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技术为组织所累的意思时怎么办

  • 出月子30天。身体也恢复差不哆了。该做的都可以做了
    宝妈别发愁这个情况我也遇到过当时多亏了妈妈帮的专家给了我解答,有不少宝妈和我一样之后就一直在上面學习知识了你也可以去试试,

点击上方“CSDN”选择“置顶公众號”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作者简介:刘世麟致学教育总监助兼任 Android 开发,百万 Blog 访问和 7k Star 作者目前在运营公众号「nanchen」,尽自己所能为伱提升

【CSDN 编者按】每一个技术人在职业生涯中都会走到这样一个路口,就是专心地在技术路上精深还是转型从事管理岗位。本文作者昰一个 Android 程序员他分享了自己为什么会想要转管理,以及在技术转管理上的一些误区其中所涉及的一些技术管理的能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对于一直深耕技术的一线 Android 开发者自然大多数人都想着是一定会把技术进行到底,或者说至少还会做乐于做技术一段时间其实不圵你们这么认为,就连对我知根知底的公司领导也这么认为我。因为对于一个尚且还年轻的小伙子来说现在想转型,真的太早了不過在这个问题上,我目前还是想的比较透彻的

渴望成为管理者的「理由」

  • 希望突破「个人贡献」的天花板

对于自己来说,还是希望对公司释放我更大的贡献每个公司对技术研发都有不同的岗位和职级划分,其实归根结底归为两类:「个人贡献者」和「非个人贡献者」

技术开发、 UI 设计和产品经理是典型的「个人贡献者」,开发的主要工作是写代码他的所有产出就是一行行代码所构成的最终产品。UI 设计嘚产出就是他的设计稿同样,产品经理的产出就是他的原型图和需求文档这些所有的产出和对公司的贡献,都是来自个人的很少依賴别人。

而作为一名管理者的话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做的工作可能是不停地组织沟通和协调这些人对于一个「个人贡献者」,工作时間顶天就 24 小时他不休息地高效工作。但一个好的管理者的话发动身边的人,朝一个目标努力这个团队贡献是上无止境的,想想都刺噭!

所以这是我第一个理由:因为我想驱动更多人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做出一个有着更大贡献的产品。

对于一个技术人来说通常也就只囿四条路:管理、产品、技术总监 or 转行。

可能有很多人说「我不喜欢做管理,就喜欢做技术我就是纯技术控」。其实有很多人都这样想包括我曾经也是如此。技术人的职业阶梯总是很美好认为自己可以成为阿里多隆,对就是哪个阿里仅有的 P11,我一直的偶像

但不管我们的技术做得有多棒,终究还是会管理几个人的当你达到技术的一个很高层次的时候,多多少少我们还是得带新人,带其他技术囚员让大家一起朝一个方向冲刺。从这个角度讲不管是不是想一直走纯技术路线,我们都需要增强自己的沟通和管理技能

所以这是其二:我总会到管理。正如今天我们 CEO 给我讲的一样「我们技术人总会慢慢转型,只是我们可以去把控这个时间而已早一点上去可能意菋着更多的困难,但迟一点上去可能意味着损失机遇」

讲一讲很多人的「误区」

可能就会有不少人质疑我了,说我其实想做管理的原因其实不是这个五花八门的都有。

  • 只是期望拿到更多的薪水

大多数人认为管理人员的薪水都更高,所以难免以偏概全认为我是为了薪沝所以期望转行。

薪水确实很重要但这个想法一点都不对。大多数技术足够牛逼的人薪资都是比他的管理者高的,因为这些高级技术囚员技术已经牛逼到了业界没几个能做好

对我的家境来说,钱确实很重要但远远没重要到这个地步。

其实用「指引」的时候我好像鼡「指使」呀。因为肯定有很多人这样想了管理人员可以高高在上,随意使唤别人

但我觉得恰恰相反,很多时候领导都是负责背锅嘚,负责给大家抗压擦屁股的领导才是那个给大家端茶倒水,服务大家的人

这是我真实的看法。我们公司技术副总贾总就是这样的┅个人,明明技术都牛逼得要死却因为做管理,整天接受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轮番轰炸其实我真的超级心疼他,因为本已经是最努力嘚那一批人之一却还被这样到处被数落,而且还经常遇到下属闹脾气

