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意义的静的含义是什么

佛教的十种供养是什么?有什么具体的含义?-泰安悬崖禅寺
佛教的十种供养是什么?有什么具体的含义?作者:泰安悬崖禅寺 / 公众号:xuanyanchansi发表时间 : 佛教有十供养之说,即指对佛陀的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十物供养。供养开始以身体行为为主,后来也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所以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一、香供养(象征意义:戒香)香能通气养神,传达境界。燃香时,香自灭而留香与人,这就是佛教中舍己为人的精神。所以燃香不是要烧香给佛陀,而是我们要懂得香的精神。献香:心神安宁、身体洁净、三业清净、多闻妙法。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弟子虔诚,爇在金炉放,顷刻氤氲,即遍满十方,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香能通气养神,传达境界,在理方面说,檀香为了将己香传给他人,忘却自己,所以燃香时,香自灭而留香与人,这就是佛教中舍己为人的精神。又香即佛教中所说的五分香,五分香就是:(1)戒香:守戒者众人钦仰,美名遍处,人如守戒心自然有定力,故戒属香。(2)定香:由戒行而生禅定,修禅定者,众人敬羡赞叹,故定亦属香。(3)智慧香:慧由定发,儒家有句话说:「万物静观皆自得」用静的心地去用功,才能启发智慧,一个人做任何事,绝不可操之过急,得冷静去深思,用智慧去分析判断,凡事方能有所成就。(4)解脱香:人若有解脱性,对任何事都能看得开放得下,无所执着,所以人能解脱也是一种香。(5)知见香:有智慧的人必有先见之明,能行则行,可止则止,有思想见解,所做所为正确,就是知见,这也是一种香。还有一种没物质没气味的香,便是声名,如要令名声香,则须依佛陀所指示的去走,去修持,将佛心当己心,以慈悲、喜舍、原谅的心去待人,这就是五行香的真义。二、花供养(象征意义:微妙,万行开花结果)花能清心养目,所以读书人多喜欢在案头上摆瓶花,增加读书情趣。用花供佛,庄严佛堂,或每日在花瓶中插些鲜花,清香扑鼻,让人醒心悦目。庄严的佛堂衬上几朵淡雅芬芳的花,恭敬之心,油然而生。于十供养中,花代表著物质供养。在佛教里,常可听到佛在灵山“拈花说法”这句话,可见花与佛教关系甚大。说到这里,顺便跟各位谈谈“拈花说法”的典故:《大梵天问佛决疑经》记载: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位,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默默无言,一时百万人天,悉皆罔措,独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宗门禅的肇始。如果要再追溯禅宗的起源,则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最正觉时,就已开启端倪,所以禅宗的特点是在“以心印心”,阐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由上面的经文,诸位就知道了“拈花微笑”与禅宗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花也被列为供养佛菩萨中的供物之一。三、灯供养(象征意义:光明)灯并不完全指电灯,比如蜡烛,油灯之类能照暗为明的东西,都属于灯供养的范围内。佛教传法亦名传灯。佛教传法,如父传财于子,但其意义不同。钱财传他人,己身积财必会减少。而佛陀传法,如一灯传一灯,灯灯皆明,灯灯无尽,所谓“一灯能续千灯明”。佛陀传法对己不减,对彼有利。灯又有去暗投明之义,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一盏暗路中的明灯,驱除幽暗的世界,光亮宇宙大地。四、涂供养(象征意义:甘露水,抚慰众生烦恼)“涂”梵语,即水。经云:“水能离垢得清凉。”水不但能洗除众垢,令物清净,并且水还具有和合性,无论大江、小溪汇聚一方,皆成一体。就好比大众学佛,最后都能成佛。所以用水供佛,洗己心垢,三世罪障悉荡涤,心既清净,自性现前,又何叹成佛路远呢?学佛人都应该学水的和合,水的平等无差别。那么,待人处事上不愧天,下不愧人,更不愧己心,日子自然过得心安理得,轻松快乐。五、果供养(象征意义:出世圣果)“果”指水果,大众用新鲜可口的水果供佛,功德巍巍。“果”又有结果的意思。人每做一件事,必须有始有终,不得半途而废。就像种果树的人,必须耐得起辛劳、栽植、施肥、灌溉,待树开花结果,才有丰富收获,所费劳力也才有个代价。学佛者亦如是,要发大心,精勤向道,不怕吃苦,不畏阻碍,切莫退失道心,毫无结果,岂不可惜!六、茶供养(象征意义:清醒)茶能退睡魔王,人若昏昏欲睡,一杯好茶在手,精神百倍。此指示学佛者,昏沉不得,须时时省察自己,检讨自己,每日举心动念,所做所为是否正确?人若道理不明,佛理不懂,凡事不知,迷迷糊糊,就好比一天到晚昏睡不醒,辜负大好时光,愧对己身。七、食供养(象征意义:禅悦妙食)用饭菜供佛,表恭敬之心,且含义深广。佛子在供饭时,以七粒饭出食念曰:“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另加咒语三遍谓:“佛法之理深妙,不可以心思,佛法之事希奇,不可以言议。”佛以大慈施一切众生乐,以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今因慈悲之力,则十方通达,了无障碍。以七粒之微,普遍十方,一寸之鲜,施周法界,可知法力难思。八、宝供养(象征意义:法宝)金银财宝拿出门,处处皆可用。一个人若有了“信”,于己有信。对师长、朋友们守信,不欺暗室,无愧衾影,则人敬如神,待若上宾。九、珠供养(象征意义:摩尼宝珠)珠者表圆,学佛的人做事要圆满,待人要圆融,不可有所偏差,有所不圆。十、衣供养(象征意义:柔和忍辱,出离生死)即用衣服供养三宝。衣在此引申著依靠之意。从事上说,衣服须穿著在身上,才能显出衣体的好坏。从理上说,学佛的人,须依佛、依佛经、依靠出家人,按照佛指示的路径去实行,才能得到究竟解脱。十供养源自于《梁皇宝忏》。各有其不同的象征意义与功德。其象征意义如下:1、香供养象征意义:戒香。2、花供养象征意义:微妙万行,开花结果。3、灯供养象征意义:光明。4、涂供养象征意义:甘露水,抚慰众生烦恼。5、果供养象征意义:出世圣果。6、茶供养象征意义:清醒。7、食供养象征意义:禅悦妙食。