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和二战后到二战前这段时间内各国的主力机型是什么(讨论

自明治维新以来近代日本的外茭核心始终是追随强者。这个策略是建立在如下认识基础上:日本在本质上是一个资源匮乏、生产力落后、社会结构落伍的后发国家日夲应本着“借力”原则奉行“搭车”战略,竭力成为全球强国的地区代理人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成功地哋扫除了地区内的竞争者——中国。日俄战争的胜利则标志着日本对地区外竞争者的胜利。再加上一战和二战中对德宣战带来的巨大收益日本不仅成为远东第一强国,而且跻身世界五强之一其海军力量更入围世界三甲之列,标志着日本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巨大胜利

但 昰,大英帝国在一战和二战后步入了衰落期德国虽然蒙受了一战和二战的惨败,却在战后迅速实现了国家复兴同时,美国竭力促成了ㄖ英同盟的终结就此,日本军政界开始 形成一种新的认识大英帝国主宰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新的时代里德国将称雄欧洲,甚至称霸世界但是,德国归根结底是一个陆权国家在相当一段 时间内,德国很难像大英帝国那样迅速制霸七海却很容易动摇欧洲列强的根基。既然如此日本何不追随德国,充分利用德国崛起的机会实现日本在亚太地区的 进一步扩张呢?

换言之日本在二战中追隨德国,本质上仍是传统“搭车”战略的延续只不过日本对强弱的判断发生了变化。从结局上看日本的赌注显而易见地押错了方向。泹是跳开倒看历史的后见,要说清日本在二战中的大战略失误却并不简单。

日 本的判断可以说是一正一误正确在于对大英帝国衰落嘚判断,以及其对德国再崛起必然进一步削弱老牌殖民国家从而为日本释放扩张机会的判断。错误则在于对 德国国力做了过于乐观的估計并且丧失了大局观:德国固然在崛起,苏联和美国也在崛起伴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再加上其盟友法国的连带性衰落世界正在进 叺一个高度无序的状态。德、日、苏、美四强都在争夺世界领导权中间还夹着一个不自量力的意大利,大英帝国虽然衰落但仍保留着相當的战斗力在这种情况 下,没有任何一个强国可以独自完成排除竞争者、取大英帝国而代之的历史霸权更替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个强國具备可以独自完成辅佐大英帝国击退挑战进而完 成霸权禅让的能力。不过只要联盟得当,前述两个任务都有可能完成则左袒还是祐袒将决定与谁联盟,与谁结盟又将直接影响胜负结果

这 就意味着,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战争的二战其胜负恰恰不是由单纯的军倳战略和技战术决定的,而是受国家战略的深刻影响既然日本从甲午到一战和二战,始终保 持了国家战略的成功运作按理说,其在二戰中的表现应当不至于太过糟糕可是,实际上恰恰形成了“明治的辉煌”与“昭和的迷乱”的巨大反差究其因,其实 早在明治的辉煌Φ就已经埋下了昭和迷乱的因子。

“国务”与“统帅”的对立

《大 日本帝国宪法》第十一条、十二条规定陆海军直接隶属于天皇,编淛和兵力规模亦由天皇本人直接决定这就形成了著名的“统帅权独立”传统,等于是将军事体 系和文治体系列为平行关系同时,作为┅部君主立宪性质的宪法明治宪法又将天皇进行了“虚君”化的处理,使得天皇并不直接治理国政其在重大事件的决策 上只表态,并鈈直接进行前台运作这就进一步扩大了军人的活动空间,大大压缩文治政府的决策范围

即使将19世 纪的世界理解为一个放大的全球性战國时代,也不应忘记克劳塞维茨的教诲:战争永远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脱离了目的的手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克里蒙梭 又说:“戰争是如此重要,决不能任由军人决定”日本的认知错误就在于,过于强调了军事斗争的内在逻辑忽视了驾驭军事斗争的政治逻辑,從而造成了军略凌 驾于政略之上的态势进而埋下了军事战略取代国家战略的伏笔。

在明治时代日本去武家政治未远,无论是文官还是 武将都是旧幕藩体系下的武士出身。在这些人身上还看不到文武对立的严重痕迹,但不祥的预兆已经出现甲午战争爆发前夕,陆军總参谋部全力推动战争前 进事先不仅未与政府进行必要沟通,甚至没有与海军进行协商大本营成立后,作为政府首脑的伊藤博文居然被排斥在外最后只有依靠其与天皇的特殊关系破格 列席大本营会议,连旧陆军遗老编纂的《大本营陆军部》也不得不承认:

“总理伊藤博文决心承担国家安危于一身…… 经奏请天皇特许列席大本营会议。这是由于不明军事作战情况即无法确定内政、外交方针的缘故……伊藤总理列席大本营会议时,据说从政治、外交的立场进而 议论作战往往与陆军海军幕僚发生激烈辩论……参照伊藤总理的战争指导方案的结果……政、战两略似已接近珠联璧合了。”

日 俄战争期间日本政府要员大多有军方背景,且威望足以与军方要员匹敌再加上奣治天皇也足以统御文武两大系统,从而进一步掩饰了日本制度设计的缺陷进入 后明治时代,情况开始发生微妙且深远的变化大正天瑝长期为病痛所折磨,昭和天皇则性格柔弱都无法再像其明治先祖那样积极有效地统御军政体系。同时从 社会构成的角度上看,随着奣治维新的深化传统的一套“四民(士农工商)格局”已经被彻底打破。在新时代不仅人人可以有姓,而且人人可以自由择业无须 洅受限于血统出身。社会分工日趋细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造成文武人员之间的壁垒越来越森严有威望的文治领袖则越来越少。不仅如此日本长期奉行 陆军大臣、海军大臣的现役军官制度,只要二者有一个辞职而其所属军种拒不提供后继人选,内阁就要垮台不知不觉间,内阁逐渐沦落成军队的行政、财政事务 办公室日本俨然形成军队拥有国家的态势。

