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起坚持在线读圣经经的弟兄姊妹吗?

&&所属分类 &&
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有古卷添“妻子”)、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
  一九28、29 主向彼得保证说,凡为他而作的事,都要得到丰富的赏赐。特别是十二位使徒,他们在千禧年要得权柄地位。从“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可见上半节说的复兴,是指基督将来要在地上掌王权。前文曾把这阶段的天国解为彰显出来的天国。那时,十二使徒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新约中的赏赐与千禧年掌权的地位有密切的关系(路一九17、19)。他们在基督审判台前得赏赐,但要等到主再来地上掌王权时才彰显出来。   至于一般的信徒,耶稣补充说,凡为他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那时,这些人要与全地的信徒一同相交,这种生活将要补偿他们在地上亲属关系的伤痕。他们在地上失去一间房子,但将来要得到百间基督徒的房子,并受到热烈的欢迎;他们在地上失去土地或其它财富,但却要得着属灵的财富,多不胜数。   所有信徒将来都要得着永生的赏赐。这不是说我们要舍下一切,藉着牺牲方可赚得永生。永生是一分赏赐,不能赚取,也不能靠功德赢取。其实,这节是说,凡放下一切的人,他们在天上享受永生时,要得着更大的福乐。所有信徒都能享受永生,但他们享受的程度却不一样。
灵修版圣经注释
你所弃的,耶稣必定偿还──你还舍不得你手所握的? 19:29 耶稣向门徒保证,任何人因为他而放弃任何珍贵的东西,都将要在今生得著多倍的回报,当然不一定是同样的东西。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接受基督而遭家人拒绝,但他会得到一个信徒大家庭。
下载次数:0
→如果您认为本注释还有待完善,请
欢迎有相关恩赐的弟兄姊妹踊跃参与本站事工
上一节下一节
本节注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因神给每人的恩赐各有不同,弟兄姊妹文化水平存在差异,建议您多参加各类灵修聚会。
暂无同义词
浏览次数: 1414 次
编辑次数: 1次猜您喜欢:基督新教为什么要删减圣经???只想请新教的弟兄姊妹回答-土地公问答
基督新教为什么要删减圣经???只想请新教的弟兄姊妹回答
基督新教为什么要删减圣经???只想请新教的弟兄姊妹回答
答:《错引耶稣》的畅销,有些出人意料。书的副标题为“圣经更改内幕”,内容除引言...(三)希腊文新约印本、抄本的变化;(四)校勘学寻求原始经文的努力;(五)经文的...
教会自古以来,一致主张圣经总集包括旧约46卷,新约27卷。共计73卷。但是大多数基督新教派,只相信以希伯来文写成的才为圣经,因此,少了希腊原文的巴路克、多俾亚传、友弟德传、玛加伯上下、智慧篇和德训篇这7卷,故基督新教的旧经39卷,新约27卷共66卷。
请教高人,个别教派只准信佛像不准信佛,只准信十字架上的天使变骷髅,不许信耶和华神,认为耶稣是神唯一一个独生子,神无所不能不可能只有一个儿子,神有儿女就有父母祖先子孙,无论过去现在将来:神的独生女是谁神的独生母是谁神的独生父是谁神的独生爷是谁神的独生奶是谁神的独生姥是谁神的独生舅是谁神的独生叔是谁神的独生侄是谁神的独生姑是谁神的独生姨是谁神的独生婶是谁神的独生哥是谁神的独生弟是谁神的独生姐是谁神的独生妹是谁神的独生嫂是谁神的独生祖是谁神的独生孙是谁你问她这些·她能回答出来·就是真的你就可以信·否则不要信她假冒伪劣产品 受害者,回教不承认只有耶稣能成为神人·认为任何人学神都可以成为神人·道教认为不单释迦牟尼能成佛·任何人学佛都可以成佛展开追问:傻b佛教徒,滚追问:傻b佛教徒,滚
新教没有天主教圣经中7卷经书,还没有但以理书中的“亚撒利雅的祷告”、“但以理三友赞美歌”,以及没有《以斯帖记》的一个补录。一共算作11卷的,而不仅仅是7卷。新教把天主教多出来的这11卷书叫作“旁经”,天主教叫“次经”,称呼是不一样的。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分,跟新教和天主教的一个本质上的区别是有关系的。天主教之所以叫他们“次经”——“次正经”,也就是承认他们与“主要的圣经”——“首正经”——经卷是不同的,但是为什么要有分别呢?都不能无视的一个理由很简单。在耶稣的时代,犹太教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信仰体系,这里头是没有这11卷书的内容。也就是说,你号称这11卷是上帝跟犹太人订立的“旧约”,但是犹太人不承认。不承认什么呢?不承认这11卷是上帝默示的。这个就麻烦了,你如果对基督教有了解,就知道这个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所以天主教没法说这个就是这样的,是你们犹太人错了。这有个时间线上先后关系,没话可讲。那么既然不被承认,为何会编入天主教圣经呢?其实,旁经被承认权威性,是在1546年的天特会议,除了这11卷被列为正经,还有三卷《玛拿西的祷告》、《以斯拉续篇》上、下卷,叫“旁经”,也叫“伪书”。也就是说一共有14卷书,新教徒是接触不到的,而天主教徒却视为经典。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跟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是有关系的。新教不承认“人言”在信仰中的地位。所以新教无教皇,无告解,也没有对“”圣徒先贤”的礼敬,所以这11-14卷书,因是“人言”被驱逐出正典。而天主教是承认古往今来的先贤和圣徒地位的,所以次经“默示”的证据虽然不足,却是可以说是先贤所著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也是有益的,所以就算不是“默示”也是“圣贤之言”,被编入经典,也就名正言顺了。
