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我想找罗马书12章5章一10章的解/释,有吗?

您当前的位置:&>&&>&
读经与解经(一)
&&&&&&& &&&&&&&&&&&&&&&《读经与解经》
读经与解经是一门释经学的课程。这门课程重点教读经的人如何正确的解释圣经。我看见许多人读经,好像读懂了,但叫他们去讲解的时候,竟然说我讲不出来,不会讲。有的人连圣经都没有摸过,还夸夸奇谈的说,我也能讲解圣经。更可怕的是异端的人,自以为明白圣经,就随心所欲的讲解圣经。今天我们要小心,解经是建立在正确的读经基础上。只有正确的读经才能带出正确的解经,正确的解经才能带出正确的应用,正确的应用才能带出正确的生活,正确的生活才能带出正确的人生。
壹.读经与解经的关系
&&&& 读经与解经到底有什么关系?读经与解经好比材料与图纸。读经是建筑工地的所有材料,如水泥、钢筋、木头、砖等,需要人从宣读中将材料大量占有,丰富积累等候施工。解经是建筑工地的图纸,施工的人按着图纸将材料准确无误的放在指定的位置,所以读经与解经是施工的人不可缺少的材料和图纸。
一.读经是解经的基石
&& 有良好的读经习惯,可以帮助讲道人正确解释圣经。正确的解经是建立在读经的基础上。一个不读经的人,在讲道的时候,只能东家长 西家短,扯东扯西的,乱说一通,因为他里面没有圣经的内容,所以只能东家长西家短。一个愿意读经的人,肯下功夫读经。他不以为读经是浪费时间,反而认为读经是解经的基石。慕圣在晨光一书中说,一个人读圣经是扎实的,他讲道也是扎实的。他还说,代价不付出,还想把圣经读好,那是不可能的。使徒保罗是一个殷勤读经的人,他读经不分时间地点,在狱中他仍然读经,从没有怠慢过,所以他叫人把皮卷拿来。保罗花时间读经,也为他日后讲解圣经奠定了基石。总而言之,要想讲好道,必须养成良好的读经习惯&& ,才能有正确的解经。
二.读经是解经的素材
&&& 好的解经是跟讲道人,殷勤读经有密切的关系。读经的时候,是为要建立与神美好的关系,但也是寻找解释的素材。素材,是没有经过主题提炼的材料。读经是要大量占有解经的素材,为日后讲的主题效力。读经次数越多,解经的内容也就多。虽然,读经的时候枯燥乏味,但却为解经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解经者,在解释圣经的时候,内容丰不丰富,例子多不多,都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读经。养成良好的读经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在任何一篇道中,有丰富的内容,解经的力度。
贰.读经与解经的态度
一.读经的态度
有的人仅是为了读经而读经,这样的读没有什么价值,也没有什么真实益处。为什么有些人读出来的圣经反而使他走错路,或者人因他读的教训而受伤,受误,原因就是他读经的态度错了,读经的心错了。一旦读经的人,心态错了,就会危害自己的生命,也危害别人的生命。慕圣说这样的人,虽然在读经和讲解圣经,却不能养育人的灵命。读经的时候,我们应注意读经的心态,心态决定你领受圣经正确不正确。在这里我们应注意读经的四不和读经的五可。
1.读经的四不
1)不可凭着兴趣读
&& 读经的时候,不可凭着自己的兴趣读。什么是兴趣?兴趣就是兴致,由爱好、喜欢而产生的愉快情绪。读经的时候不可以情绪、爱好、喜欢来读经。有的人读经确实以情绪、爱好、喜欢来读经。他说:&我不喜欢读家谱,喜欢读故事。我遇到家谱,就越过去不读&。读经最忌讳的是挑着内容读。喜欢读的内容,就多读一会。不喜欢读的内容,就少读或不读,这是个人凭着兴趣读经。读经不能情绪化,要平衡自己的心态。不喜欢读的内容我们要坚持的读下去,喜欢读的内容我们更要读下去。读经的情绪化是读经者的大忌。
2)不可马虎大意读
& 读经的时候,不可马虎大意。什么是马虎大意?马虎大意就是做事不认真,疏忽大意。有人以为读经不用那么认真,马马虎虎就行了。若是抱着这种心态读经,就犯了读经的大忌。若是读经不认真,就容易忽略经文的细节或漏掉经文的主要内容。
3)不可断章取义读
& 读经的时候,不可断章取义的读。断章取义就是不顾及全篇文章的内容,孤立一段或一节经文去读,这是读经者的大忌。读经不能只读上文,不读下文。我们要按章按节的读,连续的读,不能读了上面,不读下面。有的人读经只读尾,不读头。也有人读经读到一半就停了,这都是读经者的大忌。我们要有头有尾的读,直到把圣经完整的读一遍。
4)不可心存成见读
& 读经的时候,不可心存着成见。心存成见,就是心里对经文有误解的想法或意见。有的人对扫罗王心存偏见,到他的故事,就越过去不读。有人对圣经记载的神迹不信,认为是迷信,不合乎人的理性,就越过去不读。其实这些人犯了一个通病,就是心存成见。一旦人落入心存成见的网罗,就很难改变自己的看法。今天有多少人不能得救,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心存成见是读经者的大忌。
&2.读经的五可
1)可存谦卑的心读
&& 读经的时候,要存谦卑的心读。谦卑是读经的第一要素。骄傲的人不要想在圣经里得着什么。经上说:&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谦卑的人易接受他不能接受的内容,圣经里有太多不合乎理性的东西,但谦卑的人就能跨越他的理性,接受圣经记载的权威。例如圣经记载的童女怀孕的事件,骄傲的人若不谦卑自己,就不能跨越他的理性。童女,就是没有出嫁的女子。一个没有出嫁的女子,怎能怀孕呢?这是不可能的事。骄傲的人若靠理性读经,思想是不能畅通的,就觉得圣经记载的不真实,虚假。但是谦卑的人能够接受得了,因为谦卑的人相信是神的作为。
2)可存温柔的心读
&读经的时候,要存温柔的心读。温柔的心是温和柔顺的心。一个温柔的心好比松软的土地,可以将种子栽种在松软的土地里。慕圣说:&一个温柔的心,实在是太重要了,道在我们心里能生根,与这颗温柔的心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少时候,我们得不着,不能领受道,就是因为心太硬了,不够温柔。心硬的原因就是被人踩硬了,致使种子落不进去,被鸟吃去了。我们要操练温柔的心,千万不要硬。许多真理从我们这里流失,岂不都是因为这颗刚硬的心在作崇吗?所以一定要记住,所读的圣经要与生活,生命连结起来,用圣经的道改正、指引、渗透、融化我们生命与生活,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进一步认识神的计划及将来的荣耀。将来在基督台前要判定的,不是你读了多少圣经,而是你吃下,融化、遵行了多少&。(雅各书1:21)读经时,心硬表现在哪里呢?只给别人读,不对照自己。某某肢体读经的时候,一读到某节经文,就会说,这节正符合那个人,就是对他说的。这人读经的心不够温柔。另一方面,读经的时候,心硬不肯照着圣经悔改。读经时,心里麻木,没有悔改的感觉,对神的话语没有知觉,没有一丝一毫的感动。这两方面,都在反应一个问题,就是读经的人失去了温柔的心,神的话语不能在他心里扎根。神的话语不能扎根在他心里,就不能改变他的生命与生活。
3)可存悔改的心读
& 读经不是给别人读的,是给自己读的。读经若针对着自己,就能蒙光照,造就自己的灵命。若常存悔改的心读经,必能从神的话语得着力量,以至于生命更新而改变。
4)可存恒久的心读
&& 恒久,保持长久的意思。读经要持之以恒,不要断断续续。读经的时间和你在世的时间是相等的,读经的人要花时间给神,每一年都要读下去。很多的时候,读经的人心里焦急,没有耐心读下去。希望自己很短的时间里读完一遍,但是读经是漫长的时间,需要你耐心读下去。
5)可存渴慕的心读
&渴慕,有急迫地渴求,迫切地希望之意。读经的时候,要如饥似渴,迫不及待的想得着。若是,读经的人有如饥似渴的心,圣经里的宝藏如探囊取物,一一存进脑海里。准备的功夫做到了,解经的工作就容易了。
二.解经的态度
& 解经与读经的工夫是相等的。读经花多长时间,解经也是一样的。解经是为了讲道,讲道是为了叫人明白。解经的好与不好,跟研读圣经有密切的关系。换言之,解释圣经是和读经有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在读经上要花一定的工夫。
&1.解经的不可
&1)不可随私意解经
& 解释圣经不可随着自己的私意。私意,就是随从自己的欲望感觉,主观意思解释圣经。我常听到有人这么说,我觉得这段经文是这个意思,我认为这节经文是哪个意思。请注意:我觉得,我认为---这样的字眼,说明他很主观的判断经文的意思。其实,解经应注意的不是自己的感觉和认为,乃是你怎样正确的理解经文的意思,以及你如何读懂作者的意思,就是作者想让我们读者明白的意思。不是把我们主观的以为、觉得、认为的意思,强加在经文里,以为这就是作者要我们明白的意思。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觉得和认为的话,那同一节经文会出现许多的意思,这个意思会跟着这个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产生出许多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小心。今天的异端,就是随从自己的意思,讲解圣经。例如,东方闪电,呼喊派。我以为这段经文是这个意思,我觉得那段经文是哪个意思,这都是个人对经文的应用,不是解经。解经是将作者的意思或原文的意思找出来,不能离开圣经年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解经是原则,应用是实践。
2)不可强解圣经
& 强解,有曲解、猛扭即强解。这个词是动词,现在持续时,促使成转动翻转。圣经不像其他书,可以随意的编辑或改编。圣经中记载了许多预言,这些预言是有关人类历史的进程。若是强解圣经,就会自取灭亡。圣经没有记载的内容,解释圣经的时候,就不可强解。例如,主耶稣什么时候来?圣经没有记载,就不可强解。圣经向我们隐藏的,我们就不要强解。
&3)不可错谬讲解
&& 解释圣经也不可错谬讲解。错谬,错误理解经文的意思,以荒诞无稽的言论推理,认为经文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例如,若斯低主意或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2.解经的三要
1)要天天查考
&&要想成为一名好的解经者,不是一朝一夕的。要在解经的路上,不断的努力。天天揣摩思考,研究圣经,才能成为好的解经者。
&2)要详细考察
要努力做好一切的准备,多浏览书籍,多仔细一点的查考,才能掌握圣经的知识。
