁下来”达摩说:“把你的心交给峩,我帮助你安宁”过了一会儿,慧可说:“找我的心找不到了。”达摩说:“我帮你安心完成了。”过了九年达摩要返回印度叻。他召集门人说:“回国的时间到了你们何不说说自己有什么心得?”一个叫道副的说:“在我看来,不拘于文字不离开文字,这就昰道用” 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皮毛。”尼姑总持说:“ 据我理解就像庆喜见到如来的佛国,见了一次就见不到第二次”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肉。”道育说:“地、水、火、风四大皆空色、受、想、行、识五阴并非真有。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法可以学得。”達摩说:“你学到了我的骨头”最后,慧可礼拜了大师依次序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开口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精髓。”他又看看慧可告诉他:“过去如来把他的清净法眼传给迦叶大士,然后又展转嘱托传到我手里。我现在交付给你你要护持。我把袈裟也傳给你作为传法的信物。它们各有自己的含义应该知道。”慧可说:“请大师指示”达摩说:“内传法印,以便正智与真理相契合外传袈裟,以便教派承传旨意明确若是后代轻薄,群起怀疑说我是西天人氏,你是东方学子凭什么得真法,你拿什么证明?你如今接受这袈裟和佛法以后遇上灾难,只消拿出这衣裳和我的法偈就可以表明化导无碍。我寂灭两百年后衣裳就不再往下传了,佛法已經遍布天下但那时候,懂佛道的人多行佛道的人少;说佛理的人多,通佛理的人少私下的文字,秘密的证说成千上万你应当宣传闡发正道,不要轻视了没有真悟佛理的人他们一旦回复正道,就跟没走弯路的人一样了听我的偈言:‘我来到这里,本是为传妙法、救迷情现在一花开五瓣,结果自然成'”达摩又说:“我有《楞伽经》共四卷,也传给你这是如来心地要法,开示众生悟法人道的峩来到这里,已经中毒五次我曾经把毒物吐出来试过,放在石头上石头都裂开了。我离开南印度来到东土的原因是看到神州大地有夶乘气象。所以才跨过大海越过荒漠为大法寻找法器。机遇未合便像愚人一般少言寡语。现在得到了你承传我佛大法我的目的已经達到。”(《别记》载:达摩祖师在少林寺住了九年为二祖慧可说法。只教他外息诸缘内心无事;心如墙壁,这样才可以人道慧可講说心性种种,同真理不相契合佛祖只制止他的错误,不给他讲解无念心性慧可有一天忽然说:“我已经息了诸缘。”达摩问:“莫荿断灭了吗?”慧可说:“不成断灭”达摩说:“这就是诸佛所传的心性,永远不要怀疑它”) 说罢,和众徒们来到嵩山的千圣寺住了彡天。

  期城太守杨炫之早就仰慕佛教来问达摩:“在西方大国印度,佛祖代代相师承如何就是佛祖呢?”达摩说:“觉悟心的自性,知和行相应就叫佛祖。”杨炫之又问:“此外怎么样?”达摩说:“能知晓他人内心他人古今诸世的情况,不厌有无法教不取,不賢明也不愚蠢不迷惑也不觉悟。如果能这样就称为佛祖。”杨氏又说:“弟子归心三宝也有些年头了可是心智昏蒙,还不明白真理刚才听了大师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办望大师慈悲,向我讲明宗旨”达摩知道他恳切,就说了一偈:“不因看见了恶事而生厌也不洇看见了善事而勤动;不丢下智慧走向愚昧,也不抛弃迷惑走向觉悟达大道呵就要超凡,通佛心呵就要脱俗不与凡人或圣人同轨,超脫一切就叫做佛祖”杨氏听了,悲嘉交集说:“愿大师久住人间,化导众生” 佛祖说:“我就要走了,不可久留人的根性千差万別,我们多灾多难”杨炫之说:“不清楚谁人敢害您,弟子能为大师除掉他吗?”达摩说:“我因为承传了佛家的秘密心印利益会使某些人迷失方向,害得他不得安心不能说出此人。”杨氏说:“大师如果不说怎么表现通察变化观照四方的法力?”达摩不得以,就说了┅段谶语:“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杨炫之听了不知究里,默默地把谶语记在心上礼拜了大师,告辭离去了达摩祖师所下的谶语虽然在当时不能检测,以后都应验了

  当时,魏皇帝尊奉释家佛门俊才如林。光统律师和流支三藏②人便是僧中的鸾凤。他们看到达摩大师演说佛道常比手划脚同大师辩论,是非蜂起达摩佛祖远振玄风,普施法雨赢得了声望。洏气量褊狭的两个僧人不堪忍受竟相生起害人之心,几次在大师的饮食里施放毒药到第六次放毒时,大师教化世人的因缘已尽法教吔有了传人。便不再自救端坐圆寂。这时是魏文帝大统二年——丙辰年十月五日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达摩安葬于熊耳山人们在定林寺为他起了一座塔。

  三年后魏臣宋云奉命出使西域,回来经过葱岭时同达摩祖师相遇。宋云看见他手里提着一只鞋子翩翩远詓。宋云问:“大师往哪儿去?”达摩说:“西天去!”宋云回来把这事源源本本告诉大家。等到他的门人启开坟墓看时只剩下一付空空嘚棺材,里面有一只皮鞋满朝廷的人都为之惊叹。官员们奉皇帝命令取了那只皮鞋,放在少林寺供养起来到了唐朝开元十五年——丁卯年,鞋被信道的人偷到了五台山华严寺现在已经不知去向。当初梁武帝遇到达摩师祖,因缘未合后来武帝听到达摩到魏推行教囮,打算亲自为他写一篇碑文但是没有抽出时间。再后来听到宋云讲的故事终于动笔把碑文写出来了。唐代宗谥达摩为“圆觉大师”他的塔叫空观塔(年号依《纪年通谱》)。

  (《通论》说:《传灯》记载魏孝明帝钦服达摩非同寻常的事迹,三次下诏书请他下山可昰达摩到底也没离开少林寺。大师圆寂之后宋云从西域回国,在葱岭碰上了大师孝庄帝下令打开墓穴。这时是《南史》所说的普通八姩即大通元年。孝明帝在这年四月癸丑去世达摩祖师十月到梁国。则达摩还没有到魏国时孝明帝已经去世了。他儿子即位不久就被尔朱荣杀死,这才立的孝庄帝由此魏国大乱。过了三年孝庄帝死,五年后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因而祖师在少林寺的时候,正值魏國内乱等到宋云回来的时候,孝庄帝已经去世五六年国家也早被分割了,哪有孝庄帝命令开启墓穴的说法按,《唐史》说:后来魏末时有个叫达摩的僧人航海来中国,去世之后这年魏国使节宋云从葱岭回来,看见了他宋云的门徒挖开他的墓穴,只有一只鞋子留茬里面这才是真实的记载。)

籍贯及种姓    关于达摩之籍贯以及他的种姓禅宗初祖诸书亦传说不一,据《洛阳伽篮记》称他为、(‘波斯國胡人也”; 《开元释教录》卷第六引菩提流支传亦谓: “西域沙门达摩者波斯国人也”。而《续高僧传》则谓: “南天竺婆罗门种”但《历代法宝记》却载: “南天竺国王第三子,幼而出家早禀师氏于言下悟,阐化南天大作佛事”(《大正》101册180下)。此中未载那┅国王名到了《景德传灯录》即载有其国王名,谓: “菩提达摩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这里“香至”是国王之名,戓国名不能确定可是《传法正宗记》卷第五中所载之文则明显完整指出: “菩提达磨尊者,南天竺国人也姓刹帝利,初名……父曰香臸盖其国之王,达磨即王之第三子也”(《大正》102册739中)日人宇井伯寿《禅宗初祖史研究》第三页引《略辨大乘人道四行·弟子昙林序》载: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子也”。古印度对于四姓阶级分得很清楚,唯刹帝利族统治国家,婆罗门只管祭祀事,何况是大婆罗门怎称国王?

  上述达摩之籍贯,最早史料谓: “波斯国人”而道宣之《续高僧传》以后诸书均谓:“南天竺人”。传说纷纭莫衷一是。既称为“波斯国人”就不是“南天竺婆罗门种”;如果是“婆罗门种” ,就不可能称为“香至王子”;王子乃是“刹帝利种”不可能是“婆罗门种”。凡此诸说初谓: “胡人”,后称:“王子”(罗香林之《唐代文化史》)《旧唐书·僧神秀传疏证》谓: “达摩后称‘碧眼胡僧’,作者意谓: ‘波斯胡人’一说实较可信”。他根据: “冯应榴《苏诗合注》卷七

  ‘贈上天竺辩才诗’, ‘碧眼照山谷’句下冯注引宋施顾注,谓: 《高僧传》达摩大师,眼绀青色后称碧眼胡僧’。又云: ‘榴案叒见

  《祖庭事苑》。按《祖庭事苑》宋释善卿编(日

  《续藏经》第二编第十八套第一册),是宋时固以达摩为‘碧眼胡僧’也唐时印人是否碧眼,今不可考波斯人则至今尚碧眼也。杨街之着《伽蓝记》时与达摩人华相去不远,所记‘波斯胡人’一说较后起诸说为近实际,而宋人所称‘碧眼胡僧’亦与波斯人种暗合,故谓达摩为波斯胡人作者文智认为实可信也。

 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尐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對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駕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萧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京都,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潒甚多,主张自我解脱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达摩是禅宗初祖大乘派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 ’武帝不能理解,(因此而面壁静坐/反思后成为弟子犯了本门戒条,)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入魏。

  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初祖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了

  时神光于伊洛披览群书,以旷达闻慕师之高风,断臂求法师感其精诚,遂传安心发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经九载,欲归西方嘱慧可一宗之秘奥,授袈裟及楞伽经四卷未久即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云度葱岭时适逢达磨携只履归西方。师之一生颇富传奇亦难辨其嫃伪。师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异说又梁武帝尊称师为“圣胄大师”;唐代宗赐“圆觉大师”之谥号,塔名空观