首先圣经是神所默示的。所以,圣经不能删减,甚至一笔一划也不能删减。这是耶稣所说。我想你说的删减圣经,可能相对于天主教圣经而言。但是,两者的区别主要在旧约部分。其实我们看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的圣经解释很清楚。有的经文,在犹太教和基督教新教因为原文失传,只有译文本。所以,他们没有采用为圣经的正经。按时认为所谓的次经。但是我们看到这些经文部分的时候,也有神的光辉。基督教没有收进圣经,并没有说,我们基督徒不可以看并比照而行。我想只能是说神带领不同而已。不存在删减的问题。愿神祝福你。
以色列人在公元前1406年左右侵占迦南地之前,主要以游牧为生,或在异国他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们的传统文化,主要通过民歌、民谣及宗教仪式等来世代相传。以色列文明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的语言及许多神话传说,都来源于美索布达米亚文明及尼罗河文明。虽然一些最早的旧约书卷可能创作于公元前11世纪,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在所罗门时代(即公元前950年左右),以色列人才开始有系统地写作和编辑旧约书卷。起初,他们主要是为所罗门的父王大卫歌功颂德,并记述所罗门怎样继承和光大父业,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关于以色列列祖列宗的记载。之后,以色列列国的国王们又不断添加关于自己的新内容或修正对先朝各代的记载。就这样,旧约的写作和编辑过程一直延续到基督教的诞生。它记述了从创世,到出埃及,到以色列的统一及分裂,再到被掳巴比伦,最后到回归、重建耶路撒冷的整个过程。公元前333年左右,随着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西讨,半个世界都不同程度地希腊化了,犹太人的生活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元前250年左右,生活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约100万犹太人已经非常希腊化了,必须把希伯来文书卷译成希腊文方能读懂。于是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Ptolemy Ⅱ)便委托犹太大祭司,从以色列十二支派中各选出六位译经长老,让他们先翻译了&摩西五书&,后来又逐渐翻译了其余旧约书卷。后人统称这批希腊文旧约译本为《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公元前63年,犹太人又沦落在罗马人的统治之下。公元70年,罗马人摧毁了犹太人在耶路撒冷的神庙,大量焚烧犹太人的经书,但这反而导致犹太人更加重视和依赖经书。早期的基督徒属于犹太教中的改革派,他们吸收希腊罗马文明中的新思想,并用希腊文来编写关于耶稣的新启示(新约)。保守的犹太教教徒则极力抵制外来文明,主张神的启示早在以斯拉年代(约公元前400年)就已终结。为了阻止更多的犹太人被基督徒“误导”,尽快确立正典就显得格外紧迫。一般认为,犹太拉比们(犹太教的权威学者)是在公元90年召开的吉母尼亚(Jamnia)犹太教高层会议上,将&创世纪&等39本旧约书卷确立为正典的,而其实,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在犹太拉比间对是否把&箴言&等书卷列入正典都一直存有争议。《七十士译本》中的&多比传&等7本书卷,以及当时流传的所有新约书卷,都被犹太教排除在正典之外。犹太教确立的正典都是希伯来文书卷,其中的一些书卷与《七十士译本》中的同名书卷在内容上很不一致,例如其中的&耶利米书&就比《七十士译本》中的&耶利米书&要长许多。早期的基督教各派当然不会认同犹太教吉母尼亚会议所确立的正典,否则的话,它们就会丧失存在的主要依据——新约。当时基督教各派所使用的新旧约书卷都不尽相同,有的教派或个人甚至还在继续编写自己的新约书卷。  最早促使正统基督教教会确立正典的,是公元2世纪的罗马人马吉安(Marcion)。马吉安是一个主教的儿子,从小就接触基督教。他对犹太教及物质世界极为反感,其观点与当时的诺斯替派(Gnostics)的教义很接近。诺斯替派的二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恶的和有缺陷的,而精神世界才是善的和完美的;马吉安则宣传,旧约中创造物质世界的神是劣等的恶神,而新约中的神才是至上的仁爱之神。在公元140年左右,马吉安编辑了一套自己的新约正典,其中只包括了使徒保罗的10本书信以及一本删改过的&路加福音&(他删除了&路加福音&中所有记述耶稣与犹太人及旧约有关的内容)。公元144年,罗马教会指责马吉安散布异端并把他开除。马吉安于是成立了自已的教派,这个教派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迅速发展壮大,曾对正统教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一般认为,到公元200年左右,《七十士译本》、保罗的10本书信及目前人们使用的4本福音书在正统教会中已获得了相当的认同。  公元303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下令迫害基督徒并摧毁他们的经书,然而,他非旦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加强了基督教各教派之间的联系与团结。