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成吉思汗继承人孛儿只斤.窝阔台台,死于哪一年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受益惟谦·有容乃大&欢迎各位童鞋来到课外知识辅导中心,这里有无数的有趣内容等着大家!&——有任何不知道却很想知道的人事物都可以联系站长^_^
【讨论】教育下造成的差異
我兒子正在讀高二,考了一道歷史題: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
公元哪一年死?最遠打到哪裏?第二個答案兒子答不出來,
我幫他查找資料,所以到現在我都記得,是打到現在的匈牙利附近。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
它的題目是這樣的: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沒有死,
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
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麼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
後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
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
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
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
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意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
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
如果西班牙不夠強大,意大利不夠強大,盎格魯─撒克遜,會提早200年強大,日耳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
教師一看,說:棒,分析得好。
但他們沒有分數,只有等級,A!
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總是同我們在歷史問題上產生糾葛,
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書。
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題:
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我們叫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我們叫做抗日戰爭),
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裏?
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
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臺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臺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
臺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
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
跨臺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是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裏經過,
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馬上就會出兵那就打!按照判斷,公元2015 年至2020年之間,這場戰爭可能爆發。
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對華抗戰的準備。
我看其他學生的判斷,也都是中國跟日本的磨擦,會從東海開始,從臺灣海峽開始,時間判斷是2015年至2020年之間。
這種題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撇開政治因素來看這道題,我們的歷史教育就很有問題。翻開我們的教科書,題目是這樣出的:
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
每個學生都努力做答案。
結果我們一天到晚研究什麼時候割讓遼東半島,什麼時候 丟了臺灣、澎湖、賠償二萬萬銀兩,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
背得滾瓜爛熟,都是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數字。
那又怎麼樣,反正都賠了嘛!銀兩都給了嘛!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怎樣!
人家培養的是能力,而我們灌輸的是知識。
天啊!不能完全責怪孩子,應該反省的是我們大人。
中国历史十大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冯梦龙)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为什麽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了普希金的伟大,因为我们都很喜欢他的那个《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那个丑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过想要一个新木盆。第一个愿望被满足之后,第二个愿望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胃口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仍旧只有一只旧木盆。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
  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这里所说的商鉴,究竟要我们鉴什麽?
  其一,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双筷子或一只木盆。只是大坝一旦决了口,洪水便会一泻而下。
  看一看那些贪官,只要收了第一笔贿金,以后的事便不由他了。
  只是,人的意志力是多麽薄弱。一旦坐上权力的交椅,有几个人能拒绝这第一次?
  其二,整个过程是&进行性&的。
  &进行性&一词是我从医学书中借用来的。像癌症,就是进行性的。不断地发展,不会中止,也不会逆转,一直进行下去。
  殷纣王身边,虽有比干和萁子这样的贤臣,却无法劝阻他。依靠臣下的劝阻来制约至高的皇权,其有效性显然不足。所以,事态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其三,&其亡也忽焉&。
  《左传,荘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里的&忽&字,意为迅速,突然。
  洪水溃堤,转瞬之间,一泻千里。
  李自成打进北京,一生事业达到巅峰。由巅峰而至于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转瞬之间。
  殷纣王之后,两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陈胜、王莽、陈后主、隋炀帝、黄巢、朱温、李煜、李自成、洪秀全、蒋介石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
  殷纣王,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他给后人留下了什麽?留下了两个字,&殷鉴&。
  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
  黄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窑洞中向毛泽东提起&其亡也忽焉&这样的历史规律,因此,有人将这个定律称为&黄炎培窑洞定律&。
  越王句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杀文种的时候,句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
  有七种方法灭吴,应当很有智慧,却遭了句践的毒手。
  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范蠡之智,显然高过文种,终能免於一死。
  兔死狗烹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断地重演。
  能够吟诵《大凤歌》的汉高祖,也是小鸡肚肠。依赖韩信的军事天才,夺得天下。原说是与韩信&共天下&的,后来非但不&共&,还要了韩信的命。
  倒是张良聪明绝顶,托言辟谷,躲到深山里去。刘邦一死,张良的辟谷秀也就谢了幕,照旧吃饭。
  说到杀功臣,狠毒莫过于朱元璋。当年帮他打天下,战将如林。后来朱棣南下,朝廷居然派不出得力将领去带兵。幸好不是北边的蒙古人打过来,否则朱姓的江山,传到第二代也就败了。
  赵匡胤说,&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得了天下,却又睡不着觉,夜夜失眠,竟为何事?
  天下汹汹,想要南面为王的野心家何其多。就是咱自家,当年&黄袍加身,&不也是个野心家?如此说来,野心家就睡在我们的身边。
  老是疑神疑鬼,睡不好觉,搞得神经衰弱,以为真是狼来了,于是起了杀心。
  这是一种思维定势,世人无论是谁,只要坐(抢)到这个位置上,总会不由自已这样去想。原本抢来的东西,难保不被别个抢去。所以,历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不断重演,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文革时期,我是一个逍遥派,一个观棋不语的看客。看来看去,看得多了,心里就非常佩服范蠡这个人。
  那些造反派,开始时受压,可怜兮兮的。后来得势,内部就分为许多派别,彼此争斗不休。
  几乎没有例外,一旦外部的压力消除,内部立刻就分化。
  人为什麽会是这样,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现在这些做生意的人,若是几个人合伙共同创业。开始的时候,兢兢业业,在艰苦环境中共同拚搏,尚能齐心协力。一旦家大业大,有了丰厚的利润,就会生出异心。彼此猜忌、龃龉,终至于分道扬镳。
  难道人的天性就是这样?
  后人把范蠡的这个定律表述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论及天下兴亡之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奸臣和小人,虽为人所不齿,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皇朝的灭亡,国家的劫难,往往与他们有关。
  《史记》中有《佞辛传》,《汉书》中有《奸佞传》,《新唐书》及其以后的《宋史》、《元史》《辽史》、《明史》等正史中都有《奸臣传》。奸臣在历史中的地位,史家不敢忽略。
  &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祸国&六贼&童贯、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只不过,这只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
  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
  这就是包围定律。
  包围者不仅有奸臣小人,还有女人,像妲己、褒姒、以及文*中的白骨精。虽说&女色亡国&论是不对的,但坏女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将一块磁铁投入沙堆中,磁铁表面便会粘上些许铁屑,磁铁吸引铁屑,是因为存在磁场。
  围绕着权力,也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权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向移动。于是就有了&包围&。包围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中国,有权力就一定有包围。
  权力越大,包围就越厚。
  一个皇帝周围,有三宫六院,无数的宫女(唐朝后宫宫女最多时可达数万人),无数的太监,无数的虎贲勇士,还有皇亲国戚,文臣武将。千军万马,铜墙铁壁,把一个&寡人&包围在当中。
  寡人心里高兴,就要走出去巡视。但即便他真的走到了田间地头,也得不到真实。因为&下面&的人熟谙蒙骗之术。一切场景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滴水不漏,皆大欢喜。
  鲁迅先生认为,&猛人倘能脱离包围,中国就有五成得救。&先生因此想作一篇《包围新论》,讲述&包围脱离法&。&然而终于想不出好的方法来&。
  我那时就很悲观,鲁迅也如范蠡一样,是中国最聪明的人,居然想不出好方法。
  后来听说瑞典首相出门不带警卫,上班乘公交车。心想,答案就在这里了,包围是可以打破的呀。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转录如下: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从来人们都把敌人看作是祸害,无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唯独柳公认为,有敌人是好事。
  毛泽东对这篇短文推崇备至。
  毛泽东一生,空前绝后,以他的眼光,审视历史,何以对这篇短文情有独钟?
