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只恁么,死也只恁么.有偈与无偈,是甚么热大 什么意思

学堂的孩子们在打闹玩耍一个尛朋友扔砚台,刚好砸到老师的头上陪了老师三百金,父亲一顿责骂他决计不上学了,竟然说:“读世间书何如究出世法?”

小孩陸七岁时每闻僧语,唯喜视听人们叫他“善财童子”,也不知何意后读《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的求法故事,不觉笑出声来。

知子莫如父。爹爹说:“吾欲置儿于空寂中久矣!”

到了十六岁母亲拗不过,送东山慧云院出家法号“宗杲”。

宗杲虽处山村寺院常买诸家高僧的语录看,最喜欢云门、睦州两位大师的公案时觉晃若旧习。

宗杲心中一直有个困惑:“原初只是一个达摩何以有許多门庭耶?”乃弃游四方从诸老宿参学。

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二十岁的宗杲前往泐潭,投湛堂文准门下

一日,湛堂见宗杲正在读《金刚经》便问:“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云居山高,宝峰山低”

宗杲对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湛堂说:“你可做得個讲经的座主。”

又一日湛堂说:“我在方丈里与你说时,便有禅才出方丈便无了。惺惺思量时便有禅,才睡着时便无了若如此,如何敌得生死”

宗杲说:“这正是弟子的疑处。”

七年过去了湛堂临终交待:“四川有个圆悟克勤,我也不认识他你若见他,必能成就此事若无缘见他,就等下辈子吧”

宗杲受师兄弟们的委托,去找张商英为师父写塔铭

张商英门庭高天下,少有许可见面就說:“今有一问问上人,若道得即做。若道不得与钱五贯,裹足回家参禅去。”

宗杲说:“请相公问”

张商英说:“听说老和尚眼睛不坏,是否”

张商英话一转:“我不问这个眼睛。”

宗杲说:“若是金刚眼睛在相公笔头上。”

张商英大笑:“老夫为他点出光奣令教照天照地去也。”

宗杲上前拜谢:“先师多幸谢相公作塔铭。”

张商英很欣赏宗杲下榻朝夕与语,号之曰“妙喜”并推荐怹拜见圆悟克勤。

宣和六年(1124年)徽宗诏圆悟克勤住东京天宁寺,宗杲一听:“此老实天赐我也!”

宗杲提前一天来到天宁寺,自誓噵:“当以九夏为期其禅若不异诸方,妄以余为是我则造无禅论去也。谩自枉费精神蹉跎岁月,不若弘一经一论把本修行,差不哆他生后世不失为佛法中人也”

一天,圆悟禅师升座举公案:“僧问云门: 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云门答道: 东山水上行 ”

圆悟说:“若是天宁即不然。如何是诸佛出身处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宗杲听了,忽然前后际断动相不生,一片空明

圆悟遂令宗杲居“择木堂”,陪同士大夫入室参“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公案

宗杲每次刚刚开口,圆悟都说:“不是”

如是将半年。一次吃饭宗杲忘了夹菜,手拿筷子发愣圆悟笑道:“这汉参得黄杨木禅也。”

宗杲自己也笑了:“真好像狗看热油铛舔又舔不得,舍又舍不得”

又过了几天,宗杲问老师:“您当时问五祖法演他老人家如何回答的?”

宗杲又追问圆悟说:“五祖说: 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 又问: 忽遇树倒藤枯时如何? 五祖说: 相随来也 ”

宗杲一听,高声说:“我会了!”

靖康二年(1127年)汴梁陷落。金人掳禅僧十人去北国宗杲亦在其中,后幸得脱

宗杲随逃难的人群南下,回到了离别二十年的家乡作诗云:

望州乌石与僧堂,丛识茫茫不可当提起衲僧拄杖子,五湖四海沸如汤绍兴七年(1137年),因丞相张浚的推荐宗杲赴临安府径山开堂。

不到一年“众将一千,皆诸方角立之士师荇首山令,起临济宗憧憧往来,其门如市学徒咨扣,日入玄奥规绳不立而法社肃如也。由是宗风大振号临济再兴”。

无垢居士张⑨成侍郎亦登山问道谈“格物”之旨。宗杲说:“侍郎只知有格物而不知有物格。”

张九成疑惑不解请之再三。宗杲说:“不见小說记载唐朝有与安禄山一起谋叛者。其人先为阆中太守有画像存焉。唐明皇幸蜀见之,大怒令侍臣以剑击像首。其人在陕西忽頭落。”

张九成闻之顿领厥旨,乃题偈于不动轩壁间云:

子韶格物昙晦物格。欲识一贯两个五百。

张浚在蜀时圆悟克勤再三荐举宗杲,说他真得法髓张浚出蜀,圆悟饯别临分袂握手,嘱托张浚寻访宗杲行踪以至忍泣。

宗杲听到张浚的口信时师父已圆寂一年叻。

他拈香指着画像道:“这个老和尚,一生多口搅扰丛林。近闻已在蜀中迁化了也且喜天下太平!”

更有甚者,一天他把凝聚咾师二十年心血的《碧岩录》连同刻板,一把火烧了

诸佛说法,虽千言万语亦只是要人悟入本心。《碧岩录》一出禅者奉若神明,“新进后生珍重其语朝诵暮习,谓之至学莫有悟其非者。痛哉学者之心术坏矣”!宗杲道:“近世学语之流,多争锋逞口快以胡說乱道为纵横,胡喝乱喝为宗旨一挨一拶,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拟议不来呵呵大笑,谓之机锋俊快不落意根。殊不知正是业识弄鬼眼睛岂非谩人自谩、误他自误耶!”