8、宝供养象征意义:法宝。9、珠供养象征意义:摩尼宝珠。10、衣供养象征意义:柔和忍辱,出离生死。十事供养功德1、香供养:心神安宁,身体洁净;三业清净,多闻妙法。2、花供养:处世如花,见者欢喜;身常香洁,欢喜真理。3、灯供养:眼睛明亮,事业顺利;获正知见,智慧圆满。4、涂供养:身心清净,相貌庄严;远离烦恼,人缘良好。5、果供养:远离瘟疫,不受灾害;享受快乐,早证佛果。6、茶供养:口齿芳香,永离渴爱;安乐少病,具大福报。7、食供养:力大无穷,寿命绵长;众人爱乐,辩才无碍。8、宝供养:相貌庄严,风度美好;破除悭贪,速证圣果。9、珠供养:事业圆满、内心明亮、所有安全、不遭破坏。10、衣供养:怀惭愧心、皮肤洁净、色泽柔美、具有方实。来源摘选:弘善佛教&佛学入门&佛学常识&注:本文内容/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文章猜你喜欢妙法莲华修习苑五台山印象常州驴行社户外运动俱乐部四川省青旅达州凯奇义乌宝龙广场#统计代码详说佛教过堂仪轨的要点及意义
日 09:32来源:《人世间》杂志
作者:云乡法师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严格的过堂用餐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不能讲话,不能随便出声。吃饭前后念诵《供养偈》与《结斋偈》,表示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众生。吃饭时应当提起正念,食存五观,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和责任心。
行堂开始(图片来源:《人世间》
行堂仪轨详解(图片来源:《人世间》)
过堂仪轨的要点与意义:
在过堂时,僧众排班,整齐有序地进入斋堂。在斋堂里,不可在中堂走动,保持中堂的安静与庄严,以示对诸佛菩萨的尊敬。
起初,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摆放,筷子横放在碗前。开始念《供养偈》之后,也就开始行堂了。行堂的义工拿着装食物的桶和勺子,沿着桌子走来。过堂期间,僧众不能说话,要用特定的手势对行堂的人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一遍行堂时,只要僧众不拒绝,行堂的人通常就会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装上一点。如果僧众不想要某种食物,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经够吃,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卜方做&&个遮挡的动作,以示刁二需要。
过堂时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头用嘴凑近桌卜的碗,双脚不要交义或翘起。不能浪费食物。
开始吃饭时,先把筷子和装着饭菜的碗先后移近自己,然后拿起筷子,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
端饭碗时,拇指扣在碗边,其余四指平托碗底,古人称之为&龙含珠&。右手持筷子夹起食物送人口中,动作要轻柔而利落,古人称之为&凤点头&。对于稀饭、汤等流食,可以把碗端起来饮用,对于固体食物则不能把碗放到唇边扒拉着吃,一律使用筷子夹起来。
第二遍行堂时,如果僧众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向前移动,伸到桌子外沿附近。
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比划一下,表示需要添加食物的多少。
想要添加某种特定的食物,就把那种食物从碗里夹起来,向行堂的人示意。
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边轻点一下。
对于某种食物只想要一点点,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
对于稀饭,如果想要比较稠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做一个竖插的动作;如果想要比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划一下。
吃完饭之后,将碗叠起,放在靠近桌子外沿的地方,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筷子与桌沿垂直。
这一套复杂的过堂仪轨展现着佛门的威仪,然而过堂仪轨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持表面卜的优美大方。
佛教的修行让人们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自己,与正念觉知是分不开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然而普通人由于观照力微弱,经常忘失正念,过堂仪轨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缘。要使行为符合这套仪轨的各方面细节,并在沉默中进行有效沟通,必须集中精神,随时觉知自己在做什么和想什么。吃饭时不具备正念,心不在焉,妄想连篇,就是随着贪嗔痴在流转。
只要学会在吃东西时真正地提起正念,一定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感恩。那时候,也许你会忽然理解弘一大师说的&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既不为喜爱的饮食而狂喜,也不为不喜爱的饮食而烦忧。
端饭碗的&龙含珠&动作,有一个深刻的含义,喻示着众生皆有宝珠一般的佛性。佛性的开发从培养观照力开始,我们应该勇猛精进地修行,随时让正念提起。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张领栓]
标签:&&&&&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佛教名博: |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荷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