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海军根本不是英国海军军歌的对手,失败后,接着发起空军进攻,1千多架飞机进攻伦敦,炸的稀巴烂,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c4df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二战德国海军失败原因分析
导读:[img]http://pic.tiexue.net/pics/_5.jpg[/img]
尽管拥有“俾斯麦”号这样的强大战舰,但是德国海军整体实力仍然远逊于英国。二战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各主要参战国中海军实力仅仅强于苏联的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海战场上居然不仅是战略进攻方,而且也是战术进攻方。德国海军在一系列海上破袭战、登陆战、遭遇战中的谋略和战斗表现相当抢眼,与其在一次大战中的先辈们一样再次让老牌海军强国大英帝国荣光丧尽,甚至被彻底拖垮,“打赢了战争,输掉了国家”。
尽管拥有“俾斯麦”号这样的强大战舰,但是德国海军整体实力仍然远逊于英国。二战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各主要参战国中海军实力仅仅强于苏联的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海战场上居然不仅是战略进攻方,而且也是战术进攻方。德国海军在一系列海上破袭战、登陆战、遭遇战中的谋略和战斗表现相当抢眼,与其在一次大战中的先辈们一样再次让老牌海军强国大英帝国荣光丧尽,甚至被彻底拖垮,“打赢了战争,输掉了国家”。然而,任何华丽的词藻与荣光都不能掩盖德国海军最终失败的事实。那么,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德国海军为什么会最终失败?在分析前飘花首先阐明一点,这也是在飘花这篇系列文章的第一章《日本海军失败原因分析》中忘记说明的一点。本系列文章不会从国力这样的宏观方面进行对比——因为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不需要飘花来这里骗工分!想要回顾德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和二战征战史,我们就不得不首先回到20世纪20年代那段古老的岁月!海军与陆军和空军有着极大的不同,由于其主要作战装备是凝结了国家全部工业精华的战舰,故而不可避免地成为三军中耗资最大、营建周期最长、见效也最慢的军种。而且由于海军特有的性质,海军行动本身就包含了近岸陆军行动,在飞机出现以后又增添了空中行动,使之事实上成为了包含陆战部队、空中力量的“小三军”。在借一次大战的余势,军事思想大发展,而航空业刚刚蓬勃兴起,近代工业技术有了进一步飞跃的时期,20年代成为海军技术大发展的年代。在这个特定的时段最引人瞩目的海军技术发展在飘花看来有如下几个:1、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的诞生!1922年美国海军改装了“兰利”号,标志着现代航空母舰的诞生。航空母舰搭载的飞机速度快,视野宽广,拥有极强的机动性和巨大的打击潜力。随着航空派人士的崛起和飞机在一次大战中的杰出表现,各主要海军强国无论是否真正重视,都兴建了航空母舰这一舰种。包括传统的战列舰派也同样认为航空母舰在未来海战场上大有用武之地。航空母舰将海战场第一次加入了天空的立体三维概念,因而作为一个新兴舰种,存在是毫无争议的。2、声纳的发明!出于对“无限制潜艇战”给大英帝国套上的绞索的恐惧,协约国在1917年就成立了“协约国潜艇探测委员会”,专门研究寻找对抗水中隐蔽的潜艇的技术对策,战后英国继续投入巨资研制,利用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物理特性开发潜艇探测装备。历经20年代的艰苦探索,在30年代初期终于使得声纳技术达到实用阶段。