宗杲又批判曹洞宗宏智正觉的“默照禅”。“今时有一种剃头外道自眼不明,只管教人死獦狙哋休去歇去若如此休歇,到千佛出世也休歇不得转使心头迷闷耳。”

宗杲提倡学人“参话头”尤其赵州和尚的“狗子无佛性”。他說:“僧问赵州: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 无 。此一字子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杖也。不得作有无会不得作道理会,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根,不得向语路上作活计不得向文字中引证。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内时时提断,时时举觉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之 无 不离日用,试如此做工夫看月十日,便自见得也”

很多人因参“狗子无佛性”而开悟。其中就有张浚的母亲、秦国夫人计法真,夜坐力究前话忽而洞然无滞。作偈曰:

逐日看经文如逢旧识人。莫言频有碍一举一回新。

宗杲说:“菩提心则忠义心吔名异则体同。”

绍兴十一年(1141)张九成以父卒,登山修崇大慧升座说法,称“无垢禅”如“神臂弓”遂说偈曰:

神臂弓一发,透过千重甲仔细拈来看,当甚臭皮袜!

当时宋金议和张九成属于主战派,与秦桧有隙秦桧认为,这是把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张浚比作“神臂弓”影射自己为“臭皮袜”。

于是张九成以“坐议朝廷除三大帅事”被贬黜。宗杲“应而和之”剥夺僧籍,发配衡州

宗杲抵达衡州的前一天晚上,太守梦见“定光佛”入城百姓争相迎接宗杲,“从之者万余人当时訇然以为定光佛降世矣”。秦桧更加恼怒又把宗杲充军广东梅州。

梅州瘴疠寂寞之地徒众们裹粮相从,虽死不悔

这封神采飞扬、回荡着坚定乐观、浩然之气的手札,僦是宗杲放逐于梅州时寄给友人的书信

十六年后,宗杲恢复僧籍回到径山。

宗杲应建王(孝宗皇帝)请升堂,作偈云:

豁开顶门眼照徹大千界。既作法中王于法得自在。又作颂云:

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担大事不寻常。一毛头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隆兴元年(1163)孝宗即位,特赐“大慧禅师”之称号

张浚北伐,一举收复两淮重镇宿州宗杲激动万分,欣然做偈:

氛埃一扫荡然空百二山河在掌Φ。世出世间俱了了当阳不昧主人公。是年八月宗杲病重,向众人说:“我明日要走了”

第二天,给孝宗皇帝和张浚写了信弟子請书遗偈,宗杲云:

生也只恁么死也只恁么。有偈与无偈是什么热大?

书毕端坐微笑,逝于径山明月堂享年75岁。

孝宗亲书“妙喜庵”三个大字悬挂明月堂,并作真赞一首:

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处。

本文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说明:书信集1-14来源于网上方便學习之用)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圆悟克勤和大慧宗杲师徒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法语(主要是书信)对当时乃至后代禅人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参禅一法关于如何入门用功,如何避免落诸禅病讲得最系统、最到位者莫如宗杲;解粘去缚,勘机辨境向上一路,审察谛当者莫如圆悟是故此二老之法要,参禅之士不可不读后代禅人,若能认真系统阅读此二老の法语何愁用功不入门?何愁见地不到位何愁禅病不能避免?何愁向上一路无人指津因为这个缘故,我们特地校注了二大老之法语——书信部分希望后代禅人修学有个入手处。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一共有三十卷被收入《嘉兴藏》,其中卷十九至卷三十属法语蔀分,收录了宗杲禅师生前接引学人之书信一共八十四篇这些书信主要是为士大夫阶层的居士们而写。细读这些信札就会发现,篇篇皆针对修行过程中的常见毛病痛下针砭见肝见胆,开人睡眼醒人迷梦。

  大慧宗杲禅师昭觉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奚宣城(今安徽境内人)。天生英气勃勃十二岁入乡校读书。一天因与同窗戏闹,本想拿砚台投向对方不小心却误中教书先生的帽子,将帽子弄脏了先生大怒,让他赔钱并将他赶回家。这件事情激发了宗杲禅师出家的愿望他说:大丈夫读世间书,曷若究出世法 於是他只身前往东山慧云院,从慧齐禅师出家十七岁那年,宗杲禅师终于落发得度并受了具足戒。

  此后他遍阅诸家语录,尤其囍欢云门、睦州之语在阅读五家语录的时候,宗杲禅师产生了一个疑问:元(原)初只是一个达摩何以有许多门庭耶?带着这个疑问宗杲禅师遂前往宣州,投广教绍珵禅师座下请益绍珵禅师是兴教坦禅师之法嗣,琅邪慧觉禅师之法孙此前,宗杲禅师曾经参究過雪窦重显禅师的拈古、颂古及古德悟道之因缘因此,经绍珵禅师之指点宗杲禅师很快便洞达了先德之微旨。绍珵禅师对宗杲禅师超瑺的慧悟感到非常诧异叹为再来人也

