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是为了生存而有前科的人找工作作还是为了兴趣爱

兴趣爱好对找工作有帮助吗
本人大学生 又想考研的意向 是否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多将来的工作有帮助吗 没有我就不培养了 谢谢
10-03-10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真的搞不懂啊,为什么我家大儿对物理化学可以到热衷的程度,吃饭睡觉都在想,叫他做个语文作业,各种哭,开学前两个星期憋着劲做语文题,第三个星期憋不住了,一个星期都哭了三次了。这怎么学得下去呀?--------------三年半后的分割线-------------------------------------------------------------------------------------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个1.75米的少年了,兴趣广泛,一头钻到书里或电脑里不肯出来,成绩最差的那门课程他在花最大的精力去提高,而且卓有成效。嗯,在中国停课1年我在家里教他,然后把他带出了国.。。。我现在只担心他的生活能力,因为他实在对这个没·兴·趣·感谢各位旧朋新友的回答,我十分希望看到更多的答案,我仍然认为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仍然致力于提高孩子们的兴趣(谁叫我有两个呢)
+ 加入我的果篮
地球科学、心理学专业,科学松鼠会成员
对于这个题目,我觉得前段时间看到的一篇文章或许能解答。建议你从文章中提到的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科学网 唐凌峰 做事情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强迫,在外界(例如纪律)或者自己的强迫(自制力)下做事情,例如大部分人记英语单词,这种境界可以说是“苦不堪言”。第二种境界是习惯,做的过程中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例如每天早上的洗脸刷牙,这种境界可以说是“习以为常”。第三种境界是喜欢,不仅不需要强迫才去做,而且是非常愉快地去做,例如看武侠小说,这种境界是“乐在其中”。为了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可以增强自制力,也可以养成良好习惯,还可以培养自己对要做的事情的兴趣,使自己喜欢上原本枯燥无味的工作。哪一种方法最好呢?显然是最后一种。可是怎样才能培养兴趣?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重要问题:兴趣是从哪里来的?从上大学开始,我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经常想:为什么我对有些事情很感兴趣,而对学习不是很有兴趣?怎样才能把学习变得有趣?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以偏概全,例如案例研究。所以,我就通过分析自己和别人感兴趣的一些事情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天生就非常喜欢植物,不知是否因为在农村长大。我喜欢各种花草,也喜欢树木,尤其喜欢种树。还是五六岁的时候,就自己从山上挖下一株树苗种在屋后,结果由于树苗的根大部分断了没有种活。在湖南的农村,家里种水稻,种菜,还种果树。我一直对栽培果树情有独钟,对种菜和水稻、黄豆、花生等农作物却提不起兴趣来。记得在县城上高中的时候,每个周末一回到家,我第一件事情就是带上枝剪去果园看果树。看到那些果树发芽,长出新的枝条,一周比一周高,尤其是在我的修剪下长的更快,我就觉得特别高兴,忘记一切的烦恼和疲劳。我还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嫁接,并因此在左手留上下一个刀疤。我相信喜欢植物是天生的,也就是说与基因有关。所以,有些兴趣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可是,为什么同样是农作物,我不喜欢种水稻,不喜欢黄豆、花生,却偏偏喜欢果树呢?开始认为也是天生的,后来终于想明白了:因为水稻、黄豆、花生这些农作物,种一季就只能采收一次。而果树呢,一旦培育成功,就可以连续十几年几十年地收获。事实上,在我栽培果树幼苗的时候,我就看到了它们几年后长大,硕果累累的样子。正是因为想象到了多年以后的硕果累累,我才对栽培果树情有独钟。所以,兴趣可以来源于对未来的幻想,或者说“做白日梦”。一开始,我只对植物感兴趣,对动物是没有兴趣的。高考曾想过填报农业大学,后来因为经济方面的考虑,学了临床医学,因此接触到许多动物(也包括人体)的知识。虽然最终放弃了临床,决定做科研,可是这时候我却不愿意研究植物了,而决定用动物做科研。如果没学过临床医学,我是非常乐意去研究农业的,为什么后来却喜欢上了用动物做研究呢?因为大学的几年接触,我对动物了解了更多,更加熟悉。而人类一般对非常陌生的东西不敢兴趣,对自己比较熟悉,却又不是完全了解的东西才会感兴趣。这是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熟悉的东西,一般是自己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东西,对自己更为重要,如果不了解,可能难以生存。不仅对于外界事物如此,对于人物也是如此,所以才会“日久生情”。所以,感兴趣的第三个原因是熟悉。背英语单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基本上没有几个人会喜欢做。可是,有一年的寒假,我却背得很开心,如果一天不记几百个单词,反而觉得难受。为什么呢?因为我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把英语学好,第二个学期要过六级。所以,感兴趣的第四个原因是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有一次和几个同学一起玩桌上足球,由于都是第一次玩,一开始大家都兴致勃勃,几局之后他们却都不想玩了,因为他们总是输,而我的兴致却越来越高,因为我总是赢。