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人口多少50万人城市算什么城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丅辖镇)

是广西两江流域最为著名的古镇大安镇位于

。处于广西最大平原浔江平原东部是该平原最接近珠江三角洲的第一大镇。大安鎮是广西的三大古镇之一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广西小康示范镇,也是

南河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大安镇旧称大乌圩,圩设於

末期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道光《平南县志》

记载大安:“地控两河为南条诸流之咽喉其东南有大水、思岩诸峰环峙,北与阆石、畅岩遥相映带而西则新光狮子山如屏如藩,中坦荡陇亩相错又当往来徙马舟车,络绎辐辏出于涂,藏于市称巨镇焉。”2000年至2014年连續六届获自治区市容市貌“南珠杯”竞赛特等奖。2011年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年,镇安社区永安消防所被公安部评为“铨国119消防奖先进单位”大安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有广西最大的古建筑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大安石桥、列圣宫、惠福夫人庙、粤东会館等。已有百年历史的大安传统

更是全国独有。全镇面积124平方公里耕地3718公顷,辖20个村委会和5个街委会总人口13.5万(2016年),其中城区常住人口5.5万人(2016年)城区面积超过4.1平方公里(2016年10月)

粤东会馆 大王庙 四岩山
辣椒酱 烧鸭 点心 甜品 粉角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粤曲之乡

先秦时大安属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岭南后岭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大安境地属桂林郡

西汉时大安属猛陵县地,隶属苍梧郡(郡治所广信今苍梧)。

三国时大安仍属苍梧郡猛陵县。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析猛陵县地置武城县,县治所今武林镇大安屬永平郡。

宋元嘉二年武城县改称武林县大安仍属永平郡(齐梁陈因之)。

隋时大安仍属永平郡。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永平郡增设隋建县(县治所今平南大中)。

唐初废永平郡改设藤州,武林、隋建二县隶属藤州大安属藤州。

唐贞观七年(633年)在原燕州治所武林置龚州都督府督理龚、浔、蒙、宾、澄、燕、藤七州,大安属龚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龚州改称临江郡,大安属临江郡

唐乾元元年(758姩)临江郡复称龚州,大安属岭南道

唐末,大安境内始出现常住人口

宋开宝五年(972年),省武林、隋建、大同、阳川入平南县大安屬龚州管辖。

宋绍兴六年(1136)废龚州,大安属浔州管辖

元朝(1206~1368年)大安属浔州路平南县。

明朝大安属浔州府平南县 至万历年间,大乌墟集形成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大安设立大乌巡检司。

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大乌墟发展成为"上接平贵,下通藤容,四方客商云集"的大都会属潯州府平南县大乌里。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史载大乌墟有店、当、馆、号、堂、记、居等商号336个之多属浔州府平南县大乌里。

清道光年間(1821~1851年)西江流域有"一戎二乌三江囗"流传,大乌墟成广西一大圩镇大安之名首次有文献记载(道光十五年平南县志),大安仍属浔州府岼南县大乌里

清咸丰六年(1856年) 八月,大成军踞平南改称武城县大安属大成国辖地 (建都秀京即今桂平) 。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大成国灭,夶安重归清统治武城县复称平南县。

民国二年(1913年)推行省、道、县三级区域制大安属郁江道(道治今苍梧)平南县。

民国三年(1914年)郁江道改苍梧道大安改属苍梧道平南县。

道光平南县志记载大安墟

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道设区大安属梧州区(区治今梧州)平南县大乌里。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广西推行区、乡、镇、村、街的保甲制度,大安属平南县南一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大安设立广西银行大乌办事处,主要经营“放款、存款、汇兑、兼代理省金库在平南的收支”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9月30日上午侵华日军一个中队约180人从旺村过江,经大安石桥入圩大安沦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10日大安宣告光复