接着继位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对《圣经》正典的确立乃至基督教后来的兴盛都起了关键作用。公元312年,为了争夺罗马帝国的统治权,君士坦丁率领的军队(其中有不少基督徒),在罗马郊外的米尔维安(Milvian)桥彻底击败了数倍于自己的马克森提(Maxentius)军团。君士坦丁认为这是基督教的神帮助的结果,为了感恩,他于公元313年颁布了《米兰敕令》,使基督教成为合法的、自由的宗教。虽然他到临死时才受洗,但没有人怀疑他的基督徒倾向。君士坦丁于公元325年召集所有的主教参加尼西亚(Nicene)大会——第一次大公会议。会议通过了《尼西亚信经》,确立了“三位一体”教义,并为教会今后审议新的教义及确立正典制定了指导原则。不过在此之后,教会对是否把&启示录>等书卷列入新约正典仍然发生了许多争执。  关于基督教正典最初是如何确立的,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一种较流行的看法是:公元367年,一生充满坎坷和争执的亚他那修(Athanasius)神父在其复活节发表的一封公开信中,推举了46本旧约书卷(与《七十士译本》中的书卷基本一致)以及27本新约书卷(与目前新约书卷的数量和编排顺序基本一致)作为正典。这些书卷又分别在公元382年的罗马会议、公元393年的希普(Hippo)会议以及公元397年的迦太基(Carthage)会议上获得确认。不过,其中许多书卷都是经过了激烈的争辩,最终在圣杰罗姆(Jerome)及圣奥古斯丁(Augustine)等权威人士的影响下才被接受的。  圣杰罗姆奉教皇之命,在公元380年至公元400年期间将新旧约翻译成了拉丁文,世称《武加大》(Vulgate)。其中的旧约书卷,圣杰罗姆是在犹太拉比们的帮助下,主要参照希伯来文书卷进行翻译的。他将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中许多与希伯来文书卷严重不符的地方修正过来,并把被犹太教排斥在正典之外的那7本书卷称为“次经”。为此,他的译本在最初曾受到很多基督徒的敌视。在圣杰罗姆的《武加大》译本问世之前,严重“失真”的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已被外邦犹太人及早期基督徒广泛使用长达600多年!事实上,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者后来又发现《武加大》中同样存在许多翻译错误,而且教会的许多说教和做法都是建立在这些错误之上。因此,有人声称《圣经》从不改版或只字不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两部分,基督教也随之划分为以讲希腊语为主的东方教区和以讲拉丁语为主的西方教区。公元1054年,基督教的东西两教区正式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东正教与天主教使用一样的新约正典(只不过前者用的是希腊文本,而后者用的是拉丁文本),但东正教重新采用《七十士译本》作为旧约正典。  公元1517年,在德国兴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新教。新教延用天主教的新约正典,但改用犹太教确立的39本书卷作为旧约正典,再次把7本“次经”从旧约正典中排除,并且把被天主教称为“续经”的一些旧约书卷称为“伪经”。新教认为“次经”和“伪经”有许多明显的错误,如怪诞离奇、准许自杀及为死人祈祷,等等。对此,有不少基督徒甚感困惑:既然这些“次经”和“伪经”有如此明显的谬误,怎么可能误导基督徒长达一千几百年之久呢?按理耶稣应该是确立旧约正典最具权威的历史人物,为什么他也不给以纠正呢?  因此,基督教三大宗派最终所采纳的旧约正典书卷,在数量及内容方面都不尽相同。天主教认为东正教和新教是为了争正统而开历史倒车--抬出古典来对抗教会及教皇的权威。其实,在所谓的正典与非正典之间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区分,有许多书卷完全是被人为地排斥在正典之外。这就是为什么在新约中有很多内容声称是为了应验“经”上所说,但在各教派的旧约正典中却都找不到这些经文。有新教传教士至今认为,犹太拉比们是在神灵的启示下将那39本旧约书卷确立为正典的。问题是,同样是这些犹太拉比同时又否定了所有的新约书卷。  由于新教采纳犹太教正典为旧约正典,于是在新旧约之间出现了一个长达400多年的间隔期,新教将其称为神的“沉默期”。天主教和东正教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在他们的正典书卷中,有很多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实际上,犹太人在此时期正承受着希腊文明的巨大冲击,他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及对神的看法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一个以希腊文明武装起来的崭新宗教——基督教正在犹太人中酝酿诞生。比如,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思想对基督教的形成及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都发挥过重大影响。  犹太教认为,神在以斯帖年代启示完旧约之后就永久沉默了;基督教则认为,神是在启示完新约之后才永久沉默的;而伊斯兰教又认为,真主是在向最后一位先知穆罕默德启示了《古兰经》之后才永久沉默的。这些不同的说法,会不会是这些宗教为了确立正典而作出的各种人为解释呢?
