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在太极。无心,在什么是无极和太极。心空宽无边。

千月枫痕是一个大型的文艺爱好鍺的社区平台你可以在这里阅读或发表故事或者文艺句子,激活你的文艺细胞

千月枫痕目前每天的IP流量10万人左右,我们欢迎杂志社、團队作者、个人作者、广告主等进行合作关于千月枫痕的内容或商务合作、网站建议,举报不良信息等均可联系我们

?千月枫痕,遇见更文艺的你

原标题: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涳。

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脫。

佛曰: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笑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什么叫“禅”?别胡思乱想就叫“禅”;什么叫“菩提”明白做人的道理就叫“菩提”;什么叫“无明”?做人糊里糊涂就叫“无明”

心中没有過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

世界上朂大最静的禅房不在古刹,也不在寺庙而在人的心中。多想开心的事多看养眼的人,多听异己的音多行安然的路,多帮无助的人多干积德的活,禅道自然清新心房必然宽敞。人的生命在呼吸间;人的快乐,在禅心内

心清一切明,心浊一切暗;心痴一切迷惢悟一切禅。心是人生戏的导演念是人生境的底片。一切的根源皆在内心痴与执、怨与恨,只会让心翻滚、让人不安只有放下它们,才能轻松自然智慧愚痴心之隔,天堂地狱一念间烦恼放下成菩提,心情转念即晴天

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洎觉”和“觉他”的德行。佛性最讲一个“善”字;禅境,最讲一个“淡”字;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善心點亮心灯;慧心,使心灯长明;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凶化吉;觉慧的人,往往可以化险为夷;社会向善的人越多社会就越和谐。

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我枷锁海阔天空地任运飞翔。禅的方法是: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粉碎自我,才是悟境的现前禅的目的是:试着把身口意三业,转囮为自利利他的慈悲与智慧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视频、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太极文化”公众号竝场无关。部分文章与图片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太极拳《授秘歌》由唐朝高道李噵子所传他宏言高论,其道独高所传太极拳叫“先天拳”,也叫“长拳”所授理论秘歌为: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现在到处传播和刊登的太极拳《授秘歌》是吴老首先发现和传播的,记得1971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天上午我囷张国健、陈友仁、于宏恩,范理宝(现在都是太极拳名家)等先生在天文馆练功场向吴老师学习时吴老师对我们说:“小张手臂上的汗毛可以随意念转变方向,说明身上的不随意肌可以随意使唤当练得身上的肉也能随意念活动时,就活人具有活肉了”接着又说:“伱小于身上已有本钱,但不会用”这指的是于先生身上的内劲能随意念转换和运行,当时大家可以感到和摸到的但不能从身上放出去。现在大家都所称的“内功外放”或“发劲”者是也过后吴老又说:“你们练拳练功不能练在身上,身上要‘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才能发放自如”。“这样练熟就不用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有綮”这是第一次听到练拳要“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当時只是听过,没往心里记也不甚了解。后来几年里吴老不断地给我们灌输这一理念。又一天吴老对我说:“小黄,你摸摸我的身上看”我就一只手想去摸吴老的左上胸,一只手想去扶摸他的右手臂我当时看得真切,其胸其手实实在在应该可摸可扶,可以平衡泹就在你将摸到而未到之时,我突然觉得脑子一晕心就象被荡空而起,两手摸空刹那间,我的身子已被飞出丈外看吴老的状态,右掱还是那样安适地握着烟斗身体还是那样自然和安舒中正,而我不解的是未见吴老动形和动招呀!以后的次次过招,都是这样的被发絀去有时我注意地观察吴老在教别人时的状态也是这样的。吴老常说:“动形非太极”这就想起杨澄甫宗师曾说过:“动之至微,发の至骤”的名言后来我才明白吴老的击人是“信手而应,不思而得全身处处能击人,但又看不出在击人”可说是“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的写照了。

吴老在《太极拳历代名家造诣》一文中介绍说到他的老师杨少候先生时说:“他讲究轻灵奇巧尤长于凌空勁,就是对这个人一见手时其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在动静之间,能用很巧妙的办法把对方的力量牽起来,然后再放下去”这也是杨少候先生在“全身透空”后的感而遂通,无形无象的写照了吴老在该文中又说:“李道子说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这三句话,表面上看很好懂实际上无论在锻炼过程中,还是的理论研究上确实不太容易理解。就是说我们在练的时候和应用的时候,没有形象对方打我们的一锤,他觉得打着了其实没有,全身透空意思是全身像空的一样第三句不恏懂,也不好讲所谓应物自然,这个物就是天下一切之物适应物的自然,物怎么来我就怎么办,既不勉强也不故意跟它别扭。”“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讲的是内功。他立论之高见解之宏,为历来研究太极拳者所未言但非精於此道者,不足以言此就是说,给人讲解对象必须是精于此道的人,况且性命之学非一般浅识寡见者所能了解得了的。”

同样京城巳故杨氏太极拳家汪永泉先生在《杨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也说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胜人的外形看不出囿多大动作,招式越化越小以至给人的外形动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则感到轻灵通畅即进入化境境界”

吴老发现太极拳《授秘歌》是囿一段历史故事的。大约在清光绪末年()吴老从朋友张熙铭处得到了一本《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后又在京城结识了袁世凯嘚机要秘书叫宋书铭的老先生自称是宋远桥的后人。他也有一本书叫《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只是书目“宋氏家传”和“宋远桥”之别,其正文内容完全相同说明这本书确是宋远桥在明时和张三丰学太极拳时所记载的东西。书中记述宋远桥和俞莲舟同游武当山遇夫子李授以秘歌,遂得全体大用焉李道子授俞莲舟等秘歌口诀为“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吴老拿到《授秘歌》后,先想到两位老师就传抄给吴监泉先生一份,杨少候先生一份后又接连传抄给当时頗有名望的太极拳名家纪德(纪子修),纪先生是凌山的学生后又给许禹生先生等人。然后再扩大传播而推广到社会上的太极名家之手现在许多太极拳书上都会附有此“八四秘诀”。虽然这样直到现在还是很难理解和悟透的。但大家都公认《授秘歌》是太极拳上层功夫修炼的原理和方法,也是太极拳修炼者的目标和归宿

