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害死多少人是全中国人的丑事,没人统计。

按:本文作者原系国家统计局局長该文应该算作研究“大跃进”人口后果的最权威文章

。根据作者的总结年中国人口非正常死亡数字为2200万。

“大跃进”引起的中国人ロ变动 李成瑞(原国家统计局局长)

            提 要

  关于“大跃进”引起的非正常死亡人口究竟有多少由于当时嘚户口登记数中有不少

遗漏,而且其中包括正常死亡人口故而难以作出回答。 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同

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1‰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公布后美国著名人口学家科尔教授利

用这些资料进行了反复研究,在1984年出版了《从1952年到1982年中国人口的急剧变化》

一书其中估算我国1958至1963年超线性死亡(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2700万(2680万)。我

国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蒋正华教授经过反复研究在1986年撰写的《中国囚口动

与结果》的专论和有关著作中,估算1958至1963年建国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1700万(1697

万)本文着重对以上两位学者的研究结果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囷比较研究。笔者在研究

中发现科尔计算的个别重要数字与有关数字间存在着难以理解的矛盾在针对这一矛盾对

个别数字作技术性修订後,认为按科尔的线性公式计算超线性死亡人口应约为2200万(

2158万)。本文认为科尔和蒋正华所依据的资料都具有高度的可靠性,两人所采用嘚方

法也各有其科学依据但蒋正华所采用的以历年生命表为中心,通过参数估计模型进行细

学’性更高一些此外,本文还对“大跃进”引起的1958至1961年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

和1962年以后补偿性的出生率大幅度升高以及这次波动对下一个生育周期和再下一个生

育周期的惯性作鼡,作了简略的阐述

  我国在1958年到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中,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以高指标、瞎指

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誌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前

苏联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使我国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受到严重损夨许

多地区的人民遭受饥谨,生活困苦体质下降,致使人口出生串大幅度降低死亡率大幅

度上升。那么“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動的具体情况如何? 非正常死亡人口究竟有多少

?人口出生串的波动对后来我国人口的变动有什么影响? 这是国内外历史、人口和统计学

界所关紸并众说纷坛的一个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弄清这个历史问题不仅对于认识“大跃

进”的深刻教训是必要的,而且对于研究新中国建立以來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曲折历

程也是不无裨益的笔者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曾经担任国家统计局的领导职务具

体主持了1982年全国人ロ普查,参与了中国人口学会的领导还参加过国际人口科学研究

联合会的会议,对于有关数字的来源、公布和国内外学木界研究的结果囿一些了解本文

将对有关资料和研究情况作一介绍,并作分析比较

一、官方户口登记数字的公布

  我国经常性人口统计资料,是通過公安部门的户口登记取得的关于“大跃进”和随

后的经济困难时期的户口登记数字,长期没有公布特别是由于这些数字中显示1960年全

國人口比1959年净减1000万,所以当时把它作为绝密资料直到1983年,国家统计局报经

国务院批准 才将这些数字列入了1983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第一次向国内外公布

了1949年到1982年户口登记的每个年度的人口数字。其中“大跃进”和困难时期及其前后

一二年的数字请看表1。

 表1 1957―1965年戶口登记人口数字

 年份 年末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万人)  (‰)  (‰)   (‰)

本表资料来源:参考文献(见文后)3 

  從表1可看出: 按照户口登记数字我国人口自然变动水平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剧烈的

波动。 人口出生率由1957年的34.03‰下降到1961年的18.02‰死亡率由1957姩的10.

  按照198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列出的1949至1982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自然增长

率,可以绘成曲线图(见图1)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囚民政府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卫生医疗事业

蓬勃发展从而迅速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久已存在的高出生、高死亡、低

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①,转变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类型总的说来,这一状况

从50年代初持续到1972年约20年之久这是第┅个阶段。1973年以后由于计划生育工作

的加强,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开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一步一步地向低出生、低死

亡、低增長过渡这是第二阶段。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大跃进”的影晌,第一所段原来

年中被打断了骤然发生了低出生、高死亡的现象,使人ロ增长出现一个窄而探的低谷

从而形成建国以来几十年中人口增长速度“两起两落”(较高――骤低――更高――渐低

)的剧烈波动。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曲线在图1中清楚地显示出来。

  图1 1949-82年户口登记的人口出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略)

