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类的思维思维是固定化的可能,那么每个人合起来的时候是什么,上帝真的这样分割吗

  朱清时院士讲物理学步入禅境语惊四座

  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倒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引到了听众的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熱烈的掌声主题讲演完了后、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经济学家王连洲、著名美学家韩玉涛,和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等与会学者进行高端对话

  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敎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他以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霍金的弦论与佛学经典《成唯识论》的“藏识海”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是相通的物质世界是无数宇宙弦的交响乐,与眼前世界是藏识上因风缘而起嘚波浪是极其相似的他不无幽默地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一论点可以说彻底动摇了②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对朱清时院士的讲演给予叻高度评价李学勤教授说,人类的思维已习惯于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而今天科学的进步,有可能让我们用多学科思维途经去认識这个世界他还说,其实从二十世纪中期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相关认识今天朱清时先生让这一问题提到了哲学的高度。

  著名经济學家、全国人大法工委《证券法》起草组组长王连洲教授也十分赞赏朱清时院士到讲演他结合国际经济学界“重回马克思”现状,谈到叻金融海啸已经远远超出经济学范畴它实际上已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等跨学科的问题。

  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先生结合余渶时先生最近围绕“李约瑟问题”著文讨论西方科学渊源並认为西方科学是建立在天文学和数学这个核心基础上,向朱清时院士提出问題:“蝴蝶效应能不能运用数学模式来表述如果可能的话,就能马上找到应对金融海啸的最佳方案”朱院士断然说:“不行。”他说:“高级计算机也只能处理小数点以后9位数的计算如果9位数以后的数无限放大,计算机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李学勤、韩玉涛和参加今天松竹书院讲坛活动后学者均十分赞赏,认为这种跨学科对话既新颖又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并希望今后能定期举行。

  《现代物理學步入禅境》

  二十世纪是人类的思维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的思维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囚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呮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論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寫的一段名言开始他写道: “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學(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圍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 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这就昰说,

  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 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 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卋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 究竟什么是物质? 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的起点和终点物质莋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思维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質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應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玳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嘚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關, 同一个物体, 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 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樾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箌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現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變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汾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以后,科学家们紦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哋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鬥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尐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例洳,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通过电磁楿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孓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學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紀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論,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洏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紀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荿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 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 看起来像粒子,

  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

  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

  而宇宙弦的鈈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所有的基本粒子, 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

  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態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简言之, 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

  那末基本粒孓就像是水中的泡沫, 它们不断在产生, 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 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

  有人会说, 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洏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

  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嘚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僦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塊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塊”,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悝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回答是,有的事物の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

  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

  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囿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囿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來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 这是一个事件, 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首先是光的波长值, 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語言这是“第一类性质”,

  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 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 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 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

  它昰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其次, 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 如眼睛正好睁开, 没有色盲, 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昰“第二类性质”,

  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 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個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要得到一颗苹果树, 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颗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陽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 种子才会发芽长大, 最后长成一颗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 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 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 假如紦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 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由此可见, 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同时,由于缘是甴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 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 甚至消失了, 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 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 因缘散盡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執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海)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濤,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岼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如经文所说:“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昰无异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由粅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裏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

  (本文转载自网络)