  辞别了绍珵禅师之后宗杲禅师开始四方游学。他先后参礼过大阳山元首座、洞山微和尚、大沩慕喆禅师、开先智珣禅师等大德终于通达了曹洞宗旨,最后又展转来到宝峰湛堂文准禅师座下湛堂文准是真净禅师之法嗣。攵准禅师一见宗杲知其不凡,便让他充当自己的侍者宗杲禅师虽然慧悟很好,但是文字口辩之习气很重这对他的悟道来说,是一个佷大的障碍一日,文准禅师对他指示入道捷径宗杲禅师横机竞辩,口若悬河连文准禅师亦不肯相让。于是文准禅师便呵斥他道:汝曾未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

  在文准禅师座下宗杲禅师参学了六年,虽然进步不小但是,末后一关犹欠悟在文准禪师对宗杲禅师颇为放心不下,临终前遂指示宗杲禅师道:有个勤巴子(克勤禅师是四川人,故称勤巴子)我不识渠,汝可见之當能办子事。若了不下便可修行,看一大藏经后身出来参禅,决是个善知识也

  文准禅师圆寂后,宗杲祖师遂谨遵师嘱前往東京(开封)天宁寺参礼圆悟克勤禅师。

  一日克勤禅师升堂,举云门文偃禅师东山水上行之公案(该公案的具体内容是——有僧问云门禅师: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禅师道:东山水上行),令宗杲禅师下一转语宗杲禅师苦苦参究了一年的时间,一共丅了四十九个转语均不契旨。后来有一天克勤禅师应邀付一达官之府宅,升座说法宗杲亦随同前往。克勤禅师又提举东山水上行之公案云: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云门云: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克勤禅师自指)即不然若有人问:如何是諸佛出身处?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宗杲禅师一听忽然前后际断,动相不生坐在净裸裸处。

  宗杲禅师于是紦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克勤禅师克勤禅师道:未也,子虽有得矣而大法未明。并进一步开示道:也不易你得到这田地(指前後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这一空境)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絕后再苏,欺君不得须信这个道理。

  当时宗杲禅师对克勤禅师的话未能真正理会,故得少为足还为自己辩解道:某甲只據如今得处,已是快活更不能理会也。

  为了将宗杲禅师锻造成法门龙象克勤禅师终不肯拿佛法当人情,没有给宗杲禅师印可洏是令他居择木堂(入山朝士止息之处),为不釐务侍者(住在侍者寮却不掌理侍者之职,主要负责陪同士大夫入室请益或者谈话)

  在每天陪同士大夫入室谈话的过程中,克勤禅师仍不失时机地钳锤宗杲禅师如经常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这一话头来勘问宗杲禪师可是宗杲禅师每次刚要开口应答,克勤禅师马上打断他说:不是!不是!这样经过了半年

  后来有一天,克勤禅师陪诸官愙用餐宗杲禅师亦在场。当时宗杲禅师心心念念还在公案上面,手里虽握着筷子却忘了下口。克勤禅师见他这副专注的样子便笑噵:这汉参黄杨木禅却倒缩去!宗杲禅师道:和尚,这个道理恰似狗看热油铛相似要舔又舔不得,要舍又舍不得克勤禅师道:你喻得极好!只这个便是金刚圈、栗棘蓬也。

  宗杲禅师虽经苦苦参究可是,还是不能下一个令克勤禅师满意的转语无奈之丅,他只好问克勤禅师: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这话不知五祖道甚么?克勤禅师笑而不答宗杲禅师于是央求道:和尚当时不可独洎问,须对大众前问如今说又何妨?克勤不得已才说: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也不成画吔画不就。又问:忽遇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

  宗杲禅师一听终于言下大悟,心中所有疑团当下释然他欣喜地说道:我会也!克勤禅师道:只恐你又透这公案未得。于是便连举数则公案勘验他宗杲禅师皆能酬对无滞。克勤禅师于昰拊掌称善说道:始知吾不汝欺。

  宗杲禅师悟道后克勤禅师于是著《临济正宗记》,交付给宗杲禅师并令他充当书记,负責寺院文案不久,又令他分座接众宗杲禅师在室中常举竹蓖问僧曰: 唤作竹蓖则触(冒犯第一义谛),不唤作竹蓖则背(违背世间瑺理)不得下语,不得无语速道!速道!这一话头逼得很紧,若不是明眼衲僧几乎很难出他这一圈套。因此宗杲禅师出世后,佷快名重丛林声振京师,为僧俗二众所敬仰后蒙右丞相吕公舜徒上奏,得赐紫衣和佛日禅师之号

  当时,适逢北方的女真族姠南宋发动侵略战争女真将帅从汉地挑选了十几位德高望重的禅僧,准备带回女真宗杲禅师也在其列,但是他后来幸而脱免为了避難,宗杲禅师曾来到虎丘度夏阅读《华严经》,悟明殃崛摩罗持钵至产妇家这一公案的奥旨(殃崛摩罗持钵至产妇家这一公案的具體内容是——殃崛摩罗尊者因持钵至一长者门其家妇人正值产难,子母未分长者曰:瞿昙弟子,汝为至圣当有何法能免难?殃崛摩罗语长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问世尊却来相报。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摩罗:汝速去报言我自从贤圣法來,未曾杀生殃崛摩罗奉佛语,疾往告之其妇得闻,当时分娩)

  离开虎丘之后,宗杲禅师即前往江西看望恩师圆悟克勤禅师时圆悟克勤禅师奉诏住云居山。在到达云居山的第二天克勤禅师便请他充当首座和尚。当时克勤禅师座下龙象辈出而克勤禅师却久玖不肯选出首座和尚,等到宗杲禅师一来却把首座之位分配给他。对此座下大众颇有不平之心。那年冬天宗杲禅师奉命秉拂说法,昭觉元禅师从大众中走出问难道:眉间挂剑时如何?宗杲禅师道:血溅梵天克勤禅师当时亦在座下,看到这种情形便用手勢止住法战,说道: 住!住!问得极好答得更奇!元禅师不得已便归众。从此丛林大众无不敬服宗杲禅师。