  古人治国,由大乱到大治。毛泽东治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把整个中国搞得如火如荼,水深火热。毛泽东的斗争哲学是否与《敌戒》中宣示的哲理有某种契合?
  千年大树,其里皆空。我们这个老大帝国,历经几千年,早已完全腐朽了。
  比较中国的历史与西方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欧洲大陆,自罗马帝国以后,列国争雄,就像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总有打不完的战争。一个国家,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励精图治。所以,西方文化中的主旋律是竞争。西方的政治、哲学,市场经济,都强调竞争。在他们的电影、游戏中,充斥着激烈的争斗场面。
  我国的历史与欧洲完全不同,自秦统一以后的两千年,几乎一直是一国独大的局面,周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实力可以与这个中央帝国&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没有强大的敌人,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内部自然就腐化。未闻边塞号角,但见歌舞升平。自秦以后,皇朝的历史,一代不如一代,整个社会的精神处于退化之中。
  正是这种历史环境长期地作用,使中国人鸩於安乐,不思进取,怯懦畏葸,麻木不仁。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把他造成鞭炮,用于喜庆娱乐之中。西方人却把他造成武器,使人类的战争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
  当今世界,美国人横行天下。是三次大战(两次热战一次冷战)造就了美国人之&横&。
  中国人讲究&中庸&,讲究&和为贵&,这是我们的哲学,我们的传统。热爱和平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条件是不会有别个打进来,亡了国。
  我不是法西斯式的好战分子,对于阶级斗争那一套更是深恶痛绝。但我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中华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克服我们千年之惰性,振奋民族精神,从容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和竞争。
  梁启超鼓吹《少年中国说》,&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霹雳之声,撼人心魄。
  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党(派)争&持续不断。
  西汉有外戚、宦官作祟,东汉有清议党锢,魏晋南北朝有士族门阀,唐有刘李党争,宋有&元祐党人碑&,明有东林党、宣党、崑党,清有帝党、后党,国民党内有黄埔系、cc系、政学系等。
  各朝各代,都有朋党、帮派,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朋党现象,有其社会根源。
  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他是一个宗法社会。
  一部《红楼梦》,其隐含的意义,不是什麽反封建。《红楼梦》用一个凄绝动人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宗法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特点。荣宁二府,是一个大的(宗族)家族。像一棵大树,有主干和旁枝。&亲不间疏,后不僭先。&有规有矩。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互相倚持,结为势力。更有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彼此回护。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盘根错节。只有明晰了其中的脉络,才算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中国宗法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盘根错节。
  一个人立于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在他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亲戚关系、乡党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徒)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帮会关系、同志(道)关系等等。
  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源。聪明的人,运作得好,前途无量。
  无论处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能见到中国人在忙着拉帮结派。像一个个勤奋的蜘蛛,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网络。
  网络越大、越结实,捕获就越多。
  现在说打贪官,须先搞清楚,贪官后面的保护伞有多大,前后左右铁杆关系有多硬。否则贪官打不到,反倒捅了个马蜂窝。
  对于中国的朋党现象,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褒贬不一。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结党营私&。宋朝欧阳修却认为,&小人无朋(党),惟君子则有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常常结为宗派,十分自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对此十分忌讳,刻意回避,讳莫如深。其实大可不必。
  像毛泽东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公开承认,&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倒是日本人比我们痛快,他们的政党内部就分为不同的派别,公开活动,堂而皇之。这是日本国内政治的一大特点。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内容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害&。
  依常理来看,是有些奇怪。像王安石这样的改革家,诗文写得极好,富有智慧,怎麽也会犯一些不断被重复的简单的错误?
  中国的农民对此有他们自己的解释。在农村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上面的经是真经,都是下面这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歪嘴和尚何以要把经念歪?考其原因有二。一是和尚水平太差,不会念经;二是和尚故意要把经念歪。我以为后一种情形居多。
  吴思先生在其《血酬定律》一书中提到明朝官员的薪俸太低,其各项必要的支出加在一起高过俸禄的收入。吴先生认为,与其他各个朝代相比,明朝官员的俸禄是最低的。明朝官员俸禄虽低,尚有俸可领,而在王莽时期,官员们从朝廷中领不到钱,俸禄为零。
  读史读到这里,觉得十分有趣。不给官员发薪,难道让他们去喝西北风?自古有喝西北风的老百姓,未见有喝西北风的官员。
  结果是王莽时期的官员却因零俸禄政策而大发其财。既然朝廷不给发薪,他们只好自行解决,正好有了借口,可以理直气壮,大肆搜刮。
  在我们推行各项改革措施时,经常碰到的一种情形是,&两头热,中间凉。&中间热不起来,自有其道理。
  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每个人都努力要保持自己的生命。这种&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本动力。
  Selfpreservation,一个很好的词,每个人都会Selfpreservation。我以为,既然每个人都会Selfpreservation,官员们的Selfpreservation也是自然的,无可非议。
  为甚麽和尚要把经念歪?为甚麽中间热不起来?皆因为中间的官员们认为改革不利于他们的Selfpreservation。
  要Selfpreservation的官员去为供养他们的农民减轻负担,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悖论。
  在这个悖论中,最关键的是农民和官员之间的供养关系,假如去掉这种关系,悖论就不能成立。或者,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由中央财政给官员们以补偿,两方都不吃亏,&中间&也就没有道理再凉下去。
  王安石的变法,十分缜密,像&青苗法&之类,仔细阅读其内容,确实为农民考虑得十分周全。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样的殚精竭虑,最后却惹得民怨沸腾。
  是各级官员和胥吏在其中做了手脚,捣了鬼,把一件好事搅成一塌糊涂。
  吴思先生所说的&潜规则&,正是官员胥吏们的捣鬼之术。官员们捣鬼有术,他们不仅有&潜规则&,有时更是肆无忌惮,毫无规则,随心所欲。如老百姓所说,&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这里说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和尚要吃饭,一个是和尚会打伞,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尚要吃饭是正常的,也是正当的,不给他们吃饭,或吃不到好饭,他们就会去&打伞&。
  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次变法,成功的不多。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执行难&。好的法律,好的政策,到了中下层官员手里,常常会走了样。批评者常常把矛头指向中下层官员。我以为虽然是中间环节出了问题,根源却在上面。表面上是一个&执行难&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设计问题。
  设计一个好的政策(比如说&青苗法&),同时也应配备一个好的&路线图&。在这个&路线图&中,必须把&和尚要吃饭问题&与&和尚会打伞问题&列入日程。不考虑并重视&和尚&问题,好的政策就只是空中楼阁。或者我们说,一个好的设计师,要想把他设计的好政策付诸实施,顺利推行,必须首先把&和尚&安顿好,否则,&黄宗羲定律&就会不断重演。
  年,太平军两次打破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取得大捷。
  有人说,虽然打了胜仗,但客观上却帮了清廷的忙。何以这样说?
