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假如花木兰和素有“上帝之鞭 蒙哥”著称的阿提拉在战场上相遇你支持谁?结局是怎样的?

申永祥 发布于 日 | 阅读(59)
匈人被欧亚学术界认定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游牧民族“匈奴”,有证据显示入侵欧洲的匈人是匈奴的后代。北匈奴的余部于公元160年及之后左右进入锡尔河流域,之后匈奴人打败位于欧亚交界处的阿兰人。
逆神:饮马教廷护城河 煊天赫地的上帝之鞭阿提拉:阿提拉简介
  阿提拉(Attila,406年&453年),古代欧亚大陆匈人的领袖和皇帝,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
  他曾率领军队两次入侵巴尔干半岛,包围君士坦丁堡;亦曾远征至高卢(今法国)的奥尔良地区,最后终于在沙隆之战被停止向西进军。然而后来他却攻向意大利,并于公元452年把当时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攻陷,赶走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使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
  由448年至450年,匈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版图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在阿提拉死后,他的帝国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欧洲历史中更富传奇性。在西欧,他被视为残暴及抢夺的象征,但也有历史记载形容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尤见于古北欧的萨迦文献记载中。逆神:饮马教廷护城河 煊天赫地的上帝之鞭阿提拉:匈奴王阿提拉
  有关阿提拉的生活历史背景的记载,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起了大作用:在日渐衰落的西罗马帝国,他与埃提乌斯(当时他有&最后的罗马人&之誉)之间的冲突以及对匈人文化的陌生,使他被认为是凶猛野蛮和文明社会的公敌,直至今时今日,大量电影与艺术品对他的描绘也是如此。
  在古日耳曼的史诗中,对阿提拉有着微妙的描述:&他是一个高尚和慷慨的盟友,无论是在尼伯龙根之歌中的Etzel,或是在《佛尔颂萨迦》或《埃达》(北欧神话)中的Atli都是如此。&现今在一些国家中,在有关阿提拉历史的()记载上均是褒多于贬的。在匈牙利及土耳其,阿提拉与他最后一名妻子伊笛可的名字仍然十分流行且常被使用。逆神:饮马教廷护城河 煊天赫地的上帝之鞭阿提拉:阿提拉怎么死的
  公元453年,阿提拉退兵回到匈牙利之后,又娶了一个年轻姑娘为妻。这个姑娘名叫伊尔狄科的姑娘,是一个日耳曼族的女子。他们的婚礼是在多瑙河彼岸的木结构的皇宫里举行的,为了这次结婚,匈奴全军举行了盛大()的欢宴,全军大呼小叫,暴饮暴食。按野蛮人的仪式和风俗,那位又醉又困的国王到半夜以后才离开筵席,回到新床上去。他的侍从到第二天下午仍一直听任他去享乐或休息,对他不加干扰。阿提拉此时已近50,头发也花白了。
  当他喝醉酒进入洞房时,突然鼻血涌流不止。不久,他倒下了,鼻血流进了咽喉,将他窒息而死。因为是新婚之夜,手下也不便前来挽救。也有说是被姑娘暗杀身死的,因为东罗马皇帝曾派人暗杀过他,暗杀的主要手法就是进献美女。西罗马的皇帝也深知,阿提拉的退兵是迫不得已,而且他的恫吓是绝对真实的。只要这个人活着,罗马将永无宁日。暗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逆神:饮马教廷护城河 煊天赫地的()上帝之鞭阿提拉:阿提拉的帝国
  阿提拉帝国的建立者并不是阿提拉本人,而是他的叔叔奥克塔尔。他在与勃艮第人的战斗中丧生,王位由他的兄弟卢加继承。卢加于公元422年和426年两次进攻东罗马帝国,东罗马被迫向匈人进贡大量黄金,以换取边境的安宁。公元434年卢加去世,王位由他的两个侄儿布雷达和阿提拉继承。兄弟二人继续攻打罗马,将罗马进贡的黄金数量翻了一番。布雷达和阿提拉虽然共同统治,但各有各的领地。公元445年,阿提拉策划刺杀了布雷达,自己独掌大权,成为匈人帝国唯一的君主。
  阿提拉死后,他的指定继承人艾拉克(Ellak)、丹克玆克(Dengizich)以及艾内克(Ernakh)就帝国继承权互相攻伐,使匈人帝国四分五裂,如约尔丹尼斯所记载&&就好像那些好战的国王与他们的人民,应该被他们像家庭财产般摊分。& 于是在后来,在格庇德的国王艾达里克王领导下的反匈人联盟,在尼达欧之战(Battle of Nedao)击败了匈人,杀死了艾拉克,使匈人帝国完全瓦解并开始从欧洲历史中淡出。逆神:饮马教廷护城河 煊天赫地的上帝之鞭阿提拉:阿提拉名言
  (1)不論匈奴人的話有多麼不中聽,都先按奈住性子聽他說,別急著一刀就把他給砍了!
