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喜欢下围棋不围棋高手下象棋厉害不?特别是哪些归隐的人?

象棋和围棋_网易新闻
象棋和围棋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从小就很喜欢下象棋,后来一度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那时候对下围棋的人颇为不屑,认为围棋不过是黑子白子互相包围而已,太简单,没什么意思。
一个偶然的机会,跟一个朋友学下围棋,渐渐知道自己原来对围棋的认识是那么的浅薄和无知。有人说围棋是道家人生观的体现,而象棋则是儒家人生观的体现。
被称为旷代棋王的胡荣华下棋时面部表情似笑非笑,让人琢磨不透而感到望而生畏,那种气势真能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围棋棋圣聂卫平下棋时则是截然不同的又一种情况,凝神苦思,仿佛已使自身融于棋局之中,又似乎是超然于物外,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对手。
象棋讲究的是迅速而果断,以最简捷的手段致敌人于死地。胜为王,败为寇。围棋却没有象棋这么极端,进能全力而为,退能归隐山林。
中国人爱面子,路边下象棋的棋友对于面子恐怕更加深有体会。而哪位曾见路边有下围棋者?围棋被古人称为手谈,听起来多么文雅,虽然归根结底仍然是争斗,但这是不动声色、互相渗透的争斗,不像象棋那样开局就架炮纵马、杀气腾腾。
围棋和象棋你不可能同时达到那种高深的境界,就像两只在草丛中跑着的兔子,你只能抓住其中的一只,而不得不放弃另一只。
本文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新闻热线:028-
速度围观:2000多年前 成都人就会下围棋了
编辑:王梅芳
北宋张凝《棋经十三篇》书影
汉代围棋子和围棋罐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藏
唐代仕女弈棋图
清代顾曾寿重屏围棋图摹本轴南京博物馆藏
元代 龙泉窑豆青釉棋子罐四川博物院藏
清代围棋罐四川博物院藏
宋代围棋子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藏
  2000多年前,成都人就会下围棋了
  “围棋”被誉为人类智慧的最后一座堡垒,不过今年3月,在一场举世瞩目的“人机大战”中,这座堡垒被人工智能碾得粉碎。当韩国围棋天王李世石投子认输的那一刻,棋手们高呼“人生信仰崩塌了”。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这位没有性别的新晋九段棋手,世界排名飙升至第二名,只落后中国棋手柯洁。
  古代四川体育竞技
  里约奥运会即将尘埃落定,虽然呼声很高的围棋并没有入选奥运,但这并不妨碍文人墨客用它来陶冶性情。中国古代的棋类活动,其产生最迟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主要类型包括六博棋、围棋、象棋和双陆棋等。在以思维和智慧为特征的棋类活动中,围棋有着古老的历史,古代的围棋高手、名人轶事也是比比皆是。
  前不久,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收到校友捐赠的一套极为珍贵的汉代围棋文物,包括21颗黑子、4颗白子,均装在一个束口陶罐内。据馆长郝勤教授介绍,这套围棋文物是在一个成都市区内的建筑工地发现的,经工地农民工之手,流入古玩市场,被一资深文物商购得,再由该校一位喜爱文物的校友购入捐给母校。
  虽然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但这套围棋子品相保存十分完好。“目前国内考古发现的汉代围棋子极为稀少,而棋子与棋罐一起出土更是首次发现。这套汉代围棋子两面均成鼓状,炼制火候较高,表面圆润均滑,拈来十分上手,应是墓主人生前用品。原器件黑白棋子应是完整一套,可惜该墓已毁,其余文物已难以追寻。但据此可以推测,早在2000多年前,围棋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已经流行,成为成都市井人家的休闲娱乐活动。”郝勤教授说。
  尧造围棋善丹朱