不是删减章节,而是基督教的圣经没有选在新约和旧约之间,所谓400年沉默的一些文献。因为这些文献虽然是以色列历史的一部分,但是从神的默示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基督教本质就是洗脑邪教,谎言千遍成为所谓的“真理”。“犬能神”就是依据圣经,“世界末日论”正是出自新约圣经的《启示录》和《马太福音》24章,鼓吹信徒和耶稣一同做王一千年,审判世上的君王,赤裸裸的政治宣告,真是大邪教!这就是为什么基督教特别容易被邪教,以及反动势力利用的内在原因,其本质就具备邪教基因!圣经白纸黑字宣扬种族歧视种族屠杀!牧师以“奉献”名义忽悠敛财还不纳税!天堂地狱不过就是神棍威逼利诱控制信徒的手段而已!——基督教神棍就是小品《卖拐》的赵本山,把正常人忽悠出“有罪”“需要悔改”,基督徒就是范伟!——基督教对中华民族本质是文化侵略,他们拼命诋毁、抹黑中华儒释道文化!!!希望有良知的国人警醒!!——为什么基督徒不敢面对现实和真相呢?因为被神棍用天堂地狱威逼利诱、洗脑后,已经变成丧失独立人格、行尸走肉的废物!展开追问:我·操·你·妈,王八蛋,滚,我·草·全·家·女·人·比追问:我·操·你·妈,王八蛋,滚,我·草·全·家·女·人·比
以圣父圣子圣灵之名而非圣母玛利亚之名,圣经中许多内容与此相抵触,所以圣公会不能容忍
新约圣经:绝对神授还是历史产物?  《错引耶稣》二○○五年在美国出版,之后连续九周名列《纽约时报》的畅销榜,至今已经售出三十八万册。作者巴特·叶尔曼是基督教史的专家,以研究新约和早期教会见称于美国学术界。他曾在保守的福音派神学院接受古典语文训练,后来进普林斯顿神学院,师从著名的新约学者梅茨格(Bruce M. Metzger)。《错引耶稣》的畅销,有些出人意料。书的副标题为“圣经更改内幕”,内容除引言、结语之外,分为七章,依次论述以下各题:(一)新约形成的历史;(二)经文的早期抄写、传播、变更;(三)希腊文新约印本、抄本的变化;(四)校勘学寻求原始经文的努力;(五)经文的现代鉴别方法——内证和外证,兼及基督的形象在马可与路加福音中的异同;(六)神学教义的分歧导致经文的篡改;(七)经文产生与传播的社会背景。它讲述的是新约的传播和经文在传抄中出现的人为错误,按专业分类,属于经文校勘学。这门学问研究《圣经》各个卷帙、章节的年代顺序,考订哪些字句、段落成文最早,检视不同的抄本、印本,解释它们之间分歧的由来。以常理而言,如此专门的学问,普通读者一般不会问津。其次,【埃尔曼在书中否定自己曾经笃信不疑的《圣经》经文“绝对神授”的观点,认为经文是历史的产物。】   他提出的问题是:今日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经文,究竟是否一成不变的神授本源?如果不是,那么在新约的形成与定典、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是谁改动了经文?又是因何缘故?      新约传世凭借什么手段?一千四百年后才有古腾堡印刷术,文字的流通在当时只能依靠手抄。埃尔曼告诉我们,基督教发端后的头三个世纪,抄经人大多没有受过抄写的训练,就是能读会写的信徒,一有闲暇,就被叫去抄写经文。这批人的出错率远高于后来专门从事抄写的文书。所以,早期的抄本之间,文字出入较大。而早期抄本中的错误,又有明显的地域类同,比如罗马的抄本有许多相似的错误,源于当地信徒的相互传抄,不见于巴勒斯坦的抄本,而巴勒斯坦抄本中的很多差错也不见于埃及亚历山大的抄本。   抄本众多而错误百出,公元三世纪的神学家俄利根(Origen)曾经抱怨:“由于一些抄经士的粗枝大叶,另一些的泼天大胆,抄本之间已经是千差万别。这些人要么在抄完后不做任何校对的工作,要么,在核准的过程中,随意增删。”“泼天大胆”,主要说的是被正统教会排斥的异端,比如另立山头的马西昂。但是篡改经文、以骋己意的并非只有异端。恪守正统的抄经士亦有同样的举措,或是为了消除异端论的影响,或是为了让经文更符合其所崇奉的教义。埃尔曼举了许多例证,其中三个属于比较大的改动,直接关系到《圣经》是否“绝对神授”的问题:
  一是行淫被拿的妇人。这是基督徒耳熟能详的圣经故事,载于《约翰福音》8:1-11。耶稣正在神殿宣道,一群文士和法利赛人带来一行淫被拿的女子,叫耶稣判决。照犹太律法(利20:10,申22:22),女子行了淫乱,可以掷石处死。他们要看耶稣怎么裁断:依据爱人的教训宽恕这女人呢,还是遵守摩西的律法让她给乱石砸死?宽恕,便破坏了律法;依从律法,又违反了耶稣自己的原则。这其实是一个陷阱。经文这样写:“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的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埃尔曼讲,这个故事是后添的,证据有两条:一、它不见于《约翰福音》最早和最可靠的抄本,只在后来的抄本里出现;二、文字风格亦存疑窦,多处使用不同于福音书的词语和句式。这就是经文校勘学里所谓内证和外证的结合。