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北陆大学直属单位是什么兵种

> 文章正文
  骑马与砍杀步天下布武兵种和其它版本mod一样多而复杂,不同势力的兵种升级路线也不尽相同。这里我们先给大家分享一下骑马与砍杀天下布武兵种树,然后再简单讲述一下那些兵种比较强势,适合什么样的战场。
前排冲锋,后排弓箭手准备
  北陆攻守同盟:
  越后农兵&&枪手明&&长尾步行侍&&越后精锐武士&&葛尾护卫&&上杉车悬先锋(长野先锋)
  甲骏相三国同盟:
  杂兵&&足轻&&甲州枪持足轻&&甲州枪持大将&&小田原亲兵队&&黄备(忍者)
  甲州枪持足轻&&信浓大铠武士&&赤备(百足众)&&山县精锐赤备【今川弓骑】
  杂兵&&东海弓足轻&&关东步行弓武士&&今川黑弓队(铁炮足轻)&&小山田水股
  清州同盟:
  农兵&&足轻&&美浓长枪兵&&三河武士&&黑母衣众&&井伊赤队(近江先锋突骑)
  农兵&&弓足轻&&清州弓持队&&织田铁炮足轻(清州弓大将)&&织田三段铁炮队&&织田铁炮组头
  公方联合军:
  山城一领具足农兵&&伏见枪足轻&&山城弓足轻&&稻禾长弓队(铁炮足轻&&本愿寺铁炮僧兵)&&越前精锐弓武士&&六角强弓骑兵
  伏见枪足轻&&山城长枪组头&&公方足轻大将(丰国长刀侍&&忍者)&&将军亲兵【僧兵&&神军&&本愿寺僧兵】&&足利先锋骑兵【本愿寺僧兵】
  吉备百万一心:
  安艺农民&&美作长枪足轻&&备前枪队&&备前枪武士&&四国武士(忍者)&&毛利长刀骑马武士【岛津伏击队】
  安艺农民&&弓足轻&&野磨长弓队&&野磨长弓大将(岛津种子岛)&&立花先锋
  佣兵:
  农民&&纪州趟子手&&纪州长柄足轻【浪人弓手】&&纪州步行侍&&僧兵(忍者)
  纪州长柄足轻&&浪人武士&&浪人先锋骑兵&&铁炮突骑(杂贺众)
  女兵:
  农妇&&侍女&&武装侍女&&近卫侍女&&女武将(女忍者)
  侍女&&持弓侍女&&精锐弓侍女&&铁炮侍女
  一般来说,武田家的是精锐山县赤备骑兵最厉害,武田骑兵强大,步兵则不是很突出,步兵升到最高是百足众,也一般。天下布武mod中,弓箭是极为强化的,士兵对弓箭几乎没有啥有效防护手段,就是铠甲厚一点而已。弓箭携带量又大,所以箭雨流是非常强大的,可以多试试发展弓箭手和弓骑,然后开局后找个高地一列阵,箭如雨下,几乎没有能近身的了,然后保持一定数量的骑兵冲杀一下,这样差不多就可以战胜数量几倍于自己的敌人。
  有关骑马与砍杀天下布武兵种就给玩家们介绍到这里,更多该游戏相关内容,欢迎关注巴士单机频道。& 宛如梦幻(重新编辑)
查看: 11983|回复: 20
UID1845718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11金钱69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0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9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11金钱69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看朋友说实在太长,与太阁5有关系的不多。所以我重新编辑,全部与太阁有关。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游戏中那些合战卡片的一些实际上的由来,一些CG的真实再现,还有一些事件的来龙去脉。
1、川中岛龙虎相斗
●甲斐的武田氏
  从日本本州中部的关东山地一直往北,经过丘陵、盆地密布的长野县,翻过挺拔的越后山脉,即可到达广阔的越后平野。这一地区,日本古代史上主要为甲斐、诹访(南信浓)、信浓和越后四国的领域,统称甲信越地区。
  信浓和越后,都是富饶的大米产地,虽然有越后山脉相隔,但自古以来的联系就非常紧密。源平争战的时候,源义仲就是在信州木曾谷起兵,然后直捣北陆的越后,进而西取京都的。而甲斐土地贫瘠,河川长年泛滥,所以室町幕府把它作为关东的附属品,统归关东将军管辖,也许只是将其作为军事门户使用,而并不期望其生产能力。
  且说平安晚期,源氏一门总领为前面提到过源义家,义家有弟是为新罗三郎义光,义光有子为刑部三郎义清,因为尊卑分脉的原则(非一门总领的兄弟分家出去,另立苗字),被分封在常陆国那珂郡的武田乡,遂以武田为苗字。后来义清、清光父子因为与常陆本地在乡武士的矛盾而被转移到甲斐国的市河庄居住,从此就在那里落地生根了,并成为甲斐国内诸源氏后裔的领袖。
  源平合战的时候,武田信义、安田义定兄弟跟随源赖朝参加了富士川合战,受封骏河、远江两国,信义之子五郎信光被转封甲斐国,后加安艺国。南北朝时代,武田氏作为源氏同族跟随足利尊氏南征北战,成为室町幕府的重要支柱,同族先后担任多国守护职,最主要的就是甲斐、安艺和若狭,家系也因此三分,主枝是在甲斐(一说在安艺)——咱们在本章就单说甲斐武田氏。
  应永二十三年(1416年),关东地区爆发上杉禅秀之乱,甲斐守护武田信满因为和禅秀是甥舅关系,于是也被卷入,并在战争中丢掉了性命。室町幕府任命信满孙信元为新任守护,却遭到甲斐国人们的一致抵抗,最后武田信元在同族的信浓守护小笠原政康的帮助下,才勉强在国内站稳了脚跟。
  武田信元死后,其叔父信重继为一门总领和甲斐守护,守护代迹部氏利用甚嚣尘上的反守护国人势力驱逐了信重的重臣、其弟武田信长而把持国中实权——武田信长被迫逃往上总国,是为上总武田氏的始祖。
  守护代迹部氏大有下剋上的意味,如果不是出了一个武田五郎信昌,大概守护大名武田氏也无法逃避衰亡的命运吧。武田信昌乃是武田信重的孙子,他在担任一门总领和守护的时候,恰逢迹部氏家督明海去世,于是在宽正六年(1465年)联合不满守护代统治的国人们,讨灭迹部氏,重新掌握了甲斐国的实权。
  信昌死后,嫡子武田信绳和其弟油川信惠为了争夺家督之位而爆发战争,甲斐国人众一分为二,史称“油川氏之乱”。明应七年(1498年),两家和睦,信惠承认信绳的一门总领地位。永正四年(1507年),信绳去世,纷乱再起,油川信惠立刻发兵进攻信绳之子、继承人武田信直。
  当时油川信惠拉拢了甲斐国内势力最强的国人众小山田氏,兵马强盛,而武田信直继承家督的时候还没成年,毫无威望,势单力薄,所能调动的部队不足千人,似乎完全无力与信惠抗争,只有乖乖交出一门总领的份儿。然而这位武田信直却是不甘屈居人下的狠角色,永正五年(1508年),年仅十五岁的信直趁着暴雨奇袭油川信惠的居城胜山,油川信惠、岩手绳美兄弟或战死,或自杀,困扰武田氏三代的油川之乱就此合上终幕。
  此后武田信直或拉拢或降伏了穴山、小山田、大井等有力国人众,强化统治模式,使大批国人众转化为武田氏的家臣,也即使武田氏从守护大名成功转化为战国大名。永正十六年(1519年),武田信直将主城从石和馆转移到甲府(即甲斐国的国府,一国国府亦称府中)的踯躅崎馆(踯躅崎意为“杜鹃花”),并于不久后改名为武田信虎——人称“甲斐之虎”。
  武田信虎以贫瘠的甲斐一国,南抗骏河今川,东战相模北条,西攻诹访、信浓,四面皆敌而保持数十年不败,确实是一员悍将。然而,这样的战争是没有尽头的,独断如信虎也终于不得不开始思考新的战略了。
  ●武田晴信的抬头
  天文六年(1537年),武田信虎将长女嫁与骏河守护今川义元,一方面保证了南线的安全,一方面利用今川氏牵制相模后北条氏,从此他就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西线和北线,希图攫取信浓国富饶的大米产地。
  武田信虎最初的战略目标是诹访——诹访是信浓东南部一个郡,八世纪初曾一度从信浓国内单分出来,称为诹方国。此郡因为寺社林立,所以也被称为“神国”,由世袭的诹访大社大祝及其同族管理,而从甲斐进入诹访有三条通路,其中以走信浓佐久郡的佐久口最为近便。
  天文九年(1540年)五月,武田信虎率军杀入佐久郡,占据了佐久口,打开了前往诹访的通路。他随即就把第三个女儿嫁给诹访大社大祝赖重为继室,用和平的阴谋手段,开始从内部瓦解诹访各势力间的关系。然而,正当他的战略卓有成效地进行着的时候,他本人,却不得不被迫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这是战国大名领国化趋势中的一个反复,因为连年争战,兵役要家臣们负担,军费要家臣们分摊,却因收获甚微而无法给予家臣们重赏,这使得家臣化转变没能彻底完成的甲斐国人众逐渐厌倦了武田信虎的统治。他们起初靠进谏来请求信虎改弦更张,信虎对此的反应却是流放、诛杀,纯粹以武力压制。于是国人众们只能策划政变,妄图逼迫信虎隐居,而拥立其嫡子武田晴信继任为新的甲斐守护。这股反信虎势力的代表人物,就是甲斐武田氏同族、信虎的重臣同时也是晴信师傅的板垣信方(或写作信形)和甘利虎泰。
  武田信虎并非未能洞悉奸谋,他与女婿今川义元秘密联络,计划在前往甲骏边境围猎的时候,放逐晴信到骏河,而改立次子信繁为家督继承人。然而计划泄露,板垣、甘利等人将计就计,于天文十年(1541年)六月,抢先把武田信虎流放去了骏河,武田晴信在他们的支持下登上了家督宝座——从此,猛将信虎就在远离家乡的骏府和京都,度过了他漫长而凄苦的余生。
  武田晴信在位时期,甲斐武田氏战国大名领国化的进程并未因坂垣、甘利等国人众的坐大而停滞不前,天文十六年(1547年)六月,晴信完成了分国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的制定,严格规定封建秩序和义务,他大力提拔一批中小国人出身的武士作为自己亲随,此后多数成长为著名的大将,如春日弹正、教来石民部等等。对比其父信虎来说,晴信更注重内政的建设,嗣位之初,就开始大规模兴建釜无川的治水工程——釜无川长年泛滥,可谓是甲斐贫弱之源。
  对于诹访,武田晴信继续其父信虎的战略,他鼓动诹访的同族高远赖继等人叛乱,并联兵向诹访赖重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天文十一年(1542年)七月,诹访赖重在桑原城之战中败北,被送至甲府软禁起来,不久后自杀。晴信随即娶赖重之女(按辈分是晴信的甥女)志保姬为侍妾,稳定了诹访的人心,然后消灭高远赖继、笠原清繁等割据势力,完全吞并了诹访郡。
  诹访以后就是伊那、小县等信浓诸郡——信浓国名义上的守护,乃是居住在府中林城的小笠原长时,不过小笠原所领不过数郡而已,信浓北部当时最庞大的势力,乃是以葛尾城主村上义清为首的,村上、屋代、岛津、高梨、栗田等七家豪族。武田晴信发兵进攻村上义清,一开始连连得胜,随即却于上田原一役遭到惨败,板垣信方、甘利虎泰等大将全都身首异处。