  (2)偉大的領導人不能太過嚴肅。
  (3)在政治交戰中,要提防背後。
  (4)樹敵一定要有原因。
  (5)匈奴人的眼光一定要看得很遠。
  1812年贝多芬曾尝试谱写一部关于阿提拉的歌剧,并询问奥古斯特&冯&克斯布有关撰写脚本的可能。但是这一计并未实现。1846年威尔第谱写了歌剧〈阿提拉〉,该剧情节立足于札卡利亚&韦尔纳的话剧〈匈奴王阿提拉〉2004年, 美国重金属乐队Iced Earth发行了()专辑〈辉煌的重负〉,该专辑记录了美国的军事史。除了美国本土的主题,该专辑还收录了一首以阿提拉命名的单曲,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匈奴王。2007年,英国重金属乐队Saxon发行了他们的第17个专辑〈圣殿之内〉,收录了名为〈匈奴阿提拉〉的单曲。该歌曲称阿提拉毁掉了罗马帝国。逆神:饮马教廷护城河 煊天赫地的上帝之鞭阿提拉:阿提拉与成吉思汗
  阿提拉(更多人称阿提卡)他曾被欧洲人誉为&上帝之鞭&这是因为他在匈奴西迁时打败了罗马人与日尔曼人的联军,并洗劫罗马城。当时约是公元5世纪。而成吉思汗是公元13世纪的人了。从生物知识可以知道,在匈奴西迁的过程中,难免&杂交&,因而他匈奴的血统本身都不纯正了。而且据外国人种学研究,蒙古人有大量突厥人基因。因而我觉得,他俩的血缘关系就像现在的蒙古人和土耳其人差不多吧
  有关阿提拉的名字来源,应该是在哥特语中 &小父亲&(前缀"atta" &父亲&rdqu()o; 加上后缀"-la") 演变而来的。这也可能是从阿尔泰语系而来 ("Atat&rk and Alma-Ata",今日于阿尔泰语作"Almaty",应该由前缀"atta" &父亲&加上"il"&土地&而组成)。"Atil"在阿尔泰语中,也是今日伏尔加河的名称,所以也有以此河命名的可能。逆神:饮马教廷护城河 煊天赫地的上帝之鞭阿提拉:阿提拉与里奥一世
  阿提拉进攻西罗马帝国的借口就是罗马皇帝瓦伦丁三世的妹妹,野性的荷罗丽娜公主给阿提拉写了情书。阿提拉以此为由,向罗马帝国要求迎娶公主(事情本身有点像几百年前呼韩邪单于迎娶王昭君),但是阿提拉要求罗马帝国提供全国一半的财富国土作为陪嫁,实在超过了罗马人的忍耐极限,何况根据罗马法律,女人无权继承财产。最终教皇出面,对阿提拉的进军进行了劝阻,于是
  阿提拉没有向世界之都罗马挺进,而是听从罗马主教利奥一世的劝阻(452年7月6日),利奥一世答应交纳贡赋,并把罗马皇族公主荷罗丽娜嫁给他。罗马帝国割让多瑙河以东给匈奴帝国。他再次退回班诺尼亚,并453年死于该地。
  据说利奥一世的滔滔演讲、威严的外表和华丽的主教服征服了阿提拉,让他感受到了帝力量的伟大。后来,圣彼得和圣保罗又拿宝剑在阿提拉面前显圣,威胁他如果不撤兵砍下他的脑袋。阿提拉终于屈服在上帝的使者面前,同意撤兵回国。这一传奇故事后来()被著名画家拉斐尔绘成一幅壁画,保存在梵蒂冈,广为传扬。这显然是杜撰的故事,骗不了人。
  事实是使团承诺缴纳巨额赎金,同意阿提拉把在北方掠夺的全部财富带回匈奴帝国,同意在交换俘虏时只要军官和士兵,放弃所有妇女、儿童和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逆神:饮马教廷护城河 煊天赫地的上帝之鞭阿提拉:阿提拉为何没有攻打中国
  阿提拉为何没有来攻打中国呢?有些史学家认为理由非常的简单,游牧民族之作战方式放在我们这边我们也是非常的无奈的。由于他们基本上都是骑射,全民皆兵,来无影去无踪的,往往属于游击性质的,力量可能会稍微逊色点,然而他们的耐力非常好,善于远距离奔袭,这刚刚好就是西方重骑士,重步兵阵地战与坦克式推进冲锋无一丝一毫办法的。若论攻城,匈奴可能会差,然而若掠地,匈奴人是无法打到又无法追上的,还可以回头咬上你几口的。
  至于阿提拉未能够打回来,非常的简单,路途遥远,打回来的话不值得,游牧民族的侵略基本上是来源于生产力低下,食物以及生活用品缺少,建()帝国之后,这样的一些问题已一步步的得以解决,为能够报仇让大军那么远奔袭打回来并非理智之法。
逆神:饮马教廷护城河 煊天赫地的上帝之鞭阿提拉:阿提拉决战西罗马帝国