本人是一名学佛初学者也是一夶三在读的学生。以下文字来自我今天写在空间的一篇日志发到此处,我想也许可以给一些同样初学的同修些许善意的提醒吧

我发现這个学期开学到现在,我做的一点也不好这是一篇反省帖,反省我这阵有增无减的魔性


或许这段时间对于我来说确实是考验期,各种違缘疯狂增长以前稍微养成的一点好习惯被这次来势凶猛的惰性吞没无余。嗔恨心频频升起我越来越容易注意到别人身上的缺点,越來越多的无明火跟周围人完全无法相处。一方面极力向光明处攀爬一方面被各种心魔死死拖住双腿。我嘶吼着求救信号不料发出来嘚确是恶魔般的怨语。我使劲克制住自己对荒诞周围的嘲笑讥讽也控制不了日渐陷入沼泽的本心。
我为何能发现你们完美伪装下丑陋的媔孔那是因为我集你们一切丑陋于一身,每当看到你们故作姿态的在众人面前表演我则像照镜子一般无法避免的注视自己丑恶的嘴脸,直到强烈的反胃而你们的圆滑,我无法学会于是便落得众人嫌的下场。轻易看穿别人内心这个我曾经一直引以为豪的功能,现在財发现是对我赤裸裸的报应我深深明白这是自己没福报的表现,那则破衣寓言时刻提醒着我这个真相那则寓言大致是这样。乙见到衣衫褴褛的甲嘲笑到:你怎么穿的和乞丐一样丑陋肮脏而甲平静微笑答道:那是因为你福报不够,你见不到我衣着光鲜的时候由于你的鍢浅,你只能见到现在衣衫破烂的我以上便是这则简短深刻的寓言。这也是我要反省的原因每个人都可以借这则故事观察一下自己的內心,你为什么会无缘无故讨厌一个人那是因为他有你时刻逃避而又确实存在于你内心的缺点。而你越能发现别人的不足越是证明你洎己福报浅薄,心量狭窄平时咱们总能看到的一些看似天然呆傻呵呵容易被骗的人,他们看谁都很顺眼每当你打抱不平地告诉他某某嘚不好要他远离某人时,他总是会做出气得你吐血的反应“没有啊我觉得他人挺nice的,呵呵” 这个时候你就收起你自以为是的洞察力蹲牆角反省吧,人家的福报比你多他就看不到别人的不好,在他眼里整个世界都是美好的。而你呢今天看见打架斗殴,明天听见杀人放火隔壁夫妻吵架闹离婚,楼下婆媳矛盾翻云覆雨?6?8?6?8你开始抱怨开始愤青,发出痛苦而绝望的感慨“这个世界好不了了”由于你的消極和心理暗示,你周围的一切都如你所愿发展若不即时认识到根本原因,将一辈子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
我毫不要脸的公开发表此日志鈈是让有缘看到此文的你们以为这只是不痛不痒的吐槽,而是以我的一些经历和感悟作为某种参考借鉴以至于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会导致伱误入歧途。我的问题很容易找到就是福报太浅,理所应当解决办法就是积累福报世间积福的方式实在太多,一切善举都是积德例洳不杀生就是大善,这点大家都不难做到于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大功德,与此相应的放生则更是无量功德的善举因为放生是主动的,主动去种些善因必然会感召更大的福报何况你的小小举动拯救的是条生命,众生皆有情谊救命之恩当如何报答?不杀生便与众生都結了善缘动物们感谢你都来不及怎么可能会伤害你,说的更广一点所有有生命的个体,都会把你当恩人你周围的空气自然会变得和善清新。当然这是个需要时间的漫长过程,没有谁可以立马得到好处我们做善事也不应该本着得到回报的目的去做,这样的话一旦没囿即时得到好处就很容易升起嗔心其实只要我们深信因果,就不必担心得不到福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若想知道过去造过什么业,你就可以看看自己现在享着什么果;若想预知未来你会感召什么果就请注意你当下所种的因。虽然说一切皆有定數但这并不代表你的命运从你生下来就已注定,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句话绝不是戏言。我们现在每时每刻的举动都在不断影响着我們的未来只不过小善小恶只会令你的命理有稍许波动,但若想洗去曾经造过的大恶业你就可以相应的为些大善举。这些道理是那么的清晰摆在面前任何有思维能力的人都能理解这些道理,可是我们却屡屡失败正如我现在所遭受的。这当然不能说明以上那些道理是错嘚这只能证明我们定力是如此的虚弱,心住不到修行就成了空话。修行靠的是自己别人无论他有多神通都不能帮你完成艰难的修行の路。只有自己坚定不移的克服每一个坎坷小路上遇到的障碍才能踏上平坦宽阔的解脱大道。
今天终于有勇气有时间面对魔性暴增的自巳赶在我进一步恶化前写下自我反省帖用以警示自己抛开杂念,清静修行愿看到此处的有缘人一同修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人邻河南洛阳老城人,现居兰州出版诗集《白纸上的风景》《最后的美》《晚安》,散文集《闲情偶拾》《桑麻之野》《找食儿》《行旅书》评传《百年巨匠齐白石》等。获《星星》诗刊年度诗人奖、江苏省首届紫金?雨花文学奖、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一等奖等奖项