此外,我还喜欢打篮球,重要原因也是我打的比一般水平要好一点。我有很多同学喜欢下棋,我却不喜欢,因为我下棋下得不好。所以,感兴趣的第五个原因是擅长。人们一般喜欢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上大学的时候,喜欢上了打乒乓球。一开始,连班上的女生都打不赢,可是打了一个多月之后,我的水平已经和打了几年的同学差不多了。于是我对乒乓球的兴趣越来越大,以至于每天都要打几个小时,还买了书籍,下载了许多视频资料来学习。有两三年,乒乓球在我心中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一开始,我打的是直板,后来因为打篮球弄伤了手指,一打直板就手指痛,只好换成横拍。结果换了之后水平下降,而且一两年后都没有任何进步。于是兴趣渐渐减退,到现在基本上不打乒乓球了。我们学习一样新的东西,例如乐器,一开始总是兴趣很大,到后面就兴趣日减,因为一开始进步快,越到后来进步越慢。所以,感兴趣的第六个原因是因为有进步。很多人都喜欢看武侠小说,却不喜欢看教科书,为什么呢?因为看小说的时候,读者往往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开始做起白日梦来。此外,武侠小说往往善于设置悬念,也就是说总是诱导你提出问题:主人公掉下悬崖之后,他还能活吗?是否找到了一本武林秘籍?正是这些问题使我们欲罢不能,一定要知道答案才肯罢休。当我们对一个人感兴趣的时候,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TA有多大了?是哪里人?兴趣爱好是什么?等等。因为感兴趣,所以会提出问题,其实反之亦然,如果提出问题,就会感兴趣。因为一旦有了问题,就有一个回答问题的需要。例如,当我看文献之前有几个问题希望知道答案的时候,我对这篇文献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感兴趣的第七个原因是提出了问题。有些女生本来不喜欢看球赛,可是自从有了男朋友之后却变得开始喜欢球赛了,为什么?因为她们的男朋友喜欢看球。我本来不喜欢哲学,可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偶像李小龙很喜欢哲学之后,我也就开始喜欢哲学了。一篇文章,我本来没什么兴趣,可是知道与我的兴趣神经科学很有关之后,我的兴趣突然就增加了不少。这就是“爱屋及乌”。所以,感兴趣的第八个原因是因为“爱屋及乌”。从根本上来来说,兴趣来源于欲望或者需求。欲望既是痛苦之根,又是快乐之源: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欲望得到满足、正在满足或将要满足,就快乐。与满足需求有关的,我们就会有兴趣。与需求的联系包括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例如,饥饿时,我们会对食物感兴趣(直接联系),也会对可以买到事物的钱感兴趣(间接联系)和卖食物的餐厅感兴趣(间接联系)。人类有很多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需求分为好几类。包括: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要对一件事物感兴趣,就要把它与自己的需要联系起来。古人很早就会这样做,为了劝人读书,就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对异性和金钱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在这个关联下,才会不断的有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攻读。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我们感兴趣的东西与需求直接或者间接相关。本文是理论篇。这个理论可以告诉我们怎样使自己或者别人对某一样事情感兴趣。例如,怎样使自己对背单词感兴趣?怎样使自己对读文献感兴趣?怎样使小孩和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导师怎样使研究生对科研感兴趣?雇主怎样使员工热爱本职工作?等等。基于科学网的定位和自己的兴趣,我将写两篇应用篇:《怎样使读文献像看小说一样有趣》和《导师怎样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
进化心理学博士生
大脑决定的:最通俗的话是有没有学某一学科的某一根筋。兴趣很小的时候应该就可以表现出来,无论是文学的天赋,还是物理或者化学的兴趣,最初总是自发的,但是每个人自发的强度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的强度会被他随后的个人经历做进一步的修剪:有的人在怎么努力,他都难以理解安培定律,或者他需要花上超过别人三倍的时间才能记住一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意义。但大脑的决定不是必然的,因为对于小孩子来说,他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自我效能的调节。好的老师善于保护孩子的动机,坏的老师则不断打击和消灭孩子的兴趣。偏科跟偏食一样,是由每个人的“体质”决定的,但并不意味着不可治疗。因为孩子本身的行为的确可以塑造,虽然这种塑造的可能性是有限的,跟每个人的遗传有关,不过这不是父母需要关心的问题。他们需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需要像福尔摩斯一样去探案。及早发现问题,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孩子真正对语文不那么讨厌,这个目标是可行的,至于能不能有浓厚的兴趣则跟孩子的天性有关,不可强求。
个人感觉,很难对自己怎么也取得不了好成绩的科目有兴趣有可能是因为
物理化学偶然一次考好了,然后就感兴趣起来了,结果就考得更好 —&更有兴趣......
