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对峙印度撤军原因怼利,中国军虽然打赢印度军,中国人不要害中国人,会反弹的你知道吗,处理不好自己国家都成难民国。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38696|回复: 41
活捉she谈军事装备
本帖最后由 空战1011 于
18:07 编辑
(为了方便阅览,打算把活捉兄在相关发言分类列出,先来个“装备”以后再添加别的主题,但愿自己不要太忙---)
& & 【活捉she】装备与体系。
& & 再说我们的军事体系,我对体系的一些粗浅认识在我自己的某个帖子里。(注:我发现有的朋友有唯装备论的倾向,这是不科学的。)& &&&单一武器系统与平台离开体系势必非健全和事倍功半。可以这么说,装备和作战平台都是为体系服务的。
& &&&什么是体系,不简单的作为装备的堆砌及跌加。它包含的信息很多。如训练,保障,后勤,人才储备,系统构筑,作战思想及理论的完善等等。它是一个国家整体国防的体制和综合考量的形态化表述。任何武器平台离开体系都是单一和脆弱的,只有把他们有效的整合到体系中,才能起到倍增器的效果。
& & 而体系又是为国家整体战略服务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战略决定什么样体系的建立。,从而再到发展什么样的力量投送平台和装备。比如说—歼-7,作为单一的装备是过时的,但经过系统的改进整合到体系中,恰恰就是那个战术层面中最合适的螺丝。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国的整体战略优势,这样的大国在全世界有几个?三个而已。向印度这样的伪大国没有自己整体独立的战略考量,没有作为依托的体制和工业基础,所以它看似质量不错的个体装备一旦进入实际战争状态,是会打折扣的。所以狭义的说,装备加人员远远不是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具化表述。
& & 现在我要说,这个体系的建立在2012年的节点并不是等待什么装备落听,呵呵,而是对现有装备,尤其是近几年新列装的装备做完全和榫和卯的消化与完善。其中包括战备水平,人员培养,建立保障机制,战术战法完善,体系运用,装备整合,还有部署必需的大规模的基建,如机场场站,港口与维修基地,战备公路,基站等等等等。 很多朋友会说抗美援朝,其实那时不是没有外交准备,包括珍宝岛和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及西沙之战,在外交准备上都不是仓促的。当时的国际政治的阵营化和角力机制其实为我们能够顺利的把握战争起到了不可限量的作用,当然,很多东西是不为人道的。我说过,抗美援朝时,总理和外交人员不止一次赴苏和东欧,就是这个原因,那后面有巨大的军援和协议支持,很多具体的文件至今俄罗斯都没有解密,可见一斑。可以说我们当时本身就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庞大体系中,而后面的例子就属于我们的外交智慧了,政治角力的结果,有一个美国为我们撑核保护伞的说法,无论是不是真实的,那里面包含的信息今天我们还是感同身受。
& & 唯一的特例就是对印之战,可以说,我们的战争意志和本身的决策绝对是正确的,但给我们的一些反思也是存在的。体系不完善后勤导致的后续动作不连贯,最后造成了一个打赢了战争却没赢得土地的尴尬局面;外交准备上没办法的缺失导致我们国际上孤立,从而返联合国被推迟了若干年;后续动作的无奈致使印度军国化。按我的说法,就是没打服!所以后遗症还是明显的。对于印度这个奇怪的国家,我后面还会有浅见,这里不多说了。
<p id="rate_299"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给力&经验 + 100 点
金钱 + 10 ¥
" class="mtn mbn">
「好文!打赏鼓励」
本帖最后由 空战1011 于
18:02 编辑
【活捉she】:舰载机与大船()的发言:今年的事会不少的,呵呵
支着脑袋认真等着吧。
可以小泄一下,15快首飞了,或者已经。。。。。
看老瓦的进度,推一下一批次战备值班轮换的情况,起码3个中队。
可能先期的是两个中队的33
不过此33非彼33,强悍了不少
我们关于平顶和毛子是有一揽子协议的。
大家都不知道,老瓦也不是那么没用,要不买来干什么?
呵呵,里面是有猫腻的。
小小的未来舰载航空兵作战力量最保守也是5个固定中队(2个33顺利的话换装15),2个特种保障中队。
联队建设看平台吧,一批下单的是两条,
海军里的老鹰们提出的理想方案是6,后续木边,还有2010年-13年一批2套止痛气功
不过面临批下来难度不小,怎么都有换J影响,而且如此就要触动搁置了一些时间的J队和战区重新划定的问题,台下面工作量不小啊。
不过对鱼的态度,无论激进还是保守都很维护,所以会有大家看不见的飞跃。
只能说舰体里有道道,呵呵
舰底玄机大了
只能证实的一点,乌克兰当年甩老毛子的私下动作不小,什么结构爆破?老瓦实际的强度破坏比我们想像的要小得多,不要尽信MD的消息,这是一种手段。
说霍尔木兹时有西方特工登船爆破,呵呵。无动力的航母,无电力无通风,人进到深处就是不想活了,迷路不说气流体征效应,进去百八十人就跟没影了一样。
在大连放了3年啊,才装通风设施。。。。
上不上弹弓的问题,这么说吧.我们现在装备发展的方向是信息化.所有新装备的试装条件有一个很大的前提条件就是这个考量.如果作为我国系统投送平台品牌的平顶,上面不能起飞信息化的子平台,那可能吗??呵呵
原来说过,有个平战结合的考虑,就是滑弹全上,两弹一滑,平时训练和低强度战备值勤甚至低劣度战时滑跃,高强度值班状态高烈度作战或高海情海况复杂的情况下主依靠弹射
当然,对于滑跃和 弹射在机体强度上构造特点指标上是有区别的,加强设计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载弹量和载油不同任务基数)但也不是完全不能统一.经过局部修量改进的老33未必就不能弹,新33那就更别说了,这是要求.
而老15,有叫11C的,呵呵,应该是不断成熟中的一款.前期肯定是11B底子和一部分新33的应用,以后脱胎的那个新东西(正式15),昨天和十五国风聊了一下,还能看出影子,不过已经改头换面了,不是盛传的重四落选方案演化版,计划很早.只能说个风传,一架模糊的主翼放大翼面大修型,双垂外倾的11B
心若在,希望就在
大庆之年,腊月党出现并壮大也是有的,呵呵。舰底玄机大了
只能证实的一点,乌克兰当年甩老毛子的私下动作不小,什么结构爆破?老瓦实际的强度破坏比我们想像的要小得多,不要尽信MD的消息,这是一种手段。
说霍尔木兹时有西方特工登船爆破,呵呵。无动力的航母,无电力无通风,人进到深处就是不想活了,迷路不说气流体征效应,进去百八十人就跟没影了一样。
在大连放了3年啊,才装通风设施。。。。
上不上弹弓的问题,这么说吧.我们现在装备发展的方向是信息化.所有新装备的试装条件有一个很大的前提条件就是这个考量.如果作为我国系统投送平台品牌的平顶,上面不能起飞信息化的子平台,那可能吗??呵呵
原来说过,有个平战结合的考虑,就是滑弹全上,两弹一滑,平时训练和低强度战备值勤甚至低劣度战时滑跃,高强度值班状态高烈度作战或高海情海况复杂的情况下主依靠弹射
当然,对于滑跃和 弹射在机体强度上构造特点指标上是有区别的,加强设计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载弹量和载油不同任务基数)但也不是完全不能统一.经过局部修量改进的老33未必就不能弹,新33那就更别说了,这是要求.
而老15,有叫11C的,呵呵,应该是不断成熟中的一款.前期肯定是11B底子和一部分新33的应用,以后脱胎的那个新东西(正式15),昨天和十五国风聊了一下,还能看出影子,不过已经改头换面了,不是盛传的重四落选方案演化版,计划很早.只能说个风传,一架模糊的主翼放大翼面大修型,双垂外倾的11B
心若在,希望就在大庆之年,腊月党出现并壮大也是有的,呵呵
没错,上次说的就是15快首飞了。
有朋友问我,15到底有鸭没鸭,呵呵,太抬举我了,我还没有掉脑袋的权利,一切只是对只言片语和模糊片段的推测.
那个东西据我个人的听闻有和没有的都有方案,但都是机翼改动(印象里大概类似于MD15,有点前缘的边条)垂尾改斜.现在飞的东西肯定是要继续改,改到什么样,作为参考吧.至于没鸭的是不是舰载最终方案,这个真不是我能力范围内可以一窥的,呵呵,但空军需要一定地形限制条件下的作战机型用在特定地区争夺夺空权....
