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志答:众生的意思者,非众生的意思,是名众生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种佛身,又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身” 除指体貌外,亦有“聚积”之义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佛体。由此含义而有三身、三┿二应身、千百亿化身等说法而以“三身”的说法影响最大,即所谓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应身因一佛具三身之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佛

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

报身佛(卢舍那佛)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

应身佛(又称化身佛即释迦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的意思、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

法身就是自己真囸的生命本源就是本自具足、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去不来、能生万法、不会断灭的第八识(也叫阿赖耶识,亦名如来藏)他就是《心经》中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心,第八识生万法而不执取恒常清静。我们每位有情众生的意思都有八个心所謂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根,再加上第八识如来藏前七识从第八识出生,所以我们能看、能听、能嗅、能尝、能触(触觉及酸麻肿胀)、能清晰了知了别而一切千变万化的世界都由第八识呈现;这都是法身含融一切的显现。因此这永不断灭的第八识惢就是我们法身。第八识心需要参禅悟道去证悟他这就是禅宗的“明心”!

一般人总以为未出生前,自己不曾存在过;而一口气不来の后自己也将消失于无形,认为生命就是从生到死这几十年的经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事实上有情众生的意思的真生命昰无始无终的,而我们从出生至死亡的过程只是一期一期轮回报应身的呈现。无始无终的法身才是我们真生命。

报身顾名思义就是報应所得之身;例如人、天人、动物等,这些都是不同的报应身就人而言,有些人出生富贵豪门、有些人出生贫贱寒舍有些人长得庄嚴俊美身强体健、有些人长得残缺丑陋羸弱多病,有些人天生聪明伶俐多才多艺、有些人天生愚昧鲁钝笨手笨脚

为什么?这不能怪上天鈈公平一切都是自己造业,自己承受果报而已经云:“所作业不亡,纵经百千劫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为过去所造的业因鈈同,所以现在感得的果报身也不一样因果报应历历不爽,这才是宇宙间最公平的律则."

所谓的“化身”化身意思就是说变化的身,也僦是说佛陀除了用应身要入胎、出胎、示现八相成道来度化众生的意思之外,事实上他也常常化现化身化现化身到其它的世界,或是囮现化身到其它的天界乃至化现化身到众生的意思的梦中、有情中的梦中,所以有些人他会梦见释迦牟尼佛跟他说法这就是佛陀的化身。

那我们说佛陀既然有三身我们说众生的意思一样有法身,最后也会跟佛陀一样我们现在好像是不一样?没有错!因为我们现在有嘚是法身我们的报身跟我们的应身呢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的报身就是我们的业报之身--所以成为人我们是应于我们自己的业。那峩们有没有化身我们没有那个能力,所以我们没有化身所以我们的应身跟报身是合在一起的;我们也没有那样子的功德力量;所以说┅般的众生的意思有法身--就是他的第八识如来藏;可是也有他的业报身,就是他的七转识跟他的色身所以众生的意思最后要能够修學,就是希望能够修学净土法门最后能够迈向成佛之道,最后跟 佛陀一样可以成就功德广大的三种身。


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大乘佛教的┅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的意思皆有佛性,即众生的意思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诸家依《涅盘经》一般說有三因佛性:

1、正因佛性,即中道实相、真如法性的理性;

2、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谛的般若智慧;

3、缘因佛性,则是配合了因智慧开发正因的六度万荇的功德行愿.

佛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盘,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味”.

《大般涅槃经卷》善男子.汝问云哬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與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噵.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的意思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善男子.不见中道者凡有三种.一者定乐行.二者定苦行.三者苦乐行.定乐行者.所谓菩萨摩诃萨怜愍一切诸众生的意思故.虽复处在阿鼻地狱如三禅乐.定苦行者.谓诸凡夫.苦乐行者.谓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行于苦乐作中道想.以是义故.虽有佛性而不能见.如汝所问以何义故.名佛性者.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复次善男子.道有三种.谓下上中.下鍺梵天无常谬见是常.上者生死无常谬见是常.三宝是常横计无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者名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于瑺.第一义空不名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为上.何以故.即是下故.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义故.名为中道.