进入了良性循环语文则可能是恶性循环, 不喜欢—&考试考不好—&更不喜欢—&考得更不好反正,中学时我是这样的... 偶然一次物理考好了然后就感兴趣起来了,结果就考得更好 —&更有兴趣 —&循环化学则属于恶性循环(但是高考前努力向学得好的朋友请教后,就有了很大提高,最后高考时化学分数还高于物理)
果壳网心事鉴定组编辑,科学松鼠会成员
同意 说的。表现好--》高兴、得到表扬--》开心,提高自尊--》努力--》表现好。应该是这样一个循环吧。这个应该是最主要原因。其他当然还有。列举几种可能性1 喜欢物理化学老师。或者讨厌语文老师。2 学好物理化学可以被女孩子崇拜,给她们讲题。3 班里有学习物理化学的氛围。4 他的偶像物理化学很好。5 他尊敬的人对学科存在偏见,比如给他灌输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类的。 说:这么回答问题其实挺偏见的……应该充分调查之后再回答的,问清孩子的情况,兴趣点,遇到过哪些事,哪些老师,哪些同学等等,之后再开始分析。 现在只是大家的猜测,以自己的经历来判断一个求知的情况,欠妥欠妥。 同意。就具体某个孩子来说,当然是要了解ta的具体情况。不过这不是在说普遍现象嘛~
哲学控,心理学控,文学爱好者
有一种理论认为,注意力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同样遵循“代价与收益”的协调模式。一些与“危险”高度相关的信号能够引起人类的“强制注意”,如巨响、强光、诡异的声音等。这是进化而来的预设反应,是难以用意愿控制的。——介于生理与心理之间。在电影《宝贝计划》中,有一幕情节是成龙跟沙发上的孩子玩“遮脸游戏”的桥段。该游戏在成人看来索然无味,因婴儿正处于“客体永存性”概念的发展阶段,所以对“脸的消失”才有所惊奇,吸引住了他的目光(注意力)。这里为说明:认知的发展阶段影响了注意力的投资。随着年龄的发展,待小孩成长到有一定的行动能力后,还有“捉迷藏游戏”去深化对诸如“客体永存性”概念的认知,他们会从游戏中取得乐趣、表现得热衷。上述是由“内在发展需要”而对外做出的“注意对象的选择”,LZ纳闷的【兴趣】,我认为是与此相对应的,由“外在适应需要”而对内培养出的“注意对象的选择偏好”。在心理上人类是以外界反馈的“奖励与惩罚”,来衡量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的,此即强化。0.618列举的是“奖惩的可能来源”在心理上我们识别到了某些行为得到奖励的频率,当这个频率高出某个水平时,“兴趣”就可能形成(以维持稳定的注意力投资)。从个人经验证据中得知,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兴趣”的数量与质量因而可能也会受到影响(狂热级别的兴趣通常叫人废寝忘食,无心关注其他)。基于此,我认为,泛滥或胡乱地使用“强化”去培养兴趣,成效是可疑的。与其强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如先尽情“享用”他对物理化学的兴趣,待他物理化学能力发展到某个水平时,遇上学习困境而改变了得到奖励的频率,降低了兴趣的质量。此时或许可以让他转入语文中去。 当然,我没表示他去只顾物理化学而无视其他(估计他对物理化学的兴趣的质量也没高到狂热级别)。我是说,可以先让他在物理化学上花他愿花的功夫。
讨论有140字数的限制,只能贴这里了:嗯。我觉得“偏狭”的反义词应是“健全”。心理系统的“资源分配”应使其各项机制都得到“匀称”的发展,使之能“自协调”而不相互抑制(或许各种i偏执由此而来)。
传闻天才的社交能力在平均水平上低于正常人,或因此故。Mealey的“精神病态理论”认为,反社会型人格能够通过频率选择过程而保留下来(成为备选策略)。“天才策略”与“反社会型的策略”有几点相似:1、高度依赖与他人的互惠机制(反社会型人格去主动欺骗,天才型人格主要以依赖亲人、吸引亲代投资的方式去完成)2、该类策略只有在群体里的出现频率不太大时,采取这类策略的人才有比较高的收益(骗子不能太多,天才也不能太多——在果壳某篇文章里曾见过这种观点)。
如果”天才策略”(假设真有此进化策略)也符合“精神病态理论”,那么天才可能是八匹马都拉不回来的那种人。难以通过某种“脱敏治疗”去控制他们对某事的狂热。他们“生来”就不使用“健全人格策略”了。
PS:以上用的双引号太多,显出仅是我的“胡思乱想”,姑且一听即可。