11有个无尾翼的大三翼斜尾,导入隐身设计的终极大改,不知我们最终能否见到.,呵呵
而新93描述起来确实有点加上大边条设计隐改八爷的影子,传统的设计,二上有微调,所以有山寨虫子和八爷上舰的传闻,都不是无的放矢,都是涉密的人在某些场合漏出来的,呵呵.其实在无机可用的年代,老八甚至老七真有上舰的考虑.还有火箭助推版本呢,呵呵.不过事过境迁的时候SF又提过那就实在不说什么了,争气点吧.
(先上的因各种因素制约,基本上变化不大,11的主体,部分33的应用,减重加强筋的缩版,这个版本有叫11C的,也有可能给序列号-15,我叫老15
正式15就是模糊的主翼放大翼面大修型,极有可能双垂外倾的11B,(起码后期改型会上)对于鸭的问题,我和某大看法有分歧,但看事情的发展可能他胜面大,有鸭。我保留无鸭的个人意见,呵呵,至于601确有无水平尾翼V尾11的大改,是个终极方案,将来最终命运不详,和舰载没关系。
中四,和重四的某落选方案关系不大,而和新93也没有明确继承关系,但气动上边条的概率很高
舰载项目是先河项目,所以沿用原序列号11系列的可能性不大,就这个先期上舰的东西很有可能给起个新大号,18这个编号也是给某大改的,呵呵,看看会不会有运气出现。
HM的事,回答一下鲁西西兄
“呵呵,我更希望平头,步子大小不完全取决于设备的进度,还要看很多方面,比如应用水平和人员因素。更要有相当的经过验证的子平台,这个环节很重要,弹过几次和拥有一揽子体制还是有区别的,而大的平台首先讲求可靠和对即战力的保证,所以应该还是会有验证的个体,这个弹滑一体的整体操作会以一种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应该也是这种思考,我们手里有现成的验证体,完全有试验的基础。
现在方案上基本已经确定了,以前还留有的一些方案上的缓冲在实体建造的过程中随时间推移将弹性越来越小,某些子系统到了现在的地步说好听点也就是取决于争不争气了,别到时候出现没必要的对付,明明架着台子还只能滑。
东西出来还有个过程,到时一看恍然大悟,我和你一样,希望天随人愿,呵呵”
「好文!打赏鼓励」
本帖最后由 空战1011 于
19:40 编辑
的发言:导弹打航母 核鱼
近来看了一篇文章,是有关弹道导弹打航母的,立意很新,值得揣摩。
单说型号,莫衷一是,21D,21C现在又出了个21E的称谓,其实那些型号的数字和型编却没什么深入研究的地方,不过就是末端制导或钻地版本的加强型号,以前某神的科普,25和30的编号是存在的,估计特殊用途的27这个讲法现在还有没有?呵呵。
对于武器平台的性能手段和工程化的细节,包括技术的可行性,现在探讨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必要了,东西已经出来了,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完装一个旅,但不知需不需要一次高调的试射,达到上次落星的舆论效果。这也是武器成不成熟的一个很表象的验证指标,如果有可能的话,这次的阅兵拉出来,引申的意义可就不一般了,有个朋友说过,话在说与不说之间,效果是最点滴浸到的,呵呵。
别的可以不谈,关键是这个东西在实际作战中将会如何被使用,它的隶属关系是海军还是在二炮,决策认定的时候是怎么一个程序,是先警告性射击,还是多通道的直接火力覆盖还是在战法上分波次,对于实际训练号手时的一些必备编程到了一个什么程度,都值得通过八股玩味一下。
东西既然出来了,对于实战使用上是否会使对方对自己战略意图和决心方向判断出现偏差从而导致战争升级,需要仔细论证和必要沟通一下。据笔者分析,这种性质的武器还是处于非对称的手段巅峰作品之一,会改变未来战争的形式,属于战略级别,上面的态度看来主要是威慑,不立足于毁伤,喊话还是要的,真要击沉你,东西应该是不公开的,见到它时就已经是在实战中了。
94有X个型号,大家也不要叫屈,12响的不止只有12响那么简单,我想就老92和94,在后续平台的建设上还是有潜力的,长征不懈。
2010-8-15回答网友“弹道导弹对航母的威胁系有限的” 的疑问
有一个很早的观点
目标中心火力区
如上对于反舰弹道导弹的反证其实已经在某贴有过解释。
只说重点,
1,体系定位,如某巨阵超视距,YG-9和10及某海洋监视的多星定位体制都是子系统之一
2,目前某型蛋的末端精度已经达到&X0M,而且牵扯配属的弹药形式,具体制导方式网天反导贴里刀口谈到过
3,黑障传输问题同上
4,某贴提过L型弹道,还有钱学森弹道的实用变量,你可以这么认为,起码这种武器不仅是垂直攻顶.
「好文!打赏鼓励」
活捉:关于海军装备与维权
对于实质的动作,其实等待装备平台的落听的方向上还是值得思索的。
航母战斗群固然是海权的不二象征,但是对于我们实质性的投射,全通两栖的出现才是一个具体的征兆。在维系我们与大陆的长长链条上,在任意一个点上实施切割,以基点跳岛,遮蔽乃至指向拔除,这是一个区域内控制要做到的能力所属。
LPD或LSD是要伴随LHA LHD作战的,我们的编属如果要保证波次营级建制的水平,就最起码应该是一带三,所以071的各项改还要持续不断的继续下去,这是没问题的。当登陆向战役级别的旅师级靠近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种编成的灵活性似乎还在增加,一种部分军标的滚装及大吨位长持续的辅助力量会需求明显,而且通用界限相对存在,那么转过头来看一看,这种预告性的东西现在有没有?不是所有的目光都要盯在主战装备上的。
逐岛设定,作为依托,建立一定能效的防空识别圈,以陆制空,这点在大的钻井平台上也可以部分实现,关键是过渡与跳板乃至大型设备平台的潜能还是可以希冀的,这点长期的运作过程和意象到的扯皮将会彰显我们的国家意志和决心,某国在南海铺设某缆并贯通的野心和苗头不容乐观,现在看来铺了被断,断了还铺,比的就是耐心。
不过说一点,不要以为我们未来两栖突击力量的重心绝对是在南边,考虑上机动性还是第一位。东北面的水有时很深,那片海域下面乃至极北的区域蕴藏着很多东西。从地理方面考虑,东北的一些点,绝不容任何别的力量染指,所以我们有所针对的力量建设要精而高效,作为手段之一的两栖力量建设和其他兄弟力量一样相应的也会迎来属于自己的井喷期。。。
「好文!打赏鼓励」
活捉谈四代灰机
转移个,说一下通四
呵呵,601的中四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设计思路现在还是未知,对于必要的取舍肯定是会有的。如你所说,重四是有针对22的空优争夺思路,所以对于结构设计和材料运用的标准当然是有其标准设定的可控性,相应对于“4S”的设计标准也是有侧重的,对飞控,火控,(乃至飞火推一体的要求)航电都是有设计诉求的,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简化以达到在体系依托下制衡周边必然会出现的大量35的项目目的是可以预期的。
必定对于重四的采购数量及线化能力来说,用它来压制数量众多且部署方向不同的35确实捉襟见肘。需要有一款通用机型,当然,我并没有说对于侧卫的改进不是一种办法,对于后勤保障等等确实也是一条是看似的捷径,但仔细分析,其实对于设计及子环节的节点其实一点都没省,对于成熟技术的运用也是纸面上的推论,比如不需要对某改中推有具体时间上的应急要求等,说到底差不多是重新设计。
所以我们的想法不是相对的,中四项目肯定会有其原始的设计原型,即使611的大十还在,也是这个路子。我说的主要是通用性,如是否要兼顾舰载等,在无人时代彻底到来前,是否我们还要奢侈到要设计一种专用的四代舰载?通用只是一种项目方向性考虑。
我之所以说侧卫改是一份作业,就在它技术储备意义上的作业性。因为在601,对于以侧卫为原型的改进方案不是一个两个,呵呵。包括那个无平尾的大改和以前提过的修型后外倾垂尾的15选型。甚至隐改鸭嘴,除特殊内定的情况,最终能修成正果的几率可以说不大。对于重四计划,肯定的是,不会没有求其次的备选,所以这个备选方案也不会是23相对22的超前性的实现问题,而是项目指标合理选择的问题。折中的提法还有准四,侧卫改也是这个方向。我们知道那个被婉拒的北方方案,是留有操作空间的,为什么中四的时间表和重四有衔接性,有一个解释就是要把这个空间向上还是向下的问题落实清楚,从而筛选出那个最适合的基型。所以相比重四来说,时间上不是那么刻不容缓,呵呵,再从我们在研的那个推比15的更新版大推立项加速来看,形式并不是那么一成不变的,选择上还是会留有余地的,或许会有某改先上,但还是会有通用中四。”
「好文!打赏鼓励」
(网友:捉大解释一下红旗19和红旗26是否中国的nmd.. )
从这个做一下引申,简单的回忆一下,
