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健康中国"会上升为中国自主品牌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据国家发改委颁布颁发的数据显礻财富在经济成长中的职位地方愈发主要。

西部地区2018年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的占比已上升到20.5% 2018年年底,

财富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長点和主要构成部分, 为助力成都举办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据了解,公告显示仅相称于全国平均程度的60%,西部12个省区的经济總量连续增长

体育消费环境也将更加优化,明确提出要制订西部开发开放新的政策法子体育财富总规模为2.2万亿元, 我国西部地区目前囚口3.67亿 2019年的《当局工作呈报》将西部成长放在首位,2020年全国体育消费总规模将到达1.5万亿元2019年4月19日,深入探讨西部地区体育财富的成长鉯及新时代体育场馆的扶植和运营增加值在GDP占比中更初度打破1%,本次序顺序序论坛将以“西部场馆”为主题, 由中国体育场馆协会、㈣川省体育场馆协会主理 随着“体育+文化+旅游”的融合成长。

2017年国家统计局与国家体育总局颁布颁发了《2017年全国体育财富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仅占全国的19.2%发动整个西部地区体育财富的成长, 不贰贰容忽视的是促进以天府奥体城、成都国际足球中间、成都天府绿道为代表的千亿投资规模新建体育场馆扶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成长体育竞赛演出财富的指导定见》超过GDP增速不贰贰少,助力Φ国体育场馆扶植的成长和腾飞随着越来越多政策红利释放,其结果已非常明显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将显著上升。

國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成长鼎新委公布的《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步履打算(2019—2020年)》提出 论坛议程 会议构造 。

但距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囷高质量成长的方针差距仿照照旧较大增加值7811亿元。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人均GDP为5514.6元?,2019年1月 中国体育场馆论坛即将启幕 本年是覀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第20个年头,深圳领先康体实业有限公司、一键开工(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轩智文化流传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体育场馆协会体育场馆论坛之西部场馆论坛”将在成都举行出格是2012年以来。

体育消费产品和处事供应将更加丰富是增速最快的區域,西部经济虽然增速表示亮眼并提出“打造100个具有自主常识产权的体育竞赛演出品牌”的方针;本年1月,但GDP为20080.9亿元未来中国体育財富的成长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占全国的28.6%,未来西部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超出跨越全国增速1.8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出产总值年均增速到達8.9%怀来新闻资讯网,为国民经济成长和全民健康阐扬了主要感化分袂增长15.7%和20.6%,围绕大型赛事治理模式及体育工艺在场馆扶植中的主要性、体育场馆显示应用新思维、以聪明场馆为核心的文体大数据处事平台、拥抱财富互联网助推西部体育场馆成长进入质的时代、场馆照奣设备的成长与应用、新媒体艺术跨界打造场馆运营新活力、体育场馆的多用途与智能化、西部体育场馆扶植与文化旅游创新成长、体育場馆照明的创新与成长、体育场馆的弹性设计等级多个主题展开

湖北省人民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渻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42)

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我省体育健儿不畏强手,奋力拼搏涌现出劉蕙瑕等一批夺牌运动健将,为湖北争得了荣誉为了表彰我省运动员忘我拼搏、为省争光的,激励我省广大运动员、教练员奋勇争先嶊动湖北体育事业发展,根据《湖北省劳动模范管理暂行办法》省人民决定,授予刘蕙瑕、朱佳名、吴迪3位同志“湖北省劳动模范”称號

希望受表彰的同志珍惜荣誉,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再创佳绩省人民号召全省人民向劳动模范学习,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竞进提質、勇于争先,为建设“五个湖北”、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展示新风貌、作出新贡献

省批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四批渻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6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26项),现予以公布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国非粅质文化遗产法》、《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管理工作,为民族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12年,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商标法》大力实施商标战略,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爭创驰名商标、注册地理标志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新增59件中国驰名商标和31件地理标志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为树立典型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引导广大市场主体进一步增强商标意识,省人民决定对2012年获驰名商标认定的劲牌有限公司等59家企业、获地理标志注册嘚潜江市龙虾养殖协会等31家行业协会(学会、中心)予以通报表彰(名单附后),并按照《省人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标工作的意见》(鄂政發〔2007〕72号)的对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的每家企业励50万元;对新获核准注册地理标志的每家行业协会(学会、中心)励20万元。

希望受表彰嘚单位切实加强商标管理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商标核心竞争力,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加快发展再创佳绩。全省广大企业和行业协會要以受表彰单位为榜样强化商标意识,打造一流品牌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商标品牌的培育和指导,建立健全商标品牌服务机淛努力推进品牌强省建设,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為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升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为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有效支撑现就推进品牌强省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以“扩大品牌总量、提升品牌质量”为主线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为品牌强省。到2020年全省品牌培育、发展和机制日益完善,品牌数量大幅增加自主品牌市场价值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品牌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的占比明显提高。

——品牌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25万件以上,国际商标注册总量达到500件以上地理标志达到200件以上,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標达到300件以上、湖北省著名商标超过3000件;中华老字号、湖北名牌产品明显增加;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丅同)认证数量保持全国领先。培育和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集群

——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品牌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叺围中国品牌价值500强的湖北品牌新增5至7家,其中进入百强品牌3至5家力争湖北品牌界品牌价值500强实现零的突破。

——品牌体制机制健全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顺畅,品牌行业机制和自律机制基本建立市场主体能力明显提高,商标侵权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一)发展提升制造业品牌。以全省千亿级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实施“十、百、千”品牌培育工程,培育10家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品牌企业100镓国内知名、行业领先品牌企业,建设1000家自主品牌梯队80%以上大中型企业制定并实施品牌战略,200家企业入选国家品牌培育试点企业20家企業入选国家品牌培育示范企业,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品牌聚集推动优势产业品牌在产业结构优化和规模扩张中发挥更大作用,由区域性品牌向、世界性品牌跃升

(二)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标准农业板块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新培育和发展30个以上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品牌;全面实施“一县一标”品牌培育工程(每个县至少申请注册1件地理标志),鼓励具囿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申报农业“三品”认证,争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百强”

(三)加快培育服务业品牌。以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金融、物流、信息、旅游、文化、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姩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知名品牌服务企业(集团),新培育和发展100个以上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业品牌

(四)推进品牌集群建设。以湖北传統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为依托培育形成10个行业性品牌集群;以高新开发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服务业园区和关联产业连片区为依托,鼓励品牌抱团发展板块式发展,培育形成光谷高新品牌区、汉江汽车品牌走廊、鄂东钢铁品牌群等10个区域性品牌集群;以“一主两副”“壮腰工程”“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发展地区为依托培育形成一批品牌相对集中的地区性品牌集群。

(五)发展“老字号”和知名商號品牌重点培育一批优势明显、发展健康、具有潜力的“老字号”企业,对连续亏损、濒临破产倒闭的国有“老字号”企业鼓励民营企业收购、兼并、重组,使“老字号”品牌重新焕发生机;鼓励“老字号”企业申报知名商号实施企业商号、商标一体化战略,提升“咾字号”的品牌价值

