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蓟县寺庙哪个寺庙可以给过世的人立牌位?

引言:我们几户在蓟县城内西南隅的孟姓人家属于离乡背井,漂流在外的散户,虽为孟柯家族后裔,因历史原因,已与本家宗祠和宗亲断绝联系。现今互联网发达,特将此贴发于网上,供几家后人参考。若能借此机会与山东老家即曲阜县大柳村的宗亲,取得联系,则更属莫大的幸事。望大柳村宗亲见此贴后,查一查过去的家谱,证实一下大柳村里,是否有迁移到蓟县(清朝时期称直隶省蓟州,民国二年改称蓟县,原隶属河北省,后划归天津市)的族人。甚盼。

序言:我家姓孟,祖居天津市蓟县城内西南隅村,听长辈人讲,我家的远祖是山东省的大柳村(属哪个县说不清了,据说村名叫大柳村。经查地图得知曲阜市陵城镇果庄小学西北侧有一个大柳村,大柳村北面是孟家林村)人,属于孟轲的后裔。因为解放后家谱损失,我在退休后清闲无事,便走访长辈,了解家族发展情况,将我们从山东流落到蓟县城里的几家族谱补续整理如下,以供族人和子孙后代参考。

    在清朝道光(1821——1850)末年或咸丰(1851——1861)初年期间(具体哪年长辈们说不清),山东曲阜大柳村孟氏家族的弟兄三人,挑着八根绳(指一条扁担,担着两个箩筐,每个箩筐用四根绳子拴住,筐上可以放行李,也可以坐小孩子),晓行夜宿、千里迢迢来到蓟州。

    这三个人都不是种地的农民,而是以油漆彩绘为主业的工匠,既会调漆刷漆油漆门窗家具,也会画画(水墨画和水彩画),裱画,写字(毛笔字),写对联,及裱糊屋子等技术活,属于工匠行业的人员。

    中国古代的庙堂、官衙和官宦豪绅的房子讲究室外雕梁画柱,室内粘贴彩纸(类似现在的壁纸),就如同现在的室内外装潢。因为油漆彩绘和壁纸都是容易退色的,所以这些豪华型殿堂式建筑,每隔几年就需要重新装饰一遍,这就给油漆彩绘的工匠们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可以说这些搞油漆彩绘、绘画裱画的工匠,主要是为寺庙和官衙的建筑服务的。

孟家弟兄远在山东曲阜,对蓟州并不熟悉,由于他们有个亲戚在蓟州衙门做官,向他们介绍说蓟州是京东名城,那种需要油漆彩绘的宫殿式建筑物特别多,城里边除了官府衙门之外,还有一宫三寺九庵十八庙,城外西面的盘山又是皇帝经常游览的名山,山上有一百多座寺庙。另外每年清明节皇帝都要从北京途径蓟州去东陵上坟,随行人员都是步行的,也需晓行夜宿和中途休息。因此,蓟州境内官道沿途有多处皇家的行宫和寺庙。这么多的豪华型雕梁画柱的殿堂式建筑,都需要进行保养和维护,每隔几年就要重新刷一次油漆,描一次彩绘。对于这些会油漆彩绘技术的工匠来说,在蓟州可以找到很多活干的,所以,这哥三个就结伴到蓟州来打工了。

    据说最初来的老哥仨都属于孟轲第69世孙——“继”字辈的,但不是同胞兄弟,他们来自三个家庭,各自都有其他弟兄在原籍照顾父母。三人中为首的哥哥已经三十多岁了,是带着妻子和一个儿子来到蓟州的,另两个堂弟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跟着哥哥出来闯荡的。

他们来到蓟州城里后,发现蓟州城里真的有一宫三寺九庵十八庙,城外寺庙也不少,尤其是盘山风景区,寺庙星罗棋布(老百姓传说盘山有七十二座庙、七十二座庵),这么多雕梁画柱的豪华建筑,就为从事油漆彩绘的工匠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可以使从事油漆彩绘的工匠常年有活干。加上州衙里亲戚的帮助介绍,他们接手的活还真是不少的,于是老哥仨就在蓟州城里西南隅村落户谋生、繁衍后代了。

    这三户孟氏的家族与原本在蓟县生活的孟氏家族,虽然老祖宗同是孟轲,但从宗族血缘支脉上看远得很,也都无宗族联系。

    过去中国人宗族观念很强,逢年过节是讲究祭祖的,这三家设有自己的临时“祠堂”,每年春节也要到“祠堂”去祭祖,叩拜祖宗牌位。

我小的时候,在合作化以前,过年时也跟着大人到“二老太爷”(我们这里称曾祖父为“老太爷”,称曾祖母为“老太太”)孟昭瑞家去叩拜“祖宗牌位”。我记得是在他们家堂屋内,靠后墙有一个两米多长“条案”(过去的一种家具,大约三四十厘米宽,两米左右长,一米左右高,下面有四条腿的桌子,但是没有抽屉),条案上摆放着秫秸杆扎的外面用纸糊的宫殿庙堂似的“小房子”。纸庙里又分成多个“小房间”,每个“房间”里放着一个木牌,上面有字(现在想应该是祖上先人的名字),大人说这就是“祖宗牌位”。纸庙外边的位置,摆着香炉和上供的食品,这就是我们这几家的“祠堂”了。

据说孟昭瑞家先人是族长,他们家掌管着来蓟县的这三大家的家谱,每家生了男孩,都要登记在家谱上。每年春天孟昭瑞都要代表我们三大家去山东老家参加祭祖大典,并且要把家谱报送给山东老家的总祠堂一份。解放后山东的祭祖活动没有了,新出生的男孩的名字也就没有继续上报。到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我们西南隅的孟家族人也不去孟昭瑞家祭祖了,他家摆放的孟氏家族的纸糊的“祠堂”,祖宗牌位失去了作用。1960年孟昭瑞病故时,他儿子孟宪华就把纸糊的“祠堂”、祖宗牌位和家谱当做殉葬品一起烧毁了。

    最初由山东过来的这哥三个都是“继”字辈的(注1),属于孟轲的第69世孙。经过一百五六十年,已繁衍到第八代(孟轲第76世孙)了。目前,最小的儿童是“令”字辈。居住地也从蓟县城内西南隅,扩展到西北隅、东北隅,还有的在天津市内、北京市内。即使过去的家谱没有烧毁,也应该增添新的内容了,为此,我代表西南隅孟氏的后人,对三大家的家谱进行补续。

    因为没见过过去的家谱,也不知文理体裁如何要求,只把相关情况简单叙述如下:

“继”字辈的弟兄三个。因解放后家谱损失,他们的名字说不清了,按年龄将他们暂称为孟继清,孟继明,孟继亮。他们的年龄和出生年月也无人说的清了,老年人只听说这三家的男人的寿命大多在60岁左右,也有的40多岁或50多岁就病故了。那年代出生的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比较高,每一家究竟生过几个小孩也说不清了,每一代人有几个女儿也说不清了。有的因结婚早或者生儿子早,繁衍的后代较多,有的因家庭贫穷,娶妻生子较晚,繁衍的后代较少,故三家后辈人差距较大。

     孟继清(真实名字、生卒年月不详):在山东老家排行不详,有无女儿不详,有二个儿子孟广福和孟广禄。

     孟继明(真实名字、生卒年月不详):在山东老家排行不详,有无女儿不详,有一个儿子孟广德。

     孟继亮(真实名字、生卒年月不详):在山东老家的排行不详,有无女儿不详,有一个儿子孟广亭。

    这三人不是亲兄弟,孟继清和孟继明孟继亮是同一个曾祖父,孟继明和孟继亮是同一个祖父。他们大概是在道光年间年从山东省曲阜县大柳村来到蓟州的,当时孟继清已经30多岁,带着老婆和儿子孟广福一起来的。孟继明和孟继亮约十七八岁,都未结婚,他俩是到蓟州以后才娶妻生子的。

他们三个到蓟州以后,开始了打工(俗称耍手艺)生活,主要是搞油漆彩绘。他们先租房居住一段时间,待积攒一部分钱之后,就自己置买房屋。孟继清是工匠师傅,挣的钱多一些,就在西南隅林家胡同(1959年县医院扩建,把林家胡同扩进县医院里了)路东中间部位,买了一处宅院,住的是一明两暗的三间茅草房。孟继明和孟继亮开始是学徒工,挣的钱少,二人就共同买了一处宅院,在西南隅塔东胡同路东四眼井的北部老任家后面(现梅花楼小区西侧的锅炉房处),也是一明两暗的三间茅草房,两人各住一间屋。后来积攒的钱多了,又在院内盖了三间西厢房,也是茅草房。两个人各有一层房,就有条件托媒人说媳妇,结婚成家了。由于他们娶妻生子时间较晚,他们的儿子和孟继清的孙子年纪差不多。

    继字辈老哥仨是靠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没有耕地,后来三家共同购买了一块墓地,在城外西北面的渔山后壶。“继”字辈的老哥仨的坟墓都在此地。因为渔山周围都是小块梯田,这块墓地面积不大,其后代有了自家土地的,也就不埋在这块孟家公墓里了。

    “广”字辈的共弟兄四人,他们都在五服上,年龄最大的是在山东出生,其余是在蓟州出生,但都是在蓟县长大成人,娶妻生子的。分别是:

    1、孟广福(真实名字年龄不详):总排行老大,是孟继清的长子,有二个儿子和二个女儿(注2)。

    2、孟广禄(真实名字生卒年月不详):总排行第二,未婚而亡,是孟继清的次子。

    3、孟广亭(出生年月不详,病故于1941年前后,享年六十多岁):孟继亮的独子,总排行第三,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4、孟广德(出生年月不详,年龄比孟广亭略小,病故于1937年之前):是孟继明的独子,总排行第四,有二个儿子一个女儿。

    第二代广字辈的哥几个是子承父业,和父辈一起继续从事画匠糊匠职业。满清时期维修独乐寺时,孟家子弟就参加了对“十面佛” (注3)的彩绘工作,子孙们都知道孟广福曾站在“十面佛”的肩头上给佛头上颜色。据说孟广福还曾受蓟州官衙委托,骑着驴到盘山周围山上山下,转了五天,回来画了一幅《盘山图》(类似从空中看盘山的鸟瞰图),位于盘山四周的寺庙佛塔等建筑,全部画于图内,描绘了盘山的全貌,交给官府(注4)。这个事一直在其子孙后代中流传。

孟广福由于年龄大,在清朝末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之前,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从事油漆彩绘、绘画、裱画的职业。而出生较晚的孟广亭和孟广德,则处于社会经济衰败时期,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到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大清政府给洋人割地赔款,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人民生活困难。而且从1898年戊戌变法以后,不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给西方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开放了传播领地,这不仅使那些寺庙逐渐的断了香火,而且雕梁画柱式的传统木质油漆工艺的豪华建筑,也逐渐被西洋风格的雕塑艺术的小洋楼所代替。这样一来,就使以为寺庙和楼堂亭榭的雕梁画柱经常进行油漆彩绘的劳务市场越来越小,迫使那些画匠油匠转入其他行业。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孟广亭和孟广德 已经不能再靠油漆彩绘手艺挣钱养家了,孟广德是以裱糊为主业了,孟广亭改为打零工和租地种庄稼了。

    从住房上看,没有多大变化,孟广福、孟广禄还是和父亲一起住在林家胡同路东那个小院,还是茅草房。孟广亭、孟广德也是和父母一起住在四眼井北面路东那个小院,也还是茅草房。

从坟地看,孟广福的坟地在蓟县城南马圈头,那里有一亩多耕地。孟广禄、孟广德和孟广亭妻子的坟地都在渔山后壶,孟广亭本人晚年和儿子去山区当佃农,葬于山里。这说明这三大家还是靠打工维持生活,还不是种地的农民。

    “昭”字辈的弟兄共五人,因为孟广福的儿子,与孟广德、孟广亭的儿子已出“五服”(直系血亲的第五代),就不再一起排行了。孟广亭和孟广德是四服上的堂兄弟,他们的儿子在五服上,还要一起排行。

    长子孟昭信(1877——1942),蓟县城内西南隅村务农,有三个儿子二个女儿。

    次子孟昭义(1886——1944),年轻时在天津市里说大鼓书,在天津市里落户,有二个儿子一个女儿。

    长子孟昭祥:总排行第一,(生卒年月不详,估计为1897——1917)未婚而亡。

    次子孟昭瑞(1899——1960):总排行第二,西南隅村农民,有三个儿子。

    独子孟昭凤(1901——1959):总排行第三,西南隅村农民,有三个儿子。

第三代昭字辈的哥几个的从业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与当时的社会变化有关的。在孟昭信和孟昭义成年时,虽然还是大清朝统治,可正是新兴的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扩大影响,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衰败的时期。西洋建筑的外表美观是石材为原料,用各种雕塑造型体现出来的,而这些雕塑一经成型,多年不变。中国建筑的外表美观是用木材为原料,在外边涂抹油漆彩绘体现出来的,油漆容易褪色,每隔几年就需重新彩绘一遍。蓟州是个小城,没有将相王侯的府邸,民宅中那种雕梁画柱的豪华型古建筑是很少的。过去在蓟县是以寺庙建筑为油漆彩绘的主要市场的,随着新文化的传播,寺庙逐渐衰落,油匠画匠们逐渐失业,只好转行另谋出路了。

