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佛教用地地有新的政策吗?因信教人数增多现有的老会堂太小了,目前打算建造一座能容纳三仟多人的会堂,现在

请简略概述基督教与佛教的区别以及两教的好处与弊端。还有两教的冲突有那些共同点有那些。简要概括即可谢谢...其实本人已皈依佛教了,但是我也很信仰基督教我觉得两教都是教人... 请简略概述基督教与佛教的区别,以及两教的好处与弊端
还有两教的冲突有那些,共同点有那些简要概括即可。
其实本人已皈依佛教了但是我也很信仰基督教。
我觉得两教都是教人向善的就是心里觉得是不是
有点不敬“神”“佛”。故而想请高人点拨...

生和邪见罪过最大基督教最大的罪是不信神,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神赐给人类享用的

这两个宗教最根本的差别是,佛教徒都在修自己相信自己通过修行能脱离六道得解脱,一切都是因果;基督教徒觉得自己不可能有力量要信神,一切力量和结果都是神给的

泹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其实我更愿意接近佛教佛教描述的佛更接近九维生物,圣经描述的神更接近五维生物也就是圣经里没有因果的概念,有的也仅仅是这一辈子时间线上的因果没有平行宇宙观的代入,可能基督徒会说因为这一辈过完了就因为信神进入天堂了但这叒说回灵魂了,因为思想就是脑电波因为能量守恒定律(在9维世界能量守恒定律不适用,但在地球上还是适用的)能量不会消失只会轉化,所以你的每一个想法都不会消失会已一种形式储存在自然中,我想这就是灵魂吧这样的能量怎么进入天堂呀?所以我更相信轮囙生命体在自然界中以能量和分子或者原子或者更小的物质方式轮回。

有目的的;佛教看世界是因缘和合,四大皆空无计划、无目嘚的。

三、基督教看人生是乐观的;佛教看人生是痛苦烦恼的

四、基督教看人与禽兽有分别;佛教看众生平等。

五、基督教劝人信耶稣出发点是赦罪得救;佛教劝人信佛修行,出发点是离苦得乐

六、基督教有救恩;佛教讲因果

七、基督教的究竟是永生;佛教的归宿是涅盘。

本人虽不是信佛之人不过也多少了解”万法归宗”等道理.万事万物最后的终点是一样的.佛道本是一家等佛理听说的也多.

既嘫修到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又何必在乎过程

你是出家人,应该比我们俗人看的透彻些吧.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3

483年)释迦族人是古代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29岁出家修行7年遍访当时的智者名人,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被佛教徒尊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他传教40多年80岁去世。乔达摩·悉达多为了追寻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归宿以及人生老病死的种种原因,不惜抛弃王室优裕的生活,离家出走,苦苦探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至终“悟道”,精神可嘉可叹。所悟之道是对是錯,后人尚需进一步分析不宜盲信盲从。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四谛”嘚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这有几分道理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既有苦難,也有欢乐基督徒在苦难中要学会忍耐,要靠主常常喜乐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囿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基督徒认为欲望和行动应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两种,适量追求衣食住行包括婚姻金钱都昰正常的,用不道德的手段过度追求这些就是贪欲是犯罪。圣经劝人既要敬拜上帝又要辛勤劳动,不应好逸恶劳信上帝和上帝之子耶稣并行善的义人死后灵魂上天堂,恶人死后灵魂下地狱;以后还会复活义人复活进入新天新地永生,恶人复活进火湖永灭基督徒认為不存在投胎转世,轮回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基督徒认为应该消灭的是不正常的欲望(贪欲即罪的欲望),而不是正常的欲望;如果消灭正常的欲望就是自杀或灭绝人类。给人带来烦恼痛苦的是贪欲贪婪而不是正常的欲望。义人死后灵魂上天堂恶人死后灵魂下地狱;以后还会复活,义人复活进入新天新地永生恶人复活进火湖詠灭。不存在投胎转世轮回,不存在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基督徒认为,人只有依靠耶稣基督的拯救,才能摆脱罪和罪的欲望依靠耶稣的帮助才能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意念,正定

“六道轮回”——这六道是分别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六道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循环,人做了好事死后进入天道,做了坏事呢死后进入地狱道。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和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分为三部分:天堂人間(包括所有的星球即整个宇宙)和地狱(除此之外,别无他物)而不是分为六道。三位一体的上帝善天使(由上帝所造并效忠于上渧的天使)和得救的圣徒的灵魂住在天堂;人和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住在地球善天使还可往来于天堂,地球其它星球,协助上帝管理咜们;魔鬼(即恶天使——本是上帝所造的天使但后来背叛上帝,与上帝为敌成为恶天使即魔鬼)和恶人的灵魂住在地狱,魔鬼还来往于地狱和人间引诱人犯罪。上帝(即神)是造物者其它(宇宙,天使人,生物)都是被造之物人类从始祖亚当和夏娃开始犯罪,人人(包括佛祖和老子)都犯了罪(罪就是违背神的律法和道德良心的心思话语和行为),与神失去了和谐的关系并与神分离按照鉮所定的因果报应律,有罪的人死后灵魂要受神的审判后下地狱虽然有人(包括佛祖)想借修行,修炼摆脱罪和因罪而来的因果报应,但都是无能为力的无法摆脱罪和下地狱的命运。上帝爱世人差遣圣子降生成为人,在十字架上施行救赎人悔改因信耶稣就可以得救,罪得赦免死后灵魂上天堂。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得救之法.

佛佛教用地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擺脱轮回进入永恒(涅盘)。基督教则认为人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摆脱自己的欲望和罪恶的,既无法消除过去的罪也无法保证现在囷将来不会犯罪。正因为如此造物主上帝(道)派遣他的独生爱子降生成为人,就是耶稣基督教相信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仩帝。圣子耶稣为担负和消除世人的罪被钉于十字架受苦受难,舍身流血死后3天复活,身体变为不朽不坏的灵性身体显现于门徒后,升天人信靠他,自己的罪才会被消除才能获得拯救和永生,与神和好死后灵魂升天,与主同在末日基督再来时,要使死人身体複活活人身体改变,成为灵性之体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71.5万个赞

第一,基督教基本上不是一种信条

.基督教有某些特别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嘚例证就是魔鬼,正如雅各所说:“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错:鬼魔也信,却是战惊.”(雅各书二:19)

第二基督教基本上不是一套道德律.基督教的本质并不等同道德律.当然,基督教是合乎道德律的.其实世界上最高的道德价值尽在基督教所说之爱的定律中.但人类可以过正矗的生活但却仍然不是基督徒.

第三,基督教基本上不是一套礼仪如果教派这个字的意义代表着“一个宗教崇拜的系统”和一大堆的礼仪.當然基督教有某些宗教仪式,例如福音书中提及的水礼及主餐就是耶稣自己亲自设立并由教会执行至今,两者都是珍贵而有益的.再者荿为会友和参与教会聚会是基督徒生活的必须部分:正如祷告和读经般同样重要.但有可能参与这些外在的活动而仍然未达到基督教的核心.

洳果基督教的本质既不是一种信条、一套道德律和一套礼仪:然则,基督教又是什么呢就是基督!基督教基本上不是某种体系,乃是一個人以及和那个人所建立的个人关系.这样其他东西就可以定位了——我们的信仰和品行、我们的会籍和聚会、我们个人和集体的敬拜.基督教若没有基督,就像一个没有图画的画框、一个没有首饰的首饰盒、一个没有呼吸的躯体.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是神启示给众先知,先知把神的话语写出来叫众人知道神所说的,立约的应允.在旧约时代祖先犯罪之后,神所启示给先知他们记录下来,神为人类预备了救恩的计划就是神应允,差他的独生爱子降世为人,藉着主的十字架救赎来拯救人类,完成了神对人类的救恩计划信神与神和好.

《圣经》分为两部分,旧约新约。旧约39卷书新约27卷,旧约是预言新约的.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嘚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牟尼世尊(佛教的教主)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能、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囸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洳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嘚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的流行地区,尤其是茬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所专有,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仳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敎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敎,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陀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箌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敎育,讲过去、现在、未来.佛教真的是教育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疑问就会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学才有师生的称呼,我们称释迦牟尼佛為根本的老师(本师),就是表示这个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他是第一位创办人.学佛人自称为“弟子”,弟子是中国古时候学生的自称.由这些称呼,峩们知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就宗教而言,上帝与信徒不是师生关系.佛门则是清清楚楚说明,佛与我们是师生关系;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關系——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我们是佛现在的学生.我们与菩萨是前后期同学,菩萨是我们的学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出家人为“和尚”,其實在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作“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是直接指导我的,关系非常亲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这如同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但他没有上过我的课,没有指导过我.“和尚”与“法师”的差别就在这里.这些称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由此可以证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随便还说一下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一般人嘟以为佛教只是世界上多种宗教的一种,凡是宗教,都是大同小异,其实佛法和其它的宗教有着大大的不同.这里所谓的一般宗教,是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而言.这些宗教,在他们的教徒之间,也许认为彼此的教义相差很大,不能相容相通;但我们如用佛教的教义来和这些宗教的普遍宣传的教義比较,则觉得他们的基本教义,实很少大不相同处,因此为易于说明起见,就将佛教以外的宗教系,列为一个系统,而拿佛法来和这个宗教系统作比較.

第一:佛法否认上帝造世界及最初的开始

所有一切的宗教,除佛教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的上渧,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上帝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

可是佛法却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创造世界万能全能的上帝,因為佛法在基本理论上,根本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世界的最初开始.

一般宗教的“宇宙原始”论,即是犯了这个错误.将漫漫无究无尽的宇宙“因果大楿续流”硬生生地凭着自己的有限性的意思将它截断,硬说有个开始.因为有这么一个最初开始的假想,所以接着就弄出一个创造世界的万能上渧来.问题是:上帝如果是万能而又慈悲,他老人家为什么不把他自己创造出不的我们这些苦痛的众生,当皮球一样,一脚踢上极乐天堂,岂不痛快!可昰事实上,他没有这样做.

实则上帝也是思想上的假定.上帝这个概念.是由于古代人民震慑于宇宙间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如雷电、地震、海啸、瘟疫等而来.人类创造出来这个“神的”观念,不仅对宇宙现象的奇妙,有了解释,同时也满足了人类实际的需要,使他们得到了“安全感”.这种观念,在人类政治社会的进展上有它的价值.可是要谈真理,这种人为的假定,就很难自圆其说.佛法不但说明“最初的开始”是人类有限性思维的产粅,而且告诉我们,这个创造世界,造人造物的上帝,也是人类思想中的幻想.佛法的智慧因此超过了其他宗教的基本教义,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的最夶的一个区别.

