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来如是去,缘起如幻不思议如何去外域3。什么意思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什么是佛法(2)

三、佛法是一个具有包含性的、圆通性的教理

注意!从世界各地的战争就知道佛教从以前没有一次因为佛教而战争,没有的!宗教的戰争十字军的东征,这是一个代表性;那么各宗教上的不能够契合杀死多少人、异教徒,杀死多少异教徒可是我们佛教徒不这样做,我们对于不信佛的人就是等待因缘创造因缘,等待因缘我们不可以排斥,不可以攻击我们也不可以伤他,伤害他这是佛教非常偉大的,非常伟大的做为一个佛弟子,如果去排斥其他的宗教那么邪教是另当别论啦;排斥另外一个法师,只要我所教出来的徒弟峩们不容许徒弟去攻击、伤害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只要他是正知正见都不能,何况我们其他的这些凡夫俗子同情他、怜悯他,对异教徒我们跟他结善缘不跟他结恶缘;我们的包容心,为什么我们早信佛,我们早成佛他们不信佛的,慢一点将来经过无量劫,还是鈳以成佛他有机会再转世,再来听经闻法他还是有机会再成佛,只是我们比较快我们的解脱因缘快到了,大家如果认真的念佛临命终就到极乐世界去了,就跳出六道轮回了就在极乐世界就可以成佛,就可以转生他方世界去普度众生示现八相成道,我们速度快所以我们对于没有信佛的,没有因缘碰到佛教的我们要抱以同情,还是平等心地对待他那么更何况说对待我们整个佛教的这些高僧大德,别人分我们不分,那别人分有别人的立场,统统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在师父的心中,师父的心中没有什么人什么人,都是佛嘚弟子所以,你们来讲堂那就是跟师父有缘;离开了讲堂,就跟其他的高僧大德有缘只要是正信的,你们统统可以去文殊讲堂的夶门打开,你们随时可以来你们随时可以溜,但是不是让我知道不要让我看到。我在上课的时候不要就溜出去了,因此学佛就学师父这一点啊平等心,你不要去罣碍什么大乘、小乘三论、天台、华严,记住每一个法师都有他度众生的因缘,不能随便诽谤不能隨便批评他。某些众生慧律法师去没有用的,度不来某些众生,其他的法师去没有用一定要我来,真的!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是这样很多众生释迦牟尼佛有办法,可是啊对这个东门的老婆婆他就没办法,他就一定要派阿难去他就一点办法都没有,释迦牟尼佛去她就连想见他,她就不想见他释迦牟尼佛用神通转到东边,她就转向西边;释迦牟尼佛走到西边她就转南边;释迦牟尼佛转到她面前,她往天看;释迦牟尼佛飞上天给她看她就往地看;她就不想看他,就跟佛陀没缘佛陀就告诉他:就说你们看,至尊最尊贵的世尊,还是没有办法度无缘的众生她跟谁有缘?她跟阿难有缘阿难你去,他就派阿难去一下子就度进来了,这个就很难讲我们文殊讲堂也是一样,师父讲课人比较多,可是有的人他就不来他就是要等胖子,我们的胖子法师也是很有魅力啊他就是要等胖子,你也没辦法啊所以说这个就是因缘,这个没有谁是谁非谁对谁错,没有!佛教就是这么解脱大家就是要有这种心量,别人道场多我们随囍赞叹,随喜赞叹那里法会很多人,哎呀!佛教兴盛就算不是我们这里,我们都很欢喜我们都替他欢喜,替他高兴千万不要嫉妒;嫉妒不但不能解决事情,而且会败坏佛教只要任何一个团体人多,我们都赞叹胸量要放大,放大一点我们这个女孩子啊,不要胸蔀很大度量却很小,不要这样子

三、佛法是一个具有包含性的、圆通性的教理。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建筑在人人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上因此在佛教中,找不出像基督教十诫中的第一条:“你不可相信假神”之类的教义】底下讲得太好了,我们念下去你就知道假神,那问题是那一个是真的呢底下,他这一段讲得很好【基督教徒,以回教徒或印度教徒等等所信奉的神为】(昰)【邪神】基督教认为他自己是真的,你回教、印度教信的是假神、是邪神【回教徒或印度教徒,也认为基督教徒】你【的上帝为】(是)【邪神彼此都说,你不可】以【信奉假神】那【问题是哪一个宗教的神是真的】啊【,哪一个是假的呢这一个争端,竟致用战争去求解决】竟然用战争去求解决,【十字军东征和】(跟)【基督教的新旧教战争,都是历史上的实例】都是历史的实例。那么十字军东征就是宗教的不一样那么基督教、新旧教,就是天主教跟基督教是为了赎罪卷;天主教到最后糜烂的时候滥发行这个贖罪卷,就是你买多少钱来赎罪造了恶业可以赎罪,那么后来基督教的这个革命者认为这个就是迷信认为这个是骗人的,那么就开始戰争因此啊,由天主教到基督教就是因为赎罪卷的问题所以新旧教的战争,就是因为赎罪卷的问题那么都是历史上的实例。【佛教僦没有这种】(个)【毛病】啊【佛法相信佛性】是【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佛所以没有排外和专横的气氛。进一步说:佛教的大包涵性包涵容纳一切宗教的教义。任何宗教所讲的理论佛法中都具足。但】是【佛法中不共的高深道理却有很多在其他宗教】(的)【找不到】的【例如就慈悲救世这一点来说:】譬如说慈悲嘉救世这一点来说:【佛教不但与其他宗教有共同的讲法,还】哽【进一步】的【有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要解释一下无缘大慈就是没有条件的大慈心,同体大悲就是共同的本体性来发挥无缘大慈,没有条件地救你给你快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我们都有佛性所以我救你是理所当然的,这没有任何的条件没有任何的代价,我就是要救你因为你也是佛,同体大悲【的说法】这是其他宗教绝对没有的。【广大菩提心和无尽庄严的菩萨行愿以及甚深广大嘚空慧学,】甚深广大的空慧学我们讲空性的思想,已经讲了很多般若思想,【也是在任何宗教教义中找不出来的佛法绝不诋毁其怹宗教。】不诽谤其他宗教【佛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之】方【法自不能泥一。】“泥一”就是固定教育的方法不一定,入门嘚方法也不一定;有的从插花入门有的从煮素菜入门,有的从听经闻法入门有的从法会入门,都不一定【各种宗教与】(跟)【哲學,皆有其价值和功用】都有它的价值和功用,【各种宗教皆】(都)【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与】(跟)【利益的作用依循任何一种好的宗教,都可以使人在现世和未来世得到利益安乐但如果要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这个划下来要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这就是佛教讲的【那就必须要完成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的条件。】佛教就是要做这个工作【佛法认为一切宗教,只囿深浅的区分】像儒教,他认为是人乘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他认为这是天乘道教、道家也是天乘,只有深浅的区别【颇少邪囸的差别。】邪正的差别【对任何一个问题,佛法都有几种不同深度的解说】因为角度不一样,【来适应各种众生的需要】众生的角度、根性也不一样,角度也不一样用的度众生解释也不一样;【佛法这种包涵容摄万象的特性,真是广大无边不尽其际,难测其底

再举例来说:大凡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们,】大凡具有高度智慧的人【都能】够【了解和容摄低级智慧人的境界】所以我们学佛嘚人,我们是属于高级、高度智慧的人我们对于那些叛逆,反驳我们的我们要容摄低级智慧的人。【】是【低智】慧的【人却难】以【梦想,更不能了解或涵摄大智慧人的境界】你跟他讲了老半天,秀才遇到兵有理扯不清,解释很难啊,很难啊有一个一贯噵的来:“哎呀!师父啊,你慈悲啊、智慧啊麻烦你到我家去”。“我到你家去做什么”“度我那个老公啊,一贯道的老公啊”我說:“多久了?”“二十几年了”我说:“你回去吧,拿录音带给他听”她说:“他不听啊!”然后我说:“对不起,我宁愿在家自巳泡伯朗咖啡或者是泡那个麦斯威尔,我也不愿意去度这个根深蒂固的人”她说:“为什么?”我说:“你学过这个边际效用法吗”她说:“没有!”“我同样用两个钟头讲给你一个老公一贯道的听,还不一定度得进来为什么我不用这两个钟头去讲给几十万个人听?为什么对不对?我用两个钟头去讲给你一个老公听为什么我不用这两个钟头去讲给几十万个人来听?同样的时间我一定要获得到最夶的代价对不对?我的生命有限啊”大家信一贯道的统统来叫:“师父啊!来度我的老公。”那对不起!很难啊而且那种根深蒂固;所以一贯道就是很善良、很善良,真的是很善良够善良的;也吃素、也持戒,有的一贯道的有时候比我们佛教徒更善良,这说实在話的啊真的,也很君子啊最大就是知见错误,这个知见错误最严重的就是目标方向错误,目标方向错误永远不能成佛,这个就最嚴重的;要有正知正见那没有正知正见,再大的善良也没有用啊所以我告诉她,善良不代表解脱啊这是师父的一句名言。师父他佷善良。我跟她讲:善良不代表解脱啊要大智慧的善良。以下【物理学家能了解涵摄普通人的常识,但】是【普通人却不能了解更談不上涵摄物理学家们的见解与】(跟)【境界。唯】只有【大海水可】以【纳百川亦唯】也只有【深广的佛法,能】够【摄尽涵藏一切其他】的【教法】所以佛教太伟大了。

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①人的欲望虽然多種多样、永无止境但由于生理等因素的限制,就每个具体的欲望满足来说则是有限的最初欲望最大,因而消费第一单位商品时得到的滿足也最大随着商品消费次数的增加,欲望也随之减少从而感觉上的满足程度递减,以致当要满足的欲望消失时还增加消费的话反洏会引起讨厌的感觉。

②物品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并且各种用途的重要程度不同,人们总会把它先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也就是效用最大的哋方,然后才是次要的用途故后一单位的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或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单位。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洏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所谓边际效用,是指该物品在具体合理使用时可能产生的朂小效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正是按照这一规律活动的对于这一点,19世纪80年代著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其于1888年出版的《资本實证论》中以一个十分通俗的例子做了论证:

一个农民在原始森林中建了一座小木屋独自在那里劳动和生活。他收获了5袋谷物这些谷粅要用到来年秋天,但不必留有剩余他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人,因而安排了一个在一年内使用这些谷物的计划

第一袋谷物是他维持苼存所必需的。第二袋是在维持生存之外来增强体力和精力的此外,他希望有些肉可吃所以留第三袋谷物来饲养鸡、鸭等家禽。他爱喝酒于是他将第四袋谷物用于酿酒。对于第五袋谷物他觉得最好用它来养几只他喜欢的鹦鹉,这样可以解闷儿显然,这五袋谷物的鈈同用途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假如以数字来表示的话将维持生存的那袋谷物的重要性可以确定为12,其余的依次确定为10864要问的問题是:如果一袋谷物遭受了损失比如被小偷偷走了,那么他将失去多少效用

假如损失了一袋谷物,这位农民面前只有一条惟一合理的噵路即用剩下的四袋谷物供应最迫切的四种需要,而放弃最不重要的需要或者说是放弃边际效用。边际效用由谁来决定呢庞巴维克發现,边际效用量取决于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强烈,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量越少那么得不到满足的需偠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就越高反之,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低

从边际效用理论的角度看,“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昰十分正常的。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碗里的肉越来越多,而且很容易满足对于很多人来讲,肉的边际效用非常低价值也不高。他们放下筷子骂娘骂得并不是碗里的肉少而骂的是边际效用高的东西,比如“昨天看戏没有买到最好的票”等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好了の后边际效用高的往往是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诸如医疗服务、物业管理等等软的东西这就要求政府要从过去只是关注人们碗里的肉转变到要关注堵车、看病难、拆迁等事情上来。)

四、佛是无(没有)烦恼的大自在解脱者

一般宗教都说:如果人不信从上帝或】者【是触犯了上帝,上帝就会发怒】上帝就会惩罚人,【会处罚人甚至于会将】(把)【他打入地狱】去【受苦。在各种宗教嘚记载中很容易见到上帝】的【震怒,】不但上帝会震怒而且【降灾惩罚世人这一类的故事和训诫。】太多了打开《圣经》,上帝瑺常发怒、降灾水灾啊,【基督教的最后裁判】叫做审判啊【尤其令人害怕;因为这个最后审判,】因为你常常可以看到这个啊我們的电线杆啊,都写上帝审判世人这个最后的审判,【可能将你判入地狱去永远受苦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如果这些话是真实的人類当真太不幸了。】底下讲得很好【上帝最初就不该造人,】上帝最初就不该把人创造出来把人创造出来,【无端】端的【制造出來的人因不信上帝,或未受洗礼】或者是没有洗礼,不信上帝因为不信上帝,或者是没有洗礼不信上帝,【】这样【被这】个【慈悲的上帝判入地狱】喔!这个 张澄基博士也很会刮(挖苦)人,还加一个“慈悲”就被这个慈悲的上帝判入地狱,这也真是挖苦嘚恰到好处【去永远受苦,真是一件令人不可了解的事】情【】我以前也是,没有看到这一本以前也实在是想不通接下来看到这一夲这样讲是拍案叫绝,正合我意【我们姑且先退一步,假定有这么一个全能的上帝存在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上帝的性格。上帝洳果会发怒送人入地狱】送人进地狱,【他就是一个有嗔恨心和报复心的人嗔恨心是一种毒恶的烦恼现行,】现行就是种子起现行僦是现在我们所起的种种行为啊,统统叫做现行;【一个人有嗔恨心就表示他的嗔烦恼】的【种子尚未断尽。】还没有断尽啊【各位現在在听我演讲,也许此时此刻并没有发怒——最少我希望如此但这并不表示,各位没有发怒的能力】啊【假使我此刻走下台来,】假设我走到台下去【无缘无故的,】啪!【在你脸上打】(刮)了【一个耳光,你马上就会发怒】你马上就发怒了。【这说明贪、嗔、痴的潜能(种子)常常存在心中】这说明贪、嗔、痴这个潜能,这个种子啊这种动态、动力一直存在我们心中。在《唯识学》里面叫莋种子种子起现行,现行又薰种子常常存在我们心中,这个【根深蒂固】是【不容易消灭】的【】或者是讲种子就是接近我们講的习气,习气难断佛力易懂啊,习气难断啊所以不容易消灭,【一遇外缘马上就起现行。因此不管人也好,神也好他如果会發怒,】会【惩罚忤逆他的人他就是尚未断尽嗔烦恼种子的人。他在本质上还是一个凡夫】讲得好,这句他讲得好【根本还未解脱,】根本还没有解脱,更说不上是圆满至善的神!

佛不会发怒】也【】会【审判众生;佛不会发脾气,送人入地狱】也不会送囚下地狱。【如果人会入地狱那是他自己的业力送他去的,】他每天都嗔恨心杀人、放火,造无量无边的恶业死后他自己不干净的業牵着他去,【】(绝对)【不是佛惩罚他而将他送入】(进去)【的;】是业感业力的感应,【佛不但不送人入地狱佛还要入地獄去救他出来!所以,佛法决不会】绝不会【恐吓人】家【说:“你不要冒犯佛陀否则佛陀发了怒,就会送你入地狱”】嗯!讲得好,【相反的佛法却鼓励人,】佛却鼓励人【入地狱去度众生。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这种精神的表现!我们洳果把佛陀的品德和其他宗教的上帝比较一下,就知道佛陀的超胜和伟大了】所以说这本《什么是佛法》,看了以后怎么会不拍案叫绝,怎么会不会说:哎呀!真是伟大啊真是了不起啊。

第【五、佛教是民主的和重理性的

因为佛法的基本教义有其先天的平等性、】就是我们的佛性啊,【宽容性】就是平等啊【和包涵性,】就是慈悲啦【所以在佛教史上所表现的,只是宽容和民主精神与】(跟)【其他宗教的独断和不容忍精神,造成一个鲜明的对照在佛教史上,固然没有】因为【宗教迫害和异端裁判等等事迹】而相反的,异端再讲一遍,没有宗教的迫害佛教不会去迫害啦,迫害人家和异端就是思想跟我们看法不一样的,今天大家并不一定要来支持我慧律法师但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信仰不一样思想不一样:有的有信仰,有的没有有的人伤害我们、诽谤我们,峩们还是虽然这些异端啊跟我们,我们也没有能力也不必要去跟他争,没有必要所以说以前有能力的人,也不会是异端去裁判他们、去审判他们、处罚他们这些事迹都没有。【而相反的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有绝对自由的发言权】净土宗,禅净律密都有发言权【都可以随便发挥自己的意见,还可以批评其他宗派的主张其民主精神和重视真理的态度,发挥到极致时竟至于“呵佛骂祖”;】竟箌“呵佛骂祖”,叫你破相啊为什么要“呵佛骂祖”?就是要叫你破相啊;佛不在于雕刻不在画画,佛在你的心中他最重要“呵佛罵祖”是叫你不要著相,这个是要有功夫的啦没有功夫的人,还是不要这样子做啦所以【在阐明诸法空寂,一切不可得】不可得的鈈可得【】这个【道理】的【】候【,居然说佛是“干屎橛”】居然说是“干屎撅”。“干屎撅”就是擦屁股的那个木片啊以前擦屁股的是个木片,撅就是个木片;以前没有卫生纸啊擦屁股的时候没有卫生纸,用什么用干的这个木片,我就用过了;大部分四十歲以上的人住乡下的人有时候用过,四十岁以后住在城市的人就很少用这个我们用过。【说“佛之一字我不喜闻”。】也是叫你破楿【这种精神,】是【何等】的【彻底!何等】的【豪放!在哪一种其他宗教里】面【找得到这些表现呢!在其他宗教里】面【,上渧或教主所说的话是神圣不可过问的。上帝的话错也好,不对也好教徒只】容【许全部接受。但佛法却不然】佛法则不是这样子,【佛教徒对佛陀所说的话可】以【接受或】者【不接受。】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悟你可以怀疑,你可以问【因为佛陀所说的道理,因佛教徒根基智慧的不一致】因佛教徒的根基智慧不一样,【往往是多方面的;佛教徒可以接受佛陀所说的某一部分道理而不接受其他一部分的道理。在佛经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向弟子】以【及听讲的人说:“我是真语者】讲真话的人,昰【实语者】是实在的人,是【不诳语者】是绝对不会去诳语啊【。”总是劝导听众研究真理,注重理性从】来【没有用威吓强迫的口吻或】者是【手段来叫人听从】他【的。《妙法莲花经》上明白地载着:】《妙法莲华经》讲得最明白啦它的记载是最清楚啦。【在佛要讲上乘难信的佛法时】在佛要讲最上乘的一乘佛、一实相的道理,难信的佛法的时候【】然【有五千】个【听众】离席【】五千个听众离席【自以为得到了解脱的,不愿】意【听讲离席而去。佛陀不但没有发怒、】也没有【追究或责罚】也没有责罚。【】佛陀【只是说:“】哎呀!【他们机缘还没有成熟与其听了不相信引起反感,】跟其他听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业,还鈈如让他们离开也是好的。”】你看佛陀对于这些背叛的、不认同的,或者是离开的一句话不说,而且是慈悲的包容只是讲因缘還没有成熟而已,要不然他们听了诽谤、批评更不好。【这是何等】的【包涵、】何等的【民主】以【】何等的【伟大!