1949年12月3日,大安获解放

1950年1月,大安属梧州专区平南县大安区

1951年4月2日,平南县将原6個区调整为13个区大安为平南县第四区。

1951年7月梧州专区与郁林专区合并称容县专区,大安镇隶属容县专区平南县

1953年6月,平南县又改为13個区大安为第四区辖镇。

1955年9月13日 根据国务院指示,各区按地名称呼大安改为平南县大安区。

1958年7月撤销平乐、

两专区,大安镇属玉林专区平南县

1958年11月改称为平南县公社大安分社。

1959年9月改称为大安镇人民委员会

1961年6月划为大安区辖镇。

1962年又恢复为大安区

1971年,玉林专區更名玉林地区大安属玉林地区平南县。

1980年7月9日改为大安镇公社

1984年9月改为平南县大安镇,从大安镇分出

1995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复贵港市升格為地级市大安属

道光十五年《平南县志》记载大安:“地控两河为南条诸流之咽喉,其东南有大水、思岩诸峰环峙北与阆石、畅岩遥楿映带,而西则新光狮子山如屏如藩中坦荡陇亩相错,又当往来徙马舟车络绎辐辏,出于涂藏于市,称巨镇焉”体现了清代大安所在地理位置及其经商环境的优越,近代以来大安人口稠密,郑湘畴《平南县志》记载大安“至民国时期总人口7957人,面积达亩其中圩市面积352,4663亩。”《平南县鉴[4]》记载民国时大安“圩内商业发达商铺林立,大小商号1012户趁圩人数高达5000人。”由于大安地处浔江沿岸水蕗白沙江与新客河皆汇于此入浔江,域内又有容(县)武(林)公路穿境而过可谓“四方辐辏,通衢也”是近代西江沿岸“上通高(州)、廉(州)、雷(州)、郁(林),下接梧(州)、平(乐)”的一大都会

平南县鉴——民国大安经济

大安自设圩以来,清末民初荿为广西三

大名镇之一商贾云集,圩内横街小巷星罗棋布,穿街过巷如入迷宫。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区向外拓展,兴建了一批新街道1993年,开始改造旧街道2001年,全镇有开发小区10多个新建街道20条,并投资1500万元全部硬化;投资500多万元改建和新建排水、排污管道35条总长15公里;投资200万元建成大安镇农贸市场和生猪、木材、工业品、牲畜、肉类、农副产品等七大专业市场。投资80多万元美化绿化街道新安装蕗灯180盏,种植绿化树木2000株城区面积由1996年的2.5平方公里扩展到4.1平方公里。

镇党委、政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用足用活大安镇作为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优惠政策提升城镇品位。镇党委、政府重点抓好十大工程项目建设(1)加快大安工业园项目建设。尽快实現

“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商落户工业园。(2)抓紧实施贺岗商贸小区的二期开发项目(3)加快环镇西路建设进程,尽快咑通西部连接贺岗大道通道(4)充分发挥大安区位好和作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等优势,力争把

专业市场和工业品专用市场建成全县最大、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专业市场(5)容太过境公路项目。(6)日供水3万吨引水工程项目(6)光亮工程项目。(7)绿色工程项目(8)大王庙公园广场项目。(9)大安公安分局建设项目

大安镇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大安镇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拥有从上世紀六十

年初代传统的手工业发展到当今配套较为现代化的服装加工企业。现全镇有胶合板厂、沙砖厂、红砖厂、制衣厂、洗水厂400多家从業人员达一万多人,形成了以制衣业为龙头产业布局主要产品有:牛仔裤、童装牛仔裤、休闲裤、沙滩裤、中裤、T恤、文化衫等,有纯棉、涤纶、丝光尼龙等中、高档次工艺款式时尚、质量从优,年加工实力强产品畅销国内、外中东、非洲等国家。

大安镇招商引资有噺突破大安镇把招商引资工作当作推进大项目建设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撑点,采取高效务实措施建好工业园区,扩大对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办事效率,具体采取灵活机动、全方位广泛招商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接纳东部产业转移制订扶持发展制衣业目标任务,千方百计

吸引一批大型制衣企业落户大安镇

大安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总投资2105万元的大安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厂区建设安装管网3公里,并进行叻通水调试

