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往生净土资粮信愿行三资粮

何谓往生净土三资粮(图)_新浪佛学_新浪网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正文
何谓往生净土三资粮(图)
往生净土(资料图)
  文/慧晨
  净土三资粮为:信、愿、行。即是信仰、发愿、修行。净土宗依此三者作为往生净土根本愿理,称为往生净土三资粮。资粮者,譬如远行,一者须要资财,二者须要粮食,若缺此二事,绝对难以到达,于此三种资粮中,又有带带关系,先由信生愿,由愿生行;若信不具,则愿与行皆无从成立。
  现在深入而论之,信仰者应具足四种信心:
  一者深信娑婆是苦海,幻化无常,苦多乐少,离多聚少,秽多净少,五浊(梵语panca kasayah)恶世,轮回六道四生,苦不堪言。
  二者深信极乐清净微妙快乐,但受诸乐,无有众苦,西方净土正依二报庄严神圣,寿命无量,一生成佛。
  三者深信释迦无虚言,三藏十二部圣典,依之修证即可成就无上菩提,九法界有情依之而成道,依净土法门奉行念佛三昧,一一如愿得以往生净土。
  四者深信弥陀无虚愿,阿弥陀佛履行四十八大愿,愿愿度众生,只要虔诚一心称念佛号,无有一位不被彼佛接引往生者。
  发愿者,即是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心不犹豫,归心似箭,纤尘不染,一心(梵语eka-citta)向极乐,唯是弥陀慈父是依怙也。
  修行者,既已信仰坚固,毫无动摇,而且发愿已定,紧接著即是念佛修行,达到妄想不生,念佛三昧,如此一来,往生净土必成,顿断生死,永脱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毕竟成佛矣!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电话:&&|&&&&|&&
佛教万年历寒山寺杂志2011年第1期: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 - 如是我闻佛教网
& &&&& & &&&&
寒山寺杂志2011年第1期& -& 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
《阿弥陀经》是阐述净土念佛法门的一部经,其根本宗旨可用“信愿行”三个字概括,被称之为净土三资粮。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一、如何解决深信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蕅益大师提出了“六信”,从一切众生的心性本源和所产生的现象阐述了“信”的本质,以佛教术语来说,就是圆满地阐述了“理”(本质)与“事”(现象)辩证关系的问题,从生命的本质告诉一切众生为什么应该“深信”净土法门是挽救众生走出生死轮回苦海的捷径。
第一、信自。
信自,就是相信自己,什么叫做相信自己呢?蕅益大师说的意思是:
相信我现前一念真心,本来就不是身内的肉团心,也不是第六意识攀缘外境所分别尘影之心。这一念真心在时间上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横遍十方,没有边际涯畔。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中微尘数量的国土,原是我一念心中所变现的物境。我虽然昏沉迷失本心,生起见思种种烦恼,但只要一念回光返照,专持佛号,决定能生出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对此不再存有疑虑。这就叫相信自己。
第二、信他。
信他,就是相信佛陀所说为实,为什么呢?蕅益大师说:
相信释迦牟尼佛决不会说骗人的话,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愿愿真诚,绝无虚发,六方诸佛乃至十方恒河沙一切诸佛都伸出广长舌相,异口同声赞叹,句句真实。我们信奉诸佛的真实教诲,决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再存有疑惑。这就叫信他。
第三、信因。
信因,就是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蕅益大师说:深信散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尚且能做成佛的种子,何况一心不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哪有不往生西方净土的道理呢?这就叫信因。
第四、信果。
信果,就是相信好人一定有好报的道理,因果不爽。蕅益大师说:深信西方净土诸上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都是从念佛三昧得以往生的。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如同影子必定随有形体,锣鼓敲响必定有声音一样,功夫一定不会白费。这就叫信果。
第五、信事。
信事,就是相信在十万亿佛土外有极乐世界存在的事实,不是寓言和神话。蕅益大师说:
深信今天心中一念不可穷尽,依心所显现的十方世界也不可穷尽。在离我们这个世界十万亿佛土之外,确实有西方极乐世界,最为清净庄严,不同于庄子虚构的寓言。这就叫信事。
第六、信理。
信理,就是相信西方净土来源于我们的心中。蕅益大师说:
深信距离本土十万亿佛土之遥的西方净土,其实并未超出在我现今的一念心性之外,因为我现前的一念心性广大周遍,其大无外。又深信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与正报、阿弥陀佛教主与其贤圣伴侣诸上善人,都是我现前一念心性中所显现的影像。全体的事相即是真如理体,万物的虚妄相就是真性,全部的修德就是本具的性德,他人与外境都是自己。我的心性遍布一切法界,佛的心性也遍布一切法界,一切众生的心性也同样遍布一切法界。譬如一室内有千盏灯,每盏灯发的光互相渗透遍满,重重交相含摄,彼此不相妨碍。这就叫信理。
二、如何解决发愿与发心的问题
