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描述了哪些红军领导人

埃德加·斯诺:真相写就的冒险之梦--新闻频道--中青在线在一系列革命精神中,习近平尤其重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多次对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作出高度评价和深刻阐释。
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
长征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标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习近平指出,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二十三年传播长征精神——记宁夏西吉志愿者拜富贵
没有理想信念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
长征五问: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答案(五)
长征五问: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答案(四)
长征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长征精神引领中国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行
始终牢记宗旨才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超越时空的伟大史诗
蓝图已绘就 奋进正当时
强军劲评:用长征精神照亮强国强军征程
砥砺奋进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习近平讲话在全军和武警部队引起热烈反响
【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中外学者话长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长征精神
【中外学者话长征】弘扬长征精神,开创事业新局
“半床棉被”故事传 长征精神续新篇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再踏遵义路 又渡赤水河
有一种壮举叫远征——“诗颂长征”征文选登
弘扬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中外学者话长征】长征为什么能够胜利?
一首写给长征的诗让你落泪!
人民网评:火炬永不熄灭,长征永远在路上
【中外学者话长征】从一口“红军锅”品味长征精神
全面从严治党是走好今天长征路的保证
高擎长征精神火炬 照亮民族复兴梦想
新华社评论员:让理想信念之光照亮奋斗之路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国平:奏响新长征路上的盛世凯歌
习近平论两个长征
习近平眼中的长征精神
习总书记讲话强调理想信念 为新长征树立精神航标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国平:长征精神的不朽魅力
人民日报评论员:再创历史的伟大远征
长征: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解读长征精神现实关照
红军为什么不怕远征难
火炬永不熄灭,长征永远在路上
现场:纪念长征大会总书记讲话赢得20多次鼓掌
长征——奇迹与遗产
【长征精神】让“长征精神”在赶考路上永不褪色
经济日报社论: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长征胜利80年的眺望:铁肩担大局 千秋尚凛然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不朽的丰碑,伟大的征程
聆听历史回响 思考中国奇迹
瞻仰红军长征旧址之随想
长征与中国共产党的三大自觉
长征何以伟大
【历史回响】父辈的旗帜 永远的长征
革命圣地铸军魂 红军后人抒壮志
【长征,带给我们什么】革命传统 永不断代
今天,致敬长征!(组图)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带着火种上路 怀着初心前行
长征胜利80年的眺望:铁肩担大局 千秋尚凛然
那些年,爷爷讲过的长征故事
【长征精神】发扬长征精神,砥砺民族复兴
【长征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与红军长征的胜利
长征“两万五千里”是怎么算出来的?
重走长征路 扬帆新征程(上)
有一种精神,习近平反复强调
丰碑——长征:十个长镜头
以色列老兵武大卫:红军的领导力就是“中国魂”
习近平将出席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并讲话
外媒:中国为“金砖”合作带来信心与活力
【网络媒体走转改】豫西伏牛山处,寻找那满乡红色
陇籍少将张明远:刘伯承任命他在岷县当46天县长
执着曾经的梦想,我们的长征在路上!
走好“民族复兴”新长征需要长征精神特约
【中外学者话长征】踏寻红色足迹 走向民族复兴
重走长征路 让长征精神激励我们前行
河南卢氏:“小连翘”撬动大经济
不忘初心再长征 倔强小红军表情包走红网络
筑梦长征路——四川站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军网原创沙画①:雄关漫道
甘肃金昌百岁老红军李凤梧的红色人生
八集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即将播出
【网媒媒体走转改】卢氏:特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网络媒体走转改】红军洞里听故事 川河盖上忆战斗
【网络媒体走转改】“娃娃兵”是怎样走过草地的?
大巴山森林人家 风景这边独好
长征精神引领红色老区奔小康 重庆实施精准扶贫见成效
美丽乡村建设让庄子村留住乡愁 奔向小康
不忘初心,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价值养分
百岁老红军方槐:长征给了我翱翔的力量
红军长征在岷县走过的足迹
若尔盖大草原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
三个年头“八项活动”托起“幸福班玛”
重庆南川征集诗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重温伟大长征精神 记录时代发展巨变
解读长征:直罗镇战役对中共中央有何重大意义?
