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育一方生灵,千百年来都是如此,在依法治国无处不在的法律铁拳之下 的今天

【毛主席语录章】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毛主席语录章】默人
&来自农村的毛泽东,深知水利对农业的影响,历来十分重视水利。 &
&早在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发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的号召在延安时,毛泽东也十分关心水利,1942年底在边区高干会议上作报告时,提出了把“兴修有效水利”列为提高农业技术首位的方针。
&凡是在毛主席时代出生的人都应该知道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在那个年代被广泛地宣传和实践,尤其是在广大农村的农民群众中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竟然是毛主席远在83年前的1934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提了出来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这段话出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32页《我们的经济政策》(1934年1月)。也就是说,毛主席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发展农业的这个重大问题。因此,“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成为中国农业发展和水利建设事业的经典。
&从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不惊叹:毛主席看问题实在是非常远大、深邃、敏锐的,是真正的博大精深。
&文革时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曾被广泛镌刻在毛主席像章上,成为毛主席语录章上的一句经典名言。
&&&&&&&题图这枚是异形章,正文为毛主席语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副图为水电站、高压线铁塔、三面红旗……,背面铭文“长办革委会
&毛主席万岁”。
我的更多文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启示之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来源:新华网   10:06:00
【大小: 】【】【】
财经时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只有水,才能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大规模治水的开始,也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几千年来,“治国必先治水”。从都江堰到郑国渠,从白鹤梁到坎尔井,一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与水旱灾害持续不断斗争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几代水利工作者与全国人民一道奋力拼搏,一座座“长虹”凌空飞跃,一条条“巨龙”逶迤向前,一片片绿洲奇迹般诞生,一个个民生水利工程润泽山川……
  60多年间,水利事业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成就,为国家发展、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推进水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到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几十年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水旱灾害之苦。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经历较大水灾1029次、较大旱灾1056次,平均每两年多时间就有一次较大的水旱灾害。
  2000多年中,“母亲河”黄河平均3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仅1887年的一次泛滥就让93万同胞遇难,1931年的洪灾又使370万人丧生。
  的确,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生活的地域面临着像中国这样频繁的干旱和洪涝灾害,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江河曾如长江、黄河这般暴虐,也没有哪一个国家专门设立一个“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
  历史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之前,国贫民弱,山河破碎,水系紊乱,河道长期失治,堤防残破不堪,水利设施寥寥无几,残缺不全。偌大的国土上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库和一些塘坝、小型水库,江河堤防仅4.2万公里,几乎所有的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频繁的水旱灾害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历史不会忘记,早在瑞金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相继开展了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治淮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掀开了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新篇章。
  历史不会忘记,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大幅度增加投入,水利工程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小浪底、治淮、治太湖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陆续开工兴建。
  日,新世纪第八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科学定位、统筹谋划、全面部署……文件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成为水利改革发展新的历史里程碑,预示我国水利改革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六十载治水兴水,六十载山河换颜。新中国成立62年来,国家先后投入上万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跃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成效卓著。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7万多座,堤防长度29.41万公里,长江中下游干堤工程全面达标,黄河干流重点堤防建设基本达标,治淮19项、治太11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其他主要江河干流堤防建设明显加快,水利工程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
  今天,面对江河泛滥、洪涝肆虐而束手无策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扭转,“两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的局面得以彻底摆脱。防汛抗洪减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据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3.93万亿元。
  60多年波澜壮阔的治水画卷昭示我们,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水旱灾害十分频繁、治水任务异常艰巨的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水利事业发展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守八方平安,筑江河安澜的根本保证。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阅读点击排行
[沙黾农]巴菲特为什么准备(其实已经开始)投资中国股票?因为,全世界或...
[陈晓阳]逢低可以对新能源、电子信息、化工及中报业绩预增的个股适当关注...
[潘益兵]建议股友还是先持币观望观望为好,别急着进场,后面肯定有机会的...
[牧牛人]对于仓位较重的投资者我个人认为短期个股如果出现大幅拉升拉升大...
[股民老张]批评房地产商不讲道德!而地产商的口水反击,也为中国经济的恶搞...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010042号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
作者:马克利
发表时间: 14:07
来源:甘肃日报
[ 字号       ]
甘肃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拔2400多米、人均纯收入1400多元的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看望困难群众。图为习近平和八旬老党员马岗亲切交谈,了解生产生活情况。(新华社记者兰红光)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着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要努力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
  2013年2月。陇原大地孕育着勃勃生机。
  2月2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走农家,访社区,进市场,入车间,为乡亲们送去问候,在企业交流座谈,与群众共话冷暖。
  这是习近平同志当选党的总书记之后迎来的第一个春节。
  这个春天,陇原2600多万儿女倍感温暖、倍加振奋、倍受激励。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希望甘肃努力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
  每一次扬帆远航,都需要灯塔的指引。这是总书记对甘肃的重要政治嘱托,科学指明了甘肃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为甘肃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实践路径,确定了着力重点、奋斗目标,为甘肃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情嘱托,牢记心间;殷切期望,催人奋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甘肃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指引的方向前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汇集起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磅礴动力,正在奋力书写着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崭新篇章。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甘肃迈上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习近平
  甘肃,经济发展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原&字号产品多,&初&字号产业比重大;加上近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甘肃这个国家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
  甘肃,如何发展得更快些、更好些?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新理念引领新征程。甘肃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增强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的必由路径,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逐步改善。
  一幅波澜壮阔、史诗般的画卷,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
  金昌,&中国镍都&。
  和许多资源型工业城市一样,近年来,金昌遭遇了发展的瓶颈。从2013年开始,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下滑,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这个因企建市的城市,如何才能走出&矿竭城衰&的困境?金昌市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和发展路径依赖,另辟蹊径,向&以花卉产业为引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变&一条腿支撑&为&多条腿走路&,终于让昔日的镍都变得柔软起来,绰约的风姿,引来世人的关注。