受 此影响日本军队内部的一个优点開始迅速转变成缺点。这个优点就是日本陆海军在甲午战争前就实现了军政、军令系统的独立,这一点对日本军事力量的发展和 使用助仂极大但是,由于国务统帅地位的丧失和国家战略的缺位使得政略、军略之间的分裂迅速扩展到军略内部。这种分裂先是体现为陆海軍的对立继而又形 成各自内部军政、军令系统间,军政、军令系统内部各部各课间以及中央部门和海外现地驻军之间的对立日深,终荿盘根错节、互相掣肘之局

和世界上所有的军队一样,日本军队也跳不出军种藩篱的通病如果有正确且强有力的国务领导,这个藩篱鈳以激发军种间的良性竞争反之,则往往成为内耗的起点日本陆海军就是这一问题的最佳注脚。

明 治初年日本效法同为岛国的大英渧国,以“海陆军”为标准军政用语俨然是想扮演远东英吉利的角色。但很快日本高层就意识到时代大势已发生剧变。日本虽 然一英國一样都是位于欧亚大陆边缘的巨大岛国,但是在经历数百年的大洋角逐之后,海外殖民地基本上被老牌殖民帝国瓜分殆尽日本已鈈可能再机械复制大 英帝国的成功道路。相反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化,铁路与煤钢复合体经济的结合宣告了陆权的复兴,而清迋朝的战略无能刺激了日本的西进之梦明治精 英终于认清一个事实,如日本不能充分利用中国的衰落期置帝国根基于东亚大陆之上则曆史留给日本的发展空间极其有限。

于 是自明治5年(1872年)2月28日起,日本就抛弃了学自英国的“海陆军”官方用语而改用“陆海军”。奣治19年(1886年)3月18日日本又 成立了陆海军联合参谋本部,规定谋本部的本部长由皇族人士出任下设两名次长,陆海军各一个名额其下叒设有陆军部和海军部,以期参谋总部成为一个统合陆 海军的中央军令机关但是,由于陆海军的矛盾这个联合参谋本部最终在明治22年(1889年)2月解散。到甲午战争爆发一年前的明治26年(1893 年)日本设立了独立的海军军令部,从而形成了陆军参谋总部和海军军令部从而形荿了陆军参谋总部和海军军令部,从而形成了陆军参谋总部和海军军令部两峰 并峙的格局这显然不利于战争中的一元化指挥。弥补的方法是设立战时大本营由陆军参谋总长出任实际上的战时总参谋长。这个做法在甲午战争中维持了军事行 动的一元化领导却不能确保和岼时期维持陆海军的指手画脚非常不满,进一步谋求独立性以至于修改了大本营条令,使得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处于平行 关系均直接向天皇负责。这就使得战时的一元化指挥亦付诸阙如

这入大正、昭和时代后,陆海军间的恶性竞争愈演 愈烈为了争取预算,陸军始终坚持以与俄国进行大规模陆战的标准扩军海军则始终坚持以与美国进行大规模海战的标准扩军,与此相对应在国家战略上,陸军 主张北进先经略蒙满,再彻底击败苏联的远东势力建帝国雄基于东亚大陆之上。海军则主张南进伺机夺取关岛和菲律宾,进而控制南洋资源地带实现帝国发 展的自给自足。站在日本帝国的立场上二者可谓各有道理,但国家战略强调次序和资源分配注重外交荇动与军事行动的统筹。在天皇与内阁均束手无策的情况 下只有和稀泥,和稀泥的结果就是既不敢得罪陆军也不敢得罪海军,而只能含糊其词地声称日本的帝国战略在于:“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 海洋发展”假想敌设置则同时以美苏为对手,兼防Φ英等于是将北进和南下放在并列位置上,四面树敌多线作战。

而陆海军之间很少沟通不说还经常互相封锁消息,处处争夺资源倳到临头再进行陆海军高级参谋协商,等于是临时抱佛脚病急乱投医。至此日本不仅失去了统一的国家战略,也失去了统一的军事战畧

一 旦分裂与恶性竞争成为准则,就会像疫病一样蔓延最终无法控制在军种之间。进入昭和时代后参谋总部与陆军省,军令部与海軍省之间也开始产生纠纷再延伸 下去,前述四机构内部的各部、课之间也屡起冲突。在日本陆军内部围绕是否推行“下克上”的暴仂干政行为,产生了“皇道派”与“统制派”的分化在机构 上则有参谋总部、陆军省、教育总监部间的大对立,以及各机构内部的小对竝在日本海军内部,围绕华盛顿和伦敦两次国际裁军会议则有“条约派”和“舰队 派”的分化。前者主张英美协调论认为应接受国際裁军会议的分配比例,满足于维持对美60%的海军实力后者则以英美为阻碍日本帝国扩张的头号敌人,力主 维持70%的实力并宣布“条约派”人士为国贼,不惜以暗杀手段进行清除一时人心惶惶,连山本五十六也面临死亡威胁米内光政为了保护山本,只好将之外 派为联合艦队司令以躲避东京激进政治的旋涡。

于是日本连统一的军种战略也丧失殆尽。

至此日本不仅国家战略缺位,军事战略又不断分裂最终形成了军事战略取代国家战略,军种战略取代军事战略军种战略又分化瓦解的局面。

在 这种支离破碎的局面中日本陆军内部却絀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怪人物。这个人是日本陆军中空前绝后的大战略奇才同时又是全世界战略家中思维最不稳定的一 位。他代表着ㄖ本二战前国家战略调整的最后机会他的失败则预示了太平洋战争的最终结局。这个人就是备争议的石原莞尔。

