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家人的两囗子过性生活,有钟天华违返什么党性佛法吗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佛经故事(九)》文学名著读本.pdf 10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佛 经 故 事
黄兵明 主编
北京银冠电子出版有限公司
◎韦提希夫人 1
◎乐音老母 3
◎温静文妻 5
◎张夫人 7
◎张太宜人 9
◎杨选一妻 10
◎吴氏女 11
◎卢氏 12
◎费氏 13
◎李氏 14
◎陈妪 15
◎张寡妇 15
◎陆寡妇 15
◎杨氏 16
◎徐太宜人 16
◎余氏 17
◎王氏 18
◎朱氏 19
◎王氏 20
◎荆王夫人王氏 20
◎蔡氏 22
◎冯氏 22
◎陆氏 22
◎周妙聪 23
◎秦净坚 23
◎郑净安 23
◎秦净乐 24
◎袁氏 24
◎陈妪 25
◎黄氏 25
◎王氏 25
◎孙氏 25
◎李氏 26
◎王氏 27
◎盛氏 27
◎沈氏 28
◎翁婆 28
◎裴氏 28
◎孟氏 29
◎梁氏 29
◎陈氏 29
◎陈氏 30
◎胡氏 30
◎孙氏 30
◎郭氏 31
◎周婆 31
◎龚氏 31
◎锺婆 32
◎猎人钩葛的今世和前生 32
◎回忆前世 35
◎不昧因果 36
◎救人即救己 37
◎真赛 39
◎农民与暴君 40
◎朗昂姑娘 40
◎金翅鸟 41
◎不开口的姑娘 41
◎什么是得道圣人 42
◎转世为牛 43
◎弟子众多不一定是圣者 44
◎相貌庄严亦不等于成就 45
◎实修实证 46
◎恶人求佛 47
◎丑闻 49
◎狐狸与吊桶 50
◎ 吸乾海水的人 52
◎死刑犯的逃生 56
◎人学猴子打坐 60
◎修行者求雨 63
◎寡欲知足 65
◎信佛不论时节 66
◎佛像俯首 71
◎ 曲女城法会 73
◎佛子受鞭 76
◎世亲偷法 81
◎兄弟相传 84
◎提婆之死 88
◎天狗之论 91
◎重击犍椎 93
◎韦提希夫人
韦提希是印度摩竭提国的国王频婆娑罗的王后,
他们的儿子叫阿阇世。由于阿阇世太子听从恶友调达
的话,把父王关在七重室内,不准任何臣子前往探问。
王后韦提希对国王很恭敬,于是她洗过澡之后,
用酥油、蜂蜜和了面,涂在身上。又把璎珞中空之处,
盛满了葡萄汁。和国王见面时,把这些饮食给国王享
用,国王因此而没有饿死。阿阇世知道这件事之后,
就拿了锋利的剑要杀害母亲。因为两位大臣的劝谏,
才未杀母。于是就把母后囚禁在深宫之中,不准她出
来。被囚禁的韦提希,十分忧愁憔悴。她向着遥远的
耆阇崛山,礼拜佛陀说:‘如来世尊,您以前常常派
遣侍者阿难来慰问我。我现在如此的忧伤,如来世尊
您的威德重,我没有福报得以见到您,希望您能派遣
目连尊者及阿难来见我。’说完这话时,王后泪如雨
下,不停的向佛陀遥遥顶礼。
这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道王后的心事,于是就
派大目犍连及阿难,从空中飞去王宫,佛陀自己则在
耆阇崛山消失,在王宫出现。
正在礼佛的韦提希,一抬头就见到释迦牟尼佛身
发出紫金色的光,坐在百宝庄严的莲华上,目连在左
边侍立,阿难在右边侍立。保护世间众生的忉利天及
梵天诸天,都在空中散天华,供养佛陀。
于是韦提希哭着向佛陀说:‘世尊,我宿世犯了
什么罪,会生出这样一个逆子?希望世尊告诉我,有
那些没有忧愁烦恼的地方,我想生到那儿去。我不想
再在这个五浊恶世的阎浮提了,这里充满了地狱、饿
鬼及畜生等众生,不善良的人到处都是。我希望将来,
再也听不到丑恶的声音,见不到凶恶的人。我现在向
佛陀哀求忏悔,希望像太阳般的佛陀,教我观想清净
的地方。’
这时世尊的两眉之间,放出了金色的光芒,遍照
十方无量的世界。金色光芒最后停住在佛顶上,化成
一座金台。而十方诸佛清净微妙的国土,都在金台中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回忆里的那个人)
(猪是的念来过倒)
第三方登录:】 浏览:663次
  故事说法--出家篇  一、鸟窠和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话现在已经变成佛家的口头禅,谁都会说。不但现在人会说,古人也会讲。在唐朝时代,白居易遇见鸟窠和尚。这位法师何以叫做“鸟窠”?他是个老修行人,万缘放下。他在树上搭个小篷,像鸟窝一样,住在树上,生活多简单!那时白居易是杭州太守(如同现在的市长),遇到鸟窠和尚,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教?鸟窠和尚就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这些话三岁小孩都会说。鸟窠和尚回答,“三岁小孩虽能说,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听了之后,想想很有道理。做到非常重要,关系我们的前途,我们的来生是果报,今生是花报。换言之,不但关系来生,也关系现前,现前可以趋吉避凶。  --------------------------------------------------------------------------------  二、四百天没有睡觉  中国长春有一位常慧法师,她念佛已经四百多天没有睡觉,完全依照夏莲居老居士《无量寿经》会集本修学,我邀请她来新加坡念佛堂为大家做个榜样。我们看她的行持,最低限度得“念佛三昧”。她今年六十五岁,声音像三、四十岁的人,身体轻飘飘的。她所修的念佛法门,就是《华严经》吉祥云比丘所传的“佛立三昧”,她是绕佛经行,不坐不躺,四百多天,一天吃一餐,身心清净,一个妄想都没有。她能做得到,任何人也都能做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妄念太多,有妄念,身体是沈重的;没有妄念,身体是轻的。所以,一定要真干,不要自欺欺人,这个最重要。  --------------------------------------------------------------------------------  三、拜佛消业障  谁是真正有福之人?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个人有福报。对自己要严格,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如果烦恼习气深重,古德教我们用拜佛忏悔的方法消除业障,万缘放下,每天礼佛三千拜,这个方法有效。古人用这种方法,三年业障消除,智慧现前,比比皆是。我在初学佛时,忏云法师也教我这个方法。那时我跟他一起住茅篷,我在茅篷住了五个半月,他老人家拜的速度很慢,每天拜佛三百拜。我每天八百拜。有一位达宗法师,每天一千二百拜。我们拜佛的时间分三次,凌晨三点起来,拜到五点;中午吃过午饭,经行回来之后,拜佛一个小时;晚上吃完晚饭,六点拜到八点。九点休息,凌晨两点起床,生活非常有规律。拜佛确实能够忏除业障。  (节录自《太上感应篇》19-12-209)  --------------------------------------------------------------------------------  四、虚云老和尚入定  虚云老和尚是禅宗的祖师,有相当的禅定功夫。他常常打坐,一坐就是十天半个月,出定后觉得才几分钟。我们知道虚云老和尚生活很清苦,有一年过年时,他在自己的小茅篷里煮芋头,一边煮,一边打坐。有人到茅篷来看老和尚,向他拜年,看到他入定,就拿引磬在他耳朵边轻敲一下,请老和尚出定。出定后看到有人来,老和尚就说:“你们来得正好,我刚刚煮芋头,大家一起吃。”结果一看,芋头都长毛了。他们说:“年早就过了。”老和尚说:“不会吧!我觉得才十几分钟。”他在定中感觉十几分钟,实际上过了二十多天。虚云老和尚常常一入定就是很多天,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  有一次在黄昏时,老和尚走路回自己的茅篷,因为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老人家年岁大了,就一个人慢慢走,走到半路遇到两位出家人,彼此都认识。这两位出家人手上拿着灯笼,看到老和尚就问:“老法师,天这么黑,你还一个人走路!”老和尚一直走,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所以永远保持光明,他没有感觉到天暗了。经他们一提,他愣了一下,一刹那天立刻就黑了。所以,天空的黑暗不是真的,是妄想、分别、执着造成的,老和尚没有分别执着,所以他的天空永远是明亮的。  佛经上说,佛菩萨住的是大光明藏,佛菩萨的虚空是一片光明,我们相信。我们今天的光明,得自太阳、月亮、灯光来显露太虚空的真面目。黑暗是无明,无明断了,晚上与白天一样明亮,不需要日月灯光。这是普通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即使权教菩萨也做不到的。唯有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大菩萨,自性的光明完全透露,才不需要日月灯光。所以光明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我们自性本有的光明被烦恼障碍透不出来,这才看到一片黑暗的现象。所以妄心是无明,真心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正而不邪就是正知正见,对宇宙人生的观察真实正确,没有偏差。经论中称为“佛知佛见”,与佛菩萨的知见完全相同。  (节录自“金刚般若研习报告”9-23-017)  --------------------------------------------------------------------------------  五、晒蜡烛  《影尘回忆录》是虚法师的自传,讲他一生修学的经过,由他的学生大光法师记录。其中有一篇记载,当年在浙江,道场里有一位专门管大殿烧香、点蜡烛、添油灯那位香灯师的故事。香灯师父忠厚老实,有些人就捉弄他,跟他讲:“香灯师,那些蜡烛放在那里太久,都长霉了。”他说:“那怎么办?”他们说:“拿出去晒!”他就把蜡烛搬到外面去晒,一晒都融化了。晚上上殿时,没有蜡烛点灯,只有把晒过的蜡烛芯点上。住持老和尚一看这种情形,就摇头:“香灯师,明天你不要做香灯了。”老和尚很了不起,有眼光,知道老实人能成功。看到他这么老实,就叫他到阿育王寺,寺里供养着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就教他去拜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就是老实,师父教他一天拜三千拜,他就规规矩矩每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他开悟了。他本来不认识字,经也看不懂;悟了以后,能作诗、作偈,以后能讲经。这就证明一桩事情,真诚到极处,就得定,就开智慧,必定得三宝加持。可见得佛法的修学与世法确实不一样,真诚能够感应通达。  (节录自“金刚般若研习报告”9-23-021)  --------------------------------------------------------------------------------  六、与鬼往来  我有一位同参道友明演法师,跟我一同出家、一同受戒,他喜欢神通、感应,跟屈上师学密,修学非常认真。不到一年,他告诉我,他每天跟鬼往来。这是真的,他是一位非常诚实的人,决定没有妄语。他说每天黄昏的时候,鬼就在街头出现,因为黄昏是鬼的早晨,所以出来的不多。何时最多?晚上十点以后到凌晨两点之间,非常热闹,都出来了;到天快亮的时候,逐渐就没有了。他常常跟他们往来,并做了朋友。  以后我将这件事情向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报告,李老师摇头说:“这不是好事情。”因为他的气色很不好,脸是灰黑色的,常常跟鬼往来都带有阴气。身体胖胖的,那是虚胖。他还找到在鬼道里前世的朋友及家亲眷属,所以六道不是胡思乱想想出来的,这是事实真相。如果我们还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死了以后去作鬼是非常有可能的。  六道轮回中,为何大家都说人死了变鬼,这也不无道理。佛跟我们说,贪心变饿鬼。试问你有没有贪心?贪心断了,鬼道就断了,你决定不会堕饿鬼道。佛讲贪_痴是三毒烦恼,随顺三毒烦恼,将来的果报在饿鬼、地狱、畜生。在经教里,佛把这些事情说得特别多、特别详细,目的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断贪_痴,这样就不会堕三恶道。  (节录自《无量寿经》2-34-099)  --------------------------------------------------------------------------------  七、元晓法师喝死尸水  韩国元晓法师是一位高僧,也是净土宗的大德。唐朝时候到中国来寻师访友,吃了不少苦头。有一次,夜晚睡在郊外坟地,半夜很渴没有水喝,看到旁边废墟乱瓦中有一些水,就把水捧起来喝。第二天天亮的时候,一看这是从死尸流下来的水,他当时心里觉得很恶心,然后豁然大悟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美恶自我,何关水乎?”他喝的时候以为是泉水,喝得非常舒服,到第二天才知道是死尸流出来的水,他从这个地方觉悟了。“一切唯心造”,心清净平等,死尸的水也与泉水一样好喝。  (节录自《太上感应篇》19-12-147)  --------------------------------------------------------------------------------  八、六道轮回是真  高级的宗教,都修禅定。定中有境界,正如同一般人作梦,梦中有境界一样。但是梦中的境界是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起现行,虚幻不实。定中境界与梦境完全不同,定中能看到过去、未来,看到我们这个世界,也能看到他方世界。佛家讲六道轮回,其实最初是印度教讲的,这个几乎是所有宗教共同的见解。他们怎么发现的?在禅定中见到,而且许多人都见到了。我们能否见到?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修定,修清净心,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就能见到。  我的同学明演法师,他跟一位老居士学密,大概一年的时间,他在打坐用功的时候,就能见到鬼道。他说鬼道的生活状况与人道相仿佛,在下午五、六点时,街上就有鬼走路了,那是鬼道的清晨,所以数量不多;到夜晚十点钟之后就很多,很热闹。人鬼杂居,人看不到鬼,鬼看不到人,明演法师藉着这种修持功夫能见到。他说初见时也很害怕,以后就习以为常,彼此居住在一起,互不干扰,相安无事。因此,只要有小小定功,这个境界就能突破,那不是作梦。所以,六道轮回是真的,不是假的。   (节录自《太上感应篇》19-12-145)  --------------------------------------------------------------------------------  九、谈禅法师修布施  财富是财布施的果报,你不肯修财布施,哪来的果报?有人会说:“我修财布施,也许我布施的那个对象并不是好人,我这个财被他骗去做坏事,怎么办?”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是以清净平等心来布施,得的是清净平等的福报。我种这个因,他造业是他的果报。  这个道理,新加坡的谈禅法师懂得,他修财布施毫不吝啬,自己的生活非常清苦。他在城隍庙前摆了一个小摊,卖香、纸钱、蜡烛,他把卖得的钱布施给别人。我听说,旧金山有个大觉寺,那时买下这个道场是美金七十万,谈禅法师就布施了四十万。福州西禅寺是他的祖庭,他在那里出家,为了报恩,就把这个寺庙兴建起来,大概花了美金好几百万。他自己平常生活连水都舍不得喝,他喝自来水,招待客人才去买一瓶矿泉水。他过那样清苦的生活,修真实的福报。  钱送出去之后,他只跟对方说一句话:“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以后就不再管了。你看他的心多清净、多自在,丝毫挂碍都没有。他修的是真实的福报,来生要是没有往生净土,福报不得了。假如他来生是个生意人,将是世界上第一有钱人,因为他修的这个福是清净福。修清净福有什么好处?来生赚钱一点不费力,钱财滚滚而来。哪像我们布施,又怕这样又怕那样,还要干涉,总是提心吊胆。这样布施还是有福报,但是将来赚钱好辛苦,都是因为心不清净。这一点我们就比不上谈禅法师。  (节录自《华严经》12-17-0418)  --------------------------------------------------------------------------------  十、开缘  一切众生第一念就是保护自己,如果说这句话可能会对自己不利,就不敢说真话。但是一定要想到对我不利、于我有害,这个伤害到何种程度,当中有善巧方便。如果伤害的幅度不大,还是要说实话;重大的伤害,从自己牵涉到社会、群众,就可以不说实话。这是“开缘”,不是破戒,不但没有罪过,还有功德。  世尊举例说,一个受持五戒十善的人,在三岔路口遇到一个猎人正在追杀一只兔子。这个持戒的人看见兔子往左边跑了,猎人问他:“你看到兔子吗?”他说:“我看到了。”猎人问:“往哪里去了?”他说:“从右边去了。”他指相反方向,虽然这是妄语,但是这个妄语救了兔子的命,这是善心;也救了猎人,猎人如果杀生将来要受果报。两边都救了,这是“开缘”。修学五戒十善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什么状况下要用什么方法,它是活活泼泼的。  讲到偷盗戒。永明延寿禅师是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他在没有出家之前在税务司管出纳,他常常把国家税收的钱偷偷拿去放生。以后被人发现,他老实回答,没有一句妄语。这是要杀头的,他也不逃避,愿意接受刑罚。绑到法场去执行死刑时,皇帝吩咐监斩官,“如果他的态度很从容,不惊慌,就把他带回来见我。如果他很恐惧,杀掉算了。”结果永明延寿大师到法场,态度从容,很欢喜。监斩官就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他说:“我一条命救活了千千万万的生命,值得!”监斩官就报告皇帝,皇帝召见他。后来皇帝问他的志愿,他愿意出家。皇帝成就他出家,并做他的护法。因此,偷盗不是为自己,是为救护一切众生,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众生的生命,发的是菩萨心,这属于开缘。如果偷盗是为了利益自己,这是大罪。所以,仔细观察佛家的戒条,确实是合情合理合法,非常完善。  (节录自《十善业道经》19-14-142)  --------------------------------------------------------------------------------  十一、天人送供养  “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此句唐朝道宣律师的故事可以作证,这是真的,史传上有详细记载。道宣律师是律宗始祖,当年在终南山修行,戒律精严,感动天人供养。他日中一食,毗沙门天王子每天中午送一钵饭供养,这真正是“感动诸天,天龙鬼神。”  当时法相宗祖师窥基大师,他是玄奘大师的学生,也是位了不起人物。有一天窥基大师经过终南山,顺道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听到这个消息很欢喜。窥基大师学问好,讲经说法一流,但是戒律不严,他以为窥基大师对于戒律疏忽,不太重视,所以他想以天人送供养来感化窥基大师。哪里知道谈话过了中午,也没有人送饭给他们吃。到第二天中午天人又按时送供养来了,道宣律师就问:“昨天中午你为什么没有送供养来?”天神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满山都是护法神,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冒一身冷汗,生惭愧心,知道自己错了,小看了别人,高抬了自己。  我们读《华严经》,知道真的入华严境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窥基大师持戒比道宣律师清净,道宣律师持的是律仪戒,窥基大师持的是定共戒、道共戒,这两者不一样!窥基大师可以和光同尘,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戒行圆满了。道宣律师虽然持戒精严,还小看别人,还要做出样子来感动人,还有这个念头就错了,心不清净。所以,不是道宣律师感化窥基大师,而是窥基大师感化了道宣律师。  (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3-50)  --------------------------------------------------------------------------------  十二、公鸡往生  谛闲法师在温州头陀寺的时候,有一只大公鸡每天跟着大众一起念佛。有一天佛念完了,这只公鸡还在佛堂不走,香灯师要关门了,就赶摺艿酱蟮畹敝校娑宰欧鹣瘢辛巳咀潘懒恕@虾蜕邪弊鞒黾胰艘谎迸苍嵩谏胶蟆U庵还η笆酪欢ㄊ浅黾胰耍扌泄Ψ蛞膊淮恚僦找荒钪畋涑尚笊恚侨杂辛樾裕怪滥罘稹  记得在台湾高雄小港地区,有一只狗也是每天跟着出家人上早晚殿。每次上早晚殿时,酱蛉Ь妥吡耍蟾糯忧笆钦飧雒砝锏淖〕趾蜕小R院蟊灰桓龀黾胰朔⑾郑幸惶彀颜庵还方欣囱盗艘欢伲澳阆衷谑切笊皇欠秸桑嗡忻挥凶鐾辏豢梢岳肟!毖盗艘欢僦螅痪凸怨缘牡鹊娇嗡型炅嗽俑笾谝黄鹄肟9思父鲈轮缶屯耍杂腥怂那吧钦飧雒砝锏睦虾蜕小辛樾裕薜没共淮恚裁椿岫樾笊恚恐醋耪飧鏊旅硎撬模岵坏美肟灾挥型缎笊涝俅谡飧鏊旅砝铩U庑┕适挛颐翘煤芏啵际钦娴模皇羌俚摹  (节录自《华严经》12-17-0432)  --------------------------------------------------------------------------------  十三、道场要有道  我出家没多久,有一年在高雄左营兴隆寺(比丘尼道场)过年,住持是天乙法师。天乙法师曾经问我:“古书上常常看到,从前道场的住众赶都赶不走,打也打不走。