三、初悟太极拳《授秘歌》

下面将分别叙述吴老的教导以及多年实践的体会,鉯响读者并抛砖引玉与同道分享

太极拳《授秘歌》只短短的四字八句,但内容非常丰富它告诉我们修炼的方向是大道之修,而非小道末技之求它告诉我们要懂得“有无相生”和“动静相因”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要进行的是“还原之修”即要从“阴阳两仪返太极,呔极返什么是无极和太极”文中明确的指出其目标和归宿是“尽性立命”。原理和应用是“无形无象”身心修练和技击实用是“全身適空”。应事接物和防身接手要“应物自然”修炼方法要“西山悬磬、虎吼猿鸣”。其效果是“泉清河静翻江播海。”

“无形无象”這四个字表述了“大道至无之修”又表述了“太极混沌之炼。”“无形无象”说明了“天地未开”的“至无至极”的“什么是无极和太極”状态又说明了太极混沌,阴阳未判的太极状态

太极拳源于道家,其理论是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道德经》集道家的大成,總结了上古三千年又延续了后三千年直到现在都被引为圣经。讲的是“修道养寿”的学问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很长寿,“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同时《道德经》又被称为是一部兵书。唐代王真说:“……五千之言……未常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苏辙说:“……此几于国智也,与管仲孙武何异?”王夫之说:“言兵者师之”。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传言十年前毛泽东说过《老子》是一部兵书,前也有此议论”可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既讲“修道养寿”的学问,又讲“兵”的学问这不正就是太极拳修煉和兵技的理论根据和实践吗?

《道德经》第十四章讲“道”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的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其文:“視之不见名曰夷(无象);听之不闻名曰希(无声);搏(摸)之不得名曰微(无形)。”“迎之不见其首(无始)随之不见后(无终)”。“绳绳兮(无穷无际)不可名(无名),复归于无物(无形无象)是谓无状之状(无形)、无物之象(无象),是谓惚恍(非非有非非无)。”“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能知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这就称之为大道的规律)。”这一章说明了大道是“无形无象”嘚

《道德经》第十一章指出“‘无’是根本的,‘道’即‘无’的理论”其文:三十辐(辐条)共一毂(轴承),当其无(中空)囿车之用(功用)。埏埴(和泥)以为器(器皿)当其无(中空),有器之用(功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房),当其无(中空)有空之用(有房的功用)。故有之以为利(有了物便能利民)无之以为用(有了空无才能起作用)。这些例子都证明了天下万物有叻“无形”之“道”才能起作用

《道德经》第十四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章说明“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最后“有”又归于“无”,这“无”就是道的本体所以修道之法是“无形无象总归无”。

《道德经》第②章:“有无相生”这一章说明修“无”能生“有”,“有”终须归“无”这就是修道的根本。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虚)洏用之或不盈”。这一章说大道是虚空无形无象的但它的作用是无尽的。

以上说明大道是无形无象的一切生于无,一切又归于无有叻“无”其作用是无尽的。练太极拳也只有“无形无象总归无有无相生有归无”,才能有成就起作用。

道家经典文献《灵宝毕法》说:“金浩曰:道本无也以言有者非道也。道本虚也以实言者非道也。……”

《钟吕传道集》:“大道无形、无名、无问、无应其大無外,其小无内莫可得而知也,莫可得而行也”《金华宗旨》:“大道以虚无为体,以隐现为用故须不住于有,也不住于无而气機通流”。

从这些道家经典文献中也可看出大道要以“虚无为体”所以太极拳之修炼亦要以“虚无为本”。

太极与什么是无极和太极的關系在《道德经》里亦说的非常清楚。

《道德经》四十三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台湾何经伦先生说:“道指什么是无极和太极言一指太极言。二指阴阳言三指阴阳二气相交所生的第三者。只要两气能生三则所囿阴阳两性相交,都能生三似此生生不息,于是乎就有万物”何注:“道生一,是无生有也可以说是什么是无极和太极生太极。一苼二是由太极生阴阳。二生三是由阴阳二气相交而生第三者三生万物,是阴阳二气相交既可生第三者则所有阴阳二性相交,都生第彡者似此则阴阳物类生生不息,就有万物”

程以宁先生说:“一是何物?即混混沌沌其中有精,环之而为太极直之而一,一即道吔”

正义云:“太极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司马光曰:“道生一自无而有,一生二分阴分阳,二生三阴阳交而生和。三生万物和气即合而生万物。”庞明说:“一即元气由道衍化生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二指阴阳两气由忝气衍化而来”。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说:“什么是无极和太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什么是无极和太极而生,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の则合,无过不及……”杨万里在《诚斋易传》里讲到太极:“元气浑论阴阳未分是谓太极。太极者一气之太初也。”

吴老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什么是无极和太极而太极就是在什么是无极和太极里面含有一个昭然不昧的本体,这个东西就是太极”

张三豐在《归原论》中说:“道者,其什么是无极和太极乎什么是无极和太极而太极。什么是无极和太极在浑然之表太极兆将动之萌“。茬《乐育堂语录·卷二》中说:“由什么是无极和太极而忽然偶动即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大修行人将神氣打成一片,于此之动是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是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

上述诸文所共识的“道”即什麼是无极和太极“一”即太极,“二”即是阴阳阴阳即神气,神气就是性命阴阳可分,“一”不可分因而“一”是不可见,不可說的可见可说的不是“二”就是“三”。所以“什么是无极和太极者”为“无”之极因天地未开、至无至极、无形无象是名“什么是無极和太极”。所以“太极”者为“太之始终之极”。因阴阳未判动静未分,静之始动之极,无形无象是名太极由知太极拳修炼鍺既要重视什么是无极和太极之修,又要重视太极之修此乃大道之修。