  公元450年,阿提拉集结匈奴军和被征服民族的仆从军50万人(),向西罗马的高卢发动进攻。随着高卢名城一个接一个地陷落,阿提拉兵锋直指名城奥尔良。阿提拉大军对高卢北部的蹂躏震惊了西罗马帝国的所有蛮族,大家都意识到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与匈奴对抗。阿契斯抓住这个同仇敌忾的良机,四处奔走,终于联合各蛮族建立起一个抗击匈奴的统一战线。高卢和西班牙各地的日耳曼蛮族,甚至不列颠的克尔特部落都派兵支援,和阿契斯打了20年仗的西哥特王特奥多里克也亲自领兵前来助战。当阿提拉屯兵奥尔良城下的时候,阿契斯的西罗马联军日益壮大,已经集结了50余万人,并正式向匈奴人开战。两位昔日的朋友终于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了。
  阿提拉得知西罗马联军逼近奥尔良后,立刻撤围北去,同时命令在高卢各地劫掠的匈奴部队向香槟平原集结。阿契斯率领大军尾随而来,两军在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相遇,摆开决战的阵势。西罗马联军方面,由阿契斯亲率西罗马军团组成左翼,西哥特军队在右翼,而中央是阿兰人和其他蛮族。阿契斯这样部署相当冒险,因为他把西罗马联军最弱的部分放在中间,非常容易被匈奴军队从中心突破,将西罗马阵线拦腰斩断;但从另一方面讲,中心突破的匈奴部队也有被西罗马联军从两翼包抄的危险。阿契斯面对他的老朋友阿提拉,走出了一步险棋。阿提拉针锋相对,亲率匈奴精骑居中,把东哥特人放在左翼,其他蛮族军队组成右翼。逆神:饮马教廷护城河 煊天赫地的上帝之鞭阿提拉:阿提拉最辉煌的战役是哪一战
  从东罗马帝国与匈人签订的历次条约可以看出,布勒达的军事实力远远强于阿提拉,而两人之间的关系自公元441年后就一直趋于恶化。当时阿提拉获得了一名著名的罗马喜剧演员,这是个侏儒,后来娶了位匈人妻子。布勒达听说后去向阿提拉要人,遭到了不讲情面的拒绝。在《阿德里亚堡条约》签订之后,或许是出于嫉妒或贪婪,阿提拉决定与布勒达最后摊牌。三位此时臣服于匈人的日耳曼国王在他()的阴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格皮德国王阿尔达里克(Ardaric)、东哥特国王瓦拉米尔(Valamir)、斯基尔国王埃迪卡(Edica)。
  公元445年初,布勒达在打猎中突然去世,据阿提拉的亲信说是被鹿顶死的,可是谁也不相信他们的话。布勒达的部下决心为他报仇,但他们群龙无首。在一场激烈的内战之后,&阿提拉在同胞的尸体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大帝国。& 无论夺权的手段是否光明正大,在吞并了兄长布勒达的领土和部属之后,阿提拉此时已经成为地球上最有势力的人。他的帝国疆域西至莱茵河,东至里海,北至波罗的海,南至多瑙河,黑海,高加索山脉,总面积四百多万平方公里,比同时期中国南北朝的总和还要大。匈人被欧亚学术界认定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游牧民族“匈奴”,有证据显示入侵欧洲的匈人是匈奴的后代。北匈奴的余部于公元160年及之后左右进入锡尔河流域,之后匈奴人打败位于欧亚交界处的阿兰人。
作者:超彬,来自:老男人
转载请注明来源:申永祥博客,(QQ:)原文地址:原文地址:
声明:博客内容除标记原创字样以外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
上一篇: 下一篇:
逆神:饮马教廷护城河 煊天赫地的上帝之鞭阿提拉相关文章阅读更多:&&
逆神:饮马教廷护城河 煊天赫地的上帝之鞭阿提拉精彩文章阿提拉究竟是上帝之鞭还是上帝折鞭?
公元453年初,有上帝之鞭之称的匈人国王阿提拉打算再次侵袭整个欧洲。但在新迎娶一任妻子的当晚,却因饮酒过度,造成血管爆裂而死。匈人们用黄金、白银和黑铁包裹阿提拉的棺材,将他下葬。黑铁象征着他征服的各个民族,黄金和白银代表他从两个罗马帝国获得的荣耀。似乎阿提拉已经获得了他想拥有的一切。
可是这位爆血管而死的匈人王,真的有挥舞着鞭子把罗马帝国打得嗷嗷叫,并获得无上的荣耀吗?