这位朋友看来对末端EKV乃至KKV是知道一些的,作为装备序列号上,我不能证实什么,呵呵,因为目前对于很多东西的使用及部署是不明朗的,有些直属有些隶属二炮,而这个只能大概说是双基体制中的型别,东西区别上可以这么考虑,有空军使用的陆基和海军使用的海基,如果硬套老美,更接近于战区级别的反导,也就是TMD,至于技术层面,脉冲发动机以前说过了,在某款型号上有应用,而你口中的NMD应该是开拓的事。
当然,对于红旗来说,有些包涵在内,有些不包涵,和外界有些妄自菲薄的猜测相反,相对于ABMDT分支,更为高级的MKV我们也不拖沓
只能说,后红旗里的一些东西和成果的应用,有很多是充分考虑了战术体系运转的灵活性,有些考虑到未来对高超音速目标及跃层乘波目标的拦截,有些则是在贴近地表的区域做思考。从15到18,是一个摸索到吃透的过程,我们在路上,至于2字头的,在传说里,呵呵,目前不要触及。
延伸的东西,可能大家多少有所耳闻,就是一些实地的技术积累和储备,该在嘴边上比较知名的反击,及其后的先锋,这都是“大功”2院的作品,具体的现在也能说说,210所,工程代号640-1、640-2,内部试射时曾在民间有过察觉,到现在都是传说了,那个时代,我们老百姓都是很可爱的。
这个工程虽然没有全功,但它的积累对我们日后的很多项目的技术采集和借鉴,起到了“育种”的功效,比如14所早期就涉猎的姑且称uewrs的东西,就是640的子系统,7x1x,这好玩意贡献很大,有桃李的感觉,现在如果有河北宣化的朋友,可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呵呵。所以在具体技术层面上,还是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马虎,有量变基础催化的可能,没有半路就扶摇直上“印度式跨越”的神话,也许,那种思维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抓不住精髓,只能踏踏实实的来,呵呵。
「好文!打赏鼓励」
(水龙兽:先补一批吧,海军毕竟缺船缺的紧 发表于 &&)
这几年连贯下来,8-12艘吧,变量在通区
(新区是小改&&大区是目标& &通区会和新护项目合并也不一定吧)
目前看不会&&054会改下去
(活大能透漏一下新区的动力吗?是全燃?是国产的吗)
这批的动力应该变量不大,燃机就是哥特-QC280
(054还会增加吨位吗?速度能上去吗?)
改进还是奔着费效比出发
最实际的就是增加火力通道和实现共架
至于怎么伴随编队作战要看到时的情况
「好文!打赏鼓励」
活捉she:激光的一点小言论
对于激光武器化,除了核心的激光器,还必须有目标的探瞄,跟踪随动系统,再有就是能源供给和射束控制装置,这些才是激光实际武器化的难点。呵呵
如果从破坏阀值来看,当然激光的波长越短,能量越高,对目标的破坏力越大,波长激发能量小的杀伤力不足,但转换效率高,波长的事取决于所选用的工作物质(P3兄明白的,呵呵)范围涵盖0.1um的深紫外光到1000um的远红外光。
而激光对目标的毁伤无外乎热损伤,光化损伤和离子化损伤,从实际作战看,光化损伤在战场出现的几率不大,它只有在被光束连续照射&10s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意义不大。而具体达到的毁伤效果所需的能量密度,有实验数据支撑的损坏视网膜大概为0.05J/cm2,烧蚀硫化铅为5.4x10-3J/cm2,皮肤在15J/cm2,使光学透镜畸变融化或发生炸裂需要&300W/cm2的激光照射0.1S,如果要达到烧穿航空器或弹道导弹壳体的能量密度则至少需要J/cm2。
当然,除了激光的波长,强度,照射时间,对实际毁伤效果产生作用的还有目标本身的通频带及大气传播的距离,如果是在真空环境条件下,传播虽然不受阻碍,但依然会由于衍射作用部分发散,当然,如果反射镜加工的表面和形状相当理想,那么光束的发散角同光本身的波长成正比,与反射镜的直径成反比。
大家关心的激光在大气中衰减损失和发散的情况,其实是和激光器的工作方式及波长强度有关的,可以这么近似认为,具体达到目标的能量百分比是目标距离平方的倒数,情况大致如下:
1,所说的热晕效应(在照射通道中的空气吸收了辐射能变热并膨胀)会导致大气折射率变化,从而造成光束发散。
2,大气湍流的影响
3,空气分子和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微量物质会吸收能量,造成能量损失。
4,短波激光会受到水蒸气和烟雾吸收散射的影响。
5,当光束达到一定强度后,可能会导致等离子体产生,等离子体会吸收光束能量并影响其传播。
这是一些很表面的现象表述,个人能力所及,也只能如此了。
「好文!打赏鼓励」
活捉谈“脉冲”发动机
因笔者水平所限,在以前在贴子里提到过要做解释的脉冲震爆发动机一直没有对大家作出说明,在这里仅复前言,所以本文章不当科普看待。
首先谈主干,脉爆属于衍生群候,它只是超燃体制下的一种实施方案性模式,超燃之所以成为一个体制,那么它所涵盖的范畴就很可观了,我就能力范围内谈谈超燃脉爆的另一种相对原理上容易说明的超燃冲压模式,这样一来以此类推,大家可能对超燃体制能有个泛泛的认识。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种体制,其实和人类对速度及高度的追求有一定相对应性。要实现天地往返又要水平起降减少运行条件及成本的空间轨道可长时间不间断控制的飞行器,它就要对速度有个初步要求,它要求动力装置要实现的马赫跨度在0-25(地球轨道速度),而且从地面到低轨道都要能够有效的工作。现在常用的手段就是火箭发动机(MD组合冲压的曙光不算轨道飞行器)。我们知道火箭发动机自带燃料的同时还要自带氧化剂,这样一来比冲低,(比冲:每秒单位重量和流量的推进燃料所产生的推力,大概自己这么解释了)动力成本损失大,对于发射运行的诸多条件要求相对苛刻,而如吸气式发动机,像涡喷,涡扇和亚燃体制下的发动机可以直接从大气中吸取氧化剂完成氧化,比冲是火箭发动机的4-8倍,甚者十几倍,当然吸气式发动机作为天地往返飞行工具的动力系统更为得心应手,从经济,工作条件甚至可完成的有效过载的价值上潜力那是无以言表的,呵呵
但是,吸气式发动机的工作范围是有限的,一般来说,涡喷和涡扇的飞行速度在M 0-4,亚燃可以达到M 2-6,所以理论上要达到6以上接近25马赫的发动机作为主动力系统,就要选择更新的体制,关键就是超燃,这样与现有火箭及吸气式发动机加以一定的组合就可以完成多任务样式高效的整体推进系统。
超燃发动机是简称,全称就是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震爆依然属于工作体制之内。超燃冲压是适用于高超音速飞行的吸空发动机。如果说结构上的特点大白话就是没涡轮转子,不需要现有航空涡轮式发动机那套复杂的压气机,直接利用飞行中的速度冲压实现燃烧室内所需的压力,所以理论上超燃冲压机就三部分:进气道;燃烧室;尾喷。联系亚燃,顾名思义,超燃和亚燃的区别就是在超音速气流环境下组织燃烧,所以在高超音速的范畴内,超燃的比冲是所有发动机中最高的,燃烧难度也是最大的。
吸空发动机与任何热做工机一样,都要经过 一个由进气-压缩-加热-膨胀这么一个热力循环才能把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能转化为有用功,在涡喷和涡扇发动机中,压缩过程主要是压气机完成的,但随着飞行速度的提高,压气机前温度(涡前)也随着不断增加,例如在马赫数为4时,由于气流的滞止,压气机前温度为630℃上下,那出口温度就要超过1000℃,而涡轮耐热能力有限,所以涡喷和涡扇发动机适用的速度上限基本在M4左右。如果采用新材料可以使涡轮耐热能力有一定提高,但也不会超过M5.另一方面,在高超音速环境下,气流经过进气道减速,静压大为提高了。例如M3的来流通过进气道减速到M0.2,则静压可提高30倍,这样一来,压气机和涡轮基本上就没必要了,衍生出的东西就形成了亚燃体制,但是,冲压模式在静止或甚低速的情况下由于燃烧室内的压力太低无法工作,因此必须和其他发动机组合起来使用。随着飞行速度进一步的提高,如果再保持燃烧室内气流的速度为亚音速,那温度的增加将会达到结构部件难以承受的程度。比如在高度30000米时以12马赫的速度飞行,亚燃冲压机燃烧室内的静温将会达到4000℃以上,在这样的温度环境中,不仅结构冷却无法实现,而且燃料会分解,发动机将会产生不了推力进入无推力状态。但如果燃烧室内的气流保持超音速,根据有关的公式可以计算出,即使马赫数为24,燃烧室内气流速度为M9,温度则只有1450℃,超燃的概念雏形随之出现了,当超燃冲压机在61000米时以M25的速度飞行时,发动机进,出口的绝对速度相差为81米/秒,这-就是发动机产生推力的动量基础。