这一技术成果的开发成功对于二战史有决定性意义!3、雷达技术的突破雷达技术的军用研究也是始于一次大战末期。导致对雷达技术的需求主要要原因是三次海战——日俄海战、科罗内尔海战和日德兰决战。日俄海战中,在旅顺口和对马海峡,薄弱的日本鱼雷艇和驱逐舰利用夜暗以猛烈的鱼雷突击大肆偷袭远道而来的沙俄战列舰队,取得了重大战果,而厚甲重炮的沙俄舰队却因为在黑暗中找不到目标而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科罗内尔海战中,英国舰队由于观测兵无法看到隐蔽于落日余晖背景中的德国装甲巡洋舰队而遭受突袭,克拉克少将等以下大批官兵与舰同沉。而最令皇家海军刻骨铭心的就是日德兰海战中德国舰队利用夜暗突围,逃脱了英国大舰队的围捕。因而,能够在黑夜中搜索、定位地方目标的雷达自然也就成为了各国海军技术装备发展的重点之一。实用雷达在10余年艰苦研制后,终于于30年代中期出现,并迅速被装上了各主要海军强国的重型战舰,然而,这仅仅只是起步……4、舰用蒸汽轮机和舰用柴油机的推广燃油蒸汽轮机在大战期间和战后的1920年代全面投入实用,以其良好的加速性能和燃料适应性能装备了各主要海军强国的各型舰艇。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事实,也是二战期间各海军强国战舰的主要动力装置。而另一项不那么引人注意的成就——舰用柴油机(狄塞尔机)则有那么一点点默默无闻了。然而,德国人的这一成就却为自己未来的潜艇部队率先定制好了心脏,也是后来德国潜艇战绩辉煌的物质基础之一!5、航空技术的巨大进步尽管由于战后窘迫的经济状况导致了军用飞机的大幅度萎缩,但民用航空的热情却有增无减。星型发动机、气冷技术、增压器技术、高辛烷值燃料、变矩螺旋桨、可收放式起落架、整流罩、全金属应力蒙皮、全密封座舱……航空技术的进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飞行记录一再被轻易突破。鉴于一次大战中简陋的水上飞机就赋予海军以巨大的变革(对舰攻击、侦察、校射、对陆攻击、战略防空),没有任何一个主要海军国家会对这种进步视而不见。空中力量在技术大跃进的情况下和海军如何配合形成了新的课题。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介绍这些新技术的简要背景,就是因为它们正是二战各国海军上演的悲喜剧的幕后导演。现在回过头来审视德国海军在战前的发展。几乎现代所有人都把希特勒的上台看作是德国武装力量复兴的转折点,这虽然是非常有道理的,但事实上,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军队就已经开始着手为未来的复兴作物质、技术、人员上的准备了。仅以德国海军来看,舰用推进主机、火控系统、通信系统、雷达、鱼雷、重型火炮、装甲钢等各个子部件早在经济刚有所恢复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就已经全面恢复,而对潜艇甚至在大战刚刚结束不久的20年代初期就以各种名义继续开展研究。希特勒上台以后更是无视《凡尔赛条约》的种种约束,通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活动,德国通过《英德海军协定》获得了海军扩军的公开许可。而更令德国人欣喜的是,海军条约对德国几乎没有什么约束。这不仅促成了“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全面开工,更让纳粹海军的领导人们看到了美好未来,进而在1938年提出了雄心勃勃的“Z”计划:Z计划为期10年,包括了兴登堡级超级战列舰,俾斯麦级战列舰,O级战列巡洋舰、P级袖珍战列舰(实质上的战列巡洋舰),齐柏林级航母等,主要舰种建造计划如下:兴登堡级战列舰:计划建造6艘,前4艘命名为兴登堡、鲁登道夫、毛奇、腓特烈大帝。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提尔·比兹号。O级战列巡洋舰:计划建造3艘(巴巴罗萨号,施里芬号,华伦斯坦号)。