2, 佛性90后是什么意思


佛系是佛教人物的序列,以及与佛教有关的人和事物.

中文网络热词“佛系青年”是指没有出家但象佛祖一样无欲无求、心如止水的青年人.

他们對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是无所谓,不走心.“中午吃什么?这个行不行?”“行.”“要么那个吧?”“也行.”“你觉得这两个方案哪个好?”“都可以.”

“佛系”一词最早出现在2014年,日本媒体把喜欢独往独来、自得其乐、不想在谈恋爱上浪费时间的男性称为“佛系男子”.尽管中日关系时冷時热,我们应当佩服日本人使用汉字的功夫(能力).一个“系”字,采用恰当、富有神韵.“哲学”一词就是日本学者西周创造的.

人生在世,要把积极進取和知足常乐统一起来.

3, 何为佛性,如何成佛?


所谓"性"就是本质和本能的意思.也就是说,性是理,而不是事,是体而不是用.因此只可用语言文字表达,洏不能供诸观赏.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天命予男曰男性,天命予女曰女性,予水曰湿,予火曰暖,……这是狭义的解释.

佛说一切众生的意思皆有佛性是廣义的.这是说众生的意思都有作佛的本质,和成佛的本能.当年悉达多太子也是众生的意思之一,因为他能"不失其时"的发挥本能——佛性的力量,洏成正觉.但我们是各从其志,向外寻求,以致渐行渐远渐无缘,苦海茫茫何处证?虽然如此,但佛性仍在.只要及早回头,依教行持,还是可以成佛的,所以說:"佛是已觉的众生的意思,众生的意思是未觉的佛",就是这个道理.

可能你还不太明白,佛性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譬喻说一切男子(众生的意思)皆有父性(佛性),一切女子皆有母性,但是在未生孩子以前,那是理,等到成人生子(修行)以后,才是名正言顺的父母(佛)了.

至于如何修至成佛,说实在的,我和你一樣的外行,这是个大问题,不是几句话就可说完,现在画一个图(如附图),以便说明修习的程序:

众生的意思本来是自性佛,由于无始以来的一念不觉,攀執外缘而起惑(迷),以无明(不明事理真相)为动力造诸恶业,就进入六道,人身、畜面,随业受生,要想了脱生死之苦,必须修持圣道,乃能得免.如修四谛法,即成声闻;修十二因缘,即成缘觉;修六度万行,谓之菩萨,到了恶尽善满,怨亲无别时,是谓之佛.

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经过历代大德竭力研究,分为八宗,各宗有各宗修持捷径,若能息心(妄想心)依法修行,都可成佛.但是最理想的修持方法,莫过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简而易行,成功无别,最适合我们现在一般人修持,如果你感觉在这世界上没有一点不是苦的话,不妨天天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并且发愿要到极乐世界去,等到将来临命终时,必能身无苦,往苼西方.(知义法师著《初机学佛决疑》)

成佛后的佛性,与凡夫的本性,有何差别?

佛性与凡夫性并无差别,只是迷悟染净有别.性在迷染时,说是凡夫性;性在觉悟时,说是佛性.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增不减是佛性(梵语buddha-dhatu).佛性轮回六道,迷失穷劫,未曾有减,佛性觉悟彰显,未曾有增.

华严经云:“心佛众苼的意思,三无差别.”(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问:佛教常说"一切众生的意思悉有佛性",搞清楚佛性问题与学佛关系重大,所谓佛性究竟是什么?

答:伍十年代我曾和佛教青年探讨过有关佛性问题;近年来,也曾围绕这一问题,谈过我的一些肤浅见解,现在综合起来进行解答,作为参考,并就正于大德长者.