  驻守江南、江北大营的是清廷&精锐&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绿营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八旗兵则更为腐败无能。两营溃败,湘军成为清廷主力,形势急转直下。
  当年八旗兵入关,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只凶猛的老虎后来为什麽会变成如此熊样?
  富贵人家,总是难以持久,是中国历史的规律。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有本事的君子,得了个好位子,挣了一大份家业,想把他千秋万代的传下去。但&五世而斩&,君子的梦想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
  老百姓的说法,更加令人扫兴。他们说,&富不过三代&。
  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贫与富,是在不断地转换。也许这是一种自然的调节,自然的公正。
  为什麽富者不能恒富?富贵人家之所以会出败家子,我以为原因有四:
  一曰&骄&。
  八旗兵入关,满人成为统治阶级,拥有特权。八旗子弟一不务农,二不做工,对汉人有强烈的优越感。
  由&骄&而&横&,一些贵胄子弟仗恃父兄的特权,在社会上横行霸道,欺男霸女。
  红楼梦中的薛蟠,打死人命,抢了丫头,扬长而去。古代法律,不仅&刑不上大夫&,亦且&刑不上大夫之子&。
  二曰&奢&。
  八旗兵入关,大肆掳掠。许多人在战争中聚敛了大量的财富。
  西方人拥有了财富,会把他变为资本,不断增值。我们中国的富人比较缺少这种进取心,尤其是一些新贵,有一种暴发户心态,喜欢彼此攀比,讲排场,一掷千金。像&石崇与王恺争豪&这样的事,是一种流行病,一直流行到今天。
  生于锦绣丛中的富家子弟,耳濡目染,他们的攀比和挥霍,更是青出于蓝。
  惟其如此,才有了五陵少年和八旗子弟。
  三曰&淫&。
  古人告诫我们,&富贵不能淫。&此处&淫&字之义,乃是迷惑与放纵。
  之所以有这样的告诫,是因为富贵能迷惑人,使人放纵。通常我们说,饱暖思淫欲。或者像现在人们所说的,男人有钱就学坏。有钱会使人们产生更多的欲望。外部世界又充满了各种诱惑。内部的欲望碰到外部的诱惑,两者一拍就合。
  已经成熟的男人尚且无法抵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小孩子的自制力如何比得上男人?
  四曰&逸&。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句话流传很广。
  好爸爸是很有用的,他可以帮我们进入好大学,帮我们安排好工作,帮我们步入上流社会,过安逸生活。但好爸爸也有副作用,他使我们失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旦失去了好爸爸,美丽的象牙塔便会轰然倒地。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富人,富人子弟如何承继父业,已成为一个问题。解决富家子弟问题,我们的学者开出药方来是四个字,&加强教育&。像美国人,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尊精神。据说他们那边百万富翁的孩子也会利用假期去打工挣钱。
  一些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不是什麽教育问题,他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正是那样的社会,那样的传统,生出那样的孽障。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是一个社会问题。
  有晋人撰文说,某晋商家业兴盛达两百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定律。家业延续两百年,确实了不起。但两百年后又如何?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个题目是我从一本题为《蒋党真相》的书中看来的。
  书中说,清末权臣袁世凯,为大清帝国送了终,人称&权大欺主&。蒋介石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其&御下之术&是,暗中支持和挑唆各个派别和山头(黄埔系、cc系、政学系)相争,各派彼此争斗、钳制,需从蒋那里寻求支持,于是蒋超越各派之上成为无法撼动的最高领袖,云云。(早年读过的书,印象十分模糊了。)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扰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
  历史上&权大欺主&的事屡见不鲜。楚成王儿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杀;吴国公子光派专诸刺杀王僚;西汉末有王莽篡汉;晋有&八王之乱&;三国时期有曹操、司马昭擅权;隋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宋有赵匡胤&黄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难&之变等等。
  在封建皇朝,存在着两种大搏弈。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皇储(太子)之间,另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权臣之间。皇帝和皇储,亲生骨肉,也会为了权力生死相搏。虎毒尚且不食子,帝王家庭内,却会上演父(母)杀子,子弑父,或兄弟相残的惨剧。皇帝和权臣间更有说不尽的恩怨。&君臣一日百战&,君权和相权较力,外戚或宦官擅权,朝堂和皇宫从来都是权术和阴谋的演练场。皇储和权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险的人物。说他们危险是因为他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君王权力的威胁,他们自身也因此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这种危险状况有时会演变成危机,甚至发生大的动乱。
  如何防止&权大欺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学最大的课题之一。
  我的专业是《园艺学》。我们有一个名词叫顶端优势。当一棵大树中心干上的分枝高过中心干时,其生长势会强於中心干,最终取而代之。
  取而代之,是因为&生长势&的对比发生了变化,终于成为&强枝弱干&。在帝国的朝堂上,当帝王与臣下&权势&的对比发生变化时,也会有&取而代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一样,对优势地位的竞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我想人群之中心生羡慕的应当不止是这两人。人们常说,&打江山,坐江山。&何谓&坐&?&坐&就是享用。把一个大饼送给一个饥肠辘辘的穷汉,穷汉会&享用&赐给他的美食。一个皇帝,他所&享用&的并非一个大饼,皇帝打下了&江山&,他&享用&整个国家。无数美女,多少美丽与温柔,还有各种奇珍异宝,山珍海味。这样的&享用&,怎不令世人羡慕?