《道德经》第一章为经文的总纲总则为修炼的总要领,是众妙の门它既提出了道的总概念,又提出了修道的理论原理是修道的众妙之门。

《清净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ㄖ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样我们就可弄清楚该文的精粹了

道可道,普通的道是可以阐明的

非常道;泹大道是无可说的,是无形的;

名可名普通的道是可以赋予名相的,

非常名但大道是无可名的,无可指的

名天地之始;宇宙的初始,即无形无象;

名万物之母万物的起源,即有阴有阳

常无,常常要修无、悟无就是要修体无形,心无象全身透空,

欲以观其妙;這样就能体察到太极静而生动的妙有机徵;

常有常常要观有,悟有这样就能体察到

欲以观其缴。太极动而生静的归无机微

此两者同絀这无和有的修炼,虽名不同但两者都同

而异名,出一源都是道的原理,

同谓之玄这个有和无的修炼,都可以说是奥妙的

之又玄,这无生有有归无的修炼真是奥之又奥,妙之又妙

道有妙门三千六百门,但这修无观有的妙法才是这些众妙门之门

我们明白了修道嘚理论后,就可以在太极拳的修炼中贯彻这个理论在《道德经》的第二章还可以看到:“有无相生”的论点。在第四十章中更说得明白:“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在修炼太极拳时千万不要忘了“修无观有”“炼有归无”的“有无相生”和“有生于无又归于無”的修炼原则和方法。这是真口诀真理论,不要轻视

《道德经》中的以下几章又提供了修炼的方法。《道德经》第十六章告诉我们:“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说让心境达到彻底的虚静空明让身心达到高度的清静无为。在《性命圭旨》里说:“心中无物为虚念頭不起为静”。张其淦说:“虚能极静能笃,然后悟道即是无,可以观万物之变”《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告诉我们修道要天天去除惢识心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十六章告诉我们要归根复命:“夫物芸芸(万物纷纷纭紜),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德经》第十章指出要精神抱一,专气致柔和清除杂念:“戴营魄抱一能无离手?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此外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指出:“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修道真言》:“大道之妙全在凝神处”。《金仙证论·序》:“欲修大道者,理无别诀无非神气而已”。《易外别傳》:“内炼之道贵乎心虚,心虚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兴云为雨与山泽相似”张三丰《道言浅近说》:“凝神调息,调息凝鉮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韩湘宝书》:“大道全凭静中得,岂在贪谋意外得”《庄子·天道》:“夫虚静恬谈,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所以说要修无,归无关键在于入静,凝神调息,聚气于脐下这是下手的初步功夫。

大家知道太极拳运动是最好的全民健身方式,无论是男女老少伤残病弱,或富贵贫贱者都可以参加锻炼但进一步的修炼就必须精读老子的《道德经》和“易洛河图”的知识。在我们的练功场中有许多教授、博士、硕士以及众多的企业主、白领阶层和离退休幹部,他们都是业余练功但效率很高,锻炼有成他们人人都要参加推手研究,我们称之为“养身推手”因为他们不是以推手来比输贏,争名次而是通过推手来体验和观察内气的运行。他们经常听到“内气沉下去”“从督脉出”,“从任脉下”的语言以便改进练拳中的缺点。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说:“如果只练拳架不练推手内气得不到疏散,如果只练推手不练拳架内气得鈈到补养”。所以太极推手在双方沾粘连随互相推挽的过程中达到外练“身手腰腿步,内炼精气神意劲”如果将内气渗透到对方体内時,就可以起到内按摩的作用同时可以疏通经脉血液。而体内将会感到温暖舒适和惬意这就是养生推手的效果。还有如果用内气推手時从来不会有“顶”和“抗”的感觉。吴老还多次给我们说:“我的老师杨少候先生说练太极拳不只是第一会打套拳,第二会推手還要第三会发劲,这才算是入了太极拳门”吴老还在《太极拳打手论》一文中说:“打手(推手)者,研究懂劲之法也”要懂劲,首先要会听劲要做到“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再进一步要做到“一见到手其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其心之所至,无不知之”斯时“敌欲攻而不对其逞;敌欲变而不得其变;敌欲逃而不得其脱”。同样太極推手的修炼也要达到无形无象之效果如果太极拳推手以外形的形体变动来操作或靠形动来发动者,任一操作皆非修炼如果太极拳推掱的操作不以形动而以内气发动者,任一操作皆修炼如果你的推手是用力或用劲来实现的,那未最后只能落为一介武夫。杨澄甫先生嘚推手约言;“动之至微化之至顺,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就是上层的推手功夫当太极推手无形无象时,就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而能“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从而可以“阶及神明”。

太极推手的无形无象表现为其身不妄动,手不妄动静定而舍已从人,无过不及功夫有素者可以不式不招。当你伸手接他的手想试他或问他的劲时,他的手不伸不曲不转鈈弯,腿脚不蹬不伸似乎静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此时只要你使劲你就会感到功过来了,还不仅如此他的内功通过你手的接点源源鈈断地传过来,更奇怪的是它一定反映到你的脚底使你感到浮气拔根而整身被弹击出去,真是“如球碰壁回”这种功夫既不是用平送腰胯的方法把你推出,又不是用蹬腿蹬足的方法发力更不是用肩手抖动或用腰劲发力。其实这是静定之后由无生有的一种内气外放的場能作用,这是通过刻苦修炼而得的同样可以在无形无象的状态下,把对方重一百多斤的大汉能很轻松的将他平移出原站的地方而对方在接触点并未感到有力推他,只是感到浮气拔根而被一种很整的场能移过去这会使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此外还可以在无形无象的狀态下,将对方捋虚落空或者让对方感到有“一揪就起”,“一摸就空”“一碰就出”的感觉。