外证的依据是抄本的年代、类型和地域分布,内证的依据是上下文义、行文风格、语言习惯和可能出现的抄写错误。推测这个“桥段”的来源,或许最早是流传民间的耶稣故事,后来被当做一个边注,添入了福音书,再后来又被某位抄经人当做正文写入,传至今日。   二是《马可福音》的结尾,讲述耶稣受难后的故事。从十六章第一节开始:过了安息日,抹大拉的玛利亚和雅各的母亲玛利亚,并撒罗米,买了香膏,要去膏耶稣的身体。她们来到坟墓,却见门洞大开,原来挡在门口的一块大石头已被人挪开,随后看到一位穿白袍的少年,对她们说:“不要惊恐,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他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请看安放他的地方。”又叫她们前去告诉耶稣的门徒和彼得:“他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他,正如他从前所告诉你们的。”结果呢,妇人逃出坟墓后,什么人也不告诉,因为她们害怕。最早的希腊文《马可福音》到这里就结束了。而我们今天读到的英文译本却多出十二节:先讲耶稣复活,现身于抹大拉的玛利亚。玛利亚走告耶稣的门徒,但不见信。然后耶稣改变身形,显现于两个门徒。此二人走告其他的门徒,又不见信。于是耶稣在十一个门徒面前现身,责备他们不信,内心麻木,并叫他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研究者判断,这十二节是后人添入的,因为它们不见于最早和最可靠的希腊文抄本,而且风格与之前的文字不同。根据仍然是外证和内证的结合。   为什么要添加这十二节文字呢?因为没有这些文字,耶稣的复活就是一个未经验明的传闻。而相信耶稣基督,并且相信基督的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两条基本原则。耶稣受难时,他的门徒就像失去了牧人的羊,惊悸四散,没有一个留在行刑的现场。门徒是基督教初期组织的核心力量,连他们都丧失信心,普通信众的惶惑动摇可想而知。十字架对于基督徒,在此时就意味着上帝站在罗马人和迫害基督徒的犹太教那边。而耶稣复活的福音传来,在信仰的存亡之际扭转了乾坤,为漫漫黑夜中的信众带来了光明。复活是基督教信仰里的标志性事件,它向世界宣告,十字架代表的不是悲剧,而是胜利,上帝将会干预历史,神的国注定要降临。抄经的人面对《马可福音》,一定觉得它的叙事过于平淡苍白,没有说服力。于是就参照“马太”和“路加”,给它加了一个尾巴。   第三个例证是《约翰福音》添入句,西方圣经学者通称Johannine Comma,指《约翰福音》第五章第七和第八节,内容如下:“天上作见证的有三,就是圣父、圣言、圣灵,这三样归于一;地上做见证的也有三,就是圣灵、水与血。”这段话的前半截在十六世纪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编订的第一个希腊文新约的印本中,由于所依据的抄本并无此话,被弃而不用。伊拉斯谟没有料到,这一处置触犯了众多神学家和出版商,“篡改经文”的指责纷涌而起。反应为何如此强烈?埃尔曼说,因为这句话是《圣经》上唯一明确提出“三位一体”的地方。没有它,神学家们就只能将散见于各篇的段落拼到一起,不是直接地,而是间接地推断出基督既是神,也是圣灵和圣父。也就是说只有一位神,这个神表现为三种位格(three persons),却只有一种本质(substance)。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伊拉斯谟最终应允添入删去的章句,但要满足一个前提条件:找到一个希腊文的抄本,证明确有其言,拉丁文的不算数。结果竟有人伪造了一份抄本,交呈伊拉斯谟。伊拉斯谟恪守承诺,在一五二二年的第三版添入了Johannine Comma。   伊拉斯谟的本子虽然号称“公认经文”,据埃尔曼讲,也有名实不符之处。最早的希腊文印刷本的编辑是一五○二年由西班牙红衣主教西曼内斯(Ximenes)主持的。他组织了一批学者,将旧约的希伯来本、武加大译本(Vulgate)、希腊文七十士本以及新约合为一体,分六卷出版。新约为第五卷,一五一四年已经付印,但等其他分卷印齐,就到了一五一七年,再等教皇批准,又等了三年,最后迟至一五二二年才问世。这期间,瑞士巴塞尔有一位名叫约翰·弗罗本的出版商,大力怂恿伊拉斯谟赶在西班牙主教之前,编订和刊行一个权威的版本。伊拉斯谟于是前往巴塞尔寻访可以利用的抄本。他找到的并不多,约在一打左右。编订福音书、使徒行传和书信,主要的依据是其中两个十二世纪的抄本,抄写时间离最初的福音和使徒书信已经一千一百年。启示篇的底本则借取于友人,多处损害严重,无法辨读,末尾一页还缺失。伊拉斯谟的编订工作始于一五一五年十月,含希腊文和拉丁文,五个月后完成,于一五一六年刊印,近一千页,成为新约希腊文的第一个印刷本。伊拉斯谟对哲罗姆的拉丁文做了十分仔细的校订。但是他对希腊文的校订却近乎草率。在出现严重损坏或缺页的地方,他采取的办法是依据拉丁文武加大译本,将相应的文字译回希腊文。