  现时的人把权力叫做&公共权力&,认为&主权在民&,古代人的观念则完全不同,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芸芸众生只不过是一群驯顺的绵羊,皇帝和官吏执长鞭鞭笞天下,他们是牧羊人。一切权力归于统治者,是统治者的私有物。正是这种权力私有的特性,导致了无休止的争夺。象是一个金苹果,被众人抢来抢去。&高才捷足&者从血泊中抢到它,然后&坐天下&,享用整个国家。
  西方资本主义也有争夺,他们争夺的是金钱,物欲横流,我们称之为&拜金主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更看重权力。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我将其称为&拜权主义&。
  人们常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人之欲望,难道仅仅只有食欲和性欲?**时期,我感受到人世间还有一种欲望,超越食欲和性欲。那样的饥渴,那样的迫不及待,那样的不顾一切,那样的不知羞耻,那样的不择手段,那样的心毒手狠,心心所念,只是为了权力,这就是&权欲&。人世间居然会有这种东西,如此强烈,令我惊奇,
  古代权力私有的特性,更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权主义&,两者叠加,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血腥的连续剧。
  还有一种原因导致&权大欺主&,有人将其称为&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
  《左传》云&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这句话,清晰地勾勒出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一级压一级&,形成一种压力&稳定结构。整个系统的稳定,取决于压力的梯度,越往上去,压力越大,权越重。根据韩非子的学说,处于这种压力结构最上端的君王,必须具有一种强大的&势&(以势压人),君王一旦失去其&势&,整个压力系统就会崩溃。一般开国的君王,熟谙权术,具有铁腕,拥有某种强&势&,下面的人摄于其&势&而不敢有非分之想。这种铁腕和强&势&,在其后人那里却难以为继,甚至出现像晋惠王这样昏聩的白痴,或像溥仪这样幼年登基的小皇帝,强&势&荡然无存,于是出现&强枝弱干&,&权大欺主&,&取而代之&。
  &权大欺主&是封建社会始终没有解开的一道难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
  &毛&是个什麽东西,有一股腥膻之味。堂堂乎文人雅士,怎麽会是&毛&?
  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他们负笈而行,周游列国,天马行空,十分浪漫。那时的人,他们&笈&中装着的那份精彩只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他们背负着它,走遍世界。他们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说服全世界。他们的思想像凌空而过的天马,高远而神奇。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清泉汇集之处,是大海,激荡澎湃。
  秦以后的文人,他们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经书和教义,他们整日诵咏的是别人思想的片断。文人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干涸了。天马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於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
  文革时期,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正在思索和撰写一篇真正具有&独立见解&,与别人观点完全不同的大块头文章。我问他,&林彪说,我们这麽大的国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这是什麽意思?这是说,所有人的思想,都要统一,最后只能有一个思想,就是毛泽东思想。你现在不讲统一,反倒要独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如果说你写文章是要阐释某人的思想,那叫什麽&独立见解&?&朋友甚感迷惑,终于没有写完他的&大块头&文章。
  秦始皇时代,确实有过一些活的不耐烦的文人,他们执着於&自成一家&,不肯统一,后来都被秦始皇送到&坑&里去了。自那以后,文人们都学了乖,知道&坑&的厉害,自觉地维护&统一&,不再闹独立性了。
  林彪的话,含有某种哲理。我们这麽大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固执己见,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百人百性,众说纷纭,岂不是乱了套?千人敲锣,一锤定音。没有这一锤定音,千面锣只会敲出杂沓之音。
  我以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不过,这件事的难度相当大。&车同轨,书同文,&做起来并不难。而要把这些十分固执的文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难奏其效。
  但秦始皇的做法过于血腥,后人诟病甚多,称其为&霸道&。到隋唐时代,使用的方法就先进得多,不再用&霸道&而改用&王道&。如果说秦始皇采用的是&大棒&政策,唐代以后则更多采用&胡萝卜&政策。应用科举的方式,使那些出身于豪门或是寒门的士子们都有了进身之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甚於焚书。&说的就是这种&胡萝卜&政策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无论&大棒&还是&胡萝卜&,都只是外因。使知识分子变为&毛&的还有其内因。
  有人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我以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至少在我们中国不可以这样说。
  如果要用社会的良心去定义知识分子,中国文人的大多数都会被排除在外。
  许多人不喜欢&文人&这个词,甚至以为他是一个贬义词。把&文人&的&文&去掉,他和普通的人就没有甚麽大区别。一样的有七情六欲,一样的要食人间烟火。治国者为他摆下了盛宴,有&颜如玉&、&黄金屋&、&千盅粟&,他们怎可拒绝?自然就会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忠心。这是顺理成章的。当然,文人与普通人还是有一点区别,他们的功利心比普通人更为强烈。这些都是文人变&毛&的内因。
  在&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这种变化缘於一种不可抗的力,所以成为一种规律。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千年不改,万人一律,没有哪个可以逃脱。
  举国一致,只有一个思想,欧洲人没有做到,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是很值得骄傲的。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对于我们的成绩也须一分为二。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依附於&皮&之上,当然很好。只是要从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产生出像洛德、卢梭这样的思想家以及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决无可能。晚清以后的落后与挨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呵呵,这个就比较常见了
中国58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如何丢失的
1、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七年),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国土,于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丧失。
2. 1727年10月21日(雍正五年),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十万平方公里国土,被迫签订恰克图条约而丧失。
3.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约十万平方公里之库叶岛,被俄帝暗中吞并。
4. 1840(道光二十年),原为我属邦哈萨克,被俄帝侵并,该邦面积约百万平方公里。
5. 1840年(道光二十年),原为属邦布鲁特,约十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被俄帝并吞。
6. 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混同江以西,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面积约四十六万平方公里土地为俄帝侵占,并逼清廷签订瑷珲条约加以承认。
7. 1860年11月14日(咸丰十年),混同江及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附近,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为俄帝侵占,事后逼清廷订北京条约加以承认。
8. 1864年(同治三年)后,自沙渍达巴哈起,至葱岭止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俄帝逼清廷订立塔城界约等多次界约,加以承认。
9. 1868年(同治七年),约百万平方公里面积之我属邦布哈尔汗国,被俄帝侵并。
10. 1876年(光绪二年),原为我属邦浩罕国,约三十五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被俄帝吞并。
11. 1881年(光绪七年),自伊犁西南天山之阴,那抹哈勒克山口起至伊犁西北喀尔达止,约二万平方公里国土,俄帝逼清廷订立伊犁条约而丧失。
12. 1883年(光绪九年),额尔齐思河及斋桑泊附近,约二万平方公里土地,于俄帝逼订科布多塔尔巴哈台界约而丧失。
13.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新疆省极西地区帕米尔地方,约一万余平方公里土地,被俄帝与英国瓜分。
14.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俄帝强租旅行顺大连,该两港口面积约三千八百平方公里。
15. 1921(民国十年),俄帝先唆使唐努乌梁海独立,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正式侵并,总面积约十七万平方公里国土。
16.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俄帝要挟英美订立雅尔塔协定,同年十月外蒙古举行所谓公民投票(苏军亦参加投票)。我go-vern-ment被迫承认其所谓&独立&。面积有156.6万平方公里。
中国史上的惊人巧合有那些?