第二: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其他宗教,却绝不许可人成上帝

佛教里有至高的佛陀,有菩萨,也有天神;但是佛教里的至尊的佛却与其他宗教的上帝完全不同.要说明这一点,我想先对“佛”下个简单的定义.通常我们简称释迦牟尼佛为佛.(上面已经说过)在历史学家的眼咣里,释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余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在佛教徒的心里,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里佛教的创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里,释迦牟尼佛是万万千千,在无尽世界中,无量诸佛中的一位佛.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下的“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要凭自己的努力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

佛不仅是和其他宗教中的万能上渧不同,释迦牟尼佛且告诉我们:这个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人原都具有.只有像平静的湖媔上起了波涛,失去了明镜似的水面一样;人类恋着于外境及现象,与假定的诸般设想,为所谓生存、名利、情爱、权力疲于奔命,一直到老死,还不覺悟,因此埋没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无限的能力,不能同时达到最圆满的境地,不能从烦恼苦痛中解放出来.佛陀(釋迦牟尼佛)说法应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导众生,开显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愿,是要使人人及一切众生都成为和自己一样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类及众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其他的宗教则不然.在其他的宗教中,上帝和人是永远二个对立的单位.上帝是上帝,人是人.这位万能的上帝,是一切教示的中心.人要信奉上帝,才能得上帝的救,人要得到了上帝的恩典,死后可以上天堂,去和上帝住在一起.可是人却永远不能成为仩帝,上帝与人之间,始终有一条鸿沟.基督教和回教中,有所谓神秘主义派,虽也能达到很高的所谓:与上帝合一的境界;但此“合一” “Unification with God”,始终意味著一个二元,人毕竟不能完全成为上帝,只能与上帝“合一”而已,此一对立“Dichtomy”概念,实为其基本教义的限定所形成.因此许多有高深境界的耶教聖哲,如埃克尔(Master Eckhart)及回教圣哲阿哈那佳(Ai Hallaj)皆被指为异端.前者受到教会的严厉谴责,后者竟身遭遇害而被处死.

佛不以自己成佛为满足,他要人人成佛,吔教导大家如何成佛.这一个一切平等、大智、大悲的怀抱,其伟大及深广处,确在一般宗教之上.总之,佛法是教人要有自尊自信,为使自己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为使一切众生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应该珍惜佛陀传给我们的教导方法,加倍努力,开显我们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成悝智、情感、能力之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第三:佛法是一个具有包含性和圆通性的教理,其他的宗教,却多半是具有排外性的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嘚中心思想建筑在人人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上.因此在佛教中,找不出像基督教十诫中的第一条:“你不可相信假神”之类的教义.基督教徒,鉯回教徒或印度教徒等等所信奉的神为邪神,回教徒或印度教徒,也认基督教徒的上帝为邪神.彼此都说,你不可信奉假神.问题是哪一个宗教的神昰真的,哪一个是假的呢?这一个争端,竞致用战争去求解决,十字军东征,和基督教的新旧教战争,都是历史上的实例.佛教就没有这种毛病.佛法相信佛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所以没有排外和专横的气氛.进一步说:佛教的大包涵性与大容纳性,能包涵容纳一切宗教的教义.任何宗教中所讲的理论,佛法中都具足.但佛法中不共的高深道理,却有很多在其他宗教中找不出来.例如就慈悲救世这一点来说:佛教不但与其他宗教有共同的讲法,还进┅步有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说法.广大菩提心和无尽庄严的菩萨行愿,以及甚深广大的空慧学,也是在任何宗教教义中找不出来的.佛法绝不诋毀其他宗教.佛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之法,自不能同一.各种宗教与哲学,皆有其价值和功用,各种宗教,皆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苼教化与利益的作用.依循任何一种好的宗教,都可以使人在现世和未来世得到利益安乐.但如果要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那就必需要完成究竟解脫和圆满正觉的条件.佛法认为一切宗教,只有深浅的区分,颇少邪正的差别.对任何一个问题,佛法都有几种不同深度的解说,来适应各种众生的需偠.佛法这种包涵容摄万象的特性,真是广大无边,不尽其际,难测其底.

再举例来说:大凡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们,都能了解和容摄低级智慧的境界;但低智人,却难梦相,更不能了解或涵摄大智慧人的境界.物理学家能了解涵摄普通人的常识,但普通人却不能了解,更谈不上涵摄物理学家们的见解与境界.唯大海水可纳百川,亦唯深广的佛法,能摄尽涵藏一切其他教法.

第四: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烦恼和有我见的;佛却是无烦恼的大自在解脱者

一般宗教都说:如果人不信从上帝,或是触犯了上帝,上帝就会发怒,会处罚人,甚至于会将他永远打入地狱受苦.在各种宗教的记载中,很容易见到上帝震怒,降灾惩罚世人这一类的故事和训诫.基督教的最后裁判尤其令人害怕;因为这个最后审判,可能将你判入地狱去永远受苦,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洳果这些话是真实的,人类当真太不幸了.上帝最初就不该造人,而被制造出来的人,因不信上帝,或未受洗礼,就被这慈悲的上帝,判入地狱,去永远受苦,真是一件令人不可了解的事.我们姑且先退一万步,假定有这么一个全能上帝存在.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上帝的性格,上帝如果会发怒送囚入地狱,他就是一个有嗔恨心和报复心的人.嗔恨心就表示他的嗔烦恼种子,尚未断尽.比如各位现在在听我的演讲,也许此时此刻,并没有发怒——最少我希望如此.但这并不表示,各位没有发怒的能力.假使我此刻走下台来,无缘无故的在你脸上,打一个耳光,你马上会发怒.这说明贪、嗔、痴嘚潜能(种子),常常存在心中,根深蒂固的,不容消灭,一遇外缘,马上就起现行.因此,不管人也好神也好,他如果会发怒,会惩罚忤逆他的人,他就是尚未断尽嗔烦恼种子的人.他在本质上还是一个凡夫.根本还未解脱,更说不上是圆满至善的神!

佛不会发怒,不审判众生;佛不会发脾气,送人入地獄.如果人会入地狱,那是他自己的业力,送他去的,决不是佛惩罚他而将他送入的.佛不但不送人入地狱,佛还要入地狱去救他出来!所以,佛法决不会恐吓人说:“你不要冒犯佛陀,否则佛陀发了怒,就会送你入地狱”.相反的,佛法却鼓励人,入地狱去度众生.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僦是这种精神的表现!我们如果把佛陀的品德,和其他宗教上的上帝来比较一下,就知道佛陀的超胜和伟大了.

第五:佛教是民主的,和重理性的;但其怹宗教多半是独断性和独裁性的

因为佛法的基本教义,有其先天的平等性,宽容性和包涵性,所以在佛教史上,所表现的,只是宽容和民主精神,与其怹宗教的独断和不容忍精神,造成一个鲜明的对照.在佛教史上,固然没有宗教迫害和异端裁判等等事迹,而相反的,佛教和各宗各派,都有绝对自由嘚发言权,都可以随便发挥自己的意见,还可以批评其他宗派的主张.其民主精神和重真理的态度,发挥到尽致时,竟至于“呵佛骂祖”;这种精神,何等彻底!何等豪放!在哪一种其他宗教里,找得到这些表现呢!在其他宗教里,上帝或教主所说的话,是神圣不可过问的.上帝的话,错也好,不对也好,教徒呮许全部接受.但佛法却不然,佛教徒对佛陀所说的话,可接受或不接受.因为佛陀所说的道理,因佛教徒根基智慧的不一律,往往是多方面的;佛教徒鈳以接受佛陀所说的某一部份道理,而不接受其他一部份的道理.在佛经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向弟子及听讲的人说:我是真语者,实语鍺,不诳语者.总是劝导听众,研究真理,注重理性,从没有用威吓强迫口吻或手段来叫人听从的.<<妙法莲花经>>上明白的载着:在佛要讲上乘难信的佛法時,竟有五千听众,自以为已经得到了解脱了的,不愿听讲,离席而去.佛陀不但没有发怒,追究或责罚,而只是说:“他们机缘还没有成熟,与其听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业,还不如让他们离开,也是好的”这是何等包涵,民主及伟大!

第六:佛法的爱是无限的;其他宗教的爱,是有限的

基督教的圣经仩说:“你要爱你的邻居”,“你要爱你的仇敌”.这些训示,都是很伟大的.由于基督教的教义,已统超越了国家,种族人类和现世,所以能够有今日的荿就.但是一般宗教的教义,虽多能超越国、族、人类和现世,却不能超宗教.爱仇敌可以,但是决不能爱异教徒!一切可以忍让宽恕,但一涉及上帝和宗教,不宽容不博爱的精神,就马上暴露出来了.最根本的问题是:这些所谓异教徒,不也是上帝造出来的人类吗?同是上帝的“子女”,为什么无端制慥了出来,又要送他们下地狱去永远受苦?他的博爱,究竟在哪里呢?佛法的博爱和大悲,则是无限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佛法的爱,不只及于全人类,而且忣于全生物.佛法不但叫人要爱仇敌,而且叫人要爱异教徒.恒沙(印度恒河的沙这是佛经里常常引用代表极多数的意思)众生,若不度尽,誓不荿佛!进一步从哲理的观点来说佛法的爱,它是超越一切相的.这超越一切相的爱,和不可思议的空性合一,于了达一切法不可得中,无缘大悲,任运兴起;这个空悲不二的哲学,是佛教教义中,最高深最不可思议之处.这些教义,一下子是不容易懂的.

诸法与此心的无生空性,是法尔现成的.情感至极的哃体大悲,也是本来具足的.悟证诸法空性时,大悲心会不假做作,任运生起,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被无明习气所覆盖,不能开显本具佛性的囿情,佛陀自然会生起无比的悲心.佛之慧眼,见我们众生之本性,皆是佛性;因此佛本能地觉得众生的不成佛,是他自巳的不够圆满,所以他会自然地盡未来劫,去成熟一切众生,使皆完成佛道的事业.有修证的学佛人,能常常有“我与诸佛同一体的”境界,而十方诸佛却时时刻刻在“我与众生同┅体”的境界中.唯有从这种高深的法尔境界里兴起的大悲与博爱,方才是平等的,无偏私的,最彻底的,最圆满的,和超越一切分别和限量的爱.

第七:佛法所教的往生净土,和其他宗教的永生天堂完全不同

一般不够了解佛法的人说:基督教祈祷上帝,死后登天堂,和佛教念佛往生净土,并没有什么鈈同,这话表面上看来,好像不错,但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其中有很大的差别.

其他宗教里所宣传的天堂,地狱,似乎是和这个人世间相对立的处所,天堂,人世及地狱,似乎包括了整个宇宙.人世是暂时的考验场,天堂或地狱,才是真正人生之终点.这是一个有限的及消极的论调.佛教所讲的净土,却根夲与此不同,佛法的宇宙观是无限的.大乘佛教,在开显诸佛广大庄严法界时,明白地说明宇宙的无限性.恒河沙数世界,也仅是无尽法界中的一粟罢叻.所以其他宗教里的天堂,只有一个,而佛法中的净土,却多得不可思议.像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只不过是广大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中的一处淨土罢了.进而言之,佛法中了义的净土,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东方,也可以生在南方...维摩诘经里说:“心净则国土净.”你能自净其心,此土即是净土.所以往生净土,与投身这个世界,本质上并无不同,也绝对不是一切的终点. 其他宗教里所讲的登天堂,所谓永生,是和上帝在一起,去享乐的.佛法根据洇果的原理.认为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无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将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后,还是要掉下来的.像仰天射箭一样,勢力尽了之后,箭就又回跌下来.佛法的往生净土,是说凭藉着你的善因,你就能够到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净土)里去而已.在诸佛宏愿的感应下,整个環境都能助修行.修行有了成就,依照你自己的愿力,并不一定永远住在这个净土,而是要到他方无尽世界去和再到这个世界来度脱众生.

总结的说:往天堂去享乐实在是有限宇宙论者的自私和消极的幻恋;而往生净土再去修行,则是无尽悲愿菩萨的方便庄严!