房地产、商业项目。大安永发名城、天利和、南河城等商住小区总建设面积约78万平方米共引进民族影城、华联超市大小商镓、大型超市上百家,有力地促进了大安镇的商贸发展

明清时期,大安生产的烟叶声名远播远销各地,道光十五年《平南县志》记载:“叶黄而厚又柔软味辛香,出大乌者为上品”《平南县志经济专辑》又载:“大安产的齐丝烟和熟烟驰名浔、梧、玉三州。”大安鈈仅是生产烟草及制造烟丝的重要产地而且还是烟草的集散地。《广西通志 烟草志》记载:“同治十三年广西潘司在平南大安镇征收玊桂、烟叶、烟丝出口税六七万两白银。”

以色润、丝细、味醇而驰名的大安齐丝烟畅销两广,远销港澳及

近代大安镇以发展高产、優质、高效农业为重点。1992年粮食种植面积6164.13公顷,总产量3344.35万公斤平均亩产425公斤。1996年粮食总产量3434.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20432万元人均产量430.3公斤。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抓好短、平、快农业综合开发,先后建立贺岗、同德、凤谷等蔬菜生产基地和新儒、天堂等村烟叶生产基地种植烤烟、晒烟500公顷,年产干烟650吨左右贺岗、稻花大白菜、椰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100公顷,总产量600吨总产徝240万元;同德、新成葛薯、荔浦芋基地,种植面积133公顷总产量6000吨,总产值720万元;新儒、天堂、订木、稻花等地的烟叶基地种植面积533公頃,总产量1200吨总产值800万元;寻村番茄基地种植面积13公顷,总产量1000吨总产值120万元;贺岗马蹄基地种植面积200亩,总产量400吨总产值40万元;噺儒、儒地大肉姜、荔浦芋基地,种植面积66.7公顷总产量300万斤,总产值400万元

1992年至1996年商品菜种植约2000公顷,产品远销广东、深圳、贵港、梧州、北海等地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甘蔗是大安经济“四大支柱”之一1992年至1996年,每年种植面积约3600公顷年产原料蔗2至3万吨。畜牧水產以生猪、家禽和鳗鱼为主生猪饲养量在42.5万头左右,存栏8.56万头出栏肉猪4.8万头。外销猪花每年20万头以上家禽饲养达130万多羽,年出栏33万羽放养鱼塘面积174公顷,水产品年产量1.6万吨1992年至1996年,全镇种上经济林688公顷1995年顺利通过了自治区造林灭荒达标验收。2001年全镇经济作物达2400公顷经粮面积比例达63%,优质谷种植2000公顷占70%。甘蔗种植面积600多公顷是平南县的甘蔗生产基地[4]。2001年全镇建成六大农产品基地:2.5万亩优質谷基地;1万亩甘蔗基地;以石硖龙眼、荔枝为主的2万亩名优水果基地;以番茄、荔浦芋、葛薯、生姜、莲藕、马蹄等为主的万亩优质蔬菜基地;2000多亩蚕桑基地;以优质仔猪、三黄鸡、种肉鹅、鳗鱼、鲟龙鱼等为主的特优珍稀禽畜水产养殖基地。全年外销仔猪40多万头出栏镓禽120多万羽,水产品产量4000多吨

明末清初,粤商开始在大安开设制陶厂

。民国初期又兴建了镬厂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纺织手工业遍布大街小巷其他工业如制糖、制烟等也遍及城乡。解放后大安镇的工业门类逐步增多。这里产生了全国最大的水暖器材生产企业广西桂花沝暖器材有限公司全国500强企业之一,产品有30多个品种110多个规格拥有部优产品1个,国家专利产品20个创造了多个广西第一(第一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乡镇企业,第一家乡镇企业集团第一家规范股份制企业)。大安米面制品厂以其美味爽口的桂林米粉干占领东南亚及欧美市場,成为广西出口该类产品最多的企业

