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成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的一生苦行六年

《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周热销排行
用户评论(0)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南怀瑾老师】简单向大家报告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经历
我的图书馆
【南怀瑾老师】简单向大家报告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经历
【南怀瑾老师】简单向大家报告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经历
南怀瑾老师
在座诸位都想研究佛学或者佛教,不晓得有没有人研究过它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这个很重要。我们今天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资讯发达的复杂环境中,想要了解佛学,首先要了解这位教主释迦牟尼佛。他是印度人,他出生的时代,差不多同中国的老子、孔子,及西方的苏格拉底,前后差距一两百年。那个时代,世界上出了很多圣人,不过也有人研究释迦牟尼佛,说佛比孔子还要早百多年。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一个王子,一般人讲他是太子,以中国文化来讲,他是个世子。因为印度那个时候和中国一样,也是封建的国家,整个印度有几百个诸侯林立的小国家,没有统一的。那个时候的印度文化,有六十多种不同的文字、语言。他的出生地尼泊尔是靠近我们西藏这一边,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面。这样一个国家的王子,天生就要做国王的。现在先说一点神奇古怪的事,这个是顺便研究,本来不想讲的。(按:佛出生时间,一说西元前五五七年,一说前六二二年,佛祖历代通载说是周昭王廿五年即西元前一○五二年,孔子生卒年是西元前五五一~四七九年,苏格底拉生卒年是西元前四六九~三九九年)& &&我们研究佛教的都知道,释迦牟尼刚出生,马上走了七步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讲了一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说完就不说话了,变成普通的婴儿。所以塑造释迦牟尼佛的童子像,就是这个形象。现代人研究之后提出怀疑,这怎么可能呢?不过研究东西方文化历史,古人“生而能言”,生来会讲话、会动作的蛮多,不只他一个人。& &&他天生是个王子,长大以后,个性很特别,经常一个人孤独地沉思,好像在思考什么问题。照当时的预言家说,他长大之后,不是做一代的转轮圣王,就是会出家成佛。他的国王父亲很担心,因为他是独子,是未来王位的继承人,所以对他很重视。到了十九岁,他半夜三更骑马逃出皇宫,入山修道去了。这是简单明了的报告。& &&他在年轻的时候,受的是宫廷教育,精通了世上的学问,无论宗教、哲学、科学、数学,甚至于武功,样样都超过第一流的水准。尤其传记上讲他的力气很大,说他把大象的脚一提可以丢出城外。他各方面都超越别人,可是他在皇宫里始终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考虑人生问题,同在座大家一样。他从小就想过,生从哪里来?死向哪里去?宇宙万有的起源是怎么来?像我亲身经验,小时候当然也问过妈妈,我怎么生来的?妈妈先是告诉我捡来的。那麻烦了,我就跟妈妈吵,在什么地方捡的?你一定要带我去。她说在垃圾堆,我说那一定要把垃圾桶找来。妈妈才说我是骗你的,你是我生的。那又是怎么生我的?是从这里生的吗(师指著腋窝)?我就每天拉著她问,这里怎么会生出我来?& &&生命到底怎么样来的?人怎么会生出人来?尤其夜里睡著以后,一片黑暗,什么都不知道,睡着了到哪里去了?既然晓得人生来又会死去,也听过老前辈讲人有前生,那什么是前生呢?前生又是谁啊?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据说他后来在五台山出家,他的儿子就是康熙。他有一首出家的诗,很妙很长,很有意思,其中有“未生之前谁是我,既生之后我是谁”,父母未生以前我在哪里?现在生出我来,我究竟又是谁?后面又说“我本西方一衲子”,他自己有所感悟了,他说我前生是一个和尚,“只为当年一念差”,当时不晓得,昏了头,“黄袍换却紫袈裟”,为什么忽然变成穿上黄袍子的皇帝,把和尚穿的紫色袈裟脱下了?所以他很不甘愿,据说他二十多岁就到五台山出家了。这是讲释迦牟尼佛,顺便提到顺治皇帝。& &&释迦牟尼佛常常思考生命从哪里来、人怎么会睡着了这些问题。我经常跟同学说笑话,你看看自己怎么睡着的,这是对普通人说。可是你不要随便去研究哦,当你躺在枕头上想看自己怎么睡着的,你就睡不着了。要赶快放掉,不然你精神会崩溃的。人怎么睡着的?又是怎么醒来的?人为什么会衰老?生了为何会死亡?死了以后还有生命吗?没有生我以前有生命吗?释迦牟尼佛在没有出家以前,同样也常常在沉思这些问题。他观察到任何一个生命,都有生老病死的程式。有生命一定会衰老,一定会生病,一定会死掉,这是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他晓得自己将来可以当国王,但他也看清楚了,任何一个社会、国家,即使做到统一天下,最多也只有二三十年的太平,太平之后又会乱,乱了以后又闹,闹了以后再来求太平。& &他也了解到整个宇宙、整个地球,都同人的生命一样靠不住。我们人有生老病死,整个世界、宇宙,也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一个世界形成以后,会衰老变去吗?