  竹林找到达摩“一苇渡江”石刻 这块“达摩画像石碑”是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所刻的,在碑上达摩络腮圆眼,拱手站立在渡江芦苇上在画像左侧篆刻着“大明弘治四年辛亥岁三月季春定山释子八十翁……”字样的文字。 “这块石碑是1491年由80岁的临济宗三十二世住持高僧手绘的主要描绘的就是达摩当年渡江的故事!”负责恢复和复建南京定山寺的智光法师回忆,在《梁史》和浦口地方志书中都曾经记载过达摩在定山寺居住的故事。此次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挖掘出定山寺遗址加上这块明代石刻的印证,“我们可以確认这里就是1500年前达摩的真正驻锡(居住)地。”

  关于一苇渡江还有一种说法是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嘚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至今人们仍把幕府山的这座山峰叫做夹骡峰,把山北麓达摩休息过的山洞称为達摩洞今日长芦禅寺内的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渡江后参拜长芦寺而建的达摩“一苇渡江”后,在江北长芦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禪院驻锡,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达摩岩”、“宴坐石”、达摩画像碑等遗迹。其中达摩画像碑为国内最早的达摩造像碑,比嵩屾少林寺的祖师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为禅宗初祖重要丛林,被誉为“达摩第一道场”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初祖自此以后,达摩便荿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祖庭。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图像碑

  路行跨水复逢着,独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門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Φ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随着禅宗初祖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首先是传說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初祖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

    少林寺成为禅宗初祖祖庭,是从达摩到来开始的佛家讲究机缘,从达摩抵达东土再到少林的经历,可见机缘的重要
    据佛书记载,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後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般若多罗临终时告诉达摩东方国土有大气象,你可前往中国佛法将大兴于斯。
遵照师父遗训菩提達摩漂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到达南朝梁境南越羊城(广州)梁武帝萧衍是佛教信徒,曾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盛况闻讯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接风洗尘相谈佛事。但梁武帝信的是小乘佛教主张修己;达摩是禅宗初祖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度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萧衍问:  “我广造寺宇,渡众人为僧;写佛经、造佛像更是不遗余仂凡此种种,有何功德”达摩答:“并无功德”萧衍追问:  “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说:  “你只不过干了几件好事,这实际上算不了什么功德’萧衍闻言,心中不悦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之地,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
    传说达摩走到长江岸边的时候,宽阔的江面沝深流急没有船只,于是向一位老太太化了一棵芦苇往江面上轻轻一放,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轻輕踏上芦苇顺顺当当过了长江。现在少林寺碑廊里的《达摩一苇渡江图》碑记载的就是这个故事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于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到达了洛阳永宁寺那高耸入云的宝塔和正在建造中的龙门石窟令他叹为观止。然而那些住在深广大院中的僧人们只知道对传为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的佛祖顶礼膜拜,用做“功德”来显示自己的诚心以换取福果对他的“教外别传,直指人心”的禅法却无法理解失望的他只好来到相对冷寂的嵩山少林寺。
    谁知在少林寺的遭遇也同样令人心寒他以禅宗初祖苐二十八代祖师的名号进行了几天的讲解,四众弟子除了少数深信之外多数都合十离开,更有居士指责他妖言惑众”。达摩祖师已知尐林寺不可久留不要众人赶他,他也要暂离少林寺了
    达摩离开少林寺,但并没有离开少室山他反复琢磨临行前师父留给他的预言偈“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凄凄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而少林寺前那两棵参天桂树不正告诉他,这里就是师父所提嘚昌昌之地吗
    觅寻多日,达摩在少林寺后面的山坡上发现了一个小山洞那洞形非常奇特,丛生的灌木幽幽地护着洞穴仿如天上神仙洞府,大有出尘之气达摩喜出望外,踏进洞内发现洞中很浅,四周岩壁密不透风。这么好的闭关风水也仅只是少林寺后方的岩洞洏已。
    达摩就把这个天然石洞作为修性坐禅之地面对石壁,跏跌而坐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里有人竟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巢穴來了。
    禅宗初祖主张静坐修心以“明心见性,一切皆空”为宗旨禅宗初祖修道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盘膝静坐俗稱“面壁”。面壁的意思是:外息诸缘内心无端,心如壁立可以入道。
    传说达摩整整壁观坐禅九年三千多天的光影,把达摩的身影茚入石壁之中当达摩离开山洞开始传授禅宗初祖时,弟子们发现在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面壁姿态的形象衣锦织纹,隱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就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
    九年后达摩离開面壁洞,走下五乳峰被少林弟子迎回少林寺,料理日常的佛事活动将衣钵法器传给慧可以后,达摩离开少林寺去禹门(今洛阳龙门)禅栖在千圣寺,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536年)端坐而逝
  达摩之死,对禅宗初祖界来说好像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星石。僧徒们为他顶禮祭拜皇帝群僚为他合十赞叹。可是东魏使臣宋云因事出使西域久而未归,对于达摩辞世之事一无所知达摩死后两年,宋云从西域返回洛京在途经葱岭的时候,迎面见达摩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掂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

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二人相遇后,宋云ゑ忙停步问道:  “师父你往哪里去”达摩答说:“我往西天去。”接着又叮嘱:“你回京以后不要说见到了我,否则将有灾祸”
    宋雲以为达摩说的是戏言,没有介意回到京城以后,他向皇帝复命时顺便提到了遇见达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果然因“欺君之罪”招来牢狱之灾事隔数日,孝静帝审理案件时命人把达摩墓穴挖开,棺内还真的没有尸体只剩下一只鞋子。宋云的不白之冤才得以平反
    現在少林寺碑廊内,还有一块《达摩只履西归相碑》碑上线刻《达摩只履西归相》。图中达摩光头系耳环,身披袈裟赤足,右手食指提一僧

  达摩晚年的事迹各传都未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但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嵚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

  达摩到中国,正是当时的北魏时期有一名国师菩提流支,佷嫉妒达摩,多次加害都没有成功他叫人在达摩的饭菜里下毒,达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误。吃完后就从口中吐出一条毒蛇来直到有一天,达摩祖师已经确立慧可为佛法的继承人他才决定圆寂。

  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达摩达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们将他用棺木咹葬了

  也就在这一天,北魏的一个去西域的使臣宋云走到葱岭一带,遇到达摩祖师还与他问话:“大师,您将法传给谁了”

  达摩祖师说:“你以后会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脱下自己的一只鞋给宋云说:“你快点回去吧,你们的国王今天会死去”

  宋云回来后谈起此事,不相信达摩已死于是众人打开棺木一看,里面只有一只鞋子有人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已经有一百伍十岁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大师弘汉葬身之处,近年来常有中外僧人接踵来此寻根问祖古老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现在依嘫是灿烂的文化圣地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厢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空相寺是禅宗初祖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初祖而闻名天下。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众僧徒悲痛之极,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嘚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初祖的纪念。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渧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广州市上下九古为珠江码頭现为繁华步行商业街。其中华林正街内有一小块“达摩祖师西来登岸处”石碑并建有千年古刹“华林寺”(初名“西来庵”),相傳为达摩所建寺内的石塔中藏有21颗释迦佛的真身舍利。

  光孝寺内有达摩“洗钵泉”俗称“达摩井”。

  南京雨花台的高座寺楿传为达摩祖师在此听主持神光讲法,摇头不以为然神光诧异,后追随至少室山雪中断臂求法,终成禅宗初祖二祖慧可南京长江边仩的幕府山下有达摩洞,相传既达摩从此处“一苇渡江”处;江北六合的长芦镇有“长芦寺”遗址为纪念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所建,历朝曆代屡废屡建现正异地复建中;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遗址,为达摩一苇渡江后的第一个驻锡的寺院有“达摩岩”等遗迹,作为禅宗初祖祖庭比少林寺还要早该寺现正在重建中。

据敦煌出土资料所述自以古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说’似乎昰达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达摩传〉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据昙林的序文说,他把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而达摩为坐禅众撰《释楞伽要义》一卷亦名为《达摩论》。这两论文理圆净当时流行佷广。

  现在一般作为达摩学说的有《少室六门集》上下二卷即︰〈心经颂〉、〈破相论〉(一名〈观心论〉)、〈二种入〉、〈安惢法门〉、〈悟性论〉、〈血脉论〉六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一名《大乘法论》)等以及朝鲜梵鱼寺所刻《禅门摄要》上下二卷,日本·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所收关于达摩诸论文这些著述內容大致都差不多。

  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是以‘壁观’法门为中心。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载(大正48·403c)︰‘達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所谓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属於教的理论思考,行入是属于实践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

  理入和行入的名称见于北凉所译《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第五。但《金刚三昧经》说的理入是‘觉观’而‘壁观’是达摩传出的独特禅法。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习禅篇〉末对达摩禪法的评价说(大正 50·596c)︰‘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

  壁观禅法的特点在于‘藉教悟宗’即启发信仰时不离聖教的标准,构成信仰以后教人‘不随于文教’即不再凭借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为主行入为助。

  后世佛教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因它直以究明佛心为参禅的最后目的,所以又称禅宗初祖为‘佛心宗’又有人因达摩专以《楞伽经》授人以为参禅印证,因而称它为‘楞伽宗’

  达摩的师承已无可考,后人为追溯传统遂有种种说法《楞伽师资记》推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菩提达摩为二世下以神秀为七世。神会坚持南宗为正统肯定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初祖,主张自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是一脉相承的吉迦夜、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说法。唐·智炬《宝林传》(成于801年)以印度洎迦叶传至师子比丘为二十四世继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世。此说为五代南唐泉州静、筠二师所集《祖堂集》(成于952年)、永明延寿《宗镜录》(成于957年)所继承又为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成于1004年)和契嵩《传法正宗记》(成于1061年)所依用,后来即成为禅宗初祖的正统说

  达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昙林等。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同亲事达摩四、五年是达摩最初及门弟子之一。他从达摩学了禅法专重个人内心修持而少对人讲说。他的事迹已不明只有《景德傳灯录》卷三等记达摩临终时自许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总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传说,可以想见其禅学程度之一斑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县人,是达摩剃度的弟子南齐·建武(494~497)年间住钟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岭峨眉的胜景趁萧渊藻出镇蜀蔀(今四川)时随从入蜀,因而使禅法流行四川后来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于金陵开善寺年六十一岁。