深信净土的第二资粮就是解决发愿的问题,这是净土资粮中的核心问题。佛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名魔业。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发菩提心,诸善中王。”清朝彭际清居士《无量寿经起信论》说:“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普贤菩萨行愿品》精确地论述了发菩提心的意义,经中说:“若菩萨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净土宗修行者把普贤菩萨的行愿变成自己的行愿,也就是自己发大菩提心。菩提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无上正等正觉”,发菩提心,即是发觉悟心,发觉悟心即是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己已度,再来度人,如来应世;自己未度,先度别人,菩萨发心。净土宗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即是自度度人,自利利他。不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只是一句空话。净土经典反复强调了发菩提心的问题,但一般净土修行者在读诵时往往从口边滑过去了。每个人都可以成就自己的净土,一旦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四十八愿,还未往生,人间净土已经成就了。虽然仍旧是凡夫身体,其心正是出污泥而不染,往生后莲花化生是很自然的事。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净土宗行者发菩提心,就是在生活中修菩萨行。不但要尽到对家庭、亲人、国家的责任,还要用佛法觉悟众生,使众生走向永恒解脱的道路。
第一、真发菩提心,就要修净业三福。
《观经》说修净业的人必须做到三条: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发菩提心首先要从家庭发起,对于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尽到孝养的责任,又怎么能够普度十方众生呢?所以,净业三福一开头就提出要“孝养父母”,百善孝为先。然后是“奉事师长”,父母给了我身体,而老师是教育我如何做人的。没有正确的人生观,那么我们这个身体也就是行尸走肉,不仅不能报答父母之恩,而且因为沾染恶习、危害他人而给亲人蒙羞,给整个家庭酿成悲剧。凡是佛门弟子,都奉释迦牟尼为本师,而在世的弘法者则成为修行者最直接亲近的良师益友,这些善知识都是值得人们敬奉侍候的。
一切众生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是佛子,所以居士五戒中第一戒为不杀生,因为杀众生,也就是杀佛子,有此杀心,则与菩提心背道而驰。
十善指十种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总括第一条就是要作好人,做利益众生的人,最后能够做到大公无私。然而只要求自己做一个好人还不够,只要求自己做一个好人,其果报只在三善道,仍旧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在未来仍旧有堕落的危险。所以,净业三福第二条要皈依三宝,只有皈依三宝,成为佛陀的弟子,才能解脱六道轮回。一旦皈依就是新生命的开始,从点滴做起,发菩提心,往生极乐解脱轮回就不少善根福德因缘了。今世间居士以为自己举行皈依仪式师父的名气而攀比,实在是不懂佛法。皈依三宝,全在内心,不在形式。而且出家师父为某人举行皈依,并非就是皈依某师父,以某师父有何名气,有什么职务而攀比,实在是不明智。请师父举行皈依仪式,也要随缘,不可攀缘。而真正皈依就是从自己真正发心学佛那一刻开始,以形式来说可从自己举行皈依仪式那一刻开始。
净业第三福是发菩提心,它是三福的核心。发菩提心虽然排在第三,但贯穿于整个三福之中,无论是第一条如何做个好人,还是第二条皈依三宝,严守戒律,都是发菩提心的具体体现。第三条明确提出发菩提心,就要深信因果,要读诵大乘佛教的经典,要经常教化众生学佛。
第二、真发菩提心,就要努力实践“人间佛教”和“人间净土”的精神。
净土宗行者不能离开时代和国情,从地球上跳出去修行。也就是太虚大师所说“人成即佛成”,或慧能大师所说“不离世间觉”。所以,有识之士提出“人间佛教”的口号是很与“人间净土”的宗旨默契的。“人间佛教”即是强调修行不能离开时代和国情的。
今天,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修学净土的人,必须明白佛教“报四恩”的道理。佛教早晚功课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恩”中即有“国土恩”,即是指爱国主义精神。“爱国爱教,团结进步。”说出了佛教的根本宗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佛教与社会主义不是冲突,更多的是互相协调,共同发展。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同样也是佛教所要求的。佛教道德更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故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就明确地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他说:“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人间佛教”的思想体现了大乘菩萨精神,体现了“人间净土”的精神,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它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必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真发菩提心,就要把求生西方净土与成就人间净土辩证统一起来。
要想真正成就人间净土,首先要精进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什么是最大的善根福德因缘呢?那就是持名念佛。“心净则佛土净”仅仅是从理上来说的,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没有大定力的人,谁也做不到。要想永远保持清净心,彻底摆脱六道轮回,就必须首先通过持名念佛往生西方净土。因为,念佛往生西方,则可乘愿再来,成就众生一切净土,当然也包括人间净土。反过来,念佛是修清净心,不能在娑婆世界得到清净心,成就人间净土,则又难以往生西方净土。在娑婆世界念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观心才能渐渐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末法众生业障如山,如果不从观心入手,从起心动念着力,从日常生活中实行,怎么能够斩断妄念的瀑流?不能斩断妄念的瀑流,又怎么能够使自己的心与阿弥陀佛的心相应?不能与阿弥陀佛的心相应,又怎么能够往生西方净土?