  实践是最好的注脚。如今,&镍都&变&花海&。金秋时节,美丽的金昌处处能闻到薰衣草的清香,紫金花海让坚硬的工业城市伸出柔曼的臂膀,绽放出迷人的笑容。休闲观光、婚庆度假、婚纱拍照、研学旅游、中医养生保健等文化旅游新业态蓬勃兴起。2016年,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8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24.67%。
  从开矿到种花,从黑色到紫色,这样的转折,充满挑战,也契合时代发展的韵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要做好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这个&加法&,还得做好压缩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这个&减法&。
  钢铁行业近年坠入寒冬的冰窟。2015年,酒钢交出了史上最差的一份成绩单,堪称当年中国钢铁行业的&亏损王&。
  &酒钢最大的问题是与市场的匹配和契合严重不足,酒钢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市场紧俏的高科技产品,却生产不了。&这是酒钢集团作出的&自我诊断&。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
  在深入分析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关系后,酒钢主动压缩部分工艺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的产线产能,仅去年一年就压缩生铁产能100万吨、粗钢产能140万吨。
  与此同时,酒钢想方设法加大科技投入,瞄准高端进口钢材生产,建成了碳钢薄板连铸连轧、碳钢冷轧和不锈钢冷轧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新开发的两款热轧汽车零部件用钢和一款铁塔用钢首次进入成渝市场,打破了宝钢、马钢等钢铁巨头长期&垄断&成渝市场的局面。
  忍受阵痛,方能浴火重生;转型升级,才有后劲十足。从2015年亏损90多亿元,到2016年底盈利20.3亿元,一度陷入困局的酒钢集团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金昌、酒钢,堪称甘肃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代表。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工业体系,必须瞄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方向,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甘肃从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行业&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的现实出发,实施面向&深&字号、&精&字号的结构优化,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丰厚度。
  &&去产能,2016年压减46处409万吨落后煤炭产能、160万吨生铁产能、144万吨粗钢产能,先后两次获得国务院督查组的肯定;
  &&去库存,各地商品房可销售面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房地产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去杠杆,积极稳妥地降低企业杠杆率,一些企业资产负债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降成本,出台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40条政策措施,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7.6元,同比下降1.5元;
  &&补短板,提前半年实现贫困村动力电全覆盖,197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工率达94.5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甘肃经济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新的发展动能正在蓄积:5年来,生产总值稳定增长,一批批战略新兴产业、新材料、新技术产业不断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由6.6%提高到13.1%&&
  好的经济结构正在呈现:从2012年到2016年,第三产业比重由36.2%提高到51.6%,三次产业结构由&231&转变为&321&,去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比重之和。
  一切发展,都与改革相连。
  甘肃直面难啃的硬骨头,盯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改革进程,累计完成930个具体改革任务。
  &&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121项,减幅达64.1%;
  &&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市场主体总量翻了近一番;
  &&国资国企和非公经济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完成省属监管企业集团层面公司制改革,非公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47.6%。
  全面深化改革,为新常态下的甘肃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市场是双向的,经济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在&内向&调整的同时,甘肃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牵引改革。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让地处内陆的甘肃,有机会华丽转身,站到向西开放的前沿,转型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省委书记林铎指出,甘肃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要积极&引进来&和&走出去&,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2015年,兰州发出38列中亚班列;2016年发出104列;到7月中旬,今年班列数已超过去年全年。&在繁忙的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兰州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主任徐春花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2016年,兰州铁路集装箱场站成为甘肃省第一个铁路开放口岸。眼下,甘肃积极推进兰州、敦煌、嘉峪关三大国际空港和兰州、天水、武威三大国际陆港建设,大力发展保税区、物流中心,着力打造面向中西亚、南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交通和物流集散枢纽。
  2016年9月,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成功举办。习近平主席发来贺电指出,文博会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主题,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合作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今年9月20日,第二届敦煌文博会成功举办,让世界再次聚焦中国,聚焦甘肃,聚焦敦煌。
  连续举办22届的兰洽会,已经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贸盛会,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贸合作平台。
  在中国和白俄罗斯两国政府首脑共同见证下,甘肃聚馨30万吨麦芽生产项目协议入驻中白工业园;
  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由兰州瑞达进出口贸易公司投资建设的甘肃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项目已经竣工并投入运营&&
  千年丝绸古道,千里河西走廊,大漠戈壁的声声驼铃,成为历史的回响,取而代之的,是一列列货运班列的汽笛声,一架架飞机的轰鸣声&&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找准了发展的经纬度;在世界大舞台上,陇原经济的格局更加开放,步伐更加稳健。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好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甘肃要发展,必须从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2017年,中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在成立5周年之际,捧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34家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民营500强企业在此落户,培育出了一批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
  一座新城正在崛起:城区道路四通八达,彰显着国家级新区的发展气魄;路旁的景观绿化带郁郁葱葱,昔日荒凉的秦王川沐浴着生态文明;一座座工厂、车间鳞次栉比,充满着现代化的气息;居民小区规划整齐,&新居民&享受着繁荣文明的现代生活;生态园、游乐园、影视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观光;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的职教园区,这个秋季迎来了第一批新生&&
  兰州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陆续建成综合保税区、中川国际航空港、中川北站铁路口岸,加快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有望打造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引领甘肃对外开放实现新跨越。
  以兰州新区为&龙头&,甘肃按照中心带动、多极突破的发展格局,按下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快进键&:
  兰白都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加快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提高特色优势资源精深加工水平,中心带动作用日渐形成;
  河西走廊城市群强化经济通道功能,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酿酒葡萄、制种玉米等绿色有机农产品和丹霞风光等文化旅游业风生水起;
  陇东南城市群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着力打造电子电工电器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
  各地学习运用辩证法谋划未来,善于用十个手指&弹钢琴&,甘肃大地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交响乐。
  郡县治,天下安。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县域这个载体发力。
  加快甘肃发展,基础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
  位于定西中部的陇西,自古盛产中药材,享有&千年药乡&&西北药都&之称,但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如何将中药材产业打造成强县富民的优势产业?陇西县把标准化种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从源头上提升中药材品质,突出&有机、绿色、道地&的特色。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一家&虚拟养老院&的养老餐厅,了解有关情况,还端起一个盛满饭菜的餐盘,走到72岁的老人杨林太面前,轻轻送上,请他用餐。(新华社记者兰红光)
  好品质带来好口碑。经过多年发展,陇西被确定为&国家级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推动中医药加工由初级切片向饮片炮制、成药制造、保健品开发全产业链拓展,&千年药乡&,焕发出新的风采。
  今年4月,林铎到陇西县调研,在与市、县、乡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座谈时,就县域经济连发三问:&为什么抓县域经济?&&能不能抓好县域经济?&&会不会抓县域经济?&
  三问引三思。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由深入思考渐成广泛共识,终成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