3)要正意分解
&功夫下到了,解经就容易了。正确理解圣经是跟我们平常研读圣经,大量阅读解经书籍有关系。却众家之长,补自己之短。
叁.读经与解经的方法
&一.读经的方法
& 1.速读记录法
速读,用最快的速度,将圣经读一遍。每读一章,将一章圣经的标题,记录下来。例如,马太福音第一章,标题是耶稣基督的家谱。这是读圣经第一遍时,记录下来的标题。读经是从头读到尾,然后再从新开始读。当读第二遍的时候,马太福音第一章的标题不在记录耶稣基督的家谱,而是耶稣基督的降生。这样读经,可以帮助我们记忆相同的经文。坚持这样的读经,时间一长,我们随意就能串出相关的经文。
&2.默想灵修法
默想,就是静下心来,揣摩思想的意思。思想什么呢?思想经文的意思。所有灵修默想名家都认为,默想圣经乃是各项默想的核心。每当我们静下心来去思想经文意思的时候,对我们个人灵性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默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灵性的成长。灵性的成长是通过长时间的灵修而得。灵修是什么意思?灵修,就是用心灵默想神的话语,从中操练自己在生活中应用神的话,进而体验神的真实可信,处近各人灵性成长的历程。运用默想灵修法来读经,可以帮助我们与神之间有美好的关系。默想灵修法,有四步骤可遵循。一.选读经文、标明日期。二.祈祷恳求、默想经文。
三.背诵经文、存记在心。四.实际应用、生活实践。
3.背诵经文法
&& &&&&&&&&
4.专题搜寻法
& 专题,就是读经的时候,要为自己立一个主题,在读经时留意其主题。例如,国这个主题,在读经时留意圣经各卷出现的国这个字或国家这个词,看一看这个国字或国家这个词,在圣经中是怎么运用的,都包含哪些意思,好为日后讲解国这个主题的时候有丰富的内容。
5.六何读经法
六何法是观察叙事文体的基本方法。运用「六何」读经法来研读圣经可以帮助我们细心观察分析积极去发掘经文中的思路找出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弄清各种交错的关系以掌握全文中心思想这种读经法比较活容易读出亮光而且还能用在带领查经上以「六何」来预备讲章其实「六何」是六类问题的标题每个「何」代表一系列的问题
何时在甚N时候
何地在甚N地方
何人有甚N人在场
何事发生了甚N事
为何有甚N原因
如何事情怎样处理与收场
面对一段经文一读再读时我们若运用「六何」可以帮助我们提出适切的问题。按问题性质的不同用各种不同的发问技巧来简明经述不同问题的揣摩思想后若答覆是满意便可接受此解释之合理性此方法以某段经文或问题为中心以多角度去探讨经文的合理性从而提升我们的观察力、思考力。
二.解经的方法
1.问题解答法
& 什么是问题解答法?就是发出问题,然后再给以合理的解释,即答案。问题解答法,也叫一问一答法。通过一问一答,来解释圣经的真理。玛拉基,就是运用一问一答的方法,来解释神对以色列人的心意。例如玛1:2节记载,耶和华说,我曾爱你们。你们却说,你在何事上爱我们呢?这是一问。接着便是解答,耶和华说,以扫不是雅各的哥哥吗?我却爱雅各,恶以扫。运用一问一答的解经法,可以深入的了解经文的意思,也可以叫听道者深思所发的问题。运用这种问题解答法,可帮助讲道人快速的拿出讲章思路,使之论点与论据有各安其位的好处,进而为论证作出铁证如山的事实。保罗常用一问一答法,论证真理的事实。在罗马书三章中,保罗几乎在全章中,一直在运用一问一答法,来说明因信称义的真理。三章开头,保罗就开始提出问题,保罗说,这样说来,犹太人有什么长处?割礼有什么益处呢?保罗提出问题后,不是让读者填空,填出答案,而是保罗自问自答。保罗在三章2节就开始为提出的问题,解答。保罗说,凡事大有好处,第一是神的圣言交托他们。这是保罗的解答,但在解答的同时,保罗又提出引申的问题。即便有不信的,这有何方呢?难道他们的不信,就废掉神的信吗?保罗提出引申问题之后,再次给以正确的解答。保罗说,断乎不能!不如说,神是真实的,人都是虚假的。我们通过玛拉基和保罗的例子,可知运用一问一答法,是我们解释圣经的一种好的方法。(罗三章)
2.基本解经法
&&&& 基本解经法,就是指基础原则解经法。
& 1)先尽量按字面解释
从前,神是用人所能领会的方式默示人写下圣经的。今天,我们读圣经的时候,也应该照着经文的字面意义来领会神的意思,不要轻易加上属灵的象征。例如,耶稣&水变为酒&这个神迹,那六口石缸就是六口石缸,水就是水,酒就是酒,并没有特别象征什么,我们就不应该轻易解释:石缸预表什么,水预表什么,酒预表什么。
A.何谓字面解经
简单的说,字面解经就是按照字句的实在的意思,平铺直述的解释,不加以灵意的推敲。如:弗5:16.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字面的意义简单明白,完全用不着灵意的解经。但是字面解经也并不是表面化的解经,也要讲究深度的,一方面要求准确,另一方面要求深刻。
&B.字面解经的原则
①要经常做。经常做的原因:大部分是直截了当。
&(教训式经文、历史性经文、书信)都以字面解经为主。若遇见象征性经文,也要从字面查考做起。
②要灵活做。因为字面的意义也当考虑到文字的技巧和作者的语气。如:书信基本上是以字面解释为主的,但作者的感情和语气流露出来,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明白的,这不是灵意解经,乃是字面解经较为深刻的领会,可以称之为&会意&的解经,也即经文的修辞和语气,因此要灵活的解经。
③要尽量为灵命的栽培而做。作字面解经时,一方面争取真理的准确,另一方面要努力发挥真理的实用性,尽可能把真理应用到灵命的栽培上去。
C.字面解经示范:出16章。
《天赐之粮&吗哪》
基督徒从来没有看见过吗哪,它是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粮食。
一.吗哪的产生& 出16:1-11
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在旷野漂流,存粮吃完了,向摩西和亚伦发怨言,他们不满意,因为走上该走的路所带来的代价和痛苦。他们心中开始讨厌带他们上路的领袖。怨言表面上是对摩西和亚伦,实质上是对神。8节。可见吗哪不尽是神从天上赐下来的粮食,还是因怨言赐下的。以色列人可以平心静气的向耶和华祈求,然后耶和华降下吗哪来。但他们没有这种信靠的心,他们心中烦躁,产生埋怨。这显然是神所不喜欢的心态,但神了解他们,宽容他们。12节。弟兄姊妹如果你也有受不住的困苦,不要发怨言,神会看顾,神也体谅你的境况,k有k的办法去解决你的饥渴,k会像赐下吗哪一样的东西接济你的需要。我们当等候k,并且献给k的是我们的感恩和信靠。
二.吗哪收集的经过
&神让&鹌鹑&在晚上飞来,遮满了营。早上露水过后,野地上留下有如白霜的,圆的小圆物,这就是吗哪。这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是特别的东西,是神的特别供应,是野地里的神迹。31节吗哪是甜的,像烧了蜜糖的薄饼一样。13-30吗哪早上出现,日头一出就消化了。16-18节。按各人的极量,各人拿一俄梅珥。有多收,有少收,但量多的没有余,少的也不缺,这又是一个神迹。第六天可以收一倍,留在安息日吃。弟兄姊妹,属神的人需要知道,有关物质供应的一个属灵的定律。神对我们的困苦往往有特殊的供应,但我们不该注目在这些收获上,无论是钱财、是物质、或是那一种方便,都不叫我们失去信靠的心,不要利用神的恩惠,来满足自己贪心的欲望。
三.吗哪的作用和祝福
以色列人在旷野吃了四十年吗哪,一到迦南没有了。在需要的日子赐下来,在适当的日子,又收回去了。并非神不看顾,乃是吗哪的作用已经发挥完了,吗哪成就的祝福也告一段落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踏进一个新阶段,领受更大更新的祝福。我们活在世上,享受神赐给我们诸般的恩惠,在平安时,有平安的恩惠。在困苦时,有困苦时特殊的恩惠。无论那一种恩惠,那一种供养,来时有神的慈爱,去时有神的美意。我们盼望的是神自己永远的同在。
&2)按文体与文法解释
& &&&&要知道,圣经不同的经卷,不同的段落都各有不同的文体。解经的时候,必须弄清楚,所查考的经文是什么文体。是散文或诗歌?历史或预言?智慧文学或启示文学?书信或比喻?例如,查考诗篇,读到诗人说,我每夜流泪,把床榻漂起,把禄子湿透。(诗6:6)的时候,就要了解既然是诗歌的体裁,当然会用到很多明喻或隐喻的象征笔法或夸张的笔法,就不能勉强以字面的意义解释,也不能随便用灵意来解释。此外,圣经里的一些话,虽然不是诗歌体裁,却是象征或比喻的句子,也不适宜按字面的意思来解释。例如,耶稣说,若是你的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其实这是用严厉的语气叫人除去导致人犯罪的根源,并不是真的叫人砍掉自己的右手。
&&&&& 要知道,圣经中的文法,而文法是作者写作过程中的技巧。文法,就是作者运用修辞的技巧,来表达经文的意思更加传神感人。修辞分为,比喻和喻道故事,拟人法和夸张法。诗篇6:6是夸张法,诗篇24:7是拟人法,雅各书1:15是拟人法,太23:是明喻,约15:1-10是暗喻,太25章是喻道故事。
3.字义解经法
& 1)字义解释
&&字义&一词,意思是:&按照各单字的明显意思,了解一句话的自然意思;不是寓意或是暗喻。&当我们说字义解经法的时候,其实也含有文法、历史、语言学研究圣经的方法。思想以字词来表达,字词是句子的构成部分。因此,要明白神的思想,就应该研究他的用词,以及字词是如何组成句子的。若我们忽略字词的意义及其使用方法,便无从知道谁的解释方为正确。轻视文法解经,就可能会发生&你希望圣经是什么意思便是什么意思&的情况,所以要明白并正确的解经,必须先明白圣经里的&字&,仔细读每一个&字&,不能轻易略过自己看不懂或不明白的&字&,否则就不能明白经文的正确意思。因此,要学习辨别字义。你不能拿过来就应用经文或讲解经文,你先要弄明白经文里的重要字词,只有先弄明白经文里的重要字词,才能正确理解经文的意思,正确的解释经文。
&&2)辨别字义
圣经中的同一个字有时候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启示录5:5里面提到的&狮子&是指基督,但是彼得前书5:8里提到的&狮子&却是指着魔鬼撒旦。可是但以理书6:22里提到的&狮子&即不是基督,也不是魔鬼撒旦,而是指着&狮子&说的,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解释经文的时候,一定要留意的事情。我们要对经文字义有辨别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经文,正确的解释经文。