孟昭信是学会了油漆彩绘的技术的,他也能写字画画,能调油漆刷油漆。由于这类活不多,就利用自己能写会算的特长,每年秋后都会有几个月被县政府雇佣下乡“起租”。因为满清时期北京的八旗贵族在蓟县有大量的土地租给佃户耕种,辛亥革命后,这些“旗地”被政府没收,分配给佃户继续耕种,但要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注5)。因此,每年秋后,县政府都要需雇佣一些能写会算的文化人帮着下乡收缴租税、俗称“起租”。于是,孟昭信在每年秋后,要当几个月的季节工,下乡“起租”。孟昭信认为靠以前的手艺挣钱困难了,就想让儿孙们改行当农民,就开始攒钱置买一些土地。后来随着自家人口增加,孟昭信又陆续置买了十几亩土地,并且在自家对门,也就是林家胡同路西置买了一处宅院,里面有三层(每层三间)茅草房,过起了以农业为主的日子。

孟昭义从小也跟父亲学习了油漆彩绘手艺,因这类活少了,只好另谋生计,他在蓟县参加义和团时到过天津,在那里有些朋友,后来他就去天津市里说大鼓书,妻子儿女留在蓟县。后来大女儿出嫁,嫁到蓟县东二营村刘家(其子刘义,蓟县建委退休干部,孙刘金刚,蓟县政府农办副主任)。不久,孟昭义的妻子病故,埋葬在城南马圈头那块地里。两个儿子随孟昭义去天津市里,成年后都在天津市里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了。

孟昭瑞和孟昭凤进入成年时,已经是中华民国时期了,当时正在拆了大庙改学堂,县衙门的审案大堂都拆了,改成了县政府的办公室,哪里还有油漆彩绘的工匠们的市场。所以,孟昭瑞做了专职糊匠,为那些普通房屋插“纸顶棚”(过去豪华房屋的顶棚是木制的天花板,普通房屋的顶棚是用秫秸杆插成方框状,外边粘贴花纸),同时也糊纸人纸马纸船纸车幡杆子哭丧棒等丧葬用品,勉强度日。一直到土地改革,孟昭瑞分得了自家对门——塔东胡同路西隆德号(大商铺)的三间西厢房(场房、砖瓦房)和十几亩土地,才算过上好日子。

孟昭凤则是学会手工做木梳的技艺同时卖木梳,属于小本经营,勉强养家糊口。后来,机器制作的木梳物美价廉,自然取代了手工木梳,到了日伪时期,孟昭凤一家就去遵化县马兰峪附近的铃铛峪去当佃户,租种别人家的土地。留下与孟昭瑞同在一个院里的三间草房,几年后被雨水浇灌坍塌了。日本投降后,蓟县开始搞土地改革,分房子分土地,孟昭凤闻讯后,全家回到西南隅,分得了原属吉德号(大商铺)的一层(四间正房)大砖瓦房和十几亩土地,翻身过上了好日子。

    “宪”字辈弟兄共十一个,由于三大家到“宪”字辈时均以出“五服”(注6),也就不再有总排行了。其中:

    三子孟宪奎(1920——?);1935年去北京读中学(注7),1937年参加宋哲元29军抗日,后无音信,估计已阵亡。

    长子孟宪章(1909——不详):在天津说大鼓书,子孙情况不详。

    次子孟宪宝(1925——不详):在天津市里当工人,子孙情况不详。

    次子孟宪山(1945——今):西南隅村农民,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三子孟宪友(1952——今):西南隅村农民,有二个儿子。

    第四代的十一个弟兄中,除去孟宪章、孟宪宝在天津市里落户,孟宪奎在北京读书时参军抗日以身殉国外,在蓟县的哥八个,不论出生于二三十年代,还是四五十年代,都是种地务农了。祖上流传的油漆彩绘、绘画裱糊等手艺彻底失传了,当然这也是客观形势造成的。

宪字辈的弟兄们,或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或生活在解放以后的计划经济时期,总的说是经济发展慢,人民生活不富裕的时期。蓟县城里在1984年的西大街改造之前,那种雕梁画柱的豪华型古建筑很少,油漆彩绘工艺没有市场,而且那时普通人对字画也无兴趣爱好,写字绘画裱画工艺也不发达。另一方面,房屋的装修也发生了变化,新兴的泥顶棚逐渐取代了纸顶棚,解放后的破旧俗树新风,土葬改火葬和平坟头运动,也废除了纸人纸马等旧的丧葬用品。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孟家的传统手艺自然没有了市场,所以,第四代以后的孟家子弟中,也就或做工或种地,各显其能了。

    “庆”字辈弟兄大约有十多个。由于孟昭义一家落户天津市里,与蓟县的族人联系不多,其后代庆字辈以下人丁情况不详,在蓟县的共有8人。其中:

    长子孟庆云(1925——1997):北京市离休干部,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

    次子孟庆华(1929——今):蓟县退休工人,有六个儿子二个女儿。

    长子孟庆余(1933——今):西北隅村农民,先后娶妻五人,无亲生子女。

    次子孟庆宇(1938——今):蓟县退休工人,有二个儿子二个女儿。

    儿子孟庆军(1978——今):西南隅村农民,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儿子孟庆怀(1960——今):西南隅村农民,有二个儿子。

    长子孟庆国(后改名文杰,1976——今):蓟县教师,有一个儿子。

在第五代庆字辈的弟兄中,留在蓟县的只有孟昭信的四个孙子是解放前出生的,其中:孟庆云自幼务农,日本投降后,头次土地改革中在村当村干部,后转到区里工作,脱离了农业生产。孟庆华15岁去铁匠铺学徒,后来一直当工人。孟庆余自幼务农,1958年北京当工人,1962年国家精简职工队伍,又回村务农。孟庆宇也自幼务农,1958年当兵入伍,1963年退伍,回蓟县当工人。孟昭瑞和孟昭凤的孙子都是1960年以后出生的,他们都是从小读书,考上大学的外出工作,未考大学的在家里务农。但是他们成年时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城里的农村已经没有了土地,村里的农民都要从事个体工商服务业等经济活动了。

    “凡”字辈的已知的有弟兄姐妹共19人,还剩17人。这三大家的后人均进入“凡”字辈,这代人中最早的出生于1948年,最晚的出生于2000年后,今后有的还要再出生。目前未成年三人(孟庆军家一子8岁,一女10多岁,孟文杰家一子10岁),已成年的是:

    孟凡生(1948——今):作者本人,蓟县退休干部,有二个儿子。

    孟凡荣(1948——今):东北隅村农民,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孟凡林(1956——今):东北隅村农民,有二个女儿一个儿子。

    孟凡义(1962——今):蓟县国企工人,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祥”字辈的,随着“凡”字辈的年轻人进入婚期,还将继续出生。目前已经有13男6女,最早的1972年出生,最晚的1999年出生。其中:

    孟繁荣有一子一女:孟祥文、孟祥玉(女);

    孟凡林有二女一子:孟祥艳(女)、孟祥惠(女)、孟祥东;