介个就懒得说了
We are machine!大家安装的硬件不一样,驱动程序、应用程序也不一样,哈哈!以上是戏言,个人认为,是大脑的思维模式存在差异。说白了,就是有没有天分,有天分的话,很容易就做到别人绞尽脑汁也做不到的,没有天分,再努力也无济于事。本人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经验之谈,供参考。
Need not to know
一个小小的建议,如果只是担心语文能力的话,你可以给他附加一些有意思的语言表达上的任务,比方说:每个星期在网上,比如果壳上发若干篇类似日志的东西,内容体裁不限,只需写些他喜欢的有趣的东西,语句通顺,思路清晰,无错别字即可,同时既可以跟别人讨论中学习到很多东西(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表达),还可以交到朋友(上果壳的小朋友可是挺多的哦)。
按我之前了解到的信息看,这样的任务你的孩子应该会喜欢的:你的孩子喜欢插嘴,这是强烈的与人沟通的欲望的体现。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天生就有与可交流的对象进行沟通的欲望——和喜欢的人说喜欢的事,没人会不喜欢,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至于为什么会讨厌那教科书式的语文,想想那后半句就知道了——“话不投机半句多”没人愿意浪费精力跟无法沟通的东西进行沟通:你愿意在大街上对着一块木头起承转合、托物言志、滔滔不绝地大说特说么?假如你不是在是单口相声,这样做肯定会被人用看傻鸟的眼神围观的吧……当有人要我们由“小鸟衔木头飞越太平洋”写一篇作文时,出题人就是那块木头,而谁愿意当那傻鸟呢?
偏科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啊。我不清楚普遍的原因,也许原因各种各样,我仅能就自己的经验谈谈。个人觉得,年龄也许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吧。小时候我也很喜欢数理化,回想起来,是因为喜欢那种有“唯一”答案的东西,觉得这才是“真实的”,才是有意思的,什么语文、历史的答案都是“虚”的,加上喜欢挑战,数理化有各种题目,有些题目很有挑战性,能解出来就很有心理满足感,有一点优越感。再说,小时候世界是唯一的,读书就是你的世界,从这个世界找优越感,只有别人做不到,你做得到,数理化的题就很符合这种需求年龄渐长,脑海里思考的东西多了,人际关系复杂了,自己的世界不是只有“唯一”的“读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慢慢会发现很多事情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即使你看个科普书也会被告知现在我们连电子的位置也只能是个概率,一切也许是混沌的,这时候就会喜欢看看历史了,看看那些不断重复的历史,但有没有唯一答案的东西。看看哲学,看看那些“这样可以”“那样也可以”的问题(比如那个经典的公开课《公正》里面的话题)。这个时候就不会只认为数理化才是真实的,历史语文都是虚的玩意了。所以个人觉得,年龄也许是一个因素,一个人的爱好也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的爱好会一直在变。--------------------------------上面的文字也许太过虚,可能不太符合果壳的问答风格,随便了,写了就发吧。只是,我也在考虑以后孩子在这个问题上我 又该是放任自流,还是"强逼"呢?想了一下,我想我多半还是会“逼”,所以啊,人明明知道自己也是这样,要求别人的时候就总会不同了吧。
我觉得,这个实体的世界背后存在一套算法。兴趣爱好是系统给分配的。
物理学博士生
那就别做了嘛,跟老师沟通一下,如果不做语文作业考试也能考的好的话~或者不写,看看题,想一想,可能他讨厌动笔但不反感思考。有些语文作业真没什么价值,反正我当年很多都当练字了。您家孩子喜欢看书,看书也能学语文呐,不会差的。可能因为强迫,他越发的反感了。物理化学没人逼他,他就感兴趣而且学得好。同理,没人逼他学语文,他说不定渐渐的就不那么反感了嘛。
生物教师,科学松鼠会会员