会衰老,随时变去,这是物理的变化。成了以后住,住就是存在,这个世界能存在多少年,科学家、哲学家都有个假设的统计,不过一般人没有太留意这个,就不知道了。最后地球、天地也会坏,坏了以后是空,重新形成一个世界。& &&二千多年前,年轻的释迦牟尼佛都在考虑这些问题,所以他想:即使我做了统一印度的转轮圣王,二、三十年以后,社会还是变乱,还是不能太平,这不究竟。那什么是究竟呢?人的社会为什么那么不究竟呢?是人性的问题。他是最聪明的人,十九岁就逃走了,去追寻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想追寻的一个问题。& &&他在夜里骑马逃跑,把须发剪掉,变成一个出家人。经过六年求学,学遍很多宗教、很多修行方法,但他对世界上这些宗教,这些修行的方法,都否定了,因为他知道那不究竟,不是生命的真谛。最后他自己一个人跑到尼泊尔北面的喜马拉雅山——雪山的山脚,在那里打坐、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这样修苦行修了六年,须发当然不剪,他才刚过三十岁,看起来已经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了,骨瘦如柴。& &&佛的这段经历代表了什么?你看世界上,现在印度、中国都一样,很多人为了追寻生命的究竟而修道,或者吃素啊,或者修苦行啊,或者练气功不吃饭啊,花样多得很。这些他都玩了,他用六年的经验,得出一个结论,“苦行非道”。他从十九岁出家,十一、二年这么辛苦修行,各种各样的宗教都摸过了,最后他觉得无路可走了,便离开雪山。此时他人很衰老,在路上跌跌撞撞的走着,碰到一位农场的小姐。她看到这个老头子那么可怜,好像没有东西吃,就拿乳糜供养他,乳糜就是用牛奶或酥酪调制的稀饭。他吃了乳糜,体力慢慢恢复了,历史记载他向南走,到恒河边上,在一棵树下铺上草,在那里打坐。这种草叫做吉祥草,就是香茅草。香茅草可以驱避蚊虫之类,是做香料的重要原料。& &&前面不是讲过佛在雪山六年苦行,也在打坐吗?各种气功、方法都经历过啊!在雪山修行之前,他也修证过各种法门;可是这个时候他把一切都放弃了,自己一个人铺起了草,开始静坐思惟。由于农场小姐的供养,帮忙他把身体恢复了,他铺草打起坐来,发誓“不证菩提,不起此座”。什么叫菩提呢?这是翻译梵文的音,中文叫开悟,觉悟的意思。大彻大悟,找到了宇宙最初的来源,以及个人生命的来源,叫“证得菩提”。他说这一次我坐在这位置上,如果不大彻大悟,不得道成佛,就死在这里。佛是梵音佛陀的简称,是觉悟的意思,所以这一棵树后来叫菩提树。历史上记载他在这里坐了七天,是他自己的觉悟,无师自通。因为他前面经过很多老师,各种宗教都研究过,但都“知非即舍”了。& &&详细研究这七天的经过,佛经历很多境界的变化,还有魔王带领魔军来干扰,但都被佛降服了。佛当然也证得各种神通,如天眼通,能很清楚的看到宇宙的一切。天耳通,一切宇宙大小的声音都听清楚了;他心通,所有人的思想、情绪、感觉,他都知道了。宿命通,晓得生命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因缘,自己已经做了几次人,做过什么事,直到现在变成释迦牟尼,他都知道。神足通,可以离开座位,在空中走路。但是他不去用这些神通,因为那都不是道。任何一个人的精神,经过合理的修养,都可以发起这样的功能。现在有些人接触了一点皮毛,自己夸张叫做特异功能,其实神通也是生命本来具有的一种功能,是很平常的事,但即使得了神通也还没有悟道,不算数的。因此佛把这些神通都舍弃了。到了第七天,天快要亮的时候,佛很疲惫了,一放松,忽然抬眼一看,看到明星,他悟道了!所以说佛“睹明星而悟道”,证得菩提。& &&这是简单向大家报告佛的一生经历,大要是如此。因为我们要研究佛学,所以我先抽出来简单明了的讲,如要详细讲就很多了。摘录自《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一称南无佛 第10期「南怀瑾」 佛为什么修六年苦行-纪录片视频-搜狐视频
一称南无佛 第10期「南怀瑾」 佛为什么修六年苦行
推荐出品人南师开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今年正月间,一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临走时问了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最后抬头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是别人问,倒没有什么重要;但萧先生研究佛学多年,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是不比寻常。
根据经典与传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才有这一世出生时的各种瑞相。他抛弃了王位,又出家求道十二年。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因为很容易把它忽略过去。
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释迦牟尼佛修持的十二年来讲。当时印度的宗教,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当时释迦牟尼佛学了各种苦行,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修炼。他不像我们现在人学佛,三心两意的,东面去拜个老师,西面去拜个老师,这边去套几句话,那边去套几句话。而释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诚诚恳恳去学,该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后他认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于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经过六年,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离开了。后来在恒河边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最后终于睹明星而悟道。
