夲人94年上班焊工,厂里上班报一年半,08年厂破产买断工龄,焊工45就能退休,我怎么

2016年(7-12月)校友(含航天[2002-09],千人)
【2016,哪些成果最瞩目(指导顾问:冷伏海)】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日前由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公布。该报告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 、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5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以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报告数据选取自2016年基于自然指数遴选的68种优质期刊的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利用Altmetrics指标(截至日)进一步筛选出2016年度每个学科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热点论文。Altmetrics是对传统引文指标的补充计量指标,与传统的引文分析相比更具即时性。其通过利用主流媒体报道、F1000论文评选、维基百科及公共政策文件的引用,以及研究博客、社交网络讨论等互联网量化数据分析,提供有关期刊论文和其他学术成果在世界各地探讨和应用情况的信息,目前已被应用于《自然》《科学》《柳叶刀》等期刊网站和机构数据库。
报告还列出了中国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5个科技强国排名Altmetrics前30论文的总量(5个学科)。可以看出,中国参与Altmetrics排名前30论文的总量比5个科技强国少,但以中国作者为通讯作者的排名前30论文的数量略微高于日本、法国。
(摘自:)
&&&&&&&&&&&&&&&&&&&&&&&&&&
108、长影&棚虫&揭秘外国大片背后的&中国声音&
&&&&孟令军,1978年生。2004:哈尔滨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专业;: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剧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2001 & :长春电影制片厂配音演员。
&&& 在长影,孟令军一直担当演员汤姆&克鲁斯的中文译制配音工作。
107、追忆郭力百年!()
&&&&我们纪念郭力百年,也纪念那个汽车人让贤的年代()&&&&
&&&&李子政:郭力为什么不当一把手()
&&& 李岚清回忆郭力()
&&& 三任秘书忆郭力()
106、青春无悔 砥砺前行&&记带电检测&状元&石大乾()
&&& (有照片)
105、中国柴油机行业的生长离不开这十位大佬!()
&&& 薛国俊,1963年生,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于哈工大金属材料及工艺系铸造专业。历任常柴股份有限公司铸造分厂副厂长、厂长,常柴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常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
104、樊贺斌介绍&神舟十一号&上的&湖北造&()
&&& 【湖北卫视】视频:
【方寸之间拼&完美&】()
&&& 樊贺斌,航天科工红峰控制公司产品工程技术负责人、行政副总指挥,带着她的攻关团队,打造出了自主设计生产的&太空厨房&、&太空医院&和&太空空调&等产品,用完美的表现,征服了遨游天宫的宇航员。&
【方寸拼完美,巾帼敢问天:樊贺斌在2012&五一&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红峰控制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樊贺斌
【樊贺斌&&为航天员营造舒适环境的女设计师】()
&&&&樊贺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全国三八红旗手&。航天科工集团&十大杰出女职工&,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劳动模范&、&模范共产党员&。毕业于哈工大。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103、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深圳信息学院&)新增3名珠江学者()
&&& 深圳信息学院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管明祥,男,1979年生,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为HAPS通信、无线通信及卫星通信等通信系统的无线链路特性、信道特性及无线资源管理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项目3项,在JIT、电子学报(中英文版)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SCI检索4篇,EI检索18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授权2项,主编教材1部,指导学生竞赛获国家一等奖2项。先后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
102、用DNA指导金属纳米材料合成 | Nature Communication 论文推荐(《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 )
&&& 韩国高丽大学研究教授、成均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马兴毅博士及其合作者将人们所熟知的生物分子 DNA 应用在没有生命的无机化学领域,首次利用 DNA 调控了金纳米颗粒在溶液中的定向生长,创新出了&设计+合成&一步到位的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马兴毅200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后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留学韩国,先后于2011年8月和2015年2月获得成均馆大学工学硕士和高丽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马兴毅及其团队在中国注册成立长春成均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韩国科技项目在中国的对接和产业化。
生物DNA可调控金属纳米物质的合成(科学网)
生物DNA调控生长出金纳米花:或创造具有先进功能纳米材料(科技日报)
【前沿 | 叶问&&人工智能破解出植物叶子的密码】()
&&& 一个国际化的研究专家团队(含一名中国专家Shengping Zhang,布朗大学博士后,现在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发出一个人工智能程序,可以学习识别植物的叶子并且进行「科、属、种」的分类。这将大大提高对植物化石的识别分析,对更好地理解开花植物的进化历史也会有帮助。
Shengping Zhang,张盛平,哈工大(威海)
101、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邱丽荣研究员,1974年生。2005年获哈工大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照片:)
100、我国首次评选表彰网络安全先进典型()
&&& 2016年,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的指导下,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网络安全专项基金举行了&网络安全人才奖&、&网络安全优秀教师奖&等评选活动。评选活动经过中央有关部门和院士推荐,组织专家评审,并进行公示,最终评选出网络安全杰出人才1名、优秀人才10名、优秀教师8名,所获奖金为网络安全杰出人才100万元、优秀人才每人50万元、优秀教师每人20万元。
(1)网络安全优秀人才: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总工程师云晓春:
&&& 带队研制国家互联网安全应急平台(年,哈工大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获学士学位;年:哈工大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获博士学位(硕博连读))
&&& 今年45岁的工信部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云晓春教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说,保证网络信息安全是自己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
&&& 最让云晓春教授看重的,是他与团队共同研制的&国家互联网安全应急平台&。该平台能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测,&简单地说,有了这个,就使我国初步具备对国家级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保障能力,相当于给我国的国家级网络空间训练了一支常驻军。&
&&& 目前,网络空间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战略空间,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不过,我国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正在显著提升。以&国家互联网安全应急平台&为例,随着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升级完善,该平台已经成为国家网络安全管理的核心基础支撑,在党的十八大、&9&3&阅兵等国家重大活动的网络安全保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记者张弛)
(2)网络安全优秀人才: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研究员段海新:
&&& 播撒网络安全实践的火种(1972年生。,哈工大计算机系,本科,研究生)
&&& 20多年来,清华大学教授段海新一直专注于网络安全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6年前,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的网络安全实验室成立&蓝莲花&战队,最早的创始人及成员包括段海新及其同事诸葛建伟,还有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研究生杨坤、朱文雷等。
&&& &蓝莲花&战队成立后,参加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CTF(Capture The Flag)形式的对抗赛,多次入围决赛;竞争最激烈的比赛还是美国的DEF CON CTF,这是世界最高水平的安全攻防对抗赛,2016年8月,&蓝莲花&和上海交大的0ops组成了B10op联队,获得了大赛亚军,创造出中国战队历史最好成绩。
&&& &&蓝莲花&就像是一颗种子或者一个火种,&段海新说,它促进了国内安全攻防竞赛的发展,提高了许多学生的网络安全实践能力。(记者谭德磊)
(3)网络安全优秀人才:哈尔滨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肖新光:
&&& 与病毒作战是爱国和正义
&&& 在刚刚结束的G20杭州峰会上,由哈尔滨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120多名工程师组成的技术支撑团队,成为G20峰会期间网络安保的重要力量。
&&& 这家诞生于2000年的民营企业何以在短短16年间就成为业内翘楚?&安天&的破茧化蝶,正是源于肖新光这位掌舵人的&家国情怀&。
&& 1994年,肖新光还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工程系一名大二学生,本来理想是从事国防和航天事业的他,因为帮助老师杀毒而改变了人生方向:&计算机病毒是我一生的敌人。&
&&& 为何会选择网络安全威胁检测作为终生事业?肖新光给了一个极具情怀的回答:因为网络安全是一个可以集中技术信仰和美好理想的领域,它融合了爱国主义、正义力量、对技术孜孜以求和对用户的关怀等,没有哪一个领域有这样的魅力。
&&&& 对于未来,肖新光表示,传统威胁正在向高级威胁进化,关键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等领域将是攻击的重点目标。&威胁蔓延到哪里,安天就会把防线构筑在哪里,这是我们的使命征程。&(记者王恺凝)