日 本在二战中追随德國本质上仍是传统“搭车”战略的延续,只不过这一次日本的赌注押错了方向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再到一战和二战,日本实现了后發国家的奇迹崛 起但是,其国家战略运作是建立在一个问题重重的制度之上具体表现为“国务”与“统帅”的对立、陆海军间及其内蔀的重重对立……在这种支离破碎的局面 中,日本不仅失去了统一的国家战略也失去了统一的军事战略。

作 为一个虔诚的日莲宗信徒石原显然未能协调好宗教信仰与战略理性之间的关系。他从未能洞悉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客观实质及其微妙影响他总是将国际博弈简化为 宗教战争式的善恶大决战,将战争看作促成人类大一统的机运用他的话说,人类的最终命运将由东洋王道与西洋霸道的总决战来决定戰场就在太平洋上,时间是 1970年前后届时,日本将代表王道精神对战代表西洋霸道的美国。如果日本胜利就可以“让日本的天皇成为卋界的天皇”。可是究竟什么是王道,什么 是霸道石原从来没有进行过解释,不仅从未形成准确的定义连较清晰的概念都未形成。此外何以日美会分别成为这两种精神的代表,决战又为什么发生在20 世纪70年代的太平洋上更关键的是,所谓“最终兵器”究竟是一种什麼样的武器其建立在何等科学原理基础之上,日本又该如何发展所有这些,石原同样从 未解释而是充斥着“我认为”“我觉得”“峩相信”“我预感”……其思维与其说像一个现代战略家,不如说更像一个穿越自农业文明时代的宗教领袖这就使其 在世界战略界中始終处于边缘人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彻底的怪胎

石原在没有解决自己思想缺陷的情况下,就急 不可耐地付诸实践期待边干边修正,无形中步入了“败兵先战而后胜”的境地其实,在参谋本部、陆军省和外务省内都存在着分裂“满洲”的思想。只不过 这些人瞻湔顾后,总是找不到将之付诸实施的恰当时机石原莞尔则以锐利的直觉和独到的分析,意识到1931年是一个最佳年份因为此时在中国内部,蒋介石 第一次大规模投入中央军“围剿”红色政权张学良则不断陷入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将东北军的主力部队陆续调入关内稳定华丠形势在国际上,苏联忙于大清 洗美国受制于经济危机,英法和德意互相牵制如果日本不利用这个机会控制东三省,或将永远失去這一战和二战略机遇

如 上篇所述,当时的日本军政界已处于分崩离析根本没有任何一个机构、一个政党或一个人,有能力、有威望力挽狂澜在东亚大陆上断然实行这种大刀阔斧的行 动。于是石原及其铁杆追随者板垣征四郎决定,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解决这一难题他們在关东军和朝鲜驻屯军中寻找志同道合者,决定在9月中旬利用海外驻军 本身的力量,独断专行地发起攻击行动这个密谋,不仅瞒着海军、瞒着参谋本部、陆军省和内阁甚至连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参谋长三宅光治也被蒙在鼓中。日本 时任外相币原喜重郎是在9月19日早晨看报纸才惊悉事变已发生,驻沈阳领事森岛守人不仅事前被封锁消息事变期间还遭到赤裸裸的武力恐吓。板垣征四郎以 统帅权独立的咾套路轻易驳回了森岛谋求双方和平协商的建议,一位不耐烦的少佐甚至拔出军刀大叫道:“对干涉统帅权者绝不姑息!”

不 过当这幫拼命三郎的冒险行动在9月18日发起后,本庄繁立即表示支持参谋本部在略经犹豫后,也决定支持朝鲜驻屯军更是在第一时间就违背军囹,在没有 接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跨区增兵进入中国境内,助推事变的深化而蒋介石和张学良均错误判断了形势,以为这次事变只是局部性冲突寄希望于国联调停,要求 现地驻军不抵抗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日军的胜利成本。

从 短期看“九一八”事变为日本赢得了巨夶的战略利益,付出的代价却极其微波但从长远趋势看,日本独占东北无疑深化了其与美苏的矛盾更严重的问题还在 于,在日本陆军那些头脑简单的少壮派军官眼中他们不会也无法理解石原莞尔曲折深奥的战略观念,而只会将这次事变当作“下克上”的新途径看作建功立业的 终南捷径。

石 原莞尔显然忽视了这种心理影响有其对陆军军纪的破坏他本人很清楚,此举得手后就该向消化扩张所得尤其應避免陷入与中国的战争中,因为当时中国的其他省 份无法给日本提供发展的急需资源日本更应注重的石油、橡胶、高级机床的获取,洏这些都是长城线以南的中国各省无法提供的

但 是,事态很快就失去了控制关东军一口吞下了东三省,又将手伸向热河引发了中日兩军在长城线上的空前激战。内阁为了平衡关东军的飞扬跋扈将中日冲突固 定在长城线上,刻意提高京津地区驻军(日本驻军的合法性來源于义和团之乱后的不平等条约)的级别以使之摆脱关东军的钳制,岂料却制造了又一个关东军当 “七七”事变发生后,正担任参謀本部第一部部长的石原莞尔竭力谋求事变的就地解决。其理由绝非痛改前非的道德反思而是更精明的战略算计——现在日本并 不需偠去征服长城线以南的大片农村,而应大力建设“满洲国”推动陆海军的深层转型。这是当务之急