净土法门虽然能够带业往生,但是此业是在人间轮回的旧业,若往生了则无业可带。所以不能往生的心,就是非清净心。要从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净土,先要净心。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如果认为可以带业往生,就为所欲为,一方面要满足贪瞋痴,一方面又要借佛号来免罪,哪里有这样的好事呢?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要知道往生时可以带宿业,切莫造新业!要努力从人道起修,不要好高骛远,把向外求反过来向内省,时刻观察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的心始终保持与弥陀的心相应。一旦相应,即能往生净土,依仗阿弥陀佛的伟大愿力,自然就觉悟了。自己一觉悟,无数众生也就得度了。
三、如何解决念佛与生活的关系问题
在净土宗修行者的实践中,如何处理念佛与生活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处理念佛与发菩提心的关系?将念佛与生活打成一片,也就是将念佛与利益众生圆融一体。因此,净土宗的念佛实践,关键是要处理好念佛与生活的关系,念佛与发菩提心的关系。概括起来可用这么几句话:“念佛不离生活,在生活中念佛;归心西方净土,成就人间净土。”
“念佛不离生活”,就是说念佛的人,学佛的人并不需要去另外找一个环境念佛、学佛。在家庭里、单位上,都不能降伏自心的烦恼,又怎么能够四海为家呢?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多次在书信中劝告一些居士不要出家,有一封信说:“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以净土法门谕亲,以净土法门教子及诸亲识。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后。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则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印光大师说得好,真正的佛弟子,怎么能从头上两根头发来论呢?重要的不是身体出家、而是心出家。
“在生活中念佛”,即是在生活中学佛,并非口里念佛即是学佛。昔白居易问鸟巢禅师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法,先须克己慎独,事事皆从心地中真实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谓真佛弟子。若其心奸恶,欲借佛法以免罪业者,何异先服毒药,后服良药,欲其身康体健,年延寿永者,其可得乎?《金刚经》反复说明降伏自心的问题。念佛即是降伏自心的方法,人不念佛,则念贪瞋痴。如果从生活中起心动念处观照自己,那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那才是真正的念佛。许多修行者,没有从根本着手。从根本上着手,即是从“观心”入手。有些人念佛很精进,数万,甚至百万,确实下了功夫,但一停下念佛,他的习性仍旧没有改,起心动念,仍旧是贪瞋痴。那么他念佛虽然念得很辛苦,实际上又有什么真实受用呢?要使自己起心动念都是佛心,那就只有真正学佛了。真正念佛,不是仅仅为了念到多少佛号。
“归心西方净土”,就是要相信有西方净土,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既然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那么佛教的净土宗,说阿弥陀佛曾经发愿,造就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一切唯心造”,阿弥陀佛发大菩提心,以清净心,毫无一点自私心,所以他就造就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个世界,并非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同样一个道理,我们是凡夫俗子,我们的心污浊,所以我们就造就了这样一个地球,佛教称之为娑婆世界,既然有娑婆世界的客观存在,怎么不会有西方极乐世界的客观存在呢?所以说,有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一定有西方极乐世界。净心造就净土,秽心形成秽土,心虽然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净土宗修行宗旨概括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前者因为净土是大乘佛教,不发菩提心则不能往生,后者是说明修净土宗下功夫的地方。中国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将修净土的做人标准概括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敦伦尽分”: 敦是劝导并勉励,伦是伦理、是伦常,分是本分。从家庭做起,搞好团结,尽到自己的本分。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叫做五伦。夫妻相处,尽到丈夫的本分,尽到妻子的本分。其他还有父母的本分、子女的本分、兄弟的本分。“闲邪存诚”:闲,防止,邪,就是邪知邪见。存诚是叫我们存心,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存一个真诚之心。也就是不自欺、不欺人。曾国藩说:“一念不生之谓诚。”就是说诚是清净心,心里面没有一个杂念,在佛法讲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心是真诚心。若得真诚心和清净心,此心即是净土,往生后何能不往生净土!
责任编辑:&& 文章修订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土宗的往生危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