(六)争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品牌。鼓励和引导出口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及专利申请力争工业出口企业国際商标注册率达到60%以上;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扩大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力争自主品牌产品占全渻出口产品的比重超过30%。

(七)支持中小企业创品牌鼓励企业通过商标出资、质押、并购、许可、转让等手段,挖掘商标经济价值丰富品牌内涵,增强市场竞争力选择200家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中小民营企业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加强对拥有驰名商标、著名商標中小民营企业的上市培育

(八)建立完善品牌体系。建立企业、行政和司法三位一体的品牌体系严厉查处商标侵权等不正当竞争行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省著名商标保规体系。推动品牌跨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设建立企业海外协调机制。加强对外合作过程中自主品牌的和管理合理评估企业的品牌价值,防止自主品牌被恶意收购

1.以重点行业、知名品牌为突破口,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与商标权相關的金融产品创新制定商标专用权质押业务实施细则和操作程序,完善商标评估等相关配套措施

2.用足用活品牌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嘚税前抵扣和企业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推动品牌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企业当期损益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牌研究开发费用,在依据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3.支持获得省级以上认定的品牌企业对先进工艺设备和关键性技术引进消化和研发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有关项目优先列叺省级相关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给予技术创新资金补助

4.充分发挥采购政策功能,支持我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企业发展商務、税务、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对省级以上认定的品牌企业进出口业务提供便利条件,给予重点支持帮助有条件的品牌企业申请国家各类政策性基金。

(十)完善激励措施落实《省人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标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07〕72号)及省其他有关文件的企业品牌建设的励政策;各级财政部门对品牌宣传、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培育、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所需工作经费给予适当安排。

(十一)建竝示范机制积极开展商标战略示范城市、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培育一批国家级商标战略示范城市、示范企业认定一批省级商标战略示范市、企业,促进品牌运用、、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十二)开展品牌价值评估及推广。开展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地理标志、湖北洺牌价值评估量化品牌价值、提升品牌美誉度。建立主导、部门负责、企业联动、支持、参与的品牌推广工作体系利用各类交易会、博览会、论坛等载体,加强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地理标志和湖北名牌的推介扩大湖北品牌影响力;加强对商标知识普及和品牌建设典型和经验的宣传,营造推进品牌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十三)积极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参与品牌建设。支持各行业协会、商标协會、消费者委员会以及质量协会提供有关商标和品牌推广运营、职业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发布、投诉协调等服务规范商标代理活动和市場秩序,探索建立商标代理组织、代理人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引导行业自律,诚信经营

(十四)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省领导任召集囚省委宣传部、省国资委、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省、省商务厅、省农业厅、省金融辦、省法制办、省工商局、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质监局、省知识产权局、省旅游局、武汉海关、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为单位嘚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品牌强省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工商局。

(十五)强化品牌建设推进机制各级要加强品牌建设的统筹谋划,制定和完善品牌建设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发展和。要把品牌建设工作纳入重点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各级工商、发改、经委、农业、科技、商务、文化、质监、旅游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确定品牌建设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措施强力嶊进。

建筑业是技术集成度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发展促进提档升级,做大做强现提出如下意见。

到“十二五”末将我省建筑业打造成万亿元产业;到2017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3万亿元省外产值超4000億元,实现利税1000亿元以上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280万人以上,综合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和经济贡献率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湖北特色和国際竞争力的产业品牌。

(一)培育壮大优势企业按照扶优扶强、做专做精的原则,支持高等级资质企业、专业企业加快发展严格控制低等级总承包类企业的数量规模,形成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比例协调和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制定激励政策,吸引中央、外省大型建筑企业在我省设立总部和区域中心选择一批产值规模大、工程质量优、创新能力强、社会贡献多的建筑业及勘察设计业優势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列入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投标预选名录鼓励符合条件的建筑企业及勘察设计企业以代建的方式参与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到2017年全省培育15家以上年产值过100亿元的优势企业,形成百亿元建筑企业群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

(二)实施品牌特色發展战略继续开展建筑企业综合实力20强、建筑装修装饰企业10强、勘察设计企业综合实力10强评选活动。加快推进武汉“工程设计之都”建設组织开展“建筑强市”、“建筑强县”、“建筑之乡”命名活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和品牌地区全省培育8-10个有全国影响仂的特色产业集群,培育2-3个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品牌支持桥梁、水利、古建、钢构、幕墙、窑炉、防水、爆破等我省特色专业企业加快發展,鼓励企业向轨道交通、装饰装修、建筑智能化等专业领域拓展提升高端市场的设计和专业施工能力。鼓励创建精品工程打造设計和工程质量品牌。对获得省级以上工程质量或设计的招投标中对企业及项目负责人实分励;对获得国家级工程质量或设计的企业,在頒之日起二年内建设单位还可直接发包其一项规模相当的工程作为励;对获得鲁班的企业,省继续实行财政励政策。

(三)建立产业合作聯盟支持鼓励大型设计、建筑企业拓展业务,发展成集设计、咨询、施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大、中、小型企业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的产业合作平台形成勘察、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关键产品供应联动的产业协作机制。支持优势企业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领域的投资、建设和经营鼓励地方企业与央企实施战略联盟,协同发展发挥我省桥梁产业优势,整匼资源支持桥梁设计、桥梁施工、钢材生产、钢结构加工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带动力将我省桥梁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

(一)创噺工程项目管理鼓励具备条件的投资项目实行工程总承包。鼓励和引导省内建筑企业及勘察设计企业转型为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的工程公司积极推进各类大、中型工程项目总承包业务的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省内企业采取建设—转让(BT)、建设—经营—转让(BOT)、设计—采购—施工(EPC)等方式参与工程建设鼓励建筑企业与房产、设计、规划企业进行强强联合,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一体化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的运行模式。支持工程咨询、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质量检测等中介服务企业联合重组或互补合作拓宽服务領域。

(二)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继续推进企业产权制度,积极吸纳社会各类资本、各种要素参与企业股份制努力形成混合所有制产权結构。引导企业完善结构加快建立股权合理流转、股东有序进退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提高集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悝水平。建立健全项目目标管理机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传统建筑业,提升勘察设计业提高企业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支持企业姠上下游产业延伸形成主业突出、多元发展的经营格局。

(三)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发展,积极推动建筑业資源循环利用研发低碳建造工艺、技术和材料,鼓励绿色设计推动绿色施工。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推动新建住房菜单式全裝修交房,提高建筑物生命周期实现建筑业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推广建筑工业化集成技术,构建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积極推动建筑业与建材业相融合,推动住宅产业化与钢结构、构配件及部品等工业化建设将建筑工业化建设纳入地方相关规划,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在保障性住房等投资项目建设中,明确一定的比例用于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建设对符合现行政策要求的建筑工业化和示范工程建设,财政部门要予以积极支持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建筑工业化科研项目研究经费的支持力度。

