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怀孕的妈妈改嫁嫁后,为什么一开始在那家人对她尊重客气,后来却让她辞职使唤她做家务?

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057
我的图书馆
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057
2007年9月,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举办了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确定308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这308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下面是这些候选人的事迹介绍,这里共分五部分发出,这是第五部分(E类),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候选人排列以姓氏笔划为序。
E01丁水彬,女,36岁,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红专南路社区居民。
&&& 丁水彬家有高位截瘫37年的公公、体弱多病的婆婆、双目失明的丈夫,以及嗷嗷待哺的幼儿。她以柔弱的双肩担起这样一个家庭,靠在街道摆缝纫摊点、帮人缝缝补补、换换拉锁维持生计。她决心做公公的“腿脚”,婆婆的“臂膀”,丈夫的“双眼”,其孝老爱亲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
&&& 1970年,丁水彬的公公遭遇车祸,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婆婆护理了20年,积劳成疾,有严重的高血压和胆结石。1999年初,丁水彬与王健宏结婚后,就毅然从婆婆手里接过护理公公的重担。公公大小便失禁,尿湿裤子屎沾褥子是常事,要经常为公公擦洗身子。刚开始,公公很不好意思,丁水彬说,“你就把我当成大夫,女大夫治男病人是常事。”每天丁水彬都要按时给公公伤口烤电、换药、换洗尿布、褥子,每2—3小时再帮助上一次厕所,翻一次身。公公卧床多年,得了抑郁症,一犯病就胡叫乱骂,发脾气、扔东西。每当这时,丁水彬都尽量克制,等公公气消下来,陪他说说话。对于丁水彬的照顾,公公说:“就是亲闺女,也没有几个能做得像水彬这样的。”
&&& 2002年6月,丈夫王健宏下班回家,感觉有点发烧,服药后,全身长出不少水疱,医院诊断为药物过敏引起全身“重症多型性红斑”。这种病很危险,疱疹从头到脚,从内到外,全身都有,治疗不及时,会产生大出血,医生当即就下了病危通知书。经过治疗,大疱消失,但双眼角膜炎症不但没退,反而日益严重,最终双目失明,医学鉴定为一级盲人,复明希望不大。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丁水彬陪护王健宏治疗时,婆婆在家发病,被送往医院抢救。丁水彬要同时服侍3个病患,短短时间瘦了15斤,头上也生出了白发。为了降低费用,方便护理,丁水彬自学了内科学、外科学等知识,学会了打针、换药、治疗烤电、按摩等。
&&& 丁水彬的事迹,很快在社会上传开。区政府相关部门以最短时间给她家人办理了低保;几年来,先后有500多人为她家捐款捐物。经过政府的关心、好心人的资助和她坚毅不屈的努力,欢乐已渐渐地回到了她的家庭。
2005年丁水彬被陕西省妇联评为陕西省十佳儿媳,2006年被省民政厅、省妇联等七部门联合评为十大孝子。
E02马金莲,女,31岁,山西省孝义市文化馆美术老师。
&&& 马金莲当老师有固定工资,自己的家境也比较富裕,8年前与山西省孝义市职教中心计算机老师雷守宁结婚。雷守宁家在孝义市偏僻的农村,父亲残疾,母亲常年生病。他还有兄弟4个,大哥因为家里穷32岁尚未成家;三弟3年前不幸触电身亡,三弟媳带着侄女改嫁;四弟因缴不起学费辍学在家;五弟刚刚考上高中,也急需用钱。马金莲不嫌弃雷守宁的家庭,与他结婚时,没让他花一分钱,连新房都是她租的。婚后夫妇二人共担风雨,共渡难关。
&&& 6年前,被三弟媳带走的侄女雷蕊嘉,因患心脏病遭到继父的遗弃,经常山上山下乱跑。马金莲得知后,赶紧把蕊嘉找回来接到家中住下,先安顿她上学,后四处求医问药,四下凑钱准备送蕊嘉到医院做心脏手术。在马金莲的资助下,五弟读完高中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可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他被查出患了甲肝。马金莲立刻带五弟到临汾看病,住院头一天就花掉6000元。五弟含着眼泪对她说:“嫂子,咱这学不上了,给我办退学手续吧!”马金莲却暗下决心,她不仅要治好老五的病,还要让他健康地上大学。于是,她立即给五弟办了休学手续,并迅速把五弟转到太原住院,一年花了2万多元,果真在第二年让病愈的五弟重返大学。
&&& 婚后,马金莲把体弱多病的婆婆从乡下接到城里,为婆婆洗脸梳头,端屎端尿,做可口的饭菜。为了减轻婆婆的压力,她利用业余时间代课、教学,把所得的报酬一点点积攒起来,补贴这个大家庭。这些年来,她不但没戴过任何饰品,连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8年过去了,在马金莲的鼓励和资助下,大哥学会了电脑技术,买了4台电脑办起了培训班,如今已成家立业。四弟在她的帮助下开了一家中医诊所,也结了婚,独立生活。五弟继续在大学读书。小侄女雷蕊嘉在小学读书,在马金莲的呵护下身体壮实了许多。
&&& 马金莲用爱心撑起了这个一度风雨飘摇的家。2006年,她获得第三届全国十佳孝贤荣誉称号,还获得国家级优秀美术教师荣誉称号。
E03马福元,男,20岁,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
&&& 家在重庆南川的马福元,出生仅3天母亲就离家出走,12岁时父亲病逝,一贫如洗的家里只剩下他和7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
&&& 17岁的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学杂费、食宿费全免的“宏志班”,80多岁的爷爷却意外摔伤,从此卧病在床。马福元背起爷爷去上学,用微薄的生活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木棚房,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爷爷。由于房间很潮湿,爷爷风湿病一受寒就会发作,几乎每天晚上,马福元都要为爷爷暖被窝。“这娃儿真懂事,学习再忙,他都要把爷爷服侍得妥妥帖帖的。”邻居们对这个懂事的孩子赞美有加。一次,邻居阿姨给他几个鸡蛋,他担心爷爷不吃,就把鸡蛋蒸成鸡蛋羹悄悄地埋在爷爷饭里给爷爷吃,自己却一棵白菜吃上两三天。读书期间,为给爷爷治病,他一直坚持在学校伙食团打工。
&&& 许多报刊和网络报道了马福元的事迹,其中也有海外媒体。一位美国的华裔人士了解到他的事迹后,对他进行了资助,称赞他“不是可怜人,而是男子汉”。也有网友这样评价马福元:“孝心很多人都有,但不是很多人都有孝行,佩服他在困难中的坚毅和对爷爷的不离不弃。”
&&& 马福元没有因为照顾爷爷耽误学习,他成绩优异,表现突出。2006年3月,还在读高三的马福元,获得了由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的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在200多名候选人中得票最高。其实马福元对这些都不那么在意,他甚至很少看报纸和网络对他的报道。他说:“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在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中,扎扎实实搞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特别是无数给予我太多关爱的人。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爷爷对我的期盼。”
E04王凤荣,女,43岁,黑龙江省林甸县三合乡五星四屯村民。
&&& 20年前,23岁的王凤荣嫁到韩家。当时,婆婆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公公也患有多种疾病,干不了重活;还有全身瘫痪、卧床不起的爷爷。20年来,诚实善良、勤劳吃苦、也有几分倔强的王凤荣,努力照顾家中老小,培养小叔子、小姑子读书成才,谱写了平凡百姓不寻常的人生乐章。
&&& 为了挣钱供一个小叔子、两个小姑子和自己的儿子上学,王凤荣用自行车驮着瓜子、爆米花、冰棍,走村串巷,风雨无阻,沿街叫卖,每天往返几十里路。1989年,读大学二年级的小叔子给家里写信,让寄100元钱生活费。当时王凤荣正坐月子,公公让她回信说家里无钱可寄。王凤荣就偷偷把月子里亲友送来的鸡蛋卖掉,凑足了100元钱寄给小叔子,并在信中写道:“钱不够,尽管来信,千万要吃饱,注意身体。”当公公得知此事后,感动得老泪纵横。小叔子从家中来信得知这些后,潸然泪下。1995年8月,二妹高考以两分之差落榜了,她选择了下地务农,为哥嫂分忧。可是王凤荣说什么也不同意,硬是让她上了自费大学。1997年8月,三妹考入了齐齐哈尔卫校。
&&& 一个贫困乡村的普通农民,同时要供四个读书的学生,还要伺候三个年迈多病的老人,经济拮据可想而知。十多年里,王凤荣难得为自己的孩子煮一个鸡蛋。相反,小叔子、小姑子们假期回家,她总张罗着买肉为他们改善伙食。自从最小的妹妹考上学后,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紧,逢年过节,全家才能吃上一顿饺子。但王凤荣总是想方设法给老人做点好吃的。由于劳累过度,加上营养不良,王凤荣患了双腿静脉曲张。为了省钱,她多年来一直对全家隐瞒着,有时晚上疼得整宿睡不着,就坐到天亮。一次她疼得晕倒在丈夫身旁,当被救醒时,全家人早已泣不成声。勤劳善良的王凤荣是全家的骄傲。公公、婆婆逢人就说:“我们真是命好啊,遇上这么好的儿媳妇。”丈夫说:“我的一生亏了凤荣,如果没有凤荣,这家不知道成什么样了。”小叔子、小姑子说:“要是没有嫂子,我们哪能在学校读书,一生也无法报答嫂子的恩情啊!”