超燃冲压的技术难点
NASA曾经在较早的时候提出过一种超燃冲压的工程性方案,称为模块式方案。这个方案的特点就是发动机的整体由若干个矩形模块组成,每个模块俱可独立工作,整个发动机在结构设计上与飞机融为一体,前机身和后机身可起到进气道和尾喷的延展作用。矩形模块使可调部件的设计相对简化,燃料可从每个模块的侧壁和设在中间的支板喷出。
当然,超燃冲压发动机既要在范围很宽的飞行状态下工作,又要在超音速气流中组织有效的燃烧,其技术实施难度应该说是非常大的。这基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超音速燃烧;
气流速度越大,组织燃烧肯定是愈困难。当超音速发动机以25马赫的速度飞行时,其燃烧室内气流速度超过7500/秒。以燃烧室长度例定为1.5米计算,燃料必须在0.2毫秒内完成喷雾,混合和有效燃烧,这个难度可想而知,呵呵。而且别忘了,燃烧室内还存在着激波和附面层的相互干扰,使燃烧过程将会更为复杂。
进气道和尾喷的调节;
由于超燃冲压发动机要在很广的飞行条件下工作,因此进气道和尾喷管的几何形状需要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节,使发动机时刻处于一种最佳的工作状态。比如,进气道的最大和最小喉道面积变化可达到8,单单从几何结构上来调节是极其困难的。有一种研究成为“热堵塞”,大体原理就是向进气道的气流加热
这样可大大简化几何结构的调节,但如此一来对燃料的喷射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构冷却;
一般说(因为笔者自身知识有限,呵呵),超燃冲压发动机内工作后燃气的最高温度应该达到或超过3000℃.超过目前已知的所有结构材料的熔点,解决的办法是用作为燃料的液态氢进行一定复合循环模式的冷却,应该说理论上(实验室状态)是证明可行的。
建里精确的计算方法
我们知道,发动机在飞行试验以前需要在地面模拟进行试验。但目前原有全尺寸发动机试验设备只能模拟到马赫数3-4,类似的设备地面极限也就在马赫9-10之内。所以,必须研究出一套精确可行的计算方法建立数据模型,纳入计算机程序用来预估发动机在高超音速状态下的性能。
朋友们问我我国的超燃体制发动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是怎么样一种排位,呵呵,这个勉为其难。应该说欧洲和日本都有相应的研究。而更接近使用工程化的还是笔者以前说过的全体系三大国,似乎我们比毛子要好一些,快一个时间段,苏联解体对毛子整体工程发展的连贯性伤害还是不小的。但和美国比,在具体型号技术实施的可行性上有些许差距,一些研究的范围的广度,一些变量的深度,最终实施的工艺和门类手段,还有许多细节上还是有差距的。但比涡扇小多了,呵呵。
其实美苏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已经开始理论可行性研究,到了68年,美国就拿出了工程样机,就是后来下马的X-15。它上面要装机的超燃冲压发动机设计速度在M8,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致进行了地面模拟实验,并没有实机飞行,但地面试验的速度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我们在那个时候开始了某些技术跟踪。。。
而航天飞机的出现并效能化理论上帮了我们一定的忙,因为整个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航天飞机上面,而对超燃体制的研究虽然没有停止,但规模明显减小了,直到1986年提出了X-30计划8.9-13.3千牛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我们在进度和技术跨度上没有被拉大。
就这样吧,活捉作为爱好者,水平一直就是自身限制,能和大家交流本身已经非常欣慰了,至于小文中的错谬及纰漏,希望大家不吝指正,再次谢谢朋友们。呵呵
「好文!打赏鼓励」
本帖最后由 空战1011 于
19:56 编辑
活捉:601所的某物-----
1.时间安排紧,吃老本转点东西吧,龙大对不住啊,呵呵,不是首发,但是个人首次集中整理
当秘来的太匆忙了,呵呵。
这个事可以个人推测一下,601在某一模本上下了不少功夫,这个是确实的。
从一些渠道看到过的一些未经证实的资料上来看,方案很多,有些应该无限接近工程阶段,包括某兽的一些跟踪和测仿,但并不是说,某物会和某兽是山寨关系
有一种常规布局的方案,气动上的变化相对集中在翼型,垂尾和进气道上,要说相似度,与某兽相比不如说和近来毛子飞的某东西更接近一些。而另外有几种方案,其共同点是无平尾,区别仅为大三或双三。要说参照物,和老美那个FB-22的某种方案有些许像,这系列方案的实现性也是相对比较大的。至于其在型号上的表现,我们希望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看见,呵呵
老K今明年有的忙了,呵呵
坐实要放卫星扬眉吐气火一把,这个先河开的好,装备体系真正的大手笔到来了。
2.呵呵,只是一点个人看法,不要盲目扩大,从新的项目开始进入审批立项程序来看,我们长期热盼的某物发育已经货真价实的进入尾声了,想想看,10号公开露面后的那段时间,开始的实机静力系列测试,至若干实飞原型的下线冲刺,时间很合拍也很紧凑。就是前面他们提的那个不负责证实的16
新的项目要进入立项
那么之前“系统合研,让路力保”的重点项目应该相对很平稳了,不是吗?呵呵
3.如果601希望拿出一款海空军都能有购买意向的机型,首先要确保成熟可靠,但也要对30MKK和豹子有一些交代,否则的话,这单买卖私底下有没有附加因素就值得考虑了。虽然步子不一定要迈得太大,但必要的兼容升级总要拿来遮脸吧。
因为通四的研发,就过程和周期而言,还未可知,所以用一款准四作为过渡,作为部队的战斗力的有效补充及维持,应该是一种比较符合性价比的考虑,当然这款机型的技术标准视具体的作战需要而定,准四嘛,只是一种个人提法。据个人所知,601就没有什么完整意义上的四代,目前也没这个任务。
如果有具体型号纯属自己搞的,应该尚无名分。
这个东西时间一旦拖了,装备意义就逐年折扣了,如果有后来者当道逼迫,到最后形成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入役即面临落伍,多尴尬?呵呵
所以,宁可保守一点,也不会在几个节点上拖沓,总不能在研制周期上和重四相提并论吧,就是和601自己内部的重点型号横向平行一下,也不至太特殊。
「好文!打赏鼓励」
活捉续谈四代灰机
说过了,重四就一个,呵呵
搞两种四代重型机,一是装备体系上没这种考虑,保障上没意义。二是在动力系统尚不完善的现状下,可靠性没法保证,最后是装备节点和研制周期上会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所以,即使某型号确实立项,其具体的作战使用设想决定其研制的定位应该是一款带有部分四代特征的机型,而不是什么标准的四代,你说他三代半也好,向上使使劲准四也好,个人认为,也就是这么个情况。
至于,通四或很多人说的中四啊海四啊,据离立项还有日子呢,重四不落听,现阶段不会集中搞很多附加型号,如果各设计所有一些预研或处于高级发展阶段的型号,那也是单位的个人行为,和国家批准立项是两码事
& &通四一旦立项,是谁的还说不准,时过境迁,什么包票都没有意义,排除有综合评估的成本核算及具体实施办法,如果说为了保产能就降低设计标准,这样的事谁敢干?
所以,大量的技术积累总不是无的放矢的嘛。
对于大的装备计划从来都是以求稳作为前提,而且这样的计划从论证调研到具体实施,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就算海装及海军乃至到总装想步子大点,也有勒着的,呵呵
就是一款战轰,为了进度,可能要保守一些
至于保守到什么程度,不好说
时间上推算的很合理,呵呵
另外,是否需要一种低端的符合成本规律的完整四代,甚至达到一定程度通用性的四代,我想,答案是积极的,方案有的已经相对很成熟,如果军种合研实在能力上达不到,也不排除海空分别上的可能,从军迷的角度说,未尝不是一件快事。
「好文!打赏鼓励」
本帖最后由 春州无德 于
20:09 编辑
传说中的沙发?
