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七七开战三个月灭亡苏联日本

假如当初日本人不和美国开战
假如当初日本人不和美国开战
最近一段时间,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因为东海问题日趋紧张,不由得让人想起七十多年前的那场二次世界大战,随手转动桌子上放的地球仪,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假如当初日本人不和美国开战,世界将会怎样?
日本人在甲午海战打败清政府后,霸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当然也包括目前的钓鱼岛,随后又灭了朝鲜,把朝鲜纳入自己的版图,紧接着在1931年“918”事变,建立了伪满洲国,其实就是一块变相的日本领土,当时的所谓大日本帝国的版图面积已经接近200万平方公里了。再后来还不满足,在1937年发动了“七七事变”进攻华北,叫嚣着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结果三年也拿不下中国。仅仅打中国也就罢了,居然还在1941年不知死活偷袭珍珠港,引发了太平洋战争,促使美国全面对日开战,惨烈的海上陆地战争历时四年,最后硬是靠美国扔了两颗原子弹,才把日本搞定。也是靠着腾出手来苏联人进入东北,才赶走100多万精锐的日本关东军。
如果在1941年日本不去偷袭珍珠港,而是偷袭苏联海参崴,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日本的海上力量当时是很强大的,七十年前,日本海上航母编队就在浩瀚的太平洋上和最强大的的美国航母编队玩命了,(比较起来,我们的辽宁舰现在真的还很稚嫩),以当时的日本海上力量攻击海参崴,真的不在话下,何况当时苏联人已经被德国人打的自顾不暇,哪有多余的精力来应付东方战线?这其实是斯大林当初最大一块心病。然而日本人却愚蠢地选择诺门坎和苏联人对决,结果遭致惨败。
海参崴离日本本土那么近,而且利用朝鲜和中国东北又可以从陆地联合夹击,最后拿下苏联在远东最大的军事基地。如果当初不和美国开战,不在印度、缅甸和中美英三国军队死磕,不在太平洋岛屿和美国人玩命,不在中国大陆关内和蒋介石、共产党纠缠,以日本的全部国力,又经营了东北朝鲜和台湾那么多年积累的实力,占领海参崴后,再一口气拿下乌苏里江和外兴安岭以东的大片土地,包括库页岛和南千岛群岛在内,真的不费多大力气,这样日本海也就成了日本的内海或者内湖,包括陆地海洋在内,可以形成一个近5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两亿的庞大帝国,那才是大日本帝国最实惠的选择。
我这么说,并非替日本人感到惋惜,而是替我们中国人感到庆幸,当然朝鲜人和俄罗斯人也会觉得庆幸。上帝欲使日本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我只是想说,面对重大的战略选择,作为一国的政治家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看清形势,而不能任由狂热的军人胡作非为,也就是说狂热的军队一定要有头脑清醒的政治家来掌控,军事要为政治服务,现在看来我们一直强调的“党指挥枪”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
说到这里可以再想象一下。如果日本人按照这个思路经营,把军队就部署在山海关一线,蒋介石可以集中精力搞定共产党,共产党也没有足够的理由,以联合抗日的名义扩充自己的实力,从而被国民党消灭或者诏安也就是很短时间的事情。而蒋介石在“安内”以后,还有实力和雄心打进关内“攘外”收复失地么?以当时中日两国实力上的差距,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此再次为共产党感到庆幸,也为中国人感到庆幸。
如此联想,真的不能让日本人再度武装起来,四处撒野,否则那将是东亚的再次悲剧。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详解淞沪会战:25万伤亡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字号:&&】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之间的首次主力会战,交战双方总共投入近百万兵力,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激战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抗战八年中规模最大,时间最持久的战役之一,震惊世界。
  纵观淞沪会战中,参战日军无论在兵员、武器,以及战斗力都是远远超越中国军队的,唯独那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精神为中国军队军所独有。此役中国国力和军力虽不如日本,但军民拚死杀敌,终以25万人伤亡的代价,坚决地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日本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的迷梦!