  孕育了田猎文化的围棋,是中国传统的棋类游戏,在古人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具有崇高地位,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生活趣味。关于围棋的起源,从文献记载可能上溯到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先秦古书《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传说尧的长子丹朱残暴不仁,尧发明了围棋教导他,其良苦用心是用围棋帮助儿子平心静气、陶冶性情,达到教子从善的目的。有野史记载,丹朱倒真迷上了围棋,心收了,虽然不跑出去惹是生非,但还是不干正经事。尧看他依旧不成器,才把位置传给了舜。由此看来,今天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往围棋兴趣班,与古人发明围棋的初衷一脉相承,都是为了修身养性。
  士大夫爱下围棋,由此衍生出了许多雅名,像“坐隐”、“手谈”,就是形容棋手好似禅定的僧人,只用手交谈。关于围棋的故事,最有意境的是“烂柯”,传说东晋一个卖柴火的汉子,归途中观看两小孩下棋,不知不觉已过去百年,斧柄已经烂掉,故事意在说明一百年再久,也不过一局围棋,人沉浸其中,乐而忘忧,故围棋又别称“忘忧”。
  起源于中国的围棋,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产物,在学界也是百家争鸣。
  考古工作者在仰韶遗址出土的陶罐上,发现带有类似于棋盘格的图案,推测围棋可能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不过在郝勤教授看来,围棋应该出现在周代以后。首先,围棋子为黑白二色,暗含着阴阳的哲学观念,与周文王创作《周易》的思想非常契合;其次,围棋的下法与战争相关,棋手如临敌对坐,棋局如战场多变;而且《孟子?告子》记载:“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围棋高手,可见在距今26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围棋了。
  举棋不定的典故
  先秦左丘明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记载了“举棋不定”的故事,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关于围棋的典故。春秋时期,卫献公骄奢残暴,卫国的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军事政变,将卫献公赶下台,立卫殇公为君。后来,宁惠子临死前觉得自己做错了,便将儿子宁悼子叫到身边对他说:“我的儿呀,当初你的父亲一时鲁莽,驱逐了国君。现在我知道做错了。看来,只有你能帮我改正我的错误了。把卫献公接回来吧。”说完就去世了。
  宁惠子死后,宁悼子与孙文子不和。此时,一直流亡在外的卫献公听说这个消息,便开始了复国的活动。他派人同宁悼子联系,许诺自己回国后一定要让宁悼子掌权,自己不管朝政。
  宁悼子有些心动,于是和众大臣们在一起商议,但大家都反对他做这样的蠢事。卫国大夫太叔文子叹息:“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意思是宁悼子对待国君还不如下棋,随意行废立之事,怎么能免于失败呢?弈者举棋不定,将无法战胜对手,在废立国君这样的大事上,犹豫不决就会招来灭族之祸。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太叔文子所料。第二年,宁悼子独断专行,他不听劝说,杀掉卫殇公,追杀孙氏,迎回献公,但不出两年,宁悼子就被献公用计除掉,终落个陈尸朝堂之上的结局。太叔文子说明事理时,拿下围棋来打比方,充分说明了围棋在春秋时期上层社会的普及。
  烧制白子的神秘配方
  两汉时期,围棋的发展日趋成熟。考古发现最早的实物资料就来自西汉,即陕西咸阳6号西汉墓出土的铁足石棋盘,棋局用墨线画出纵横棋道各15道,共计225道。1952年出土于河北望都东汉墓的石制围棋盘,表明当时已出现17道289子的局制,与曹魏时期邯郸淳的《艺经?棋品》的记载“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相吻合。