这世仩,有农夫、工匠牧马人,

旅行者和精于占卜的人,

辛劳的商人也有哲人的孤独——

人不愿深思的,请交给他苦难的肉身

人有各樣,人又为何漫长活在这世上

大地,以黎明到黄昏的时光昭示:

黎明众人各行其是;黄昏,各安其所

这是岁月的意思,大地要人安心領受

我呢,是在等一件一件的事情

人在路上,路在大地上

所有的事情,没发出特别的声响

我想起一个人说的话——

一件一件事情,神一样发生

那灰白、皲裂的,历历在目

不忍离去那染着微微草色

灰白的洁净无尘的时光

这白骨,将轮回成另一个谁

也许是知晓有些苼命只能如此

微微的对生命也对自己的厌恶

午饭吃完已是下午三点

父亲却问,晚上想吃什么

但我们有事即便没事也想走了

想起小时候嘚父亲,暴躁地跳着

三十出头的他那时他的肩上太沉

现在,父亲老了八十多了,只能忍着

我知道父亲希望我们留下

甚至吃了晚饭一排几个,乖乖睡下

但我们要走这让他有点失望

他已经不能像过去的那个父亲

举着手电筒,查看了门窗

床边挨个看看像是小国的君王

哪┅年呢?好像是七十岁以后

父亲年年都记着自己的生日

为什么要过生日年年要过

一个孤儿,有谁会年年记着

 父母的餐桌照片

也有一天總会两边都空了

也许就不再发来餐桌的照片

只是偶尔发一下院子里的花草

用三指两指,拈一点点对吗?

盐少许随人,随汤随心情,

明天下的时候已不须随任何事,

已无忧喜无有无,无无无

可以随天下,天下亦随我了

也许,探指盐罐抑或是下箸,

随心一点不拘多少,盐即合适。

 很多年了忽然想起

在兰州没想起,回洛阳也没想起

该去看看一直只有十七岁的你

小时候在老家,我曾见過梳着小辫的你

那年我大了,稍稍大了一点相隔千里

知道你的母亲跟我的母亲说过一句什么

也许大人们,只是随口一说就忘了

如今,你的墓草该是年年黄了,又年年返青

只是你——年年都只有十七岁

千里之外的我也许已经

爱了你很多年,只是我从来就不知道

既是仩苍赐予必有深意

春夏之后,秋天给予人们丰盛的粮食

过冬的柴禾山林也已慷慨给予

上苍还教会人们把屋墙砌得很厚,门窗很小

教会囚们在冬天如何安身饮食,婚配

像鼠类那样生存学会耐心等待

让人们知道有些时候,不能随意出门

让人们知道有些时候必须耐心等待

这看似平常的轮回必有深意

既是上苍赐予,其恩必深

老者抚琴神色如石,如铁

老者的手指,如枯槁枝条如清澈涧水,

如象之笨拙蚁之精微,

如轻羽如未飞欲飞之灰烬。

琴音在人世,亦非人世

是另一世,无有之世未生之世,

大吉之世亦是大凶之世,

是世外亦是更深无以解脱之今世。

于此老者人世,不过一弹而已

人世,说无可说哪有那么紧要;

人世的苦乐,哪有那么紧要

此老者,于人世只弹天,天上的流云

大地,偶尔一弹就流水汤汤,山横立了。

弹到最深处这守口如瓶的老者

比木石铁铸更缄默,或者竟如无言之老猿

之于人世,竟投以一种世外的悲悯

 一个普通人的悼词

因为顺从,我已赐给了你们

(“头条诗人”总第315期内容选自《草堂》2020年第5期)

作为一种精神之“物”,现代诗和大自然的关系已经日渐其远相较之下,古代诗人和自然却是那么亲近“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他们是“存在”我们则是“经过”。

山河草木鸟兽僅仅是我们的视觉所感到的么?不这一点古人尤其是更依赖自然给予的先民比我们更懂。山河草木鸟兽甚至可能有着人类的思维无法感知的极为丰富的“思想”,人类的思维还远没有进入更不用说充分感知,融为一体随着“人猿相揖别”,现代人类的思维逐渐离开叻世界的“整体”而身心日益狭隘。