我们还要注意圣经中的不同的字有相同的或相似的意义,因为圣经中的不同词语指的是同一件事情。例如马太福音20:21耶稣说:&你要什么呢?她说: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马可福音10:37他们说,赐我们在你的荣耀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这两节经文里的&国&和&荣耀&是同一件事情。又例如马太福音18:9,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把它剜出来丢掉。你只有一只眼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的火里&。马可福音9:47,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去掉它。你只有一只眼进入神的国,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里。这两处经文里的&永生&和&神的国&是指同一件事情。
除了辨别相同的和不同的字词意义,还要对经文里的介词、动词、名词、难解的词,做一些列的查考,明其词语的意义。当然,我们光靠自己的理解是不能够明白经文词语的意义,我们要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将这些经文的词语意思查找出来,才能对经文的意思有正确的理解,正确的解释。曾林芳在《释经与讲道》一书中说,---照着字义解释圣经的意义,乃最基本的方法。我们不需要用什么特别的方法,把神的道讲得奥秘,只要在字里行间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神的意思,那才是真理精华。你只要进一步用适当的话语把所看见的加以解释或说明,你就是善于释经的工人了。最主要的工具书,应是经文汇编、圣经百科全书、人名、地名解释、新华社大字典。
例一:诗篇三十四:8节记载,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k是美善,投靠k的人有福了。
投靠神的人是有福的,因为我们的神是美善的主。但怎知道神是美善呢?作者说,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尝这个字在经句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影响了整个解释,所以对这个字若深入了解,解释就不同了。
&尝&是用味觉去辨别,有时里面觉得而未能言传的,但是非常真实。尝的知道是由经验来的,不是听人这样讲而知道,乃是尝过滋味而知道的。尝的认识是更深一层的认识,好比亲眼见过,亲手摸过的认识一样,乃是亲口尝过的。尝的认识是里头的认识,乃是里头清清楚楚觉得的。里面的认识胜过表面的认识,是真的认识。
尝什么?经上记着说,----尝尝主恩的滋味。尝的是主恩。主恩,是主的恩典。只要我们尝到主的恩典,就知道主是美善的,因为主的恩典有美的滋味,善的滋味。滋味,是品尝后有的甘甜味道。当我们品尝到主的恩典,就知道主是美的甘甜之味,以及主是善的甘甜之味。
尝过主恩的人,才是真实投靠主的人。投靠,完全投怀送抱,依靠着胸部,甜蜜温馨的饱尝着爱情的甘甜,幸福美满的滋味。尝过主恩的人,也是有福的人。福,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得着恩典的意思。一个是获得平安的意思。一个尝过主的人,也就是经历主的人,他能从神那里获得丰丰富富的恩典。另一方面,一个尝过主的人,也就是经历主的人,他会获得神所赐的真平安。
分析如下:1.尝的意义-经验。2.尝的对象-主恩
3.尝的目的-投靠/得福
例二:约翰一书1:9节记载,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我们要按着字义解经法,去诠释这节经文的意思。我们先从介词开始诠释,然后,再从名词诠释,最后,从动词诠释。介词,有&若&&必&名词,有&信实&&公义&&罪&&赦免&动词,有&认&&洗净&
约翰劝信徒,若犯了罪就要&认罪&,本处经文是论&认罪&重要经节之一。约翰在这里提出两个重要的字,一个是&若&字,一个是&必&字。若字是针对着人的,必字是针对着神的。前者指人的责任,后者指神的信实。人要想罪得赦免,过犯得以洗净,前提是人必须到神面前认罪,也必须对神有忠心的信赖、信任,这是人的责任,是人当尽的本分。
若,原文译为凡若是、如果、假若、曾经,是条件质词。(中文代表字圣经工具)约翰说,我们如果承认自己有罪,不在说自己无罪,不在自己欺哄自己,又能主动的到神前认自己的罪,必要罪得赦免。从约翰一书一章9节的上下文,可知约翰说这话的对象,是针对着曾经向神认过罪的人。他们以为曾经向神认过罪,从今以后就不会在犯罪,因为自己没有罪了。但事实上,他们还在犯罪。当约翰指出他们的罪来,他们还硬着颈项说,我没有犯罪。约翰说,你们自己欺哄自己,神已经不在你们心里。你们心中有神,又怎能撒谎说,自己没有罪呢?神难道不知道你们的心在想什么吗?你们若说自己没有犯过罪,这说明你们已经失去敬畏神的心,你们以为神像你们一样,是一个自欺者,撒谎者吗?当时的人听见约翰的指责,心里觉得扎心的人就会对约翰说,既然这样的话,我愿意向神承认自己有罪,因为我现在看自己还在犯罪。但神还能听我认罪的祷告吗?神还能赦免我的罪吗?约翰说,能!只要你主动的来到神的面前承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必,是指神向人的保证。必字使这些话变得肯定,坚强而有力。当人主动的向神认自己的罪,神肯定的赦免,一定的赦免。神这样的保证,对于一个认罪的人很重要,否则认罪之后常没有把握的感觉。必字保证了神是信实的,永不失信于人。这个字令人笃信神的话。必要赦免我们的罪,这个必字使神的应许显得绝对可靠,百分之百的实在。神借着这个保证,除去人的怀疑,使人认罪之后有信心接受白白的恩典,有赦罪的安息。至此,人认识神是公义的。必字保证了神是绝对的公正者,正义的审判官。
我们在从&信实&这个词,来理解神的作为。信实,有劝信说服和忠心的、可信的、可信赖的、信任的,相信的,等意思。(新约原文(希腊)中文代表字)约翰说,只要我们能主动来到神的面前承认自己的罪,对神有百分之百的信任、相信,忠心的信赖神,对神没有一点的怀疑,神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信实的反义词,是虚伪,诡诈、怀疑。当我们在神面前认罪的时候,存虚假伪善的心,怀疑神没有赦免自己的罪,就是对神的不忠、不信任,以至于我们的内心没有赦罪的平安。每次祷告的时候,若是对神完全信赖,没有一点点的怀疑,就必获得赦罪的平安。约翰在这里告诉我们,神是可信赖的对象,相信的对象,效忠一生的对象。约翰说,只要我们能够对神完全信赖和可信,忠于神,就必罪得赦免,因为神是可信的,永不失信于人的。
我们在看&公义&这个词,来理解神的作为。公义有公平、合理、义者、义的等意思。约翰说,神是我们可信赖的对象,因为k是公平合理的义者。只要我们忠于神,百分之百的信赖k,k就以自己的义成为我们的保证,使我们罪得赦免,过犯得以洁净,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分析如下:1.认罪的抉择性&若认
&&&&&&&&& 2.认罪的主动性&自己
&&&&&&&&& 3.认罪的内含性&罪
&&&&&&&&& 4.认罪的标准性&神
&&&&&&&&& 5.认罪的可信性&信实
&&&&&&&&& 6.认罪的公正性&公义
&&&&&&&&& 7.认罪的必然性&必要
&&&&&&&&& 8.认罪的实践性&赦免
&&&&&&&&& 9.认罪的改变性&洗净
&&&&&&&& 10.认罪的完全性&一切
题目:认罪的祷告。
&&&&&&&&&&&&&&& 1:9
& ------ 138:3
&-------614:1312----13
4.原则应用法
& 圣经中有些原则性的经文,是我们解释圣经的时候,不可以忽略的。这些原则性的经文,可以适应任何人和任何时代。解释原则性的经文,要着重应用,直接应用我们身上或我们的时代。这些原则性经文,并未清楚指明目标,没有说明是指何事而言,这是它的特点。可是,它是法则,是准则,为是与非的根据。在圣经中有一些经文讲得仔细清楚,一读即明。如:不可杀人,污秽言语一句不可出口,不要在偷窃,不要论断等。圣经中这类的话语真是包容万象,可是仍不足以应付后世复杂的社会状况。比方说,挪亚时代已有醉酒的记录,关乎酒的经文很多。但全部圣经完成之后,世上还无人抽香烟。如果有人说,那一节圣经说不准吸烟?我们当然找不到,类似的问题很多,都难以回答。这是否说圣经不完全呢?不是的,因为圣经说,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圣经该是无所不备的。只要我们找出原则性的经文,加以解释,并应用,足可以应付现实的需要。
例子:林前6:12,10:23
&&若有人问我可以抽烟吗?基督徒可以打麻将吗?----圣经那一节说不可以呢?
&&第一个答案&可以&。因为保罗对哥林多教会信徒说,凡事都可行,重复说了四次。我们是自由的,任何束搏都不为人所欢迎。
第二个答案是,但不都有益处。比方说,现在一致承认,吸烟引起肺癌,且影响身体健康,百病丛生,连香烟广告也被法律指定要同时登出有损健康字样,我们还抽烟吗?当然那答案是&不&。第二个答案才是正确的答案。
第三个答案如下,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他的辖制。如果抽烟成为一种坏习惯,越抽越多,不抽不行。我受其辖制,一生成为香烟的奴仆。我还会这样做吗?虽然,我可自由行动,其实我不知不觉失去真正自由了。
第四个答案, 不造就人。每一件不造就人,叫人跌倒的,我们宁愿不做,这是另一个行事为人的好原则。正如经上所说,不要只求自己的益处,乃是求别人的益处。昔年英国名牧司布真也抽烟,香烟商人以他为广告说:&这种牌子是司布真牧师最喜欢的。司布真牧师立刻放弃香烟了。因为不造就人。我们广传福音,绝不为世界做广告,否则往往绊倒人。
&& 若有人问,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做,那样做?圣经没有明文规定的时候,我们根据原则解释,这种解释尝试客观的,合理的,应当能被接受的。如果根据以上经文,可定出三个原则,就知道是否可行了。
&& 1.有没有益处?