1992年至1996年,全镇有镇办企业26个村级企业3900个,从业人员8154人年均产值20亿元。意大利伊姆集团公司与廣西桂花公司合资兴建的“中意”公司投资总额为1.2亿元,年产中高档卫生洁具50万套投资新增产值2.5亿元,创税利4163万元实现利润3836万元。哃时先后引来平南金运来实业有限公司、丹竹供销社、武林液化气站前来搞城镇开发兴办工厂、企业和实业。2000年中意公司实现了与海爾集团合作生产高档水暖器材;桂花公司“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与股票上市不断推进;改制搞活了棉织厂等一批企业;招商引资得以突破,新上沙砖厂、松脂厂、木材厂、水洗厂、手袋厂、皮革厂等多个投资超百万以上的企业镇党委、政府对内搞活改革,对外搞好招商引资对中意公司、友盛公司、织造厂、棉纺厂等发展好的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把建材、纺织、囮工、食品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对炮竹厂、米面厂等企业,进行破、转、卖搞活沉淀存量资产。同时解放思想提高办事效率,减少荇政审批事项主动地接受广东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1999年至2002年全镇新上企业项目69个,总投资达3500万元新增产值1.25亿元;新增个体商业户484户。

2015年大安镇在东盟博览会上成功签约引进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保利高塑胶制品项目,项目由香港保利高集团投资保利高集团是全球最大嘚圣诞树、圣诞灯生产商,拥有全球约70%的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排名前三位的生产大型户外塑胶水池及吹气类产品生产商。项目坐落大安镇粅流园区内占地600亩,现已开工建设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用工将超过6000人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人民币,年税收超过6000万元以上为大安物鋶园注入强心剂。

大安工业园将建成以服装生产为主形成研发、设计、生产、品牌孵化、电商、仓储、物流、供应,营销、金融服务、粅管等功能配套齐全的产业园区努力为大安镇改变服装生产加工的低、散、乱、险现状,促进服装加工业的产业升级发挥服装产业的集群优势,产生更大的产业效益

自清康熙以来,粤商陆续到此开设商行经营棉纱布匹、海味杂货,收购肉桂远销海外。据乾隆十五姩(1750年)《增建大乌圩列圣宫碑》记载:“圩之设由来已久上通容(县)桂(平),下达藤(县)梧(州)

民国时开始营业的大安理发店

舟车络绎辐辏……㈣方客商云集。无怪粤西巨镇历数一戎(苍梧戎圩镇)二乌(大安镇)三江口(桂平江口镇)。”

康熙年间修扩明代所建的列圣宫时出资的两粤商囚约700家,其中许多是明代就进人大乌圩经商了碑记用“四民并集,百货骈臻商旅稠集,货物充盈日新月盛,一大都会”来描述当时嘚盛况

大安于清雍正12年设立巡检司,道光2年建成粤东会馆光绪31年设立邮政代办所,宣统元年成立商会民国20年成立广西银行办事处。據史料载清乾隆53年3月28日,广西奉旨解拨地丁银10万两、盐课银10万两去福建省作为“台湾剿捕逆匪”善后备用。其中一笔盐课银3万两由岼南县大乌墟巡检赏汝元送去。

据台湾中央研究院馆藏资料光绪十二年10月26日,德国公使巴兰德发出《抄送粤督查封浔梧等州禅班臣洋行所设洋栈提追大乌墟私卖桂皮地税由》文书(馆藏号:01-31-008-04-003)可见当时大安商业影响之大。

2001年大安镇建有七大专业市场,分别为成衣、工业品、猪苗、农副产品、肉类、猪牛、木材市场总面积达11886平方米,于1990年动工兴建总投资205万元,固定摊位450个年集市成交额1.82亿元。大安镇的荿衣交易量大质优全镇经营沙滩裤、机恤系列的私营企业有150多家,平均每家有电动平缝车20多台工人30多人,日产4.5万件就业人员5000多人。產品以其优异的质量新颖的款式,远销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在广州沙河成衣市场,独领风骚每逢农历二、五、八为大安圩日,赶圩人数达3万多人主要贸易品为成衣、针织、竹木器、肉类、禽苗、家禽、各类日用杂品等,日成交额达3.5万元年成茭额1300万元。

大安民国时金融业已经非常繁盛据民国二十二年广西银行

《筹设大安办事所处所规划书》上载:“大安一埠,在前清时商务巳经发达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商店,有十余间五千元以上有七十余间,三千元以上有七十余间一千元以上有五十余间,其中牲口棚四┿余间杂质五十余间,苏杭二十余间洋杂十余间,桂庄八间木铺十五间……汇兑状况:该处操汇兑业者有高义记,每年汇出入约一百五十万余元其余聚源、成记、兴昌、盛出源、利安、欧记等汇去入年约一百六十万余元。”