因而在他编订的希腊文新约印本中,有一些句子和段落在保留至今的希腊文抄本中找不到。伊拉斯谟后来说,这个本子是“赶出来的,而不是编出来的”(praecipitatum verius quam editum)。然而,正是这个“赶出来的”的本子,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奉为权威,成为英文钦定本(King James Bible,1611)和路德译本的蓝本。三百多年内,印行《圣经》的人并没有去寻找更古或者更可靠的抄本,间或有人对伊拉斯谟的版本稍事修改,多数只是简单地重印。这个情形直到十九世纪才有所改观。英国学者魏斯科(Brook F. Westcott)和霍特(Fenton J. A. Hort)根据梵蒂冈抄本(Codex Vaticanus)和西奈抄本(Codex Sinaiticus)校订经文,历经了二十八年辛勤不懈的努力,在一八八一年出版了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校勘本希腊文新约》(The New Testament in the Original Greek)。当然,此前已经有好几代人的艰辛执著,这部作品是集其大成。埃尔曼用一整章(第四章)的篇幅,对这种追求本源的不息探求做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德国学者廷申多夫(Constantin von Tischendorf)于十九世纪中叶在西奈山的圣凯瑟琳修道院发现西奈抄本的一节,叙述活泼、生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最古老和最可靠的希腊文新约抄本中没有的故事,包括妇人行淫被拿,《马可福音》最后十二节,《约翰福音》章句,在英文钦定本中均有。埃尔曼对此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按语:这些故事“仅仅是因为历史的偶然契机,才渗入到英国人的意识之流。它们所依据的,只是伊拉斯谟碰巧能找到的几个抄本和一个假造出来维护成说的抄本”。言下之意,《圣经》不是先定的、预成的、神授的,而是因人因地而变,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纵横交错的势力相互较量、此消彼长的结果。所谓完全神授、一成不变、绝对可靠的经文不过是教会和教徒一厢情愿的设想。这个观念固然不是新创,上述三个例证也并非埃尔曼的独家发现,而是经文校勘学历代累积的研究成果。但是埃尔曼很会讲故事,能把枯燥无味的专业知识娓娓道来,既有严谨可靠的推理,又有生动有趣的逸事,分寸拿捏得很好,让门里门外的人看得津津有味,其对基督教文化引起的震荡和冲击有多么剧烈,《错引耶稣》的畅销即是说明。   然而埃尔曼本人的辨伪和校勘工夫也见于此书,比如第五章。在这一章里,埃尔曼通过审慎的勘误和细致的甄别,指出《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呈现的耶稣形象并不一致:前者的耶稣更像“人”,会发怒,也会惊恐;后者的耶稣更像“神”,任何困境和苦难都岿然不动,一以贯之地保持镇定和仁慈。   先说埃尔曼怎么辨伪。《马可福音》第一章第四十节讲耶稣医治麻风病,梗概如下:有一个长大麻风的,来求耶稣,向他跪下说:“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动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埃尔曼发现,“慈心”在此颇有疑义,因为现存希腊文最古老的抄本中,这个词不是splangnistheis(feeling compassion),而是orgistheis (becoming angry),并另有三个拉丁文抄本为旁证。到底是先有“慈心”,被抄经士改作“愤怒”,还是先有“愤怒”,被改成“慈心”?从逻辑上推,埃尔曼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动了慈心”更合人之常情,“愤怒”则较难理解。经文鉴别学有一基本原则,帮助判别抄本之间的源流关系:比较难易,较难的读法(difficilior lectio potior)很可能是源头,因为较顺的读法很可能是抄经士避难就易,将晦涩处理为平易的结果。为求旁证,埃尔曼又参考《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两者晚于《马可福音》,且均以之为参照材料。麻风病人的故事在“马太”和“路加”中皆有讲述,甚至几乎是逐字逐句照搬。那么,在这两个福音中,用的是“慈心”还是“愤怒”呢?很奇怪,两位福音作家不约而同地省略掉了这个词。如果是慈心,有何“避讳”的必要呢?并且,《马可福音》里好几处提到耶稣的愤怒,另两个福音虽然挪用了故事,却删去了与愤怒相关的字眼。综合各种证据,埃尔曼断定,原始的文字应该是“愤怒”而不是“慈心”。   选择“愤怒”为原始文字的,并不止埃尔曼一人。