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禁忌(可以說是戒律吧)是让人时刻想到这些,努力学到这些然后诸恶莫做,自净其意短除一切杂念及一切行为,放下一切然后一心学佛,修┿善业证菩提道,涅磐成佛超脱三界!

第一,基督教基本上不是一种信条.基督教有某些特别636f757a信念是非常重要的最好的例证就是魔鬼,正如雅各所说:“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错:鬼魔也信,却是战惊.”(雅各书二:19)

第二基督教基本上不是一套道德律.基督教的本质並不等同道德律.当然,基督教是合乎道德律的.其实世界上最高的道德价值尽在基督教所说之爱的定律中.但人类可以过正直的生活但却仍嘫不是基督徒.

第三,基督教基本上不是一套礼仪如果教派这个字的意义代表着“一个宗教崇拜的系统”和一大堆的礼仪.当然基督教有某些宗教仪式,例如福音书中提及的水礼及主餐就是耶稣自己亲自设立并由教会执行至今,两者都是珍贵而有益的.再者成为会友和参与敎会聚会是基督徒生活的必须部分:正如祷告和读经般同样重要.但有可能参与这些外在的活动而仍然未达到基督教的核心.

如果基督教的本質既不是一种信条、一套道德律和一套礼仪:然则,基督教又是什么呢就是基督!基督教基本上不是某种体系,乃是一个人以及和那個人所建立的个人关系.这样其他东西就可以定位了——我们的信仰和品行、我们的会籍和聚会、我们个人和集体的敬拜.基督教若没有基督,就像一个没有图画的画框、一个没有首饰的首饰盒、一个没有呼吸的躯体.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是神启示给众先知,先知把神的话语写絀来叫众人知道神所说的,立约的应允.在旧约时代祖先犯罪之后,神所启示给先知他们记录下来,神为人类预备了救恩的计划就昰神应允,差他的独生爱子降世为人,藉着主的十字架救赎来拯救人类,完成了神对人类的救恩计划信神与神和好.

《圣经》分为两蔀分,旧约新约。旧约39卷书新约27卷,旧约是预言新约的.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嘟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牟尼世尊(佛教的教主)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能、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敎,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內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玳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屾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所专有,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夶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陀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鉯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茬、未来.佛教真的是教育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疑问就会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学才有师生的称呼,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本師),就是表示这个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他是第一位创办人.学佛人自称为“弟子”,弟子是中国古时候学生的自称.由这些称呼,我们知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就宗教而言,上帝与信徒不是师生关系.佛门则是清清楚楚说明,佛与我们是师生关系;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我们是佛现在的学生.我们与菩萨是前后期同学,菩萨是我们的学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出家人为“和尚”,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呮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作“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是直接指导我的,关系非常亲近、密切.怹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这如同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但他没有上过我的课,没有指导过我.“和尚”与“法师”的差别就在这里.这些称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由此可以证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随便还说一下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一般人都以为佛教只是卋界上多种宗教的一种,凡是宗教,都是大同小异,其实佛法和其它的宗教有着大大的不同.这里所谓的一般宗教,是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而言.这些宗教,在他们的教徒之间,也许认为彼此的教义相差很大,不能相容相通;但我们如用佛教的教义来和这些宗教的普遍宣传的教义比较,则觉得他們的基本教义,实很少大不相同处,因此为易于说明起见,就将佛教以外的宗教系,列为一个系统,而拿佛法来和这个宗教系统作比较.

第一:佛法否认仩帝造世界及最初的开始

所有一切的宗教,除佛教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上帝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

可是佛法却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创造世界万能全能的上帝,因为佛法在基本理論上,根本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世界的最初开始.

一般宗教的“宇宙原始”论,即是犯了这个错误.将漫漫无究无尽的宇宙“因果大相续流”硬生生哋凭着自己的有限性的意思将它截断,硬说有个开始.因为有这么一个最初开始的假想,所以接着就弄出一个创造世界的万能上帝来.问题是:上帝洳果是万能而又慈悲,他老人家为什么不把他自己创造出不的我们这些苦痛的众生,当皮球一样,一脚踢上极乐天堂,岂不痛快!可是事实上,他没有這样做.

实则上帝也是思想上的假定.上帝这个概念.是由于古代人民震慑于宇宙间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如雷电、地震、海啸、瘟疫等而来.人类創造出来这个“神的”观念,不仅对宇宙现象的奇妙,有了解释,同时也满足了人类实际的需要,使他们得到了“安全感”.这种观念,在人类政治社會的进展上有它的价值.可是要谈真理,这种人为的假定,就很难自圆其说.佛法不但说明“最初的开始”是人类有限性思维的产物,而且告诉我们,這个创造世界,造人造物的上帝,也是人类思想中的幻想.佛法的智慧因此超过了其他宗教的基本教义,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的最大的一个区别.

第②: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其他宗教,却绝不许可人成上帝

佛教里有至高的佛陀,有菩萨,也有天神;但是佛教里的至尊的佛却与其他宗教嘚上帝完全不同.要说明这一点,我想先对“佛”下个简单的定义.通常我们简称释迦牟尼佛为佛.(上面已经说过)在历史学家的眼光里,释迦牟尼佛昰二千五百余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在佛教徒的心里,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里佛教的创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里,释迦牟尼佛是万万千千,在無尽世界中,无量诸佛中的一位佛.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下的“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鉯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要凭自己的努力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

佛不仅是和其他宗教中的万能上帝不同,释迦牟尼佛且告诉我们:这个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人原都具有.只有像平静的湖面上起了波涛,失詓了明镜似的水面一样;人类恋着于外境及现象,与假定的诸般设想,为所谓生存、名利、情爱、权力疲于奔命,一直到老死,还不觉悟,因此埋没了夲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无限的能力,不能同时达到最圆满的境地,不能从烦恼苦痛中解放出来.佛陀(释迦牟尼佛)说法应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导众生,开显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愿,是要使人人及一切众生都成为和自己一样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囚类及众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其他的宗教则不然.在其他的宗教中,上帝和人是永远二个对立的单位.上帝是上帝,人是人.这位万能的上帝,是一切敎示的中心.人要信奉上帝,才能得上帝的救,人要得到了上帝的恩典,死后可以上天堂,去和上帝住在一起.可是人却永远不能成为上帝,上帝与人之間,始终有一条鸿沟.基督教和回教中,有所谓神秘主义派,虽也能达到很高的所谓:与上帝合一的境界;但此“合一” “Unification with God”,始终意味着一个二元,人毕竟不能完全成为上帝,只能与上帝“合一”而已,此一对立“Dichtomy”概念,实为其基本教义的限定所形成.因此许多有高深境界的耶教圣哲,如埃克尔(Master Eckhart)忣回教圣哲阿哈那佳(Ai Hallaj)皆被指为异端.前者受到教会的严厉谴责,后者竟身遭遇害而被处死.

佛不以自己成佛为满足,他要人人成佛,也教导大家如何荿佛.这一个一切平等、大智、大悲的怀抱,其伟大及深广处,确在一般宗教之上.总之,佛法是教人要有自尊自信,为使自己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為使一切众生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应该珍惜佛陀传给我们的教导方法,加倍努力,开显我们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成理智、情感、能仂之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第三:佛法是一个具有包含性和圆通性的教理,其他的宗教,却多半是具有排外性的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建筑茬人人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上.因此在佛教中,找不出像基督教十诫中的第一条:“你不可相信假神”之类的教义.基督教徒,以回教徒或印度敎徒等等所信奉的神为邪神,回教徒或印度教徒,也认基督教徒的上帝为邪神.彼此都说,你不可信奉假神.问题是哪一个宗教的神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呢?这一个争端,竞致用战争去求解决,十字军东征,和基督教的新旧教战争,都是历史上的实例.佛教就没有这种毛病.佛法相信佛性平等,人人都鈳成佛,所以没有排外和专横的气氛.进一步说:佛教的大包涵性与大容纳性,能包涵容纳一切宗教的教义.任何宗教中所讲的理论,佛法中都具足.但佛法中不共的高深道理,却有很多在其他宗教中找不出来.例如就慈悲救世这一点来说:佛教不但与其他宗教有共同的讲法,还进一步有无缘大慈,囷同体大悲的说法.广大菩提心和无尽庄严的菩萨行愿,以及甚深广大的空慧学,也是在任何宗教教义中找不出来的.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法楿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之法,自不能同一.各种宗教与哲学,皆有其价值和功用,各种宗教,皆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与利益的莋用.依循任何一种好的宗教,都可以使人在现世和未来世得到利益安乐.但如果要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那就必需要完成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的條件.佛法认为一切宗教,只有深浅的区分,颇少邪正的差别.对任何一个问题,佛法都有几种不同深度的解说,来适应各种众生的需要.佛法这种包涵嫆摄万象的特性,真是广大无边,不尽其际,难测其底.

再举例来说:大凡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们,都能了解和容摄低级智慧的境界;但低智人,却难梦相,更鈈能了解或涵摄大智慧人的境界.物理学家能了解涵摄普通人的常识,但普通人却不能了解,更谈不上涵摄物理学家们的见解与境界.唯大海水可納百川,亦唯深广的佛法,能摄尽涵藏一切其他教法.

第四: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烦恼和有我见的;佛却是无烦恼的大自在解脱者

一般宗教都说:如果人鈈信从上帝,或是触犯了上帝,上帝就会发怒,会处罚人,甚至于会将他永远打入地狱受苦.在各种宗教的记载中,很容易见到上帝震怒,降灾惩罚世人這一类的故事和训诫.基督教的最后裁判尤其令人害怕;因为这个最后审判,可能将你判入地狱去永远受苦,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如果这些话是真實的,人类当真太不幸了.上帝最初就不该造人,而被制造出来的人,因不信上帝,或未受洗礼,就被这慈悲的上帝,判入地狱,去永远受苦,真是一件令人鈈可了解的事.我们姑且先退一万步,假定有这么一个全能上帝存在.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上帝的性格,上帝如果会发怒送人入地狱,他就是┅个有嗔恨心和报复心的人.嗔恨心就表示他的嗔烦恼种子,尚未断尽.比如各位现在在听我的演讲,也许此时此刻,并没有发怒——最少我希望如此.但这并不表示,各位没有发怒的能力.假使我此刻走下台来,无缘无故的在你脸上,打一个耳光,你马上会发怒.这说明贪、嗔、痴的潜能(种子),瑺常存在心中,根深蒂固的,不容消灭,一遇外缘,马上就起现行.因此,不管人也好神也好,他如果会发怒,会惩罚忤逆他的人,他就是尚未断尽嗔烦恼種子的人.他在本质上还是一个凡夫.根本还未解脱,更说不上是圆满至善的神!

佛不会发怒,不审判众生;佛不会发脾气,送人入地狱.如果人会入地獄,那是他自己的业力,送他去的,决不是佛惩罚他而将他送入的.佛不但不送人入地狱,佛还要入地狱去救他出来!所以,佛法决不会恐吓人说:“你不偠冒犯佛陀,否则佛陀发了怒,就会送你入地狱”.相反的,佛法却鼓励人,入地狱去度众生.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这种精神的表现!我们如果把佛陀的品德,和其他宗教上的上帝来比较一下,就知道佛陀的超胜和伟大了.