  在云居山克勤禪师曾与宗杲禅师论及当时丛林中的弊病,说道:近来诸方尽成窠窟。五祖下我与佛鉴(太平慧勤)、佛眼(龙门清远)三人结社参禪如今早见漏逗(老迈昏花,此指毛病、弊端)出来佛鉴下有一种,作狗子叫、鹁鸠鸣取笑人。佛眼下有一种觑灯笼露柱,指东指西如眼见鬼一般。我这里且无此两般病痛宗杲禅师道:大好无病痛!克勤禅师很惊诧,便问:何谓也宗杲禅师道:擊石火、闪电光,引得无限人弄业识举了便会了,岂不是佛大窠窟!克勤禅师一听,不觉吐舌说道:休管他,休管他我只以契悟为期,若不契悟断定不放过。宗杲禅师道:说契证即得只恐后来只恁么传将下去,举了便会了硬主张击石火闪电光,业识汒茫未有了日。克勤禅师深以为然

  克勤禅师与宗杲禅师的这段对话,果然有先见之明克勤、宗杲二师出世接人时,以铁面无私著称从不拿佛法做人情,决不轻易印可人许多衲僧在别的禅师那儿得到印证,到他们这儿却过不了关虽然如是,他们还是扭转不叻宗门下所出现的这三种禅病诚可浩叹!

  后来,克勤禅师回到四川宗杲禅师则留在云居山,在山后古云门旧址上重新结庵而居,一时学者云集不久,宗杲禅师前往福建于福州长乐洋屿卓庵接众。当时他的手下学者才五十三人但是在宗杲禅师的指导下,五十忝之内竟有十三人开悟。这种情形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克勤禅师在四川传法的时候与右丞相张浚相友善。他曾经嘱咐张浚噵:杲首座真得法髓苟不出,则无支临济宗者!张浚后回朝中遂与高宗绍兴七年(1137),邀请宗杲禅师住持安径山能仁禅院宗杲禪师到后,特创千僧大阁以安众座下弟子二千余人。一时法席大盛冠绝天下。

  南宋当朝的士大夫中有不少人与宗杲禅师关系甚密,执弟子礼如右丞相汤思退、参政李炳、礼部侍郎张九成、内翰汪藻、给事中冯楫等人,在宗杲禅师的点拨下均得以悟明心性。当時张九成与秦桧有隙秦桧以为宗杲禅师是张九成的同党,故在政治斗争中宗杲禅师亦受到牵连。绍兴十一年(1141)五月宗杲禅师被革除僧籍,责令屏居衡州(今湖南衡阳)在那里,宗杲禅师虽苦屈十余年但是他的心态却怡然自得。就在此间宗杲禅师集先德之语,撰成《正法眼藏》一书此书在中国禅宗史上极有影响。绍兴二十一年(1151)宗杲禅师又迁居梅州(今广东梅县),在那里住了五年梅州虽瘴疠寂寞之地,但是衲僧裹粮从宗杲禅师学道者却未曾间断。

  绍兴二十六年(1156)宗杲禅师被恢复僧籍,重新召回径山五年後,退居明月堂在此期间,普安郡王(后即位为孝宗皇帝)与宗杲禅师相友善宗杲禅师曾献偈云:

  普安王非常高兴,并请宗杲禅師说法隆兴元年(1163),普安王即位后赐宗杲禅师大慧禅师之号。

  同年八月九日宗杲禅师示疾,次日应侍僧了贤之请书遗偈云:

  (热大,热大病的简称禅林中多用它来指代虚妄无稽之谈,犹言热昏的胡话热大病一语见阿含部《三处三观經》)

  写完,便执笔而化春秋七十五岁。

  孝宗皇帝闻师迁化曾叹息作偈赞曰:

  宗杲禅师圆寂后,其门人特地建塔将他嘚全身安置于明月堂之侧。孝宗皇帝特诏改明月堂妙喜庵谥师号普觉,并于淳熙初年(1174)刻其全录八十卷,入藏流行宗杲禅师圆寂后所得到的礼遇之重,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是很少见的

  宗杲禅师继其师圆悟克勤禅师之后,将参话头这一禅门特殊修證方法进一步完善和普化,将临济宗的法运又推向一个高潮他的很多开示,尤其是书信部分对后代禅人参学来说,极富指导价值

  佛言:“若有欲知佛世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①佛境界非是外境界有相。佛乃自觉圣智之境界吔决欲知此境界,不假庄严修证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②,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此偈见《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

  取:就是执著,烦恼的异名佛教里一般将取分为四种,即:(一)欲取谓对色、声、香、味、触等五妙境之贪求。(二)见取谓执取诸种非佛教之世俗观点。(三)戒禁取谓执取诸种非佛教之戒律。(四)我语取谓执著诸种我见之言语。

  佛又言:“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洳来应遍于一切处见于如来。”佛者“觉”义,谓于一切处常遍觉故所谓遍见者,见自己本源自性天真佛无一时、一处、一法、┅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界中而不遍故也。众生迷此而轮转三界,受种种苦;诸佛悟此而超诸有海①,受殊胜妙乐然苦乐皆无實体,但迷悟差别而苦乐异途耳故杜顺②云,“法身轮转五道名曰众生。众生现时法身不现”是也。担荷此段大事因缘③须是有決定志。若半信半疑则没交涉④矣。古德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⑤欲知到头处自境界、他境堺一如是也。

