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周边社区北京居住人口口的调查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来自: Jackie Liang 日分享至 :
我最近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在这一方面我又不是很了解,有谁能够告诉我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分享至 :
下一篇:上一篇:其它类似问题相关帖子相关文章--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您现在的位置:>>
2014年顺义区常住人口变动情况简析
  为准确、及时地掌握北京市和各区县人口变动以及人口计划执行情况,自2011年起北京市开展年度人口抽样调查工作,现结合抽样数据推算结果,简要分析顺义区常住人口变动特点及趋势。
  一、常住人口总量上升,增速下降
  2014年末,顺义区常住人口为100.4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2.1万人,增速为2.1%,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但高于北京市总体增速0.4个百分点。其中常住外来人口38.9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1.6万人,增速为4.3%,比上年下降3.8个百分点,但高于北京市整体增速1.8个百分点。2014年末,常住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7%,高于北京市整体水平0.6个百分点。
  二、常住人口性别比下降,抚养比上升
  分性别看,2014年末顺义区常住人口中男性51.3万人,女性49.1万人,性别比为104.5,比2013年下降2.0。
  分年龄看,常住人口中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人数分别为11.0万人,81.5万人,7.9万人,所占比重分别为11.0%,81.2%,7.8%,同比增速分别为17.0%,0.2%,3.9%,增幅最大的为0-14岁常住人口。同时出生数据显示,2014年出生率为11.83&,比2013年上升1.85个千分点,这与育龄妇女生育旺盛期及&二胎&政策的影响密不可分。
  从抚养比看(抚养比是指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抚养比越大,表明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抚养人数就越多,即意味着劳动力的抚养负担就越严重),2014年末顺义区总抚养比为23.2%,比2013年提高2.3个百分点,即约4.3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个少儿或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压力上升。
  三、常住外来人口流动性不强
  从常住外来人口在京居住时间看,90.9%的常住外来人口在本地区居住时间超过一年。其中,居住1年至3年的比例最高,占52.1%,其次是居住5年及以上,占22.1%。外来人口的流动性不强,外来人口已成为常住人口中较稳定的部分。
  从常住外来人口离开户口登记地原因看,务工经商占比重最大,达到70.2%,第二位的为随迁家属,比例为13.2%。数据显示,外来人口的流动性主要是受到工作方面的影响。
  四、问题与建议
  2014年,顺义区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增量与增速均下降,但仍高于北京市整体水平。北京市四大功能区中,首都功能核心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增速较小,人口增量都相对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及城市发展新区。在城市发展新区中,顺义区常住人口增量及增速均处于第四位,仅高于昌平区。
  顺义区常住外来人口变动仍是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的管理外来人口已成为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因素。而外来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务工经商等就业因素。就业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反映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对住房、教育等各方面均产生较大需求。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以就业引导流动人口,缓解人口流入压力。具体来说,就是不断加强京津冀之间的合作,通过对周边小城镇和卫星城居住功能改善,增强基础服务设施和服务设施等配套设施,通过增加工作机会,加强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外来人口的重新布局,实现周边区域的发展和人口空间合理再分布,达到人口调控的最终目标。
【】&&【】&&【】广州社区微改造5场调研: “适老化”设计引规划师关注有人“奢侈”盼社区“智能化”有人只求“有水洗米”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黄恺“老广州·新社区——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规划设计方案”的竞赛活动刚刚结束5场调研,南都君跟随参赛者来到5个被列入竞赛设计的老旧社区现场,记录他们对社区微改造的观察和思考。参赛团队真是“脑洞大开”,调研过程中,他们对通过微改造改善社区养老和“适老化”、借助社区周边现有文化资源提升社区活力、让社区更加“智能化”、社区改造好之后要“高效续航”让小区维持良好运转等问题,都和当地居委、社区街坊展开了热烈讨论。这场由广州市城市更新局主办,南方都市报社、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参与承办的社区微改造规划设计竞赛,给予了公众从源头上参与和理解社区治理的广宽空间。其实,社区微改造和每一个市民都有关。愿你也常常思考,你所居住的社区要怎样微改造,生活才更加美好?去年以来,广州的社区微改造变得非常重要,今年更投入了近2亿元改造广州的87个老旧社区。而这场名为“老广州·新社区——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规划设计方案”的竞赛活动则为广州的老旧社区微改造提供了广阔的民意表达空间,活动由广州市城市更新局主办,南方都市报社、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参与承办。5个被纳入竞赛设计范围的社区分别是越秀的梅花路小区、海珠的仁和社区、荔湾的陈家祠社区、白云的交电新村小区以及黄埔的怡园小区。微改造一个老旧社区,到底是应该引入产业通过商业手法激活片区,还是应该改良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这其实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每个小区的特点不同,解决现有问题的“药方”自然各异。不过,在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受访参赛者都表达了一个相同理念——社区微改造一定要以人为本,改造不是面子工程,而应该解决当地居民的实际问题,无论是基础设施的问题,还是充分利用公共空间让社区更具有“人情味”的问题,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改造之后的社区应该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更加舒坦。对于生活在白云区交电新村小区3楼的街坊叶湛英来说,如果每天做饭的时候都有自来水“哗啦啦”地流出就已经很美好——这名街坊的日常,也许可以为参赛者的规划设计带来不少启发。陈家祠社区:“抱大腿”发展文商旅每一个社区的“底子”都不一样,可以纳入改造考虑的“元素包”自然也不同。一直呼吁要保护广州历史建筑的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朱秋利对于陈家祠社区应该怎么改的思考,颇具启发性。在这次规划竞赛中,朱秋利联合有设计资质的单位选择了两个社区参赛,其中之一便是陈家祠社区。朱秋利认为,陈家祠社区的改造不该“就事论事”只盯着那“一亩三分地”,应该把陈家祠这项国家级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岭南建筑名片纳入整体考虑,从“如何为陈家祠提供旅游产业服务”的角度出发,将附近区域做成“文商旅提升区”。朱秋利指出目前陈家祠博物馆附近的一系列旅游配套不足——停车难、陈家祠广场只有通道功能没有景观布置无法留住人、博物馆厕所配套差、缺乏商业服务。在朱秋利看来,陈家祠博物馆周边旅游环境的体验与国际旅游城市的差距不小,他认为,改造陈家祠社区应该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问题,围绕陈家祠博物馆的旅游元素做文章,比如重新做陈家祠广场的景观和植树让它更能留人,配套更好的厕所和小商业,重新修缮陈家祠后面的一些建筑,改造利用好部分工业厂房,让老城这个已有的重要旅游文化资源“活起来”,从而辐射附近的社区变得充满活力。而如果只是局限在社区居民的局部基建微改造,“对提升环境和整个社区的活力没太大作用”,朱秋利看到的不仅是附近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陈家祠博物馆的文商旅一旦全面提升,整个西关片区都将被牵引得更具活力,“从博物馆西门出来,走进社区、走到地下康王城、走到西关、第十甫和恩宁路”,他笑说,“守着陈家祠不搞“文化”就是巨大的浪费”。陈家祠社区简介:陈家祠社区位于荔湾区金花街,东起康王北路;南至中山七路;西至荔湾路;北至龙源新街,占地20万平方米,有1185户、4428人。陈家祠社区地处荔湾区商贸旅游购物中心地带,商业网点围绕辖区,商业氛围浓厚。辖内有大型的省市区级科研机团机关、闻名遐迩且悠久文化底蕴的陈家祠民间工艺博物馆,大型的群众文化体育基地陈家祠绿化广场、荔湾体育馆及人防避险工程—康王地下商业城等,是金花地区面积最大、人口较多、机团单位最密集的一个综合性社区。根据街道城管科的讲述,目前社区存在的困难主要包括:第一,三线整理涉及强弱电单位,弱电单位较多,统一整理难度较大。第二,改造社区街道巷子纵横交错,道路狭窄,改造比较难。街道目前暂定的改造内容包括: &第一,龙源新街、龙塘新街两个街道排水、排污管道疏通、整理。第二,龙源新街、龙塘新街路面维护。第三,龙源新街、龙塘新街三线整理。旧厂房的过道社区内的摊位社区狭小巷道上晒晾的衣物被子等梅花路小区:“智能化”跟上网购节奏对于一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居住人群极大比例都是老人的楼梯楼社区来说,有一个巨大的矛盾——老人行动相对不方便,需要更好的基础设施(比如电梯比楼梯好),而这类社区不仅基础设施普遍比较差,物业管理甚至无从谈起。先进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在这种类型的小区中尤为突出,梅花路小区便是一例。梅花路小区位于广州老城中心地段的越秀区杨箕村地铁站附近,是广东供电局和广东电网的职工宿舍,体量极小,占地只有1.35万平方米,住了大约256户居民约648人。广州规划院的在职规划师李丽敏以个人的名义报名参加了这个小区的微改造规划设计,因为这与她现在所居住的老社区有颇多相似之处,她关注的是如何改善这类老旧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问题。“我家隔壁的老人,每次看到他都是早上6点拿着鸟笼去公园,晚上五六点拿着鸟笼回来,现在的老人家最需要有朋友沟通,我希望通过设计,为他们提供一些公共空间帮助他们社交”,李丽敏说。事实上,关注社区养老问题的参赛者,李丽敏并非孤例,此前也有90后的参赛者对南都记者说,研究“把普通的社区进行适老化更新”是她参赛的重要动力。对于像梅花路这样居住了大量长者的老旧社区,除了安装电梯、疏通管道、规范“三线”这些基础改造步骤,如何与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进行“匹配”,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上周二现场调研时,在梅花路小区生活了20多年的陈女士对来者说,院子门卫室的小桌每天都放几十件快递,大多是生活必需品,大米、食油、连地瓜都是网购的,由于没有特殊保护,下雨天就不时有包裹被雨水淋湿,陈女士盼着院子里尽快安装一个智能快递收件箱,这样的话,下雨天就不用提心吊胆包裹是不是会被淋湿。梅花路小区简介:梅花路小区位于越秀区梅花村街道梅花路3-21号大院小区,东至梅花路,南至梅花路1号,西至梅东路28号,北至梅花路23号,小区占地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有256户、648人。梅花路3-21号大院分为两个独立小院,是80年代由广东供电局和广东电网为职工建起的楼梯楼,其中梅花路3-17号院有6栋7层楼,每层2-3户,15号楼住户自己加装了电梯。另外,梅花路19-21号之三大院有5栋9层一梯2户住户。都自资筹建了电梯。由于是单位房改房,房子逐年老旧,房子配套设施不完备,硬件设施老旧,目前实行居民自治,暂没有物业管理。公共面积不大,原有绿化设施较残旧。他们的住户多为退休老职工,职工文化程度高。大院居民住户主要改造设想:改造公共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特别想建设人居环境美好的文化环境。该项目列入2018年改造计划。梅花村街道办提供的改造情况简介显示,计划微改造的内容包括13项,具体是——1.楼道整饰(粉刷增设楼梯扶手及踏步)2.维修改造消防设施;3.维修改造排水管道;4.清梳、化粪池及排污卧管;5.&三线&整治6.外立面整饰7.维修围墙8.维修道路9.维修安装照明设施10.规范设置垃圾收运点11.绿化改造12.更新补建信报箱13.宣传栏改造,特别想建设人居环境美好的文化环境。居委会吴主任带大家考察并做解说,参赛者有的录音有的用笔记录负责这两个小区的工作人员和参赛者讲居民希望重整信报箱的事怡园小区:逐步构建“适老化”社区和城区中心地带的社区相比,白云的交电新村、黄埔的怡园小区位置相对偏僻,但随着城市化进程,这些昔日的郊区已逐步发展成综合大型社区,它们面临的共同难题是——体量不小,居住人口不少,基建配套却跟不上。