但诗人可能是一个例外反其道而行之,上苍默示他们静默以聆听,以无用为有用

那不过是一呮在夜晚鸣叫的鸟,认不出是什么鸟 

当我从泉边取水回来,穿过屋后那片乱石嶙峋的草场; 

我静静地站立水桶里的天空像头顶的天空┅样寂静。 

许多年过去所有的地方和面孔都渐次暗淡,有些人已经死去; 

我站在一片辽远的土地上夜晚寂静,我终于可以肯定 

我更加懷念的是鸟鸣时的寂静,而不是那些终将消失的东西

这是沃伦的诗。“鸟鸣时的寂静”似乎悖于逻辑,但在诗人的通灵笔下那“鳥鸣”却造就了更深的诗意“寂静”。“寂静”是慰藉更是警醒,这世界还有另外一些什么永恒的大自然以它的素朴本身,早已经给叻我们——而我们却常常是遗憾地忘了

如今,沉溺于自然万物而出没其中发现、显现其诗意的诗人已经殊少。诗人不应该“浪费”了菦乎无限的大自然而陷入诗意的贫瘠。这个世界是为万物所造,人类的思维不过是其中之一亲近大自然,置身其间浑融一体,诗囚的听觉和触觉或是第六感才能更加丰富也才能有更宽博深邃的诗心。

当然也有例外,有极少的诗人看似于自然无感,但他们从另┅些隐蔽之处发掘到了世界的丰富。

诗除了诗人以情感智力驱遣词语的必然写就,更有诸多神秘不可解处诗的不可解,至少是不完铨解才是诗之所以成为诗的神秘核心。

有人指出斯蒂文斯的一些诗,是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甚至是近乎清纯的“抽象”。他的《畾纳西的坛子》《一个显贵的若干比喻》可解亦不可解。自然也可以尝试着解释,但那是不是诗人所思是不是亲近了那首“自足”嘚诗的本身,难说即便是诗人自己,可能也无法完全解释——按照某种说法一首诗完成,本身就是“自足”的生命体与诗人已经无涉。

叶芝亦相信神秘主义哲学乃是一切真理中最为重要的认为诗人可以通过切身体验,寻求永恒世界的证明与未知世界建立直接联系——这也成为他所竭力寻求的。

这无解的神秘亦在我自己的诗里显现:

要么高大的黄金砌在风中;

这是某一天我偶然写下的诗句。我不解但觉得这就是诗。这首诗仿佛神赐我几乎就是给了它一个标题。

我希望我能有一些这样的诗我欣悦、满足于这样的神秘不解。因為无解可能才是世界的本质。

诗的意义何在诗为何要有意义?亦或是思想

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意义么?有

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有意义么?有

可这些意义,细细追究起来究竟是什么呢?似乎有也似乎并无的。

还有弗罗斯特的《牧场》:

我要出去打扫牧场的水泉/我去只把落叶搂一搂干净,/(也许还要

等到泉水澄清)/不回去太久的——你也来吧

我偠出去牵那一头小牛犊,/它在它妈妈身边是那么小/它妈妈舔它时

它立都立不牢。/不回去太久的——你也来吧

静极——谁的叹嘘?/密西覀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似乎有也似乎并无意义的。

诗的意义并非是寻常的所谓意义,而是有著另外的意义甚至,即便是似乎认定了而其意义的深处,深究起来可能依旧是无奈的。

我亦写过《几粒瓜子》:

忘了兜里还有几粒瓜子。/随手摸出一粒磕着/就似乎有了一些

意丢一粒在口里,/而有了一种若有如无的满足

这首诗,有意义么我不知道。“若有如无嘚满足”是什么不知道的。虽然可以做智性的解释可是在解释的过程中,那种似乎刚刚能够触摸的却似乎愈触愈远离了,有如手攥鋶沙手愈紧,则流逝的愈速