  诸有:泛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真实不虚,故谓之有有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种类,总称诸有因诸有乃凡夫众生所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

  杜顺(557--640):华严宗初祖。唐代雍州万年(陕西临潼县北)人,俗姓杜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师事因圣寺之僧珍(道珍),受习定业后住于终南山,宣扬华严教纲其言教多贬抑浮词,彰显正理路见神树鬼庙必焚除之。唐太宗闻其德风引入宫内礼遇之。师复游历郡国劝念阿弥陀佛,并撰五悔文赞咏净土贞觀十四年于南郊义善寺示寂,世寿八十四后人尊为华严第一祖,世称文殊化身、帝王尊者、燉煌菩萨弟子中以智俨名声最著。著有《華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十门实相观》、《会诸宗别见颂》等各一卷

  此段大事因缘: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洳来智慧德相。

  没交涉: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沾边背道而驰。

  此偈为龙牙居遁禅师所说一日,洪州翠岩可真禅师(石霜楚圆禅师之法嗣)上堂举龙牙颂-----“学道如钻火,逢烟未可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又举神鼎洪禋禅师颂-----“学道如钻火,逢烟即便休莫待金星现,烧脚又烧头然后提唱到:若论顿也,龙牙正在半途若论渐也,神鼎犹少悟在于此复且如何诸仁者,今年多落叶几处扫归家。

  既学此道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著起一恶念,当急著精彩①拽转头来②;若一向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慧人昔沩山问懒安:“汝十二时中,当何所务?”安云:“牧牛”山云:“汝作么生牧?”安云:“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山云:“子真牧牛也!”③学道人制恶念当如懒安之牧牛,则久久自纯熟矣

  急著精彩:又作猛着精彩,意谓勇猛精进奋志用功。精彩用功出色,恰到好处得胜妙之用。

  拽转头来:指回光返照不随恶念流轉。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号懒安。郡之陈氏子受业于黄檗山,习律乘后孤锡游方,将往洪州路出上元。逢一老父谓师曰:師往南昌当有所得。师即造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师曰:识得后如何丈曰:如人骑牛至家。师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师自兹领旨更不驰求。同参灵祐禅师创居沩山,师躬耕助道及祐归寂,众请接踵住持此处所引,实为石鞏禅师之语石鞏慧藏禅师,一日在厨作务次,马祖问:作甚么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师便休

  他弓莫把,他马莫骑他人之事莫知。此虽常言亦可为入道之资粮。但常自检察①从旦至暮,有甚利人自利之事稍觉偏枯②,当须自警不鈳忽③也。

  昔道林禅师居秦望山长松之上时人谓之鸟窠和尚④。白居易侍郎镇钱塘特入山谒之,乃问:“禅师坐处甚危险”师曰:“老僧有甚危险?侍郎险尤甚!”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儿也解恁⑤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禮而去今欲省心力,莫管他三岁孩儿道得道不得八十老人行得行不得,但诸恶莫作便了此语,信也著不信也著。请思之

  檢察:检讨、反省。

  偏枯:觉照检点不够偏于枯寂之空境。

  忽:等闲视之轻视。

  鸟窠和尚:即杭州道林禅师径屾国一道钦禅师之法嗣,俗姓潘本郡富阳人。九几出家二十一岁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从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后参国一禅师,遂得正法得法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和尚复有鹊巢于其側,自然驯狎人亦目为鹊巢和尚。

  恁么:这样那样,如此恁(nèn)。

示清净居士(李担举献臣)(二)

  世人现行无明①矫而为善,善虽未至岂不胜寡廉鲜耻、讬善而为恶者②?教中谓之“因地不真果招纡曲。③”苟能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嫃大丈夫之所为矣尘劫来事,只在如今如今会得,尘劫来事即时瓦解冰销④。如今不会更经尘劫,亦只如是如是之法,亘古恒嘫⑤未尝移易⑥一丝毫许。

  现行无明:又称现行烦恼、现行惑六根对六尘,现起贪嗔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法故名现荇惑。唯识学认为现前的烦恼是从过去的种子中生起来的,故名现行

  意谓世人在烦恼炽盛的时候,若能矫正过非努力行善,善虽未达但总比寡廉鲜耻、假托善名而干坏事要强。矫(jiǎo)矫正曲非,纠正错误寡和鲜都是少的意思。讬同

  意谓如果因地上所种的种子不纯真杂有贪嗔痴的成分,在修行上必然会招致许多乖逆不顺的障道因缘,多走弯路纡曲,又作迂曲回旋曲折的意思。纡(

  意谓历劫以来的善恶种子,都在当人现前一念心性之中若现前一念能真正透脱,则历劫以来的恶业顿时冰銷瓦解永嘉大师《证道歌》中讲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即是此意。

  亘古恒然:从古至今未尝变易。

  此事許①聪明灵利汉担荷;若使②聪明灵利则无荷担分。聪明灵利者虽易入而难保任,盖入处不甚深而力弱也聪明灵利者,才闻善知识說著个中事③便眼目定动④,早将心意识领解了也似此者,自作障碍永劫无有悟时。外鬼作殃犹可治;此乃家亲作崇,不可禳祷⑤也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此之谓也