您看看您家大儿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对物理化学那么热衷呢?合适的时候,让他自己也来仔细想想,站在第三人的角度来审视一下自己,没准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让学习语文也兴致勃勃起来。
从小就喜欢天文学,在不知星星是什么的时候就喜欢星星。但读高中的时候,死活就是搞不清各种物理题,所有的公式都会背,就是不会应用。所以大学彻底跟物理说再见。结果毕业后,不用做题了,又找回了那种原本的兴趣,不求甚解的那种状态,即使通篇的研究都看不懂,也能津津有味的看下来,我也觉得神奇……我的物理依然很渣,但是不能阻挡天体物理学的心。可见兴趣和成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相关,当然成绩差会一定程度影响兴趣,没了考试没了题目兴趣还是会回来的,不要有压力。
新闻学学士,金融硕士在读
我们。。。学新闻的从学校里就被教育要兴趣广泛,对什么都至少能懂一些,这样对工作有好处。。。汗,我本身不是在意功利的东西,我觉得兴趣除了自身擅长的方面之外,有些也来自于对其他陌生领域的挑战。
喜欢这个问题 ,真是富有建设性 我不太爱打篮球 不会踢足球曾经乒乓球打的很好 并付出很多努力 爱游泳,但是老是让耳朵进水喜欢谈恋爱,但女友一定要漂亮 我认为楼上很多人说的很对吧,跟成就感有关系,付出有回报,漂亮的女友,让我有面子
兴趣可分为天生和后天两种,先天的兴趣会使你快速的入门,但若因为后天条件导致你对这门学科兴趣丧尽的话,那么你的机遇也就没有了。也就是说事事没有绝对,兴趣的培养决定因素有很多,这有几条建议1.家长可多鼓励孩子,但要适度,批评也紧随其后,有批评也有鼓励;2.采取奖罚制度,有物质奖励是对孩子很好的激励
高中以来,看到数学题就想哭…后来自己发现了其实并不是因为自己做不出来,所以怕数学题…而更多时候都是因为一看到就怕,你觉得自己都做不出来的东西怎么会做得出来呢…后来发现了这件事,才不至于被数学搞到奔溃…结局是…高考数学97分…150满分…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这种情绪导致的问题 是件很重要的事…但现实问题一般比较复杂不是A导致B那么简单。可能还会有C有D有E…但如果你好好花时间和自己相处,会好很多。
很同意说的内容。但是我思考,里面提到的很多兴趣来得其实很短暂。就像在做英语阅读题,都会先看题目再看内容,然后你会带着问题、感兴趣地读,但是这样往往在看完一篇阅读后,这个兴趣就失效了。给自己源源不断的力量让自己前进的兴趣其实是扎根在骨子里的,这我把它称作“重大兴趣点”。我觉得“重大兴趣点”还来自于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社会责任感。例如说,我认为教育和环保对社会对地球对人类十分重要,所以即使我原本不对孩子或空气、水、森林、工业感兴趣,但是我在做关于这两个事情的工作时,我会觉得有无比巨大的力量在推动我前进。另外感谢楼主,推荐了一篇好文。
比起不愿学语文,为了这件事哭也很重要,是不是有其他心理负担啊,或者阅读障碍啥的?~
拿本人做例子 基本上来说 我小一点儿的时候跟您的儿子一样 我们应该是都喜欢肯定的东西 比如说 数学 因为答案就只有一个或者还有两个可能的原因
就是家庭和学校的原因 我知道我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我爸天天跟我说他的数理化有多好,但是语文特别烂,巧的是我跟姐姐都是数理化特别好,语文一窍不通;一个是学校,或者应该说是老师,我的语文老师曾经误解过我,而且没有给我留一点点的余地,当时我的语文其实还是不错的,但是这之后语文对我来说就像是陌生人一样,我也不可能对它还有什么兴趣!在这里 我就特别想跟那些个语文老师谈谈了 语文这种答案连作者本人都不知道的学科 偏偏还要规定老师所认为的那一种答案是正确的 我就忍不了了 像什么谈自己感受这种题目 无论孩子写什么 其实都不能说他写的是错的 因为 那就是他的真实感受
个人认为,兴趣爱好应该是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一个你愿意无偿付出的事情,但也有一部份人是没什么兴趣爱好的,有天生喜欢的,也有后来触发的,有爱好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懂得付出!也更容易相处!