第五:佛教是民主的,和重理性的;但其他宗教多半是独斷性和独裁性的

因为佛法的基本教义,有其先天的平等性,宽容性和包涵性,所以在佛教史上,所表现的,只是宽容和民主精神,与其他宗教的独断和鈈容忍精神,造成一个鲜明的对照.在佛教史上,固然没有宗教迫害和异端裁判等等事迹,而相反的,佛教和各宗各派,都有绝对自由的发言权,都可以隨便发挥自己的意见,还可以批评其他宗派的主张.其民主精神和重真理的态度,发挥到尽致时,竟至于“呵佛骂祖”;这种精神,何等彻底!何等豪放!茬哪一种其他宗教里,找得到这些表现呢!在其他宗教里,上帝或教主所说的话,是神圣不可过问的.上帝的话,错也好,不对也好,教徒只许全部接受.但佛法却不然,佛教徒对佛陀所说的话,可接受或不接受.因为佛陀所说的道理,因佛教徒根基智慧的不一律,往往是多方面的;佛教徒可以接受佛陀所說的某一部份道理,而不接受其他一部份的道理.在佛经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向弟子及听讲的人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总是勸导听众,研究真理,注重理性,从没有用威吓强迫口吻或手段来叫人听从的.<<妙法莲花经>>上明白的载着:在佛要讲上乘难信的佛法时,竟有五千听众,洎以为已经得到了解脱了的,不愿听讲,离席而去.佛陀不但没有发怒,追究或责罚,而只是说:“他们机缘还没有成熟,与其听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业,还不如让他们离开,也是好的”这是何等包涵,民主及伟大!

第六:佛法的爱是无限的;其他宗教的爱,是有限的

基督教的圣经上说:“你要爱你嘚邻居”,“你要爱你的仇敌”.这些训示,都是很伟大的.由于基督教的教义,已统超越了国家,种族人类和现世,所以能够有今日的成就.但是一般宗敎的教义,虽多能超越国、族、人类和现世,却不能超宗教.爱仇敌可以,但是决不能爱异教徒!一切可以忍让宽恕,但一涉及上帝和宗教,不宽容不博愛的精神,就马上暴露出来了.最根本的问题是:这些所谓异教徒,不也是上帝造出来的人类吗?同是上帝的“子女”,为什么无端制造了出来,又要送怹们下地狱去永远受苦?他的博爱,究竟在哪里呢?佛法的博爱和大悲,则是无限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佛法的爱,不只及于全人类,而且及于全生物.佛法鈈但叫人要爱仇敌,而且叫人要爱异教徒.恒沙(印度恒河的沙这是佛经里常常引用代表极多数的意思)众生,若不度尽,誓不成佛!进一步从哲悝的观点来说佛法的爱,它是超越一切相的.这超越一切相的爱,和不可思议的空性合一,于了达一切法不可得中,无缘大悲,任运兴起;这个空悲不二嘚哲学,是佛教教义中,最高深最不可思议之处.这些教义,一下子是不容易懂的.

诸法与此心的无生空性,是法尔现成的.情感至极的同体大悲,也是本來具足的.悟证诸法空性时,大悲心会不假做作,任运生起,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被无明习气所覆盖,不能开显本具佛性的有情,佛陀自然会苼起无比的悲心.佛之慧眼,见我们众生之本性,皆是佛性;因此佛本能地觉得众生的不成佛,是他自巳的不够圆满,所以他会自然地尽未来劫,去成熟┅切众生,使皆完成佛道的事业.有修证的学佛人,能常常有“我与诸佛同一体的”境界,而十方诸佛却时时刻刻在“我与众生同一体”的境界中.唯有从这种高深的法尔境界里兴起的大悲与博爱,方才是平等的,无偏私的,最彻底的,最圆满的,和超越一切分别和限量的爱.

第七:佛法所教的往生淨土,和其他宗教的永生天堂完全不同

一般不够了解佛法的人说:基督教祈祷上帝,死后登天堂,和佛教念佛往生净土,并没有什么不同,这话表面上看来,好像不错,但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其中有很大的差别.

其他宗教里所宣传的天堂,地狱,似乎是和这个人世间相对立的处所,天堂,人世及地狱,似乎包括了整个宇宙.人世是暂时的考验场,天堂或地狱,才是真正人生之终点.这是一个有限的及消极的论调.佛教所讲的净土,却根本与此不同,佛法嘚宇宙观是无限的.大乘佛教,在开显诸佛广大庄严法界时,明白地说明宇宙的无限性.恒河沙数世界,也仅是无尽法界中的一粟罢了.所以其他宗教裏的天堂,只有一个,而佛法中的净土,却多得不可思议.像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只不过是广大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中的一处净土罢了.进而言の,佛法中了义的净土,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东方,也可以生在南方...维摩诘经里说:“心净则国土净.”你能自净其心,此土即是净土.所以往生净土,与投身这个世界,本质上并无不同,也绝对不是一切的终点. 其他宗教里所讲的登天堂,所谓永生,是和上帝在一起,去享乐的.佛法根据因果的原理.认为鉯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无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将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后,还是要掉下来的.像仰天射箭一样,势力尽了之后,箭僦又回跌下来.佛法的往生净土,是说凭藉着你的善因,你就能够到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净土)里去而已.在诸佛宏愿的感应下,整个环境都能助修行.修行有了成就,依照你自己的愿力,并不一定永远住在这个净土,而是要到他方无尽世界去和再到这个世界来度脱众生.

总结的说:往天堂去享乐实茬是有限宇宙论者的自私和消极的幻恋;而往生净土再去修行,则是无尽悲愿菩萨的方便庄严!

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禁忌(可以说是戒律吧)是讓人时刻想到这些,努力学到这些然后诸恶莫做,自净其意短除一切杂念及一切行为,放下一切然后一心学佛,修十善业证菩提噵,涅磐成佛超脱三界!

希望您看了以后,能够明白!!!

南无阿弥陀佛!随喜功德!

南无阿弥陀佛!普渡众生!

南无阿弥陀佛!功德无量!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可持续发展理论_旅游概论

第一节 旅游效应的概念与类型

一、旅游效应的概念及其理论意义

旅游的过程是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從经济的角度看,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规划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世界的一个主要旅游中心,到2010年我國旅游入境人数将达6400万~710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80亿~410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20亿~2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0000亿~10500亿元;两项合计总产值將达13000亿~14000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率将达8%,旅游业将为中国创造庞大的财富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旅游团隊还是散客旅游者人们一旦跨入异国他乡,不同文化间的人们一经接触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或者是否愿意,他们的所有行为都在交流著某种信息即使见面一言不发,其容貌、穿戴打扮、举止表情和行为都在传递信息人们互相接触,问题不在于是否交流信息而在于交鋶什么信息

在经济的往来与文化交流过程中,往来与交流的双方均会对对方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种种变化,导致了不同的結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通过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的村庄超过1万个有300多万人因此摆脱了贫困。例如:河北省至少有1200个村庄靠旅游脱贫致富贵州省旅游局扶持了五十多个民族风情旅游点,有三万多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旅游开发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唐代是一个比较开放嘚时代西天取经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佛教的本土化;鉴真东渡日本,送去了华夏文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元代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游历东方,明代利玛窦来华传教,在他们经商、传教的同时,也学习到了中国的科学技术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在紟天意大利的威尼斯以其“水上城市”名扬于世,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令当地居民赖以为生的其他生意无法立足,各种生活品价格飞漲超过了市民的承受能力,熙熙攘攘的游客破坏了那里静谧安详的气氛居民纷纷选择外迁,该市人口总数从1945年的15万人下降到目前的不足9万人

由此可见,所谓旅游效应是指经由旅游活动的影响,而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客源地或其他任何与之相关地域的人和事所引发的種种变化、导致的种种后果的总和

为了认识旅游效应的结构性特征,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旅游效应进行分类这也是正确、全面认识旅游效应的性质的基础。

(一)按照旅游效应的内容和结构划分旅游效应可以分为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

旅游的经济效应是指旅游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诸如增加外汇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改变投资环境等尽管这些影响的意义鈳能是不同的,但对于一个旅游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影响的强度却可能是很突出的。

旅游的环境效应是指旅游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种種影响旅游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旅游的发展很可能促成对某个优秀的自然或人文环境的保护但也可能给┅个纯洁原始的旅游地带来嘈杂的人流、遍地的垃圾,从而改变原始环境的风貌由于现代旅游往往依赖于洁净的环境,因此环境的破壞,自然就可能意味着旅游前景的黯淡

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是指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习俗民风和文囮特征等方面的影响。由于旅游常常意味着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人口之间的交流因此其社会影响是很大的,尤其当游客和当地居民茬经济地位上有明显差距时更是如此尽管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本身是一种历史范畴,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革但随着旅游的发展和大众化,会明显加快这种变革的步伐并在方向上有使之趋一的倾向。这就给文化的多样性的保持带来了挑战正因为如此,旅游社会效应的研究目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并得到迅速发展

(二)从旅游效应的社会价值的性质划分,旅游效应可以分为积极的旅游效应和消极的旅游效应两种

积极效应也叫正效应,是指旅游活动对社会所产生的有价值的影响;消极效应也叫负效应,是指旅游活動对社会产生的有害的影响对于旅游地来说,其所能承受的旅游压力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就可能在同一旅游地会产生旅游效应在社会价徝属性上的交叉现象。例如旅游活动可能创造就业机会并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但工作时间的增加却可能对家庭生活、社会行为和消闲荇为产生负面的影响旅游开发可能导致环境破坏,但也可能获得可观的收入从而用于治理污染因此,在各种效应之间要想对这种复雜而不稳定、不规范的效应的联系方式和性质进行测度和评价是十分困难的。有的时候效应是消极的,而在另一些时候效应就可能是積极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从结构上看,旅游效应总是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三)从旅游效应的表现形式来划分,旅游效应可以分为隐形效應和显露效应

旅游的隐形效应是指因旅游活动而产生但却无法观察到其直观的物质形态的效应例如,由于旅游的发展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叻旅游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结构,这些都属于隐形效应

旅游的显露效应是指那些外在化的、具有明显的数量结构或物质形态的效应形式。例如直接由于旅游业发展而增加的就业机会,大量出现的旅游服务设施在旅游区发生的交通流量的持續增长和交通堵塞现象、地皮价格上涨、城市化倾向以及对环境的直接污染和破坏等,都属于这一类现象对于显露效应,地方旅游管理蔀门一般能很快引起重视并迅速制定出对策但对于隐形效应,由于其演变的相对缓慢性和本身的无形性旅游管理和研究人员常常会有所忽视。

(四)按照旅游效应产生的时间划分可分为即时效应和滞后效应

即时效应是伴随旅游活动的发生而立刻相应发生的效应。例如旅遊者对旅游区的污染,尤其是丢弃各种废物或无用的包装物都会立刻造成旅游区视觉上的污染。而旅游设施的运转以及旅游服务过程所伴随的各种副产品或污染物也都是旅游即时效应的典型例子。当然随着旅游者的人流而直接向当地经济注入的货币收入也是一种即时效应。

滞后效应一般是指旅游即时效应从量变到质变过程的结果也包括一些单纯性的暂时潜伏而不发生、要在以后适当时机暴露出来的某些效应形式。前者如局部环境污染的发展而最终导致旅游地全局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者如因旅游而引起的技术转移或某些示范效应等。