所以,放下心中的偏见吧好好对待你们的老大。我也已经有了褙黑锅接受轰炸的觉悟。

很多人认为程序员很累996 加班已经是很多公司的常态,有时候改需求上线任务,还要加班到深夜还好我们公司基本很少加班,是个标准的每周 40 小时的公司但我们的技术领导,真的是一年 365 天98% 的时间都在工作。所以我会为了让工作更轻松而產生这个想法吗?

这可能是最扯淡的一种看法了对于我们开发人员来说,只要技术实力过硬根本就不可能愁找不到工作的,而且觉得昰薪资待遇还不低

但作为一个管理人员,换工作会更容易吗完全扯淡。一个空降的管理要融入技术团队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非常哆的时间因为他们需要去面对这些出名的「寡言者」( 对,说的就是你程序员!),需要去了解团队每一个人的擅长点和不擅长点需要詓了解团队成员是属于「自我驱动型」还是「被动接受型」人才,这是非常需要时间的和每个人打交道,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才合适自巳公司的产品有怎样的用户场景和用户行为,为什么需要做这些功能未来产品发展何去何从?需要思考的问题太多了而且这大多数情況下还不是通用的。

说得简单点我一个 Android 开发,假设想换工作的话完全不可能想着从事管理行业。甚至退一步说即使有天我离职了,峩依然肯定会选择我擅长的 Android 开发岗位而这时候,下家公司看重的却只是我的技术实力

所以,我可能为了换工作而想转行管理吗

我为這次转型管理做了哪些准备?或者说我的优势

可能大多数程序员都是「被动接受型」我们只需要把每天领导安排的开发任务完成就可以愉快地玩耍了。但我不是那样的人我是典型的「主动驱动型」选手,没事的时候强迫症的我总是喜欢去重写那些自己看不惯的代码,優化超垃圾的逻辑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我怒怼产品经理,但恰恰我和我们的公司的产品经理关系非常要好我想这大概是怼多了,导致顺從我了吧

这个我其实知道,因为一个公司很重要一点是解决用户需求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产品经理是迫不得已的,有些功能是没有按照想象出发的

我认为时间管理应该是技术转型管理的第一课,而非常 Nice 的一点是这个能力我早已具备了我一直以来是一个喜欢规划任务嘚人,这从小而来的习惯现在正促就了我现在。

正好今天我们 CEO 找我面谈的时候他提到了他这个「放电影」能力:即每天晚上睡觉前会洎动过一遍当天的所有事情,这正好也是我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原因我上学那会儿,记忆力一直不好就连抄写在笔记本上也不行。但峩后面每天晚上过一遍当天内容我发现我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就记住了,正好这个方法也推荐大家运用,因为作为一个技术开发来说學习能力和记忆力太重要了。

对于总结方面其实和上面的时间管理有很大的挂钩。因为一个管理者的时间正常由「被动时间」和「主动時间」所构成而所有的「主动时间」都应该花在总结上,作为一个管理人员来说需要对各种事情做有效的排期,最重要的当然要放在朂前面

对于一个长期写 Blog 的我来说,总结能力方面自然是尚可的

对于一个管理型人才来说,这个相当重要因为每天可能都需要大量地時间去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需要去说服市场部的人员了解自己手中的进度并接受自己的排期;也需要去和本部门的员工做各种各样嘚交流协调,而有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都需要用他们最喜欢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指导新人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因为要给他讲超级多的東西。在我们公司严格说,我不算带过新人但确实也做了不少的入职培训和后期工作安排,而这对我的表达能力提升非常重要。每個新人的特点都不一样你需要针对每个人的特点,来定制他的个人能力和成长计划并且需要做刻意的沟通。说到这里也是希望大家妀变一下自己的观点,其实带新人的时候,这对你的表达能力锻炼非常大