△基督教历史体系中教皇利奥三世与阿提拉的历史性会面拯救了意大利
1 来自欧亚大草原来的征服者
△欧亚大陆草原分布
匈人祖上世居的大草原横贯欧亚大陆,从东欧一直绵延到中国,足有5500公里宽。这片土地贫瘠,降水量少,不适宜树木和茂盛的植被生长,也不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因此在此地居住的游牧民族主要以畜牧业为生。匈人就是这片草原上的一支游牧民族。
据罗马人自己对匈人的记载,这些开化程度很低的牧民不具备读写能力,甚至语言系统都不太完善,完全就是一群话都不知道怎么讲清的未开化的野蛮人。他们极其野蛮,心中充满着掠夺他人财物的欲望,而他们也确实拥有强大的战斗力。
△正在打家劫舍的匈人
匈人的军队由骑兵构成,其中的主心骨是弓骑兵。而他们的弓也不同凡响,具有强大的威力。根据阿米安对匈人的作战做了大致的描述:
作战时呈楔形阵形。
他们装备轻便,行动敏捷,出其不意。
总是突然分散成小队人马,四处进攻,杀人如麻......
他们远攻时使用的箭矢与众不同,箭镞用兽骨制成,打磨得非常尖锐,灵巧地安装在箭杆上。
他们擅长马上作战,近战时执剑肉搏。
△匈人骑兵
跟其他游牧民族一样,是复合弓,匈人使用的是复合弓。这种弓用木材做弓臂主体,多层叠合,再在弓臂外侧贴装动物肌腱,内侧装上用动物角做成的薄片。但复合弓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出现,到了公元后,这玩意在大草原上几乎是人手一把,根本没什么新奇的。不过,匈人对普通的复合弓进行了一点改造。
普通的骑兵用弓最大只能有100厘米,不然弓的末端就会碰到马头或缠到缰绳,可匈人的复合弓多为130厘米到160厘米,还能在马上使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在于匈人的弓把并不像一般的弓把设在弓臂的正中间,而是弓臂的下端。虽然这导致了精准度和灵活性的下降,但威力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使匈人弓骑兵在75—100米的范围内击败披甲的阿兰重装骑兵。正是由于这独特的骑弓和游击的战术,匈人拥有巨大的战术优势,得以在战场上连战连胜。
△匈人骑兵的武器装备
2 杀入欧洲
△匈人的历史活动迁徙路线
大概在公元四世纪下半叶,一直放牛牧马,寂寞时还有母羊陪伴生活的匈人,不知怎的突然就向西发动了他们的攻势,并引起雪崩式的灾难。日耳曼人就像被赶的羊群一样逃避匈人,纷纷向西方南方迁徙。
匈人接连不断的成功,让他们在公元376年后就控制了整个多瑙河北部。但此时他们没有贸然进攻罗马帝国,而是征服各个日耳曼部落,组建自己的帝国增强自己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经常给予罗马帝国军事援助,比如帮忙镇压不听话的西哥特人,以及帮助西罗马将军埃提乌斯与西罗马帝国内的政治对手对峙。当然,这些援助可都是要付钱的。
△对日耳曼部落的征服让匈人势力大增
不过这不等于说匈人对罗马帝国就完全没有威胁。在公元405~408年,匈人就对咯尔巴阡山西部的罗马行省发动了侵袭。因为匈人的威胁,东罗马帝国不得不每年向匈人交约320斤黄金作为保护费。
但总体而言,在阿提拉与他的兄弟布勒达掌权之前,匈人与罗马帝国还是相安无事的。
阿提拉登上匈王宝座之后,就一改之前对罗马帝国的战略方针。在公元441年发动对罗马的大规模战争,一路攻陷了东罗马在多瑙河边境上的许多要塞和城市。此时东罗马军队主力因为尚在远方无法及时赶到巴尔干对抗匈人,因此君士坦丁堡当局不得不向阿提拉求和,将保护费提高到了每年1270斤黄金。阿提拉接受了这份条约,然后回到自己的根据地,谋划着如何除掉政治对手独揽大权。
东罗马帝国的主力军队从西西里回来之后,便硬气了起来。趁阿提拉准备着手除掉分割了自己统治权的兄弟布勒达时告诉匈人,我们不交保护费了!阿提拉由于国内政治斗争无法立刻对东罗马的行为作出反应。但当他在公元447年腾出手后,匈人大军立刻越过多瑙河袭击巴尔干。东罗马的主力军队,色雷斯野战军在听闻这个消息后立刻奔赴战场,与匈人相遇在乌塔斯河。尽管罗马人奋勇血战,但他们还是被击溃了,指挥官也战死沙场。匈人得胜后直奔君士坦丁堡,在这附近又一次击败罗马人的主力中央野战军。两大野战军战败,大批要塞失守,面对这种情况,东罗马不得不再次求和,每年向匈人进贡1905斤黄金。