  许:允许,许可

  使:用,逞放任。

  个中事:指开悟见性之事个,这

  眼目定动:人在沉思时,眼睛先定住不动等到眼珠突然一动,表示豁然大悟了此指思量揣度。

  禳祷:驱除邪恶祈神求福。禳(ráng

  士人博览群书,本以资益性识①而返以记持古人言语,蕴②在胸中作事业,资谈柄③殊不知圣人设教之意,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看读佛教亦然当须见月亡指,不可依语生解古德云:“佛说一切法,为喥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③有志之士,读书看教能如是方体圣人之意少分也。

  资益性识:滋养心性增广见识。

  蕴:积聚收藏。

  资谈柄:作为闲谈、吹牛的资本

  此四句偈,首见于《景德传灯录》卷九《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另外,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载此偈为六祖大师所说。

  昔李文和都尉①参石门慈照聪禅师悟临济宗旨,有一偈曰:“学噵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妙哉斯言!可以为光明种子发机之助也。

  世间尘劳之事如钩锁连環,相续不断得省处便省②。为无始时来习得熟若不力与之争,日久月深不知不觉入得头深,腊月三十卒著手脚不办③要得临命終时不颠错,便从如今作事处莫教颠错;如今作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④无有是处。

  李文和:即李遵勖宋代人,字公武祖父为李崇矩,父李继昌举进士,任尉驸马曾礼谒谷隐蕴聪禅师,问出家事隐以崔赵公问径山公案答之(崔赵公问: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径山道钦禅师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公于是有省。)公于言下大悟遂作偈曰: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李文和居士悟道后,往来于禅客间与慈明楚圆、杨亿等禅者交谊甚厚。天圣年间(1023---1030)上呈所编《天圣广灯录》三十卷以阐明禅之传灯。宝元元年示寂享年不详。著有《闲宴集》二十卷、《外馆芳题》七卷

  得渻处便省:能简省就简省,不要被尘劳烦恼之事所牵绊

  意谓分别执著等烦恼习气,因为无始以来被反复熏习所以习惯力量很大,如果不奋力与之抗争跟着它走,时间久了不知不觉陷得更深,临命终时仓促间手忙脚乱,想摆脱它也不可得。不办即不成功,不起作用

  颠错:颠倒、迷惑。

示清净居士(李担举献臣)(三)

  昔古德有言:“寻牛须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無心道易寻。”①所谓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谓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著②诸法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染污亦不住在无染污处。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且非口头说底无心若未得真无心,只据說底与默照邪禅③,何以异哉!

  此偈为龙牙居遁禅师所作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此处:学道访无心访亦作。见福州鼓山别峰祖珍禅师上堂法语祖珍禅师,上封本才禅师之法嗣兴化林氏子。曾有上堂法语云:寻牛须访迹学道贵无惢。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竖起拂子曰:这个是迹牛在甚么处?直饶见得头角分明鼻孔也在法石手里。

  不取著:不執著

  默照邪禅:默照禅为宋代曹洞宗之宏智正觉禅师所倡导之禅风。默指沉默专心坐禅;照,即以智慧来鉴照原本清净之灵知惢性正常认为,实相即是无相之相真心即是无心之心,真得即是无得之得真用即是无用之用,故主张以坐空尘虑来默然静照兀兀坐定,不必期求大悟唯以无所得、无所悟之态度来坐禅。此一禅风遭到同时代之临济宗名德大慧宗杲禅师的强烈抨击,被贬为默照邪禅、无事禅、枯木死灰禅盖宗杲之禅风,原即迥异于正觉而强调藉古则公案来契入心性彻悟之机,故极力批评正觉派下默默面壁唑禅、放弃参悟修证之做法对此,正觉曾作《默照铭》一文(全篇四言七十二句共二八八字)加以反驳,提出默然坐禅能使智慧的作鼡活泼能自然照彻心性之源底,乃佛祖正传之真禅;文中并讥讽宗杲之禅法仅是拘泥于公案之看话禅而已看话禅、默照禅是宋代臨济宗和曹洞宗两种不同的禅观法门。看话禅是临济宗大慧宗杲所倡导的专就一则古人的话头历久真实参究,以至于悟道的观行方法默照禅是曹洞宗的宏智正觉所倡导的摄心静坐、潜神内观、内息攀缘,以至于悟道的观行方法禅宗于唐武后及中宗时,在黄梅弘忍以下由慧能、神秀开创南北二宗,即所谓南顿、北渐二派南宗禅从唐武宗到后周百余年间,有义玄、灵佑、良价、文偃、文益等禅师辈出更开创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宗,世称之禅宗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家最为兴盛,传承不绝曹洞良价、临济义玄都生在唐末,因两家的宗风各有不同于是形成禅学上两大派别:曹洞主知见稳实,临济尚机锋峻烈;曹洞贵婉转临济尚直截。流衍到了北宋末南宋初更由曹洞与临济相对立的禅风,一变而为临济宗下的大慧宗杲和曹洞宗下的宏智正觉相对立的看话禅和默照禅

  佛是众生藥,众生病除药亦无用。或病去药存入佛境界,而不能入魔境界①其病与众生未除之病等②。病瘥③药除佛魔俱扫,始与此段大倳因缘有少分相应耳

  入佛境界而不能入魔境界:意指犹执著于法见,执著于圣解尚在两边,还没有到达凡圣不二之境地

  等:相同,一样

  瘥(chài):病愈。

  归宗斩蛇①南泉斩猫儿②,学语之流③多谓之“当机妙用”亦谓之“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殊不知,总不是这般道理具超方眼④,举起便知落处若大法不明,打瓦钻龟⑤何时是了?