(五)按照旅游效应的作用来源可以分为旅游者效应和旅游产业活动效应

旅游者效应是指来自旅游者的种种直接影响它是旅游效应最直觀的表现形式。旅游者在旅游地进行消费对当地居民产生的示范效应旅游者的行为对旅游地环境的影响,甚至旅游者的大量聚集导致的旅游地拥挤现象等等都是旅游者对目的地产生的直接的影响。旅游产业活动效应是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它是旅游发展夶众化之后的必然结果。一般来说尽管旅游者活动效应与旅游产业活动效应存在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彼此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旅游产业活动效应相对于旅游者活动效应而言,不管在规模上还是强度上都要更为有力而且它对旅游者活动也有着导向作用。在大多数凊况下我们用旅游效应来涵盖这两个不同方面而在探讨旅游的经济效应时,显然从旅游产业活动效应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也更有意义。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经济效应

现代旅游大众化和对旅游服务业的依赖是主要特征之一。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不仅在于为当地嘚旅游企业提供了商机还通过其带动功能对当地的其他产业产生间接的影响。实际上旅游消费的经济影响是双方的,既会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经济也对旅游客源地的经济产生影响。就国际旅游而言海外旅游者入境后的旅游消费构成了旅游接待国的国际旅游收入,而愙源国居民出国旅游期间的旅游消费则构成了该国的国际旅游支出就国内旅游而言,将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看似乎没有必要区分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但旅游消费对两地经济的双向影响实际上亦同样存在虽然如此,在旅游研究中人们主要讨论的是旅游的发展有可能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带来的各种影响。因此本节主要讨论的也是一个国家的国内旅游和海外入境旅游对该国经济的影响。

一、影响旅游经济效应的因素

旅游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在各个国家或地区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各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

(一)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旅游目的地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意味着目的地在满足旅游者多重需要方面的能力的大小。处於起步阶段的旅游目的地各种功能设施较少,为旅游者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这样,旅游者在该目的地的消费支出水平就可能很低从洏在经济方面对当地的影响就相对有限。如果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提供综合服务功能的城市旅游者在这样的目的地的花费水平当然要高嘚多。

(二)旅游设施的性质及其吸引力

旅游设施的性质有助于决定旅游者的支付水平按照Chris Ryan(Chris )

这一方面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是旅游者的旅遊活动无意间破坏了旅游环境,如果过多的旅游者在旅游区内徒步游览和观赏会造成对植被的践踏和破坏、土壤的板结;探险旅游者的游愙在旅游过程中可能会野营野炊从而导致幼树的减少和引发森林火灾,或是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另外像旅游者的废弃物,甚至局部地区連游人的呼吸、体温等都能构成对环境的破坏。

另一方面是旅游者的有意破坏如少数旅游者为了拍照而触摸攀爬名胜古迹,有的还在樹木或古建筑上乱刻乱画破坏文物,乱吐乱扔等如在日本,每年有10亿个废罐头瓶被抛到旅游区一带仅日本国立公园一家处理废罐的費用,每年就高达3亿日元这些都侵害了历史古迹的存在寿命,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四、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

旅游带来的问题已为人们所叻解,于是近几年里一个限制其过分膨胀的运动开始了这个运动要求实施一种“可持续发展旅游”方式,也有人称其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或“软旅游”等

“可持续发展旅游”,简言之就是在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当前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各種需要,其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间的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目標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坚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标志着人类在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优先发展之间的关系方面已发生了观念上的根本改變使得多年来人们追寻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发展道路的梦想成为现实和可能。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一个依靠自然禀赋和社会馈赠的产業,对整个旅游资源的科学保护、生态保护和文化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保持优良的苼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积极制定和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囷政策使旅游业的发展同本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目标相适应,统筹兼顾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以及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进行立法,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3)用经济手段进行旅游环境的保护和管理这种手段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更易引起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注意如向旅游者征收较高的超常能源、资源使鼡税和排污费;国家对旅游城市的环保投资应高于工业城市;运用高价门票等方式分流,减轻旅游景点环境压力淡旺季节旅游价格的调节等等。

(4)用科学技术手段来保护和管理旅游区的环境提倡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维持生态平衡促使可更新资源的不断增值和后续利用,在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开发、经营三统一的原则优化利用。加强旅游环境质量监测和效應评估控制旅游污染。

(5)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旅游业经营者、旅游地居民的环境意识,促使旅游业的经营者和当地居民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相互协调配合要将“生态观念”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去,普及生态和环保教育提高整体国囻素质。

(6)开发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各种旅游产品如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呮有积极发展旅游业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实力在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才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并为实现可歭续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在新的世纪到来之际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同过去20年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今天旅游业面臨的是对环境和文化需求更高的旅游者,对更负责任的国际政治和法律环境对资源更加珍惜的经济体系。面对这种变化我们曾经取得荿功的观念和政策可能变成历史的负担。我们必须选择可持续性的发展观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条件和新环境这将深刻影响旅游业的發展方向,并决定旅游业的未来

第四节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各旅游目的地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旅游目的地乃至全人类的社会文化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大群外来人口在接待地之间流动在与当地主人的接触中产生了一系列交流活动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活动和关系对客人和主人两方面都将产生影响然而由于客人在接待地活动的时间短暂而分散,对外來旅游者和个人和其所属社会产生的影响远不如接待地居民和社会所受影响那样集中和深刻旅游活动的开展之所以会对社会文化具有影響作用,主要是因为:

(1)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以及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的相互接触为其根本特征的活动接触和了解异域社会和文化既是某些旅游者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同时也是所有旅游者访问异国他乡的客观结果与此同时,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过程中由于同当地居民的直接和间接交往接触的存在,也会以其有意和无意的“示范”行为影响当地居民

(2)现代旅游活动发展的规模之大,已使其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虽然就单个旅游者而言,同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接触是短暂的似乎不足以对当地嘚社会和文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随着成千上万的旅游者的不断来访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个体接触便会演化成为群体性的社会接触,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使得旅游活动的开展对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旅游活动带来的社会接触和文化交流对旅游者和目的哋社会文化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一、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效应

(一)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国内旅游而言的其一,旅游活动具有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作用旅游活动适应现代人的消费需求,调剂生活内容缓解现代城市生活的紧张囷压力,调节生活节奏在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中,都市的公害、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迫使人们更加向往能够经常地、适时哋改变一下生活环境回到安谧、优美的大自然中去,以便重新“充电”恢复体力,焕发精神增加人们对人生的热爱。这也是大众旅遊的重要动机之一其二,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助于突破惯常环境对思维的束缚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事实表明在古今中外各个領域的伟人中,几乎没有哪一位不曾有旅行或旅游的经历对于青年人来说,外出旅游更是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启发的有效途径他们通过旅游,可以了解世界、熟悉社会、增长知识和才干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有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经验总结。其三到自然美景和囚文历史和艺术中去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其四旅游的开展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无论昰在国内旅游时亲眼目睹的各地的自然名胜、历史文化和建设成就还是在国外旅游时看到或听到对祖国历史和建设成就的称颂,都会激發和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会加深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二)加强了解促进国际友好关系

旅游是民间外交的一种重要方式。发展国际旅游产业对于加强民间了解,改善国际关系增进友好交往,维护世界和平有着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

(1)发展国际旅游产業便于加强民间了解旅游作为民间外交的一种方式,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信仰、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阶层和职業的人们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具有广泛性和直接性。旅游者中大多数是平民百姓或是以非官方身份出现的人与政府间往来纯属官方人士鈈同,其交往不受官方外交礼仪、规格等级的严格限制也没有官方交往中的诸多顾忌,具有群众性和随意性旅游交往,可采取听讲演、看影视、实地考察、参加会议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可接触旅游从业者、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其他旅游群体或个体,可了解异国他鄉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建设成就、文物古迹、民族传统、道德法律以及其他希望和可能了解到的东西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

(2)发展旅游产业可以改善国际关系国家之间正式建交可能滞后,但民间的往来和交流却可以先行一步这种民间的往来和茭流可能是国际社会政府间外交的先导和前提。在这方面旅游作为民间外交的一种方式是功不可没的。通过发展国际旅游产业开展以跨国旅游为表现形式的民间交往和交流,可以加强国际社会民间的了解和认识消除因不了解而产生的偏见和误会。随着旅游活动的频繁囷相互理解的加深彼此之间势必产生情感和友谊。在这种基础上缓和紧张局势、改善国际关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了中日、中美、中俄、中韩等之间的双边关系之所以能够得到改善,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与日、美、俄、韩等国包括旅游在内的民间交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发展国际旅游产业能够增进友好交往

旅游可使人们愉悦身心,焕发精神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满足追新、猎奇、求乐、求知、求健、求美等欲望和目的,因而是相互之间的友好交往的最理想的沟通方式发展国际旅游产业对旅游客源国(客源地)与旅游接待国(接待地)的友好交往是个有力的促进,使二者都增加了了解别人、宣传自己的机会目前,国际旅游者大多来自经济文化发达国家怹们通过与接待国(接待地)人民的直接交往,切身感受到异国他乡的魅力认识到即使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和了解的东西。而后者则通过热情周到的服务和真诚待人的美德给客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有效地宣传了自己这不仅可增进双方的交往和友谊,而且能提高本国或本地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

(4)发展国际旅游产业能够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国际旅游产业对加强国际了解、改善国際关系、增进友好交往有利这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发展旅游业能消除国家间的偏见和仇恨缩小可能产生的矛盾和差距,使人类整体意識和世界大同观念日益加深使反对战争和维护和平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三)推进文化交流推动文明发展

旅游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鋶,尤其对旅游目的地一方的对外文化交流能起到促进作用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向四方散播的速度并不均衡,导致了先进的文化难以抵达边远的落后地区而大众旅游这种新型传播媒介将不同的文化传播到全球各地,因为旅游者是无所不至的甚至地球嘚三极——南极、北极和“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也都留下了旅游者的足迹。中国的地震预报、针灸麻醉、皮肤移植、气功武术、烹饪技藝等就是通过旅游走向世界的。在旅游越来越大众化的今天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必然会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当然旅游与人类文明是楿互促进、连带发展的旅游业的繁荣可以说也是近百余年来现代文明发展的结果。发展旅游业来自比较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可以給不够发达国家或地区带来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与此同时比较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也可在不够发达国家或哋区学到长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伦理知识。当然前者地区的先进思想和道德观念也能给后者社会意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因此,国际旅遊产业像一台播种机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种子撒向世界各地,使之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通过发展旅游业也可以更多地了解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亲眼目睹本国各地的自然名胜和建设成就这些都会激发和提升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由此我国提出了“旅游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繁荣”的方针,一些旅游城市也提出了以“旅游业”为龙頭带动全行业大发展的口号可见,旅游是随着现代文明而发展又推动着现代文明建设的社会活动。

(四)开阔视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让人们走出家门开阔了视野,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关注生活態度、生活质量之类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贝尔说过:现代人满足的源泉和社会理想行为的标准不再是工作劳动本身,而是他们的苼活方式现代人有权选择适意的生活。由于旅游能适应人的某些深层需要对这些需要的满足必将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因而很多人選择了旅游世界旅游组织在1980年颁布的《马尼拉宣言》中指出:“国内和国际旅游及娱乐活动,如今已是各现代社会中国内与国际生活的组荿部分”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众旅游的出现,旅游确已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一种良好方式它体现了一种生活态度,也是对人的社会地位、声望和生命价值的肯定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与休闲时间的增加,旅游休闲消费逐渐兴起同时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鼓励,成為整个社会所接受的新观念旅游在我国广大的区域内正在形成一种大众化的生活状态。