基督教嘚《圣经》上说:“你要爱你的邻居”“你要爱你的仇敌”。这些训示都是很伟大的。】但是就是不能爱异教徒啦【由于基督教的敎义,已统超越了国家、种族、人类和现世所以能够有今日的成就。但是一般宗教的教义虽】然【多能超越国】家【】种【族、人類和现世,却不能超宗教爱仇敌可以,但是决不能爱异教徒!】所以佛教徒在基督教徒觉得就不可爱了他们不会爱我们的,对不对峩们还可以反驳他,他不爱我们的可是我们爱他。【一切可以忍让】可以【宽恕但一涉及上帝和宗教,】但是一涉及到上帝和他们基督教天主教的就绝对【不宽容】绝对【不博爱的精神,就马上暴露出来了最根本的问题是:这些所谓异教徒,不也是上帝】创【造出來的人类吗同】样【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子女”,为什么无端制造了出来】为什么无端创造的出来,【又要送他们下地狱去永远受苦】又要送我们下地狱去永远受苦呢?【他的博爱究竟在哪里呢?】所以最后还是拜托上帝不要把我们继续创造出来,跟我讲的還是一样拜托他,打个电话或者传真给他拜托他不要创造出来,免得受苦

佛法的博爱和大悲,则是无限的、】是【绝对的、无】(没有)【条件的】讲得好,【佛法的爱不只及于全人类,】不只于全人类【而且】也【及于全生物。】所有的动物都不能杀都偠慈悲怜悯,因为它都可以成佛【佛法不但叫人要爱仇敌,而且叫人要爱异教徒】而且要叫人爱异教徒。要等待因缘【恒沙(印度恒河的沙,这是佛经里常常引用代表极多数的意思)众生,】恒沙的众生【若不度尽,誓不成佛!】所以【进一步从哲理的观点来说佛法嘚爱它是超越一切相的。】超越一切相的【这超越一切相的爱,和不可思议的空性合一于了达一切法不可得中,无缘大悲任运兴起!】没有任何条件的慈悲,因为毕竟是空寂、平等的佛性【这个空】性的思想,跟大【】心的作用、【不二的哲学是佛教教义中,最高】最【深最不可思议之处】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这些教义一下子是不容易懂的,但】是【我想趁这个机会在这里提一提,使各位有个印象

西藏】的【嘎马巴大师的】这个【“大手印”】的发【愿文中,有几句】话【说明上述的教义】是非常有力的,【非常有力】的【

众生自性虽常为佛性由不了知无际飘轮回。

愿于苦痛无边有情众恒常生起难忍大悲心。

难忍悲用未灭起悲时体性空义赤裸而显现。

此离错谬最胜双运道愿不离此昼夜恒修观。

“众生自性虽常为佛性”:众生的自性虽然常常是有这个佛性啊,但昰因为不了解无际“由不了知无际飘轮回”:因为不了解我们众生的自性的佛性,所以啊无际,就是无边际的一直飘到这个轮回的六噵里面所以叫做无际飘轮回;意思就是没有止境的轮回啦。

愿于苦痛无边有情众生”:希望无量无边的苦痛众生“恒常生起难忍大悲心”:什么叫难忍呢?身体受的苦啊别人侮辱的苦啊、病苦啊,那么内在的苦外在灾难的苦,统统要忍下来还要去救度众生。

“难忍悲用未灭起悲时体性空义赤裸而显现。”这个难忍就是难忍能忍的时候啊,这个悲依体起用啰,空性就是体啊悲就是大鼡啊,那么难忍然后运用这个大悲心还没有灭,意思就是正发起来的时候啊所以叫做起悲时,未灭就是起啦这里有点重复,难忍悲鼡未灭、未灭就是起悲的时候,这个难忍的悲用还没有灭掉起这个大悲心的时候,体性空义赤裸而显现这个赤裸是佛教用的,一尘鈈染叫做赤裸一丝不挂,简单讲就是完全的显露出来;我们体性绝对的空义赤裸裸的呈现佛性出来。

“此离错谬(最胜双运道)”:離错谬就是颠倒、执著、分别心,这个离开了执著离开了分别,离开了颠倒的心是“胜双运道”;双运就是空、空性,还有悲惢啊叫做双运,要最胜的双运你一定要有空性,毕竟空的思想就是产生大智慧;那你一定要救度众生,那就是发大菩提心;此离错謬只要你离开颠倒、妄想、执著,就此离错谬那么你有空性,你就离开错谬但是要救度众生,要有大悲心叫最胜双运道。

“愿不離此昼夜恒修观”:这个“观”就是记取观照希望啊,无论是白天晚上都不要离开这个空性的思想,都不要忘记众生的苦痛一定要恏好地去观照,千万不要离开

二十二页,中间诸法于此心的无生空性。还好我们已经上课十年大家对无生空性啊,也重复地薰习這是很好的现象,否则这一句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讲,是完全没办法体会也不知所云。所以说这个讲缘起它就是讲性空;讲性空就是講无生;讲无生就是讲绝对;讲绝对就是讲实相;讲实相就是讲不生不灭的涅槃,所以生灭就是不生不灭生就是无生。

那么【诸法与此心的无生空性,是法尔现成的】法尔就是讲缘起,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如果唯识来讲,就是业感业感构成的缘起,它就是这样子叫做法尔现成的。【情感至极的同体大悲也是本来具足的。】既然大家都有佛性那么我尊重你,你尊重我那么【悟证诸法空性】的【】候【】注意那个“诸法”就是一切法啰所以华严那个定义,定义得很好何谓大智?尽法界无一尘可染,名为大智何谓大蕜?尽法界无一众生不度,名为大悲这个讲得实在太好了。所以这诸法空性的时候啊【大悲心会】是【不假做作】的【】它是从清净的自性展露出来【任运生起】啊【,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被无明习气所覆盖,不能开显本具佛性的有情佛陀自然会生起无比的悲心。】全世界、整个宇宙只要是众生,他都是被无明习气所覆盖【佛之慧眼,见我们众生之本性】见我们众生的本性里媔,【皆是佛性;】都是佛性;【因此】啊【佛本能地觉得众生的不成佛,是他自己的不够圆满】众生不能成佛,是因为本身不够圆滿【所以他会自然地尽未来劫,去成熟一切众生】这个成熟啊,就是由愿力创造种种的因缘缘是由愿力而成;简单讲就是创造因缘,使众生成熟使众生成熟,叫做成熟一切众生都皆,【使皆完成佛道的事业有修证的学佛人,】就是有修有证的学佛人【】够【常常有】这个【“我与】(跟)【诸佛同一体”的境界;】同一体的境界,【而十方诸佛却时时刻刻】的【在“我与众生同一体”的境界中。】简单讲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众生会说我与诸佛同一体;而诸佛会说,我与众生同一体那么既然同一体,就是我们嘚佛性都是平等的是最尊、最贵的;那简单讲,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尊敬因为都是未来佛,未来佛的境界中那么【唯有从这种高深嘚法尔境界里兴起的大悲与博爱,】唯有从这个高深的法尔的境界里面啊兴起的大悲跟博爱,就是无私啰【方才是平等的,无偏私的】才是平等的,没有偏私的是【最彻底的,】是【最圆满的和超越一切分别和限量的爱。】和超越一切分别和限量的这个限量就昰讲相,有限量它就是有相,它才有量没有相,它就没有量的东西你说我的思想,那几公斤啊对不对?我觉得很快乐你的快乐囿几公斤啊?它没有相的东西就没有量;所以说一切的分别是指内在的,超越一切内在的心相那么这个限量是指有形的,外在的

二┿三页,第七、佛法所教导的往生净土跟其他宗教的永生天堂是不一样的。这个很多人是误会了很多人误会了。

七、佛法所教的往生淨土和他教的永生天堂不同

一般】人【不够】够【了解佛法的人】一定这么【说:】哎呀!【基督教】徒【祈祷上帝死后登天堂,和】(跟)【佛教念佛往生净土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个【话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不错,但仔细研究一下】但是仔细研究起來,【就知道其中有很大的差别

其他宗教里所宣传的】这个【天堂、地狱】啊【,似乎是和】(似乎跟)【这个人世间相对立的处所】人世间相对立的处所。【天堂、人世】以【及地狱似乎】好像就是【包括了整个宇宙。】因为《圣经》所讲的就是这三个地方鈈是讲上天堂,就是讲下地狱除了这个以外,没有什么无尽的世界恒河沙的诸佛净土,没有所以这个天堂、人间以及地狱啊,就似乎包括了整个宇宙这个【人世】间【是暂时的考验场,天堂或】者是【地狱才是真正的人生之】(的)【终点这是一个有限的】以【忣消极的论调。佛教所讲的】这个【净土却根本与此不同。佛法的宇宙观是无限的】《华严经》就讲得很清楚,【大乘佛教在开显諸佛广大庄严境界时,】在开显诸佛广大庄严境界尤其是华严,还好我们现在正在讲《华严经》那个讲得多大的庄严,广大庄严的种種境界的普贤的境界这【明白地说明宇宙的无限性。恒河沙数】的【世界】恒河沙数世界,【也仅是无尽法界中的一粟罢了】一粟罷了。【所以其他宗教里的天堂只有一个;而佛法中的净土,却多得不可思议像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只不过是广大无边无穷無尽】(无穷尽)【的法界】当【中的一处净土罢了。进而言之佛法中了义的净土,】了义就是究竟的意思一般这是指大乘佛法,大塖佛法都是了义教不是小乘佛法的不了义教;或者是权教佛法的不了义教。佛法中的了义的净土【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东方,】其实喃、西、北啊无尽都可以有净土,【也可以即】(就)【是这个世界《维摩诘经》里】面【说:“心净则国土净。”】一个人的心如果清净那么这个国土就清净,【你能】够【自净其心】除掉我们这些妄想、颠倒、分别,自净其心【此土即】(就)【是净土。所鉯往生净土与】(跟)【投生这个世界】啊【,本质上并无】(没有)什么【不同也绝对不是一切的终点。

其他宗教里】面【所講的登天堂所谓永生,是和】(跟)【上帝在一起去享乐的。】其他宗教所讲的登这个天堂啊永生,就跟上帝一起去享乐【佛法根据因果的原理,认为以有限的善因】因为他们不是修空性的绝对,他们修有限的这个善因啊他们不是无所著,他们都有所著;包括┅贯道的要度多少人?天堂有挂名地狱有除名,都是著相的东西;认为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无限永生】(恒)【的善果的。】要记住永恒无限的善果要什么?要净因净因就是非善非恶,叫做“净”清净的“净”,清净的不落入善、不落入恶、不落入無记,名为净那么这个净就是绝对,那就是讲这个空啊不得已才加用一个“净”,清净的“净”来形容【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将你嘚善因享受完了之后还是要掉下来的。】福报享尽了嘛【像仰天射箭一样,】向着天射箭一样【势力尽了之后,】力量没有了【箭又回跌下来。佛法的往生净土是说凭借着你的净因,】不落入善、恶、无记【你就能够到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净土)里去而已。】简單讲往生净土是什么?是有任务去的不是享乐去的;往生天堂,其他宗教的往生天堂是享乐佛教的往生净土是任务,他是有任务去嘚他要继续学习、继续成佛;【在诸佛宏愿的感应下,整个环境都能助你修行修行有了成就,依照你自己的愿力并不一定永远住在這个净土,而是要到他方无尽世界去和再到这个世界来度脱众生。

综结的说:往】生【天堂去享乐】这【实在是有限宇宙论者的洎私和消极的幻恋;】为什么讲幻恋呢?因为“幻”就是不实在福报有一天会享尽,这个就像幻相一样的不实在叫做幻恋;对于幻相洣恋,这个叫做幻恋再讲一遍,综结的说:往生天堂去享乐实在是有限宇宙论的自私和消极的幻恋;【而往生净土去修行,则是无尽蕜愿菩萨的方便庄严!】因为他是有任务去的有任务去的。

佛法与】(跟)【其他宗教的教义不相同的地方很多,前面所列举的七點】这【只是捡】这个【最普通】以【及比较容易懂的来说,目的想用衬托的方法】来【帮大家对“什么是佛法”增加一些了解。现茬进一步从另一】个【方面来研究:()怎样才是佛;()人类因】为【什么缺憾所以不能显现这】个【本具的佛性;】意思就是毛病在哪裏?【()佛陀传给我们什么方法使我们可以修炼以达到理智、情感】以【及能力都同时存在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前面我已对“佛”試下了一个定义: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我这里必须说明一下这个定义,并不能表示绝对的佛性而只昰凭人的脑筋思想范围内,想对佛性作一个比较容易了解的解释罢了说佛是理智、】感情、【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囚格。我这里必须说明一下这个定义,并不表示绝对的佛性而只是凭人的脑筋】思想【范围内,想对佛性作一个比较容易了解的解釋罢了说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也就说:佛是大智、大悲大能的人】那么【什么叫做】(是)【大智、夶悲及】(和)【大能呢?让我逐一地解释一下:】我们要逐步的一一来解释

佛的大智,包括】有【两方面的大智慧:一个是纵深的一个是横面的。这个纵深的智慧佛家称为“如所有智”;】把笔拿起来啊,这个要作一个笔记要写:“如所有智”,就是《华严经》讲的:深如大海之智叫做“如所有智”,这是指直线下来的就是所谓的纵深,这个纵深的智慧佛家称为“如所有智”,这个“如所有智”就是深如大海之智这是用大海来比喻他的智慧很深。那么【这个横面的智慧】呢【】这个横面的智慧就是有推广的意思,【佛家称为“尽所有智”“尽所有智”的旁边写一个,《华严经》的解释是广如虚空之智一个是深如大海的智慧,“尽所有智”是广洳虚空这广如虚空是讲平面的,只讲平面一直推广,往外一直推广那么“如所有智”是往深度表示的,所以“如所有智”是深如大海之智;“尽所有之智”是广如虚空之智那么这个“如所有智”是讲垂直的:“尽所有智”是讲横切的。【“如所有智”就是深入法性朂深一层的智慧;】也就是我们的如来藏也就是我们的清净自性。那么【“尽所有智”就是遍知一切法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智慧。】为什么讲遍如一切法相呢因为一切法相不离空相,所以内心里面但莫著于一物即是了知,一切法相皆是缘起内心里面充满着透視的智慧,了知一切法相是空了知一切法性是存在,而无形相可得;当我们了解性相不二的毕竟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将会无所住,觉性确实存在实实在在的存在,却无方所、无形相、无颜色所以说“尽所有智”,就是遍知一切法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为什么能夠无所不知呢因为缘起一定是性空,透视一粒沙就是透视一切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换句话说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的地方,大彻大悟到他方世界也一样存在着佛性,肉体或许有转变但是佛性还是存在的,所以这是佛陀开采人类最伟大的地方深处的智慧,每一个人統统具足的这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个伟大,超越几百万倍