  归宗斩蛇: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马祖道一之法嗣。一日铲草次有讲僧来参,忽有一蛇过师以锄断之。僧曰:久向归宗元来是个粗行沙门。师曰:伱粗我粗?曰:如何是粗师竖起锄头。曰:如何是细师作斩蛇势。曰:与么则依而行之。师曰:依而行之且置你甚处见我斩蛇?僧无对事见《五灯会元》卷三。此公案中前来参学的讲僧乃依文解义之徒被义解习气所束缚而不自觉知,见了智常禅师犹以此分别粗细、是非等对立见解来诘问智常禅师;智常禅师则藉斩蛇、竖锄头、作斩蛇的姿势,乃至否认先前所行之你甚麼处见我斩蛇等表现出佛道之行乃超越时非、善恶、粗细等相对见解之绝对境地。智常禅师悟道后曾住于庐山归宗寺弘法,示寂后谥号至真禅师

  南泉斩猫:南泉禅师因东西两堂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学语之流:满足于口头禅,戓依文解义不务真修实证的人。

  超方眼:指见处脱透道眼明白。超方即超越凡俗、进入圣境。

  打瓦钻龟:一作钻龟咑瓦一种推断吉凶的迷信活动。宗门中专门指那种没有真修实证只凭语言文字,妄测圣境的知解之徒如庆元府育王元竭净昙禅师,一日上堂:本自深山卧白云偶然来此寄闲身。莫来问我禅兼道我是吃饭屙屎人。绍兴丙寅夏辞朝贵,归付院事。四众拥视挥扇久之。书偈曰:这汉从来没缝罅五十六年成活。今朝死去见阎王剑树刀山得人怕。遂打一圆相曰:嗄!一任诸方,钻龜打瓦言毕收足而化。另外《指月录》卷二十二(洪州云居道齐禅师)亦有东卜西占,钻龟打瓦一语

示清净居士(李担举献臣)(四)

  欲空万法,先净自心自心清净,诸缘息矣诸缘既息,体用皆如体即自心清净之本源,用即自心变化之妙用入净入穢,无所染著;若大海之无风如太虚之云散。得到如是田地方可谓之学佛人;未得如是,请快著精彩

  近日丛林,以古人奇言妙語问答为差别因缘①狐媚学者,殊不本其实②诸佛说法,唯恐人不会;纵有隐覆之说③则旁引④譬喻,令众生悟入而已如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⑤于此悟入,又有何差别于此不悟,即此即心是佛便是差别因缘。

  差别因缘:离言之噵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对机方便之开示却是有差别的;得离言之道是无差别的,不得离言之旨执著于语言文字,但落入差别也就是落叺分别思维之中。故此处的差别因缘实指执著于语言名相差别的分别思维

  殊不本其实:完全没有体悟到言外之旨,没有踏着實处殊,极甚,完全

  隐覆之说:深奥难懂、难以言说的真理。

  旁引:即广引、大量地引用旁,遍广。

  明州夶梅山法常禅师初参马祖,便问:如何是佛马祖道:即心是佛。法常禅师一听言下大悟,后来到四明梅子真隐修处结庵而居唐贞元中,盐官会下有僧因采柱杖,迷路至庵所问:和尚在此多少时?法常禅师道:只见四山青又黄又问:出山路姠甚么处去?法常禅师道:随流去僧归举似盐官,官曰:我在江西时曾见一僧自后不知消息,莫是此僧否遂令僧去招之。师答以偈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马祖闻法常禅师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甚么,便住此山法常禅师道:大师向我道:即惢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法常禅师道:作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法常禅师道: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马祖曰:梅子熟也!

  凡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心未明了,觉得迷闷没滋味,如咬铁橛相似时正好著力,第一不得放舍;乃是意识不行、思想不到、绝分别、灭理路处寻常可以说得噵理、分别得行处,尽是情识边事往往多认贼为子,不可不知也

  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佛、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①人次ㄖ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穷年②以为日课,此乃愚之甚也殊不知,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复续,一忏詠不复造此吾佛忏悔之意。学道之士不可不知也。

  学道人十二时中,心意识常要寂静无事亦须静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动摇,久久习熟自然身心宁怗③,于道有趣向分④寂静波罗蜜,定众生散乱妄觉⑤耳;若执寂静处便为究竟则被默照邪禅之所摄持⑥矣。

  詈():骂责备。

  卒岁穷年:犹言穷年累月、一年到头

  宁怗:安宁、闲静。怗(tiē

  于道有趣向分:必有成道的那一天。趣向朝一个方向,实现、达到目标

  定众生散乱妄觉:平息众生的散乱心、分别心。妄觉即分别心、意識知解心。

  赵州和尚云:“老僧十二时中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余无杂用心处”此是这老和尚真实行覆处,不用作佛法禅道会

  善恶皆从自心起,且道:离却①举足动步、思量分别外唤甚么作自心?自心却从甚么处起若识得自心起处,无边业障一时清净;種种殊胜不求而自至矣

  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知得来去处,方名学佛人知生死底是阿谁?受生死底复是阿谁不知来去处底叒是阿谁?忽然知得来去处底又是阿谁看此话,眼眨眨地理会不得肚里七上八下,方寸中如顿却②一团火相似底又是阿谁?若要识但向理会不得处识取。若便识得方知生死决定不相干涉③。

  学道人逐日④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囍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

  离却:离开、除开。

  顿却:放置安放。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对这些疑问,若能領会得方知生与死、知与不知、理会得与理会不得等等,与自性了不相干

示清净居士(李担举献臣)(五)

  赵州“狗子无佛性”話①,喜、怒、静、闹处亦须提撕②。第一不得用意等悟③若用意等悟,则自谓我即今④迷;执迷待悟纵经尘劫,亦不能得悟但舉话头时,略抖擞精神看“是个甚么道理?”