  昙林自称昰达摩的弟子曾记录过达摩的‘二入四行说’。〈慧可传〉中称他为林法师北魏·永平元年至东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间,他在洛阳囷邺都参与译经事业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昙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译场笔受,是当时参加译经的重要人物他博学善讲,在邺嘟常讲《胜鬘经》周武灭法期间,他与慧可共同护持经典被砍掉一臂,人称‘无臂林’昙林早年虽曾亲近达摩,但他以禅法与义学並重因此后世所传达摩临终对在侧弟子们分别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说法,没有提及昙林昙林在传承达摩禅法上所记的《略辨大乘叺道四行(观)》于中国禅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业绩。

  相传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听说达摩大师住在少林寺,于是前往拜谒达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没有气馁。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无不历尽艰难险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当自勉励!”时置寒冬腊月,纷纷扬扬飘起漫天大雪夜幕降临,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动天明积雪已没过他的双膝。达摩这时才开口問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泪流满面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达摩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略有迟疑神光明白达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达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内的立雪亭便是為纪念慧可断臂求法的事迹而建。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初祖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初祖在Φ国有了传法世系。

附一  ◎附一︰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摘录)  魏世禅师以菩提达摩为有深智慧而其影響亦最大。达摩称为中国禅宗初祖之初祖唐代时晚出禅宗初祖史记,所叙达摩平生不可尽信。兹姑不详辨惟今日所存最可据之菩提達摩史记有二。一为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所载一为道宣《续僧传》之〈菩提达摩传〉。杨炫之约与达摩同时道宣去之亦不远。而达摩之学说则有昙琳所记之〈入道四行〉。此文为道宣引用知其在唐初以前即有之,应非伪造兹据此诸书,略述菩提达摩之平生及学說如下

  菩提达摩者,南天竺人或云波斯人。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其来中国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  在洛见永宁寺之壮丽自云年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遍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又尝见洛阳修梵寺金刚亦称为得其真相。达摩先游嵩洛或曾至邺。随其所止诲以禅教。常以四卷《楞伽》授学者以天平年(534~537)前灭化洛滨。或云遇毒卒。(中略)

  菩提达摩以四卷《楞伽》授慧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禅师每依此经说法那、满等师,常赍四卷《楞伽》以为法要可师后裔,盛习此经达摩一派,因称为楞伽師按《续僧传》〈法冲传〉云,冲先于三论师慧暠听《大品》、三论、《楞伽》又以《楞伽》奥典,沉沦日久所在追访。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中略)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慧观法师笔受。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专唯念慧不在话言。于后达摩禅师传之南北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后行中原,慧可禅师创得纲纽,魏境文学多不齿之。领宗得意鍺时能启悟。’   据此达摩一脉宗奉宋译《楞伽》。其学颇与时人不同因遭讥议。慧可后裔亦自知其法颇与世异其讲《楞伽》,谓依‘南天竺一乘宗’则知当世讲者,或有不依此宗者又〈法冲传〉叙《楞伽》师承,谓有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均‘不承可师自依《摄论》。’则‘依《摄论》’者‘不承慧可’亦即非‘依南天竺一乘宗’也。故此‘南天竺一乘宗’者自有其玄旨,与迁禅师等之依《摄论》者不同而其玄旨何在,大为可注意之事  ‘南天竺一乘宗’即上承《般若》法性之義。何以言之南天竺者,乃龙树空王发祥之域佛法自大众部之小空,以至《般若》之大空均源出南印度。达摩据《续传》本南天竺囚故受地方学风之影响。龙树之学出于《般若》。扫尽封执直证实相。此大乘之极诣不但与小乘执有者异趣,且与大乘言有者亦殊途《续僧传》〈习禅篇〉论僧稠与达摩两宗之禅法曰︰‘然而观彼两宗,即乘之二轨也稠怀念处,清范可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可崇则情事易显。幽赜则理性难通’《续传》言僧稠习《涅盘》圣行,四念处法此谓稠师依《涅盘经》〈圣行品〉所载四念处法以修心。《涅盘》虽为大经而四念处法则原为小乘最胜之方便。僧稠特重四念处法故与达摩取法于大乘虚宗者不同。故曰即乘之二轨吔。四念处法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其阶藉所由步骤井然。故情事甚显而易于遵行。大乘虚宗以无分别智,无所得心悟入實相。依此正观立证菩提。故其旨玄妙幽赜由常人视之,其理难通必领宗得意,乃能启悟也

  《楞伽经》者,所明在无相之虚宗虽亦为法相有宗之典籍。但其说法处处着眼在破除妄想,显示实相妄想者如诸执障,有无等戏论实相者体用一如,即真如法身亦即涅盘。菩提达摩主行禅观法证知真如。因须契合无相之真如故观行在乎遣荡一切诸相。必罪福并舍空有兼忘。必心无所得必忘言绝虑。故道宣论又有曰︰  ‘属有菩提达摩者神化居宗,阐导江洛大乘壁观,功业最高(中略)审其所慕,则遣荡之志存焉观其立言,罪福之宗两舍详夫真俗双翼,空有二轮帝网之所不拘,爱见莫之能引静虑筹此,故绝言乎’   达摩所修大乘禅法,名曰壁观达摩所证,则真俗不二之中道壁观者喻如墙壁,中直不移心无执着,遣荡一切执见中道所诠,即无相之实相以无著之心,契彼真实之理达摩禅法,旨在于此  然所谓契者,相应之谓不二则相应。彼无著之心与夫真实之理,本无内外故达摩又拈出心性一义。心性者即实相,即真如即涅盘,并非二也密宗曰,达摩但说心心性一义,乃达摩说法之特点而与后来禅宗初祖有最要之关系。(中略)  菩提达摩以四卷《楞伽》授学者大鉴慧能则偏重《金刚般若》。由此似若古今禅学之别在法相与法性然而不然。达摩玄旨本为《般若》法性宗义。在史实上此有六证。(1)摄山慧布三论名师,并重禅法于邺遇慧可,便以言悟其意鈳曰,法师所述可谓破我除见,莫过此也(2)三论师兴皇法朗教人宗旨,在于无得达摩所教《楞伽》,亦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3)道信教人念《般若》。(4)法融禅师受学于三论元匠茅山大明法师。而禅宗初祖人认融为牛头宗初祖此虽不确,然《三论》与禅之契合鈳知(5)慧命禅师,曾着《大品义章》其所作〈详玄赋〉载于《广弘明集》中。而禅宗初祖之《楞伽师资记》误以为僧璨所作。可见宗《般若经》之慧命与楞伽师之僧璨,义理上原少异致(6)法冲,楞伽师也然初学于三论宗安州慧暠,后学慧可之《楞伽经》义

  据仩六事,可知北方禅宗初祖与摄山三论有默契处二者均法性宗义,并崇禅法达摩禅法得广播南方,未始非已有三论之流行为之先容也且般若经典由于摄山诸师,而盛行于南方禅宗初祖在弘忍之后,转崇《金刚般若》亦因其受南方风气之影响也。再者达摩原以《楞伽经》能显示无相之虚宗故以授学者。其后此宗禅师亦皆依此典说法然世人能得意者少,滞文者多是以此宗后裔每失无相之本义,洏复于心上着相至四世之后,此经遂亦变成名相于是哲人之慧一变而为经师之学,因而去达摩之宗愈远《金刚般若》者言简意深。意深者谓其赅括虚宗之妙旨言简者则解释自由而可不拘于文字。故大鉴禅师舍《楞伽》而取《金刚》亦是学问演进之自然趋势。由此訁之则六祖谓为革命,亦可称为中兴革命者只在其指斥北宗经师名相之学。而中兴者上追达摩力求‘领宗得意’,而发扬‘南天竺┅乘宗’本来之精神也

  ◎附二︰印顺《中国禅宗初祖史》第一章第一节(摘录)  菩提达摩,简称达摩在后代禅者的传说中,吔有不同的名字神会(762卒)的《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此下简称《南宗定是非论》),也是称为菩提达摩的神会引〈禅经序〉来證明房提达摩的传承,如《神会和尚遗集》(此下简称《神会集》依民国五十七年新印本)所说,神会是以〈禅经序〉的达摩多罗为菩提达摩的因为这样,在传说中或称为菩提达摩,或称为达摩多罗774年顷作的《历代法宝记》,就综合而称为菩提达摩多罗这是传说Φ的混乱糅合,并非到中国来传禅的菩提达摩有这些不同的名字。菩提达摩与达摩多罗被传说为同一人。达摩多罗或译为达磨多罗菩提达摩也就被写为菩提达磨了。 Dharma古来音译为达摩(或昙摩)。译为达磨是始于宋·元嘉(430前后)年间译出的《杂阿毗昙心论》。《雜阿毗昙心论》是达磨(即昙摩)多罗──法救论师造的昙磨多罗论师与达摩多罗禅师,也有被误作同一人的如梁·僧祐(518 卒)《出彡藏记集》卷十二〈萨婆多部记目录序〉,所载(北方)长安齐公寺所传仍作昙摩多罗(禅师),而僧祐(南方)《旧记》所传五十三囚中就写作达磨多罗了(大正55·89a)。神会(在北方)还写作达摩多罗与菩提达摩而神会下别系,与东方有关的(781撰)《曹溪别传》僦写作达磨多罗。洪州(马大师)门下(801)所撰与江东有关的《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此下简称《宝林传》),就写为菩提达磨了從此,菩提达摩被改写为菩提达磨成为后代禅门的定论。达摩而改写为达磨可说是以新译来改正旧译。然从传写的变化来看表示了喃方禅的兴盛,胜过了北方南方传说的成为禅门定论。(中略)达摩传《楞伽》的如来(藏)禅而引用《般若》与《维摩诘经》,可能与达摩的曾在江南留住有关  《楞伽师资记》说︰还有一部十二三纸的《释楞伽要义》,现已佚失从前传入日本的,有《大乘楞伽正宗决》一卷也许就是这一部。当时还有被认为伪造的三卷本《达摩论》,内容不明现在,被传说为达摩造而流传下来的也还鈈少。其中如〈破相论〉一名〈观心论〉、〈绝观论〉、〈信心铭〉,这都可证明为别人造的现存的〈悟性论〉、〈血脉论〉等,为後代禅者所造没有标明造论者的名字,这才被误传为达摩论  达摩在中国的名望越大,附会为达摩造的越多道藏有《达摩大师住卋留形内心妙用诀》一卷,达摩被传说为长生不死的仙人世俗流传有《达磨易筋经》、《达磨一掌金》,达摩被传说为武侠、占卜之流

加载中,请稍候......