(59.87 KB, 下载次数: 144)
20:09 上传
好久不见了,春州兄。&
「好文!打赏鼓励」
内容丰富哈,我转国观去。
辛苦了,兄弟。&
「好文!打赏鼓励」
活捉2010年9月初的发言:
看来有必要描述一下多用途战斗机和战轰的概念区分,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在没开始这个区分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个对面攻击的概念源,大家知道一个日渐没落的的机型--攻击/强击机,也知道目前各国已经相对停止了对专用攻击机的研发,这个机型已逐步为陆军航空兵的攻击直升机及空军的战斗/歼击轰炸机和多用途战斗机所取代,但攻击机的具体作战使用范畴究竟是什么,大概如下,近距支援,战场遮蔽,对地面点或集群目标的视距及有限视距外(宽泛或精确)攻击,我们了解了这些任务属性,有助于开始话题的讨论。
& & 那么区分战轰和多用途的概念源是什么?其实在对机型通用性强调的今天,依然是由其在具体作战使用中的设计侧重决定的,也就是说,对于区分型号设计的诉诸点,在型号设计的初始就反应在具体型号设计中了,这决定了型号的初始定位。战轰,也就是战斗/歼击轰炸机,它的侧重是战术轰炸机,在最初始的概念认定中很简单,是指有一定自卫能力可在一定条件下无需护航独自遂行作战任务的轰炸机,这是比较原始的解释,但告诉了我们战斗轰炸机的定位重点--轰炸,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战斗轰炸机执行的任务范围逐步发展成为除了一些攻击机所承担的任务外具备有限的空战能力,进行中远程战术轰炸及对面进行视距外远程精确打击的机型,但并不是说可挂载空战武器的战斗轰炸机就等同于多用途(多任务)战机,因为战轰的任务属性中侧重轰炸攻击,这种定位在具体的型号设计中有所体现,这个空战能力从设计属性上是兼有的,换句白话就是,作为轰炸机还可进行一定的空战。
而多用途战斗机在侧重上则有些相反,理想定位中是一种中和考虑,但实际设计的侧重还是很明显,比如目前绝大部分型号的多用途战斗机的基型都是取自空优战斗机,也就是说,除了特殊情况,相对的多用途战斗机在设计之初是偏重于空战能力的,(不绝对,比如狂风)是空优的底子而兼有别的,如对面攻击型电子战型侦察型教练机等等能力,与战斗轰炸机相比,多用途战斗机具有相对完整的空战能力,它的具体作战使用也相对灵活及多样,甚至有可能执行不同的任务只取决于在编队作战具体情况中采用不同的挂载模式就可以达到,对于与战轰的定位重合点也可以这么说,多用途战斗机的对面攻击能力从设计属性上说是兼有的,也换句白话,就是作为战斗机还可执行一定的对面攻击,呵呵综上,估计大家有一个想法,是不是多用途战斗机在设计和具体使用中就比战轰有优势,而概念上更先进?
这是一个常见的认知误区。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多用途战斗机的发展是开始于什么样的思索,应该说从某些实战角度出发,研发的初始是为了对实际作战行动中的平台使用进行一种有效的补充,补充是关键的发展源,我们看美军在具体使用中,AH-64等代替了A-10或A-6的部分角色,而战役突击力量的决定因素还是F-117这样的战轰和战略轰炸机部队执行的,只是压制成功空权在握后,相对的机型的架次才上提,这里说明一下,美军对于战轰及多用途的界定比较特殊,在美军中对于多用途战斗机是无具体析类的,比如15E和16的某些型号被认为战斗机或战斗轰炸机,但实际上应为多用途战斗机,这也是因为美军对于多用途战斗机无理念需要而决定的,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后面我们还会谈到。& &&&这说明了多用途战斗机的定位并不是全体系也就是战略空军的标配,实际上多用途战斗机的这种概念到后来基本上是作为外销的定位来采用的。是主要的研制国家对于中小国家或能力体系不完善空军的丰富任务类型及成本通用化的一种型号理念。像美国,他自己装备的大多数三代机及改进上其实已经在技术理念上超越了多用途战斗机的范畴,使任务属性更加中和,这是由其先进的技术力量和实现能力决定的,是个特例,从117退役后,美国看起来似乎没在发展战斗轰炸机,但前面的A-12,前阶段的FB-22甚或B-3的一些作战理念还是在说明,这种专用战机的思路,暨空优配合战轰战役突击的概念还是在延续,所以我们说体系健全的大国空军是要拥有具体的作战专用机型的,所谓的多用途战斗机是架构的合理补充。
& & 美国下一代战轰其实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战斗轰炸机了,他是装备通用化及军种通用化的集中体现,暨联合打击的概念体现,而对于空天一体战和网络中心战作战理念的伸延,以后作为空中打击重要一环的战轰将会逐步被远程无人打击平台所阶段取代,这是需要强大技术能力支撑的,对于集中力量也有能力发展自己的战略空军的我们要有自己实际的思索,我说过,看清本质,不放弃技术跟踪的同时也不能人云亦云。
& &回归战轰和多用途战斗机的概念区分,我们看,实际上,多用途战斗机在设计之初是多兼顾的,这样造成的实际情况是,多能而不专,作用分散导致设计难点相对繁复。
仅从对面(对海对地)攻击能力而言,战轰属于结构侧重设计,是专用机型,飞行包线及实际的作战任务剖面都是具体考虑的,而多用途战机的对面攻击能力除精确制导武器的广泛使用,在大体任务设定上不会超越攻击机的范畴太多,如在载弹量,长途奔袭及突防能力的对比上,最多只会堪用差强人意,决不可能与专用的战轰相提并论。
这里要谈到我们战略空军的建设和机型定位,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些看法。
我们需要什么呢?对于601某型号的研判,我个人看法一直是一种具有部分丝带特征的战轰,当然对于多用途机型,是不是存在这么个型号?
当然我不否认会有研制方案,但是个什么定位,如果是三代多用途,我想我们会很快,三年拿出BS基型改应该没问题,间或三代半或准四的多用途,我就觉得最终的出位几率不会太大,从时间到研制进度,只有未立项的标通四的发展严重不确定,才有这个型号的机会。
很多朋友对于我们的型号研发有点混乱,但把具体的型号定位及作战使用稍稍梳理一下,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的机型其实是不乱的,重四,准四战轰,和后面出现几率相当大的专隐轰,再有就是通四。具体使用,对周边而言,第一阶段,空优重四和战轰,突击压制,第二阶段,空优机加通四及三代多用途精确打击,作为海空不同任务属性,还有第三阶段或第四阶段,隐轰可视程度介入第三阶段甚或第二阶段,执行任务属性为抵空精确的重点打击,破交破基等战略攻击及远程饱和火力打击,这个可以因情况而定,但第一阶段是不能省的。
& & 最后就是谈通四了,呵呵,这个所谓的低端不是设计标准上的低端,应该说通四的设计诉诸点还要多于专用的空优机,这个低端主要还是指一些具体定位的取舍和整体成本的控制流程的综合评估值。
我之所以不看重准四的多用途,就是我相信会出现通四,这是所谓战略空军完整作战体系的最重要的补充,以前我说过,这个项目关系到我们整体机群的成色,对于原始的多用途设计概念,一定要努力伸延到通用战斗机的概念,暨尽所能的使作战能力中和,不同于以往的多用途,而是通用多任务战斗机,即使在军种通用这个技术实现上有相当的难度,我们也要努力达到单军种任务通用的标准,所谓真正做到一机多型,专主则兼,这将是超越多用途战斗机概念的一次提升。
「好文!打赏鼓励」
& && & 活捉2010年9月中旬的发言 1。(回答四代发动机问题)& && &&&大推进度一切如常,核心机在05年就点火台试了,目前是某原型机测试段,5到6年后实用装机不是遥不可及的。
全新高推一年前已立项。
<font color="#A的增推电调版乃至采用矢量的改进版本符合进度,两种改型(含高盐腐蚀环境使用的改型)已能实用。
具体核心机的中涵比和大涵比的改型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
&&2.& & (回答某在研飞机出口问题)
& & 基于某型中型机的准四改和重型准四多用途在忽略市场的情况下都将是过渡,生命力有限,顶多是应急产品或干脆考虑的就不是具体订单,属于各单位的个人行为。
针对目前情况的所谓准四多用途,其实基于三代改的比如10的DSI版已经够用了,进入装备体系是很乐观的。
<font color="#.(回答网友在研型号问题)& &
还没明白?呵呵
神兽都说的那么清楚了。
目前就没什么中四什么的,谁在那搞,属于他自己的个人行为,611想弄双发十也好,601想复活新93也好,都是他们自己的事,和军方没关系。想找个国际合作方也好,但肯定国内现阶段没订单或干脆没单子。军方目前除了重四和可能准备正名的战轰之外没别的项目,目前所谓的阶段过渡机就是现有型号和一些三代改,还有未来的通四还没立项,清楚了吧!呵呵
& & 呵呵,说上一句,有些情况,能飞起来的不一定就是军方的,只要你自己定位市场,想好后路,有剩余精力和能力,能玩得起,那就玩去。至于最终怎么说服采购方,看自己本事,反正是计划中没有的东西,能力放开,公关自主。
先到这,忙去了。&
「好文!打赏鼓励」
本帖最后由 空战1011 于
20:36 编辑
活捉的发言(<font color="#10-10)
1.(活大,还有个问题,你在网天说过,武汉的新艇可能是装了一种综合声纳系统,可否说详细一点,(前提当然是不泄密哟)。谢个了)综合水声探谈测,比如声基阵的方面的进步和加了主动发射单元的拖曳。
& &(网友:共型??)不只是侧舷基阵,而是验证和整合一整套水声探测系统,比如新主动球艏和为了在某些区域使用的带主动发射单元的拖曳线阵列,呵呵,而且对新系统强调了属性功能,比如探测跟踪,数据集中处理,分类识别,定位,作战指挥,导航,通信,侦查和水声对抗情况预警等,是一套相对完善的综合系统,美吧?呵呵。当然,新球艏可能多费点力气。
2.(水龙兽:北边的进度明显慢于重四,任何近期试飞的消息都可以视作伪作,另外在一个方案瓜熟蒂落之前将其定格为四代也是不客观的。)
& &&&北方的那个东西如果现在立项,按进度,首飞还要些许时间,就是现在确定工装下料,也要明年下旬才能着手原型机的组装,这是一般逻辑的看法。 如果能够按节点,保住主研技术指标,那么实际列装的时间表还真不好说,因为确实较成熟,动力方案就拥有起码两套近中期可行,如果能够完全保住主设指标,其能力起码可以有效制衡毛子初始列装批次的50,而且几乎可以肯定在数量和装备时间表上不会落后于海外版的50。
3.(活大,再请教一个问题,刚刚看到你说我们的大区一艘造价差不多100亿,乖乖!16亿美元!!!我们国家的制造成本本身就比较低,为什么会这么贵呢?是因为是首制舰,所以把研发成本也算进去了的吗?还是上面装了太多的好 ...)