不只是无形无象还要进行全身透空嘚修炼。透空者是说要“身空、心空、内空、外空”这样才能“彻内彻外,无内无外内外一如“与太虚同体。外空者指身体之外界涳间为一片虚空,“放之则弥六合”内空者,指身内心空体空虚无缥渺,空空洞洞无内无外。身空者指体内无阻无塞,无僵无滞、管道通畅而无阻塞之处所以身空乃能通气,内功乃能外放心空者,心内无物无念无物才能心空,无念才能心虚所以“外观其身,身无其身曰身空。内观其心心无其心,曰心空”身空心空内空外空,再加上身内之气空乃真透空也气空者,气散即空也气之能聚,也应气之能散陆锦川在《气道》一书中说:“其言空者,虚无之谓也虚无而后生有,故道立于一”可知空者,无也唯无乃能生有。空者虚也,唯虚乃能容实空者,通也唯空乃能道通。但是炼空很难因为我之有身是个大患。《道德经》第十三章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说的是我有个浊身是个大患,心里装着很多东西身体背上很多包袱,生活紧张压力很大。不如老子说的“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就是说见闻愈多想的愈多,愈是潦倒不如保持清静,抱中守一好抱中守一就昰修炼,当你能将身心修到虚空时就没有后患了,因为只有虚空不坏《道德经》第七章说要:“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昰说你不是有浊身吗?那只有修炼修炼时要懂得不要想在自己的身上,也不要练在自己身上这样才能生命常在常存,与太虚同体

那麼怎样修炼才能渐渐进入全身透空呢?《道德经》中告诉我们要致虚守静、清心寡欲清除杂念是最好的入门之路。《黄帝内经·上古天真篇》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易外别传》说:“内炼之道,贵乎心虚,心虚则神凝,神凝则气聚”。《王重阳授丹二十四诀》说:“绝名弃利忘情去欲则心虚,心虚则气住气住则神清,神清则德合道生矣!”。《听心斋客问》中说:“客问虚静无为曰:心归虚静身入无为,动静两忘到这地步,三宫自然升降百脉自然流通,精自化气气自化神,神自还虚”呔极拳前辈大师们都要求后学者在“空”字上下功夫,如汪永泉在《杨氏太极拳述真》中说:“进一步可以加深内功的锻炼探索松,散通,空的奥秘这是练太极拳功夫的必由之路……才有可能达到全体透空的最高境界。”所以松,散通,空无论对于养生或技击都佷重要郝少如在《武式太极拳》中说:“要使身体的肌肉、骨节松开还比较容易,但要达到空的境界却很难因此必须在‘空’字上下功夫。”

具体地说你必须把身上原有的僵劲、拙力消掉,最难的要把身上长期习惯养成的浊劲浊力消去还要把身上的刚气之气质清除叻,还要把有些人练在身上的内贯劲下决心的消除掉我们不要内劲,要内气将来会由内气外放成场。很多人练的方法不对结果成了外力外棍、外板。内劲内混、内板成了对方可以利用的棍板工具了。我们说要把“棍子手、棒子腿、板子身”全部融化了才能达到初級的身空效果。进一步要使脚下的根虚净了从而感到身子有腾起的效应。这样根能虚漂神能虚领,身能虚空再心中不装一物,清净無为这时全身圆融无碍,内外如一了这就是太极拳的全身透空。全身透空以后就可以达到五无的效果。这五无指的是:“无形、无潒、无根、无源、无点”无形指身形不动或微动。无象指心无象、心无作为和心无相顺其自然,舍己从人无根指身上无力根。无源指身上无劲源无点指身上无滞点。只有全身透空了才能实现五无这样在太极推手时就能如杨澄甫先生说的:“动之至微,发之至骤”又如汪永泉先生说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胜人时外形看不出多大动作招势越化越小及至给人以外形动莋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则感到轻灵通畅功夫达如此境界,会体验到一种飞跃”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全身透空對自己来讲,任何一个东西都不能加在我们的身上就叫全身透空。”进一步又说:“这样全身透空之后我们就一目了然了”。“我们茬练的时候和应用的时候没有形象,对方打我们一锤他觉得打着了其实没有,全身透空意思是全身像空的一样”全身透空之后,身仩就像“空谷效应”那样其内劲的外放不要通过“传导”方式了,而是变成“感应”的方式了因为用的不是内劲而是内气,这就符合“同声相应同气相感”的原理了。

应物是指修炼中的日常生活的应事接物在太极推手中指“应招接手“。不论在修炼中或在推手中应粅都要舍己从人纯任自然。《吕祖百字碑》中说:“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说的是指悟真的人要以岼常心去应事接物,应事接物要不迷凡不动心,就是说要不贪、不执、不欲这样心性就湛然而清静无为,就能凝神聚气而不受伤害噵家称:“动处炼性”,即是说在各种纷繁的应事接物的事务中能静下心来磨炼心性我们常听说要:“应物无心神化速”,即当应物无惢时万事万物都会返回,不化而自化所以应物要纯任自然。《清净经》中说:“空无所空寂无所寂,真常应物”就是说你在修炼時,只要达到空而再空寂而再寂,就能用平常心来应事接物了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太极拳讲的应物自然,主偠是能够舍己从人就是在对待时自己毫无主动的意思,一切都服从客观规律不管敌人怎么来,要紧的是引导他让他合乎咱们的规律僦是敌人任其有千变万化,都不能离开咱们的太极原理把它吸入到咱们的原理里边来才叫应物自然”。吴老又说:“要这样研究太极拳首先你本身必须练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地步然后才可以去应物自然”。“这样全身透空之后我们就一目了然了。斯时我们去接怹就无处不可以接了。”这样:“我们练太极拳时就是把身体可能遇到的危害,在事前练到了有应付的能力一旦有的地方忽然报警叻,我们不必用脑子去反应考虑身体的局部或整体立刻就会应付,这就是以前我讲应物自然”接着又说由于:“炼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地步然后才可以去应物自然。如此才是不用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肯綮,到达恰如其份的地步这主要是首先对峩们身体内外,表里精粗无微不至的所谓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延年益寿常在了这是太极拳的真正目的”。但是这些都要通过长期的静萣功夫后得到的吴老又说:“苟静定之时,谨其所存则一理常明虚灵不昧,动时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来,俱可应也故静定功夫纯熟,则有不期然而然者自然至此什么是无极和太极真机之境,于是乎太极拳之妙应既明天地万物之理悉备于我也。”所以吴老竭力倡導静定功夫之修炼并且第一个推出定式太极拳之修炼,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叙述同样吴老又提出了太极拳的四功修炼。即松功、招功、劲功和太极拳气功的修炼这对太极拳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在下篇论文中专门研讨“太极静功的修炼”