其实这一段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再讲一遍的原因,是要提起大家的注意,也就是要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这十二年中,做了些什么,又是如何修持的。我们看了他的传记,只看到他学无想定三年,最后“知非即舍”,往往忽略了他在这十二年当中,认真修持的一面。
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无想定”?这是印度的古法,中国及世界各地都有,也就是修道人想学到的那个“莫妄想”
——没有妄想。
比如我们大家打坐,能不能做到盘起腿来没有思想?绝对做不到。我常说笑话,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除了这两种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得到。刚刚有位比利时的同学,也与我讨论到这个想与不想的问题;我们也谈到释迦牟尼佛,在学无想定三年以后,发现那不是道而丢掉,并不是他没有修成,而是修成后丢掉了它。因为那不是道。由于佛经文字简单,我们容易看过去而忽略了。
佛学的“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名词很美。“非想”,不是我们普通惯性的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不是思想,勉强就说它是一种灵感吧!是一种超越思想的灵感。现在有一种“超越冥想”,其实,也还不是这个“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定”与“无想定”的这个“定”,完全不同。无想定是把思想完全灭除掉,而这个非想是“绝对没有思想”,可是又不像无想定般什么都不知道。它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灵感的一种功夫,这是当时所标榜的最高修炼方法。释迦牟尼佛以三年的时间,达到了这个境界,但发现它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了。大体上,佛经传记所讲的佛的修炼经过,这是很重要的两点。
为什么不提其他的修炼呢?原因是这两种修持的功夫、实验,已经涵盖了世界上很多修持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修学,都可以不必再细述了。例如,佛在学道前,对于数学、武功、文学,都达到了最高明的境界。出家后,又学成了这两种最高的法门,但是认为还不是道。其实,假如你真能做得到,天天在那里一动都不动,即使你没有道,别人也认为你有道,皈依弟子也都来了。
大家注意,释迦牟尼佛认为这个并不是道,当时他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雪山去修苦行了。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当然饿扁了,饿得不成人形了。他这样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然后就下山去了。
释迦牟尼佛到了恒河边,牧羊女供养他很好的乳酪;因而摆脱了父亲派来的五个紧跟着的年轻人。因为这五位认为佛放弃了修行志向,所以离开了佛,这五个人后来就是佛在鹿野苑最先所度的大弟子。
这时一般人也都认为他“退道”
——退票了。因为大家都认为,出家人应该苦行,于是那些跟他的人自然退会。可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他因为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才睹明星而悟道。所以我经常提醒出家人,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与营养,因为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无法修道与证道的,这是一个事实。有关身体的健康与营养,以及与修道的关系,我们都要一步一步提出来研究。
佛接受了营养,恢复了体能,才渡过恒河到菩提树下。那时,他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只有靠自己,到菩提树下打坐、发愿。
这简单的几个字,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看的时候,意思似乎懂了,可是没有深入体会。佛当时的誓愿,推开了宗教,推开了庄严的辞句,等于说发了誓、赌了咒——这一次如果我不成道,就在这里死掉算了。不起此座,就是这句话,他求道就是那么的专心。
根据释迦如来应化史集的记载,佛在六天之内,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后陆续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第七天的凌晨,抬头一看,注意啊!释迦牟尼佛打坐不像我们那么呆板,头也不敢抬,他大概也要休息休息,抬头一看,看到天上的明星,而证悟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这里岔开一句话,想到了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认为,这也算悟道了吧!