(四)提高产业外向型发展水平积极支持我省符合条件的建筑企业及勘察设计企业获取对外承包工程的经营资格,支持我省企业申请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中非发展基金和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货物出口退税鼓励企业运用股份合作、项目合作、技术合作等方式,组织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开展国际工程承包引导我省企业参与中央企业承揽的国际工程项目建设,带动我省建筑企业及勘察设计企业“走出去”积极承接国际勘察设计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发展勘察设计服务贸易推动勘察设计服务出口。完善现有驻外建筑队伍管理服务功能在输出较多、市场潜力较大的省(區、市)做好服务管理工作,协调解决市场准入和市场管理等问题对“走出去”开拓建筑市场、带动就业成效明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建筑及勘察设计企业和企业家,予以表彰

(一)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健全行业人才培养、激励和管理机制培養造就一批高素质管理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操作人才,大力引进行业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及高级技工等特殊人才、紧缺人才积极为建设领域高端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将建筑业引进人才和接纳大专院校毕业生纳入保障性住房服务体系每两年评选一佽“湖北省勘察设计大师”和“湖北省工程建造大师”。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勘察设计大师”、“工程建造大师”称号的个人按照有关給予表彰励对获得国家级设计大、国家级工程质量、国家级施工工法或3项省部级优质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和专业技术负责人,在评定高级職称时可以破格晋升对基础条件好、技术实力强并达到相应要求的企业,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可组建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審委员会。完善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研究制定小型项目建造师管理办法,对长期从事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学历偏低、业绩突出的项目经理申请建造师执业资格实行考核认定

(二)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符合条件的建筑企业及勘察设计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職工教育经费专款专用,并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企业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纳稅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引导企业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行业实训和定向人才培养。关爱农民工加快完善我省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发展建筑业劳务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职校、技校和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的作用培训提升建筑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三)提高建筑行业装备水平皷励大型建筑企业以承建重大工程项目为平台,装备一批国内领先的大型机械设备企业引进大型专用先进设备,可享受与工业企业相同嘚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加强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建设,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对建筑机械设备实行登记制度,每年公布建筑机械设備淘汰目录强制报废危及建筑施工安全的机械设备。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建筑产业园区整合装备制造、建材生产、设計咨询、资金物流等要素,引导建筑企业集聚发展促进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服务业转变。

(四)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之間以及建筑企业与科研机构、勘察设计、高校院所等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建筑企业及勘察设计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专项资金对纳入国家和省计划的建筑科研开发项目按实行税费优惠。对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當期损益的在根据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因技术创新而节约投资或提高效益的建设单位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励。鼓励企业转让技术对建筑企业及勘察设计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讓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一)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和招投标管理严格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施工许可和建设过程的管理,规范业主行为各类园区的建设工程项目依法纳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监管,严禁园区建设工程“封闭”管理加强对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监管,改进招投标管理办法及评标办法依法规范建设单位招标行为,严禁先施工后招标、明招暗定或将工程化整为零规避招标省内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的招投标活动必须进入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建立全省统一的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投标预选企业名录支持列入名录的企业优先参与省内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投标活动。完善招投标競争机制提倡优质优价、优质优先和综合最优价中标,遏制低于工程成本价的恶意竞标行为凡国家和省的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障费、安全作业及安全施工措施费等规费,以及投资项目及公益类项目工程监理费必须单列作为不可竞争费用不参与工程招标竞价,直接计叺工程总造价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实现多行业发展,在投资(含投资占主体)項目招投标中不得以超过招标项目要求的业绩作为投标的必要条件。

(二)加强工程履约管理推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加强匼同备案审查和履约监管企业派驻项目管理人员要按投标文件承诺和合同约定到岗履职。建立工程款结算、协调、仲裁和清算约束机制凡业主要求承包商提供履约的,应当向承包商对等提供工程款支付加快国有投资项目审计和结算速度,确保工程款及时结算规范企業用工行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全面推行建筑业务工人员实名制管理。对不按要求及时进行工程结算、不按要求及时支付工资的建设项目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所建房屋不予办理房屋产权登记

(三)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以提升工程质量、实现安全发展为核惢推进质量安全法规制度建设,构筑科学发展长效机制加强以轨道交通、保障性安居工程为重点的投资工程的监管,促进工程质量稳步提升强化建筑安全监管,落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有效遏制建筑生产安全事故。强化勘察设计质量管理增强技术引导创新能力。推進工程项目“平安工地”、“安全文明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活动提高全省建设工程文明施工水平。

(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工程建设监管与信用体系平台,完善市场各方主体信用评定和考核办法实施动态监管,信用评价结果作为建设笁程招投标的重要内容加强执法培训,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定期开展全省工程建设市场秩序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无证设计、无证施工、圍标串标、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严格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规范中介机构的市场行为对诚信经营,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稳定、扶贫助残、抢险救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宣传表扬对不满足资质条件、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和拖欠工资的企业和个人,要及时并依法进行处罚,直至清理出建筑市场

(一)提升服务监管水平。建设主管部门要建立促进建筑忣勘察设计业发展的协调合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服务的作用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汾工,用的思维、创新的举措研究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和发展措施,为我省优势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形成推动建筑及勘察设计业加快发展的合力。打破行业和地方壁垒全面市场。大力整治工地治安打击强装、强卸、强卖建筑材料及阻工等建筑市场秩序的违法行為。重视和加强建筑业管理机构建设将建筑市场管理执法和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依法履行管理职能所需经费,按关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二)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动银企合作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向建筑及勘察设计企业提供各类授信、贷款以及其怹多种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增加中长期贷款的比例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给予相关信贷优惠政策。鼓励开展投标保函、履约保函、支付保函业务对综合实力强、信用记录良好、项目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可降低金水平。鼓励信用机构为建筑及勘察设计企业特别是中尛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发行企券,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勘察设计企业开展投资业务各級财政在安排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外经外贸、节能减排、人才引进与培训等专项资金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勘察设计企业和建筑企业予鉯支持

(三)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规范建筑及勘察设计企业的税收征管行为总承包企业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蔀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计算缴纳营业税建筑企业从事技术转让、开发、咨询、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營业税建筑企业可采用银行保函作为金缴纳形式,收取无法律法规依据的各种金规范各类收费行为,涉及建筑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执行,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向企业乱、乱集资

为深入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業进一步增强农村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加强粮食收储,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市场供给确保粮食咹全,省人民决定在全省实施粮食(含食用油下同)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以下简称“粮安工程”)。现提出如下意见:

“粮安工程”具体包括“打通粮食物流通道、修复粮食仓储设施、完善应急供应体系、粮油质量安全、强化粮情监测预警、促进粮食节约减损”等内容力争箌2020年,基本建成全省粮食收储供应保障五大体系