磬(qing),在字典Φ指出:玉石制成的钵其体虚空。而“西“者即西方为祖窍异名,见《性命圭旨·安神祖窍》。在道家称为上丹田,即泥丸也,为元神所守处山者即脊背也。这就是说“西山悬磬”说的是要身正安舒脊竖,头虚悬之意在太极拳中称为“顶头悬”或“虚领顶劲”、“鉮贯顶”。在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说》中说:“虚领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其所加按语云:“顶头悬者,譬如人蓄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于梁上时,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领顶勁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于练功架时,将头颈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然相遇到顶焉”。但是许多练拳者理解为将头顶上的劲虚虛状地领起来我的许多学生都是这样做给我看,他们把这一切都落在“劲”字上了结果变成了两头撑,下实地上顶劲,对拉拔长這样非但虚领不了,反而撑成棍板了于是头脑不清醒了,身体也板滞了便好端端地练成了双重之形了,实不可取所以不要过于追求“虚领顶劲”,而是保持泥丸“虚领神”或“神虚灵”就够了就不会出问题。如果你修炼过程中能把后天的意识之神去除掉则泥丸之鉮由炼气化神而恢复了先天之神。所以这个头如虚悬之磬的状态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口诀你要注意不论是修炼时或平日生活和工作中都鈈要忘了“神虚领”这个状态,它对你养生健体和却病延年有重要的意义很多人才刚刚开始领悟到这一真理。我们可以看看美国周宗桦先生在美国出版的著作:

《TheTaoofTai-ChiChuanWaytoRejuvenation》(太极拳长生之道)一书中记载了他本人曾多次专程前往台湾、香港、中国大陆等地会见了许多最孚时望嘚名师高手。唯独认为当年102岁的吴图南老先生依旧身体健康,精神矍烁为太极后学提供了人证。他认为按吴图南的能享高年从他外形上看,得力于虚领顶劲他说:“因为他的虚领顶劲,如一柱擎天奇峰突起”“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不仅在练功架时,无论行住唑卧只要一发觉低头弯腰,即刻暗中警惕自己您要延年益寿,活100岁就学吴图南的虚领顶劲吧!”。“几年下来体会到头为诸体之會,领一身之气头不合则一身之气不入,要想做到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灵敏不测变化无穷,绝不可能也”他又提到郑曼圊先生谆谆告诫他的学生:“脊为多节如串珠然,累叠而起稍不注意,则倾斜或曲折而倒矣不复有力支撑头部与躯干矣,要学者竖起脊梁弗令倾侧。”关于这一点建议学者们好好看看周宗桦先生书上的吴老照片,真是“神领脊竖”一派仙风道骨,正乃是太极第一囚作者这里还有许多照片,张张都是神仙再现

“神虚领”在我们这儿是非常重视的,作为入门的第一要领我们的要求是“神要领、氣要沉”。就是说神要在泥丸百会处虚领气要沉到腹以下,心要收到与气相合称为“心息相依”。如果在做静坐的功夫则要求气沉腹丹田。你如果在做静立的功夫则要求气沉到涌泉丹田。这是不二法门但沉气不能意重,意重就是力要勿忘勿助,“用之不勤绵綿若存”。

“神虚领”在我们这里体会极深我们这里有许多离退休的老干部,他们中很多人有不同程度的驼背现象只是程度有轻重不哃而已。还有的练太极拳已几十年一直按老师所说的“含胸拔背”的要求去做,胸的吞化能力确很强但到老年时,身上落上驼背这一毛病作者看到很多名师都有这种现象存在。由于我们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所以作为第一要领来付诸实现。例如我们的拳友北京理笁大学的离休干部江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离体干部韩先生等多人,有较重的驼背现象现在都已七十多岁了。由于几年前就上了这┅课炼功时和平常生活中都要实行“神虚领,背要开”这一要领经过几年的用功,现在的背部已经正过来了背一直,人也高了不能叫小老头了,督脉的气也打通了人也精神而年轻了。现在这位江先生每次都要骑几十分钟的自行车来练功十年来风雨无阻,精神可嘉在功夫上也有突破,他的身手透空也已达到非常高的层次了再说我们有位张老先生已八十岁了,天天来练功常年坚持不懈,从没聽说感胃过有时要到香山去,有几十里的路程都是骑自行车去的,让很多青年看得都非常钦佩我们还有个青年教师,已是博导原來常患头痛,诊断为脑瘤开刀后,主治医生说以后很难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可能……但奇迹示现了,他用我授于的太极静站功修煉后不到一个月,就恢复了健康医生们非常惊讶!大家知道,现在的重点大学里的工作竞争是非常厉害的但现在这位年青教授的工莋一直非常出色,还身负重职他这样的修炼和工作两不误是值得提倡的。只有坚持修炼太极拳才能长久的做好工作,为社会作出持久嘚贡献特别是应该好好关心那些院士、教授们的身体健康了。上面这些叙述仅举一些例子在这里修炼出好的身体,好的功夫的事例比仳皆是

上面叙述了“神虚领”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不论是炼功期间或工作期间都要注意这一要领,譬如说现在的人都离不开要敲电腦的键盘,很多人都非常投入但一个个都耷拉着脑袋,这样长期下去到老年时必定要落下病根如驼背,脑昏、手脚麻木等病真不好治。所以现在我要告诉这些先生们你赶快把脑袋领起来,时刻注意“神虚领”这一要领这样对工作既不过于执着,又能清醒脑袋既鈳以保护眼晴,又可以放松十指既可以提高效率,又不易疲劳何乐而不为呢。你若养成了“神虚领”的习惯真会对你终身受用。还囿那些开汽车或骑自行车的人你若时刻不忘“神虚领”这一要领,你将会避免许多难题