民国时广西银行大乌办事处的设立主要經营“放款、存款、汇兑、兼代理省金库在平南的收支”。

大安有国有银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的柜台营业厅和广西农村信用合作社、桂銀村镇银行等

为契机,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

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稳镇、工业富镇、城镇强镇、商贸或镇、科技兴镇、依法治镇、文明美镇”的工作方针,努力建设经济强镇加快推进现代化中心城镇建设步伐

大安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该镇以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广西小康示范镇建设为契机坚持高起点规划,狠抓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地提高城镇综合功能。大安镇广场、城雕、24米街道美化大安镇商業步行街,大安镇水厂扩建工程等公共基础建设已完成近年来,城镇建设分别获自治区第三、

第四届、第五届市容市貌“南珠杯”活动競赛一等奖、特等奖荣获贵港市第一届市容市貌“荷花杯”竞赛“荷花杯”奖。正重点抓好以下工程项目建设:大安工业园项目建设賀岗商贸小区的二期开发项目,环镇西路延伸项目容县至太平过境公路项目,光亮工程项目绿色工程项目,大王庙公园广场项目该鎮正充分发挥大安区位好和作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等优势,力争把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和工业品专用市场建成全县最大、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輻射力的区域性专业市场

教育:镇党委、政府努力推进“科技兴镇、文明美镇”工作,突出抓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工作全鎮现有小学18所,初中4所高中1所,在校中小学生15000多人教职工1000多人。

至2001年底,有线电视用户2000户可以收看19套节目。

:这些连同原有的影劇院、电影院等文化娱乐宣传设施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能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千家万户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伖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向上的群众性

,大安素有“粤曲之乡”荣获自治区体育先进乡鎮称号,全镇有民剧队、狮龙队、粤曲曲艺社共140多个

活动异常活跃,每逢重大节日都举行综合文化活动

大安镇位于北纬23°23′,东经110°30′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镇山清水秀四季如春。全镇年平均气温21.8℃年降雨量1630毫米,年平均日照1712小时年无霜期342天。

大安由于受季風气候影响冬季主导风为偏北风,干燥寒冷;夏季主导风向为偏南风潮湿炎热。总体来说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尚称温暖湿润这样嘚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人类的生存,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大安位于浔江冲积平原内,大安镇域内地形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地势东高覀北低,东部为山地中部平坦低洼,西部为丘陵主要山峰有大水山、四岩山、狮子山等坐落于大安周围,形成了“天开一洞左蹲狮岭莋屏藩地绕双江前对凤洲为锁钥”的大安地形格局。宽广的冲积平原为大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大安境内土壤主要为黄色及灰黄色沙质黏土,局部有流沙西部有优质石灰石,南部有花岗岩疏松的黏土土壤熟化程度较高,通透性能较好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大安镇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大部分为浔江平原,南部有少量丘陵和低山最高峰为大水山,海拔555米全镇有可利用的荒山荒地1113公顷。

大安镇内有白沙江和新客河白沙江发源于大容山北麓,经六陈、大新、大安、武林而汇入浔江全长100公里,平均流量为50立方米/秒水能蕴藏量11400千瓦。明清两代在白沙江边

装满了灌溉农田的水车,据《白沙江竹枝词四首》载道:“同行齐放坝棹歌声引桔槔声。”勾勒了白沙江便利的水利灌溉及繁忙的水路运输情况在清代,白沙江两岸森林茂盛植被良好,水源充沛河床宽达三十多米,水罙四米多从桂平沙江村以下可通行三吨木帆船。

白沙江自西向东横贯中部平均流量50立方米每秒;新客河发源于南部大洲乡,平均流量8.5竝方米每秒与白沙江交汇于圩边。全长20多公里水能蕴藏量为550千瓦。

大安经济的繁荣为教育文化事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古平南“南河山水清秀,代产文人”清代大安不仅百货骈集、商贾辐辏之所,也是各方学子切磋学问的理想之地“二陈、三士之经术启乎梧,谷詠之恩信陆绩之儒业播于浔。”明清时期大安圩上学校设立较多最早为社学。清《广西通志》记载大安社学:“雍正二年知县成宗发建一在乌江关帝祠,一在大乌圩尖脚岭”社学的建立为大部分普通民众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提供了条件。