    孟凡明(北京籍)有二子:孟祥禄、孟祥鹏;

    令字辈的:截止到2015年10月底,在“祥”字辈弟兄中,只有孟大成、孟蓟成、孟祥文、孟祥男、孟祥飞、孟祥路6人已结婚,并各自生一个或二个小孩。目前,“令”字辈的已有4男3女,最早的2000年出生,最晚的2015年出生。

    今后,这三大家中,还会有“凡”字辈、“祥”字辈、“令”字辈的孩子继续出生,希望以后再有族人接续此家谱。

从第六代凡字辈开始,已经进入新中国新社会,三大家互相之间已无联系。孟昭信一门子孙较多,居住分散,虽然没出五服,互相联系也不多了,有的同辈弟兄间走对面也不认识。孟昭瑞家的三个儿子和孟昭凤家的三个儿子,都住在西南隅,自然熟悉,又知道是“当家子”(血缘关系较近的同族人),也显得亲近。孟昭凤家的三个儿子都在老宅院分家居住,既是亲人又是邻居,自然关系密切。但是,这三代人中,知道祖上老哥仨从山东到蓟县来闯荡,在蓟县城里成家立业的辛苦经历的人是不多的。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最初一起到蓟县来的老哥仨中,属于同一个曾祖父,其中孟继清的年龄最大,但是他并不是长门的,应该孟继明和孟继亮的共同祖父是大哥,孟继清的祖父是弟弟。孟继明的父亲又是大哥,孟继亮的父亲是弟弟。因为孟继明是长门家的,所以尽管继明、继亮都称继清为大哥,但每逢过年时,都是由孟继明(后来是继明的子孙)代表着三家,到山东老家大柳村去祭祖,续家谱——类似报户口(解放前孔家、孟家生了男孩子都要到老家的族长祠堂处去报名字,系家谱。孔府、孟府的总祠堂设有典户厅,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男孩子都要登记在册的),这三家的人们也都要到孟继明及其后代人的家里去叩拜祖宗牌位。

解放以后山东老家的宗族祭祖活动中止了,孟昭瑞也不再去山东祭祖续家谱了,1955年农业合作化以后,过年时我家也不再到孟昭瑞家里的“祠堂”去祭祖了。1959年蓟县医院扩建,林家胡同搬迁,孟庆华家搬迁到东北隅村,孟庆余家搬迁到西北隅村,孟宪增和孟庆宇家先搬到东南隅村,后来又搬回西南隅村。以后,这三大家的关系就淡薄了。1960年孟昭瑞病故时,家里摆放的纸糊“祠堂”、祖宗排位和家谱,都被其子孟宪华当作父亲的陪葬品一起烧毁了。

    为此,本人重新补写续写一下这三大家的族谱,并发帖于网上,也是为给三大家的后人们,留下一个记载。

注1、据孟庆华讲:从山东来蓟县的老哥仨到“庆”字辈,已是第五代或者第六代,三大家的老坟地都在渔山后壶,孟昭瑞父亲孟广德的坟地也在那里。他要称孟昭瑞的母亲为四老太太(曾祖母)。又据孟宪德讲:从山东来蓟县的老哥仨都不是亲哥们,他们的亲哥们在山东老家侍候父母。他家来蓟县的几代都是单传,他父亲孟昭凤爷爷孟广亭在总排行中都是第三。再根据“广”字辈三家未出五服,“昭”字辈两家未出五服,“宪字”辈三家都出五服;及渔山后壶有三大家的共同坟地,“继”字辈往上在蓟县无坟地的事实,推算出第一代来蓟县的老哥仨应该是“继”字辈的。假如是他们的父辈——“传”字辈的哥仨来蓟县,则应该有两个是同胞兄弟,与孟宪德所说“老哥仨都不是亲哥们,而是一家一个,他们的亲哥们在山东老家侍候父母”的说法不一致。而且蓟县也没有“传”字辈人的坟地,那年代交通运输不便,子孙都在蓟县落户,不可能把他们的棺木运回山东老家去。故此,我认定从山东大柳村来蓟县的老哥仨是“继”字辈的,根据“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的辈分排序,他们三人共同的曾祖父应该是“兴”字辈的。

另据孟宪才、孟宪华、孟宪山说,孟昭瑞和孟昭凤是一爷之孙,他们两大家遇到红白喜事(结婚、丧葬)都互相参与。果真如此,则应推算孟广德和孟广亭是亲兄弟,孟广亭为兄,孟广德为弟,这又与三大家都去孟广德家祭祖相矛盾,也与孟宪德说法不符。如果这样则应是广字辈的老哥三从山东来的,可这明显不符实际。因为孟广德和孟广亭与孟昭信年纪相仿,他们都是在蓟县出生的。估计他们是以孟昭瑞和孟昭凤一起排行为依据,认为他们应该是“一爷之孙”的。因为,按照蓟县农村在解放前后的风俗习惯,只有“一爷之孙”才一起排行,到第四代以后就没有总排行了。按照孟庆华等老年人的说法,过去孟家在五代以内都一起排行,出五服后才不排了。可能山东孟家习俗与蓟县当地有别,因此,孟宪才、孟宪山等人可能是一种误判。

    注2:据我所知,我们孟家昭字辈的有两个姑娘出嫁到城东仓上屯,一个嫁到崔家,一个嫁到尹家。后来,崔家的女儿嫁到本村另一户尹家,又娶了孟家庆字辈的表侄女(我的姑母)做儿媳。如果不是亲上加亲,按照蓟县的习惯称谓,我应称呼我姑母的婆母为“亲(qing)奶奶”,可因为是老表亲了,本着“先叫后不改”的原则,我对其称为“表姑奶奶”。因为她本来就是我爷爷的故表妹。

    注3、十面佛是蓟县城里老百姓对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内的十一面观音菩萨塑像的俗称,站立的观音塑像的头顶上还有十个小脑袋,共十一个头颅。

    注4、据1991年版《蓟县志》中引用的“盘山图”上面记载,该图画于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图中无作者姓名。根据孟家与州衙官员的亲戚关系,孟继清或孟广福受官府委托去盘山观察后,绘画“盘山图”是合乎情理的。

    注5:据1991年版《蓟县志》记载,满清时期,蓟县境内共有“旗地”91.2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五点六,共有“民地”15.3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四点四。辛亥革命后,国家废除了“旗地”制度,佃户租种的“旗地”变成自己的“民地”,把向土地主人交租,改为向政府缴纳租税。

    注6:五服是指五代以内的直系血亲,即本人——子——孙——曾孙——玄孙。按照中国古代社会习惯,五服之内都算一家人,兄妹、姐弟之间不能通婚。第六代以后,则不再受此限制。