  玉门,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精神&的源头。随着石油企业改制,一度陷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困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玉门市依托风能、水能、光能等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清洁能源产业,全市风电、水电等总装机容量达到370多万千瓦以上,一跃成为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新一届省委班子提出,甘肃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规划先行、创新驱动、产业支撑、要素集中、全链推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辐射范围广、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富民强县之路。
下好创新先手棋,拓展发展新空间,为甘肃加快发展注入新动能
&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习近平
  科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
  4年前,兰州金川科技园。当习近平总书记看到金川公司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大奖时,他的眼中,满是赞许和鼓励。
  在金川科技园高纯车间,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人员说:&你们现在使用的都是高科技设备,生产的是高科技产品,这些核心技术是国家迫切需要的,责任就在你们身上啊。&
  总书记的话,一直萦绕在工程师张亚东耳边。4年后的今天,他所在的高纯车间产品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兰州金川科技园成为拥有多家全资子公司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总书记殷切的嘱托,激励着金川公司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瞄准世界冶金科技前沿,加快建立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2015年10月,金川&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金川集团科研体系纳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宝。依靠科技进步,金川集团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产业附加值,综合实力迅速发展壮大。
  兰州金川科技园,一批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锂电池材料、镍钴锰贵金属深加工产品,源源不断地走下生产线,销往大市场。
  企业是创新的基石,是创新的主力军。科技创新又为市场主体的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在,天水华天科技成为全球第六大集成电路封装企业。
  惟创新者胜,惟创新者强。地处西北内陆的天水华天科技,之所以在激烈竞争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拥有如此地位,背后最重要的支撑就是创新。
  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甘肃省微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天水华天科技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等科技创新项目,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自主研发出多项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技术和产品。其中,2项产品分别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开关电源研制项目成功应用在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诸多领域。
  今年上半年,天水华天科技股份公司相关技术荣获&第十一届(2016年度)中国半导体创新产品和技术&。
  依靠创新,甘肃的传统产业告别&傻大黑粗&,更加智能更加绿色,开始向&中高端&进军。
  现在,在天水,长城电子、甘肃二一二电器公司等一批企业,瞄准科技前沿,重点发展以高端数控机床、新一代集成电路等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主的新一代信息产业,有8户企业成长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骨干企业。
  科技创新,在千里沃野上孕育成长,广阔的陇原大地收获着累累硕果。
  在甘肃航天育种中心,一粒粒种子遨游太空后,会拥有独特的色泽或鲜美的味道,借助高科技育成的航天蔬菜新品种,远销泰国、缅甸、格鲁吉亚&&
  在敦煌,省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选育出特殊类型棉花,棉纤维在特定基因作用下自然形成绿、棕、灰、紫等天然色彩,这是国内首次培育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彩棉&,成功地纺织出了国内第一批彩色棉布料,建成国内最大彩色棉生产基地。
  创新,使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的甘肃,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发展潜力。
  甘肃是欠发达地区,关起门来搞创新没有出路,走协同创新之路才是捷径。
  甘肃加强东西部创新联动,主动拥抱新产业、新技术,为发展提供&加速度&。
  日,甘肃依托兰州新区、兰州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白银高新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
  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是国家在西部布局的第一个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是甘肃创新驱动发展总体布局中的龙头。
  在兰白试验区获批建设之初,甘肃就与上海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达成了共建协议。
  此后,双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兰州高新区与上海张江自主创新区实施了&基金+孵化器+科技园区&的战略合作新模式,共建了兰州张江科技金融创新战略平台,基金规模已达10.1亿元。
  这一创新型的金融孵化平台,重点导入张江科技金融运营平台的信息发布、信用评估和信用增进、投资撮合、市场渠道开拓、重大专项申报等功能,使兰白试验区的孵化企业及时捕捉到了黄浦江边上国内先进的金融、科技等服务。
  2016年,投资5亿元的兰州高新区科技孵化大厦投入使用,引进了兰州高新区与上海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创新的战略平台。如今,兰州高新区已从上海引进兰州康之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龙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还将有10家高科技企业入驻。
  牵好兰白试验区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兰白试验区试验示范、带动引领的作用,甘肃不断拓展协同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加速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省委书记林铎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早日将兰白试验区建设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在兰州高新区,一幢黄白相间、普通的四层小楼内,一家名为&海默&的科技公司正在&默默&地做着中国品牌领跑国际梯队的大文章。
  静水深流。事实上,&海默&平静而不沉默,它拥有许多耀眼夺目的光环,堪称世界多相计量技术与非常规油气开发领域的佼佼者:其自主创新的多相计量技术,被国际能源界列为&决定未来油气工业成功的五大关键技术&之一;该公司生产的多相流量计,是世界多相计量领域唯一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品牌。
  拥有如此&绝活&,让&海默&在国际市场实力强劲、底气十足,与壳牌、中石油等能源巨擘牵手,成为世界多相计量领域四大主流供应商之一,产品已覆盖中国和中东、北非、中亚、东南亚等市场,销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海默科技从兰州走向世界,使中国创造的名气越叫越响,得益于自身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也得益于高新区为&海默&孵化、成长提供了沃土。
  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27个国家高新区之一,兰州高新区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政策叠加的优势,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和运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发展等领域给予奖励和补贴,大胆探索一条创新发展、产城融合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现在,兰州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发展到50万平方米,引进入孵企业1000多户,吸纳各类创新创业人才2万多人,构筑起&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从初始创业、企业孵化到成长加速、产业转化,全方位提供梯次载体和平台。
  现在,兰州国家高新区入驻企业达到5000户,已形成以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及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体系。承担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等多个项目,获国家专利720项,转化科技成果800多项。
  中国,将成为当今世界第四个实现重离子临床治疗肿瘤的国家&&
  经过4年建设,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疗肿瘤系统,日前在甘肃武威建成。计划10月开始临床试验,年底正式投入运营。届时,可为肿瘤患者进行重离子临床治疗,每年满足上万名肿瘤患者的需求。
  同时,甘肃建设的第二个重离子治疗系统项目&&兰州重离子治疗中心,预计今年年内完成所有设备的安装并调试。
  目前,重离子治疗是世界上公认的先进有效的治疗肿瘤的方法。相比传统治疗方法,对患者健康组织损伤最低、副作用最小,兼有物理学及生物学效应两方面的优势。
  重离子治癌装置,正是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重大科研成果。不仅使中国在重离子治癌硬件装置实现国产化,也在治疗肿瘤技术临床应用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这项重大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只是甘肃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加强产学研融合的一个缩影。
  成就来自创新,创新缘于科技。
  科技从何而来?
  甘肃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成一批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载体平台,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从而推动以应用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6年,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一项口蹄疫疫苗成果获得转让费8000万元,创下研究所单笔成果转让费最高纪录。
  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口蹄疫科学研究、诊断和咨询中心。研究所立足这一独特优势,很早就建立起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同时,通过自主研发成果转化、合作研发转化和&定制&转化等多种方式,与中牧股份等国内知名企业展开全方位合作,实现了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无缝对接。近年来,研究所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累计超过10.7亿元,又反哺于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形成了研发转化的良性循环。
  现在,研究所已累计研制用于口蹄疫等疫病的疫苗34种,诊断试剂近百种和兽药产品7个。研究所控股公司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2016年产值达到9亿元。