&&& 2007年,王凤荣一家被授予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她本人被大庆市授予十大农村新女性荣誉称号。
E05王兆华,女,18岁,共青团员,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居仁中学高二学生。
王兆华曾是一个弃婴。王志全夫妇在山东省邹县收养了她。她的养母因病去世后,养父只好带着她来到安徽省淮南市投奔亲戚。为养活她,养父倾其所有买了一辆旧板车,每天到10公里外的批发市场批点青菜卖。每天深夜两点多,养父便把睡得迷迷糊糊的她抱起来放在板车里拉着去菜场。从7岁起,她就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家务活:打煤球、担水、做一日三餐、洗全家衣物。她每天必须起得很早,要去菜场把中午的菜买好,好在中午放学后给父亲烧饭。因为太矮,每天煮饭炒菜,她只好搬一把小凳子放在炉边,站在凳子上干活。
学校为王兆华减免了学费。但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她利用节假日做生意,靠赚取的微薄收入贴补家用,同时供自己上学。2000年暑假,她帮父亲卖菜,看到对面卖小金鱼的老大爷生意很红火,就想着也去卖小金鱼。她骑三轮车到花鸟市场卖鱼,一上午卖了35块钱,从此她就用挣来的这些钱做起了自己的金鱼生意,她虽然被太阳晒掉一层皮,人也瘦了一圈,但赚了200多块钱。2006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可父亲的床垫薄得只有两层布,晚上她听见父亲冷得直翻身。她决定自己挣钱为父亲买个床垫。周六,她多批发了些金鱼去卖,中午饭也没吃。当她挣够80元钱买好床垫回家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
父亲74岁了,身体越来越差,去年因下肢瘫痪,不得不卧病在床。当很多人问她对生活有什么愿望时,她总是说:“我想考上大学,不管多苦多难,我都要带着我的父亲!”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她当了十几年的班长。她处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2007年,王兆华被评为全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安徽省主要新闻媒体报道了她的事迹。
E06王春艳,女,32岁,吉林省长春市奋进乡一间堡村三社农民。
1998年,王春艳与同村农民姜振涛结婚。丈夫家中有两位老人,公公有些残疾,婆婆患老年痴呆症,不太认人。为了让老人尽快接受自己,王春艳总是在丈夫照顾婆婆时,适当伸手帮忙。开始为婆婆夹菜时,老人不理睬,甚至“啪”地把菜打掉在桌上。每次,王春艳总是不声不响,把掉在桌上的菜捡起来,当着老人的面放到自己嘴里,以此表明自己夹的菜没毒,可以吃……在王春艳的不懈努力下,婆婆逐渐接受了她的照顾。
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王春艳的丈夫不慎触电身亡。这时,他们孩子才8个月,王春艳27岁。处理完丈夫的后事,很多人劝她“再走一家”。面对大家的劝说,她也不是没动过心,可是,如果离开这个家,患病的公婆谁来照顾?对公婆的牵挂,对逝去丈夫的责任,让王春艳做出了决定:不能离开这个家!就这样,王春艳既要照顾公公婆婆,又要把家里所有的活计安排好,同时还要抚养刚刚8个月的孩子。最难的还是照顾婆婆。老人几乎没有自理能力,有时直接把大小便排到了裤子里,这时,王春艳无论多忙都会停下来,第一时间为老人洗净身体,给她换上干净衣裤。人们看到,王春艳的婆婆一天到晚总是穿得干干净净……为侍候婆婆,照顾公公,王春艳受了多少委屈、吃了多少苦,没人能说得清。
王春艳的善良,吸引了很多小伙子托媒求亲,她的公公也多次对她说:“春艳啊,你还年轻,再找一个吧。家里这边你放心,我还能行。”在亲戚的牵线下,王春艳三年间先后相了十几次亲,可她提出的条件,把人家都吓走了——她提出,要带公婆一起出嫁。2005年8月,一个小伙子被她的善良所打动,和她一起担负起照顾公公和婆婆的神圣责任!他就是王春艳现在的丈夫吕秀财。在王春艳的细心照料和耐心嘱咐下,婆婆也开始接受吕秀财的照顾,王春艳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
中央电视台等各媒体广为宣传了王春艳的事迹。她被评为长春市十大魅力女性。
E07乌兰其其格,女,38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嘎鲁图镇巴音温都嘎查高图牧业社牧民。
&&& 乌兰其其格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全家9口人,其中5位老人、2个孩子。十几年来,她没有唠叨和怨言,真情奉献,为这个特殊的家庭营造了无尽的幸福和温馨。乌兰其其格的公公阿腾毕力格有两位80多岁的老母亲,一位是生母,一位是养母。乌兰其其格主动将两位老人接回来赡养。后来,婆婆的母亲年岁已高,乌兰其其格又将外婆也接过来和他们住在一起。为了照顾好这5位老人,勤劳而又朴实的乌兰其其格每天4点多钟起床,为老人们准备早点,吃完早点还要下地干活,中午回去做饭;吃完午饭她来不及休息就得忙着喂羊喂牛;晚上,左邻右舍的灯都熄了,乌兰其其格还在灯下为老人和孩子洗衣、缝补。一次,85岁的外婆病了,早晨她为家里的老人们做好饭后,骑上摩托车穿过十几里的沙路,赶到乌审旗医院照顾病中的老人,下午回去为老人们做好晚饭,再去医院陪床。一个多月过去了,外婆康复了,乌兰其其格的身体明显消瘦了。2004年11月,她和丈夫在村子里摆了几十桌酒席,专门为三位老人祝寿。这一天,三位老人早早地起床,就像孩子一样高兴。晚上,乌兰其其格为老人们邀请来乌兰牧骑文艺演出团表演节目。
&&& 2004年,乌兰其其格一家被鄂尔多斯市妇联评为全市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2005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评为全区孝亲敬老之星;2006年,她的家被鄂尔多斯市妇联评为全市和谐家庭,并先后被评为全旗五好文明家庭、家庭生活方式文明化户、科技示范标兵户、甲级牧家乐旅游接待户,她个人也获得了好媳妇荣誉称号。
E08田秀英,女,42岁,山东省肥城市安站镇冯杭村村民。
&&& 田秀英的儿子蔡振国3岁时被大火烧伤,面部变形,双手致残,失去了自理能力。那时的田秀英只有23岁,丈夫蔡相坤性格内向,儿子的烧伤让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只有初中文化的田秀英用“哭也是活着,笑也是活着”的乐观精神支撑起了险些破碎的家,始终用自己的毅力和智慧鼓励儿子,引导儿子正视自己的身体残缺,激励儿子成为身残志坚、对社会有用的人。再苦再难,田秀英从来没在儿子面前掉过一滴眼泪。在田秀英的教育下,蔡振国变得坚强而乐观。他八岁又重新学会了走路,用两个“肉球”一样的残手学会了吃饭、穿衣、洗衣服等,直至实现生活自理,后来又学会了用两只手抱笔写字。八岁时,蔡振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进入小学,200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重点高中,在2005年的高考成绩超过重点本科分数线,被山东轻工业学院提前录取。
&&& 田秀英的公公1995年患上了脑血栓,婆婆也70多岁了,都需要人照顾。公公换下来的尿布都是由田秀英来洗,多的时候一天要洗30多块。田秀英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悉心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直到2003年老人去世。
&&& 田秀英一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她也始终胸怀一颗感恩之心回报社会。2006年3月,她将湖南烧伤女孩谭一芳接到家中,帮助她重新找回对生活的信心,并将济南中心医院为儿子蔡振国提供的免费整容机会让给谭一芳,蔡振国也把自己的奖学金送给了这位来自湖南的姐姐。在田秀英的关怀下,谭一芳克服了心理障碍,变得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 2006年,田秀英在家里开通“蔡妈妈”热线,为因烧伤而丧失生活希望的人提供援助。如今,田秀英每天都能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电话,她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他们听,鼓励他们。还有些烧伤烫伤患者亲自到她家里寻求帮助,田秀英都把他们送到医院,寻求治疗方法。她还积极参加各项亲子教育义务活动,为学生家长讲述自己的教子经验。2006年6月,田秀英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山东省分库的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 2006年,田秀英被山东省妇联、山东省文明办联合授予山东省十大优秀母亲荣誉称号。
E09白雪梅,女,35岁,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花庄镇花庄村农民。
&&& 1989年,白雪梅经人介绍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嫁到了红古区花庄镇花庄村的苏家。丈夫苏长盛的母亲瘫痪在床,父亲患有白内障,家里只靠承包的4亩薄田度日,日子过得很艰难。看到此情此景,白雪梅曾多次偷偷流泪。但她想到,公公婆婆辛辛苦苦拉扯大自己的丈夫,十分不易,应该和丈夫一起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让两位老人家安享晚年。18年来,她默默地承担起照顾二老的重担。婆婆身体有病,心里不好受,有时看什么都不顺眼、爱唠叨,白雪梅依然无微不至地照料她,心平气和地安慰她,讲故事逗老人开心;婆婆大小便失禁,屎尿经常弄到被褥上,她二话不说赶紧给婆婆擦洗干净身子,换洗被褥;公公眼睛虽然看不见,却又闲不住,总想帮家里做点事,常将家里的东西碰倒,早上刚刚收拾好的家务,转眼被弄得一片狼藉,面对这样的情形,她总是默默地重新收拾好,从没抱怨过一句。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两位老人日子过得非常舒心。
&&& 白雪梅不但孝敬老人,而且还是一位体贴丈夫、关心女儿的贤妻良母。丈夫常年在地里干活,为了使丈夫安心劳动,家中里里外外的琐事她从不让丈夫分心,把一切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干完家务,她和丈夫一起下地干农活,一起筹划如何增收致富。借助这几年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他们家建起了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收入逐年增加。几间土坏房变成了大瓦房。在教育孩子上,她身体力行做榜样,教育、引导女儿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如今,就读于花庄学校的女儿不仅学习在班上名列前茅,思想品德方面也同样出色。
白雪梅一家和睦幸福,被兰州市妇联评为和谐家庭示范户,白雪梅也先后多次被市、区、镇评为孝敬公婆的好媳妇。
E10冯香岺,女,52岁,天津市汉沽区茶淀镇太平村村民。
&&& 冯香岺5岁时和姐姐一起随母亲改嫁来到冯家。1969年,母亲不幸染病去世,临终前对两个女儿说:“我没给你爸留下后代,你们要好好伺候你爸啊。”15岁的冯香岺流着眼泪答应了母亲,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孝敬赡养继父冯竹增,在当地传为美谈。