  这是天文十七年(1548年)二月间的事情,武田军先胜后败,正在前线检视斩获首级的板垣信方和甘利虎泰突然遭遇数倍于己的村上军的袭击,当场丢了性命。前锋受挫,晴信不予救援,勒兵缓缓退却——这可以说是为了保存实力,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然而也可以看作是晴信故意要铲除坂垣、甘利这两个碍手碍脚的老家伙,真相为何,就没有人知道了。
  天文十九年(1550年)七月,武田晴信重整旗鼓,再攻信浓,首先攻克小笠原长时的林城,迫其北逃,随即趁着村上、高梨两家争斗之机,主力直逼村上义清的重要支城——小县郡的户石城。户石城又称砥石城,本属海野氏统辖,天文十年(1541年)海野氏相助武田信虎与小笠原、村上作战,战败被逐,此城遂被村上义清所吞并。
  户石城城防坚固,号称“难攻不落”,武田军围攻将近两月却毫无进展,遂于十月初被迫解围退去。然而就在撤退的时候,村上义清看准机会,突然率兵从后追击,武田军全面崩溃,名将横田高松、一族的武藤信尧等纷纷战死,此战即被称为“户石之崩”。
  武田氏受此重挫,本来很可能一蹶不振的,然而北信浓七家豪族间矛盾重重,使得村上义清无力深入追击,彻底击溃武田军主力,使其再不敢踏入北信浓一步。而武田信玄则总结失败的教训,在不久以后就诱使户石城主动开城投降——因此事而声名鹊起的,乃是武田氏家臣真田幸隆。
  真田弹正忠幸隆出身海野氏,乃是小县郡真田庄松尾城的国人真田栋纲之子。天文十年(1541年)海野一族战败后,栋纲父子丢弃了领地,流亡至上野国,后来信隆辗转来到甲斐,投在武田晴信麾下。信隆智勇双全,尤其对佐久、小县等地的天候地理、风土民情都非常熟悉,于是晴信就以恢复真田旧领为条件,派他潜入户石城,煽动海野旧臣反抗村上义清的统治,转而归降武田氏。户石城的易主,给北信浓豪族们造成了异常沉重的打击。
  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元月,小笠原长时逃出信浓,去往北面的越后,依附新任越后守护代长尾景虎,到了八月份,连村上义清也站不住脚了,村上、高梨等家族陆续北逃,向长尾景虎求救——川中岛长达十一年的血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长尾为景的奋战
  从十四世纪中期开始,越后国的守护职就由上杉氏世袭,然而实权逐渐被守护代长尾氏所篡夺。桓武平氏控制关东的时候,有所谓的镰仓党也即坂东八平氏等同族豪强存在,越后长尾氏即八平氏之一长尾氏的分支。南北朝时代,足利尊氏派关东执事山内上杉宪显进攻南朝势力占优的北陆地区,长尾景忠作为上杉宪显的执事从行,与新田义贞方的风间氏对战。此后上杉宪显就任越后守护职,长尾景忠被授予守护代的重任。
  长尾氏有很多分支,比如古志长尾氏、栖吉长尾氏、上田长尾氏,等等。长尾景忠的侄子高景就任守护代的时候,势力开始膨胀,他迎接关东执事山内上杉宪方的次男房方为越后守护,居住在府内,自己则在钵之峰建城,实际管理国中事务——钵之峰城,也就是后来长尾氏的世代居城春日山城。康应元年(1389年),勇将长尾高景在进攻北方佐渡岛的时候战死。
  越后国虽属北陆,但守护却是关东管领山内上杉氏的同门,而实际掌权的守护代也出自山内上杉门下,因此数度关东变乱,比如“应永之乱”、“永享之乱”,长尾家督都曾率领越后兵出征,越后和关东,可谓是密不可分的。
  享德三年(1454年),关东战乱又起,山内上杉氏的家宰长尾景仲在上野起兵,攻击关东将军足利成氏,受此牵连,长尾家督邦景(高景之子)被守护上杉房定勒令切腹自裁,邦景之子实景逃到信浓,上杉房定任命长尾分家的赖景接任守护代一职。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守护、守护代之间其乐融融,互为奥援。
  长尾赖景传子重景,重景传子能景,长尾能景在永正三年(1506年)出征越后,讨伐一向一揆,结果在般若野中伏战死。这个时候,越后上杉氏通过检地等措施,正一步步地朝向战国大名的格局迈进,长尾能景对此态度极为顺从,但继其担任守护代的儿子长尾为景却反其道而行之,竭力阻止上杉氏的领国一元化政策。永正四年(1507年),长尾为景追放守护上杉房能,改立房能的养子上杉定实,房能于逃亡途中自杀——是为下剋上的“永正之乱”。
  占据阿贺野川以北的北越后国人众,俗称“扬北众”,其中有力者如本庄、色部等人以吊祭上杉房能为名,起兵攻击长尾为景,却被为景逐一击破。于此同时,上杉房能的兄长、关东管领山内上杉显定与其养子宪房率八千关东军杀入越后,降伏了坂户城主上田长尾房长,并以坂户城为基地,对长尾为景发起猛攻。永正六年(1509年)八月,长尾为景战败退往越中,其后又逃往佐渡。
  重新整合兵马以后,长尾为景于翌年(1510年)渡海回归越后,在蒲原津登陆,经过寺泊、椎屋等战役,将上杉显定赶出越后府中。坂户城主长尾房长一看情势不妙,转过头来归降长尾为景,切断了上杉显定退往关东的后路。当年六月,两军在长森原展开激战,关东管领上杉显定被杀,长尾为景重新控制了越后一国。
  竟敢当阵斩杀关东管领,长尾为景的胆子实在是不小,这也是战国乱世下剋上的一个典型范例。然而长尾为景却并没有因此得以安居春日山城,傀儡守护上杉定实送密书给上条上杉定宪、古志长尾房景、琵琶岛城主宇佐美房忠等人,要他们合兵讨伐长尾为景。在扬北众中条、新发田等家族的协助下,长尾为景最终获胜,将上杉定实送往荒川馆幽禁起来。永正十一年(1514年),守护方军队彻底败灭,宇佐美房忠自杀,长尾房景等人表示愿意臣从于长尾为景。
  就这样,以春日山长尾为景为领袖,以府中、上田、古志的长尾三家为核心,以扬北众为辅翼的新的战国大名诞生了。然而长尾为景的统治仍然并不稳固,领国一元化政策只是行至半途,享禄三年(1530年),上条上杉定宪掀起“上条之乱”,长尾为景率古志长尾景信等将前往征伐,上杉定宪开城投降。然而,随即因为和长尾为景关系亲密的幕府管领细川高国兵败自杀,使得他的威望一落千丈,天文二年(1533年),上杉定宪再次举兵,长尾房长、宇佐美定满(房忠之子)等越后豪族纷纷倒戈,长尾为景节节败退。
  到了天文五年(1536年)四月,宇佐美、柿崎等军和长尾为景在三分一原展开决战,长尾为景虽然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却已感心力交瘁。于是他把家督之位传给长子长尾晴景,自己出家隐居,也希望藉此举动可以消除部分越后豪族对自己仇恨。当年十二月,长尾为景去世。
  从长尾为景艰难奋斗的一生可以看出,越后的国人势力非常强大,很难在短期内将其聚拢起来,形成真正的领国一元化体制——长尾为景做不到这点,他的儿子晴景就更做不到。传说中长尾晴景是个胆怯无能之辈,好女色也好男色,他甫一继位,家老(总揽具体事务的重臣)昭田常陆介就发动兵变,晴景凄凄惶惶逃出主城春日山。
  长尾晴景走投无路,只好把被老爹幽禁起来的守护上杉定实又扛了出来,利用定实的名义与上杉定宪、长尾房长达成妥协,还娶了长尾房长之女为妻。就这样,长尾晴景缓过一口气来,反攻春日山,赶走昭田常陆介——不过这个时候,所谓的守护代长尾家,实际掌控地域收缩到原来的一半还不到。
  就在这种背景下,陆奥“天文之乱”爆发了,起源正与越后有关,并且因此使越后国改朝换代,迈向了新的辉煌。
  ●“越后之龙”上杉谦信
  越后守护上杉定实没有子嗣,于是决定从陆奥国迎接外曾孙时宗丸到越后,作为养子和继承人。时宗丸乃是陆奥守护伊达稙宗的儿子,伊达稙宗生子无数,惯于通过送子出继来控制别国,不过越后乃是大国,时宗丸即便当上越后守护,也终究无法使伊达家的势力深入北陆地区,说不定反而会成为争夺稙宗继承人伊达晴宗一门总领权的强大对手——晴宗本人正是这样想的,他不但坚决反对父亲的决定,还在劝说无效后掀起反旗,这就是席卷整个陆奥地区的大动乱——“天文之乱”。
  而就越后国来说,在是否迎立伊达时宗丸为守护继承人的问题上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因为时宗丸的母亲乃是扬北众中条藤资的妹妹,中条藤资一力撺掇,扬北众其余势力怕中条家因此会逐步坐大,威胁到自己的利益,所以一致表示反对。长尾晴景站在反对一方,越后国内战乱又起。
  在这新的战乱中,一个人脱颖而出,那就是长尾为景的幼子喜平二景虎。据说长尾景虎从小就被送去林泉寺出家,得到名僧天室光育的教导,学问非常优秀,他十四岁的时候,被兄长晴景命令还俗,任其为枥尾城主——枥尾是中越后的名城,也是守备春日山城的重要门户。长尾景虎凭藉其出色的野战能力,迅速平定周边叛乱,压制反抗国人,几乎统一了整个中越后。
  长尾景虎的声望日隆,使得长尾晴景心生不安,于是着力压制兄弟的功勋。就这样,守护代长尾家一分为二,越后也随之一分为二,正因守护继嗣问题和晴景严重对立的中条藤资趁机拥立长尾景虎为新的守护代,本庄实乃、大熊朝秀、直江实纲、山吉行盛、古志长尾景信等也都群起响应。
  无论是政治影响力,还是军事实力,长尾景虎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为了避免再起战祸,守护上杉定实出面调停,于天文十七年(1548年)十二月让长尾景虎进驻春日山城,继承守护代和长尾家督之职,长尾晴景则体面地退往府内,和守护大人一起隐居去了。
  天文十九年(1550年),上杉定实去世,没有继嗣,越后守护一职就此空缺,同年,一直希图利用守护的旗号与长尾景虎对战的上田长尾政景、宇佐美定满等人前往春日山,表示臣服。至此,长尾景虎完全统一越后国,成为越后实际上的一国之主,并且成为新的实力强大的战国大名。
  到了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武田晴信进攻北信浓,一直杀至川中岛地区,村上、高梨等北信浓七家豪族派使者向越后求救,提出以北信浓高井、水内等四郡,以及村上义清所保有的小块越后领地作为酬谢。长尾景虎遂派猛将柿崎和泉守景家统率本部进入信浓,与武田军对战——是为第一次川中岛合战。
  柿崎景家初战取胜,但很快就中了武田军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与村上义清等豪族一起凄凄惶惶逃回越后。长尾景虎并未惩罚柿崎景家,而是抓紧时间对武田氏兵法谋略展开广泛、深刻的研究。两年后,即弘治元年(1555年),景虎亲自统领大军,发动了对川中岛地区的攻略。
  武田晴信调兵来迎,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接受部将春日虎纲“避战”建议,坚守不动。两军对峙竟长达二百余日,最终由于骏河守护今川义元的从中调解,各自罢兵而去——这是第二次川中岛合战。