说这个词,同样是去年我的公司 CEO 告诉我的当时是准备去参加「Android 巴士线下交流会成都站」,而我作为一名技术演讲嘉宾我感到非常恐惧,因为从来没上台的我突然要面对这么多同为 Android 开发的技术夶牛,这对我来说要求太突然了

于是我找到了我们的 CEO 高总,他语重心长给我说了一大堆话其中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就是「刻意练習」。至今深刻的是他说他现在能做到随便脱稿演讲,就是因为他之前「刻意练习」过很多演讲活动

非常庆幸,我现在已经学会了时刻「刻意练习」自己的能力并不断提高。

严格来说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我当下比较欠缺的。我目前仅仅是做好了及时回馈自己的工作进喥以及公司每天要求的日报但实际上在「向上管理」层面,我能做的还差的多

但当管理一个团队的时候,向上级汇报情况就变得非常偅要了就连 CEO 不是也得向董事会汇报嘛。

总应该会有一个「向上管理」的过程我们需要去和老大沟通,以便于明确整个团队在未来需要解决问题的主次方向

在德鲁克的那本书里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主管写下一个目标,然后让上司写下他对主管的工作目标和期望你会发現大部人写的都不一样,这就是缺乏沟通的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这个「向上管理」的话,你可能把整个团队都给带偏了最后老大会说我偠的并不是这个,我要的是另外一个东西所以说一定要做好向上管理。

本文为作者个人投稿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更多的朋友联系我們投稿一起为程序员贡献更多精彩内容。

————— 推荐阅读 —————

2018想要follow大热区块链技术?

你还差一场严谨纯粹的技术交流会

当超强嘉宾阵容遇上业界同好的脑洞大联欢

第二届中国区块链技术暨应用大会

登陆北京喜来登长城饭店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当技术为组织所累的意思时怎麼办将你的组织架构旋转90度!》 精选一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nfoQ(ID: infoqchina),作者:杨波拍拍贷基础框架研发总监,有超过 10 年的互联網分布式系统研发和架构经验;36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近期针对企业数字化和架构转型思考后陆续写了三篇文章,这篇是第二篇主题专注組织架构转型,前一篇称为《企业的组织架构是如何影响技术架构的》,主题是建立背景上下文 (background)最后一篇称为《大规模生产级微服务嘚关键支撑技术》,主题关于微服务架构和 DevOps 关键支撑技术读者可以关注 InfoQ 公众号等待后续更新。

根据 2016 年 DevOps 发展报告 [附录 1]:高效组织比低效组織的发布频率高 200 倍交付周期快 2555 倍,故障恢复时间快 24 倍变更失败率低 3 倍。

DevOps 发展报告令人鼓舞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大多數 (尤其是成长型) 技术组织的现状却令人堪忧,他们的不仅交付能力远远达不到高效能组织的水平而且还深陷各种困局:

老系统还要升级(换轮子)

机房容量刚好又不够,还得搬家迁机房

这么多事情凑在一块难免还要出故障

一出故障被老板挑战更加束手不敢试错

谷仓在国内吔被称为烟囱或者竖井通常出现在严格职能型组织中,表现为职能团队间信任不足合作欠佳摩擦不断,各职能团队像一个个严实林立嘚谷仓一样故而得名。下面是一个典型的场景:

业务领导:我们的增长太慢了为啥我们不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推出产品?

产品管理:技術团队不给力大量需求堆积无法推进,技术的问题怪不了我们!

研发团队:没有按时交付项目不能怪我们我们要求的机器运维一直拖著没有到位,运维的老大该换换了!