&&& 为了照顾好继父,她很快学会了针线活,亲手做衣服、织毛衣,继父的脚比较大,买不着合适的鞋,冯香岺就一直给他做鞋穿。继父爱吃饺子,冯香岺就挤出时间包饺子,即使在农忙时,继父的饭桌上也经常有饺子。
&&& 姐姐出嫁后,冯香岺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谈对象只有一个条件,就是男方要入赘到冯家。很多男青年望而却步,婚事好长时间都没有着落。继父对冯香岺说,“闺女,有你这份孝心爸爸就知足了,你就别管我了”。但冯香岺始终坚持,她说,“继父也是爹,不养爸爸的女婿我不能嫁”。终于,一个叫高录奎的小伙子被她对继父的孝心感动,两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为爱心和孝心结合在一起,并共同约定勤劳致富,赡养好继父。
&&& 1997年,冯竹增不慎把腿摔伤住进医院。冯香岺每天从10公里外的家里给继父送来可口的饭菜,还亲自给继父洗头、洗脚、理发、剪指甲。同病房的人得知她并非老人的亲闺女时,都羡慕冯竹增有福气。
&&& 冯香岺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而且还时常陪着继父说说心里话。继父喜欢听广播,她就给买了一大一小两台收音机,小的随身带,大的放在家里听。继父爱看戏,就专门买了一台电视机放在继父屋里。当儿女牙牙学语时,她就先教孩子喊“爷爷”。身教重于言教,冯香岺的儿女对爷爷也非常孝顺,参加工作后,经常从城里给爷爷带回好吃的,前年又给爷爷换了一台新电视机。
&&& 冯竹增今年整80岁了,身体十分硬朗。冯香岺总是嘱咐老人:“您别为我们操心,您的任务就是享清福,健康地活到100岁!”继父逢人就说,香岺就是我的亲闺女。
&&& 2004年,冯香岺被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2005年,她家获得了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她的事迹也被媒体广为报道。
E11任霞,女,31岁,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城村农民。
&&& 任霞1993年从湖南岳阳高中毕业后,来到深圳打工,认识了同在深圳打工的海南青年陈青雄,并结为夫妻。婚后他们回到海南农村,她十一年如一日精心护理着瘫痪卧床的爷爷、婆婆,照顾95岁高龄的奶奶及四个弟弟。
&& &1996年,一场特大台风夺走了任霞公公的生命。1998至2002年,爷爷和婆婆相继瘫痪。而摆在她面前的窘境是,公公为买船留下的30万元债款,爷爷、婆婆瘫痪,奶奶年事已高,弟弟们还小。丈夫对她说,小霞,为了不连累你,还是早日离开我这个家吧!爷爷也拉住她的手说,孩子,我们这个家无法让你呆下去了,早一点回到你爸妈身边,那里有亲人照顾你。湖南老家的亲人也多次来电话劝她回去。目睹丈夫家的困境,她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决心与丈夫共同撑起这个家。她支持丈夫到深圳打工,自己一人留在家中侍候爷爷、婆婆,照顾奶奶和培养4个弟弟。
&&& 从小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任霞清楚地知道,面对眼前的情况,她必须做一个好媳妇。为了与家人沟通,她努力学习本地方言,为了不让老人生活寂寞,她用自己打工攒下来的钱买了一台21英寸彩色电视机供老人收看。在她家的墙壁上总贴着料理两位瘫痪病人的日程表。8年来,她每天给老人推拿按摩、熬药、喂饭、洗擦身子、端屎端尿、洗衣服,从不嫌弃。4个弟弟都在校读书,两个读小学、一个读初中,一个读中专。为减轻家庭负担,丈夫想让三个弟弟辍学,但遭到了任霞的反对,她对丈夫说:“家中我们排行老大,无论如何都要坚持让四个弟弟把书读完。”就这样,她每天省吃俭用,把亲人帮扶的钱一分一分地攒起来,掏出湖南老家父母和哥哥先后寄来的5600元钱,全部用于四个弟弟读书学习。如今,四个弟弟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活日益得到改善和提高。
&&& 任霞于2006年获得全国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奖。
E12刘霆,男,21岁,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052班学生。
&&& 刘霆13岁那年,母亲不幸患上尿毒症。昂贵的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父亲不得已离家另谋生路。面对艰难境遇,刘霆自强自立,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勤奋学习,取得优异成绩。2005年,刘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林学院。
&&& 缺钱治病的无望和拖累儿子的内疚,一度使刘霆母亲失去活下去的信心。为防不测,刘霆考虑再三,经得浙江林学院同意后,毅然带着母亲来上大学,一边求学深造,一边悉心照顾母亲。
&&& 每天课一上完,刘霆就赶紧回到在校外租的房子,整理家务,清洗衣服。食堂吃饭时,刘霆吃一半,给妈妈留一半。为了节省费用,刘霆在医生的帮助下,学会了测量血压和使用电疗设备、打针等,自己在家给母亲治疗。
&&& 刘霆的事迹经媒体披露后,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被他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和知恩感报的爱心、孝心所感动,纷纷给予援助。在全社会的关爱下,刘霆母亲接受了换肾手术,身体逐渐康复。
&&& 为感恩、回报社会,刘霆将母亲治病剩下的5万元钱重新捐献出来,在浙江林学院设立了首个全国高校大学生“爱心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资助那些家境贫困并同样富有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的大学生。
&&& 刘霆“背母上学”的故事不胫而走,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杭州话剧团以刘霆事迹为原型,创作了青春励志话剧《永远和你在一起》,分别到部队、大学等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广州大东街孝道文化广场,刘霆“背母求学”的故事还被塑成了雕像。
&&& 刘霆被评为2005浙江教育年度十大新闻人物。他还被评为2006年度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2006年浙江十大农村新闻人物,2006年度浙江十大孝心好儿女。
E13刘芳艳,女,23岁,中共党员,湖北省电信有限公司荆门市分公司员工。
刘芳艳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母亲自小两眼失明,父亲一人担起了养活妻子和儿女的重任。1998年父亲病倒了,经医院诊断,父亲患的是食道癌。为了给父亲治病,刘芳艳向亲戚、朋友求救,但亲人也大都因贫困而无能为力。无奈之下,她的脑子里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到县政府借钱帮父亲看病!14岁的刘芳艳鼓起勇气敲了县长办公室的门。在了解了刘芳艳家里的困难后,时任隆德县县长当即让民政部门给了刘芳艳1000元资助。不幸的是,父亲最后还是因病去世。从那一天起,14岁的刘芳艳和比她大18岁的哥哥就担负起了赡养母亲的重任。
2003年,刘芳艳考入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她带着暑期打工挣得的600元钱走进大学。得知她的家庭情况后,学校减免了她的全部学费,她也在学校勤工俭学,周末还跑到大街上做推销。不懈地劳动加上平时省吃俭用,她以每个月90元的开销过着自己的大学生活。2003年11月,刘芳艳的哥哥在为母亲准备了粮食和柴火之后,外出打工去了。从此,两年多没了音讯。
2005年初,母亲在摸索着上山砍柴时,摔下了山崖。得知消息后,刘芳艳立即向学校请假,奔回家中。为了照顾母亲,她向学校请求休学一年。在母亲病情好转后,她又带着母亲到天津打工,准备赚钱照顾母亲,完成学业。
2006年春节刚过,刘芳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母亲回到学校,边打工求学,边照顾母亲。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去陪母亲,刘芳艳养成了做事麻利的习惯。她说,每次上课的时候,她都会提醒自己:“你一定要听懂,下课了就没时间再来学习了。”刘芳艳的故事广为流传,源源不断的资助送到刘芳艳手中,但她分文未取。她把捐款交给学校,请学校把钱捐给贫困的学生。她说:“我靠自己的能力能够照顾好母亲,我希望能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2006年刘芳艳被中宣部、教育部、全国老龄办等6部门评选为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
E14刘建国,男,44岁,上海市南汇区惠南镇海燕新村居民。
1996年上半年,刘建国的妻子周虹不幸患上“运动神经元疾病”。医生告诉他,这种病复原的概率很低,就如同癌症,目前在医学上还没有药可以治好。刘建国不敢相信眼前这个残酷的事实,当时,周虹才29岁,儿子6岁,原本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将会变成什么样?
不过刘建国咬咬牙挺住了。他带着妻子四处求医,听别人说新疆有家医院治这病好,他就义无反顾地带上妻子,去遥远的新疆就医。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花完了全家7.5万元的积蓄,不过周虹的病情总算有所好转。
11年来,刘建国对妻子的照顾无微不至。天热了,就每天帮妻子擦洗;天冷了,又怕她冻着,就给她暖手脚,每天晚上都要帮她盖好几次被子,帮她翻身。由于肌无力,妻子三餐都要人喂,大小便更是不能自理,刘建国不怕脏,不怕累,11年如一日。为了让妻子的身体有所好转,他给妻子买鱼买肉补养身子,宁愿自己吃咸菜下饭。有一次,他自己身体不好,昏过去了,医生说他长期营养不良,要给他挂盐水,可是他拒绝了,他说:“我没问题的,休息下,吃点药就好了,我还要照顾我的妻子,还得回家给孩子做饭、洗衣服……”因为得这样的病,周虹每天都只能躺在床上,她心疼丈夫,心疼儿子,不忍心拖累他们,起初有好几次都想到了死。刘建国耐心地做妻子的思想工作,不断鼓励妻子要勇敢面对,同疾病作斗争。他说,“只要你活着,我们一家就会有希望,我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妻子病后不久,刘建国遇上了更加艰难的处境,妻子不能再去上班了,他自己也下岗了,一家没有了经济收入,生活举步维艰。从此,他们靠吃低保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粗衣淡饭,一日三餐仅能吃饱,刘建国说自己已经心满意足了,“只要她还有一口气在,我就会一直照顾下去……”
E15刘惠芬,女,31岁,中共党员,福建省永安市人民检察院书记员。
2004年7月 26日,福建省永安市翔鹭工贸有限公司麻岭蚊香厂的一场火灾,打破了刘惠芬新婚才7个月的幸福生活。刘惠芬的丈夫、永安市消防大队参谋谢晓晖,在这次灭火战斗中冲在最前面,伤势最严重。医院的烧伤鉴定报告显示:谢晓晖全身烧伤面积达75%,其中Ⅲ度烧伤面积高达50%。曾有医生断言:谢晓晖活下来只能靠奇迹。但刘惠芬不离不弃,3年间陪同丈夫经历了351次植皮整型手术,帮助丈夫重新站起来,用爱心感召出了奇迹。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重病监护室一般不允许家属进入,刘惠芬对医院领导说:“我不能让我丈夫在身受伤痛折磨的同时还要再忍受心灵的煎熬。”她感动了医院所有人,医院为她破了例。在真情的感召下,昏迷近一个月的谢晓晖苏醒过来了!
