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作为新提出的文明形式,有何意义

18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概念是什么_百度知道
18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概念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内容: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的根本特征的社会。他要求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种地啊,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一般讲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要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
采纳率:37%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何重要意义_百度知道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何重要意义
我有更好的答案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加快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采纳率:95%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图文】生态文明建设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路甬祥: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挑战和战略
  首先请允许我向2008浙江暨杭州市科协年会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我发言的题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挑战和战略。主要讲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文明的意义;二是生态文明的挑战;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战略。  一、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一般是指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生命个体与相同和不同生命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的演进。一方面,人类通过获取能源、资源、空间、排放废弃物、享受自然生态的服务来获得利益并影响自然;另一方面,自然由于能源、资源、空间供给有限、生态环境恶化等,限制了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原始的和谐到打破和谐,再到实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遇到新的挑战。人们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的发展归宿。  在人类文明史上,生态文明在人类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石器时代,上百万年以前,人类处于原始文明阶段。后来由于铜器、铁器的出现,进入了农业文明阶段。三百多年以前,由于蒸汽机的发明,把人类推入到工业文明的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影响了自然生态的平衡,在1962年,美国一位女性科学家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这部杰出的著作,唤醒了人类生态文明的意识,使人类慢慢进入了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  在原始文明阶段,人与自然保持了一种原始和谐关系。当时,人类生活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数量少,寿命低。技术水平落后,维持低水平消费。家庭和部落构成主要社会组织形式。人类被动适应自然,但能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的状态。  随着工具的发明,人类进入农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整体保持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的不和谐。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比原始社会有了很大的提高,产生了以耕种和驯养为主的生产方式。自给自足,人口增加,出现以大家庭和社区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生活活动范围扩大,过度开垦和砍伐,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生战争,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局部性和阶段性紧张。  进入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紧张,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人类占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为提高,创造了农业社会无法比拟的社会生产力和舒适便捷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寿命延长,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工业社会依赖于不可再生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消费,造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走了一条只考虑当前发展,忽视他国和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道路。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价值观在全球扩散。早期,他们大量地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发展中国家面临资源被掠夺、环境被破坏的威胁。现在,这种状况仍在继续地发生和发展中。  早在1876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产生的危害,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工业繁荣背后人与自然的冲突,对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和“征服自然”等理念提出了挑战,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拉开了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帷幕。  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历程大致是:1962年,美国卡逊女士发表《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新觉醒。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标志着自然资源与环境是有限的。同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阐明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阐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发表了《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环境与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和各国政治承诺。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发表了《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要求落实实施可持续发展。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也经历了一个认识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直是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生态、环境的问题逐步显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党和政府开始更加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1994年,我国率先制定出台《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6年,在“九五计划”中,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张。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的更高要求之一,在我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标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的整体框架之中。未来的目标既包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要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的公共事业,还要建设生态文明。  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我国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全球关注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使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同时更新资讯所属地
暂无更新,休息一会儿
白羊座(03.21-04.19)
金牛座(04.20-05.20)
双子座(05.21-06.21)
巨蟹座(06.22-07.22)
狮子座(07.23-08.22)
处女座(08.23-09.22)
天秤座(09.23-10.23)
天蝎座(10.24-11.22)
射手座(11.23-12.21)
摩羯座(12.22-01.19)
水瓶座(01.20-02.18)
双鱼座(02.19-03.20)
今日运势:
本日可多参与公众事务,将自己的意见与兴趣结合,提供同好们做参考,让欢乐的气氛添加一些趣味性...