  延伸阅读:激战上海滩: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一天消耗一个师
  中日两国的战略意图
  日本之所以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是因为西安事变和平结束,国共停止内战,酝酿二次合作,如中国恢复团结统一,日本将得不到其预期的在华政治和经济利益;二是随着南京政府“新经济政策”的初见成效,中国国力开始充实,日本军部认为,必须在中国羽翼丰满之前予以挫折。同时日本也不相信“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南京国民政府此时有与日本作战的决心;三是国际形势使然。自1936年德意日反共协定签订之后,日军军部认为英美将被德意所牵制,无力干预其侵华行动;四是日本陆军“七七事变”只是取得了在华北地区的局部胜利,但未能使中国屈服。因此,日本海军部认为应该打击中国的金融和工农业的心脏地带――上海,严重摧毁中国继续抵抗的经济实力,迫使南京政府接受日本的要求。以上便是日本发动淞沪战役的目的。
  中国方面之所以决定一战,一是国内形势所逼“忍无可忍”,不仅华北将继东北之后沦陷,现在南京政府想求偏安江南亦不能;二是国内人心愤激,中国共产党主战观点深得人心,此时如再不抵抗,国共二次合作的良好局面有可能遭到严重破坏;三是中国国力虽不如日本,但国土面积辽阔,完全可以“以空间换取时间”,争取最后的战争胜利;四是南京政府把希望寄托在深忌日本势力扩张的美英两国的“调停”上,而且中苏当时正在谈判互不侵犯条约,短期内可望获得援助。
  此外,根据当时参与淞沪会战指挥全过程的中国军队多名将领事后的回忆,我们可以判明南京政府调动大军进行淞沪战役的意图,主要规为以下三项:
  一、从政治上说,上海不仅是中国最大的都市,而且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乃“中外观瞻所系”,“国际观感”十分重要,包含以上海之战来引发西方列强的干预这一目的。因此最高统帅部决定“不惜任何牺牲,予以强韧作战”。
  二、从经济上说,上海是我国经济重心,聚集于上海的国民政府经济和财政方面的利益,无论如何是需要保护的。且上海和江浙一带的工厂、物资也需要在对日作战的掩护下,向内地迁移。这也是不惜任何牺牲,予以强韧作战的一个目的。
  三、从军事战略上说,中国军队在长江流域作战,比之在黄河流域较为有利。因为,中国缺乏机械化部队,不宜在华北平原对日作战,且就全国地形言,在黄河流域与敌作战,不若在长江流域有利。因长江中下游可利用湖沼山地掩护,较为有利。
  淞沪战役期间在中国军队最高统帅部指挥部担任作战组组长的刘斐忆述统帅部的战略意图和目的如下:上海一战,对整个抗日战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很大的价值。首先,上海抗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有利于全国总动员;其次,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上海抗战可以扩大帝国主义国间的矛盾;第三,上海是国际观瞻所在,在这里进行坚强的作战,可以一正国际间对中国的视听;第四,打乱了敌人的作战计划,争取了主动;第五,上海是我国工业中心,群众觉悟程度高,群众运动的影响可以振奋全国;第六,可掩护沿海各省工业“物资向远后方撤退”。因为有以上原因,对上海一战,指挥部作战组是主张适当地硬拚的。刘斐的亲历忆述,真实地反映了举行淞沪战役的目的,此种战略企图在当时指挥部中是占着主导地位的。
  战斗经过
  自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即加强了对经济重心上海的挑衅。日,日军侵入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滋事,藉此集中多艘战舰,并以海军陆战队登陆,要求我撤退驻沪保安队,经我严词拒绝。其后,日军长谷清师团企图重演“七七事变”,于8月13日上午9时15分,集结驻沪陆军及海军陆战队约万余人,向我保安队进攻,淞沪战事拉开揭幕。
  鉴于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首次重要会战,双方集中了大量主力部队,中国军队方面集结兵力达七十个师,日军则有十多个师团,并得到重炮与战车部队的火力援助。在海空军方面,日军先后出动多个陆海军航空队支持地面部队作战,其总兵力约为中国军队的三倍,由此可见日军战斗力远较中国军队为强大。双方部队自日开始至11月下旬,激战达三个月以上,双方损失均极大。中国军队在达成迫使日军将主力自华北转移至上海方面,并达到消耗其战力目的之后,开始向内陆转移,淞沪会战遂告结束。现将会战经过概况分述如下:一、中国军队围攻时期