(4)网络安全优秀教师: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崔宝江:
&&& 带出网络攻防竞技世界强队(1998年在哈工大获硕士学位)
&&& 在中国高校白帽黑客圈里,北京邮电大学&天枢战队&具备很高的知名度,作为该战队的组建者和指导教师,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崔宝江带领这支队伍不断取得突破。近一两年,国内的网络安全竞赛团队在国际知名的网络攻防竞技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多项一等奖。
&&& 然而,如潮的正面评价和出色的网络对战成绩,并没有让崔宝江沾沾自喜,反倒是国内网络安全技术水平暴露出的种种漏洞,让他感受到切肤之痛。&被动就要挨打,中国网络安全技术水平提升刻不容缓。&
&&& 崔宝江认为,从个人能力和团队能力方面来看,国内团队在世界网络攻防竞技领域具有了较高的水准。这是近年来国家开始推动网络安全相关能力和政策建设以来,出现的可喜变化,说明我国的网络安全水平在稳步提升。
&&& 不过,需要清醒认识的是,少数团队水平的提升,短期内仍然难以提升国家网络安全整体水平落后的局面。从斯诺登事件陆续暴露的信息表明,目前我国的网络安全水平仍然处于被动、低效和防护能力薄弱的状态,国家整体的网络安全技术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关键技术甚至存在代差,我国网络安全技术水平的提升之路仍然任重道远。(记者刘海锋)
99、&迪士尼工程师解读《海洋奇缘》:有哪些技术上的突破?()
&&& 刘颖,技术部资深软件工程师。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计算机图形学博士,从2005年开始在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工作至今,主要负责毛发建模和动画(Disney&s XGen)及服饰模拟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工作。Autodesk Maya中现有的XGen插件就是基于此软件由迪士尼授权的。
&&& 她曾参与制作的影片包括:《罗宾逊一家》、《闪电狗》、《魔发奇缘》、《无敌破坏王》、《冰雪奇缘》(2014年8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超能陆战队》(2015年87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疯狂动物城》(2017年第8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和《海洋奇缘》。
&&& 刘颖参与制作的《冰雪奇缘》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刘颖与小金人&合影&。
&&& (图片来源:迪士尼动画《超能陆战队》植被设计者是吉林人
98、钛合金之外,他开展了多种3D打印金属材料研究()
&&& 严明博士(个人主页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
&&&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矿冶&机械系联合培养博士生。8.12年,任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2.04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博士后(ARC-APD);4.01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昆士兰州州立青年学者;4.12,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研究员。
&&& 主要科研方向为金属材料的3D打印,其目标为在南科大建立一个有特色的3D打印实验室以及为本科生、研究生服务的3D打印实验基地。此处,严明博士对于金属材料(钛、非晶态合金、铝)的粉末冶金,以及非晶态合金的开发与表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严明博士共发表有国际期刊论文72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34篇,包括3篇英文书籍章节。
97、两个实验室的故事&&我们在中国和美国的学术之旅
&&& 原文:A Taleof Two Labs & Our Academic Journeys in China and in the USA
&&&&链接:
&&& 刊登在著名的国际科研期刊出版公司自然出版集团的官方网站NatureJobs栏目上。该文的作者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邢德峰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任智勇,他们介绍了中美两国青年学者不同学术体制下的成长经历。通过两位教授的经历来看看,如何在美国和中国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系中生存和发展。
&&& PI 体系:新课题组组长(Pls)&
&&& 《哈工大报》报道:
&&& 《中国青年报》的采访:
&&&&&&&&&&&&&&&&&&&&&&&&&&
96、2002年至2009年《中国航天报》报道的航天校友
(1)中国航天报(杨会菊)<span style="color: #ff-11-25:
&&& 文质彬彬的&拼命三郎&&&记15所某型号副总师兼指挥刘懿敏
&&& 光荣榜:刘懿敏,2000年9月获一院某型号研制一等奖;2000年12月,获原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5年12月,获原国防科工委个人三等功;2007年12月,获原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心里话:学习使工作高效,工作让生活精彩。
清秀、儒雅、干练是刘懿敏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位36岁的项目指挥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刘懿敏1998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进入一院15所一室工作,此后陆续担任了主管设计、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型号副指挥和指挥等工作,参加了一系列重点型号的研制工作。
&&& &质量是生命,工作中不只是把事情做完就算了,首先要想着把事情做好,把工作做到家,达到自己满意,才能确保质量。&这是刘懿敏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说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由于对自己的要求高,加班加点便成了刘懿敏的家常便饭。
&&& 刚入所的刘懿敏被安排参加某产品的出场调试,同时负责某型号预研课题大流量双向平衡阀的研制工作。于是,年轻的航天新兵刘懿敏白天在厂里跟产调试,晚上加班进行平衡阀的研制。他用了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双向平衡阀的设计图纸,设计中首次采用了三维实体画图,并且写出了一份详尽明晰的计算书。当老师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完所有的图纸后,居然挑不出任何错误,不由得发出了一句感叹:&你这个小伙子跟别人不一样。&
&&& 交给刘懿敏的每一项工作,他总能做出让人惊异的成绩。
&&& 在担任某型号总体设计时,型号已经进入试样阶段,刘懿敏接手后把所有的接口都重新梳理了一遍。这该是一项多么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啊!在别人眼里,他简直是&自找苦吃&。这种&自找苦吃&使他在日常工作之外,还要加班加点。经过半年的繁复工作,他不仅把该型号文件重新梳理了一遍,而且他的出图范本后来被大家当作标准的出图规范。这样一遍下来,产品上的任何细节,刘懿敏都了如指掌。当院质量代表来检查型号的时候,代表们对刘懿敏的表现都啧啧称赞,连连说&这项工作做得好&。
&&& 刘懿敏在一室总体组工作期间,完成了某产品跟产、交付,完成了某产品试样、定型总体设计与研制,参加完成了多次飞行试验,进行了多项技术突破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干技术、做研究没有捷径可言,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刘懿敏注重内功,打好基础,踏踏实实沉下去做技术的数年如一日的辛勤努力。
&&& 对工作的这种热爱、坚持、负责,即使在他已经成为项目指挥之后也丝毫没有减弱。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刘懿敏其实是个典型的&拼命三郎&,对工作的投入、热情和坚忍不拔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
&&& 在工作中,刘懿敏特别尊重他人,加上他的技术水平过硬,深得大家的尊敬和喜爱。
&&& 作为一个项目组的领导,刘懿敏从专业培养方面为年轻员工考虑得较多。当他们遇到难题时,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型号经验传授给他们。他不仅敢于授权,也敢于承担责任,使年轻员工工作时心里有底。
(2)中国航天报(杨振荣):
&&& 解晶莹 美丽的另一种注释
&&& &从心脏起搏器到人造卫星,都离不开化学电源。&
&&& 这是198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招生简章中介绍电化学专业的一句话。就是因为这句话,不满17岁的黑龙江女孩解晶莹毅然选择了电化学专业。
&&& 21年过去了,解晶莹在这个专业已经走得很深很远,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
&&& 从28岁博士后出站、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到创建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锂离子电池研究项目组、撰写出版国内首部锂离子电池相关专著,再到2007年加入811所(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负责电化学技术研究及发展工作,她的每一步都让人发出由衷赞叹:解晶莹不简单!
&&& 尽管一路走来经历了常人眼中无尽的枯燥和艰辛,但解晶莹说:&我觉得自己生活得很精彩,我没有想过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更精彩。&
选择 埋头而不回头
&&& 解晶莹的每一步看上去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
&&& 1992年大学本科毕业前,她被学校保送读研究生。解晶莹上有一哥一姐,在家中是备受呵护的&老姑娘&,身为工程师的父亲听到小女儿被保送的消息时,嘀咕了一句:&女孩子家,读研究生干什么?&父亲的原则是生活平淡快乐就好,但他转念又想了一下,改口道:&算啦,读就读吧。&
&&& 一个&算啦&出口,就有了两年后解晶莹又被学校保送读博士,又有了1999年在北京科技大学读到博士后出站。那一年,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要成立能源室,她就来到了上海。
&&& 参加工作伊始,解晶莹就担任了上海冶金研究所锂离子电池课题组的负责人。那时正是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大发展的时代,高能锂电池成为IT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28岁的她在&很多事情还不太明白&的情况下,就自己张罗着挑大梁了。用她的话说,就是&担子压上了,不会也得会了&。
&&& 不过,追溯解晶莹&挑大梁&的历史,还要说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班里原来的男生班长参与打架,班主任要选个学习好的女生当班长,于是说:&解晶莹学习最好,就她吧。&
&&& 这是解晶莹做的第一个&官&。
&&& &吓死我了。我那时胆子很小,从哈尔滨回家都得我哥来接我,家里人听说我当了班长,都要笑死了。&回顾当时的情形,解晶莹笑道。
&&& 胆子虽小,人缘挺好。在同学们的支持下,这个班长一直当到毕业。不仅如此,解晶莹做&官&一发不可收拾,又陆续担任了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和全系学生的党支部书记。
&&& &官&不是白当的,解晶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叫责任和担当。