我现在有好几个道场,住众的一切生活都照顾得很周到,为什么留不住人,他们常常都想离开?”我说“古时候,在家人到寺庙庵堂来是求道,此地有道,所以打都打不走;现在这些出家众来到这里,如果没有道就会胡思乱想。所以,哪有不走的道理!你要想让人不愿离开,一定要讲经说法,提倡修行,自己更要以身作则。大众到你这里来,他真想学些东西,他没有学成,我相信他不会走。”我过去在台中慈光图书馆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一心学教,那时有很多人想赶我,我不走。为什么?我没学成,我到这个道场来是有目的,我学成之后,我自然就走了。我没有学会,我不会走的。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节录自“学佛问答”21-90-40)  --------------------------------------------------------------------------------  十四、佛法因缘生  早年,台湾嘉义梅山禅林寺有几位同学邀请我讲经,每个月讲一个星期。我在禅林寺讲《禅林宝训》,大概上了三十多堂课,有三、四个月。以后这个寺庙住众天天吵架,闹得大家不安。为什么吵架?为了争夺职位。为什么要争?因为这个寺庙兴建不久,徒弟们到外面化缘,这个徒弟说:“我化的钱最多,我要做当家”;那个说:“我化的也不少,我要做知客”,闹得不亦乐乎!  我到台中将此事告诉李老师,李老师跟我讲:“不要再去了!”我说:“我的课还没上完。”李老师说:“没有上完不要紧,不要再去了。”凡是有诤论的地方,我们要回避,让他们自己反省忏悔。我经历好几次这种事情,所以经是否讲圆满,完全看因缘。佛法因缘生,弘法也是因缘生。  (节录自《无量寿经》2-34-130)  --------------------------------------------------------------------------------  十五、开悟  社会上,骗人的事情很多。十几年前,我在洛杉矶讲经。听说洛杉矶有五位年轻人开悟了,还是藏传的仁波切喇嘛为他们授记的。我到那边讲经时,他们也来听经。听完之后,也要我给他们授记,说他们开悟了。我说:“我跟你们讲老实话,我不骗你们,你们没有开悟。”他们非常生气:“活佛都给我们证明了,为我们授记,说我们开悟了。法师,你怎么说我们没有开悟?”我就说:“就凭你们这种态度,你们就没有开悟。开悟的人是这种态度吗?我再告诉你们,我没有开悟,你们来问我,要我给你们授记,可见得你们也没有开悟。你们开悟还会来找我吗?”有很多年轻人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依旧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  开悟是佛菩萨,不是凡夫,不但超越六道,也超越十法界,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都透出来。纵然还不圆满,也透出少分,这个世间没有人能与之相比。  若是赞叹他就高兴,说不好听的话就生气,这是十足的凡夫,哪里是开悟的人?开悟的人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还把虚妄当作真实,哪里开悟?所以,千万不要听“这个人开悟了”、“那个人开悟了”,全是骗人的。他要是开悟,你可以试验看看,你狠狠的骂他一顿,看他生不生气;他要是还会生气,就没有开悟。你赞叹他,他很开心欢喜,也是没有开悟。八风一吹就动,这是没有功夫。小定都没有,何况开悟?真有定功的人,“八风吹不动”!那还不是开悟,而是有定,得定之后才能开悟。他连定都没有,哪里能谈得上开悟?这个世间,正如《楞严经》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节录自“善财童子参学报告”12-34-02)  --------------------------------------------------------------------------------  十六、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到底有没有鬼?一般人大多是半信半疑,不能肯定。我有几个同学肯定,因为他们常常见到。我的同参明演法师认为讲经太辛苦,他不学,他要学神通,用神通来教化众生。所以,我们走的是两条路,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他跟屈映光上师学密。大概学了三年,他告诉我,他能见到鬼。他说每天下午大概五点,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街上就有鬼走路了,这是鬼的早晨。到了九点、十点,满街都是,好热闹。人鬼杂居!明演法师是我的好朋友,人很诚实,持戒精严,决定不妄语。他最初看到的时候很害怕,以后看久了就不怕了,还能与鬼交往、谈话。他告诉我这些事情,我说:“你神通没有学成,鬼通学成了。”  佛经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的目标不是在修戒定慧,而是求神通,这个念头错了,因地错了。虽然修持得不错,但是他的身体虚胖,不结实,而且脸色灰暗,大概是跟鬼接触多了。我到台中把他的情况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摇摇头,告诉我:“各有因缘!”我劝他到台中学教,他不肯听。他跟我同年,命运也相同。那时很多算命的说,我们同受戒的三个人都过不了四十五岁。有一位法融法师,四十五岁那一年二月走了,明演法师大概是四月走的。同一年,我在基隆大觉寺结夏安居讲《楞严经》,只讲了三卷,就得了病;到七月,我也病倒了,想想大概轮到我了。我不找医生也不吃药,我想得很通,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命到了,还有什么话讲?所以,关起门来念佛,求生净土。念了一个月病好了,也没死。我没有求长寿,没有想长寿,念佛病就好了。  所以,见鬼不难,你们要想见鬼很容易,我教你们一个方法,你好好学三年,保险你天天见鬼。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前任的总干事简丰文居士,他在没有遇到我之前,也是学密学禅,每天打坐一入定就见到鬼,十殿阎王他都见过。他说阎罗王个子不高,大概只有三尺,他也常常跟他们交往。以后跟我学佛,我跟他说这个境界不好,如果长期下去,恐怕要走明演法师的路。他问我怎么办?我教他在打坐的时候,如果这种境界现前,就出定,不要坐了,可以绕佛或者拜佛。大概半年之后,这个境界就没有了,没有是好境界。定中常常见神见鬼,不是好事情,连常常梦到过去的亡人也都不是好事情。  (节录自《无量寿经》2-34-130)  --------------------------------------------------------------------------------  十七、断臂求法  佛在过去生中学菩萨道,为求半偈而舍身,重法轻生,我们能做到吗?在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求法于达摩祖师,在雪地里恭恭敬敬站了很长的时间,达摩祖师如如不动。后来慧可大师断臂求法,拿手臂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才开口说话。慧可大师如此真诚,就是印祖讲的“一分真诚得一分利益,十分真诚得十分利益”。果然达摩祖师几句话一开导,他就言下大悟,明心见性,所以他这只手臂断得很值得。这些事情也不是平常人能做得到的,为什么?平常人没有慧眼。真正有慧眼的人,具足正知正见,他作佛了;如果是邪知邪见,他就成魔了。  (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3-56)  --------------------------------------------------------------------------------  十八、避风寒的方法  我的生活非常简单,早晨喝一点稀的果菜汁,中午吃饭,晚上一个苹果或一根香蕉。我的身体很健康,七十五岁没有生过病,所以心地清净自然就百病不生,这是表演。北京有一位刘大夫为我把脉,说我一点毛病都没有,只是有一点风寒。风寒是怎么得的?冷气吹得太多,他要我留心这一点。我本来就知道这个常识,所以我晚上睡觉决定不开冷气。新加坡很热,因此在睡觉之前开一个小时的冷气,房间凉了,睡时就很舒服。等睡醒之后,房间热了,也出一点点汗,这个很好。如果晚上睡觉要吹冷气,那是死路一条。这个常识是小时候老人教给我们的,睡觉的时候,连风扇都不可以用,因为睡觉时毛细孔完全张开,很容易受凉。所以,刘大夫告诉我,每天喝一点姜汤,把姜汤当茶喝,可以去寒气。这个方法很好,无需要用药。  (节录自《华严经》12-17-0409)  --------------------------------------------------------------------------------  十九、机缘  当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机缘不成熟,于是到少林寺面壁。面壁九年,等到一个慧可,真正发心向他求道,他就把法传给了慧可。从达摩祖师到五祖忍和尚,五代单传;单传就是没有传法的机会,所以独善其身。到第六代惠能大师,他的机缘成熟才广度众生。禅宗在中国佛法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这个影响一千多年,都是在机缘。所以,有弘法利生的缘分,我们不能懈怠,不能贪图安逸,再辛劳都要去做;没有机缘,千万不要惹麻烦,独善其身使自己的道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好了。由此可知,无论是进是退,都是为众生、为佛法,绝对不是为自己。若有一念为自己,就不能解脱,因为你的妄想、分别、执着还存在。只要有妄想、分别、执着,决定是六道众生,不能超越六道。  (节录自《华严经》12-17-0324)  --------------------------------------------------------------------------------  二十、七岁举钟  鸠摩罗什大师七岁的时候,到寺庙里玩耍,有一口很大的钟,他一下子就举起来了。放下之后想:“我才七岁,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气?”再举的时候,就举不动了。这就证明人在没有妄念时有本能,那种能力是无可限量的。  中国古书记载,汉朝李广(飞将军)行军的时候,看到草丛里有一只老虎,拿起弓箭猛射过去,几乎整枝箭射穿了老虎。他下来一看,原来是块大石头,“我有这么大的力气吗?”再射一枝,就射不进去了。从这个地方也可以证明,把石头当作老虎时,能够一箭射穿;当他起了第二念,“它是一块石头”,就射不进去了。佛讲“一切唯心造”、“一切法从心想生”,就是这个道理。  (节录自“学佛问答”21-90-68)  --------------------------------------------------------------------------------  二一、见性无不通达  在中国,众所周知的禅宗惠能大师,他不认识字,一生也没有读过经,也没有听人讲过经。