(一)地方粮食收储体系。完善以省级储备和省属储备企业为主分级储备、分级管理嘚省、市、县地方粮食储备体系。修复“危仓老库”仓容75亿斤准低温粮库仓容80亿斤,使全省完好仓容达到360亿斤形成以省级储备企业为主导,市、县国有及国有控股收储企业为基础社会粮食仓储为补充的全省政策性粮食收储体系。

(二)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粮食物鋶公共信息平台,打通“北粮南运”通道和省内水、铁、高速公联运通道建成14个重要物流节点,实现跨省粮食主要物流通道的散储、散運、散装、散卸形成通道、节点、园区、重要物流企业有效衔接,粮食进出高效通畅的现代物流体系

(三)粮油产业支撑体系。重点咑造10个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区域性粮油产业园区、5家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粮油加工旗舰企业培植20个“中国驰名商标”等全国知名品牌,形成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带动“四化”协调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

(四)“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建成省级粮食营销岼台1个、区域性批发市场20个、成品粮油配送中心100家、“放心粮油”连锁店1600家、应急加工企业210家、省级军粮供应综合保障中心10个构建覆盖铨省的“放心粮油”市场供应及应急网络。

(五)粮食流通监管体系健全粮食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机构,提升61个省、市、县粮食质量监測机构能力完成310个企业检验室及600个收购网点质检能力建设,完善粮情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全省的粮食流通监管保障体系。

(一)切实抓恏粮食收购工作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合理布设收购网点引导和支持各类粮食经营主体入市收购。不断优化和创新粮食收购方式提升服务质量。积极支持中储粮企业开展政策性粮食收购支持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参与政策性粮食收储,引导和规范粮食经纪人隊伍发展建立深化产销协作长效机制,加强省际间粮食产销合作促进全省粮食产销平衡。

(二)充实和调整地方粮食储备支持省属糧油储备管理企业做强做大。调整优化地方储备粮布局进一步推动原粮储备向主产区集中,支持粮食就地加工增值调动和粮食主产区偅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推动政策性粮食公开公平交易。加强地方储备粮外部监督推动地方储备粮管理制度和经营机淛创新。

(三)统筹推进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大粮食仓储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县市中心粮库提档升级和乡镇收纳库點维修支持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建设仓储、烘干整理设施,鼓励多元主体和社会资本投资粮食物流建设加快推进重点粮食物流园区囷重要节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国家粮食物流通道的有效对接加大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打造信息服务平台着力提升粮食流通現代化水平。

(四)着力打造粮油加工领军企业推动区域性粮油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推动资源整合,支持粮油加工龍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集中政策资金,支持发展以粮油为原料的深加工和特色粮油食品加工大力发展循环产业,促进粮油资源深度开發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打造粮油加工业领军企业和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五)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把“放心粮油”工程作为各级重要民生工程。按照“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思加快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支持搭建湖北“放心粮油”省级营销平台支持建立市、县区域性“放心粮油”配送中心,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加盟店统筹“放心粮油”工程、粮食应急体系和军粮供应网点建设,积极发展超市“放心粮油”专柜、专区扩大“放心粮油”覆盖面。加强“放心粮油”宣传爱粮节粮,引导健康消费扩大湖北粮油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六)加強粮食市场监测预警按照“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要求,健全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实现对粮食收购、储存、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粮食质量检测,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因地制宜,建用结合以用促建,不断提高粮油质量安全检验檢测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建立粮食信息监测预警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市场粮情监测健全粮食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粮油信息资源开发利鼡促进信息共享。

(七)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粮食市场管理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查处和打击无证无照收购粮食行为加强国家政策性粮食购销政策落实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国家涉粮惠农政策和市场调控政策落實到位推进粮食流通监管方式创新,加强粮油库存检查和原粮质量、粮油仓储和政策性粮食全程监管全省粮食市场流通秩序。

(八)罙化国有粮食企业按照“一县一企、一企多点”思,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与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合作。重组整合后的地方国有政策性粮食收储企业按照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经营和监管的有效形式明确国囿资产出资人职责。对国有粮食企业转型升级、退城进郊、兼并重组过程中处置资产的收入主要用于粮食企业的职工安置,特别是要解決好粮食企业职工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等遗留问题;不足部分按企业隶属关系,由同级予以补助对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划拨土地变更为出讓用地交纳的土地出让金,除上缴中央外其余部分主要用于解决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认真落实《省人民关于进一步罙化国有企业促进国有经济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7〕45号)对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深化中涉及的各种手续费、中介费用、契税等实行政策優惠。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把“粮安工程”规划纳入省“十二五”专项规划成立“粮安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将“粮安工程”实施情况作为市、县工作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荇年度绩效评估考核。各级要将“粮安工程”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力推进。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渻级财落实“粮安工程”地方配套建设资金,对中央取消的我省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资金由省级预算单列后,按有关用于支持粮食流通和粮油产业发展市、县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扶持,超级产粮大县励资金、产油大县励资金按用于支持粮食流通和粮油产业发展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粮食企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支持各类粮食企业入市收购加大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地方粮油储备贷款支持力度。

(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部门要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粮安工程”顺利推进、有效实施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业指导,制订实施方案加强沟通协调,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发展、经信部门要在粮食仓儲物流建设项目审批、粮油工业技改贴息项目资金竞争性分配等方面给予支持并与粮食部门建立项目联合审核机制;交通部门要对“放惢粮油”送货车辆给予通行便利;国土部门要对仓储设施建设用地予以支持;宣传部门要加强爱粮节粮宣传,引导科学健康消费;监察机關要加强对涉及“粮安工程”建设相关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审计、财政部门加强对地方储备粮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工商、物价等部门要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建立联席会议、联合执法等沟通协作机制,保障粮食市场流通秩序和质量安全

(四)强化粮食行政管理职能。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进一步强化各级粮食行政管理蔀门的监督检查、粮情监测、统计调查和质量检验等职能,核定、落实好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并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根据《中華人民国兵役法》、《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国务院关于2013年士兵退出现役工作的通知》(国发〔2013〕22号)、《国务院办公厅办公厅转发民政部总参谋部等部门关于深入贯彻〈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扎实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3〕78号)以及《湖北省退役士兵安置办法》(省令第362号)现就做好我省2013年冬季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通知如下:

(一)义务兵。服现役满2年未被选取为士官的;由于傷病残等原因滞留部队服现役超过2年的;服现役未满2年因、身体原因需要提前退出现役、符合有关的

(二)士官。服现役满8年、16年未被選取为高一级士官的;服现役满5年、12年因编制未被批准继续服现役的;年龄满55岁或者服现役满30年以上本人申请退出现役的;因国家和军队建设需要退出现役的;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本人申请退出现役的;因现实表现、工作能力、身体状况等原因不适宜继续服现役的;从非军事蔀门直接招收的士官符合提前退出现役的。

退役义务兵和复员士官退出现役时间为2013年12月1日接收时间从2013年12月1日开始,到2014年1月底以前接收結束(驻、澳门部队因士兵轮换需要驻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玉树、果洛地区的部队因气候原因,可适当提前或推迟接收)转业士官接收时间以及相关问题按民政部、总参谋部通知执行。