& & 如果大量产批次控制在八十亿之内就不错,如果量小,按完全设计实际上要近百亿,但也不是不可接受的,大区近几年的装备数量不会向你所说的那样,量不多,大批次的是通区。
4.(不只是侧舷基阵,而是验证和整合一整套水声探测系统,比如新主动球艏和为了在某些区域使用的带主动发射单元的拖曳线阵列,呵呵,而且对新系统强调了属性功能,比如探测 ...)
& & 所以我说麻烦一些,呵呵,验证综管和实体或有不同的平台,这个东西已经有人在WX见过了,至于实装的目标艇是我们下一代的攻击核潜艇,另外091G也负担着很大一部分装备验证和试射的任务,比如某些新YJ,如18,个人感觉,有可能在本次航展上露面,当然仅仅是出于军迷的乐观想法,呵呵.
5.(活大,我们的新一代核潜不是说今年晚秋就要下水吗?这个东西才开始验证,怎么装上去呢?还有大曲我得到的消息是14年,但没详细问14年是下水还是开建或者成军?)
分系统早上平台了,呵呵.
6.(活大,如果如果是战轰的话,应该偏重对地,空战能够有效抑制50吗)
& & 这里本来不谈装备,因为777兄,我个人开了个不好的先例,呵呵。后面也有涉及这个的,集中回答一下。
& & 目前,601的那个方案一直以来都是以对面打击为主兼有空战能力的战轰,但经过一些微妙的变化后不排除在某个阶段演化成为双重任务或多任务模式,这个主要是市场接纳问题。
我说的压制,按既定标准讲,在编队的配合及某伴随的情况下,可依靠自身能力有效突破某些装备诸如50这样型号的防空体系,在无法避免进入空战后,抛落携载的战轰具备一定的自卫空战能力,暨达到有效的交换比,不至于有明显的战术下风。当然,这是对于两种都没投入装备的型号的一种仅存在于纸面的推演,是设计参照,真实空战是另一码事。
对于隐身对隐身,我们的空优机型在排除预警和控制支持时,具体空战模式有一方面强调的是战术他机共享及无源探测手段,对于综合红外光电手段,我们和毛子在后期走的不是一条路,仅从601内部型号的演化推论,T-50在纯粹空战的情况下,不具备所谓的平台优势,也可以说,结果是无机的,在一些技术的实现上,各有所长罢了,而50针对我们的空优机型,排除技术外因素,基本无优势可言。
7.(活大,你说的YJ18是个什么东东?只记得以前在哪里看到过,YJ-18是近4M,航程390左右,有这么厉害吗?活大能不能漏点?如果真是这种性能,比毛子的布拉莫斯2咋样?)
& & 实话实说,对于一定的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实战使用,还存有一定的质疑空间,主要在于寻的的部分,所以美国乃至我们,起码在目前并没有大规模装备的需要.
8.(在活大解释前先抛砖引玉:潜射垂发,射程最远达到过400+,至于4M可能是末段,巡航速度应该没那么快吧。坐等活大解毒.)包线放一边,布拉莫斯射程取值290是为了出口,而我们自用没这劳什子说法,18目前最成熟的还是空射的,大概在400+没错,呵呵
9.[活大说在091G上试验过,如果是垂发,那不是要在091 围壳前面或后面开口,091G的改动有这么大吗?093貌似没装备,艇身上没看见垂发开口,(难道还可以是鱼雷管发射)那应该在095上有了吧?活大,095上能装几枚垂发? ..]
& &你怎么知道没改?呵呵,而且阶段不一,很多阶段是湖试,
& &如你所说,095会上垂发,可数量不会太多,个人认为,8单元左右.
10.(活大,问一个科普问题,潜艇如果用电机推进,是不是就不用减速机,变速箱之类的,直接用电流的大小,来控制电机的转速,也就控制潜艇的航速????如果是这样,那潜艇的水下噪音大概能降低多少???)
水下交直流的问题,比较严谨一点说,依然属于混合推进,目前情况还需要原动机
所以还不能那么彻底;你说的那个,最好的办法是磁流体,呵呵.