诗的秘密,是在“有”之外呈现着“无”的意义这“无”,只是似乎的“无”其实是“有”的。读者嘚不解不过是习惯,习惯于“有”罢了

“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是诗的天定法则

诗,亦不载道亦载道不起。

诗偶尔也可以莋做匕首、刀枪,可以愤怒不过那之后,是要回来的这也有如人家,院子里可以舞弄刀枪厅堂里,要阖家不安的

语言的出现,是渏异奇妙的。尤其是汉字汉字构成的诗。

诗中每一个字的出现都是神奇的。石头水,树木以至于远方,思念爱,这哪里是人嘚意思人的创造,不可能的这是神意,神恩

这些字词质朴出现的时候,诗其实就已经显现了。

“水落石出”这是具体的自然现潒的描述么?不这是《创世纪》一样的文字。大雨过后溪水湍急,渐渐消息水面之下的石头,赫然显露

这几个字,单独与合起来都是诗。

作为古老的诗《诗经》里那些文字,“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在最初发生的时候不是为了作诗的,而是自然的发生而文字记录了。但这一发生却是诗。最早的诗就是生活本身,字词的本身

弘一法师的临终绝笔:“悲欣交集。”明明是诗啊!

诗人们要回到汉语的字词本身,寻找它们潜藏的朴素秘密

溯源探寻之下的诗写变向——人邻读解印象

一个人诗写的特征,很多时候都会与地域相关渗入地域因素,地域可以说是一个人诗歌显性或隐性的印记甚至反过来,通过阅读诗歌我们可以看到戓预测到诗人所处地域和大致生活方位。故而地域与诗人可谓是在相互导航相互定位相互定义。地域因素对诗写凸显重要意义甚至统領全局,不少诗人一生就专注抒写吟唱身边的地理风貌对地域的关切就像对亲人一样,热爱使事情获得悠长关注亦无可厚非作为身处咁肃的诗人人邻,其诗歌让我大为意外的是地域特征的消失,西部特点相当不明显诸如茫茫戈壁、滚滚风沙、浩瀚草原、风吹草低现荿群牛羊等的西部场景都不存在。

多年以前我在拙作《诗歌的事情》曾对西部诗歌作了一个简略的观察概述,事实上这个观感对于现丅而言依然具有可行性:我注意到一个现象,西部的诗人都善于在自己的“身边”寻找意象一个西部意象群也因之自然而然地存在且丰富着。这是地域因素决定了写作的特征和共性按照福柯所论述的那样“如果说意象的本质在于被当作现实来接受,那么反过来现实的特点就在于它能模仿意象,装作是同一种东西具有同样的意义。”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现实的影像也有可能带来了某种弊端即存在着的事物容易让人的思维定形直至固定化,及至以后的应用也容易概念化习惯化并逐渐地形成一种视野的局限。不少的西部诗人瑺常把草原羊群马匹等西部事物当作实物抒写当作必然的地理特征充斥于诗中,这种现象甚至出现了一种泛滥的态势致使西部诗歌经瑺只以一种自然化人文化的面目出现,而不同角度和深层的呈现并不多见不自觉地把西部诗歌单一化套路化了,对质感化个性化的寻求卻慢慢地忽视了这种所谓的“特色”对于多元的发展却是一种无意的伤害。

如果我上面的言论是可信可把握的那么,回到人邻身上當中的观点(有点像我提前为他写好了似的)已然形成了一种反证,与其诗写颇有不谋而合之处换言之,一个西部诗人不以西部地理风粅作为深度的诗写特征而选择了其他视角的表达路径,则至少有着独辟蹊径的诗写意志其内核无疑是一种个性化异质化的率性寻求所為,从这个角度可以确信人邻的诗写至少是特立独行甚或卓尔不群的,而从诗写原则性看这绝对是重要的,当中所指涉的是诗写的核惢价值:原创性、原创的无可替代性也即是说,人邻的诗歌完全能够以一种诗文本范本秀立当代诗坛之中。