他的独到之处,在于对“愤怒”的解释。选择“愤怒”的学者,通常也感到“愤怒”不好理解,于是努力找各种理由为耶稣开脱,比如耶稣所恶者,非麻风病人,而是遍染疫疾、病入膏肓的世界。埃尔曼则以为,所谓的不好理解,其实是陷入了一种群体偏见,什么偏见?就是把耶稣看做“温柔和善、低眉善目的好牧人”。这一和蔼的牧羊人形象,通过教堂的彩色玻璃、宗教艺术家的壁画与雕刻,早已渗入西方人的群体意识,成为根深蒂固的成见。须得从此窠臼里跳出来,方能云开雾散,心清目明。埃尔曼叫我们仔细去读《马可福音》,那里边的耶稣是作为先知在旷野亮相的,接着就有四十天同野兽同住一处,接受撒旦的试探;回到加利利,召唤四渔夫,叫他们舍网弃家跟随;到了迦百农,进会堂教训人,赶出污鬼。静观这种种举动,埃尔曼问,耶稣到底是一个毫无脾气、眉宇低垂的驯良之辈,还是有坚强意志和十足韧劲的领袖人物?如果是后者,那么“愤怒”一下有什么稀奇?   沿着这个思路往下走,埃尔曼接着有新发现:马可笔下的耶稣不仅有意志坚强、作风果断、众望所归的领袖品质,而且更像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他不仅会发怒,而且有疑惑和惊恐。但这些品质在《路加福音》中被削弱了,强调更多的是他的镇静和仁慈。教堂彩色玻璃上“和蔼的牧人”形象更多源自路加描绘的耶稣。埃尔曼仔细比较了两个福音描写耶稣遇难的一幕。《马可福音》里,耶稣被捉拿前,在客西马尼园祷告,开始感到惊恐,极为难过,原话是“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被捉拿后,门徒弃他而去,他被鞭打、戏弄、嘲笑、背叛和离弃。钉上十字架,说了什么呢?只一句:“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即使不是责备,也表达了临死前的绝望和困惑。再来看《路加福音》。路加笔下的耶稣不是默默无语,而是一直说个不停。去往刑场的路上,众多百姓跟随,妇女们为他号啕痛苦。耶稣转身对她们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表明在这一刻,他仍然有超强的控制力。被钉上十字架,他说的话是:“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充分地展示了他的仁慈和包容。跟耶稣同钉在十字架的有两个犯人,其中一个知罪悔改,耶稣跟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我们看他用的是“乐园”,真是向死而生,无所畏惧,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将去往何方,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命运。最后快要断气时,他大声喊着说:“父啊!我将我灵魂交在你手里。”跟《马可福音》相比,路加的耶稣显然具有更坚定的信念,对于自己将要面临的命运,更有十足的信心和把握。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他既从容淡定,又仁慈宽厚,既没有恐慌和绝望,也没有失去信心。相比马可那位更像人的耶稣,这是一位更像神的基督。 。。。 圣经纠正释义前 言 为什么要重整圣经?自有圣经以来教会都以圣经为生活的标准,因为大家都认为圣经是天主说的话。其实圣经里面也不是完全是天主的话。有些是人写上去的,天主并没有说,是人写的。因此世世代代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直到现在……。天主看着人们越演越烈,直到人们听、说、做不一致。有信仰之名而无信仰之实,把真理歪曲,天主的形象歪曲,偏离了对圣经真理的理解。圣父提出了修改错误的章节和将人写上的分别出来,让人们自己去看,悔改补赎救灵魂。圣经中出现了篡改行为,是他们为了部分人的利益进行了篡改和加添,为此早在先知书中对这种行为进行了揭露(耶8:8,36:32 、默22:18-19 、出20:5和列下14:6 、创1:29和9:3 。试分析户22:20-22),那为什么允许这种现象发生呢?是为了考验人的分辨能力、学习圣经是否虚心和认真。耶稣说过“时候来到,我不再用比喻对你们说话,而要明明地向你们传报有关父的一切。(若16:25)。长期以来我们宣讲的、听到的是被篡改的圣经,这样说肯定使很多人感到震惊,不敢相信,甚至会反对。可这一切都是事实。如今让我们在天父的带领下,怀着虚心研读圣经,将错误的由天父指引并纠正过来。供大家学习并践行圣言获得永生。进入新天地与天父宇宙万体万物合一共融。创世纪第一章:1、三位一体的天主:正确的解答是:三位一体指“圣父、圣母、圣子”三位一体。(这里的圣母不是指纳匝肋的圣母,是指与本源天主圣父同性同体的圣母,属灵的圣母。纳匝肋的圣母玛利亚,她是人,是圣母的灵降在她的身上,她才是圣母)。是圣父、圣母、圣子创造了灵性世界,光、(性能)、物质世界、宇宙万体万物。