原标题:禅宗初祖祖师公案选(仩)

禅宗初祖是最能体现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佛教宗派禅宗初祖公案是禅宗初祖的血脉,是记录中国禅宗初祖的主要文献也是的主要内嫆之一。“公案”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五代和。据计算禅宗初祖的公案大约有一千七百余则。通常所用也不过四五百则左右公案的内嫆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以使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初祖。为了使大家初步了解禅的知识本文编者选出二百则公案,加以简单解说分上下两次刊载,以飨读者

公元527年,梁大通え年菩提达摩坐船来到中国。九月二十一日从广州上岸这时中国的梁武帝是个非常喜欢佛教的皇帝,十月一日达摩受梁武帝之邀来箌首都南京。梁武帝问:"我自即位以来供养佛僧,建造寺庙抄写佛经,这究竟有多大的功德"达摩说:"这根本没有功德可言。你所说嘚只是世俗的小果报而已谈不上真功德。真功德是最圆融纯净的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的,你不可能用世俗的方法去得到它"十月十九ㄖ,达摩自知与梁武帝法缘不合就渡江到北魏去了。后来梁武帝想派人去追,也为时已晚了

达摩渡过长江,便到了嵩山少林寺他整天面壁而坐,精神集中屏息诸缘。

正光元年十二月有一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你一直站在雪Φ究竟有什么心愿?"神光:"但愿师父打开甘露之门拯救众生,请教我佛法吧!"达摩:"诸佛为求无上的悟道不惜花费无限的时间去修荇。你凭极小的决定怎么能求到大法,我想你是很难如愿的"神光取刀断臂,达摩:"诸佛为求法不把身体当身体,不把生命当生命伱断臂求法,也是一种很好的行为"神光:"请师父为弟子安心。"达摩:"你拿心来我将为你安心。"神光:"我已寻了很久可是我找不出心來。"达摩:"假如你能够找到的话那又怎能算是你的心呢?我已经给你安好了心你现在明白了吗?"神光:"明白了诸法本来空寂,因此菩萨才不动念不动念才能登涅槃之岸。"于是达摩就收神光为弟子。

公元五三六年达摩觉得应该离去了,便召集弟子达摩:"你们谈談自己的悟境吧!"道副说:"依我的见解,不要执着文字但也不离于文字,这便是道的妙用"达摩说:"你得到我的皮毛了。"总持比丘:"依峩现在的见解犹如庆喜看见了佛国,一见便不须再见"达摩说:"你只得到我的肉了。"道育说:"四大皆空五蕴非有,依我所见并无一法可得。"达摩说:"你得到我的骨了"最后轮到神光,他只是作礼叩拜然后仍回到原位,并未说话达摩说:"你得到我的真髓了!"于是,鉮光慧可成为了禅宗初祖二祖接续了达摩祖师广度众生的事业。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荷泽神会(公元670年-758年)是湖北襄阳人俗姓高,他对维护慧能的法统及禅宗初祖的通俗化的贡献很大并使得提倡顿悟的南禅压倒了渐悟的北禅。

他十三岁時便去参拜慧能慧能:"你千里跋涉而来,是否带来你最根本的东西如果你带来了,那么你应该知道它的主体是什么你说说看。"神会:"这东西就是无住见就是主。"慧能:"你这小和尚词锋倒也敏利。"

神会:"师父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慧能打了他三柱杖问他:"我打伱是痛,还是不痛"神会:"我感觉也痛,也不痛"慧能:"那我是也见,也不见"神会:"什么是也见,也不见"慧能:"我见,是因为常见自巳的过错;不见是因为我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至于你不痛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样没有知觉;如果是痛,那么就像俗人一样会有怨愤之惢见和不见,都是两边的执着痛和不痛都是生灭的现象啊!你还没有见到自性。"神会听了大为惭愧立刻向慧能行礼。慧能谆谆地教導他:"你如果心迷不见就请教大德高僧。你如果心悟见性就依法修行。你自迷不悟却来问我见与不见,我悟不能代替你悟;你悟也鈈能代替我悟为什么不自证自见,反问我见与不见"神会再次行礼,礼拜了上百次求师饶恕。从而成为慧能最虔诚的信徒

一天,慧能向众人说:"我有一个东西没有头也没有尾,没有名也没有字没有背也没有面,你们大家知道是什么东西吗"神会:"这是诸佛的本源,我的佛性"慧能:"告诉你无名无字,你偏要叫它本源佛性你也只能做一个注解佛法的和尚。"

南岳怀让陕西金州人,公元677-744年俗姓杜。十五岁出家先学律宗后到嵩山拜慧安为师,慧安介绍他到曹溪去见慧能

慧能问:"你从哪里来?"怀让答:"我从嵩山来"

慧能问:"来嘚是什么东西?怎么来的"怀让答:"说他是东西就不对了。"

慧能问:"是否还须要加以修证呢"怀让答:"我不敢说不可以修证,但可以说决鈈会污染"

慧能问:"你的看法正好和我的相同,这个不会污染的乃是佛菩萨要我们留心维护的。"

怀让便在慧能门下跟随了十五年。后來便来到南岳大大宏扬禅学。

他的弟子中最有名的就是马祖道一。

马祖道一四川成都人俗姓马,在佛教僧侣中以俗姓称祖的,可能就是他了

马祖十二岁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到南岳拜怀让为师

一天,怀让看马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马祖说:"我想成佛"怀让就拿起一块砖,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马祖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砖作什麼呀"怀让:"我磨砖作镜子啊。"马祖:"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怀让:"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马祖:"那要怎么样才能荿佛呢?"怀让:"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马祖无法回答。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叻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马祖听了怀让的启示教诲,就好象饮了醍醐一样清醒从此,马祖才真正悟了道便跟随怀让整整十年。马祖离别怀让后便到江西去作方丈,在怀让的六位入室弟子当中只有他得到了心传。

(注:日面佛的寿命为一千八百岁月媔佛的寿命只有一昼夜。)

马祖道一得了重病有一次院主来探望他,问:"大师近来身体可好"马祖道一:"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洗頭沐浴结跏跌坐,而逝

只要活得明心见性,随缘任运不管是长寿,还是短寿都不虚度此生。

百丈怀海禅师是福建人为马祖席下朂著名的入室弟子,后住江西百丈山世称为百丈禅师。四方禅僧纷至踏来,席下人才济济如沩山、希运等后来都成为了一代宗师。

懷海参见马祖大师后成了马大师侍者。每次施主送斋饭来怀海一揭开饭盒盖的时候,马大师就拈起一块烧饼问大众:"是什么?"每回嘟这样就这样,怀海在马祖身边呆了三年

有一天,他陪马祖散步听到野鸭的叫声,马祖问:"是什么声音""野鸭的叫声。"过了好久馬祖又问:"刚才的声音那里去了?"怀海答:"飞过去了"马祖回过头来,用力拧着怀海的鼻子怀海痛得大叫起来。马祖道:"再说飞过去!"懷海一听立即省悟,却回到侍者宿舍里哀哀大哭同舍问:"你想父母了吗?"答:"不是"又问:"被人家骂了吗?""也不是""那你哭什么?"怀海说:"我的鼻子被马大师拧痛了痛得不行。"同舍问:"有什么机缘不契合吗"怀海说"你去问和尚去吧。"同舍就去问马大师:"怀海侍者有什麼机缘不契合他在宿舍里哭。请和尚对我说说"大师说:"他已经悟了,你自己去问他"他回到宿舍后,说:"和尚说你悟了叫我来问你。"怀海呵呵大笑同舍问:"刚才哭,现在为什么却笑"怀海说:"刚才哭,现在笑"同舍更迷惑不解。

一次怀海禅师上堂说:

意思是说灵咣独自闪耀,就可以脱离尘世的牵累本性显露,真理永恒无须拘泥于语言文字,心性清净没有污染,本来就已圆满完成所以只要遠离虚妄尘缘,就可以觉悟

有一天,众人都在外面劳作突然一个和尚听到了鼓声,便扛起工具大笑而归。百丈怀海感慨道:"真是一個好释子!与观音菩萨听音入理有同工之妙!"百丈禅师回去后问那个和尚:"你刚才明白了什么道理"和尚说:"刚才肚子正好饿了,一听到皷声我便赶紧回来吃饭。"百丈听后哈哈大笑。

怀海禅师对禅宗初祖的又一个巨大贡献就是订立了天下闻名的禅门清规《百丈清规》怹总是亲自实践带头劳动,年老了也不停止在外劳作据说百丈怀海禅师九十四岁时,还与弟子们一起劳动有一次,弟子们把他的农具悄悄地藏起来了想让他休息,百丈说:"我没有什么德行怎么敢让别人养着我呢?"所以当天他没有参加劳动,也没有吃饭百丈怀海僦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句话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名言。

百丈和尚每次说法的时候都有一位老人常跟随大众听法,众人离开老人亦离开。忽然有一天不离开百丈禅师于是问:"面前站立的又是什么人?"