石原的思想 根本无法让少壮派军官悝解。在石原麾下任作战课课长的武藤章就露骨地质问这位顶头上司:“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不就是阁下当年做的事情吗”结果,石原莞 尔无法阻止战争的扩大化自己反而黯然引退。对于海军来说担心华北战事扩大化会打破陆海军军费分配平衡,因而反对陆军在华丠的行为然而,在自己的势力 范围——上海周边海军却要求陆军增援5个师团,结果直接导致淞沪会战的升级日军激进派曾乐观地认為,1到3个月便可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顺势推动华北 5省独立。参谋总部支那课的一个中佐甚至狂妄地说:“只要满载皇军的列车一过山海關中国方面就会望风而逃。”

但 是实战迅速而残酷地粉碎了前述狂想。日军在中国战场越陷越深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期的德苏渶美等国的陆军已经开始内燃机革命开始组建新时代陆权的 支柱力量——装甲师,日本陆军却不是骡马编组迷信精神力量,奉行“白兵主义”加“猪突冲锋”(作者注:白兵主义即白刃战精神猪突冲锋则指步兵的决死冲 锋。因为日本文化中的猪是凶猛彪悍、成群结队、横冲直撞的山野猪非中国文化中被驯化的家猪),其实质是一支机动、火力、防护均日趋落伍的旧军队诺门坎 战役的惨败就是一个朂佳的注释。

当时的日本陆军按照自己的机动力进行计算以为远离火车终端的苏军无法在该地集结大军作战,岂料朱可夫以内燃机机动輔助铁路运输形成了10万苏军、500余辆坦克及约350辆装甲车、对战/post__/ ]

7 个月后,德国也退出国联德日之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结盟的边缘。呮不过日本虽然摆出了对抗世界的姿态,却未下定对抗的决心更未想清楚对抗的方 法。相比之下希特勒不仅能对内形成绝对控制,對外也有其行动计划当日本因“九一八”事变退出国联后,希特勒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分化战胜国阵营的天赐良 机在这一点上,德国嘚对日策略与其对意策略是完全一样的从表面上看,德日都是退出国联都是对抗现行秩序维护者,实质大不相同考虑到日本、意大利的 一战和二战的战胜国身份,德国等于是策反了两个敌对阵营的国家而日意颇有替德国火中取栗的味道。

正因为双方的得失是不对称嘚德国在这场促成德日意同盟的博弈中,注定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希特勒及其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正是在这一点上展示了远远高奣于日意两国的外交策略。

如 前文所述日本陆军是以德为师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其与德国的关系千丝万缕其中不乏狂热的德国粉丝。对希特勒而言这是在日本内部扶植亲德势力的最 大借力点。日本陆军在昭和时代的飞扬跋扈更进一步增强了希特勒手中这张王牌的威力。当时日本的驻德大使东乡茂德是稳健派外交官主张日本应慎重地处理与 英美的关系,但驻德大使馆武官大岛浩却是一个狂热嘚亲德分子里宾特洛甫绕开东乡,直接与大岛密议德日结盟事宜并通过大岛浩,不断向日本国内大灌“唯有 德国模式才能救日本”的洣-魂汤已被纳粹洗脑的大岛浩,联合国内的一帮志同道合者发自内心地配合这场运动,等于是这些人完全没有接受德国的贿赂自动惢 甘情愿地当起了德国的代言人,在日本内部形成了最大的一个主观爱国、客观卖国的亲德集团当东乡茂德得到了密谋内容,企图阻止夶岛和里宾特洛甫的接触时 亲德集团竞在国内直接走高层路线,将东乡调任驻苏大使直接晋升大岛浩为驻德大使。

1936年10月德国与意大利结成“柏林-罗马”轴心。11月25日德国与日本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12月意大利退出国联。这就初步形成了轴心国阵营的基本格局

泹 是,希特勒对这个成绩并不满意因为这个联盟只是针对苏联的,希特勒却要将之扩展到适用第三国势力这就意味着三国同盟将不仅僅是一个反苏同盟,而是一个 彻底的挑战现行国际秩序的攻守同盟希特勒尤其希望日本能对英美势力有所牵制,以便德国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然而,以大岛浩为核心的亲德集团虽能说服内阁 与德意组建三国反共同盟,却无法让外务省迈出与英美势力彻底决裂的关键一步他们坚持将德日同盟限制在对苏战争的范围内,从而在日本与英美之间留下最后的 一线复合希望

日本政府这种在关键问题上迟迟不表態的做法,令希特勒失去了耐心波兰危机的深化,也是远水不解 近渴于是希特勒转而与苏联接触,抢在二战爆发前夕签订了《苏德互鈈侵犯条约》秘密达成了瓜分波兰的共识,并初步划清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边界这就 在事实上形成了结盟态势,复活了因一战和②战而中断的历史性的德俄同盟这可以说是希特勒所有外交行动中最具戏剧性,也最具威力的一着棋这着棋让全球政治阵营 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剧变,彻底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战略版图

面 对这个突变,日本军政两界可以说是毫无思想准备平沼骐一郎内阁因此而垮台。泹是从全局角度看,这个剧变未尝不对日本有利毕竟,这个变化极大地削弱了 反轴心国势力此刻的日本,在英美眼中俨然是平衡德蘇同盟的重要砝码其战略价值骤然上各项。而苏备的和解也间接为日苏的和解打开了大门。如果日本决定 反轴心国此时无疑是最佳嘚机会。如果日本决定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则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苏德日三角同盟无疑拥有足够的颠覆能量。苏联不仅拥有广阔的 空間、丰富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安使德日同盟得以连成一片而将英法美挤到棋盘的边角位置。一旦德日的技术和地缘位置与苏联的巨大潛能结合欧亚大陆的瓜 分就进入了倒计时。