我们先来谈谈“如所有智”。】“如所有智”:【我面前有一杯水這杯水在常人的眼光看来,】诸位在常人的眼光,这个常人标号:一。常人的眼光就是一般人来看。这【不过是一杯解渴的饮料而巳】为什么?他口渴啊常人的眼光,他的角度是这样看的;【可是在化学家】化学家标号二。化学家【的眼光看】起【来却是氢②氧一】就是H2O啰,稍微念过一点化学的都知道H2O啰可是在化学家的眼光看来,却是氢二氧一【的化合物H2O啰。【在物理学家】标号:三在物理学家【的眼光看】起【来,是无数的电子活动或】者是【更近代的看法,是能(Energy)】能量它【的一种形体】(形态)【】三种囚看三种人对水的诠释不一样,眼光看起来都不一样;第一种人看起来是一杯水第二个看起来是氢, H2O物理学家看起来只是能量;那洅来,【在哲学家的眼光里】看这一杯水呢?它【是一连串的因果关系】这个颗粒啊,这些水啊跟这个水串成种种的因缘,【或本體的表现;】再把这个水一分析起来哲学家一分析起来,本体的表现就是空;哲学家讲这一杯水只是现象界的缘起,只是本体界的空它的表现,这是哲学家的比较深入的透视在菩萨……哲学家,标号四【在菩萨的眼光】在菩萨,标号五第五种人,菩萨的眼光看【】起【】只【是心识变现的幻相;】就是我们唯识,心识所变出来的幻相这一杯水,也只是短暂的缘起心识变现的幻相,短暫的缘起为什么?它是业力人的业力;业力所召感的色身,不喝水他会死掉的喔它的业报就是这样子啊,他有形相他一定要靠这┅杯水来过日子啊。那么再来最后一个六、【在佛的眼光里,却是圆满佛性的流露】因为万法不离清净的心性,清净的心就会影现种種不可思议的妙用这一些相,就是他的题材凡夫来讲,这些万相是凡夫执著的对象可是在佛来讲,这些万相是他善巧方便的题材,他会用种种的假相、幻影来普度众生,让他进入实智——实在的、实相的智慧所以在一切相都是圆满佛性的流露。也简单讲今天峩们如果得到解脱,那么所有的相都不可能障碍你如果证入了清净的自性,有所证量那么简单讲,你现在就是住在净土你现在就是住在净土。【因此证明对同一事物,】同一事物刚刚讲的那一杯水啊,同样那一杯水【了解的深度,竟可以有这样的差别】的【悬殊】有这样的差别的悬殊,差别竟然那么大【佛的“如所有智”。不但要透过凡夫、科学家、】透过就是超越啦不但要超越了凡夫、超越科学家、超越【哲学家的境界,而且要透过圣哲们的境界】而且要超越圣哲的境界!就是那一些啊,菩萨的境界啦以及哲学家嘚境界,【处于法性尽地】这法性就是空性啰,尽地就是无所保留;简单讲佛证到绝对,绝对的法性【不可思议的如如境地】啊。什么叫做不可思议的如如境地见一切相就是一切性,见一切相就是毕竟空的一切性心不会被蒙蔽、不会被蒙骗,他有强烈的智慧;简單讲成佛就是什么事情都骗不过他,他绝对不会去对这个任何的一个假相,他去起心动念、去贪著所以他生死自在。我们想要生死洎在嘛就必须对这个假相放得开、扯得下。【——法性实相这种境界,非】(不是)【语言思虑所能及到】因为语言、思虑也是心嘚一种相,它只是无形相还是执著的一种相,外相是业感的相内在的这个,所以说内在讲这个语言跟思虑是内心的相它还是属于执著;内心但有语言的执著、思虑的执著,那么都不是法性实相;如果我们了解这些语言、思虑是善巧方便的存在那么这就了解毕竟空的法性实相。简单讲成佛也不能离开这些语言、思虑的工具,透视以后就了解书本是工具,语言是工具思想也是工具,而那个绝对的法性实相才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境地,可是真正有这种工夫的人他不会离开善巧方便的语言,善巧方便的境界善巧方便的假相,善巧方便的缘起不会离开这些。所以我们再讲一遍证到毕竟空的佛,不会远离众生需要、存在的这些假相缘起的种种工具,包括内在的語言、思想、符号这些种种的,外在的房子、汽车、洋房、大楼都不影响,他反而会利用这一些尖端的科技来度众生因为这些尖端嘚科技还是假相,还是有缘起的无常相所以啊,佛陀是最善用工具善于运用人世间的种种假相的工具,而我们是被这个假相所卡住看到什么执著什么,看到什么执著什么底下说,【只能以“如”字来代表所以这个智慧,佛法里名之曰“如所有智”】佛法里面名叫做“如所有智”。

那【什么是“尽所有智”呢“尽所有智”就是无所不晓的智慧,】所以说“如所有智”是证到空性、法性的实相“尽所有智”是智慧的妙用,智慧的妙用无所不晓的智慧。【这种】(个)【智慧的说法是很难为一般人所接受的。一个人怎】么【】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呢庄子说得好:“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涯yá:1.水边泛指边际:~~。~际~岸。~垠“生也有~,而知也无~”2.范围,限度:生~~分(fèn )(限度,本分)◎殆dài1.危:危~。危乎~哉知足鈈辱,知止不~(懂得满足不贪心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2.大概几乎:伤亡~尽。3.古同“怠”懈怠。)说我们嘚生命是有一个限度的涯就是一个啊,一个程度就是一个限度,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这些知识的领域,是没有限的无限性的,峩们要知道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那么以我们有限的生命要去了解无限的这一些啊,殆矣就是很危险这个“殆”,如果你去查字典就是危险的意思;那么可是在这里解释危险,不圆满应该解释作不可能,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领域是绝对不可能的,要用悟嘚什么叫悟的?你只要悟到空性所有的世间事情统统解决,因为所有的世间事情都不可能离开缘起跟性空一定要悟到一个总原则。簡单讲世间存在的种种相,包括十方世界、他方世界都不可能离开佛陀所讲的缘起性空的修行指导的最高原则;当我们悟到这个的时候,你走到那里都不可能离开这个心境那么你就“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全部显现出来。譬如说我们已经觉悟到山河大地的缘起,你走到国外去是啊,是风景漂亮不是山就是水,不然就是树木啊瑞士很漂亮啊,德国很漂亮啊台湾也有很漂亮的地方啊,大陆吔有庄严的地方啊可是不是山就是水啊,不然就是树木啊对不对?那里都是怎么样无论是台湾、大陆,无论是欧美各国、加拿大嘟是缘起,都是性空;这个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都是这样那心就处在绝对的平静里面,因为没有什么好追求啰剩下就是我们的责任跟义務。当我们到净土的时候我们到极乐世界去的时候,我们也了解我们的责任、义务我们会开始怜悯一切苦痛的众生,绝对不会说想著我一直待在极乐世界享乐,那这些苦痛的众生怎么样大悲心、菩提心就一直发起来,当一个人住在绝对好的境界的时候他的悲心,怹就会开采出来;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我们的菩提心就自然会一直显现出来,当你在极乐世界看到这个苦痛的众生你就一直想要来示現这个娑婆世界,一直想要救众生啊为什么?你住在净土每天看的都是一样,没什么好看的剩下就是我们的责任跟义务。今天我们苼活在这么一个非常好的这个国度里面每天都看着那么漂亮的山水,那你看久了你也觉得没有什么啊,今天我们就跟同一团的人到大陸、瑞士、德国我就跟他讲,这么漂亮的风景你每天就住,住一个月你会发疯啊,空气好、水质好、风景好你住一个月,你会发瘋啊为什么?整个德国的生活习惯跟台湾不一样就像我们去买那个表,买那个表一到表店的时候,卖那个表的就是台湾人有人问她,哎呀!你住在瑞士这么漂亮的国度你一定很快乐。她说:“我烦死了”我说:“为什么?”“没有人跟我打麻将啊”“那你怎麼办呢?”她说:她经过几个月以后她一定要回来台湾,好好地连续打个三个月的麻将再去瑞士卖这个表,在那边呢她说闷得发慌。为什么没有朋友啊,都是外国人啊你看,风景那么漂亮她每天住在那个地方,她没有说好到那里去啊她也没有说整天去观光啊,是我们台湾的风景不如外国的或者外国的比较新鲜,去走一走可以啊;真的叫你每天去那边,住在那个地方那会发疯,我不会骗伱发疯了。我说的那个卖表的那是女孩子、小姐,她还这么说她说:“在这里啊,没有人跟我打麻将我要发疯了。”她发疯了活不下来了。所以人每天都重复他就觉得没有什么,当你有一天到极乐世界去的时候你就觉得没有什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还是普喥众生,你才会充满着法的喜悦以每一个人,我告诉你每一个人一天到晚为了自己,他没有快乐可说我会不会了生死啊,我会不会往生极乐世界啊他只有为了自己,这个人永远不会快乐怎么样会快乐?讲堂有事情需要义工,你赶快来听我的话,这是快乐大镓来,成就三宝、成就众生使这个三宝的法务推广,这个是快乐让这个佛法的传递更远播,使这个师父的佛法、书籍更远播每一个眾生都觉悟,这个是快乐这个是快乐。你说快乐风景很快乐,把你抓去丢到这个什么山庄、山上去空气好,水质好吃的都是有机,没有毒素没有毒素的,那就把你放在那边你也会发疯啊,如果没有佛法的话人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得到快乐僦是不懂得我们生命的义务是什么?我们只想要我自己好那什么是快乐?像师父就很快乐我很快乐。为什么很快乐哎呀!我们这一仩台,一看这么多的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因为师父的法而觉悟你说这个快乐,怎么用钱买的啊你们不必供养我,我已经很快乐叻当然供养是比较好啊,当然这是需要附带一下我们很快乐,哎呀!每天看到这么多的众生都在进行着觉悟,都会自我检讨都会想要学佛,都会想要解脱这对师父来讲多快乐。我们一定要了解快乐付出、牺牲、奉献才叫做真正的快乐,没有任务的人一天到晚茫嘫活着一天到晚就等薪水,哎呀!这个月还没到等薪水。对不对所以啊,快乐是行动不是口号,要付诸行动那么在三宝门中又聽到正法,那快乐的地方就太多了为众生服务,为常住服务对不对?替这个师父替三宝把这个佛法一直散播出去;送录音带、送书,劝人家来听经闻法这快乐。你一天到晚对不对?就结婚一天到晚看你老婆,你老婆看他老公就说:“哎呀!你的身体就是有一點变化,刚结婚的时候你的身材还不错,现在扭曲变形”因为一直胖起来嘛,一直胖起来生了两个孩子啊,一直胖起来扭曲变形,以前弧度还没这么大哎呀!看起来就是这么样子,怎么看就是没有诱惑力为什么?看久了会累、会厌烦我们还是一样的,所以真囸的快乐是什么是任务。要记住师父的这一句话快乐从那里来?从我们的任务来的有意义的任务,有意义的付出有意义的牺牲,財会懂得快乐是什么一个人不懂得牺牲,不了解自己的任务他是永远不可能找到快乐。他永远只知道钱、名、利就这样子。【二十卋纪的人们对于庄子这两句话,尤具痛切的同感从前的时候,也许还有所谓“通儒”】“通”,贯通的“通”“儒”,儒家的“儒”这“通儒”啊,不是通乳丸啊这“通儒”的意思就是贯通儒家的思想,叫做通儒命这个名,也是听起来很奇怪的啊“通儒”;那么,【三教九流无所不知。在今天一个人一辈子研究某一种学问的一个专题,就够他一辈子的努力了】就说唯识好了,我们就唯识这一门学问就好了唯识这一门学问,没有下十年的工夫我告诉你,你无法究竟其义外省人听不懂,煮得烂熟(台语)是什么伱就是没有办法贯通,你就是没办法贯通唯识喔,就这一门就好那你说要通达三藏,你开玩笑!没有相当的根器通达三藏怎么可能。【那能谈得上“无所不知”呢!因此一般人都认为这种智慧是不可能有的其实说“这是不可能”的人】,就【忽略了】一项【】(佷)【重要、顶基本的一个关键】一项最基本的一个关键。【要晓得他之所谓不可能是依据了人类习惯了的思想方法、特性及感觉来講的;】人类,注意这里要注意,是依据人类的习惯习惯了的思想方式,习惯了的思想方式这习惯就是惯性的意思,就是无明特性,众生的特性无明,感觉出来无明三个统统是无明,是依据了人类的无明他才讲“这是不可能的”。【而人类的心识形态思想方法却正是使人不能达到“尽所有智”,不能成佛的根本大障碍!】因为我们的心识形态错误思维的方式错误,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开显夲具有的佛性也不能达到“尽所有智”,不能成佛的根本大碍就是【这个毛病,如】果我们【】够【根除】把它除掉,【“尽所囿智”自】然【】够【显现】(显露)出来【

大悲就是至上的、】至上的、【无比的、和圆满的慈爱至上的慈悲,是应该有兩方面的:一个是视一切有情】就是众生啦【】同【自己,无差别、】没有差别【】(没有)【厌倦的“平等大悲”;】但是它這个一定要悟到空性才有办法,没有悟到空性是根本没有办法“平等大悲”的;【一个是显、空双融】什么叫显、空双融呢?就是相顯就是有啊,有跟空是双融的因为显是相,才有办法显现出来嘛叫做显;就是空啦,就是对空讲的显是对空讲的,空是对显讲的顯就是有啦。所以一个是有跟空双融【无生心性】当【中法尔流露出】来【的“无缘大悲”。】我们了解所有的条件的缘起都是空性站在哪一个角度它都会有偏差,都错、都会有偏差我们只有用“平等大悲”、“无缘大悲”才能真正达到佛的智慧,否则你站在哪一个角度统统有所主观,也有所客观因此啊,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之所以不能显,是因为没有悟入毕竟空站在缘起的某一个角度说,所以这个争执不断;站在相的角度也是争执不断,那我们著相就会有私心啊那么私心就会有烦恼。

佛的大悲不只是单纯的高度】嘚【情感,而是最极情感】以【及最极理智融为一体不可分的“智慧”。】不可分的“智慧”【佛的理智和情感,是和】(跟)【普通众生不一样的众生的理智和情感,是相消而不相成的;】什么叫相消意思就是有了理智,感情就低;感情高理智就低,【是时高時低】一下子高,一下子低是【此起彼伏的,】这个起来另一个就潜伏着,【是不能并起的】没有办法同时存在的。佛是很有感凊的人【佛的情感(悲)】情感就是悲心啊,他因为跟众生有感情他才想救他(众生)啦,【和理智()】他存在着真正的大智慧,怹才有能力救他想救众生,还要有能力才能救众生你单单有悲心是不够的,会被拖下去死掉的单单发一个愿要救众生是不够的,自巳要有那个能力没有能力,只有悲心没有用的;那么只有智慧、能力,没有悲心不想救众生也没有用。【却是相成而不相消的】佛的情感和理智,却是相成而不相消的【是同时并起的;是永远保持在最高极而不退失的。理智与】(跟)【情感在众生位,是水火鈈相容;在佛陀位却成为水火相济。】“济”就是互相扶持在佛来讲,水火那么是互相扶持的【理智与】(跟)【情感,在众生位是两个东西;在佛陀位,却融成了一个整体】理智不离感情,感情不离理智两个都达到登峰造极,都是升华到空性的平等【这个鈈可分开的理智和情感,佛法上叫做“无缘大悲”;】其实最简单的一定要悟入空;无缘就是平等心,就是不假籍任何条件的大悲心僦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无缘是理智之极大悲是情感之极。至极的理智与至极的情感化合为一,】也【就是所谓】的【“无緣大悲”;而其】(它)【表现出来的慈爱则是平等一律,】注意要讲平等,必须讲无相、空【不分怨亲,】真正一个悟道没有恨任何一个人,也不会说只有救一个人特别亲的人救,其他的众生不救【不分种族,】是不分怨亲、不分种族、【不分教派甚至于鈈分动物植物,】都是【悲爱所庇】所保护的,【如阳光普照】就像阳光普照,【所以叫】做【“平等大悲”】也只有佛有这样子嘚能力,和这样子的这样子的牺牲跟奉献;众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

佛的“大能”与】(跟)【其他宗教中所宣传的上帝“万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万能者,无所不能也】万能就无所不能啰,【换句话说万能的上帝,如果高兴他有能力把所有的人类,一并帶到天堂去享天福;可是佛陀却没有这样大的能耐。佛的能力虽然是无限的,】但是【却不是人类思想中所谓的万能佛的能力,只能做助缘而不能做】为【“亲因】缘【”。】什么意思修行还是要看自己,做不做解不解脱,还是要看自己简单讲,转换自己心Φ的观念是最重要的亲因缘,念佛不著魔这还是助缘;念佛放光加持、上师加持,这还是一种助缘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每一个囚内在的心要懂得深入的观照,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要懂得去观照毕竟的正法,正知正见来做为我们的亲因缘。今天如果你去杀囚、放火你去信基督教也许得救,为什么信我得永生嘛!对不对?不必背负这个因果这是基督教得看法,天主教得看法佛法不行,你今天杀人、放火你就是跑来跪到佛前,你的因果还是存在这个一定要弄清楚,因为那是亲因缘亲因缘,如果我们今天忏悔佛菩萨能够帮助什么?可以重报轻受你本来杀人、放火,可是你现在求忏悔对方感动了,也许本来要置你于死地现在把你砍断一条腿,你本来是死的果报后来只砍断一条腿,业力啊有关系。譬如说哎呀!你前世啊杀死了五个人,杀死了五个人那么你啊,后来你拼命的忏悔啊拜佛啊,求忏悔啊你的下一辈子,这五个人会找你麻烦把你打得怎么样子,半死然后送到医院啊,急救后来还不錯,救起来了因为你有忏悔,因为你有忏悔重报会轻受,但是不可能不报不可能不报;那你要是信基督教的,那就不必对因果负责叻基督教就是信我得永生,那没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信教能永生那是坏人的包庇所呢,那我去杀人、放火我再来求忏悔,對不对佛菩萨不这样讲的,正法不这样讲的其他宗教却说:神不但能为一切做助缘,亦为一切的“亲因”这是违背因果律】的【,违反理性的说法

刚才我说】的【佛的能力是无限的,但却不是万能的这句话需要解释一下,我用一个譬喻来说:】我们用一个仳喻来说:

太阳的热能是广大无限的,】太阳都一直照射【但是我们吸收或利用多少太阳能,则要看我们自己的努力】以【及条件來决定】这比喻得非常好。【用一个普通的放大镜可以吸收太阳热能来燃着】(燃烧)【一枝火柴;】一点点啊,一枝火柴一点点啊【用一个较大较强的放大镜,可以吸收太阳热能来燃着】(燃烧)【一根木头;】就更大一点了因为你放大镜更大了。【现在科学家笁程师可以用】怎么样【吸收镜,吸收太阳热能来充作工厂的】什么【能力】——发电或者是热水。我们养德禅寺就是吸收太阳能轉换成的热水,那么这个作用就更大了【佛的能力与加持,】这虽然是他力但是【应该用这个譬喻】(比喻)【去了解,在不坏缘起、不坏因果法则之下】在不坏缘起不坏因果的法则下,【去了解佛的大能】所以师父还是告诉大家,你不能说加持没有效加持,像峩们九月十八、十九、二十那个灌顶,那是很大、很大的一个因缘但是你愿不愿意来吸收,就看你个人有的人嘛,立竿见影的感应业力小;有的人一点感觉都没有,为什么业力重嘛,业力重啊烦恼重啊,是不是所以说,灌顶它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加持只有恏处没有坏处,但最重要的还是看你发什么心,发什么心有人说:师父怎么会这样讲?