在南都记者走访调研的5个社区中,黄埔怡园小区街道办的相关负责人功课做得最“仔细”——他们向来者提供了一份列出20项小区现有问题的详细清单:从水管漏水、化粪池不畅、到树木长得太高阻碍行人和停车安全、以及小区信号差、环保砖地面长青苔容易滑倒,社区生活各方面难题无所不包。这个住了1400多户、4500多人的老社区里面基础设施出现的各类问题,几乎是广州目前老旧社区问题的缩影。有现场调研的参赛者认为,考虑到这个小区老人不少,规划设计时会考虑增加无障碍设施。其他适老化的改造设计还包括开辟绿地、小亭子以及运动场所等,甚至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做一些微农业,在附近做“城市农场”,让老人除了打牌搓麻将带孙子之外,有更多其他的活动选择。朱秋利和他的合作团队也报名参加了老职工聚居的梅花路社区的微改造规划设计,在他看来,社区微改造过程中,“以人为本”很重要,梅花路社区虽小,但楼下的一些公共空间并未充分利用,“在楼下做一些凳子,种一些植物”,他说,见缝插针利用公共空间构建居民的交流场所很重要,“加装电梯这么难推进,但如果老街坊之间常常坐下来聊聊天增进感情,沟通其他事情也自然变得越来越容易”。怡园小区简介:怡园小区位于黄埔区黄埔街,东至中山医科大学黄埔院区,南至黄埔东路黄埔公园以北,北至下沙村,西至东城国际大厦,小区占地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约有1500户、4400人。怡园社区(怡园小区)位于黄埔东路以北,下沙村以南,黄埔公园对面,摩登百货广场旁边,位于黄埔区黄埔街中心城区,占地面积0.11平方公里,设计建设于80年代,社区内有42栋住宅楼,80个楼梯,驻有怡园幼儿园、广州市农商银行等单位,毗邻省一级学校怡园小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东城国际大厦、摩登百货。户籍1447户,常住人口约4514人。辖区内交通方便,临近地铁五号线大沙地站,BRT下沙站、是一个配套设施齐备的的综合性社区。街道办提供的一份介绍显示,怡园小区目前存在20项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具体包括——1,水表没有实施一户一表改造;2,树木过高过大,存在危险树种(如棕榈树);3,部分树木已经长至6层楼高,有碍小区行人和停车安全;4,小区停车位严重不足,经常引发纠纷;5,道路过窄,路面破损比较严重;6,三线未下地,小区各种电线乱拉现象严重;7,化粪池排水管压塌,大部分排水不够畅顺,居民投诉较多;8,部分住户私改厕所和厨房的排水管,污水通过雨水管排到雨水沟,同时雨水沟的排水口部分高于水沟,排水不畅,积水较多,滋生蚊虫,严重影响生活环境;9,部分楼栋/楼层的排污管、排水严重锈蚀老化,泄漏严重。10,小区楼栋多为黄泥水泥三合土建筑,楼梯间的三合土受潮脱落;梯间的电线管线走线、电表布置等也较杂乱;11,路灯、梯间阴暗、照明线路/插座老旧,经常故障,影响出行安全;12,楼顶缺乏维护、长草,导致排水不畅,积水易造成堵塞和顶层渗漏;13,围栏锈烂严重,出入门口过多,不利于安全管理;14,没有设立专门的垃圾房,垃圾分类和处理操作不方便。15,消防系统水枪和消防箱损坏严重,大部分的水枪和消防箱已经缺失较长年限,存在消防隐患。16,小区内手机通讯信号差、不稳定。17,没有楼梯直通楼顶天台,不便于楼顶天台的维护保养。18,亚运改造的设施开始损坏:雨棚已基本损坏殆尽、环保砖地面又长满青苔,雨天极易滑倒行人。19,部分楼栋的天然气管道仍未改造到室外,存在安全隐患。20,水管和开关锈蚀老化严重,存在漏水、水压不足等情况,住户自行安装增压设施普遍;小区内老化生锈的水管小区内杂乱的电线仁和社区:挖掘历史建筑潜力让社区“更年轻”这次纳入报名的5个老旧社区中,除了陈家祠社区,海珠的仁和社区也文化味很浓——这个布满清末民初建筑的老社区,足足有50多条街巷以“龙”命名,包括省、市、区文物以及历史建筑一共38处。社区总的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3000多户,纳入微改造考虑的主要是其中的1000多户居民聚集片区。除了报名越秀的梅花路社区,李丽敏还报名参加了海珠仁和社区的微改造设计,龙骧大街一带的独立别墅建筑群一直吸引着她思考:如何运用商业的手法挖掘这些老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何挖掘这些老建筑的韵味并和年轻人连接起来?如何通过提升环境增加居民的收入途径?南都记者跟随参赛团队调研现场时,一名龙凤街的工作人员说,对于这个社区的微改造,希望完成三个目标:第一是要“三线下地”,网线乱拉等现状不仅影响小区美观,而且安全隐患不少。第二是要整治路面,比如增加园林景观、完善道路设施。第三要对老旧房屋不合规范的门窗进行统一的规整。这名工作人员说,仁和社区此前曾经做过一份针对社区微改造的民意调查,有1053户居民受访,其中891户,即84.6%的居民同意。仁和社区简介:仁和社区位于海珠区龙凤街,东至宝岗大道,南至仁和直街,西至将军直街,北至龙骧大街,社区占地约8.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有3083户、9223人。该片区以“龙”命名的街巷50多条,是广州带“龙”地名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保留着大量清末民初老建筑,有著名英雄故里邓氏宗祠、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和积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1处、区级不可移动文物12处、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24处,共38处。社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资源,包括:邓世昌纪念馆。田心扬7号、9号。龙涎里2-1。龙襄大街3、6、11、15、16、19号等历史文化建筑。小区杂乱的三线参赛者在认真调研龙骧大街历史建筑的情况交电新村小区:居民最盼随时都能有水洗米对于白云区交电新村小区400多户居民来说,提升小区环境让它升值、或者让小区“智能化”跟上互联网时代的节奏,可能都过于“奢侈”,他们只盼着能尽快解决最基本的用水问题。记者上周调研时所见,交电新村的楼梯间光线非常暗,墙面和阶梯上堆满灰尘,墙上贴满小广告,大部分都与“疏通下水道”有关,居委会工作人员调侃“一下雨,就像个水塘”。小区内楼房外部也因排水问题导致长期污水浸泡,外墙发霉脱落。但最让居民头疼的是水压低导致中高层住户常常缺水的问题,在小区居住了46年的叶湛英说,有时候自己刚要做饭就没水了,生活实在太不方便,她盼着改造之后能够随时有水洗米做饭。交电新村小区占地6500多平方米、住着1300多人,随时缺水、下水道堵塞严重、楼顶渗水等问题已困扰居民多时,居民甚至自行修补楼梯。据了解,目前这个社区打算申报1500万元左右的城市更新专项资金进行整治。交电新村小区简介:交电新村小区位于白云区三元里街,西面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面和东面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北面临广园中路,小区占地面积6524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有450户、1363人。这个小区建于60年代,共8栋建筑,一半的建筑为预制件结构。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小区基础设施差,设备老化,消防设施缺乏,地下排水管道、化粪池等严重於塞,道路、楼梯破损,外墙粉饰层退化、起拱、破旧,三线乱拉,围墙开裂、破损、霉烂。小区主要居住人群为退休职工,居民改造意愿强烈,已于2017年6月申请调整纳入广州市2017年城市更新项目和资金计划(预备计划)。根据街道办提供的资料显示:其中房屋建筑本体共用部位改造项目包括:维修安装楼道照明、粉刷楼道(含墙面零星抹灰)、修复楼梯扶手、修复楼梯踏步、维修改造楼栋消防设施、清疏、维修化粪池及排污卧管、防盗网整治、外立面整饰等共8项;小区公共服务部分改造项目包括:维修小区围墙(含清水墙拆砌、混水墙拆砌抹灰、油漆更换围墙栏杆)、小区公共“三线”整治、维修改造小区室外消防设施、更换小区排水管网、疏通小区排水管网(含更换管网井盖)、维修更换小区供水管网、维修小区照明设施、安装小区照明设施、维修小区道路及楼间破损甬路、拆除小区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安装小区视频监控系统、提升小区绿化、更新补建信报箱等共13项。拟申报城市更新专项资金需1544.5万元。“各式各样”的窗户住户“DIY灯罩”采写:南都记者 张艳芬 钟丽婷实习生:戴雅婷 李美燕 杨雨蒙摄影记者: 陈志刚 实习生 陈海学我的图书馆
&&&&&&&&&&& &关于柴沟河湾村、刘老庄村、方家河村的
&&&&&&&&&&& 调研报告
&&&&& 中共甘泉县委书记& 任小林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立场和群众观点,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和实际行动。按照市委专题调研安排,我先后深入甘泉县桥镇乡柴沟河湾、刘老庄、方家河三个村,进行了实地调研,与村两委会班子、种养殖大户、群众代表座谈交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想法,认真思考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有效办法。&
一、调研基本情况
柴沟河湾、刘老庄、方家河三个村位于我县最边远的桥镇乡辖区内。柴沟河湾村有85户386人,党员21名;川台地460亩,退耕还林地2000余亩;养殖小区1个,育肥猪500余头,个体运输业22户;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65元。刘老庄村辖三个村民小组,共245户735人,常驻82户336人,其中60岁以上78人,留守妇女儿童12户,五保低保户18人;耕地面积850亩,退耕还林面积6280亩,温室蔬菜大棚48座;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方家河村辖安家沟和方家河两个村民小组,有109户512人,党员24人;人均耕地2.5亩,山地退耕还林人均4.5亩,主导产业为大棚无刺黄瓜,共建有温室蔬菜大棚42座,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元。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交流、个人访谈等方式,我共向柴沟河湾、刘老庄、方家河三个村征求到各方面意见建议五大类22条。一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乡镇财力紧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加上融资渠道不宽,致使农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例如,柴沟河湾村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由于资金缺乏,至今无法开工;刘老庄村旧棚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方家河村集体长期负债,致使一些工作仅停留在等钱做事的阶段。二是农民增收压力仍然很大。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89元,而柴沟河湾、刘老庄、方新村距离全县水平分别差3235元、2000元、3200元,差距较大;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到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三个村要在4年内赶超全县水平,显然难度更大。同时,农民收入不平衡也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突出问题。农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2012年,三个村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超过2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 元以下的占三个村总人口的21%; 元的占三个村总人口的37%; 元的占三个村总人口的38%;5000 元以上的仅占三个村总人口的4%。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农村地理条件所限,村庄布局没有规划,农民建房无序,大部分村的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成本高。特别是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非常突出,村容整治难度较大。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例如,刘老庄村生产生活用水紧缺,村民发展蔬菜产业受到阻碍。四是农民素质有待提高。由于长期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民专业技能,法律、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不足,农村中封建迷信、毁坏资源、早育超生、社会矛盾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还较普遍。有55% 的农户认为有必要继续接受现代科技、法律、技术技能培训。五是干部作风有待改善。群众反映部分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意识不够,作风懒散,服务能力、带动能力较差,存在办事不透明、不公开情况,干部和群众交流渠道不够畅通,不能很好地引导群众理性诉求。在一些走访活动中,干部的参与度不够,造成为民服务活动效果不够理想。
二、问题根源剖析
(一)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多,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快速提升农民收入。但当前我县农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水平低、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中服务不够,产出效益不高。农民在城镇就业的渠道窄、不稳定,多数农民仍然面临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学返贫的现实状况,融入城镇生产生活的能力还非常有限。