     注7:蓟县于1941年建立第一所初级中学,以前只有小学,所以孟昭信才把孟宪奎送到北京去读中学。

引言:我们几户在蓟县城内西南隅的孟姓人家属于离乡背井,漂流在外的散户,虽为孟柯家族后裔,因历史原因,已与本家宗祠和宗亲断绝联系。现今互联网发达,特将此贴发于网上,供几家后人参考。若能借此机会与山东老家即曲阜县大柳村的宗亲,取得联系,则更属莫大的幸事。望大柳村宗亲见此贴后,查一查过去的家谱,证实一下大柳村里,是否有迁移到蓟县(清朝时期称直隶省蓟州,民国二年改称蓟县,原隶属河北省,后划归天津市)的族人。甚盼。

序言:我家姓孟,祖居天津市蓟县城内西南隅村,听长辈人讲,我家的远祖是山东省的大柳村(属哪个县说不清了,据说村名叫大柳村。经查地图得知曲阜市陵城镇果庄小学西北侧有一个大柳村,大柳村北面是孟家林村)人,属于孟轲的后裔。因为解放后家谱损失,我在退休后清闲无事,便走访长辈,了解家族发展情况,将我们从山东流落到蓟县城里的几家族谱补续整理如下,以供族人和子孙后代参考。

    在清朝道光(1821——1850)末年或咸丰(1851——1861)初年期间(具体哪年长辈们说不清),山东曲阜大柳村孟氏家族的弟兄三人,挑着八根绳(指一条扁担,担着两个箩筐,每个箩筐用四根绳子拴住,筐上可以放行李,也可以坐小孩子),晓行夜宿、千里迢迢来到蓟州。

    这三个人都不是种地的农民,而是以油漆彩绘为主业的工匠,既会调漆刷漆油漆门窗家具,也会画画(水墨画和水彩画),裱画,写字(毛笔字),写对联,及裱糊屋子等技术活,属于工匠行业的人员。

    中国古代的庙堂、官衙和官宦豪绅的房子讲究室外雕梁画柱,室内粘贴彩纸(类似现在的壁纸),就如同现在的室内外装潢。因为油漆彩绘和壁纸都是容易退色的,所以这些豪华型殿堂式建筑,每隔几年就需要重新装饰一遍,这就给油漆彩绘的工匠们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可以说这些搞油漆彩绘、绘画裱画的工匠,主要是为寺庙和官衙的建筑服务的。

孟家弟兄远在山东曲阜,对蓟州并不熟悉,由于他们有个亲戚在蓟州衙门做官,向他们介绍说蓟州是京东名城,那种需要油漆彩绘的宫殿式建筑物特别多,城里边除了官府衙门之外,还有一宫三寺九庵十八庙,城外西面的盘山又是皇帝经常游览的名山,山上有一百多座寺庙。另外每年清明节皇帝都要从北京途径蓟州去东陵上坟,随行人员都是步行的,也需晓行夜宿和中途休息。因此,蓟州境内官道沿途有多处皇家的行宫和寺庙。这么多的豪华型雕梁画柱的殿堂式建筑,都需要进行保养和维护,每隔几年就要重新刷一次油漆,描一次彩绘。对于这些会油漆彩绘技术的工匠来说,在蓟州可以找到很多活干的,所以,这哥三个就结伴到蓟州来打工了。

    据说最初来的老哥仨都属于孟轲第69世孙——“继”字辈的,但不是同胞兄弟,他们来自三个家庭,各自都有其他弟兄在原籍照顾父母。三人中为首的哥哥已经三十多岁了,是带着妻子和一个儿子来到蓟州的,另两个堂弟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跟着哥哥出来闯荡的。

他们来到蓟州城里后,发现蓟州城里真的有一宫三寺九庵十八庙,城外寺庙也不少,尤其是盘山风景区,寺庙星罗棋布(老百姓传说盘山有七十二座庙、七十二座庵),这么多雕梁画柱的豪华建筑,就为从事油漆彩绘的工匠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可以使从事油漆彩绘的工匠常年有活干。加上州衙里亲戚的帮助介绍,他们接手的活还真是不少的,于是老哥仨就在蓟州城里西南隅村落户谋生、繁衍后代了。

    这三户孟氏的家族与原本在蓟县生活的孟氏家族,虽然老祖宗同是孟轲,但从宗族血缘支脉上看远得很,也都无宗族联系。

    过去中国人宗族观念很强,逢年过节是讲究祭祖的,这三家设有自己的临时“祠堂”,每年春节也要到“祠堂”去祭祖,叩拜祖宗牌位。

我小的时候,在合作化以前,过年时也跟着大人到“二老太爷”(我们这里称曾祖父为“老太爷”,称曾祖母为“老太太”)孟昭瑞家去叩拜“祖宗牌位”。我记得是在他们家堂屋内,靠后墙有一个两米多长“条案”(过去的一种家具,大约三四十厘米宽,两米左右长,一米左右高,下面有四条腿的桌子,但是没有抽屉),条案上摆放着秫秸杆扎的外面用纸糊的宫殿庙堂似的“小房子”。纸庙里又分成多个“小房间”,每个“房间”里放着一个木牌,上面有字(现在想应该是祖上先人的名字),大人说这就是“祖宗牌位”。纸庙外边的位置,摆着香炉和上供的食品,这就是我们这几家的“祠堂”了。

据说孟昭瑞家先人是族长,他们家掌管着来蓟县的这三大家的家谱,每家生了男孩,都要登记在家谱上。每年春天孟昭瑞都要代表我们三大家去山东老家参加祭祖大典,并且要把家谱报送给山东老家的总祠堂一份。解放后山东的祭祖活动没有了,新出生的男孩的名字也就没有继续上报。到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我们西南隅的孟家族人也不去孟昭瑞家祭祖了,他家摆放的孟氏家族的纸糊的“祠堂”,祖宗牌位失去了作用。1960年孟昭瑞病故时,他儿子孟宪华就把纸糊的“祠堂”、祖宗牌位和家谱当做殉葬品一起烧毁了。

    最初由山东过来的这哥三个都是“继”字辈的(注1),属于孟轲的第69世孙。经过一百五六十年,已繁衍到第八代(孟轲第76世孙)了。目前,最小的儿童是“令”字辈。居住地也从蓟县城内西南隅,扩展到西北隅、东北隅,还有的在天津市内、北京市内。即使过去的家谱没有烧毁,也应该增添新的内容了,为此,我代表西南隅孟氏的后人,对三大家的家谱进行补续。

    因为没见过过去的家谱,也不知文理体裁如何要求,只把相关情况简单叙述如下:

“继”字辈的弟兄三个。因解放后家谱损失,他们的名字说不清了,按年龄将他们暂称为孟继清,孟继明,孟继亮。他们的年龄和出生年月也无人说的清了,老年人只听说这三家的男人的寿命大多在60岁左右,也有的40多岁或50多岁就病故了。那年代出生的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比较高,每一家究竟生过几个小孩也说不清了,每一代人有几个女儿也说不清了。有的因结婚早或者生儿子早,繁衍的后代较多,有的因家庭贫穷,娶妻生子较晚,繁衍的后代较少,故三家后辈人差距较大。