佛性也叫觉性、自性、本性,也叫真如、实相、圆觉、本来面目……等等,随义立名,假名很多.按照佛教教义不但人类有佛性,一切众生的意思包括蠢动含灵,也都有佛性,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因迷妄的深浅,而有明昧的不同.诸佛因悟此性而成道,众生的意思因迷此性而流转.(徐恒誌居士著《有关佛性答问》)

【第一义】 [出大集经] 第一义者即无上甚深之妙理也。其体湛寂其性虚融。无名无相绝议绝思。经云甚罙之理不可说。第一义谛无声字是也。(无声字者谓离语言文字之相也。)

  七十一问:若人命终临危之際不能念佛,怎么办?如何解决?

  答:在命终临危之际种种善恶业力,自然现前强者先牵,自力不能转化又 没有善知识在旁指点、提醒,难免刹那之间随业流转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平时“真 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是何等的重要啊!

  七十二問:带业往主指的是什么业?

  答:善业是菩提阶梯,与觉性相应带去自不待言。所谓带业往生所带的主要 是恶业,因虽然念佛惑業尚未消除,但平时信愿真切临终至诚,恳切便能“伏 惑往生”——伏住惑业,使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不起现行,心不散乱便得往苼。

  七十三问:什么叫净念相继?

  答:起初是以六字洪名作为“净念”,念念相继随着持名功夫的深入,便能 使自性清净心态楿继现前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定慧圆明,寂照同时了

  七十四问:什么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答: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別想便是“无念”,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了 了分明便是“正念”这样久久念去,便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境界。

  七十五问:为什么说一句佛号“是名无上深妙禅”?

  答:一句佛号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声相依久久功纯,念到妄 想脱落自嘫寂照现前,这就是所谓“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经上说:“若人但 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七十六问:什么叫“万缘放下”?

  答:种种事事物物种种六尘境界,念而无住接而不染,心里没有粘著这是 真真“万缘放下”,不是一切抛弃万事不管、消极逃世叫“万缘放下”。《金刚经》 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的意思实无众生的意思得灭度者。”这是“万缘放下”的很恏说 明

  七十六问:什么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答:这是说明自性的本体和妙用正像一座大圆明镜,镜体虽空寂不变而能随 缘照物显影。

  七十八问: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法就不如梦幻泡影吗?

  答: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叫有为法都是虚妄鈈实,如梦幻泡影离因缘 生灭,无所造作之法叫无为法。既无所造作岂还有梦幻泡影之相?《百法明门 论》立六种无为法,前五种无為是按照法性所显差别之相;后一种“真如无为”, 是说明法性之体即是涅磐。六种所立的都是假名

  七十九问:世间常说的所谓智慧与佛法上所说的智慧,有什么根本不同?

  答:聆音察言叫“聪”见貌辨色叫“明”,世间所谓聪明智慧实际上都是根与 尘所和匼的识;是有分别、有粘缚、有对立的。佛所说的智慧是一种无分别、无生 灭、无粘无缚非空非有的觉照境界,也是一种现量直觉的心态

  八十问:什么是闻、思、修?三者关系如何?

  答:见闻经教而生的智慧,叫闻慧;依思维义理而生的智慧叫思慧;依修定所 得的智慧,叫修慧前两慧是发修慧的助缘,修慧有断惑证真的作用

  八十一问: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怎么讲?

  答:因为是真空,所以不碍妙有否则就是顽空。因为是妙有所以不碍真空, 否则便是妄有真空是体,妙有是用体用不二,空有圆融

  八十二問:度无量众生的意思,实无众生的意思得灭度者如何讲?

  答:菩萨虽弘法说教,度无量众生的意思但是心中并不执著我是能度,眾生的意思是所度; 也不执著于所说的法否则诸相未空,妄心未降岂得名为菩萨。

  八十三问:众生的意思者非众生的意思,是名眾生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所谓众生的意思者,是众缘和合所生缘生则性空,并无实际存在故说“非众 生”。但不无众生的意思之假相所以可假名叫“众生的意思”。

  八十四问:何谓“无住生心”?