  前面提及的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获赠的汉代围棋子包括21颗黑棋子,4颗白棋子。这是继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市中心宋代井首次发现白色围棋子之后,在成都地区发现的时代更早的白色围棋子。这些棋子大小略有区别,介于1.3至1.6厘米之间,原材料是极细腻的泥土,用手指捏塑而成,再经烧制之后,表面呈浅灰色,一些棋子上面甚至留有指纹。
  郝勤教授指出,这4颗白子的科研价值很高,因为古人如何烧制出白子至今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这套汉代的白色围棋子系陶土炼制,表面并没有涂釉。按照当时的工艺水平,烧制出黑棋子并不难,但白色的棋子是何材料烧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棋子质地均匀,品相上佳,说明当时成都可能已有专门制作棋子的作坊。
  考古文物表明,至少从汉代开始,围棋在成都就十分流行。从汉代围棋文物到成都考古研究所在成都市中心宋代古井中发现的围棋子,一直到清代民国,再到当代,围棋在成都传承可谓绵绵不绝。这里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围棋爱好者群体,国内唯一的专业棋类出版社――蜀蓉棋艺出版社,还先后拥现了著名国手如黄德勋、孔祥明、宋雪林、郑弘、王元等,以“棋城”之称享誉海内外,是成都的一道亮丽的文化品牌。
  “棋待诏”延续500余年
  汉代之后,隋张盛墓出土的瓷围棋盘、唐张雄墓出土的木围棋盘,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的仕女奕棋图绢本,以及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的唐代皇帝赠送给日本孝武皇的紫檀木围棋盘等,这些出土文物充分反映了围棋活动欣欣向荣。
  如果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主要是上流社会与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垄断的贵族化游戏和“兵戏”。但到了隋唐时期,从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到民间渔樵野老都喜欢围棋。
  唐玄宗专门为棋手们设置了官职“棋待诏”,这种专业棋手的制度直至南宋终止,延续了500余年。
  “棋待诏”是经过严格考试选拔进入翰林院中的职业棋手,称为“国手”。他们虽然不立品秩,但却是一种正式的官职,隶属于翰林院。其任务一是陪皇帝下棋,二是与外国棋手比赛,三是研究棋艺。当时著名的棋待诏有王积薪、王书文、顾师言、滑能等。其中王积薪曾著《围棋十诀》,是他对前人及自身围棋经验的总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职业棋手的出现,对于推动围棋艺技的发展,扩大围棋的影响,提高棋手的社会地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棋待诏”的水平如何呢?郝勤教授笑言,这些吃皇粮的御用棋手,主要职责是等待皇帝的召见,奉诏陪皇帝下棋。哪天皇帝的棋兴来了,他们迅速地摆好棋盘和棋子,与皇帝博弈一番。“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他们既不敢赢皇帝,又怕‘放水’痕迹太明显,让皇帝赢得太轻松。于是每下一步都胆战心惊,瞻前顾后,脑海里在下一盘大棋,让皇帝不知不觉中赢那么一两个子,皇帝这才会龙心大悦。你说他们水平高不高?”
  唐朝皇帝很爱下棋
  围棋在唐代演变普及成为一项大众化的娱乐活动,这和爱下棋的皇帝密不可分。虽说是唐玄宗设置了“棋待诏”,但嗜好下围棋的皇帝远不止他一人。唐高祖李渊爱好围棋,甚至达到“通宵连日,情忘厌倦”的地步。唐太宗李世民年轻时就喜爱下围棋,《旧唐书?裴寂传》记载李世民欲举大事,令裴寂借与李渊弈棋之机,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唐人杜光庭在《虬髯客传》还记有李世民观虬髯客与刘文静下棋的传说,虬髯客见了李世民后惊为天人,知道世上已有“英主”,立刻打消与他争夺天下的念头。