(二)农业农村改革步伐缓慢。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青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以及为让子女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而进入城镇生活,使得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问题开始显现,农业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农村土地流转进展缓慢,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三)乡村干部责任意识不强。评价党群干群关系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最多的是“一般”,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做的“一般”,充分反映了我县部分乡村干部服务群众意识、宗旨意识不强,对待群众态度冷漠,对待工作推拖死板,不能很好地定位“何为干部、干部何为”,部分乡村干部服务能力、带动能力较差,办事不透明、不公开情况时有发生,干部和群众交流渠道不够通畅,不能很好的引导群众的理性诉求。部分村干部存在得过且过,当“太平官”、“做太平事”的思想,缺乏艰苦奋斗、吃苦在基层一线的意识。反映出部分乡村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群众观念不强,工作飘浮,缺乏工作的责任心和恒心。
(四)城乡社会事业差距悬殊。城乡教育不均衡、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不健全及社会保障体系才初步建立等问题突出,农民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还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形势。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作相对滞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展缓慢、标准不高,还不具备承载和吸纳农村居民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向
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破解“三农”难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增收,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强化教育培训引导相结合。一是要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积极开展群众学习教育活动,扎实抓好对各类农业知识和农业产业政策的学习,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在群众中组织开展各类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典型现身说法、实地参观学习等形式,让群众亲耳听、亲眼看,调动农民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加强干部的理论学习。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送出去学与请进来教、远程教育引和人才实训基地练等办法,加强对干部的培训学习,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三是要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通过组织学习新《党章》、重温党的誓词、到全县党性教育基地学习等办法,进一步强化党性观念。在践行党的宗旨中加强党性修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精力投入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村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二)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拓展干群沟通渠道相结合。一是要体察实情民意。广大干部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真实了解村情民意,捕捉社会信息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和倾向性问题。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善于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通过说服解释、耐心疏导解决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要为群众办实事。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做好人畜饮水、道路建设、院落改造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用实实在在的利民惠民实事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三是要完善干群沟通机制。认真执行干部民情日记、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下访等制度,要通过民主恳谈会、记民情日记、驻村等多种形式联系群众,沟通思想,增进感情。要充分发挥农村“两代表一委员”在联系群众、听取和反应群众意见方面的作用,形成定期向他们通报情况和听取意见制度。要开辟专门渠道、增强政府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功能,使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更直接、更及时、更广泛。四是要创新帮扶机制。把开展包村下乡活动作为干部的一种习惯性、经常性活动,通过联系户的收入对比、发展成效、技能水平和精神风貌各方面进行群众问效评价,把群众反映好不好作为评价干部的最低要求。要畅通帮扶“能进能出”渠道,制定联系户动态管理机制,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和需要联系帮扶的群众纳入到包村下乡行动中来。要围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部门帮扶资金,统筹安排,打捆使用,凸显帮扶实效。
(三)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一是要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依托甘泉洛河川道丰富的土地和水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一带四区”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努力形成五区三基两线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依托已经和正在建设的国家级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泉工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骨干优势企业和优质生产要素在园区有效聚集。二是要统筹推进农村城镇化。不断提升县城的承载服务功能,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实施组团开发,全面提升县城接纳进城农民、吸纳外地人口的服务功能。加强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集中配套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院、超市、文体等服务设施。搞活城镇经营管理,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闲置资产处置变现、土地置换流转等措施,做好以地生金大文章,吸引社会资金、民间资本进入社会服务、公共管理等各个领域。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撤并偏远弱小的自然村、空心村,引导贫困村和偏远拐沟村群众集中向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进行搬迁。三是要统筹促进农民居民化。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和素质培训。利用现有的城乡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和投入机制,发挥好县城和重点镇的服务带动功能,从而降低或减少公用事业投入成本。扎实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扩面工作,健全城乡低保和五保户供养制度,构建多元化社会弱势群体救助体系。
关于闫家湾村、新庄科村、葡萄沟村的调研报告
甘泉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 苏醒仁
为了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探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按照安排,我深入桥镇乡闫家湾村、新庄科村、葡萄沟村进行了调研,结合日常工作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联系服务群众的具体表现
1、惠民政策落实到位。近年来,我县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全面贯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认真落实了中省市各项惠民政策,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鼓励农村居民进城的若干意见》、《甘泉县洛河峡谷贫困带扶贫移民搬迁安置方案》、《甘泉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区农村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暂行办法》、《甘泉县举家进城落户农村居民退出宅基地承包地实施办法》、《甘泉县农业产业建设扶持办法》、《关于建设双青豆和红小豆种植集散基地的通知》等优惠政策,建成了纪丰现代农业示范园等5个园区,桥镇生态养猪等9个养殖小区,推动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农民连年增收。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89元,同比增长16%。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政策的优惠,主动了解掌握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积极对接、全力配合实施治沟造地、中小河治理等项目,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2、干部作风持续转变。各级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变工作方式,主动服务群众,经常进村入户搞调研,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等惠农政策,帮助群众谋划产业发展,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以实干苦干的作风联系群众,赢得群众的信任。在我县开展的“百个部门单位包村、千名领导干部下乡”活动中,全县150个部门单位、1064名领导干部下乡包扶117个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所有单位科级以上领导、所有农村工作“三个全覆盖”,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617万元,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797人,乡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转作风、重实效、惠民生”活动中,党员干部服务联系群众,勤俭节约过“紧日子”,提高效能干事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3、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深入推进创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工作,坚持从最基层的村党支部抓起,选拔任用了一批农村优秀人才、致富能人担任村支书,推行“支部+合作组织”工作模式,拓展了“内涵式”党建工作,以党组织创先争优带动产业发展、群众致富。采取把农村中的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的方法,培养了一批能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的党员队伍,形成了支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的良好局面,党组织的战斗力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和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了群众生产生活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发现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需面对的一些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干部作风与新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依法行政本领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和新要求,过去靠行政命令的办法用不成,现在办法又不多;一些干部吃苦精神不强,不愿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乡镇工作的千方百计想回城,在县城工作的又不愿到基层去,造成基层干部严重不足。桥镇乡编制42人,现仅有24名干部。一些干部刚从学校走出来,与群众沟通联系少,还没有完全适应基层工作。