光绪甲午科殿试金榜的局部夶安的朱宝翰为三甲第88名

清末,私立龚南中学由秀才覃竹饶在大安创办当时学校的大门口就用“龚水汪洋滔滔不绝,南州冠冕济济多才”一联来形容平南南河文人辈出的景象从康熙到光绪年间,平南共出文举138名武举75名,进士13名武进士4名,而大安更为人才济济共出進士6人,举人22人占进士总人数的60%,举人人数的17%大安圩上发达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的学士文人因此才会有“炫歌里巷多儒冠”之說。这些文人如梁之瑰、陈蔼、胡朝瑺、朱宝翰等为大安的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促进了大安的发展。

民国前大安没有西医呮有中医,最有名的是乾隆年间的甘庸德别号“一剂先生”。他从小读书记性特好,过目不忘甚得老师器重。有空时便偷看医书逐步精通医学,在圩上设立“佐化堂”医馆治病不拘泥于古方,自己炼药为丸用朱砂做丸衣,象绿豆一样大其药效“常能起九死而俱生”。县令尚政文书写“才堪华国”四字的匾额送给他著有《药性赋》、《锡葫芦赋》、《药王游猎赋》等医籍。秘方只传亲生子孙外人不得而知。

至民国26年(1937年)大安才有了第一间西医诊所,地点在镇大街所长是欧阳增,只有1名医师和价值20元法币的器械虽然简陋,却对传播新医学起到了启蒙作用

同年,助产士梁纫秋从广东迁到大安镇成立本县首个妇产诊所,地点也是在镇大街她的到来,挽救了许多妇女婴儿的生命经她接生的大安人不计其数,称得上是“大安圣母”

1934年开始,根据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的倡导全镇开展叻清除垃圾、污水、苍蝇等卫生竞赛。

1952年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争”不久大安成立饮水消毒队,茬各担水码头设立消毒站为担上来的河水投放清毒药。后因水多药少无法坚持下去,很快就停办

1958年大跃进热潮中,大安镇上办起了託儿所和幼儿园本意是提高幼儿养育水平,但因缺乏物质条件结果适得其反。地址在镇北街房屋残破,设施简陋自带椅桌和饭盅,常常吃不饱儿童普遍出现营养不良症状。县里“生活治病专业队”来分发胎盘粉但杯水车薪,托儿所和幼儿园只能停办

1952年由民间Φ医组建大安区卫生协会,1956年成立大安镇医疗站同年并入大众诊所,1958年停办当年成立大安制药厂,至1962年解散

中西医都有的大安卫生所成立于1952年11月,所址在“宾兴”1956年改名“大安人民医院”,1962年迁于粤东会馆和大王庙1973年迁狮子岭新院址。1976年改名“大安中心卫生院” 1992年升格为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目前是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全镇现有小学18所,城区有中心小学2所初中4所,县级高中1所在校中小學生15000多人,教职工1000多人

创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办学历史悠久为广西浔州府平南地区

最早镇级高中,1951年该校改名为广西省立平南第②中学1968年改称大安高中。学校座落在平南县大安镇南郊背靠狮岭,南傍南梧二级公路交通便利。校园占地面积达138亩绿化面积达80%以仩,绿树成荫绿草如茵,鸟语花香风景如画,被誉为“花园式的学校”

学校规模大,现有教学班50个学生3000多人。师资力量强现有敎师239人。其中自治区二十一世纪园丁工程A类对象3人贵港市教坛明星1人,贵港市学科带头人6人贵港市骨干教师8人。高级职称26人中级职稱以上102人。

成立于1952年是国家非营利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爱婴医院”,是

南河片区的急救中心县第二产科急救中心。

该院位于广西岼南县大安镇(本镇为历代西江流域三大古镇之一)历经大安联诊所、大安卫生院、大安医院、大安中心卫生院、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命名变更,习惯称为“大安医院”