  日上海战事爆发,中国军队第9集团军于次日完成围攻准备,15日晨攻击据守上海市区约1.5万日军,重点指向日海军陆战队主力所在的海军营房,但因日海空军实力远超中国军队,故我军损失惨重,多次攻击亦未能成功。由于中日战争逐渐扩大,日本准备派遣增援部队,决定彻底摧毁淞沪守军。
  南京军事委员会鉴于战争扩大,遂在8月20日颁发战争指导及作战计划,以达成持久战的基本主旨,拟定攻守计划,并分为五个战区,其中淞沪地区属第三战区。在整体上,中国军队以一部集中华北,重叠配备设防,阻击华北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同时以最小限度兵力守备华南沿海各要地。最后,中国军队主力应迅速扫荡淞沪日海军根据地,成功阻止敌军登陆,并确保了山东、山西,力求争取时间以牵制消耗敌人。
  8月20日晨,中国军队发起第四次攻击,经一昼夜战斗,攻抵汇山码头,因日军增援部队已到达,而且威胁淞沪守军,中国军队攻势乃告中止。23日晨,日军一部于吴淞及其以东地区登陆;另一方面,淞沪中国军队也抽调部队予以迎击。但其后配有重炮与战车部队的日军不断增援,淞沪中国军队遂陷于苦战。至9月11日,双方对峙于吴淞──江湾──洋泾一线。
  二、吴淞镇浏河口间地区反登陆作战
  8月23日晨,日军增援部队分别在吴淞、宝山、川沙口各附近登陆,夺取沿江各要点,其后日军部队陆续增加。同时,中国军队则以长江南岸守备部队以及第9集团军专负对上海市区作战,吴淞镇以南归新编成的第15集团军负责,中国军队空军亦连日出动支持地面作战。但日军配备战车及重炮的支持,加以沿海作战,日军可藉海空军配合作战,致使我军伤亡惨重,激战至9月10日,战区重新调整部署,改取守势。
  三、中国军队守势时期
  中国军队调整部署后,张治中集团军与陈诚集团军分别在9月11日至14日退守浏河镇──罗店──蕴藻滨──江湾──洋泾之线。日军自14日对该线发动全面攻击,且集中火力于罗店附近。21日再发动攻击,以重点指向中国军队左翼部队,迫使中国军队退守蕴藻滨之线。此后日军乘胜追击,向蕴藻滨进行突破作战。至10月26日,双方已苦战二十余天,10月22日中国军队发动最后攻势,遭受挫折,日军并全面反击,突破中国军队阵地。中国军队被迫撤退南移,至11月5日双方对峙于浏河镇──罗店西方──苏州河左岸至南站之线。
  四、杭州湾北岸日军登陆
  上海战事爆发后,我军英勇奋战,成功打乱日军初期的部署,日军增兵至15万人,仍未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乃于10月中旬决定增派一个军自杭州湾北岸登陆,以打击中国军队侧背。11月5日拂晓,日军在金山卫附近正面登陆,击破中国军队守备部队后,继以主力向松江进攻。此时中国军队在上海市外围地区作战之大军侧背受严重威胁,鉴于迫诱日军主力转用于华东地区目的已达到,指挥部下令各作战部队向吴福线转进。
  五、沪京(南京)地区持久作战
  11月8日战区下达向吴福线转进命令,中国军队两个集团军在10日夜开始沿京沪线两侧地区撤退,但遭敌机日夜轰炸,一路陷于混乱。在两个固守新泾河西岸集团军掩护下,战区主力顺利撤退,向吴福线转进。日军也向中国军队发动小规模攻击,并在白茆口、浒浦口间登陆,企图切断中国军队主力退路,但作战失败。19日日军正面追击中国军队主力,迫使中国军队在吴福线决战。结果,在金山卫登陆之日军在19日陷嘉兴,即沿太湖南侧向吴兴进击。
  蒋介石鉴于吴兴、广德地区战略价值十分重要,亲令第7军向吴兴挺进;并令川军六个师,向广德急进,以策应第7军作战。其后自20日激战至26日吴兴失陷。第7军在第144、145两个师掩护下,向孝丰转进。此时日军又派两个师团进攻广德,川军五个师在长兴──广德间地区阻敌数日后,待锡、澄线守军向南京转进后,乃退至广德以西山地,淞沪会战至此结束。
  淞沪会战战况、两军之规模与战略
  纵观中日两军的战略部署,中国战略为“持久消耗战”,不在沿海、沿江地带决战,而以节节抵抗,消耗并吸引日本兵力,保持自己有生力量,即所谓“以空间换时间”的“磁铁战”,使日本欲罢不能。日本战略则为“速战速决”,但中国军民在淞沪会战中拚死打了三个多月,一战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白日梦。
  在会战兵力规模及战斗力方面,中国军队出动陆军约七十个师,外加七个旅及上海、江苏各保安团队,轻战车约一个营,还加上独立野战炮兵五个团又两个营等,合计50多万人。日本陆军总兵力九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外加两个支队又两个步兵联队,共计约22万人。此外,日军拥有重战车约两个大队、轻战车两个至三个大队;还有攻城重炮兵一个联队、野战重炮兵两个联队、野战炮兵三个联队。(编者注:一个日军联队的编制相当于中国军队一个团)
  海军方面,中国军队除海圻、海宁、逸仙、楚有、应瑞等轻巡洋舰与驱逐舰十余艘外,另有永绥、江贞、顺胜等炮艇,以及鱼雷艇二十余艘,合计约四十艘。而日本海军初期动用联合舰队第一、三两舰队兵力,包括“加贺”号航母在内,共有巡洋舰、驱逐舰及以下战舰共五十余艘。