2、产业基础依然薄弱。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在村上从事生产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劳动力少,且文化程度不高、不懂技术、不懂管理,制约着产业发展。葡萄沟村有479人,外出289人,在村仅180人,因劳动力的问题发展大棚蔬菜、畜禽养殖产业失败,至今无主导产业,村民只能外出致富,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因发展养殖产业用地紧张,不能集中连片发展产业,产业规模小、链条短。闫家湾村群众发展舍饲养羊的积极性非常高,虽人均耕地1.3亩,但无产业用地,只能在院落小规模养羊,用地不足已成为全县发展养殖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产业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也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3、社会管理出现一些新情况。个别群众长期缠访、重访,并收集信访信息,联络、组织群众信访,长期在各级部门驻守信访,为政府和群众制造矛盾、制造信访,成为“职业信访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本纯朴的民风,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成为社会管理工作新的问题。
4、特殊人群保障工作仍需加强。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失独老人、因病返贫等新的社会群体随之产生,但相应的服务管理工作还没有及时跟进。孤寡老人、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救助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精神文化活动还不能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
三、建议及对策
1、把取得实效作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要取得实效,让党员干部受到教育、群众得到实惠。近年来,我们开展了“科学发展观”等教育实践活动,为群众办了一批实事好事,群众得到了实惠。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民办事的好做法仍要坚持和发扬,但绝不能一办了事,以办实事替代求实效,使干部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没有达到。要开好“民主生活会”,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党的制胜法宝,敢于批评别人的同时,多自我剖析、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互相监督,触及灵魂,达到我党提出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要求。开展廉政、纪律教育活动,让党员干部思想上有触动。坚持走群众路线,开展下乡包村、调研等活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得到锻炼提高。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考核,让群众评价干部、监督干部,促使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站在群众立场上谋发展、干事业,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引领社会新风尚。
2、要把发展产业作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党员干部是否走群众路线,是否务实,关键看产业是否发展,这也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一是要引导农民发展产业。通过典型现身讲法、实地参观等形式,转变农民发展观念,调动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培训教育,组织养殖专家、蔬菜专家、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培养一批新型农民。二是要争取资金和政策扶持。落实国家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农业资金、项目,实施好治沟造地等项目,加大对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投入力度。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根据实际和群众的意愿,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抓好主导产业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建成一批能示范带动产业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加强与市场对接,完善仓储、加工、销售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实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四是保证产业用地。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基础上,加快畜禽养殖用地手续申报和办理,加速土地流转,争取上级理解和支持,并适当放宽产业发展用地政策,多渠道解决用地紧张的矛盾。
3、把社会管理作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认真研究社会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一是要破解信访难题。党员干部要主动走访群众,变“上访”为“下访”,听取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把可能引起信访的时间清除在萌芽状态,确保不新增信访案件。抓好初信初访案件,消化、处理一批信访积案,使信访总量持续下降。加强与“职业信访人”沟通联系,做好教育转化工作,依法依纪综合整治“职业信访”不良风气,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全力做好特殊人群保障工作。完善特殊人群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民政、残联、妇联等部门工作职能,落实救助政策,积极开展捐助、结对帮扶等活动,使特殊人群生活有保障。研究探索特殊人群关爱形式,根据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不同群体,分类开展多种文体娱乐活动,满足特殊人群精神文化需求;分层提供优质的服务管理,让特殊人员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关于胡皮头村、下寺湾社区的调研报告
&&&&& 甘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丁志成
按照县委要求,我带领人大干部及包村单位负责人深入到胡皮头村和下寺湾社区,通过采取实地查看、个别访谈、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调研,就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听取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意见。
一 、基本情况
胡皮头村隶属下寺湾镇,辖四个村民小组,位于县城以北40公里处。洛河沿村而流,甘志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丰富,土地辽阔,在历史上享有“胡一千,香八百”(胡皮头一千亩、香林寺八百亩)之美誉。全村共有210户824人,其中,在村常住的有146户620人;共有党员43人,其中女党员5名。现有耕地面积4074亩,其中山地2472亩,已全部退耕,人均享有3亩;川台地1620亩,人均2.6亩。该村的主导产业以日光温室大棚种植为主,全村有标准日光温室大棚70棚,种植户30户,户均种植2.3棚,占总户数20%,且棚型均为三型棚;从事运输、商业、餐饮等第三产业共17户,占总户数12%;剩余68%的农户以种地、外出打工为主,无产业。
下寺湾社区组建于2005年,现有常住居民173户,278人,其中男159人,女119人,党员4名,有流动人口1147人。设书记一人,主任一人,委员两人,均为兼职,办公地点与镇政府融为一体(有三间办公室)。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胡皮头村存在的问题:
通过进村入户,实地了解,该村和全县一样,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在共性问题方面:一是集体经济较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上没有固定性的资金积累,收入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农村各项社会产业的发展。加之没有抓住前几年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党员活动室设施陈旧、村庄道路没有路灯、吃水困难,就医不便。二是土地流转难度大,导致产业难以发展。村民小组之间,土地难以调整,很难形成集约化经营,土地产出率、利用率不高,仅限于“老婆娃娃一俱牛,三十亩地热炕头”,各自为战。全村有条件种植日光温室大棚的土地,全部集中到第三、四村民小组,第一、二村民小组有强烈的种棚欲望,但由于土地无法调整,难以扩展。三是畜牧业发展与土地政策相抵触。目前的土地政策不允许在耕地中建设畜禽圈舍,且前几年我县在调整耕地面积时,把好多山坡、沟地划入其中,导致畜禽圈舍建设空间越来越小,无形地制约了畜牧产业的发展。四是支部班子后继乏人。胡皮头村在六七年之间换了三任支部书记,其根本原因是能人外出,加之在后备干部中培养不够,党员发展出现了断档,只有在矮子里面挑将军。虽然该村现任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较强,但现有的43名党员平均年龄52岁,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没有成熟的打算,点子不多、墨守成规,班子后继乏人。五是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有限。以胡皮头村为例,在146户常住户中,有固定产业的47户,占总户数32%,其余户大都外出打工,部分留守。而且目前留守的人群中,从事农业产业的人年龄均在50岁以上,劳动力有限。六是该村群众的所想所盼。一盼:政府的支持。百分之百的群众都有致富的欲望,但苦于能力有限,不会计划,选不准项目,都想得到政府的项目支持和有效的引导。二盼:村上能有卫生室。村民如有头疼脑热等简单的病症,希望在村内就能得到医治。三盼:解决目前自来水供应不足的问题。能否跨洛河引水,或从其他远距离引水,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四盼:解决拓宽道路和公路两旁实施点亮工程以及更新党员活动室桌椅等设备。
(二)下寺湾社区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下寺湾社区的管理体制,工作职责不明确,条块关系不顺畅,责、权、利不配套。社区工作人员对什么是社区,社区服务的功能、职责认识模糊,如何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入手提升管理,很少研究,更谈不到机制创新。
2,管理队伍有待于提高。一是没有编制,工作人员全是兼职。社区工作人员只有4人,即书记、主任和两个委员,且主任和两个委员全都是镇上干部身兼几职,社区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二是没有经费补贴,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就下寺湾社区而言,可以说形同虚设,没有经费保障,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遇到检查时镇政府临时挂牌兼用,不符合市政府(延政发〔2007〕23号)“一部三室三站一场所”的标准。
3,撤村改居进展缓慢。下寺湾镇在花豹岔村已经实行整村搬迁,按上级要求理应撤村改居,但并未实施。类似现象,花豹岔村只是全县的一个缩影,如县城红旗队、曲里,桥镇的榆树沟,道镇的三岔,这些村都是整村迁移,或者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已被征用,本应都是撤村改居,但我县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导致目前“村中有居、村居渗透、居居交叉”难以管理。
三 、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问题形成的积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方面与现实的不符,也有我们干部作风不实、作为不够所致,更重要的是村一级普遍缺少能人带领,镇村两级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群众观念不强,缺乏工作的责任心,得过且过,混日子拖天天思想严重。针对这些问题,谈些自己浅显的意见建议:
(一)坚持多措并举,提高镇村两级干部的综合能力。一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镇村两级干部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镇上的一般干部和村一级组织,要在提高素质的基础上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二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实行“双向培养”的力度,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在致富能手中培养一批支部书记,在党员中培养一批致富能手,从真正意义上解决村干部有想法、没能力,想干好、不会干的问题。三是解决和重点研究一些新的下乡包村机制、体制,把干部的提拔与包村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干部包村包好包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
(二)坚定信心,按照既定思路,加快发展产业园区建设。
县委提出“菜畜富民”的思路,是符合我县县情的,也得到了全县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但贵在坚持,必须持之以恒,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将全县村民委员会分类排队,用5至7年的时间对有条件的村一律要建成产业园区,真正达到实际意义上的“合作经营,风险共担,能人统领,年底分红”的实体。解决目前这种有产业,但单打一;有链条,但不统一的分散经营局面。二是加大培养职业农民,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积极争取国家土地流转试点县项目,并出台土地流转引导性文件,加速土地流转,用2—3年的时间将土地流转到少数人手中,兴办家庭农场,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生产,彻底改变目前这种条块分割,土地撂荒,产出率、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三)加大跑项目、争资金的力度,认真解决群众的所想所盼。就胡头皮村而言,群众的所想所盼,道路、点亮工程、村级卫生室、吃水困难等问题,应落实到人,分工负责。建议县扶贫办、卫生局、水务局等单位,积极争取项目,按照“三分清一承诺”等不同类型,在一到两年时间内,全部落实到位,逐一解决。
(四)要进一步理顺社区工作体制,解决有章理事的问题。首先要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理顺乡镇及各部门的行政管理与社区的居民自治关系,明确责任主体和职责范围,改变政社不分的体制,实行社区依法自治;其次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确需社区完成的行政工作和群团工作任务,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不要硬性摊派;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做到人员派到社区,工作重心移到社区,工作经费跟到社区。
关于和子坪村、台庄村、梁庄村的调研报告
甘泉县政协主席& 李满套
&按照省、市、县《关于认真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2013年5月22日我带领机关2名干部,利用两天的时间,分别深入石门乡和子坪、台庄和梁庄村,进村入户,详细了解了村上的产业发展、党员情况及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等情况。召开了村“三委会”班子成员、群众代表及包村单位参与的“找问题、寻根源、重解决”加快发展的座谈会,共征求到村民对发展产业、改善民生、干部作风、政府服务的意见建议13条,梳理归类为以下四个方面。
&&& &一、存在问题
1、认识上有差距。当前大部分农民群众由于受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所限,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在发展产业上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没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导致产业发展难。
2、集体经济薄弱。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无主导产业,致使年轻的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村里剩余的劳动力大都在45岁以上,目前外出务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65%以上。农民主要经济来源还是靠以前那种种几亩薄地、养几头猪几十只鸡的陈旧模式,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只能维持基本生计。产业发展滞后致使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民在发展产业初期缺乏前期投资费用,筹款、贷款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农村群众脱贫致富。
3、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薄弱,村上设施落后,主要是台庄村两委会没有一个良好的活动阵地,队部还是旧学校的几孔窑洞,很落后;大口井不能正常灌溉,影响大棚菜产业发展,需要维修;很多散养猪养殖户没有标准化圈舍。台庄、和子坪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基本上靠天吃饭,而且耕地大多为缓坡地无法机械化作业,也不具备平地条件,劳动强度又大,导致大棚蔬菜产业发展缓慢。没有土地作基础,承包土地规模养殖、开发无法正常运转。
4、干部服务意识较差。群众普遍反映村干部为民服务宗旨不够,作风懒散,带动能力较差,办事不果断,干部和群众交流渠道不够畅通,不能很好地引导群众发展产业。在一些走访活动中,群众的参与度不够,造成为民服务活动效果不够理想。
& & &二、几点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要教育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解决“等、要、靠”的依赖思想。要树立发展产业观念,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典型宣传、政策引导、法律法规学习等教育方式,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政府的决策当中,统一到共同的发展当中,形成整体合力。&& &
& & 2、保障改善民生。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民生就是老百姓最大的实际。通过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将协调资金对台庄村两委会队部、大口井进行维修;同时帮群众建标准化圈舍,继续发展一些农村土猪、散养鸡等产业;争取平整土地,增加人均口粮田耕种面积,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加强技术培训力度,培养一些精通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等技术能人,让每户至少有一个懂技术的明白人。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项目带动、党员服务等方式,为群众搭建创业致富平台,实实在在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 3、加强干部教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重点,通过组织系列培训,明确各领导干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观念。提升能力,解决好“干的了”的问题。加大村干部理论和工作技能培训力度,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带动等形式,提升组织群众开展工作、发展产业的能力。切实改进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使之进一步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将加强作风建设的正能量辐射到整个社会。&
& & 4、搞好调查研究。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沉下心、弯下腰、接地气,“进农家门、说农家话、吃农家饭、帮农家忙”,与群众进行面对面、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熟悉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和建议,将民情民意及时向上传达。力戒形式主义、面子工程而失信于民,多从基层的实际出发,摸清摸准基层情况,有针对性地出台举措,并狠抓落实。
关于榆树沟府君店桥镇三个村发展情况的
中共甘泉县委副书记& 刘宝平
近期,按照市县委组织部门的安排,我带领粮食局、人险公司、大地保险公司等部门单位,分别深入到榆树沟、桥镇、府君店三个村,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实地查看等形式,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现将三个村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个村基本情况
(一)桥镇村。桥镇村位于甘志路沿线,全村有4个自然村227户872人,有党员47名,有基本农田1100亩,退耕还林4848亩。主导产业以菜畜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有蔬菜大棚56座,有2000头规模养殖小区1个,有三产户23户。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763元。
(二)府君店村。府君店村地处洛河背川,有2个自然村145户597人(现有住户72户336人),有党员40名,有基本农田1823亩, 其中川台地947亩,有退耕还林2271亩。以地膜玉米为主要产业支柱,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81元
(三)榆树沟村。榆树沟村位于桥镇乡西北部,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54户243人,已搬迁到桥镇和刘老庄两个村21户,有党员11名,有基本农田3200亩,人均13.2亩。主导产业以近两年新建的山地果园和小杂粮为主,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75元。
二、存在问题
(一)党员群众教育培训不够。榆树沟村还没有党员活动场所,府君店村党员活动阵地急需维修,这两个村的党员群众普遍存在教育培训次数少,对党在农村的一些政策掌握的不够全面,思想保守,观念落后,一些惯性思维模式没有被打破,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
(二)产业基础薄弱。桥镇村蔬菜产业规模尚小;府君店村菜畜产业只有零星几户,主要靠种植地膜玉米;榆树沟村苹果产业刚刚起步。
(三)基础设施落后。榆树沟村农民居住条件较差,一方面需要加大移民搬迁力度,把农民搬出大山;另一方面需要解决山地苹果产业和孟家洼人饮的问题。府君店村川台地多,需要维修水渠解决灌溉问题。桥镇村处在乡政府驻地,面对社区人口的增多,迫切需要建一个农贸市场和文化广场,提高社区服务功能。
(四)包村部门干部和乡村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加强。包村部门驻村时间不够,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较少;乡镇干部引导群众发展产业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带头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的作用不明显。
三、发展思路
(一)抓调研,理清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认为三个村应分类施策:对桥镇村要利用乡政府所在地的优势,扩大蔬菜和第三产业规模,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农民来社区生产生活;对府君店村要依托中心社区,近抓高产玉米种植,远抓蔬菜和山地苹果产业;对榆树沟村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大移民搬迁力度,使农民走出大山来到社区居住,实现生产生活分离。
(二)抓项目,改善基础设施
项目是改善基础设施的可靠保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桥镇村被确定为全市重点社区之一。因此,必须在争项争资、扩大产业规模、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上下功夫。一是争取实施蔬菜产业园建设项目,扩大社区蔬菜产业规模。二是争取社区建设项目,实施好农贸市场和文化广场改造建设项目,彻底改善社区公共服务条件。三是争取移民搬迁和扶贫开发项目,使榆树沟村群众得以整村搬迁,彻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积极争取库坝加固和水渠维修项目,实现府君店村川台地全部能够灌溉。五是积极争取集雨窖建设项目,努力解决榆树沟村山地苹果产业和人畜饮水困难。