P级袖珍战列舰:计划建造数量12艘(不久就削减为8艘)主要用于取代3艘“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执行远洋袭击计划。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2艘:(沙恩霍斯特、格奈森诺),计划换装15英寸双联主炮。齐柏林级舰队航空母舰:计划建造2艘(齐柏林伯爵、彼得斯特拉斯)另有希佩尔级重巡洋舰5艘,各型轻巡洋舰44艘,各型驱逐舰68艘,各型鱼雷艇90艘,各型潜艇249艘。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海军是耗资巨大、见效最慢的军种,因而至1939年9月开战时,德国海军仅仅拥有舰艇数量如下: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2艘(沙恩霍斯特、格奈森诺)袖珍战列舰:3艘(斯佩、舍尔、德意志)强大的2艘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提尔·比兹)正在试航和舾装。而令人恐惧的兴登堡及超级战列舰还在船台上,而且设计由于希特勒的反复无常一改再改,甚至没有能够下水就被全部拆解。性能不错的齐柏林级航空母舰虽然已经下水,却一直未能投入现役。希佩尔级重巡洋舰2艘(希佩尔、布吕歇尔)改进型希佩尔重巡洋舰1艘(欧根亲王)尚在海试中,未服役。老式埃姆登级轻巡洋舰1艘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3艘(柯尼斯堡、卡尔斯鲁厄、科隆)莱比锡级轻巡洋舰1艘纽伦堡及轻巡洋舰1艘Z1级大型驱逐舰16艘Z17级大型驱逐舰6艘进一步改进的Z23级和Z31级仍在开发中(后来建造了17艘)。另有各型潜艇57艘,但其中仅有22艘适用于大西洋海战。另外还有大量的猎潜艇、S级鱼雷艇等轻型快艇用于海岸防御,其中部分大型鱼雷艇甚至在某些时段充当了小型舰队驱逐舰的使命(雷霆·瑟布鲁斯行动)。德国海军就是以这样的全部家当要与拥有15艘战列舰(战列巡洋舰)、6艘各型航空母舰、64艘各型巡洋舰、200余艘驱逐舰和50多艘潜艇的英国海军对抗。而当时,意大利海军参展的可能还很渺茫,而老对手英国人即便不算美国的间接支持,也有由8艘战列舰领衔的法国海军的强大支持。而且对手5艘最新型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和3艘“黎塞留”级战列舰也将很快投入现役。而德国毕竟20年没有再设计过大型战舰,系统整合并非没有问题。以如此薄弱的兵力对抗如此强大的敌人,即便如今天的我们也只能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我的兵力弱小得无法防守,只好进攻!”从以上的简单实力对比分析完全可以看出,德国海军已弱击强,本身就是先天不足的无奈选择。但大战中战况千变万化,德国海军却也并非没有机会,只是机会一旦错过,就再不复返。以下,飘花将试图对德国海军在二战中失败的一些具体原因加以分析。一、、指挥官的性格因素与海军在第三帝国武装力量总司令部中的地位。开战时的海军司令官雷德尔元帅是个性格古板的老派普鲁士军人,尽管他富有卓越的组织才能,精通海军战略战术,但同几乎所有的老派传统普鲁士军人一样不善于交际、不善于争论,对上级命令不打折扣的执行,对下级发布命令不商量、不交流。德国海军虽然制订出了相当符合实际的远洋袭击战略,雷德尔却不能充分利用其在帝国总司令部中唯一代表海军的地位将海军袭击战的重大战略意义和影响评估传达给司令部其他成员。一次大战中地位丝毫不亚于陆军的德国海军因此在二战德国武装力量排名中居然落在了第三位,是最不受重视的。与后来的邓尼茨不同,雷德尔这种老派普鲁士军人恰恰是希特勒最讨厌的。雷德尔对希特勒也有同样的厌恶,这种感情因素会带来怎样的负面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雷德尔能如后来的邓尼茨一样在希特勒心目中有着极其独特的地位,并有着深厚感情和忠诚的话,至少海军许多决定(如兴登堡级超级战列舰)就不会因为希特勒的一时冲动而反复多次——邓尼茨是第三帝国所有将领中唯一可以当面顶撞希特勒而不被责备的,连戈林在其权势熏天之时也不敢触惹邓尼茨的麻烦!