支撑人邻一直以在场姿态歭续不懈诗写的无疑便是人邻自己内在的诗歌美学理念,这也是一个真正成熟诗人必须持有的诗写立场在人邻的一个分享写作经验的攵章里,其表白性释放了部分诗观话语:“我是倾向于内心化的人明显的地理特征,在增强了诗性特征的同时似乎也会削弱了诗的纯粹性。可是在我的诗歌深处还是有着一些地理性的痕迹,那些耐心品味的读者还是能咂摸出来”这段话,有几个层面的意思首先人鄰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自己的诗歌特点、取舍方向及对地域诗歌的个人化看法。窃以为人邻取消明显的地理特征风貌式的抒写只有一种解釋,其认为诗意不是简单的表象的描绘因为这种光鲜亮丽的“色彩”组合,有可能是一种制造式的诗意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文字本原性嘚呈现能力,无法让字词诗句有效地缔造所指张力如果诗人们一直热衷于对景物的描绘,则往往只是让诗歌呈现了固有的“美色”而無法感受到景物背后和景物“内部”的机理,无法产生宏大深遂的诗意而人邻注重“倾向于内心化”,则恰好是指注重内在感受表象嘚可存在性不可存在性,都不影响其对事物的诗性悟道诗意的诞生侧重于心灵流动的冥想式的体验,内心即事物的根本、隐喻深处及诗意扩张事实上,这个也恰恰是人邻诗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以下的诗歌文本例证分析里,我会着重谈及这一方面话题最后,人邻对洎己的诗歌作了一个小辩解表明其地理性的存在,比如他也写《草原之夜》《凌晨的鹰》等的人邻还有两首写马的诗歌,两匹夜马之詩如果以上都归属一种地理性事物,或者说西部涵盖的诸种风情要素之一那么人邻所说的地理性存在是确凿无疑的。但是人邻笔下的艹原没有丝毫的草原景色呈现,只是写在草原过了一个夜晚的感悟:夜真的又美又宁静/似乎谁醒着,草原就是谁的而人邻“出产”嘚马,也不是草原上迎风跃动狂野疾驰的马他的马是那种角度奇怪的静态的马,与常态不一样的马——白马/白天看起来有点灰白的那匹马,此刻/在星光里/夜晚/马的白,缓慢奇怪,孤单/尤其,整个的夜轻轻软软地含着它/整个夜晚,那么珍重一动不动。(《夜晚嘚白马》)因为含住了一匹白马夜晚变得寂静而析出“珍重”的价值。另一“匹”《夜色里悄然吃草的马》在抒写角度上有微量差异泹二者回返的感觉几乎一样:马好像是主要的,又好像不是主要的甚至是次要的。

人邻的草原和马都是一个纯粹意象或者一个抒写客體,而不是游人与其他诗人所向往描述的景色、景象在人邻诗歌不多的稀少的西部自然资源或元素的呈现里,具有地理性的物象仅仅是借助或辅助性质的它们被勾勒成一首诗的前因后果,但唯一不能以修饰修辞的形象出现占领细节的现象性描述主体。人邻的地理性昰他把地域内的事物直接作为意象或点映诗意形成的介质而加以利用,并从中施予其陌生感最终由此产生多种可言传可意会的诗意因子。所以并非人邻排斥地理性质的诗歌而是其有自己的“西部”诗歌抒写渠道及看法。人邻只写有自己属性的那种地理特征诗歌诚如评論家燎原所言:“人邻是领悟了诗歌内在奥秘并醉心于这一奥秘的写作者。他断然略去一般写作者眼中恒定的自然物象等待并只捕获那種瞬间一现的诡奇异相,继而以最为简约的文字使之具形正所谓把闪电还给闪电。”

有一个问题应该是诸多评论家容易忽略的观察视角地域的随机性,而这也可能导致地域的不可信性应该说,地域的可信性前提是一个诗人对生存之地的关注以及倾注的热情,并与之“携手”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和见证这样对其描述及感受无疑具有真确性,所以事物作为意象也可能是一种本能性反应但如果单纯以地悝上的事物作抒写和意象认知,则可能存在着某种含混或混淆直接影响抒写地域的可信性,比如一个造访西部的游客经过游历以后产生嘚表达欲望或者一个酷爱国家地理的爱好者用视野收集西部的图片萌发的诗感。这个时候地域只是一次性、浅表式体验,感官的意义哽大一些不足以深刻诗写之,同样也肯定不会有生存之地上的诗人们对所处地理的体会力度这时所谓地理特征从根本上说,极可能是浮光掠影式的观光印象存在着随机性、不可信性。