很多朋友已经回答的非常 果壳了。我在这里添加一个稍微百度知道一点的回答: 真的搞不懂啊,为什么我家大儿对物理化学可以到热衷的程度,吃饭睡觉都在想,叫他做个语文作业,各种哭,开学前两个星期憋着劲做语文题,第三个星期憋不住了,一个星期都哭了三次了。这怎么学得下去呀?首先要对着你的问题回答,虽然讲明原理能消除根源,但是 不免显得有点闷长。对您家的小朋友,喜欢物理化学而不喜欢语文,我们可以归结为几个可能的原因:(1)有数理逻辑方面的才能,而语言方面偏弱。(2)这就导致在最初学习语言类科目时,在同等努力程度下,就没有产生足够的成效。(3)没有足够的成效就没有足够的赞许和自我肯定,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源,而且相比在其他领域里更轻易的获得肯定和褒奖,那么投入产出比一对比,任何人都会有显而易见的倾向。(4)在资源分配上,倾向于容易获得成效的科目,这样使得整个循环变得更加不均衡。专注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下,在上学的时候反而显现出了负面的效应,造成了“而行循环”的假象。(5)虽然长期无须担心,专注是一件好事,在一件事,或者一个领域一直追加自己的精力和产出是好事,但就在校期间,还是需要注意的,偏科容易让孩子错失可能了解更多世界的机会。(6)有时候并非因为天赋导致的偏科,而是偶然因素,那么你的孩子会错过自己真正产能强的领域。而主观的拒绝它。 二、具体到怎么解决,语文其实是一个挺不靠谱的学科,他包含了太多的应试成分。甚至有出题人的主管因素。这是一个擅长理化数理逻辑的人,所难以接受的。因为它们的标准答案根本没有严谨的逻辑。但是我们可以把 语文 数字化、逻辑化,或者更简单的理解为“积木化”。我是一个程序员出身,比如C语言,乍看起来它是一门外语。但是大家都知道,它其实是一门堆积的积木,充满了逻辑关系。语文(尤其是初高中的)也是如此,他乍看起来像阅读理解、像写作。其实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把他们“分解因式”,比如阅读,有几种文体,他们都有多少种模式库(文体叙述方式等),开头一般都是什么,有几种模式,中间一般怎么叙述,有几种模式,结尾一般怎么点题升华,有几种模式。完全就和C语言中的function或者数理化中的公式推导思路如出一辙。作文更是如此,写好一篇作文,也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就像手里有一堆的积木,想搭建一个建筑物。你要掌握物理规律,尤其是重力方面的。作文也有自己的规律,是人的(理解)逻辑上的,而不是物理(唯物)逻辑上的。所以你可以帮他建立一个库,没见到一种文体模式,就增加一个函数,把文字全都程序化、逻辑化。让他背下每一个函数(排比句、固定用法、楔子等),都当公式去运用。当他眼见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都被他化为了逻辑严谨的公式的时候,他也就找到了以他的角度研究初中高中语文的方法。 尽管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文学的高度,他是一种总结和系统化。并不一定适用于创造新的文学作品,但之前说过了,他也不需要。
对于孩子来说,千万不要求什么“全面发展”,因为成人都做不到全面发展,又何苦逼孩子做到?其实这个是谁都做不到的。有一种天赋,千万不要扼杀。语文不好就不好呗,一定要看到孩子的长处,给予支持,任其发展,千万不要制造种种阻碍。你知道吗,也许你的孩子就是将来的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
楼上分析的都十分在理!无非是先天和后天的原由。要解决问题的话,还是让孩子自己冷静下来,和家长共同查 找原因,然后针对性的解决为有效途径。
楼主的标题问的是一个很宽泛的问题;但看内容似乎是有小朋友有关的具体问题要解决。你是不是想问怎么帮助你们家小朋友啊?!所以,我个人觉得要解答的不是兴趣与什么有关,也不是怎么培养小朋友对语文的兴趣。即使小朋友对语文没兴趣,即使对学习语文定的目标是能看懂路牌就行。小朋友对不喜欢的语文的反应是哭闹,这个行文问题比较严重的,是比讨论兴趣是怎么形成的要重要也要急迫的多吧?如果楼主是我理解的要求救小朋友的行为问题,恐怕要另开一贴。标题不用起那么大,就问怎么解决小朋友遇到难题哭闹的问题。如果家长都不能直接面对问题,小朋友把哭闹转移重心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奇怪了。。。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生
我喜欢数学物理,因为做完一道很难的题目,无论做对与否,我都会觉得很开心,如果做对了,就会有一种很强的成就感,相反,对于语文,政治这些学科,就算我做完了,我也不会知道自己到底做对没有,这种感觉很不爽。所以,一提到做这些学科的作业,我也是。。。头疼