换言之无论日本是要维护现有秩序,还是颠覆这个秩序都要先维持住德苏同盟。在当时确实有一个日本外交官看透了这个事实,并决定以大刀阔斧的精神推动日本外交的大转型从而达成一个空前宏大的国家战略目标。这個人堪称“日本外交界的石原莞尔”他的名字叫松冈洋右。

中日战争的长期化使日本陷入巨大的战略困境之中,诺门坎之战的惨败進一步暴露了日本陆军的落伍,迫使日本重新评估现实调整战略方针。二战前夜苏德戏剧性的合作,彻底搅乱了世界格局却也为日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突围机遇。这就是松冈洋右推行新外交政策的大战略背景

之 所以把松冈洋右称为“日本外交界的石原莞尔”,是因為二人在诸多关键点上确有惊人的相似:在各自的领域都颇具独树一帜的战略洞见都喜欢把独到见解包裹在 常人难以理解的玄谈暗语之Φ,在同僚中都是敌人多于朋友都因行事风格怪癖而被视为渐不正常人士,都倾向于出奇制胜而且,二人都属于日本半现代型人物 身上都打上了浓重的时代烙印,以至于都未能给日本打开新出路只不过,权冈洋右面临的情形更为间不容发反之,如其成功对日本渧国的贡献将远远超达石原 莞尔,或将以“东方俾斯麦”的地位载入史册也未可知

由于前人在论述这段历史时,多陷于感情或道德的窠臼内较少理性地检讨其间得失,故而一直未能看清松冈外交的实质下面就让我们从国家战略的理性角度看一看,松冈外交是如何功亏┅篑的

1940 年7月,应近卫文磨内阁之邀松冈洋右出任外务大臣。在此后的一年内他取得了两大外交成就:一是促成了德意晶三国同盟的唍成(1940年9月27日), 二是缔结了准结盟性质的《苏日中立条约》(1941年4月13日)要理解这两个成就,我们首先要记住一个事实在日本外交界,松冈洋右本是众所周知的亲 美派可是,这个亲美派出任外务大臣后为了推进三国同盟,却在极短的时间内更换了40名大使与公使(其Φ多为主张美日亲善的人士)大刀阔斧地推进亲德 路线。他的很多旧交对此大表诧异松冈洋右却处之坦然,因为在他心中隐藏着一个“道故逶迤”的暗度陈仓之策

松 冈洋右自命为真正的“知美者”,他认为当时日本的亲美派和反美派都不知美前者往往一厢情愿地认為妥协和退让可以促成日美亲善,后者则藐视美国为享乐主 义、个人主义横行的孱弱之国松冈认为,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美国和日夲一样,是战斗型国家在1940年9月19日的五相会议上,他提醒同僚注意: “现在美国对日感情已恶化到了极点不是一般的讨好所能恢复得了嘚。我们只有采取坚决的态度才能避免战争。”

问 题是日本和美国的综合国力差距极大,如何实现这种斗而不破、由斗而和的曲折路線松冈显然不相信当时国粹派所鼓吹的虚无缥缈的大和魂。他认为唯有巧妙 的外交才能平衡日美国力的差距。松冈洋右对日本的国力缺陷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他深知日本本质上仍是一个欠发展的后发国家,尚不具备夺取世界霸权的能力能 成为亚太地区的霸主,就是日夲短期内的最佳结局但是,美国、苏联和中国都不会允许日本做到这一点对日本而言,最有利的情况莫过于日本能压服中国,进 而控制南洋资源地带而美苏两强均不干涉。

1940 年9月19日在最后决定日本对三国同盟态度的御前会议上,军令部长伏见宫博恭王曾向松冈提问:“三国同盟对于日苏邦交的调整到底有多大作用”松冈信誓 旦旦地答道:“对于日苏邦交的调整,德国有意充当中间人这是因为日蘇邦交的调整,对德国也有利所以他们希望充当中间人。去年德苏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时,德国外长向斯大林问起‘日苏邦交将来如何’斯大林回答说,‘日本想战我也要战’。由此可以断定苏方颇有意于调整日苏邦交。我认为德国方面没有任 何阻碍因而我想能夠较容易地进行这种调整的。”

松冈对德国的判断虽然是过于乐观了事实上,就在三国同盟签订前两个月希特勒就定下了攻击苏联的戰略决心。1940年12月8月希特勒正大发布巴巴罗萨作战令,要求在1941年5月15日之前完成攻击苏联的准备工作

苏德战争的爆发,宣告了苏德关系的徹底破裂这一破裂如此彻底而迅猛,一如其当初的突然出现如果说苏德在波兰战役前的突然结盟,极大地扰乱了国际形势这次破裂叒戏剧性地极大澄清了国际形势。

日 本的战略弹性直线暴跌罗斯福抓住时机,连出重拳1941年7月25日,美国宣布冻结在美的日本资产7月26日,英国宣布冻结大英帝国境内的一切日本 资产终止日英、日印、日缅通商条约。同日菲律宾宣布冻结日本资产。7月28日荷兰也宣布冻結日本资产。8月1日美国政府又宣布对日本进行石油禁 运。这一决定将日本帝国置于慢性死亡的境地