&&& 2000年盛夏,为了做好一个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自动化生产的大项目,她带着出生仅3个月的女儿和婆婆到深圳出差,一住就是大半年。项目出色地拿下来了,但&解晶莹带婆婆出差&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 对工作的忘情投入和不断取得成绩的欣喜,让解晶莹甚至在走到单位门口的时候,就有种莫名的喜悦涌上心头。而立之年的她就成为中国电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固态离子学学会理事、国际固态离子学学会会员、美国电化学学会会员。
转型 面对航天吸引力
&&& 在811所办公楼的入口处,张贴着该所10名学科带头人的简历和照片,解晶莹在照片里开心地笑着。
&&& 2007年2月,解晶莹成为航天一员。
&&& 此前,811所作为航天系统唯一一家从事空间电源研究的单位,在航天事业大发展、军品和民品任务量都急剧增加的背景下,电化学专业的研发和前瞻性工作就显得极为迫切。那时,811所就已经和中科院解晶莹课题组签署了长达10年的战略合作协议。虽然811所近年来引进了30多位博士毕业生等高学历人才,但能否拥有一位具有敏锐科研意识的&将才&,直接关系到该所乃至整个航天电化学研发工作的前景和命运。
&&& 而多年潜心于专业的积累、研究和探求,以及鲜明的产业化背景,让解晶莹对专业领域稔熟于心。什么事情可以做、做到什么程度,她的心中自有分寸。把握方向,正是解晶莹的长处所在。
&&& 当811所把目光投向解晶莹的时候,解晶莹说自己想得很清楚:电化学是一个与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到航天来,在航天电源和新能源两面旗帜下,能做的事情更大更有意义。那时,她入行已将近20年,做更先进的工作和更大的项目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面对811所充满信赖的盛情邀请,她说自己&没有选择&。
&&& 当然,中科院和航天的工作有所不同。
&&& 中科院的研究工作更注重理论和创新,需要思想走得远,工作有特色和创新性就可以交卷;而航天系统工程不但思想要走得远,行动也一定要跟得上,任务面临的一些苛刻环境也不容更改和回避。解晶莹说:&走到哪里,就要以哪里的方式做事。&
&&& 而解晶莹从中科院带来的对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扎实的特点,为811所的研发工作增添了前瞻性和科学性。如何为811所的电化学研发工作建立一个框架,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节点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为型号和新能源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是电化学研发中心主任解晶莹面临的新课题。
&&& 历经两年多,电化学研发中心发展到29名员工,其中包括8名博士。年轻、学历高、缺乏型号经验但工作努力是这些员工的共同特点。已培养出14名硕士、15名博士、2名博士后的解晶莹,自言&好为人师&,既要成为团队的领头人,又要成为技术带头人,更要成为团队的核心。
&&& 王可,2003年博士毕业,目前也是811所电化学研发中心的员工。导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让他从中科院一路追随而来。&她是我的楷模,但是我估计追不上她。&他笑道。
&&& 不过,在解晶莹的学生看来,导师在角色转变之后&比以前厉害了&。对此,解晶莹解释说,她倡导宽松的研究环境,单纯做导师对学生可以宽松一点,但在研发中心更要讲节点、讲纪律、讲可靠性,对员工要一视同仁,对曾是自己学生的工作人员更要严格要求。
&&& 做学术和专业上的导师是解晶莹的本分,但是每当员工来请教的问题涉及他们的自信心和人生转折点的时候,即便再忙,解晶莹也要抽出时间耐心地和年轻人讨论这些事情。
&&& 她说,每个人都是特别的,要根据各自的背景、需求和性格,在事业上作相应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专长,同时也是培养他们的信心和专业成就感。只有每个人都好了,整个团队才有战斗力。队伍建设要经历&用己之力、用人之力、用人之智&这三个境界。
目标 努力就有机会
&&& 自1999年博士后出站至今,解晶莹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查资料、写报告、为学生修改文章、撰写和完善实验方案&&等别人睁开惺忪睡眼的时候,她已经工作3个多小时了。
&&&&想到国学大师季羡林也有同样的作息习惯,记者脱口而出:&您要这样努力下去,有一天能够成为院士。&
&&& &我会努力啊,当院士能够对行业产生更大的影响。&解晶莹并不讳言。
&&& &实验方案和项目申请书,她是没日没夜地写。&电化学研发中心党支部书记李萍说。和解晶莹&搭班子&两年多时间,李萍把一切都看在眼里。811所近年来型号和民用产业任务加重,整体工作节奏加快;电化学研发中心本身就诞生于使命之中,大家的工作更是马不停蹄。
&&& &我们因梦想而忙碌,不能因忙碌而失去梦想&,已成为这个团队的座右铭。
&&&& 解晶莹带领她的团队从最基础的工作入手,服务于811所的型号科研工作和民用产业发展,并通过开发新材料和新的研究体系,为锂离子电池的工程化、产业化和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要对型号和民用新技术进行工程论证。
&&&& 他们开发的新型高容量含硫聚合物复合材料,一些重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连续几年被收入中国科协编写的《中国科学进展》中;在国内首次将功能电解液分子设计引进电解液的设计中,为一些重要型号立项打下了技术基础;在自由基电池方面和电化学电容器方面均得到了国家级军工项目支持,并将关键技术转入型号应用;与国内最大的电解液公司合作开发高安全性动力电池电解液;与上海汽车集团合作,研发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项目。
&&&& 就在最近,他们研制的锂离子电动车世博园区新能源工程(项目)荣获了迎世博贡献奖&&优秀创意贡献奖;她带领团队开发的纯电动车用锂电池系统顺利实现跑车运行,并为上汽集团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现在811所和我国新能源产业处于腾飞的前夕,像飞机起飞前的滑行。811所是全国最早将锂离子电池应用于型号的单位,在承接的&神七&任务和伴星任务中,已经积累了经验,既体现了先进性,又有可靠性。但我们要一直往下跑,是不能松气的。&解晶莹说。粗略算下来,电化学研发中心已完成和在研的项目超过20项。现在,她又带领中心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技术论证和研发工作。
&&&& 一天天的努力、一个个项目的积累,总会在某一天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 解晶莹正是希望通过这样扎实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电化学研发中心能够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级的研发中心。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不仅对军用电源系统的技术发展更有利,同时也能让队伍的技术水平得以提升。同时,研发中心把民用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做好,不仅会创造经济效益,而且对型号任务能有很大促进,更能提升研发中心的整体实力,形成良性循环。
&&&& &如果军民两方面都能做出成绩,那么我们就有机会成为国家级的研发中心,工作平台就更理想了。&尽管解晶莹在专业上的追求总有股永无止境的劲头,但当谈到这里时,她认真地说:&这就够了,这就能做很多事情了:民用产业、军备电源&&那么不当院士也行了!&
&&&& 当然,前进的道路不一定一帆风顺,螺旋式的上升也是一种规律。她说:&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技术人员都是有痴心的。只要我们做好了,机会总会有的。&
&&&& 她常说,我们这茬人赶上了好时候:从事化学电源行业,IT兴起时属于IT行业;新能源汽车发展时又成为其关键核心技术;动力和储能电池对能源和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觉得自己还有不足呀。被上海市经委评为新能源汽车专家后,&吓&得她又苦读了很多汽车方面的专著。看她,胆子还是小呢。
生活 家中的&三好&角色
&&&社会上戏称女博士为&第三种人&。解晶莹本身是女博士不说,还堪称&第三种人&的导师。很多人对她的生活心生好奇。
&&& 爱人张全生是她的大学同学,目前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一名教授。相同的专业、类似的学习经历、海外工作的艰辛、携手走过的岁月,让他比常人更能理解和支持妻子。
&&& 张全生对妻子的评价是&三好&&&好儿媳、好妻子、好妈妈。她把婆婆当妈妈看,识字不多的婆婆和博士生导师的儿媳已在同一屋檐下和谐共处了十余年,这也是解晶莹引以为骄傲的地方;她性情温和,对丈夫的工作也非常理解和支持;尽管留给家庭的时间很有限,但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9岁的女儿说,自己将来要做&中科学家&,要超过妈妈这个&小科学家&。
&&& &家&在解晶莹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正因为工作忙,家才是她休憩、充电乃至点燃工作激情的地方。对于&好妻子&的评价,她笑道:&我当然是好妻子了。一天到晚都在加班,也不乱花钱,就等于给家里赚钱了。&
&&& 有了孩子,让她在带队伍的时候,更多了几分宽容和理解。&每个人的成长都被父母关注和期许着;团队里每个人都希望我看到他的成长和进步。事业和家庭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多么相象啊!&对这个话题,她说得轻松而坦然。
&&&& 不过,锅边碰碗沿的时候也是有的。张老师也不是圣人,有时候也会发发牢骚。据知情人士透露,先生发牢骚了,解晶莹就做做样子;牢骚过去了,就一切照旧。&和婆婆关系好,这是我的法宝,呵呵。&她朝记者诡秘一笑。
&&&& 偶尔,她也作一点&反思&。例如有次看到了&工作依赖症&这个词,她便想自己是不是有这个症状。结论是:不是我依赖工作,而是工作依赖我。
【采访印象】解晶莹是一位睿智的女性。和解晶莹交流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她言语间透出的理性光芒会让人时时有种顿悟。她是很早就将自己的人生想得很清楚的人,因早有&远虑&,便少有&近忧&。取舍之间,她就更多了几分大度与豁达。再烦琐的事情,经她一分析都会变得有条有理,甚至有声有色。
&&&& 解晶莹还是一位极具亲和力的女性。这种亲和力来源于她对别人的真诚关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已经成为她的习惯。对别人提出的想法和需求,她都会一件件放在心上,从不因&忙&而推托。所以,在同合作方进行沟通和交流时,解晶莹总是&老少咸宜&,还因此占了便宜&&合作方把她推荐给了更多的合作方。
&&&& 解晶莹更是一位细致的女性。记者在跟随解晶莹到合作方进行业务洽谈时,对方办公室里的饮水机正好空了,她便主动向主人声明:&不渴,不必倒水。&等谈毕下楼,她径直奔向自动售货机为记者买来一罐冰镇的咖啡。记者本来也是&真的不渴&,却感觉这罐冰咖啡格外提神醒脑。
&&&& 解晶莹说:&专业上把握方向,我行;化妆穿衣啥的,我不行。&在穿衣打扮方面,解晶莹很少投入精力,遇到一些重要的场合,关系熟的人还不免要提醒她一下。可记者还是觉得,她是一位美丽的女性。这种由内而外、带着强烈的穿透力的美,直逼人的心灵。能够让人&赏心&,自然感觉&悦目&。
【采访手记】为了目标而前行
&&&& 在解晶莹看来,她一路走来很顺利。虽然烦心的事情也会在生活、工作中出现,但那都是可以轻易被忽略的,自己要追求的目标才是真正重要的。
&&&& 这,可能就是顺利的原因吧。
&&&& 就是乘坐公交车这么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解晶莹都会有不平常的感悟。
&&&& 有一段时间,她上下班都是乘坐无人售票公交车。高峰的时候车非常挤,甚至连站也站不住,但是大家都默默地忍受。解晶莹于是想:要说世间的不公平,这投币公共汽车算是典型了。不管路长路短,都是1元钱,对于路途长、上车早的人来说,不仅经济上合算而且有座位;而那些半路上来的人,价格上不划算不说,还要站着被挤来挤去。要是人人都这样算计,肯定会越想越窝火。可是大家为什么都默默承受,没有一丝怨怼呢?那是因为,大家在乎的不是这段路程,而是各自的目的地,到达目的地才是每个乘客的追求。所以这所谓不公平的过程是可以被忽略的。
&&&& 生活也是如此。谁在生活、工作中,没有点小矛盾小冲突、遭遇些不公平和委屈?可是这个过程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呀,又何必为此苦思冥想而闷闷不乐呢?
&&&& 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初同学已经拿到年薪10万元的时候,她会拿着研究生每月105元的补助安心地做实验;在销售电池都能够实现年薪百万的时候,她会拿着博士生每月305元的补助心无旁骛地开展研究。现在,在业界的影响和地位与她有一定差距的人也拿到高额年薪的时候,她却选择了航天811所,拿着普通的工资,在一间狭窄的办公室里从事着她钟爱的、极具创造性的、代表着国家竞争力的事业。
&&&& 这样的解晶莹,怎么可能不精彩呢!