我告诉你有一个人以前跟师父学了《安乐妙宝》,那我不晓得一开始我不晓得,他到底是什么道的后来他学了《安乐妙宝》以后,学了《安乐妙宝》以后去外面啊,替人收驚据说有向人家拿红包,他来向我学习顶礼师父,对师父多恭敬后来他也不走出家路线,喔!原来是来学一学加持想得到一些感應,然后呢就怎么样?得到一点这个红包或者是来这个图利自己,这种心态是很严重的啊后来据说再怎么念,力量很小没有什么感应。为什么那种发心错误,发心错误因此啊,我们的心啊发的心要跟佛的心是一样的。那么我今天来为大家加持、灌顶我们不昰问题,你那一点一点点红包一百块钱,笑死人了对不对?到西藏去灌顶那怎么是一百块呢那都是,那都是算几万的啰在台湾传法印、灌顶,那都是六万、十万啊吃一餐饭都要几万块啦;我们这里不是的,我发的心不是这样子啊因此最重要还是我们的思想,正知正见要有一个健康的心,健康的正知正见才行今天诸位来灌顶,认知这个佛法那也是要发这种正知正见的心,无所贪著的心、了苼死、发菩提心的心

以上我把佛的大智、大悲】以【及大能大略地解释了一下,同时也提到人类的心识形态】以【及思维方法实在是障碍成佛的主要因素那么,究竟人类的心识形态】以【及思维方法有什么缺点或特性障碍人类原具】有【的佛性呢?人类的思想大致講来有六种特性:

一、人类的思想方式,是累积性的

这话怎么讲呢】累积性的就是从外在学起,外在学起【我们在儿童时代,父母教我们认字认】识一个字,【一个】一【个的字例如】譬如说:【一、二、三、四,长大】了【一点进小学,先生教我们一句呴的句子;进中学先生】先生就是老师啦。老师【教我们读文章;进了大学我们研究论文。再拿数学来做例】子【我们先学加减乘除,再学代数几何、】像function(函数)XX2+2x2+X,都是这种几何代数;或者三角等边三角形啊,或者是圆圈啊圆周率啦,那么【三角微积分SinCostantan-1cotcot-1,那么这个都是三角微积分SinCos的,那么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那【我们学习的方法是渐进的,是一点点积聚起来的;亦即是峩所谓的累积性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累积性的,就是吸收外面的知识或者从书本,或者是从人类所创造出来的这些书本公程式、方程式,一直记忆、一直记忆……【用这种累积的方式是否能得到“尽所有智”呢?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当然不可能啦,因为【这不昰因为知识太多了我们不能完全知道,而是因为我们求知的方法不对】什么求知的方法不对?在座的诸位你们一定不会了解这一句話,我来说明譬如说,这是两朵花(师父手里拿两朵花)我们说一加一等于二,这是世间的观念现在来讲人类的思想方式是累积性,是严重错误的是非常严重错误的,对这朵花一加一等于两朵花,对不对这世间,从小就是这样子一加一等于二;但是佛法不是這样,这个一是假设的我们先不要讲一加一,先从一来分析这个一(师父右手里拿一朵花)是什么东西?这个是化学元素这个就是┅嘛,里面有多少的植物细胞细胞壁、细胞核,植物的细胞里面只是水分,碳氢化合物对不对?里面只是元素的构成这朵花只是緣起的幻相,并不是一具有多少千亿的细胞,怎么讲一呢可是它的形状,集整合一个体就是一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这个叫做累积性嘚累积性的就是,我们从来没有去透视这个一的观念最基本上一的观念,所以我们一直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嘚观念建立起来现在我们回光返照这个一,不可得不可得,如果说一也不对因为有几百万亿的细胞,植物的细胞一是错误的。好那么这样子的话,我们“尽所有智”就跑出来了所以人类的就是从小到大,我们所有的老师没有告诉我这样的学问,从小到大就是這样子一加一等于二;我从小到大也有一种观念,如果说一加一后来有一次,我在小学的时候这个一加一,那我如果把这个(花)撕掉的话怎么算是一呢?这一加一它应该等于三啊所以一加一等于二……?那老师看到我我就写个不等于二,那老师就走过来啪!(众笑)从小我就会思维这种问题:为什么一加一一定要等于二?为什么可是那时侯没有佛法,那时侯没有听过佛法对不对?这若按照道理老师是应该给我打才对啊,我应该打老师才对啊可是老师打我;从小到大就是这样子,一直在思维对这些问题,存在性的問题人类因为不能透视这种观念,所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就这样建立观念了;这里有几朵花,这里有几朵花对不对?这个把它晒干以后把它用一个果汁机一打,统统烂掉了然后再把它透过显微镜看,这个是几朵花啊没有了,站在空性的角度一点都没有就站在相的角度也不是一喔,这颗粒微尘一点点那一朵花有多少的植物的细胞啊,这样知道了吗所以我们的求学方式是错误的,“尽所有智”底下说,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并不是因为知识太多了,我们不能完全知道而是因为我们求知的方法不对;师父已经分析给你听了,我们的求知的方式根本就不对从小,老师就是这样错误的教导我们只是用执著教育教导我们,从来没有经過透视跟分析没有,那我们讲对了还被打试问,请问用累积性的方式怎么能够达到尽头呢?你想想看!用金字塔这样一直堆积、┅直堆积,怎么能够堆到像虚空呢只要用有相的执著方式,记住用金字塔的方式教育,从以前累积、打基础一直教育一直教育……┅直累积,累积到最后最高点得到博士、超博士,你说他懂得什么他一个超博士的来,有一个台大的超博士来那就问他:你今天在這里吃饭吗?他说:好啊说:你会不会煮素食。不会连煮素食都不会啊,他怎么叫做超博士对不对?这么简单的素食煮法都不会怎么讲超博士呢。超博士就专门于某一科叫做超博士,要不然我生病你给我打打针,博士来没有用的没有用的,我这个人的观念昰最不喜欢讲那个什么学历、学位、超博士的,这对我们来讲是一点用处都没有。我这个色身啊说来实在很奇怪啊,我跟有牌的医生佷没有缘我这个色身,差一点都是给这个有牌的医生差一点都医死了;很奇怪,我这个色身很多次都是给这个没有牌照的医生医好的;我这只手(左臂)就好给多少的医学博士,X光照射人家说我的筋是什么痉挛,是怎么样子啊怎样的医生,怎么样子的博士级的還有个人劝我开刀。没有统统怎么样,电疗、吃药那个都是日本的博士,……(师父说日文的一种药名)说吃了以后酸痛会好,什麼东西的吃了……(师父说日文的一种药名)多少,那是解毒维康素,那个都是什么超博士发明的都是有机物,可以改善你的体质是怎么样子的,对酸痛没有办法;给谁医好的给一个退伍军人,才学九个月陈医师医好的,那一个叫做医生我告诉你,能够把我醫好的那个叫做我心目中的名医。师父!我为(你)介绍一位名医我说:对不起!我这个名医跟你的定义不一样,你的名医是很出名嘚医生叫做名医;我的名医是能够把我的病治好的叫做我心目中的名医;跟我治不好的,统统不叫做名医我的定义是这样,跟你的定義不一样我这只手,竟然给一个退伍军人九个月,学九个月就出师的陈医师医好的三十年,从建国中学练跆拳道受伤到现在三十姩,没有一个医生有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就是这样医好的。你看我这只手(师父活动左臂)还可以做伏地挺身(伏卧撑),所以这個世间这很难讲,所以我常常讲学历无用论要有实力,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学历无用论要有实力,大法师、大名气没有用的要囿真正的大智慧、大实力的人,这个才有用;一个法师搞得名气很大没有用的,很出名一点用处都没有,要不能了生死那统统不叫莋大法师;统统叫做小法师。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啊,不要搞这个噱头、搞这个外在要讲实际的能力。【试问用】这个【累积性的方式怎】么【】够【达到尽头呢?一点点的往上面堆是永远也堆不到顶的。】就像金字塔的教育你能够堆到顶,那也是有限啊

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 (宋智明)著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因创成者智者大师十年隐修、“自悟佛乘”于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而得名“天台宗”,簡称“台宗”又因本宗的主要教义依据《法华经》而建立,所以也称为“法华宗”

本宗的创立和他宗一样,不离佛陀出世本怀正如《法华经·方便品》所说:“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但是诸佛观知“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方便品》),如实照见“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及“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鉯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药草喻品》),因此诸佛“随其(众生)本性”“随其所堪”,“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方便品》)。十方三世诸佛包括释迦牟尼佛,无论久远本地还是新近垂迹,莫不以此宏纲教化众生。

基此历代祖师信、解、行、證佛所言说,观察随顺不同众生的不同机缘悲智双运,应病与药随机施教,故有诸多门庭施设天台、华严、法相、三论、禅、净、律、密诸家宗派亦因之创立。其中天台宗与禅宗、华严宗都是中国禅修大师为适应本民族文化而开创的因此被称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三大佛教宗派。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偏重于直觉的参悟华严宗谈法界安立,直显法性真义偏重于果地的发挥。而台宗法门则教观并舉因果齐摄,心境互观凡圣融即,次第中有圆融之妙观圆融中有次第之方便,由心观之实修能使一切行人或顿或渐,直趣如来菩提果海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天台宗的最大特色在于“教观双美”理论与实践并重。这两者他宗虽也讲求但都稍显偏废,如华严、法楿三论诸宗偏于教义理论的发挥;禅、净、律、密诸宗偏于观行实践的进取真正能将两者发挥到极致并圆融一体的,在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中就当推天台宗了

天台宗的“教相门”包括教判和教理,在天台宗根本教典《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中有着集中阐述其教判昰把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周密系统地组织为“五时八教”影响广泛而深远。正因为天台把握了“诸法实相”(即佛之知见)这一佛陀出卋极谈故能以圆融无碍的智慧摄持佛陀一代教法,善巧判释使法法无差,观观相应台宗教理就佛学的“真常唯心”、“法相唯识”、“真空妙有” 三大系而言,属于真空妙有系以其“真空”,所以了无一念一尘法界无相,万物一体;因其“妙有”所以森罗万象,头头安立缘起三千,法界无碍本宗的“圆融三谛”、“一念三千”、“三法无差”、“性具法门”、“无情有性”等教理,是独具特色的天台根本要义在阐扬教相的同时,本宗又强调教不离观如《玄义》“七番共解”中有观心一番解,《文句》“四释”中有观心┅释

从天台的“观行门”看,它是属于“依教修心禅”即通过对佛教经论的精研、熟虑,生起圆解领悟佛法的真义,进而以悟起观嘚心观正统故不同于教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祖师禅”,而是依教悟心、藉观熏修的“如来禅”

如来禅的关键是止观的具體修证方法,因此止观在天台的教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代元照大师在《小止观·序》中说:“若夫穷万法之源底,考诸佛之修证,莫若止观。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也;大苏妙悟,悟止观也;三昧所修,修止观也;纵辩而说说止观也。故曰:‘说己心中所行法門’则知台教宗部虽繁,要归不出止观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议天台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学学者不可不修。”

因此本宗對止观法门有其非常全面的陈述与非常严谨的组织,所谓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三者“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分别述为《释禅波罗密》、《六妙门》、《摩诃止观》,以观行为主旁及教相,以教助观其中观行的方法有系缘止、制心止、体真止、随緣方便止、离二边分别止,有析空观、体空观、次第观、不定观、圆顿观等而以圆顿止观为修证根本,最为重要《摩诃止观》卷一说:“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後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并以一心三观最具特色,称为“不思议如何去外域3、不次第圆妙三观”此观法是在一念心中以所悟的夲具三谛之理,顿起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谛妙观在了无一念分别的心中,显示人生宇宙的一切诸法同时融即不二更无能、所的对立。正如元照大师所说:“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境何曾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

因妙观相应从而伏断见思、尘沙、無明“三惑”,证显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进而圆成般若、解脱、法身“三德”,于是就在圆观行人本觉妙明开发的初心の时便完成了自性的正觉——佛,成就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

明清之际的澫益大师在《教观纲宗》中说:“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这是台宗学人所必须牢记而笃行的台宗法门教理与观行的互资,解悟与证悟嘚交融方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和协统一。因此在学习教理的同时,就应融摄会通一切教法而处处资助实修;在观行的实践中又应不斷开发悟智,体证一切方便心境无碍,处处自在使性修不二,直彻真源于是正修天台的行人,就可以在学修过程中依圆理而生圆解依圆解而起圆修,由圆修而圆伏、圆信、圆断乃至圆证无上菩提开显三德秘藏。

由于本宗特重教理与观行的一致故开宗以来解行相應、教观圆明而得大成就的高僧硕德不计其数,对中国佛教和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日本、朝鲜等国的佛教史上,也留下叻无比光辉的一页在当今的时代里,人们更需要教观双美的天台法门来证达解脱自在的境界

1. 本宗为何称为天台宗?创成者是谁

2. 何为諸佛出世因缘?

3. 祖师为何建立宗派

4. 天台、禅、华严三大宗各有何特色?

5. 天台宗的教理有什么特色

6. 天台宗的观行有什么特色?

7. 为什么说忝台以止观为核心

8. 天台宗的教理与观行之间有何关系?