可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他都很内行,佛门相宗、性宗也都通达。譬如,他没有听过《法华经》,法达禅师在他面前念《法华经》给他听,念到第二品方便品,他就告诉法达禅师:“不要再念了,《法华经》我明白了。”然后为法达禅师讲《法华经》,法达禅师因此开悟。这就证明,你要是见性,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通达。佛法可贵之处,佛法真实之处,就在此地。佛并不是要传授我们知识,佛传给我们的是真实智慧,就是教导我们如何明心见性,这才可贵!  (节录自《华严经》12-17-0022)  --------------------------------------------------------------------------------  二二、认识机会  我常常劝勉同修们,心量要大,因为“量大福大”。还要懂得培养自己纯善之心,把所有的不善洗涤干净,正如《无量寿经》云:“洒心易行”,决定不要把外面一切不善放在自己心里。念念为众生,不为自己,这是大福,无量无边的福报。断恶修善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机会,佛法讲缘分。机会稍纵即逝,掌握不住,再遇到不容易。我想帮助年轻人弘法利生,不论在家、出家,这个念头念念不忘,但是没有机会。曾经有一年,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有几位年轻法师,跟我学了几个月。我看到这三个年轻人不错,馆长也非常欢喜,于是我们想办一个小型佛学院,至少把这三个人带起来。我们正在筹备办佛学院时,这三个人突然向馆长告假,他们要离开台湾去香港。听说香港显明法师在那里办佛学院,他们要去求学。馆长听了非常难过,认为这些年轻人不知好歹,忘恩负义。结果去了之后,过了一、两个月,写信回来劝勉图书馆的同学,要好好的在图书馆学习。他们到那边以后都去赶经忏,自己把前程毁了,这就是没有抓住机会。  (节录自《华严经》12-17-0408)  --------------------------------------------------------------------------------  二三、宝香禅师  中国佛教史上,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再来,非常慈悲,以神通感化了梁武帝。传记里面记载,有一位四川的居士(他的师父是宝香禅师)来看宝志公,宝志公问他:“你们四川的香贵不贵?”他说:“我们四川的香不贵,很贱。”宝志公点点头:“很贱,那就应该去了。”他听不懂这句话。回到四川,见到师父,师父问他:“宝志公跟你说些什么?”他就把原话说了一遍,他的师父点点头:“知道了!”  宝志公那句话的是什么意思?四川的香贵不贵,就是在四川大家对宝香禅师尊不尊重。他以为是烧的香,所以说香很贱,很便宜。“很贱”的意思,就是指大众不欢迎你,你应该走,不必住世了。宝香禅师懂得宝志公说话的意思,过了两天就召集信徒一起吃饭。因为这些信徒都不吃素,宝香禅师这一天开戒,鸡鸭鱼肉统统都吃。他预先在寺庙门口挖了一个放生池,吃完之后,他带着所有信徒到放生池,做了一个表演,把他吃的这些鸡鸭鱼肉统统吐出来,吐出来全是活的。这些信徒们看到之后,才晓得法师不是普通人。表演完了之后,他站在那里往生了。信众才后悔没有接受法师的教诲,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由此可知,这个世间愈是苦难,各个行业愈有许多佛菩萨化身在其中,帮助众生,真正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但是我们不认识。真正学佛的人要常生尊重心,对待一切人没有分别,一律恭敬,就是普贤菩萨教导的“礼敬诸佛”。如果他是佛菩萨化身来的,他是现在佛;不是佛菩萨化现的,真的是凡夫,也是未来佛,都应当尊敬,不应当分别、执着。甚至于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晓得那可能是佛菩萨化身来考验我,试验我的功夫是否到家。他骂我,看看我生不生气?他打我,看看我心能不能平静?你能有这样的心与行持,无论在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增长戒定慧,息灭贪_痴,哪有不成就的!不能成就的人,顺境时随顺贪爱,逆境时随顺_恚,起心动念全是烦恼习气。这样的人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这一生不会有结果,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  二四、见贤勿慢  唐朝时候,印宗法师在岭南一带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当他遇到六祖惠能大师之后,觉得能大师的见解、德学确实比自己高,不但没有嫉妒,还礼敬拜师。当时惠能大师请求出家,印宗法师很欢喜为他剃度。佛教是以法为最尊,印宗是六祖的剃度师,可是剃度之后,印宗反过来拜惠能为师父。这是做出榜样给我们看。  佛门中,法子是最尊贵的,剃度师、戒和尚都是接引进门的人,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能否成就,关键在传法的老师。传法、得法,这是真实的成就。惠能传法给印宗,印宗在惠能会下得法,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榜样,不是真智慧、真德行做不到。  在世法里,有管仲与鲍叔牙的例子。鲍叔牙官做得很大,地位很高,管仲是平民百姓。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干,就推荐给齐桓公,任命他作宰相,自己做他的部下,这都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  一般业障深重的人,轻贤辱圣。《无量寿经》上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我们看了不足为怪,因为这是正常现象。所以,“见贤不轻慢”,这个人就是贤人。唯有英雄才爱惜英雄,贤人才懂得尊敬贤人。换言之,佛在此地教导我们,时时学习,把自己从博地凡夫提升到圣贤的地位。  (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3-55)  --------------------------------------------------------------------------------  二五、慎选道场  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遇到圣一法师,他在改革开放前两年,在中国大陆到处布施,帮助内地建道场,听说内地的四众弟子称他为“财神菩萨”。他的生活非常清苦,过去亲近虚云老和尚,有老和尚的遗风。他是参禅的法师,大屿山有一个大道场“宝莲寺”,这是观光游览的胜地,很热闹,香火鼎盛。“宝林禅寺”建在宝莲寺后面,没有开路,车子无法上去,走路大概要四十分钟,不开马路,我赞成,做得正确!  那时有四十多位参禅的学人,每天按时在禅堂坐香,我看了很感动。我学佛这么多年,走过许多地方,看过许多道场都是搞热闹的,没有看过一个真正修行的道场,而宝林禅寺是一个真正修行的道场。住在山上的人很多,都是住小茅蓬,因为寺庙不大,人多了就在附近搭个小茅蓬,一个茅蓬住三、四个人,大家在禅堂一起共修。  这使我想到六十多年前,我的家乡住的就是茅草屋,草屋土墙,冬暖夏凉,住起来真舒服。出家人最好还是住茅蓬,那是人生很高的享受,这是道场的选择。  (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3-72)  --------------------------------------------------------------------------------  二六、真人不露相  在国外,尤其在美国,常常听到某一个法师、大德或仁波切,说自己是菩萨再来的、佛再来的。同修们来问我,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他们问错了人,我怎么会知道?我要是知道,那我不就成佛了!我要是没有成佛,如何知道他成佛?我不是大菩萨再来的,如何晓得他是大菩萨再来的?  因此,这些传说迷惑了广大学佛的同修,特别是初学,实在讲不但是初学,老修都被迷惑了。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是真、是假,但佛在经上有说明,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确实很多,尤其是众生有极大苦难的时候,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应化在世间,与一切大众和光同尘,不一定以什么身分示现。如《普门品》说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所以不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佛菩萨现身。  可是有一个原则,就是他决定不会暴露身分;如果身分暴露他立刻就走,不会住在这个世间。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身分一暴露就走了,那是真的。如果身分暴露了,他还不走,这与经教讲的不相应,大概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就是冒充佛菩萨,他为何要冒充?无非要欺骗众生,获得名闻利养,我们懂得这些常识,就不致于受骗。  我们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谊与一般人相同。但是看他的修行与教化众生,确实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原理、原则相应。  在《印光大师永思集》中,有一个故事,是大师往生前四年的事情,是有一位居士说出来的。这个人当时是初中学生,曾经作了一个梦,梦到观世音菩萨(她没有接触过佛教,不相信佛法),但是,即使没有学佛,一般人都很熟悉白衣观音。观音菩萨跟他讲:“大势至菩萨在上海讲经说法,你快去听。”她问:“哪一位是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告诉他:“印光法师!”她们一家人去见印光法师,把梦中的事情说出来,被印光法师大骂一顿,说她妖言惑众,以后决定不准再说,再说就不要到他这里来,吓得她不敢讲。四年之后,印光大师往生了,她才把这件事情公布出来。所以,真正再来人,决定不会暴露身分,暴露身分又不走的,决定有问题,我们要小心谨慎。  (节录自“佛教是什么(续篇)”24-02-02)  --------------------------------------------------------------------------------  二七、法鼓震三千  《虚云老和尚年谱》记载虚云老和尚常常打坐,不知不觉就入定,一出定都是一个星期,或十几天以上。他曾经说过,他在定中到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经说法,参与弥勒菩萨的法会,他坐在前面的座位,还看到几位已经往生的老法师,也在座。这就说明,他虽然坐在此地如如不动,但是,他能接收到三千大千世界之内的影像及音声,确实“法鼓震三千”。  所以,十方诸佛菩萨无时无刻不说法,色相、音声周遍法界,何止三千?虚云老和尚有能力接收,但是,他的能力并不是很大,只能接受三千大千世界之内的。三千大千世界之外的,就没听他讲过了,这就是靠清净心,而禅定就是清净心。  (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3-72)  --------------------------------------------------------------------------------  二八、世浊多恶人  我们要想改善环境的污染,从何处做起?从人心改起。现在众生的心被污染的程度,绝不亚于地球环境的污染,我这个年龄在一甲子之前生长在乡下,自然环境是山青水秀,距离村庄大概一里路,前面就是白湖,白湖出产银鱼。小朋友在外面玩,采野菜,采树上野生的果实,非常好吃!现在的小朋友生活得很可怜,像养在鸽子笼一样,随着环境污染,这种天真烂漫的生活消失了。  一些从中国来的同修,每天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吃三餐,吃的蔬菜口味与家乡不一样。我们家乡虽有污染,但很轻微,青菜还有蔬菜香。而都市的青菜很好看,但是味道不对,这才知道污染之严重。  九0年代,我曾经到广州两次,本焕老和尚请我在光孝寺讲经,他招待我吃饭,素席很丰盛。我跟老和尚说这些素菜要浪费很多钱财,实际上并不好吃。他问我:“法师,你喜欢吃什么?”我说:“我喜欢吃青菜。”第二天,人工的料理没有了,桌上十个菜全是绿的,像菜园一样,那个味道真的不一样,我几十年在外国,没有吃到那么鲜美的青菜。  外国的蔬菜用的农药很重,所以虫不吃,虫都不吃,人吃了不是要命吗?蔬菜有毒,米也有毒,稻米在制作过程里掺有化学药剂,所以米很漂亮,那个米也是虫都不吃的。所以,愈是文明先进的国家,染污愈严重。  (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3-73)  --------------------------------------------------------------------------------  二九、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  “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其意思不同。不落因果是没有因果,过去造的恶不受恶报;不昧就是明了我受的果报,清楚知道这个果报,是过去什么业因感得的。《高僧传》说到安世高大师,曾经两次来到中国,在广州还命债,这就是不昧因果。因为他前世误杀了众生,这一世故意找到前世被他杀的人,跟他在一起,也被他误杀,这个因果就结了。他为我们示现,他有这样的神通道力,他可以避免,但是他不避免。因为这一生免了,来生也避不了,生生世世欠着,总得要还清,所谓“欠命的还命,欠钱的还钱”。  从祖师大德种种示现,我们要觉悟,人与人之间,你想占别人的便宜,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你这一生占便宜,来生要还人家,真正看清楚了,没有占便宜,也没有吃亏的。今生你的钱财被人骗去,不要难过,你现在没有神通、昧因果,不晓得这个前因后果。它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过去世骗他,他今生骗我,这个帐欢欢喜喜结了;一种是我过去生中没有骗他,但是他今生来骗我,这也没有关系,来生他会还我。这有什么好忧愁的!你生活在这个世间,快快乐乐、欢欢喜喜,没有吃亏,也没有上当,也占不到任何便宜。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因果通三世,要明白这个道理。  (节录自“学佛问答”21-90-65)  --------------------------------------------------------------------------------  三十、吃亏上当,绝不糊涂  修行从自己本身做起,首先要学“能吃亏,肯上当”,吃亏上当,绝不糊涂,那是真实智慧,那是德行。  往年,我在台湾“大专佛学讲座”教学,这个讲座的主持人是道安老法师,他对我很爱护,我对他老人家非常尊重。他教了我一招,非常希有难得,有一天我去看他,一走进客厅,他看到我说:“净空法师,你有没有看到刚才出去的蒋居士?”  我说:“看到了,还跟他打了招呼。”  他说:“他今天又来骗我了。”来骗钱的。  我说:“你给他了吗?”  他说:“给了。”  蒋居士可能不知道老和尚晓得,实际上老和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被骗还是给他,这是德行。如果真的被骗那是糊涂、愚痴!到有一天蒋居士知道了,他会生惭愧心,会回头,我在道安老法师那里学了这一招。  这一生不能回头,等来生;来生不能回头,等后生。佛家常言:“佛不度无缘之人。”往往佛菩萨与众生,结缘到多生多劫之后,缘成熟才能得度。这是教人了解修行人的智慧、慈悲,与接引众生的手法,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到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我们细读《高僧传》、《居士传》、《善女人传》,再看看历代修行人,真正有成就的人,他们一生的生活方式,处事待人接物,都是我们学习的教材。李炳南老师常常介绍我,学近代的印光大师,而莲池大师、q益大师,也都是我们学习的模范。  (节录自“吃亏是福”21-124)  --------------------------------------------------------------------------------  三一、闭关住茅蓬  我在李炳南老师会下求学时,那时我出家三、四年了,有一个机缘,道场里面有一位居士,供养我一个别墅,在山上。我把这件事情,向李炳南老师报告,我说:“现在有这个缘,我想去住山修行,像住茅蓬一样,环境很清净。”李老师也不回答,就在讲经时向大众宣布,实际上就是对我讲的。他说在佛法里,闭关与住山是有条件的,“赵州八十犹行脚”,赵州和尚八十岁了,何以不去闭关住茅蓬?不够条件。什么条件?参禅的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有资格闭关住茅蓬;研究经教的要大开圆解,修净土宗的要念到理一心不乱,事一心还不够资格。老师这么一说,当然我们没有资格,因为差太远了。老师说自己成就之后要教化众生,哪里还有时间去闭关住茅蓬?否则就是违背了“众生无边誓愿度”,你不度众生,自己跑去享清福了。  如果彻悟之后,没有法缘,就是没有人请你讲经说法,这时就能闭关住茅蓬。天下参学的学人会寻师访道,寻找真善知识,就是去打听何处有人住茅蓬,何人在闭关,那就是真善知识,就去亲近他。如果你去亲近他,他没有能力教你,你可以把他的关门打开,“走!出来跟我一道去参学,你还没有资格闭关!”因此,闭关住茅蓬是天人师,就是向社会大众宣告:“我的道业已成,你们想要求法,可以到我这里来。”所以,闭关住茅蓬是等待时节因缘成熟,要不然释迦牟尼佛何以不闭关,不去住茅蓬?我们这才恍然大悟!  何时可以去参学?《华严经》的标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圆教初住的地位。你有这种本事和定慧,就可以去参学,因为你决定不会受外面环境的干扰。  (节录自《无量寿经》2-34-131)  --------------------------------------------------------------------------------  三二、不洗澡也放香气  我们从《虚云老和尚年谱》中得知,曾经亲近过虚云老和尚的一些法师、居士们说,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一年剃一次头。所以,他的头发很长,衣服领子很脏,油垢很厚,可是闻起来有香气,这是修行真正有功夫了。一般人一天不洗澡,身上都是臭汗味。老和尚身上放香气,香气如何来的?心地清净,这是五分法身香,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相应,所以不洗澡也放香气。  如果我们要考验念佛堂大众的功夫,念佛三个月或半年后,进入念佛堂,若气味还很难闻,表示大众念佛没有功夫;如果进入念佛堂,有一股清香,不是世间所有的,你们就成功了。其实念佛堂也有佛菩萨在念佛,佛菩萨身上放宝香,可是你们身上臭气太重,把佛菩萨的宝香盖住了,所以我们闻不到。如果我们稍微清净一些,再藉佛力加持,确实能感受到道场里面有一股清香,纵然道场不烧香,也会有一股清香。  (节录自《华严经》12-17-0037)  --------------------------------------------------------------------------------  三三、说法要观机  说法是要让听法的人觉悟,目的就达到了。如果不善观机,不了解听众的根性,讲的法没人听得懂,这个法等于白说,这是法不契机。  我刚出家,听一位老法师讲经,他真的是德高望重。有几位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财富的信徒,专门护持老法师,老法师对这些信徒也特别照顾。有一天,信徒跟老和尚一起在寺庙里吃饭,我也在座。信徒们提出来:“师父,你的经讲得太好了,我们听不懂!”老和尚笑笑:“我的经讲出来,你们要是听懂了,那还值钱吗?”这些人听到老和尚的话,赞叹得五体投地。  以后我到台中,将这个情形向李炳南老师报告,李老师笑笑,指着我:“你们可不能这么做!”讲经让听众听不懂,你不就白讲了,你没有达到教学的目标。如果听不懂,就要发问,师道就是为学生授业、解惑,并非卖弄玄虚,谈玄说妙,这是错误的。这些道理,我们必须要懂得。  (节录自《华严经》12-17-0458)  --------------------------------------------------------------------------------  三四、初学人不能闭关  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有一段故事,很能令人深省。他认识一位老法师,这个老法师修行很不错,可是到晚年堕落了。什么原因?年轻时住山,修行得很好,真的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然后接受信徒们礼请,在都市建了一个道场,并做了住持,一下山,与五欲六尘接触就退转了。  莲池大师提醒他,以善巧方便做比喻,他举了一个例子,实际上就是说这个法师。他说,过去山居的时候养道,觉得很不错,以后一接触社会,没多久就被污染了。