【人物名片】解晶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811所电化学研发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从事新型化学电源及相关材料和电源系统研究。199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1999年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后出站后到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在30岁时被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新项目负责人。现为《电源技术》编委、《化学物理电源系统》副主编、中国电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固态离子学会理事、美国电化学学会会员。
&&&& 从事专业近20年来,申请专利20项,发表文章140余篇,并出版国内首部锂离子电池专著。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过两项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2007年2月加入811所,成为神舟七号飞船电源系统安全复核专家,2009年被上海市经委聘为新能源汽车专家。承担了国防科工委、上海市等多个重点项目,并主持多项国家级电源项目及产业化项目,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系统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和八院优秀共产党员。
(3)中国航天报(苟世芳)(建功航天):
&&&&把爱洒在平凡岗位的年轻巾帼&&记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所主管设计师陈颖樱
&&&&光荣榜:陈颖樱荣获2008年度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业绩突出奖和&爱企业的好员工&荣誉称号。
&&& 心里话:处处留心皆学问。
&&& 061基地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技术研究所是一个以设计开发为主的研发部门,技术难度大,工作要求高,能涉足此行并脱颖而出的&巾帼英豪&可谓凤毛麟角,而一名在公司工作仅3年的年轻人却以其突出的业绩,得到了充分认可,她就是陈颖樱。
&&& 2006年7月,陈颖樱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进入公司,主攻产品设计。在公司的安排下,她师从某圆形连接器项目经理张欢,负责新产品技术开发工作,主要致力于宇航级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控制。
&&& 该产品是公司寻求新增长点的重点战略项目,公司上下极为关注。从投标成功、设计输出、验证评审、定型、生产加工,前后历经几年时间,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公司领导、专家的支持下,经过相关单位专家的指导,该产品项目组与各部门努力攻关,使得产品逐步成熟。陈颖樱也在开展这项技术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
&&& 陈颖樱深知,多干才能多学。为此,她孜孜以求,热情而执著地投入工作,常常向老师、领导请教,与同事交流。为尽快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她仔细了解产品性能、状态与结构,学习产品质量保证大纲和设计标准,跟踪产品生产试验全过程,深入现场技术服务,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产品达到设计要求。
&&& 陈颖樱从2008年开始挑起了该产品研制的大梁,成为项目组的骨干,兼任项目组的组长。她与小组成员一道,共同严格把握生产过程控制,抓好产品质量。
&&& 为提高生产效率,她钻研攻关,积极实施攻关项目,对产品接触件材料、结构尺寸进行摸底试验,经过反复验证,通过了震动试验;成功完成了新型浮动安装连接器的研制,为该系列产品后续的相关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 陈颖樱还对该产品簧片装入工具进行改进,减小了簧片装入时的胀大变形量,减轻簧片装入后的翘起现象,保证了簧片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并使产品的弹簧爪力达到标准要求。她还对簧片材料、结构及电镀进行改进,使该产品外壳导电性及电磁屏蔽性能满足标准要求。
&&& 设计工作是枯燥而又艰难的,日常工作繁杂而琐碎。陈颖樱对这些始终不厌其烦,从不懈怠每项工作,并以苦为乐,乐在其中。她把对企业真挚的爱融入每项工作中。产品交付实现&开门红&,她也从中找到了快乐与价值。
(4)中国航天报(游本凤)<span style="color: #ff-11-25(建功航天):
&&&&王东在新能源前沿&披荆斩棘&
&&&&&王东:199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化学专业,2000年获硕士学位,2005年获博士学位。他于2002年任811所燃料电池项目负责人,2007年任电化学研发中心副主任。期间曾获得中国宇航学会工作积极分子、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十五&航天军用电子元器件预研先进个人、八院优秀共产党员、八院第三届&十佳青年&等荣誉。
&&& 王东与能源有缘。大学里,他学的是电化学专业,进单位后从事的也是能源专业,在能源这一领域里摸爬滚打了10多年,在行业圈子里也算是小有名气了。
&&& 刚进单位时,王东研究的是锂离子蓄电池,锂离子电池只能算是传统电源内的一种,充多少电,就放多少电,之后还得继续充电。他想搞一种新能源,这种能源的工作模式类似于汽车&发动机&,只要不断输入氢气就可以不停地产生电能,驱动车辆行驶,而排放物只有水,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和无污染。于是在指导老师、国内空间电源界知名电源专家李国欣研究员的指导下,他选定燃料电池作为突破项目。
&&& 燃料电池是一种直接将氢能通过电化学反应转换成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目前仍然处于研究试验阶段,被认为是21世纪首选的洁净高效的发电技术。刚起步时,没有实物样品,王东和同事们只能凭着一些国外资料和概念进行摸索,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有一次,他们设计的小型燃料电池在实验室获得了成功,而一旦做成大一点的可应用产品,就出现了放电效果不佳的情况。王东知道,科研失败不可怕,怕的是失去信心和毅力。经分析研究,他们终于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改进后问题不仅得到了解决,而且成本还降低了,实际效果比想象中的还要好。就这样,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和不言放弃,燃料电池课题已经从原理样机阶段转换到了实物样机阶段,并在原国防科工委立项的军民两用车上得到了成功应用。该项目获得了2007年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 目前,王东和同事们开发的代表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性能、低成本车用薄型金属流场板燃料电池的技术成果,已经得到了上海市科委的高度重视,并将这一项目列入上海市未来城市战略发展重大专项课题。王东定下了近期的奋斗目标:将燃料电池安装到车辆上,为科技世博和绿色世博的成功举办作出贡献。
(5)中国航天报(王均武)(建功航天):
&&&&杨欣 演绎华美&青春之歌&
&&&&杨欣:九院九部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2007年8月被评聘为研究员,成为九院最年轻的研究员。他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先后荣获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以及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和九院&劳动模范&等称号。今年7月被湖北省国资委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 1994年,杨欣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来到九院九部。投身航天事业14年来,他在平凡的科研岗位上演绎着华美的&青春之歌&。
&&& &勇挑重担&是杨欣的一大特点。型号研制过程中,他勇于承接技术难度大、时间节点要求紧的任务,并保质保量地完成,成为名副其实的&救火&队员。
&&&& 一次,一个航天产品因为计算能力及扩展性要求,地面测试发控软件需要重新设计。杨欣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软件由汇编语言向C++语言的转换设计和调试,编写源代码2万余行。最终,该软件按时完成了用户设备的升级换代,同时其设计构架为后续型号软件快速设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 &学以致用&是杨欣不断进步的原动力。他广泛学习计算机新技术,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功底。他注重把新技术和型号应用结合起来,是多种计算机技术在九院内应用的吃螃蟹者,目前部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航天产品研制中。
&&& &甘于奉献&是杨欣的真实写照。在一项重大工程研制中,为了缩短设计周期,他白天做试验,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进行软件改进设计。经过十多天的努力,他负责的系统高质量地完成了与相关系统的对接。
&&& &严于律己&是杨欣的做人原则。他先后参与了10多个型号的地面测试发控系统软件设计,多次完成飞行试验技术保驾工作。杨欣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出色的工作能力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好评。
(6)中国航天报(舒扬)(我看30年):
&&&&舒扬:沿着一条小路走进航天
&&&&我是1978年 8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走进航天、走进现在的北京卫星制造厂的,算起来到航天也有30年了。
&&& 那时的北京卫星制造厂叫北京东方科学仪器厂,因是从中国科学院转进航天的,也就没有搬出中关村。
&&& 当我在位于白石桥的五院办完手续,拿着介绍信兴冲冲地乘332路车来到中关村后,我有些茫然了:放眼望去,除了菜地就是大杨树,哪里有我想象中的中央军工企业气派的影子?&看见了吗?从菜地里面的小路过去,再贴着小河沟走到有大杨树的地方就到了,&热心的北京大妈指指划划地告诉我。
&&& 就这样,我怀着有点凉的心三拐两拐地走进了这个厂,走进车间、设计室和卫星总装厂房,参与到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和东方红二号卫星等&三抓&任务的完成中去,直到1991年调离这个厂。
&&& 走进这个厂时我的心有些凉,但离开这个厂时我的心却是依依不舍的。因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关村已成为闻名世界的高科技园区,这里的卫星制造厂和它的周边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土路早就没了踪影,菜地上已建起了小有名气的中关村中学。小河沟被填平后建起了现代化的卫星总装厂房,中国的第一颗能通过太空通电话和传输电视节目的卫星&&东方红二号,就是在这个厂房里诞生的。记得1984年国庆35周年前,这个厂房迎来一大批回国参观的海外知名华人。面对祖国制造的一颗颗卫星,客人们看得很仔细,并好奇地问这问那,拍照留影,题词赞美,好不快活。
&&& 后来,又不断有一批批亚洲的、欧洲的、美国的客人来到这个厂房参观。在他们的车队经过时,附近居民常常会说:&又是去看卫星的!&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在心里自豪一阵子。
(7)中国航天报:
&&&&优秀团干部代表&&阮海军
&&&&2004年8月,阮海军以优异的成绩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怀着对国家航天事业满腔的热情和强烈的兴趣,来到八院801所工作。他先后在该所阀门设计研究室、研究发展中心、科技处等部门工作,于2005年 8月当选为该所团委副书记,2007年6月当选为团委书记。
&&& 在担任所团委书记期间,他带领全所广大团员青年围绕科研生产中心任务开展了青年突击队活动,围绕青年成长成才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活动。他以&服务中心工作、加强组织建设、创新工作品牌&为目标,继承和创造性地开展了各项富有特色的创建活动,全面提升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阮海军信奉这样一句话:&用一辈子的热情,做好一阵子的工作。&在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推进分系统两个型号的主管调度工作时,他兼任801所团委书记。尽管调度工作非常繁忙,但他总是竭尽全力帮助所里的团员青年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