治疗阶段,由于丈夫不能说也不能动,为了不让小便感染他烧伤的腿部皮肤,刘惠芬和丈夫约定,想排尿时就上下齿磕碰出“吱吱”声。为了及时让丈夫排尿,她每晚都不敢熟睡,稍有一点动静就惊醒过来,到最后,连她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丈夫发出了声音,还是自己感应到了丈夫的声音。
出院后,需要定期清创换药,拆洗绷带。为了换药方便,减轻丈夫痛苦,刘惠芬经常在床上一跪就是两三个小时。康复阶段,为了不让丈夫整型后的鼻子和嘴巴萎缩,她用软胶管做了鼻塞,用纱布包裹铁丝做了撑口器;为了恢复丈夫的抓握能力和左脚、左腿的功能,她用拉力器的抓手做了握力器,用木板做了脚力矫正;为了恢复丈夫的手劲和臂力,她用棉布缝制了一个小口袋,装上大米让他锻炼。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她的精心护理下,丈夫终于站起来了。如今,谢晓晖不仅能够独立行走,还能骑摩托车,不仅能端碗抓筷,还能打乒乓球,甚至能举起6公斤的哑铃。
丈夫烧伤后,婆婆整天以泪洗面。刘惠芬安慰婆婆说:“妈,您别伤心,我会照顾晓晖一辈子的!”就是这句话,温暖着婆婆走过了最难熬的3年时光。
3年多来,刘惠芬承受了太多常人难以承受的伤痛,但她的爱心与亲情非但没变,反而愈久弥香。她和丈夫结婚的卧室里,“喜”字仍然鲜红;她和丈夫“牵手走一生”的承诺信守不渝;在她身上,爱情亲情依旧……
2004年,刘惠芬被福建省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被福建省消防总队和省妇联联合授予十佳消防军人好妻子荣誉称号。
E16李荣,女,43岁,中共党员,山东省高密市姚哥庄镇林业站站长。
1982年,李荣和山东林校同学王德刚喜结连理,扎根在鲁西南郓城县陈坡乡,融入了一个兄妹5人、婆婆常年患病的贫困家庭。1994年丈夫因车祸身亡,备受心灵煎熬的李荣把所有家产留在了郓城,领着孩子回到故乡高密。4年后,她与现在的丈夫仲兆礼组成了新的家庭。李荣虽改嫁了,却从没忘记远在郓城的一家,经常打电话询问或去探望。郓城的公公突发脑血栓,她揣上家里仅有的1万元钱,赶过去悉心照顾直至公公痊愈,后来又把他接到高密居住。对高密这个家里的公婆,她也像对待亲生爹娘一样细心周到。婆婆生病住院,她白天上班,晚上陪床照顾,十几天没睡一个囫囵觉,感动得婆婆逢人就说“我这儿媳妇比亲闺女还要亲”。
1984年王德刚久病的母亲去世,临终前攥着儿媳妇李荣的手说:“李荣,我唯一放不下的就是这些没成人的孩子,以后,弟弟妹妹们就托付给你了。”李荣含着泪水做出了一生的承诺:“娘,您放心吧!我会尽全力照顾好弟弟妹妹的……”为了兑现承诺,她做起了两个弟弟、两个妹妹的“嫂娘”,照料弟妹们生活和学习,操持着给他们都成了家。对待现任丈夫的儿子,李荣以心换心,亲妈该怎么做的,她就对继子怎么做,家里有什么好吃好穿好玩的都先给他。继子初中毕业后想进厂打工,李荣坚持让他继续考学,继子技校毕业后被企业录用,他给李荣写信说:“虽然我不是您亲生的,但我喊您妈妈的时候,流出的是幸福的眼泪。”
李荣在用爱心编织幸福家庭的同时,也向社会无私地播撒着爱。她利用积累的林果专业知识,几年时间就带出一批苗木、林果种植大户。李荣所包的工作区村里有两个儿子不养老,她在登门调解无果的情况下,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里养着,终于感化了老人的儿子儿媳主动奉养;工作区的东于家庄村因资金缺乏无法维修,李荣就去娘家借了4万元垫付了资金,自家的农用车也义务出工修路半个月,赶在雨季来临前修好了路,村民无不拍手称快。
2006年10月,李荣被山东省潍坊市妇联、老龄委评为孝亲敬老
E17李远红,女,43岁,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铝厂工贸实业总公司电解铝分公司职工。
&&& 1988年国庆节,李远红和许士强结为夫妻。1991年7月,一场意外事故造成了许士强瘫痪,全身除了头部能动弹以外,四肢和全身都失去了知觉。面对瘫痪在床的丈夫,李远红毅然承诺照顾他一辈子。1994年,李远红带着许士强改嫁,和现任丈夫蔡德全开始共同抚养幼女,照顾瘫痪前夫。
&&& 在许士强瘫痪在床的16年里,李远红不仅要赡养婆婆,抚养女儿,更要照顾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前夫。为了避免许士强患上褥疮,李远红每隔4个小时就要帮他翻一次身,每两三天就要给他擦洗一次身体;一日三餐每一顿饭、每一杯水都要一口一口地喂进嘴里;每天为许士强刷牙,洗脸,照顾他进行大小便……为了不让许士强感到寂寞,李远红将电视机的遥控器固定在床头,把一只长筷子放在许士强嘴边,只要他咬住筷子往遥控上一点,就可以随时看上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为了让许士强能随时找到自己,李远红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存在话机里,许士强要找她时,用嘴叼着筷子,点电话上的重拨键就可以了。16年来,李远红尽心尽力,没有半句怨言地照顾着前夫,使整整卧床不起16年的许士强思维敏捷、情绪乐观稳定,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
&&& 照顾好瘫痪前夫的同时,作为一名母亲,李远红精心培养养女和亲生女儿一起成才。在李远红的教育和引导下,两个女儿相处融洽,积极上进。2005年,养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2007年,她的亲生女儿也被贵州师范大学录取。
&&& 李远红带夫改嫁、辛劳持家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人民网等广泛报道,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
E18杨怀保,男,24岁,中共预备党员,陕西省勉县定军山镇沟口村人,现为湘潭大学商学院学生。
&&& 杨怀保家境贫困,父母体弱多病,12岁便操持家务,10多年来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孝敬父母,照顾年幼的弟弟,带着家人上大学,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照顾全家的重担,并为3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创造勤工助学机会,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孝子”之歌、自强之歌。
&&& 杨怀保出生于陕西勉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是在饥饿、病痛中度过的。上初中二年级那年,母亲身患重病在西安动了大手术,手术后保住了生命却丧失了劳动能力,他家也因此债台高筑,年仅13岁的杨怀保坚强地挑起了一家的重担。他利用课余时间上山挖药、种地。他背着干粮、带着咸菜,坚持读书并保持着优异的成绩。上高中三年级时,杨怀保的家中又遭不幸:父亲在打工时腿被砸伤且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由于手术后遗症身体状况更差,弟弟读书也需要照顾。各种压力让他的学业几乎不能进行下去,可他仍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一切。
&&& 2003年9月,杨怀保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进入大学,他利用课余时间拼命做兼职挣钱。可是,他始终放心不下重病在身的母亲、失去劳动能力的父亲和幼小的弟弟。他先后把一家人接到自己身边。一家人在异地的花费很大,他利用自己兼职挣来的钱给父母治病,给弟弟交学费,最辛苦的时候,他同时做了7份兼职。身心的疲惫与压力让他多次晕倒并患上了神经衰弱,但他仍执着地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一家人的安定祥和。但为了照顾好家人,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选择边读研究生边照顾家人。
&&& 尽管杨怀保每天的压力很大,但是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学习。从小学到高中,他数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敬老院义务照顾老人、陪老人聊天。他立志广泛传播孝道,近半年来到各地做了多场励志报告。2007年7月,他在长沙组织举办了国内首家“孝行天下”夏令营。他积极响应学校的爱心义卖、海啸捐款等号召,并组织了多次募捐活动。他还先后撰写了30余份策划书,走访了省内外100余家企业,为3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创造了勤工助学的机会。
&&& 2007年,杨怀保当选为陕西省十大孝子,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E19杨桂贞,女,52岁,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蓝田镇三合村村民。
&&& 1976年冬,21岁的杨桂贞与本村小伙子杨广煜结婚。1977年冬,在杨桂贞的鼓励下,杨广煜报名参军。1979年,在自卫还击作战中,身为班长的杨广煜带领全班冲锋。在枪林弹雨中,他的颈椎神经和腰部神经部位不幸中弹,被确诊为第五颈椎中枢神经断裂,这意味着他将终生瘫痪。接到确诊通知书后,夫妻俩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丈夫不愿拖累她,劝她改嫁。杨桂贞拉着丈夫的手坚定地说:“广煜,你才26岁,我不能让你一个人过一辈子,我要让你像正常人一样过家庭生活。相信我,我能照顾你一辈子!”