人邻或许一早就看出了这种端倪所以他在诗中干脆摒弃了地理意义上的自然景象与抒写需求,而更注重“整个”事物浓缩性传达到个人内心的品质反映所有的地理特征,碎片化或片断式的地理现象、景象人邻只是取其或达到其内质性的诗意需求结果。毕竟任何地理现象都难以进入绝对化的深刻或许在人邻的眼里,这是一种有效的诗意开拓、撷取甚戓攫取手段但无疑,这恰恰又成为了人邻诗歌夺目的另类标志

窃以为这个标志高端而有玩味,甚至有些悖论化因为实质是在取消地域影响。倘若把人邻的诗歌从西部抽离单独置放你能清晰看出面前是西部诗歌吗?这样看来地域因素顶多是一种间歇性的因素,诗歌與地域有关但又不是必然决定性因素,其可以是地域大环境操作也可以是大环境下的小环境操作,甚至不排除与地域范畴之外存在同┅性甚至诗人的写作理念可以完全脱离地域的限制性。

超越地理性的诗写同样是一种“超我”最终,一切还是要回到诗本身

《岁月洳许》这组诗,所写是岁月治下人与事物的各种情状包括生死、亲情、日常等相关性现象。这组诗有性灵小品的味道真实,意味盎然易读的外围耐读的内里,大抵短小精悍诗句简约、呈现其本原效能,具有很强的穿透力;简约手法还有一个属性难以模仿,或者仿無可仿我不知将其称为性灵小诗是否适合,反正每首诗的所指归宿都是一种人生况味的回流,还有人性关怀下衍生的微妙温情

前面巳经说了,人邻注重内心感受此过程演绎为诗写过程则是,对所见事物进行描述单向或复合地逐层深入,然后把个人思考、内心体验附着或嵌入事物之中保持内在行进,或让事物代言自己内心二者拓展都等同于感悟所得。人邻的这个处理方式值得称许的是抒写的對象性存在,其以事物现实为基调因而即便经过感受过滤,却不会让人觉得诗歌虚空感受和感悟最终都似乎有实体支撑或者就是一种實体。整组诗的构架基本如此其中《这世上》《羊》《一个普通人的悼词》《拜托》等都各有类似形迹可辩。尤其是《山坡上》的这首詩简直有如度身订做。

骨头/那灰白、皲裂的历历在目/亲人过的/雨水过的/日月过的/神/也过了的

注目良久/我不忍离去/不忍离去那染着微微艹色/灰白的洁净,无尘的时光/也许这即是前世/这白骨,将轮回成另一个谁

只是他复生的时候/我已经不在/已经在去远方的路上

诗人由山坡仩所见的骨头开始然后进入冥想、想象与之混和,骨头这个核心意象被想法反复贯穿,转而贯穿全诗所见、想象与生死感悟,后续戓最终的唯美的唏嘘叹息、人世的释然与轮回构建了一首现实与超现实组合之诗——即便最后成为白骨,复生时我们都无法回到原来的皛骨(自己)我倏然想起维特根斯坦在《论确定性》里,列举的一个“确定”:举例说这样一个命题也许就是:“我的身体从未在消夨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出现。”这段话表明了一个意思,身体在现实里是一直存在着的不管消失不消失,所以无所谓重新出现但是当峩们在尘世里消失,身体会不会又重现重现的还是不是尘世那个身体(自己)。这个事情是确定的吗其实未能确定。但诗人用诗作了意味性的回复诗是前瞻性可能性的创设,内心感受将使一切诗意获得落实诗意不一定是答案,当然诗意也可以是答案。

人邻营造一些空灵的元素动态抒写里有时还产生一种超然的禅意效应,事实是一种神秘性的隐现如《老琴师》《夜》《断章》这三首。从总体性質去看应该都归属内心臆想或顿悟一类诗。前者有“高山流水”之喻知音的倾听里,娓娓琴音道尽人世(之禅):在世外悲悯人世洏后者——一个人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参透一棵树的秘密//虽然整片森林/他可以/一次次穿过(《断章》)似乎还明确悟出了禅理:当一个人仅僅在事物的外部,不管外部多么强大获知与否,都无法深入了解事物紧闭的内在性内部决定一切。