     孟继清(真实名字、生卒年月不详):在山东老家排行不详,有无女儿不详,有二个儿子孟广福和孟广禄。

     孟继明(真实名字、生卒年月不详):在山东老家排行不详,有无女儿不详,有一个儿子孟广德。

     孟继亮(真实名字、生卒年月不详):在山东老家的排行不详,有无女儿不详,有一个儿子孟广亭。

    这三人不是亲兄弟,孟继清和孟继明孟继亮是同一个曾祖父,孟继明和孟继亮是同一个祖父。他们大概是在道光年间年从山东省曲阜县大柳村来到蓟州的,当时孟继清已经30多岁,带着老婆和儿子孟广福一起来的。孟继明和孟继亮约十七八岁,都未结婚,他俩是到蓟州以后才娶妻生子的。

他们三个到蓟州以后,开始了打工(俗称耍手艺)生活,主要是搞油漆彩绘。他们先租房居住一段时间,待积攒一部分钱之后,就自己置买房屋。孟继清是工匠师傅,挣的钱多一些,就在西南隅林家胡同(1959年县医院扩建,把林家胡同扩进县医院里了)路东中间部位,买了一处宅院,住的是一明两暗的三间茅草房。孟继明和孟继亮开始是学徒工,挣的钱少,二人就共同买了一处宅院,在西南隅塔东胡同路东四眼井的北部老任家后面(现梅花楼小区西侧的锅炉房处),也是一明两暗的三间茅草房,两人各住一间屋。后来积攒的钱多了,又在院内盖了三间西厢房,也是茅草房。两个人各有一层房,就有条件托媒人说媳妇,结婚成家了。由于他们娶妻生子时间较晚,他们的儿子和孟继清的孙子年纪差不多。

    继字辈老哥仨是靠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没有耕地,后来三家共同购买了一块墓地,在城外西北面的渔山后壶。“继”字辈的老哥仨的坟墓都在此地。因为渔山周围都是小块梯田,这块墓地面积不大,其后代有了自家土地的,也就不埋在这块孟家公墓里了。

    “广”字辈的共弟兄四人,他们都在五服上,年龄最大的是在山东出生,其余是在蓟州出生,但都是在蓟县长大成人,娶妻生子的。分别是:

    1、孟广福(真实名字年龄不详):总排行老大,是孟继清的长子,有二个儿子和二个女儿(注2)。

    2、孟广禄(真实名字生卒年月不详):总排行第二,未婚而亡,是孟继清的次子。

    3、孟广亭(出生年月不详,病故于1941年前后,享年六十多岁):孟继亮的独子,总排行第三,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4、孟广德(出生年月不详,年龄比孟广亭略小,病故于1937年之前):是孟继明的独子,总排行第四,有二个儿子一个女儿。

    第二代广字辈的哥几个是子承父业,和父辈一起继续从事画匠糊匠职业。满清时期维修独乐寺时,孟家子弟就参加了对“十面佛” (注3)的彩绘工作,子孙们都知道孟广福曾站在“十面佛”的肩头上给佛头上颜色。据说孟广福还曾受蓟州官衙委托,骑着驴到盘山周围山上山下,转了五天,回来画了一幅《盘山图》(类似从空中看盘山的鸟瞰图),位于盘山四周的寺庙佛塔等建筑,全部画于图内,描绘了盘山的全貌,交给官府(注4)。这个事一直在其子孙后代中流传。

孟广福由于年龄大,在清朝末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之前,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从事油漆彩绘、绘画、裱画的职业。而出生较晚的孟广亭和孟广德,则处于社会经济衰败时期,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到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大清政府给洋人割地赔款,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人民生活困难。而且从1898年戊戌变法以后,不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给西方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开放了传播领地,这不仅使那些寺庙逐渐的断了香火,而且雕梁画柱式的传统木质油漆工艺的豪华建筑,也逐渐被西洋风格的雕塑艺术的小洋楼所代替。这样一来,就使以为寺庙和楼堂亭榭的雕梁画柱经常进行油漆彩绘的劳务市场越来越小,迫使那些画匠油匠转入其他行业。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孟广亭和孟广德 已经不能再靠油漆彩绘手艺挣钱养家了,孟广德是以裱糊为主业了,孟广亭改为打零工和租地种庄稼了。

    从住房上看,没有多大变化,孟广福、孟广禄还是和父亲一起住在林家胡同路东那个小院,还是茅草房。孟广亭、孟广德也是和父母一起住在四眼井北面路东那个小院,也还是茅草房。

从坟地看,孟广福的坟地在蓟县城南马圈头,那里有一亩多耕地。孟广禄、孟广德和孟广亭妻子的坟地都在渔山后壶,孟广亭本人晚年和儿子去山区当佃农,葬于山里。这说明这三大家还是靠打工维持生活,还不是种地的农民。

    “昭”字辈的弟兄共五人,因为孟广福的儿子,与孟广德、孟广亭的儿子已出“五服”(直系血亲的第五代),就不再一起排行了。孟广亭和孟广德是四服上的堂兄弟,他们的儿子在五服上,还要一起排行。

    长子孟昭信(1877——1942),蓟县城内西南隅村务农,有三个儿子二个女儿。

    次子孟昭义(1886——1944),年轻时在天津市里说大鼓书,在天津市里落户,有二个儿子一个女儿。

    长子孟昭祥:总排行第一,(生卒年月不详,估计为1897——1917)未婚而亡。

    次子孟昭瑞(1899——1960):总排行第二,西南隅村农民,有三个儿子。

    独子孟昭凤(1901——1959):总排行第三,西南隅村农民,有三个儿子。

第三代昭字辈的哥几个的从业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与当时的社会变化有关的。在孟昭信和孟昭义成年时,虽然还是大清朝统治,可正是新兴的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扩大影响,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衰败的时期。西洋建筑的外表美观是石材为原料,用各种雕塑造型体现出来的,而这些雕塑一经成型,多年不变。中国建筑的外表美观是用木材为原料,在外边涂抹油漆彩绘体现出来的,油漆容易褪色,每隔几年就需重新彩绘一遍。蓟州是个小城,没有将相王侯的府邸,民宅中那种雕梁画柱的豪华型古建筑是很少的。过去在蓟县是以寺庙建筑为油漆彩绘的主要市场的,随着新文化的传播,寺庙逐渐衰落,油匠画匠们逐渐失业,只好转行另谋出路了。