上面都是各种长篇大论,说白了最直接的理由之一就是 成就感 和 负罪感。成就感不等于奖励,负罪感也不等于惩罚。不要用自己主观去套用人家主观,有节制的给予奖励是能够引起兴趣的,前提是这个奖励在他心中有足够的分量,并且这个奖励是无法和其他利益进行对比的。
天理深究师
当然是由大脑的特质决定的。大脑不是分各种不同的功能区吗?由于各种各样的先天和后天的原因,会导致脑细胞的供血不均衡,供血良好的功能区就会特别好使,你说你爱使用“好使”的工具还是不好使的工具呢?答案当然很明显。使用“好使”的功能区会带给你愉悦,也会带给你更大的效率。推着一辆破自行车当然令人难受,你还会“有兴趣”吗?当然兴趣也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各种因素会改变脑功能区的供血状态,强硬逼迫某种“兴趣”,也会使这种“兴趣”提高,因为常使用会使这部分的供血能力提高。但这显然是“事倍功半”。
说这么半天, 早期的教育和引导很重要。然后在生长道路上的客观因素的各种影响,本文评论第一条说的很清楚了。然后就是基因。有的小孩子什么也不懂的情况下,对数字就喜欢,也有人就是不喜欢。
难道楼主不应该换个题目么?如果我那传说中的语文成绩不完全是高分低能,楼主的题目就应该改成:如何让对理科痴迷的孩子有个过得去的语文成绩, or,at least, 完成语文作业?看在楼主问题提错的面子上,我能不能说,从贵公子的个例看,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么,很可能来自:遗传......1) 十一岁左右的孩子,痴迷物理化学是好事...... 起码数理化英语都不会差了..... 学物理的数学就不可能太差,对吧,说起来,数学,英语都是语言工具,一个是逻辑语言,一个是自然语言.....稍微引导一下,基本上就不用操心了2) 如果语文需要操心,即使是以天朝的教育和考试环境,你们也只有一门功课操心,远比自以为语文水平高,数理化全面崩溃的学生家长们幸福......3) 而且,语文我相信他也绝对崩溃不到看不懂应用题的程度..... 真到那个程度他也没法学物理化学不是,一般说来贵公子不至于生活在纯英语环境下,只看英文原版教材......4) 所以,问题还是很好解决的......4.1) 不要强迫,慢慢培养一些兴趣,当休闲好了,整天干什么都不太受得了的,哪怕是最热爱的学科.... 休息的时候弹琴画画是休息,看看小说,读几句古文也是休息......4.2) 可以把作业问题适当安排,比如说,就当线性规划问题好了,由他自己制定适当地完成策略 (说实话,对十一岁的孩子来说,能开学前几周憋着写不喜欢的作业已经算不错了),然后评定自己的计划是否成功..... 用类似的办法往往可以转移被迫完成不喜欢的任务的痛苦.....4.3) 适当明确语文成绩的必要性:告诉他既然躲不过去,要么你理科成绩足够突出(几率非常小),要么你起码得考个过得去的大学才能继续学习你喜爱的学科..... 而考大学就得有个过得去的成绩......4.4) 语文水平的问题,基本水平,比如说,阅读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这些还是应该有的;然后,基本的常识需要积累,比如说文学常识,常用词汇,句子之类的..... 这些需要积累,不能突击.... 因此,需要长期培养,这时可以用转移压力的方法。比如说,如果不喜欢记忆名人名言,可以找一些名人名言来批判..... 批判的过程中,起码句子是记住了,然后还锻炼了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还能培养一些“狡辩”能力,也就是所谓的“辩论技巧”.....4.5) 语法,等等一些问题,可以当作归纳总结的题目,锻炼自己的抽象能力,看看能不能把那些老师讲的,书上讲的比较散乱的东西,抽象成最简洁,最便于记忆的图表......事实上这本质上和物理学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是一致的......4.6) 至于那些比较坑爹的问题,比如说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的,以及坑爹作文之类的,我们就不管它“水平”,“合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阅卷标准,把尽可能争取高分当作一个模糊问题,总结一个胜率和容量都比较合理的概率算法......相信我,这些坑爹问题,别管那些文白怎么咧咧 "文学素养“,”内涵“,”层次“ 之类高大上的东西.... 他们自己也没谱的,大多是一靠相互吹捧,二靠提前看标准答案..... 事实上,这些题目,你把它们交给北大、北师大中文系的教授们,他们照样答出七八种答案来的..... 好吧,文白们可以说,这些教授水平也不算高....或者什么那是我们理解不了的层次之类的.... 但我也没指望自己在文学上能达到他们得水平,甚至比他们水平更高了..... 说不定我的概率算法成绩比他们还好呢..... 我不就是想上个好大学么.... 没想当诗人,也没想当文学评论家..... 有人请我当都不当,更不用说费劲拔力的自个儿争取了..... ..... 写了这么半天..... 才发现..... 怒吼:谁挖的坟!