(三)抓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产业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一是要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在桥镇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园区,全力打造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在府君店村利用川台地多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可以大面积发展弓棚菜、露地菜,努力将该村打造成桥镇蔬菜园区的副射区。二是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在桥镇、府君店、榆树沟三个村利用山地多的优势,扩大山地苹果、核桃园种植面积,加大退耕还林工作力度,努力使林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后续产业。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抓住桥镇社区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饮食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四)抓培训,转变思想观念
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是转变思想观念的基础。一是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为党员群众教育提供保障。二是加强党在农村的政策教育,使农民都能够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三是加强党员和乡村干部培训,提高党员和乡村干部带头发展产业和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本领。五是组织农民到产业发展快的村参观学习,让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信心,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五)抓作风,推动农村工作落实
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只有在基层才能得到鲜活的体现。作为我们基层党组织,要抓住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对面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使教育活动取得实效。村干部要带头干、带领群众干,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县包村部门干部转变作风,加强驻村时间,多为群众办一些好事实事;乡镇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真正使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位。
关于枣林村、油粉村的调研报告
中共甘泉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王文兵
为了给即将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县委统一安排部署, 5月14日,我和包村部门深入调研安排点高哨中心社区枣林村和油粉村,围绕针对村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还存在哪些阻碍致富奔小康的突出问题,需要干部做什么?干部作风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群众办事难处体现在哪里,症结主要是什么三大主题,通过采取现场查看、个别访谈、座谈交流等形式,认真听取了两个村组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1、枣林村。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处,地理条件优越,辖1个自然村,54户274人总耕地面积400亩,山地1200亩(已退耕还林1200亩),川台地400亩,人均1.5亩。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全。有党员12人。参加新合疗222人,新农保128人。两项制度低收入84人,低保户8人。产业以农业为主,有蔬菜大棚18座。2011年人均纯收入为2920元。该村自然环境好,森林覆盖率高,适宜发展生态农业。党员群众致富积极性高,具有团结意识。制约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单一,没有形成规模,示范引领作用不强,没有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优势。
2、油粉村。位于县城西北8公里处,辖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0户597人。耕地面积3664亩,川台地864亩,人均1.4亩。山地2400亩,人均4亩。退耕还林2400亩,人均4亩。共有党员25人,低收入113户293人,低保户11户21人。参加养老保险人370人,参加合疗人数597人。该村自然环境适宜发展生态农业,森林覆盖率高。良好。制约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历史遗留矛盾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村干群关系较紧张,影响整体工作的推进;雷同,特色不明显,经济基础薄弱,再投资能力弱,缺乏发展后续资金,没有形成产业规模。
二、村民的建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枣林村。
(1)人畜饮水难。由于水源不稳定,前期投资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解决饮水难的问题,但效果不理想,往往到每年6、7月份,就出现断水现象,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发展和养殖业发展。
(2)需要硬化村子另一条道路。
(3)大棚年久失修,产能不高,经济效益不高,有意向种大棚的村民还比较多,盼望新建高效大棚以增加收入。
(4)给村民家安装太阳能,改善生活条件。
(5)社区和村民、原任社区干部和村民之间的部分经济纠纷。
2、油粉村。
(1)土地延包引发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矛盾突出,严重影响集体土地的正常流转。
(2)人畜饮水难,冬天断水,制约农业产业发展和养殖业发展。
(3)大棚数量少,且老化,经济效益差,没有寻求到新发展的后续产业。
三、对策建议
1、关于人畜饮水问题。
短期对策:村干部发动村民,在相关部门指导下,整合水源,优化现有自来水管道,以保证正常的人畜饮水。长远对策:雨岔水库管网到位后,社区协调解决,一劳永逸。
2、关于枣林村硬化村级道路的问题。
包村部门动检站已初步和相关部门达成共识,随后协调解决。
3、关于大棚效率不高的问题。
枣林村上台土地条件好,光照好,适宜建设大棚产业园区。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洛河水灌溉优势,通过建设大口井的形式,解决大棚园区灌溉问题,需要社区和相关部门论证实施。对于油粉村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好现有土地优势,摆正高速公路经过村子说法和土地状况现实问题,积极寻求后续新发展产业路子。
4、关于安装天阳能问题。
该项目已经准备实施,待村条件成熟后,由社区负责实施。
5、关于社区和村民、原任社区干部和村民之间的部分经济纠纷的问题。
由高哨中心社区纪委协调妥善解决。
6、关于油粉村土地延包引发的历史遗留问题。
由高哨中心社区负责,包村部门协助,成立工作组,进驻油粉村逐项逐件妥善解决。并把事件反映给公安局,由公安局督办派出所配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7、要不断改善干部的作风。通过调研,干部作风整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为民服务宗旨不够,作风建设懒散,服务能力、带动能力较差,办事不透明、不公开的情况,干部和群众交流渠道不够畅通,不能很好地引导群众理性诉求。在基层走访活动中,干部的参与度不够,造成为民服务活动效果不够理想。
8、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引导和教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重点,通过组织系列培训,明确各领导干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观念。为了谁就是要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依靠谁就是要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我是谁就是要把握自己的正确定位,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关于王角村、柳洛峪村、王家湾村调查报告
中共甘泉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 曹林虎
按照县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要求,5月中旬,我带领县政府办有关同志利用两天的时间,到我联系的桥镇乡王角村、柳洛峪村、王家湾村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我紧紧围绕“群众想什么、盼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这个主题,采取入户走访、和群众交心、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面对面地与群众沟通交流,初步了解了三个村的情况,并形成了调查报告。
一、三个村的基本情况
这次调研的桥镇乡王角村、柳洛峪村、王家湾村依次分布在甘志路两侧,土地条件优越,人口居住相对集中,村级阵地组织健全,有一定的产业基础。①王角村:该村辖前王角、后王角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8户277人,有川台地600亩,人均2.2亩,退耕还林面积1402.5亩;全村种植玉米410亩,有养猪户28户、设施养羊户10户,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7760元。②柳洛峪村:该村辖柳洛峪、山神庙坪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9户296人,有川台地316亩,人均1.07亩,退耕还林面积1319.3亩;有设施养羊户4户,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7518元。③王家湾村:该村属一个独立的自然村,总人口49户164人,有川台地160亩,人均0.98亩,退耕还林面积1100亩;全村种植地膜玉米126亩,有设施养羊户10户,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3800元。三个村的基础产业除种玉米、搞养殖外,大多富余劳动力自发外出从事打零工、照井场、运输等第三产业。国家普惠性政策覆盖到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退耕还林补偿、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二、农民想什么、盼什么
通过调查,群众一致认为: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各项惠民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包扶工作措施在基层落实到位,领导干部实干实帮,群众普遍认可。同时,群众也对致富增收、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经梳理归纳,群众期望我们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群众盼发展产业,致富增收。一是传统农业。近年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村上的山地、坡地大部分调整为退耕还林地块(大多为经济林,后8年每亩兑现补助90元);农民的土地主要集中在洛河沿岸的川台地,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小杂粮为辅,农机具在农村普遍应用,种地用人少、省时省力,但玉米亩产平均收入1000多元,收入不高。二是大棚产业。调查中我了解到,王角村、柳洛峪村、王家湾村以前都发展过大棚蔬菜,后因灌溉水污染问题(主要靠洛河水浇地),大棚产业一度失败放弃,目前群众对发展大棚产业热情不高。三是畜禽养殖。农民发展畜禽产业“赚起赔不起”的现实问题普遍存在。以王角村为例,该村曾是全县有名的养猪专业村,近年受猪肉价格市场不稳定的影响,村民对发展养猪产业信心不足,全村养猪圈舍空栏现象突出。相对而言,群众对发展设施养羊产业普遍看好、积极性也很高,三个村已发展养羊户24户,王家湾村已建成800余只规模的养殖场一座。农民盼增收,主要是希望县、乡两级和包扶单位能支持发展设施养羊产业,在圈舍审批、规模养殖、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扩大养殖规模,助推农民增收。
(二)群众盼改善条件,生活舒适。调查中我看到,近几年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包村扶贫等工作,村上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很大改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群众的精神面貌变化明显。但是,群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也十分强烈,对我们继续做好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到三个村上,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困难:①王角村:一是村里排洪渠破损严重,水拉地的问题突出,希望能筹措项目资金修复排洪渠,确保川地不流失;二是村民活动广场缺少活动设施,希望能配备一些健身活动器材。②柳洛峪村:一是山神庙坪村民小组3.5公里道路没有硬化,遇有雨天群众出行十分不便,希望能列入乡村道路项目给予解决;二是村队部比较陈旧,希望进行维修改造;三是村上部分耕地为石子地、无法耕种,希望进行治理。③王家湾村:一是4条村巷道没有硬化、路灯也没有安装,希望能给予解决;二是村广场建成后没有配备座椅坐凳,希望对广场设施进一步完善。同时,三个村还普遍反映饮用水污染、水质较差,希望解决群众吃水问题。