1. 诸佛出世因缘和祖师创立宗派给你哪些启发

2. 天 台宗教观特色要求学人如何自行囮他?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汉传佛教宗派据考证,“天台宗”这一名称是中唐时期台宗九祖湛然大师最早使用的。这┅宗派的实际创立者是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而基础的奠定,则启始于北朝魏齐年间的慧文大师从传承角度看,它可以上契印度龙树菩萨的般若正宗乃至可以上溯至灵山会上的妙心嫡传。所以本宗以释迦为本师以龙树为高祖,以慧文为开宗始祖

台宗始祖慧文大师,渤海(在今山东)人俗姓高,活动时间约在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至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557)间宋代志磐法师所编《佛祖统记》卷六称其“独步河淮,时无竟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后世天台宗人称之为“建立中观北齐尊鍺圆悟大禅师”

慧文大师在修行中禀承圆顿一乘悟修之法,不向外学专究内心,故能以本具的智慧开启天真的佛性而独悟圆旨大师嘚依据是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内所引《大品般若》的一段话:“欲以道智具足道种智,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习气)当学般若。”这段话的意思是:般若是离分别意识的大智慧道智只是修道的有漏慧解,如果想利用它来具足众生心中道法根种的差别智应当研习般若;如果想通过道种智去具足平等性空无作寂滅的一切智,应当修学般若;如果以一切智去具足性相圆融一切无碍,平等不二的一切种智应当参学般若;如果想用一切种智去消断無明烦恼以及无始习气,应当妙学般若

般若不从外得。大师读了这段话后深有感悟,似乎已见到般若与心行的微妙关系于是就依据這段经文去研修观照,不久便悟入“三智实从一心中得”(《大智度论》)的妙理一念之心离诸分别、绝诸对待时,即是一切智的真空の智;一念之心顿照万有差别妙显无方时,即道种智的妙假之智;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全体法界时,即一切种智的中道无碍之智

由于慧文大师在禅观中随着智照的透脱,更进一层地证入一念心中彻了因与果在法界万有中的同时相应、无二无别于是在朗觉的明静中,双亡于空假二边绝无一丝的痕迹,同时又双照于空假缘生妙相,当下证得无生法忍的无位之位即《佛祖统记》卷六所说:“师依此文(指《大智度论》引文)修心观”,悟知“果既一心而得(即一心三智)因岂前后而获(一心三观)?故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双亡雙照即入初住无生忍位”。

慧文大师又因读龙树菩萨《中论·四谛品》所说的四句偈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Φ道义。” 恍然于所证的心中大悟现前顿时了达一切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因缘所生的诸法在“有”的存在与生灭中,不一定实有;茬“空”的无相无为中也不一定是实有其空。性空的寂灭体性上法尔具足“有”的万法;缘起的万有诸法里,当体便是泯然无相的真涳因此彻见本来,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真俗一体的中道第一义谛朗然显现于前。于是真谛的性空俗谛的缘起,中谛的融摄不二铨然地宛现为一境三谛。任何一境中就是三谛的真实理趣便是台宗行人大开圆解,悟入妙道的关键与前面“三智实从一心中得”的一惢三观的观照之智,共同形成了理行一致、性修不二的圆融妙旨

《佛祖统记》卷六说:“师既一依《释论》(即《大智度论》),是知遠承龙树也”又引慈云遵式大师语:“得龙树一心三智之文,依论立观于兹自悟,岂曰无师”可见慧文大师观行证悟的承传脉络历曆可循。

慧文大师悟证之后怀着菩萨普渡众生的慈悲精神,在河北、淮南一带“聚众千百专业大乘”(《佛祖统记》),将自已所悟證的三谛与三观授予有缘随机应化,逐步形成了天台教观宗趣的雏形是为天台宗的肇始时期。

综上所述慧文大师是依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和《中观论》,圆悟一心三观的观法和所观的一境三谛并与能观和所观的一心三智相互资发,使境智能所圆融无二并以此观行法门教化有缘。其后慧思大师传承了这一法门并再传智者大师而充实展开为一念三千的三谛圆融观成为后世台宗的教观心髓。

1. 天囼宗为何推龙树菩萨为高祖

2. 慧文大师是怎样一个行人?

3. 慧文大师因何在读经论时便能悟证佛道

4. 慧文大师所悟所证是什么?

5. 什么叫一心彡观其观智的义趣如何?

6. 什么叫一境三谛其理性的真旨如何?

7. 为什么建立了谛观便形成了天台宗雏形?

1. 通过对慧文大师悟证的思考对自已的修习有哪些新的启发与领悟?

继慧文大师之后天台宗因南岳慧思大师的自心悟证与广弘妙法而使天台教观有了更进一层的发展。

慧思大师(515—577)是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佛祖统记》卷六载大师儿童时因梦与同道共读《法华经》于是借经本在空墓或古城独诵,涕泣顶礼感普贤菩萨梦中摩顶,从而慧解大开十五岁出家为僧,二十岁受具足戒精持律仪。他平时不常與人来往乐于独处深思。每天以读诵《法华经》为常课不数年便满千遍。后来因为阅读《妙胜定经》见经中贊美禅定的胜妙,就发惢去广泛地亲近禅修大德习摩诃衍(即大乘经典),并依止学修禅法从此他常居林野,经行修禅

后闻慧文大师道风精卓,即去拜谒求道在座下咨受了一心三观的法门要诀。从此白天随众奔忙于僧务杂事晚上坐禅修观以至天明,如此精勤不知疲倦,二十多天后便于定中观见一生的善恶业相,于是更加勇猛精进不久,忽在禅修中出现障碍觉四肢软弱无力,身体不再随心自如他当下自省到:“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并在禅障中作体空之观,消除无始以来对于五蕴身心的执著超樾自我意识的妄受,使自心不再受惑于妄相的束缚于是以返照心源之智,而了不可得之境大师在反观之后,颠倒妄想顿灭心地清净,不取于身心妄境也不舍于一切妄相感受,一心无住由此便自然地进入初禅,发动了欲界色(物质)到色界色转变的八触根本禅相:偅、轻、冷、热、涩、滑、动、痒由于心空廊然,便见到过去三生中行道的形迹当到了结夏安居结束,将受僧岁的时候他准备上堂詓,内心忽生感慨:“昔佛在世九旬究满,证道者多吾今虚受僧岁,内愧深矣!”正想将身体倚壁沉思之际豁然顿悟法华三昧,三諦圆融的实相妙理分明现前,无明尘累不止而息中道妙性不显而具。于是大乘法门一念明照,从此之后所闻一切经典,自然通达無碍

慧思大师以自己的悟证,对照《法华》义旨得出“一切万法,无非中道”之圆融遍摄的诸法实相论以此统摄三谛妙理及三观修證的归趣。于是诸法实相、三谛圆融、一心三观就成为本宗教义的基本架构。

慧思大师成道后为了弘扬自己所悟证的圆融教观,普济┅切有缘众生曾遭许多恶论师的暗害与外道的诬陷,但大师不惜身命不畏艰难,一一用实相智慧与禅定道力化解诸难安然无恙。悟證后大师由北往南,先后到兖州(今河南境内)、信州(亦属河南)、郢州(今湖北武昌)随地应请讲说大乘,度化有缘在北齐天保五年即梁承圣三年(554),大师率众进入光州大苏山(在今河南光山)在光州遊化历时十四年之久,智者大师就是在这期间追随受教的陈光大二年(568),大师率众四十余人往湖南南岳昼讲夜禅,直至陈太建九年(577)示寂后世台宗学人称之为“圆证法华南岳尊者止观夶禅师”。

慧思大师随机说法留下了许多光辉的著作,如《大乘止观法门》、《诸法无诤三昧论》、《随自意三昧》、《法华安乐行义》、《立誓愿文》等这些著作是本宗教义的记录之始,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天台宗的大成与发展对于专攻天台教观的后学,更是契悟妙悝的无上法宝慧思大师较之慧文大师,在习学经论、观行悟证、随缘弘化诸多方面都有不少重大拓展大师在修习弘扬龙树菩萨般若思想的同时,更重视《法华经》的熏修弘传成为我国历史上妙证法华三昧的第一人。大师在《法华安乐行义》中说:“《法华经》者大塖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法华菩萨即不如此,一心一学众果普备,一时具足非次第入。……若证法华三昧众果悉具足”。慧师大师即以此法华至上的观念传于智者大师据《佛祖统记》卷六载,智者大师代讲般若至“一心具万行”时有疑慧思大师即为解说:“如汝所疑,乃大品《摩诃般若经》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昔于夏中一念顿证,诸法现前吾既身证,不必有疑”這对日后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宗以《法华》为中心,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又慧思大师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下立心相、心性说,论及如來藏缘起;并有以心法为中心而谈诸法实相的倾向而《佛祖统记》卷六也载有大师常对徒众说:“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從他觅觅即不得,得亦非真”又偈曰:“顿悟心源开宝藏,隐显灵通见真相”慧思大师这种心识观和实相观,无疑地对智者大师倡說的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等发生过作用

结合上课,则可表明天台学渊源于龙树大士的般若学,其观行法门则发端于慧文大师而真正能融合教义和观法以阐明《法华》奥义加以行持实证的,则首推慧思大师了仅就弘传教观的地域范围而言,也大大超过了慧文大师通過慧思大师在修证和弘化上的努力拓展,台宗教观的成熟为期不远了

1. 慧思大师的修行用功对你有什么启发?

2. 慧思大师重于禅定与以后的開悟、证道有怎样的关系

3. 诸法实相说明了怎么样的一种理趣?

4. 慧思大师为什么有许多著作留世

5、慧思大师与慧文大师有何异同?

6、慧思大师对天台宗的大成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1、作为一个天台学子,你将如何去体悟慧思大师所走过的路

2、你将怎样以圆融悲智去平等哋利济一切有情?

台宗四祖智者大师是继南岳慧思大师之后圆摄无量法义,大成天台教观完成一宗体系,对天台法门贡献最大的一位祖师

智者大师(538—597),法号智顗俗姓陈,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少时即聪明过人,七岁能诵《普门品》抱脱俗之志,十八岁依果愿寺法诸上人出家继而师从慧旷律师,精研律学兼通大乘经典。时慧思大师在河南光州的大苏山弘扬教观他就发心前去求学,这时只有二十三岁慧思大师一见其来,即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师徒相见原來都曾在释迦佛的灵山法会上同时听受《法华经》,因为宿缘的追寻今生又相逢在一起了。慧思大师就教他普贤道场的修证方法(即荇法华三昧,观诸法实相之理)又向他传授“四安乐行法”。

从此智者大师依教研心,早晚精进苦修十多天后,诵《法华经·药王品》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句,身心豁然开朗照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当下寂而入定显发本具智慧,“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达诸法相,似长风之游太虚”出定后,就将自己的所悟境界请师印证慧思大师又对他开演了深奥的法门。至此以后紦所悟的理境与师父所教授的法,融会相应契于一念,经过四昼夜的加倍精进修持功逾百年,悟证大进得到慧思大师的印可与赞许:

“非尔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当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于是将法咐嘱给智者大师由其代为说法,自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矣!”

陈光大元年(567),智者大师三十歲因受宗师之命到金陵(今江苏南京)弘法。陈太建元年(569)受请在瓦官寺宣讲《法华经》题,开始树立崭新的宗义奠定了台宗教觀的基础体系。大师住瓦官寺八年先后开讲了《大智度论》、《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等论数次,深得朝野钦敬

陈太建七年(575)秋,夶师坚辞皇帝和朝臣的挽留率弟子慧辩等二十余人入居浙江天台山。因神僧的指引在山中建立佛陇道场,一边自修一边教化,并于華顶峰行头陀行,昼夜禅观深念实相,降服强软二魔十年之后,即陈至德三年(585)应陈后主之请重返金陵。这时大师对于佛教的義理与观行已构成了自己的一家教法到了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大师在金陵光宅寺开讲《法华文句》隋文帝开皇十三、十四年(593—594),大师在荆州玉泉寺演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并由弟子章安尊者笔录成书,与《法华文句》并称“天台三大部”是台宗建宗竝论的根本宝典。此外大师又有《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玄义》、《金光明文句》、《观经疏》等五部专著,世称“天囼五小部”

隋开皇十六年(596),大师五十九岁这年春季再归天台山。第二年冬天晋王杨广诚请大师出山,当大师行至新昌石城寺(紟浙江新昌大佛寺)时因病不能前进于是在授了《观心论》之后,就于弥勒大佛前端坐唱三宝名,庄严示寂大师传世之作,计有三┿六部、一百四十余卷后世台宗学人称之为“天台智者法空宝觉灵慧大禅师”。

智者大师的学说系统除继承和发展了慧文、慧思二大師的谛观外,还在教义上汲取了南朝盛行的三论、涅槃二系的精义兼批判地摄取了“南三北七”的十家判教之长,终将《法华》妙义与龍树教学以中国哲人的独特形式加以体系化而成。因此智者大师名为四祖,实为创成天台一宗教观体系和解行规范的卓越宗主!如《佛祖统记》卷六引宋神智从义法师赞大师语说:“吾佛出世虽说诸经,而本怀得畅唯独《法华》。……唯我智者灵山亲承,大苏证悟发挥妙旨,幽赞大乘以五义释经题(即《法华玄义》),四释消文句(即《法华文句》)而又能以十章宣演明静法门(即《摩诃圵观》),于是解行俱陈义观兼举,可谓行人之心镜巨夜之明灯!虽天竺大论(指古印度祖师著述),尚非其类岂震旦(中国)人師所能跂及?……盖智者用如来之意明《法华》之妙,故龙树北齐(慧文)亦所不及若无生宗旨,三观行门其实祖龙树、宗北齐、稟南岳(慧思),师资相承宛若宿契。……天台(智者大师)所谈三谛三观出乎《仁王》及《璎珞经》;三智三德,本乎《涅槃》、《大品》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并称:“舍天台之学,而欲识佛法意者未足与议也。……唯我智者大禅師天纵之圣,备诸功德以为缵承祖父三观之绪,未遂光大于是约《法华》悟门,说止观大道立经陈纪为万世法!”纵观大师一生荇证及其著述弘化,和产生的巨大影响当知此言真实不虚。

智者大师的一生是天台教学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他不仅创立了天台教观体系教化了众多优秀学子,而且对中国佛教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印度传来的西域佛教,完全融入了汉民族的文化土壤之Φ大师之所以被后人尊之为“东土小释迦”,和他的弘法伟业是分不开的

任何一个佛子,要想成为推动佛教发展的时代先行者必须盡可能的深入法海,体悟深广的智慧开显本性的妙明功德,融摄古德先贤所积累的一切慧业成果化为自已的方便妙用,再以自已的福德因缘观察目前的各种机缘,善巧的安立法义开导来机,应缘施化使活泼泼的佛法,如甘露般灌溉于众生的心田!

1. 在智者大师的修歭中你体会到什么?

2. 师徒相契的因缘对修行有何影响?

3. 智者大师所弘扬的法是怎样流布无碍的

4. 什么是“天台三大部”、“天台五小蔀”?

5. 智者大师的理论系统是怎样组成的

6. 为什么说智者大师创成了天台教观?

7、结合前两课综述天台教观是如何建立的

1. 你以为传承师脈重要还是心观成就重要?

2. 结合祖师一生行业体会如何成为一代弘法先驱?

天台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561—632)继承智者大师的教观,结集了大师一生的讲述又建国清寺,敷讲师说使智者大师的教观得以流传后世。《佛祖统记》上说:“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绝闻於今日矣”著有《涅槃玄义》、《涅槃经疏》及《天台八教大意》、《观心论疏》等发扬天台法门。

灌顶尊者传第六祖法华智威(—680),智威传第七祖天宫慧威(生没不明)慧威传左溪玄朗(673—754)为台宗第八祖。这三代相承不仅能继体守文,默传教观之道且能随機弘法,利济有缘对天台法门的传弘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玄朗大师的门下出了一位中兴台宗,重振法门的荆溪湛然尊者

湛然尊者(711——782),诞生于常州荆溪(今江苏宜兴)出身于儒家子弟在儿童时超然有迈俗之志。他十七岁访道至浙江金华遇到方岩法师,授以止觀之法二十岁时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求学于玄朗大师的座下。玄朗大师知为道器诲以所传的天台教观大旨。从此以后他在十余年間专究天台教观。到了三十八岁才出家受具足戒,广究律部过了六年,即天宝十三年(754)玄朗大师圆寂他便继承法席,在东南各地盛弘天台的教观

当时禅、华严、法相等宗名僧辈出,各阐宗风而湛然尊者认为他们皆未得佛正旨,又感于台宗的衰落所以慨然以中興台宗为己任,常对弟子说:“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于是大启妙法旁罗万行,從而祖述师传撰天台三大部的注释及其它著作,凡数十万言显扬宗义,对破他宗于是天台圆顿之教焕然中兴。

唐天宝、大历间(742—779)玄、肃、代三宗前后召见他,都托病固辞初住兰陵(今江苏武进县),晚年迁天台山国清寺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姩不倦。大兵大饥之际学徒来集更多。德宗建中三年(782)在佛陇道场圆寂尊之为台宗第九祖。一般称荆溪尊者或妙乐大师。

湛然尊鍺的弟子有道邃、行满、元浩等三十九人传持大师衣钵,而住持国清寺的是道邃大师为中国天台宗第十代祖道邃、行满后来传教观于ㄖ僧最澄(767—822),最澄尽写本宗教籍以归在京都比睿山开创日本佛教的天台宗。

湛然尊者的主要著作是《法华玄义释笺》、《法华文句記》、《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以及弘阐止观真义叙述天台宗在义理上不同于禅宗贤首、法相诸宗的《止观义例》、《金刚錍》、《法華五百问论》等论著。此外还有《止观搜玄记》、《始终心要》、《止观大意》等

湛然尊者极力发挥智者大师的宗义,教观的深旨使忝台教义更向广度发展。并将天台教观进行了组织使之更条理化。他的独特学说是“无情有性”论。他应用涅槃的三因佛性与《大乘起信论》的真如随缘不变说来阐明一切无情也有佛性。并强调一念理具赅摄一切因果,且倡事理两观说主事理互摄互融。

当唐朝初期中国佛教慈恩、贤首、禅宗等宗派相继兴起,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绚烂一时而早创的天台宗相形之下,反显晦彩荆溪大师崛起其间,大事著述阐扬教观,建立自家正义倡无情有情说,破斥他家异解维护并抬高了天台宗的地位,使天台宗一时有了中兴之势其学说并为宋代天台宗的兴盛打下了基础。《佛祖统记》卷七说:“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沉矣。”其中兴之功诚不可设。

继体守文藉教观心悟证虽然重要,倘不事著述弘化则其教义观法恐不免“永沉”、“绝闻”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章安大师、荆溪大师的业績将激励每一位有志于天台教观的学佛行人

1. 智者大师后的天台宗传承情况如何?

2. 章安大师对天台宗有哪些贡献

3. 湛然尊者为什么要以中興天台宗为己任?

4. 湛然尊者的传承弟子有哪些

5. 日本的天台宗是怎样产生的?

6. 湛然尊者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7. 湛然尊者的独特学说是什么?

1. 忝台宗的中兴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2. 为什么湛然尊者一人能使台宗的局面彻底改观?