刚才唠唠叨叨的,说明释迦牟尼佛悟道的经过,就是要说明我的老朋友萧先生问的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睹明星而悟道,悟了个什么?
你说这一下抬头悟道,悟道了以后,前面那些修持都浪费掉了,那十二年的功夫都白作了吗?换句话说,他悟道时不过三十岁左右,弘法时也不过三十二岁,弟子们比他的年龄都大多了。他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出家后,各种的修炼、修苦行,是不是白干了?我当时回答我的老朋友萧先生说:“他悟的就是那个缘起性空。”萧先生说:“嗯,对了!”推开门就走了。
不晓得你们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他走了以后,一个念头来了,萧先生研究佛学很多年了,别人问这个问题还没有关系,他问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换句话说,他问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依照道理,释迦牟尼佛悟了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很简单,而在当时为什么那么难?难的是什么?佛十九岁出家,修持了那么多年,才懂得这个道理,而现在我们大家都懂,看一遍佛经的人都懂,对不对?这有什么稀奇,如果悟到了这一点缘起性空,就一而贯之,一切通达了,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假定他悟的这个道理对,那前面功夫又怎么说?又如何交代?
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学佛,看到了佛法就晓得自性本空,性空缘起,虽然这个道理都明白,为什么我们还要修持那么久?而且我们自己,不要说做不到菩萨,连初步的小乘罗汉都做不到,尤其令我感叹的,在现在这个时代,连证到半个果位的人都没有看见。
所以萧先生一走,一个念头使我心境不安,感叹今天世界的文化,国内外搞宗教的,搞神秘学的,各类各式的花样,都非常的发达,但社会也更乱了,文化的思想也更模糊了,越来越不对劲了。由去年年底到今春,同学们出国写回来的信,所看到的资料,修道的也好,搞什么的也好,到处一片混乱。唉!真是无一不乱,无人不乱,此所谓乱世也。
因此我心中非常不安,再加上萧先生这一问,问题在哪里?注意!我们大家学佛,有点颠倒因果。怎么说呢?“倒因为果”,也就是说我们大家都在倒因为果。是的,我们都晓得自性本空,晓得都是因缘等等。但是,这些学理和道理,不是我们的,而是释迦牟尼佛苦行那么多年以后,对弟子们的回答;人家把这个回答记下来以后,我们看了才懂的。事实上,不是我们懂,那不过是佛经的增上缘,我们拿到佛的成果,加以接受而已。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我们也应该走修行的路子。要学释迦牟尼佛一样,走禅定的路子,向真正的修持路上去求证,自己去证到那个缘起性空。
因为我们懂得这许多道理以后,往往会误以为自己的成果,尤其最近多年来讲打坐的,一个个道家也会、密宗也会,满口的行话,但是看看他那样子,又一点都不像。至于说有没有功夫,有没有求证到,也一望而知。如宋朝大慧杲禅师说的,你有没有开悟,你站在那里我就知道了,哪里还需要等你说。可是现在这些人,满口的道理,尤其什么奇经八脉,这里通,那里通,热闹得很。我说“你不要把身体通乱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先学了佛经上的那些知识,把前人修持的成果,拿来倒果为因,倒因为果。
释迦牟尼佛这一大藏教,是理也罢,是经验也罢,他只怀疑生死问题,生命的问题。他追求的是人生怎么样“了”。
我们知道,一般讲修证功夫,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前人修持的经验和累积的见地,拿来倒因为果,然后就变成佛学了。结果我是我,佛学是佛学,两个是对立的,对于修持一无用处。所以我经常说,佛法——修持的方法,与佛学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迦牟尼佛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