而雷德尔却经常是戈林撒泼的对象。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样的海军指挥官怎么可能为海军争得更多的权益和地位——甚至连海军航空兵都无法建立,唯一的航空母舰由于舰载飞机的归属权之争只能当摆设!而邓尼茨也有自己的问题,大战后期接任海军司令官后,尽管海军地位因此有所上升,但他过于迷信潜艇战的单一作用,对大型水面战舰的作用认识不足,导致水面舰队和潜艇部队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损失相当严重。二、畏战心理严重,不敢与皇家海军正面交锋。与陆军对进攻法国的“黄色方案”毫无信心一样,海军对于早已明确的对手——大英帝国也根本没有战而胜之的雄心。不仅表现在战略层面,也表现在战术层面。雷德尔等海军高级军官认为:德国海军实力远远不及对手,大西洋海战又必然是长期的,艰巨的,因而德国海军的任务绝对不是与英国舰队交锋争夺制海权,而是要把攻击英国商船队,切断英国商船运输线作为战略任务。海军总司令部甚至给各水面袭击舰舰长下达了这样精心拟制的命令:“用一切可能做到的手段,来阻挠并摧毁敌人的贸易航运……如果遇到敌人的海军,即使敌人处于劣势,也只有在有利于完成主要任务的情况下,才可以和他们交锋……在作战地域,应时常变更所在的地点,这样就可以使得敌人捉摸不定,而且即使没有获得明显的成果,至少也可以限制敌人商船的行动……仅就敌人的航运受到这种限制而言,也足以表明我们已经大大的损害了敌人的补给状况。”从战略上,德国海军的目标本身就不是争夺制海权以击败英国,而仅仅是满足于做一个海上盗贼。连战胜的基本愿望都没有,又怎么可能战胜装备精良、数量庞大的敌人?在具体战术层面上,德国海军的畏战倾向更是严重。日拉普拉塔河口之役,德国袖珍战列舰并非无一战之力,甚至即便确实面对“声望”,凭借其较为良好的航海性能在风高浪急的南大西洋也并非没有逃脱可能(实际上“声望”远距拉普拉塔河口2500海里),但德国海军上下竟然没有人提出应该“立即突围”,而如果是英国海军或者是日本海军,这是根本不用考虑的事情:即便自己完全没有可能逃脱,也要尽可能给敌方以更大伤害!对比英国沃伯顿·李在挪威海战韦斯特峡湾敢死突击中的表现,我们不得不认为,德国海军确实已经部分丧失了他们一次大战中的先辈们那种勇敢进攻的精神。另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攻击冰海护航船队中梯尔·比兹的表现。整个历时3年的冰海护航中,梯尔·比兹统共出击不过5次,其8门381主炮甚至一炮未发,即使是在最有利的拦截PQ17船队时,该舰居然在即将拦截到船队之时反转挪威,将攻击任务交给潜艇和飞机了!结果仍有10余艘商船抵达苏联摩尔曼斯克。如果其继续前进的话,以其高速和强大火力,是否还能有商船逃脱恐怕都是问题。至于类似沙恩霍斯特、格奈森诺姊妹舰(航速可超过32节)在日仅因发现一艘老式战列舰“拉米尼”(最高航速仅21节,火力、装甲均不强)护航就放弃了对英国超大型船队的攻击这样的类似避战事例就更多了。事实上,敢战方能言胜,像这样的机会本来就不是很多,不敢于进攻,敢于战斗,英国舰队的实力就不可能被削弱,德国海军就必然不可能击败英国。而且,即便仅仅只从袭击战的角度考虑,由于德国海军袭击舰中,战列舰、重巡洋舰单舰实力都远远强于对手,而且均为航速较快的新式战舰;战列巡洋舰则一向是双舰出击,航速更高。在一次袭击战中哪怕仅仅是击伤一艘老式战列舰或者条约型巡洋舰,都将迫使英国海军被迫进一步加大护航兵力,也就使得其机动打击兵力更加缺乏。英国海军统共不过15艘战列舰和20余艘重巡洋舰,除去必要的机动打击部队,还能有多少参与护航?而这样的打击风险又必然迫使护航队进一步加大以集中护航兵力,这就进一步降低了航运效率,也为潜艇狼群突袭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目标!可惜的是,这些都只能是假设了!三、海军建设思路不明确,没有战胜英国的全盘计划。这实际上是由上一个原因所引发的。但是因为涉及到具体军备建设思路,因而作为一点专门提出。德国海军重新组建伊始,就是明确以英国海军为未来主要作战对手的。