&& 2.会不会受辖制?
&& 3.是否造就人?
5.镜头反思法
圣经中有许多的人物故事,这些人物故事如同一条锁链,将旧约与新约连接起来。圣经中的每个人物就像一面镜子,赤露敞开在我们面前。这些人物故事有的成为我们的警戒,有的成为我们的榜样。当我们解释这些人物故事的时候,是根据故事中的人物主题和故事情节中所给我们的结论。当我们确定主题和结论的时候,我们要有一些思考,即深思与反思。所谓的镜头反思法,就是将这个故事停留在你的脑海里,深思明辨,反复思考,这个故事能给我带出什么教训,或者这个故事能给我带出什么真理,让我去效法呢?换句话说,不要走马观花的读圣经故事,要对其思考总结。例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章1-13节就是运用的镜头反思法。
6.客观事实法
&&在解释圣经的时候,不要忽略经文的事实。有的人不顾及经文的事实,却很主观的解释经文。客观,就是我们看到的经文内容,以及经文的细节。主观,就是我们不顾及经文的细节,抛开经文的事实而不管,按着自己的意思随意解释。异端的人就是犯了主观讲解圣经的错误,他们不顾及经文的事实,过于注重经文的细节,按着自己的意思讲解圣经。他们认为圣经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都富有属灵的意思。他们想怎么讲解圣经,就怎么讲解圣经,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能引诱人上当受骗,就行。例如:被杀派的解经。太24章。
7.换位体验法
&&换位体验法,就是身临其境或设身处地法。只有将自己完全投入经文里去,才能感受到当时的人,所处的环境。只有亲身体验经文中的人物,才能对经文有更深入的讲解。每次讲解圣经,都能进入圣经世界中去,感受一下当时的人,当时的事,当时的文化、风俗、地理环境、以及当时的政治风暴,就能深受经文的精髓,感动之极。我们只有自己先被感动,才能感动别人。
8.文理比较法
& 解经的时候,要注意经文的上下文,以免误解经文的意思。
&1.上下文的定义
&& 上下文是指正文,即所查考的经文或前后的文字。一般来说,分为两种:在正文之前或紧接着正文的称为&紧接&的或&靠近&的上下文。正文的前一章或下一章,甚至其他部分(同一卷书)的上下文称为&远处&的或&遥隔&的上下文。就文字的长短来分,上下文也有各种不同的形式。通常,单单看一个字,未必能看出什么意思,但把那个字放在整句或整段文字里看就明白了。这时,句子就是那个字的上下文了。&短语&的情形也是如此。有事,一句话的意思不够清楚,这句话所在的一个小段或正章文字就是这一句话的上下文了。
&2.上下文的作用
例如:马太福音7:21-22:&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要是单单看这两节经文,一定会引起很多疑问。为什么称呼&主啊&的人不能进天国?&惟独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奉主的名传道,奉主的名赶鬼,不是遵行天父旨意吗?为什么不能进天国呢?继续看上下文23节就知道,主说这些人是&作恶的人&,所以不能进天国。
解释经文的时候,不但要看经文本身的含意,还得注意上下文的意思,连贯起来研读,才能正确地了解经文的意思。要是把一句、一节或一段经文孤立起来研究,完全不理会上下文,不但不能正确的了解经文的意思,还很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可是知易行难,尤其要在缺少工具书的情况下准确地解经,更不能忽略这一点。说道上下文,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主题找上下文
有时候,两三章经文讲的是同一个主题,可以根据主题来找上下文。例如:哥林多前书13章,大家都很熟悉,是讲&爱&的一章经文。其实,12-14章是一个主题,要是一起研读,就会更全面地了解保罗所说的&爱&了。又例如,罗马书7:18-25与8:1-2节应该连起来读,才比较容易掌握完整的意思。说到人内心顺服神的律,肉体却顺服罪的律,惟有靠主耶稣基督才能够脱离这个罪恶的身体。
&&2)经文之间的连接词
&&&& &所以&、&既然&、&但是&、&因为&------这些连接词是很好的线索,让我们看到两段经文实在是一个主题。例如:罗马书12:1:&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这&所以&提示&将身体献上&是有原因的,原因就在11章里面。
&&3)有些经文没有上下文
&&&&& 有些经文,例如箴言这卷书里面有很多话是以格言的形式写的,短而精简,虽然只有一两句话,意思却很完整。例如:箴言20:14节,买物的说,不好,不好。及至买去,他便自夸。这一节与前后经文全无关系,说到人先贬低东西的品质,用低价购得物品,然后向别人夸口自己以低价买到好东西。像这样的经文,就不必找什么上下文了。
9.背景透视法
解经最重要的是要考虑这段经文甚至全卷书的文化背景。因为当中存著现代文化及圣经时代文化的距离。我们能否正确地解释圣经,与我们能否抽离自己的文化、代入圣经历史文化是成正比的。当我们把对经文背景的理解运用到讲道时,将听众带入经文背后当初的景况中,帮助会众亲身体验经文的世界,看出它怎样对当时的人说话。同时,我们也帮助了听众发掘自己生命中和经文平行的情景,并将经文背后的原则,用到现在的处境中。
⑴、内在的历史背景
所谓内在的就是在解释某段经文时,可以从圣经中找到有关的历史资料,例如在士十三5耶和华的使者告诉玛挪亚的妻子说:&他的儿子就是参孙一出母胎就要归上帝做拿细耳人。&何谓拿细耳人?答案可以在民数记第六章中找到。又如在约三14~15,当耶稣与尼哥底母谈论重生时,指出摩西怎么样在旷野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究竟摩西在何时举蛇呢?举蛇与救赎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一句话的历史背景可以从民廿一4~9找到,这种内在的历史解释,也是以经解经的一种。以摩西举蛇的例子而言,就是以旧约为理解新约的基础,而新约把旧约的历史发挥到更淋漓尽致的地步。
&&&&& 内在的历史背景可以参考圣经中的历史书卷,但有些唯有透过外在的历史资料才可以找到答案。
①、从上下文找经文的背景
&& &《马可福音》第6章45-52节记载耶稣履海的故事,其中用了 &催&这个字,&催&这个字的强烈程度要超过&随即&,像火烧了房子一样。耶稣赶着门徒离开,快上船是为什么呢?到底前面发生了什么事,而使主耶稣这么紧张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发生这件事的背景。在上文中提到:五饼二鱼吃饱五千人,那一天,门徒可开心了,因为那一天与往日大不相同,当日聚会到了下午了,门徒想时间差不多了,赶快叫这些人回家吧,一会儿天黑了,哪有饭给这么多人吃?但主耶稣却不让走。叫门徒兴奋的是,以往耶稣行神迹,门徒都是观众。但到了&五饼二鱼&的神迹,门徒却是直接的参与者,因为神迹是在门徒手中发生的。主掰开饼递给门徒,门徒再分给大家。门徒拿着饼,越分越多,越分越多!群众一排排坐着,一边吃一边看门徒分饼,饼在门徒手中越分越多。请问:这些人怎么看门徒呢?肯定会啧啧称赞。主催着门徒快走,门徒却迟迟不走。门徒说:&这怎么好走呢?主啊,你没有看到有这么多人的需要!广大的禾场,众多的灵魂,现在给他们传福音,他们一定会信的。这么好的机会,岂能放弃呢?& 门徒有很多理由跟主讲的。主清楚地看到门徒有这一极大的潜在危机。门徒所关心的只是工作,不在乎神的旨意,所以主着急,神所注重的不是工作,而是做工的人,盼望门徒属灵生命长大。让他们在海上经历&摇橹甚苦&,主要门徒能够合他的心意。只有这样,有一天才能够长出属灵生命的身量。这样我们就知道主催门徒的原因了。
&②、从经文本身找背景
《创世纪》28章讲到雅各在伯特利梦见天梯的经历。圣经提到&雅各出了别是巴,向哈兰走去。到了一个地方,因为太阳落了,就在那里住宿,便拾起那地方的一块石头枕在头下,在那里躺卧睡了。&寥寥数语,勾画出雅各此行的艰难。如果我们知道从别是巴到哈兰有几千公里的路程,且孤身一人要穿越旷野、沙漠。在荒漠中,在落日下,以石为枕,他内心一定很痛苦、很孤独、无助。有了这种背景,才能明白雅各在伯特利与神相遇的经历对他多么重要,这是他人生希望的转折点,他深觉得自己需要神帮助与引导。
《路加福音》2章1-14节记载了耶稣降生的事。如果我们能从背景上多一些研究,就会惊奇地发现,隐藏了重要的真理。约瑟是个木匠工人,马利亚则因即将临盆而疲惫不堪,但来自罗马政府的敕令要求众人返回规定地点进行登记。要回到本乡,当时的他们要走上好几天路程,临盆在即的马利亚无法拒绝这样劳碌奔波,约瑟当然也要陪伴马利亚一同前往,他也被迫搁下工作,意味着就不会有收入进来,在长途跋涉中,他还要顶着别人的论断的压力,也没有朋友和亲人愿意来帮他们,最后还找不到歇息的地方,马利亚生了头胎的儿子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他们面临的困境,真有点让人绝望。这一切都是他们生命中真实面对的困境,尽管他们受神所托、带着应许前来伯利恒。神的应许总是蕴藏在环境中,静候拯救的时机到来,在困境中,神应许要彰显大能。我们确实看见主在困境中改变他们。
⑵、外在的历史背景。
&&&& 至于&外在的&历史背景,即根据圣经以外的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和历代以来考古学的发现,一般而言,所谓外在的历史文化背景,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民生、风俗、地理与宗教各个层面:
&& &&例如:《启示录》3章1-6节记载给撒狄教会的信,特别提到&你们要警醒&。关于撒狄城的背景可帮助我们了解&警醒&的意义。撒狄为&死城&,此城距离士每拿与别迦摩有数里之遥,位于内地,士每拿与别迦摩都是在海岸上。撒狄从前是一个有势力的城市,是吕底亚国的首都。这一座古城建在山顶上,城的大部分都是悬崖峭壁,天然的屏障给了撒狄城的人民一种安全感。当他们在战时戒备守城的时候,认为没有什么会威胁他们的安全。但是在峭壁岩石的下面有一狭窄的通道,敌人可能从这个狭窄的通道一个人一个人的爬进来;偏偏他们在这个地方没有布下防哨,结果敌人就从这个地方侵入,打开了城门,于是撒狄城陷入敌军手中。而且多年以后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敌人进入撒狄城正如从前一样。虽然这二次的劫难中间相隔相当的年日,可是每一次撒狄城的陷落都是由于同样的原因。这就是撒狄之所以被称为一个死城的原因。撒狄城的历史就反映出撒狄教会的历史与情形。主对这个教会说,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撒狄教会的最大缺点就是致命的漠不关心、懒惰、满不在乎,我们可以由以下几点看出。第一就是&你们要警醒&的劝告,从历史上可以看出撒狄这个城市所以遭到毁灭,两次都是因为缺乏警醒。所以在这里撒狄教会的比喻就是从撒狄城的历史而得来的。&要警醒。&撒狄城二次遭受到劫运就是因为未能够警醒;假如撒狄教会不警醒也必要遭受同样的困难。
4、文化背景的方面
&⑴、政治:
&& &为何伯沙撒王让但以理在国中位列第三,而非第二(但五7、16)?我们可以从世界历史得知,实际上伯沙撒王自己在国中位列第二,他的父亲拿波尼度当时长期离国远游。
为何保罗在腓立比书三章二十节,向他的读者提到天上的公民权?腓立比城是罗马的殖民地,当地居民都不是罗马公民,但是罗马皇帝亚古士督却给予腓立比人&意大利公民权&,使他们好像生活在意大利一样得到同等的权利。保罗知道这件事实,于是告诉腓立比的基督徒,他们会得到一个更伟大的公民权,就是天上的公民权。对当时腓立比书的读者而言,这是别具意义的。
为何约拿不愿意去尼尼微城?从世界历史得知,尼尼微人对待他们的敌人十分残忍。他们将被掳领袖的头胪斩下,堆积成丘。有时会将被俘的领袖关在笼中,把他当作野兽看待。又会将俘虏绑在尖桩上折磨,让他们痛苦至死。又或是将俘虏的四肢拉开,活生生地剥他的皮。无怪乎约拿不愿意向尼尼微人传悔改的信息了!约拿认为他们应该为他们的暴行受审判。
&& 为何以东人世世代代都与犹太人作对?圣经读者若不记得双生子雅各及以扫的纷争,便不明白个中因由。他俩的纷争延续到他们的后代,犹大国出于雅各,以东人则出于以扫。这也解释了为何俄巴底亚四次称呼以东的山脉为&以扫山&(俄8.9、19、21节)。
& 为何波阿斯要去到城门,与本城的长老商议有关拿俄米卖地之事(得四1)?因为城门是当时进行法定交易。听审案件的地方(申二一18- 21,二二13-15 ;书二○4;伯二九7〕。
&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九23〕是什么意思?我们由耶稣的死知道,一个人若背著十字架往刑场走,他便是个罪犯。所以,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就是跟随耶稣,至死无悔。显然并非如一般人所解释的,忍受艰辛、可憎厌的人或事。
路二1~2提到该撒亚古士都及居里扭做叙利亚巡扰,三1又提到该撒提庇留这些人,他们究竟是什么人物呢?该撒与巡抚又是什么职位呢?与犹太人又有何关系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在圣经以外的历史资料中找到。原来当时是罗马的盛世时期,巴勒斯坦一代是犹太人居住的区域,也是在罗马的管辖之内,该撒就是当时罗马皇帝的尊称或头衔,就像今天的总统、首相的意思。而奥古斯都就是一位著名的该撒,他死了以后由提庇留继任为皇帝,主耶稣就是在奥古斯都做该撒时出生的,在提庇留做该撒时,完成他舍己救世的任务。至于巡抚,其职位大概等于今天的省长,当时罗马帝国占领的地方分成几个省份,而犹太地也是隶属于叙利亚省之内。因此路加提到叙利亚的巡抚居里扭,后来犹太地区转由罗马直接管辖,而将主耶稣钉死的巡抚彼拉多,即是罗马派来的第五任巡抚。至于在犹太人中间立法与执法的机构是公会,耶路撒冷的公会是由七十二位议员组成,其中包括祭司、长老与文士成为大公会或大议会,这公会并无执行死刑的权利,所以主耶稣在公会受审后仍要被带到彼拉多面前再受审,方能判他死罪。
&& 约十五6记载耶稣以五饼二鱼的神迹喂饱五千人,众人就强逼他做王;耶稣却独自退到山上去,为什么呢?原来当时犹太人正积极发起独立运动,想要脱离罗马政府的统治,所以,当他们看见耶稣有超凡的能力,便想要拥戴他为王,领导他们独立革命。但耶稣降世的使命并不在此,而是要为罪人舍命做赎价,他的国也不属于这个世界,因此他才悄悄地离开人群独自退到山上。类似以上的分析,唯有研究当时的政治背景后,才能够明白。
由于圣经主要的内容是宗教信仰,因此了解当代的宗教背景,在解经时有很大的帮助。
&箴二十九:18&没有异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为有福&。近年来中国教会流行讲异象,异象是什么?其实在圣经里异象就是上帝的启示。先知凭什么向人讲话?是因为神给他们看到异象。在旧约圣经里,异象是神向人启示的途径。(撒上三:1;赛-:1;何十二:10,摩八:1-12),今日我们谈异象,我们根据什么?其实神的异象,已写成书,念圣经就可得异象。不念圣经,基督徒生活就会-塌糊涂,教会生活自然-团糟。&没有异象,民就放肆&不是叫我们作梦,我们若念圣经就会得异象。这是我们根据宗教背景对-段熟悉的话语更深切及现实的了解。
徒十四;12说:&于是称巴拿巴为丢斯,称保罗为希耳米,因为他说话领首&。保罗与巴拿巴在路司得医冶-个生来瘸腿的人之后,被当地人拥为丢斯与希耳米,丢斯等于他们的玉皇大帝,希耳米则是传达之神。由于巴拿巴不讲话,讲的大部分是保罗,所以路司得人就以他们的宗教背景来看这件事,在他们看来,二个人都是神的化身。
&& 根据约书亚记的记载,当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攻占迦南地时,神吩咐他们要灭绝当地的居民,有人以为这种作法太残忍了!但若查考当时迦南地区的宗教背景,必会同意神智慧的决定,也会同意神的决定。从考古学及其他历史文献资料来看,当时迦南人的宗教充满了污秽,不但有各样的迷信,如巫术、法术、交鬼等邪术,连他们敬拜神的方式也满了罪恶。迦南人的神大多数是粗暴、好斗、血腥和残忍的,因此迦南人的宗教礼节也好像人类兽行的抒发,有时甚至把人当做祭物献给所敬拜的偶像,许多婴孩给活活烧死,或者把孩子杀了封在墙内,做为奠基的祭礼。不但如此,迦南人最崇拜的神巴力是非常淫秽,专以性交为乐,所以在巴力的庙中有很多男娼、女娼,迦南人若敬拜巴力、事奉巴力,就得与这些庙祭行淫苟合,以取悦巴力,由此可见迦南人的宗教真是一塌糊涂,罪大恶极。圣洁、公义的神岂能容忍它继续存在?且让以色列人住在他们中间,被异教所污染和同化呢?如此以色列人在信仰与道德上的圣洁准则,必定受到亏损,事实上由于以色列不肯遵从神的指示把迦南人赶尽灭绝,致使自己的信仰偏离了正道,道德生活也宣告破产。
&&&& 徒廿三1~10记载保罗在公会前受审,他看出当中有一半是法利赛人,另一半是撒都该人,就讲死人复活的真理,而两派人竟起争论、发生争吵,因为撒都该人是不相信死人复活的。保罗抓住必然会引起争议的问题,丢到他们中间,就好比一枚引爆了的炸弹,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元暇顾及他们至公会的目的,乃在控告保罗,想致他于死地,保罗因而逃过一劫。如果我们了解新约中的宗教派系背景,知道法利赛人、撒都该人是势不两立的,立即就会了解,为何这段经文会引起轩然大波了。
&为何摩西会颁下&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出二二19,三四26 ;申一四21)这么奇怪的命令?叙利亚古城乌加列位于现在黎巴嫩的拉斯珊拉附近,在该地出土的文物中,有对此风俗的记载。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发现,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是迦南人宗教仪大的一部分。神不愿意以色列人参与迦南人的任何宗教仪式。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神不愿意以色列人将维持生命的东西(奶)渗入杀生(煮)的过程中。第一世纪的犹太哲学家斐罗写道:&用喂养牲口的物质烹调死了的牲口,是极不道德的。&
&&& 为何神要降十灾给埃及?为何神降的是那十灾,而不是别的灾害?答案是那十灾代表神驳斥埃及人所信奉之诸神和女神的。在十灾中,神攻击埃及人所信奉的神及女神,显示它们的不足,以证明它们是假神。下表列出这十灾所攻击的神祗。这对埃及人有极大的影响,例如,埃及人相信尼罗河是由若干神只及女神看守的,但当神将尼罗河变为血时,这证明诸神无法履行埃及人委派给它们的任务。若埃及的牛头女神哈妥尔真的能够保护牛只,为何那些牲畜会死(第五灾)?若埃及的牛神亚皮斯真的象徵多产,则为何牲畜会死亡?这个灾害表明了哈妥雨及亚皮斯是假神。在第七灾中,冰雹摧毁农作物,显明那些神只及女神不能控制风暴,也不能防止谷物免受灾殃,这些神只及女神包括代表天的埃及母神努特、掌管农作物及生殖的阿西利斯神及掌管风暴的色特神。在第十灾中,埃及宗教里一位主要的女神,是保护儿童的伊西斯神亦无法使每个埃及家庭的长子幸免于死。了解这些背景,对我们明白十灾的意思大有帮助。
为何以利亚在迦密山上与巴力的四百五十位先知哄法?巴力的信徒相信迦密山是巴力的居所,所以以利亚让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玩&把戏。若巴力在自己的地盘上仍无法降火烧掉祭牲,便暴露了它的弱点。有趣的是,迦南人视巴力为雨、雷、火及风暴之神。但在此戏剧化事件之前,当地的旱灾已持续了三年半,可见巴力无能力降雨;同时亦证明了它无法降火烧掉祭牲。
为何保罗在歌罗西书二章二节说基督是神的奥秘,&一切智慧和知识的宝库都蕴藏在基督里面&(新译本),并在第九节说&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保罗强调这些有关基督的事实,是因为歌罗西的假师傅认为基督只是神的一部分,所以保罗直接驳斥这错误的观点。