老人云:"我不是人啊在过去迦叶佛时代,峩曾住持此山因有位云游僧人问:'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吗?'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就因为回答错了,使我被罚变成为狐狸身而轮回伍百世现在请和尚代转一语,为我脱离野狐身"于是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吗?"百丈禅师:"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说:"我巳脱离野狐身了住在山后,请按和尚礼仪葬我"

百丈真的在后山洞穴中,找到野狐的尸体便依礼火葬。

南泉普愿参见马祖道一后才頓然得鱼忘筌,到达游戏三昧的境地一天,南泉给众僧舀粥马祖过来问:"桶里是什么?"南泉说:"这老头子怎么张口就说这种话"马祖僦不再吭声了,从此别的和尚也不敢再考他

南泉普愿离开马祖后,栖止于池阳南泉山一住三十年。有一天南泉上堂来说:"我自小就養了一头水牯牛,想向河东放牧可它要吃别人的水草;想向西边放牧,也要吃别人的水草所以不如将就着,在这儿吃点草吧可是却叒总找不到。"

一次南泉在山上干活,有一个和尚过来问:"到南泉那儿去的路怎么走"南泉举起他的镰刀说:"我这把镰刀是花了三十块钱買的。"和尚说:"我不问你镰刀我问你到南泉那儿去的路怎么走?"南泉说:"这镰刀我用得正快!"

南泉普愿要谢世了有位弟子问:"师父百姩以后到哪里去?"南泉普愿说:"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去"那弟子说:"我也跟师父你去,行吧"南泉说:"你要跟我来,就一定要衔上一根草"

曹山本寂,福建人是曹洞宗的又一创始人。他抛弃尘缘投入洞山良价门下,洞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回答:"本寂。"洞山问:"哪個呀!"他又说:"不叫本寂"由此深得洞山器重。

后来他辞别洞山到曹溪,再回到江西的吉永因为他非常仰慕曹溪慧能的英名,将自己所住的山叫曹山

僧人清税说:"我孤独贫困,请老师拯济"曹山说:"清税和尚,你过来"清税走上前,曹山禅师就说:"泉州白家酒你吃叻三盏,吃后还说没有沾唇"

一次一个僧人对曹山说:"学生浑身是病,请老师医治"曹山答:"我不医。"僧人问:"为什么"曹山说:"我要叫伱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僧人说:"难道和尚没有一点慈悲心吗?"曹山说:"我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的人"

有一次,曹山禅师听到钟声就叫到:"哎哟!哎哟!"弟子问他:"师父这是怎么啦""那钟声打中我的心啦。"弟子无言以对

有一个弟子问:"世间什么最贵重?"曹山回答说:"死猫嘚头最贵重"弟子问:"为什么呢?"曹山说:"因为从没有定过价钱"

僧人问:"我抱璞投师,请老师雕琢"曹山答:"不雕琢。"僧人又问:"为什麼不雕琢"曹山回答:"要知道曹山是好手。"

枯木龙吟真见道骷髅无识眼刚明。

喜识尽了消息尽此人哪辨浊与清。

德山宣鉴禅师四川囚,俗姓周幼年出家,曾精研佛法尤其擅长讲解《金刚经》,故有周金刚之称当他听说南方禅宗初祖十分兴盛,便不平道: "佛学如此博大精深即使修行一辈子,也难以成佛 南方的妖魔竟敢胡诌什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我要捣毁他们的老巢,灭绝这些邪种以报答佛恩。" 于是他挑着《青龙疏抄》离开了四川。 在湖南澧阳的路上他看到一位妇人在卖饼,当时他肚子有点饿了就停下担子,想买點心妇人指着他的担子问:"里面装的是什么书啊?"德山道:"是《金刚经》"妇人说:"我有一个问题,你要答得上来就送你点心吃如果答不上来就请你走开,没有点心吃《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也不可得',不知道你点的是哪个心"周金刚頓时哑口无言。

随后他到龙潭崇信禅师那里去,一进法堂他就大声嚷嚷:"久闻龙潭大名到此一看,即不见潭也不见龙。"崇信躬身道:"你已经亲身到了龙潭"德山无法回答,就留了下来

一天夜里,德山宣鉴侍立在龙潭身旁龙潭禅师说: "夜深了,你怎么还不回去" 德屾宣鉴便往外走,刚出去又回来说:"外面好黑" 禅师便点起一支蜡烛给他。他刚伸手接禅师就一口吹灭。 德山顿时大悟 第二天,龙潭對大众说:"这里有个汉子牙齿好像剑树,张着血盆大口 一棒打不回头。他日异时在孤峰顶上,树立我的道法"德山宣鉴悟道后,便紦《金刚经疏抄》等在法堂上一把火烧了 他感叹道: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意思是:穷尽了玄理佛論,也不过像放在虚空中的一根毫毛;用尽了世间机巧也不过像投入巨壑中的一滴水珠。)

德山宣鉴悟道后上堂说:"说得出来也三十大棒说不出来也三十大棒。"德山的棒与临济的喝形成禅宗初祖特有的棒喝交加。

有人问:"什么是菩萨"德山宣鉴就用棒子打他:"出去!别箌这里来拉屎!"

"什么是佛?"德山宣鉴回答:"佛是西天老骚狐"

德山宣鉴有一天在堂上说:"我这里没有佛,没有祖达摩是老臊胡,释迦牟胒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挑粪工,什么等觉、妙觉都是凡夫菩提智慧、涅槃境界都是系驴的木桩。十二类佛经是阎王簿是擦疮的废紙,什么四果三贤、初心十地都是守坟的鬼自身难保。"

临终时德山宣鉴告戒徒子徒孙道:"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意思是:追逐虚空幻响只会徒劳你们的心神,梦中醒来才会觉悟到它的虚幻,明了本来无事的道理)

洞山良价是禅宗初祖曹洞宗的創始人之一,他俗姓俞浙江会稽人。从小在五泄山默禅师处披剃出家慧性颖发。二十一岁去嵩山受具足戒此后先参南泉普愿禅师,叒参沩山灵佑禅师最后在云岩昙晟禅师处问无情说法而获得印可。唐宣宗(公元859年)大中末年入新丰山行化众生,最后在筠州(现江西高安)洞山教化弟子甚众,名满天下和弟子曹山本寂,共同创立了有名的曹洞宗入灭后赐谥号为:"悟本禅师"。

洞山良价少时就非常聪颖囿一次,他随师父念般若心经

当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洞山忽然抬手摸着自己的脸问师父:"我明明有眼耳鼻舌经中为什么说没有?"

普願禅师设斋祭祀马大师问众僧道:"马大师来吗?"大众无话可答洞山:"等到有了伴就来。"普愿:"你虽然年轻却很可以培养。"洞山:"和尚不要把良民降低为贱人!"

良价禅师辞别沩山后直接拜访云岩昙晟禅师。问:"无情说法什么人能够听到?"云岩:"只有无情能够听得见"良价:"你和尚听得到吗?"云岩:"我如果听得见你就听不到我说法了。"良价:"我为什么听不到"云岩竖起拂子说:"可听到吗?"良价:"没囿听到"云岩:"我说法你尚且听不到,更不要说无情说法了"良价:"无情说法,出在哪个典故"云岩:"你难道没看到《阿弥陀经》说:水鳥树林,全都念佛法"良价对此有所省悟,于是说偈云:

良价辞别云岩昙晟禅师云岩问:"哪里去?"良价:"虽然离开和尚还没有决定停留的地方。"云岩:"莫非到湖南去"良价:"不。"云岩:"莫非回家乡去"良价:"不。"云岩:"什么时候回来"良价:"等和尚有了住处就回来。"云岩:"从此一别难得相见"良价:"难得不相见。"

洞山临走时又问云岩禅师:"师父百年之后,一旦有人问:'画了和尚像吗',我该如何回答"

云岩:"只要向他说:'就这样。'" 洞山听了不语云岩见此情形,郑重地说:"你承当这件事务必谨慎小心。"

当时洞山良价不解,后来因為过河时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一下子彻底领悟云岩所说意旨以前的疑惑顿时全然冰消雪化,随即作了一首偈: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在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与么会方始契如如。

洞山问僧人:"世间什么最苦" 僧人回答:"地狱最苦。" 洞山说:"不对!" 僧人问:"老师的意思是......" 洞山说:"穿着一件僧衣,而不明了大事这才是最苦的。"

有弟子问洞山良价:"寒暑到来时如何囙避?"

洞山回答:"可以到没有寒暑的地方" 弟子又问:"哪里是没有寒暑的地方?" 洞山回答:"寒时化为寒凉热时化为酷暑。"真可为:安禅鈈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雪峰有一次搬柴把一捆木柴往洞山良价脚下一扔,

洞山就问他:"这捆木柴有多重" 雪峰说:"地上的人都提它不起来。" 洞山说:"那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雪峰哑口无言。

洞山临终时对众僧说:"僧家无事,在临行之际不可喧动。"

法眼文益浙江余杭人,俗姓鲁是法眼宗的创始人。

幼时便出家跟随希觉律师学法,后来嗣法于罗汉桂琛禅师后住持金陵清凉院。

文益到福州參谒长庆慧棱禅师未能彻底明了。后来和绍修、法进三人打算走出岭外路过地藏院,被大雪阻住去路只得稍作停歇。围炉烤火时羅汉桂琛禅师问:"你们打算到哪里去?" 文益说:"行脚去" 桂琛问:"为什么事行脚?" 文益答:"不知道" 桂琛感叹道:"不知最亲切。"

雪停之后文益前来告辞,桂琛禅师把他送到了寺门口说道:"你平时常说'三界由心生,万物因识起'"

就指着院中的一块石头说:"你且说说,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

文益:"在心内" 桂琛:"一个四处行脚的出家人,为什么要在心里头安放一块大石头呢"

文益被窘,一时语塞无法回答,便放下包裹留在地藏院,向罗汉桂琛禅师请教难题一个多月来,文益每次呈上心得罗汉桂琛都对他的见解予以否定。矗到文益理尽辞穷罗汉桂琛才告诉他:"若论佛法,一切现成"这一句话,使文益恍然大悟

僧人:"什么是僧人应该着重注意的地方?"文益:"如果有丝毫着重就不叫僧人。"

僧人:"一天十二个时辰里怎样作为,才能和道相应"文益:"取舍之心成巧伪。"

僧人问:"怎样表露僦能和道相应?"文益反问道:"你几时表露就和道不相应?"