&&& 1981年,杨广煜由部队医院转到遵义荣军疗养院。杨桂贞抱着不给国家添负担的想法,来到遵义疗养院,告诉医院领导要把丈夫接回家乡。领导将可能遇到的困难一一向她摆明,并且说明按照国家优抚条例规定,杨广煜应由国家来承担护理工作。但她仍然坚持将丈夫接到侗乡山寨,由自己照顾,至今已28个年头。
&&& 1998年,杨广煜尿路感染,小便排不出。杨桂贞背着丈夫挤上公共汽车,到30多公里外的县人民医院做手术。住院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她一直守护在病床前。2000年,丈夫患尿道结石,手术后又住院一个多月。她积极配合护士精心护理着丈夫,医生和护士感慨地说:“这样的贤惠妻子,真是少见。”遵义荣军康复医院的两位医生专程赶来看望杨广煜,见到杨桂贞在病床前为丈夫抠屎接尿的情景,大为感动。他们询问杨桂贞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她淡淡一笑,回答说:“困难多着呢,谁让他是我的丈夫。”医生们激动地说,杨桂贞这样朴实的农村妇女,真是大家的榜样。
&&& 有人问杨桂贞这么苦,图的是什么?她憨厚地说:“我的丈夫为国英勇作战而残疾,我为他牺牲一切值得!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在,我就要护理他活得像个人样。”
E20吾拉音·赛甫,男,维吾尔族,43岁,中共党员,新疆吐鲁番地区工商局副局长。
&&& 1989年隆冬的一天清晨,吾拉音刚拉开院门,发现门外不远处一团破烂的棉絮中间裹着一个人。他急忙跑过去,拉开棉絮大喊:“喂,你醒醒,你醒醒!”棉絮中的人坐了起来。原来是一个老人,名叫李业才。吾拉音关切地问:“多冷的天呀,你怎么睡在这儿?怎么不回家里去睡?”老人说他根本就没有住所,平时给谁家打工,就住在谁家。如今没活干了,谁愿意让一位流浪汉住到自己家里去呢?对这个无依无靠的老人,吾拉音和妻子商量:“要不,就让老李长期住在我们家吧。”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吾拉音已有两个孩子,而且家中有三位老人需要照顾,如果再加上一个病恹恹的老李,日子自然会很紧张。但是吾拉音夫妻义无反顾地决定,把李业才接进自己的家里,当作自己家庭的一员。
&&& 一个晚上,李业才腰疼病犯了,疼痛难忍,吾拉音决定立即送老李去医院。此时天黑了,戈壁滩上正刮着风,就是去最近的卫生所也有2里路。大人都走了,孩子怎么办?妻子将孩子们抱到炕上,对年龄稍大的孩子说:“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妹妹,爸爸妈妈一会儿就回来”。随后,吾拉音和妻子扶起李业才,消失在刮着大风的黑夜中。到了卫生所输液、观察,整整忙了半夜,老李终于在病床上睡着了。
&&& “既然让老李住到了家里,就要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是吾拉音对妻子常说的一句话。每逢春节,吾拉音为了让老李过好年,也像汉族人一样忙碌起来,采购鸡、鸭、鱼,准备新衣、鞭炮。到了中秋节,吾拉音总不忘给老李送几盒月饼、几箱水果,一家人还要跟老李一起共度团圆节。同样,穆斯林传统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也成了李业才的节日。每当夏天,吾拉音的妻子就会把一套崭新的夏装放在他的床头;到了春节,一套全新的冬装又会出现在床上。如今李业才盛衣服的木箱已经装得满满当当,用他的话说,就是一辈子也穿不完了。他更忘不了,吾拉音每月都给他零用钱,月月如此。
&&& 2005年,吾拉音·赛甫被国家老龄委、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十佳孝亲敬老楷模。
E21吴新芬,女,32岁,中共党员,河南省禹州市教育局干部。
&&& 1995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吴新芬结识了在西藏某部服役的王俊景,并建立了兄妹般的情谊。1997年,王俊景在抢修驻地高压电线时因公致残。半年后,当吴新芬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赶到了王俊景治疗的医院。当她看到失去双臂、左腿严重致残、浑身被纱布包裹得只露出两只眼睛的王俊景时,她毅然选择了留下:“即使你有1000个让我离开的理由,我也会找出1001个理由留下照顾你,因为你是为群众和战友的利益而负伤的!"照顾残疾病人是一项既苦又累的活,何况吴新芬当时还是一个20多岁的未婚姑娘。由于王俊景伤势严重,加上长期卧床不能动弹,肚子经常胀得难受。一天上午,吴新芬见他难受的东张西望,猜想他是想解大便了,于是急忙把便盆塞到他的屁股下面。可他怎么也解不出来,吴新芬红着脸在他的肛门处抹上清油,可依然无济于事。无奈之下,吴新芬开始用手指帮他抠,每抠出一粒大便,肠内的胀气就随着大便往外涌,在抠出10多粒后,王俊景才顺利地排出了大便。
&&& 医生曾对王俊景下了“在床上度过余生”的结论,可吴新芬不愿相信,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王俊景重新站起来。每天晚饭后,她就抱着王俊景的腰练站立,有时候就跪在地上扶着他的左脚练。为了增强王俊景的肌肉力量,她还照着书本学会了按摩技术。在吴新芬的精心照护下,1998年6月,王俊景终于重新站了起来。
&&& 惊喜过后,站立起来的王俊景又常常为自己的残疾而自卑,并一度失去生活的信心。吴新芬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述英雄人物身残志坚的故事,鼓励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吴新芬的鼓励下,王俊景终于走出了自卑,找回了自信,后来他不仅能自己开门、写字,还能用嘴咬住特制的小棒编发手机短信、操作电脑。2002年8月1日,他们在西藏军区驻错那高原某部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 2003年之后,在部队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他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这时候他们想到的是如何更好地回报社会。吴新芬在禹州市开通了“军嫂热线”,还在自己生活用的三轮摩托车上喷上“军嫂服务”字样,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今年8月,夫妇两人将部队捐献的10万元全部捐给安阳县铜冶镇学校。
&&& 吴新芬先后被西藏自治区党委授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好军嫂光荣称号,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军民共建先进个人。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E22宋成英,女,46岁,辽宁省辽阳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工人。
&&& 在辽阳市文圣区武圣街道办事处福民社区,有这样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好嫂子宋成英二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高位截瘫小叔子李聚堂。
&&& 1984年,20岁的李聚堂游泳时不慎将颈椎摔断,造成胸部以下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冷酷的现实使他想到了死,心地善良的嫂子宋成英不断地开导他,帮他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每天,宋成英用轮椅推着他到武圣道边上卖雪糕、卖饮料,水壶、尿壶分别放在轮椅两边,吃饭时宋成英再把他推回家。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宋成英帮助年迈的公婆无微不至地照料着瘫痪的小叔子。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1994年,公公患上了肝硬化,1996年婆婆又突发脑溢血,好儿媳宋成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洗衣、做饭、端屎端尿,她每天忙个不停,要同时照顾老少三个病人。
&&& 现实是无情的,但人是有情的。面对人生的不幸,宋成英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切。为了方便照顾小叔子李聚堂,她办理了停薪留职,在仅47平方米的居室里腾出一块地方,开了个小卖店,守着李聚堂做起了出售烟酒糖茶的小生意。由于多年卧床不起,李聚堂身体特别虚弱,小病不断,宋成英几乎成了专职护工。夏天,李聚堂经常身患褥疮,宋成英打听到用白糖敷在患处有效的偏方后,每次用完消炎药后,她就为李聚堂再敷一次白糖,从不嫌烦。李聚堂大便干燥,宋成英就给他注射开塞露,实在不行就用手抠。李聚堂多次被感动得泣不成声,发誓来世做牛做马也要报答嫂娘的恩情。为了减轻嫂子的负担,要强的李聚堂坚持每天在武圣路边摆摊卖雪糕、卖饮料,他说:“我哥我嫂不容易,我侄上学,家里用钱的地方多,他们为我付出的太多,我无以回报,我要尽我所能,帮哥嫂减轻点负担。”
&&& 宋成英的事迹在古城广为传颂,她的爱心感染着周围的人。宋成英家2004年被辽宁省妇联评为特色家庭,2005年被评为辽阳市第二届十大美好家庭,被文圣区评为文明家庭、优秀残疾人家庭。宋成英获得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的荣誉称号。
E23宋丽平,女,32岁,中共党员,首都经贸大学密云分校教师。
&&& 1995年,宋丽平与爱人相识。由于爱人的姐姐和弟弟都是弱智,还有身体不好的公婆需要照顾,他们的相爱遭到了宋丽平父母的极力反对,但是她瞒着家人毅然嫁给了心爱的人。婚后的生活与她憧憬的完全不同,他们只能和公婆、小叔及外甥一起生活。白天教课,晚上回来照顾公公婆婆,关心严重弱智的小叔子,辅导上学的外甥,一天下来腰酸腿疼。
&&& 女儿7个月大的时候,一天晚上,公公突然吐个不停,恰逢爱人出差在外,婆婆一着急犯了高血压。她毅然把女儿交给邻居照看,将公公送进医院并守护了一夜。好在第二天婆婆的高血压很快得到控制,可以到医院照顾公公。那段日子,她一下班就往医院跑,给公公端水喂药。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公公出院了,但因脑血栓后遗症,从此生活不能自理。
&&& 由于大姑姐智力有缺陷,外甥自幼与婆婆一起生活,婚后尚未做母亲的她就担当起了母亲的职责,开家长会,辅导学习,料理外甥的生活。她把外甥看成自己的孩子。在她的辅导下,外甥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如今已经读高三了。生下女儿后,宋丽平要带三个孩子:女儿、外甥、小叔子。小叔子今年36岁,可智商就像两三岁孩子,每天宋丽平都哄着他吃饭、睡觉。除了照顾他的衣食住行,还经常带他出去转,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
&&& 2005年的一天,有些智障的大姑姐被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砍伤,生命垂危。她和爱人赶快把大姑姐送到医院,深夜丈夫在医院看护姐姐,她就奔波于家庭与医院之间,取钱、拿生活用品,安慰老人。大姑姐出院后,宋丽平毅然把姐姐接回家。公婆看着大女儿进门的那一瞬间,眼泪情不自禁流了下来,他们庆幸有一个好儿媳。
&&& 外人看来,宋丽平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是不幸的,但她却觉得很幸福。丈夫疼爱、女儿依恋、公婆待她像亲闺女、大姑姐和小叔子视她为亲姐妹、外甥叫她妈妈,这么多的角色不是每个女人都能享受到的,当然,也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做好的。宋丽平喜欢用这样一首歌表达心声: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缘才能相聚,有心才会珍惜,有福就该同享,有难必然同当,用相知相守换地久天长。
&&& 2006年,宋丽平被评为北京市密云县十大好媳妇。
E24沈利萍,女,50岁,中共党员,宁夏书画院一级美术师。
&&& 1993年宁夏银川“7·23”空难,造成沈利萍年仅12岁的儿子王嘉鹏下肢截瘫,丈夫也身受重伤。在医院陪护儿子的5年中,她以善良、宽厚的品格和无私的母爱,帮助儿子战胜残疾。在与婆婆生活的十几年里,她像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婆婆,照顾饮食起居、护理老人是她每天必做的家务。在她长时间的言传身教下,年幼的儿子也懂得了孝老的道理,有好吃好用的都先让老奶奶享用。她经常告诫弟弟妹妹,孝顺父母不仅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也是教育后代的重要方式,只有自己亲历亲为,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父母眼里,她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在丈夫眼里,她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在孩子眼中,她是一个善良、智慧的母亲。
&&& 沈利萍以坚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始终坚持艺术创作,先后有十多幅作品入选国际、国内大型画展及画集,荣获东南亚国际现代名家水墨展金奖、当代中国青年画展优秀奖、第三届全国五省自治区美术作品展银奖等奖项。她在完成创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中国首届功在千秋扶贫大展”和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以科学战胜非典、用艺术振奋精神——全国著名艺术家捐赠义演活动”捐赠作品。
&&& 2001年,沈利萍赴挪威成功举办《神秘东方》个人画展。2003年应邀赴北欧艺术中心进行中国绘画艺术讲座,其间,为促进挪威桑费郡与宁夏缔结友好省发挥了积极作用,被桑费郡文化部部长誉为友好使者。2006年应美国俄亥俄州邀请,举办“中国书画家沈利萍个人画展”。
&&& 沈利萍2001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2004年荣获中国十大巾帼英才称号。2003年9月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妈妈再生你一次——我与空难的儿子》,在全国发行,受到读者好评。她还担任“关注未来·关注孩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传播行动”形象大使。她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挪威NIK国家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媒体报道。
E25张晓,男,17岁,共青团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宝塔社区人,平凉二中高三(10)班应届毕业生。
&&& 张晓4岁丧父,母亲曹雪红重病卧床。他自小挑起家庭重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 从4岁起,张晓开始学习煮饭、侍候母亲。锅台高,够不着,他就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做饭,时常被沸出的米汤烫伤胳膊。上小学时,张晓每天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还要捡柴、生火、做饭,洗衣服。读初一时,长年卧床的母亲病情不断加重,一度大小便失禁,张晓每天要给母亲接屎接尿,擦洗身体。他最惦念的是母亲,邻居送他一个馒头,他要留给母亲,别人给的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留给母亲吃。张晓的邻居何彩兰老奶奶说:“这娃娃太孝顺了,我活了这么大没有见过这么懂事的娃娃!”