一、的开&启&与终&桀&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的世袭王朝。根据现代考古学研究结果,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灭亡于约公元前1600年,延续了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先后出现了17个君主。
  现代考古学研究已经证明,在大禹做原始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但是&公天下&的原始部落联盟首领禅让制并没有改变。&家天下&的世袭制代替&公天下&的禅让制是从开始的。
  大禹因为治水有功,根据禅让制的规则,做了舜的继承人。同样按照禅让制的规则,大禹的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本来是要传给的。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并且杀死了伯益。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部落的首领,以期获得联盟各部落对他地位的承认。有扈氏对夏启破坏禅让制的做法十分不满,坚决不出席钧台大会。夏启调动军队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族。这次征讨巩固了夏朝的统治。
  夏启死后,继承王位的太康在的进攻下丧失了权力。直到继位以后,夏朝的政权才被重新夺回并得到巩固。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以后,夏朝统治者都善于控制东夷,或是与东夷搞好关系。然而到了统治天下的时候,夏朝却一味地讨伐边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时,夏桀是一个昏庸无能、贪图享受的暴君,想尽办法残害忠臣和百姓,重用乱臣贼子。因此,四方诸侯纷纷要求推翻他的暴政,使得夏桀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
  商汤看到推翻夏桀统治的时期已经成熟,便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联合四方诸侯向夏朝发起了进攻。在鸣条之战中,商汤的军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夏桀在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了。
  夏的&家天下&世袭王朝是由夏启开启的,而终结这个王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则是夏桀。&启&就是开启的意思,而&桀&的谐音就是终结。这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还是冥冥之中就已经注定了呢?&
  二、与三国归晋
  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三国后期,魏、蜀、吴三个政权又归于一统,而此时统一天下的,恰巧就是晋朝。
  三家分晋指的是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分封韩、赵、魏三家为侯国。的编年体史书就是从这一事件开始记载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联合废掉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了。三家分晋是春秋与战国的重要分界点,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从此,韩、赵、魏都成为了中原大国,再加上原有的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三国时期是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等三个政权并立。三国存在的时间非常短,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最后归于晋朝的大一统。
  公元263年,派、邓艾、分兵三路蜀汉,与蜀汉将领姜维发生拉锯战。魏军被挡阁之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汉主投降,蜀汉为魏所灭。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并开始筹备伐吴。公元279年,晋朝兵分六路,由北、西两面向东吴进发。公元280年,晋军成功攻克建业,投降,东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了天下。
  三、盛极一时的短命王朝
  秦朝和隋朝都完成了我国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大一统,都建立了强盛的东方帝国。然而更加巧合的是,这两个统一强盛的王朝都一样的短命,都断送在了二世的手中,并且这两位二世皇帝还都是被自己的臣属害死的。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世袭王朝,它的建立者是。嬴政消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秦始皇消灭六国之后,北击匈奴,南下,使得秦帝国的疆域迅速扩展,建立了强盛的东方大帝国。然而仅仅在15年之后,秦朝的第二代皇帝,就把大好江山葬送他人之手了。公元前210年,即位。他进一步增加苛捐杂税,加重刑罚,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广大民众的生活异常困苦艰难,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公元前207年冬天,宦官杀死李斯,自己当上了丞相。后来赵高又施计谋杀了二世皇帝。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几年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南北朝割据的局面。统一的隋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由于二世皇帝的暴政,如此繁荣强盛的大帝国很快就灭亡了。隋炀帝公元604年即帝位,年号大业,在位13年。在位时期,他修建长城、大运河和东都洛阳城,三征,同时对国内百姓横征暴敛,导致了北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摇摇欲坠。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命令修治丹阳宫,准备迁居那里。在他所乘坐的龙船到达江都的时候,部下共谋推举为首,发动了兵变。宇文化及逼迫了隋炀帝,盛极一时的隋朝就此灭亡了。&
  四、汉朝与唐朝的巧合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和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之为两汉。西汉的创建者是,建都长安;东汉的创建者是,建都洛阳。其间,曾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两汉是中国在世界上非常辉煌的历史时期。汉高祖至文景两帝时期的汉朝,经济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成为东方第一经济强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都闻而惧之。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匈奴战败后被迫向北逃窜。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大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发生叛乱。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将中国人称为&汉人&,而汉朝人对这样的称谓也很满意,&汉&从此成为伟大的华夏民族恒久的代号。
  而多年以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唐朝,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控制。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称神都,史称武周,也称&大周&。&大周&国号一直延用到公元705年唐中宗复位。唐朝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后日渐衰落,至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梁王篡位灭亡。唐朝历经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共289年。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这两个强盛的帝国之间有很多巧合之处:都前承一个强大而短命的王朝,都继承了其丰富的遗产,并且除名义上的外,实质上都几乎是前朝的延续;都有一个中兴的过程,东西汉的承接与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都历尽艰险而不亡;在开国初期,都有一个女人掌握朝政大权(汉朝是,唐朝是武则天),并且在权力回归后,都有一个中兴时期(和);都面对一个北悍的(匈奴、突厥),而且都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地位,并最终迫使北方民族走向衰败;都大力发展西域,并统治西域广大地区。&
  五、南朝的军人政变
  并起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长期分裂对峙的历史阶段,史学界称之为&南北朝时期&。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区域,出现了四个政权更迭的现象。取代东晋建立宋,取代立齐,取代齐建立梁,取代梁建立陈。这些政权更迭都是掌握军权的重臣发动政变而造成的,故事情节如出一辙。
  刘裕本是东晋的将领。公元404年,刘裕平定之乱后,就牢牢地掌握了东晋政权。接着,他通过发动北伐,使自己的威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公元420年,晋恭帝被迫让位,刘裕即位称帝,建立了南朝宋政权。刘裕死后,皇族内部斗争激烈,并且相继出现了几个残酷的暴君,政局一度非常混乱。