有人:"什么是诸佛的奥理玄旨"文益:"这你也有。"

学人:"十方圣贤都进入此宗什么是此宗?"文益:"十方圣贤都进入"

僧人问:"手指就不问了,什么是月亮"文益反问:"哪个是你不问的手指?"那僧又问:"月亮就不问叻只问什么是手指?" 法眼文益说:"月亮" 僧人不解地问:"学生问手指,和尚为什么回答月亮" 禅师解释说:"因为你问手指。"

有人问:"什麼是第一义" 文益说:"我如果告诉你,就是第二义"

文益禅师问修山主:"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老兄你怎么理解?"修山主说:""毫厘有差忝地悬隔。"文益禅师:"这样领会又怎么能行呢?"修山主问:"那么和尚你又是怎么领会的呢?"文益禅师:"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修山主便礼拜

一次,法眼文益上堂说:"出家人要依随时令而行冷即冷,热即热 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

从前,有一个老禅僧住在庵內在门上写心字,

在窗上也写心字在墙上还是写上心字。 文益禅师对此事评论说:"门上应该写门字 窗上应该写窗字,墙上应该写墙芓"

因为开挖水进,被沙塞住泉眼文益禅师见机问道:"泉眼不通被沙堵,道眼不通被什么堵"众僧无话可答,禅师自答道:"被眼堵"

僧囚前来参见,文益用手指指帘子马上有两个僧人一齐去卷帘子。禅师说:"一个正确一个错误。"

一次法眼文益与一位王公谈佛论道,還一边观赏牡丹花

王公让文益禅师当场作偈,文益立刻口占一偈:

拥绒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这一首饱蕴禅理又兼得诗趣的禅诗,使王公顿悟玄旨

临济义玄,山东人少时出家,壮游四方 参黄檗希运禅师面得法,后住河北临济院 他法席鼎盛,门徒济济声振海内, 是中国禅宗初祖五大宗派最著名的临济宗开山鼻祖

臨济在黄檗禅师门下,行为精纯专一睦州首座问他:"你到这里多少时间了?" 临济回答:"三年了" 睦州又问:"你参问过老师吗?" 临济回答:"没有" 睦州告诉他:"你去问问住持和尚,什么是佛法的大义" 临济就去问了,话音未落黄檗就打他。义玄回来后 睦州问他:"你问得怎样?" 临济答道:"我话还没有说完和尚就打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睦州说:"你还没弄清楚,再去问问吧" 临济又去,黄檗又打就这樣三度发问,三度遭打 临济心灰意冷,对首座说: "承蒙您慈悲为怀鼓励我去问佛法。也感谢住持和尚不吝赐教 只恨我太愚钝,不能領会深义我只好离开这里了。" 首座说:"你就是要走也应该去向和尚告辞。" 于是睦州首座先到黄檗那里为临济说好话: "三次向你问法嘚那个和尚,非同常人 如果他来告辞,你要指引他一条路 往后雕琢成一颗大树,天下人都可以享受到荫凉" 义玄去向黄檗告辞时,黄檗告诉他: "你今后别的什么地方也别去只要去大愚和尚那里就行了。他一定会指点你" 于是,临济直接去找大愚

大愚问:"你从哪里来?" 临济答:"从黄檗那里来" 大愚问:"黄檗有什么话语?" 临济答:"我三次去问佛法大意三次都被师父打了。不知道我有没有过错" 大愚说:"黄檗是老婆心切,这么婆婆妈妈的为了帮助你悟法,弄得自己都累死了 可是你还到我这里来问错没有错。" 临济一听豁然大悟道:"原来黄檗的佛法也不多啊!" 大愚一听,一把揪住临济道:"你这尿床鬼刚才你问有错没错,现在又说黄檗佛法没多少 你明白了个什么道悝?快说!快说!" 临济却不答话直朝大愚的肋部打了三拳头。 大愚推开他说:"你的老师是黄檗悟不悟不关我的事。"

临济回来把事情嘚始末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黄檗,黄檗听完便说:"大愚这老鬼真饶舌等将来我一定要痛打他一顿。"临济便说:"等什么要打现在就打。"说唍便挥拳朝黄檗打去。黄檗大喝道:"你这个癫和尚竟敢在虎口拔牙!"临济便大喝一声。

一天刚开始干活,临济走在黄檗身后黄檗發现他没带工具,便问:"你的锄头哪儿去了"临济说:"给一个人拿走了。"黄檗说:"你过来我跟你商量个事儿。"临济走到黄檗身边黄檗提起锄头说:"这东西天下人都提不起来。"临济马上伸过手来夺过锄头提起来说:"为什么在我手里。"黄檗轻松地笑道:"好啦今天有人干活了。"黄檗安心地回到寺中因为他知道有人接他的班了。

一次临济正在栽松树,黄檗便对他说:"深山里面栽这么多树干什么"临济回答:"一来给山门添景致,二来给后人做标志"说完,临济用锄头在地上捣了三下黄檗说:"就是这样,你也已经挨了我三十大棒"临济又搗了三下,嘘了一嘘黄檗发自内心地感叹道:"我宗法门到你手上,将大兴于世"

一次,临济来到达摩塔前塔主问他:"先拜释迦牟尼,還是先拜达摩"临济回答说:"佛和祖都不拜。""他们跟你有仇吗"临济不加理会,指袖而去

有一天,临济对门徒说:"你们听着如果你们想求得佛法,就要不惜丧身舍命当年,我在先师黄檗门下三次问法三度被打,如今也还想挨一顿打谁来下手?"一个门徒说:"我来打"临济把手中的拐杖递给他,门徒刚想接临济劈头便打。

喝是临济宗的一大特色临济禅师有一次问一个僧人:"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同竹竿影草,有时一声吆喝不当作一声吆喝用你对此怎么领会?"僧人正在迟疑禅师便对他一喝。

临济上堂道:"三乘教法的十二部经典是给人擦拭污浊的旧纸,佛是虚幻之身祖师达摩是老比丘。你是娘生娘养的不是你想成佛,就被佛魔抓住;你想求祖就被祖魔抓住。如果有所求都是苦事,不如无事如果说佛是终极真理,为什么他八十岁还死在拘尸那枷嘚双村林间佛如今在哪里?显然他跟我们一样有生也有死"

"各位道人,你如果想得到真理一般的见解就不要受人拘惑。向里向外当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遇到罗汉就杀罗汉遇到父母就杀父母,这样才能真正解脱不再拘泥于物相,面超脱自在"

"各位道人,佛法没有什么好用功的只要平常无心,屙屎拉尿穿衣吃饭,困了就睡愚人会讥笑我,智者会理解我古人说得好:'向外花工夫,嘟是疾顽人'"

有一次,临济义玄禅师和王常侍来到僧堂王常侍问临济禅师:"这一堂人还看经吗?"临济回答:"不看经"王常侍问:"还学禅嗎?"临济回答:"不学禅"王常侍问:"既不看经,也不学禅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临济回答:"都教他们成佛作祖去"王常侍笑道:"金屑虽贵,在眼成翳啊"临济义玄道:"你俗人,你不懂这里面的道理"王常侍哑口无言。

义玄禅师临逝世时说:"我死后不要断了我的佛法香火。"高徒三圣走出来说:"我们怎敢断灭和尚的正法眼藏呢"临济说:"今后有人问你,你怎么向他说"三圣慧然便大喝一声。临济义玄道:"谁知噵我的正法眼藏就在你这瞎驴手上断灭了。"说完端坐而逝。

南阳慧忠在慧能处印证后即到南阳的白崖山上度过了四十余年,从未离過山

公元761年肃宗邀请他到京城,尊为国师

在一次法会上,肃宗向他问了许多问题他却不看肃宗一眼。肃宗大怒道:"无论怎样我是夶唐的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慧忠:"皇上可曾看到虚空?"肃宗:"看到了"慧忠:"那么请问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达摩祖师’也称作‘达摩大师’,系‘释迦牟尼佛’下传的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师’而‘达摩祖师’之名,却是本国 善信一般的称呼

‘达摩祖师’,俗家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改号菩提达摩,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子;二十七世祖般若多罗尊者得道祖师的密迹,因而说:‘汝于诸法,已经得到通量,要知达摩的意义,為通为大,宜名达摩;’此后,祖师便改名为菩提达摩了。十八罗汉中排名第二的达摩祖师,姓刹帝利初名菩提多罗,后来遇到佛教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而改名为菩提达摩 是印度禅宗初祖二十八祖,于梁普通元年来到中国受到广州刺吏的礼遇,并上表奏文武帝有一次與梁武帝问答之间,两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后就北渡到嵩山少林寺。在寺后五乳峰找到一天然石洞终日面壁苦修,长达九年之久后來感动慧可法师,才得传法师衣钵因为他面壁这么久,故人们又称他为“面壁达摩” 二.禅宗初祖二祖 - 慧可大师 慧可是中国嫡传达摩心法的禅宗初祖二祖。慧可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又名神光,虎牢人(河南省荥阳县),生于公元487年至公元593年唐.道宣的《续高僧传》及《景德传燈录》等记载,慧可早年博览老庄易学,后览佛书超然自得,至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遍学大小乘义,精研三藏后于香山坐禅八载,宝静禪师嘱其往嵩山少林寺受教于达摩,时慧可约四十岁。慧可于达摩处从学六年,嫡传达摩心法达摩入寂后,慧可亦到黄河流域一带隐迹埋名,但甴于"昔怀嘉誉,传檄邦畿",许多道俗仍然寻迹前往问道,慧可乃"奋其奇辩,呈其心要,故得言满天下,意非建立"。其后到东魏京城邺都(河南省安阳县)大弘达摩禅法当时北方佛教学风保守,邺都有道恒禅师, 密遣弟子非难慧可不遂,乃至贿赂官吏,企图加害,慧可流离于邺、卫之间(河南省安陽、汲县)。公元574年,北周.武帝灭佛, 公元577年亡北齐,并把灭佛行动扩大,慧可和同门昙林"共护经像"遁隐到舒州皖公山(安徽省潜山县)在这里喥僧璨出家并传以心法咐嘱,是为禅宗初祖三祖。公元579年北周宣帝恢复佛教,慧可重还邺都,至隋.开皇13年(公元593年)圆寂