然而,面对这个强大的对手,德国海军的对应计划是什么呢?今天看来,飘花只能认为,德国海军的建设思路是很不明确的,缺乏针对性,缺乏灵活性。面对英国海军的强大实力,德国想要彻底击败英国,迫使英国投降有三个军备建设选择:1、大力发展海军航空兵,以航空母舰舰载机对英国战列舰的远程攻击实施“非对称作战”。这一观点在后人看来是非常符合当时的海军发展潮流的。只是可惜,当时的情况下,无论从经验、人员、技术水平和战场需要来看,这是最不现实的选择。双方对峙的北海应北大西洋暖流的冲击波涛汹涌,海况常年不好,且水面相对狭窄,航空母舰在这个海区应用不仅严重缺乏回旋余地,而且舰载机的起降就是大麻烦!在陆基空军完全能够实施掩护的情况下发展航空母舰为主力的舰队在北海争夺制海权,不仅是技术、资源上的浪费,而且由于舰员、飞行员都需要长期培训,仅仅这个时间周期就根本无法满足海军的需要。更何况当时整个世界也没有这方面的先例,而德国海军也更不是这方面的领军人物,既缺乏思想基础,也没有理论支持。2、以海耶为代表的“小舰论”。1938年海军上校赫尔默斯·海耶上校在向海军最高统帅部提交的一份报告里认为:“海军即使有更多的大型战列舰也未必能够打赢英国海军,因为和英国人强大的战列舰部队硬碰硬不是一种合适的应对之道,英国人的弱点在大西洋上,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航线位于那里,英国需要靠那些航线来维持。所以建造一些小型的、并具备一定战斗力的军舰才是真正的对应之道,海军应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建设大批小型的、快速的、有强大续航能力舰艇去用以破坏那些海上生命线。”请潜艇论者注意,潜艇作战仅仅是“小舰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小舰论还包括大量的快艇,快速袭击舰、大型驱逐舰等组成部分,是一个真正比较完整的作战体系。海耶等人认为,对于英国这样的岛国,真正能够迅速有效进行打击的是摧毁对手的海上生命线。换而言之,面对对手强大的舰队,海耶等人根本不想与之正面对抗,而是完全用经济绞杀的办法慢慢折磨英国,使之不仅无法对德国的大陆行动施加重大影响,而且还因为这种慢性绞杀导致国民意志的衰退,最终迫使其接受对德有利的和约。3、大舰队计划。由于一次大战中德国海军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的出色表现,几乎所有的德国海军将领都对大型战舰情有独钟,甚至包括希特勒本人。他们认为,海军建设的核心就是“舰队决战”,放弃建造大型战舰本身就相当于变相投降。Z计划的出现本身就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阐明。然而,飘花认为德国海军最大的战略失败就在这里。在2和3两个比较可行的选择中,德国海军走了一条调和的“两不靠”路线,既建造了强大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开工了更为恐怖的兴登堡级超级战列舰,又同时建造了为数惊人的潜艇群。其结果是:水面舰队的数量、质量不足以争夺北海和海峡的制海权,从而掩护精锐的陆军登陆英伦,只能用于做水面袭击舰,其性价比显然不如潜艇和快速驱逐舰;潜艇大规模建造太过迟缓,没有能在最有利的时机大规模切断英国北大西洋运输线,而与对手经过加强训练、改进装备的反潜部队迎头相撞,损失了最不可弥补的时间。当然,这种海军建设思路的背后是被德国当局对英战略的摇摆所干预的。但是即便如此,海军也应该有打赢战争的思路和准备,并将自己的能力和计划向当局报告,使其政治决策与军事实力相符合。而这一点,又回到了第一点,雷德尔做得实在不怎么样!四、海军各兵种协同相当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潜艇和水面袭击舰几乎完全是各自为战,导致被对手各个击破。日19时俾斯麦战舰被英国鱼雷机以万分之一的运气命中舰舵,难以撤退。显然英国重型战舰会象闻到血腥味的的鲨鱼群一样聚拢过来撕咬俾斯麦号。