  弘治三年(1557年),爆发了第三次川中岛合战,又是稍一接触、长期对峙、各自撤兵,已经成为模式,乏善可陈。但是这种战法,大合武田晴信的脾胃,却把长尾景虎憋个半死,他在战后稍加修整,便西去击破与武田氏相互策应的越中诸豪族联军,斩断晴信的一条臂膀。
  翻过头来说说川中岛初次合战的前一年,也即天文二十一年(1551年),关东管领上杉宪政被后北条氏所迫,离开居城平井逃往越后。因为山内上杉家本是长尾氏世代主家,因此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和款待。上杉宪政提出,希望长尾景虎出兵关东,攻灭后北条氏,恢复关东的秩序,并且承诺事成以后即以上杉家名、关东管领之职,以及世传的御旗、文书相赠,他自己只求上野一国养老足矣。
  上杉宪政一直在春日山城吃了九年的客饭,直到永禄三年(1560年),长尾景虎才终于得到机会,开始关东攻略。他联络关东各地豪族,围攻后北条氏的主城小田原,但迟迟不能攻克。次年(1561年)闰三月,长尾景虎在镰仓鹤冈八幡宫正式继承关东管领之位,改苗字为上杉,并且拜领上杉宪政的“政”字,更名上杉政虎。当年夏末,上杉政虎回归春日山,随即修书请庄内的大宝寺义增和会津的芦名盛氏协助出兵,秋八月十九日又来到了川中岛……
  ●龙虎军略
  上杉政虎官至从四位下近卫少将,担任关东管领,其后又得将军足利义辉下赐一字,更名辉虎,出家入道后法名谦信,习惯上称为上杉谦信。武田晴信则最高做到从四位下大膳大夫,出家入道后法名信玄,号德荣轩,习惯上称为武田信玄。
  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在信浓川中岛地区的对战,就是日本战史上有名的川中岛合战,长达十一年,先后发生五次大规模战役,但始终维持不胜不败的局面。仔细剖析两个人的个人性格和双方实力的对比、战略的运用,应该就可以体会到这种均势产生的根源了。
  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两个人在个人性格和生活作风方面迥然相异。信玄好色,而且据说还喜欢男风;谦信似乎是天生对男女情爱甚为反感,终生未娶,继承人从养子之中挑选。信玄无坚定的信仰,虽然他信奉佛教净土真宗,但总给人感觉是为了防止连襟本愿寺显如(一向宗本愿寺派总本山石山本愿寺的住持)来给他捣乱;谦信则笃信佛教真言宗,被看作是战神毗沙门天的化身,因此一向一揆总是在越后如火如荼地展开着。
  信玄毕生为了家族的存续而战,在甲斐的经济没有达到满意的程度、在釜无川治水工程没有完成前,即使没有谦信掣肘,他也未必会有攻上京都,夺取天下之心。谦信则号称是为了正义而战:平定越后,是恢复北陆的秩序;川中岛合战,是应村上等豪族所请;关东攻略,是管领上杉宪政的哀求;发兵越中,是为祖父报仇;其后吞并能登、进入越前,则是响应将军足利义昭讨伐织田信长的诏令。
  由于性格使然,两人的军略也截然不同。信玄是静,他把孙子四如真言(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搬上军旗,自率山队,稳坐阵后指挥。他认为:“对于胜利,取五分为上,七分为中,十分为下。五分可以激励斗志,七分则生惰性,十分则骄傲忘形。”谦信则为动,以“毗”字为军旗,乱“龙”为突击信号,凡战阵必冲锋在前,很少后退。他曾引用《吴子》的话说:“舍生去战则生,怕死去战则死。”
  因此两军相遇,信玄总是躲避,要寻找最好的战机予敌以重创,而谦信则勇往直前,甚至露出满身破绽,引诱对方主力前来决战。川中岛的五次会战,往往都会产生这样一种局面,一方攻,一方守,攻的不得其门而入,守的找不到机会反攻,旷日持久,终于各有损伤,罢战归去。
  上杉谦信的兵法,后世称之为越后流,分为泽崎景实的“要门”和宇佐美良贤的“神德”两个支派。而武田信玄的兵法,后来被“兵家之凤”小幡景宪所整理和继承,史称“甲州流”。
  传统认为,信玄是个阴谋家,而谦信则是义士,然而仔细考究两人的人生历程,却很难将这种评价冠诸于上。首先,乱世用谋本是常理,信玄不但擅长战略战术两道,也非常重视内政发展,其实可称为“名君”。而谦信隐藏在“义”的旗号后面的,也很可能是另外一副面孔:夺取越后守护代之位,或许是为了争夺权势;阻拦武田氏吞并信浓,或许是为了保障越后不受侵略;关东攻略,或许是垂涎关东管领的名号;吞并能登、进入越前,或许是为了夺取天下。
  总之,站在战国大名的角度来看,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都没有明确的上洛目标,他们一直扎根本乡本土,逐渐扩展势力,他们之间的碰撞只是双雄势力接壤后的必然结果。所以他们最终选择上洛的时机也都不算好,在势力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双双逝去,或许正是他们最好的结局。这两个人,从根本上来看,也许倒是同一种类也说不定。
  拉回来再说两人所处的情势,如果对比双方的实力和环境,谦信的处境比之信玄,可就太过于艰难了。首先,信玄继位时已与南方的骏河今川氏结为同盟,其后又联合相模后北条氏,并最终于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促成甲骏相三国同盟,彻底保障了自己的侧翼。不仅如此,他还十余年辛苦布置,给上杉谦信张开了一张庞大的包围网:谦信南有武田氏,东南是因为关东攻略而势同水火的后北条氏,西面是也与武田信玄有盟约的越中诸豪强,北方还有佐渡的本间氏和水匪,只有东面若即若离的芦名、大宝寺等诸侯,有时还能够帮上一点忙。
  然而,上杉谦信通过毕生的努力,冲破了这张巨网:向南,阻扼武田氏于川中岛地区;向东南,数次击败关东霸者后北条氏;向北,围剿水匪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向西,攻破椎名康种、神保良春、铃木国重等,统一了越中国。直到武田信玄、北条氏康先后去世,东国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毗沙门天神使者之剑了……
  ●上杉、武田家臣团的对比
  武田信玄的谋略共有两手,一手在外,一手在内,他在越后国内部给上杉谦信制造的麻烦,比外部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双方领国化的程度和家臣团的组成谈起。
  武田氏彻底完成了守护大名向战国大名的转化,起码在甲斐国内,一元统治非常稳固。武田氏的家臣团主要分为四部分:一是信虎留下来的谱代(世代家臣)老将,譬如前面提过的板垣、甘利,以及原(虎胤、昌俊)、诸角(虎定)、饭富(虎昌),等等,还有信玄两个智勇双全的弟弟——武田信繁和武田信廉;二是源氏同族的穴山(梅雪斋信君)、秋山(信友)、小山田(信有),等等,均已彻底家臣化;三是外乡的降将或者客卿,如来自信浓的真田一族、保科一族,来自诹访的木曾一族(木曾氏和诹访、小笠原、村上,并称为信浓四大豪族)、阿部胜宝、长坂长闲斋、迹部大炊助,等等。
  但是作为武田军主力的四大名臣,则都是信玄从下级侍从里亲自选拔并培养起来的,他们包括:仁智勇俱全的“鬼美浓”马场美浓守信房(原名教来石民部少辅景政)、深谙信玄兵法之要的“避战将军”高坂弹正忠昌信(原名春日虎纲,有关昌信继承高坂家一事,日本史学界很多人仍持否定态度)、代替其兄虎昌和信玄长子太郎义信统领无敌骑兵军团“赤备”的山县昌景(原名饭富三郎兵卫),还有在武田信繁死后成为信玄副将的内藤昌丰。
  武田家族的这种格局,从信玄的曾祖信昌时代就已经打下基础了,武田氏的一元化统治是逐步地稳固地完成的,并最终以信玄的《甲州法度之次第》而确定下来。相比之下,越后国却很象是一个以上杉氏本城春日山为中心的豪族联合体,上杉谦信的父亲长尾为景一力摧垮了即将成为战国大名的越后上杉家,然而奋战毕生也无法彻底压服越后国内大小林立的国人众们,谦信继位还不久,立刻就遭遇到来自南方的武田氏的强大压力,他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更为有效的统合。
  因此,长尾o上杉氏家臣团是很松散的,很多家族仍具备相当的独立实力和分离倾向,如长尾房景、柿崎景家、北条高广等名将,无不仅仅摄伏于谦信的威名,而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忠诚心。真正对谦信死心塌地,坚贞不二的,恐怕只有传说中的鬼小岛弥太郎和宇佐美定行两人而已吧。
  鬼小岛弥太郎,本名小岛贞兴,据说他从小跟随谦信左右为侍从,力大无比,徒手打死过野熊,因此人送外号“鬼小岛”。而宇佐美定行,据说就是琵琶岛城主宇佐美定满,与谦信一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永禄七年(1564年),宇佐美定满邀请长尾政景游览野尻湖,二人在湖上对刺而死,时人揣测,定满大概是怕谦信无后,一旦撒手西去,长尾同族、素有威望的政景将会乘乱夺取越后,因此才设计除之。然而事实上,恐怕是因为定满不满谦信收政景的儿子景胜为养子,从而和政景起了矛盾,这才私斗而死吧。
  在这种情况下,武田信玄不断煽动越后豪族掀起反旗,包括柿崎景家、北条高广等将,几乎每个人都有被武田信玄收买,两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反叛记录。于是包括家臣反叛、水匪猖獗和一向一揆在内的种种内乱,搞得上杉谦信应接不暇。在战阵上,即便对抗信玄也往往洞察先机的他,在诡谋的攻势下总是焦头烂额。他甚至数度心灰意冷,前往高野山出家,想要撂挑子。然而越后诸将虽然当他在的时候各怀鬼胎,谦信一走心又虚了,既怕被武田一口吞并,又怕在越后国本身的内斗中丢了性命,于是苦苦哀求,深刻反省,把谦信又劝了回来——有学者认为,出家入道,就其结果来看,是谦信的一种政治手段,此话不无道理。
  ●血战川中岛
  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的战争,是战国时期战略战术运用的极至,也是旧时代战争的最后终结。信玄最早将南蛮传来的铁砲大规模运用到实战中去,并发明了攻城战中的铁砲密集射击战术;谦信也非常注重火器的使用,在春日山城建立了自己的铁砲作坊。要说双雄不接受新生事物,完全是胡说八道,但他们的战术思想没有革命性的突破,却是不争的事实。