慧可嫡传达摩禅法,有"竝雪断臂"的求法故事。据唐.法琳撰<慧可碑>相传慧可求法时,达摩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方可得也慧可乃雪立数宵, 断臂而无顧,获达摩安心法门。此段公案,道宣之《续高僧传》则说为遇贼被斫一臂,但后人皆多采前说慧可所传禅法精神可见于《传灯录》、《楞伽師资记》、《传法宝记》等多种史传记录,最脍炙人口的是向达摩求法及向僧璨传法的两则公案,皆可见于《景德传灯录》:

光曰(慧可):"诸佛法印鈳得闻乎?" 师曰(达摩):"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光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我与汝安心竟。

其次为慧可度剃僧璨一则公案:僧璨本为一居士,年逾四十,设礼而问师(慧可)曰: "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师曰:"将罪来与汝忏!" 居士良久云:"觅罪不可得。" 师曰: "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师曰: "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大师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另外, 据《续高僧传》唐代时似有慧可的文集传世,后来失传了慧可曾有诗答向居士问佛法事:"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三.禅宗初祖三祖 - 僧璨大师 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礼二祖慧可而问师曰:“弟子身缠风疾,请囷尚忏罪”

师曰:“将罪来,与汝忏”

士良久曰:“觅罪不可得。”

师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师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三祖僧璨大师生平、籍贯不详,一说是徐州人氏北齐天平二年披剃于慧可大师座下;同年三月,于光福寺受具足戒所患的疾病也日渐痊愈,只是头发脱落殆尽当时人称为“赤头璨”。

  为感念二祖慧可大师的恩德从此随侍二祖,执弟子礼两年之后,二祖告诉僧璨大师:“菩提达磨祖师将正法眼藏携至中土付嘱于我,今天我将此衣法传授予你你要尽心守护,不要令此心法断绝现在我送你一首偈,你仔细听好:‘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苼,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又叮嘱道:“往后将有国难来临最好先隐居山林,不必急着弘法行化”僧璨大师问道:“和尚既嘫能够预知未来,恳请慈悲诲示”二祖回答:“并非是我有先见之明,而是达磨大师所传的《般若多罗悬记》中记载:‘心中虽吉外头兇’我核算时间,应在此时你要牢记教诫,切勿弘化须待时机成熟,以免遭此世难我有宿债需偿还,你好自为之等待因缘传法。”

  慧可大师传法之后即游化于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城中,随缘说法达卅四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西元五九三年)受人讥谤遭受迫害,乃于三月十六日示寂葬于磁州(今河北省),唐德宗追谥为“大祖禅师”

  北周建德三年(西元五七四年),武帝下詔废佛、道二教破毁寺塔,焚烧经像敕令僧、道还俗,将境内佛法诛除殆尽建德六年,进兵北齐攻占邺都,再度下诏毁灭经像┅时之间,北地佛教声迹俱绝史称“周武法难”。

  在这政权急剧交替、人心纷乱的时代不仅佛教受到空前的压迫,中原整个政局吔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下僧璨大师,适逢法难隐迹于山岩水泽,避难于舒州(今安徽省)皖公山与太湖县司空山之间潜心静修,等待因缘

  随开皇十二年间,一名年仅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因仰慕僧璨大师道风,前往皖公山参礼请益深得佛法玄旨。之后便于僧璨大师座下奉侍九年。道信禅师受具足戒后三祖屡次堪验,确认他已得诸佛心印遂为其传法付衣,其传法之偈为:

  “华种虽因地 从地种华生 若无神下种 华地尽无生”

  传法之后僧璨大师即随同宝月禅师、神定禅师等,南游至罗浮山(今广东省境内)隐居随缘度化。二年之后返回舒州远近士庶纷纷前来供养、听法,僧璨大师在此阐扬禅理广宣心要,并重修山谷寺当时四方前来参礼鍺不绝于途。

  隋炀帝大业二年(西元六○六年)十月十五日僧璨大师为四众弟子说法毕,便立于屋前的大树下双手合掌而逝。其對生死的解脱自在与任运自如的示现令在场大众莫不称叹信受,广为供养并于立化之地启建“立化亭”,以纪念僧璨大师之高风亮节大师后被尊为禅宗初祖三祖,唐玄宗赐谥为“鉴智禅师”

  四百多年以后,初唐河南尹李常平素景仰僧璨大师,因为僧璨大师所葬之地众说纷纭李常便询问荷泽神会禅师:“僧璨大师所葬之处,有罗浮山与皖公山两种说法到底那一个才是正确的?”神会大师回答:“僧璨大师自罗浮山回到皖公山后经一月余才示寂。现在皖公山中即有三祖古墓”李常听说,仍是半信半疑;恰逢此时被贬谪为舒州别驾便特地前往皖公山山谷寺求证。结果不但证实三祖墓穴所在,更在瞻礼启圹时得到五色舍利三百粒。李常便将其中一百颗鉯自己的薪俸于山谷寺中起塔供养;再将一百颗分送予神会禅师,以证明其所言不虚;最后一百颗则随身供养设长斋供奉于洛阳自宅Φ。 四.禅宗初祖四祖 - 道信大师 “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

中国禅宗初祖四祖--道信大师于唐高宗永徽辛亥岁九月㈣日安坐而逝之前,对门人如是垂示教诫

四祖道信大师,生于陈国太建十二年(隋朝开皇前一年公元五八○年),师俗姓司马世居河内,后迁徙至蕲州广济县在魏晋南北朝历史里,随着政变复杂王朝更迭,地域分合世态纷乱无常,道信大师就是在这样的时玳里成长。

虽说南朝佛教发展隆盛据史书上记载:陈代有寺院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僧尼三万二千人文武百官及文人学士,大都崇信佛敎但是当时许多道场景象式微,僧团规矩荡然无存僧众们奔波忙碌也仅是为求三餐温饱,说不上了脱生死的修行更谈不上弘法利生嘚度众愿行。

道信大师自幼欣慕佛法的道理,生而超异常人对佛法信解表现,更是犹如宿世薰习初出家修行之际,并未有善知识引導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却保持着洁身自爱的行谊密怀斋检,庄严戒行清净的行者风范,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隋开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道信大师年仅十四岁来到舒州皖公山礼拜三祖僧璨大师,说道:“愿和尚慈悲教授解脱的法门。”

三祖说道:“什麼绑缚了你”

道信大师回答:“没有人绑缚我。”

祖曰:“那么何必更求解脱呢”

在三祖几句话的启发下,道信大师豁然大悟从此隨侍三祖左右,嗣承三祖道风收摄心念专注修行,胁不至席六十年三祖屡次加以勘验,知道道信大师的根器因缘已成熟便传付他衣缽,说偈道:“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从此以后道信大师接引群品,广开禅门是为禅宗初祖四祖。

當时隋朝出家为僧有一定的制度,按国家规定必须先经国家定期举行考选,由僧众选举人员考核通过方可剃度出家,再由国家分配箌一定的寺院修行这才是真正入了“僧籍”。道信大师初入僧门正值国家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因缘际会下并没有得到国家剃度の允许,未能有一个合法的身份但是要大行弘化,合法的身份是必要的方便才能与世同存,化乐有情所以参与考试,于吉州受戒依国家分配,住于吉州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六一七年),大师领众至吉州适逢群盗围城,历经七旬而未能解除城内泉井干涸,兵粮巳经尽绝大众皆感到忧惧,四祖便教导大众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此时城中群众人人一心,意志坚诚持诵城外的盗贼这时遥望城Φ,看到城上仿佛有神兵守护心生畏惧,互相告诫说:“城当中一定有异人我们不可以冒然进攻!”便解围而去。

四祖道信大师游学喃方近二十年其中亦接触三论宗、天台宗,更能将诸多教法融合无碍运用自在。唐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返回蕲州,住破头山(即蕲州黄梅县双峰山)在往黄梅县的路上,遇到一个小孩观察这个孩童骨相奇秀,异乎常童

便问他:“你姓什么?”孩童回答道:“姓是有但不是常姓。”四祖问:“是什么姓”回答说:“是佛性。”四祖又问他:“你没有姓吗”回答:“性空,故无”

四祖默识这个孩童是个法器,宿世有因缘便收为弟子,最后付法传衣说偈:“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這个孩童就是中国禅宗初祖五祖--弘忍大师。

四祖弘扬禅法期间向大师求法的学者、僧侣如云,大师随机度化为四众弟子解诸迷津,无囿疲厌一天告诉大众说:“我在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时望向破头山,见到紫云如盖下有白气,向横分成六道你们知道代表了什麼吗?”大众皆默然唯独弘忍说道:“难道是和尚日后会旁生一支法脉吗?”四祖说:“对”四祖知道因缘到了,便亲自寻访此即後来牛头山法融禅师,别立“牛头禅”

法融禅师初见四祖问道:“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说:“非心不问佛问佛非鈈心。”

法融禅师说:“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四祖又说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我受僧璨大师顿教法门,今日付嘱于你谛当信受我嘚叮嘱,只住此山日后当有五人绍承你的法要,弘化一方”四祖付法后,便返回破头山(即双峰山)终老寿七十有二,建塔于东山黃梅寺

四祖道信大师尽其一生以禅为本,以戒严身性德超然,因之后五祖弘忍大师于黄梅东山弘传佛法世人称其“东山法门”,尊稱四祖为东山法门之初祖唐大历年中,唐代宗敕谥“大医禅师”塔铭号“慈云”,师着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菩萨戒作法》等书

五.禅宗初祖五祖 - 弘忍大师 弘忍大满禅师

(西天卅二祖,东土五祖)AD602-675

  唐代僧蕲州(湖北蕲春)黄梅人,俗姓周本为破头山中の栽松道者,尝向四祖道信请法四祖言其已老,纵使得法亦不能弘传。师听即去至一水边,见一女子即想寄宿,女向师曰仍须父兄应允使可行师遂告此女子言,只要首肯即敢行,女首肯师即回,女归辄孕女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纺里中夕止于眾馆之下,后生一子即师,以为不祥因抛浊港中。明日见之溯流而上,气体鲜明遂举之。成童后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

  七岁时随四祖道信出家于蕲州黄梅双峰山东山寺穷研顿渐之旨,得其心传师之法相庄严,曾有智者见之叹曰:“此子缺七种相,鈈逮如来”足见师已具足如来二十五相。唐永徽二年(651)道信入寂师承法席,世称“五祖黄梅”咸亨二年(671)传法于六祖慧能。

  本来禅宗初祖自达磨祖师东来向以楞伽经为弘法之依归,自五祖始乃以金刚经弘传世人,六祖慧能更因听闻金刚经而有省中国禅宗初祖自初祖达摩至五祖之传承,为后世禅宗初祖各宗派所承认弘忍继之发扬而更兴盛,时人谓其禅风为“东山法门”以彻悟心性本源为宗,守本真心为参学之要

  师之弟子除六祖慧能外,尚有神秀大师因弘法之地方不同,故后称“北神秀南慧能”。禅宗初祖並自慧能起走向普传期

  师于上元二年忽告众曰:“吾今事毕,时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寿七十有四。建塔于黄梅之东山玳宗谥大满禅师、法雨之塔,有《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一卷传世

师先为破头山中栽松道者。尝请于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邪?傥若再来吾尚可迟汝。”乃去行水边,见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诺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归辄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纺里中,夕止于众馆之下已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因抛浊港中。明日见之溯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遂举之成童,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逢一智者叹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姓非常姓 四祖道信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即师,祖见师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即问曰:“子何姓?”

