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信仰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的理解

我对宗教和信仰的认识
宗教可以说是我对西方文化认识的最后一个领域。由于出生在革命干部的家庭,长在新中国,受着共产主义的教育,宗教对我来说近乎一个陌生且带有负面含义的字眼,总与“迷信”连在一起。再加上马克斯那著名的语录“宗教是精神的鸦片”深深地铭刻在我未成熟的脑海里,这使宗教一直都没有能够在我心中占有任何位置,也根本唤不起我的什么兴趣。这是不是也应该算作“脑筋被洗”呢?
虽然宗教在西方有着深远的传统和意义,但我对西方文化的喜爱是从文学发生的,是对文学中那些充满鲜明个性,丰富情感,极力挣脱传统束缚,特别是宗教的桎梏,向往自由的精神所强烈吸引的,因而宗教仍然是以负面的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来到国外生活以后,与宗教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但是,尽管随处可以见到教徒和教堂,对于教堂的建筑也颇为欣赏,但仍然没有对宗教本身产生兴趣
---- 对于教堂建筑的欣赏也只是限于审美的层次上。那么是什么时候和什么事情让我开始关注宗教呢?
记得最初思考宗教方面的问题是在出国后的十余年之后,也就是在九十年代的末期。意味深长的是,我对于宗教问题最初的思考是因为电视新闻和节目中常常有关于神职人员性犯罪的内容,其中主要是对儿童和年轻人的性侵犯和虐待。当时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神职人员中性犯罪的现象如此普遍呢?
二十一世纪初,在基本恢复了身体健康,调整了心态后,我重新回到了大学,开始读哲学硕士。选择哲学并不是为了解决我对于宗教的迷惑,而是出于对哲学本身的兴趣。尽管西方哲学一方面与宗教的关系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又是对宗教的一种背离和抗衡。实际上,在西方的自由知识分子中,很多都是宗教最激烈的批评者。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特别是伏尔泰,又延续到十九世纪末期的尼采。尼采曾著名地宣告“上帝死了”,给予了基督教以致命的打击。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对西方宗教的认识也逐渐有所加深。但是书本知识还是无法回答生活现实中的很多现象。为什么被西方自由知识分子如此抨击的宗教,在现实中又被如此广大的人群所信奉呢?为什么在科学如此发达的西方又存在着如此非科学的现象呢?为什么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像爱因斯坦,又同时对宗教怀有深厚的情感呢?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宗教组织在国外确实做着很多慈善和救助弱势群体的工作。它们为这些人提供免费的衣服,食物和住宿。教徒们对这些人和其他普通人也非常热情友好。刚到澳洲时,因为我基本上没有语言的障碍,所以没有接受过他们的帮助。不过记得出于好奇心,也应邀参加过他们的大型聚会。但是我知道很多初来乍到的中国人都从不同的程度上得到过他们的恩惠。比如,到他们组织的免费英语班上学习英语,享受免费的饭食等。有的人与教徒们建立了比较亲密的关系,还接受了他们提供的廉价住宿等。但是正像任何大的组织机构一样,在教会组织内部以及上层也存在着腐化的现象,并且是极为普遍,可以说和一党制国家(如中国)中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堪有一比。不过腐化的现象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一党制国家中政府官员的腐败主要表现在贪污和滥用职权报私恩,泄私愤等方面上,而西方宗教组织的腐败则主要表现在性侵犯上,如猥亵和强奸年幼者。意味深长的是,这两种腐化现象很能反映中西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另外宗教还持有最为保守的价值观,如反对人工流产,反对同性恋现象等。
近些年来,我又开始关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并参加了与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讨论。对中国文化持批评态度的学者们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最大的病症:即中国人没有信仰。他们进一步指出,这一病症正是中国人急功近利,腐败泛滥,道德沦丧的根源所在。这一批评是极为严厉的,也似乎一针见血。信仰问题的确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而中国没有统一的官方宗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并不是一个什么隐蔽的现象。因此批评者指出这一点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但是更为复杂的问题是: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宗教信仰?