&&& 毫无生活来源的张晓家生活一直十分艰难,在政府、武警官兵、邻居、老师、同学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母子俩渡过一个个难关。家里再困难,日子再苦,张晓也不愿给好心人增添负担。有的人留下电话,让他有困难时联系,但他从来没有主动打电话提要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张晓把每位好心人的帮助记入自己的《恩人簿》。一到周末,张晓忙着洗衣服、做家务、照顾母亲,还要抽时间给洗车行打工、捡垃圾贴补家用。
&&& 虽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张晓却很阳光乐观。在学习上,他和同学互帮互助;在生活中,他乐于助人,关爱他人。“贫困中坚守的阳光男孩”,是同学们和老师对张晓的评价。苦难没有压倒张晓。小学阶段的张晓,年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进入初中、高中,学习也不曾落下。上高中的张晓学习更加用功,每天起早贪黑,忙于学习和照顾母亲;他每天都是早早起床,把母亲从床上抱到凳子上洗脸、梳头,打扫完家里的卫生就赶忙去上学。中午又急急忙忙赶回家先侍候母亲方便,再做饭,一口一口喂给母亲吃,然后又骑着破自行车赶到学校。张晓靠着自己的努力,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
&&& 中国青年报6月14日以《张晓: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为题刊登张晓事迹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随后作了报道。
&&& 张晓先后获得平凉市优秀共青团员、第十一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
E26张玲兴,女,47岁,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大沙河镇双庙村的一位农家妇女。
&&& 她坚持25年无怨无悔地照顾着3位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母亲”:一个养母,一个婆母,还有一个“续娘”,书写了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故事。
&&& 张玲兴自小就被人收养,养父善良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她。1976年,张玲兴嫁给了在当地打工的大沙河镇双庙村农民周云亭。1982年,养父去世后,她带着养母跟随丈夫来到大沙河镇双庙村,侍奉起两个“母亲”——养母张凤兰和婆婆周黄氏。1999年初,丈夫前妻的母亲成了孤寡老人。善良的张玲兴见不得别人可怜,就认她当了“续娘”,从此家里便有了三个“母亲”。
&&& 在此期间,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4万多元的外债,张玲兴独自撑起了家庭重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要给三个“母亲”做好饭,然后才开始劳动。续娘不吃肉,养母不吃鸡蛋,婆婆最喜欢吃油煎馍,张玲兴总能根据老人口味做好不同的饭菜,在帮助老人穿衣、洗脸、梳头后,把饭菜一一端到老人面前。婆婆双目失明,每顿饭都是张玲兴一口口地喂,她从没厌烦过。
&&& 处理三位老人的关系最让张玲兴费心。婆婆周黄氏性情古怪,一天她爬上了房顶,把张玲兴吓一跳:“娘呀,你要干嘛?”婆婆回一句:“我活够了。”就往下跳,张玲兴赶紧去接,结果婆婆毫发未损,自己却被砸得瘫在地上不能动弹。养母爱耍小孩脾气,“续娘”性格好却软弱。人老如顽童,常会闹别扭,每次闹完后,三人就眼巴巴地等张玲兴回来,然后争先恐后地“告状”,让她主持公道。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但张玲兴仍然耐心地听老人的絮叨,然后想办法哄她们开心起来才能歇一下。为了“平衡”老人之间关系,张玲兴还煞费苦心地定了一个原则:关系越亲近,生活“配置”越低。比如,养母的拐杖是树枝做的弯木棍,婆婆的是从集市买的竹子拐杖,而“续娘”用的则是漂亮的龙头杖。
&&& 受张玲兴影响,如今这里孝顺老人蔚然成风。94岁的养母和婆母相继去世后,张玲兴最大的心愿是,争取把今年98岁的“续娘”奉养过百岁,让她再过几年好日子。
&&& 张玲兴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其感人事迹被新华社等媒体宣传报道。2004年,《张玲兴和她的三位母亲》电视专题片被文化部选送到法国戛纳国际电视节展播,在国际上引起热烈的反响。
E27阿布力孜·努来克,男,维吾尔族,73岁,中共党员,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英阿瓦提村农民。
&&& 1997年9月的一个早晨,阿布力孜·努来克在忙完农活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出生不足十天的汉族女弃婴。他等了半个多小时,见没人来领孩子,便将啼哭着的婴儿抱回了家。看着哭个不停的孩子,阿布力孜·努来克夫妇很快买来了奶粉。第二天,他们一边寻找孩子的父母,一边抱着孩子到镇医院看病。医生诊断婴儿患的是肛门畸形,因孩子太小,无法做手术。半个月过去了,仍没有人来认领。他也渐渐下了决心:她就是上苍赐给我们老俩口的亲闺女,一定要抚养她长大成人。他给这个女儿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阿依布拉克(维吾尔语:月亮泉)。
&&& 由于阿依布拉克肛门畸形,大便时要老俩口轮流抱着,每天花好几个小时。为了保证阿依布拉克的营养,阿布力孜·努来克老人买来奶粉,拌上自己亲手磨的核桃粉和羊油喂孩子。老人说,孩子要长身体,还要做手术,不能亏了她。为了积攒手术款他自己却常常吃茶水泡馕。自家的地没有时间管荒芜了,圈养的羊也顾不上喂了,老人却并不在乎。“就是把地和羊全卖了,也一定要为我的女儿治好病,让她和正常孩子一样享受童年的快乐!”阿布力孜·努来克老俩口下定了决心,抱着阿依布拉克踏上漫漫3年的求医路。2000年,阿依布拉克做了第二次肛门矫正手术,病情有了一定缓解。3年里,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花去了12000多元钱,用尽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向镇农村信用社借了5000元贷款。
&&& 阿依布拉克在阿布力孜·努来克老俩口的疼爱中渐渐长大,但她一点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只知道自己有一个温暖的家,有非常疼爱自己的达达、阿娜(维吾尔语:爸爸、妈妈)。但她不明白,为什么父亲总让自己学汉语。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阿依布拉克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扑在父亲的怀里哭了。阿布力孜·努来克老人摸着女儿的头说道:“你是汉族,但你也是我们的女儿,我们就是你的父亲和母亲,我们一定要彻底治好你的病,将来让你上汉族中学,把你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 2006年6月,阿布力孜·努来克当选2005感动新疆十大人物;2007年3月,被民政部评为2006年度中华慈善奖。
E28陈巧云,女,42岁,中共党员,现任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双拥办副主任。
&&& 22年前,这位普通的农村姑娘,冲破世俗偏见,嫁给了特等伤残军人闫绍田。22年来,陈巧云用真诚的爱让一个瘫痪之人奇迹般地重新站立起来,用坚强的爱创造了一个美满的“光荣人家”。
&&& 1985年,21岁的闫绍田在祖国南疆的一次战斗中被地雷炸伤,失去了双腿和左手。医生说:“这位英勇的战士,可能要终生与床为伴了!”然而,英雄却打动了同乡、同学陈巧云的心。1986年,陈巧云抱着“陪着他,照顾他一辈子”的执着想法,毅然与还在医院治疗的闫绍田结为连理。
&&& 结婚是漫长考验的开始。陈巧云怀着对丈夫真切的爱,一边护理闫绍田,一边到村办厂、建筑工地打工挣钱。身材瘦小、身高不足1.6米的她,要照顾70多公斤重的丈夫,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 康复期间,为了让丈夫尽快学会用假肢走路,她制订了丈夫的锻炼计划,当起丈夫走路的陪练员。训练初始,丈夫的体重全靠她支撑。为了保护丈夫,她时常摔得鼻青脸肿。奇迹一点点到来:丈夫慢慢地由挪几小步变成挪几大步;由挪又变成了走,开始走几米,到后来的几十米、几百米;由依扶着人练变为搀扶着练,再变为后来的独自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闫绍田终于可以甩掉拐杖自己行走了。接着,他开始学做家务。如今,扫地、拖地板、煮饭、烧菜等他都能操持了。
&&& 日常生活问题基本解决了,陈巧云鼓励丈夫走向社会。在省残疾人运动会上,闫绍田荣获过铁饼比赛的银牌、射击比赛的铜牌。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陈巧云夫妇从乡下搬进了城里。闫绍田创办了搬运公司,吸纳了20多名下岗工人再就业。公司创办以来,上缴社区管理费5万多元。闫绍田还积极关注国防事业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担任校外辅导员,应邀为学生做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报告百余场。
&&& 陈巧云感动了江都,感动了江苏。她多次被授予省、市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拥军模范称号;2005年11月,她的家庭荣膺全国十大情系国防好家庭称号;今年5月,江苏省委宣传部将陈巧云作为重大典型进行了集中宣传。
E29林静端,女,57岁,中共党员,福建省厦门市食品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 虽然已经退休了,林静端却一刻也闲不下来,家中还有101岁的婆婆需要照顾。一起生活了30多年了,林静端从未同婆婆拌过嘴。去年3月,婆婆不小心在房间滑倒了,脊椎骨摔裂,只能卧床,林静端更忙了。喂老人吃药,老人说苦,林静端就把药碾成粉末,调了蜜水,哄小孩一样地哄老人喝。婆婆摔伤后,小便失禁,林静端便每天陪婆婆过夜。她在婆婆床边装个铃铛,只要铃铛一响,她就爬起来,为婆婆整理被褥,端茶送水。婆婆逢人便夸自己有个好儿媳。为了让婆婆吃好,林静端还为婆婆制定了“婴儿食谱”,早上豆浆,中午瘦肉汤煮面线,晚上稀饭配炖蛋,既营养,又容易消化。老人的三餐,林静端亲自煮,亲自喂。在林静端的精心照料下,高龄摔伤的婆婆精神气色日见好转。
&&& 林静端是个好母亲。林静端的女儿先天脑瘫,出生时气若游丝,林静端抱着女儿用体温焐热她,一焐就是十几个小时,直到将女儿从鬼门关夺回来。女儿长大后,行动不便的问题显现出来,林静端夫妇带着女儿到处寻医问药。女儿7岁那年,行动能力每况愈下,膝盖越来越弯曲,最终竟弯到近乎与地面平行。20多年来,林静端反复带着女儿到专业医疗机构针炙、按摩,在家陪女儿做康复运动,希望帮绝望的孩子寻找到一片晴空。她时常对丈夫说:“我们的一丝希望就是孩子终身的幸福。”在林静端和家人的照顾下,女儿如今已经能够扶着椅子在屋里走路,并料理自己的部分生活。
&&& 林静端以无微不至的爱心和吃苦耐劳的品行,实践并播撒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2006年,她和婆婆被厦门市妇联评为第二届十大好婆媳;2007年,她被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妇联评为和谐家庭好妈妈。
E30欧阳名友,男,中共党员,70岁,湖南省宁远县中和镇新开村农民。
&&& 欧阳名友刚出生3天,父亲就被国民党抓了壮丁,3岁时母亲又改了嫁。成了孤儿的欧阳名友,在叔父等好心人的关心照顾下长大,从小就感受到了人间的至爱真情。他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把孝敬长辈、回报亲人当作了自己一辈子最大的责任。
&&& 15年前,欧阳名友岳父去世后,他把岳母蒋金玉接到自己家里,像侍候亲生母亲一样照顾老人。日常生活起居,他总是嘘寒问暖;稍有病痛,他到处求医问药。一日三餐,他悉心为老人安排;一年到头,他处处让老人舒心。在他的精心照顾下,老人精神愉悦,延年益寿,至今已达92岁高龄。
&&& 欧阳名友的叔父欧阳石庆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长期瘫痪在床,生活无依无靠。欧阳名友把这位73岁的老人接到自己家里,早晨他为老人接屎倒尿,晚上为老人脱衣盖被;夏天他把老人背到树荫下乘凉,冬天他把老人背到炭盆边烤火,悉心照料老人16年,直到老人含笑离去。