为何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八章讨论祭偶像之物?现代人很少在作客时询问桌上的肉是否祭过偶像,这风俗明显是与不同于今日的文化背景有关。当时的哥林多人在市场上买肉,将一部分献给庙中的偶像为祭物,又将剩馀的带回家吃。因此,当时有些基督徒觉得吃这样的食物会令他们与偶像敬拜扯上关系。
&& 为何希律党人、撒都该人及文士会问耶稣有关,马可福音十二章十三至二十八节的问题?那些问题与他的职业及信仰有关。希律党人受薪于希律王及罗马人,所以他们和耶稣辩论纳税给该撒的问题(14节)。撒都该人不相信有复活,因此他们用一个妇人先后为七兄弟之妻的假设来质询耶稣(23节)。犹太文士最重视旧约的诫命,因此其中一个问耶稣最大的诫命是什么(28节)。
从四福音可以看到耶稣对困苦、穷乏人是何等的关怀,所以彻底研究当代的经济背景,实在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分办圣经所记的内容,和体验当时实际生活环境。
&&& 亚伯拉罕蒙神呼召离开迦勒底的吾珥往迦南,创世记只用了简短的几句话来描述,读者可能很容易就忽略过去,如果我们明白吾珥与迦南在当时的经济地位,相信感受就会完全不同了。吾珥是一个繁华的城市、贸易通达,住在此的居民无论生活、物质、起居的条件都非常丰富,反倒是迦南,在当时乃是游牧地区,居民住在帐幕之中,为了生活需要,到处寻找青草和水源,经年累月四处漂荡,甚至被视为未开发的野蛮人。了解这两种经济背景因素后,便更佩服亚伯拉罕对神的顺服及信心。
&&& 太十一28主耶稣向当时的人发出呼召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如果事先彻底了解当时的犹太人大多数是贫穷、奴役阶级,就可以知道主耶稣的呼召对这些人所产生的安慰。当时的巴勒斯坦经常遭遇天灾和饥荒,致使让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悬殊,一般人民生活困苦,加上罗马政府仍然课以重税,如走路需付过路税、关税等,许多不合理的税收,致使百姓怨声四起、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按着旧约摩西的条例,人民还要把所得的十分之一献给圣殿。许多穷人因为不能满足律法的要求,便受到宗教阶层的歧视,在这种光景之下,耶稣呼召劳苦的人到他那里得安息,正是这一群背着生活重担的人所日夜期盼的。
&&& 约伯记二十二章六节,为何以利法控诉约伯&无故强取弟兄的物为当头&?旧约时代,这样的行为是一种卑劣的罪行。若一个人欠别人的钱,但无力偿还,欠债的人则会将他的外衣抵押给债主,作为还款的保证。然而,债主必须在黄昏时将那外衣还给欠债的人,让欠债的人在夜间露宿看守羊重时有外衣御寒。若无故扣留一个人所抵押的外衣是罪行,但约伯后来申诉(三一1922),他并没有犯这样的罪。
&& 为何以利米勒至近的亲属要将鞋脱下来给波阿斯(得四8、17)?根据一九二五至一九三一年在伊拉克出土的努斯碑文记载,这行动象徵某人出让他的土地,是在买卖土地成交后所作的。
&& 列王纪下二章九节,以利沙对以利亚说:&愿感动你的灵加倍的感动我。&他是否要求以利亚的双倍属灵能力?不,他是说他要作以利亚的继承人,好像他的后裔一样。根据申命记二十一章十七节,家中的长子可继承他父亲双份的产业。
&&& 有些经文也需生物常识的帮助。例如,诗-百二十篇:4&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罗腾木的炭火&请问什么是&罗腾木的炭火&?这与第3节&诡诈的舌头啊,要给你什么呢?要拿什么加给你呢?&的关系是什么?在这里若我们有-些生物的常识我们便很容易能了解信息了。在沙漠地带,到夜晚时天气便很寒冷,为了取暖平常烧荆棘及动物的粪,但这二样都耐不久,最能耐久持热的是罗腾木。罗腾木的炭火又热又持久。所以说诡诈的舌头,应用罗腾木来烧,让耐久而热的火把它烧毁。
&&&& 撒母耳记上十二章十七节,撒母耳求耶和华在割麦子的时候打雷降雨,有何特别意思?由四月到十月的六个月是旱季,割麦子是在旱季刚开始的五六月间,若在这干旱季节下雨,即表明这是耶和华特别的作为。
&& &诗篇一篇四节为何将恶人比作糠枇?这是形容恶人没有保障。当农夫筛谷之时,会将轻而无用的糠枇筛走,任由它随风吹散。恶人如同糠枇一样,既无价值,又没有保障。
&& &为何阿摩司书四章一节称呼伯特利的妇女为&巴珊的母牛&?巴珊是位于加利利海东北面之肥沃之地,那地的母牛以肥壮著称。正如巴珊的母牛一样,伯特利的妇女富裕而懒惰,终日除了坐著吃喝外,就无所事事。
&& &为何耶和华在约伯记三十九章一节问约伯:&山岩间的野山羊几时生产,你知道么?&这里所指的可能是阿雨卑斯山的野山羊,它们生小羊时会躲藏到山区里去。自然生物学家尝试观察它们的生产过程,大多都不成功。三十年里只有四次成功地在犹太山区,观察到野山羊交配或生产。神在此指出约伯对自然世界的无知。
&& 耶稣在马太福音十三章三十一至三十二节中说,芥菜种是百种里最小的,他是否说错了?有人认为基督说错了,因为最小的种子是兰花种,不是芥菜种。然而,耶稣所指的芥菜树是一种栽培植物;在耶稣时代,芥菜种是巴勒斯坦地区最细小的种子。不!当时在巴勒斯坦地区根本没有兰花种子。芥菜种的体积细小,七百五十粒种子才有一克重(一安土的二十八分之一),亦即二万一千粒种子才有一安士重。然而,虽然芥菜种特别细小,却能在一年之内长到十二至十五英尺高。
&& 路加福音十三章三十二节,耶稣是否因为希律狡猾阴险,所以称他为狐狸?不!当时的人认为狐狸是靠不住的动物,耶稣藉此指出希律背信弃义是众所周知的。
&& 为何耶稣在不是无花果树结果的季节,斥责无花果树不结果子(可一一12-14)?以色列的三月天,无花果树通常已生出小花苞,四月份便长出绿叶,这些花苞是可吃的&果实&。耶稣&咒诅&这棵无花果树的时候,正是四月份逾越节期间。由于那棵树没有花苞,因此那一年不会结果子。&收无花果的时候&是在五月底至六月,那时一般的无花果已成熟。耶稣斥责无花果树象征以色列虽然外表虔诚(正如无花果树的绿叶),实际上却缺乏属灵生命(正如无花果树没有花苞一样)。
& &喇合的房子怎有可能建在城墙上呢(书二15)?那利哥的城墙是双层的,中间填满泥土,可以建房屋,因此他的房子靠近城墙的顶部。9
&& 那四个人怎可能将一个瘫子从房顶缒下去呢(可二1- 12)?西方的屋顶大都是倾斜的,但圣经时代的屋顶则是平坦的,通常由砖瓦砌成。因此,那些人站在房顶上,移开一些砖瓦,将那瘫子缒下去,是没有问题的。
&& 为何门徒们聚集在楼房上(徒1:13)?这是因为楼上的房间通常比楼下的房间宽敞,因此楼房可以更舒适地容纳十一个门徒。
&& &怀里搋火&这句话何解(箴六27)?&怀里&可能是指一个人外衣里面的摺层,像口袋一样可以用来放东西。
&& &束腰&这项命令是什么意思(伯三八3,四○7;彼前一13)?当一个人跑步、工作或打仗时,他会将衣袍塞进一条宽阔的腰带后面,使行动更加方便。因此这个命令是要我们警醒、随时准备迅速的应变。
&&⑻、家庭
&& 何西阿书七章八节说&以法莲是没有翻过的饼&,那是什么意思?若烤饼的时候不将饼翻转,便会烧焦。何西阿这样说,是要表示以法莲未能取得中庸之道,太过注意某些事,却又忽略另外一些事。
&& 约翰在最后晚餮时挨近耶稣的怀里,岂不是没有礼貌吗(约一三23)?不!他们当时并非坐在椅子上,而是横卧著进餐。因此,在当时的文化,某人向后靠,挨近另外一个人,并不是粗鲁的事。
&&&& 路加福音九章五十九节,为何那人要求先回去埋葬他的父亲,然后才跟随耶稣?他并不是说他父亲刚刚去世,所以要埋葬他。相反,他自觉有义务等待他父亲去世,尽管是几年以后的事,或许因为到那时他可以承受父亲的遗产。这解释了为何那人不愿跟从耶稣。
&& 为什么约伯说&为何有膝接收我&(伯三12)?当时的风俗是初生的婴孩放在祖父的膝上,象徵这孩子是他的嫡裔(创四八12,五○23)。约伯悲痛地质问自己为何要出生。
&& 为何那五个拿著灯,却没有预备油的童女是愚拙的(太二五1- 13)?原因在于当时的婚宴可能延续三小时之久,他们灯内的油会因此烧光。然而,那五位聪明的童女&拿著灯,又预备油在器皿里&(4节),表示他们未雨绸缪。
&& 为何耶稣说野地的草会被丢在炉里烧(太六30)?当时烘制薄饼的土烤炉,是以干草来作燃料的。
&研究地理背景也可让我们明白圣经的一些细节。如果历史是圣经时间上的背景,那么地理就是其空间上的背景。解经者必须认识经文中的山、川、平原、五谷、植物、动物、季节、和气候等。要了解出埃及记中的十灾,解经者必须了解埃及的地理、埃及的诸神、埃及的植物和动物。要了解使徒行传,解经者必须了解当时的保罗,特别是他传道旅行所经之地的世界。
明白圣经中的地理环境,同样可以辅助读者更深入认识圣经。假使不知道马其顿位于何处,又不知道它与亚细亚、弗吕家、加拉太、每西亚、特罗亚等地的关系,那就很难了解马其顿的异象在宣教史和教会发展史上是占了何等重要的地位。又假设读者不知道埃及和迦南地之间的距离,也不晓得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后,所走的行程,就无法深入了解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四十年的属灵意义。
&& 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开头就提到&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路十二:30),有人说这个人灵性堕落从耶路撒冷神的家所在,下到耶利哥,世界上。其实耶路撒冷位于山上而耶利哥在海拔以下,耶路撒冷与耶利哥相距十四哩,但耶利哥的地势比耶路撒冷低二千多尺,所以当然没有从耶路撒冷&上&耶利哥的,只可能&下&耶利哥。地理常识会让我们知道这句话是唯-表达那件事的说法。
&&& 另-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诗-三七:9的话,人说;&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位解经家曾经指出,诗人当时所住的巴比伦是平原地带,很难看到石头,要&拿婴孩摔在石头上&根本不可能;这句话所表达的,原是诗人在耶路撒冷城破之后的遭遇,是巴比伦人把犹太人的婴孩摔在石头上。诗人为这遭遇而感到极大的忿怒,因此求神主持公道。解释这节经文,这地理知识虽然不能为我们解答所有圣经中&咒诅的诗&的问题,起码可帮助我们了解真正残酷的不是诗人,而是巴比伦人。