这说明住山不是初学人住的,初学人没有断一品见思烦恼,就去住山、住茅蓬闭关,没有经过考验,好像修得不错,一出来就变形了。因此,住山、住茅蓬闭关是什么人?已经得定开慧之人。换言之,修行在何处修?在五欲六尘中修,是非人我、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关关都要通过,真的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不受诱惑,才有资格闭关;如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没有把握,还会动摇,还得好好去参学。  (节录自《华严经》12-17-0024)  --------------------------------------------------------------------------------  三五、五品位往生  我们每天勇猛精进学习,为的是什么?为众生,不为自己;为自己,念佛就够了,学修无师、学锅漏匠就行了。为众生,要像智者大师所说的,为了教化众生、帮助别人,要处理一些繁杂的事务,但这对于自己修行当然有障碍,所以智者大师往生只是五品位。五品位是什么位次?“凡圣同居土”上中辈往生,品位不高。  这是说菩萨有牺牲奉献的精神,正如地藏菩萨所说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可是菩萨为我们做的示范,这个牺牲奉献是有底限的、有标准的。什么标准?自己决定得生净土,品位低一点没有关系,但肯定往生。他还说,如果不为众生,自己依教修行,可以取得西方极乐世界,更高的品位。  这种示现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善巧方便,是来勉励我们的,不是真的。说老实话,智者大师怎么可能生凡圣同居土?他一生讲经说法,我们看到他注解的经论,那是大菩萨的境界。在佛门,传说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应化再来的。  所以,他的示现是权巧方便,旨在劝勉我们不应当自私自利,应当有牺牲奉献的精神,用意在此地。我们依照他的方法去学习,绝对正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决定超过自己的意料之外。就像《法华经》的比喻,原来自己心目当中,只希望有一个羊车就满足了,没有想到得到的是大白牛车;智者大师的示现亦复如是,这是佛法常讲的真实教诲,我们要懂这个意思。  (节录自《华严经》12-17-0612)  --------------------------------------------------------------------------------  三六、一把火烧尽  出家、在家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万缘放下,放下一切才能悟入,有一件事放不下就不能悟入,我的学生当中,悟泓法师不能悟入的原因,就是包袱太多了。我曾经劝过他,你把那些所有拉拉杂杂的东西,一把火烧尽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开悟了。  他收集了不少我这些年来讲经的资料,录音带、录相带,这些东西有没有用处?没有用处!你送给我,我会当垃圾处理,为什么?以前李炳南老师讲过,境界是年年往上提升,今年的境界比去年好,去年的东西要丢弃;明年会比今年更好,今年的东西也要丢弃,保留这些做什么?所以,一定要放下;不放下,你的亏吃大了,你愿意守着这些垃圾,还是愿意成佛作祖?成佛作祖是活路,活动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你守这些垃圾是死路,永远出不了头,所以不能不觉悟。你认为这对初学,有值得参考之处,你就送给初学,或者送给道场、图书馆,这是一件好事。  (节录自《华严经》12-17-0832)  --------------------------------------------------------------------------------  三七、老和尚的智慧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抗战期间,他是戴笠的部下,在南京从事特务工作,去年往生了。当时南京已经被日本人占领,有一天日本人发现他们三人,是做地下工作的,所以日本宪兵队开始追杀他们。他们逃到城外的雨花台,那里有一座寺庙,他们请求老和尚救他们。老和尚很聪明,马上把他们的头发剃掉,穿上海青跟大众一起参加法会,他们就这样脱离了日本宪兵的搜查,保住了性命。抗战胜利之后,这三人念念不忘老和尚救命之恩,所以,就办了一桌丰盛的酒席,供养老和尚,感谢老和尚救命之恩,他们非常虔诚,到寺庙里把老和尚请出来。  老和尚到了之后,他们忽然想到和尚吃素,今天一点素菜都没有,这怎么办?感觉非常难堪。老和尚了不起!一样照吃,这三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没想到老和尚这么慈悲,于是对于佛教产生了非常好的印象。  这不是老和尚贪吃,而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这是老和尚的智慧,这不是破戒,而是开戒,开斋开戒度化众生,跟众生说明佛法的大道理。  所以,持戒不容易,要先懂得佛制定戒律的用意何在,佛为何要制定这一条戒,这一条戒的作用是什么,有何好处,不持这一条戒有何不好之处,都要理解清楚。制戒的因缘,戒相、戒行,开遮持犯要是不清楚,如何持戒?因此,一定要了解戒律的实质精神与意义,才能自利利他。  (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3-77)  --------------------------------------------------------------------------------  三八、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佛菩萨示现在世间,绝对不会暴露身分,身分一暴露,立刻入灭;身分暴露还不走就是招摇撞骗,绝非诸佛菩萨应现。  譬如永明延寿大师,他是阿弥陀佛再来,但他身分一暴露,即刻入灭,这是事实。当时的国王是虔诚的佛教徒,发心设无遮大会,平等供养斋僧以修福。虽然是平等供养,首席还是以有德望的老和尚为上座,老和尚们正在彼此谦让时,突然来了一位不认识的和尚,好不客气的就坐在了首座的位子上。因为这是平等法会,国王也不好讲话,于是大家就这么坐下来吃饭。  用斋毕,国王就问永明延寿大师:“我今天斋僧,有没有圣人来应供?”  永明大师讲:“有。”  他说:“什么人?”  他回答:“燃灯古佛今天来应供。”  国王高兴得不得了,说:“是哪一位?”  他说:“就是坐在首座的那位邋遢和尚。”  国王一听,赶紧派人四处打听,最后在山洞里找到了老和尚,谁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的耳朵长得很大,于是就称他作“大耳朵和尚”。找的人晓得他是燃灯古佛,所以磕头作揖后,恭恭敬敬。但他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说完就坐化了,这就是身分已暴露,所以坐化入灭了。  大家一听,“弥陀饶舌”,那永明延寿大师一定是阿弥陀佛再来。燃灯古佛走了,阿弥陀佛还在家,就赶紧返回去向国王报告。国王方才晓得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欢喜得不得了,立刻要前往拜见永明大师。这时正好有人匆匆忙忙来报信,几乎跟国王撞了一跤,他报告国王说,永明大师圆寂了。  我们纵观佛教两、三千年来,多少佛菩萨应现于世间,一旦身分暴露了,无不是即刻入灭,这是真的;身分暴露了还不走,就是骗人的。所以,我在美国听说,这个人是什么菩萨再来的,那个人是什么佛再来的,说了又不走,很奇怪!佛门的规矩是身分暴露一定要走,我们才相信是真的;身分暴露还不走,肯定是假的,欺骗世人。“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露相不走不是真人。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如是示现,让那些冒充的人不得其便,我们要了解。  (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4-20)  --------------------------------------------------------------------------------  三九、摄持正法  有一年,我在台北大专讲座,开《了凡四训》的课程,非常受同学们的欢迎。有一天,我遇到一位法师(年龄比我大,出家也比我久,我把他看作一位长者),他把我叫到身边,斥责了一番。这位法师说:“你在大专讲座开课,讲佛法就好了,为什么要讲外道的东西?”我说:“我没有讲外道的东西,我是讲佛法。”这位法师说:“《了凡四训》不是佛经。”我说:“你说的是这件事情!《了凡四训》虽然不是佛经,但是它有佛的法印印定。”他板起面孔很生气的说:“什么法印?”我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一说出来,他脸红了,掉头走了。  所以,懂得此理,我们心胸就开阔了,不但《了凡四训》可以包容,所有一切宗教经典所讲的,都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所以哪个宗教不是佛教?哪个经典不是佛经?若心胸狭小,常常想与人敌对,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  (节录自《十善业道经》19-14-83)  --------------------------------------------------------------------------------  四十、法缘之由来  演培法师跟我是老朋友,我初到新加坡讲经时,有一天他请我在灵芝吃饭。  我说:“老和尚,今天为何请我吃饭?”  他说:“今天我有一件大事要向你请教。”  我说:“不敢当!老法师,有什么事情?”  他说:“你的法缘很殊胜,你能否教给我?”  我说:“这件事情很简单。”  他说:“如何做?”  我说:“布施!”  他说:“我好孤寒。”  我凡是到一处地方讲经,与大众结缘的东西都无限制,只要你是参与法会的,愿意拿多少就拿多少,这让大众生欢喜心;你不肯布施,法缘从何而来?一定要跟大众结法缘。  我在国内外,很多地方都喜欢请我去讲经,他们为何会请我讲经?所有信徒供养我的红包,我全部供养道场,一文不取,法缘是这么来的。如果我们到处收皈依徒弟,把红包全部拿走了,人家下次不请你了。所以,我们不要名闻利养,你要的我不要,我要的你不要,我们之间没有冲突,皆大欢喜!  (节录自“马来西亚欢送晚宴开示”21-88)  --------------------------------------------------------------------------------  四一、海关受阻  “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守法、守礼,我们一切如法,决不做犯法的事情。