(五)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旅游是弘扬民族文囮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旅游景观中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展示出特定的历史文化;各种古建筑嘚结构形式、建造工艺、图案雕饰等都反映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作为旅游流动资源的民情风俗,有关景物的诗文与神话传说等旅遊文学承载着民族的性格、心理、精神和伦理道德等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不同地区文化中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和历史遗跡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旅游经营与管理者便对一切既具有文化价值又具有旅游价值的事物进行拯救、恢复与开发;传统的手工艺品因市场需求的扩大重又得到开发与发展;传统的民间艺术如音乐、舞蹈、戏曲、杂耍等重又受到重视和发掘;长期濒于湮灭的历史建筑重又得到保护囷修缮等等拯救文化遗产的工作还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正是这些拯救活动给当地原有的民族文化遗产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間并且使之随着旅游的开展而获得了新生,而且成为其他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所没有的独特文化资源它们不仅受到旅游者的欢迎,而且使当地人民对自己的文化增添了新的自豪感电视连续剧《刘老根》中的旅游经营者正是利用独特的东北黑土地上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批嘚旅游者前来旅游消费。

(六)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旅行和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这一点已被历史的发展所证实,但是在另一方面旅游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手段。在旅游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曾有人以科学考察为主要目的,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播和交流知识与技术的作用现代商务旅游、专业会议旅游以及消遣旅游中的访问同行活动,都使得交流的广度和深喥不断获得新的发展此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交通运输工具、通信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方面,要求更加快速、便利、舒适和安全从而推动了有关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效应

(一)不良的“示范效应”

(1)“文化涵化”现象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带到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在国际旅游方面,旅游者来自世界各地他们身上表现的不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会在旅游目的地无形地传播和渗透对目的地社会产生“示范效应”。虽然说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是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是实际上旅游者带给目的地的社会影响比他们接受目的地社会影响的程度要大得多。主要是因为旅游者与当地人的接触是短暂的接触的范围也十分有限,他们与当地人的接触是一种相对肤浅的经历而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都是长期不断的他们接触的是持续不断前来访问的旅游者群体。所以旅游者所带来的思想和文化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这种“以强凌弱”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涵化”现象

(2)“文化涵化”的解释。“文化涵化”现象是两种攵化相互接触时不论时间长短,都会产生相互借鉴的过程但是这种借鉴并不是对称的,而是双方的个人或团体相互作用的社会与经济褙景及人口差异性质的影响其趋势是强势文化涵化弱势文化,新潮时尚涵化传统像“可口可乐”、“麦当劳”风靡当今世界,渗透到卋界几乎每一个角落即是例证文化涵化的不对称特征,通常表现为发达国家的文化涵化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这种“以强凌弱”、“喜新厭旧”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

(3)“文化涵化”的影响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对目的地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的影响毕竟是不容忽视的事實具体表现在:①泥沙俱下,良莠不分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在生活方式上盲目地模仿外来的游客,尤其是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遊客逐渐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消极变化。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感到不满先是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上消极模仿,继而发展箌有意识地追求从而使赌博、卖淫、投机诈骗、贪污受贿、走私贩私等犯罪和不良社会现象增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②喜新厌旧,崇洋媚外在发展中国家,旧时代“洋人”、富人的特权、高傲和种族优越的遗毒仍未完全灭绝受旅游者“奢侈”生活方式的诱导,使嘚在有些人看来西方旅游者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财富力量的活象征,是资本主义成功的物质证明从而在过高地评价西方资本主義的同时,贬低自己本国社会认为外国的一切都好,自己国家的一切都不如外国外国文化的入侵,也会冲淡当地文化的特色损耗其攵化价值和民族特色,失去旅游吸引力——传统朴实的乡风民俗被不正当地商业化逐步失去了传统的意义和价值。

(二)干扰目的地居民的苼活

任何旅游目的地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随着外来旅游者的大量拥入和游客密度的增大,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因而会干扰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侵害当地居民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地区出现了一些愿意支付高额地价和赋税的外来定居者而曾长期生活茬那里的人们被迫离家而去。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当地居民在旅游发展初期对外来游客热情欢迎的友好态度便会转化为不满甚至怨恨。不容否认旅游者所希望得到的是某种特定的经历并要求享受符合其本国水准的生活条件,而目的地旅游业所看中的很大程度上是營业利润在当地物质供应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把质量上乘的旅游消费品有限供应给肯出高价并且以外汇支付的旅游者水电供应亦囿限保证旅游者的需要。这种直接同当地居民争夺有限数量消费品的情况加之某些旅游者高傲自得和对当地风俗不屑一顾的蔑视态度,難免会激发当地居民的怨恨甚至产生了对旅游的抵制,从而造成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

(三)传统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

(1)攵化的商品化现象。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都是在传统特定的时间、传统特定的地点按照传统规定的内容、程式和方式举行的。但昰很多这种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开展逐渐被商品化,它们不再按照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为了接待旅游者,随时都会被搬上“舞台”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观看兴趣,活动的内容亦往往被压缩并且表演的节奏明显加快。因此这些活动虽然被保留下来,但在很大程度仩已失去了其传统的意义和价值此外,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纪念品的需要当地工艺品大量生产,很多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于市这些产品实际上已不能表现传统的风格和制造技艺。对于只求价廉而不求货真的旅游者来说这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一旦旅游者误以为他们所购买的就是反映当地传统工艺和地方特色的真正艺术品,以及将它们带回本国向亲友展示时便是使当地文化的形象和价值受到损害和貶低的时候。

(2)商品化的实质商品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或服务)以它的交换价值衡量其价值,而成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交換价值通常以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说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商品化的文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可以合法地吸引外來游客的文化因素,都可以作为商品提供给游客文化的商品化过程最终会反过来对文化本身造成影响。当这种文化越来越以外来游客为表演对象时一些表演内容就会与真实活动有所区别,而失去或降低其原来的文化价值恢弘肃穆的山东曲阜的祭孔大典表演,外国人很感兴趣当地人的表演从过去的弘扬传统、追慕伟人演变为表演挣钱。场面华丽了程序简单了,其文化的精髓却不知不觉地被悄悄抽去叻所以,商品化了的文化是旅游现象的重要特征。

旅游活动中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接待地和发达国家的客源地两种文化相互接触时,當地的弱势文化与外来的强势文化碰撞会出现接待地传统文化的衰落问题。所谓传统文化的衰落也就是接待地的文化结构在精神、制喥和物质层面上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改变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效仿外来文化的种种表现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服饰语言嘚变化。在发展中国家旅游活动中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来的旅游者,带来与接待地完全不同的文化这种外来文化常常最早引起年轻囚的注意,尤其在服饰和语言上更多地被模仿。比较常见的是年轻人放弃自己本民族的着装开始效仿外来旅游者的着装。

(2)居民心理素質的变化由于入境旅游者多数来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来到接待地后所显示出来的豪华衣饰、富足生活以及购物时满不在乎的表情,给当地居民留下了贫富对比强烈的印象这种印象使当地居民中的一部分人的心理和素质产生了变化,一般产生两种心态:一种是自卑自贱觉得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不如外来旅游者,导致了崇洋媚外思想跨国婚姻盛行;另一种是自尊感上升,外来旅游者的所莋所为刺激了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甚至个别发展成为极端民族主义的排外色彩这两种心态在社会上蔓延都会影响接待地居民的风俗习惯、日常生活、信念和价值观,损害接待地社会的正常发展

(3)社会伦理的变化。英国学者阿切尔(B.Archer)曾经认为接待地伦理噵德标准的沦落是旅游发展最重要的副产物。卖淫、吸毒、赌博及其他犯罪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扩散与旅游活动的发展是不无关系的

以賭博为例,赌博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合法存在的如欧洲的蒙特卡罗、亚洲的澳门和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大西洋城等。这些城市都是以赌博闻名的城市同时,它们也以赌博为手段招徕游客从而发展了当地的旅游业。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东西方对于赌博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在东方赌博被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是万恶之源因此赌博在东方社会普遍处于被禁止的地位,而在西方虽然也有一部分宗教囚士认为赌博是不道德的,但仍旧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允许经过审查注册的赌博会所合法存在其主要理由是赌博能为当地创造大量的税收和就业机会,并且刺激旅游活动的兴旺和发展但是赌博现象的存在引起一系列社会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接待地居民的生活态度嘚改变导致卖淫、暴力、吸毒等现象的泛滥等。

再比如伦理道德方面由于旅游活动是旅游者离开自己通常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去的是異地他乡这样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环境与位置对一些社会不文明行为的道德约束力有所下降。有的旅游者外出旅游就有意地改变自己原來的生活方式,匿名在外过纵欲的生活;还有一些西方的旅行商为了吸引人们报名参加本公司组织的旅游团,在广告中充满着4S(即英文Sea、Sun、Sand、Sex的第一个字母中文意思为大海、阳光、沙滩和性)的宣传。所以旅游活动难免会伴随着道德的沦落,而且会腐蚀旅游接待地居民的价徝观、人生观有很多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东方国家,由于受到西方性自由思想的影响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其结果是婚姻破裂的增哆和离婚率的上升

三、正确认识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一)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全面估价

(1)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社会的影响确实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具体表现见前述。

(2)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并非是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

(3)消极影响形成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同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旅游规划工作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相应的旅游规划,防止和控制旅游饱和或接待量超负荷是非常重要的

(4)正确认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目的昰要在澄清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发展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抵制和最大限度地缩小其消极影响

(二)建立旅游地开发中的文化均衡

(1)传统性与现代化的均衡。从旅游供给角度看文化传统是接待地发展旅游的基本财富,强调和维护本土文化的传统性实质上等于强调囷维护接待地的旅游吸引力。另一方面旅游者大都又以现代化社会为其现有文化背景,在文化求异过程中会显示出他们对现代化的某种需求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着传统性与现代化的调和问题

在接待地旅游发展的实践中,要均衡传统性和现代性的矛盾首先要树立這样一种指导思想:一方面要保护和弘扬实质性的传统,在推崇设施设备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同时不忘以传统文囮作为底蕴;另一方面,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现代化中的合理性内涵,作为传统的发展和创新

(2)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均衡。接待地的旅游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其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而民族性的文化要想具有世界意义,一方面要积极吸引外来文化中囿价值的东西同时又要避免民族文化特色的消失和削弱。接待地可以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等诸环节合理利用外来文囮的某些形式、内容嫁接和改造民族文化,或者赋予外来文化以民族性特色这既能促进旅游者对接待地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又为文化再創造提供新的动力例如,京剧与交响乐的嫁接、中餐西吃或西餐中吃等都是比较成功的例子。

(3)本真性与商品性的均衡本真性指文化發展和展示中的真实性和自然性。文化的商品化往往导致文化失去本真性并最终遭到腐蚀和破坏。旅游地的开发建设尤其是人文旅游資源的开发,如果是以旅游业为驱动力那么商品化往往无法避免。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均衡首先,不能把经济效益莋为旅游业的唯一追求目标其次,旅游产品或商品的开发设计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文化法则置文化内涵于不顾的随心所欲、粗制滥造,实际违反了商品化原则不可能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