△战斗力较差的晚期罗马军团经常被人刷战绩
匈人常年的胜利显然给了阿提拉一种错觉,他觉得自己能征服一切。对东罗马帝国的两次成功入侵也加深了这种错觉,好似他面对的东西罗马是两个小朋友,轻轻松松就能将其殴打。于是他开始着手入侵西罗马的计划,他不会知道,他被“小朋友”殴打的日子要来了。
△匈人还曾经进攻波斯帝国但被无情的击退了
3 上帝折鞭
△匈人的庞大帝国让阿提拉觉得自己将君临天下
公元451年春,阿提拉率领他的军队倾巢出动。据约达尼斯的《哥特史》记载,匈人的军队足有50万人。这支军队由匈人及其麾下的日耳曼人组成,包括了:鲁基人、格皮德人、勃艮第人、斯基利人、图林根人和法兰克人。
可以说,即使约达尼斯夸大了军队的数量,阿提拉的这支军队也应当有十万之众,这是匈人有史以来一次出动的最大规模的军队。他们从匈牙利出发,直奔高卢,一路上接连攻克罗马人的城镇与要塞。先是科布伦茨,然后是梅斯,接着是特里尔。到了6月份,他们已兵临奥尔良城下。
△阿提拉在高卢的进军路线
正在他们准备着手攻打奥尔良之际,西罗马最高指挥官埃提乌斯率领着一支由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组成的联合军队攻向阿提拉。由于这支军队的逼近,匈人不得不取消围城,撤退到沙隆平原等待决战。
最终,战斗打响。双方在战场上奋力厮杀,约达尼斯的《哥特史》在此处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战斗越来越激烈,混杂,可怖,无情,不似任何一场自古以来曾被记下的战斗......在低岸间流淌的小河......注入了鲜血,变成翻滚着血的激流。
罗马同盟军中的西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首先战死,但匈人大军还是被同盟军击溃,退回了用大车围成的防御圈中困守。这是匈人头一次遭受如此重大的打击,以至于阿提拉第一反应是觉得自己要死了。他让人堆起马鞍准备为自己举行临时火葬。好在他的副官说服了他,才最终选择缓慢撤退。而罗马方面也因为盟军西哥特人的国王阵亡,军心不稳,没有继续追击。就这样,匈人夹着尾巴逃回了匈牙利。
△沙隆之战中的匈人骑兵
5 冥顽不灵的结局
△匈人与罗马的冲突并没有因沙隆之战的告一段落
很明显,沙隆会战的失利没让阿提拉消除他的错觉。他决定立刻发动下一场战争。公元452年春,匈人的军队突破阿尔卑斯山的各个山口,直击意大利。在作战的一开始,匈人就遇到了一个大困难,阿奎利亚城城防严密,无论匈人如何进攻,也无法攻克。这甚至导致阿提拉考虑取消整个作战计划。
最终匈人还是花费了大力气把阿奎利亚拿下了。之后一路攻城拔寨,甚至将西罗马帝国的首都,米兰攻克了。但也是在这一系列攻城期间,匈人遭到了埃提乌斯和东罗马皇帝马尔西安的联合进攻,就连匈人的老巢匈牙利也被东罗马的军队侵入。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匈人庞大的军队遭受到了天赐的灾祸:饥荒与疾病。匈人的军队再也无法忍受了,除了撤退,他们只能死在意大利。于是,阿提拉再一次灰溜溜地逃回匈牙利。
△阿提拉的入侵惊动了教皇大人
此后,阿提拉又打算在下一年再度发动战争。可是这次,上帝亲自折断了这条所谓的“上帝之鞭”。公元453年初,阿提拉在婚礼当晚,因饮酒过度,血管爆裂而死。
随着阿提拉的死,匈人帝国很快就覆灭了。阿提拉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继承权爆发了内战。处于匈人残暴统治之下的日耳曼部落也趁机揭竿而起,脱离匈人的控制。格皮德人首先举旗,其他部落纷纷效仿。面对如此规模的起义,匈人独木难支,再也无法为继以往的霸权。
失去力量的匈人最终被东罗马帝国轻松击败,安置在罗马尼亚,其余残部也再成不了气候。匈人帝国,消亡得迅速且彻底。
△最后的匈奴战士他们是拜占庭军队中的精锐骑兵力量
“上帝之鞭”不是白叫的,匈人的武器装备原来这么强?