  且说永禄四年(1561年),就在上杉谦信关东攻略的同时,武田氏在川中岛地区修筑了一座可容纳上万兵马的大城——海津城,以春日虎纲为守将。如果海津城能够在川中岛站稳,对上杉氏将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谦信从关东归来后没歇几个月就又火速进军,希图一举将海津城攻克。
  然而当率兵来到川中岛的时候,上杉谦信却发现尚无大军进驻海津,于是不去围城,重施故伎,东上死地妻女山扎寨,引诱武田军前来围山,好进行主力决战。
  第二日,即八月二十日,武田信玄统带两万大军进驻了海津城。诸将纷纷请令,包围妻女山,困死越后军。但是,信玄一眼就看透了谦信之所想,谦信又不是马谡,故意陷入死地,能没有后着吗?他带兵绕过妻女山,翻上了更东边的茶臼山,与海津呈夹击妻女山之势,给越后军以巨大的压力,逼迫谦信下山。
  然而,这回轮到谦信以静制动了,整天饮酒练兵,“我自岿然不动”,就是不下山。信玄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装作失去了耐心,原路返回海津城,却于途中设下埋伏,引诱上杉军前来阻击。谦信虽然渴望主力决战,但是没有胜算的决战是没兴趣的,信玄的“移营之计”依旧没能骗过他,就象刘备骗不过陆逊一样。
  恰在此时,军师山本勘介献上了“啄木鸟战法”——这位山本勘介(或写作勘助)晴幸入道道鬼,据说本是骏河人,五短身材,独眼、瘸腿,相貌丑陋,因此不被家主今川义元重用,遂流浪四方,来到了甲斐,经板垣信方的推荐出仕信玄。不过山本勘介此人只出现在《甲阳军鉴》一书中,虽然后来发现了姓名接近的其它一些记载,但其身份地位似乎并没有那样重要。
  且说所谓“啄木鸟战法”,不管是山本勘助提出的,是马场信房提出的,还是信玄本人设定的,它都立刻被圈定下来。此战法即将两万大军分为二路,一路一万三千,以马场、春日、饭富、真田四将统带,从背后趁大雾夜袭妻女山,认为谦信见不到信玄本阵,必然避战下山,而信玄便可将本阵八千人埋伏在必经之路的八幡原上,前后夹击上杉军。
  当日黄昏,上杉谦信在妻女山上遥望海津城,只见炊烟袅袅,却全无往日欢乐景象,立刻判断出武田军夜间将有所行动。他先发制人,抢先率全部兵力一万六千人潜下妻女山,夜渡千曲川,于黎明时分来到了八幡原。
  时逢大雾,上杉军以两倍兵力汹涌杀来,武田信玄仓促应战,急忙排布鱼鳞之阵,坚固防守,等待奇袭别动队前来。而上杉谦信则布置车悬之阵(车轮战术),向信玄本阵展开不停息的轮番进攻。这一仗惨烈异常,武田方因为少主太郎义信中了谦信诱敌之计,不守反攻,破坏了阵势的完整性,几乎一败不可收拾。这是武田氏最大的两次危机之一(第二次为长篠之战),名将死伤无数,如军师山本勘助、副将一门众武田典厩信繁、老臣诸角丰后守虎定、初鹿野源五郎等,全都战死沙场。
  激战至午前,武田军接近全面崩溃的边缘,马场信房等人终于赶到了战场,上杉军腹背受敌,只好停止进攻,向善光寺坪方向撤退。传说上杉谦信就是在此时演出了著名的单骑闯阵的活剧。
  谦信分派好撤兵事宜,单人匹马闯入武田本阵,所向披靡,直到信玄面前。当时,信玄正端坐阵后,手持军配(军扇)指挥战事,眼见谦信催马挥刀而来,急忙用军配格挡。第一刀,被军配格住;第二刀,正中肩头,幸好不是重伤;第三刀,武田氏护卫蜂拥赶来,扶走了信玄,挡住谦信。三刀砍罢,谦信仰天大笑,驳马离开了战场。
  不过细考整个战役的过程,颇有很多不可思议之处,比如说,武田军为何将三分之二的兵力作为奇袭别动队,而置本阵于悬危?还有一种说法,即根本就没有“啄木鸟战术”一说,是武田信玄亲率八千兵马进攻驻扎在善光寺坪附近保障退路的三千上杉军,上杉谦信看破了武田军的动向,遂率主力夜下妻女山,在八幡原赶上信玄并与之交战。等到武田主力闻讯前来增援,上杉谦信恐怕难敌数量庞大的生力敌军,这才转身退走。
  对于这场大战的胜负,后世学者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武田军损失大于上杉军,上杉胜;有的认为,上杉军最早被迫撤退,脱离战场,武田胜;还有的和稀泥,说午前上杉胜,午后武田胜——是为第四次川中岛合战,也是最惨烈的一场大战。
  此后的永禄七年(1564年),又发生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川中岛合战,依旧是不胜不负的局面。三年后(1567年),武田信玄统率甲相联军进攻上野,包围箕轮城。箕轮守将是旧管领上杉宪政的重臣长野业正之子业盛,业盛勇猛可比乃父,智谋却差得太远,最终箕轮失陷,长野一族灭亡,上杉谦信失去了半个上野国。
  对应信玄的策略,三年后(1570),上杉谦信击灭椎名康胤,又三年(1573年)完全吞并了越中。
  关于骑和骑马军团
  在日本古史料记载中,经常可以看到数千骑、上万骑的说法,比如上杉谦信夜下妻女山,就有所谓的“飞越千曲八千骑”的记载。然而事实上,这八千之数指的乃是步骑混编的军队,并不是真的有八千骑兵。
  日本古代战马很少,这也就是相当长时间内只有上位武士才能骑马,下级武士和杂兵都只能徒步的原因之一。越后、甲斐,都号称是著名的战马产地,因此上杉和武田的骑马军团闻名天下,然而据资料记载,当时越后的骑兵不过一千三百而已,甲、信的数量应该大致与此相等。
  据说武田信玄麾下有著名的骑马军团“赤备”,由饭富虎昌和信玄长子义信统带,虎昌和义信谋反被杀后,这支部队交给了虎昌的兄弟饭富三郎兵卫(山县昌景)。然而这很可能只是一个传说而已,首先当时很多将领的部队为了便于查认和指挥,更为了震慑敌胆,统一铠甲颜色,比如后北条家就有所谓的“五色备”,织田信长麾下也有“赤母衣众”和“黑母衣众”,饭富兄弟所部统一把甲胄漆成红色,并非独特之举。
  其次,所谓骑马军团,与近现代的骑兵部队并不是一个概念,那仍然是步骑混编的军队,只不过其中骑马武士的数量较多,威力较强,故而得享此名而已。当时国人众大多被收编为战国大名的家臣,但仍享有领地,必须自己出钱组织武装跟随大名上阵。当有战事发生时,大名会给各家臣派发“兵役帐”,规定出兵数目,很多时候连兵种都详细点明,战国大名的部队就是这样组成的,根本不存在大量骑兵单独成军,集合训练的可能。
  当然,具体到了战场上,因应形势的需要,各将麾下的骑兵有可能单独挑选出来统一执行某种任务。比如越后骑兵所以威震天下,就因为上杉谦信善于将骑兵统合起来,集结成数十支骑兵小队,互相配合以冲击和削弱敌军。
  总体而论,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扩大,步兵集群的运用是第一位的,骑马武士的作用大为下降,而真正意义上的骑兵部队,则几乎根本就不存在。
UID1845718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11金钱69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0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9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11金钱69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2、关八州独立王国
 ●后北条氏的崛起
  日本古代所谓的“关东”的概念,并不属于“五畿七道”之划分,在律令制下,习惯上将三关(伊势铃鹿关、美浓不破关和越前爱发关)以东的东日本全土,都称为关东地区。中世纪则以东海道的相模足柄坂和东山道的上野碓冰峠以东地区称为关东,又名坂东。到了室町时代,以关东将军镇守镰仓府,把甲斐、伊豆、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上野、下野、常陆十州作为其管辖领地。到了江户时代,去除甲斐和伊豆,将剩下的德川家康之起家根本,也即广袤的关东平原,总称为“关八州”——也就是我们即将谈到的“关东”地区。
  战国时代纵横关八州的是以坚固的小田原为主城的后北条氏。延德三年(1491年)四月,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去世,国中动乱,骏河守护今川氏的家臣北条早云趁机攻入堀越城,追放政知之子茶茶丸,并仅用三十天时间就平定了伊豆一国。
  早云施政清明,课税较轻,深得领民的欢迎。当时关东诸国的税率,法定是五公五民,早云改为四公六民,另外每户多缴一钱作为公益。他还明确规定了米价——百文一斗二升,并规定田(水田)一反(日本古代土地面积单位)课税五百文,畑(旱地)一反课税一百六十五文,即平均每反田要缴米六斗,这对当时的农民来说,负担要减轻很多。这一善政,一直延续到后北条氏的灭亡。
  此时关东两上杉氏正在争斗不休。事情要从文明八年(1476年)说起,当年六月,山内上杉的家臣长尾景春(即导致关东将军足利成氏被追讨的元凶长尾景仲的孙子)发动叛乱,并于次年(1477年)元月打败关东管领上杉显定,迫使显定走逃上野。五月,扇谷上杉氏的家宰太田道灌(资长)迎回显定,消灭长尾景春。
  因为这次事变,山内上杉家威信大降,扇谷上杉家隐隐有觊觎一门总领权之意。于是上杉显定暗耍阴谋,用离间计使扇谷上杉定正于文明十八年(1486年)七月在相模的糟屋馆诛杀了太田道灌,自毁长城。
  上杉定正这一招昏棋使自己丧尽了人心,长享元年(1487年),两上杉氏正式兵戎相见,是为关东“长享之乱”。因为以太田道灌之子资康为首的大批原属扇谷上杉氏的国人众倒戈,临阵归附山内上杉氏,使得上杉定正节节败退。
  上杉定正被迫无奈,只好向割据伊豆的北条早云求救,早云趁机将势力伸入相模国,并于明应五年(1496年)从伊豆的韮山城出兵,奇袭相模名城小田原,把从属于扇谷上杉氏的大森氏一族从城中驱逐出去。此后早云即以小田原为主城,经过前后三代的休憩和完善,建成为天下闻名的“难攻不落”的金池汤城。
  到了永正元年(1504年),骏河守护今川氏亲发兵援助上杉定正的继承人上杉朝良,北条早云此时尚未彻底摆脱今川氏的从属地位,于是随同进军,进攻以武藏为根据地的关东管领山内上杉显定。联军一开始势如破竹,在武藏立河原之战中击败上杉显定,但随着今川和后北条的退兵,上杉显定卷土重来,迫使扇谷上杉氏臣服——两上杉氏近二十年的争乱,就此划上句号。
  前面提到过,永正七年(1510年),上杉显定在攻击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的战争中败死,因为北条早云与长尾为景遥相呼应,遂遭到已服从于山内上杉氏的扇谷上杉朝良的攻击。早云发兵攻打东相模,逼近镰仓,却遭到扇谷上杉氏麾下名将三浦义同父子的顽强抵抗,被迫议和退兵。