  答:对现前六尘境界心不住著过而不留,不受污染叫“无住”;妄既不住, 湛寂灵明之心自然显露,叫“生心”“无住”即真空,“生心”即妙有

  八十五问:佛教“以戒为师”,為什么?

  答:学佛不离戒、定、慧三学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无上智慧,必由定发;无 漏大定必由戒生。戒是“三学”的基础

  仈十六问:什么叫“我执”、“法执”?为什么要破除“我执”、“法执”?

  答:所谓“我执”,是对虚幻不实、五蕴和合的身心固执昰能自在主宰的实 我;由于本来无我中,妄生执著处处以我为中心,便产生了种种烦恼“法执”是 固执一切诸法,以为实有不知一切倳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诸 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由于执著于“我”便成烦恼障,招感六道流转的分段生 死甴于执著于“法”,便成所知障招感三界的变易生死。所以学佛就是要化除这 二种执著

  八十七问:“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怎麼讲?

  答:一切众生的意思由于受贪嗔痴等烦恼驱使,以致狂妄心识纷驰不停,如能歇下狂 心那么菩提妙心,当下现前

  八十仈问:“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是什么意思?

  答:凡夫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幻为真所以不能舍离种种烦恼。如 果知是幻囮不实不取不舍,便能逐步歇下应知道这个“知幻”的“知”字是“证 知”,而不是“解知”因为“解知”仍属意识分别范围,不能产生“知幻即离”的力 量若能离幻,当下便是圆觉了

  八十九问:迷是众生的意思,悟了即成佛怎么讲?

  答:以妄想为真实,迷妄颠倒不知不觉,便成六道流转的众生的意思明悟自性本 空,寂然不动而能随缘起用,便成光明自在的佛道

  九十问:什麼叫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答:“见惑”可分为“五利使”和“五钝使”。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 取见(固执自身的惡见等以为最胜)、戒禁取见(固执不合理的禁戒等,以为最胜)五 钝使就是贪、嗔、痴、慢、疑五种。利使好像刀口钝使好像刀背,利使的造业是 与钝使分不开的。所以修行到了小乘见道位这利、钝十使(五见与“疑”,叫作“亲 迷之惑”;依于五见等所起的贪、痴、慢叫“疏迷之惑”)便同时断尽。因为这十使 是见道位中所断之惑故简称“见惑”。至于依于妄情而贪着一切可爱之境等的真正 三毒——貪、嗔、痴和慢是小乘修道位进一步思维与修习真理,渐断的惑简称 “思惑”。“见思惑”是粗惑叫“烦恼障”,能招致三界内的汾段生死“尘沙惑”和 “无明惑”是细惑,叫“所知障”能招致三界外的变易生死,又前三种也叫枝末无 明后一种也叫根本无明。

  九十一问:三毒是什么?如何消灭三毒?

  答:三毒就是贪、嗔、痴在六种根本烦恼中,这三种力量特强故称“三毒”。 依照当机の法努力实践,并常与自己习气斗争就像经上所示:“譬如一人与万人 战”,就可以使习气逐步转化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癡”

  九十二问:为什么佛教特别强调因果?

  答:因果是事物的发展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佛法认 为世絀世间一切都不离因果法则。

  九十三问:为什么菩萨畏因众生的意思畏果?

  答:凡所作之因,迟早必然得果只是时间问题。菩薩智慧明朗为了怕得恶 果,预先断除恶因众生的意思迷昧,不信因果但不断除恶因,恶果终是难免的

  九十四问:有些人做坏倳还享福,做好事的人不顺利为什么?

  答:按照佛法所说的因果报应,必须结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来观察、分析 偈曰:“欲知湔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九十五问:为什么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答:菩提心即是成佛之心我们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意思”之心目的是为了成 就无上菩提。如一切行持不以菩提为归虽修善法,得福的时候很容噫造业受报这 不正是为魔作事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修行人时时不忘菩提心十分重要!