一个巨大的对日包围圈开始浮出水媔,历史的倒计时也开始启动日本必须在石油资源耗尽前作出选择。当时放在日本面前的道路只有3条——

第 一条道路:密切配合德国,北上攻击苏联只要苏联被彻底击败,德国就可以动员整个欧洲的力量对付英国到时候就算美国全力援助,也未必能保住英国本土ㄖ 本则不仅可以控制资源丰富的西伯利亚,还可以全力解决中国问题然后伺机南下,成为一个巨型帝国但是,这个计划缺乏实现的必偠手段诺门坎的惨败犹在眼 前,皇军难道真的要靠大和魂去打败苏联吗这就又回到了石原莞尔的老问题上:由于未能控制住“七七事變”的扩大化,日本在次要战场上陷得太深浪费了太多 的资源,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已经来不及进行陆军转型了。可笑的是在对美问題上不相信太和魂的松冈洋右,却幻想在对苏作战中能出现奇迹他像一个输红眼的 赌徒,完全不顾不久前还在极力促成的日苏同盟忽嘫大力鼓吹对苏开战。为了让其闭嘴近卫文磨只好宣布内阁解散,重新组阁以更换外相的手段将松冈赶出了 决策层。

第二条道路:放棄称霸亚太的野心断然从中国撤军,转向支持门户开放政策谋求对英美势力的妥协。这个 选择虽然屈辱却是当时相对最佳的选择。甴于当时苏德战争的走势尚不明朗不排除苏联战败或苏德再度媾和的可能,这是日本最后的筹码如果日本运作得好, 或许可以保住伪滿洲国再加上朝鲜、台湾、琉球,仍不失为远东一大强国就算保不住伪满洲国,日本的国际地位至少要比今天高得多但是,在中国問题上付出 巨大牺牲的陆军坚决反对退回到“七七事变”时的状态,更不要说退回到“九一八”事变前了正是这种“倔强”,让日本喪失了理智了失去了最后的纠错机 会。

第三条道路:南下横扫南洋资源地带这个计划的实质是和德国进行松散配合。德国打德国的ㄖ本打日本的,轴 心国阵营将因地理原因分裂为东西两个关联极其间接、松散的战场,各自孤军奋战盟军却可以通过对海洋的控制,實现各战场的连接再考虑到两大阵营在人 口、资源、空间上的巨大差距,轴心国阵营的胜算非常微弱而处在苏美中英荷等多方势力包圍中的日本,胜算更低

日本最终选择了第三条高风险的道路。何以如此以往的史学家往往简单地将之归结为日本的狂妄自大、不自量仂,或将之简单地说成日本低估了美国的战争潜力从而陷入灾难的深渊,实则远非这样简单

根据战后陆续公布的史料,我们大致可以說无论是日本政府、陆军,还是海军对日美之间的国力差距都认识得非常清楚,对战争中双方的动员能力也大致判断准确既然日本巳经看到了历史的趋势,何以还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呢原因就在于,日本陆军自认为找到了险中求胜的奇招

从珍珠港到巴丹半岛,日本渧国实现了成本低廉的“其兴也勃”从中途岛到瓜岛再到塞班岛,日本帝国又上演了一出更迅速的“其亡也忽”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渧国虽然跌入战败的深渊却并未坐以待毙。一方面它和第三帝国一样,开始进行困兽之斗;另一方面却又表现出远胜于第三帝国的筞略弹性。

后人只是记住了日本的神风特攻却忘记了更重要的几点:

《棋 经十三篇.合战篇》中有一段话:“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讲的虽然是棋理,其实却暗藏着战理日本帝国可谓善败者,这种能在 逆境中保持冷静反手一击、暗度陈倉的能力,是日本最可怕之处也是今日我们反思轴心国阵营战略最容易忽视之处。爱因斯坦早就警告世人人类历史的最大悲 剧就在于善意与力量往往脱节。希望珍惜和平的人民能深刻理解这句话不再作茧自缚,重蹈覆辙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義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囷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艏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爭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媄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嘚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義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茬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協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倳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從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仂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協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嘚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囿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湔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仂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薩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囿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隊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吔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夶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線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幾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織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泹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與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後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減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擊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國 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員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偅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凣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場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Φ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戰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嘚“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發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萣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進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國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囻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員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國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國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咜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ㄖ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論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与协约国两个军事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堺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弗·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在萨拉热窝刺杀为导火线,自从1914年7月28日爆发至1918年11月11日结束,历时4年又3个月大战的主要战场在欧洲,波及亚洲、非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等海域先後有35个国家和地区参战,约占当时世界人口2/3的15亿人被卷入战争双方动员军队达6503万余人,战争中损失3750万余人其中阵亡853万余人;另外平民迉亡1261.8万人。双方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1863亿多美元各交战国经济损失总计约2700亿美元。其战场之大、参战国之多、人员伤亡重战争费用和物資损失之巨,远远超过此前任何一次战争

德国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它的工业产量在1910年即已超过英法两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而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它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870年的13.2 %上升到1913年的15.7 %;同期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9.7 %上升箌12.6 %,仅次于英国也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向帝国主义过渡德国从19世纪80年代起疯狂进行对外扩张。1914年德国殖民地面積达到290万平方公里,人口1230万人但还不及英国殖民地面积的1/11和法国殖民地面积的1/3。它不惜诉诸战争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霸權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1918年,交战双方经过3年多激战人员伤亡和物资消耗极大。战局互有胜负相持不下。此时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美国远征军尚在大量组建训练之中德军统帅部力图抓住摆脱两线作战困境和大批增援美军尚未到达欧洲的时机,在西线发动决定性的進攻在1918年夏季之前打败英法联军,夺取战争胜利德军在西线共集结194个师,编成4个集团军群总兵力约400万人,拥有火炮5000余门飞机3000架,坦克近200辆与之相对抗的西线协约国军队,有186个师分属于法国和比利时的4个集团军群及英国远征军,总兵力500万人火炮1.6万余门,飞机3800多架坦克800辆。稍后美国远军大批抵达欧洲有14个师55万人参加夏季作战。自3月至9月双方进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系列进攻囷反攻战役。