  在混乱的局势之中,南兖州刺史萧道成逐渐坐大。公元479年,宋顺帝逊位,萧道成自立,改国号为齐,南齐政权建立,萧道成即为齐高帝。齐高帝和其子齐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措施,下令禁止大族招募佃客和占山封水,减免赋税,发展教育。齐武帝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皇位而相互残杀。齐明帝萧鸾通过流血政变登上皇位以后,大肆杀伐,先后诛杀了12位亲王。东昏侯更加残暴,前代皇帝的子孙被他诛杀殆尽。
  公元501年,刺史萧衍起兵攻进建康,次年三月接和帝萧宝融东归,途至姑熟(今安徽当余),迫其退位;四月,萧衍在建康即帝位,改国号为梁。萧衍在位时,努力调和国内社会矛盾,遴选贤才,重视农业生产,然而与此同时,他又大力提倡佛教,不断加重刑罚。萧衍统治后期,朝政日益昏暗。公元548年八月,作乱,攻入建康,并在次年三月攻入萧衍居住的台城。五月,梁武帝萧衍饿死于台城。侯景立太子为帝,即简文帝。公元551年,侯景干脆自立为帝,建国号汉,第二年被王僧辩和陈霸先等人打败。
  公元555年,陈霸先诛杀王僧辩,并把当时的皇帝萧渊明赶下台,扶植萧方智做了皇帝,陈霸先任大都督,总摄梁朝军国大事。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自立,改国号陈。刚建立时面临北方政权的入侵,形势十分危机。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率领军队一举击败敌军,使得形势有所好转。陈朝政权维持了32年,最终被隋朝灭亡。&
  六、杨家江山送给&李&
  我国古代历史上,杨氏建立的王朝总是被李氏取代。杨隋被李唐取代,中的杨吴也被李氏的南唐取代。
  公元617年,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杨侑即为隋恭帝,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缢死。同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废杨侑为希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又把他杀害。杨坚建立的隋朝存在了38年之后,就这样灭亡了。李渊称帝后,改元武德,都城仍然定在长安,李渊即是唐高祖。
  到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天下大乱。其中,杨吴是江南较有实力的割据势力之一。吴国在杨隆演嗣位后,政治混乱,人心不稳,大权旁落于大将徐温之手。徐温的养子徐知诰藉助徐温的势力,逐渐掌握了吴国的政权。经过20年的苦心经营,徐知诰不仅大大缓和了杨氏旧臣对他的敌对情绪,而且还拉拢起北方和江南的两股势力。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诰终于废黜吴帝,登上皇位,改国号为大齐,年号昪元。第二年,徐知诰改姓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就这样,李氏建立的政权再一次取代了杨氏。&
  七、灭唐朱温被唐灭
  朱温夺取唐朝政权,建立了后梁政权,可是灭掉后梁的就是,而且这个后唐的政权也姓李。
  朱温出生于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宋州砀山(今属安徽)人。朱温幼时,随母在萧县刘崇家当佣工,后来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随军进入长安。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正月,黄巢以朱温为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同年九月朱温叛变,降于唐河中(今山西永济西)王重荣,又被僖宗任命为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第二年,朱温改任宣武(今河南开封)军节度使,加东北面都招讨使。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朱温与等联兵镇压军。同年,宰相崔胤召朱温入关,杀死劫迁昭宗的宦官,送昭宗出城。
  昭宗回到长安以后,朱温尽诛宦官,废,从此昭宗便处于朱温的掌控之下,成为傀儡。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温逼迫昭宗迁都洛阳,随即遣人杀之,立其子哀帝,后又贬杀宰相独孤损等朝官三十余人。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温由唐宰相蔚率百官劝进,正式称帝,更名为朱晃,庙号太祖,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升汴州为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建为东都,而以唐东都洛阳为西都。
  后来,朱温与据有太原的沙陀贵族李克用、父子连年征战,损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物,并且逐渐丧了失军事上的优势。晚年,因皇位继承人未定,皇室内部矛盾尖锐。干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温被次子朱友珪杀死。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四月,李存勖称帝于魏州,就是庄宗,改元同光,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十月,后唐灭后梁,十二月,迁都洛阳。就这样,朱温在灭掉了李家唐朝仅仅16年之后,其政权就被另一个李姓的后唐灭掉了。&
  八、大宋皇位继承人
  北宋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是,而从第二代皇帝起就开始是他的弟弟及其子孙了;然而南宋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是赵光义的子孙,从第二代皇帝起就又重新回到了的子孙这一脉上。赵匡胤一脉的子孙从失去帝位到重新登上帝位,时间相隔长达186年。
  赵匡胤通过发动登上了帝位,建立了北宋王朝,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因为治国方略得当,使得北宋王朝的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公元976年,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从此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后世许多人认为,赵匡胤的猝然死亡与其弟赵光义有很大的关系。宋太祖的死亡蹊跷离奇,但赵光义抢在太祖之子之前登极却是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杀太祖的说法。
  赵光义在位21年,死后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即。以后北宋又历经了、赵曙、宋神宗赵顼、、赵佶和等六帝,他们都是太宗赵光义一脉的子孙。
  北宋被金国灭亡以后,徽宗第九子、钦宗的弟弟逃至应天即帝位,建立南宋。高宗赵构在位初期,起用抗战派为相,以为东京留守,发动军民抗金。不久,他罢免了李纲,启用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把宋军防线由黄河一线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从而使抗金形势逆转。使得金军分兵三路轻易地渡过了黄河,并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之内就占领了西自秦州、东至青州一线的广大领土。从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到八年(公元1138年)的十余年间,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他否定了&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今市)定都。东京留守宗泽欲渡河北伐,力劝高宗回汴京坐镇,高宗置之不理,沉迷于。
  虽然赵构纵情享乐,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他却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在死之前将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赵昚,即。孝宗之后又有赵惇、赵扩、赵昀、赵祺、、宋端宗赵惇和卫王赵惇等,他们都是太祖赵匡胤一脉。
  赵构为什么要将帝位还给太祖的后代呢?即使自己无子,也可以传给太宗一脉的其他子孙呀。究竟是他自愿的,还是仅仅是个巧合呢,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九、亡于异族叹两宋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和南宋都是被异族所灭,投降后,皇帝和皇族都被掳往北方。
  北宋是由后周将领赵匡胤建立的。赵匡胤本来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由于战功卓著,成为了后周世宗的左膀右臂。死后,继位的周恭帝年幼,赵匡胤于是有了称帝的野心。显德七年春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做了大宋的皇帝。后来,北宋经太宗、真宗、仁宗、英宗至神宗,这一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经济规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极一时。
  公元1126年,金国灭辽后,决定向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金军很快打到了宋朝京城。宋徽宗非常恐慌,赶忙退位,让太子赵桓继位,自己则逃到南方的去了。宋钦宗即帝位,年号&靖康&。抗战派主将李纲主持开封事务,得到军民的支持,士气高涨,打退了金兵。金兵北撤后,北宋统治者以为万事大吉,又过起了的生活。
  金军在经过一个夏天的休整后,再次南侵。这时,控制朝政的是主和派,他们根本不组织力量进行抵抗,一心只想求和。没过多久,开封陷落,宋徽宗与宋钦宗皆被金兵俘虏。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正月,金军将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宗贵戚等3000人全都掳往北方。当时的开封城中几乎被劫掠一空,北宋王朝也至此灭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的&&。