人类进步的两个动力是:虚荣心和好奇心,这也同人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相符合。兴趣说到底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情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一定是可以给他带来某种强烈的情绪体验,比如:满足强烈的好奇心,感到快乐幸福放松,虚荣心得到满足等等,当然有些人对恐怖、刺激感兴趣,这是情绪的身体反应的作用,简单说就是人的强烈情绪所对应的身体反应有很多相同情况,比如流泪,发抖等等,所以强烈的情绪可以相互转换,恐怖可以转换成满足
一件事可以满足一个人的虚荣心和好奇心,那么这个人就会对这件事感兴趣,反之亦然。学习好的人都体验过当众受到表扬,收到同学家长的肯定,这种虚荣心得到满足是非常强大的一种动力,当然这里讲的虚荣心是中性词。大部分人会对某些科目感兴趣,就是好奇心得到满足,好奇心得益于家庭和老师的培养,懂得保护和培养孩子好奇心的家长老师都是非常伟大的。
培养兴趣可以从一些基本的简单的事情做起,当你发现可以做到一些事,有了些成就感,建立起一些自信,就是培养兴趣的良好开端,再往后人的好奇心就会发挥作用,促使一个人执着于前进。
心理学专业
嗯赞成1L的,强化嘛。好成绩是强化物。这个。。是不是可以行为塑造一下。有个祖母法则,拿高频率的活动来强化低频率活动。(极端比如就是好好做完语文再做物理化学= =)做完以后要鼓励表扬奖励一下
外界赞赏确实能强化学习动机。不过学习动机还有很多来源,在一个教育能够改变命运的社会里,提高社会等级往往是很多人首要的学习动机,即功利性。
就这样哪,收益大,兴趣大。对某事没兴趣是因为干某事没收益。如有损失就是讨厌了
能带来好处就会有兴趣吧
我认为兴趣爱好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一种内在的奖励机制,当他的奖励机制成“系统”(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就是就是形成了一种在潜意识下对某些事物相似的反应)了,也就养成了兴趣爱好,
互联网产品经理
來源於你的成就感。你覺得爽,你就會愛。
看到关于李小龙爱哲学的“爱屋及乌”,突然就联想到了王菲长期在微博上放些佛教的东西。哼唧
天赋很重要,即使家族没有遗传,自己喜欢,开始关注、学习、积累并不断练习,也能成就
来源于成就感,从中得到的快乐
思维模式决定了这样。思维模式在很早的时候就确定了。由天赋,环境,遭遇,阅读来合成的。
某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大概属于“好之”一类吧。 至于乐之吧,我觉得吧,有时候像游戏什么的好像比某些兴趣更让人“乐之”。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那些兴趣纯属自我哄骗~混乱。
我觉得主要还是大脑功能的问题。就好象肌肉一样,有人天生肌肉发达,他锻炼身体就容易些。另外一些人就要不断锻炼。才能长出肌肉。
楼主大概是想解决“哭”的问题吧!控制一种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你首先注意到了“目的”。不过对于一种“技能”来说,并不需要特别的好感,你也能至少达到“一般”的水平,投入必要的时间就够了。如果我们投入了时间,却没有学习的效率,说明非常可能存在某种非常“负面”的因素在严重的干扰我们,例如老师非常讨厌或者学习过程与某种不快直接关联了(例如在学校教室被人“欺负”或羞辱,想逃避)。在我看来,只要是“不讨厌”(中性感情),没有其他障碍(阅读障碍或者智力水平不够),学习兴趣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对某事无感,但是却可以非常“熟练”甚至“优秀”。以我个人的看法,全世界搞科研的这么多人,“热”爱这一行当的,未必能超过三成。当然怎么样才能“喜欢”这种问题,我认为是“无解”的,否则“谈恋爱”这破事也没必要搞出这么多事情来了。(古往今来这都浪费多少纸笔了!)
天赋 天性决定的。。你生病吃饭。。什么决定的。。
爱科学 爱生活。
对于语文 确实是没有什么兴趣
其实偏科才是好事。历史上伟大的人不都是这样吗?
我小时候对于学科理解是错误的。先在工作了之后才发现各个学科在生活中都很重要,比如我从小头疼的数学
哪有什么为什么啊 就自然而然的啊 当你做喜欢的事情可以让你快乐 我从小喜欢数学 如果心情不好做做数学题就好了 当然我也喜欢物理 但是只有运用到数学知识的时候我才特别亢奋 记得曾经高中有道物理题 车 弹簧 木板 小球 根据能量守恒动能守恒做的 最有意思的是 当时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特神奇 虽然我大学没有学数学 但是大一我晚上经常会听麻省理工的公开课《微积分》, 喜欢应该就是不求任何结果成就的 只是简单给自己快乐的东西。PS:我是个女生。。。
我觉得兴趣和爱好是不同的概念。
软件工程师
一言以蔽之,就是爱爱上一个东西就像爱上一个人,有很多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和影响任何由考试定级的现代教育体制的一个缺点在于,考好了,那个人(科目)就会对你好,考不好那个人就会在后面狠狠踹你一脚。就像绿茶婊或者渣男一样,你不太容易对其拿出真爱来。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前科的人找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