  作为首批入选全国&双一流&大学的兰州大学,目前已建成4个国家级孵化服务平台,并以学校技术成果为依托,组建了一批企业入驻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了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在产学研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中,甘肃在兰白试验区引领下,打造区域改革创新平台、产学研结合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了一批国家和省级科研中心,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个整体推进、次第跟进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十二五&以来,甘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由第25位提升到第18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1.3%,成功跃升至全国第二梯队。
  科技创新需要企业去践行,需要科技工作者破题,更需要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需要政策推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坚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2016年,《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出台。实施股权激励,实行成果转化奖励,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放开科研单位、企业用人自主权,放开科研人员经费使用权和设备采购权&&
  围绕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蹄疾步稳。今年,甘肃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拉开了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幕。
  既为科技创新松绑,又为科技工作者撑腰,一系列改革指向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科研人员放开手脚搞研究,铆足干劲搞创新,聪明才智得以充分释放,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甘肃还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变革,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激励机制,在科研立项、经费支持以及评价体系方面向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倾斜。
  打破体制机制&藩篱&,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开花。甘肃加快改革研发组织结构,完善项目评价制度,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政策链协同融合,使产学研耦合度从19.2%增长到33.5%。
  万众创新是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大众创业是推进发展的强劲引擎。
  甘肃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纳入&十三五&规划,实施陇原&双创&千亿元行动计划。&双创&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加速器,培育新经济新业态的重要孵化器,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助推器。
  作为全国首批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之一,张掖市积极推进以政府机构服务为主向社会机构服务转变,引导更多的社会中介机构和企业来承担公共服务功能,实现互联网与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的有效对接,推动更多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为推进人才集聚与产业深度融合,张掖市制定出台《张掖市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办法》,内含10条&黄金&优惠政策,以特许政策、特别机制、特优环境等举措,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体制变革的力量是巨大的。短短两年时间,张掖市建成投入运营各类创业创新基地45个,入驻入孵企业1200多户,吸纳就业16900多人,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成功之路。
  &双创&点燃创业热情,更激发着创新潜能。甘肃依托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建66个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各类众创空间达到103家,入孵小微企业3000多户,吸纳带动就业5.7万多人。2016年,科技部认定,甘肃拥有33家国家级&星创天地&,位居全国第五、西北第一。
  创新没有休止符。甘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全面发展战略,蓬勃的创造力找寻到了合适的出口,发展的新动力正在持续绽放。
粮袋子更满,菜篮子更优,桑田沃野释放新活力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习近平
  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旱塬定西的日光温室,蹲在地头察看马铃薯原原种长势,详细了解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
  总书记叮嘱,甘肃是我国农业文化发源地之一,农业自然条件多样,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这是找准甘肃农业自身定位的坐标,这是打开甘肃农业明天之门的钥匙。
  甘肃,&瘦&之于山,&瘦&之于水,&瘦&之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先天不足。
  甘肃要强,农业必须强;甘肃要美,农村必须美;甘肃要富,农民必须富。
  重新打量甘肃,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越来越足&&
  从陇东黄土高原到河西戈壁绿洲,千里陇原各地自然条件迥异,生态类型多样,农业物种资源极为丰富;甘肃光热资源足,昼夜温差大,水、土、气污染程度轻,特色资源禀赋突出。
  发挥自身优势,突破发展瓶颈,破解发展难题,甘肃发展现代农业新的激情得以迸发。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郑重提出,甘肃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民以食为天。习近平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甘肃完善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以水利和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5年来,全省粮食连年丰收,总产量持续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
  一个曾经为吃饭发愁的省份,实现了粮食生产由基本平衡到部分调出的历史性跨越。
  旱作农业,功不可没。
  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缺水是甘肃农业发展最大的瓶颈。
  &一下雨,雨水就收集在地膜下,保墒、保温、增产。&79岁的定西市通渭县北城铺乡徐阳村村民徐有谦活了大半辈子,怎么也没想到,依靠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现在金灿灿的玉米从自家的山旱地里,破天荒地&探出头来&,长成了&铁杆庄稼&。
  以前填不饱肚子的干旱地,穿上了&保墒衣&,变成了&大粮仓&。2016年,全省粮食总产1140.6万吨,仅旱作农业一项就贡献了704.7万吨,用36%的粮播面积生产了62%的粮食。
  旱作农业的&甘肃模式&,不仅确保了甘肃的粮食安全,也对全国北方旱作农业区的粮食安全生产模式探索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甘肃农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名片。
  &小、散、弱&的农业要想强筋壮骨,就得插上科技的翅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陡峭山路来到山大沟深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看望东乡族群众。图为习近平在村民马麦志家,和一家人唠家常。(新华社记者兰红光)
  每每想起日的那一幕,年近古稀的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名誉所长、省政府参事王一航总是心潮难平。
  那一天,在渭源县地头,他给总书记现场介绍了马铃薯种薯生产流程,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勉励在场人员:&甘肃马铃薯产业发展得很好。你们要进一步努力做好甘肃的马铃薯产业,要做精做深,做大做强。&
  种子,是农作物的生命核心;育种,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产命脉。5年来,头发越来越白,可王一航依然坚守在马铃薯育种的科研前沿,奔波在田间给农民悉心讲授着马铃薯种植技术。他参与选育出了从陇薯9号到14号的一个个马铃薯新品种,创造出了平均一年一个新品种的&奇迹&。一个个新品种通过试种,走进了广阔田野,走进了千家万户。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现在,甘肃马铃薯产业迅猛发展,马铃薯从养家活命的&土豆豆&长成了脱贫致富的&金蛋蛋&。2016年,甘肃马铃薯面积居全国第3位,产量居第2位。
  农业现代化,靠科技进步,也要靠创新驱动,观念和技术双向发力,才能迸发出现代农业令人难以想像的&魔力&。
  王玉霞是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的一位农民。当她第一次听到镇里要在六分村的荒漠上建温室、种瓜菜时,第一个念头就是&疯了&。谁不知道,那里&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连土都没有,咋种?
  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用事实说话:这不是&天方夜谭&。
  技术人员将玉米秸秆、牛粪和废蘑菇渣按一定比例配在一起,就变成了蔬菜瓜果生长的&土壤&;用石头、砖、水泥砌起日光温室墙体;然后是自动化卷帘、水肥一体化、智能化操控&&现代化组装的一项项新技术让人目不暇接。
  从不相信到积极参与,再到信心满满,2013年到现在,短短4年多时间,王玉霞已在肃州区的戈壁荒滩上搭建起了420多座温室。
  &戈壁滩上种出来的蔬菜品质特别好。&王玉霞说。一年四季,鲜翠欲滴的西红柿、辣椒、豆角、西瓜等瓜果,不但源源不断地从昔日的戈壁荒滩上生长出来,而且备受广州、上海、江苏、新疆等地客商的青睐,一座温室一年收益有2万多元。
  尝到甜头的王玉霞还成立了陇塬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600多户农户与她一道在戈壁上实现&致富梦&。
  戈壁农业,这一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让昔日的不毛之地生机盎然,堪称变废为宝,点石成金!
  在不打井和保持用水总量平衡前提下,甘肃合理开发利用河西走廊闲置的戈壁、沙地、盐碱地和丰富的光热资源,在适宜地区集成运用有机营养枕、水肥一体化、保护地栽培及光伏新能源等技术,将探索发展&戈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抓手。
  在戈壁农业的引领下,甘肃毫不掩饰自己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22年,河西地区沙漠戈壁将新建30万亩高标准设施农业,初步建立河西走廊农业产业带,将河西走廊打造成西北乃至中亚、西亚、中东欧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
  如果说超乎想象的戈壁变沃土,彰显了科技创新进步的力量,那么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调强优势,调大产业,则显示了甘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甘肃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供给。
  今年9月7日晚,兰州,甘肃国际会展中心。
  在2017甘肃农业博览会&品牌农产品市州长联合推介会&上,全省14个市州相关负责人竞相登台,为自己家乡的优质农产品&鼓与呼&,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营销盛典&&&
  &兰州的百合、韭黄、甘蓝等高原夏菜色泽鲜艳、菜香浓郁、营养丰富,在国内大中城市十分畅销,丰富了全国人民的&菜篮子&。&
  &张掖的蔬菜喝的是祁连雪水,太有名了,因为怕人上来哄抢,所以没敢带到今晚的台上来。&
  &想要美就要多吃定西的马铃薯,因为它是&白富美&&&白,就是马铃薯内瓤白沙沙,口感好;富,就是富含各种营养元素;美,就是具有很好的减肥美容功效。&
  一个个市州相关负责人如此自信幽默、妙语连珠,是陇原大地五彩斑斓的特色产业给足了底气。
  头顶还是这片蓝天,脚下还是这块土地,谁能想到,穷山瘦水、干旱贫瘠的甘肃,能有如此丰富的菜篮子?