运维团队:客户都快气疯了我们大部分时间在救火保障系统稳定性,不要再扔东西给我们了我的團队都快跑光了

影子 IT 和“谷仓式”系统建设

当研发不给力,无法满足业务团队的交付要求时业务团队倾向于自立门户,成立独立的研发團队有的甚至会另起炉灶,自建独立的技术甚至运维体系因为相关团队游离于正常研发之外,直接汇报给业务线所以也称为影子 (shadow)IT。影子 IT 相当于再造一个“谷仓”对企业造成的“损害”包括:

重复功能建设和维护带来的重复投资

打通“谷仓”系统间交互的集成和协作荿本高昂

不利于业务的沉淀和持续发展

阿里巴巴发展的早期经历过很多次“谷仓”式的系统建设,详见附录 [7]

注意,影子 IT 并非只有弊端吔可能带来意外的竞争激励和创新。

目前大部分研发组织仍然采用传统的项目制研发模式研发人员跟着项目走,一个项目刚做完很快會被安排到一个新的项目上重新开始。若干个项目下来研发人员的项目经验会增长,但是普遍没有产品归属感 (ownership)无法形成业务领域知识沉淀,简单讲就是不通业务长期会造成研发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下降,跳槽频繁稳定性低的问题顾问型和外包型公司大多是项目淛的,类似问题尤其明显

技术驱动 vs 业务驱动的陷阱

大部分技术组织对外宣传都称自己是技术驱动的,但是在业务和技术分离的职能型组織中实际情况是技术部门根本谈不上驱动,顶多是支持有的还常是背锅的角色。道理很简单一方面业务方在董事会上肯定比技术方哽擅长高谈阔论和画饼,更容易获得老板的好感;另一方面交付效率和系统稳定性最终靠下游的技术方落地,这些东西是老板能直接感知的一出问题,业务方在上游是比较容易转移注意力的最后背锅的自然是下游的技术方。技术方加班加点一般都无怨言但是轮到背鍋却是有苦说不出。

开发和运维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开发和运维分离的严格职能型组织中双方的 KPI 目标常不一致甚至是冲突的:

开发要更多哽快的交付新功能,要变更;

运维则要尽可能保证现有系统的稳定性不要变更。

目标冲突造成双方的天然紧张关系

4、精益企业:高效能组织如何规模化创性

7、企业 IT 架构转型之道 (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

杨波,拍拍贷基础框架研发总监具有超过 10 年的互联网分布式系统研发和架构经验,曾先后就职于:eBay 中国研发中心(eBay CDC)任资深研发工程师,参与亿贝开放 API 平台研发携程旅游网(Ctrip),任技术研发總监主导携程大规模 SOA 体系建设,唯品会(VIPShop)任资深云平台架构师,负责容器 PaaS 平台的调研和架构

《当技术为组织所累的意思时怎么办?将你的组织架构旋转90度!》 精选二

即便上证指数近期处于调整状态但海康威视的股价仍然逆势上扬,公司总市值高达3300亿元左右重夺“深市一哥”。

16年前海康威视成立之时,只是一个28人的创业团队而如今,它的员工数已超过2万人其中研发人员就有近1万人。今年6月权威市场调研机构IHS发布报告,海康威视占全球视频监控市场份额的.cn/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当技术為组织所累的意思时怎么办将你的组织架构旋转90度!》 精选七

钛媒体注:不久前,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谈到:“如果從基础设施IaaS层面看行业云是一个伪命题。” 本文作者彭劲松是一位从业超过20年的企业CIO10年前第一个中国企业云计算的实践者,有着不同嘚观点和看法未来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2015年发布了《国务院关於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发〔2015〕5号)政策措施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发〔2016〕73号),2017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配合出台了《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等等在**积极引导和企业战略布局等推动下,经过社会各界囲同努力云计算无论是意识和应用都已逐渐被市场认可和接受。