诗-百二十篇:5&我寄居在米设,住在基达帐棚之中,有祸了。&为什么有祸?基达与米设不是二个地名吗?这二个地点在那里,为什么住在那里就有祸?这里作者用地点来表明他的信息。米设与基达是当时野蛮人,没有文化的人的地方。-个诡诈舌头居住的环境,是野蛮人的环境,不认识耶和华的人的环境。
&&& 启示录第二、三两章是写给小亚细亚七教会的信,从保罗书信中,我们可知这小亚细亚的教会还有歌罗西。可是约翰没有提到歌罗西的名字。最可能的解释,是有人研究启示录七教会的地理位置,正好是在当代主要交通干线上,从以弗所起程,经过士每拿等教会,正好是走了-圈。而别迦摩被称为&有撤但座位之处&(启二:13),正是因为别迦摩是当地-个敬拜罗马帝王的中心;老底嘉被喻为&温水&&不冷不热了。&(启三:16),这反映了老底嘉教会的属灵情况,就如他们城里的水一般。这城的水是用水管从六哩以外的希拉波立引入的。当那些水从希拉波立流出时,是热腾腾的温泉水,但流入老底嘉时已成了温水。
&为何耶稣说:&必须经过撒玛利亚&(约四:4)?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素来没有交往(第九节),按正常情况,若犹太人要从南面的犹大地进入撒玛利亚以北的地方,他们会走靠近约但河或地中海的公路。但耶稣却直接进入撒玛利亚,来到叙加,目的是要在那里向一名妇女谈道。
& &为何大卫要逃到隐基底(撒上二三29)?因为大卫知道隐基底的地势险要(它位于那利哥以南,死海以西),扫罗要追赶至此地十分困难。那里有许多山洞,易于匿藏,扫罗难以找到他。那里还有一条清凉的瀑布。基于以上因素,大卫逃往隐基底是很合理的。
约书亚记3:14-17选民过约旦河的事迹。这个历史事迹好多人解释这些抬约柜的祭司把脚踏入河水里,以此来说明祭司们的信心,这一种举动是好象多么精彩、又是多么冒险啊!其实圣经不是这么说的,乃是说祭司们脚一入水,这个入水指那个程度呢?原来约旦河的水在收割的时候(就是在逾越节前后)泛滥两岸,那时因着雨水多,由北方急流至南方的关系,河岸上水仅至脚踝,此现象年年如此相当准确。所以当祭司的脚一入河岸的水未入河里,神迹就出现了。
&这个事迹神给人的功课是什么呢?说明了:神给人信心的功课等一步不会太艰难的;信心的脚步由浅步步加深的;信心的生活不是紧张的神知道人能承受多少;信心脚步一开始行动神也立刻行动;信心必有行动是活的才能见到神作为。
&诗篇 23:1-4&大卫行过死荫的幽谷&。若能了解这段经文的地理背景,那么对这段经文的解释就更清晰,滋味倍增。大卫是南部伯利恒人,少年时曾牧羊,对于南部各处地势有深入了解,南部因地质关系,多有山洞幽谷。大卫在诗篇二十三篇中就以此为题材,那地确有死谷,是横在耶利哥对面,由耶路撒冷直达死海有条数哩长的峡道,最高处距海面二千尺,最低处低于海面四百余尺,山谷斜度陡峭,两壁竞有千余尺高,下面幽暗,有的宽度不过十尺,气候变化非常大,在其间行走无不惊心,但羊群在牧人带领照顾之下,才能安然无映渡过。大卫以这种情景描述人生的际遇是如何蒙神看顾带领,照此背景解释岂不更加生动深刻吗?人生道路崎岖--需良牧引领;行在幽暗之中--他会扶持虽暗犹明;在荫影之下--不必心惊他必安慰;在死寂孤苦时--他与你同在伴你前行。
&& 为何哈巴谷说巴比伦人会&筑垒攻取&城市(哈一10)?这是指他们在城墙下筑起士堆。因为当时许多城市都是建筑在丘陵之上,敌人攻城的唯一方法,便是在山脚下堆积沙石泥土,降低该城的相对高度。
&& 保罗为何在哥林多后书二章十四节说,神&常帅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罗马帝国将领凯旋归来时,会在家乡的街道上游行,战士们会跟在他后面,接著是战败的俘虏。同样,神因著我们&在基督里&,在属灵凯旋的游行队伍中领导我们。
广义来说指人民的生活,也是社会背景之一,当我们读到耶稣的比喻时,可以发觉他用了很多与农耕、渔牧有关的实例,因为这些是当时犹太人普遍从事的行业,一般百姓都深感贴切且容易明白。
以撒和雅各临终前在床上为儿子祝福。这是按中东的风俗,人在临终前的祝福,就是遗嘱,一言即出驷马难追,决不能更改的(创27章49章);
&& 圣经时代的妇女是没有地位的,不能与男人同样接受教育的,甚至是依赖男人而生存的。这样的一个背景,就让我们了解到摩西当时为什么允许那些婚姻破裂而离婚的男人一定要给女方写一封休书,这样才能使她可以重新另嫁男人否则她就不能生活了,(申 24:1-4太19;7-8太4:31-32)。另外这个背景,更让我们明白主耶稣在世传道时对妇女的关怀,说明主对妇女地位的看法就不同于当时社会的背景,并且主这么所需要的勇气有多大呢;
&& 在新约时期罗马世界有奴隶制度,这个背景反映在保罗的书信之中。保罗将奴隶蒙赎得自由运用在基督徒如何蒙主救赎得到了真正的释放自由,并且以此背景来表达了自己与主之间那种主仆之间的关系,所以他经常说主的仆人。
&& 当时在中东地区向人跪拜表示对人的尊敬(徒10:26)(以斯帖记这卷书有很浓厚的当时中东地区的社会背景。)
路五:4-5记着说:&耶稣对西门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西门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为什么?表示什么?有一天我读这段经文,觉得彼得的问答很奇特,便去查圣经字典&打鱼&一项,要知道当时的人怎样打鱼。圣经字典说:&那里的人是晚上在水深的地方打鱼,白天在水浅地方打&。意思是说,当时耶稣要西门在白天开船到水深之处打鱼时,彼得回答说:&我昨晚去过了,可是打不到,现在原是不该到那里去的。&耶稣在这里要彼得去做平时他依常理依经验不会做的事。当我们知道了这背景后,对这段记载就就更明白了,怪不得当彼得听话开船到水深之处下网后捕到许多鱼时,他的反应是&俯伏在耶稣脚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而且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换言之&把船开到水深之处&是要求彼得以信心顺从耶稣基督的话。
&&& 创世记二十八章讲到雅各在伯特利遇见神之后,说:&雅各清早起来,把所枕的石头立作柱子,浇油在上面,他就给那地方起名,叫伯特利(神殿的意思)&(创二十八:18-19)有人便这样解释这段圣经:伯特利指上帝的同在,上帝的教会。怎样建立教会呢?有&石头&灵意&基督&,&浇油&表示圣灵。所以教会要有基督做柱子。还要有圣灵浇灌。但我们要问的是:雅各将所枕石头立作柱子。把油浇在上面,他在那里所要表达的是什么?串珠圣经告诉我们,雅各的行动可从出三十:26及利八:10-11得到解释,二段经文都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奉献的举动。雅各枕在石头上,上帝向他显现,所以他就把那石头分别为圣。上帝向雅各显现,雅各向上帝有所委身,他便以当时的风俗习惯来表现。建立耶和华的殿是神的恩典,人在恩典中学习委身。
&&&& 路廿二10耶稣打发彼得、约翰去预备逾越节的宴席,对他们说:&你们进了城必有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你们就跟着他,到他所进的房子里去预备。&或许有人要问,拿着一瓶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为什么以此作记号呢?原来,当时的社会通常只有归女是这样拿水的。而从圣经原文来看,此处所指的是,一个男人拿着一瓶水在街上迎面而来,这是一个奇特的景象,别人必投以好奇的眼光。此外,了解当时的风俗习惯,同样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圣经真实的教义。
&&& 路十4耶稣吩咐那受差派去传天国福音的七十个门徒,&在路上不要问人的安&,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很不合理、也没礼貌,其实按照当时的习惯,向人问安时需表达好些礼俗,且浪费时间。耶稣差派他们出去为的是工作,加上时间紧迫,因此告诉门徒要避免这些冗长而复杂的问安。
&&& 旧约得四8中提到,拿俄米夫家至近的亲属不肯赎回拿俄米手中的地,就把鞋脱下来交给波阿斯,这是什么用意呢?根据当时的习俗,卖货物的人要脱掉自己的鞋子给顾客做为凭据,表示放弃了物品的所有权。
那至近的亲属把鞋脱下来交给波阿斯,表示把赎地的权利让给他,因为波阿斯是次近的亲属,拥有购地的优先资格。所以若了解路得时代的风俗背景,在解释这一段经文时会容易明白些。
&& 为何圣经时代的人常把尘土扬起,落在自己的头上(伯二12 ;哀二10 ;结二七30 ;启一八19)?他们这样做是要表示他们感到伤痛欲绝,好像躺在坟墓里一样,被尘土覆盖。
神为何在玛拉基书一章二至三节中说&我却爱雅各。恶以扫&?有两个可能性。第一个是在古代近东,人们会用爱字来表示他已拣选某人承受他的产业;用恨字来表示在法律上否认对方的身分。(箴言一章七节亦有同样的用法,藐视或恨恶智慧是拒绝智慧的意思。)另外一个可能性是,此乃比较的方式,神说他爱雅各超过爱以扫。相同的用法见于创世记二十九章三十至三十一节,那里说雅各爱拉结,不爱(即恨恶)利亚。
&为何约瑟在进见法老之前要刮脸(创四一14)?希伯来人岂不是留胡须的吗?但埃及的风俗是不留胡须,所以约瑟不过是入乡随俗而已。
&& &盐约&有何特殊意义(民一八19 ;代下一三5)?盐如何用来立约没有人知道,但它防腐的作用表示立约双方愿意继续保持友好关系。
&& 为何耶稣吩咐门徒在路上不要问人的安(路一○4)?这并非不合群的态度,耶稣的意思是他们在执行使命时不可拖延。当时的问安是要花许多时间的,双方鞠躬数次,重复问安,接著讨论当天发生的事。