  定西的洋芋,河西的制种玉米,平凉、庆阳的苹果,陇南的油橄榄、花椒&&现在,甘肃的牛羊肉、马铃薯、苹果、中药材、玉米制种、苜蓿草等多个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中药材、玉米制种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5位&&
  一个从种植到加工、储存、交易、研发、检测等较为完整的中医药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今年9月26日,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启动。
  草食畜、林果、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渐入佳境,食用百合、油橄榄、黄花菜、小杂粮、苜蓿草、鲑鳟鱼等一大批区域性特色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引人注目。
  曾经农副产品匮乏的西部甘肃,现在成为全国&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之一,也被农业部列入规划的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西北温带干旱及青藏高寒区设施蔬菜重点区域。80%以上的苹果、50%以上的马铃薯、35%以上的蔬菜、70%以上的中药材销往省外。
  不仅如此,新鲜农产品还漂洋过海,销往美国、欧洲、中亚、东南亚等74个国家和地区,丰富了&世界餐桌&。
  甘肃农产品要迈向更为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努力。
  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甘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传统农业向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引导和鼓励科技、经营等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发展,扶持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这些能够走向市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下,甘肃农业产业化扬帆起航,从低水平到现代化,从粗放生产到集约经营,从&种植+养殖+加工&&贸易+工业+农业&到&市场+企业+基地&&名牌+优质+特色&,甘肃农业底气越来越足、腰杆越来越硬,农业产业链不断增粗拉长,培育出一批有特色、有规模、叫得响、信得过的绿色食品品牌。目前,甘肃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累计超过1600个。
  在这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单枪匹马、跟风作业的农民联合起来抱团取暖,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在市场寻找起了真正的&黄金&。
  今年9月13日,在第十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甘肃省水果、蔬菜、中药材及国际产能合作推介会&上,张掖市发年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崔发年一口气签订了金额高达1.4亿元人民币的5份合同,将张掖的洋葱、土豆、胡萝卜、大蒜等卖到了越南。
  借助&一带一路&东风,2014年,崔发年创立的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客商合作,将家乡的蔬菜,也是我省第一批鲜活农产品直接出口到中亚,而且&一炮走红&。
  如今,甘肃蔬菜经霍尔果斯、喀什卖到了中亚、俄罗斯、西亚、南亚等地。
  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河西走廊开启&凿空之旅&,也打开了东西方农业文明交流融汇的大门。石榴、苜蓿等西域作物,从此根植于中原;中国的丝绸、茶叶等也借此道一路向西。
  悠悠驼铃,回响千载。&一带一路&建设春风化雨,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努力下,甘肃农业正在发生美丽的嬗变,一片片零碎分散的菜地、果园,正式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之中,成为国际农业产业链上一个个紧密相连的环节,环环相扣、利益共享。
  沿着古丝绸之路的&屯垦农脉&,外向型农业逐步成为甘肃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方向。
  这一方向,越来越清晰;这一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稳。
  重农固本,安民之基;&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如何稳住&三农&这块&压舱石&?&稳&,就是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行之有效的政策。
  &稳&字当头,也要在&改&字上做文章。&改&,就是要深化农村改革。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要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创新完善发展体制机制,尤其是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优化资源要素,激发农业内生动力。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作为全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9个整省推进试点省份之一,甘肃勇于担当、大胆创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这是农村产权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这是一项重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机制创新&&
  从今年9月开始,甘肃全力推动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各地农村正聚焦实行&股份制合作&这个核心,让农民拥有股份,打造&股份农民&,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实现&耕者有其股&。
  &三变&改革,正在成为千里陇原广袤田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破解当前&三农&发展瓶颈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的重大效应。
  &稳&,更要稳中求&进&、稳中有&进&,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进&,如何见实效?必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拓展产业链,激发新动能。在统筹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和特色村镇建设的同时,我省深度挖掘多种功能,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探索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碧绿的蔬菜,圆润的果实,袅袅的炊烟,望得见的乡愁&&当农业变得赏心悦目,集传统农业与现代时尚于一体的采摘游、生态游、养生游等旅游新兴业态在千里陇原不断涌现。
  厚植农业发展优势,培育壮大新业态。今年,国家级高原夏菜知名品牌示范县榆中县,打造起了全省首个田园综合体,并被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确定为全国8个田园综合体示范试点之一。在田园综合体,农业不再只是提供食物,而是被赋予休闲、养生、娱乐、文创等功能。
  这不仅仅是榆中的探索。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甘肃将打造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种植业&接二连三&,致富路越走越宽。在大西北,一场深刻的变革,已经起步。甘肃农业,迎着现代化的晨曦,加速&拔节抽穗&,茁壮成长;沧桑古老的黄土地,在现代农业的明媚阳光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扶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甘肃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习近平
  一种信念,凝聚着力量;
  一种梦想,昭示着未来。
  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开启了一场实现中国梦、夺取新胜利的伟大进军。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不辞辛劳,风尘仆仆,先后来到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临夏州东乡县布楞沟村,只为看最贫。他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同乡亲们手拉着手唠家常,询问粮食够不够吃,低保有没有保证,看病有没有保障,孩子有没有学上,年货有没有备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连片特困地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扶贫开发上,要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此时此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上,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8年的时间。
  甘肃,决不能拖全国后腿!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甘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采取超常规办法,大力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行胜于言、言行一致,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甘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在全国都是典型的。
  经过3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甘肃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终于圆了温饱梦。
  然而,甘肃的家底仍然让人如坐针毡&&甘肃仍有58个县区市分属六盘山区、秦巴山区、藏区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加上17个插花县区,贫困地区几乎覆盖了所有市州。
  2016年底,甘肃贫困人口数量排在全国第8位,贫困发生率排在全国第4位。
  而且,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
  今年,甘肃排查出以临夏、甘南和定西、陇南等&两州两市&为重点区域的23个特困县、40个特困乡镇和3720个特困村。这些地方大多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保障滞后,产业体系薄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甘肃的脱贫攻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在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等,总会提及甘肃、念兹在兹。
  对标中央要求,切实扛起责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短短4个多月时间,甘肃已连续召开省委常委会、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全省脱贫攻坚推进大会、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专题工作会等高规格会议,层层传导压力,强力压茬推进。
  夺取伟大胜利,务必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今年6月30日,省委书记林铎主持召开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研究出台了《关于调整加强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力量的意见》。
  聚焦&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新一届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把精力和心思聚焦到脱贫攻坚大决战上,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摆上重要位置,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将最强的领导力量、最优的帮扶资源向特困县乡倾斜。
  &&实施省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制度,实现特困县、特困乡省级领导联系包抓全覆盖。
  &&将省直和中央驻甘单位帮扶优势向特困县、乡倾斜,帮扶资源及能力最强的单位和企业被调整到特困县、乡。
  &&选优配强驻村帮扶工作队,确保62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靖远县2个&岷漳地震&灾后重建易地安置移民村都派有驻村帮扶工作队。
  &&继续实行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畅通精准扶贫&滴灌管道&。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今年6月26日,甘肃省脱贫攻坚推进大会现场,6名省级领导干部、21名省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13个市州有关负责同志与省委省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
  责任书就是军令状。甘肃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相关行业部门在脱贫攻坚中的责任,细化实化了&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五级书记&一起抓、部门联动促攻坚的大格局。
  追求梦想,离不开正确的方向;砥砺前行,更需要清晰的路径。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不让甘肃的贫困人口徘徊在小康门外,靠短期措施、常规手段难以奏效。必须以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中之重、坚中之坚来抓,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大力开展&绣花式&扶贫,真正把精细精确精微的要求具体化。
  全面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甘肃坚持问题导向,克服和纠正形式主义的问题,以全面查找问题、深入分析问题、扎实整改问题为主线,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特殊困难群体和突出难点问题,持续推动精细精确精微&绣花式&扶贫,全面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和水平。
日,习近平在南梁列宁小学亲切看望孩子们。
  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关键环节,甘肃今年归纳梳理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管理、扶贫资金、统筹协调等6个方面34个突出问题和95项整改措施,逐项明确责任单位、配合单位、落实单位和完成时限。
  在反复征求各市州和省直相关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突出问题整改方案》。这既是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负面清单,也是推进整改的任务书、时间表和施工图。
  精准扶贫,首先要搞清楚&扶持谁&,确保&扶真贫&,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找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2013年,甘肃识别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村6220个、贫困人口552万人,并建立了全省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今年又组织乡村干部、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开展&回头看&,挤出&水分&。
  甘肃坚持动态调整管理,脱贫的出去,返贫的进入,坚决纠正穷人被遗漏、富人戴穷帽问题,以识真贫确保扶真贫。
  精准扶贫,还要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十二五&以来,省级财政不断优化支出结构,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屡创新高。今年,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到127.84亿元,增长28.76%。
  甘肃着力破解脱贫攻坚资金&碎片化&管理、&撒胡椒面&分配的难题,搭建资金整合平台,改革资金拨付方式,将涉农资金切块下达到县,重点用于特困片带和贫困村、贫困户。2015年、2016年,整合省级部门涉农资金1008亿元。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必须用好管好。
  甘肃靠实各级各部门监管职责,强化财政监督和审计检查,深入推进&两查两保&专项行动,查处不正之风保障扶贫政策落实、查处腐败问题保障扶贫资金安全,使扶贫资金成为&碰不得的高压线&,有效防止扶贫资金&跑冒滴漏&。
  目标找准,管道畅通,又有真金白银,就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让更多&扶贫活水&瞄准穷根精准滴灌。
  扭住到村到户这个精准扶贫的核心,甘肃根据贫困村、贫困户需求清单,不断探索完善&七个一批&精准脱贫路径: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易地搬迁、生态保护、教育扶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及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实行清单式管理,使行业扶贫政策、资金、项目、力量进一步聚焦扶贫对象。
  这是精准施策、全方位出击的基本战术。布楞沟,在东乡语中意为&悬崖边&。4年多前,这里处处是破碎的耕地、光秃的山岭,村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
  进村入户嘘寒问暖,亲切看望东乡族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
  总书记的嘱托,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在中石化的帮扶下,一条20多公里长,平展展的水泥硬化路,将村子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还解决了整个布楞沟流域6个乡镇、20多个村、2万多群众的出行问题。
  吃水,也不发愁了。随着东乡县中西部农村人饮安全工程的实施,布楞沟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布楞沟村许多群众在自家院子最醒目的地方,自发立起一块刻有这样两行大字的水泥碑。
  路通了,水来了,漂亮的新农村院落盖起来了&&
  现在,甘肃所有建制村都通了沥青(水泥)路,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贫困户危房改造110多万户,实现了贫困村动力电、标准化卫生室、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产业富民是打开贫困枷锁的&金钥匙&,当务之急是让贫困群众拿到&金钥匙&,会用&金钥匙&。这就要增强贫困人口发展致富的能力,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
  布楞沟极度干旱,满目尽是黄土,两边大山寸草不生。
  难道这里的土地只能生长贫穷?