(三)群众盼管理有序,社会和谐。调查中,我也特别注意听取村上老支书、老队干、老党员对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闲谈中了解到,以前干工作是“上头政策一声喊到底”、“文不行就动武”;现在政府威严不足、政策对农民太宽松,干每件工作都要靠“脑力劳动”、做思想工作,造成基层工作很难推动,许多矛盾问题难以处理。老队干、老党员们也提出上级作决策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些,对我开展这次调查都收益很大。调查中也发现,作为最基层的村支部班子,在带领全村发展产业、群众致富增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村班子的配备强弱、正气与否、能力差异至关重要。群众希望村民富裕、希望人心齐,也希望村里和谐安定,过好每家每户的“小日子”。
三、我们应该干什么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就是要知道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把群众的期盼转化为我们的工作实践,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自觉树立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改进作风,密切同群众的联系。调查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农民最勤劳、最辛苦,也最为可敬,农民的要求不高,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就好。作为一名从农村生活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我将进一步改进作风,腾出更多的时间,坚持经常性地走进农村、贴近农民、和群众交朋友,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和群众打成一片,详细掌握他们的想法、意见和建议,积极发挥协调作用,联系有关部门和单位争取项目、争取资金,想方设法给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支持。同时,要注重向基层的老支书、老队干、老党员学习,丰富自身工作经验,想问题、办事情立足实情,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做更多切合实际、科学有效的决策,更好的指导今后工作、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二)加大帮扶力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发展舍饲养羊。根据农民舍饲养羊积极性高涨的实际,鼓励原有的养殖户稳步扩大养殖规模,引导有养殖意向的农户利用各自院落发展单户养殖;协调桥镇乡和包村单位,结合各村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大力宣讲市县发展标准化设施养羊的扶持奖励政策,在有条件的村组建设1000只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场,王角村可对原养殖场进行改造利用;协调国土、畜牧部门,用活土地政策,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养殖场建设,促进三个村的养殖业实现规模化发展。二是争取资金扶持。协调农业局、农综办、就业服务中心等单位,重点对符合条件的农户提供产业贷款、小额贷款,破解农民创业资金短缺难题。三是加强农民培训。协调农业、科技、畜牧、果业等单位,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户科技种养殖水平,培育一批有技能、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立足群众所需,切实改善基础条件。针对群众提出的出行、用水、休闲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要积极协调各有关单位实地勘察论证,力争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解决。如柳洛峪村3.5km道路硬化问题、土地整理问题,王角村的排洪渠维修问题,王家湾村的村道硬化问题以及群众提出饮用水等问题,要协调经发、交通、水务、国土等单位,争取列入省市农村道路、沟道土地治理、小型水利建设项目解决;如王角村、王家湾村提出的广场配备设施的问题,可协调文体部门在每年器材配备上适当向两村倾斜。争取用2-3年的时间,彻底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着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让群众过得更加舒心。
(四)规范行政执法,提高政府公信力。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则是增强政府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根本保障。为此,需要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乡镇实际,建全完善行政听证、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切实规范行政行为。一方面,要规范执法单位及工作人员的从政行为,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各项政策的出台既要符合当地实际,也要维护群众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群众违法行为的宣传教育和打击力度,做到执法有据、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净化社会不良风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政府权威。
关于张槐湾村、庄科塔村的调研报告
甘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政府副县长& 刘广荣
按照县委《关于认真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甘办发〔2013〕19号)要求,2013年5月21日,我深入张槐湾、庄科塔、白渠三个村,认真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目的是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需要干部做什么”。通过与县委组织部、机关工委、防汛办、邮政局等包村部门单位、乡政府主要领导及包片干部、村三委会成员、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共计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4大类160余条,涉及产业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移民搬迁4个方面。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子基本情况
张槐湾村位于石门乡政府以西5公里,辖五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15户835人,常住户215户535人,总耕地面积1670亩,人均2亩;历年来实施退耕还林2461亩,人均2.9亩。今年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大棚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被市上确定为市级示范园区,目前50个大棚已完成墙体建设;全村有山地苹果幼园331亩。2012年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新农保参保率达94%,农民人均收入为7020元。
白渠村位于石门乡政府以西8公里,辖三个自然村,共有农户110户436人,耕地面积1833亩,川台地625亩,人均基本农田1.4亩;退耕还林1275亩,人均2.5亩,所有山地已全部退耕还林。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新农保参保率达92%。农村低收入43户、123人,低保户8户、15人,农民人均收入为5534元。
庄科塔村位于石门乡政府以北13公里,辖三个自然村,共有农户71户301人,常住户21户78人,总耕地面积1200亩,人均3.9亩;历年来实施退耕还林1043亩,人均3.5亩,新一轮退耕还林勾图规划1130亩,目前已完成部分树苗栽植,因天气干旱,正在实施工程前期挖坑等工作。2012年参加农村医疗保险257人,参加新农保109人,农民人均纯收入6746元。
二、群众反映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张槐湾、白渠、庄科塔三个村子均以传统种植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农民收入较低。张槐湾村今年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大棚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但由于生产用水紧缺,严重制约了蔬菜大棚的发展;村庄道路不通畅影响了群众出行;村民缺少必要的活动广场,环境卫生较差。
2、产业结构单一。白渠村、庄科塔村都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等,结构单一,经济作物太少,没有特色产业。
3、劳动力流失严重。目前三个村的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种地的皆为妇女、老年人,农村劳动力流失、老龄化情况严重。其中庄科塔村常住户只有21户78人,白渠村常住人口仅为110余人,且年龄偏大,最小的也有50余岁。
4、采石场有安全隐患。三个村子除种植外,石场为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但目前石场生产秩序混乱,存在着极大地安全隐患,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规范采石秩序。
5、农村医保制度不完善。实行药品销售三统一后,由于机制体制的原因,乡卫生院存在医疗技术水平较低和药品不齐全的问题,甚至有的感冒药都买不到,看病买药要去县城,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既增加看病成本,也造成不便。
三、工作建议
党的十八大提出:群众美好的生活愿望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奋斗目标。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群众反映的主要问题,下一步工作中,石门乡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进一步转变作风,加大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群众的经济收入和幸福指数,使老百姓活的有尊严。
1、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张槐湾村修建过水桥的问题,建议乡政府加强与县交通局的衔接,通过争取项目实施,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关于园区生产用水不足的问题,由水务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可以先实施,不要影响园区建设和村民种菜。关于张槐湾村庄道路问题,由石门乡政府和县规划办、交通局衔接,先制定具体规划,再进行修建,石门乡要保障好建设环境。修建老年活动室、活动广场和村子环境卫生整治问题,由石门乡政府负责,边征求意见边进行整改。关于白渠村饮水困难问题,通过县政协和石门乡政府争取一事一议项目来解决。关于平整土地和打坝问题,由乡政府与县国土局和水务局协商,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待秋收后再实施。关于张槐湾村、白渠村石场采石问题,乡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规范采石秩序,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土地相对开阔的张槐湾村,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山地苹果产业。要切实加快蔬菜大棚建设进度,尽早完成张槐湾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钢架焊接、扣棚、定植工作,尽快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广应用大棚自动卷帘机、秸秆生物反应堆、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把蔬菜产业作为张槐湾村民增加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要根据群众意愿,继续扩大雄黄塔村民小组山地苹果产业规模,使山地苹果成了农民增收的亮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落实移民搬迁政策,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三个村子都存在着青壮年、技术型人才外出务工,留守妇女、老人为主要劳力的问题,对产业及生活条件较差的张台、封家塔、庄科塔村民小组,乡政府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群众搬迁到县城和重点镇居住生活。