&&& 孤寡老人张顺荣因患高血压不幸中风瘫痪,欧阳名友夫妇就把她认作义母,接到家里悉心照料。为给这位77岁的老人治病,夫妇俩卖了自家的两头大肥猪和一条黄牯牛。后来老人大小便失禁,夫妇俩及时进行清洗。老人卧床1200多天,从未生过一个褥疮,临终时泪流满面地对欧阳名友夫妇说:“我这辈子不能报恩,到来世也不会忘记你们的大恩大德。”
&&& 44年来,家庭并不富有的欧阳名友为照顾和赡养10位亲友长辈,贴工7000多个,贴粮8000多公斤,贴钱2.46万多元。有人对欧阳名友说:“这些人又不是你的亲爹亲娘,何必买个老子瞎操心,去当个蠢子?”欧阳名友憨厚一笑:“钱是身外之物,这样的蠢子我甘心当。”
&&& 欧阳名友2005年被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评为中华孝亲敬老十大楷模;被湖南省老龄委、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评为湖南省十大孝星。
E31周美香,女,67岁,安徽省铜陵市郊区桥南办事处白云居委会居民。
&&& 她有一位同母异父的姐姐吴红花,今年74岁,自幼智残,不仅没有听力,不会说话,无法交流,而且生活完全不能自理。47年前,父母双亡。周美香用大半辈子照料着生活不能自理、同母不同父的姐姐。她的这种行为一度被左邻右舍称作“傻子”。曾有邻居们劝说周美香自己出嫁。周美香却义无反顾地带着姐姐一起生活,并表示就是嫁人也要带着姐姐。1960年,邻村的庄稼汉子张仁和自愿来到她家,不久,丈夫不幸去世。原本完整的家再次破碎。周美香并没有因此被打倒,一个人又默默挑起照顾姐姐支撑家庭的重任。
&&& 每天清晨,周美香做好早饭后,先给姐姐用热水洗过脸接着再喂饭。姐姐的消化系统不好,不能吃太硬的饭,她每次做饭的时候特别小心。姐姐常常大小便失禁,她每天都要给姐姐换干净的衣服。从小残疾的姐姐没有说话功能,生病也无法表达,她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知道。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姐姐突然不吃东西,显得很烦躁,她在给姐姐换衣服的时候,发现姐姐可能是拉肚子了。扶着姐姐去了好几次厕所,最后姐姐干脆蹲在厕所不愿离开。面对四面都透风的厕所,她用被子裹着姐姐在厕所过了一夜。她坚持每天给姐姐擦身、洗澡,天气好时还领着姐姐到屋外走动,晒晒太阳透透气。多年来,姐姐身上夏天从未长过一个痱子,冬天从未生过一次冻疮。
&&& 周美香除了在自家地里种些时令蔬菜外,周美香每天凌晨3点就出门步行到市场兑些蔬菜,6点之前还要赶回家给姐姐做早饭,然后一直在路边卖菜到11点,风吹日晒,从未间断过,为的仅仅是一天能赚上三四块钱补贴家用。
&&& 47年来,周美香大都是一个人坚强面对,一个人背负着姐姐穿越生活的坎坎坷坷,无怨无悔。
E32罗映珍,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 Month="10" Year="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8220;植物人&#8221;。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 每天早上5点,罗映珍便准时起床,以打果汁、煮粥作为一天的开始,在晨曦中带着做好的果汁和粥赶到医院,为丈夫洗脸、刷牙、按摩、擦拭身体、喂食&#8230;&#8230;每天晚上罗映珍回到住处,都已经是深夜一点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已有3个年头,罗映珍依然在默默地坚守,默默地付出,用饱含着真情和热泪的日记呼唤着丈夫的苏醒。她写道:&#8220;我相信只要你有坚强的信念,你就能挺过来,意念可以创造奇迹,我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坚持,要么放弃,我选择继续坚持。&#8221;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使罗映珍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心中的悲伤,点燃了内心的希望。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8220;你好&#8221;、&#8220;是&#8221;、&#8220;累了&#8221;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 2005年,罗映珍被推荐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被中共临沧市委、永德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永德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E33罗雪华,女,39岁,浙江水晶厂下岗工人。
&&& 2001年4月,罗雪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毅然收养了她,取名陆陆。不久后,陆陆被查出患有&#8220;铁粒幼红细胞贫血&#8221;,血中铅超标正常人近千倍,自身制造的血完全不能用,只能靠输血维持生命,而陆陆还有其他并发症。
&&& 为保住陆陆的生命,罗雪华对丈夫隐瞒了实情,停下手头生意,带着陆陆寻医问药治病。6年来,她几乎天天带着孩子泡在医院,输血输液,打针熬药。就在收养陆陆两年后,她有了身孕,为了照顾陆陆,忍痛割爱舍弃腹中的亲骨肉,并为陆陆办了独生子女证。
&&& 当她听说广州有一家医院能医治陆陆的病,就带着借来的一笔钱直奔广州。专家诊断的结果是,陆陆必须做骨髓移植,才有生的希望,但要找到配对的骨髓很难。就在这时,她听说陆陆的生母怀孕了,罗雪华似乎看到了孩子康复的希望,她马上把消息告诉主治医生,她知道只有新生儿的脐带血可以医治小陆陆的病。可没有想到,一开始就遭到孩子亲生父母的拒绝。后来,罗雪华专程前往江西,找到陆陆的生父生母。在答应支付1万元的&#8220;补偿费&#8221;后,他们才同意进行脐血配对。然而,此次配对还是以失败告终。陆陆只能继续靠输血输液来维持生命。
&&& 这些年,罗雪华花光了所有的家产,还欠下一身外债,为了给陆陆筹集药费, 原有的一栋四层楼房只好出租,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罗雪华说:&#8220;只要陆陆能好起来,我愿意牺牲一切。&#8221;
&&& 罗雪华纯朴善良,伟大的母爱感动了浙江大地。以罗雪华的故事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娘》,不久前摄制完成,即将在全国公映,再现这位台州女性伟大无私的母爱。
&&& 罗雪华先后被评为浙江骄傲——2005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2005十大感动台州年度人物;台州市十佳慈善之星;首届浙江慈善奖(个人奖)。中央电视台、文汇报、浙江日报等报刊对其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
E34和学英,女,51岁,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西安街道寨后社区居委会寨后上村村民。
&&& 和学英自1980年嫁到寨后上村以来,27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身患疾病的公婆,大家亲切地把她称做&#8220;寨后村的好儿媳!&#8221;2006年10月,和学英在云南省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中被授予云岭十大孝星称号。
&&& 和学英的丈夫是一名护林员,经常上山巡逻,特别是每年的护林防火季节,不论白天黑夜都要坚守岗位,无暇顾及家里的任何事情,儿女也在外面工作。因此,照顾两位老人,盘田种地及所有家务都落到了和学英身上。和学英刚嫁过来时,家里很穷,全年收入只有两三百元,而她的婆婆身体状况很差,经常生病,需要寻医问药。和学英除了在生活中细心照顾婆婆外,还拿出自己父母给的私房钱,给婆婆看病。每当婆婆要走亲串户时,她就把自己的嫁装拿出来给婆婆穿上。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和学英多方筹措资金,买来电动机、磨面机、面条加工机等,办起了全村第一个粮食加工作坊。由于她待人诚恳,服务周到,讲信用,很快吸引了远近村民前来碾米、磨面,进行粮食加工。她家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事情也越来越多,但她从来不让公婆操劳,常对公婆说:&#8220;您们辛苦了一辈子,现在老了,要多保重身体,我们还年轻,累点没什么。&#8221;
&&& 2000年,和学英的公公不幸患痛风,双脚不能行走,常常把大小便拉在裤子里。每当这种时候,和学英总是非常耐心地给老人擦洗秽物,把干净的衣裤找来给老人换上。公公行动不便,她就买来一辆三轮车,并在车上装了一把椅子,每当风和日暖的时候就蹬车把公公送到老年人聚会的地方,一起说说话,谈谈心,消减公公患病后产生的烦闷。到吃饭时,她又蹬着车把老人接回家。她很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不断变换口味,让老人吃得好,吃得舒服。
&&& 和学英的婆婆由于年纪大了听力减退,稍微不顺心就发脾气,甚至还动手砸东西。对此,和学英从来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也从不在外人面前说公婆的一句坏话。她常说:&#8220;如果有一天我老了,也可能会像公婆一样唠叨,不要和他们计较。&#8221;
&&& 和学英的敬老爱老举动感染了全家,影响了村民。全村人都以她为榜样,把&#822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8221;的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寨后上村先后荣获敬老先进村、全国先进星光老年之家、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镇等称号。
E35洪战辉,男,中共党员,25岁,原湖南怀化学院学生,现中南大学学生。
&&& 2005年底,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他,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他,面对不幸、贫穷与孤苦,顽强坚持12年,终于使父亲病情好转,妹妹健康成长,自己考上大学,全家人重新团聚。他,就是被称为&#8220;中国男孩&#8221;的洪战辉。
&&& 1994年,洪战辉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意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随后,父亲又捡来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离家出走了。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妹妹的家庭重担。这副重担,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何况一个10多岁的孩子!但洪战辉没有退缩,一挑就是12年。为了挣钱养家,他像大人一样,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他利用课余时间卖笔、书、磁带、鞋袜,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做杂工,周末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在兼顾学业和谋生之时,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为了带好捡来的妹妹,洪战辉费尽心血。每天晚上,他都让妹妹睡在内侧,以防父亲突然发病伤及妹妹。妹妹经常尿湿床单、被子,他就睡在尿湿的地方,用体温把湿处暖干。从高中到大学,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每天都保证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自己却常常啃方便面。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课。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吃尽苦头。2002年10月,父亲突然发病,因为没有钱,他不得不在一家精神病医院门前跪求治疗&#8230;&#8230;在他孝心的感染下,2005年底,河南第二荣康医院主动将他父亲接去诊治。现在,父亲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出走的母亲、打工的弟弟也相继回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
