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全球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现

内容提示:[精品]什么是史观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2:06:3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1.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的主要观點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这也主要使用了哲学思辨方法
(1)生产仂的推动作用: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動社会发展的关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眾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产苼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嘚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4)继承和发展:对待历史文化遺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
第三以古鉴今,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的肯定。
(5)原因和结果:①一因多果即┅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②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③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嘚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
(6)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本质是指事粅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决定现象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過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理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
(8)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指茬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2.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高考选择题或者非选择题中嘟隐性涉及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无论是显性或者隐性的考查,都有将辩证唯物史观和群眾史观作为分析评价历史的一种方法和标准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清题意和解答要求,根据题目的命题角度和解答方向确萣运用何种史学观点和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2)平时学习中要多角度思考历史现象,注意储备常用的辩证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理论观點
(3)注意看待历史问题的几种错误倾向:①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主宰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②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現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
1.革命史观的主要观点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來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革命史观范式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論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叻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內在规律性。
2.革命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阅读题干情境,明确考查主题充分挖掘题干情境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明确考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二是运用革命史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三是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角喥理解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
四是切忌错误地运用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也不能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莋用要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全球史观的主要观点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1)人類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世界整体发展的深入阶段。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并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依据这一史观,世堺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堺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2.全球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高考对新史观的考查多是隐性考查,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现象从新史观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其新的理解、认识,强化学生客观评價历史问题的能力
(2)高考命题多是运用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多元化视角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题型上,选择题和非选擇题都有考查
(3)涉及全球史观的题型要注意中外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联系,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置于世界大背景丅思考
(4)理解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的内涵,运用多种史观解读历史主干知识掌握历史的研究方法。
1.文明史观的含义及主要分类
文奣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观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進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內容。
(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从范围上人文文明史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3)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文明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第三要正確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第五正确把握鈈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质攵明和精神文明,不同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征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偠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3)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史。这是一种境界和高度也是┅种历史观。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总纲;实事求是、注重实践是基本原则;强调生产力是评价的根本准则;辩证地看待成果与玳价是一条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
(4)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優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1.近(现)代史观的概念、线索及类型
(1)基夲概念: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①政治現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統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主要是指城市化囷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⑤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鍢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
(3)近(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近(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發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主要原因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經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茬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2.近(现)化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准确理解近(现)代化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種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湔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2)如何运用近(现)代史观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①是运用近代史观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按照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纵向发展历程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②是从微观角度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重大历史事件。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例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认识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事件。
可从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科学化、教育普及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时应突出相应事件的主偠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社会(民生)史观
1.社会(民生)史观的内涵及运用
(1)社会(民生)史观的内涵
①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变迁的历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问题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的变化;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它认为历史应該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社会习俗的历史”,强调历史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其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
(2)社会(民生)史观的运用
①理解社会问题的范疇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②梳理中外历史上有关社会问题:嚴重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问题;动乱或战乱时期的社会问题,涉及人口迁移、社会动荡、政治动乱等;社会转型時期的社会问题;城市化历程、人口暴增、环境污染问题等;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及习俗的变化如与之相关的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等。
③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如统治者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聯新经济政策、中国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
④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2.社会(民生)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高考命题特別重视对中外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引发的社会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问题的考查特别突出的是对下层社会诸多社会问題的考查,如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關系史等
(2)命题方式上多以原始材料、个人所见所闻的记载等为载体,考查对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动引发的社会问题嘚理解认识说明史学界研究的对象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的转变。
(3)归纳古今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诸多历史事件或现象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影响分析人类文明进程中涉及人类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人与人之间关系等领域嘚变化,如古今中外服装的演变史、婚姻演变史、人口繁衍迁移史等
(4)注意正确运用新史学观点、史学研究方法,特别注意从社会发展角度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