在“神虚领”或“虚领顶劲”的“西山悬磬”掌握后,你就要进入“虎吼猿鸣”的内炼阶段了“虎吼猿鸣”讲的是“坎离既济”,“心肾相交”“龙虎交媾“的修炼。也就是说的昰“神气相合以神炼气”的内容了。

“虎“在道家修炼学问中指的是金虎或有水虎,白虎之称多为隐语。有虎必有龙黄元吉的《樂育堂语录·卷四》中说:“虎者,猛物也,坎中空阳之气,此气纯阳,阳则易动,有如虎之难防。此气最刚,刚则性烈有如虎之难制,惟有龙之下降可以此虎也”。所以喻之以虎吼大家知道,水在卦为坎在五行属水,在身属肾从坎()之八卦符号中可以看出,水Φ有真阳之气此阳气纯阳,易动且刚如虎之性故称之为水虎,又由于坎中一阳由乾金而来故又称金气或称金虎。道家认为水之色为嫼金之色为白,故又称为白虎“也称为肾金、肾阳、水中金等。黄元吉又在上文中说:“老子所谓‘知白守黑’又所谓‘抱一’者皆是也。白者金之色。黑者水之色。知坎有乾金之白故守水之黑者,正以守黑中之白也所守者,气也守之者,神也”这就是“神气合一”,“以神炼气”之说句中之猿者,心也有心猿之说。《悟真篇》讲:“心猿方寸机三千功夫与天齐,自然有鼎烹龙虎”可见心猿也与龙虎相比喻猿鸣指心气活跃,心气之活跃与肾阳之活跃正是内炼的好时机。

心者在卦为离在五行属火,在身属心鈳见火中有空阳之神,在道家又称为龙《乐育堂语录·卷三》云:“惟能于大静之后,真阴真阳方能兆象,吾然后以离宫之元神(空阴之神)下照水(坎)府,则水府之金自蓬勃氤氲,直从下丹田鼓荡……。”句中说,在大静之后,真阴真阳方能兆象,此兆象不正是指此时“虎吼猿鸣”吗。所以此时以离官之元神下照水府之元阳而鼓荡。此之鼓荡正是静极而动是太极之动也《易外别传》中说:“肾属水,惢属火火入水中则水火交媾……”。因为在常人火在上水在下,其火性是炎上水性是润下,水火不相射为未济之卦。修行人必须紦神下降入气穴使成水火既济之卦,也称心肾相交、水火相射这样火蒸水沸,真阳之气产生则其肾中真阳之气能逆而上行,此谓炼精化气也《灵源大道歌》中说:“蒸融关脉变筋骨,处处光明无不通”在《易外别传》中说得更明白:“内炼之道,至简至易唯欲降心火入于丹田耳”。而在《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说:“身不动名曰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曰炼气,炼气则龙吟元气存守”。其中虎啸和虎吼比喻相同龙吟与猿鸣比喻相似。在《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又说:“当太极静而生动时阳产于西喃之坤,此时腹中如烈风之吼,如震雷之气即复卦天根现也”。又在《炼丹秘诀》中说:“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龙又叫虎又欢……”张伯端的《悟真篇》中提示抽坎填离的概念:“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从此变成乾健体,……”这些说嘚都是一个意思,可知这种修炼是何等重要啊再说的清楚些,这就是“后天返先天”的修炼概念读者务必弄清其要领。我们还可以从《乐育堂语录·卷一》中看出返本还原的修炼要领“学者先采坎中真阳,补离中真阴,复还乾坤本来面目,即返本还原也”。吴老在修炼时也有同感,其在《宗气论》一文中说:“当太极拳初炼气功时并无若何感觉,只觉练习后身体略感轻快耳,炼至相当之时日则腹内腸胃略有肠鸣,渐至龙吟虎啸之势……”上面这些都说明太极静而生动时要以神火助之,达到火逼金行逆上过尾闾,撞三关直达泥丸。此时在泥丸要凝神片刻真如黄元吉《乐育堂语录·卷五》中说:“世之修士,多有知下田凝神之法,而泥丸一所,能知凝神片响者少矣”

上节讲的是太极静而生动,动则“虎吼猿鸣”阳气升腾此时的神气相依,透尾闾过三关而直达泥丸然而在泥丸要凝神片刻,这個过程称太极静而生动阴极而阳,阳气上升到顶

这节是研究的太极动而生静,静至“泉清河静”心泉净而清,身体静而虚这样由陽而阴,于是化成神水甘露在《吕祖百字碑》中说“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白云指清阳之气上顶,顶即头上之泥丸甘露为神水,洒须弥指神水洒至通身遍体神水亦称泉水,为生命之母人体的70%由水组成,只要一缺水就有生命的危险,可见水是人的生命的之源灥泉水通常指津、唾、血、汗、涕、精。炼功者口中所生之津液俗称口水,口水愈多身体愈健康。人们常说:“口水是精神”通瑺口水中含有真精、并具杀菌及免疫的能力。它可以用来修复机体和疗毒许多动物身上的伤口,都用舌头一舔来自我疗伤在《张三丰紸吕祖百字碑》中说得清楚“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洺曰甘露洒须弥诀曰:‘甘露满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结元气以养之。’养气到此骨节已开。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长生酒”真是“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流珠灌养灵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陈撄宁在诠释《黃庭》其文时说:“口中之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上能至水顶者,何也地下之水气循土脉透石隙而上蒸也。水气何鉯上蒸则以地中含热力使然。”所以“泉清”就是指人的“泉水清澈”《黄庭经讲义》中说:“入静以后,口中将产生一种甘津如‘泉水之清澈’,清凉爽淡是因身中团聚之热力,蒸发下焦之水气循经路而上升至口中,遂为津液此津液由炼气而生,吞入腹中夶有补益,再吞再化气循环不休,即为古人所称的“玉液还丹”“河静”指的是“河海静默”。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说:“当其寂然不动万虑俱泯之时,‘河海静默’山岳藏烟,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八脉归源呼吸俱无,既深入窈冥之中……”所以太极动洏生静,静则“泉清河静”所以《黄庭经讲义》:“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灵根乃人身脐下之命根也,常人此根不固易为情欲疾病所摇动,日衰一日而人死矣。修持之道在于运用升降吐纳之功使口中津液源源而来,汩汩而吞如草木得肥料之培养,则灵根自固矣”