最近看到著名女社会学家李银河写的一篇关于宗教的短博文。她的主要意思是说,宗教给人以心灵的慰藉,为人在残酷不幸的现实人生面前提供了一个避难所。这的确是宗教的一个主要功能。不过,人有乐观主义者,也有悲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对宗教的需求也许不像悲观主义者来的那么迫切。中国人在骨子里是乐观向上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的原因所在。相比之下,西方是“罪感文化”。当一个人内心怀着负罪的心理生活在世界上的时候,那肯定是会过于艰难。如果此时人们不为自己找到一个心灵的避风港或是一块沙漠中的绿洲,那一定会是难以走到生命的尽头的。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西方人会为自己制造出一个上帝来,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也许读者会说,我上面的话似乎是在说,没有信仰的人,不管是不是乐观主义者,好像比有信仰的人在心理上具有一种优越之处。我并没有这个意思。从现实的角度看,有信仰的人在行为上要比较严谨,真诚,友善。而没有信仰的人则比较我行我素,放任自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一种信仰对于人的社会行为将起到积极的制约作用。西方人中既有非常虔诚的信奉上帝的人,也有极端的怀疑主义者。我认为,怀疑主义者在精神上更不可取。怀疑主义者中包括科学至上和逻辑至上主义者,他们对神圣的或神秘的(如科学和逻辑无法解释和证明的东西)东西不屑一顾,认为这类的东西要末不存在,要末有待于科学的解释。这后一种观点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还是前一种观点的翻版。因为有待于科学的解释就等于说科学最后一定能够解释。这也就等于是在说,它们在终极的意义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在真正的信仰主义者看来(不管是信奉上帝还是信奉别的什么,如信奉天,命等),神圣的和神秘的东西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对于人生是最重要和最具吸引力的东西。当然我并不否认怀疑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积极意义,如在谬误盛行的时期,像西方的中世纪。我只是在说,拿怀疑主义者和信仰主义者来比较,我认为有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或者什么都不信的人更可取。
在没有信仰的中国人中,实际上很多人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崇拜物。只不过这一崇拜物不是精神的,而是物质的。这就是金钱!因此,这些没有信仰的中国人就变成了一群赤裸裸的“拜金主义者”。对中国社会文化持批评态度的人,我认为,更应该抨击这些“拜金主义者”,而不是全面否认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因为在很多优秀的中国人中,他们虽然不信奉上帝,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没有信仰。他们可能相信“天道”,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信“得道者昌,失道者亡”;他们可能会相信“因果报应”,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时候一到,全都得报”。这样的信仰对于信仰者做人处事同样起到了一种规范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宗教信仰。因为这样的信仰就是在告诉信仰者要做善事,不作恶;要有道德底线,不要背离了良心等。这难道不是很好的信仰吗?中国人的确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信仰,而不需要宗教组织那种启蒙和规劝。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中国人都有这种能力。在我看来,至少那些有知识,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独立见解,有是非辨别能力和道德底线的中国人有这样的能力。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免费注册
◇关注京东
◇客户服务
共32万件 信仰寻求理解
已有人评价
已有人评价
已有人评价
已有人评价
已有人评价
已有人评价
已有人评价
已有人评价
已有人评价
已有人评价
已有人评价
已有人评价
多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快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好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省天天低价,畅选无忧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 人生有什么意义? - 知乎136被浏览13178分享邀请回答38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3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1 个回答被折叠()如何理解信仰背后的个人心理
如何理解信仰背后的个人心理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丑陋,现实的痛苦和忧伤,以及种种冲突,令人陷入其中且无力自拔的时候,我们就想改变这个现状,抛开尘世,跟从师长,追随理想,加入各派教会组织,参与进入祷告,冥想之中,以教义为信条,造就了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造就出了那个头脑中的天堂。首先,我们之所以信,之所以迫切的需要这么个信仰,是因为这能带给我们抚慰,安心,希望,我们的心愿寄托可以放在这里,所以我们会认为它能带给我们生活的意义和全然不同于我们之前的面貌。之所以找寻信仰也是出于对我们自身的一种不满:对单调,乏味和残酷的现实竞争生活的逃离。本来是因为感到有困惑,认为信仰可以帮助到我们厘清头绪,让我们变得清醒而又自知,我们就心怀热切地投入了它。对大多数人来说,生命本来没有意义,为了填补这种“无意义”带来的内心空虚感,我们转向信仰,认为只有信仰才能赋予生命的意义,给予我们种种为之生活和努力奋斗的方向和目标。生活中还有一类人,他们控制欲强、残忍、擅欺诈、有钱有势不诚实。他们也同样信奉神佛。他们一边在无情地剥削,积累财富金钱;一边又知罪业深重,用挣来的钱供给建造庙宇以告慰救赎自己或者选择成为慈善家散财示众。对于某些人而言,信仰背后还潜藏着巨大野心,要成为那永恒的,不朽的,独一无二的。他们还会借助宗教组织的形式,获取更多的信众拥护,使得自己扬名立万,那在欲望膨胀的牵引带动之下,就使信仰变成了个人私欲的延伸。综上所述种种由信仰带来的心理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大都是出于自己的需要和不满,以及自我欲望从而形成的投射。由此,信仰所折射出来的神佛和所谓真实往往只是属于我们个人的臆想,是我们自己头脑里的那个天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乐享精致生活,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理解爱情的信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