  空军方面,“七七事变”时,我国空军虽拥有各式飞机六百架。但可用于作战的机数只有230架,预备机75架,合计305架。空军编为九个飞行大队、六个独立飞行中队,另有由航校师生组成的暂编大队,以及一个空运队,飞行员620人,设空军总站十处,空军机场110处。空军装备的各种型号飞机均靠进口,计驱逐机113架,重型轰炸机17架,轻型轰炸机52架,攻击机20架,侦察机103架。而同期日本陆海军飞机数达2700架,为当时世界空军强国。日本航空兵分隶于陆军和海军。陆军飞机1480架,下辖三个飞行团及直属第四、第五飞行联队。抗战初期,日本海军及其海陆军航空队兵力均占绝对优势。此外自明治维新后,日本科学技术逐步实现现代化,能够自行生产威力强大的武器,例如陆军配备的38式步枪,射程达3500米,比中国制造的“汉阳造”步枪远出1400米,而且在数量方面,日军枪炮数量也是远超中国军队的。此外,日本能制造性能优异的飞机、坦克、航空母舰和主力舰。中国除小型枪炮外,什么大型飞机、大炮和船舰都不能制造,军力悬殊。
  按编制装备计算,中日团级和师级部队的火力比较约为一比二,而中日师级部队按编制装备并依其发射速度其火力比约为一比三,故中国师按编制装备战力约为日军师团三分之一。若加上士兵训练、机动能力、补给能力和海空军对地面部队作战之支持等因素,则中国军队一个师的战斗力只及日军的十分一至十二分一。
  由此可见,淞沪会战期间,日本海陆空军事力量远远超越中国的。故日本口出狂言,宣称月内占领上海。但战争一开始,我军采取进攻态势,猛烈攻击日军在沪据点,挫败了日军从北方进行中央突破、速战速胜的战略意图,使日军在华北战场上转攻为守,在青岛地区暂停军事行动,打乱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的全盘计划,粉碎了他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此外,淞沪会战是我国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此役日军伤亡9万多人,被我军击毁的飞机达二百多架,舰船二十余艘。中国军队的拚死牺牲精神和战斗能力获得各国军事观察家的高度评价。英国《泰晤士报》当时发表社论称赞说:“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中国军队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阵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淞沪会战震惊世界的原因,还在于它的规模与战况。国民政府在“八?一三”前夕,集结了包括德国军事顾问团协助训练的精锐部队在内的数十万军队,全数投入淞沪战场。国民政府这样调集几十万部队进入淞沪地区,一开始就是有计划地要打一场大规模战役。不过,淞沪战役的规模并不是在开战之前或开战之初就已设定的,事实上它只是由一场规模较小的战役逐步发展成为一场大规模会战的。其战役作战企图也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日双方经过逐次增兵、轮番增援,作战规模日益扩大,最后才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会战,这是八一三淞沪战役的一个显著特点。
  南京最高指挥部最初批准的淞沪作战计划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战役计划。1937年7月底,京沪警备司令官张治中鉴于上海战事决不能免,于30日向南京提出我军宜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攻势,“先发制敌”,得到指挥部批准。8月11日,张治中部得到命令,向上海围攻位置开进,准备发起淞沪会战,此时南京最高统部只规定张治中指挥直接参加上海围攻作战的部队,以及两个多炮兵团。另外在龙华、虹桥、吴淞以及南翔、浏河、浒甫等地任警戒的也只有一个师又两个旅和上海警察总队与保安总团。张治中是使用两个师和两个多炮兵团发起上海围攻战的,这可以说是淞沪战役的起始阶段的规模。
  当然,随着日本进攻的不扩大,全国抗日情绪的高涨,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南京统帅部对全国全盘战局构想的日益发展,最高指挥部逐步提升了淞沪战役的地位,一步步扩大其规模,战略企图也日趋明晰和扩展。8月18日前后,南京统帅部获悉日本陆军二至三个师团增援上海。18日陈诚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决定把正在浦口至苏州间待命的第18军调进淞沪战场。20日,陈诚扩大沪战以牵制华北日军进攻的建议被批准,同日《第三战区作战计划》出台,正式提出淞战役“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