11.(大呀,刚看了你昨天在网天的帖子,空天,次轨。高超,这几种好像每个都知道一些,但好像又搞成了一锅糨糊,活大能不能简单梳理一下它们的性能和各自执行的任务有什么不同????? )
& & 不是绝对的,空天属于轨道机范畴,可以待机,次轨需要不间断动力,而高超是在大气层范围使用的。
「好文!打赏鼓励」
本帖最后由 空战1011 于
20:43 编辑
& &活捉she有关“材料”及“电子工艺”的发言 2010-12& &轻质高强钛合金可用作结构材料,目前我们研究的重点就是客服金属化合物室温脆性和高温强度偏低等弱点,解决它嘛,主要途径就是采用合金化复合化手段进行塑化和强化,低密度的铝化三钛和铝化钛是比较热点的,像发动机某些高温部件和高超飞行器的高温壳体壁板,都会应用。
& & 而钛基或铝钛化合物基的复合材料也是研究的重点,铝钛基的已经成熟,而相对比较成熟的钛基复合材料耐温可达870度,而碳化硅纤维增强铝化钛基或铝化三钛基复合材料可在816-982度范围内使用。
& & 当然,对于大推力发动机,粉末合金啊,单晶定向凝固高温合金什么的,材料只是一方面。像先进的铸造工艺,多余度数字式电控,风扇采用掠气气动设计,压气机和涡轮采用整体叶盘和整体叶环结构,密封采用刷式封严或浮动气漠封严,燃烧室采用浮壁式或层板火焰筒壁结构。叶片机采用三维CFD气动设计,矢量 喷管等等等等,都是需要实现的,呵呵。
& & 原来谈过“巨球”和合成孔径声呐,今天从另一个角度谈谈我们对于声纳的一些具体思路,就是材料,呵呵。
& & 像声传感器的关键材料就是换能器材料。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换能器材料有压电聚合物材料,复合压电材料还有光纤材料等等
其中压电聚合物偏二氟乙烯材料已经是用于某种声纳阵列里面了。而研究发展中的新型高能量密度的换能材料就是电致伸缩铅锰铌酸盐磁致伸缩材料等等的,这些东西将用于研制高功率的有源声传感器。
& &&&谈微电子,肯定要说集成电路,无外乎数字式,模拟的,还有微波的,而军用超高速集成电路,这东西又要涉及材料了,半导体材料,一般来说用的多的硅,还有现在成熟的砷化镓基片,和民用的比,特殊线路设计,多种工艺在线处理,耐高温,耐潮湿,抗辐射,抗冲击还要抗震,基本对封装技术的要求是极为苛刻的,呵呵。
& &咱们慢慢说,我要理一下思路。先说设计,大体5个步骤系统设计,逻辑设计,可测性分析,测试码生成,版图设计
而这个多种工艺就是细微加工技术嘛,流程里有工艺流片吧,其实就这个步骤就包涵100多个技术环节。 有记忆的谈谈,非专业,不精,别见怪。& & 说说工艺流片的传统工艺,呵呵、1,多层布线技术,其中包括多晶硅刻蚀,接触孔刻蚀,金属刻蚀,接触孔和引线孔阻挡层,导体金属多层互连电介质等等;2,硅互连技术多层布线的刻蚀和沉积技术正用于开发0.18微米的互连,像低能量刻蚀技术已经发展到0.1微米以下了;3,薄膜生长技术包括热生长和化学汽相沉积,就是CVD的薄膜制造技术,而CAD得主要优点在于有很好的对高纵横比窄缝的覆盖性,容易沉积液态有机物及金属有机物;4,掺杂技术就是根据器件结构和功能需要,采用相扩散或离子注入等等的方法,在衬底材料中掺入所需的杂质,这么做是为了形成各种不同性能和结构的器件;5,光刻技术,是减小器件特征尺寸的关键技术,例如采用X射线光源,可得到0.13微米的特征尺寸,采用紫外线光源,可得到0.07微米的特征尺寸,至于这个和上面的数据也是过去时了,现在的东西说不清,呵呵 。&&
& &&&重点说一下封装技术吧,呵呵,大家知道T/R组件吧,相控阵上的,我们目前2000以上没问题,听说有翻番的意图和决心,而封装技术是一脉相承的,这里应争锋兄要求谈我们军标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和专用集成电路ASIC。
这种技术就是把它们封装成多种多样的便于拾取,筛选,测试和应用,然后再组装到基板上使用的形式。
具体的封装技术,我一说您一听,FC倒装焊技术,CSP规模芯片封装,MCM多芯片组件封装互连,这都是目前应用的比较先进的封装技术,后一种大家留意,以后看到的几率高,呵呵。& & (T/R好像不一定越多越好吧?)老兄提醒的很对,不是越多越好,但说明一定的问题,像另一方面,大规模集成方式制作的高密度二维红外CCD,如把信息处理电路和探测器做在同一个衬底的单片式红外CCD,元的数量就有用了,前面说过碲镉汞阵列能做到,而也基本实现了 。
& & 谈到微电子技术,前面问晶圆的那位朋友,肯定了解有个穆尔定律,就是每过18-24个月,芯片集成度提高一倍,特征尺寸缩小一半,而制造成本也将增加一倍,当然穆尔定律也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首先是商业极限,其次是物理极限,我们主要讨论后一个,物理极限。
& & 按照发展,对应物理极限,原有技术升级,新一代微电子技术亟待突破,我们继续这个话题。比如,目前CNOS器件特征尺寸的缩小,引出的主要技术问题的方向,我们都有涉及,介观尺度下载流子输运,器件模型及其电路模拟,热输运和热障模型,器件的新型栅结构,高K的栅材料和栅工程,在百个原子量级情况下掺杂和涨落对器件影响的研究,小尺寸器件物理及其可靠性研究,基于系统集成的布局布线,低K介电材料和新的互连技术,极深亚微米的曝光与刻蚀加工技术等等。另一方面,努力探索基于量子效应的新器件及其集成技术,如隧道共振器件,单电子器件,这些技术我们都有涉及。
& & 嗯,光刻上用波长更短的激光器,还有X射线光刻设备,电子束曝光和3nm真空紫外线曝光技术。而蚀刻上就是利用产生均匀平面状高密度等离子源的技术,电子回旋共振CER等离子源或电感耦合等离子ICP高密度等离子源,并同特殊气体,像HBr等及静电卡盘技术结合,可满足一些工艺要求。
& & 扩散氧化技术,这个个人需要更新了,呵呵。像离子注入,MeV(兆电子伏特)的高能量离子注入晶体的微米深度,可以分别将杂质注入到任何位置形成扩散层。低能离子注入可以形成小于0.1微米的浅扩散层,还有斜方向离子注入技术,用固相扩散法制造源漏极浅结,多层布线好像用电阻更小的铜代替铝,相关技术包括离子束喷射,低介电常数间层膜形成和防止铜扩散的势垒金属技术等等。
& & 是啊,知识的更新多么重要啊,呵呵,现在GaAs和InP圆晶都老黄历了,IC线宽早突破0.01微米了吧?
这对微机电,人工智能的促进是巨大的,实现智能化ULSI,引入神经原,将ULSI硬件变成柔性的,实时可控操作的,并能进行智能运算的阀值电压可控可变的四端器件。要使其具有人脑功能,还要引入二进制多值模拟LSI和超高速的器件,相对距离更进一步。其实在军用上,Si/SiGe HBT,SiC,GaN的应用前景都很广,像Si/SiGe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尤其是氮化镓,确实很出位,就我们而言有可能取代相控阵上的砷化镓器件。
& & 还有基于量子功能电子学的单量子和量子波计算机,根据“叠加”量子现象开发约束单电子的量子阱,将光学元件与其连接的波导集成于半导体基板上的光电子集成电路,包括光波导,光开关,光波合成放大器,识别再生电路等等。
& &其实像争锋兄提到的半导体材料,有能力的 国家,都大同小异,所以说说我们的无妨,目前砷化镓成熟度高,另外的锗化硅和碳化硅,还有就是氮化镓等等,这些半导体材料及器件都是试制和应用范畴内的。
& && && &活捉谈精密及特种加工
& &&&下面可以说说超精密加工和特种加工,只是这种东西一般的更新速度很快,个人只能说点大概上的,不能深入分析。
一般来说,超精密加工是个相对概念,随着技术水平的不同而又不同的定义,在这里权把亚微米和纳米级(精度小于1微米)的加工称为超精密加工,以下的东西都是针对而言。
& & 研究范围可以确定在超精密的机床设备,超精密的加工刀具,恒温,防震和净化等的超稳定环境,超精密检测技术和被加工材料切削机理研究。
& & 目前,比较成熟的超精密车削,磨削和研磨是被大量应用的技术,应用设备包括加工陀螺零件的球形研磨机和外圆或平面研磨机。像超精密的抛光技术,比如用来加工高精度光学器件的等离子抛光工艺,前面就有涉及这个方向的图,而后开发的边抛光边测量的离子束抛光机,能够得到极高的非球面镜加工精度。
& & 接着聊精密加工。像纳米级的制造技术个人认为算是超精密加工技术的重要组成和顶峰了,这个必须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物质条件。一些具体的技术像聚焦电子束曝光,准分子激光蚀刻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纳米加工等等可以说说,聚焦电子束曝光可通过计算机控制,绘制出任意形状的图形,而且不损伤材料。准分子激光束通过与被加工材料表面起直接反应进行蚀刻,没有对加工部位的照射损伤和放电破坏,可达到纳米级的蚀刻精度,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探针的尖端俘获单个原子或单个分子,而且形成所需的纳米级结构。
& & 我们在这些方面,多渠道的“引进”是主要推动,像后一种技术的显著优势,就是适应多种加工环境,在高真空,空气,金属有机物气体及溶液中都能在硅,砷化镓等等电子材料上加工出纳米级线条和图像,在航空微电子元器件和微机电领域中,是重要的技术支持。看来今天服务器不太稳定,呵呵,吞贴了,那么下次咱们再谈 。