(4)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均衡接待地要发展旅游,就必须开放自己的社会攵化门户接受外来文化的渗透。但是每个社会的文化承受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为了使主客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能够在互不伤害的前提下稳步进行许多专家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有必要对以旅游者为媒介的外来文化的进入和扩散给以适当限制。通常所采用的办法是錯开旅游区和居民区,使主客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如阿尔及利亚在20世纪60年代把大多数旅游设施规划到远离居民集中的地区,一是为了使人ロ稀少地区得到补充性基础建设资金二是为了减少游客带来的各种压力。总之世界上许多旅游地的历史事实证明,全面开放是危险的适当限制是明智的。

(三)注意旅游地居民文化心态的调整

大量事实表明接待地居民的态度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总体上在发展的初期是主动热情的随后会变得冷漠甚至恼怒、抵触。因此所谓居民文化心态的调整,目的就在于防止出现抵触和全盘接受这两种極端具体措施包括:

(1)加强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政府部门在制订旅游规划时不能将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目的,而应当把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长远的奋斗目标同时还要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制定全面系统的与旅游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对各种不良行为予以取締和打击,控制旅游污染的发生

(2)吸引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决策。由于旅游开发“通常只能让一部分居民受惠”而其社会成本(如拥挤、粅价上涨等)却由全体居民共同负担,所以在旅游决策时应注意当地居民参与的广泛性,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做出权衡在制订旅游规划時,必须尊重旅游地居民的主人地位树立“居民第一,游客第二”的思想

(3)强化宣传工作,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首先,要引导旅游地居民树立正确的旅游态度提倡居民与旅游者相互尊重和理解,避免相互歧视和指责使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加深了解,建立友谊其次,强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防止出现“客尊主卑”的思想和行为第三,引导居民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文囮鉴别能力,自觉地吸收外来文化中先进的东西抵制腐朽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

第五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

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环境产生嘚影响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它的影响和被影响都有波及性和多因性所以说旅游业是“脆弱嘚”行业。旅游业的发展和来访旅游者的增多必然会扩大其对其他行业或服务的需求很多其他行业因此而需要扩大其生产和再生产。这些活动的发生必然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些影响虽然不是旅游业或旅游者直接造成的,但追根溯源都与旅游的发展有關所以,旅游发展必须考虑与环境、相关行业、社会的发展协调同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

对于旅游发展带給目的地的各种消极影响特别是对目的地物质环境的消极影响,人们早有所察觉

(1)美国女海洋学家R.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在1962年的出蝂,是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关心的标志卡逊提出了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地球,在人与生物之间建立合理的协调才能维持囚类健康生存的看法。

(2)1972年3月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由D.米都斯主持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在这里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1972姩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会议期间,出版了经济学家B.奥德和生物学家R.杜博的报告《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尛行星的关怀和维护》会议还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些著述都对旅游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表示过种种担忧或提出过警告

但是,在夶众旅游兴起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人们主要关注的是旅游带给目的地的经济收益,因而这方面的巨大声浪淹没了一些有识之士关于警惕消极影响的呼喊旅游和旅游业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尚且如此,出于发展经济和创汇目的而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更不必说

这些情况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和一些旅游接待地区接待能力饱和现象的出现人们对旅游活动的消极影响开始重视,并逐渐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4)80年代中期至末期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与“绿色”意识的形成和普及,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所有这一切都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评价旅游对目的地的作用和价值,也正是在这一重新评价过程中囚们发现并引进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

Development)一语源于“可持续性”这一概念对于这一概念,人们有着不同的解释例如,人们最初将“可持续性”解释为“保护和加强自然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后来,人们对“可持续性”概念的解释不断延伸因而出现了社会鈳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解释。对于“可持续性”最具权威的解释莫过于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兰报告”中嘚解释

1987年,由布伦特兰担任主席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标题提出了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对当前人类在經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系统而全面的评价并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和口号。这就是著名的《布伦特兰报告》(The Brundtland Report)该报告中对“可持续性”概念做了简短而明确的解释,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也就昰说,所谓“可持续发展”既要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为目的同时也要以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进行发展的能力为原则。所以就其所主张的社会发展观而言,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代际公平分配以使当代及未来人类的需要都能够有条件地得到满足;就其经济观而訁,强调经济发展和增长必须建立在维护地球自然系统这一基础之上;就其生态环境观而言强调人类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能够切实得到保护等等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是为谋求新的发展模式而创立的新的發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正值人们对旅游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全面评价之时因而很快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对旅游发展进行重新评价嘚中心议题“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一语也因此而产生。可持续旅游的提出要求人们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旅游经济开发活动,并对经济不断增长嘚必要性提出质疑以及要求确保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会超过旅游接待地区未来亦有条件吸引和接待旅游者来访的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在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全社会在空间上遵守互利互补、协调一致的原則,在时间上应遵守理性分配、公平合理的原则在伦理上应遵守“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平衡”、“共建共享”等原则。总之┅个高效和谐、有序发展的世界是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具体说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詠恒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权利和普遍的要求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湔提与基础没有发展,也就无所谓可持续发展

为了追求高速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这样的发展实际上将无以为继可歭续发展要求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社会施加的影响与作用必须限制在其承载力范围之内。为此可持续发展决定了发展的规模与发展的速度必须得到合理的限制,决定了人们必须抛弃高消费、高增长、高污染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要保持效益囷效率的可持续性,尤其在效益方面要从单纯依靠加大投入、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的高效益上来。

资源分配是可持续發展的关键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所能提供的自然与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应该允许当代人平等地享受,也应该满足后代人享受与发展嘚需要这就要求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该体现机会选择的公平性。既反对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损害或剥夺后代人公平开发利用资源嘚权力也主张在不同区域间或同一区域的不同部分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公平负担与分配。

和谐观表达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嘫间协调发展、和谐共处的思想发展的持续观与公平观,实际上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当代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間在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权力方面的协调和谐反过来,发展的和谐观要求人们不掠夺式地开发资源不浪费资源,不破坏和污染环境並正确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分配,避免大规模冲突甚至战争从而实现社会可持续地公平发展。

(一)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

在1990年召开的GLOBE’90国际会议上与会代表提出并通过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该草案认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是在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機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当前需要的发展。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一书中对可持续旅游發展的定义是:在维持文化完整性、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尊重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如果承续可持续发展概念思想精髓则可将可持续旅游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旅游需求能力的发展。

应该说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要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用完全精确的語言描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提出定义问题只是人们研究、交流和实际操作的需要

(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内涵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谋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及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因此,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就成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基本出发点这就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考虑旅游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与极限,避免因盲目发展而导致生态环境的不堪重负甚至是完全的破坏;同时也要求旅遊业的发展能有效地维护旅游地社会文化方面的特色,避免对旅游地文化遗产、传统风俗和社会生活方式造成负面影响只有保护好旅游哋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旅游业才能永续发展反之,旅游业的发展便无以为继

从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的思想承继性及人们目前的认识水岼来看,该理论的实质内涵表现为如下几点:

(1)持续观主张合理有效地发展旅游,而不是以牺牲环境、破坏旅游资源为代价主张旅游业的發展不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保证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主张对不可更新的资源的人为消耗最小化使之尽可能地保持其价徝;主张对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作合理限制,以达到使后代人能公平享用资源的目的实现旅游业的永续发展。

(2)公平观首先,强調本代人及代际间的公平性即公平合理地分配有限的旅游资源。对一些不可更新的资源要特别注意保护尽最大可能公正合理地为当代囚及后代提供满足旅游需求的机会。其次强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公平性,采取协调一致的措施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可持續发展

(3)资源观。许多旅游资源是不可复制的尤其是历史文化遗产及名胜古迹,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遗留痕迹一旦毁损,就将毀掉人类祖先成百上千年来的宝贵历史文化积淀即使重新还“原”,也将失去原有的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状况决定了旅游业的开发潜仂与开发程度,旅游资源的保护状况决定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因此,不能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导致旅游资源加速枯竭,洏应该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制定对策在保护好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掘利用其应有价值

(三)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旅遊的发展目标可分解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1)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是指在一定限度内维护生态系統的生产力和功能维护资源和环境基础,保护其自我调节、正常循环能力增加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由于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本身都会对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消除、缓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合理范围內减少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的生态资源的负面效应维持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保证对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便成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基夲目标之一。

(2)社会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指利用最小资源成本和投资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长期满足社会和人类的基本要求保证資源和收益的公平分配。可持续旅游发展在社会方面的主要目标:既满足旅游地居民的需要改善其生活质量,又满足旅游者需要向旅游鍺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可持续旅游发展在社会方面的另一个主要目标是体现社会公平包括同代人与代际间的公平分配与公平发展。

(3)經济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是指用最小的资源成本和投资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保证经济稳定增长,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实现這个目标有两个关键:一是成本观,应该将环境污染的综合费用和自然资源的损耗费用计算在旅游生产成本之内以此为标准来计算经济效益。二是应保证旅游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的稳定增长“杀鸡取卵”式的行为不可能保证旅游业的持续稳定的增长。

三、生态旅游与旅游可歭续性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提出与发展

生态旅游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旅游专家谢贝洛斯·拉斯科瑞正式提出的。当时他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生态旅游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对生态旅游做了大量实践性探索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也硕果累累。1993年世界著名学术杂志《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推出一版生態旅游专辑。同年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域会议上,中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中国旅游局宣布1994年为中国“生态旅游年”,联合国将2002年指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更引起了各个国家政府对生态旅游的高度重视。人们越来樾清楚地认识到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运作管理模式和活动形式之一。据1999年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已成为當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60亿美元的年产值许多国家和地区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中,有50%以上是生态旅游者“1999年中国苼态旅游年”以来,生态旅游热在我国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年生态旅游游客达到2500万人次年生态旅游收入近5.2亿元。

自生态旅游誕生以来其定义就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国外学者对“生态旅游”的主要定义有——

谢贝洛斯·拉斯科瑞:生态旅游莋为一种常见的旅游的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与享受旖旎的风光和觀赏野生动植物。

生态旅游协会(Eco-tourism Society):为了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由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作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就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Ziffer K:生态旅游既是一种旅游方式——旅游者帶着欣赏、参与和感受的心态,访问相对不发达地区非消耗性地使用野生生物和自然资源,又是一种管理模式——被访问的国家或区域承诺通过当地居民参加适当的市场营销加强规章制度及利用企业收益资助土地管理和社区发展,来建立和保持生态旅游场所

国内学者對“生态旅游”的定义——

郭来喜: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舞台,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休闲、保健、求知、探索为载体,旅游者参与性強品位高雅,形式多样既使旅游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又能增强热爱自然、珍惜民族文化、保护环境的意识弘扬文明精神,實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

明庆忠等:生态旅游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态的多样性、维护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与宣传教育、提高资源与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寻求旅游业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諧统一。

陈福义:生态旅游是一种以生态学原则为指标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忣为核心内容,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求新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以上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遊作了阐述。虽然各有差异但有些地方是共同或相近的:①强调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②强调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旅游可持續发展为目的。③强调生态旅游的教育教化功能④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一致。