  8月21日,陈诚兼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此前,张治中统率的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继续担任围攻上海市区之敌;张发奎统率的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8集团军,守备抗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8月23日,日军第11师团和第3师团开始在川沙口和吴淞登陆,陈诚指挥第15集团军担任攻击登陆之敌。于是战局从虹口、杨树浦扩大到吴淞、宝山、罗店一带,真正演变为“淞沪会战”。8月25日,顾祝同调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统一指挥淞沪战役。这时,中国参战部队已扩展到三个集团军,并配备空军和炮兵支持的主力部队,大规模作战态势初步出现。
  淞沪战役的第二次大规模增兵是在9月中旬前后形成的。日军参谋本部鉴于8月下旬至9月间陆军两个师团又一个支队驰援战果平平,决定再次调派三个师团、一个旅团和空军一个团前来参战。这些部队在9月中旬起分批在上海登陆。至9月20日前后,日军除在上海附近的海军部队外,在长江和黄浦江沿岸集结有陆军五个师团,另十五个大队,共约12万人,拥有战车两百辆、飞机两百余架、火炮三百余门。日军各兵种协同作战的条件已趋形成,大规模会战的各条件日益成熟。
  中国军队这一期间在上海北郊对登陆之敌血战两旬,虽阻滞了敌人攻势,但仍未打退敌人进攻。9月中旬,中国军队后撤潘泾河阵地,转入阵地防御战。9月12日,第9集团军退守北站──江湾──庙行──顾家宅之线,同月17日,第15集团军退守双草墩罗店西南──庙行──大场之线。淞沪战局的严重形势和国内外的种种情况,促使南京统帅部以更新和更大的规模进行淞沪会战。9月21日,南京统师部改组第3战区指挥机关,由蒋介石自兼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和陈诚分别继任副司令长官和前敌总指挥。参战部队组成右翼集团、中央集团、左翼集团三个方面军,左翼集团辖第15集团军和第19集团军,中央集团辖第9集团军和第18、第61师等,右翼集团辖第8集团军和第10集团军,总兵力约为50余个师和五个炮兵团。
  9月17日起,敌我在北站──庙行──刘行──罗店西南──浏河之线,开始互相争夺之阵地战,至同月底我军后退蕴藻滨南岸──陈行──广福──浏河之线,接着敌向蕴藻滨南岸大举进攻,攻势直指大场。10月25日大场陷落,我军中央集团和左翼集团于10月底向苏州河岸后退。在这期间,敌我双方继续增派部队,战役规模进一步扩大。至10月上旬,日军的兵力已增加到近二十万人。中国方面,蒋介石在10月间又继续增调第21集团军、第11军团、第23集团军、第25军团等部队。至10月底、11月初,我方在淞沪战场的兵力增加到约73个师,淞沪会战由此达到最高潮。
  淞沪会战历时三月,中日两方军力悬殊,中国军队虽多,但分散在各自防区死打硬拼,注重正面防御,忽视侧翼安全;日军装备优良,取正面强攻,屡遭挫败,改从侧后登陆,迂回成功。但在我军民拚死抵抗下,日军伤亡9万多人,损失飞机二百多架,舰船二十余艘。我军虽然伤亡惨重被迫自上海撤退,但此战坚定了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振奋了全国同胞的爱国热情,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白日梦宣告破灭,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而中国军队的牺牲精神和战斗能力也获得了各国军事观察家的高度评价。拥有强大作战潜力的中国遂在艰苦战争磨炼之下,慢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上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向淞沪会战中牺牲的数十万英魂致敬!(陈凡)
&&责任编辑:苗津伟&&
&|&&|&&|&&|&&|&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责任编辑:孙姗姗
()()()()()()()()()
下载财经观察客户端
投诉举报:
在线投稿:
广告投放:
商业合作: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灭亡预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