至5月27日上午8时47分“乔治五世”号开炮时止,德国人有13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聚集潜艇干扰、攻击必然到来的英国重型战舰。但是事实上呢?仅有一艘恰好在附近,但却打光了鱼雷的潜艇满怀痛苦的作了看客,其余潜艇根本就没有向这个方向运动。英国人安安全全的当了一回刽子手就走了。可以想象,如果这个时候周围有5艘、10艘德国潜艇的话,英国人还是否敢于这样大胆。而当时的英国驱逐舰绝大部分因为燃料不足而被迫返航,即便有,又有多少敢于冒着俾斯麦的恐怖炮火进行搜潜作战呢?唯一能真正参战的大约也就只剩下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了吧!而俾斯麦的装甲对于英国舰载机的攻击力未免任务过于艰巨——请不要忘记英国舰载机的数量是相当有限的。以潜艇为战列舰护航,未必没有逃入相距仅有200海里左右的德国空军掩护圈的可能。而如果真正实现了这样的逃逸,对于英国海军的心理打击恐怕是无法挽回的!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潜艇破袭上。盟军建立的猎潜大队主力仅是几乎没有对舰能力的护航航空母舰和驱逐舰、护卫舰,且速度不高。任何一艘德国重巡洋舰级的水面袭击舰都能轻易将其彻底消灭,然而事实上,盟国的猎潜大队从未遭受过任何德国水面舰艇的袭扰,而哪怕只有一次类似的袭扰,也会从根本上改变盟军的对策,不仅能使潜艇能够牵制更多的盟军水面力量,更能使的盟军猎潜大队不敢轻易脱离其空军保护圈或重型战舰有效支援圈,对提高潜艇的生存率显然会有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如果水面袭击舰再兼任一定的对潜补给任务,对提高潜艇的攻击效率显然比单纯使用“乳牛”更好。可惜的是,德国人甚至连这样的尝试都没有做过!只能让飘花空自遗憾了!五、缺乏海军航空兵的有效支援根据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可以建造总吨位42250吨的航空母舰。德国因此开发了相当适应国情及战场需要的齐柏林级航母,首舰于日在基尔船厂下水。然而,由于德国海军和空军的激烈矛盾,戈林宣称:“一切会飞的都归我管。”事实上,海军航空兵有自己独立的训练、作战要求,与单纯的空军任务有很大的区别。但由于戈林的争权夺利,仅给海军留下了少量的水上飞机和远程侦察机,使得德国海军几乎没有什么空中支援能力。齐柏林航空母舰虽然已经下水,却因为“搭载什么飞机、舰载机归谁管”等一系列问题争执不休而迟迟不能装备。到了1940年,更因为要集中力量建造潜艇而停工。德国海军拥有舰载航空兵的梦想彻底破灭。事实上,如果能够完成“齐柏林”和“彼得斯特拉斯”,每艘航母搭载标准的12架Ju-87G和30架Bf-109G,分别与俾斯麦、梯尔·比兹和希佩尔、欧根亲王组成特混袭击舰队,配合“狼群”轮流出击的话,北大西洋运输线恐怕就真的有被彻底切断的危险。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威力有目共睹,希佩尔级的威力对付盟国条约型重巡轻而易举。而齐柏林级航母本身也具有高航速(34节,高于英国同期重巡洋舰)、强火力(16门158炮,12门105炮,相当于3艘英国轻巡洋舰的火力)、不错的防护力(水线装甲102mm,超过英国同期重巡洋舰)。这样一支编队将无疑拥有短时间的从空中、水面到水下的战场全面控制权,而由于其不必担负防御任务,只是流动攻击,这样的能力已经绰绰有余。恐怕盟军为对付这样一支编队就要集结3艘战列舰、1-2艘航空母舰的重兵。可是即便到了1944年,盟军总共能组织几支这样的编队呢?更何况,对于重型战舰来说,德国潜艇的威胁又如幽灵般无时不在。而一旦北大西洋航线不能保证安全可靠,战局恐怕就不仅仅是拖长几年的问题了!六、灵活反应能力严重欠缺。在二战中,德国海军有四个最好的机会可能改变大战局面甚至可能彻底改变历史,但是却都没有抓住,使非常可惜的。1、开战初始因对英国护航队体制和声纳技术的莫名恐惧,没有坚定进行大规模无限制潜艇战的决心,导致潜艇数量严重不足,在英国人改进其护航反潜战术之前没有能够取得决定性战果。2、对美宣战后没有及时对美国发动大规模袭击战,这与第1点如出一辙,都是错过了极好的战机。