4、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建议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乡村医生医治水平,完善乡镇卫生院药品种类,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确保农民病有所医,医有所保。
关于闫家沟村、下寺湾村的调研报告
&中共甘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滕云
&按照省、市、县《关于认真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2013年5月16日我带领县委办、宣传部的同志,分别深入下寺湾镇闫家沟村和下寺湾村召开了村“三委会”班子成员、群众代表、人大代表和部分群众及包村干部参与的“找问题、寻根源、重解决”加快发展的座谈会,座谈会中,群众畅所欲言,认真查找了近几年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县开展的“群众想什么、盼什么、需要干部干什么”调查问卷活动中查摆出的问题,按照“三分清一承诺”工作要求,认真进行了梳理归类,共征求到3类18条问题,在处理问题上明确了村、镇、县三级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解决问题机制。会后,查看了两村的移民搬迁项目,蔬菜、畜牧产业发展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听取了相关人员的汇报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实地查看,征求多方意见,形成了以下寺湾村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下寺湾、闫家沟两村紧密相连,村民、居民相互交叉居住。现有人口4200余人,其中外来居住人口3100余人,共有川台地1820亩,退耕还林面积3406亩。2011年下寺湾镇政府将两村上报审批为市级重点建设村,年争取项目资金3000万元以上,通过统一实施,形成了俩村合二为一的整体经济发展区域,成为下寺湾镇的经济商贸中心。在产业发展中,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占地600亩的高标准大棚种植市级现代农业园,今年,又新建150座高效棚,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在畜牧养殖上,有投资120万元的百头种猪养猪示范基地和投资340万元的千只舍饲养羊示范基地各一所,有效的带动了周边村庄的蔬菜、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中,两村共有初级小学2所,初级中学1所,卫生院,文化活动阵地、道路等设施健全,作用发挥较好,处处显示出了现代小城镇建设的蓬勃生机。2012年,下寺湾村,闫家沟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616元和12281元。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1、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以下寺湾村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能从当前,长远的发展利益出发,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从本地实际出发,本着节约用地,合利用地,加强环境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设计不同规模、不同功能、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建筑群体,以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功能。
2、突出重点,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抓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水、电、路、通讯、住宅等问题,做到了水流其畅、道路平坦、照明辉煌、住宅新颖、环境优美。二是抓好社会公用设施建设,学校、医院、商店、市场、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超前、布局合理。三是加强了基础设施的管护工作,教育广大群众提高城镇意识和文明意识,自觉维护公共设施,从城镇建设和人的素质两方面来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3、因地制宜,开拓小城镇建设新路子。
一是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建设相结合,实行连片发展,解决剩余劳动力。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中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小城镇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根据本地资源优势,狠抓招商,吸引外资建成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带,带动了经济发展。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结合“农家店”“便民店”等,培育新的商贸个体,经营企业,状大小城镇建设规模,拉动了经济增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上有差距。
&&& 在调研的过程中,闫家沟村存在的问题较多,下寺湾村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少。究其原因,闫家沟村群众在发展小城镇建设上的认识不足。没有长远发展的目光,群众“吃、拿、卡、要、等思想严重,依赖政府解决问题的观念较强,导致该村项目启动难,实施难。而下寺湾村群众思想观念较强,有长远的发展眼光,项目建设能较快的发实施。同等条件下,闫家沟村的项目实施比下寺湾村实施慢是群众缺乏大局观。
2.基层组织在处理农村普遍问题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村事务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因此,处理农村问题关键在于公平、公正、公开。闫家沟村群众普遍问题较多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村班子队伍思想认识不统一,在处理问题中设有全方位召开讨论和考虑总体大局影响,处理问题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利益,长期以往导致群众之间利益不平衡,矛盾突出,阻碍了小城镇建设进度。
3.小城镇建设资金缺乏,配套设施不健全。
小城镇建设中各级政府投资占主导地位,社会闲散资金吸引力不足,导致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或难以继续,影响小城镇建设的整体推进,主要是村庄内的拐巷道路建设不完善。
4.“脏、乱、差”现象得不到有效治理,影响小城镇的整体环境形象。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资金和有效地管理机构,导致小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弱,环卫工作后续乏力,“脏、乱、差”现象得不到根本治理,小城镇品味不高,缺乏集聚力和吸引力。
四、几点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以下寺湾村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实施,各类问题接涌而来,因此,为彻底处理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各类问题,有效地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现提出几点建议:
1、结合当前调研活动,重点解决突出问题。
根据调研活动征求到的意见和调查问卷中查摆出的问题,认真梳理归类,把群众提出的每项问题,按照“简单、一般、困难”分类划分,其中11条简单问题由村集体解决、4条一般问题由镇政府协同包村单位共同解决、3条困难问题由县镇制定解决方案待条件成熟后解决。
2、转变思想观念,坚定发展信心。
要教育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解决“等、要、靠”的依赖思想,要树立一种“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观念,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典型宣传、政策引导、法律法规学习等教育方式,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政府的决策当中,统一到共同的发展当中,形成整体合力。
3、提升能力,解决好“干的了”的问题。
加大村干部理论和工作技能培训力度,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带动等形式,提升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村干部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和落实工作的能力和素质,转变作风,既要雷历风行,又要深入细致,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4、重视特色产业培育,带动小城镇全面发展。
要把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作为小城镇建设的生命线,要始终把城镇化同工业化和农业化紧密结合,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结合以下寺湾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紧紧抓住采油厂企业的辐射带动和以蔬菜、畜牧为主的农业产业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方位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增长点。
5、强化管理,增强动力,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
一是搞好规划管理,强化精品意识,突出小城镇品味特色,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二是抓好城镇管理。加强对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用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规范自己的言行和生活习惯。三是加强小城镇环境面貌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长效机制,彻底解决脏、乱、差现象,改善城镇面貌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于井家峁村、洛家沟村、雨岔村的调研报告
中共甘泉县委常委、人武部部长& 白昀
按照县委提出的“关于认真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要求,我于5月20日深入甘泉县下寺湾镇井家峁村、洛家沟村和雨岔村进行调研,下面就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甘泉县下寺湾镇井家茆村和洛家沟村分别位于下寺湾镇北两公里处和下寺湾镇东南一公里处,而雨岔村在2008年因修建雨岔水库,整村集体搬迁,全体村民分别安置在下寺湾新农村、关家沟新农村和清泉沟3处。洛家沟村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总农户124户,252人,离开本村半年以上43户,123人,现住81户,129人,养猪2户,有大棚菜50棚,沼气户85户。井家茆村全村辖两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25户389人,党员22人,女党员5人。低保户2户,优抚对象2户。60岁以上人口44人,常住人口71人,女32人,男39人(平时居住40多人,多为老人和妇女,其余人员常年外出打工,只有在农忙、逢年过节时才回来)。耕地面积1330亩,实际种植面积725亩,主要种植豆类、谷子等传统农作物,退耕还林面积1412.05亩,粮食直补900亩。居住形式大多为土窑和石窑,自来水入户率100%,固定电话入户率50%,移动联通信号覆盖率100%。参加养老保险人员252人,合作医疗380人。雨岔村全村有129户450人,其中下寺湾24户73人,关家沟有50户184人,清泉沟7户20人,自谋安置48户173人,除清泉沟的村民有土地,下寺湾、关家沟的村民无耕地,群众多以打工为生,部分村民从事餐饮、百货等第三产业。包括玉米,外出、涉油打工和舍施养殖等
二、农民急需解决的困难问题
1、农民收入较低,需要拓宽增收渠道。虽然机械化耕作水平在提高,耕作方式在逐步转变,农民耕种的时间减少,但整体经济效益不理想,收入较低。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劳动力老龄化情况普遍。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需要发展养殖等副业,拓宽经济来源,增加农民收入。
2、农产品结构单一,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虽然各村耕地较多,但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以玉米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不高。种植粮食作物,人均年收入约1000元,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经济作物太少,棚室蔬菜较少,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有人口居住登记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