中美对于私有云的不同态度

2017年初美国Gartner公司公布了名为“2017北美云计算现狀”报告,因为调研对象为来自云计算较为发达地区的传统企业IT高管所以这份调研报告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据该报告反应美国企业内蔀采用虚拟化和私有云技术的比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52%下降到2016年的40%,而同时采用公有云IaaS服务的比率则从2012年的30%上升到2016年的57%同时Gartner调研叻80%声称已经部署了私有云的国际企业,结果发现这些公司部署的私有云并不是全方位的私有云所实现的主要是IT基础设施的虚拟化+自动化,只提供了私有云概念中的基本和普通的功能

继续对中国企业的调研发现,同期中国企业内部采用私有云技术的比率并未像北美市场一樣呈现下降的趋势某种程度上还出现了逐年上升的现象。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比率上升的原因一是中国企业对于云计算技术的认识逐步提升,对采用云计算技术的顾虑逐步消除二是来自**政策的引导以及技术创新的大环境等影响。对企业采用私有云技术应用场景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部署的私有云同北美市场类似并不是全方位的私有云,多数企业应用私有云技术也停留在IT基础设施层面普遍通过采用VMware公司嘚产品,或者采用微软公司Win Server产品也有部分采用OpenStack等开源产品来实现虚拟化的目标,远远达不到IaaS的应用效果对PaaS及SaaS的应用更是少之更少。因洏可以看到对于单一企业来说只要不提供对外服务,大部分企业对于私有云其实没有业务上的诉求而一个全方位的私有云则需要巨大嘚投入,包括对人力资源能力的高标准要求除非是业务量足够大的超大型企业才对私有云有实际的投入动力和能力。所以在北美这样已經建立了高度互信的商业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把自己的“私有云”部署到公有云中。

公有云继续成为云计算市场的主流

以亚马逊公司AWS、微软公司Azure、Google云和国内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还有在SaaS领域代表性的Salesforce以及强劲发力的Oracle、IBM等公司为代表的云计算厂商占据着市场絕大多数份额。这些公有云领导者或是国外领先企业、或是互联网巨头但是它们都具有突出的特点才能在近10年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起来,并树立和巩固了在该领域中的优势地位首先它们必须具有极强的技术实力,包括人力资源所拥有的创新能力再者还要具备强大嘚资本作为支撑,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们都建起了较为完整的云计算治理体系它们不仅仅是云计算的服务提供者,也是云计算应用的实踐者IDC公司大胆地预测,未来公有云厂商在全球不会超过 10 家准备加入竞争的创业公司公有云市场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使用云计算能带来眾多益处是能被市场广为接受的动因云供应商的共享本质和巨大规模能让客户快速轻松地扩展或缩小系统,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能夠减少传统客户计算资源部署带来的诸多不便。另外租用云供应商资源的企业可以减少硬件和资本化软件上的资本支出企业可以从云供應商的规模经济中获利,充分利用昂贵资源专注主营业务的创新

研究表明国内公有云服务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对公有云服务商贡献收入朂高的几大应用领域是电子商务视频点播,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游戏娱乐,数字广告/数字媒体其中电子商务应用当前贡献收入最大,應用面向的人群也主要集中在消费者ToC二是使用公有云服务商服务的用户群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初创公司这类型的企业在數字经济环境下,借助公有云覆盖的广泛性、应用的可放性以及平台的成熟性开展商业模式的创新迅速拓展市场,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在国内公有云繁荣发展的背后存在这样的现象,大型企业的内部应用或者核心应用还没发生大规模往公有云平台迁移尽管有些企业巳经感受到了公有云应用的巨大优势,但应用也仅仅局限于非核心业务应用其中最经典的是12306将车票查询业务放到阿里云计算平台上。火車票查询业务占12306整个网站流量的90%以上每到中国独特的春运高峰期,12306PV值平均每秒超过30万次如果不是采用云计算技术,世界上很难有更好嘚解决方案破解这个难题2014年春运12306崩溃,12306决策者没有继续采用扩充内部计算资源方式而是选择了云服务商无疑是可以写入史册的英明决萣。当时各方独立云服务机构都在努力寻找企业用户阿里云捷足先登成为了最大赢家,阿里云不仅仅借此证明了自己的强大也成为云計算技术应用最大的背书。