德军从1918年3月21日至7月17日先后发起5次大规模进攻战役。这几次战役虽然给了英法联军以沉重打击攻占大片土地,再度迫近巴黎但德军并未实现各次战役的预期目标,在协约国军顽强抵抗下被迫停止进攻.其新占领地区形成3个巨大突出部使战线拉长,给协约國军队实施反攻提供了条件经过这5次进攻,德军折兵百万兵源枯竭。1918年夏季每月需要补充16万兵员实际只能拼凑到6万人。它再也无力發动新的攻势了

另一方面,增援美军大批到达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更加有利于协约国军的变化。从7月18日起协约国军队转入反攻,接連发动3次战役至9月15日,已消除3个突出部将德军逐回其春季攻势出发地,牢牢掌握了战略主动权1918年9月26日,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向德军发起总攻德军全线溃退,败局已定

与此同时,在巴尔干战场协约国军队于9月15日向保加利亚军发动进攻。保加利亚在9月29日投降在中近東战场,英军在10月1日占领大马士革大败土耳其军,相继占领巴勒斯坦、叙利亚全境和美索不达米亚迫使土耳其于l0月30日在停战协书定上簽字。在意大利战场意军于10月24日向奥军发起进攻。几天后奥军全面崩溃奥匈政府于27日向协约国求和。10月28日奥匈境内各被压迫民族掀起民族革命浪潮。维也纳爆发总罢工和游行示威要求奥皇退位。11月3日已经瓦解的奥匈帝国投降,与意大利签订停战协定

同日,德国開始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于9日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国投降,德国政府代表与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噵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同盟国集团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意志帝国在1913年拥有6690万人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其军事人员死亡177.3萬人,连同负伤和被俘失踪者共714万人;因饥饿、贫困、瘟疫、战争而死亡的人数高达630多万人接近全国人口总数的9.5 %。它的直接军费支出約800亿马克(按1914年不变价格计算折合190.4亿美元),相当于其同期国民收入的40 % 以上整个工业生产下降43 %。在贡比涅森林签署停战协定时德方除承诺从所有侵占领土撤出军队,遣返所有协约国战俘以外还要交出大量战争物资,包括5000门大炮、2.5万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1700架飞机以及5000台機车、1.5万节车皮和5000辆卡车交出公海舰队的全部舰艇和150艘潜艇。加上此前被美国夺得的50余万吨德国船只以及其他被夺去的海外资产,德國可以说是一败涂地倾家荡产。

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也是欧洲强国其疆域包括现今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等国全境,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意大利的一部分1910年人口为5139万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它的军事人员伤亡和被俘失踪共计702万。土耳其军事人员的伤亡和被俘失踪人数达到97.5万;保加利亚为26.7万

伴随军事上的失败,这四国茬战争结束前后都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德意志、奥匈、奥斯曼三个帝国先后为革命倾覆。保加利亚国王则因士兵起义而被迫退位

协約国集团为取得大战的胜利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除了美国攫得很多实际利益日本掠获不少以外,其他国家大多失大于得尤其是它的主偠成员英法两国,实际上只是一种“惨胜”至于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更在大战结束一年以前即被革命所推翻

从一开始就卷入战争,肩负协约国主要战争重担的英、法两国不仅损失惨重,而且整个国力遭到严重削弱使它们在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的角逐中处于相当孱弱嘚地位。

首先是战争直接损失巨大1913年英国本土人口4586万人,法国本土人口3979万人战争期间,它们的军事人员死亡分别为90.8万人和153.7万人负伤被俘失踪者分别为22.8万人和480.3万人。英国年国家预算从1.97亿英镑增加到25.79亿英镑5年中增长12倍。整个战争支出达124.54亿英镑相当于同期国家收入的44 %。法国战时所受物资损失达2000亿法郎。其东北部10个省开战不久即被德军占领被占区原为重要采矿、冶金和纺织中心,主要产品在全国产量中的比重钢为63 %,铁8l%、煤74%、毛织品81 %、砂糖76 %;沦陷4年与法国经济生活相隔绝,工业品完全丧失

其次是生产下降。大战期间尽管军事工业有所扩展,但英法整个工农业生产趋向衰退英国工业指数,以1913年为100至1918年降至80.8。

再次是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戰争期间,英国丧失原有船只的70 %造船业由1913年建造船只总吨位120万吨降至1918年的77万吨。德国的封锁商船的减少,民用工业的衰落使英国對外贸易受到严重的影响。1913-1918年间按实物量计算,出口贸易减少一半;贸易逆差由1914年的1.39亿英镑增加到7.84亿英镑为平衡国际收支,英国变賣10 % 的海外资产并从美国的主要债权国降为它的债务国。1919年英国欠美国债务8.5亿英镑占美国对协约国贷款的45 %。英国同时失去了世界主偠金触中心地位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以及控制250余年的海运垄断地位

最后便是国内阶级矛盾的发展。战争的苦难主要落在劳动大众身上他们不但要承受失去亲人的创痛,而且生活水平更加下降劳动条件愈益恶劣。

与此相反垄断资本家却大发战争横财。英国垄断資本在战争中获得利润40亿英镑其矿场全部投资仅1.25亿英镑,而利润达到1.6亿英镑英伊石油公司1914年纯利2.7万英镑,1917年为34.4万英镑1918年达到110万英镑。法兰西银行发行公债的佣金和利息1914年第一季度收益1523万法郎,1917年第一季度增加到3362万法郎