孟昭信是学会了油漆彩绘的技术的,他也能写字画画,能调油漆刷油漆。由于这类活不多,就利用自己能写会算的特长,每年秋后都会有几个月被县政府雇佣下乡“起租”。因为满清时期北京的八旗贵族在蓟县有大量的土地租给佃户耕种,辛亥革命后,这些“旗地”被政府没收,分配给佃户继续耕种,但要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注5)。因此,每年秋后,县政府都要需雇佣一些能写会算的文化人帮着下乡收缴租税、俗称“起租”。于是,孟昭信在每年秋后,要当几个月的季节工,下乡“起租”。孟昭信认为靠以前的手艺挣钱困难了,就想让儿孙们改行当农民,就开始攒钱置买一些土地。后来随着自家人口增加,孟昭信又陆续置买了十几亩土地,并且在自家对门,也就是林家胡同路西置买了一处宅院,里面有三层(每层三间)茅草房,过起了以农业为主的日子。

孟昭义从小也跟父亲学习了油漆彩绘手艺,因这类活少了,只好另谋生计,他在蓟县参加义和团时到过天津,在那里有些朋友,后来他就去天津市里说大鼓书,妻子儿女留在蓟县。后来大女儿出嫁,嫁到蓟县东二营村刘家(其子刘义,蓟县建委退休干部,孙刘金刚,蓟县政府农办副主任)。不久,孟昭义的妻子病故,埋葬在城南马圈头那块地里。两个儿子随孟昭义去天津市里,成年后都在天津市里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了。

孟昭瑞和孟昭凤进入成年时,已经是中华民国时期了,当时正在拆了大庙改学堂,县衙门的审案大堂都拆了,改成了县政府的办公室,哪里还有油漆彩绘的工匠们的市场。所以,孟昭瑞做了专职糊匠,为那些普通房屋插“纸顶棚”(过去豪华房屋的顶棚是木制的天花板,普通房屋的顶棚是用秫秸杆插成方框状,外边粘贴花纸),同时也糊纸人纸马纸船纸车幡杆子哭丧棒等丧葬用品,勉强度日。一直到土地改革,孟昭瑞分得了自家对门——塔东胡同路西隆德号(大商铺)的三间西厢房(场房、砖瓦房)和十几亩土地,才算过上好日子。

孟昭凤则是学会手工做木梳的技艺同时卖木梳,属于小本经营,勉强养家糊口。后来,机器制作的木梳物美价廉,自然取代了手工木梳,到了日伪时期,孟昭凤一家就去遵化县马兰峪附近的铃铛峪去当佃户,租种别人家的土地。留下与孟昭瑞同在一个院里的三间草房,几年后被雨水浇灌坍塌了。日本投降后,蓟县开始搞土地改革,分房子分土地,孟昭凤闻讯后,全家回到西南隅,分得了原属吉德号(大商铺)的一层(四间正房)大砖瓦房和十几亩土地,翻身过上了好日子。

    “宪”字辈弟兄共十一个,由于三大家到“宪”字辈时均以出“五服”(注6),也就不再有总排行了。其中:

    三子孟宪奎(1920——?);1935年去北京读中学(注7),1937年参加宋哲元29军抗日,后无音信,估计已阵亡。

    长子孟宪章(1909——不详):在天津说大鼓书,子孙情况不详。

    次子孟宪宝(1925——不详):在天津市里当工人,子孙情况不详。

    次子孟宪山(1945——今):西南隅村农民,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三子孟宪友(1952——今):西南隅村农民,有二个儿子。

    第四代的十一个弟兄中,除去孟宪章、孟宪宝在天津市里落户,孟宪奎在北京读书时参军抗日以身殉国外,在蓟县的哥八个,不论出生于二三十年代,还是四五十年代,都是种地务农了。祖上流传的油漆彩绘、绘画裱糊等手艺彻底失传了,当然这也是客观形势造成的。

宪字辈的弟兄们,或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或生活在解放以后的计划经济时期,总的说是经济发展慢,人民生活不富裕的时期。蓟县城里在1984年的西大街改造之前,那种雕梁画柱的豪华型古建筑很少,油漆彩绘工艺没有市场,而且那时普通人对字画也无兴趣爱好,写字绘画裱画工艺也不发达。另一方面,房屋的装修也发生了变化,新兴的泥顶棚逐渐取代了纸顶棚,解放后的破旧俗树新风,土葬改火葬和平坟头运动,也废除了纸人纸马等旧的丧葬用品。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孟家的传统手艺自然没有了市场,所以,第四代以后的孟家子弟中,也就或做工或种地,各显其能了。

    “庆”字辈弟兄大约有十多个。由于孟昭义一家落户天津市里,与蓟县的族人联系不多,其后代庆字辈以下人丁情况不详,在蓟县的共有8人。其中:

    长子孟庆云(1925——1997):北京市离休干部,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

    次子孟庆华(1929——今):蓟县退休工人,有六个儿子二个女儿。

    长子孟庆余(1933——今):西北隅村农民,先后娶妻五人,无亲生子女。

    次子孟庆宇(1938——今):蓟县退休工人,有二个儿子二个女儿。

    儿子孟庆军(1978——今):西南隅村农民,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儿子孟庆怀(1960——今):西南隅村农民,有二个儿子。

    长子孟庆国(后改名文杰,1976——今):蓟县教师,有一个儿子。

在第五代庆字辈的弟兄中,留在蓟县的只有孟昭信的四个孙子是解放前出生的,其中:孟庆云自幼务农,日本投降后,头次土地改革中在村当村干部,后转到区里工作,脱离了农业生产。孟庆华15岁去铁匠铺学徒,后来一直当工人。孟庆余自幼务农,1958年北京当工人,1962年国家精简职工队伍,又回村务农。孟庆宇也自幼务农,1958年当兵入伍,1963年退伍,回蓟县当工人。孟昭瑞和孟昭凤的孙子都是1960年以后出生的,他们都是从小读书,考上大学的外出工作,未考大学的在家里务农。但是他们成年时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城里的农村已经没有了土地,村里的农民都要从事个体工商服务业等经济活动了。

    “凡”字辈的已知的有弟兄姐妹共19人,还剩17人。这三大家的后人均进入“凡”字辈,这代人中最早的出生于1948年,最晚的出生于2000年后,今后有的还要再出生。目前未成年三人(孟庆军家一子8岁,一女10多岁,孟文杰家一子10岁),已成年的是:

    孟凡生(1948——今):作者本人,蓟县退休干部,有二个儿子。

    孟凡荣(1948——今):东北隅村农民,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孟凡林(1956——今):东北隅村农民,有二个女儿一个儿子。

    孟凡义(1962——今):蓟县国企工人,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祥”字辈的,随着“凡”字辈的年轻人进入婚期,还将继续出生。目前已经有13男6女,最早的1972年出生,最晚的1999年出生。其中:

    孟繁荣有一子一女:孟祥文、孟祥玉(女);

    孟凡林有二女一子:孟祥艳(女)、孟祥惠(女)、孟祥东;