  北条早云秣兵厉马,终于在永正九年(1512年)再次东进,率军突袭了三浦义同的居城冈崎城。三浦义同猝不及防,仅仅防守了一天就被迫弃城而走,退守住吉城。这场战争一直持续了四年,最终后北条氏获得胜利,永正十三年(1516年)七月,相模国三浦半岛最南端的新井城被攻克,三浦义同、义意父子自杀,北条早云占据了整个相模国。
  当年八月,流亡将军足利义澄(当时正式居留京都的是足利义稙)下诏,任命北条早云为伊豆守护,这标志着后北条氏正式脱离今川氏的阵营,成长为独立的战国大名。三年后(1519年),北条早云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北条早云半生戎马,不近女色,直到五十出头,才娶了小笠原氏,并在两年后产下长男、继承人氏纲;又两年(1489年),次男氏时诞生,小笠原氏去世;翌年,早云于六十岁高龄续娶葛山氏为正室,并得到了三男长纲——也即战国时代最长寿的武将北条幻庵。
  ●第一次国府台合战
  伊势氏冒充平的名门北条氏,并以北条氏的鳞形为家纹,以“虎之判印”为一门总领的签押,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记录,是在北条氏纲当政的大永二年(1522年)。为了和源平合战时代的北条氏作区别,所以这一族习惯上被称为“后北条氏”或“小田原北条氏”。
  北条氏纲的目标,乃是位于关东平原中部的广袤而富庶的武藏国。大永四年(1524年),他攻击太田道灌在世时修建的江户城,扇谷上杉朝兴(上杉朝良侄)弃城而走,逃往河越。次年(1525年),北条氏纲又攻克了岩付城,使扇谷上杉氏的势力继续向北收缩。
  大永六年(1526年),北条氏纲的后台、姑表兄弟今川氏亲去世,从此骏相两国的关系日趋恶化。根源在于后北条氏一直和甲斐武田氏交战,但今川氏亲的继承人今川义元却娶了武田信虎的女儿,双方联姻和睦,这使北条氏纲有如芒刺在背。于是氏纲先发制人,于天文六年(1537年)率兵进攻骏河,是为“河东一乱”。
  天文七年(1538年)十月,爆发了第一次国府台合战,北条氏纲及其长子氏康迎战小弓御所足利义明和安房豪族里见义尧。在此,咱们先简单介绍一下里见氏的由来,据说其始祖乃是居住在上野里见乡的新田义俊,室町中期,里见义实确定本处于安房馆山,其子成义(“成”字,为拜领古河公方足利成氏的一字)将势力扩展到上总,逐渐成长为战国大名。
  到了第三代当主里见义通,完全确立了家族在安房和上总的第一豪门地位,并修筑鹤谷八幡宫以显示自己的权威。永正十五年(1518年),义通病殁,遗命传位于才元服的嫡子竹若丸(义丰),而暂时让兄弟实尧代领家督之位。天文二年(1533年)七月,义丰急袭实尧的居城稻村,迫使实尧自杀。次年(1534年),实尧的嫡子、得到北条氏纲支持的里见义尧在泷田o犬挂之战中击破里见义丰,义丰退入稻村,和实尧落得同样的下场——史称“天文的内讧”。
  前此不久,上总真里谷武田氏(即前文所述武田信长的那一支)为了攻击割据下总千叶郡的豪族原氏,当主武田信保千里迢迢从奥州找来放浪的足利义明作为大义旗帜——义明出自古河公方家,因与其兄高基夺位失败而北逃。有了武田氏的撑腰,足利义明野心重燃,于大永四年(1524年)攻克原氏的本处小弓城,即在此地建起御所,称为小弓公方。
  小弓城之攻克,使得足利义明权威大盛,反过头来压制扶持他上台的武田信保。天文三年(1534年),武田信保受排挤而被迫出家,同年病殁。信保一死,他的两个儿子——庶出的长子信隆,和嫡出的次子信应——开始争夺家督之位,整个关东南部都被卷入战乱。房总诸将大都奉戴足利义明,支持武田信应,而正在武藏扩展势力的北条氏纲则援助武田信隆。
  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后北条氏的老盟友里见义尧却突然撕毁盟约,转而加入小弓方阵营。形势急转直下,武田信隆的居城峰上失陷,信隆逃往武州金泽。基本扫清房总内忧的义明o义尧势,遂北向追入武藏。
  天文七年(1538年)春,足利义明为主将,义明弟基赖与里见义尧二人为副将,总兵力约一万,进驻下总国西部的国府台地区。北条氏纲匆忙向古河公方足利晴氏求得讨伐御内书,十月二日,命其子氏康率军二万进驻江户,六日,氏纲本人也正式领兵来到前线。
  据目前发现比较可靠的《小弓御所样御讨死军物语》中记载:足利义明在国府台正面渡河,通过国府台与松户台中间的低地前进;北条氏纲则从江户出发,渡浅草川,在松户对岸的金町布阵。十月七日凌晨,后北条军与小弓方的预想相反,从金町直接渡河发起攻击。在松户台发现这一敌情的椎津隼人祐急忙要求义明驱动全军急进迎敌,然而遭到拒绝。
  午前九时,大战正式开始,后北条军士气旺盛,锐不可当,于午后四时击破椎津隼人祐等敌方前军,直面坚固的国府台小弓军本阵。北条氏纲先作出迂回侧击的假象,随即突然正面直插敌阵,小弓势大乱,足利基赖和足利义明先后讨死。正在和北条旗本(直属武士)军激战的里见义尧见势不妙,匆忙向船桥方向退却。
  里见义尧于退却途中,在救出足利义明的遗孤后,放火烧毁了小弓御所。从此,小弓公方家灭亡,其遗臣逐渐都变成了里见氏家臣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总里见氏的势力不但没有衰退,反而更可以放胆在房总地区继续膨胀了。十月十日,后北条氏进军上总,武田信隆夺取小弓城,原胤荣夺取峰上城。次年(1539年),北条氏纲侵入安房,被里见义尧击退——第一次国府台合战至此终结。
  ●河越之夜战
  北条氏纲死于天文十年(1541年)七月,其子氏康继承一门总领和守护之位。古语有云:“将门不过三代”,而北条氏在第三代氏康的领导下,却达成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首要一提的,就是与“严岛”、“桶狭间”并称为日本“三大奇袭战”的“河越之夜战”。
  且说天文十四年(1545年),北条氏康进攻骏河,与今川义元对战于长久保城下,失败退兵。关东管领山内上杉宪政利用这个机会,以古河公方足利晴氏为号召,联络关东各诸侯兵马八万,号称二十万,攻击后北条氏在武藏的重要据点——河越城。联军主将是宪政本人,副将则由扇谷上杉朝定担任。
  河越城守将,乃是后北条氏第一名将,以“地黄八幡”为旗印的北条纲成。纲成本姓福岛,是今川氏辖下远州土方(一说高天神)城主福岛正成之子。正成在与甲斐武田信虎的合战中阵亡,家臣们保护其子前往小田原依附北条氏纲,氏纲以女妻之,准其拜领北条苗字,列为一门众,并赐“纲”字,遂称北条纲成。
  北条纲成所部不足千人,无法抵抗数十倍于己的关东联军的猛攻,只得加固城防,严守不战,一方面快马前往小田原,请求家主北条氏康派发援军。然而氏康刚从骏河败回,深知此时出击,肯定败多胜少,于是派遣使者卑躬屈膝地请求和谈。上杉宪政虽然不允议和,但见后北条氏不敢援救河越之围,也就并不着力攻打,只将城池团团围住,想等其粮尽兵疲,自然开城投降。
  就这样,河越城守了整整半年,毫无落城迹象。围城联军的士气逐渐涣散,据说阵中商人来往穿行,妓女开张接客,仿佛城下町(战国时代的城池大多等于城堡,商业区在城池之外,称为城下町)一般,哪里还有一点打仗的样子?
  北条氏康侦查到联军这种状况,认为时机成熟了,于是在次年也即天文十五年(1546年)的四月二十日,亲率八千精兵,趁着夜色奇袭河越。关东联军猝不及防,乱成一团,北条纲成也开门杀出,于是一夜之间,八万联军全线崩溃,副将上杉朝定也死于乱军之中。
  河越之夜战,策划时间之久,一击而破之速,以及双方兵数对比之悬殊,在“三大奇袭战”中首屈一指。此战正式决定了关东地区的命运,从此八州之内,再没有力量可以抵挡后北条氏疾风烈火般的侵攻了。管领上杉宪政先是逃到上野的平井城,随即平井城被攻破,干脆亡命越后。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十一月,北条氏康攻克古河,立足利晴氏之子,同时也是自己外甥的足利义氏为古河公方,基本确立了关八州支配体制。
  其实后北条氏得以在关东地区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善得寺的会盟。那是氏康攻克古河前不久的事情,当年三月,氏康再次进攻骏河,今川义元向甲斐武田信玄(晴信)求援。这个时候,武田信玄正和越后的长尾景虎展开川中岛地区的争夺战,哪有余暇来理会姐夫今川义元的闲事。然而于理不能不有所表示,于势则一旦今川氏战败,后北条氏很可能以骏河为跳板进攻甲斐。于是武田信玄派遣使者前往两军阵中,表示愿为中人,进行和睦调解。
  今川义元一心想西进上洛,可是摆不平后方的后北条氏,这个梦想永远只是泡影。情势如此,他立刻接受了武田信玄的建议,派重臣太原雪斋崇孚为联络人,往来斡旋,最终决定三家在骏河境内的善得寺签署盟约。这就是著名的甲骏相三国同盟,从此后北条氏可以全力于先祖早云三岛瑞梦的实现,今川氏则专心打通东海道西进,而武田氏也终于彻底保障了侧背,得以继续在川中岛地区的恶战。
  ●上杉谦信关东出阵
  后北条氏虽然称霸关东,却无力将八州彻底吞下,北条氏康面临着两大强敌,一个来自南方,是自第一次国府台合战后势力不退反伸的南总里见氏,另一个就是来自于北方、强大的越后骑马军团。
  天文二十年(1551年),后北条大军进攻上野平井城,名将北条氏繁(纲成之子)身着尊胜陀罗尼母衣,挥舞沉重的铁棒,冲锋陷阵,敌军无不望风而逃。关东管领上杉宪政被迫逃出上野,于次年(1552年)来到越后,以收长尾景虎为养子,传给他上杉苗字和关东管领之位为条件,请求景虎出阵关东,攻击后北条氏。但长尾景虎才想整兵起程,就陷入了川中岛长期鏖战的泥沼,动弹不得。
  一直等到永禄二年(1559年),长尾景虎上洛谒见幕府将军足利义辉,得到义辉对其继承关东管领一职的允诺,随即回到主城春日山,厉兵秣马,准备进军关东。为了牵制长尾景虎,当年九月,武田信玄发兵上野。
  然而武田氏越是插手关东事务,长尾景虎就越是不能善罢甘休。次年(1560年)五月爆发了著名的“桶狭间合战”,今川义元败死,三国联盟缺了一个角,于是长尾景虎就利用这个机会,于八月间杀入关东平原。北条氏康想要先发制人,派其子氏政联合关东诸侯三万五千人北进,包围了只有七百守兵的枥木城。长尾景虎率所部八千人来救,在离城里半(日里一里半,约为八公里)外扎营。景虎登高而望,见关东联军阵列不整,不禁冷笑说:“是非我之敌也!”于是亲率二十三骑冲阵,所到处无不望风披糜,北条氏政狼狈逃回相模。
  因为此次战败,受后北条制压的关东诸侯们骚动起来,纷纷脱离北条的控制,转向协助越后军,比如西上野的长野氏、东上野的横濑氏、下野的宇都宫氏、常陆的佐竹氏、上总的里见氏,以及武藏忍城的成田下总守长泰,等等。长尾景虎势如破竹,前锋直指后北条氏的居城——相模国小田原城。