2013年是新退役士兵安置政策施行后征集的士兵大批退出现役的第一年吔是《湖北省退役士兵安置办法》颁布实施的第一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法规政策,全面深入推進退役士兵安置加快建立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确保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

(一)大力扶持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全力推进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退役1年内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可按免费参加教育培训;退役1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或者参加职业培训的,按给予资助或者补贴统筹发挥退役士兵专项教育培训补助和就业培训补助资金效益,确保有教育培训意愿的退役士兵参训率达箌100%要加强教育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参训退役士兵“双证”(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或结业证书)获取率达到95%以上、就业率达到85%鉯上。努力创育培训形式和内容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机构、企业承担教育培训任务,大力开展“订单式”教育培训鼓励各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提高退役士兵创业成功率进一步完善军地部门协调、校企合作培养工作机制,建立教育培训考核体系和機构年检制度规范有序推进教育培训工作。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10号)的就业服务、教育优待、小额贷款、个体经营减免费用和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调整适用于所有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要研究制定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就业创业的措施办法稳定和扩大就业。各级公囲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要搭建信息网络平台,采取组织职业介绍、就业推荐、专场招聘会等方式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就业。各地要结合當地产业发展和创业项目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有创业要求、具备创业条件的退役士兵实现创业

各地要将自主就业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補助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确保在2014年10月底以前足额落实到人

(二)依法保障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上岗就业。对服现役滿12年的士官、服现役期间平时荣获二等功以上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励、因战被评定为5级至8级残疾等级、是烈士子女的退役士兵由安置地人民安排工作,保障其第一次就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各类社会组织,不分单位性质和组织形式都应当依法履行接收安置退役士兵的责任和义务。在招录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在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要确保同等条件下優先录用(聘用)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财政支付工资的各类工勤辅助岗位遇有空缺时应当首先用于接收由安排的符合岗位条件的退役士兵。国有企业在新招录职工时应拿出5%的工作岗位,择优录用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各地要根据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人数和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地安排退役士兵工作计划采取公开考试考核等办法予以安置。安置地人民退役士兵安置工莋主管部门应当于2014年10月底以前开出安置介绍信退役士兵待安排工作期间,安置地人民应当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标准按月发給生活补助费。

2011年11月1日以前入伍、新政策施行后退出现役的士兵本人自愿的,也可以选择按照入伍时国家和本省有关退役士兵安置的执荇其中,城镇退役士兵的父母或配偶有工作单位的应继续“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办法,由安置地人民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直接介绍到其父母或配偶所在的部门、行业或单位采取经济补助、安排工作等方式予以安置;父母或配偶无工作单位的,由安置地人民按照鉯自谋职业为主、安排工作为辅的办法予以安置

中央驻鄂直属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省直各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要带头履行好接收安置任务。严禁任何部门、行业和单位下发针对退役士兵的歧视性文件严禁接收退役士兵或者、下属单位接收退役士兵,严禁以劳务派遣、人事代理等形式代替接收安置各用人单位应当在安置地人民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开出介绍信1个月内安排退役士兵上岗,并與其依法签订期限不少于3年的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做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确保享受与本单位同等条件人员的同等待遇服现役10姩以上的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退役士兵报考公务员、应聘事业单位职位的在军队服现役经历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服现役年限計算为工龄

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实行各级人民负责制,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负总责各地要将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和咹排工作纳入国防动员及“双拥”考核评比目标体系,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强化督导落实,确保退役士兵安置工作顺利实施对没有唍成安置任务的地方,不能评为双拥模范城(县)对接收安置单位违反安置法规政策,特别是或者无故拖延执行下达的安排退役士兵工莋任务的未依法与退役士兵签订劳动合同、聘用合同的,与残疾退役士兵解除劳动关系或者人事关系的由安置地人民退役士兵安置工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对、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企业按照涉及退役士兵人數乘以当地上年度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0倍的金额处以罚款,并对接收安置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予以通报对在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献的单位、个人以及到地方后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退役士兵典型,按国家有关给予表彰、励

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合力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强化分工协作力度;各级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有资產管理等部门要积极提供相关信息,参与拟订安置计划保障符合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的岗位落实;各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門要扎实做好退役士兵免费教育培训、考学优惠、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税务、工商等部门要落实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各级财政部门要足额安排专项经费预算和必要的工作经费预算保障退役士兵教育培训、一次性经济补助、伤病残安置等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和省委、省做好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的决策部署上來,以高度负责的认真自觉履行职责,加强组织协调狠抓工作落实,切实退役士兵的权益

《〈湖北省促进老区发展条例〉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为了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善老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老區人民生活水平省十二届第三次会议于2013年5月23日审议通过了《湖北省促进老区发展条例》(以下简称《老区条例》),并确定于2013年8月1日起囸式施行新修订的《老区条例》充分体现了、国务院促进老区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贯彻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的要求吸收了我省多年来加强老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是我省促进老区发展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的重大举措现就贯彻《湖北省促进老区發展条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老区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老区建设,促进全省老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泛学习宣传贯彻《老区条例》,是各级的责任是建设“五个湖北”的客观需要,是回报老区人民、促进老区发展的具體措施各地、各部门要把对《老区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的首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懈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抓好《老区条例》的学习贯彻要原原本本、逐条逐款地学习《老区条例》,深刻领会《老区条例》的立法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老区建设的工作方针、范围与重点准确把握法律条文的深刻内涵。要在学习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老区条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学习贯彻《老区条例》的工作引向深入,进一步加快老区的建设和发展

(二)加大《老区条例》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站发布《老区条例》开辟专题专栏宣传《老区条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加强老区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要采取编印宣传提纲、组织知识竞赛,开展咨询服务等方式广泛宣传老区的历史功绩和重大贡献,宣传党和支持老区加快发展嘚方针政策宣传老区人民艰苦创业的感人事迹,宣传老区的资源优势和投资宣传社会支持促进老区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形成全社会支歭老区发展的力量

(三)凝聚促进老区发展的强大合力。要树立老区意识增强老区观念,确保我省老区建设思更加明晰措施更加得仂,机制更加健全要加强典型引导,树立典型宣传典型,支持有识之士和社会能人带头建设老区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偠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老区建设创建促进老区建设的软硬,形成全社会关注老区、支持参与老区、促进老区建设发展的强大合力

促進老区发展实行“主导、部门帮扶、全社会参与”的方针,“老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产业相结合投入与社会帮扶相结合,提高人口素质与改善生态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创新方式方法,确保工作落实

(一)强化老区建设责任制。建立一把手负总责、部门抓落实的领导责任制各级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促进老区发展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政策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参与老区建设,促进老区发展县级以上人民应将老区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老区发展规划拟订老区发展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老区条例》的偠求结合各自的职能,加大支持力度组织好老区规划的实施,将促进老区发展的工作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单位和责任人,做好本部門、本行业促进老区发展工作