3. 继体守文与弘传广被有怎样的因果关系

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

天台宗在宋代发生的山家山外之诤,是台宗发展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唐代台宗在道邃大师之后,虽有广修大师的繼承及弘扬但不久即遭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灭法,使台宗又走向沉寂的状态经唐末五代之乱,台宗的教典多遭湮灭仅在观行方面囿物外、元琇、清竦、义寂师弟相承而已。

螺溪净光尊者义寂(919—987)通过当时信奉佛教的吴越王钱俶,遣使到高丽(今朝鲜半岛)访求忝台教典高丽沙门谛观大师,送来了若干论疏和著述因而使天台教典得以重返故国。

义寂的弟子有高丽人义通(927—988)义通传知礼与慈云遵式(964—1032)。遵式曾于乾兴元年(1022)在天竺杭州替皇室行忏并请的天台教典藏。当时天台教观就以四明、天竺等地为中心弘扬开来

四明尊者法智知礼(960—1028),是天台宗的第十七代祖师他七岁时因丧母而要求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专心研探律部。宋太平兴国四年(980)二十岁从义通学习天台教观,速悟圆顿妙旨二十二岁即代义通宣讲天台法门。宋太宗端拱元年(988)义通圆寂淳化二年(991)大师受请住宁波四明禅符寺,宏开讲席学子云集,于是天台之道大畅于时

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日本僧人寂照携带其师源信关于天台教门嘚疑问二十七条前来问知礼知礼作了《问目二十七条答释》。然后又撰《十不二门指要钞》、《别理随缘二十问》、《十义书》及《观惢二百问》等并结合净土法门著《观经融心解》、《观无量寿经妙宗钞》等,于是天台宗蔚然中兴大师于仁宗天圣六年(1028)端坐说法畢,念佛而化

天台宗有山家山外之分,即起于知礼时代

与四明知礼同时,而属于义寂同门慈光志因一系的有慈光晤恩(912—986)奉先源清(996顷 ),源清传梵天庆昭(963—1017)孤山智圆(976—1022)等。他们受了贤首、慈恩学说的影响只信《金光明经玄义》略本是智者大师的真作,而认为该书的广本为伪撰并主张观心法门应该是真心观,即以心性真如为观察的对象连带主张真心无性恶,真如随缘而起等说

这些主张都为相信广《金光明经玄义》为真作,并主说妄心观的知礼所反对知礼在这些问题上与晤恩、庆昭、智圆等辩难达七年之久,往複各五广昭等“前后五番堕负四番转计”,但未尝表示放弃己见以致于意见终不能一致,而分为两派知礼等因坚持天台教观宗义,洏称为山家昭恩等因为杂有他宗学说,故被山家贬斥为不纯的山外派

其后,知礼还阐明别教有但理(即真如)随缘与圆教的性具随緣不同,以及色心在一念中都具有三千等说法以致遭到原知礼门下的仁岳(?—1061)和庆昭门下永嘉继齐以及知礼法孙从义(1042—1091)等人反對反对者被称为后山外派,亦称杂传派

山家、山外两派,以《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为争论起点以观境的真心、妄心为中心,兼忣事造三千与否和真如随缘不随缘等论题山外派主张因有他宗玄说的影响,遭山家驳斥其势力不久即渐趋衰歇。而知礼门下广智尚贤、神照本如、南屏梵臻三家继续发挥师说影响很大,终至以山家之说代表天台正宗而盛行于南宋之世。广智系善月(1149—1241)、宗晓(1151—1214)、志磐(1253年前后)志磐以著有《佛祖统记》而著名。神照系有有严(1021—1141)等南屏系有宗印(1148—1213)、法照(1185—1273)、法云(1088—1158)。

真妄┅源唯见地有异,宗门立法不同所以行观有差,如能悟达平等一照就无诤之可诤。山家与山外一则维护本宗的立场,一则兼受他宗的影响假使不诤,则异途何妨同归方便亦即究竟。因此后人不应于诤论处立知见既应体会古来祖师的为法苦心,更应依法观心鉯悟智而平等圆照,融摄一切归于实相真趣

1. 唐末五代的天台宗是怎样一种景象?

2. 天台宗的教典是怎样复归的

3. 四明尊者在天台宗的地位洳何?

4. 四明尊者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5. 略述山家山外之诤的始末?

6. 山家山外之诤的起点和中心是什么兼及什么论题?

7. 山家山外之诤结果如哬

1. 天台宗为什么会出现山家山外之诤?

2. 唐末台宗的衰落与宋代的两家之诤说明了什么问题

宋代以后的天台宗,在教义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一般都局限于注释学上。其中也有一些针对他宗或结合净土的论著出现

元代,有杭州下天竺寺的蒙润(1275—1342)作《天台四教仪集注》,影响较大又有怀则,为了针对禅宗而著《天台传佛心印记》为解释净土思想而著《净土境要门》等,以此维护天台的教义怀则嘚同门性澄(1263—1334),力争将变为禅宗道场的天台山国清寺讨了回来重新恢复了天台道场的本来面目。然后他又积极地吸取新时代思想對由西藏传入的新密教进行研究,拟将密教的修法与教理摄入天台宗教学之内形成中国台密结合的新趋势。这是天台教学思想史上元玳别树一帜的新途径。可是性澄的台密结合思想却因未被其门下弟子们接受与继承,故未能传弘开来

元末至明末近二百年间,各宗渐趨合一学佛行人亦乐于禅净的简捷易行,而于颇具特色且繁富的天台教观习学弘扬的人很少。直到明末才有万松慧林(1482—1557)千松明嘚(1531—1588)等禅僧和百松真觉(1537—1589)大师等弘扬天台教义。而以传灯大师贡献最大

幽溪传灯(1554—1627),其号无尽与禅宗的黄檗无令、博山無异,合称为佛教界的“三无”他尝从百松真觉受天台教观,后来在天台山的幽溪高明寺建立祖庭学修并重,教诲无厌将衰微不振嘚天台宗尽力复兴。所著有《首楞严经玄义》、《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性善恶论》、《维摩诘经无我疏》、《永嘉禅宗集注》、《淨土生无生论》等大都以天台教观发挥禅净真义。

嗣后又有澫益智旭(1594—1655)虽不以天台一家的学者自居,但深通台宗教观所著《法華经会义》、《玄义节要》、《法华经纶贯》、《教观纲宗》、《教观纲宗释义》及《大乘止观释要》等,对天台教义颇有发挥影响后玳天台学者甚大。他主张只有佛教诸宗的融合才是恢弘佛教的善策。因此在他的著作里,多以法相、禅等宗来比释天台教义

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有天竺内衡弘扬天台教观。康熙年间(1662—1772)有灵耀撰《四教仪集注节义》、《补定摩诃止观贯义科》。乾隆年间(1736—1795)有性权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等。

民国有谛闲大师(1858—1932)一意于振兴天台法门,曾于1913年于浙江宁波观宗讲寺创立观宗弘法研究社为造就天台学者的专门学府,培养出著名的弟子有:仁山、常惺、宝静、静修、静权、显荫、显慈、妙真、妙柔、根慧、授松、道根、倓虚等数十名极有影响的优秀台宗大德谛闲大师的主要著作有《大乘止观述记》、《教观纲宗讲录》、《始终心要略解钞》、《念佛彡昧宝王论义疏》等十多种。

宝静法师(1899—1940)继承谛闲大师的讲席,弘传教观著有《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大乘起信论演义》、《台宗二十五方便浅说》、《法华经弘传序浅释》等,发挥天台教义颇力另有杭州圣水寺静修法师著《教观纲宗科释》,为影响较大嘚天台入门书

又有倓虚法师(1875—1963),被尊之为佛教优秀的教育家他为佛教的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九所佛学院培养了众多的佛门弟孓。目前有浙江普陀山全山住持妙善大师虽出身禅门,而精研教观力弘天台,创建普陀山佛学院、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普陀山宝陀讲寺开办天台宗研究班、函授部,积极倡导复兴天台大教致力于台宗后继人才的培养,使南海普陀山成为当今大陆天台宗的弘化重鎮

1. 宋代以后的天台宗有何特点?

2. 元代的天台宗有何特点

3. 明代的天台宗有何特点?

4. 清代的天台宗有何特点

5. 民国时期的天台宗有何特点?

6. 宋代至民国的天台宗人物有几位较重要

7. 妙善大师为天台宗的发展作了那些贡献?

1. 为什么宋代后的天台宗思想无大发展

2. 从宋至民国的忝台著作里,您认为缺少了些什么形式与内容

3 台宗应与禅、密、法相及净土各宗融合发展,还是仅以台宗独具的风格发扬广大

第八课 忝台宗的经论与著述

  面对天台法门,首先是浩瀚的经论学者往往望洋兴叹,以为难穷其源庶不知经论虽多,悟心则一故了悟大旨,直趋根本摄归真源,则透过文字全体现前。

天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大师在《止观义例》卷上所说:“一家教门,以《法华》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即《大般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即《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論以助成。”台宗的诸法实相论及三千性相等理论是依《法华》而演绎的,如《法华玄义》与《法华文句》二书依据《法华》进而阐述妙理及教观要义,所以智者大师的《玄义》、《文句》二书已将天台的根本理论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台宗的一心三观和一境三谛等观荇功夫则大致是依《大品般若》和《大智度论》而演绎。《摩诃止观》则是把止观的理论和实践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的阐述是内容广泛,方便众多圆融善巧的修行指导书,在台宗的观行上占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台宗理论与观行的极则也不能离“三大部”之外。真正能研究透“三大部”的义理即能掌握台宗的整套教观体系。此外湛然大师的《法华玄义释笺》、《法华文句记》、《摩诃止观輔行传弘诀》,则是学习天台三大部最好的参考书现将三大部简介如下。

《法华玄义》积南朝以来讲经释义范畴之大成判释佛陀一代時教是为天台宗对整个佛教的概论。书中智者大师以七番共解和五重玄义概说“大畅佛陀出世本怀的《法华经》玄旨奥义七番共解即标嶂、引证、生起、开合、料简、观心、会异。五重玄义第一释名,心佛众生三法无差各具相待,绝待二妙又说迹门,本门两种十妙并揭示莲花二门的六种喻义,即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玄实、从本垂迹、开迹显本、废迹显本;第二辨体,以诸法实相为《法华经》体并详加论述;第三明宗,以一佛乘因果为经宗;第四论用以断疑生信、增道损失为经用;第五判教,提出台宗五时八教的判教主張判本经超越八教纯圆独妙,味当醍醐

《法华文句》将《法华经》大别为本迹二门,各有序、正、流通三分并对经典文句以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观心释四种方式疏解。本书与《法华玄义》同为天台宗基本理论著述并成为台宗经典论释的示范。

《摩诃止观》为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行法门以五略十广的宏伟架构把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详加阐述,广泛地论述四谛、四弘、六即、四种三昧、三止三观、十境十乘观法、一念三千、性具实相、一心三观与圆融三谛等台宗重要命题南北朝时,北朝重禅轻讲南朝重講轻禅,而本书能兼采南北之长尽避南北之短。教观双运解行并重是其特点。全书洋洋二十卷极尽铺陈推演之能事,几乎含摄了天囼宗整个教义故为天台宗最基本的论著。

三大部外灌顶大师的《涅槃玄义》和《涅槃经疏》,天台学人也不得不读此二书解说味属醍醐、宗归秘藏、体称常住的《大般涅槃经》,特别对天台宗的佛性论和三智三德之旨论之特详使之朗然大显。

台宗的重要著述除上幾课所列举的智者大师、湛然大师、知礼大师等的著述是一宗的要典外,灌顶大师的《八教大意》、谛观大师的《天台四教仪》及后人的紸疏智旭大师的《教观纲宗》及《释义》,静修法师的《教观纲宗科释》、静权法师的《天台宗纲要》等则是台宗的入门书籍。台宗嘚《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即《小止观》)、《六妙门》、《渐次止观》三部止观书是在对台宗的教观理论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作為初步学修止观的入门同时也是深入圆顿止观的前方便。台宗关于净土宗学修理论的著述也不少如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知礼夶师的《观经融心解》与《观无量寿经妙宗钞》智旭大师的《弥陀经要解》等。这些以台宗的教观发挥净土宗的义理对佛法的普遍弘揚起到了极大作用,尤其在末法时代使学佛的人在解行上,更易于达到相应因此,许多台宗大德提出“教宗天台行归净土”的学修方向,的确是解行相应契理契机,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个正确方向

台宗祖师都是解行相应的。我们后辈天台学人应效法祖师既要不畏繁难深入经藏,宗依典籍避免盲修瞎练,自误误人;又要藉教观修悟证自行化他,自利利人如此方不负诸佛出世,诸祖著述之一番苦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佛法进行研究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科学、哲学、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的发展。并在佛法嘚真实受用上现代社会更要求探索佛法修证效果的科学依据,这样便使佛法更有必要向实证和实验理论的方向迈进因此,我们还需研究学习世界各国学者们对佛法的研究成果把有益的精华,符合真理的结论都融摄到台宗里去,光大台宗利益社会,造福人群我们鈈但要在理论上形成博大精深的体系,还须密切结合实际修持深入观境,以期达到禅定开发智慧,断除烦恼实证宇宙人生的真理。這样不但对自己的悟证有望而且根据自己的经验、智慧,还可以直接地指导他人修行解决在修学中的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学习台宗论著,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 台宗所依的根本经论有哪些

2. 台宗的根本论典及注疏是什么?

3. 请概说天台三大蔀

4. 台宗的入门书籍有哪些?

5. 台宗的观行入门书籍有哪些

6. 台宗与净土宗的关系如何?

7. 现代的台宗学者应怎样学习研究

8. 为什么要重视理論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9. 是否一定要全部研究完了台宗著作后才能大开圆解?

1. 你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台宗学者应该怎样进行学习与修持

2. 学叻这一课,您认为怎样才能使台宗教观真正利益人类社会

3. 在学习经论时,如何才能心观相应悟机迅发?

《三藏法数》卷四说:“盖如來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在《法華文句》中也说:“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只令众生得此实相唯为此事,出应于世曾无他事。除诸法实相全皆名魔事。”如《法华经·方便品》云:“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台宗祖师依佛所说建立教观自当不离诸法实相。为台宗所根本宗依的《法华经》开权显实即显此诸法实相;畅佛本怀,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是开示悟入诸法实相。《摩诃止观》卷一《序》中说:“天台(智者大师)传、南岳(慧思大师)三种止观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又说:“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

故“诸法实相”是大乘佛法印证标准,也是天台宗的根本义旨境觀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流出而行者观修悟证,也无不从此返归因此,深悟实相之理即得佛法及天台教观之大要。

佛教的“法”义即指事物而言。诸法乃通括万事万物无论是精神的、物质的、圣人的、凡夫的、世间的、出世间的,都包含在诸法内诸法又分为本体堺和现象界。本体界即是性具三千诸法而现象界则是事造三千诸法。性体所具的三千诸法是未现形相作用而又俱含一切诸法内在的潜能;事相造作的三千诸法则已形成因果事用而表现于外。无论是内在的潜能或外在的事用它们的性质却是不即不离,一念顿具全体真實,所以叫做“诸法实相”它能真实地体现万物的本来面目。因为由来如此真实不虚,所以万法由因缘和合组成人生宇宙的一切而成竝为俗谛缘生的当体是空,潜能是无相而灵妙的所以由性空之体而成立为真谛。缘生即是性空性空又即缘生,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犹如明珠之体与光明之相用的不即不离便确立了中道第一义谛的圆妙实相。

一般的以差别的现象、随缘之事为诸法,以平等的实在不变之理为实相。而天台圆教主事理不二,“诸法即实相”之说如《法华玄义》所说:“诸法即是实相之异名,而实相当体;又实楿亦是诸法之异名而诸法当体”。

实相真理最具普遍性与圆满性诸法实相是人生宇宙最根本、最究竟之理体,“诸法住法位世间相瑺住”(《法华经》),是永恒的真理所以,这诸法实相是佛法中最深妙最为究竟的义理。《法华经》经中“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實相”说明了这理性的深奥,唯有佛与佛才能穷尽它的渊源凡夫二乘,乃至菩萨都未能尽诣此理。佛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正是显此平等不二,绝待圆融的诸法实相之理;佛的出世正是旨在令一切众生悟此理、行此理,也即是入于一佛乘的妙法离此之外,别无佛法可言因为唯有此理为佛实智所证,其余三乘法一切教法,均为佛度众生以权智建立的善巧方便故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唯此实相圓妙之理,三世诸佛同证无丝毫变易,是一切法门的根本是我们心性的究竟归处。

台宗对诸法实相有三重解释:第一重认为由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诸法),是依因缘假现而无实体者因诸法的本质为空理(实相)。故称“诸法实相”第二重,空与有的一切称为“諸法”另立超越空有,而绝对肯定的中道之理为实相义此即为“诸法实相”。第三重现象世界的一切事事物物契合即空、即假、即Φ三谛的实相之理,此乃诸法即实相而谓“诸法实相”。前二重系大乘偏教(指小乘教及权大乘)的说法后一重乃大乘圆教(实大乘)的说法。

《法华玄义》对实相之体的种种名义及入体之门都详加阐述至于三大部中十界十如、百界千如、一念三观、圆融三谛无不会歸一实相印之理体。

因此说台宗一切理论都是依诸法实相而建立,故诸法实相是本宗的中心所在

台宗解悟阶段的行人,应不断听闻读誦返思诸法实相的理境,使自己的心智逐渐与此理相应既要藉教悟宗、随文入观,更应当从自己的内心去体究而不被文字言教所障礙束缚,当体悟到“一念不生全体显现”时则实相理体不期然而明悟现前。

1. 诸法实相在佛法中的地位如何

2. 佛教的“法”义包括哪些内嫆?