  北条氏康此时已经四十五岁了,不复昔日悍勇奋进的少年心态,他在仔细研究了长尾景虎的战法以后,将全部兵力收缩回小田原。小田原是当时天下第一难攻不落的坚城,氏康又加固了城防公事,储备了足够两年食用的粮草,专等长尾景虎前来攻城。
  另一方面,氏康还请求盟友武田信玄出兵协助,威胁越后军的侧背。于是,信玄亲自披挂上阵,翻越碓冰峠进入关东,同时策动加贺、越中的一向一揆进逼越后。与信玄数度交锋的景虎,深知这只甲斐老狐狸不会随便为了盟友的兴亡而动用到自己主力,但是关东各路诸侯却被这一表面文章吓破了胆,逡巡着不敢前进。在谦信一再督促下,才终于在次年(1561年)三月攻入相模,关东联军十一万兵马团团包围住了小田原城。
  然而,良机一去不再,此时高大的小田原城已如一道险山,难以攀越。越后军远来疲乏,粮草补给也逐渐困难,关东诸侯们又都心怀鬼胎,于是长尾景虎只好在围城半月以后退去,转往镰仓继任关东管领之位,改名上杉政虎(谦信),然后全军撤回越后。
  上杉谦信参拜完毕镰仓鹤冈八幡宫,正式以关东管领的身份跃马归来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且说谦信所到之处,关东诸将无不下马行礼,唯有一人端坐在马鞍上不动,此人非他,正是忍城城主成田长泰。谦信见之大怒,冲过去挥起扇子打在长泰的脸上,把对方的乌帽子都打落了。
  武藏国北部割据着被称为“武藏七党”的数家豪族,其中势力最强的就是成田氏。传说成田氏出于藤原家族,身份高贵,其祖先当年对源氏的八幡太郎义家都可不下马而行礼,因此成田长泰得意洋洋,骑在马背上傲视群雄。孰料上杉谦信并不了解这段往事,反以为长泰故意无礼,因此才给予小惩大戒。长泰脸面丢尽,怀恨在心,谦信前脚才离开关东,他就转身又投靠了小田原后北条氏。
  时势正是如此,越后军一走,关东平原仿佛冰雪消溶,巨兽一般的后北条氏又从冬眠中微笑着苏醒过来,重新压服关东各国的国人、豪族。上杉宪政曾要求谦信在关东攻略后给他上野一国养老,不过此后他一直呆在春日山城,并没有真的回归上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最接近越后的上野国最终也没能保住。永禄五年(1562年)十一月,武田信玄、北条氏康联合进攻上野,上杉谦信再次关东出阵。拉锯战一直打到永禄九年(1566年),东上野的横濑氏(后改称由良氏)投降后北条氏,次年(1567年)西上野的长野氏被武田信玄攻灭,上杉谦信只保住了沼田一城而已。
  ●第二次国府台合战
  后北条氏重新制霸关东后不久,就爆发了第二次国府台合战。这次合战的双方统帅,正好都是第一次国府台合战的两位主角的儿子,即北条氏纲的儿子氏康和里见义尧的儿子义弘。
  永禄六年(1563年),上杉谦信再次关东出阵,攻击常陆土浦城主小田氏治,他同时请求上总的里见氏和武藏岩付的太田氏出兵协助。于是里见义尧派其子义弘,并太田三乐斋资正进攻后北条氏。
  太田资正暗中联络族叔、江户城主太田康资,请他离开后北条氏的阵营,献出江户城来。此太田康资乃是太田道灌嫡派的曾孙,早就对后北条氏心怀不满,于是双方商定,只等北条氏康出兵救援小田氏,他即夺取江户城,切断后北条军的退路。
  然而北条氏康何如人也,这样发生在眼皮底下的阴谋他岂有看不见之理?结果还没等他离开小田原,太田康资的计划就败露了,被迫逃出江户城,往投岩付太田资正。为了接应康资,太田、里见联军匆忙西进,列阵于国府台地区。
  次年(1564年)正月,北条氏康、氏政父子亲自上阵,以猛将北条纲成为先锋,以氏康的另外两个儿子氏照、氏邦,以及大道寺直家为合后,统率两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往国府台。太田、里见联军以逸待劳,没等后北条势站稳脚跟,就挥军掩杀过去。后北条方乱成一团,名将远山纲景、景久父子、富永政家等先后战死,多亏北条纲成阻遏追兵,勇猛奋战,才避免全军皆溃的命运。
  双方激战整整一天,直到暮色四合才各自收兵。太田、里见联军打了胜仗,不免摆宴庆功,松懈了防备。而北条氏康就趁着这个机会,于夜半时分冒着浠浠沥沥的小雨,悄悄潜至联军背后。一声号响,后北条军汹涌杀来,联军大溃,里见义弘等人突破重围,好不容易才逃得了一条性命。
  就这样,第二次国府台合战又以后北条氏的胜利而告终,据说这仗里见、太田联军死伤五千三百余人,后北条氏方死伤三千七百余人,在冷兵器时代,这一伤亡比率是相当可观了。北条氏康趁胜追击,突入上总国,逼近里见氏主城久留里,连里见氏的重臣正木时忠都弃甲被迫归降。
  这一仗几乎宣告了南总名门里见氏的灭亡,不过好在英主里见义尧还在,费尽心机才熬过了苦日子。至于里见义弘,他后来继承义尧为家督,鼓励百姓“落书”(就代官贪污害民等事,直接向家主上书),可以说是一位贤君,但他在战略战术上却能力偏低,被迫与后北条氏和睦,在争雄关东方面,可算是彻底地沉寂了下来。
  不过北条氏康也并没能高兴太久,上杉谦信的势力被他逐渐驱逐出关东,但前门拒狼,后门进虎,永禄十一年(1568年),武田信玄悍然撕毁甲骏相三国盟约,出兵骏河。后北条氏派兵增援骏河今川氏,反被强大的武田军越过国境,一直杀到小田原城下。
  此时北条氏康已经退位,把守护之职让给了长子氏政。他急忙和上杉谦信达成合议,即所谓“越相同盟”,然后仍采用对付越后军的老办法,收缩防线,死守小田原。小田原城高堞密,上杉谦信无力攻克,武田信玄也只能望而兴叹。
  北条氏康还想出一条毒计,联合今川氏停止了对武田氏的海盐供应,并在边界布置重兵缉拿私商。甲信都是平原和山区,不靠海,海盐供应一断绝,武田信玄差点儿没当场愁死。然而正在危急关头,越后竟然送来了海盐。上杉谦信写信给信玄说:“我与公战,以刀剑,不以食盐。”
  ●千叶和宇都宫
  后北条氏从早云开始一直到氏政,梦寐以求的就是建立关八州独立王国,然而他们虽然最终制霸关东地区,却并没能把林林总总的大小势力全都吞下,真正将国人收为家臣,完成一元化统治的,大概只有伊豆、相模和武藏南部地区而已。其余各地的割据势力,只是名义上奉北条氏为盟主,一旦出现了强大的外部压力,立刻就会阵前倒戈。上杉谦信数次关东出阵,这些势力就都在越、相间来回摇摆,为了家族的延续,什么信义、誓约,全都可以弃之不顾。
  当时关东地区存活下来的较大势力,除后北条氏外,还有上总的里见、下总的千叶、常陆的佐竹、下野的宇都宫,等等。里见氏咱们已经介绍过了,下面先来说说割据下总的千叶氏。
  千叶氏本是平的名门,祖先因为居住在下总千叶庄而以千叶为苗字。源平合战的时候,源赖朝在石桥山战败,渡海逃到安房,聚拢了房总各地的豪族,这才得以卷土重来。这些房总亲源氏的豪族中,就包括千叶氏的千叶介常胤。源赖朝非常器重千叶常胤,平常都尊称他为“师父”。镰仓幕府建立后,千叶氏成为幕府有力御家人,世袭下总守护之职。
  时代变迁,包括建武新政、足利尊氏的反乱、“观应之乱”,以及关东地区的数度变乱,千叶氏左右逢源,一直存活到战国时代。康正元年(1455年)六月,关东管领上杉房显和幕府联兵进攻在镰仓府的关东将军足利成氏,在支持上杉房显还是支持足利成氏的问题上,千叶家臣分为两派,重臣圆城寺尚任倾向于上杉氏,原胤房则暗通足利成氏,导致家中分裂。
  就在当年,原胤房率军袭击千叶城,偏向于圆城寺一派的千叶家督胤直及其子胤宣仓惶出逃。原胤房穷追不舍,千叶父子被迫自杀——千叶氏的嫡流至此断绝。战国中后期割据下总的千叶氏,乃是千叶支族、马加城主千叶康胤的后裔,康胤是胤直的亲叔父。
  第一次国府台合战,千叶氏当主昌胤站在后北条氏一方,英勇奋战。其后北条氏康把女儿嫁给了千叶昌胤的儿子利胤,并且生下一子,取名亲胤。据说千叶亲胤为人傲慢放纵,结果被家臣弑杀,家督之位落到了他的叔父千叶胤富手中。
  千叶胤富气度恢宏,一度使千叶氏衰退的势力有所回复。然而时势使然,大厦将倾,终究是无法独立支撑的,下总的里见氏屡屡北侵,千叶胤富以后北条氏为靠山顽强抵抗,虽然最终击退了里见氏,然而经过长年的战争,千叶氏麾下重臣原氏、高城氏等家族却都逐一被盟友吃掉,变成了后北条氏的直属大名。下总名门千叶氏,最终被绑在后北条氏的战车上,一起走向灭亡。
  至于宇都宫氏,来源不详,分支也很多,镰仓初期,家族成员曾担任过丰后守护和下野二荒神社的“检校职”——这是一个神职。到了室町幕府时代,下野宇都宫与佐竹、小山等豪族并称“关东八家”。
  室町中期,宇都宫氏和小山氏发生冲突,当主宇都宫基纲在康历二年(1380年)的裳原合战中被小山义政杀死。关东将军足利氏满下达了义政追讨令,关东八国豪族齐集武藏村冈,以泰山压卵之势击灭了小山义政——是为“小山义政之乱”。
  继承战殁的宇都宫基纲为一门总领的乃是其子满纲,满纲无子,以婿养子持纲为嗣,持纲于应永二十九年(1422年)因为反对关东将军足利持氏而被追讨,最终身首异处。他的儿子宇都宫等纲时年四岁,被家臣保护着流浪诸国,成年后才回归下野,并于“结城合战”中跟随幕府方大将上杉清方奋战,终于使得家族安稳下来。
  不过宇都宫等纲后来和关东将军足利成氏不睦,再度遭到追讨,其子明纲倾向成氏,逼迫父亲退位,自己继承一门总领。明纲传位其弟正纲,正纲娶了佐竹家的小姐,生下儿子成纲,这位成纲,可谓宇都宫家一代英主。且说宇都宫正纲本为重臣芳贺氏的养子,成纲继位时年仅十五岁,就依靠叔父芳贺高益的辅佐,整顿家臣团,结好佐竹氏和岩城氏,与下野的有力豪族那须氏相对抗,势力大为扩展。
  后来佐竹氏、岩城氏与宇都宫氏反目,联合那须氏共同杀入宇都宫领。此时那须氏已经分裂为二,宇都宫成纲就暗中策反了南那须氏,然后于“小川绳钓合战”中大破佐竹、岩城联军,斩首竟达五千级!可惜成纲不久后就去世了,其子忠纲被叔父兴纲所弒,兴纲又于天文五年(1536年)被家臣芳贺高经所杀,宇都宫氏就此衰弱。
  芳贺高经拥立宇都宫兴纲的儿子尚纲为一门总领,尚纲随即又攻灭芳贺高经。天文十八年(1549年)十月,宇都宫尚纲出动两千五百兵马进攻“那须七党”的喜连川城,结果遭敌背后突袭,死于战阵之中——宇都宫氏复兴的希望就此彻底破灭了。尚纲的儿子广纲年仅六岁,在芳贺高定的辅佐下勉强维持家业不堕,并且联合上杉谦信,堪堪挡住后北条氏的北侵之路。
  ●常陆的佐竹
  对比千叶氏和宇都宫氏,常陆的佐竹氏就要辉煌多了。佐竹氏出于清和源氏,新罗三郎义光初为常陆介,其子孙有世居常陆国久慈郡佐竹乡的,遂以佐竹为苗字。源赖朝曾赐佐竹四郎隆义月丸军扇,被隆义绘上旗帜,这就是佐竹氏的世代家纹——五本骨扇和月丸。足利尊氏开幕,封佐竹氏当主贞义为常陆守护,遂子孙世袭此职。
  南北朝初期,佐竹氏占据常陆国北部地区,遂将庶子们分散出去,各有所领,拱卫本家。这种庶子虽分有领地,但一门总领对他们不仅仅具有宗家权,还具有宗主权的形式,乃是从诸子析产制向总领继承制转化的一个中间阶段。这些分家在战乱中强盛起来以后,往往反过头来会威胁到本家的一门总领权,类似例证在很多战国大名家族中都有所反映,佐竹氏也不例外。