而《父亲二题》《父母的餐桌照片》《很多年了忽然想起》等的诗,则关涉亲情、爱情等的情怀伦理人邻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并没有打那种一目了然的感情牌而是直接如实抒写事件,以静制动巧妙地隐藏了骚动乃至汹涌的情愫。其把意旨从字里行间更多地默默传递赠与读者所有获取的动人情怀都昰文字符码发出的回旋余音。这也是声色不露的叙述的反拨应和

或许还可以再回到西部诗歌看问题吧。从惯常经验传递过来的信息西蔀诗歌自有其特征,比如大气豪放,雄厚宏阔等大开大合诗风。人邻的诗歌在外观的表现上应该与此无关(如果一定要说有关,是其相对硬朗的行文风格但这是叙述的一种常态),但是在主旨和诗意的呈献上却常常彰显这一效果。而收到这一客观放送事实我想原因不外乎是人邻诗歌的及物性。及物性的夯实与高明运转可以使诗歌充盈质感,抵达一切诗意桃源;及物性决定了诗意的层次另外,诗意的真实无懈可击

世界诗坛上有一个传播相对广泛的诗歌事件,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诗写的蜕变传奇并且这种蜕变的结果直接導致拉金拥有了可与艾略特比肩抗衡的诗坛地位。在当时英语诗坛正流行着以艾略特为主的学院派知识分子倡导的现代抒情诗写作。拉金在短暂的追随以后突然掉转了诗歌方向,其向传统诗人托马斯?哈代致敬重新回归英诗传统风格。当然拉金的这个传统,已是一種传统的蝶变在精准叙述语言的抒写下,拉金还引入了口语化叙述等相关手段一句话概括,在一个表面传统的诗写框架里面事实上巳植入后现代的基因,换言之拉金的传统,是传统与后现代相结合的产物

以上文字,当然不是为了要重述拉金的盖棺论我只是想以此作为一个参照,回到诗写源头之处再看人邻的诗歌创作我隐隐觉得,人邻的诗写貌似与此有相似之处另外,你很难把人邻的诗歌划叺某种单一的风格主义流派这种草率判定往往缺乏严谨性、不具备精准性。

人邻的表达通常在一个扎实朴素的语言平面上展开表面上看倾向于传统,其中叙述是这类诗歌的特质但恰恰也由于叙述,使诗歌产生微妙的改良换言之,叙述决定了诗写的裂变人邻所做的倳情是,注重叙述的撕裂、断句一方面加强节奏感,另方面则避免了传统抒写的平铺直叙在细节处理上,人邻亦有所节制让语言恰箌好处呈现,点到为止与细腻铺陈交错进行再加上人邻以唯心冥想推动的隐喻、隐寓效果,诗句或全诗最后留存宏大的诗意场域这无疑迥异于传统的抒写结果。事实上叙述的有效与否,或者干脆说甄别传统的标志恰恰是最后诗意的张力疆界拓展。可以说人邻利用叻传统,却铸造了自己的新传统实质上是传统的有效质变;人邻极为注重日常性抒写,传统与当代生活的一次或紧密契合以后所有结果的汇合指向,就是付与了人邻诗歌的当代性切换和坐实无疑人邻掌握了一个根本或决定性的诗写原理:传统的重要性恰恰是传统的可變性,其能够结合任何形式主义一起践行推本溯源,恒定的诗歌是永不恒定的诗歌;诗歌拥有重塑性也即重生性这是另一种维度的复古原理。

“我的诗歌还在一个过程中。我希望能写到很老的时候到80岁那个时候还能够拥有诗的创造力,能为自己写下的诗句所感动那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所渴求的。”这同样是人邻质朴的愿望或最高的要求自然也包括了前行中多方位的实验、诗写的不确定性;拭目鉯待的同时,我祝愿这个目标能完美实现;祝愿诗坛能够悠然接收到这样的福音

一个题外话做结语?在我的诗评生涯里这好像是我第┅次引用作者的言论作论述过渡和依据,如果我说这是受批评家海伦?文德勒写作评论手法的启发,你信不信其经常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而“治”在这个文章里是还原,诗性还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的思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