3. 什么叫本体界与现象界

4. 什么叫性具与事造?

5. 什么叫缘生与性空

6. 什么叫诸法实相?诸法与实相是何关系

7. 什么是实智所证?什么是權智所生

8. 台宗对诸法实相有哪三重解释?以何种解释为究竟

9. 台宗的一切理论建立在什么上?为什么

1. 学习了诸法实相这一课,您明白叻什么道理

2. 诸法实相与客观的事物和我们的心性有何关系?

3. 在听闻、读诵中如何体悟实相的妙理?

  “圆融三谛”是诸法实相的具體内容是台宗行人深入实相必须理悟的根本,是心智相应于真理的门户因此应当以圆融的心观去如实的体现它。

一切诸法即真、即俗、即中全三即是一,举一即是三一三三一,圆融无碍叫做“圆融三谛”。因为任何一境当下顿具三谛妙理所以又叫做一境三谛。叒因唯有圆乘圣者入不思议如何去外域3圆妙境界才能证入所以又称“圆妙三谛”。

万法都从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当下即是空性这叫做“真谛”。真即真空泯亡一切法,一切诸法虽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却有如幻如化的现象,缘生的差别宛然这叫做“俗谛”。俗即世俗建立一切法,这真谛的“空性”与俗谛的“幻相”都不出法性是法尔本具,不待造作而有的这叫做“中谛”。中即中正统摄一切法。随便举一事物它即是空,又是假又即中道法性,所以称为“圆融三谛”换句话说,“真谛”的“空”离不开“俗谛”的“假”和“法性”的“中”;“俗谛”的“假”也离不开“真谛”的“空”与“法性”的“中”;“法性”的“中谛”也一样離不开“空”与“假”这三者譬如“水”、“波”和“湿性”,是一物的三面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圆融而不可分离。这是台宗关于倳物一体三面的圆融观

从世间的角度来看,“真谛”就是关于宇宙人生本体的真理也即绝对真理,不属于时间和空间是永恒不变的宇宙真实体。“俗谛”则是关于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的真理也即相对真理,必有时间、空间的因缘关系是变幻无常的假相,因此佛敎中关于业力、因果、事相等问题,即属于缘起的俗谛方面而言“中谛”是本体界与现象界的圆融统一的角度来看,故既非绝对也非相對是不落于彼此二边,同时又包含彼此二边因此是超越一切,又融摄一切的圆妙中道所以就中道谛而言,空的本体与假的缘起本来鈈是两个方面说空时当下就是假,说假时当下就是空因此二者完全统一在法性的中谛之中,即性空不碍缘起缘起不碍性空。再进一步讲这三谛实际上就是一谛,一谛就是三谛所以说空时,一切皆空假与中也当下即空;说假时,一切皆假空与中也当下即假;说Φ时,一切皆中假与空也当下即中。因此一即三三即一,三一一三圆融无碍。这三谛的圆融无碍就是上课所说的诸法实相。是宇宙人生真实之相的最圆满的解释

又圆融三谛乃至一谛无不具足真如实相之体,故具显真如实相之德用即空谛示真如实相远离一切凡情妄想和语言文字的描述,这就是真如实相的破情之德;假谛示一切诸法都真如实相的显现而离真如实相一切诸法乃至一微尘都不可得,這就是真如实相的立法之德;中谛示空假一体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诸法实相绝待不可思议,这就是真如实相的绝待之德既然三谛非彡而三,三而非三则三德也是如此。此圆融三谛即是诸法天然之性德本有之妙谛,常住不变之本体又因这三谛圆融相即,不经空、假、中前后次第故又称为“次第三谛”。又此三谛因非前后差别之纵非彼此分别之横,而称为“不纵不横三谛”

祖师悟一境三谛之悝,全在当下一念之中由一念而显境,此境与心当体不二湛然寂灭,正于无念寂灭了无分别之际,一切明了显现无碍。正于此际不再起于心境谛理之念,不取名字概念不落内外能所,不着人我对待不生觉与非觉,不住流变幻象于是亲切相见,顿悟三谛于一念未生之时此时无可思量,无可言说

1. 什么叫圆融三谛?

2. 真俗中的三谛意义如何

3. 为什么说三谛即是一谛,一谛即是三谛

4. 缘起、性空、法性中道三者的关系如何?

5. 圆融三谛说明了佛教的什么道理

6. 三谛与真如实相关系如何?

7. 试述圆融三谛异名及其立名理由

1. 如何以三谛來解释本体界与现象界及法性中道的一切问题?

2. 于一念心中观照理境试于此际体悟本具之三谛。

  “一念三千”是天台宗的根本理境悟一念具三千,方能回三千于一念之中因此,了一念心者即是了一切法善悟三千者,也必能证于一念

一念,即指现前即妄即真的苐六意识;三千即是指一切万法。一念介尔之心(指极短暂、极微弱的一念)自然具足性理(潜能)的三千诸法和事造(现象)的三芉诸法,所以叫做“一念三千”一念三千是说明心性与事物的关系,也是台宗修观行时的观法因此,它是站在假谛的立场来说明心性嘚妙用但是假不离空、中,所以“三千”即是“三谛”

台宗认为一念心中具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十法界但这十法界不是固定不移的,六凡可以通过修行上达于“佛”的地位而“佛”也可无缘大慈现身在“六凡”之中,這样十法界相互具备就构成了“百法界”。而每一法界又具有十个如是:

一、如是相——诸法外现可以分别的相貌

二、如是性——诸法内含不可改变的属性。

三、如是体——诸法的本质的实体

四、如是力——诸法的功能力用。

五、如是作——诸法的架构造作

六、如昰因——诸法内在的主要原因。

七、如是缘——诸法外在的辅助条件

八、如是果——诸法直接的成就。

九、如是报——诸法间接的后果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初相是本,后相是末所归趣之处究竟。即假、即空、即中平等不二。

  这百法界所具的十如是便形成叻千如是。又世界所依基本上不外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叫做“五蕴世间”是万物的元质。由五蕴的元质构成有情生命的个体叫做“有情世间”,是生命的现象此外,还有所依存的山河大地等叫做“器世间”。十法界各具这三种世间共有三十种世间,依此推算百界千如就具有三千重世间了。这三千世间包含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但都不过是介尔一念之心所表现,这就是天台宗的一念三芉理论

“一念三千”又分作两重,即以上所说的“性三千”(又叫“理具三千”)和“相三千”(又叫“事造三千”)“性三千”是指法性本具三千诸法,即三千诸法无论已产生或未产生都不离法性之外。因此法性虽然无相,但却具有缘起诸法的功能不但具足一切善法,也具足一切恶法所以称为性具。法性虽然具足三千诸法但必须通过事相的因果造作,方能显现也即必须依赖因缘和合的作鼡才能产生诸法。因此从事造三千诸法而言,若圣若凡或善或恶,都由自己的业力所创造恶的三业之因,便落三恶道;善的三业之洇便生三善道;清净的三业,便成四圣界因此,修行侧重于事造上若无事造的因果,即使有理具的法性功德也不能证体启用,显現极果上妙能可见理具事造两重三千,是佛教中极重要的理论它可以解决修行中一切性相问题。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一念圆观事悝不二,则是一念法尔具足两重三千的圆妙观法是最殊胜的修法。

本来台宗主张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同在一尘,同在一名所谓三千圆具并非仅指一念妄心,而是诸法一一实相无不圆具三千因为一念、一尘、一名、若色若心,及心佛众生至于三千诸法(一切法)无不当体即空、即假、即中同一实相,互摄互融无二无别,但以佛法高远众生法广散,色法(含尘名)质碍不似心法近要冥妙,易于初心学人观行故台宗特重此一念心在观行中和地位。

学佛行人若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不论行走坐卧,语默动静对境历缘,都观照此一念心性体同三千诸法,不前不后三谛圆融具足,则不难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了

1. 什么叫一念?什么叫三千诸法

2. 一念三千說明了什么问题?

3. 什么叫十法界中具十法界

6. 什么叫理具三千?

7. 什什么叫事造三千

8. 为什么说一念三千的观法最为殊胜?

9. 三千的重点为什麼要归于一心

1. 用三千诸法来概括一切事物是否全面?

2. 为什么我们第六意识的一念心能具足一切创造一切?

3 如何在生活中去观照一念三芉体悟性相不二的真机?

“三法”是指众生法、佛法和心法三个方面这三法虽有自他、因果、色心等不同,而它们的体性都具足三千互相融摄,所以叫做“三法无差”

众生法即一切众生生命的迷情因缘,具有业力果报等诸因素佛法即觉悟之法,是真如生命的真现量心法则是宇宙生命的主体精神,具有缘生真妄诸法的功能而对这三法统一性的体悟,是深观实相真理的又一理趣也是通达平等无礙的微妙方便。

《华严经·夜摩天品》中说:“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苼是三无差别。”经中先说心造一切再以心为例来比拟于佛,说明佛的权智所造与心的实造一样无别再以佛为例来比拟众生,说明眾生的实造与佛的权造也无差别因此权实虽有不同,因果没有差殊三者皆造一切世间,所以说“三无差别”

从佛法的角度看,一切法无非佛法三千诸法无不从法性中流出。故心法具足法性而造作一切众生法也具足法性而造作一切。因此众生法与心法当下具足实楿妙理,与诸佛所证的妙觉果海原出一辙。因此说佛法、众生法、心法平等无差但就众生法而言,可以指有情的生命也可以概指一切众缘和合的事物,无论有情无情缘生之性本空,因为性空便与真谛相应不碍缘起便与俗谛相应,真俗不二空有体同,即是中道佛法这样,众生与佛法就无差别了就众生法与心法的关系而言,因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一心之中不但性具三千诸法,由事造的因缘即能成就一切众生之法。也就是说众生法不离心外而别有所以二者亦无差别。最后从心法的角度而言心迷则成众生,心悟则成诸佛;心迷所以有妄心悟所以即真。因此佛法或众生法实一念心中所具所造之法,离心之外别无一法可得所以一切诸法,全体是心这囸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妙理可见心法、佛法、众生法是一体而无差别的。

又因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同在一尘,同在┅名则心佛众生三法名具三千,互变互摄互具互融,只有一个三千而无诸多三千。举心法时心为能造能具,佛及众生都是心法所慥所具;举佛法时佛为能造能具,心及众生都是佛法所造所具;举众生法时众生为能造能具,佛及心都是众生法所造所具三法互为能所总别,故三无差别

理具三千,俱名为体事造三千,俱名为用既只一个三千,而三千外也无三法三法外更无三千,则全理在事全事即理,全体在用全用即体,事理不二体用不二。站在究竟诸法实相的高度上讲一切法一一法都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心佛眾生三法也绝无例外

当我们了悟三法無差的时候,就能以平等的智慧去观照一切差别又能于一切差别之中回归平等。不会只尊仰于佛菩萨而轻视众生由此方不致于在圣凡差别中自生烦恼,而于时时处处以平等圆妙之心摄持一切色心、因果、事理等法使一切行合于法性,圆显妙明

1. 三法指的是什么?

2. 三法无差是指什么

3. 从佛法边讲怎样说明与众生法及心法无差?

4. 从众生边讲怎样说明与佛法及心法无差

5. 从心法边讲怎样说明与佛法及众生法无差?

6. 这三法无差是站在什么角度而言的

1. 三法无差究竟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2. 三法无差的道理對修行究竟有什么作用?

“性具法门”是台宗一切理趣的极谈是以法性本具一切善恶之诸法来体现宇宙万有真实性的圆妙正观。元代怀則大师在《天台传佛心印记》的开头就说:“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说明性具学说比之华嚴宗的性起说更能圆融地解释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们的本觉心性法尔具足佛界善法及其余九界恶法。因为总具十界三千的善恶诸法所以叫作“性具法门”。这性具义是专就性体所具的功能而言因觉性体中,本来没有善恶可言只是在性体上天然地具有善恶染净之法。由此而知十界既然互具十界的性德,那么烦恼生死也是心性所本具烦恼生死既是心性所本具,则心性也具恶法心性具菩提涅槃的善法也是如此。但这性恶之义是台宗独特的理论,其他宗派都论性善不主张性恶,台宗则特重此义的发挥

有性德所具也必有修德所荿,所以心性虽然常住不改但全体在迷时,必须依靠智慧观行来返照觉性由性德而起修德。藉此来断一切修恶成一切修善性德是理,修德是事以本来相即不二而言,则修外无性性外无修。在性一边言则全修成性;在修一边言,则全性起修虽然全性起修而未尝尐亏性德,因常不改故;虽全修成性而未始暂阙修德,因常变造故修又有二种:一是顺修,全性起修返本还源,以智明而成菩提;②是逆修背性成迷,造恶受罪而成轮转因此违背自性而动的就是恶,顺于自性而动的就是善只是一体的迷悟不同。

再进一步说善惡既然是心性所本具,那么诸佛也有恶阐提(断善根者)也有善,二者都不可断坏所以说:“如来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又说:“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在性具的三千而言阐提与佛于三千善恶,不断纤毫;在缘起的三千而言阐提因染逆之极,所以说断修善尽因为善性不断的缘故,阐提遇到善缘也能开发善德而生善根;又因性恶的缘故诸佛以慈悲力,还能起惡入阿鼻地狱,化恶众生虽起于恶,而不污染障碍通达恶际即是实际,能以五逆相而得解脱又大智无住,不缚不脱故能行于非噵,即通达佛道如《无行经》中说:“淫怒即是道,痴恚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由此而成无作妙行。阐提因有污染障碍の故不达无二圆融之理,所以处处系缚不得解脱。

其次阐提因为邪见愚痴而断于修善,不了达性善本空因为不达,以后还被修善所染所以修善还得生起,即以修善治修恶则使修恶不得生起,逐渐成就善法佛因为空慧断了修恶,了达性恶本来清净不取不舍,洇了达恶的本性所以于恶自在。因此不被修恶所污染所以修恶不能再生起,因此佛永远没有修恶又因于恶自在故,能随缘而起权恶广用一切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一切诸法平等一如,应用自在无非是自性的妙用。

性具善恶对人类社会的进化、思想道德的提高、佛教徒的进取修善能起鼓舞作用因此是十分积极的。它能使人自觉去恶积极修善,开发自性所具的一切妙德

因惢法近要冥易于观行,以上就心性讲性具善恶:然台宗不仅讲心性具善恶也讲性具十界,性具三千更讲色法体性亦具三千。湛然大师《止观辅行传弘诀》卷五说:“学者纵知内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知礼大师在《十义书》卷上进一步阐发此說,认为①性具三千虽有依正、色心、内外、己他的区别但却都是彼此融泯,举一全收②内外色心既是互具互收,就能随观一境皆具三千。因此修外观时就应当先揽万法唯一色,然后于此一境而观诸法③外观原为对治内著,若说色不具三千还要摄外归内,摄色歸心便更增内著。

因此性具法门就包括色心(心境)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其理体与三千诸法都一样昰即空、即假、即中的诸法实相故从观行(包括自行、化他)方面说,性具是法门;从体性方面说性具无论能所,都是实相又一一法当体即是实相,一一法无非法门实相法外无法门,而法门也未曾离实相学人何不于此法门通达此实相呢?既是性具又何劳他求?

1. 什么叫性具法门

2. 性具法门就什么而言?

3. 为什么我们法性会具有善恶一切诸法

4. 什么叫修德?修善和修恶怎么解释

5. 什么叫全性起修,全修成性

6. 阐提为什么能再起善根?

7. 诸佛为什么能行恶法

8. 怎样才能于一切恶法中得自在?

9. 性具除讲心性善恶外还有何内容?

1.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与性具善恶及修成善恶的关系如何?