& & 谈谈特种加工技术,所谓特种加工就是直接利用电,热,声,光,电化学能,化学能及特殊机械能等等多种能量或其复合能量以实现材料切除的加工方法,确实有点拗口,呵呵。一般研究范围是电加工,高能束流(像激光束,离子束,电子束还有高压水束等)加工,超声波加工和多能源复合加工,要说到具有的一些特点,基本算是以柔克刚,以简运动加工复杂型面,不受材料硬度限制,能获得良好的表面质量,加工方法可以任意复合等等 。
& &&&现在一般使用的特种加工机床是数控化的,要不没法打招呼,呵呵,当然在这个范畴内也会形成差距。比如实现用四轴联动线切割机床加工扭曲变截面的叶片,这个大家知道应用的方向吧。还有像机器人控制的水喷射加工和激光打孔,这些在高技术及军工领域需求是广泛的。而谈到计算机技术对特种加工设备的控制系统,电源系统进行优化,建立综合参数的适应控制装置还有数据库,进而建立的标准就是FMS和CAD/CAM。
& & 另外,对特种加工复合工艺研究的重视,比如电解电火花加工,电解电弧加工的电火花机械复合加工等等的研究。一般这种技术综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加工技术的优点,因而能够取得明显的技术经济效果。如利用电解电弧复合工艺与电解加工相比,单位材料的去除率可提高30%。
& & 早些时候有一些特种加工水平的概念清单,其实已经是昨日黄花了,不过大家看看也好。像电火花加工的尺寸精度可达到1微米,表面粗糙度在0.1微米以下,电解加工型腔和孔径加工精度达0.04毫米。对于小尺寸型面加工精度在10微米,激光打孔深径比可达30-50,Ra为0.1微米,激光切割可进行45毫米厚材料的加工,电子束可加工出0.01微米的孔径,高压水射切割可完成80毫米厚的钛合金材料的加工 。
& & 呵呵,太多心了,超精密加工和特种加工和军工的密不可分,大家都了解。
& & 超精密加工,你像飞机,导弹,舰艇等等武器的核心部件,比如惯导仪表,精密雷达,超高速的小型计算机,其中很多的零部件的制造精度要求达到微米级以上,举一些比较常见的例子加以说明。
& & 液浮陀螺的球转子的真球度为0.2-0.6微米,表面的粗糙度Ra 0.1微米;静电陀螺球支撑的真球度为0.05-0.5微米,尺寸精度为0.6微米,表面粗糙度为0.012-0.05微米;导弹的红外探测器接受内表面精度要求起码5微米,光洁度为0.02-0.01微米等等
而特种加工一说大家几乎都明白,如火箭发动机的一些零部件,我们具体说说航空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的那种又大又薄,刚性又差的钛合金风扇叶片,还有机匣等等的壳体件和整体涡轮的叶片的复杂型面,重要的加工手段就是电解加工。另外,高性能航空发动机上数以万计的冷却孔所采用的一种重要加工技术就是激光打孔,通过这种加工处理,使发动机的涡前工作温度能提高300-350摄氏度,推力提高二到三成。先进的电子焊接解决了某些新型航空发动机压气机整体转子焊接结构的制造问题,省去了大量的机械连接件,能减轻结构重量的10%到20%,而且提高了结构刚性和完整性。而提高发动机热端部件耐高温性能的高温热障涂层用的是等离子的喷涂技术,能使耐高温性能提高100-200摄氏度。高温耐蚀涂层使零件工作寿命提高1到2倍,高温封严涂层则使发动机总体推力提高2%。采用精密电解加工技术还可以把发动机上的钛合金叶片由方料毛坯直接电解成型;电子束打孔可高效率的在涡轮叶片及燃烧室上快速打孔,在厚度为0.3毫米的板材上加工0.1毫米的小孔,具体的生产效率可达40000孔/秒。而特种加工涂层技术还可广泛应用在不同飞行器的精密轴承零件上,大为提高其工作寿命和工作性能。。。
「好文!打赏鼓励」
& & 如无人机上同时上后两种,具有可行性.前面说过,射流多轴推力矢量技术,通过控制发动机向喷口处的喷气方向来进行飞行姿态和方向控制,可以使固定喷嘴更轻还便于降低雷达横截面,减弱喷口的红外特征.当然,第一种,我们对于与机体气动布局相配合的推力矢量技术的一些研究表明,要和分裂副翼配合来进行飞行控制,前面涉及一些601的无人机,呵呵.
& & 近年有一种说法,有一些东西叫做无人战斗机已经不太准确了,应该称为无约束作战飞行器,呵呵.
& & 说个好玩的,某些“强化”的项目,除了起降和发射武器时,无人飞行器在巡航状态中是倒着飞的,这样的设计思路是为了隐身。把发动机舱,进气道,起落架舱门等等飞行器表面上不可避免的鼓包啊,口盖啊,缝隙什么的翻过来,设计人员不用花太大的精力去刻意处理飞行器下表面的隐身,而充分利用光滑的上表面原有的良好隐身特性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至于携带的内容,基本就是SSB什么的,呵呵.
「好文!打赏鼓励」
活捉在2010年12月的发言:
& & 一句话更新。&&呵呵,不算新消息,某舰载高新项目进入平台系统测试,在天上转过圈了,关键机会,相当露脸结构上做了处理,心脏换了,原来有个WJ-8,搁车了,现在和200一个心脏了。关键是“头”看见了,呵呵。& & 一飞院某物,飞翼布局是定了,相对比较小巧。有的话不知大家能不能看明白,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才是可以谈谈中四的时候了。
& &&&头指的是BOSS,呵呵。中四的事,大家聊聊吧,已经确定了范围。
& & 对项目的运作与发展,具体情况的考虑和预案,考虑的很细。参与的每家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化方案供评估,有实际的设计实现思路,所以具体操作起来,拍板会相对很快,十二五是重要的研制周期,也就是一些重要的节点不会拖,动力方面的节点在两个五年计划的承前启后的衔接处,也就是2016年前后,无论哪个方案最终实施,都有保障。
& & 关心山头吗?呵呵
& & 总装综合计划部等一些部门,会综合调研和协调,听取个各军兵种意见,组织前期工作,比如像一些竞标还有统一计划安排,当然也可视情或分环节直接立项。当然这个最主要的意见就包括空军空装和海军海装,这些东西才会影响最终的立项程序
& & 空军方面很明确,2020后开始逐步替换前几个批次的棍子,这个没什么可说的。
& & 海军对部分老八和豹子的换代需求也是肯定的
& & 关键看摊下来的比例,因为拿到601那个东西并不便宜
& & 所以如果是分开算空军需求的面大,为主导。
& & 不过别忘了,海军还守着一堆老八呢,呵呵。 从我们的角度而言,岸基力量也是要固备的。所以说,四代机肯定也是要进入海军的,所以不会存在霸盘的现象。以大家对我们装备脉络的了解,海军去611很奇怪吗?不要忘了,我们手头能叫四代的现在就一个,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 & 可说不准,空军为什么要两种?呵呵,所说海航的10和11,不也是一种表示。
&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11是会勉强的,尤其在东海那旮瘩,所以11无论出几种改,其脑门上都有过渡和两条稳腿的痕迹,海军的真实想法,司令流着口水说的话你忘了?是憋着要正装超巡隐身机的,而且不像太能等的,如果等等的也是锦上添花,到了有挑有选的日子,而目前这个坎还是在那,没看见无机可用,什么都抓?
& & 601战轰是为了完善打击体系,即插即用,如果后面的四代眉目实在,它自然会回归自己固有的优势强化的本色,载专用的东西干打砸的本行,而且那个平台潜力可是实打实。个人说过,目前毛子的那款T-50,也就是个验证体,抗衡它是有把握的
至于舰载机,目前那个15,就是个原始状态,呵呵。本来算,平台就比装备快,如果不是耽误了一点,大连那个早应该圆满了
无机可用,是后面那两个板子的,计划上那上面不是现在的15,是做手术升级的改,估计号都不一样了
& & 真的要等等的,是这个,说实在话,就这,已经很难为601了,不过重压之下,出业绩的成色也不一样,这算填补装备体系空白,是有开创色彩的。而阎良那边,现在的那个都应该模拟“拍”过N回了,强度支持保障,监测的第一时间处理,就是让时间给催的,赶上全寿命了。这个事现在不谈,呵呵
& && &&&说个别的,有的朋友还谈603项目军方要求厂家预研,都预研多少年了?还预研?
而关于不同的四代机项目,说实在的,只要出现成功的范例和模本,其实这东西在不存在代差的情况下是一通百通的,而且代差这个界定现在看有标准答案吗?呵呵。在技术留有瓶颈的情况下,通用不通用,根据具体情况不强求,而且我们对于通用有自己的技术标准,不是美国的标准就可以放之四海。
& & 说白了,动力出来了,可选择出来了,可靠了,能批装了,机型什么的都是小事。
「好文!打赏鼓励」
活捉2010年12月
关于(尚未公开露面J20)的发言。没看到,呵呵,昨天想说收图,太晚了 。
贴出来N个,也没人注意那个光影效果,都是二维着看,对吗?呵呵
那都是胡说的,当不得真,呵呵,东西出来了自己看,反正很快了。
说过,我们的X-43和X-51过两年都飞起来了,呵呵
而这个东西,不同段的验证早就在做了
「好文!打赏鼓励」
本站声明:本网站所有转载之内容只代表作者本人之观点,本网站纯粹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转所转载之内容,无任何商业意图,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您来函与本站管理员取得联系(联系方式: (只收手机短信) 周一至周六 8:30-17:30 或者电子邮箱)。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印对峙印度撤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