  “观应之乱”的时候,佐竹氏的当主名叫义笃,义笃的弟弟师义死于战乱,其子山入佐竹与义成为“京都样扶持众”的一员。所谓“京都样扶持众”,乃是镰仓府辖下各大名送交室町幕府的人质,与义因此和幕府关系亲密,其权势逐渐威胁到了主家的存在。应永十四年(1407年),佐竹义笃之子、一门总领佐竹义盛去世,没有子嗣,便迎入关东管领上杉宪定的儿子义人为继子,改名佐竹义宪,这一决定遭到了佐竹与义的坚决反对。佐竹家臣也因此分裂为二,一部分支持义宪,靠拢镰仓府,另一部分则以佐竹与义为中心,靠拢幕府,反对义宪,称为“山入党”。
  室町幕府和镰仓府的矛盾日益加深,于是幕府就任命山入佐竹与义为常陆守护。应永二十九年(1422年),佐竹义宪联络甲斐武田氏进军镰仓,将佐竹与义杀死在比企谷的自家宅邸中,幕府就又封与义的儿子祐义继为常陆守护。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佐竹家一分为二,宗家与山入家各挂半个守护职衔。
  分裂状况一直延续到永正元年(1504年),宗家的佐竹义舜(义宪的曾孙)终于打败山入家佐竹氏义(祐义的曾孙),并且重整家臣团,迈入了战国大名的行列。佐竹义舜把弟弟义言配置在山入地方,称佐竹北家,另一个弟弟政义配置在桧泽、高武地方,称佐竹东家,北、东,以及后来分出的南家(始祖为义舜子义里),共同拱卫宗家的安全。义舜,被称为“佐竹氏中兴之祖”。
  佐竹氏与中常陆的江户氏达成协议,江户氏向南发展,佐竹氏向北发展,势力侵入陆奥南部和下野那须郡。永正十三年(1516年),佐竹义舜去世,其子德寿丸继位,是为佐竹义笃(和他的祖宗名字相同)。享禄二年(1529年),义笃的弟弟义元占据部垂城,联络同族的小场义实、高久义贞等人掀起反旗,这场动乱延续了整整十二年才被镇压下去,称为“部垂十二年之乱”。
  佐竹义笃死后,其子义昭继位,年仅十四岁,南义里、北义廉、东义坚三分家交替辅政。其间佐竹氏和江户氏关系恶化,开始爆发战争。一直打到天文二十年(1551年),江户氏当主忠通战败,臣服于佐竹氏。弘治三年(1557年),佐竹义昭又协助下野宇都宫广纲复位,并将女儿嫁与广纲,达成了与宇都宫氏的联合。
  佐竹义昭既然打败了江户氏,就改北进策略为南进策略,收服宍户氏并且笼络真壁氏。对于佐竹氏势力的扩大,后北条氏当然不能视而不见。永禄三年(1560年),佐竹义昭进攻白河结城氏,突然收到古河公方足利义氏送来的议和命令。义昭心里很清楚,此时的古河公方完全是北条氏康操控的傀儡,于是对此一笑置之。
  上杉谦信关东出阵,又给佐竹义昭提供了大好机会,他在越后军的帮助下,夺取小田氏的大半领土,又降伏了常陆府中的大掾氏,几乎统一整个常陆国,同时在下野的势力也有稳步扩展。然而就在事业巅峰的时候,佐竹义昭却于永禄八年(1565年)去世了,年仅三十五岁。
  佐竹义昭的继承人乃是长子义重,是勇名响彻关东的大将,人称“鬼义重”。他多次配合上杉谦信与后北条氏作战,永禄十二年(1569年)越相同盟以后,义重被迫将主要进攻矛头重新调整到北线,终于和南下的伊达氏产生严重对立。天正三年(1575年),陆奥南部的大名芦名氏断嗣,迎佐竹义重的次子义广为家督,义重本想趁此机会控制芦名氏的,却没想到年轻的伊达家督政宗挥兵杀来,一战就灭亡了芦名家,芦名义广凄凄惶惶逃回常陆……
  日本古代的兵器
  日本古代的主战兵器,相当长时间是刀,包括短柄的太刀和长柄的薙刀。平安时代以前,日本人常用的兵器原本为剑,即直身、两面开刃的短兵器,一般单手握持,也可以双手握持。平安时代以后,直身双刃的剑逐渐转化为曲身单刃的刀,某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武士们征东的时候,从虾夷人那里学到的新样式。武士阶层掌权以后,日本刀完全替代了日本剑,不过按照日本人的传统叫法,仍可称之为剑。
  日本刀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肋差、打刀和太刀三种。肋差即单刃短刀,其身较直,一般在战场上仅做自杀和割取敌首级使用,偶尔也用来近身搏斗。打刀就是普通意义上的刀,单刃曲身,主要单手使用,佩挂在腰间的时候刀刃向上。太刀也可写作大刀,比打刀更长并且更加弯曲,因为长而且沉重,所以基本只能双手使用,佩挂在腰间的时候,习惯上刀刃向下。此外,还有一种小太刀,其曲如同太刀,其长如同打刀,或者更短,还有一种野太刀,比普通太刀更为长大,多为马上武士所用。
  上面所说的那些刀具,不管是单手使用还是双手使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柄短于刃。此外,还有一种柄长于刃的刀类武器,称为薙刀。薙就是割草的意思,薙刀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柄刀,和可称为长刀的打刀、太刀、野太刀之类是不同的。此外,还有被称为“小长刀”的长柄刀,刀刃较薙刀为长,柄、刃接近一比一的比例。
  古坟时代,一说是平安时代,从中国大陆传来了鉾(即矛),不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被广泛地使用。到了南北朝时代,由于战争规模扩大,步兵战的作用日益显著,矛的变种因为便于训练和使用,逐渐代替了薙刀,成为新一代的主战兵器——这就是“枪”,日文也写作“鑓”。枪的种类很多,主要表现在枪头形状的不同,包括素枪、十文字枪、菊池枪、泽泻枪,等等。
  日本古代的射远武器,主要为弓和铁砲,很少用弩。日本的弓绝大多数都是单体长弓,长度超过使用者的肩膀,用竹、藤、木等材料制作弓身,多层固定,但并非复合弓,射程近,精度差。日本箭也多小而轻,主要分为征矢和镝矢(响箭)两大类,簇头虽然花样繁多,在远射过程中却并无太大的不同。
  铁砲也称为铳,即火绳枪,是从战国中期传入日本的,很快就部分替代了弓箭的作用,成为最有效的远射武器。不过铁砲造价昂贵,近代以前根本不可能完全替代弓箭。
UID1845718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11金钱69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0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9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11金钱69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3、风雨濑户内
  ●大内氏的兴衰
  在日本古代,“中国”一词,并非是“大唐”、“大明”的同义语,而是指日本本州岛西部的山阳、山阴两道地区。山阳道包括播磨、美作、备前、备中、备后(三备)、安艺、周防和长门,山阴道则包括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共十六国。
  战国时代,首先称霸中国地区的乃是大内氏,大内政弘在“应仁之乱”中挥师上洛,几乎因此打败东军,声名响彻天下。政弘传子义兴,大内义兴的时代,大内氏开始从守护大名向战国大名转化,随之而来的是家中重臣的不满,以及下剋上的风潮。明应四年(1495年),大内义兴诛杀了长门守护代内藤弘矩、弘和父子,因为此事,重臣杉武明阴谋废黜义兴,拥立其弟大护院尊光。大内义兴识破阴谋,杉武明自杀,尊光逃到丰后依附大友氏,改名大内隆弘。
  明应八年(1499年)十一月,幕府将军足利义尹被六角高赖打败,逃到周防国山口城依附大内义兴。等到永正四年(1507年),大内义兴终于得着机会,保护义尹将军上洛,并于翌年(1508年)七月助其复位。
  大内义兴在京都住了整整十年,被义尹将军封为管领代,并加封山城守护。就在他离开本领的这段时间里,出云的尼子氏骤然崛起,屡屡进犯大内氏领土以争夺中国地区的霸权。大内义兴回归山口后,就与其子义隆一起与尼子氏作战,反复拉锯,一直到他五十二岁的时候病死为止。
  大内氏的全盛时代乃是大内义隆统治时期,不过这也是由盛转衰的重要关头。大内义隆幼名龟童丸,继位时领有周防、长门、石见、丰前、筑前、备后、安艺七国守护职,同时垄断了对明贸易,国家富庶,兵马众多。他是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和文化保护者——当然,换句话说,不是能够长久生存于战国乱世的雄杰。
  天文四年(1535年),后奈良天皇即位,大内义隆献上大量礼金,换得太宰大弐的官职,成为殿上人,从此开始接触朝廷公卿,并且迷上了京都的贵族文化。由于连年战乱和朝廷入不敷出,大批公卿流落地方,当时公卿受到非常优待的地方,共有三处,即大内氏的山口城、今川氏的骏府城和朝仓氏的一之谷城。而作为贵族文化最后分支的大内文化、今川文化和朝仓文化,也因此而繁荣兴旺。
  大内义隆先后娶了万里小路秀房之女贞子和小摫伊治之女、广桥兼秀之女,受这些贵族小姐的感染,生活日益奢糜腐化,国政都掌握在重臣相良武任的手中。然而其实大内家重臣的笔头(指首席)乃是陶氏,陶氏同时也是周防国的守护代,当主陶隆房英勇果敢,忠诚勤恳,声望日隆。因为相良武任的专权,隆房与之对立,屡谏大内义隆亲贤臣远小人而没有结果,痛悔之后,终于发了狠心。
  天文二十年(1551年),陶隆房在居城、周防的富田若山举兵,迅速攻入山口城,杀死相良武任,放逐了大内义隆。义隆行至深川大宁寺时更被迫自刃——巨山一样的大内家族,骤然间垮了下来,倾刻间烟销云散……这是战国时代,守护代下剋上的典型例证。
  陶隆房的叛反理论是“天の与へをとらざれば、還つてその科を受く”(出自我国古语:天予不取,反受其祸),他利用这种天道思想使自己的行为正当化。但是隆房并未彻底灭亡大内家族,他迎来丰后大名大友宗麟之弟晴英(大内义兴的外孙)继承大内氏,更名大内义长。陶隆房也拜领晴英的“晴”字,改名为陶晴贤。
  但是,陶晴贤仅仅能够制压防、长、丰、筑四国,安艺的豪强毛利氏,此时已把势力伸入石见和备后,以为大内义隆报仇为名,拒否陶氏的支配,石见的吉见正赖也反感陶晴贤的弑主行为,向毛利氏请求增援。此时,东中国的霸主尼子氏衰微,国人暴乱不断,没有后顾之忧的毛利氏当主元就趁机挥军西进,攻克佐东银山、草津、樱尾诸城,占领了号称神岛的严岛。
  大内义兴死前曾有遗言:“安艺的元就,要将其牢牢掌握为部下,否则不堪设想。”终于,义兴的谶言变成了现实。毛利氏、大内氏、陶氏……不,整个中国地区的命运,都走到了关键的转折点。这就是战国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严岛合战”!