坚持红色传承 推动绿色发展(长征路·新故事)
红一方面军长征序列
彝海结盟:团结赞歌世代传唱
长征经过的主要高山、河流
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会师(长征·光辉历程)
人类历史坐标中的亮丽风景——走向世界的长征
【网络媒体走转改】那些长征路上奔小康的"领路人"
探访三秦大地:看长征精神在新时代下绽放光芒
山河铭记长征魂:在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继续前进
网络媒体走转改:新时代长征路上的脱贫致富新征程
刷屏近两个月的"网络媒体走转改"究竟是个什么梗?
感知红色扎西 传承红军精神
彭阳县古城镇:发展草畜产业趟出脱贫致富新路
"长征中的聂荣臻"专题展览启动 讲述长征背后的故事
重系"红飘带" 长征精神助推"小康"新征程
【网络媒体走转改】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十八般武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矢志不渝跟党走(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
【网络媒体走转改】总书记挂念的老区如今怎样了?
各路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长征·光辉历程)
重走陇东长征路 追寻历史的雪泥鸿爪
忆长征 续传奇:陇原大地打响扶贫攻坚战
陇原行,一次说走就走的远征
为共同的历史记忆保温
英国80后重走长征路 雪山顶上感悟红军艰苦卓绝
【中外学者话长征】巾帼英灵不朽,化为时代音符
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巍然耸立 延安精神一如往昔
潸然泪下的演出 血泪铸成的故事《延安保育院》
【网络媒体走转改】延安扶贫搬迁如何实现四级传导
不忘初心再长征,陕西红色精神永放时代光芒
移民搬迁迁出小康生活 延川精准扶贫托起农民致富梦
直罗镇战役为党中央奠基西北打开新局面
彭阳县做好生态文章实现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
【网络媒体走转改】73岁老人讲述他爷爷和红军的一面之缘
【网络媒体走转改】“红军长征住俺家”
边走边唱,二万五千里
【网络媒体走转改】美丽乡村讲述老区致富新故事
青石嘴纪念碑: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段长征故事
网络媒体走转改②重走王家店 雨中感受革命“大本营”
用长征精神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重走长征路】红色广西兴安:打造全域旅游体系致富
【网络媒体“走转改”】长江源上游主要水源地生态恢复明显
【网络媒体“走转改”】三色班玛的“四面突围”
单家集:红色精神代代传 新长征路谱新篇
长江源上游主要水源地生态恢复明显
追寻长征精神 80年间看班前村“握指成拳”奔小康
青海班玛:锅庄“跳”进人民大会堂 牧民“舞”出文化致富梦
探访庆阳连河湾 在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聆听《西行漫记》
告别窑洞住进四合院 庆阳木钵镇易地扶贫搬迁见成效
【网络媒体“走转改”】育产业、促脱贫:周湾村的精准扶贫
甘肃会宁:盼望小康路上再会师 老区人民致富有新招
航拍:甘肃会宁长征胜利会师园
“长征路上奔小康”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进入甘肃时间
福建宁化“348”工作机制助力精准扶贫出成效
弘扬长征精神 走好新长征路
民族复兴需要圆梦精神和长征精神的融合升华
大渡河畔二度“长征”:安顺乡的脱贫之路
原来这些参加过长征的开国元勋也当过老师
返乡创业造就大变化 共同打造西部最美乡村
茶城湄潭发展茶旅一体化 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贵州瓮安: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梦在这里实现
【网络媒体走转改】红色传承,城北逐梦奔小康
【网络媒体走转改】遵义:娄山关村攻下脱贫“娄山关”
贵州正在新的长征路上按下发展的“快进键”
【网络媒体走转改】脱贫“长征”路上的“贵州样本”
【网络媒体走转改】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给市民带来实惠多(组图)
【网媒走转改】探索科天集团的“环保奥秘” (组图)
记者手记:为理想 肝胆照——红色血液的记忆
记者手记:为理想 肝胆照——红色血液的记忆
十八洞村电商扶贫出新招 农民直播卖土鸡蛋
长征路上奔小康 看各路记者的关注焦?