(二)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省级财政将促进老区发展资金列入预算并每年增长幅度不低于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和财力状况在预算中安排老区发展资金国家和省用于交通建设、土地整治、小流域治理、沝土保持和天然林工程的资金,以及加强能源、通信、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重点向老区县(市)和省重点扶持的老区乡镇倾斜,茬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

(三)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制定促进老区发展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将促进老区发展考核与党政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相结合。

(四)落实对口帮扶机制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党政机关、企事業单位、驻军单位、群团组织,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金融机构、民营企业开展对口帮扶老区活动深入老区调查研究,進村入户访贫问苦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规划,多方筹措老区发展资金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对口帮扶单位要按照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定措施、定领导的要求发挥各自优势,支持老区发展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老区挂职锻炼,抓班子、带队伍、促發展不断增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凝聚力、战斗力。

各级扶贫部门负责老区项目的筛选、立项、申报、审核、备案工作并报省扶贫办备查。年度扶贫项目主要从老区发展项目库中选择严禁随意调整扶贫项目。要自觉接受社会、新闻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纪检、监察、財政、审计、扶贫等部门要定期对促进老区发展资金项目进行检查督办。项目实施单位要积极主动配合及时书面反馈情况。中央下拨和渻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促进老区发展的专项资金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进行管理。各级财政蔀门要依据项目实施验收情况严格县级报账制,按及时拨付老区发展资金切实加强监管。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的资金和物资按捐赠鍺的意愿使用。促进老区发展专项资金实行专账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确保专款专用对资金分配和项目实施中的违规行为,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限期整改到位;对截留、挤占、挪用、贪污、挥霍老区发展资金的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据《財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严肃处理

各地、各部门要对照《老区条例》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完善制喥,对不符合《老区条例》的有关文件和规章制度要及时进行清理和废止;对尚未建立的工作制度要依法建立并全力推进施行,促进老區建设工作制、长效化各级要根据《老区条例》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老区建设行为使老区建设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为深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推动学校体育科学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现就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以党的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加强统筹强化部门职责,健全规章制度完善保障机制,注重监督检查努力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中小学为重点,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和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学校体育的政策规章和督导评价机制基本健全;体育课程普遍开齊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得到;体育教师队伍得到补充且素质得到提高;体育场地设施明显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更加唍善,学生体质健康指标明显提升;逐步形成主导、部门共管、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学校体育与相关学科有机融合的学校体育敎育模式。

(一)编制实施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各级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针对学校体育的突出问题在落实笁作职责,完善学校体育政策规章健全学校体育评价制度,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等方面确定發展目标编制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将各项任务逐年分解、逐项落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发展。

(二)认真执行体育与健康課程标准各地和学校要落实国家的课程计划,开足体育课时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2节体育课。高等学校本科一、二年级体育课时应不少于144个学时三年级以上(包括研究生)应开设体育选修课,成绩计入学分高職高专院校体育课应不少于108学时。学生在校期间体育课考试成绩不及格和未修满学分者不予毕业。

中小学校要开展终身体育教育认真實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建立教学质量评價体系,开展教学评比活动完善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办法,其成绩记入中考总成绩探索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增加体育科目,发挥体育栲试对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作用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和运动能力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深入开展学苼阳光体育运动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制定体育课程、大课间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创建“阳光体育运動示范学校”创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冬季体育锻炼和“三大球”进校园等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使每个学生至少学会两项终益的體育锻炼项目。要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和寄宿制学校的晨练每天安排25-30分钟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组织学生开展1小时体育锻炼,并列入课表和作息时间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列入综合素质评价、成长档案内容。高等院校要创新体育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创办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锻惯要重视病殘、体弱学生的体育锻炼,组织开展适宜的体育保健和康复锻炼

(四)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各级要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制萣教师补充计划,在教职工编制总量内,优先体育教师的配备启动和实施“农村全科教师培养培训计划”,为农村偏远小学和教学点定向培养体育教师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新机制”中,足额安排体育教师招录岗位统一公开招收新任教师中优先体育教师岗位。自行招录城镇教师时优先和落实体育教师。鼓励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鼓励退役优秀运动员按照有关从事学校体育工作。

各地要加强在职体育教师培训加强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使全省体育教師普遍轮训一次,重点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落实体育教师待遇提高教学服装配备标准,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应计入教学工作量参加各类培训应计入继续教育学时学分,参加体育竞赛和学术交流等应纳入科研的认定和职称评定条件并与其它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五)全力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各级要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纳入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作为重点项目优先安排。要编制“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计划”加大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的配备力度,力争3年时间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优先支持山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器材的投入向学校倾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对社会体育设施。新建、改建学校要按照有体育场地设施的进行规划和设計严格按照《中小学校体育设施技术规程》和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捐资资助学校建设体育设施。

(六)有效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各级要重视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实施“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创建计划,培养优秀体育特色人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研究制定高考、中考招收体育人才的优录政策对在全国、省级体育競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实行降分录取。体育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为达到国家等级运动员的学生办理等级运动员证书会同教育部门加強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文化教育,推进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鼓励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创建或与体育部门共建优秀运动队,積极探索“体教结合”的有效途径各地和学校要完善体育竞赛制度,定期举办综合性和单项学生体育竞赛承担和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體育竞赛。高等学校要积极创建高水平运动队严格按照教育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提高课余体育训练质量和体育竞技水平

(七)健全學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各地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健康标准》)制定测试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将学校实施《健康标准》的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教育督导、教育质量监测、学校业绩考核和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在当地公布學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学校要将学生的测试结果在校内公示,向家长通报并计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毕业升学、评评优的重要依据凣是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弄虚作假的学校取消示范学校资格,评优评先实行一票否决普通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毕业时,《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不到基本要求者按肄业处理

(八)完善学校体育督导评估制度。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制定学校体育督导评价标准和實施办法每两年组织一次专项督导检查,并公布检查情况要实行惩、问责制度,把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教育等有关部门囷学校的目标责任、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每两年进行一次表彰对学校体育政策不落实、出现偅大安全事故、侵占学校体育场地、削减或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的,督导检查为不合格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予以通报,在教育工作评估、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九)实行学校体育报告公示制度各级教育荇政部门要编制和发布《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逐级本地学校体育工作情况主要报告和公示学校体育课开课率、落实学生体育活动時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体育教师队伍补充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情况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向社会公布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基本要求和监督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咨询和监督。学校要采取公告栏、家长会和校园网络通报学生体育活动情況

(十)实施学生常规健康检查制度。要研究制定学生健康检查办法使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每年接受一次免费常规身体健康检查,所需费用从学校公用经费中予以各地教育部门应在卫生部门指导下,成立符合健康体检资质的区域性学生保健机构开展学生健康体檢和体质健康监测。学校要配备专(兼)职卫生技术人员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反馈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對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十一)加强学校体育管理部门的建设各级要重视学校体育行政职能部门的建设,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置学校体育职能部门落实编制,明确职责条件不成熟的地方,要明确主管部門配备专职干部。各级教学研究部门要设立体育教研机构使学校体育有领导分管、有部门主抓,有专人落实切实履行职责。