  上述数字公咘后很快引起了国内外的反响。西方几十大通讯社都报导了1960年人口

总数净减1000万的消息共同社说这是和平时期最大的人口事件。

  各國的人口学家认力上述新公布的数字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指出某些数字间存在着

一些矛盾。这表现在各个年度人口出生率减死亡率所得絀来的自然增长率与本年总人口

减上年总人口得出来的增长率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又不能用“机械增长”

即国际移民来解释因为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移入移出的人数少到可以忽略的程度。他们希

望有更准确、更系统、更详细的资料以便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竝以来历年人口的变动,其

中包括弄清“大跃进的人口后果”的数字

二、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与1‰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的公布

  我国在1982年舉行了第三次全围人口普查。这次普查比前面次普查规模更大普查项

目也更多。其中除原有的人口数、性别、年龄等项目外还新增了普查前一年内的出生人

口和死亡人口等项目;同时首次采用电子汁算机处理,可以把大量的详细资料准确地整理

出来这次普查用手工汇總的简要数据和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的详细数据,先后于1982年1

0月、1983年12月和 1985年12月以公报或出版物的形式发表

  人口普查是一种横断面的调查。但是正如树木横断面的年轮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

以向成长历史一样,人口的横断面资料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它的纵向发展历史请

看根据1982年普查所得的当年人口性别年龄构成数字绘成的金字塔困(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 这个图形并不是典型的下大上小嘚金字塔。其中20岁到23岁的人口

呈现出明足的短线 反映了 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生率降低初婴幼儿死亡率上升的不正常

情况。 图中10岁到19岁人口突絀的长线则反映了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人口出生率的补

偿性超常增长和婴幼儿死亡率降 低的情况。 图中9岁以下的短线则反映了从70年代初开

始加强计划生育促使出生率逐步降低的情况。

  图2 1982年中国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略)

  1983年因家统计局又公布了 1953年和1964年两次人口普查所取嘚的人口性别年龄构

成数字从而有了三个金字塔图。这就使得三次普查之同相对应的年龄人口数字可以相互

验证(加上合理的存活率因素)从而便于判断各次普查数据的准确性 并为估算三次普

查年同隔期各年度各年龄的人口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其中1964年普查取得的0至5歲男女

人口数, 对于弄清“大跃进”和困难时期各年度的婴幼儿出生和存活情况提供了重要的

  在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完成之后国镓计划生育委员会紧接着组织了1‰生育

率抽样凋查,对大约100万人口中的30万名 15至67岁的妇女进行了详细调查包括1940年

以来41年的婚姻和生育史的囙顾性调查。 这一调查结果于1983年公布此外,卫生部还

公布了1973至1975年在全国8.5亿人口的范围内进行的以恶性肝瘤为重点的、56种死因的

  上列各项详细资料的公布为研究我国建国以来人口变化的全面情况,包括“大跃进

”引起的人口变动情况提供了重要条件但是,这些详细數字的可靠性如何如何把人口

普查取得的横断面教字转化为纵剖面的分年数字?这些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复杂问题

  各国的人口学镓和统汁学家在上述资料公布后,对这些资料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系列的

问题 诸如:人口普查是否照抄了户口本?1‰生育率调查是否照抄叻人口普查数字人

口普查数字质量究竟如何?三次人口普查所得的性别年龄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否人力

修正的结果等等他们花费叻将近 1年的时间,依据人口学和统汁学的理论及方法运用

电子计算机,对我国新公布的各项资料的内部和外部一致性及其逻辑上的合理性进行了

仔细的,反复的验证才最后对其中主要教据的可靠性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美国普查局中国科科长班久蒂(J.Banister) 于1985年在《对Φ国人口普查结果的

惊奇与确认》一文中写道:“对1953年、l954年初和1982年人口普查中年龄和性别数据的

分析得出了这徉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即:三次普查中年龄申报的质量非常高”。另

一点令人惊奇的是:不顾低报人口的强大政治压力这次普查和生育率调查。竟能相对完

整地对出生人数进行了登记”“这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证实了来自经常性登记系统的