&&& 面对团委全年的工作任务,他采取措施,把全年各项工作分解为一个个小的项目,面向团委委员和团支部书记进行招标。这样不但使所团委全年工作得到有序的开展,同时也锻炼了一批队伍,更让广大团员青年参与到团的建设中去,激发了青年的活力与激情。
&&& 除此之外,他还重点抓好基础建设和创新工作。在团的基础建设方面,他编制了十余份团委工作制度,实行团委值班制度和团委例会制度,创建了所团委团报、团刊和所内局域网宣传网站等,加强培养团委干部,每年委派团干部参加不同的团工作业务培训,创立了所内十余个青年业余协会组织,为了服务科研举办了每年一次的科技论文大赛活动,并根据研究所需要进行质量意识讲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QC活动和6S活动。
&&& 在团工作创新方面,阮海军等人创造性地开展了以&选择一个项目、明确一个目标、树立一面旗帜、干出一番事业、培养一支队伍&为主旨的&五个一&工程活动。这项活动的实施,为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科技攻关能力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 本着&走出去、促合作、深发展&的原则,他们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加强团组织资源的外循环,先后和四家不同领域的单位团委签署了团委共建协议,与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企业协会开展了&相约漕河泾&活动,组织开展了 6次志愿者活动。
&&& 让阮海军欣慰的是,在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下,801所总装车间青年集体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所团委获得集团公司&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及八院团委授予的&八院先进团组织&称号。
(8)中国航天报(陈伟霞):博士 把起点设在班组&&八院博士一线挑大梁侧记
&&&&扎根一线出成果
&&& 在149厂宽畅洁净的精密加工中心,各类加工设备有 50多台。但随着设备的引进与更新,一道难题摆在了工厂管理者的面前,那就是如何高效率地发挥这些精密机床的作用。
&&& 荆怀清博士是2003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到加工中心工作的。博士到一线工作,在 149厂还是头一遭。荆怀清在基层岗位上如鱼得水,他大胆实践,大显身手,目前已被提升为车间副主任。有人曾开玩笑地问他,会不会跳槽?他笑答:&加工中心的发展形势这么好,我不仅不会走,并且要在这里扎下根。&
(9)中国航天报(梁燕)<span style="color: #ff-12-21(建功航天):
&&& 马忠平 检验战线攻坚克难
&&& 马忠平: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九院优秀共产党员,险峰厂计量检验处副主任检验师。在检验工作中,他刻苦钻研,编制了《元器件退库实施细则》、《质量跟踪卡编号管理办法》,设计了《元器件检验指导书》,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1984年,马忠平大学毕业分到险峰厂后,就与计量和质量检验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于激光专业的他,所要面对的却是一个崭新的专业领域。20多年来工厂科研生产的两次大的转型,也使他成为工厂计量检测和质量检验方面的专家。由于技术精湛、为人谦和、工作任劳任怨,大家亲切地称呼他&老马&。
&&& 随着该厂研制产品的增多,技术通知单及各种记录大量产生,为了使各种通知单能及时传达到主管及检验员手中,各种质量信息编号清楚、管理有序,老马编制了相关管理办法。针对设计会签的技术文件不明确的问题,他及时提出了解决办法,大大缩短了因技术文件问题而耽误产品检验试验的时间。
&&& 有一次,需要对某型号用电缆进行瞬断检测。此前该厂从未进行过类似试验,做此试验必须有一套价值几十万元左右的检测设备。他通过查找资料,反复试验,自行设计制作了一种工装,既保证了该电缆按技术条件要求完成了各种试验,还为工厂节省了资金。在某型号采编器交检过程中,针对产品测试时无法进行参数帧计数和同步码检测的问题,他及时与设计师沟通,并主动加班加点确定了测试方法,满足了测试要求,避免了产品在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该方法后获得九院质量预防奖三等奖。
&&& 由于肾部进行过两次大手术,老马劳累后腿部经常浮肿,但在检验室,数他加班最多、检验工作量最大。在繁忙之余,他还多次参加工厂的体系内审、质量检查,完成了大量的质量复查、自查工作。作为质量检验战线上的&老马&,他用自己出色的工作诠释了优秀党员的光荣称号。
(10)中国航天报(张颖,胡晓娟)(建功航天):
&&& 廖浩明:厚积薄发探索不倦
&&& 廖浩明: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十多年的工作中,他先后担任红林厂民品处技术员、工艺处副处长、军品分厂厂长兼总师等职务。2000年至今,他担任红林厂副厂长、型号指挥职务。
成专家,孜孜不倦
&&& 廖浩明认为,每一次工作变动就是一个新的学习机会。 1997年底,廖浩明由工艺处副处长调任军品分厂厂长兼总工程师。这个职务要求他既要懂管理又要懂技术。为了&懂技术&,本是工艺专家的他让装配线上的老领导、技术员、老工人给自己&开小灶&,讲关键,讲细节。然后自己找来图纸,拿着废弃件进行&实习&。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对火工类、无线电类型号产品的设计结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产品特性等了如指掌,成为了产品总装线的专家。
&&& 积累是搬倒困难的力量。一次,分厂接到了某型号归零任务。任务急,时间紧,怎么办?廖浩明凭着对产品的了解和熟悉,和技术人员一起找问题、定方案、生产、装配、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再找问题、再生产、再试验。就这样,他带领分厂职工实实在在地打了一场硬仗,终于圆满完成了归零任务。
&&& 担任副厂长后,他依然不断地填充与积累知识。在负责科研生产时,他一如既往地自我加压,在干中学、学中干,真正做到了抓一个型号,懂一个型号,钻一个型号。某型号产品在地面试验中出现异常,分析会上,大家提出可以尝试改变某部件来解决问题,但这种办法又存在安全隐患。怎么办?眉头紧锁的廖浩明听完大家的意见后,沉思了片刻,随即提出一种方法来解决安全问题。这一提示,打开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久,新方案顺利出台,试验异常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攻难关,身先士卒
&&& 2000年元月,廖浩明被任命为红林厂副厂长,他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为了掌握生产一线情况,他很少坐在办公室。
&&& 2004年初,红林厂接到了一项应急任务。当时,产品任务来得急,技术指标要求苛刻。为了随时掌握产品研制的进展情况,廖浩明和其他厂领导一起实行24小时现场跟班制,日夜跟踪在现场。由于产品还在研制阶段,生产、装配、试验需要不间断地反复进行。为及时处理技术问题,廖浩明把办公桌搬到了设计所,和项目组成员一起进行研究。产品改了装、装了试、试完再改、改完再装,每一个过程都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反馈。他每天来回奔波在设计所、机加车间、装配车间、试验中心四个单位间,整整四天三夜没回家。
&&& &坐在屋子里听汇报,很多东西会走样。&这是廖浩明常说的一句话。他经常下车间、跟现场、跟产品、跟试验,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试验该怎么准备,试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出现问题该如何处理,凭着他对型号技术的精通和丰富的试验经验,每次试验前他都将这些安排妥当。
献才智,志存高远
&&& 新型号的研究向来没有平坦大道。2004年,红林厂参与竞争某型号项目。由于该型号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项目组就像面对着一个荆棘丛生的荒山,需要用智慧一点点地去开垦。研究伊始,一个个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便摆在了大家面前:产品控制、效能、精度&&一个个方案,一场场试验,一次次分析,一遍遍讨论,廖浩明把自己当作了项目组的一员,亲自参与其中,和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
&&& 2004年8月,该型号在试验场飞行试验时结果不理想,此难关不克,红林厂就会落后于竞争对手,就要被用户淘汰。廖浩明从力学角度出发,提议新办法,一举解决了技术难题。该项技术还获得了国防专利。
&&& 身为型号指挥,廖浩明主抓多个型号的研制工作。近几年,红林厂有三项国家重点型号获国防科技成果三等奖,他在方案设计上做出了特殊贡献。然而,他没有在这些成果中署过自己的名字,甘愿在幕后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质量管理工作中,他注重从设计源头入手,狠抓&三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行&田口方法&,不断强化质量文化理念,工厂产品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提高。2007年上半年,在他的主抓下,该厂两项QC成果获得国优。
(11)中国航天报(刘庆雪)(建功航天):
&&& 刘利芳航天巾帼竞风流
&&& 刘利芳:1994年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到7107厂总装车间从事惯性器件工艺工作。工作十几年来,先后被评为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十佳青年、技术带头人、某重点工程有突出贡献人员,最近荣获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 8月15日,航天时代公司7107厂年轻的副总工程师刘利芳身披绶带、手捧奖牌站在了第 11届陕西省国防科技十大杰出青年的领奖台上。
&&& 白色棉质短袖、小碎花裙子、戴着眼镜的刘利芳,看上去文弱、恬静,这样的形象让人很难与一个主管航天某重点型号平台系统工艺研制、生产的副总工程师画上等号。
&&& 刘利芳先后担任过多种型号惯性器件的工艺员、主管工艺员、总装专业主任工艺师, 2003年起主管某重点型号平台系统的工艺研制和生产,为某重点型号的批量生产和圆满交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工厂最年轻的副总工程师。从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刘利芳坚持了十几年。每当生产现场出现技术问题,她总是深入一线,查验图纸、现场核对。她说,在掌握现场真实信息的同时,对复杂多变的现场情况的了解,又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 貌似纤弱的刘利芳,骨子里透着一股坚毅、拼搏的韧劲儿。近几年,她先后进行了平台导电装置可靠性工艺研究,修订完善了多余物控制措施工艺文件,解决了陀螺加表多脉冲问题&&一年一个重点,一步一个台阶,她主管的重点型号产品多次参加大型飞行试验,参试的多套系统,在发射场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受到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领导、型号总指挥及用户方的高度评价。
(12)中国航天报(王文鹃)(建功航天):
&&& 商学谦徜徉在浩瀚的工艺海洋
&&& 商学谦:副主任工艺师,211厂数控编程技术带头人。 1994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同年分配到 211厂1车间任程编工艺员。2001年获第十一届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称号,2005年获北京市国防工业系统科技标兵。&百川学海而至于海&。十年间,商学谦从普通工艺员成长为数控编程领域的技术带头人,这与他的勤奋、执著、敬业密不可分。他参与了多种型号的研制和生产,自学掌握了多种数控系统的编程和多种数控编程软件,完成了多种大型重要零件整体加工的工艺编制和数控程序的编制。
&&& 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使商学谦攻克了多个难关。他引进并推广数控编辑软件,解决了三轴以内数控程序的模拟和不同数控系统之间的程序转化问题,减轻了程编人员的重复劳动,提高了对生产变化的反应速度。为进行某部件减重加工,他编写了一个调整速度的程序,解决了旋转轴和线性轴速度不一致的问题,使加工效率提高了30%。为弥补五坐标机床后置处理软件不能满足产品特殊性需要的不足,他编制了适合的后置处理软件,保证了加工的安全性和加工效率。