有些人非常热心弘法利生,却违背法律,钻法律漏洞,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佛弟子要为世间人做好榜样、好典型,我们要是做犯法的事情,如何能教人不犯法?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如果此地的法令规章,限制弘法利生,我们还是要遵从,然后慢慢的等待时节因缘之成熟。  马来西亚的同修们找了我很多次,我记得曾经有一次在进入马来西亚时,在海关被拦住了,他们叫我回去。听说那个时期,马来西亚跟新加坡闹得很不愉快,所以我们从新加坡进不了马来西亚。因此,一定要守法,等待时节因缘,给大众一个很好的观感,绝不破坏地方秩序,不破坏地方规矩。  (节录自“马来西亚欢送晚宴开示”21-88)  --------------------------------------------------------------------------------  四二、出家/求佛菩萨  我年轻的时候没有福报,既贫又贱,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而且还短命。我二十六岁遇到佛法,明白了佛法的道理之后,将从前的那些老毛病彻底改过自新。我学佛第一本看的书是《了凡四训》,我看了几十遍,非常受感动!袁了凡先生早年的毛病,我全都有,而且我的福报还没有他大,这怎么得了!这是给我很大的一个警惕,所以,读了《了凡四训》之后,深深反省,认真学习佛法,这才真正得救了。  出家弘法利生这条路,是章嘉大师替我决定的。  我说:“到哪里去出家?”  大师说:“不要去找法师,不要去找道场。”  我说:“那我到哪里剃度?”  大师说:“你要是找法师,这个法师不答应,你不就生烦恼了。”  我说:“是!那怎么办?”  大师说:“求佛菩萨,求感应。”这个方法妙不可言!  大师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真诚心去求,就有感应。”  于是我就在佛菩萨面前祝愿,果然过了几年,感应现前了。法师来请我出家,大概一个半月当中,他派人来请我九次,我看他的心很诚,于是就答应他了。老师教我的方法应验了。我受戒也是在佛菩萨面前求的,到有时节因缘时,有人来劝请,所以,我的一生是被动而不做主动。诚心诚意去求,确实“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一定要真诚心求,决定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正法久住世间,为弘法利生帮助别人,肯定有感应。  (节录自“六和六度”21-99)  --------------------------------------------------------------------------------  四三、佛法之可贵处  我们在惠能大师传记中读到,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没有读过经,也没有听过人讲经,可是他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通达。譬如他未学过《法华经》,但法达禅师念《法华经》给他听,念到第二品“方便品”,他就叫法达禅师不要再念了,他完全明白了。《法华经》有二十八品,他听了两品,后面不必再读。然后他为法达禅师讲解《法华经》大意,法达禅师开悟了。  这就证明了,除非你未见性,要是见性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通达。佛法之可贵处,佛法之真实处,就在此地。佛教学并非要传授我们知识,而是要启发我们真实智慧,启发我们明心见性之法,这才可贵!所以,我们称佛为“天人师”。  (节录自《华严经》12-17-0022)  --------------------------------------------------------------------------------  四四、不要被名利欺骗  印光大师言:“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莲池大师年轻时,参访遍融老和尚,他正是做到这一点,他十分诚敬,三步一拜拜到老和尚面前,求老和尚开示。老和尚说:“你不要被名利欺骗了。”当时在场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以为老和尚有什么宝贵的开示,结果不就是一句老生常谈,并无新鲜之意。  这一句话大家听了几十遍、几百遍,当作耳边风,不起作用;但莲池大师听了如雷贯耳,发挥了不可思议之效用。他告诉别人:“老和尚真正慈悲,不给我谈玄说妙,给我说了一句老实话。”莲池大师一生的成就,就得力于这一次的开示,他远离名闻利养,老实修行,真得受用!现在有几人老实?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榜样。  (节录自《无量寿经》02-34-017)  --------------------------------------------------------------------------------  四五、人生苦短  人生实在苦短!我从香港回来后,想一想第一次到香港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我在那里住了四个月,宣讲《楞严经》,当时邀请我的是圣怀法师、谢道莲居士,而圣怀法师现在人还在,谢居士已经往生了。许多当时在一起共修的同修们,一大半都不在了,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过去他们居住在上等高贵的住宅区,我都去过,但现在大楼仍在,主人已经换了,使我们深深感触到无常!自己也一年比一年衰老了。我初到台湾的时候,同学差不多将近两百多人,现在剩下来的不到五十人,人到这种情形,感触就深了!  (节录自《太上感应篇》19-12-019)  --------------------------------------------------------------------------------  四六、团结  一九八三年,沈家桢居士邀请我去美国纽约讲经,有一天我们在一起吃饭,同桌有几位美国人,他们开玩笑的跟我讲:“现在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看法,跟过去不一样了。”我就洗耳恭听,哪里不一样了。  他说:“从前西方人都以为中国人是野蛮人,没有开化的,现在我们晓得,全世界的人一个一个比,中国人最聪明,中国人第一。”他讲得的确是不错。  后来他说:“两个两个比,犹太人第一;三个三个比,日本人第一。”这个意思就是说,中国人虽然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是不团结。  他最后问我:“为什么你们中国人不团结?”  我顺口答覆他,我说:“这是上帝的安排。”  他们是基督教徒,听我说这是上帝的安排,很惊讶!他说:“为什么这是上帝安排的?”  我说:“中国人要是团结了,你们还有饭吃吗?”大家听了一笑了之!  (节录自《华严经》12-17-0310)  --------------------------------------------------------------------------------  四七、修无师  具有真实智慧之人,与世智辩聪的人不相同,真智慧是与性德相应,其成就如师子幢一样,令见闻者自然生景仰之心。譬如虚法师在《念佛论》中讲到的,哈尔滨极乐寺的修无师念佛往生。老是哈尔滨极乐寺的住持,极乐寺建立之后,以开堂传戒做为庆祝,并请谛闲老法师当得戒和尚,因为他的老师是谛闲老法师。开坛传戒是佛门最大、最殊胜庄严的法会,需要很多人帮忙,修无师也是从外面来的,发心到戒坛修福,帮助大众。  当时的当家师是定西法师,定西法师就问修无师∶“你能做什么?”  修无师说∶“我愿意在传戒期间照顾病患。”传戒当中,戒子伤风感冒,或是身体有不适时,都必须要有人照顾。他发心做这个工作,这非常重要,也是修福的好机会。  修无师不认识字,未出家前是做泥水匠的,虽发心出家,也不懂得经教,所以就老实念佛。他待人谦虚恭敬,如何辛苦的工作都很欢喜、很乐意去做,从未推卸过,尤其别人不愿意干的苦活,他也去做,这是他的德。  定西法师就把这个工作派给他,可是过了没几天,他就跟老与定西法师告假。老是很有修养的人,因为你是外面来的法师,你愿意来就来,愿意走就走,不以为怪。  定西法师就有点沉不住气,就责备他:“你这个人未免太没有恒心,传戒才两个月,你要帮忙就帮到底,来了没几天,怎么就退心想走了?”  修无师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到极乐世界去。”  这两位法师一听愣住了,“你要往生?”  修无师说:“是的!”并请求老和尚给他准备一、两百斤柴火,以便火化之用,老和尚一听,这是大事情。  定西法师说∶“大概多久?”  他讲:“大概十天。”  到第二天,修无师又来说∶“禀告老法师,我今天就要走了。能否请几位法师帮我助念,送我一程?”当然,戒期当中听说有人要往生,又不生病,活着往生,要人助念,哪个不欢喜!  念佛送他的人要求说:“修无师,从前听说往生的人,临走之前,都要作几首偈子、作几首诗,留给后人做纪念,你今天要往生了,也不能例外。”  修无师说∶“我是个苦恼的人,不认识字,也不会作诗作偈,但是我有一句老实话可以告诉你们,‘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大家助念不到一刻钟,他告诉大家:“佛来接引我了。”他就走了,瑞相希有,火化后还有舍利子。谛闲老法师对他非常赞叹!  《念佛论》是虚老法师讲解的,由大光法师记录。我们看到深受感动,这不就是法幢高树吗?所以,佛法要真修!  (节录自《华严经》12-17-0018)  --------------------------------------------------------------------------------  四八、佛无定相  我在怡保参观一处缅甸佛寺,里面差不多有二十几尊释迦牟尼佛的塑像,而每一尊塑像的面孔不一样。我们看到第一尊像印度人,第二尊像尼泊尔人,后面还有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的面孔,每一尊佛像都不一样。这说明释迦牟尼佛在何处示现,就示现与当地人同样的面孔,这有亲切感!所以,佛没有一定的相貌,示现在何处,就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完全相同,如此教化才能契机契理。  (节录自“一切众生皆成佛”21-94)  --------------------------------------------------------------------------------  四九、生活愈简单愈好  我上学念书时,住在学校里面,就是带着一个铺盖、一个包袱。包袱里面只有几件换洗衣服,几本自己念的书。我的母亲给我准备的一床被子,一件灰色的毯子,被子只有三斤重,毯子是垫底用的。还带有蚊帐,非常简单!所有的学生生活在一起,所有需要参考的资料,都到图书室去寻找,无需自备。若样样都要自备,就增加身心的负担,妨碍心地的清净平等觉。我们追求的是清净平等觉,若在实际生活上,还制造许多障碍就错了。  