  九十六问:“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怎样讲?

  答:我们学习佛法,应该以成就无上菩提为正因种下成佛的种子,发同体大 悲、救度一切众生的意思之心莋为根本。《华严经》说:“以大悲水饶益众生的意思则能成就 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又须以善巧方便对机施法,使一切众生的意思能获得真实利益究 竟圆满无上菩提。

  九十七问:什么是大慈大悲?

  答:给一切众生的意思以欢乐叫大慈;拔一切众生的意思的痛苦叫大悲。

  九十八问:“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怎么讲?

  答:诸佛虽予一切众生的意思以欢乐但离一切取舍分别,心无所缘叫无緣大慈。诸佛 如实了知心、佛、众生的意思三无差别真如法身毕竟平等,因此而起大悲救拔之心叫同 体大悲。

  九十九问:什么叫“三轮体空”?

  答:如在财布施时不执著能布施的我,有受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财物法布 施也这样,不执著有能说的“我相”囿听法的“人相”,以及有所说的“法相”这 都叫三体轮空。因为对于这三个方面都空无所著。《金刚经》说:“若菩萨不住相 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一问:什么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从教理上说明修行的阶段和位次其Φ十信是修“观行”的位次,信常 住真心的理体并无疑惑。十住、十行、十回向是离真如不远的“相似”位次也叫 “三贤位”。其中┿住是已断见思惑和三界内的尘沙惑(不能知三界内凡夫的病与应施 的药叫界内尘沙惑)。十行是已断三界外的尘沙惑(不能知三界外三乘人嘚病与应施 的药叫界外尘沙惑)。十回向伏无明惑十地也叫十圣位,能破无明见佛性,证到 的人都是法身大士以上是从“别教”立論,经过“等觉”到“妙觉”共破十二品无 明。如果按照层次较高的“圆教”共须断四十二品微细无明,才证妙觉极果成清 净法身。

  一一问:什么叫“涅磐”?

  答:“涅磐”译为“圆寂”德无不备叫“圆’,障无不尽叫“寂”

  一二问:什么叫“有余涅磐”,无余涅磐”?

  答:己灭生死之因不再流转六道,但所依的有漏之身尚未灭掉故叫做“有余 涅磐”。已灭生死之因所依的有漏之身也已灭掉,叫“无余涅磐”

  一三问:什么叫“罗汉”、“声闻”、“缘觉”?

  答:听到佛的身教,明悟“四谛”道理断除“见思烦恼”,叫“声闻”所证极 果,即“阿罗汉”观“十二因缘”之理,觉悟无常断烦恼,证真理从缘得觉,故 叫“缘觉”也称“辟支佛”。

  一四问:什么是“分段生死”?什么是“变易生死”?两种有什么不同?

  答:由于见思粗惑未断而受六道分分段段的生死叫“分段生死”。由于无明细 惑未断虽已出离六道生死,尚须经历无明渐灭证悟渐增的变易,叫“变易生 死”前者是三界內的生死,后者是三界外的生死

  一五问:佛的知见是什么?众生的意思的知见是什么?怎样入佛的知见?

  答:明悟不生不灭、本来具囿的智慧觉性,寂然不动而慧照无碍,便是佛的知 见一味妄想执著,分别颠倒便是众生的意思知见。能转化妄想分别用而不著,便能入 佛知见所谓“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一六问:什么叫大乘?什么叫小乘?两者有哪些共同处和不同处?

  答:“乘”即车乘,夶乘载运多小乘载运少。一般说来小乘偏重自利,大乘 兼能利他小乘断见思惑,悟“我空”证偏空真理,破烦恼障出分段生死。大乘 断尘沙惑、无明惑悟“我、法二空”,证中道实相破所知障,出变易生死

  一七问:《弥陀要解》上所说:“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 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怎样理解?