匈人于公元4世纪中期出现在顿河草原上。在公元370年前后,匈人大规模向西方迁徙,在此过程中征服了阿兰人与萨尔玛提亚人。根据史料记载,匈人的社会结构非常松散,生产力水平低下,也居无定所,极少进行农业生产,主要以放牧绵羊与山羊为主。但他们从幼年起就惯于忍受饥渴与严寒,性格彪悍好战、残忍贪婪,曾被古罗马历史学家称呼为“上帝之鞭”,认为他们简直是原始的野兽,比日耳曼人还要野蛮得多。
匈人善于饲养与驾驭战马,并长期在马背上训练与作战,这让其具有了很强的军事实力。在会战中,哪怕敌人已经组成了密集战斗阵型,匈人仍会呆在马背上,坚持不步行。
在著名的匈王阿提拉创立匈人帝国之前,匈人不对任何君王效忠,但服从于分散的军事首领统治。他们彼此之间没有同族亲切和团结的感情,匈人自己之间也经常互相攻打。即使匈人帝国成立后,阿提拉仍要继续忙于征服黑海东部与他为敌的匈人部落。
简单松散的社会结构很可能是匈人帝国之后迅速解体的原因,但这种结构也为西迁提供了非常高的效率。比如匈人在征服阿兰人与萨尔玛提亚人之后,很快就将后者的部落族群、军事装备、军事战术融入到自己的军事体系中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萨尔玛提亚与阿兰人所擅长的冲击型重装骑兵。匈人还很擅长用掠夺的战利品与贡品迅速提升装备,比如在部分匈人的墓葬中,发现了长达3米以上的重型萨尔玛提亚骑矛。匈人本族人主要是轻装弓骑兵,大部分弓骑兵完全不着盔甲,只有贵族与显赫的军事成员才装备重型金属鳞甲。但随着西迁中的掠夺,匈人军事贵族成员的数量不断扩大,拥有良好装甲防护的匈人贵族阶层越来越多。
▲匈人轻骑兵
那些装备良好的匈奴贵族身穿鳞甲或札甲,有的可以一直覆盖至膝盖。他们的铁盔,根据考古研究很可能大量产自他们征服的地区,其中绝大部分是阿兰人与萨尔玛提亚人的形制——通常是六块金属联合成圆锥的形状。匈人还装备用柳条或木头制成的小圆盾,为了不妨碍射箭,一般绑缚在前臂上。
匈人最有特点的本族武器就是一种用皮带固定在左侧的大腿处,非常大号的复合反曲弓。现代历史学家复原,他们弓的长度达到了140cm-160cm,比古典时代的斯基泰人、帕提亚或波斯人、以及汉帝国和其对手匈奴人使用的弓都要大。凭借这种重型复合弓,他们能较为轻松地射穿当时罗马人与哥特人使用的锁甲&,并能在较近距离内对身穿重札甲与鳞甲的敌人造成杀伤。匈人最为人称道的是,可以在奔驰的战马上向所有方向发射箭矢。其中向后射箭的技术被认为最有价值,不过这种射术名称被以另一支擅长骑射的民族命名,也就是“帕提亚射术”。匈人在肉搏战的时候使用轻型的短矛与长剑,长剑一般都是长柄,适合在马背上使用。匈人有时候也使用套索。
匈人的坐骑草原马是一种毛皮粗糙、性格坚韧的短腿马匹,肩高仅大约为12-14掌高&。但这些马匹肌肉发达,耐力非常好。这样就给匈人骑射手提供了一个相对比骑兵肉搏战更优越的,可以较长时间奔驰的、并且稳定的射击平台。这种马几乎可以吃任何品质的饲料,甚至只靠大量食用草料&,这对于长距离的快速行军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如同后世的蒙古骑兵那样,匈人不需要大量运输饲料,在一天结束的时候让马匹自行觅食。这样匈人就可以发动快速的突然袭击,而且维持费用也低廉得多。当然这也会带来一些弱点:一个弱点是对战马的大量损耗,不过这对拥有大量战马的匈人来说,这一开始不是什么问题,但后来随着匈人深入欧洲腹地,这个影响开始显现,其骑兵比例也开始大幅度下降;另一个弱点是行军对草场巨大的依赖性。所以当季节转换特别是初春,牧草大量减少造成匈人骑兵的战斗力大受影响。
另外,匈人的战马与罗马的相比,在攀登、跳跃、游泳等方面要强得多。虽然这些战马并不特别适合冲锋及肉搏战,但是匈人在征服了阿兰人及萨尔玛提亚人时,也获得了后者那些与波斯尼萨马同宗的、健壮的高大马匹,使匈人骑兵的作战方式更加多样性。
▲匈人弓骑兵在使用“帕提亚”射术发射回马箭
此外,与当时还未使用马镫的欧洲骑兵不同,匈人已经开始采用马镫。这些马镫给骑手提供了一个稳定作战的作战平台,在长途行军改善骑手的腿部血液循环状态。但匈人并不是发明马镫的民族。最早的原始马镫——趾蹬大约在公元1至2世纪出现在北印度,另一种“钩镫”出现在草原斯基泰人居住区。但现代历史学家大部分认为,最标准意义上的马镫的发明者还是公元5世纪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不过,匈人虽然有马镫,但根据记载匈人的马镫较为简陋,并非标准马镫,他们也没有马刺。也就是说,匈人是依仗着优秀的骑术,而非马镫,确立了对罗马人以及其他民族的骑兵技能优势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上帝之鞭阿提拉为何被罗马帝国折鞭?