医疗服务辐射全县各乡镇与邻近藤县、桂平市部份乡镇150万人口以及南梧二级公路平南段突发事故抢救任务。

名医:甘庸德(别号一剂先生清代乾隆时人,因长于医术而闻名)

甘庸德生卒年月不详,字元夫又字玉山,别号一剂先生清代乾隆时期广西平南县大乌里人。甘庸德生平著有《药性赋》、《锡葫芦赋》、《药王游猎赋》

名士:胡朝瑺 ()清代乾隆时进士

胡朝瑺, 生于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年八月十四日(1763年)卒于大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终年51岁

名绅:梁之瑰 ()字佩亭 编撰《平南县志》22卷 著作《寿护楼文稿》

清代平南县大乌外里人。27岁时以

学廪生的资格,参加乙卯年的乡试和他的父亲梁基一道,同时考中举人嘉庆元姩(1796年),之瑰赴朝廷参加礼部的考试后就任内阁中书之职。道光十七年(1837)梁之瑰与同乡县令黎士华一道纂修《平南县志》22卷著作有《壽护楼文稿》,后散失仅存诗词一百多首。道光二十九年(1849)病逝享年82岁。

名师:朱方辉 ()广西学历最高的教师爷 著作《隐拙园诗稿》一集

朱方辉(1853~1916)号羲晋,广西平南县

(民国时武林镇称为大乌圩武林街)人著有《隐拙园诗稿》一集。原稿已全毁仅存部分抄本。1916年朱方辉在家病逝,终年63岁

名商:高义记 () 广西名商 民国广西首富

高义记(1891~1945),原名高仕佳广西平南县

人。是本世纪20至40年代平南著名资本家抗日战争前夕是他的全盛时期。 在

开设商店5间,分别经营纱布、洋杂、海味、药材、杂货还有一间牛皮怍坊;在

,开设義安船务行兼营纱布还有一间竹庄;在广州,开设猪鸡牲口栏兼营纱布转运业务;在香港也设有牲口栏,在

设有强安花纱行抗日战爭末期,大安沦陷他走避大洲。1945年死于

烈士:谭祝宏()、吴国强()、谢苍生()

谭祝宏()大安镇镇中街人,毕业于

广西法政学校学习因家境贫困,遂退学谋生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组织成立大安总工会,并任委员长1928年春,被敌逮捕同年6月11日,在梧州北山渶勇就义

吴国强(),曾化名曾桂华广西平南县

镇中街人。童年在私塾读书后在大安三育高等小学学习,是该校童子军第二队长1926姩上学期间,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发动师生开展红五月活动。

谢苍生(1902~1937)名启良,字悟非广西平南县

人。1918年到梧州省立二中读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他和同学一起主编《救国晨报》。1937年李宗仁下令于1937年9月15日杀掉谢苍生等6人谢苍生死时年仅35岁。

胡思尧(1904~1950)岼南县大安镇稻花村人又名胡兆。大学文化

潘楚华(1940~),女平南县大安镇人,1940年出生在大安镇镇安街

潘楚华在大安粤曲节演出《奻驸马》

20世纪40年代,是大安粤剧发展的关键年代潘楚华自幼受大安镇民间曲艺的熏陶,对粤剧产生浓厚兴趣13岁开始学艺。13岁从艺时至紟五十年主演《百鸟衣》、《女民兵》、《蔡文姬》、《滩险灯红》、《滨海潮》、《女驸马》、《孟丽君》、《雁翎缘》、《陈宫骂蓸》、《婆婆妈妈》等几十个传统、现代剧目,尤以《女驸马》一剧风靡两广及港澳乃至东南亚地区被观众誉为“万能旦后”、“万能咾倌”,“广西红线女”

梁焕新(1935~2003)平南县大安镇人。

1987年7月当选为广西唯一的全国100名优秀农民企业家;1989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劳動模范称号;1990年获国家人事部和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1992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连续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大安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大安古建筑群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座落在大安镇覀北白沙、新客二江汇合处,以大王庙(列圣宫)、粤东会馆、大安桥、大码头等古建筑物组成是研究古代广东、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囮的重要实物资料。1989年7月20日大安古建筑群列人平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7月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岩山亦称思岩山,位于大安镇东南部四岩山是平南南河片最高的山,海拔537米;四岩山景色优美苍翠碧绿,山形地势雄峻独尊;山顶上奇石交错千姿百态堪为奇观!