  东乡人擅长养羊。以前囿于缺水,布楞沟人不敢奢望养太多的羊,养羊最多的马建英也就养了16只。如今,水通了,路通了,政府大力扶持圈舍修建、发放养殖贷款,养羊变成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马建英养的羊增加到200多只,全村存栏羊已达数千只,今年甚至远销到了北京。
  思路一变天地宽。如今的甘肃,草食畜牧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等贫困地区传统主导产业方兴未艾,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新兴扶贫模式落地生根,为农民致富打开一扇扇崭新的门。
  位于秦巴山区的陇南,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风景秀美、物产丰富,但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大批的土特产烂在地里都没人要,形成了&富饶的贫困&。
  跨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连通网络里的近在咫尺。电商扶贫让陇南的特色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出了大山,卖上了好价钱。
  陇南市诞生了西北首个淘宝网市级地方馆、西部首家电子商务教学培训全日制学校。国务院扶贫办将陇南列为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试点市&,商务部也将陇南列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目前,陇南市开办网店已达上万家。&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以花椒、核桃、苹果、中药材等为代表的陇南特产在网络上销量持续上升,有效解决了贫困乡村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促进了农村增收致富。
  缺资金、贷款难,一直是阻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拦路虎&。甘肃激活金融扶贫一池春水。实现金融服务网点贫困乡镇全覆盖;创新实施1000亿元产业扶贫专项贷款、特色农业产业保险等一系列金融产品;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量身定做可贷款5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截至目前,累计发放贷款434亿元,惠及近400万贫困人口。
  &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扶贫,&扶智&是前提。
  &总书记坐在我家的土炕上,叮嘱我要让孩子好好读书,要有脱贫致富的信心。&每每想起总书记亲切的话语,布楞沟村村民马麦志心头总是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现在,布楞沟小学翻修一新,漂亮的两层教学楼,铺着绿色塑胶的小操场,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学校还前所未有地开设了幼儿班。
  让知识改变命运,避免贫困代际传递。&办学条件好了,曾经不愿让孩子上学的东乡人,现在对教育空前重视了。&布楞沟小学校长马春山激动地说。
  挪出&穷窝&斩断&穷根&。甘肃有200万人生活在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既然老天不照应,甘肃以易地扶贫搬迁为突破口,让深山里的群众搬出穷窝,走向全新的生活。
  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郭连德以前住在半山腰,几间土坯房漏雨裂缝,吃水不便,一天得挑三回。一下雨,泥泞的路就将他和村民们&锁&在了山中。
  现在,他们搬到了村部旁边的安置点新居。这里水泥巷道、农电线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白墙红顶的安居房宽敞明亮,自来水通到了灶台旁。郭连德还在卫生间安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浴霸,忙活一天,还可以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
  80岁的马岗,原本就住在元古堆村村部旁边。他享受了政府危房改造政策的福利,盖起了4间新房。
  &以前土坯房四周裂缝,下大雨时那个心慌啊,担心房子会塌掉。出门几乎没有路,吃水要到山沟里挑。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还吃上了自来水。这日子,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我们真是托共产党的福!&老人激动地说。
  其实,元古堆村最大的变化,还是村民思想观念的解放,从过去的&要我脱贫&变成了&我要脱贫&,大家提起精气神,迈开大步往前赶。
  &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的话语,铭刻在元古堆人的心间。
  扶贫首当&扶志&。在各级的帮扶下,元古堆村从方式方法、制度机制等方面入手,营造勤劳肯干的氛围,帮助群众树立起市场意识,主动对接市场,激发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元古堆村还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探索形成了&母畜寄养+农户分红&&资产收益扶贫&&互助增信金融扶贫&等6种产业扶贫新模式,不断拓展群众增收渠道。
  黄吉庆是村里的养鸡状元,但以前他可是个低保户。
  2012年底,乡里找到他,帮他协调贷款,鼓励他发展林下养鸡。在技术人员指导下,黄吉庆的鸡越养越多。这几年,他还清了10万元贷款,也还清了9万元的外债,日子越过越好。如今的黄吉庆,最爱看致富节目,考虑更多的是怎么创品牌、办网店,把鸡卖到更远的地方。
  脱贫有多难,这片黄土地上的人就有多拼。
  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在甘肃,种种&加强版&&创新版&的脱贫攻坚方法不断推出,很多&老大难&问题有了针对性解决方案,一条条脱贫致富的新路正不断在人们的脚下伸向远方。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如今,东西部扶贫协作对甘肃&两州两市&深度贫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实现了全覆盖:
  天津市从1996年起就对口帮扶甘肃,近年来重点帮扶甘南州及25个县区;2010年,厦门市对口帮扶临夏州;2016年,福州帮扶定西、青岛帮扶陇南。
  中组部、全国妇联、中国证监会、国侨办、国务院扶贫办、南开大学等中央、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等持续定点帮扶甘肃重点贫困县。
  你帮一把,我扶一程。甘肃除了强化定点对口帮扶、深化东西扶贫协作外,还创新社会参与扶贫工作机制,持续推动&行业协会&帮扶、&民企陇上行&行动,动员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力量,合力奏响扶贫开发最强音&&
  甘肃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92.19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22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3.2%下降到10.9%。
  展望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将首次告别绝对贫困。
  甘肃,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
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奏响&美丽中国&甘肃新乐章
&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习近平
  甘肃地跨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犹如一道屏障守卫着祖国西北咽喉之地,被誉为&中华民族挡风墙&。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定要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甘肃的新使命。
  屏障立,则生态安全;屏障废,则生态失守。
  甘肃,如何守护好生态安全屏障?