3、法国溃败后没有趁混乱及时组织三军协同登陆英伦三岛。4、在英国忙于武装自身防卫时没有趁机南下突袭控制地中海,支援非洲军和意大利部队占领埃及。如果说前两点还仅仅只能算是战术问题的话,后两点就完全是战略层面的问题了。这两个机会如果能够抓住的话,恐怕整个二战时就要改写!而这也正是飘花认为第三帝国在二战中所犯的最严重的失误之一。对于英国在敦刻尔克撤退后国内的狼狈情况,许多网友都是非常了解的。可以不大客气地说,当时即使仅仅是将德国第7伞兵师降落在伦敦,占领伦敦也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德国海军没有充分利用这种混乱局面,借助空军掩护迅速控制英伦海峡,掩护陆军登陆是绝大的错误。事实上,由于德国强大的空中威胁,海峡区根本没有英国重型舰队,如果能够迅速行动,在空中掩护下完全有能力在48小时内强渡5个陆军师,而这已经足以击败英国本土的防守力量。击溃英国,占领不列颠对于二战意味着什么,恐怕所有人都是知道的。应该说,为了实现这一完全可能实现的任务,即便损失掉全部精华水面舰艇也应当在所不惜。可是,德国海军的反应却是把皮球踢到空军那里,自己想的却是看热闹。这明显是缺乏全局观念,显然是非常不可取的。同样的,德国人没有利用法国溃败的机会占领法国北非殖民地,如果占领了摩洛哥,则马耳他英国基地的作用就要有限的多,而在英国急于加强本土防卫的时候,如果能够立即调兵登陆马耳他(1个旅足矣)或者是进攻埃及——甚至无需太多力量,2-3个装甲军就足够了。完全可能将英国彻底逐出北非,则英国的地中海战区必然覆灭,不仅能极大的支持中东的伊拉克叛乱,而且东南欧也绝无可能在入侵苏联前夕反叛,甚至可能将土耳其拉入对苏战争。当然,这些不过是飘花的YY而已,也不仅仅是德国海军自己的事情。但是这样好的机会被错过,不能不让飘花这个事后诸葛亮深感惋惜。七、对新技术应用落在对手后面,电子战上最终失败。关于艾格尼玛的密码问题,飘花就不骗工分了,都知道!但另外的几项技术对抗失败可能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就容ME在此废话几句:1、反潜巡逻机载雷达与“梅克托斯”的对抗,最终是英国的厘米波雷达胜出,潜艇即使在夜间以水面状态航行也能够被配属机载“利”光系统和对潜搜索雷达系统的反潜巡逻机定位并予以突然袭击。2、“鹪鹩”音响自导鱼雷与“福克瑟”噪音干扰系统的对抗,两者技术性能上平分秋色,但潜艇对驱逐舰的先天劣势注定了潜艇一方的失败。3、“亨舍尔-293”反舰导弹和“弗里茨-X”制导炸弹与美制电子干扰机和嵌入特工的对抗,前者性能虽好,但面对对手掌握了己方全部秘密,并进行针对性的电子反制只能徒呼奈何。4、海王星雷达告警接收器、凯腾汉德自卫干扰机对SCR545雷达和SCR584火控雷达。盟军火控雷达占据了最后的上风。其实还应该有一个情报战问题,考虑到一是比较复杂,许多文件依然没有解密,二是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大,就不多写了。应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整体的表现较之对手英国海军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较之威风八面的德国装甲兵和空军,还是黯然失色的。尽管潜艇战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但是这种先天不足的“非对称对抗”终究不可能是对抗拥有比较完善、全面海军战术体系的敌手的长久之计。根据统计,德国海军是个主要参战国海军中伤亡比例最高的,其潜艇部队伤亡比例超过75%。在缅怀战死者英灵,叹惋如此残酷的战争给整个世界带来的严重破坏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从历史中汲取对我们今天军队建设有价值的经验教训呢!或者,这就是我们研究二战历史的目的之一吧!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琦竞争对手德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