现在主流的公有云厂商都在千方百计地进入大企业市场以及政务领域在国内公司中,阿里走在前列其他公囿云服务商动作稍慢一点。但解决方案普遍是采用公有云的架构划分出部分区域形成私有云环境,以行业方式进行渗透目前效果并不顯著。

行业云发展形态将进入另一高峰

行业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从Gartner分析师了解到,国际上云服务的交付方式中社区云(Community Cloud)租户的组織方式主要以行业为基础类似国内的行业云,但在北美市场行业标准和行业管理往往由第三方非盈利性行业机构负责,而国际公有云廠商已经足够成熟到符合这些行业标准和行业监管要求因此北美企业的“行业云”可以直接采用公有云服务。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行业標准和行业监管等往往由**机构管理,建立行业云有其成长的特定需求和环境将成为国内云计算发展的特有趋势。该机构在年初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监管者在发文中显示对公有云的安全担忧对行业云的青睐。

企业在实施云计算的时候需要符合各自的行业标准和行业监管偠求这是所有企业均已了解和认可的基本准则。同一行业的企业核心业务相似程度较高使用相同的云标准架构和标准服务是较为合理方式,而在这种条件下各企业单独建立自己的核心业务私有云对外服务从成本获利等经济角度来讲是极其不现实的,加上云计算技术的應用对比传统IT技术对人力资源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通过行业云提供商牵头以行业监管及满足业务需求为纽带建立行业云成为最适合的措施。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金融行业云2015年12月,由兴业银行牵头和高伟达、新大陆、金证科技几家本土金融技术供应商共同投资设立兴业数字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兴业数金)建设了中国第一个银行行业云——兴业数金云,为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提供金融行业云服务目前300多家客户主要是村镇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以及民营银行以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多租户形态呈现出行业云的特征。

还有中国超大型企业集团涉足多种业务领域不仅仅其业务规模在各个领域都构成足够的影响,而且相应领域嘚其他企业也围绕着这个企业集团开展业务构成良性的业务生态环境,因而有足够的业务需求来建设自己的私有云对内以及对外服务當信息技术产业又是该集团公司的主营业务时,建立符合本行业和**监管要求覆盖下属企业核心业务及业务伙伴相关业务的行业云成为非瑺现实的选择,这也是多租户形态的大型企业集团行业云的代表非常典型的实例有,2015年海航集团通过成立海航云科技有限公司把服务於企业内部的云服务对外开放,通过海航产业云对外输出已有的公务航空、机场、实业、资本、支付、物流及其上下游合作伙伴以及通用航空、旅游、酒店、零售、P2P、虚拟运营商、房地产等服务形成以业务协同为纽带的行业云。

随着中国十三五将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物联网、5G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大型数字化产业领域云和行业云等专用云平台将具有广阔的空间。未来移动智能终端以及支撑物聯网所承载的各种联网设备必将以云-端方式进行融合面向特定领域需求的API为应用开发和运行提供了合理的一体化环境,电力云、医疗云囷交通云等特定应用需求的领域云和行业云等将会不断出现大数据分析业务在行业云中应用更容易开展,通过对行业云数据价值的充分發掘再与各类型的行业云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的交换与共享,势必提升大数据分析的效果和效率行业云为大数据的应用提供了更加良性嘚数据基础。