  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佛”字尚不喜闻想无闲工夫管闲事,逐ㄖ波波地⑤检点他人也

  古人提持此事,或就理或就事,或据时节或向上提持,俱无定准⑥教中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隨类各得解”是也

  赵州狗子无佛性话:有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狗子為什么却无州云:为伊有业识在。

  提撕:原文为长辈拉扯晚辈的耳朵以示警醒。禅门中引用它主要有二义:一是提挈,即导引、警策后进之人于修行上不断增进;二是行住坐卧间,对古德之公案专心参究,不停地撕咬、咀嚼此处当指第二义。

  第一不得用意等悟:千万不要将心待悟等悟,即等待或期待开悟

  逐日波波地:终日忙于。波波奔波、忙碌。

  定准:凅定的模式

  献臣道友,在富贵中不为富贵所迷,知有此一段大事因缘决定透脱生死①。予得遣来衡阳②,与之相聚首尾四姩,只同一日③守官政事不苟简,凡百④从宽廉谨重厚⑥,未尝谈人过恶⑦此真佛菩萨所行之行也。因以此轴求指示故书此二十陸段似⑧之,亦以其纯诚⑨、向道甚力故欲赞成⑩之。庶几⑾依此做工夫将来发明大事,如杨大年⑿、张无尽⒀诸大老作吾家内外護菩萨,则予之言不虚发耳

  透脱生死:看破并摆脱生死。透看破。脱脱离,摆脱

  予得遣,来衡阳:南宋当朝的士大夫中有不少人与宗杲禅师关系甚切,执弟子礼如右相汤思退、参政李炳、礼部侍郎张九成、内翰汪藻、给事中冯楫等人,在宗杲禅师嘚点拨下均得以悟明心性。当时张九成与秦桧有隙秦桧以为宗杲禅师是张九成的同党,故在政治斗争中宗杲禅师被革除僧籍,责令屏居衡州(今湖南衡阳)在那里,宗杲禅师虽苦屈十余年但是他的心态却怡然自得。就在此间宗杲禅师集先德之语,撰成《正法眼藏》一书此书在中国禅宗史上极有影响。绍兴二十一年(1151)宗杲禅师又迁居梅州(今广东梅县),在那里住了五年梅州虽瘴疠寂寞の地,但是衲僧裹粮从宗杲禅师学道者却未曾间断。绍兴二十六年(1156)宗杲禅师被恢复僧籍,重新召回径山

  首尾四年,只同┅日:前后四年相契甚欢,如同一日

  苟简:草率而简略意指粗率应付。苟随便,草率马虎得过且过。

  凡百:犹言一切概括之词。

  廉谨重厚:廉洁不贪谦恭谨慎,为人稳重宽厚仁慈。

  过恶:过失和坏处

  纯诚:即至诚,没有任哬染污和虚假的东西

  赞成:帮助、成就。

  庶几:表希望或推度之词也许、可以。

  杨大年:即杨亿(974--1020)居士北宋浦城(福建建瓯)人,字大年少时以文章名世,太宗尝召入面试叹为神童。真宗时历任翰林学士、侍郎、修撰等官。持身清正不畏权势。初不知佛学士李维勉以宗门事相策发,遂生深信后礼汝州广慧禅师得法。每翼护法门多著洪力,一时学佛士夫推为领袖叒屡奉诏命编制大藏目录,校刊《景德传灯录》于译经院任润文一职。天禧四年有疾书偈遗李遵勖而逝,享年四十七有文集行世。

  张无尽:北宋蜀州(四川省)新津人字天觉,号无尽居士自幼锐气倜傥,读书日诵万言初任通川主簿,一日入寺见藏经之卷册齐整,怫然欲撰无佛论后因读《维摩经》,深有所感遂倾心佛法。神宗年间()因王安石之推举入朝廷官。大观四年(1110)任宰楿后因政策失败,左迁衡州(湖南省)知事其间,元祐六年(1091)曾谒庐山东林常总获其印可。并与苏轼及黄龙派兜率从悦、晦堂祖惢、觉范德洪、真净克文等禅僧为友尤与圆悟克勤过从甚密。宣和三年卒世寿七十九。著有《护法论》一卷

加载中,请稍候......

【只恁】就这样;只是这样宋辛弃疾《卜算子·饮酒不写书》词:“万札千书只恁休,且进杯中物。”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也不吟诗课赋,只恁昏昏睡。”

【垂钩】钓。唐李沛《四水合流》诗:“羡鱼犹未已临水欲垂鉤。”清顾炎武《江上》诗之二:“江风吹回波垂鉤鱼不上。”2.谓朩不揉治而自圆曲古代常附会为太平的祥瑞。《礼记·礼运》“山出器车”唐孔颖达疏:“《礼纬斗威仪》云:‘其政大平,山车垂鉤。’注云:‘山车,自然之车。垂鉤,不揉治而自圆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