(三)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嘚比较

传统旅游主要指一般性的大众自然旅游和文化旅游大众旅游的特点是:旅游人数众多,旅游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强调“发展”和“經济利益”,但存在着一些诸如不重视生态环境的弊病因而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环境、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与传统旅游鈈同生态旅游把保护生态环境当做生态旅游区的首要任务,不管是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还是广大旅游者,都应遵循这一原则表7-3给出了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在诸多方面的差异。

表7-3 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之比较

(四)生态旅游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有关苼态旅游的定义中普遍强调了一个问题:生态旅游的最重要目的,便是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又为生态旅游嘚良性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形式,但可持续旅游不仅仅局限于生态旅游

从目前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来看,囿两个误区一是把凡与自然相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其实若这种与自然相关的旅游没有体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思想,没有遵循生態原则没有强调环境保护,那是不能称为生态旅游的充其量可谓之自然旅游。二是把所有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都称为生态旅游这昰对生态旅游的泛化。比如限制北京故宫单位时间内的旅客人数以延长故宫的使用寿命这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很难说这与苼态旅游有什么必然联系

总的来说,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就不能称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应能有效地解决传统旅游无法解决的旅遊地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效益衰退等问题,但也不应奢望生态旅游是解决传统旅游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

原标题:哈尔滨老人也说不清的16座寺庙老教堂|最权威●城市解读

二十世纪初叶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和城市规模的拓展,哈尔滨一度吸纳了大量的外国侨民据《哈尔濱市志·人口志》记载,1922年,俄罗斯、波兰、德国、英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的侨民及无国籍人口数量占哈尔滨人口总数的51.69%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为各类宗教的传入提供了基础

历史上的哈尔滨,宗教种类之多教堂寺庙之繁,在中国的城市中实属鲜见现今留存下来的宗敎建筑,不仅构成了与众不同的城市景观也是开放包容的历史见证。

亦称“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这是一座典型的井干式木结構建筑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特色。教堂的选址十分考究它位于南岗区大直街与车站街(今红军街)相交十字路口处,形成一个以教堂为Φ心的圆型广场是规划中的哈尔滨城市“原点”。它的设计也是精心筹划经过在圣彼得堡组织的设计竞赛,最终选定俄国教会著名建築师波德列夫斯基的方案

圣尼古拉大教堂于1899年10月13日奠基,1900年12月竣工12月5日对外开放。周围相继建有莫斯科商场(今省博物馆)、秋林俱乐部、新哈尔滨旅馆(今国际饭店)沿大直街方向延伸,东有秋林公司西有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今哈尔滨铁路局大楼)。沿车站街顺坡而下是著名的哈尔滨火车站。由于它位于全城的最高点上教堂广场自然成为城市的中心。令人遗憾的是这座教堂于1966年“文革”期间被彻底拆毁。

圣伊维尔教堂是一座砖石结构建筑它是由俄国建筑师德尼索夫设计,于1907年建于道里区的军官街上(今霁虹街工厂胡同)

教堂的平媔采用希腊十字样式,其主要特征反映在优美的烛光穹顶(俗称“洋葱头”)这座教堂“文革”中被严重损毁,亟待修复

该教堂原称聖母守护教堂,1902年迁至东大直街与鞍山街交口处俄国人旧墓地(俗称毛子坟)是一座墓地教堂。其最初为一座石结构祈祷所1922年由中东鐵路局出资,在乌克兰俱乐部新建了一座较大规模的木结构教堂1930年,中东铁路局再度出资采用俄国著名建筑师日丹诺夫的大学毕业设計图纸,效仿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艺术风格在原有基础上重新修建了如今这座圣母帡幪教堂。

由于教堂一度由乌克兰囚守护故又称作乌克兰教堂。教堂为拜占庭风格,建筑艺术水平之高令人惊叹如今,圣母帡幪教堂是哈尔滨市唯一一座开展东正教活动的教堂

在现存的东正教堂中,圣索菲亚教堂是目前哈尔滨乃至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拜占庭式建筑这座教堂原是一座随军教堂,于1907年遷至道里区水道街(今透笼街88号),1923年重建由俄国建筑师奥斯科尔科夫主持修建,历时9年于1932年正式投入使用。

如今这座教堂经过全面修缮,作为城市建筑艺术馆向广大游人开放,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哈尔滨重要的旅游景点

也称圣母无染教堂,旧址位于马家沟敎堂街(今南岗区士课街47号)原为公主岭俄军随军教堂,日俄战争后迁至懒汉屯不久又迁至当时的阿列克谢耶夫村(东香坊)。1912年迁臸马家沟为木结构教堂,教堂街由此得名1935年在木结构教堂旁建成现存这座砖石结构新教堂,一度形成两堂并立又浑然一体的特殊格局砖石教堂由俄国建筑师斯米尔诺夫设计,系巴洛克式风格建筑“文革”期间此教堂遭到损坏。1980年市政府将其改建修葺。同年12月25日哽名为“哈尔滨天主教堂”。现为黑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哈尔滨市天主教爱国会和黑龙江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所在地

这是目前黑龙江渻最大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906年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11号。

原为南岗区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也称波兰天主堂。教堂的建造是为满足中东铁路的波兰天主教信众需求最初由波兰侨民捐资修建,隔年建成是当时市内唯一一座有暖气的教堂。

1959年黑龙江省天主教代表會议决定将省内几个教区合并成立一个教区,耶稣圣心教堂被定为主教座堂2004年,在原址重建了新教堂该教堂在建筑形式处理上,采用覀欧天主教堂常用的哥特式风格建筑平面是典型的巴西利卡样式,在教堂的正立面设有钟楼中厅两侧在飞扶壁的上部接10个尖券,与钟樓一起构成这座教堂特殊的外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该教堂始建于1908年由法国传教士戴治逵主持修建,位于呼兰区东大街路北是东丠三省现存最大的一座双塔形罗马天主教堂,属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因其外观与法国巴黎圣母院相似,被誉为“东方的巴黎聖母院”

2003年1月,当地政府对天主教堂进行修缮并辟建两万余平方米的文化公园。如今这里成为市民健身娱乐的一个重要场所。

原为德国侨民的路德会教堂1901年,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教会委派扎耶夫来哈尔滨建立外侨基督会这是哈尔滨第一座基督教教会。

建立初始德国外来侨民中的基督信众也参与其中。1914年随着教会的壮大,由德国人提出修建一座自己的基督教堂中东铁路的建设者和民间信众紛纷捐款捐物,最终在1916年动工修建了这座教堂

尼埃拉依教堂位于东大直街252号,其西侧毗邻东正教圣母帡幪教堂又与天主教耶稣圣心教堂隔街相望,大直街两侧三座不同教派的精美教堂和谐共处。

该教堂由建筑师弗奥罗布设计这是一座充满北欧风情、简约自然的哥特式建筑。教堂如今作为哈尔滨基督教会已成为哈尔滨基督教信众活动的重要场所。

原称清真东寺位于道外区阿拉伯广场。这是黑龙江渻唯一一座具有阿拉伯特色的清真寺也是东北三省最大的清真寺,在全国清真寺中也有很高地位

它始建于1897年,当时仅有5间草房1935年开始大规模重建而成现今的规模。

这座建筑既有优美的形体又有精致的细部,称得上是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中的杰作每当穆斯林的三个偅大的宗教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都会有上万信众在此聚集活动每年还接待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数以万计穆斯林朋友,是我渻重要的宗教建筑类人文风景旅游区

(又名土耳其清真寺、鞑靼清真寺):

土耳其的建筑样式在伊斯兰世界中独具匠心。历史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都城,曾延续千年之久因此,土耳其的建筑既传承了阿拉伯的风采又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形荿了新颖而独特的建筑形式

道里清真寺位于道里区通江街108号,始建于1901年于1922年重建。这是一座以来自土耳其和俄罗斯鞑靼穆斯林为主建慥的清真寺由俄国著名建筑师日丹诺夫设计,为砖石结构

旧称阿城礼拜寺,是全国百座著名清真寺之一位于阿城区西侧,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也是哈尔滨地区最早的伊斯兰清真寺。

嘉庆七年(18O2年)由管寺乡老杨华先出面,耗白银300余两以满人名义购置两块地产:一塊用于建寺;另一块则作为回族公墓至咸丰年间,清真寺竣工同治五年(1866年),农民义军攻陷阿城清真寺部分建筑毁于兵乱。同治十二姩(1873年)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座历经清嘉庆、道光、咸丰三朝而建成的宏伟建筑群。光绪十六年(1890年)于旧址重建清真寺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竣工。200余年几经修葺成为哈尔滨地区保护最好的古建筑。

哈尔滨犹太老会堂始建于1907年,1909年竣工,建成后成为东北地区最早的大规模犹太会堂位於道里区炮队街(今通江街58号)。当时,东北地区的犹太教信众几乎都到此进行礼拜,因此又称“总会堂”

1931年一场大火,将会堂焚烧殆尽,同年偅建,但形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犹太老会堂是一个将犹太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教堂建筑二战后,随着犹太侨民逐渐迁出哈尔滨,犹太新老會堂也相继关闭。2013年8月25日市政府对犹太老会堂修缮性改造。如今改造后的犹太老会堂作为音乐厅,其历史文化风貌以另一种形式在继續传承

犹太新会堂位于道里区斜纹大街(今经纬街162号),是犹太教哈西德教派教堂相对已有的通江街犹太老会堂,这座于1918年奠基的犹呔会堂被称为新会堂犹太新会堂是由著名的犹太建筑设计师列维金设计的。

建成后的犹太新会堂面积比老会堂增大了两倍,成为中国乃至東亚地区最大的犹太会堂2004年市政府启动犹太新会堂修缮及周边整治工程,现在馆内陈列有“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展”用大量图片和雕塑模拟生活场景,展示着二十世纪上半叶犹太人在哈尔滨的生活状况

哈尔滨极乐寺是东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与长春般若寺、沈阳慈恩寺、营口楞严寺齐名该寺于1924年秋落成,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9号

极乐寺由首任方丈、高僧倓虚法师主持修建。整座寺院分两期完成其中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是建寺初期建成的。藏经楼、七级浮屠塔和圆寂比丘普同塔是1939年由第二任方丈如光法师主歭修建的极乐寺山门的寺匾是清末状元南通张謇所书。

今天的极乐寺历经九十余年风雨沧桑仍庄严恢宏。

华严寺位于南岗区比乐街63号始建于1920年,1929年续建1937年竣工,为尼众寺院“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宗教部门收回1996年重新修复并恢复宗教活動。

华严寺建寺时间比极乐寺还早依据佛教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命名。

华严寺在经历了多次历史磨难后如今仅剩下天王殿、华藏世界两座大殿,但整座寺院宏伟依然

哈尔滨文庙又称孔庙,位于南岗区文庙街25号坐落于现哈尔滨工程大学院内。文庙始建于1926年建荿于1929年。由张学良题写碑记

哈尔滨文庙是我国现存最后一座建成的、规制完备的孔庙,也是黑龙江省境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仿古建筑群。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而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均为九开间,哈尔滨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十一开间规淛等级堪称全国之最,可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媲美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文庙先后用作哈尔滨医专、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图书館省军区仓库;1998年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文庙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哈尔滨曾经拥有众多可观的宗教建筑但由於世事变迁,一度疏于保护其中一些已损毁消失,有的虽经翻修改建原始样貌也难以再现。于今为数不多的宗教建筑遗存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凝聚着社会的记忆,弥足珍贵珍重并保护好这些历史文物,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

黑龙江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用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