&&& 同事们说,商学谦干起工作来不要命,称他为&拼命三郎&。有一次,某产品到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加工,由于两单位编程方式不同,原有的数控程序无法使用,攻坚任务落在了他的身上。他吃住在工厂,一门心思全在编程上,一天只睡几个小时,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完成了近20种零件的编程,保证了产品的顺利加工。同时还对外协单位的后置处理程序提出了改进意见,提高了产品加工的可靠性。商学谦不断摸索提高数控编程效率和准确性的方法,配置了多种后置处理文件,掌握了多种工具软件,并在工艺组内培训、推广使用。徜徉浩瀚的航天工艺海洋,是商学谦的梦想与追求,不论付出多少努力与艰辛,他都会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13)中国航天报(郭建华)<span style="color: #ff-09-01(建功航天):
&&& 张立武加盟航天无怨无悔
&&& 张立武: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学术学科带头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原航天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多年来一直从事航天型号产品机械加工基础工艺制造与研究工作,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进步奖7项和航天工业总公司授予的航天奖、第二届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现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7414厂副厂长。
&&& 载人航天工程逃逸发动机系列产品,是7414厂迄今为止承担的结构最复杂、技术精度和质量指标要求最高、加工难度最大的研制生产任务。1994年,7414厂接到任务时,张立武不仅肩负飞船逃逸系统主逃逸发动机、分离发动机、控制发动机、高空逃逸发动机金属壳体和喷管型号技术及行政指挥的双重任务,同时还兼任工艺攻关组组长。
&&& 当时工厂的设备条件,只能加工直线型的产品,要实现超高强度钢弯曲内孔和复杂外型面加工根本就不可能。面对从未遇到过的加工工艺技术难题,张立武没有畏惧退缩,而是组织各重点工序工艺技术人员进行攻关,充分挖掘大家的智慧,先后设计制造了30余套工装,并亲自将当时设备由纸带输入程序方式,改造为计算机直接输入程序方式。同时,他主持研制了数控加工程序,实现了发动机壳体三维曲面建模造型及自动编程,最终攻克了这一工艺技术难题,确保了研制产品的按期交付。
&&& 2003年,张立武赴美作访问学者的留学申请通过教育部批准,就在他即将成行之际,&神六&的研制进入关键时期。为了确保&神六&产品不出问题,张立武从大局出发,毅然放弃出国进修的机会。
&&& 在研制过程中,他组织了技术人员、操作工人、管理人员三结合的质量攻关小组,开展质量零缺陷管理,使该厂不仅按时完成了&神六&逃逸系统四种发动机的研制生产任务,而且多台产品达到优质产品标准。&神六&发射成功后,他被评为集团公司载人航天工程先进个人。
&&& 现在,与张立武同时分配进厂的大学生,早已纷纷离去,只有他独自一人还在航天这片沃土上辛勤地耕耘着。用他自己的话说:&不管从事哪一项工作,不论在什么岗位,只要辛勤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从事航天,我无怨无悔。&
(14)中国航天报(张晓晴)(走进这片热土):
&&& 张晓晴 父亲劝我进航天(作者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员工)
&&& 走进航天,对我而言,一开始挺不情愿。
&&& 六岁时,我从无锡老家来到秦岭深处的067基地(现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与父母一起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我对航天这个生活环境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1993年我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非常想去南方闯荡闯荡。那时,班里同学相当一部分去了深圳、上海等城市,月收入要远远超过067基地的二三百块钱。我也想换个环境。但是,经不住父亲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不情愿地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回到了我熟悉的航天067基地。儿时的我,对航天感触最深的就是生活的艰苦和父母工作的忙碌。我曾经好奇地问过父亲,为何会放弃国外和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条件,走进大山,甘于清贫。父亲总会讲起当年学成回国时,陈毅副总理接见他们时说的话。所以对他而言,选择航天就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 刚工作的时候,我有些不甘心、不平衡。可是有一件事却深深地触动了我。1996年某重点型号首飞失利,航天跌入低谷。在观看发射录像时,许多人眼里都噙满了泪水。&那是多少人的心血啊!&父亲喃喃地说。我被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意识到我所从事的这项事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航天事业走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载人航天工程,举世瞩目,举国关注。当同学们听说我荣幸地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工程,作为六院唯一的女科技人员,先后4次到发射场执行发射任务时,都纷纷打来电话,更让我体会到从事航天事业的自豪和欣慰。
(15)中国航天报(许东)(走进这片热土):
&&& 许东 插队高考进航天(作者为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干部)
&&&&1982年7月,我就要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了。在毕业分配志愿一栏里,我写下的志愿是: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一天,学校管分配的徐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亲切地对我说:&考虑到你是班干部,一直表现很好,毕业设计还获得了优秀奖,学校决定把你分配到北京,到航天部二院去工作。你有什么意见吗?&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握住徐老师的手,一个劲儿地点头。我就要成为一名航天新兵了,就在几年前,这还是我想也不敢想的事儿,如今竟然变成了现实。
&&& 我的小学、中学时代,基本上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度过的。在那&知识无用&的年代,到军工单位去工作或者是被推荐上大学,前提条件都是&根红苗正&,而我们这些&家庭出身不好&的学生对此根本就不敢有丝毫的奢望。中学毕业时,我总算是戴了一回大红花,插队到河北和内蒙古交界的一个农场。那时的我,已经做好扎根农村一辈子的思想准备了。
&&&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了。1978年,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包括我在内的30多万渴求知识的青年经过考试选拔,在那一年的秋天里迈入了高等学府的大门。四年苦读,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去报效祖国。
&&& 毕业分配,我来到了航天二院。我清楚地记得,欢迎新毕业生的座谈会是在二院图书馆的小礼堂进行的。在领导、专家的坐席里,坐在最中间的是一位慈祥的长者。我身边的所政治部主任悄悄地告诉我,这位长者名叫黄纬禄,是我们国家导弹事业的元勋之一。轮到黄老总讲话了,他只是给我们提出了两点希望:不要好高骛远,要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2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忘不了黄老总的教诲,踏踏实实地为航天事业做着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伴随着航天事业的腾飞,我感到一生无悔。
(16)中国航天报(王均武)(建功航天):
&&& 周海&&以航天事业为人生目标
&&& 周海:1968年出生,三江集团设计所型号副总设计师、研究员,多项成果获得部级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发表论文及航天国防科技报告近十篇,曾获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 1990年,周海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分配到三江集团设计所控制室从事控制及制导技术设计研究。&他的基本功扎实,看问题的前瞻性很强&;&他的学习能力很强,对新的技术敏感,把握能力强&。这是单位领导和同事们对周海的共同评价。
&&& 1995年,三江集团开始了提高产品精度的论证工作,周海承担了这一任务。为解决方案中的技术难题,他查阅了大量中外文献资料,对历次飞行试验的数据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发现并攻克了解决某系统的误差规律等多个难点。
&&& 地面试验是考核设计正确性、协调性的重要手段,而仿真试验是其中最重要的地面试验。该项试验设备非常复杂,试验周期长。为按时完成任务,周海那时几乎天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钟,终于如期完成了仿真试验。周海从事的制导系统设计,
&&& 天天要跟精度打交道。他充分利用在惯性导航方面深厚的理论基础,提出惯导系统自定位方案,不仅简化了试验设备,而且保证了试验精度。该方法显著提高了产品精度,经受住了多次试验考核。
&&& 周海勤奋好学。他利用业余时间,自修完成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控制专业的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现在,周海也开始带&徒弟&了。他一般是把自己曾做过的一些方案,让年轻人独立地再做一遍。他认为,这样做能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做方案的能力,培养他们抓细节、抓关键的能力,从而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走弯路。
&&& 奉献航天,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是周海追求的人生目标,也是他前行的不竭动力。
(17)中国航天报(邢伟玲,刘克成)(航天少帅):
&&& 奚瑾的精彩焊接
&&& 主人公小传:奚瑾,1957年2月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电子学会焊接分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束、离子束分会会员;现任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699厂研究员;2001年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被评为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 怀着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奚瑾大学毕业后来到了二院699厂68车间,在焊接工艺工作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凭着不懈追求和刻苦攻关,她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焊接领域的专家,以自己柔弱的双肩担负起事业的重担,在航天这个舞台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 奚瑾平时认真钻研焊接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每次接到攻关课题,她都精心策划,和攻关组里的同事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任务,并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她曾负责多个型号多种微波器件的焊接攻关,在微波器件的焊接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型号研制中,一个器件原有的焊接材料遇到潮湿环境,出现了腐蚀长毛现象,使传输的微波信号不稳定,影响了产品交付。厂里为此成立了工艺攻关项目小组,奚瑾和大家一起分析原因,确定试验方案,并进行多次试验,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探索,最终用新的焊剂加工出产品,防止了产品腐蚀现象的发生,使传输的各种信号达到了技术要求,这一工艺攻关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近几年,随着车间科研生产任务量的激增,需要不断引进新的设备,改变现有的生产条件。作为一名焊接方面的能手,奚瑾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她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为新设备引进,大型技术改造项目的论证、调研、实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微波器件的加工上开辟了新的途径与思路。