  因生态恶化,千里河西走廊,这条见证丝绸古道文明的璀璨玉带,一度成为&风沙走廊&。
  走廊东端,沙进人退,人退沙进。像一根楔子插进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民勤,危在旦夕!
  走廊西端,库姆塔格沙漠正在向世界瑰宝敦煌逼近。危机,咄咄逼人!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决不能让敦煌变成第二个楼兰!
  拯救,刻不容缓!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甘肃全力实施石羊河、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扎实推进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
  千里河西,无论是广袤无垠的戈壁荒漠,还是沙尘肆虐的风沙前沿,人们纷纷行动起来,防沙治沙、关井禁垦、人工造林、围栏封育、生态移民&&
  敢教日月换新天,不见绿色终不还。这个秋天,当我们再次踏进河西走廊,耳闻目睹了这样的景象&&
  在民勤,治沙成了人们生命中最响亮的声音。一个个草方格压下去,一株株草木长出来,一群群牛羊进棚圈,一座座流动沙丘被固定,肆虐的风沙开始收敛。
  干涸了半个多世纪的青土湖复活了,水面达到了25.16平方公里,阻止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握手&!碧波荡漾的湖水,随风曼舞的芦苇,成群栖息的野鸭,展翅翱翔的天鹅,生机一片&&
  西端,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疏勒河的滋润下,生机盎然。在这道绿色屏障温润的臂弯里,敦煌,如碧玉般安详。
  国家工程,绿色梦想。2013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甘肃省生态屏障建设,提升到了国家层面。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伴随着河西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步伐,长江上游、黄河上游和黄土高原三大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与修复同时展开,&两江一水&、渭河源生态治理规划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产业调整等重点生态工程同步进行。
  &栽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这是甘肃很多地方的现实。但再难,也要栽树!再苦,也要播绿!
  治荒播绿,治水稳绿,补种曾经消失的绿色,稳住濒临流失的水土&&
  2012年以来,甘肃争取国家发改委下达林业生态项目中央资金80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000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积108.84万公顷。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根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甘肃荒漠化和沙化实现可喜的面积减少、程度降低的&双缩减&态势。与2009年第四次监测结果相比,甘肃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9.14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7.42万公顷。
  绿色在脚下延伸,梦想在心间激荡。今年,甘肃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全面启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甘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环境风险和污染防治力度,努力让群众呼吸更新鲜的空气、喝上更洁净的水。
  今年6月11日,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举行。黄河之滨,林阴道上,一道红色的洪流迎着朝阳,向前奔涌。湛蓝的天空,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背景,让人心醉神迷。
  &欢迎来看&兰州蓝&!&这句浸满着骄傲、洋溢着幸福的话语,让兰州人引以为豪。
  &兰州蓝&,相对的是之前的&黑兰州&&&20多年前,兰州被戏称为&卫星看不到的城市&,严重的大气污染,使得整个城市像是被罩上了一个黑色的&大锅盖&。兰州人曾自嘲、焦虑:&太阳和月亮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市落实减排、压煤、抑尘、控车等一系列措施,空气质量逐年好转,稳步退出全国十大空气重污染城市序列。
  2001年,按照相对宽松的&老标准&,兰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只有119天。2016年,按照更加严格的新标准,兰州优良天数达到243天。
  一项殊荣印证了对巨变的认可:2015年底,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兰州市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近两年,全国172个城市185批次来兰州学习治理经验。
  &兰州蓝&,已然成为兰州的新名片。
  不止兰州,甘肃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2016年,全省14个市州平均优良天气率为83.6%,同比提高了3.3个百分点。今年1-8月份,全省14个市州平均优良天气率为83.6%,同比持平。
  水与空气,同等重要。甘肃省制定实施《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划定129个县级以上和938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143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
  今年8月,国家环保部发布上半年地表水情况通报,甘肃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92.1%,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6个百分点,没有水质下降和丧失使用功能水体。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必须珍惜。
  甘肃吹响土壤污染防治战役的冲锋号。出台《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实施《甘肃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154个重金属治理项目相继落地。同时,甘肃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国土空间开发得到进一步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摒弃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2013年以来,甘肃转方式、优结构,建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工业、建筑等领域节能降耗,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基本建成。
  &&资源型城市多产业共生发展金昌模式、农业主产区构建节水型社会张掖模式等30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省深入推广应用。
  &&产业结构调整得到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8大重点产业得以大力发展。
  &&循环经济建设成为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全省循环经济项目投资年均达到600亿元以上,有色与精细化工等12条产业链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3.6%。
  &&科技创新推动低碳发展。甘肃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16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3年下降19.9%,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咬定&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绿色经济,用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生态保护,甘肃正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大地增绿,农民增收。在平凉、庆阳,红彤彤的苹果畅销于全国各地,映红了村民的日子;在陇南、天水,主打&特色&牌的核桃、花椒、油橄榄、银杏等林果业&&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绿色就是希望,绿色就是生机。受益于美丽的山水风光,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分享起了旅游&蛋糕&。民勤县西渠镇号顺村,这个距离青土湖最近的村庄,曾饱受生态恶化之苦。如今,建成了集餐饮、住宿、娱乐、乡村文化于一体的号顺生态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傍水而居的人们作起了&绿色文章&,吃上了&生态饭&,农民变身产业工人,人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在甘肃,随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努力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2015年以来,美丽的藏乡甘南,将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了一场漂亮的&环境翻身仗&,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视线所及再无垃圾。
  藏区群众千百年的生活习惯得以改变,装扮一新的高原明珠焕发出璀璨光芒。
  把环境整治作为发展全域旅游、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性工作,向优美环境要效益,以良好营商环境促发展,塑造甘肃的新形象。如今,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的部署,甘肃各地纷纷行动起来了!