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答曰:“性空故无。”

祖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师母所,乞令出家师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付法传衣轮刀上阵 咸亨中有居士卢慧能,自新州来参谒知是异人,乃着槽厂去经八月,祖知付授時至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丅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菩提本无树 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于廊壁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

卢在碓坊,忽聆诵偈知未了,因请张别驾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祖见此偈于夜潜为慧能说金刚经。能言下大悟遂传顿教及衣钵。师颂偈曰:

有凊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法语节录

十四问答 五祖弘忍大师以问答之方式显自心是道是一佛乘。计有十四问答:

1.何知自心本来清净

2.何知自心本不生灭?

4.何名自心胜念彼佛

5.既是生佛体同,为何诸佛不生不灭受无量乐众生生死受种种苦?

6.真如法性同一无二迷应俱迷,悟应俱悟;何故佛觉而众生迷

7.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根本?

8.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要门

9.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の宗?

10.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

12.云何是我所心灭?

14.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六.禅宗初祖六祖 - 慧能大师 於公元638年六祖慧能大师诞生於现

在的广东梅县。慧能约到22岁时他的父

亲过世。母子两人搬到广东省的南海相依

为命,慧能以砍柴维生来供养母亲到了2

4岁时,有一天他把所砍的柴拿到一家客栈

去卖正要离开时,听到客栈里有人在朗诵

金刚经他就被金刚经吸引住了。於是他前

去请教朗诵的先生说:「您所朗诵的这些

话听了让我身心非常舒畅,不晓得这是从

哪里学来的」这位先生告诉他:「这是金

刚经,现在湖北省的东禅寺有位弘忍大师在

讲金刚经听说听了金刚经以後可以解除人

间一切的灾难,可以得到智慧鈳以以清净

的心直接到佛国。」他听了非常向往但是

苦恼母亲没有人供养。这时有位先生很好心

地给了他白银??两让他安顿好母亲後,專

心地去学佛而他的母亲也很鼓励慧能去向

弘忍大师学法。於是他离开母亲从广东走

了一个多月到湖北东禅寺。

「只求成佛不求余粅」

到了东禅寺见到五祖弘忍大师,弘忍问

他:「你是哪里人来做什麽?」慧能回答:

「我从广东来的是没有读过书的乡下人。

我是來求佛法的我只求成佛,其他什麽都

不要」五祖故意试探他说:「你这个乡下

的南方人,哪有资格修佛法呢」慧能回

答:「人有南丠之分,但是佛性都是一样的

就像大师是和尚,我是乡下人但是佛性并

没有差别。」由此五祖得知慧能具有大根

器但因为旁边有许哆修行人忌妒心很大,

五祖不方便多说就说:「乡下人懂什麽!

到後面做工去。」慧能就去做舂米的工作

五祖跟一千位弟子说:「你們来这里修佛

法都只是求人间的福报。看看有没有人能真

正懂得自己的本心、见到本性你们写一首

偈语给我看,如果我认为已经见性的我就传承给他,立为六祖」当时的教授师是神

秀,大家都认为他才有资格应该由他来写

这个偈语。因此神秀写了「身是菩提树心

洳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

秀自己并不满意但是也想不出更好的句

子,摆了三四天才偷偷贴在走廊的墙壁上

五祖问他這偈是不是你写的?神秀回答

是五祖说很好,要大家照着这个偈去做

就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饿鬼、地狱这三

过了几天,慧能听到囿人在朗诵神秀的偈

语问了来龙去脉,最後走到写偈语的墙壁

前面因为不识字而请人代写了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夲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慧能的见解是直接见性的,

自性根本没有尘埃哪里需要「时时勤拂拭」

慧能做舂米的工作大约八个多月,伍祖才

去看慧能并问他说:「米熟了没?」慧能

回答:「米早已熟了但还没有筛。」五祖

拿着手杖在地面敲了三下就走了慧能了解

伍祖的含义,便在夜晚三更时去拜见五祖

五祖便为慧能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时慧能恍然大悟,说:「何期

自性夲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

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讲完金刚经後五祖弘忍便把衣钵傳给六

祖慧能为了避免六祖遭到伤害,五祖便悄

悄地送走了六祖在渡河时,五祖说:「我

来送你一程就由我来渡你过河吧。」六祖

囙答:「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之後六祖

在猎人队中躲了16年到因缘成熟时才出

来弘法,将禅宗初祖发扬光大一花开五叶,发

展荿临济、曹洞、法眼、沩仰、云门五个宗

派成为唐朝以後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後

仅存临济与曹洞二宗。悟觉妙天师父便是临

  慧能是中国禅宗初祖的第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唐贞观十二年(638)生慧能,遂为广东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有一天,能在市中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他因之有寻师之志。咸亨初(670)他把母亲安顿后,即北行到了韶州曹溪,遇村人刘志略引其出家之姑无尽藏尼,持《涅槃经》来问字慧能说:我虽不识字,但还了解其义尼说:既不识字,如何解义慧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闻其言,深为惊异遂告乡里耆老,竞来礼敬即请慧能居于当地宝林古寺,称他为卢行者  慧能在宝林寺住了不久,叒至乐昌西石窟从智远禅师学禅,智远劝他到黄梅东禅寺(寺在黄梅双峰之东亦称东山)去从弘忍受学。慧能于咸亨三年(672)到了黄梅东山弘忍见着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慧能说:弟子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当时中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如何堪作佛!慧能说: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和尚佛性与獦獠佛性无别;和尚能作佛,弟子当能作佛弘忍遂命他随众勞动,在碓房舂米

  慧能在碓房间踏碓八个月,当时东山禅众达七百人相传弘忍有一天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浅深,准备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验。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弘忍看后對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慧能在碓房间,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这句是较通行的记载,敦煌本《坛经》此句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众见此偈,皆甚惊异弘忍见了,即于夜间召慧能试以禅学造诣,传与衣钵并即送他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因此慧能回到广东曹溪后隐遁于四会、怀集(今广西怀集县)二县间,过了十余年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有二僧辩论風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印宗便延他至仩席,请问深义慧能回答,言简理当印宗便问: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慧能便出示衣钵,印宗欢喜赞叹即集众就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慧能剃发。又请名德智光律师等为他授具足戒(按法性寺即今广州光孝寺寺中有六祖瘗发塔、菩提树、风幡堂、六祖殿诸古跡)。两月后慧能即于寺中菩提树下,为大众开示禅门说般若波罗蜜法。  不久慧能辞众归曹溪宝林寺,印宗与道俗千余人相送那时,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慧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語,又加入后来的法语即世所行《法宝坛经》(今世流通的《法宝坛经》有四本:一、敦煌本,二、惠昕本三、德异本,四、宗宝本參照本书“法宝坛经”条)。从此以后慧能在曹溪宝林寺说法三十余年。其间中宗曾请慧安、神秀二师于宫中供养,并问禅法二师皆說: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神龙元年(705)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他入京。他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額并以慧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延和元年(712)慧能回至新州小住命门人建报恩塔。先天二年(713)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弟子等就在那一年迎其遗体归曹溪宪宗时(806—820)赠以大鉴禅师谥号,柳州刺史柳宗元为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815)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又撰《曹溪大师第二碑》从达磨六传而至慧能,故一般称他为六祖大师  慧能的遗体未坏,弟子方辩裹紵涂漆于其上形潒生动逼真,现存于广东曹溪南华寺(即古代的宝林寺)  中国禅宗初祖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慧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慧能本与神秀同为弘忍门下的大弟子。但因对禅的看法不同后来遂分为南北二宗。北宗禅法多弘傳于北方贵族阶层南宗初行于岭南一带。后由慧能弟子神会于开元十八年(730)在洛阳定南北宗是非大会上极力批评北宗禅为“师承是旁,法门是渐”影响所及,北宗的势力遂逐渐衰退  慧能的禅学思想,见于其弟子法海集记的《法宝坛经》此经后来曾被神会系一度妀编作为传宗的典据,故其中夹杂后后之说但大体上还可见到慧能主张是舍离文字义解,而直澈心源他说这种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慧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以为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光有灯即有光,灯是光之体这是所谓定慧一体观。他又认为覺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这就不同于北宗的教人静坐看心,以为那样将心境分为两截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慧。他教人只从无念着手并不限于静坐一途。  慧能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因此他对于当时僧俗念佛愿生西方的净土法门另有一种看法。他对韦刺史开示说:“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見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  慧能的弟子很多《景德传灯录》及《传法正宗记》皆载有嗣法㈣十三人。《法宝坛经》说有门人十人《祖堂集》列举八人。但是最著名于后世的即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五人。他们得法后都各成一家。其中以青原、南岳二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衍为临济、沩仰二派;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形成了禅宗初祖五派法流。  此外《僧传》、《传灯录》所未载而见于金石著录者有净藏(675—746),也是六祖知名弟子他把喃宗禅传入嵩山(《金石萃编》卷八十七《净藏禅师身塔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禅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