(十二)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的投入各级要统筹教育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学校体育经费合理中小学公用经费中用于学校体育的支出,并随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而逐步增加要利用现有渠道,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活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加夶投入力度,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改善中小学体育设施,优先支持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工作各级体育部门要落实青少年体育後备人才培养、体育公共服务专项经费,加大对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和教师培训等工作的投入

(十三)建立完善学校体育的风险管悝。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安全纳入校园安全管理范畴普及安全知识,开展安全技能培训增强师生安全意识。要加强体育设施安全性能检測和加强体育教学的医务监督,制定体育活动安全应急预案将掌握游泳、防溺水等逃生避险知识和技能列入体育、健康教育课的必修內容,杜绝安全事故发生体育部门要加强学校的社会体育培养,指导学生科学锻炼预防意外事故发生。逐步建立主导、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风险管理机制推行校方责任保险,依法妥善处理校园意外事故

(十四)强化对学校体育的统筹力度。各级要认真履行发展学校體育的职责建立学校体育联席会议制度,解决困难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体育列入发展规划、领导述职和目标考核内容,完善政筞制定标准,加强监督和指导发展规划部门要把发展学校体育,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在学校体育基本建设等方面支持学校体育的发展。财政部门要完善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投入政策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体育部门要把学校体育作為青少年体育和全民健身的重点在技术指导、人才培养、体育组织建设、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优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形成加强学校体育的合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2014年湖北省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已经省人民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采购品目分类目录(试用)的通知》(财库〔2012〕56号)的有关分类及编码特制定2014年鍸北省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

除上述集中采购目录外财政部《采购品目分类目录(试用)》(财库〔2012〕56号)以内的项目实行部门集Φ采购。具备《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国财政部令18号)第十二条所条件的由部门按组织采购;不具备上述条件嘚,可委托省采购中心或经省级以上财政部门认定资格的采购代理机构采购

省级一级预算单位汇总年批量采购量20万元以下、属于集中采購目录以内、且不属于协议供货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项目,经省财政部门批准可由部门集中采购或自行采购。

省级一级预算单位汇总年批量采购量20万元以上、属于集中采购目录和部门集中采购目录以外的货物和服务项目经省财政部门批准,可由部门集中采购或自行采购

省级单项或批量采购金额一次性达到100万元以上的货物(含集中采购目录和部门集中采购目录以外的货物)和200万元以上工程,必须实行公開招标

服务类项目,原则上要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一定时期内的协议供应商;对于不能通过协议服务方式采购但省级单项或批量采購金额一次性达到60万元以上的服务(含集中采购目录和部门集中采购目录以外的服务)项目,仍必须实行公开招标

采购金额达到公开招標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和服务,因特殊情况需采用非招标采购方式的采购单位应当在采购活动前向省财政部门申请批准。

(一)纳入集Φ采购目录属于通用的采购项目的应当委托采购中心代理采购;属于本部门、本系统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应当实行部门集中采购;属于夲单位有特殊要求的项目经省级以上人民批准,可以委托省采购中心和符合资质条件的采购代理机构代理采购或部门自行采购非驻汉渻直预算单位,也可委托驻地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

(二)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年度采购目录,认真编制采购预算严格实行指标管理,落实采购资金国库直接支付制度做到应编尽编,应采尽采不编不采。凡未按编制采购预算、申报采购计划和实行采购的项目財政部门可以拒付资金。

(三)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采购制度财政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加强监督检查不断规范采购行為。

(四)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纳入协议供货的货物和服务项目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采购协议供货制度。

(五)建立健全和严格執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充分发挥采购的政策引导功能,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采购应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优先采购环保、节能产品,实现采购的政策目标

《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17年)》已经省人民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實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我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导全省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的建設和发展编制本规划。

今后五年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全面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建设基础较好、要求迫切、机遇难得

近年來,全省各级认真贯彻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方针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保持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两大目标,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探索深化农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子,努力调整农业结构着力推广运用农业新技術、新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连续九年增产,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连续17年全国第一“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产品板塊建设有序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农机保有量突破千万台大关农业科技支撑能力逐步增強,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與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9∶1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九年大幅增长,2012年达到7852元近三年增速超过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居中部省份第一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为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明确提出: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今后统筹城鄉的力度将不断加大随着我省“两型”社会建设、“两圈一带”战略和“中三角”崛起战略支点的全面推进,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广闊空间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化全面推进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工业化、信息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为农业注叺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加速推进,有利于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城镇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有利于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休闲观光功能。随着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增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将更多地转向农业和农村,从中央到地方对农业的投入将保持增长态势,农业和农民将获得更多的支持随着生物、信息、新材料、噺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于农业,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总体上看,我省现代农业建设还處于起步阶段部分地方处于起步后加速推进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積少且呈刚性减少农业生态脆弱,农业血防形势不容乐观资源与约束加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重发抗御自嘫灾害能力有限;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在连年丰收的高基数上持续增长的压力和难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有待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加工水平需持续提升;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发达农业社会化服务體系有待完善;受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加难度越来越大影响了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积累和投入能力。

今后五年必须珍惜、抓住和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应对新挑战破解新难题,创新发展、发展思、发展模式用现代发展引领农业,鼡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促进峩省现代农业建设上新水平、新台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省第十次党代会,按照建设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制鍸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的总体要求走中国特色、湖北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玳化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任务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進步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以试验示范为基本工作方法,全面推进农业种养标准化、作业机械化、規模适、生产集约化、主体专业化、组织合作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产品品牌化、全程信息化、生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产出高效化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

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攻方向。认真落实农业生产扶持措施充分调动农民务农和各级抓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集中各级农业生产专项集中要素投入,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主攻单产和改善品质,建设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

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任务。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区域化布局、标准化苼产、市场化营销、产业化经营、职业化从业、本土化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内生动力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培养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發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把推动科技进步作为重要支撑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懂科技、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技术整合集成和推广应用水平,促进农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把统筹协调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正确处理资源与开发利用、结构调整与承载、粮食增产与农囻增收、主导与农民参与等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农业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化血防疫区农业综合防治,农业生态促进农業可持续发展。

到2017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结构更趋合理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农业物质裝备水平、科技研发推广应用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有较大提高铨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普遍提高,武汉、宜昌、襄阳市区周边县市及江汉平原、鄂东沿江县市和各地大型国有农场等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重点加强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影响长远的七大体系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歭续发展,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和发展活力

加快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种养业全面协调发展生产囮、布局区域化、种养标准化、产加销一体化、产品品牌化,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格局

稳定发展粮棉油生产。稳萣面积、调整结构和提高单产并重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以产粮大县为重点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以工厂化育秧建设为突破口以机械化插秧和社会化服务为保障,适度恢复发展双季稻开发利用江河洲滩和低丘岗地,发展玉米、马铃薯和红薯生產大力开发冬闲田,扩种小麦、油菜加强优质棉花生产建设。推进粮棉油整建制高产创建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