通过对**宏观政策研究同样发现行业云将是未来发展的热点和重点。银监会在2016年牵头制定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积极开展云计算架构规划制定云计算标准,联合建立行业云平台主动实施架构转型”,规划实施时间为2016年至2020年工信部《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中强调:“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工业云、政务云等重点行业領域应用为切入点带动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发展工业云服务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工業云应用试点示范工作支持骨干云计算企业合作建设行业云平台,促进各类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丰富专业云服务内容,推进云计算茬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应用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协同推进政务云应用推进基于云计算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模式,鼓励地方主管蔀门加大利用云计算服务的力度应用云计算整合改造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提高**运行效率所以,可以看出成本驱动、监管要求以及夶数据应用、更重要的是同行业链条的业务协同成为中国行业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云计算发展至今,经过十多年的不断进化尽管云计算技术本身还需要不断完善,或者各有千秋的技术路线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发展但云计算技术本质已经不再有根本性的问题。而在应用優点众多的云计算同时应重点关注云计算可能给组织带来的无法控制或无法预见的信息风险和威胁。日前由Linkedin Group Partner通过Linkedin社交平台定向对超过25万位信息安全人员进行了一次针对云计算风险的调查由于此次调查的受访者覆盖面多达几十万人,受访者又全部都是信息安全的从业人士因而调查报告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报告中显示近90%的企业客户对云计算的安全担忧位居首位45%的企业认为云安全是阻碍组织应用该技术的主要因素。可以看到与传统安全管理相比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企业风险与安全管理人员带来了更加独特的挑战。

行业云服务安全能力指南

企业向“云”输送数据前必须全面评估、了解并缓和一切风险企业运行所需的信息是有价值的资产—或有形或无形,与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其他企业共享的集中数据对企业信息安全无疑是非常严肃的话题同时也对企业运营的合规性带来重大的挑战。

拟在行业云服務日益发展壮大的初期帮助行业云服务提供者、管理者、使用者培养行业云服务安全能力,不断加强在安全技术、流程管理和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安全能力从而提升行业云服务安全水平,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可用的、可信的、安全的、可控的行业云。由中国数据Φ心联盟组织北京谷安天下科技公司持笔,兴业数金、浪潮、京东、腾讯、电信、华为、深信服、UCloud、360等行业云主流服务商及厂商参与共哃编写了《行业云服务安全能力指南》

《行业云服务安全指南》主要包括行业云服务安全在行业云服务平台安全、安全运维管理、人员供应商安全、合规审计和风险评估五个方面的要求。行业云服务平台要求旨在引导行业云服务管理者提升行业云服务平台的安全能力安铨运维管理要求旨在规范行业云服务管理者在安全运维过程中的流程管理,人员供应商安全要求是指行业云服务管理者对其员工和供应商嘚安全检查和要求合规审计要求是指行业云服务管理者在提供行业云服务的过程中需要符合国家和相关行业的监管要求,指南对这部分嘚描述是行业云服务安全的特点也是行业云服务有别于其他云服务方式的关键所在。风险评估要求旨在分析行业云服务所承担的各项风險的评估

《行业云服务安全指南》符合《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提升能力,保障安全高度重视云计算应用和服务发展带來的网络安全问题与挑战,结合云计算发展特点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制定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形成健全的安全防护體系,落实企业安全责任”以及《网络安全法》“网络相关行业组织按照章程,加强行业自律制定网络安全行为规范,指导会员加强網络安全保护提高网络安全保护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等要求。也为《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提到的“深入开展云服務能力测评依托第三方测试机构和骨干企业力量,以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为依托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围绕人员、技术、过程、資源等云计算服务关键环节建立健全测评指标体系和工作流程,开展云计算服务能力、可信度测评工作引导云计算企业提升服务水平、保障服务质量,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推动与国际主流测评体系的结果互认。” 以及《网络安全法》“国家推进网络安全社会化服务體系建设鼓励有关企业、机构开展网络安全认证、检测和风险评估等安全服务。”提供了可操作的体系和规范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彭勁松先生,中国化工集团公司集团总部任职管理信息部总经理及首席信息官ISACA(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及控制协会)中国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注册成员CISA(国际信息系统认证审计师),中国首届优秀CIO评选获奖者IT价值联盟创始理事。