    孟凡明(北京籍)有二子:孟祥禄、孟祥鹏;

    令字辈的:截止到2015年10月底,在“祥”字辈弟兄中,只有孟大成、孟蓟成、孟祥文、孟祥男、孟祥飞、孟祥路6人已结婚,并各自生一个或二个小孩。目前,“令”字辈的已有4男3女,最早的2000年出生,最晚的2015年出生。

    今后,这三大家中,还会有“凡”字辈、“祥”字辈、“令”字辈的孩子继续出生,希望以后再有族人接续此家谱。

从第六代凡字辈开始,已经进入新中国新社会,三大家互相之间已无联系。孟昭信一门子孙较多,居住分散,虽然没出五服,互相联系也不多了,有的同辈弟兄间走对面也不认识。孟昭瑞家的三个儿子和孟昭凤家的三个儿子,都住在西南隅,自然熟悉,又知道是“当家子”(血缘关系较近的同族人),也显得亲近。孟昭凤家的三个儿子都在老宅院分家居住,既是亲人又是邻居,自然关系密切。但是,这三代人中,知道祖上老哥仨从山东到蓟县来闯荡,在蓟县城里成家立业的辛苦经历的人是不多的。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最初一起到蓟县来的老哥仨中,属于同一个曾祖父,其中孟继清的年龄最大,但是他并不是长门的,应该孟继明和孟继亮的共同祖父是大哥,孟继清的祖父是弟弟。孟继明的父亲又是大哥,孟继亮的父亲是弟弟。因为孟继明是长门家的,所以尽管继明、继亮都称继清为大哥,但每逢过年时,都是由孟继明(后来是继明的子孙)代表着三家,到山东老家大柳村去祭祖,续家谱——类似报户口(解放前孔家、孟家生了男孩子都要到老家的族长祠堂处去报名字,系家谱。孔府、孟府的总祠堂设有典户厅,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男孩子都要登记在册的),这三家的人们也都要到孟继明及其后代人的家里去叩拜祖宗牌位。

解放以后山东老家的宗族祭祖活动中止了,孟昭瑞也不再去山东祭祖续家谱了,1955年农业合作化以后,过年时我家也不再到孟昭瑞家里的“祠堂”去祭祖了。1959年蓟县医院扩建,林家胡同搬迁,孟庆华家搬迁到东北隅村,孟庆余家搬迁到西北隅村,孟宪增和孟庆宇家先搬到东南隅村,后来又搬回西南隅村。以后,这三大家的关系就淡薄了。1960年孟昭瑞病故时,家里摆放的纸糊“祠堂”、祖宗排位和家谱,都被其子孟宪华当作父亲的陪葬品一起烧毁了。

    为此,本人重新补写续写一下这三大家的族谱,并发帖于网上,也是为给三大家的后人们,留下一个记载。

注1、据孟庆华讲:从山东来蓟县的老哥仨到“庆”字辈,已是第五代或者第六代,三大家的老坟地都在渔山后壶,孟昭瑞父亲孟广德的坟地也在那里。他要称孟昭瑞的母亲为四老太太(曾祖母)。又据孟宪德讲:从山东来蓟县的老哥仨都不是亲哥们,他们的亲哥们在山东老家侍候父母。他家来蓟县的几代都是单传,他父亲孟昭凤爷爷孟广亭在总排行中都是第三。再根据“广”字辈三家未出五服,“昭”字辈两家未出五服,“宪字”辈三家都出五服;及渔山后壶有三大家的共同坟地,“继”字辈往上在蓟县无坟地的事实,推算出第一代来蓟县的老哥仨应该是“继”字辈的。假如是他们的父辈——“传”字辈的哥仨来蓟县,则应该有两个是同胞兄弟,与孟宪德所说“老哥仨都不是亲哥们,而是一家一个,他们的亲哥们在山东老家侍候父母”的说法不一致。而且蓟县也没有“传”字辈人的坟地,那年代交通运输不便,子孙都在蓟县落户,不可能把他们的棺木运回山东老家去。故此,我认定从山东大柳村来蓟县的老哥仨是“继”字辈的,根据“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的辈分排序,他们三人共同的曾祖父应该是“兴”字辈的。

另据孟宪才、孟宪华、孟宪山说,孟昭瑞和孟昭凤是一爷之孙,他们两大家遇到红白喜事(结婚、丧葬)都互相参与。果真如此,则应推算孟广德和孟广亭是亲兄弟,孟广亭为兄,孟广德为弟,这又与三大家都去孟广德家祭祖相矛盾,也与孟宪德说法不符。如果这样则应是广字辈的老哥三从山东来的,可这明显不符实际。因为孟广德和孟广亭与孟昭信年纪相仿,他们都是在蓟县出生的。估计他们是以孟昭瑞和孟昭凤一起排行为依据,认为他们应该是“一爷之孙”的。因为,按照蓟县农村在解放前后的风俗习惯,只有“一爷之孙”才一起排行,到第四代以后就没有总排行了。按照孟庆华等老年人的说法,过去孟家在五代以内都一起排行,出五服后才不排了。可能山东孟家习俗与蓟县当地有别,因此,孟宪才、孟宪山等人可能是一种误判。

    注2:据我所知,我们孟家昭字辈的有两个姑娘出嫁到城东仓上屯,一个嫁到崔家,一个嫁到尹家。后来,崔家的女儿嫁到本村另一户尹家,又娶了孟家庆字辈的表侄女(我的姑母)做儿媳。如果不是亲上加亲,按照蓟县的习惯称谓,我应称呼我姑母的婆母为“亲(qing)奶奶”,可因为是老表亲了,本着“先叫后不改”的原则,我对其称为“表姑奶奶”。因为她本来就是我爷爷的故表妹。

    注3、十面佛是蓟县城里老百姓对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内的十一面观音菩萨塑像的俗称,站立的观音塑像的头顶上还有十个小脑袋,共十一个头颅。

    注4、据1991年版《蓟县志》中引用的“盘山图”上面记载,该图画于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图中无作者姓名。根据孟家与州衙官员的亲戚关系,孟继清或孟广福受官府委托去盘山观察后,绘画“盘山图”是合乎情理的。

    注5:据1991年版《蓟县志》记载,满清时期,蓟县境内共有“旗地”91.2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五点六,共有“民地”15.3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四点四。辛亥革命后,国家废除了“旗地”制度,佃户租种的“旗地”变成自己的“民地”,把向土地主人交租,改为向政府缴纳租税。

    注6:五服是指五代以内的直系血亲,即本人——子——孙——曾孙——玄孙。按照中国古代社会习惯,五服之内都算一家人,兄妹、姐弟之间不能通婚。第六代以后,则不再受此限制。

     注7:蓟县于1941年建立第一所初级中学,以前只有小学,所以孟昭信才把孟宪奎送到北京去读中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蓟县寺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