中国人口数字。”“这次普查用高质量的、大量嘚人口方面的统计数字代替了以前值得

怀疑或不能使用的数据,或在某些方面根本没有数据那种局面”美国人口学家罗纳尔德

 弗里嘚曼在《 l982年中国人口普查的组织、 质量控制以及准确性》一文中写道:“由

于普查胆进行了全面培训、试点凋查,普查期间的监督、质量控制和检查以及普遍的检

查和抽样,差错低是可信的实际上,上述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历史上是独一

无二的。”法国国立人口研究所所长卡洛(G.Calot)在《为便于分析中国人口资料的几

点建设》一文中写道:“1982年至1984年是世界人口学史上值得纪念的年代在这三年中

,中国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第一次向世界人口学界提供了自 1950 年以来这个国

家人口演变真实和大量的人口数据。由此使我们对整个世界囚口的认识得到了一个相当

可贵的飞跃。””我完全同意研究中国人口资料的同行们所作的几乎一致的评价即认为

这些资科基本上是相當严密协调的。”

  国外研究中国人口的著述中影晌较大的是美国人口与人口学委员主席、 普林斯顿

大学教授安斯利?科尔(Anstey J Coale)提絀的研究报告。他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美

国全国研究理事会的资助下带领他的助手进行了详细研究, 写成《从1952年到 1982年

中国人口的急剧变囮》一书作力美国全国研究理事会行为与社会科学及教育委员会的《

人口与人口学第 27号报告》公开出版友行。

  科尔在上述著作中以將近一半的篇幅对来自中国的大量数据的质量进行了评价总的

结论是:“这些数据按性别及逐个年龄人数结合比较,它们经受住了一系列精度与一致性

的严格检验”“确实,现在中国人口情报资料的精度和细度已超过我们目前所知道的

世界上一切友展中国家。”该书茬对我国婚姻、生育、死亡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后指出:

“中国在生育率和死亡率方面的急剧下降是值得注意的。”同时指出:“中国在苼育率、

死亡率和婚姻状态上的迅速变化并非没有付出代价(在“困难年代”里的过量死亡率和生

育率的不正常下降 接着又不正常地回升)。”科尔运用一系列推算方法 通过电子计

算机的反复计算对1952年到1982年我国历年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进行了重新估算。

  除科尔的仩述研究结果外法国的卡洛、美国的班久蒂也在自己的论文中对我国历年

出生率、死亡率迸行了重估。现将三位外国学者估算的数字列表如下(见表2、表3)

  科尔重估的人口出生率 是依据我国1‰生育率抽样调查中回忆性资料所提供的各个

年龄的妇女的生育率推算出来的,同时对阴历13个月的闰年与非闰年的数字作了一些调整

科永估计的死亡率是以他推算的各年出生人口为基数,减去实际存活的囚口数估算出来

的班久蒂和卡洛的估计方法与科尔有所不同。

 表2 科尔等外国学者重估的人口出生率 (‰)

  年份  户口登  科尔  班久蒂  卡洛

      记数   估计数 估计数  估计数

本表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2,5,8,9,10

 表3 科尔等外国学者重估的人口迉亡率 (‰)

 年份  户口登  科尔  班久蒂  卡 洛

      记数  估计数 估计数  估计数

本表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2,5,8,9,20。

  科尔在前述著作中对“大跃进”引起的超量(非线性)死亡人数作了研究和估算②

书中说:“按官方开列的死亡率计算,1957年的死亡数為590万 1964年为802万, 这些

年的死亡数呈从590万到802万的线性趋势 可算出1958年至1963年(线性)死亡总数为

4180万。 由官方记录得出的死亡人数为5740万照此计算,困难年代超量死亡数约为16

00万”书中又说:“1957年和1964年经过对少登记数调整后的死亡数力1040万和940万

。按照线性趋势年调整后的死亡总数當为 5940万。实际死亡总数为 8620万

超过线性趋势的死亡数约为 2700万。”③

  美国人口及人口学委员会于 1984年7月10日为科尔上述著作的出版举行了记鍺招待会

合众社、美联社和西方其他大通讯社在报导中部说到上述超线性死亡数字。

  法国人口学家卡洛没有估算“大跃进”引起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但他对科尔的研究结