新华网记者手记:从红色沃土汲取红色力量
旅游+扶贫,新模式助力武陵源区脱贫摘帽
绿水青山就是张家界人民的金山银山
央广网记者手记:勇做新长征路上的探路人
让信仰的光芒照亮新的长征
张家界武陵源区:“奇山异水”如何脱贫致富?
“父子兵”成为红土地上的“绿色守望者”
厚植红色基因,扮靓筑梦征程
【网络媒体走转改】红色土地脱贫“长征”路上大步向前
重温长征精神,让“走转改”更厚重
以长征精神助力网媒“走转改”
弘扬长征精神:民心所向 胜之所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史》中英文版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首发
点击加载更多革命理想高于天(品读经典)——再读《西行漫记》-阅读频道
革命理想高于天(品读经典)——再读《西行漫记》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在过去的80年中,中外人士对于长征的书写不绝如缕,以长征的故事为主题的图书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80年,世界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今天我们重新阅读这些经典,依然可以再次领略长征的前所未有,体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1971年,叶嘉莹在哈佛大学遇见费正清的两位台湾学生,他们向她推荐了《西行漫记》。叶先生读后感叹道:“我很感动,没想到共产党这么了不起,共产党人为了理想艰苦奋斗真是不容易,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真是不简单,共产党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我真的很佩服。”
如果说中国五千年历史是任继愈提炼的两件大事:建立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和建立现代化的人民民主国家,那么,长征无疑是第二件大事中的史诗、传奇、华彩。没有长征,现代化的人民民主国家不可能浴火重生,费正清所谓“伟大的中国革命”也将黯然失色。斯诺的《西行漫记》说道:“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与之相比,汉尼拔经过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上去像一场假日远足。”
正因如此,长征的故事壮怀激烈,可歌可泣,大渡河、铁索桥、爬雪山、过草地,构成现代中国激荡人心的集体记忆。而我对长征途中的一幕印象鲜明:野外宿营,篝火映红,红军将士有的用法语唱起《马赛曲》,有的用德语背诵《共产党宣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还有的跳起风风火火的俄罗斯《水兵舞》……这幕如诗如画的场景不仅象征着长征以及中国道路的愿景与方向,而且也显示着衣衫褴褛的红军如党史专家陈晋所言其实“很洋气”,这些泥腿子的精神世界原是充盈着现代优秀文化的基因。
今年适逢长征胜利80周年,重温斯诺《西行漫记》自然别有意味。
1936年6月,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伦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情况,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人的形象。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两个月内再版4次。1938年1月兰登书屋在美国出版该书。1938年12月出版了中译本《西行漫记》。
这部新闻经典包罗广泛,多彩多姿,将历史的严谨、文学的生动、哲学的洞明、新闻的真切有机融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红星照耀中国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斯诺自谦也如实地说道:“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在春水般清澈迷人的叙述中,斯诺也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画面、故事、细节等,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红军的精神世界,让世人看到了红军非但不是蒋介石“文化围剿”刻画的草莽流寇,相反,红军是用先进文化塑造引领的,有灵魂、有信仰、有理想的“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正是浩浩汤汤的共产主义精神伟力,铸就了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的英雄史诗。
且不说出现在斯诺笔下的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等领袖或将领,仅看《西行漫记》中一个个普通士兵,就展现了何等生机勃勃的精神气象!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斯诺提到一组数据:“要了解这些所谓的土匪,最好的方法也许是用统计数字。因为我发现红军对全部正规人员都有完整的数据。下面的事实,我觉得极有兴趣和意义,是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能说俄语的二十九岁的杨尚昆从他的档案中找出来的。”
其中,有个数据现在看来依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士兵是有文化的——这就是说,他们能够写简单的信件、文章、标语、传单等。这比白区中普通军队的平均数高得多了,比西北农民中的平均数更高。”而且,“所有的连长以上的军官都有文化,虽然我遇见过几位军官,他们参加红军以前还不能认字写字”。
斯诺记述的一幕幕红军将士的精神图景,既无关苍白的风花雪月,也无关贫血的子曰诗云,而是熔铸着共产主义自由、民主、独立、平等的精神价值,洋溢着清新刚健的新文化青春气息,仿佛苏区的新三字经:“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