&&& 2006年以来,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150多场励志报告,并欣然出任&#8220;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8221;。他还多次到湖南、河南等地贫困山区与困难学生交流,捐赠学习用品。他说:&#8220;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8221;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关于他的书籍出版了6本,其中《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250多万册。
&&& 洪战辉先后获得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E36姚敏,女,47岁,中共党员,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副主任技师。
&&& 1997年7月,姚敏的丈夫突发骨癌,当时已经在湖北省黄石市卫生防疫站任主任的姚敏毅然带着儿子来到海口照料丈夫。丈夫一病就是十余年,经历了四次大手术后,他从一位生龙活虎的壮汉变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像一块木板搁在床上,吃喝拉撒全要人料理,家里经济困难,请不起保姆,所有的事情都要由姚敏一人扛,还有幼小的儿子需要她照料。每天,姚敏面对的是没完没了的劳作,一进门见到的是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身体早已变形的病人,闻到的是丈夫那久病的怪味,听到的是病人难受的呻吟,每天有清洗不完的屎尿。有时还未进门,就闻到一股臊臭味,不是大便糊了床,就是碰翻了尿壶。丈夫长期卧床,肠胃功能失调,经常解不出大便,又不能移动体位,姚敏就用手指帮他掏肛门的大便,若是遇到拉稀,便用薄膜兜着,双手捧着塞进垃圾袋。她将丈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而自己却从青年步入了中年,头上长出了白发,丈夫一根根地帮她拔掉,姚敏说:&#8220;拔了又长,不拔也罢!&#8221;丈夫说:&#8220;要拔!除了拔白头发,我还能帮你做什么?&#8220;第四次做骨盆置换术时,手术室外的姚敏想象着锯子锯开丈夫骨头的情景,就昏厥了过去,从院里回来,被汗水湿透的衣服能拧出水来。丈夫喜欢写作,她就借来大量书籍,买了电脑,配了写字笔。在姚敏的鼓励和帮助下,在只能仰面斜卧不能翻身的情况下,丈夫写了一部长达50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还写了几部中篇和短篇小说。2004年6月28日,他拄着双拐上班了。
&&& 作为女儿的姚敏还要照顾瘫痪在床17年的母亲。每天半夜帮母亲翻身,直到2005年4月母亲去世。儿子阮兆替她算过,十多年,她夜里起来7000多次,给母亲翻了近7000次身。婆婆近年患了老年痴呆症,姚敏经常在假期回到老家照顾婆婆。
&&& 姚敏拿丈夫战胜疾病的精神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独立生活能力,儿子阮兆很懂得母亲的辛苦,在很少得到大人照顾的情况下,已经健康成长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多次获得三好学生称号,还多次获得省级、市级奖励。
&&& 姚敏的事迹先后被海南日报、新浪网、南海网等媒体报道。她所负责的课题曾获2002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海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海口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E37袁鹏,女,43岁,中共党员,江西省新余日报社副总编辑。
&&&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4" Month="12" Year="年12月14日晚,袁鹏38岁的丈夫因高血压突发脑溢血,三次开颅手术,留下了偏瘫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袁鹏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独自挑起重担。由于丈夫大小便失禁,屎尿频繁。十年来,袁鹏每天要为丈夫多次擦洗身子,多次换衣裤。而每次洗澡,才90多斤的她,要背着150多斤的丈夫进进出出。在丈夫卧床不起的一年里,为排遣丈夫的郁闷和寂寞,她为他念完了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和《胡雪岩》。2000年3月,经过袁鹏的悉心照料,丈夫终于能下床挪动了。为使丈夫恢复得快一些,无论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她每天陪他到公园晨练。
&&& 病后的丈夫非常烦躁,常常在家里发脾气,乱扔东西,有时甚至用拐杖去敲打袁鹏,但袁鹏总是默默地承受这一切。她清楚地知道,丈夫是个心气很高的人,他绝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这样虚度,必须给他一个信念的支点。因此,她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他的自尊,细心寻求让他重拾自信的方式。在尽力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的同时,她积极鼓励丈夫写文章,引导他把病中对人生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两年时间丈夫陆续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作品100余篇。
&&& 丈夫是家中的独子,他生病后,照顾公婆的任务就落在了袁鹏一个人身上。两位老人穿的毛衣,都是袁鹏亲手织就。公婆偶尔拌嘴,袁鹏就两边说和。她还经常给两个老人带他们喜欢吃的菜和烟酒,把家务事全包下来。1996年,婆婆病重住院,袁鹏彻夜守护,为她端汤送饭,擦澡翻身,喂饭喂药,直到婆婆去世。2001年公公住院直到2005年去世期间,袁鹏来回穿梭于单位、医院和住所,精心服侍老人,没有丝毫怨言。
&&& 近十年来,袁鹏悉心照料瘫痪丈夫和家人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妇女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对她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她先后被授予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全省十大爱心人物和全市首届十佳记者(编辑)、新余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E38晏春华,女,45岁,吉林省洮南市永康街道永军社区居民。
&&& 晏春华原是洮南市第一毛纺织厂临时工,2000年,71岁的婆婆突患脑血栓,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当时公公也已70多岁,身体不好,没有能力照顾生病的婆婆。晏春华觉得作为子女有责任和义务来照顾老人,作为妻子应该为丈夫分忧,于是辞去心爱的工作,照顾婆婆。从此以后,不论寒冬酷暑,晏春华每天早上5点骑着自行车到婆婆家,先是为婆婆接大小便,擦洗身体,给老人按摩,帮助老人活动肢体。做好这一切,她又要给老人做饭,然后一口一口地喂她吃完。由于老人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常常是晏春华刚洗干净,她又弄得全身、满床都是,可是晏春华从无怨言。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病情逐渐好转。
&&& 2001年秋天,晏春华的小姑子精神失常,整天到处乱跑,晏春华又把小姑子母子俩接到了婆婆家,一起照顾。这样,她每天既要照顾婆婆饮食起居,又要看护小姑子,还要风雨无阻地接送小姑子的孩子上下学,辅导孩子学习。小姑子的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也把晏春华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 2004年5月,75岁的公公也患上了脑血栓,晏春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伺候公公吃喝洗漱不是什么难题,可是伺候他大小便却成了难题。刚开始的时候,公公说什么也不让,一定要等到儿子回来。晏春华对公公说:我是晚辈,您是父亲,女儿为父亲做这些都是应该的。在她的劝说下,公公打消了顾虑。有一次,公公便秘,晏春华二话没说,戴上手套为老人抠便,老人顺利地便了出来,她则累得满头大汗,老人感动得老泪纵横。为了排遣老人的寂寞,她还经常推着公公婆婆到户外晒太阳、看秧歌,和周围的老人交流。有时她看到老人的心情不好,就想方设法逗老人开心,直到老人乐了为止。在她的精心照顾下,两位老人虽然长时间躺在床上,可是从未生过褥疮,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小姑子的病情也有所好转。
&&& 2005年晏春华一家被吉林省妇联命名为文明家庭,2003年晏春华被洮南市老龄委评为尊老敬老孝老星。
E39徐长霞,女,56岁,河北省昌黎县安镇后所营村农民。
&&& 10年前,徐长霞毅然冲破世俗,用脆弱的肩膀扛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带着83岁的老公公一块改嫁,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中华传统美德。在徐长霞夫妇的尽心照料下,如今已93岁的老公爹身体一直很好。老人逢人便热泪盈眶地说:&#8220;我前世不知积了什么德,修来这么好的儿媳妇。长霞这样的儿媳,亲生儿女都比不上啊。&#8221;
&&& 提起徐长霞,左邻右舍的大爷大妈们无不感慨,&#8220;伺候老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一年两年容易,做一辈子难。自己的亲爹亲妈都有伺候够的时候,可徐长霞夫妇十几年如一日,从来没有走样的时候。这样的孝媳真少见,这在古代都得给立牌坊啊。&#8221;
&&& 孝者存百善。当丈夫的儿子离开20多年、一无所有从外地跑回家时,徐长霞这个后妈二话没说,就接纳了这个22岁的小伙子,还让自己的亲儿子带着这个哥哥去认亲戚,为他张罗娶了媳妇,并把全部五间房中的三间让给了这个儿子,自己和丈夫带着老人搬进了剩下的两间。儿子泣不成声地跪在徐长霞面前说:您是我的亲娘啊!徐长霞以自己的仁爱之心,使这个特殊家庭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 昌黎县安山镇党委书记说,有了徐长霞这个好典型,这一带的家风、村风、乡风都正。徐长霞就是一面镜子,照着大家的德行。徐长霞所在的村,多年没发生一起因为赡养老人问题引起的家庭纠纷。安山镇三十几个村的村干部在解决赡养纠纷时,也常拿徐长霞做例子,遇见难办的,就干脆叫他骑上车去看看徐长霞是怎样善待老人的。
&&& 徐长霞的事迹先后被秦皇岛日报、秦皇岛晚报、秦皇岛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8220;道德与观察&#8221;节目组专门录制了介绍她事迹的专题节目,感动了全国成千上万个家庭。她先后被授予秦皇岛首届感动港城十大杰出人物荣誉称号,被民政部全国敬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E40徐雪莲,青海省海北宾馆餐饮部经理。
&&& 徐雪莲4岁半时,在煤矿工作的父亲胸椎粉碎性骨折,胸部以下失去知觉,高位瘫痪。13岁时,她母亲又离开了家,她用稚嫩的双肩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照顾弟弟和瘫痪父亲。母亲刚出走时,幼小的她洗衣服很费劲,父亲让她把盆拉到床边帮她把最难洗的地方搓干净。对幼小的雪莲来说,挑水更是艰难。她挑不动两大桶水,只好半桶半桶地挑,挑满一缸水,肩膀又红又肿。为了父亲,她学会了理发、刮胡子、喂饭、照顾病人等技能,放弃了与同学聚会,放弃了花季少女应有的欢乐。20个寒暑,她几乎未睡过安稳觉,精心照顾着父亲。
&&& 父亲大便干结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搞怀孕的妈妈改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