  将环境整治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各地各部门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因地制宜,系统治理、标本兼治、城乡联动、共治共享,推动环境治理不断向精细化、科学化、常态化推进。
  生态文明,归根到底,是对美丽心灵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保护生态环境,守望绿色家园,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甘肃向着更绿色、更健康的道路前进&&
  在甘肃,生态环保教育已被多地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通过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进课堂,甘肃广泛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实践活动。
  在甘肃,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了全省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党员干部带头践行良好的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在甘肃,生态文化被列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光盘行动、推广节能家电、资源回收、减少一次性餐具&&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推动全社会形成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
  &保护环境,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如今,这样的环保理念不仅在甘肃广大干部群众中口口相传,更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没有制度保障,绿色发展理念就是空中楼阁。
  近年来,甘肃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尤其是出现了祁连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今年6月2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督查处理情况及其教训的通报》,甘肃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已有上百人因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被问责。
  这场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问责风暴,彰显党中央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意志,犹如&猛击一掌的警醒&,引发甘肃广大干部群众深刻反思、强烈震动。
  今年以来,甘肃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批示精神和中央专项督查反馈意见,深刻反思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的教训,坚决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和修复自然生态。
  目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关矿业权、水电站、旅游等项目已全面停产停业,被破坏的植被正在逐步修复,各水电站已按规定下泄生态流量。
  痛定思痛,知耻后勇。甘肃上下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开展拉网式排查,切实解决各类生态问题,并把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作为反面教材进行警示教育,引导各级各方面和广大干部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形成了重视生态建设、推进生态建设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警示教训,刻骨铭心,发人深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
  眼下,如何真正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环境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已然沉重而现实地摆在甘肃的面前。
  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此作出了具体部署安排:
  &&健全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根据不同类型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完善差别化的考核制度;
  &&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
  &&加快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依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习近平
  在&朋友圈&晒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孩子上学了要晒,找到工作了要晒,单位涨工资了要晒,搬新房了要晒,买新车了要晒&&
  晒出的是个人的感受,反映的却是群众的需求,折射的则是一个国家的民生。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告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民生、保障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一枝一叶总关情。日,在兰州五泉菜市场,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蔬菜价格,察看市场供应。
  甘肃,受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限制,群众生活特别是农村群众生活水平与全国相比存在不小差距。
  保障民生,是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底线。
  改善民生,是目标,也是实现人民福祉的一个动态过程。
  定西,是甘肃省中部地区的代表,十年九旱,水资源极度匮乏。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甘肃省提出的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区的设想,由于种种困难,引洮工程&两上两下&。
  半世纪的渴望,半世纪的心血。日,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洮工程再次&上马&。
  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渭源县上湾乡,实地考察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设情况,并叮嘱说:&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日,甘肃人民翘首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供水工程,宣告一期工程正式运行。
  从这一天起,引洮一期工程正式通水。甘甜的洮河水穿山跨河,哗哗流向干渴了千百年的定西、白银和兰州的7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陇中大地,无数人为之激动万分、为之欢呼雀跃。受益人口最多的定西市,特意将当地一个广场重新命名为&圆梦广场&,并树起了一座&引洮圆梦纪念碑&。
  也是从这一天起,引洮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清冽的洮河水将一路前行,惠及平凉、天水等干旱地区,更多的人将迎来&有水的生活&。
  引洮工程全部建成后,受益区将扩大到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受益人口将达到425万,相当于甘肃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一杯水、一盏灯、一段路、一间房&&凡是老百姓关心的就是民生。甘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努力补齐民生短板。
  出行更加便捷,道路越走越宽。
  &&5年来,甘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9万公里,实现省际主要通道和市州政府所在地通高速公路、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农村通沥青(水泥)路5.1万公里。
  &&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592公里,兰新高铁开通运行,宝兰客专建成运营,甘肃进入高铁时代。兰渝铁路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北上西去,架起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第一条南北向的纵向大动脉,打开了向南出海的大通道,实现西南与西北、东南亚与中亚、&一带&与&一路&三大联通。
  &&民航机场达到8个,年客运量突破1200万人次。
  教室更加明亮,教育更加公平。
  如今,华池县五蛟乡杜右手村农民杜振山,除了在家干农活,还多了一项工作&&接送孙女杜雅馨上村幼儿园。2014年,杜右手村办起幼儿园,31名幼儿就近入园。
  以前,村里没有幼儿园,学前适龄儿童有的跟父母去了县城,有的去了外地,有的在家&留守&。
  乡村幼儿园的建设,为广大农村留住了文化中心,也留住了一个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留住了青壮年劳动力。华池县山庄乡尚湾村主任徐国林说:&有一面红旗飘在那里,村子就有了生气。&
  从陇东高原到甘南草原,从河西走廊到陇南山区,甘肃处处红旗飘扬,书声琅琅。
  &&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964所,实现建园总数、在园人数、教职工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四个翻番&,基本构建起了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结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大通铺&历史,基本消除了中小学D级危房,实现全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2016年底,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0%、94%和93%,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甘肃在这一系列民生目标上不断取得进展,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
  甘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民生政策,加大民生投入,连年实施惠民工程,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主要民生指标却稳中有升,近5年省级财政民生支出占比每年都在75%左右。
  实打实的真金白银的投入,让甘肃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越织越密,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甘肃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0万人。
  发展,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
  李海珠,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农民。今年3月,他向工作了26年的酒店递交了辞职报告,回到家乡当起了&农家乐&老板。在他外出务工的这些年,毗邻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后川村因为退耕还林变得越来越美:白墙青瓦风貌统一,车道、停车位宽敞整洁,上下水管网铺设完备。政府引导群众开&农家乐&,全村314户人中,已有78户经营起了&农家乐&,平均年收入10万元,最多的能挣60多万元。纠结了两三年的李海珠决定&豁出去&,回家乡自己干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发展,也为重点就业人群提供了一个实现理想、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
  何俊峰,2012年大学毕业后,成为广河县三甲集镇的一名村干部。近年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学电子商务专业的何俊峰提供了一个广阔舞台。在三甲集镇电子商务中心,他和同事们一起将当地22家企业生产的特色小吃、皮件服饰等产品通过网店销往了全世界。
  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
  就业稳,老百姓的收入得以持续增加。5年来,甘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3%和12%。
  &未富先老&是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
  如何解决好养老问题,考验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餐厅鸿瑞园店。
  得知兰州市已经办了52家虚拟养老餐厅,一年接待22万人次老年人就餐,政府补贴了近200万元餐费后,习总书记高兴地说:&我看这个虚拟养老餐厅一点都不虚,有这么多老人。你们用不多的资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件事做得很好。&
  习总书记的称赞,是最大的鼓舞。
  2016年底,在甘肃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虚拟养老餐厅已经有500多家,注册服务老人超过13万,累计服务老人100多万人次。同时,居家养老服务也从膳食供应,扩大到生活照料、健康医疗、文化娱乐、法律服务、老年大学、紧急援助等11大类70多项。老人打电话提出服务需求,15分钟内就可以得到相关服务。
日,习近平在南梁乡亲切看望老党员韩怀清。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期待、新诉求,坚持人民共创共享,甘肃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
  今年5月,天水市张家川县南川村白血病患者王哈又该化疗了,妻子马玉琴愁得以泪洗面。
  去年6月以来,王哈先后住院4次,新农合与大病保险认定的可报销住院费用为28.65万元,总共报销了21.83万元,自付6.82万元。再加上不能报销的特效药、检测费、陪护费、营养费,自付部分超过12万元。要进一步进行化疗,家里已经拿不出钱。
  在这个节骨眼上,乡村干部登门提醒马玉琴:有&三户一孤&人员大病救助保险可以报销。马玉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申请理赔,没想到5天后,县里的保险公司就将1.8万元交给了她。
  从2013年起,我省逐步建立完善大病保险制度,目前已覆盖全省约2210万城乡参保居民,累计为全省45万名大病患者报销15.94亿元,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报销的基础上提高了14个百分点。
  5年来,这样的改革措施不断推进,&病有所医&的课题实现了一步一解,健康事业同步发展。
  &&依托覆盖全省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的新农合省级结算平台,基本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
  &&一些重大疾病患者在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先看病、后付费,解决了重大疾病患者&跑路多&和费用支出负担重的问题。
  &&以&分级分工分病种+医保杠杆撬动&为抓手,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医疗机构监管,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实现了医师、患者、基金&三个下沉&。
  &&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甘肃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意见》,今年年底初步实现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直接结算。
  &&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全省14个市州的所有146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
  &&涉及妇女儿童健康的普惠性项目广泛实施,免费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覆盖全省所有县区,妇幼健康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大幅提高。
  梦想呼唤未来。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衔接甘、陕、川三省的甘肃省陇南市,在大山当中找条道路都难,更不要说有条铁路了呢。
  &什么时候才能坐上火车去富足的地方,让日子过得好些,钱赚得多些?&1996年,在不通火车的甘肃南部宕昌县阿坞乡各竜村,贫困的杨尕女在自家土坯房的墙上,用柴火画了一列长长的火车。
  日,兰渝铁路甘肃岷县至四川广元段通车。当年画在墙上的火车&破空而来&,变成了现实。
  在外地长年打工的杨尕女见证了这一圆梦时刻。
  在哈达铺车站,杨尕女东瞅瞅,西望望,不住地感叹:&以前把火车画在墙上,现在火车竟然开到家门口。&
  从百年前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出构想,到今日列车从黄河岸边、黄土高坡出发,今年9月29日,在历经9年攻坚克难后,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