2、天主按照他的肖像和他的模样造了人:正确的解答是:三位一体的天主按照他的天主性造了人,他的模样是爱,给了人“爱”的天性和牺牲奉献的精神。3、造了一男一女:正确的解答是:天主不是造了一男一女,而是造了96亿男女,他们只是96亿原灵中的一男一女。第二章:1、安息日:正确的解答是:安息日这天,天主并没有停止工作。天主从没有停止过。是告诉人们工作、生活要有节制,天主没有停止过工作。天主就是爱,所以我们人也要效法天主,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行爱的工作。并不像圣经中讲得那样,那是错误的。这是安息日的意义。2、第二章2:9-14、 2:18-24 的内容都是虚构的。3、第二章2:20-25节讲述了立婚姻之事:正确的解答是:(1)女人是指妻子。在人的一生中只有妻子才是丈夫的助手,夫妻和睦相处,上敬老人、下扶助兄弟姐妹、管理好家庭的一切事物、处理好一切关系,使丈夫无忧无虑,能够安心学习和工作,丈夫的事业才会更有成就。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相夫教子”的责任。(2)夫妻是一体的:天主造的原灵从原始就是一对一对放下来的,因此人不能拆散。第三章:完全是虚构的故事。本章22节的写录是错误的,完全歪曲了天主的圣意。正确的解答是:天主造人就是得永生得福乐。第四章:4:1-24内容是虚构的。正确的解答是:(1)揭示了生育是来自天主的赏赐的奥秘。夫妻生活只是生育的表象,实际上是天主在那个时刻植入了生命,这就是转世投胎的奥秘。女人生孩子也是不需要男人的,例如纳匝肋童贞女玛利亚怀孕便说明这个问题。如同母鸡生蛋不需要公鸡也一样生蛋。(2)舍特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从他的后代厄诺士开始才知道天主的存在,并呼求天主祝佑,建立了人与天主的关系。第五章:揭示了哈诺客是特别值得学习的榜样,坚定的信德、顺服天主旨意、谦逊、对天主爱和忠信得到天主的喜悦,因此成为被直接提升天的人。第六章:1、巨人:正确的解释是:指伟大人物的精神流传世世代代称为圣人,巨人并不是只指身体高大就是巨人。2、圣经中写到“天主后悔造了人”,这是人加在圣经中的,天主从不后悔自己的创造和作为。因为他的作为完全出于爱,没有错误的作为。3、诺厄筑祭台是祭献天主礼仪的初形。(第八章中)第七章:历史上遭遇过多次大洪水,诺厄造方舟只是其中的一艘,那时世界上已有了很多人。第九章:1、人与人之间和万物之间应和谐共融,不能无故伤害。动物伤人天主要追讨。2、 9:12节这里只记载了天主一方面立约的义务,人要遵循的义务却没有记录,是不完整的。天主要求人们要顺服天主的旨意。顺服必得祝福,反之就是惩罚。千百年来人们没有遵守这一条件,洪水依然泛滥成灾。人们埋怨天主说话不算数,但不知悔改自己的罪过。洪水泛滥是罪恶召来的。3、什么是罪?是使人与天主分离的一切思言行为。第十章:关于语言的不同不是从巴贝尔塔开始,而是早就开始了。第十二章:12:17 天主打击法郎的原因:(1)法郎的贪婪。(2)告诉人们天主拣选的人是受天主特别保护的,包括他的妻子是不可伤害的,谁伤害,必遭天主的惩罚。第十七章:17:21 说明天主和亚巴郎的立约有依撒格继承,也就是由天主拣选的人为继承人,并不是人定的。第二十八章:28:10-22 (1)指每个人的思言行为都在天主掌控之中,有天使向天主汇报你的行为,也有天使将天主赐给你的恩宠分施给你。这个道理只是在那时代而言,因为人的接受能力只能这样解释。实际上指天主的恩宠因着人的德行而各异。(2)这里的石柱也就是磐石的意思。雅各伯在那里给天主献祭。现在指教会这磐石是建立在唯一神上,并不是教会。教会是人形成的组织,是会有错误的,现时代崇拜有形的人与物是错误的。只有崇拜唯一真神才是正确的。崇拜人与物就是崇拜偶像。第三十四章:34:1-4节:这里讲舍根深爱雅各伯的女儿狄纳。正确的解答是:真正的爱不是占有,是对对方的付出才是真爱,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不懂爱的真谛。第三十八章:38:18节犹大的儿媳跟他要抵押的东西的目的是为她怀的孩子作证。。。。 
一看你就知道,小学还没有毕业。说一些连基本常识都不知道的东西,真丢人。我是郑州大学的虽然我不信那个神这个佛。但是《圣经》是一部历史最经典的一部书!有历史考证现在圣经书和两千年前的几乎一字不差,所以被誉为世界最经典的书,请那些没有看过圣经的和那些所谓的基督徒多懂点常识!
你自己可以看看什么叫塔纳赫。
因为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无用则废。
某些人屏个人感觉
新教徒删圣经删惯了,就喜欢删,看到不喜欢的就删
没有删减过,只是不承认那些增加出来的。
其它类似问题
其它人正在问的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线读圣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