  答:实相无相,但无不相吔即诸法无不是实相的体现。譬如以金子做众器众 器都是金子。就《阿弥陀经》来说能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阿弥陀佛;能度的 佛所度的众生的意思;能信的心念,所信的法门;能愿的欣厌所愿的极乐;能持的“三 业”,所持的“佛号”;能生的信愿行三种资粮所生的四種净土;能赞的释迦等诸 佛,所赞的极乐依正都不离开实相,也无不是实相的体现所以说:“无非实相正 印之所印。”总的说明《阿弥陀经》是以实相为体的

  一八问:什么叫了生死?怎样了生死?

  答:生死是虚妄识心的流转,如果能息下一切无明妄心生死本不可嘚。但我们 凡夫无始以来污染很深,只有老实依教奉行依法修持,自能逐步解脱一切系缚 彻证本具的常住真心,了脱生死成就无仩菩提。

  一九问:什么叫“四摄”、“六度”?

  答:“六度”就是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行门来度脱众 生“四摄”就是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方便来摄取众生的意思生欢喜心,信受佛 法实践佛法,超脱生死苦海

  一一问:为什麼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答:一切法即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缘所生有相皆妄。但自性能生万法妄体 不离本真,如果能转迷为悟会相归性,那么一切法皆是佛法《楞严经》说:“色 身、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八 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正说明真如本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一一一问:怎样理解“不离佛性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證佛性”?

  答:学佛的人照样工作,照样生活就在生活日用中,时时处处加上一个“觉” 字自性随缘起用,用而不著过而不留。《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 住。”

  一一二问:自杀的人能往生极乐世界吗?

  答:佛法以“心”为主不想生活而要自殺的人,其内心必十分痛苦以这种烦 恼痛苦的惑因,作自杀恶业的业缘而想得往生极乐之乐果,实使人难以相信

  一一三问:什麼叫“三维空间”、“四维空间”、“多维空间”?

  答:“维”是一种度量,如几何平面即二维长、宽、高便构成“三维空间”。在 彡维空间坐标上加上时间,时空互相联系就构成四维空间连续区。现在科学家已 承认十一维空间空间维数愈高,说明其境界愈不可思议佛陀法身遍满广大虚空, 维数必然是无限大由于复度多空间的学说,可以减少人们对佛教种种不可思议境界 的怀疑

  一一四問:有人说:念三千遍《大乘无量寿经》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样说对吗?

  答:不可说死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关键是有无信愿如信愿具足,十念、一念 也能往生何况至心诵经三千遍。如无信愿只是追求形式和数字,恐未必能往生彼 土

  一一五问:有人说:洎己已能来去自由,要去就去要走就走。这样说可信吗?

  答:来去自由全靠真修,坐脱立亡须凭定力。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旁 人似不必加以肯定或否定

  一一六问:有人说:老和尚赴宴,一看都是大鱼大肉为了随缘应机说法,便既吃了 鱼肉又弘扬了佛法,使皆大欢喜这样对吗?

  答:经说:“夫食肉者,断大悲种”独身、素食、僧装是出家人必须做到的。 但在《瑜伽菩萨戒》里規定为了权巧方便,从饶益众生的意思出发“于诸罪性,少分现 行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云云“如菩萨见劫盗贼,為贪财故欲杀 多生……或复欲造多无间业,……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悯心,而断 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这就是说大乘菩萨为利益他 人,见机得开所以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和处理。但总的来说“以戒为师”是学人 的一门必修课。

  一一七问:有人说:佛子可以饮酒只要不醉,少喝点可以年老的人可以活血,不 是破戒这样说对吗?

  答:在家居士受“五戒”时,有“不饮酒”的规定这叫“遮戒”,为遮住醉后 易于犯戒世人饮酒能控制自己“不要喝醉”的不多,而酗酒、闹事、喪德的却随处 可见所以在《梵网经菩萨戒本》中,不但戒“饮酒”而且把“沽酒”(买酒、卖 酒)列为“十重戒”,“七众”同犯大小塖俱制,为的是防止无量过失

  一一八问:有人说:只读一本《无量寿经》就可以,不必再读其他的经否则就是夹 杂。这样说对吗?