  在靖康之变中俘虏了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却是其中的一个漏网之鱼。靖康二年(1127年),他从今天的河北南下到陪都(今河南商丘)即位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水平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软弱、外交无能的一个王朝。南宋在宋孝宗、宋宁宗时期比较安定。宋宁宗以后,日衰。
  蒙古汗国灭金后,又相继灭亡了西夏、畏兀儿、吐蕃和大理等政权,威胁着南宋的安全。公元1271年,蒙古定国号为元,并于当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6岁的宋恭帝和太皇太后等人被掳往北方。公元1279年,元军在中,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背着9岁的小皇帝投海而死,至此南宋灭亡。&
  十、明清两朝的巧合之处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专制王朝,一共有16位皇帝。明朝的疆域除囊括清朝时期所谓内地十八行省之外,还包括今天的东北地区、新疆东部、西藏、缅甸北部、西伯利亚东部和越南北部等地,并曾在东南亚的安南、旧港等地设有管理机构,势力远及印度洋和中亚。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全境的中央政权,统治者是满族人。这两个君主专制王朝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值得讨论。
  它们都是在打败异族政权后,建立的自己的王朝。1356年到1359年,起义军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占领了江南的半壁江山。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等人的率领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结束在全国的统治。
  1616年,建立王朝称汗,国号金,史称,定都于,1625年迁都,改称盛京。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1644年,统治中原的明朝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灭。原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清朝从此取代明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
  两个王朝都有三位皇帝没有后代。明朝的、和三位皇帝没有子女;清朝的、和宣统帝三位皇帝,同样在死后没有子嗣。
  明朝和清朝开创之初,皇权都受到过叔父的威胁。明朝建文帝被叔叔朱棣赶下了台。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建文帝的叔叔即当时的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于1402年攻京,夺取帝位,并且杀害了等人。清朝顺治皇帝一直生活在叔叔多尔衮的阴影之下。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一月,多尔衮凭借自己的权力,改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用皇帝的口气批文降旨。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七月二十五日,他操纵追封自己的生母、努尔哈赤的大妃纳喇氏为太皇太后,他自己完全以皇帝的面目出现。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福临对诸王大臣回忆当时的事说:&那时墨尔根王摄政,朕只是拱手做点祭祀的事,凡是国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参与,也没有人向朕报告。&
  王朝快要灭亡的时候,明清两朝都遇上了皇帝无子兄弟相传的情况。明熹宗是明朝第十五个皇帝,在位七年,因为嬉乐过度成病,死于1627年,终年23岁,葬于德陵(今北京市,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明熹宗有三男两女,无一长成,最终遗诏只好立五弟信王为皇帝。同治帝是清朝第十代皇帝,年在位,死时年仅19岁,无子女,其帝位只好传给了堂弟光绪。
  明清两个王朝都亡于内忧外患。明朝在李自成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和满清的打击下,走向了最终的灭亡,可谓内忧外患。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列强纷纷争夺势力范围。孙中山、等人同时发起了民主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历史上的今天】日,清宣统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三道,清朝至是而亡。
【历史上的今天】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举办了世界首次正式的篮球比赛。
宋朝科技领先世界背后的奥秘
(&)在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之中有三个都诞生于宋朝,即、和。学者在其著作《》的导论提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现代也曾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中国历来都拥有先进精巧的技术。宋朝天文学家认为他和他同时代人的成功是以古代发明家以及其他早期机械专家的成就为基础的。宋朝出现了世界最早的一台天文钟,另外还有精确绘制并保存至今的石刻《天文图》、《墬理图》与《帝王绍运图》。的应用能比原来已经广为流传的更好地传播知识。而新的,如的应用使宋朝能抵抗外来者的侵略,直到13世纪后期才被击败。
宋朝有很多先进的、航海术和方面的发明,如。这些发明和都推动了宋朝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2010年春夏之交,当广州、北京、武汉等城市遭遇暴雨袭击排水不畅被市民问责的时候,江西赣州却安然无恙。随后媒体爆出新闻,赣州遇洪不涝,乃是该城宋代排水系统仍在发挥作用。怎么会是宋朝?提到宋朝319年历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檀渊之盟&的和约、&靖康之耻&的奇辱、&厓山之役&的惨败。其实历史的魅力,就在于真相面前的见仁见智。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导论中提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马克思对宋代的三大发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宗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那么,宋朝的科技到底怎样,为什么能够领先世界,先进的科技又为什么不能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
  一、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据不完全统计,宋代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科学技术达百项以上(为简省篇幅详见文末附录),内容涉及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天文学、数学、医药、生物学、建筑技术等领域,这些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传播、军事战争、农业和手工业等生产和生活领域,为宋代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推动科技进步的宋朝文明  宋代科技达到顶峰的原因,是高度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宋朝GDP占当时全世界的80%,其富裕早已成历史的定论,从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可见一斑。  从农业看,宋朝农作物单产量相当惊人。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唐比汉代高50%),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经济作物无论种茶、种棉、种植甘蔗、栽桑养蚕产量均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比如宋代的茶叶生产在秦岭两淮以南的地区,出现了以专门种植和加工茶叶为生的园户且产量颇丰。宋朝对传统农作物大为推广,尤其是小麦在南方的推广尤为显著。而水稻在北宋时的淮河、黄河流域也进行了推广。同时南宋后期棉花种植从两广和福建扩展到了长江流域(甚至北宋时期还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之说),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北方。  从手工业看,宋的手工业除了产地扩大产量增加以外,技术提高也是非常明显。比如&糖冰&(冰糖)的生产技术、&单筒井&的开凿、宋瓷的精良等无不反映了技术的成熟和创新。北宋时期已经开始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全国各地出现了世界史上最早的制造加工工厂,如造船厂、造纸厂、印刷厂、织布厂、火器厂、各地的官窑等等。烧煤、炼钢大型手工业雇佣几百全职的产业工人,而政府的两处军工业聘用八千工人&&这已经是重工业规模了!宋朝的钢铁产量平均年产达15万吨,而英国1788年亦即工业革命之始才不过年产7.6万吨。此外矿冶、造纸业、制瓷业、丝织、航海业也高度发达。  从商业看,唐代的城市多趋于行政中心而宋代市镇则趋于工商业化。唐代都市内的贸易地区由官员严格控制,宋代则更加自由。&新型&都市发展到很大的规模,如开封和杭州都达到一百万人口,而后者就是马可波罗在元初所见的&前所未有&的城市。