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斯诺用一个记者的笔触同样写道,你可以把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看成是一个盛大的巡回宣传演出,这很可能是红军最有永久价值的贡献。千百万年轻的农民听到了他们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福音,红军真诚迫切的目标始终是要震撼并唤起亿万人民,召唤起他们为“人民当家作主”而斗争,为正义、平等、自由、有尊严的生活而斗争。这种理想,这种信仰,不仅伴随红军走过万水千山,而且也如星火燎原,锻造了一个青春作伴的人民共和国。
半个世纪前,伴随长征30年,诞生了两部经典曲目,一是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肖华创作歌词的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一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女声独唱《情深意长》。两部作品都抒写了各族人民心目中美丽如歌的长征:无论是慷慨悲歌的“革命理想高于天”,还是深情委婉的“索玛花一朵朵,红军从咱家乡过”,都赋予了长征诗情画意。今天重温经典,再读斯诺,心中也不由漾起那些激动人心的句子:
想念青春,想念红星照耀中国的日子
想念斗争,想念他长征时代枯瘦的面容、革命家的腿
想念真理,想念雄关漫道
少年中国如麦浪般前赴后继……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制图:蔡华伟【责任编辑:贾雪静】薄复礼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米艾尼,原题:奇遇长征——一个外国传教士随行红军18个月见闻
80年前,中华民族伟大的英雄史诗——两万五千里长征开始了。1937年10月,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西行漫记》(英文原著名《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从此成为世界了解红军、了解长征乃至了解中国的最著名的作品。
很少有人知道,在《西行漫记》出版一年之前,一部名叫《神灵之手》的书同样在英国伦敦出版,它才是第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英国籍瑞士传教士,名叫勃沙特,中文名薄复礼。1934年10月在贵州旧州境内,他与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的部队相遇,被作为“帝国主义间谍”扣留,随后与这支红军一起走了18个月的长征路。
1936年4月,薄复礼在云南境内被红军释放。他用三个月时间口述完成了《神灵之手》,并将文稿送回英国出版。
埃德加·斯诺是采访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后,写成《西行漫记》,他笔下的长征是“完成时”,更完整、系统;而薄复礼则记录了他跟随长征队伍的18个月,是“进行时”,提供了更多可以感知的细节。他用这样的细节,第一次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共产党,留下了关于长征的一个特殊视角。
正如萧克在《神灵之手》的第一版中文印本《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长征》序中所写:“他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一个侧面。”
还原长征中这十八个月的故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寻找薄复礼开始。
寻找薄复礼
在《西行漫记》的序言里,埃德加·斯诺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1984年,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带着《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写作计划来到中国。
索尔兹伯里极其崇敬埃德加·斯诺,并深受其感染和影响,写出一部反映中国红军长征的著作,是他的多年夙愿。此前,他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酝酿和准备。
索尔兹伯里在中国完整地重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路,沿途考察采访,更为重要的是,他有机会亲自访问了参加过长征的许多中国领导人和健在的老将军,正如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对中国人提出了我能想到的所有难题,直到弄清事实为止”。
在采访原红六军团军团长、时任人民解放军科学院院长萧克将军时,索尔兹伯里听到了一个参与了长征的外国人的名字——薄复礼。
萧克告诉索尔兹伯里,他和薄复礼相识是在1934年10月初,薄复礼跟着红军走了18个月。“他帮助过我们”,萧克对索尔兹伯里说。
后来,萧克在给索尔兹伯里的信里还诚挚地写道:“如能见到这位友人(假如他还活着)或其家属,请代致问候!”
1        
文章来源: 人民网责任编辑:《西行漫记》中的红军影像 - 中国军网
《西行漫记》中的红军影像
红军第一军团在宁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埃德加·斯诺摄)
美国作家和记者埃德加·斯诺1928年到达中国后,曾两次访问陕甘宁边区,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革命斗争。1937年,他在北平写下游历“红色中国”的所见所闻所访,汇集成《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中译本名称《西行漫记》,轰动西方,也轰动了全民族抗战一触即发的中国。自面世以来,《红星照耀中国》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文字,几十年来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
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在陕甘宁边区与毛泽东、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促膝长谈,走访红军战士,收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这其中包括大量的新闻照片,为80年来人们了解、研究红军提供了珍贵的影像史料。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Copyright (C)1999-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