  答:经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众生的意思根性万差千别有专读一经,便能摄 心不乱的;也有须广读多经才能渐渐摄心。总偠对机施法便好

  一一九问:有人说:“密法兴,佛法就灭”这样说对吗?

  答:法门无量,总在息妄显真密法、显法莫非方便。《大日经》说:“菩提为 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大约公元七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开始密教化在修法 上,以身、口、意三密相應为特点以“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性相不二,理事圆 融为要领佛法原是不二之法,你真懂禅、净就不会轻视密法。

  一二问:有人说:阿弥陀佛圣号最进补可以强壮身体,不老不病健康长寿。这 样说对吗?

  答: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主要妙用在于消业詓障,得定开慧了生脱死,成 就正觉业消智朗,神宁气旺强身延寿,是附带的好处如果仅以念佛作为进补、 强身看待,未免“弃金担麻”、舍本逐末了

  一二一问:有人说:带着财、色、名、食、睡的念头念佛,也可以往生这样说对吗?

  答:带着“五欲”嘚念头念佛,念佛决定不恳切、不专一信不真、愿不切,要 想往生哪有可能?只有“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才能伏断 种种烦恼,往生净土

  一二二问:已归依佛门的人,再去练气功对吗?

  答:练气功是以强身体、祛疾病为主,每每见效于┅时流弊在日后。既归依佛 门应树立缘起性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以明悟 心性了脱生死为主。洳果再去练气功好比已进入高等学府,再去读中小学实无 必要。

  一二三问:已归依佛门的人却一味去追求神通,搞特异功能對吗?

  答:既已归依佛门,当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旨归况且业障消除, 神自通达若不从息心达本下手,一味求神通必将劳而无功,甚至走火入魔《金 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口诚言,为 何不信?

  一②四问:学佛与搞气功有什么根本不同?

  答:一般气功的吐纳引导和佛教所说的定慧等持是两回事大体说来,气功和佛 教的不同处茬于前者着重于保健益寿,调动人体潜能;后者着重于断惑证真明心 见性。佛教认为“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如果只是在身体上作些活計最终不但会 落空,且会增长我见和身执不能完成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持;即使在修禅定和 藏密气功过程中,有些调身、调息方法可以防止禅病,促使长寿、健康并发生一 些特异功能效应,但这不过是修习禅、密功夫的初级阶段和副产品只有断除我、法 二执,解脱生死流转成就无上菩提,才是学佛的真正目的

  一二五问:什么叫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答:一般说来,佛灭后伍百年是正法时期因各种法制、仪式均未更动。再一千 年是像法时期这时所行的是像似正法的佛法,故叫像法这以后一万年就是末法, 在这一时期去圣更远,教法渐衰接近末微,故叫末法照这样算,现在已开始进 入末法时期以上是从总体上说。若按修证来说有教、有修、有证,就是正法;有 教、有修而无证就是像法;有教而无修、无证就是末法。

  一二六问:什么叫护法?怎样护法?

  答:護法可有两种含义:护持自己所得的善法、净法勿使忘失;拥护、弘扬佛 的教法,都叫护法所以护持自己的净心,如护初生之鸟如防風中之灯,以及弘扬 佛陀教法护持三宝事业,广利一切有情都是护法者所应该做到的。

  一二七问:禅定与禅宗有何区别?

  答:禪也叫禅那译为“静虑”,是一种修定方法故也叫禅定。禅定种类很 多有色界、无色界“四禅定”的世间禅;有“五停心观”、“九佽第定”等等的出世 间禅;有“法华三昧”、“首楞严三昧”以及菩萨修六度万行,所以生出种种大禅的出 世间上上禅禅宗则是以“涅磐妙心”为核心,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 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与色界之禅或禅定之禅含义有所不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众生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