我嘱咐一位法师,有居士送东西给我吃,要赶紧拿来供众,供众是福报。不要放在冰箱里,自己也吃不了,大众也不能吃,若放在冰箱里烂了,就是造罪业。如果还把冰箱塞得满满的,哪里是修行人!这是造罪业,果报都在地狱。  (节录自《太上感应篇》19-12-034)  --------------------------------------------------------------------------------  五十、莹珂法师三天往生  莹珂法师是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好榜样,他的业障重、习气深,自己不能控制自己,所以向同参道友请教,有没有方法救他。这些同参道友就送一本《往生传》给他看,他看了之后深受感动,就关起房门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天三夜,感应不可思议。这是什么原因?生死心切,救命要紧,所以三天三夜不食不眠不休的念佛,果真把阿弥陀佛念来了。  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这十年当中你好好的修行,到你命终时,佛一定来接引你往生。”  莹珂法师跟阿弥陀佛说:“我的烦恼习气太重,我控制不了,禁不起外面诱惑,这十年不得了,我要造多少罪业?所以,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走。”  阿弥陀佛也就接受告诉他:“这样好了,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  莹珂法师说:“行,三天不造业还能控制得住。”  他把房门一打开,告诉大众,三天之后他要往生。寺庙的人对他很了解,他无恶不造,破戒犯规,三天岂能往生!但是看他的口气又不像是妄语,好像是真的,反正三天的时间不长,大家就等着瞧。到第三天,果然他请这些同参道友念佛给他送行,他真的往生了!证明《弥陀经》上所讲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能成功,一点都不假。  (节录自《华严经》12-17-0022)  --------------------------------------------------------------------------------  五一、真有心学习  往年我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师,那时我尚未出家,我跟他学习了一年三个月,之后到台北出家。李老师在台中住了三十年,学生有十几万人,他很感慨的说了一句话:“你们这些人跟我十几年了,没有学到东西,学到东西的人走了。”  台中的同学跑到台北来找我说:“老师说你学到东西了,你学到什么?”  我说:“老师没有特别教我,上课的时候,大家不是都在一起吗?”  为什么我能学到,你们不能学到?我有心,你们没有心,我想学、肯学,你们虽然天天坐在那里,听得比我多,机会比我多,但你们当作是耳边风,听了没有落在心上。所以,不肯学的,天天在老师身边守一辈子,还是造作不善业,那是真正可惜了。  (节录自《太上感应篇》19-12-041)  --------------------------------------------------------------------------------  五二、不二法  《六祖坛经》记载,惠能大师当年初到广州,遇见印宗法师。印宗在当地讲经,讲完之后,听众当中有两个人在争论。那时外面挂着幡,风吹着幡在动,有人说“幡动”,有人说“不是幡动,是风动”,两方面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能大师在当中插了一句话,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这句话说出来,两边都服气了。  印宗听到之后,出来向他请教,然后知道他是第六代祖师,也就是黄梅传法之人。六祖那时尚未出家,仍是在家居士,印宗法师对他非常礼敬,向他请教:“你在黄梅住这么久,祖师平常说法对于禅定、解脱如何解释?”能大师回答:“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我们一般听到好像是所答非所问,可是印宗毕竟是老修行,听了之后就开悟了,这一句话把他点醒。  (节录自“学佛的终极目标”21-87)  --------------------------------------------------------------------------------  五三、章嘉大师是清朝的国师  中国历代帝王大部分都是佛门的皈依弟子,都礼请当代高僧大德在宫廷中教学,称为“国师”。章嘉大师就是清朝的国师,从康熙一直到清朝的末代,慈禧太后也是皈依章嘉大师的。可惜慈禧太后迷于权位,对于佛陀的教诲阳奉阴违,导致亡国。她果真能深信,依教奉行,学习雍正皇帝,我们相信今日还是大清帝国,清朝不会亡国。  (节录自净空法师之讲演)  --------------------------------------------------------------------------------  五四、观音菩萨现金色身戴毗卢帽  随机示现,这是应化身,讲“应”,我们一定会联想到“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所以应身是应感而现之身。实在讲,应身与化身意思相同,其中的差别,应身是完全随顺众生示现。如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世间八相成道,他也入胎、也受生,这就是应身;化身无八相成道,是突然显现的,事情处理完之后,此身就消失了。  这种事情很多,最普遍的是学佛人,无论在家、出家去朝普陀山,拜梵音洞,在洞口礼拜会见到观音菩萨出现,那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但几乎每个人所见到的相都不一样。  我没有机会朝普陀,但有一次我正好在香港讲经,圣一法师告诉我一件事。圣一法师是大屿山宝莲寺的方丈,也是我的老友,他于一九八二年与两位同参(都是出家人),去朝普陀,当时也有地方官员陪同。他们在梵音洞外面礼拜,大概拜了半个小时,观音菩萨出现了,三个人都见到了,非常欢喜。本来想多停留一会儿,陪同的官员催他们说:“够了,可以离开了。”这时才离开梵音洞,离开的时候,观音菩萨的形相还在,尚未消失。  之后,他们三个各说所见观音菩萨的形相,三个人见的不一样。圣一法师所见到的观音菩萨现的是金色身,戴毗卢帽;另外一个法师见到的是白衣观音,如我们时常见到的塑造白衣观音的这种相;第三个看到的,是现出家比丘相。这就说明每个人的缘不相同,所以三个人见的相不一样,这属于化身,不是应身。  (节录自净空法师之讲演)  --------------------------------------------------------------------------------  五五、有老师没有同学很难成就  虽然现代物质文明突飞猛进,但众生福薄,因为处处都是帮助人增长自私自利、贪_痴慢,诱惑人争名夺利、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修学的环境糟透了。人在这种环境中,还能克服得了,要有相当的功夫。一般人确实无能力抗拒,所以修学环境不能不选择。而一个人的成就不能离开老师,不能离开同学。有老师没有同学很难成就,因无人与你切磋琢磨,研究讨论;如行路要有伴,彼此可以互相照顾。没有老师也不行,老师是指路的,有指导才能达到正确的方向与目标。路要自己走,所以要有好的同参伴侣。以前,我在台中有李炳南老师,还有六位同学,我们十年在一起,十年如一日。周家麟、徐醒民两位居士,都是我们六人中的成员。以前李炳南老师在台中办了一个“内典研究班”,这个研究班有六位老师八位学生。六位老师已经有三位不在了,现在还有三位,就是徐醒民、周家麟老师与我。师与友是我们修行成败关键之所在,所以修学的环境绝对不能疏忽。  (节录自净空法师之讲演)  --------------------------------------------------------------------------------  五六、中断讲经  有一年,台湾中部有个道场请我去讲《禅林宝训》和“佛学常识”,我讲到第十一课时,寺庙里发生了内部矛盾。我们知道佛法的僧团称为“和合僧团”,若僧团不和,虽天天讲经也无济于事。我将此事向李炳南老师报告,老师告诉我,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之下,讲经可以中断,这不违背佛陀教诲。古圣先贤也有背信的,但这不是过失。所以,世出世法,一切要以道义为标准,符合道义决定要守信,决定要做到圆满。  (节录自净空法师之讲演)  --------------------------------------------------------------------------------  五七、你要信佛  我学佛七年才出家,出家就教佛学院,教了两年才受戒。受戒之后,到台中去看李炳南老师,老师远远的看到我,指着我说:“你要信佛!”当时我愣住了,然后老师给我解释“信佛不容易”,不是受了五戒就算是信佛,也不是出家就是信佛,古今确有出家至老死还是不信佛。所以,我们想想,我们信不信佛?什么样的人才是“信佛”?依教奉行的人才是真正信佛。三皈|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五戒、十善,都做到了,才是真佛弟子。  (节录自净空法师之讲演)  --------------------------------------------------------------------------------  五八、选择法门  我在未学佛之前喜欢读书,所以接触佛教之后就非常向往教下。最初方东美先生曾经在上课的时候跟我介绍:“佛教有两门是世间非常希有的学问,一是佛教的性宗,一是佛教的相宗。性宗,以禅宗为代表;相宗,则是法相唯识。”所以,我刚刚接触佛教,对于这两门特别留意。  以后我把工作辞了,那时有意出家去专攻教下的典籍。我跟忏云法师住茅蓬五个半月,忏云法师把净土法门介绍给我,那时我很难接受,因为我的兴趣不在此。他拿了三本书要我做科会,《弥陀经疏钞》、《弥陀经要解》和《弥陀经圆中钞》。这三经的科判是从莲池大师、q益大师、幽溪大师的注解中整理画成表解,再将经文系在科文下。科会做出来之后,我看到经典的章法结构、思想体系,生无量欢喜心,但是还没有意思去学。  在山上,他教我看《印光大师文钞》正续二集,非常受用。对于净土的概念改过来了,从前轻视净土,《文钞》念了之后,不敢轻视了,晓得这里面有大学问,也有一点信心,但是还没有发心去学净土。我离开忏云法师后,去亲近李老师,李老师把净土的理论讲得很清楚,断除了我的疑惑,这才认真学习净土。所以,选择法门才能精进不懈。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
【】【】【】
document.write('');
document.writ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违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