&另一类有帮助的知识,是历史。弥六:16说:&因为你守暗利的恶规&&&什么是暗利的恶规?若不看旧约历史书,就不知道是指什么了。因为暗利所行的事是记在列王纪上十六章:25,26节&暗利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比他以前的列王作恶更甚&&以虚无的神惹耶和华&&的怒气。&暗利的恶规是将外邦的偶象带入以色列成为混合宗教的现象。弥迦先知是在指责以色列人不只拜偶象,而且拜到极端。但在弥迦书里先知就假定他们有这种历史知识而一句话就把它表达出。
约翰福音第四章记载了主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以当时的历史背景,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是互不来往的,故主耶稣这种行动在当时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
撒玛利亚原是犹太国分裂以后北国以色列的首都,撒玛利亚人随从异教风俗敬拜外邦神明,在旧约中曾遭到几位先知的谴责,可惜仍然不知悔改,结果神的审判临到以色列,亚述帝国在主前七百二十二年左右攻陷了撒玛利亚,并把当时大部分的居民掳到了叙利亚、亚述和巴比伦等地,然后又把外邦人从各国移民到撒玛利亚。撒玛利亚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多年住在一起,便生下了犹太人与外邦人混血的第二代,到了新约时代,这些不纯种的犹太人仍然住在撒玛利亚,并在那里敬拜他们自己的神,但在犹太地的犹太人却看不起他们,认为撒玛利亚人并非纯种的犹太人。而且他们既然不在耶路撒冷敬拜神,那他们的宗教信仰也绝不是正统的犹太教,如此即形成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的鸿沟,当时的犹太人如果要从犹大到加利利,他们宁愿绕道而行,也不愿穿越过撒玛利亚。但主耶稣突破了这些隔阂,因为他的救赎计划是普世性的。
圣经记载主耶稣&必须&经过撒玛利亚,表示他被内心的使命感所催逼,要把救恩散播到犹太人所歧视的外邦民族;不但如此,主耶稣也打破了当时重男轻女的观念,竟然向一名外邦妇女要水喝,这是一种革命性的表现,难怪那位撒玛利亚妇人讶异的对主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会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归人要水喝呢?&这一句话,说明当时种族、文化背景的隔阂是何等的严重,使读者不得不敬佩主的勇气和智慧,并进而明白,唯有透过耶稣基督的爱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和敌视。
另外一种历史知识是我们不可能在圣经中找到的。如路三:1,二十三:7及使徒行传十二:1都提到一个人叫希律王,可是这希律王却不是同一个人,一个是祖父,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儿子。圣经里都称希律王。我们必须先了解犹大历史才知这是三代了。这样我们做细节解经时才能明自为什么太二:13&15说希律王死了,使徒行传又说&希律王下手苦害教会中几个人&。
&& &在路十二:54-55,耶稣对众人演说时曾说:&你们看西边起了云彩就说要下-阵雨;果然就有。&起了南风,就说:&将要燥热;也就有了。&这与地中海气候有关。巴勒斯坦西边是海,所以西风将海的水蒸气带进大陆就下雨;西南边是沙漠,所以南风吹来就是热风。
&&& 保罗在迦玛列门下接受的怎么样的教育,为何在他门下的学生都会受人仰慕呢?并且你可以知道保罗的学问和他在律法上热心。
&& &因迦玛列是一位法利赛人其祖父是法利赛派内两个主要学派之一的创始者,他的学问产博、德高望重,被尊称为纳尔班七大著名拉比中的头一位,后来纳尔班中的迦玛列离世之后,律法的荣就消失了,可见迦玛列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但保罗是在他的门下受了文学和律法的教育,因此保罗学识的广博、对律法的精通和热心是可想而知的。这样更使我们了解保罗从前为什么会竭力迫害基督徒,但自从他蒙主光照悔改之后他要付的代价和他所要面对从前曾经和他在一起的法利赛党派宗教领袖们的压力和逼迫有多少。
& 公会说彼得约翰是没有学问的人(徒 4:13)。有人读了这节经文之后就怀疑彼得前后书是否是彼得所写的,这可是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但只要我们了解当时犹太社会文化教育的背景,这些问题就不应该存在了。因为当时的犹太男子至少受过七年会堂的教育,然后再接受拉比的教育。可是彼得他们只接受了七年会堂的教育未接受拉比的教育,所以公会的人说他是没有学问的人,这样对他所写的书信就不可存有怀疑了。
&主耶稣叫作门徒要恨自己的亲人(路14:26)。主的话好像很难接受也不合情理,但若了解希伯来文化那种对立式的表达方式你就能了解主所讲的这段经文所提出作门徒的条件是何意思了。希伯来文化在表达某一件事情时往往将它说成不是白、就是黑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光、就是暗不是真、就是假不是爱、就是恨因此爱一个胜过另一个,就是爱这人,恨那人的意思了,把爱少一点就说成是恨了。(创29:31)雅各并非恨利亚,只是爱拉结胜过利亚,但圣经说耶和华见利亚被恨。所以主耶稣并非叫我们恨父母和妻子儿女,这跟主耶稣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并圣经教导要爱妻子的教训岂不是冲突了。总括而言,我们若不知道这些背景,便会导致误解经文。研读圣经的人在读圣经时会面对许多不同的背景。因此,注意经文中特别的背景,据此推断该段经文对当时文化背景的人有何意义,才是明智之举。
10.已经解经法
已经解经,就是以整本圣经的真理来解释每一段个别的经文,简单来说就是用圣经来解释圣经。圣经本身是不会自相矛盾的,因为整本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因此,解释任何一段经文的时候,都必须符合整本圣经的信仰。某一节或某一段经文提到的信息,配合整本圣经的教导而显得完整而全面。单单看某一节或某一段经文,或许就看不到圣经正确而全面的教导,也就犯了断章取义的毛病了。很多人往往以为已经了解了一节经文的意思,,实际上却误解了经文真正的意思。
例如:以弗所书3:14节,保罗说:&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要是有个讲道人单单根据这一节经文就下结论说,圣经教导我们要跪着祷告,否则就是不听从圣经的教导。可是,教会里有些弟兄姊妹并不认同这个看法。于是,教会的合一、和谐很可能就因此受到破坏了。这样解经就是断章取义,也太武断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没有读到圣经的其他经文。已经解经,可以避免这个错误。
以上述以弗所书3:14为例,这节经文是教导信徒一定要跪下祷告吗?这样解释是正确的吗?我们可以通过经文汇编、串珠圣经或记忆,把凡是提到祷告的经文放一起来看。
例如:马可福音11:25记载,耶稣说:&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就当饶恕他,好叫你们天上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可福音14:35记载,耶稣&俯伏在地,祷告-----。&从这两处经文就已经可以知道,祷告的姿势并没有一定的规定,可以跪着,可以站着的,可以俯伏。再从其他经文的教导来看,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祷告的时候,神看重人心里的态度过于外在的姿势。就是这样,把所有提到&祷告的经文放在一起来看,就可以找到解答了。
再举一个例子。创世记4:1-8记载,该隐杀了他弟弟亚伯。原因是神看中亚伯的供物,却看不中该隐的供物。神为什么看中亚伯的供物,却看不中该隐的供物呢?经文没有交待清楚,必须从其他有关的经文寻找答案。怎样找相关的经文呢?我们可以透过经文汇编、串珠圣经或记忆,找出与献祭、与亚伯、与该隐有关的经文,把有关的经文放在一起来看,互相比较一下。
希伯来书11:4提到&亚伯因着信,献祭与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称义的见证。&这节经文说明了神看中亚伯的供物是因着亚伯的信。而该隐呢?犹大书11节里面说,走该隐的道路的人是灭亡的。约翰一书3:12节则提到该隐是属恶者的,他杀了自己的兄弟是因为自己的行为是恶的,兄弟的行为是善的。再从以赛亚书1:10-15节可知,神不喜悦行恶的人所献的供物。
继续查考有关&献祭&的经文的话,还会发现马太福音5:23-24节里面提到,献祭的时候,要是想起兄弟向自己怀怨,就把祭物留在祭坛前,和兄弟和好之后再来献祭。原来,献祭的人必须口洁心清的。今天,我们不必献祭了,因为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献上自己作永远的祭物。可是,虽然不需要这外在的献祭仪式了,却还是得天天过献祭的生活,因为罗马书12:1节说:&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
通过这样&已经解经&,我们就认识到神要求信徒过完全奉献、完全委身的生活,把自己当作祭物献给神。神是看内心,不是看外貌的神。人在外表上敬虔、热心,那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内心是不是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神,并爱人如己。人要是内心像该隐,充满罪恶污秽,即使外表上是完全献上给神的人,在神眼中也是不蒙悦纳的。
无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马书12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