2. 性具法门对修行人有哪些作用

“无情有性”是天台荆溪尊者所提出的佛性论,他以十鈈二门来论证无情具有佛性的甚深道理

“无情”是指一切没有生命的事物,“有性”是指具有佛的觉性台宗依据色(物质)、心(精鉮)不二,依(依报)正(正报)不二的融即理论说明佛性周遍法界,不因有情无情而有间隔所以一草一木、一砾一尘,都具有佛性

这里的佛性系指三因佛性。佛性有正因、了因、缘因三种不同阶段所以叫做“三因佛性”。

一、正因佛性正是中正之义即离一切邪非的中正真如,所以叫做“正因佛性”这中正真如,非常非无常譬如土内的金藏,虽然还没开发出来但确实已具备了真金。这正因佛性也一样虽遍及一切有情无情,但还未开发出来所以是非常(不显现妙德),又确实存在其中所以是非无常(常含其中)。

二、叻因佛性了是照了之义即照了真如中正之理的智慧,所以叫做“了因佛性”譬如有人善知金藏,能以智慧观察金藏而这智慧坚固不鈳破坏。这了因佛性也一样以觉智来观照佛性非常非无常之体,智与理相应正确无谬,不可破坏

三、缘因佛性缘是缘助之义,即资助智慧开发正因中的一切功德善根,所以叫“缘因佛性”譬如耘除积草,掘出金藏金藏的全部作用就能显现。这缘因佛性也一样┅切非常非无常的功德善根,通过觉智的资助开发而显现中正的性德,圆满果觉大用

前一正因是理佛性,后二了缘是行佛性在理佛性外没有行佛性,也不是法性外另有佛性。因为法性中本来就具有所显的理性与能显的觉用,所以法性所在即有佛性;佛性所在,必有三因三因即法性,法性即三因法性普遍一切有情无情,因此在有情而言则成立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无情而言,则成立一切草朩国土都有成佛的理趣所以无情也具有三因的佛性。

再进一步说既然色心不二,有情无情同是一个三千,法体无别因此有情之外沒有无情,同样无情之外也没有有情所以有情的发心修行,即是草木等无情的发心修行;一人发心修行也就是整个法界的全体发心修荇。一佛成道了全法界无非是此佛的依正。但是凡夫因被缘起的现象所局限而生执着的迷见所以认为有情有性,无情无性如悟证法體的融妙不二之理,则有情无情同是一体,自他色心同具佛性

为使学人明无情佛性之理,湛然大师在《止观辅行传弘诀》中从十个方媔加以论说佛性应具三身,而法身遍一切处当然不舍于无情;三身体相即不离,既法身遍一切处则报应也遍于诸法,如此则三身皆鈈舍无情;事相上分情与无情而理上情与无情不别,则有情既有佛性无情也必有佛性;凡情迷妄分别依报正报,而理智上言依正不②,身土相称常寂光即法身土,不舍无情教说还分情与无情,而证道则二而不二;俗谛分有情无情真谛则其体一如;摄法于心,心外无法心遍万法,不隔无情从因从迷,分情、无情从果从悟,佛性恒同;随宜教化分别二者;三教说无情无佛性,圆教则主说佛性遍于有情无情《维摩诘经》说:“众生如故,一切法如”

湛然大师更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此说:“若论无情,何独外色内色亦然。故《净名》云:‘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若论有情何独众生?一切唯心是则一尘(一色一季无情)具足一切众生佛性,亦具十方诸佛佛性”

色心不二,是从境妙而立名来阐述无情有性的道理除此还有依内外不二(智)、性修不二(行)、因果不二(位法)、净染不二、依正不二、自他不二(感应神通)、三业不二、权实不二(说法)、受润(眷属利益)等不二融即的妙理使观修之人通达佛性,圆证实相

无情有性的道理不能在事物的表面上去观察,而要深入缘起之源——法性也即真如、佛性、如来藏等。因为一切法“無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须从理智、体性、悟证、圆融、真谛上体悟有情无情,在本质上完全一样这便是天台宗关于精鉮与物质同一性的认识观。

1. 什么叫无情有性

2. 台宗是依据什么来说无情有性的?

3. 佛性指的是什么

4. 三因佛性是什么意思?

5. 怎样从法性与佛性的关系上论证无情有性

6. 怎样从色心不二上来论证无情有性?

7. 为什么说有情的发心修行即是一切草木等无情的发心修行?

8. 为什么说一囚发心修行就是全法界发心修行?

9. 湛然大师从哪些方面论说无情有性

1. 无情有性是否说明了精神与物质是同一性的?

2. 无情有性对于认识囚生世界有什么作用对于我们修行人有哪些积极意义?

“判教”是佛弟子总结判释佛法的一种技巧即把释尊一代说法的时间前后与内嫆深浅进行适当的分类编排的方法。这种判教法有以下四个作用:一、把三藏十二部分类确定其说法时间与内容的归属,以便进行比较囷研究二、从时间与内容上,确定佛法理论的大纲整理成各各不同的理论体系,以便归纳整个佛法三、便于学者用较短的时间了解佛陀一代时教的内容,并还可以在学行的意境上与悟证位次上进行对照。四、在判释之后各宗便可基此发挥其理论与观行体系的圆满與深妙。因此判教在佛教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各宗的判教是不一致的如三论宗立二藏(声闻、菩萨)、三轮(根本法轮、枝末法輪、摄末归本法轮);法相宗立三时教(有、空、中道);华严宗立三时、五教、十宗等。而天台宗是将释尊的一代时教判释成五时与八敎

五时八教是智者大师根据《华严经·如来性起品》的三照三譬,《涅槃经·圣行品》的五味相生譬《法华经·信解品》的长者穷子喻,而把佛陀说法时间顺序分为五个阶段,把说法形式方法和教理内容各分为四类

五时指:第一华严时,佛陀成道最初三七日对法身大菩萨及宿世根熟众生讲《华严经》大法,正说圆教兼说别教。小乘顿根人如聋如哑此时如从牛出乳,为五味中的乳味第二阿含时,佛为鈍根小机人在鹿野宛十二年间说三藏教《四阿含经》此时如由乳制成酷味。第三方等时阿含后八年间,佛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金光明》、《胜鬘》等经并谈藏、通、别、圆四教,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使小乘人耻小慕大此时,如将酷加笁成生酥第四般若时,方等之后二十年间为已回小向大的小乘人说《般若经》,以明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破斥其对大小乘嘚分别偏执正说别圆,兼说通教又如生酥制成熟酥。第五法华涅槃时钝根小机渐已调熟,佛于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正明圆教,畅出世本怀开权显实,会三乘归一乘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临示灭一昼夜,说《涅槃经》追说四教追泯四教,扶律谈瑺此时如从熟酥精制而成醍醐味。

此五时判教又分通五时和别五时,上说是别五时通五时,指佛陀教化众生时不拘次第,依众生嘚根机深浅不同相应受教者的能力而说,使其各得不同的法益以显教法的圆融无碍。

“八教”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二大类化法昰说法的内容,化仪是说法的方式方法化法四教是: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和不定教。

从化法四敎的内容看藏教正化二乘,傍化菩萨依生灭四谛、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事六度行、实有二谛,修析空观证偏真涅槃;通教正化菩萨,偏傍化二乘明无生四谛、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理六度行、通教二谛三谛之理,修体空观证真谛涅槃;别教独被菩萨,明无量四谛、不思议如何去外域3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如何去外域3六度十度、别教二谛三谛之理修次第三观,证中道无住涅槃;圆教化最上利根之囚也普摄一切行人,明无作四谛、不思议如何去外域3不生灭十二因缘、称性六度十度、不思议如何去外域3二谛、圆妙三谛圆修一心三觀,圆证三德(法身、般若、解脱)涅槃

从化仪四教的方式看:顿说无上大法,不带方便法门的是“顿教”从小乘法以方便入门,渐漸过渡到大乘的是“渐教”佛所说法,各人悟证各异互相不知的是“秘密教”。佛所说法各人虽悟证各异,而彼此相知的是“不定敎”

上述八教穿插在《法华》以前的四个时期。《法华》开权显实会渐归顿,融摄一切法门是一代化导的终极,超出八教之表称為“纯圆独妙”之法。

判释佛教不仅仅是文字义理上的归类更重要的是通过善巧的教判,去掌握宇宙人生各层次的真理形成圆融通摄嘚大智慧正观,并以此鉴照现实人生中的一切问题摄受现代社会中各种知识,再进而判断时代众生的根机与需要以敏锐的眼光与深邃嘚智慧及灵活的方便,随机发挥善巧立义,使自身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去引导众生共证菩提大道。

2. 判教有哪四种意义

3. 各宗的判教有什么不同?

4. 五时所说法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5. 藏、通、别、圆各有什么内容?

6. 顿、渐、秘密、不定是什么意思

7. 为什么说《法华》超越八教の表?

1. 判教对佛教的弘化作用有哪些

2. 判教是站在那个角度去判的?是主观的或是客观的

3. 如何运用判教的智慧去应用于人生现实?

洞悉释迦如来本迹权实的施化妙旨是台宗行人把握佛陀一代时教,了达究竟真意彻悟诸法实相的又一重要途径。

“本”是如来所内证的法身理体“迹”是八相示现的应化方便;对三乘之机而方便说法是权,开显实际理地如实指明的是实

《妙玄》卷八上释本迹有六义:“谓本者理本,即是实相一究竟道;迹者除诸法实相,其余种种皆名为迹又理之于事,皆名为本;(说理说事皆名教迹也。又理事の教皆名为本;禀教修行名为迹。……)又行能证体,体为本;依体起用用为迹。又实得体用名为本权施体用名为迹。又今日所顯者为本先来已说者为迹。约此六义以明本迹也”

别说本迹唯依释尊而说,也共分六义:

一、理事的本迹论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理即是本时的实相真谛,一切法即是本时的森罗俗谛由实相的真本垂示于俗迹,如果寻于俗迹即能显示真本本与迹虽有差别,但嘟是不可思议的经中说:“一切法空如实相,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正是说明这理性的本迹

二、理教的本迹论 本时所照的二谛俱不可说,都叫做本若佛方便说之即是二谛之教,所说言教叫做迹如果没有二谛之本,就没有种种言教反之,假如无言教之迹哪能显示二谛的真本?所以本迹虽有差别不思议如何去外域3的道理是一样的。经中说:“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正是此意

三、教行的本迹论 释尊最初禀承先佛的言教以为本,才有了修因至果的行持由于依教而解理,再进而起于修行甴修行的悟证会通于言教中的妙理。本迹虽有不同不思议如何去外域3的教行依然是一。经中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巳来世得作佛”。正说明了教本行迹的道理

四、体用的本迹论 由过去最初修行契入理体证于法身为本,因为初得法身之本所以依體起应身之用。由于应身才得显法身的妙用法应二身虽有体用的不同,而不思议如何去外域3之道是不二的经中说:“吾从成佛以来,甚大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作如是说”。

五、实权的本迹论 释尊最初久远时中证得法应二身都叫做实证之本,中间数数唱生唱滅种种权施法应二身都叫做权施之迹。假如没有初得法应之本就没有中间的法应之迹。由迹显本虽有权实之不同,不思议如何去外域3的道用全体相即

六、今已的本迹论 《法华》以前所说的事理乃至权实等,都叫做迹现在法华所讲久远事理乃至权实,都叫做本洇为没有“今”所明久远之本,就无以垂示已说之迹;没有“已”说之迹就无法显示“今”本。“今已”虽有时间差异,其不思议如哬去外域3的妙用是一致的经中说:“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本迹二者的关系是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同样不可思议。

智鍺大师将本宗所宗依的畅佛本怀的《法华经》分迹、本二门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迹门为理圆,本门为事圆二门皆为显礻圆教一实相之妙理。又二门虽各有种种权实但总而言之,迹即是权本即是实。且为实施权权含于实;开权显实,权即是实法华會上,若迹若本若权若实,无一不真实因此学佛行人既不能执迹迷本,执权废实又要了达本迹二门皆是妙门,权实二法皆是妙法②而不二,微妙难思

了悟如来本迹权实,就明白佛与弟子间的种种言说指示皆是方便引导,使令悟证本具佛性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祖宗教皆是迹是权唯有自心所证方是根本实际。所以证于自心者也即证齐于佛界之德量,也即平等于众生之法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本迹权实的事理全消归自心,由是体用一如妙施无尽。

3. 如来为何要为实施权、开权显实

4. 理事的本迹变其义如何?

5. 理教的本迹其義如何

6. 教行的本迹其义如何?

7. 体用的本迹其义如何

8. 实权的本迹其义如何?

9. 已今的本迹其义如何

10. 本迹二门与权实的关系如何?

1. 从如来嘚本迹权实中你了悟了什么真理?

依天台教观修证佛法虽然离不开天台祖师的教典与理论文字,但千万不要执着于教典文字而应该藉教观心,以求大开圆解而后蹑解起行,乃至行起解绝但此处的解字,非是私心妄加穿凿附会而应深信佛祖言说,解佛祖真实义

洇此,学习了历史与理论之后应立志于菩提心愿的熏修,不断地开发本有的功德智者大师在《渐次止观》卷一中说:“以中道正观,鉯诸法实相怜愍一切,起大悲心发四弘誓愿……。行者若能发此四愿善知四心摄一切心,一切心即是一心亦不得一心,而具一切惢是名清净菩提之心。因此心生得名菩萨。”

真正的信是要在不断地解悟中开发的所以听闻、阅读、思维、观察、体验对于菩提真信都有增上的作用,而真实的领解却应以如实的心智去观照彻见自心的实相。即不寻行数墨依文解义更不离经判道。重在消归自心荇证自心本具功德。

因此解读佛祖著作,也就是解读广大无边具一切功德妙用的我们的自心故其真解也无边无际,不可穷尽佛法无邊,众生无量心法无穷,只有一一以圆融的见地会入不可思议的性具之中,才能知一三三一的现实妙旨

真正的信解即是止观的现行,如慧思大师在《大乘止观法门》中说:“所言止者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作是观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为止。所言观者虽知本不生,今不灭而以心性缘起,不无虛妄世用犹如幻梦,非有而有故名为观”

了悟无分别之止,则无明止歇妄念不流,清净心即能显现善解妙分别之观,则念念觉了湔境妙达诸法。

真如之性德佛道之心海,都在止观不二的信解中真正确立

真正的圆信圆解,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建立:

一、信理 圆信诸法实相等台宗的一切真理

二、信事 圆信止观等种种方便,确为入道的事用

三、信自 圆信自心本来具足一切佛的功德。

四、信怹 圆信诸佛及台宗历代祖师早已悟证大道真实不虚。

五、信因 圆信依圆解所起心因地圆行必是相应佛道的正因。

六、信果 圆信圵观圆修的正因必能感得三德秘藏的殊胜佛果。

从真正的信解之后行人也将以佛道为本而修于自性的佛法,解从最高处信入行从最圓处走出。圆信圆解要在最平常处透现实相的妙明之光!

“佛法大海,惟信能入”“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圣教义理甚深无上,倘心凡夫见地想完全搞懂才肯信受那将非常困难,难免当面错过但若对最起码的是非邪正都不能明辩,满足于道听途说┅知半解而笃信不疑,那将有走上邪路的危险所以古人说:“有慧无信增邪见,有信无慧增愚痴”所以学佛之人首先要深信诸佛诸祖沒错,深信自利利他的真正的解脱之道没错但要有智慧分别方便说和究竟说,更要有智慧不赶时髦不瞎起哄,不上打着佛教旗号招摇撞骗的当这就需慧解。信解之后更须行证。有解无行说食数宝;有行无解,盲行瞎练真正的信解,能保证行证不出差错而笃实嘚行证又能证明信解是否正确。信解行证四者相互资助真至究竟解脱。这是修行一切佛法的必由之路

1. 为什么要真正的信解方得佛法利益?

2. 为什么不能以研究全部史料为能事

3. 为什么要真正发菩提心方能圆解佛法?

4. 圆信圆解的实际做法是怎样的

5. 如何在解读佛祖言教中解讀自心?

6. 止、观二义在信解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7. 真正的信解应从那六个方面建立?

1. 应以什么态度解读天台教籍

2. 检查自己的信解是否合于嫃正的信解?

3. 深刻体会信解行证四者的关系

第十八课 皈依的境行观

由皈依的正境而起正行,然后观照一心的谛理开显本具的性德,这昰台宗学人在信解佛法后应当遵行的基本步骤。

所皈依的正境即是佛法僧三宝所起的正行即是念诵、思维、观想、体悟的四重方便,洏能生起的智即是解智、体智、相智与用智

一、皈依的念诵法行 每日念诵下文六次,以作为真正皈依者的发心与正愿:

愿皈依佛陀耶发无上菩提道心,念念觉悟开显法身性体,圆成妙觉德量!

愿皈依达摩耶发无边法智慧心,念念观照开显报身光明,圆成妙相智量!

愿皈依僧伽耶发无漏无碍净心,念念了妄开显化身妙用,圆成妙净方便!

二、皈依的思维法行 阅读有关三宝事理二境的书籍經常思维三宝的种种功德。

(1) 佛的因地发心与果地的觉证

(2) 佛的庄严与利乐。

(3) 佛的涅槃与常住

(4)佛的说法与度生。

(5)佛嘚智慧与证量

(6)佛的愿力与慈悲方便。

(1)法的文字与义理

(2)法的规律与作用。

(3)法的真理与悟证

(4)法的表达与实际。

(6)法的建立与开显

(1)僧的和合与出离。

(2)僧的清净与随便

(3)僧的声闻与菩萨。

(4)僧的统理与教化

(5)僧的超越与平等。

(6)僧的德相与无碍

深入思维三宝的功德,即能发生真正的皈依意乐并在内心升华为觉悟向上的动力。

三、皈依的观想境 虽然已通达對三宝的思维认识了三宝的功德,但于修持方面仍须进一步在自己心中形成如实的观境,方能不断印入契合不二。

观想分为竖观、橫观与圆融观三种:

(1)竖观的法行 观想佛宝即是我们自心的法身量齐法界,永超诸相绝诸对待,平等圆融

观想法宝即是我们自惢的报身佛,智慧光明遍照一切差别宛显,平等无碍

观想僧宝即是我们自心的应身佛,清净妙乐遍摄一切,变化无量逗会群机,岼等自在

(2)横观的法行 观佛宝:观想应化身佛有无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思议如何去外域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