新闻排行图片网评国际国内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生态文明时代的大学使命
  【摘要】生态文明是21世纪崭新的文明形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新时期大学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引导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当前,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大力加强生态领域的科学研究、改革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积极普及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努力承担起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 中国论文网 /2/view-7216750.htm  【关键词】大学 生态文明 使命   一、生态文明时代的基本涵义及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时代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年均10%的增长速度创造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但也出现了很多生态恶化和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人类健康生存受到威胁、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浪费现象严重,等等。这些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发展、工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的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艰巨而紧迫的历史性课题。   在我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经济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300万元人民币以上,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能源消耗仍处于总量上升的态势,环境质量总体尚未达到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拐点的位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高于3.3∶1,基尼系数仍高达0.46,二元结构仍在3.O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龄还未达到12年,人文指数低于0.85等情况下,此时正好对应着“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瓶颈约束期,也是发展路径要求重塑的转型期,表现出“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效率与公平需要调整和重建”的关键位阶。   (二)生态文明时代的基本涵义   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扬弃超越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在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上的深刻变革。它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当前,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遵循社会发展和自然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浓郁的生态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时代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加以认识,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这是生态文明战略的创新性表述。党的十八大针对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特别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在我国改革开放关键时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长期以来,人类在开发和运用自然的过程中并没有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在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同时,纷毫沓来的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迫使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急切呼唤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古代生态思想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必须清醒“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也有丰富的“天人合一”、“强本节用”等生态思想。再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这标志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党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归根结底是关乎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即良好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可以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   二、生态文明时代赋予现代大学的新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21世纪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议题,关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延续和发展。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在迈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大学必须承担起应有的历史使命。大学担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使命,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引导人类文明走向的重要体现。   (一)大学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作为21世纪新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是在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理性反思的结果。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努力创设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经济社会政策为手段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主体之一的大学,应共同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课题,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高等教育是以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教育价值导向,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弘扬与传播生态文明以及培养高素质生态文明人才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因此,大学应确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及时纳入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中,切实承担起培养具有现代生态观念和完备生态人格的综合型人才。
  (二)大学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是高校引导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   大学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教育和科技水平,是党和国家重要的人才和智力库,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欲看明日之社会,必看今日之校园”,高等教育担负着社会未来发展的使命,对人类文明的引导是高等教育本质的集中体现。高等教育对文明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倡导、传播生态文明的重任,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循环经济、节能技术的推广,而且一定要伴随民主政治建设,伴随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必须有全体公众的共同参与。”大学师生站在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沿,引领时代文明发展的潮流,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他们同时也成为生态文明“绿色长征”的生力军。作为引导人类文明走向的大学,生态文明教育能够真实的引导社会群体或深或浅的具备生态文明意识,影响公众逐步树立起科学生态环保的生产消费理念,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有助于绿色观念的增长和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逐步养成。   三、大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使命   大学是开展国民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战场,是传播生态文明的主阵地,是培养具备现代生态文明观“生态人”的摇篮,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生态圈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充分认识大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大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一)开展科学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首先,大学具有较强的生态文明科研力量,能组织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教师结合实际深入研究生态文明的有关问题,创新生态文明理论,并把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成果或科技成果反馈到社会,直接或间接地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等资源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要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和专家教授加强对生态文明相关问题的研究,深入开展生态文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绿色经济、绿色教育等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具有建设性的理论成果。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不仅能直接分享生态文明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能够增强社会对生态文明的认同程度。大学应根据本校学科建设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科和师资优势,成立生态哲学研究所和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中心,加快生态文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教学提供学理支撑。   (二)改革课程设置,开设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模块   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加强高校学科体系建设,重视生态文明的课堂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论水平,为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理论基础。一方面,要积极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大学应从生态文明教育战略高度,坚持科学性和适应性的原则,积极征求多方意见和建议,构建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另一方面,大学应该加快生态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在生态文明类课程的设置上应加大力度,着力设计生态文明类课程模块,大力普及生态文明基本知识,增加一些与生态文明观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大学也要充分利用已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引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如: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向学生通报具有时效性的国内外环境状况,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认识分析;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价值观等。   (三)改革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具有现代生态人的价值目标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大学应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重视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就业能力,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大学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把培养“生态人”作为当今生态教育的发展目标。生态人是指具备生态理性,顺应生态规律,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人。培养具有现代生态观念和完备生态人格的综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全面发展”的生态人培养思路,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相处,富有和谐、宽容的生态精神。   (四)普及环境教育,进行生态消费方式教育   作为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的大学,普及大学生的绿色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道德品质,是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赋予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大学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中要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法制观、生态审美观和生态消费观教育,引导他们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关爱生物、改善生态。大学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倡生态文明消费。所谓生态文明消费,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适度的、全面的、绿色的、可持续的消费。生态文明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重要的价值活动。生态文明要求人类改变消费模式,建立一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和方式。大学应加强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传递绿色消费信息,推进消费观念的更新,引导人类转变消费理念,形成绿色消费观。向公众普及绿色消费知识,通过制度化、系统化的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合理的生态消费结构和多样的生态消费方式。   (五)加强生态实践教育,全新定位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通过开展实施生态实践教育活动,在广大学生中传播生态文明观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践行能力。大学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生动有效、富予实效的生态环保活动,定期组织环保宣传、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资源节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同时加以深化认知。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环保组织、企业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多层次联合开展活动,争取多方资源支持,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辐射效应,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大学不但要主动适应周边社会环境的发展,还要全新定位“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学不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更是社会风尚的定力和文化的指针。因此,大学必须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总体思路,让大学成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库”和“智囊团”。大学教育作为联系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的纽带,要致力于大学自然环境与周边社会环境良好生态平衡的构建维护。大学应积极主动的与地方政府合作,加强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对于非生态文化环境加强监管和治理,积极拓展为社会服务的新功能。   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出的“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崭新的文明形态”。如今,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这一理念现己深入人心。高等学校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努力承担起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文明首次提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