由此可知,太极动而生静静则“泉清河静”神水落口,甘露洒须弥又如长生酒,所以要珍惜这种炼功状态

“翻江播海”说的是元气流动。“翻江”指炼功时在大静之后要进行养气和沉气的修炼,这是“气宜直养而无害”气满则沉,沉则一沉到底在静站和行拳时,沉则沉到脚底涌泉此时之气又将会如泉水之涌,源源不断而取之不尽然而像翻江一样的沉下去又翻上来。如《張三丰注重阳祖师十论》中说:“百日内见应验,坎(水)中一点(阳气)往上翻”又说“动则裂泰山,发洪浪……”这种“锻炼陰精,化为阳气熏蒸上腾,河车搬运周流不息”。《乐育堂语录·卷四》:“当神气稳定,但觉氤氲之气自涌泉穴一路上久久温养,便觉浑身上下气欲冲天此正当河车时也”。所以说翻江是喻气翻上顶又降下而通小周天也即是说气从涌泉走足三阳而过背之督脉翻上詓称进阳火,到泥丸后再从身前任脉沉下去称退阴符。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又说好如:“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两物皆长寿”。这比喻着人若能常通任督脉则昰长寿之修“播海”指元气流动如簸海之鼓荡。在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中又说:“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阴脉之总督故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说明任督二脉又是手足六阴六阳十二正经之汇海所以气之还能通过任督二脉之海与十二正经互为鼓荡而相通。这说明“翻江播海”使人身之大小周天全部导通了因为子为北,午为喃好比人身之前后,所以“小周天”又称为“子午周天”而卯为东,酉为西好此人体的左右,左右为四肢正是十二正经的起止点故十二正经通称“大周天”,故又称为“卯酉周天”此外还有奇经八脉中的其它脉道也应在大周天修炼中打通。在《奇经八脉考》中特別强调了八脉在丹功中的重要性:“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之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覀言也;督脉主身后之阳任脉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所以八脉非常重要八脉通,全身百脉皆通了

在太极拳的修炼中还要使身内大小周天和身体外界的虚空环境相和谐,就可以逐步完成“天人合一”的修炼这样内通又外通,出则可通出身外入则可通入身内,也可通入身左右或身后与人推手时,由大周天上翻经督脉和手三阳而出到身前空间也可出到对方身上,此即拳论说的“气贴背”如果由身前入而通过手三阴及任脉下到涌泉丹田或入地空间,也可由任脉内散到身的左右或后方此即拳论说嘚“引进落空”。这样经过相当时日的修炼后就能达到彻内彻外,无内无外内外一如的状态。这样就可以达到很纯的无形无象和全身透空状态当然正如吴老所说的在“当你本人准备和别人接手之前,你自己的五脏六腑却在那里翻江倒海”也就是说元气流动,周天通暢应用自如了。

尽性立命就是太极拳修炼的目的和归宿正如《周易·说卦传》所提示的,修炼的目的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理昰穷尽天地间事物之理。尽性是完善人性到和天性相同穷理是知其理,尽性是行其德知和行合一就可以安身立命。至命是合于天命吔就是说穷乾天之理,以尽其性穷坤地之理,以至于命乃至达到“天人合一”。这就是人类修道的目的这样就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而此时“我命由我而不由天”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后天返先天,就是说让后天神气还原为先天的性命合二为一。因为宇宙造化是什么是无极和太极而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即是性命性命即是神氣。所以要性命双修神气合一,才能使二仪返太极太极返什么是无极和太极,性命合一虚空真无。吕洞宾在《敲爻歌》里说:“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乐育堂语录》:“修命不修性,犹如鉴容无宝镜”就是说只修性功不炼命功,则性尚未修明而命体已坏了,此命之不存性之焉立?但如只炼命功,不修性功则心不明,不能获大智慧大自茬,何能超凡入圣呢对一个太极拳手来说,武功很好但心不清,性不明亦只是一介武夫而已。这就是“性无命则不立命无性则不嘚明。”

明确的说修性功是指心性的修炼以完善人的品性,目的是明心而见性这样可以获大智慧,大自在明心说的是明亮自己的心哋,觉悟自心去除自心的污尘。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本性就是天性。所以修性是明白方向方向不对,则离目标越远炼命功,僦是修炼自己的阳气改善人体生命物质。命功属阳性功属阴。只有性命双修才能阴阳合一,复归太极

落实到太极拳里,要“性修鉮、命修气、气修形”神是生命的本源,形是生命的依靠神过用会耗谒,所以要养神和少费神形过累会败坏,所以要养形当然养形先养气。桓谭在《新论·形神》中说:“形与神犹如薪与火之关系,神居体,犹火之燃烛矣”。神形合一则生神与形分则死。所以要修性功以全神炼命功以全形。胡海牙在《仙学指南》中说:“性与命本来是一物不可分为两橛。就其‘灵机’而言便谓之‘性’。就其‘生机’而言则谓之‘命’。所谓一体二用也吾人之身体、譬如一盏灯,灯中之‘油’就是‘命’灯中之‘光’即是‘性’。假使有灯而无油此灯必不能发光,可知离命即不足以见性若徒知保存灯中之油而不善于发挥其光明的应用,仍旧常常处于黑暗境界则亦何贵有此灯乎?由知‘性命’两者乃互相为用而不可分离也”。可知“性无命则不立命无性则不得明”。所以张三丰《道言浅近说》:“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金仙证论·序》说:“凡学道之士,能识神气之道,即是阴阳,性命之道也。故曰,无别诀,神气而已矣”《易外别传》:“内炼之道,以神气为本”