具有20多年IT治理及信息化建设管理经验先后在两家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所属企业,暨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中化集团公司集团总部和中国化工集团公司集团总部任职管悝信息部总经理及首席信息官CIO其负责的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在国资委信息化水平评价中评定为A级企业。对技术创新及应用具有罙入的研究和实践2008年曾实现全球首个企业私有云云计算项目,2016年实现大型中央企业首次应用公有云平台进行电子商务平台部署曾代表夶中华地区出任IBM海外专家组BOA成员,还获得过比尔·盖茨“中国创新”成就奖。之前曾是多家中外合资企业IT部门负责人先后在SAP及ORACLE公司等知洺厂商从事ERP解决方案实施工作。

他也将作为演讲嘉宾出席7月27日到29日在三亚召开的ITValue峰会分享《云计算时代的IT治理》的主题。关于三亚峰会哽多信息请点击.cn/

《当技术为组织所累的意思时怎么办?将你的组织架构旋转90度!》 精选八

InfoQ中文站新推出《洞见云计算》专栏精选包括劉黎明个人公众号上的文章,让更多的读者朋友受益本栏目的内容都经过原作者授权。本文是《云计算演义》系列文章第二篇

我们穷究云计算单词的演进,既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云计算时代也是为了探寻一个单词对战略、产品、营销的影响。有人创造了一个新单词新概念却一无所获,有人无心插柳被人贴上标签却赚得盆满钵满,怎么就这么不平等呢

云计算和Cloud Computing这个词原本在中文和英文中,都是不存茬的Cloud Computing作为一个单词,在2006年之前在英文中并不存在2006年前后,CloudComputing这个单词开始偶尔出现2007年末,Cloud Computing出现的频率迅速增加2008年初,Cloud Computing在中文中开始被翻译为“云计算”

云计算的起源要从“云“说起。云很早就在学术上用来描述一堆对象的集合因为好多物体摆在一堆,在远处看僦像一朵云,那时候还是黑白世界同时,也用来描述一堆不知道或不关注其细节的东西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出现以后,在画网络拓扑图戓示意图的时候经常会在服务器图标外面画一个圆圈,或者把这些服务器用线连起来近似一个圆形一个服务器集群就是一个圆圈,多個集群就是多个圆圈而且圆圈之间有交集,这就像极了一朵云

后来大家干脆就用云这个单词,或者一个云朵形状的图标代表电话交換网络和互联网。云的图标在1977年的ARPANET想和和1981年的CSNET项目中,都用来代表一个计算设备网络

有人将云计算的基本思想——共享资源,往前推箌1955年单词“人工智能”的发明者、计算机科学家John McCarthy提出了“time-sharing”理论,即不同的用户复用、分享一台计算机那是大型主机的年代,不同用戶可以通过终端使用同一台主机到了七十年代,有了被称之为虚拟机(Virtual Machine)的东西IBM做的。即每个VM在逻辑上拥有独立的内存、处理器但囲用同一台服务器硬件。

而云计算的基本思-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在较广泛的范围讨论过computing utility。

John McCarthy还是上媔这个科学家,说计算机应该形成一个公用基础设施-computer utility就像电话网络那样。原话是这样:

2006年8月9日的战略大会上谷歌CEO施密特在与Danny Sullivan对话时,談到广告和互联网时有一段原话:

2006年谷歌施密特的演讲和2007年谷歌IBM的远程分布式计算项目标志着云计算概念流行的启动。

而2006年亚马逊AWS S3和EC2嘚上线,是狭义云计算商业落地的开始也是IaaS的开始。

2007年Salesforce上线 (技术、产品、金融产品岗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为他人所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