  ●夺回月山富田城
  毛利氏本是安艺的国人领主,势力极其弱小,所以能够崛起成为中国地区的豪雄,全靠了有“濑户内第一智将”的毛利元就的奋战。毛利元就仿佛一株生长在夹缝里的小草,西有大内,东有尼子,但他终于顶破巨石茁壮成长,变成参天巨木。
  因此,在叙述毛利氏的历史之前,就必须要先谈谈尼子氏。大内氏虽然曾经兴盛一时,大有并吞天下之势,但东进的道路,却被一只猛虎遮断,那就是同样辉煌如初升旭日的出云尼子家族。
  尼子氏出于近江源氏佐佐木氏流,出云和隐岐的守护京极高秀三男高久,领得近江国犬上郡尼子乡,乃以乡名为苗字。京极氏是室町时代的大守护,近畿、中国数州都在它的统治之下。应仁之乱的时候,京极氏的家督乃是京极持清,人称“三朝元老,一大异人”,作为东军大将,他一战突入西军近江守护六角氏的居城观音寺城,声威响彻畿内。持清在江州鏖战,无法兼顾遥远的出云,于是派任尼子清贞为出云守护代。
  当时,出云国东面的伯耆、西面的石见,都在西军山名氏统治之下。响应山名氏的号召,出云国内国人领主叛乱不断。尼子清贞经过数年征战,用兵神出鬼没,先后击败百余名有力的国人领主,统一了出云东部的能义、意宇、岛根三郡,并夺得重要战略据点美保关,将居城移至月山富田。
  此时西方横田郡的统治者、原美保关代官三泽氏,亦为争夺出云的霸权而开始向东进军。文明二年(1470年),三泽氏煽动尼子氏领内爆发一揆,不但被清贞很快镇压,反而进取出云神西和伯耆境松二郡。同年,京极持清去世,由其年幼的孙子继承家督之位。京极氏对出云的统治进一步放松,尼子氏更获得了部分守护权限。不久,幕府正式发布命令,三泽、牛尾、佐世等诸云州国人领主,皆受尼子氏管辖——新的战国大名开始形成。
  美保关是与李氏朝鲜王国通商的重要贸易关卡,尼子清贞取得其代官资格,欲用此地积累财富来巩固自己的势力。时在近江的守护京极政高要求尼子氏每年上缴五万疋(合五百贯)的公用钱,这样一来,清贞辛辛苦苦从关税上获得的利益就要被全数剥夺。清贞嫡子又四郎自告奋勇上京,恳求主家将公用钱降至每年一万疋,遭到拒绝。又四郎回到出云后,一方面为任务未能完成而请罪,另一方面,根据他的所见所闻,禀报说京极氏势力衰退,已不足为惧。
  文明七年(1475年),尼子清贞仍然只准备了一万疋进献近江,京极政高屡屡催促满额上缴,清贞拒不理会。不久,京极氏内讧,政高丢了守护职,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文明十年(1478年)前后,尼子清贞退隐,不久后神秘地去世,由嫡子又四郎继承家督之位,那就是战国史上鼎鼎大名的尼子经久。当时经久才二十出头,出云国内各国人领主动向有异,尼子与主家京极氏又矛盾日益尖锐,各方面皆不看好他的前途。
  文明十四年(1482年),幕府以尼子经久“段钱不纳、公役无视”为名,下诏责罚。经久急忙搜罗隐岐、出云两国领内,上缴大笔公用钱——他开始感到,自己的霸权纯是父亲一人打出的,而并非自己本身的实力所致。文明十六年(1484年),幕府下达了经久追讨令。立刻,受清贞压制的各国人领主纷纷反叛,以三泽氏为盟主,三刀屋、朝山、盐冶、古志等西方诸氏举兵直逼尼子氏居城月山富田。尼子经久战败被追放,忍饥挨冻逃到山林深处,投靠母亲的娘家真木氏。一代战国英雄尼子经久,就在这种穷困窘迫的境况中,开始接受时代的孕育!
  京极氏新任盐冶扫部介为守护代,入主月山富田城。此时,京极氏和六角氏的江州争夺战愈演愈烈,已经陷入无法自拔的泥沼,战费开支巨大,盐冶扫部介被迫在出云国内课征重税,施行暴政,搞得天怒人怨。
  隐匿在深山中的尼子经久认为复国时机终于到来了,遂于文明十七年(1485年)十月冒雨拜访了同样隐居的旧臣山中勘兵卫,诚恳向对方述说了自己宏伟的志向和夺回居城的决心。勘兵卫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他帮助经久召集流散的旧臣,开始谋划复国之策。
  他们计划的关键,是要利用月山富田城下的被差别民集团——钵屋贺麻党,对月山富田城发动奇袭。所谓被差别民,俗称未解放民,是指大化改新以后仍旧保留奴籍而未被解放为自由人的贱民、秽多。月山富田城下的钵屋中,就居住着被差别民集团贺麻党,他们是以歌舞艺能为生的群体(好象有点类似于吉普赛人)。每年元旦,贺麻党都要进入月山富田城,表演千秋万岁舞——尼子经久决定好好利用这一惯例。
  另方面,作为很少与外界来往的独立集团,贺麻党同时还秘密进行武器生产和自我武装,他们本身的战斗力也不可忽视。经过谈判,贺麻党同意成为经久的臂助。
  文明十八年(1486年)元夜寅时上刻(三时左右),头戴乌帽子、身披甲胄、外罩素袄的钵屋贺麻党一行,高唱万岁、敲着太鼓,来到了月山富田城下。因为这是每年的惯例,城兵未加详细盘查就放他们进城了。贺麻党中隐藏的尼子经久及其部下一进城就四面放火,然后突然袭击前来救火的城守兵。月山富田城中大乱,盐冶扫部介自杀——就这样,仅仅被追放三年后,尼子经久重新成为月山富田城主,时年为二十九岁。
  ●阴阳一太守
  取得月山富田城的尼子经久,开始重新征服云州的战争。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障碍,就是威望素著并且实力强大的三泽氏。尼子经久击垮三泽氏的经过,也许经过后人的反复渲染和加工——因为,实在是太过精彩和戏剧化了。
  尼子氏复国的第一功臣山中勘兵卫因为顶撞尼子经久,被判死罪,狼狈逃往三泽氏的领地。经久大怒,将勘兵卫的妻子和老母下狱牢系。勘兵卫出仕三泽氏,前后两年,忠勤无匹;两年后,他向三泽氏家督为国哭诉经久的残暴,说:“请求借给我一支兵马,潜向月山富田,城内有我的故交,里应外合打开城门,就可以救出我的家人,也能给尼子氏以沉重打击。”三泽为国大为感动,将大半兵马交付给他。勘兵卫统兵来到富田近边待机,暗中通知尼子经久,经久立将一千兵马来迎,并于敌后安排埋伏,前后夹击,三泽军大败。不久以后,经久又进军包围了三泽氏本城,主力尽失的三泽为国被迫出城投降。
  三泽氏既已降伏,其它的国人领主,如三刀屋、赤穴等,都先后归降尼子经久。经久很快就重新平定了出云,并开始向外扩张。
  就在尼子氏势力逐步扩大的时候,其主家京极氏却已经走到了灭亡的边缘。京极家督政经与其弟高清争夺近江守护失败,逃到出云,于永正元年(1504年)去世。政经死前,把嫡孙吉童子丸托付给尼子经久和多贺经长。吉童子丸尚幼,经久很快就把出云守护的头衔握到了自己手里(一说到其孙晴久的时候,尼子氏才正式得到这一职衔)。
  当时西国最大的势力,乃是大内义兴。尼子经久在安艺诸豪强的帮助下,逐步扩展势力,欲与大内氏一较短长。永正九年(1512年),经久命令备后松永的古志为信牵制大内进军。五年后,趁着大内义兴入京的机会,他亲统大军,从备后山内方面南下;与此呼应,备中新见国经开始向美作进军,伯耆的尼子久幸(经久弟)进军牵制大内方各国人领主,安艺守护武田原繁从大内氏侧背展开扰乱行动,濑户内海由杉内氏击破大内水军。等到大内义兴匆忙赶回防、长,局势已经变得几乎不可收拾了。
  在此前的永世十年(1513年),尼子经久与嫡子政久一起进攻大原郡阿用城的樱井宗的。因为敌方城池坚固,经久决定采取长期包围的策略。政久恐怕将兵在外,士气疲惫,每夜在城下吹笛,此事被樱井宗的探知,事先准备好大弓,某夜引弓一发,正中政久咽喉。尼子政久当场毙命,年仅二十六岁——后来武田信玄夜听吹笛被铁砲所伤的传说,怀疑即此事的附会。
  大永元年(1521年),大内、尼子,双雄在石见展开大战,胜负的关键乃是石见国吉见、益田、福屋等有力的国人领主之向背。这些国人好象墙头草一样来回摇摆,经久此次决定干脆强攻,一举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尼子经久攻击都治骏河守的今井城;次年(1522年),又攻克福屋一族的乙明城。大内氏派遣的援军与尼子氏得胜之师在滨田决战,难分胜负,只得议和退兵。
  而此时在山阳道方面,大内氏名将陶隆房攻克安艺武田氏的镜山城,已故的武田原繁之后继武田光和再次臣服于大内氏。安艺豪族毛利元就在判断了双方实力后,决定背反大内氏,跟从尼子经久,复夺镜山。元就施计,说降了城将藏田房信的叔父,终于使尼子方大获全胜。经过此战,尼子经久看到了毛利元就智谋的可怕——虽然当时还预料不到,辉煌的尼子家族将会覆灭在此人手上……
  且说尼子经久,当时掌握着山阴、山阳两道十一国守护职,人称“阴阳一太守”。尼子的最盛期在他手上,衰亡的发端也由他开始。他曾将盐冶的三千贯领地分给三男兴久,兴久贪得无厌,更要求加增家老龟井秀纲的七百贯领地。秀纲听闻此事,在经久面前屡进谗言,尼子兴久惶恐之下,遂于天文元年(1532年)揭起叛旗。父子双方在佐陀城交战,兴久战败,重臣米原小平内、龟井利纲等均殁于阵。兴久逃依岳父、甲山城主山内直通,尼子经久派黑正甚兵卫追击,包围甲山,迫使兴久自杀。
  经此内乱,尼子氏势力衰退,安艺国的有力国人领主,熊谷、宍戸等先后被毛利氏怀柔,山内直通等因怨恨尼子经久杀子的行为,也联络了三吉、多贺山等家族降伏于毛利元就。天文五年(1536年),尼子军展开反击,一口气攻克备后、安艺、石见等各处叛反旧领。诸战中,经久嫡孙尼子诠久奋勇当先,甚至突入美作国,掳得大片土地。于是次年,经久将家督之位让于诠久,自己退居二线——此时经久八十岁,诠久二十四岁。
  尼子诠久(后改名晴久)乃是一位豪勇之将,即位初,他就从大内氏手里夺回石见银山城,随即击破播磨守护赤松政村,并将之放逐,又攻克别所就治的三木城,所向披糜。天文八年(1539年),尼子晴久计划讨伐重归大内的毛利氏。他不顾诸将反对,准备倾重兵杀向安艺吉田郡山城。叔祖尼子久幸急忙跑去和病榻上的经久商议,经久唤来晴久责问,但晴久用“臆病野洲(久幸任下野守)”一句就冷冷地顶了回去。
  ●郡山和富田的合战
  天文九年(1540年),“新宫党”尼子国久统率三千兵马,通过备后入侵安艺,但在犬饲平战役中遭到宍戸一族的顽强抵抗而败退。尼子晴久斥退国久,自为统帅,进攻安艺的毛利势。他命久幸、国久等一门众,召集云、石、耆、幡、作、备中诸国共三万大军,几乎倾巢而出,誓将毛利氏一举踏平。
  毛利氏当主元就得报,急忙收拢军队,有众八千,准备凭坚固守,同时派遣使者向大内氏求救。九月六日,尼子军杀入石州口,放火烧尽了城下町,随即包围毛利氏的主城吉田郡山。十二日在大田口方向展开激战,尼子方本城信浓守、高桥元纲战殁。二十三日,尼子晴久中了元就的反间计,放弃要害风越山,而将本阵转移到青山、三塚山一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陆直属单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