即使是到了元朝后期,中国以外最大的城市是&巴格达&,其人口也只在三十至五十万人之间。数百年后阿拉伯旅行家伊本&贝图塔也称杭州为&世上最大的城市&!从事工商业的人口逐步增多、产量加大、投入资本大幅度扩充,大大改变了财政税收的结构。熙宁10年(1077)宋朝财政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达到4911万贯(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朝的明神宗以&矿税&的名目,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不足宋代那年代的一个零头),占70%。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次超过农业税。  宋朝人民富裕带来国库非常的充实,正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宋史》&食货志&提及神宗用王安石变法期间各仓库实际丰溢超过储藏的量限;哲宗时苏轼言:&元丰及内库财物山委,皆先帝多方蓄藏,以备缓急,若积而不用,与东汉西园钱,唐之琼林大盈二库何异?&即算南宋需每年向北方提供&岁币&,其数仍只占国家收入极小部分(专家估计岁币达150万时仅占宋政府收入的2%)。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宋人的精神追求变得越发迫切。于是宋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了强烈的文化需要,国民闲暇的生活、审美趣味、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诗词歌赋、杂技戏曲、民间音乐、小说、书法、建筑等艺术都得到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宋朝出现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文人骚客,如苏轼、欧阳修、寇准、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沈括、辛弃疾、朱熹、李清照等等,这些学者们即使现在看来也是风华依旧、光辉耀眼!书法家更是举不胜举,最著名的四大书法家有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就是&大汉奸&秦桧,也能习得一手妙笔,舞得一手好文。直到今天,西方和日本不少学者仍盛赞宋朝的中国经过了一段&文艺复兴&与&商业革命&。  三、谁造就了宋代文明  职业军人赵匡胤以军功起家,凭个人的人格魅力,居然创建了一个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经济最繁荣、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王朝。是何因缘际会成就了这番功业,谜底就在&石刻遗训&。史载宋朝一旦新帝即位,就会独自前往宫殿深处读&石刻遗训&,将先祖遗训牢记于心。以前神神秘秘大家都不知,直到金人掳走徽钦二宗,洗劫了宋朝宫殿,&石刻遗训&才昭然天下。其实内容非常简单,皇帝很容易记住,一是永远照顾禅让的柴氏,二是不以言论杀士大夫。  从古到今,立朝之初的统治者哪个不是心怀杀戮以至深重之人?古今共事大业的功臣们都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而宋王朝绝对是个例外,太祖赵匡胤虽是武夫出生,却不以暴而治暴,又立&誓不杀士大夫&的誓言,此后宋朝历代都以此言为戒律不敢有违。在这种传统政策条件下,宋朝的政治开明、言论自由已经达到了一种空前的水平(当然有谋反嫌疑则可以杀之),连因二圣被俘才得位、纵容秦烩杀岳飞的高宗赵构,如此昏庸也只开杀戒三回,即使图谋皇位的人也是流放而过(卢多逊和丁谓)。这使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与政治自由的时期,连佛教、道教都有了新的发展。除此之外,学术书院也成型了,这为科技的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朝没有&文字狱&,上朝进言只要&随意得体&、朝臣相辩做到&争吵有理&,皇帝一般都不予追究,官员们大可不必担心脑袋,更加不会有其他朝代的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宋有也党派之争,如改革派、保守派;主战派、主和派等。但皇帝和臣子总是认为,无论什么派别,都是迸发自爱国心的政治表现。&&司马光与王安石多次在朝廷面红耳赤争执不下,不过私下还是彼此尊重,虽观点立场不一,可都以忠国爱民为己任,绝非为一己私利。  宋朝皇帝大多能够亲力亲为,这为天下做出了无声的榜样。我们从《宋史》的本纪里看到赵匡胤幸造船务、观制造战舰、阅炮车、视察练习水战、亲授医官黜其艺之不精者等等。真宗赵恒用重金向占城国(今越南境内)买回耐旱的水稻新种,又从西天竺(今印度境内)买回了绿豆新种,在自己的宫廷内院中试种成功,然后推广天下。  宋真宗劝人读书,曾作《劝学诗》,其中&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的句子千古传诵。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宋代,科举制度为天下读书人提供了较为公平的机会。中国历代王朝中,官吏数量最多、薪水最高的就是宋代。由于朝廷官员大多数由科举选拔,有宋一代,从赵匡胤开始,不许任何宗室、官宦子弟下考场,并且废除了公荐制度,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官官相护、科考舞弊的可能。公元973年,赵匡胤决定亲自当考官,从此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等级,既考诗词歌赋,又写时文论政,一旦通过就成为天子门生,直接去当官。  与此同时,从微观上分析,科技在宋朝有很好的发展环境。政府鼓励科技发明和创造,积极创办科技专科学校,提拔重用科技人才,重视整理科技书籍。  宋朝的立国之策,带来的是读书人的世界、文人们的天堂。宋人思想的解放,又带来科学文化的繁荣,进而推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一个时代的文明就是这样产生。
  四、历史的遗憾  1279年,蒙古人的铁蹄终结了宋朝的歌舞升平,连年的战争使宋朝人民辛勤创造的财富化为乌有。昔日的繁华,已成深埋地下的废墟;曾经的风光无限,转瞬化作过眼云烟。吊诡的是,一个是南方以水运占优势的经济体制与社会,一个是北方以畜牧为主的经济体制与社会,文明怎么敌不过野蛮?野蛮毁灭文明,于野蛮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成长;于文明人来说,却是万劫不复的可悲的停滞。高度发达的宋朝文明,为什么不能产生并发展成资本主义,进而实现人与国家的现代化?  传统观点总从道德观念或民族本性等方面来反思和检讨,缺乏从商业经济角度的全面深刻的探讨。核心问题就在于:宋朝政府为什么不能对占绝对优势的人口与物资,作有效的动员,以致军事和外交一蹶不振,酿成历史一大悲剧?  历史曾经有过一丝希望,那就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所谓新法,核心是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总额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然可以增加。在当时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之中的时候,中国即企图做现代化的改革,倘若侥幸成功,则人类历史将会改写。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所谓现代化、以商业的方式管理,或者说是推行金融经济在数目字上管理,先要具备若干基本条件。首先要承认私有财产权之坚定性,其次私有财产可以自由享用转让,司法要独立,民法也要彻底展开。宋朝中书管民,枢密管兵,三司主财,往往要作为政策依据的所有重要的数据都不能准确地提供,而下面则是亿万不识字的农民,社会上又普遍缺乏中层机构,所以变法也就无法施行下去。黄仁宇并认为,中国的官僚主义,是亚洲大陆主体的产物。其政治体系既要管束亿万农民,又要对付森林地带和草原地带的少数民族,就只能注重数量,无法提高效率,因而不容易改变成为一种&轻而驾巧带商业性的组织&。  国家既然无法构建管理商业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就无法整合社会资源,使资本主义的萌芽茁壮成长。具体就产业发展而言,也就没有发明节省劳力的机械的必要。最后担任科技之设计者,一般为匠役,而不是有学识的专家。从整个国家层面上看,科技也就难以转化为综合国力。  宋史由于种种原因,一般人总认为是我们民族应该忘却的一段痛史。其实只要稍微动手看看历史资料,再动脑筋想一想,你就不会迷失在历史的烟雾中。笔者难以理解的是,君子不以一眚而掩大德,连蒙古人修宋史时都没有抹杀的功绩,为什么会被自己的民族所忘记?&
【历史上的今天】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越南共和国海军在西沙群岛爆发海战,中国取得对整个西沙群岛的控制权。
历史修正主义
历史修正主义是指对历史事实作重新的考证,其形式可是:
以新的史料质疑或查证既有的
因为有新知识或社会价值观改变(尤以民族观的变化为甚),对既有史实作出重新解释
否定主义有时会也被称为历史修正主义,但两者意义不同。否定主义是指基于一些非学术的目的,故意否定史实的发生,或故意淡化一些史实的影响。因为一些否定主义行为是同时间依赖新史料而进行,所以在个别行为,尤其是由历史学家所作的研究,那是否定主义还是历史修正主义,未必可以客观区分。
否认过去曾发生的、、
或者的利己史观
种族优越论
执政者为了巩固自身的利己行为(成王败寇)
三国时期 China Three Kingdoms Period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出现曹魏、蜀汉、孙吴等三个国家。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人口下降,经济受损,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由于战争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较大发展。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曹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的被司马氏一手掌控。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吉思汗的继承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