上帝之鞭阿提拉为何被罗马帝国折鞭?
公元453年初,有上帝之鞭之称的匈人国王阿提拉打算再次侵袭整个欧洲。但在新迎娶一任妻子的当晚,却因饮酒过度,造成血管爆裂而死。匈人们用黄金、白银和黑铁包裹阿提拉的棺材,将他下葬。黑铁象征着他征服的各个民族,黄金和白银代表他从两个罗马帝国获得的荣耀。似乎阿提拉已经获得了他想拥有的一切。可是这位爆血管而死的匈人王,真的有挥舞着鞭子把罗马帝国打得嗷嗷叫,并获得无上的荣耀吗?基督教历史体系中教皇利奥三世与阿提拉的历史性会面拯救了意大利来自欧亚大草原来的征服者欧亚大陆草原分布匈人祖上世居的大草原横贯欧亚大陆,从东欧一直绵延到中国,足有5500公里宽。这片土地贫瘠,降水量少,不适宜树木和茂盛的植被生长,也不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因此在此地居住的游牧民族主要以畜牧业为生。匈人就是这片草原上的一支游牧民族。据罗马人自己对匈人的记载,这些开化程度很低的牧民不具备读写能力,甚至语言系统都不太完善,完全就是一群话都不知道怎么讲清的未开化的野蛮人。他们极其野蛮,心中充满着掠夺他人财物的欲望,而他们也确实拥有强大的战斗力。正在打家劫舍的匈人匈人的军队由骑兵构成,其中的主心骨是弓骑兵。而他们的弓也不同凡响,具有强大的威力。根据阿米安对匈人的作战做了大致的描述:作战时呈楔形阵形。他们装备轻便,行动敏捷,出其不意。总是突然分散成小队人马,四处进攻,杀人如麻......他们远攻时使用的箭矢与众不同,箭镞用兽骨制成,打磨得非常尖锐,灵巧地安装在箭杆上。他们擅长马上作战,近战时执剑肉搏。匈人骑兵跟其他游牧民族一样,是复合弓,匈人使用的是复合弓。这种弓用木材做弓臂主体,多层叠合,再在弓臂外侧贴装动物肌腱,内侧装上用动物角做成的薄片。但复合弓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出现,到了公元后,这玩意在大草原上几乎是人手一把,根本没什么新奇的。不过,匈人对普通的复合弓进行了一点改造。普通的骑兵用弓最大只能有100厘米,不然弓的末端就会碰到马头或缠到缰绳,可匈人的复合弓多为130厘米到160厘米,还能在马上使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因在于匈人的弓把并不像一般的弓把设在弓臂的正中间,而是弓臂的下端。虽然这导致了精准度和灵活性的下降,但威力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使匈人弓骑兵在75—100米的范围内击败披甲的阿兰重装骑兵。正是由于这独特的骑弓和游击的战术,匈人拥有巨大的战术优势,得以在战场上连战连胜。匈人骑兵的武器装备杀入欧洲匈人的历史活动迁徙路线大概在公元四世纪下半叶,一直放牛牧马,寂寞时还有母羊陪伴生活的匈人,不知怎的突然就向西发动了他们的攻势,并引起雪崩式的灾难。日耳曼人就像被赶的羊群一样逃避匈人,纷纷向西方南方迁徙。匈人接连不断的成功,让他们在公元376年后就控制了整个多瑙河北部。但此时他们没有贸然进攻罗马帝国,而是征服各个日耳曼部落,组建自己的帝国增强自己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经常给予罗马帝国军事援助,比如帮忙镇压不听话的西哥特人,以及帮助西罗马将军埃提乌斯与西罗马帝国内的政治对手对峙。当然,这些援助可都是要付钱的。对日耳曼部落的征服让匈人势力大增不过这不等于说匈人对罗马帝国就完全没有威胁。在公元405~408年,匈人就对咯尔巴阡山西部的罗马行省发动了侵袭。因为匈人的威胁,东罗马帝国不得不每年向匈人交约320斤黄金作为保护费。但总体而言,在阿提拉与他的兄弟布勒达掌权之前,匈人与罗马帝国还是相安无事的。阿提拉登上匈王宝座之后,就一改之前对罗马帝国的战略方针。在公元441年发动对罗马的大规模战争,一路攻陷了东罗马在多瑙河边境上的许多要塞和城市。此时东罗马军队主力因为尚在远方无法及时赶到巴尔干对抗匈人,因此君士坦丁堡当局不得不向阿提拉求和,将保护费提高到了每年1270斤黄金。阿提拉接受了这份条约,然后回到自己的根据地,谋划着如何除掉政治对手独揽大权。东罗马帝国的主力军队从西西里回来之后,便硬气了起来。趁阿提拉准备着手除掉分割了自己统治权的兄弟布勒达时告诉匈人,我们不交保护费了!阿提拉由于国内政治斗争无法立刻对东罗马的行为作出反应。但当他在公元447年腾出手后,匈人大军立刻越过多瑙河袭击巴尔干。东罗马的主力军队,色雷斯野战军在听闻这个消息后立刻奔赴战场,与匈人相遇在乌塔斯河。