(18)中国航天报(陈强)<span style="color: #ff-06-09:
&&& 任泽亮激情燃星辰
&&& 主人公小传:任泽亮,1969年生,1993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到513所工作。参与或负责了中星22号遥测远置单元、北斗一号遥测远置单元、神舟三号飞船子系统、探测双星载荷下位机等型号任务的研制工作,为513所型号任务研制及小星研究室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现为513所小卫星研究室主任。1996年,荣获原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2003年,获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 1993年,书生意气的任泽亮怀着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满腔热情来到513所,开始了他所钟爱的工作。一年后,由于表现突出,他被提升为该所模块化编码遥测机系统预先研究工作的副主管研究师。此后,从1995开始的4年时间里,先后担当起多颗卫星设备研制的技术负责人。
&&& 2002年初,513所根据科研生产实际需要,组建了一个主要从事小卫星设备研制的小卫星研究室。任泽亮以其突出的工作业绩成为该室负责人。小卫星研究室成立之初,只有5名员工,但却面临着多型号并举的科研生产形势。为了确保型号任务圆满完成,任泽亮就身先士卒,勇挑重担,主动承担了多个型号任务技术负责人的职责;与此同时,他心怀全局,科学调度,把全室员工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确保了承担型号的圆满完成。
&&& 小卫星研究室成立之初,就接到了某卫星有效载荷分系统参加分系统的联试任务。此次联试意义重大,两总系统和用户都专门成立了专门的联试队伍,并专程赶来试验。试验开始一切顺利,但在进行双方总线通讯功能对接试验时,出现了一点意外故障。试验队伍里立即流露出十几双质疑的目光。此种情况下,任泽亮心平气和,冷静分析,以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基本功,迅速查明故障,解决问题,确保了整个试验圆满成功,为该所赢得荣誉。
&&& 如今,小卫星研究室在任泽亮和全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成为拥有15个型号30余种不同设备的主力研究室之一,继续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
(19)中国航天报(高蕾):
&&& 男儿情怀铸飞航
&&& 李风雷,198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力学与控制专业,现任航天科工集团三部三室副主任、研究员,某型号总师助理兼主任设计师和综控机主任设计师。2000年获研制一等功、科工委技术进步二等奖。
&&& 刚刚参加工作不久,李风雷就参加了型号系统研制工作,小将初出茅庐,他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了,凭借着10年摸爬滚打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2000年初他加入了新型号系统的研制队伍,他采用总体优化设计和先进的数字控制技术系统一体化设计思想,实现了型号使用维护过程中的全数字化控制。在总师的带领下,李风雷和其他队员们一头扎进了型号的设计方案中,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在充分运用成熟技术及预研成果和大胆创新的基础上,型号的设计革作顺利完成,达到并超过战技指标的要求,同时为研制试验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由于他表现出过硬的工程技术水平和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总师助理的担子义不容辞地落到他的肩上。&求真、务实,把小事情当作大事情做,注重团队的力量&是他信奉的工作原则,同时他也把这种思想贯彻到队伍中的每个人。
&&& 李风雷和他的同事们在总体技术要求技术状态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在一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多批次的飞行试验,取得了连续试验全部成功的优异成绩,创造了若干个研制历史上的第一,创造了连发连中的空前纪录。
(20)中国航天报(徐康):
&&&&建功航天
&&& 许建明,三江航天集团红阳厂总工程师,科工集团工艺专家组成员。1983年他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来到位于鄂西三线的三江航天集团红阳厂,当时正值型号研制初期,为他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广阔天地。在20多年的技术工作中,他以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为型号研制生产解决了大量难题,为工厂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带头人。
&&& 1998年初,某型号一批关键部件出现了失稳、变形等质量问题,型号生产严重受阻,他立即组织专题攻关。在大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他提出:失稳的关键在于固化过程中非金属收缩形成压力。按照他的技术思路,经过重新设计缠绕、固化工装,解决了失稳技术难题,为工厂减少经济损失近200万元。该成果与型号整体防热工艺攻关、某部件质量控制一起荣获国防科学技术(工艺类)二等奖。
&&& 许建明通过对未来型号发展需求、新技术发展动态、工厂技术现状和竞争环境的深入研究,大胆引进战略管理思想,实行工艺一级管理,整合技术队伍和技术资源;推行设计研发、工艺并行理念,以实现技术工作从任务型转向任务与预先研究并重,从关注产品生产转向产品技术平台的建设,保持了工厂在总装总调、复合材料研究制造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形成了工厂技术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 许建明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敏捷、准时、诚信、开明、善学&是他给技术人员提出的标准,他经常就一些问题组织&诸葛亮会&,引导大家在技术上大胆设想、创新思维。技术线上的年轻人也喜欢跟他在一起,即便挨批也愿意,他们说,因为许建明三言两语就能使人开窍。在&技术龙头&的带领下,CIMS工程、纳米材料等新技术、新工艺等陆续在型号产品上得到转化和应用,技术队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工厂近3年来就有13项技术成果通过部级鉴定,完成技术创新成果近600项,发表国防科技报告55篇,均创工厂历史纪录。
(21)中国航天报(郭永平):
&&& 耕耘星海的于洪喜
&&& 人物小传:于洪喜,1963年生,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8年在504所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所工作。1988年~1995年,担任Ku波段10瓦和25瓦SSPA预研项目的课题负责人。1994年~2000年,任北斗一号卫星(双星导航定位)转发器副主任设计师。2001年,任东方红四号卫星副总师。
&&& 参加工作以来,他就一直奋战在科研攻关的第一线上,长期从事通信导航卫星转发器技术及地面站接收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他曾主持难度很大的星载Ku波段10瓦和25瓦固体功率放大器研究,作出了工程样机,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当时国内首创的研究成果。
&&& 于洪喜熟悉微波电路技术,具有良好的CAD和CAA的基础和能力,使他在星载微波系统研制的技术抓总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在参加Ku波段卫星转发器的研究中,作为技术骨干和抓总负责人之一,他带领身边的研制人员,不畏困难,开展艰苦的攻关,最终完成了两信道Ku波段转发器系统研究,该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他的主持下,开展了长达7年的我国第一代双星导航定位卫星转发器系统的预先研究、工程模型研制和飞行产品的研制工作。这些设备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一号导航卫星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使北斗一号卫星的转发器具有低噪声、大功率、多频段、高增益以及高频率稳定度等特点。因此由于洪喜等人研制的转发器及有效载荷系统成果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 目前,作为东方红四号卫星副总师,他正在负责鑫诺二号和其他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与投标工作。在他的主持下,鑫诺二号卫星有效载荷研制中的几个关键部分均取得了技术突破,为日后鑫诺二号卫星发射奠定了基础。在取得这些技术突破的同时,他也为我国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走进国际市场作出了贡献。
&&& 作为504所微波技术研究室主任,于洪喜领导几十名青年科技人员,共同承担着重要的星载微波设备研制任务。2002年,于洪喜和他带领的504所微波室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2)中国航天报(王卓鸣):
&&& 袁茵 长峰之&后&
&&& 在上个世纪中国高考生中流传着&一流学物理,二流学数学,三流学经济&的80年代,一位18岁的姑娘一举考中了令男生都羡慕的辽宁大学物理系,自此&开弓没有回头箭&:从拿下学士学位到摘取博士后桂冠;从中国探索到外国研究;从工程师干到总经理。她就是现任长峰集团外贸公司总经理袁茵。
&&& 1988年,袁茵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后,分到航天二院国际市场部工作。1989年留学法国,1994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法国国家原子能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
&&& 美丽的塞纳河抵不住思乡情。1995年,袁茵放弃国外工作生活的优厚待遇,与同为博士后的丈夫和生于巴黎的儿子返回祖国。她回到二院国际市场部工作,从事国际市场开发及国际贸易业务,立志把所学的知识奉献给航天事业。
&&& 1999年,她担任外贸公司总经理以来,通过加强公司内部管理,调整运行机制,转变经营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在独立经营、全成本核算的模式下,克服诸多困难,连年全面完成经营指标,实现经营收入与经济效益快速增长。从2002年起,公司开始尝试国际投标业务,并已取得较好效果,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03年,尽管经历了&非典&的冲击,公司仍首次突破了进出口总额1.5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68%,使长峰集团外贸业务又上一层楼。
&&& 近日,这位海归博士后被航天科工集团评为&巾帼建功&优秀标兵。
(23)中国航天报(李宏文,徐敏)<span style="color: #ff-11-26:
&&& 孙焕军与困难较量
&&&&主人公小传:孙焕军,1964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共党员,1993年破格晋升为高工,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晋升为研究员。1997年任红阳厂副总工程师,2002年7月任质量副厂长。
&&& 与困难较量,其乐无穷。在型号研制生产过程中,要吃透技术,就得喝足墨水,这样工作才能玩得转,才能乐在其中,十多年里,孙焕军过足了这种&吃、喝、玩、乐&的瘾。由他主持完成的《型号某零件成型工艺》获得1996年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型号某部件研制》成果获得1996年三江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任组长的某QC小组曾获航天总公司优秀QC成果奖;在他的组织下,型号某零件焊接攻关的成功,使零件一次交检合格率由原来30%~40%达到70%左右,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 多年的工艺、技术、管理工作,使孙焕军在钣金、冲压、焊接结构件的加工工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他从事质量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8月,孙焕军刚走上质量副厂长岗位,就遇到棘手的事儿,产品在测试中发现质量问题,经分析、排查,初步认定是某外协产品所致。孙焕军与协作厂共同分析原因,得出整批外协产品存在系统问题的结论。权衡再三,孙焕军积极组织协调,将已装配的问题产品全部拆除,并配合协作厂家进行归零,待产品进厂检验全部合格后,交生产系统重新组织装配。