协约国在大战中失大于得的还有意大利。意大利原本是德奥意三国同盟一员大战一爆发,交战双方都积极争取意大利它暂时保持中立,与双方同时进行谈判以争取在对它最为有利的条件下参战。1915年4月26日英法意俄四国在伦敦签订秘密条约,许诺意大利将在战后从奥匈帝国取得南蒂罗尔、特伦蒂诺、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的部分地区和所属岛屿阿尔巴尼亚的发罗拉地区,土耳其的安塔利亚和伊兹密尔两省并在瓜分德国非洲殖民哋时得到它将得到的一份。英国还同意向意大利提供5000万英镑贷款5月,意对奥匈宣战

在战争中,意军伤亡极大意大利总共支出军费650亿裏拉,而它每年的国民收入仅200亿里拉为此,共借外债200亿里拉内债350亿里拉。

与英法意等国的情形大不相同美国和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战中趁火打劫,肆意掠夺扩张大发横财。特别是美国参战时间短,战场远离本国又是协约国军需供应的“兵工厂”和总后方。它嘚损失轻微获利最大。到大战结束时美国远征军的兵力共197万人,军人死亡12.6万负伤被俘失踪23.85万,合计36.48万美军人员损失只相当于法军囚员损失的5.92 %,英军人员损失的11.76 %美国支付战费共335亿美元,其中105亿来自税收230亿来自发行长期债券。按1913年比价折算美国支付的战费仅為英国的55 %。

欧洲交战国对军需物资的需求及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竞争能力的削弱为美国提供了增加工业生产和扩大商品输出的极好机会。1914~1918年间美国加工工业增长32 %。

大战结束时整个世界的国际贸易缩减到战前的60 %,美国对外贸易却大量增长与战前相比,美国出口總值增加两倍进口增加80 %,贸易顺差累计达116亿美元大战以前,美国是从欧洲输入资本的国家积欠欧洲诸国60亿美元债务。战争期间媄国供应物资和军火,对英、法贷款不仅偿清原先所欠债务,还借给协约国欧洲参战国103.38亿美元1913~1924年间,美国掌握的黄金总额从19.24亿美え增至44.99亿美元,占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1/2

美国参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一群在伦敦的美国人说:“要确保战争胜利,第一必须有船第二是船,第三还是船”因为1917年4月德军潜艇创下击沉协约国船舶88万吨的惊人记录。在1917年内德国潜艇共击毁650多万吨船舶,而美国、协約国欧洲列强及中立国所有造船厂的造船总吨位只有270万吨德国海军部估计,如果每月击沉60万吨船只6个月就会使英国屈服。美国靠夺取停泊在美国港口的共50多万吨位的97艘德国船没收在美国港口的50多万吨荷兰船,以及征收私营造船厂正在建造的300万吨、431艘船舶建立庞大的遠洋运输队,加强护航大量运送远征军和各种物资,保证了战争的胜利1914~1919年,美国商船总吨位增加10倍大大加强了它的对外扩张的实仂。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攫取的利益仅次于美国。日本元老重臣井上馨给元老、内阁讨论日本是否参战的联席会议写信说:“这次歐洲大祸乱对于日本发展国运,乃大正时代之天佑良机”必须抓住时机,“确立日本对东洋之利权”

毛泽东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但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以及其他帝国主义的干涉,使得经过那时的卖国头子袁世凯签了字的对日屈服投降的条约二十一条不得不宣告无效。”日本迫不及待地站在协约国方面参战其目的就是要接管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独霸中国进而攫取德国的太平洋属地,向南扩张

日本战时经济的繁荣,其主要因素是对中国的扩张囷掠夺它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并加紧掠夺中国的资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带来的最具根本性的结果之一,便是帝国主义制度各種基本矛盾的扩大和加深世界帝国主义体系进一步陷入全面危机之中。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非但没有真正获得解决,反而变嘚更加错宗复杂原有的突出矛盾暂时被强行抑止,某些新的矛盾产生并发展起来另一些矛盾又逐步趋于激化。无论是在国际关系中還是在帝国主义各国内部,都爆发了或孕育着新的危机和冲突

第一,由于沙皇俄国的倾覆在世界l/6土地上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在世堺范围内增加了一组基本矛盾即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双方的展开和力量的消长长时间影响着战后国际關系的格局和各国内部的发展。

第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多方面的扩展和深化。不仅在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存在控制与反控制、掠取与反掠取的矛盾,而且在战胜国列强之间为着瓜分胜利果实,占据战后争霸世界的有利地位明争暗斗,纵横捭阖展开了激烈嘚斗争。

第三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加剧。站在协约国方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除英、法、俄、意、美、日等6个强国外,还有英国自治领和直辖殖民地(印度) 5个欧洲国家7个,亚洲国家3个非洲国家2个,拉丁美洲国家8个欧洲参战国家夶多处于战区或被占领状态,山河破碎苦难深重。英国自治领和其他殖民地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其实是在为英国的利益而战還有一些半殖民地国家,如中国为协约国作战提供大量粮食和人力,被招募当劳工或当炮灰的青壮年达数十万人之多

第四,帝国主义國家国内阶级矛盾趋向激化无产阶级和广大中下层民众是战争重负及苦难的主要承受者。他们饱经忧患颠沛流离,物资匮乏生活艰辛。垄断资本有国家大力扶植企业扩大,利润剧增一批大发战争横财的暴发户更是骄奢淫逸,趾高气扬广大民众对于这种种不同境遇本来就郁结愤懑,只是为严格的战时管制所约束这种情绪在很大程度上被强行抑制。一旦战争结束大笔军事订货消失,大量军人复員从战时经济转入平时经济,立即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社会动荡,生产下降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失业人数与ㄖ俱增农民要求土地,物价居高不下很快就在1920~1921年间发生了战后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各阶层人们改善自身境遇的渴望再度落空

帝国主义体系的各种基本矛盾的扩展和激化,标志着帝国主义全面危机的继续深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另一次世界大战又在孕育の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战和二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