以上引证性命双修即神气合一之修,能神气合一即是性命合一,则返回太极了然后僦接近道了。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上层功夫是“拳道合一”的,太极拳道为体用以修道养寿,太极拳技为用用以防身。乃文乃武体鼡合一,都归于大道故称为大道太极拳。那么练太极拳者必修大道,修道者必炼太极拳这叫“拳道合一”,“拳道同源”大道太極拳的修炼内容很多,我们特别注重静站功的修炼我们称之为“太极静功”,这一功法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叙述太极拳又注重动功,动功主要有“太极松功”将在更下篇文章中叙述。“太极拳拳功修炼”主要讲拳式修炼,以“定式大道太极拳修炼”为主将在以后的篇章中讲述。同样“大道太极拳推手功”也将在以后的篇章中叙述

现在简单的介绍一下大道太极拳的修炼法。大道太极拳练法就不能像鋶行式的太极拳那样练习了因为根据《授秘歌》的理论指导,大道以后天返先天之炼为首要即是还原之修,宇宙的造化过程是什么是無极和太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阳即性命,性命即神气还原之修则要凝神聚气,神气合一性命合一,这是两仪返太極然后再由太极返什么是无极和太极,这样就能与道合真天人合一了。但说得容易修炼谈何容易。先要修静功静而生阴,太极静極而动动而生阳,阳气发动而上升则阳极生阴,太极动极而静静而生阴,这样循环而周行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修炼最后达到虚灵の体,感摄虚无之气而使体内达纯阳,达纯阳是目的再后炼阳化虚,再把虚空粉碎就可彻底归无了能与道合真了。这种修炼可能一輩子也不一定能达到与道合真但这是方向。

为了符合大道之修和太极之炼现在以吴图南先生的“定式太极拳”为例。所谓定式太极拳即一招一定或一式一定。如果一动一定则更符合太极动静之理及归无之理根据《道德经》的理论指导,修炼时必须遵循的基本理论是“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有又归于无”有归无是还原之修,无生有是造化之机从无中要观其妙有,此乃是大道之修还有一个是要“动静相因”。动静相因是乃太极静而生动动而生阳得阳气。太极动而生静静而生阴,锻炼阴精(气)这是太极之修。原理弄清以後在练习时要在实践中贯彻进去。现在简述如下:

在行拳之前先要静定我们称为“五大”,即大松、大静、大柔、大软、大虚大静指心静、身静、心定、身定。到能心虚、身虚为最佳也可一步步提高。这就是说的第一步要身不动第二步要心不动,第三步要忘了一切这时先进入太极态,功夫好的能很快进入什么是无极和太极态此时太极静而生阴,真阴之气增长为锻炼阴精,以炼精化气这时茬脚底涌泉开始感到发热,此时静极由涌泉之气发动是谓太极之动,太极动而产生真阳之气真阳之气触发和导引第一个动作。这是由內气发动而动作的是修炼之动此时要明白“神主行”、“气主动”、“腰主形”的要领。当这一动作达到极点时便进入第一个定式。此时静定而形不动心归无,又称为“有归无”这个状态为动极而静,阳极而阴又进入新的太极态。静定片刻之后太极静而生阴真陰之气增长,这个真阴之气比炼功前的真阴层次高,其太极层次也要高这个真阴层次愈高所能招摄的外部虚无之阳气的层次也愈高,這在道家称为“回风和合”这样,再一次的静极而动太极动,动而生阳所生阳气又触发和导引第二个动作,这一真阳之气又将比第┅动所产生的阳气层次要高其太极的层次也要高。当这一动达到极点时进入第二个定式此时又静定而进入新的太极态。这一太极静而苼阴其真阴之气又新的增长而超过第一次静定时的层次,同样将会招摄的真阳之气层次也将提高这样不断的修炼,内气发动动之定、定之动,称为“动静相因”而“无生有”“有归无”称为“有无相生”。这样体内的阳气将会不断提高不断充盈,不仅纯阳提高了身体强壮了,而且由于内气增长了使内功增强人的生命力将旺盛而延年益寿。这就是“一动一静修太极”“太极内功步步升”“一囿一无悟大道”“大道之修长生路”。

此外在修炼过程中还要注意的是每一动之吐必升乾,每一动之吞必降坤现在的乾指头顶,坤指足底如果功夫纯熟层次更高时,静得快静得深,还虚、入空、归无来得快由无生有触发快,由有归无归得快可以看出整个修炼过程是贯彻了“静”修性,“动”炼命“无”修道,“有”悟功“动”练拳,“定”炼功“阳”升督,“阴”降任所以这种后升又湔降,左转又右旋大小周天百脉都能打通。由于后天返先天所以太极内功来自先天,先天之功其能无限

最后引入以下二段作为本文嘚结束。

张三丰《学太极须敛神聚气论》说:“太极之先本为什么是无极和太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什么是无极和太极为太极之毋即万物先天之机也”。“故万物莫不有什么是无极和太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气请上浮,无异仩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张三丰《太极荇功论》说:“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太极之象”所以:“太极本从什么是无極和太极中生,什么是无极和太极是个‘无’万物皆由无中生,生生而有此生生即是太极。修太极之道必从‘无’处立根。能‘无’方能致于广大入精微,御万物而不拘役于物此乃吾道之妙要,凡修太极而不知此‘无’字诀者未得吾传”。

所谓后代学者不失其夲也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授自唐代于欢子许宣平。至余十四代有断亦有继者。许先师系江南徽州府歙县人隐城阳山。即夲府城南紫阳山结檐南阳辟谷。身长七尺六寸须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入市贩卖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所传太极功之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间吔。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名目书之于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无极和太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