尽管罗马人奋勇血战,但他们还是被击溃了,指挥官也战死沙场。匈人得胜后直奔君士坦丁堡,在这附近又一次击败罗马人的主力中央野战军。两大野战军战败,大批要塞失守,面对这种情况,东罗马不得不再次求和,每年向匈人进贡1905斤黄金。战斗力较差的晚期罗马军团经常被人刷战绩匈人常年的胜利显然给了阿提拉一种错觉,他觉得自己能征服一切。对东罗马帝国的两次成功入侵也加深了这种错觉,好似他面对的东西罗马是两个小朋友,轻轻松松就能将其殴打。于是他开始着手入侵西罗马的计划,他不会知道,他被“小朋友”殴打的日子要来了。匈人还曾经进攻波斯帝国但被无情的击退了上帝折鞭匈人的庞大帝国让阿提拉觉得自己将君临天下公元451年春,阿提拉率领他的军队倾巢出动。据约达尼斯的《哥特史》记载,匈人的军队足有50万人。这支军队由匈人及其麾下的日耳曼人组成,包括了:鲁基人、格皮德人、勃艮第人、斯基利人、图林根人和法兰克人。可以说,即使约达尼斯夸大了军队的数量,阿提拉的这支军队也应当有十万之众,这是匈人有史以来一次出动的最大规模的军队。他们从匈牙利出发,直奔高卢,一路上接连攻克罗马人的城镇与要塞。先是科布伦茨,然后是梅斯,接着是特里尔。到了6月份,他们已兵临奥尔良城下。阿提拉在高卢的进军路线正在他们准备着手攻打奥尔良之际,西罗马最高指挥官埃提乌斯率领着一支由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组成的联合军队攻向阿提拉。由于这支军队的逼近,匈人不得不取消围城,撤退到沙隆平原等待决战。最终,战斗打响。双方在战场上奋力厮杀,约达尼斯的《哥特史》在此处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战斗越来越激烈,混杂,可怖,无情,不似任何一场自古以来曾被记下的战斗......在低岸间流淌的小河......注入了鲜血,变成翻滚着血的激流。罗马同盟军中的西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首先战死,但匈人大军还是被同盟军击溃,退回了用大车围成的防御圈中困守。这是匈人头一次遭受如此重大的打击,以至于阿提拉第一反应是觉得自己要死了。他让人堆起马鞍准备为自己举行临时火葬。好在他的副官说服了他,才最终选择缓慢撤退。而罗马方面也因为盟军西哥特人的国王阵亡,军心不稳,没有继续追击。就这样,匈人夹着尾巴逃回了匈牙利。沙隆之战中的匈人骑兵冥顽不灵的结局匈人与罗马的冲突并没有因沙隆之战的告一段落很明显,沙隆会战的失利没让阿提拉消除他的错觉。他决定立刻发动下一场战争。公元452年春,匈人的军队突破阿尔卑斯山的各个山口,直击意大利。在作战的一开始,匈人就遇到了一个大困难,阿奎利亚城城防严密,无论匈人如何进攻,也无法攻克。这甚至导致阿提拉考虑取消整个作战计划。最终匈人还是花费了大力气把阿奎利亚拿下了。之后一路攻城拔寨,甚至将西罗马帝国的首都,米兰攻克了。但也是在这一系列攻城期间,匈人遭到了埃提乌斯和东罗马皇帝马尔西安的联合进攻,就连匈人的老巢匈牙利也被东罗马的军队侵入。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匈人庞大的军队遭受到了天赐的灾祸:饥荒与疾病。匈人的军队再也无法忍受了,除了撤退,他们只能死在意大利。于是,阿提拉再一次灰溜溜地逃回匈牙利。阿提拉的入侵惊动了教皇大人此后,阿提拉又打算在下一年再度发动战争。可是这次,上帝亲自折断了这条所谓的“上帝之鞭”。公元453年初,阿提拉在婚礼当晚,因饮酒过度,血管爆裂而死。随着阿提拉的死,匈人帝国很快就覆灭了。阿提拉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继承权爆发了内战。处于匈人残暴统治之下的日耳曼部落也趁机揭竿而起,脱离匈人的控制。格皮德人首先举旗,其他部落纷纷效仿。面对如此规模的起义,匈人独木难支,再也无法为继以往的霸权。失去力量的匈人最终被东罗马帝国轻松击败,安置在罗马尼亚,其余残部也再成不了气候。匈人帝国,消亡得迅速且彻底。最后的匈奴战士他们是拜占庭军队中的精锐骑兵力量(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只要你认真,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者荣耀花木兰素描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