  身经百战的唐太宗,登基后很少亲自出征,但他仍能从围棋中感受军事氛围,并为此作诗。如《五言咏棋》其一:“手谈标昔美,坐隐逸前良。参差分两势,玄素引双行。舍生非假命,带死不关伤。方知仙岭侧,烂斧几寒芳。”其二:“治兵期制胜,裂地不要勋。半死围中断,全生节外分。雁行非假翼,阵气本无云。玩此孙吴意,怡神静俗氛。”
  这些咏围棋的诗篇,写出了棋局中手持黑白棋子的鏖战不息的场面。有时看上去胜利在握,却忽然生变,功败垂成。有时一方陷入险境,忽又峰回路转,拨开云雾见天日。而棋盘上的排兵布阵,就如同那空中的大雁联翅;黑白棋子作战厮杀,虽惊心动魄,下棋者并不会受到任何实际伤害。
  唐朝就有中日高手争霸赛
  围棋不仅是文人墨客益智的玩具,还是外交场合维护大国尊严的利器。围棋在唐代东传至日本、朝鲜等国,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很快在日本流传。不但涌现了许多围棋高手,而且对棋子、棋局的制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来唐入贡的日本国王子,所带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则是源于集真岛上手谈池中的“冷暖玉”。这棋子黑白分明、颗数相符,握在手中下起棋来,感觉冬温夏冷。
  不过,来者不善,日本国王子来唐并不只是进贡,还想和唐朝的围棋高手切磋棋艺。唐宣宗李忱令负责外交的鸿胪寺安排中等水平的棋手对弈,原本想挫挫日本人的威风,谁料日本王子胜。为了挽回大唐的面子,唐宣宗立即宣旨,翰林院棋待诏顾师言上阵迎战。
  顾师言与之对手,“至三十三下,胜负未决。师言惧辱使命,而汗手凝思,方敢落指。”这种棋局称为“镇神头”,就是如何解决两相对峙的局势。经过一番十分激烈紧张的博奕,“王子瞪目缩臂,已伏不胜”,顾师言取得了胜利。
  日本王子回头问说:“这位与我厮杀的‘待诏’,是贵国棋手的第几把交椅啊?”鸿胪寺人并没“说白”,只轻描淡写地回答:“他只是我国的第三高手而已。”王子一副生无可恋的模样,他仰天长叹:“小国的第一手不如大国的第三手,信哉!”其实顾师言是当时名列第一的职业国手,面对日本王子的攻势也赢得十分艰难,可见当时日本国内围棋水平之高。
  □棋坛掌故
  围棋达人徐达是个拍马屁高手
  不同时期的围棋,曾有纵横各11道、13道、15道、17道等各种形制。俗话说“千古无重局”,不同朝代的下棋规则之下,产生了一代代围棋高手。三国时期的名人马融、孔融、曹操、孙策、诸葛亮、陆逊等人均酷爱围棋。东吴的开国之主孙策,战场上勇冠三军,人称“小霸王”,棋也下得很好。
  宋朝有一位所向披靡的棋待诏刘仲甫,曾于绍圣元年(1094年)与杨中和、王珏、孙先会于彭城市楼联棋,成我国现存最早的联棋棋谱成都府四仙子图。宋代成书的《春渚记闻》记载,一次,刘仲甫旅居钱塘,每日早出晚归,观看高手对局。几天后,他忽然在旅馆门外树起一面招牌,上写:“江南棋客刘仲甫,奉饶天下棋先”,并出银300两为赌注。次日,刘仲甫与人对弈,下到一半,他突然把棋局搅乱,将盘上棋子尽行捡入棋盒内。观者指责他撒泼耍赖,他却侃侃而言:“这几天我一直来棋会观棋,钱塘棋手的品次,我已经了然于胸了。现在,就让我为剖析这几日看过的棋局。”说着,他便在棋盘上一连摆下七十余局,无一路差错,而且讲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众人这才心悦诚服。最后,他又摆出刚刚被搅乱的一局,对众人说:“此局大家都以为黑已胜定,其实不然,白棋自有回春妙手,可胜10余路。”说罢,他在最不起眼处下了一子。众人都不解此着有何用处。刘仲甫解释说:“这手棋待20着后自有妙用。”果然,棋下20着,恰恰相遇此子,盘面局势顿时大变;至终局,胜了13路。刘仲甫于是棋名大振。
  明朝开国元勋徐达,不仅是个围棋达人,还是个拍马屁高手。传说有次徐达陪明太祖朱元璋游览南京城外的莫愁湖,朱元璋忽然棋兴大发,要和徐达下棋,赌注就是这莫愁湖。徐达真把皇帝给赢了,朱元璋大怒,正欲发作,徐达赶忙跪下说“陛下请看全局”,朱元璋定睛一看,棋子竟然下成了“万岁”二字,于是转怒为喜,就把湖赐给了他,还在湖边建了一座“胜棋楼”。
  本版采写 华西都市报记者 曾洁
  实习生 房井思 鸣谢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
太阳鸟时评7被浏览1140分享邀请回答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啥女人不喜欢下象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