&&&&孙焕军认为:工艺牵质量的&牛鼻子&,进度问题的背后实际是质量问题,要解决质量问题还需要从技术和管理上下工夫。从技术角度讲,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提高合格率、减少返工时间,使产品好上加好,让每一步工作都有成果,进行生产中的技术质量攻关十分必要,而且应看成是研制攻关的再继续。在管理上,他主张注重质量文化建设,让每个员工充分认识到质量对于企业和个人的意义,从而逐步步入自觉管理的王国。
(24)中国航天报(任伟,刘志涛):
&&& 进取实干高志强
&&& 主人公简介:高志强,37岁,198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物理专业,2000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硕士学位,同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获MBA硕士学位。在三院三部从事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工作,曾荣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现任航天科工集团公司306所结构复合材料研究室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性能检测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三院科技委信息技术专业组成员。
&&&&在航天系统里有着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着的无名英雄,他们铸就了今日航天的辉煌,306所一室主任高志强就是其中的普通一员。高志强性格谦和,外表憨憨的他不但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具有当代科技工作者的魅力和挑战未来的胆识。
&&&&高志强的工作只能用一个字代替,那就是&忙&,白天他往返于单位与外协单位之间,在保证好科研生产的情况下,抽出时间还要主持工艺评审、方案论证,参加所内型号任务协调、技术攻关、理论学习等各项重要会议。
&&&&科研上高志强富于创新、敢于挑战;工作上他一丝不苟、顽强执著;生活上作风严谨、诚实待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型号产品也由原来的金属件逐步被复合材料所替代。有次考察时看到其他小型产品采用了复合材料包装箱,高志强立刻想到能否应用到自己的型号中,回来之后就是夜以继日的论证、分析、考察、计算,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方案终于出炉了。在首件制作的最后阶段,他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每天休息时间不足三小时。困倦、劳累没有在他脸上显现,惟一的表情是他眼神中透露出的对新科研产品的渴望与即将成功的激动。凭着他的这种执著、不屈的精神,经过多次工艺改进,某型号复合材料通用包装箱终于研制成功。
(25)中国航天报(许斌):航天人闯海
&&& 开拓者的航天情节
&&& 熟悉中关村的人都知道&中关村在线&和&八亿时空电脑&,但很少有人知道,拥有这些知名品牌的北京八亿时空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10年前仅仅是一间小门市。在过去的一年里,北京八亿时空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的营业额超过10亿元。公司取得今天的成就,自然离不开公司的创始人&&曾在航天部机关工作过的公司董事长赵雷。
&&& 1983年,赵雷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航天部工作。尽管在之后的20年里,赵雷的身份发生多次变换,事业也越做越大,但赵雷始终认为,没有在航天部5年的工作经历,就不会有他今天的成就。
&&& 航天培养了赵雷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培养了他超强的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1988年,赵雷刚到四通公司的时候,第一项工作是在仓库做一名最普通的保管员,他发现四通公司在仓储管理上的薄弱点,并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意见,受到了重视。虽然公司规定,新人的试用期是三个月,但不到两个月他就成为正式职工,并成为批发部门的副经理。这之后,他在四通公司从事过广告宣传、门市销售、采购等多种工作。
&&& 善于把握机会是航天人共有的特性。1991年,赵雷从朋友那里借款400万元,投入一个汉字字库系统开发的完善工作,只三个月的时间,就将此系统后续工作完成,这一项目使他净收入20万元,掘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也为他今后的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 航天艰苦创业、不断创新的精神,不断激励着赵雷将事业推向高峰。1991年,赵雷用他最初积累的20万元开始了创业之路,他用15万元在中关村的黄庄路口租了一个门市房,又用5万元买了一辆昌河面包车。刚开始,赵雷从事各种电脑配件的代理销售,虽然有在四通公司从事销售的经验,但在最初的10个月时间里,他的门市是在非赢利的状态下艰苦支撑。赵雷坚定看好信息行业的发展前途,在经营中注重诚信和服务,客户越做越多,销售额越做越多。
&&& 1996年的时候,多项经营专卖店在中关村已司空见惯,相互竞争趋于白热化,经营手段不创新就会被市场淘汰。赵雷引进超市经营理念,开了一个配件超市。后来,八亿时空又做了一些令整个中关村震惊的事情。譬如1998年6月推出&八亿时空精品电脑&,2001年通过了ISO9001认证,2002年初在行业内首家设立由中国消费者协会监管的永久性&消费争议赔付准备金&,打响了PC服务战&&
&&& 八亿时空创业时只有10来个人,赵雷建立了一套管理机制,包括库存管理、结款管理、考勤管理。当时中关村很多比八亿时空大得多的企业都没有去做这些&制度创新&的事情。赵雷做了,便为八亿时空赢得了一个未来。
&&& 现在八亿时空品牌机还难以与联想、方正、TCL等为代表的各大品牌电脑厂商抗衡,但赵雷认为,生存的机会在于市场的容量足够大,他看好DIY市场,希望通过整合目前的资源,联合国内众多的地方经销商,吸引相当数量的IT厂商加盟,形成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有良好形象的连锁经营体系。以国内的IT市场容量为依托,赵雷有信心在两三年内建立起自己的连锁体系,实现年销售额从现在的十亿元跃上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新台阶。
(26)中国航天报(王卓鸣):
&&& 航天CIMS拓荒者&&朱文海
&&& 主人翁小传:朱文海,39岁,198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现任二院系统试验部企业信息化(CIMS)中心主任(研究员)、科工集团CIMS工程、二院CIMS工程总体组组长,曾荣获多种奖项:总装军仿专业组先进个人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 朱文海毕业分配到航天二院,一路在航天战线忙乎着。他从事结构专业10余年,参与并领导了多项重点任务:先后完成重点型号载荷设计计算、结构强度、静力试验及型号的结构设计工作。组织完成了重点型号制造一体化课题,初步实现了型号结构设计、制造一体化集成。
&&& 在结构专业上功成名就的时候,朱文海却专职搞上了CIMS,这是个当时处于无标准、不成熟、没人干的专业。朱文海边学边干,边干边建。他参加了863计划CIMS攻关成果应用工程某并行工程的研究与应用,任总体组组长,负责应用实施中与技术攻关,组织完成了并行工程应用,该项目当时在国内尚属首例。1997年12月,通过国家科委的验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国内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与他人合作,撰写《并行工程与拟实制造》一书。经过&八年抗战&,CIMS工程的人员编制从&游击队&转向到&正规军&,发展速度已在军工企业名列前茅,并取得了可喜的推广应用。
(27)中国航天报(王均武):
&&& 科工集团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奖个人:吴宝琳&&不断攀高的副总师
&&& 在航天领域,能够独立承担航天产品总体设计和制造的单位为数不多,地处湖北的066基地就是其中一家。在短短的十多年里,066基地先后研制出两个国家急需的重点型号产品,逐步发展为航天型号研制生产基地。在这光辉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无数为之默默奋斗,在清苦和平淡的生活中奉献自己青春和才智的科研工作者。吴宝琳就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 1983年8月,吴宝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分配到当时地处鄂西山区的066基地。
&&& 那时正值066基地型号研制起步阶段,吴宝琳一到设计所,很快便融入火热的型号研制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他从最基础做起,计算、设计、绘图、描图&&一步一个脚印,勤勤恳恳地工作,先后担任型号系统核心车辆及地面设备可靠性主管设计师、温控系统及地面电气系统主管设计师、电气工程组长、部管预研课题攻关组组长、主任研究师,现任新型号副总设计师。
&&& 在某型号产品研制中,该产品某部件对温度的要求非常严格。吴宝琳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得到了总体部门和总师系统的认可。他将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理论、数学模型技术融为一体,在不破坏产品结构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实用、简捷、有效的方法,经过反复调整系统参数,试验、筛选电子元器件,最终成功地解决了恶劣条件下含有不可观参量的产品温度自动控制问题,为实现该型号产品的全天候运输与使用奠定了基础。&型号温控系统&因此于1993年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经改制的民用产品获湖北省&五小&成果一等奖和全国&五小&成果三等奖,并特邀参加全国&五小&成果展览和推广。
&&& 在承担繁重的研制型号工作任务的同时,吴宝琳一直致力于产品地面设备及使用领域的预先研究工作。他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系统、扎实,创新能力强,主持和组织了多个集团和部管预研课题的研究攻关工作。特别是&八五&期间主持完成的&快速撤收放系统技术研究&课题,获1998年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该课题成果目前正在型号改型和新型号研制中应用。同时利用该课题的成果已设计生产了两个型号配套产品,节约了新产品开发经费60余万元。它的研究成功使我国该车型的整体自动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大大提高了产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实用推广价值。吴宝琳主持研究开发的、被誉为可以在部队像&傻瓜照相机&一样普及的信息化机动发射平台,于2002年顺利通过国防科工委组织的评审。该项目关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066基地正在研制的地面设备设计中。
&&& 至今,身为型号副总设计师、研究员的吴宝琳获得了很多的荣誉:1994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航天奖,并被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航天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学术、技术带头人;2000年获得第五届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1年荣立科工集团公司一等功,并获得第二届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和湖北省青年科技奖;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
(28)中国航天报(宋丽芳):
&&& 一把手连线 杨虹:靠企业文化旺人气
&&& 人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厂里上班好还是销售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