果表示了某些保留,并认为中国的问题最好由中国人自己来回答他在《为便于分析中国

人口统汁資料的建议》一文中写道:“无论如何,历史学家需要这样一个估算我们建议

中国同行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调整,并说明调整方法”

  笔者和我国一些人口学家在1985年曾应邀参加了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合会于 6月 5日

至12日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市召开的第二十届大合。会上筆者宣读了题为《中国1982年人

口普查资料可靠性》的论文。并听取了各国学者对我国人口问题研究的意见参加会议回

来,写了《国际人口學会佛罗伦萨会议对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结果的评价和提出的问题》

(该文在《人口研究》双月刊1985年第6期摘要发表)并于1985年8月间在全国人口科学

讨论会发言中提出了四条建议, 其中第一条就是加强对建国以来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

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的研究笔者要求此项研究能坚持严格的客观性,不掺入任何主现

因素并在人口学和统汁学理论和方法上能达到较高的国际水平。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任

务經过多方“招贤”,最后由当时任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的蒋正华教授承担了

  蒋正华主持的研究工作首先着力于选取质量最恏的调查数据作依据。经过对各种数

据的深入评审和比较确认三次人口普查所取得年龄、性别数据是可靠性很高的。三次普

查相应年龄組数据的高度吻合也证明了它的高质量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则以 1

982年人口普查取得的普查前一年(1981年下半年和 1982年上半年) 的数据为基础这

些数据的高质量已从普查后的现场复查中得到证实。

  蒋正华根据上述资料编制了1981年我国人口的完全生命表④然后结合 1953年和19

64姩两次普查资料,通过建立参数估计模型等方法编制了1953年到1981年历年的完全生

命表,井根据这些生命表推算出生率和死亡率请看表4。

 表4 蒋正华重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

      户口登记数    蒋正华估计数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  死亡率

 本表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5、11、12

  蒋正华以历年生命表为基础,估算出历年死亡人数其中1958至1963年共死亡 8299

万人; 同时按这 6年预期壽命的正常变化,估算正常死亡人数为6602万人这样可以推

算出非正常死之人数约为1700万人(1697万人)。

  蒋正华的研究得出初步成果后曾甴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人口学会与西安交

通大学人口研究所联合召开专家会议进行评审。国家统计局、公安部、国家计划生育委見

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评审与会者

对研究的方法和初步成果给予了基本肯定,同時提出了若干改进意见蒋正华吸收这些意

见进行了一些修订。上述数字是修订后的数字⑤

  蒋正华把这一研究成果写成了题为《中國人口动态估计的方法和结果》 的学术论文

,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发表并于1986年8月在哈尔滨举行的“人口死亡

学术研讨会” 上宣读,获得与会者的好评由于这个问题在此后没有形成热点,未见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4:07:41编辑过]

近现代中国人民经历了革命和建設道路的艰苦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而前仆后继先后走过叻“日本人的路”、“美国人的路”、“苏俄人的革命道路”、“自己的革命道路”、“苏联的建设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設道路”。

材料二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識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變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 五”():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 五”():大跃进 大倒退

“六 五”():走姠改革开放

“七 五”():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八 五”():小平南巡 改革潮涌

“九 五”():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十 五”():指令計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1)材料一中“苏联的建设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别指的是什么?从两者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中你得到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3分)

(2)我国通过“一五”计划建设工业方面有什么重要改觀?列举这期间我国建成投产的两个大型企业的名称(3分)

(3) “六五”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城市经濟体制改革紧抓的中心环节是什么?(2分)

(4)“八五”期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南方谈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此后,我国提出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2分)

(1)苏联的建设道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1分)

中国特色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1分)

启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立足国凊走自己的路。(1分)

(2)成就: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1分)

大型企业名称:鞍钢、一汽、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2汾)

(3)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分)

(4)解决问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1分)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试题分析:(1)苏联建设的道路是指的斯大林体制。中国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建立了高度集Φ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僵化弊端很多。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2)一伍计划主要是建立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立了一大批大型企业(3)六五计划中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偠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體制。(4)南方谈话主要是解决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点评:建国以后我们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建立了高喥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的时期内取得巨大的成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就能说明这一点。但是随着時间的推移这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1978年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辅资源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