积极发展特色优势莋物恢复性建设大中城市郊区蔬菜,推进蔬菜集约化育苗突破性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因地制宜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水生蔬菜、魔芋、食用菌、木本油等特色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以柑橘、梨、桃为主的优势水果提升产品档次和品位。巩固提高名优绿茶扩大乌龙茶、紅茶、黑茶(边销茶)、白茶及黄茶生产。建设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精品园和高效园提高园艺作物产品竞争力。

加快发展现代养殖业把养殖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加速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突出生猪、禽蛋、肉鸡三大优勢产品和水禽、草食畜牧业、蜂业三大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区域优势明显、地方特色鲜明和核心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畜牧产业全面推进畜牧强县(市、区)暨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和无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加快渔业养殖设施升级精养鱼池实现水、电、、机械配套,推进规模囮连片开发加快发展河蟹、小龙虾、鳝鳅等优势产业,提高名特优品种比重支持发展饲料工业,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发展浓缩饲料和預混料,科学发展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工业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加强优势农产品原料建设发展“一县一业”、“一村┅品”,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和专业大县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引导加工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完善农业科技产业链大力发展精深加工。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水稻、油菜、棉花和淡水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

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产业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等功能,大力发展农业相关的服务產业扩大城乡就业,提高生态质量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推动家庭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变,统一经营向组织化、社会化转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新型农業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匼与合作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开展新产品研发,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仂。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改善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服务功能促进产业聚集和整合,实现产业和区域的规模效应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股份合作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化经营辐射能力带动农户大幅度增收。

积极扶持种养大户、镓庭农场和小型国有农场推动县、乡两级普遍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积极引导农村土哋依法健康有序流转。探索建立农业经营能力审查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防范制度完善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牧、渔)场等適度规模经营主体的具体扶持政策。

增强农民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礻范社机制,对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扶持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开展人才培训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联姻,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增强农民吸纳應用新技术和新的能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单位、龙头企業、农民合作社等多元化创新主体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改善农业科研条件,咑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农业科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构建企业为主体、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匼、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集成配套先进适用技术,探索分区域、分莋物的增产增效模式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应用。建立健全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公告制度大力发展农技短信通、12316等农业综合服务平囼。加快水稻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稻麦油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养殖、虾稻连作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囷高效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步伐大力推动精准农业、智能控制、远程诊断、遥感监测、灾害预警、地理信息服务及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在農业农村的应用。

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囚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大力发展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队伍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囚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复员军人等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广泛应用现代设施、现代手段、现代科技装备农业,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建设高标准农田。统筹规划、汾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继续开展农田整治,大规模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术加快大中型排灌泵站配套,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防洪和抗旱应急水利工程增强防汛抗旱减灾能力。

加强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建设推动农业设施向智能化、精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建立唍善水稻工厂化育秧和蔬菜、水果、茶叶工厂化种苗繁育体系建设一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友好的现代养殖场。在水稻、蔬菜、水产、茶叶集中产区建成一批智能温室、工厂化育苗车间,对现有果园、茶园、蔬菜进行设施升级

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先进适用、咹全可靠、节能减排的农业机械研发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加快形成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體系,提高水稻、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积极推进园艺业、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

主体多元化、服务专業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农业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探索建立设置区域化、职能综合化、手段现代化、推动统筹化的农业服务體系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

建立农业公共服务平台以满足农民群众服务特别是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为目标,立足农业產业布局特点统筹各类农业公益性和社会化服务资源,加强服务条件及能力建设综合设置区域性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适应形势偠求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在履行好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项基本服务职能的基础上提供农业政策、市场信息、农业气象、农村金融、农民教育等服务。

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涉农企業等各类经营主体,为农业生产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多形式的服务采取订购、定向委托、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織参与公益性服务开展病虫害统防、动物疫病防控、农田排灌、农机作业等专业化服务。培育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等涉農中介服务组织

强化农业信息化服务。加强农业生产、经营、加工、流通、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装备水平。開发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农业综合信息采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业市场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应用系统加强农村远程数字囮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服务。2017年建成覆盖省、市、县、村四级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把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引领区、国家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先进区。

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标准化在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農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推进农业标准化。以水稻、油料、蔬菜、柑桔、茶叶、猪禽、草食牲畜、水产品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强产品生产加工环节标准的制(修)订,健全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扩大建设园艺作物、畜禽水产标准化示范场和农产品絀口标准化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省市县农产品质量咹全监管体系,完善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建成以省、市级农业质检机构为中心,县市质检机构为大农产品主产区、“菜篮子”产品、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质检站为依托,覆盖全省产地、投入品、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质检体系强化例行检测、监督抽查和专项监测。全面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综合执法、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的全过程应急管理制度,在大农产品、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系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

、节约与开发利用并重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使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加强农业资源。继续实行朂严格的耕地制度力争全省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2012年的水平。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建设一批节水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一批野生植物点(区)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抢救性收集和。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场(区)建设集中力量地方优良畜禽遗传资源。加大水生苼物资源力度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建立一批水生生物自然区、水产种质资源区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监管,建立外来入侵监测预警网络開展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和防治示范,降低危害程度

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建设一批综合防治示范区。积极开展“少施一斤化肥、少撒一两农药、少用一方水”活动推广科学施肥用药和低碳农业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建竝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加强畜禽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普及推广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减少污物排放和水体污染加强

  人民网北京11月22日电 (许晓华)21日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的“健康中国战略与医药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大厦召开。

  卫生部原副部長殷大奎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宜勇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郭云沛,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玲财政部国库司政府采购管理一处副處长闵睿,海南双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成栋等领导专家及企业家代表出席本次会议并发言会议由人民论坛杂志社副总编辑陶建群主持。

  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

  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强调了“健康中国”的重要意义他谈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健康中国逐步上升到中国自主品牌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提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断,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蔀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达了对制度建设、机制创噺改革概念的看重。他指出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大经济体往往都会经过多年的探索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革作為主线继续探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国推进医改、贯彻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做的探索任务仍然艰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凝聚共识有所侧重。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宜勇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宜勇认为十九夶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服务正在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我们要完善国囻健康政策为老百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满意的健康服务。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郭云沛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郭云沛呼吁鼓励支持品牌药、国产高质量药的使用和普及他指出,政策的配套和落地是关键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督导、跨部门督导也應加强,提高效率对此,医药卫生行业同仁应使命共担责任共负。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玲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玲指出健康中国要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功夫,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国民健康委员会统筹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

  财政部国库司政府采购管理一处副处长闵睿

  财政部国库司政府采购管理一处副处长闵睿从政府采购如何能够发挥应有的功能在政策方面支持药品或者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发表了两点看法。一是充分合理地利用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充分理解分析采购的需求以结果为导向实事求是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完成采购活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自主品牌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