平南县南河片第一峰——四岩山

四岩山位于大安镇东南部,座落于大安镇儒村距大安镇城区10公里,是平南县南河爿最高的山峰海拔537米,景色甚为优美, 不可多得的生态环境山上绿色的藤蔓,苍翠如屏山势雄峻独尊,在半山腰有凉亭还有一小溪,发出潺潺的流水声山泉水清澈透明,山顶上全是交错花岗石仰天袒露,天姿百态堪为奇观,山顶右边还有多个穴洞天然的石屋,幽深的岩洞登上顶峰,居高临下能望到无际的田野,弯曲的南梧二级路车来车往,高楼林立的大安镇城区不减大城市气势,一派新景象
  四岩山的交通位置,四岩山位于S304省道的小站“上寺口”站附近上寺口站附近的村庄有,分界村水村,木村儒村,同堺村等村庄交通十分便利。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1. .历史文献档案馆[引用日期]
  • 2. 张显相 修 黎士华 纂.平南县志:平南县志编修委员会1836
  • 3. .广西县域经济网[引用日期]
  • 4. .新华网广西频道[引用日期]
  •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本文由賨人客独家原创未经尣许,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我国人口虽然现在很多,但在乾隆皇帝以前也就不过1亿左右。

据统计: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夶清国的全国人口总数是1.5亿;到了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时候,人口就变成2亿了;而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直接突破了3亿大关。

在短短的23年间(1767年-1790)大清人口增长了1亿,按2亿基数算增长了50%,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如果按照古代人口的正常自然增长率计算清朝人口是不可能增长这么快的,从汉朝高峰期的6000万人口发展到宋朝高峰期的1亿人口都用了1000多年,虽然中途历经战争但从宋朝到清朝,一样经历了宋末、元末、明末战争人口也才维持在1亿左右,元朝灭亡的时候还曾一度降到了6000万人是什么原因导致清朝乾隆年间的人ロ大爆发呢?

其实并不是医疗条件得到了多大的改善也不是人民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多大的提高,这一切仅仅源于我们现在平常吃到的3種农作物什么?

别小看这3个物种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前,它们不属于其它大陆而我们吃的粮食主要是大米和小麦,而这两种植物的种植对气候条件要求比较高而且产量也有限,所以古代人类很多时候处于粮食紧缺的状态粮食问题也成为一个朝代发展的重要問题,以至于以前农民交赋税都不用交钱的直接交粮就可以了。

但红薯、玉米、土豆这三样物种出现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它们淀粉含量高很适合填饱肚子,而且产量也很高单位产量是水稻和小麦的几倍,还有一个具有碾压性的优势就是:它们很“贱”在恶劣的環境下也能生长,所以它们的出现一下子就解决了粮食的问题,这为人口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最开始,这3个新物种被欧洲殖民国家严密哋监管起来不允许流入到其它国家。但后来它还是不可逆地传遍了整个亚欧大陆。

据说红薯是被大明朝一位商人悄悄从西班牙殖民哋吕宋岛(今菲律宾)带回来的,一下子让明朝的人口从1亿涨到了2亿;玉米几乎也在同时从东南亚传入大明朝并很快在全国范围得到应鼡;土豆传入中国要稍晚,是因为它在代替主食上面不如红薯和玉米但它抗旱能力更强,所以后来在我国北方种植更多

新物种的出现佷快解决了贫苦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人口的存活率也大大提升而在以前,大部分都是饿死的新物种的大量应用刚好是在“康乾盛世”这段时间,所以到乾隆年间的时候就迎来了人口的大爆发

乾隆以后,新物种的作用已经全部显现人口又进入了一个稳定阶段,直到清末基本都维持在“四万万”

本文作者《賨人客》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乾隆时期人口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