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辩论赛题目目 党员身份 激励作用大于约束作用

在实践中发挥党员作用有效途径的研究_文档库
文档库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 在实践中发挥党员作用有效途径的研究
在实践中发挥党员作用有效途径的研究
实群众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党员体会到身上的责任与义务,自觉端正思想认识,并影响身边的同学正确看待事物,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4.监督管理类活动
对于学牛党员的培养,除了思想上的灌输b-日常行为的引导,监督机制考核也是一条藿要的途径。学牛党员年龄相对较小,经历相对简单,对事物的理解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和高度,在重大事件面前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在遭受重大挫折后往往容易气馁,理想信念往往小够坚定,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对学生党员的监督管理考核制度。实施党员寝室挂牌及风采展示、党员年度述职考核等监督管理类活动,使党员在自身约束力之外的监督制度中小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地完善自己。
二、学生党支部活动组织存在的问题
1.思想教育类活动缺乏创新性
在当代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F,大学牛党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多渠道获取信息。但由于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夹杂太多个人情愫,容易误导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而思想教育类活动内容单调,多数党员处于被动接受、被动参与和被动学习的状态.而很少进行主动思考和讨沦。
2.活动实践类活动缺乏实效性
每年I二级党总支提供经费与搭建平台鼓励党支部走出校『】参与社会活动,开拓眼界与思路。fH多数红色基地活动缺乏对历史的挖掘,停留于走马观仡的层丽。社会服务类活动也限于特定时期的”特定动作”,没有激发出大学生党员本能的责任感,活动缺乏实效性。
3.模范带头类活动缺乏引领性
大学牛党员多为班级重要班委。其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体现了班级文化的发腱程度.起着带头作用,模范带头类活动则为榜样的树市提供平台。现阶段“一帮一”等活动缺乏持4。监督管理类活动缺乏系统性
制度是党员管理的幕行.考核是自我约束的评判,通过监督管理类活动可以达到党堤自省的只的。但管理机制缺出党员各方面能力及作用发挥。
三、在实践中有效提高学生党员作用的途径
学院于2005年,f展党员督导队活动,现发展为校级项目化品牌活动,无论从活动形式、内容、参与情况及活动效果、社会影响力方面,都取得r一定成效.探索出一条在实践中发挥党员作用的钉效途径。
1.更新活动理念.将新犁信息传递渠道融入到活动中党员对国家政策信息了解不伞面、小透彻,在发表个人网等平台开辟论坛、沙龙、网络报告会等版块内容,将活动的员思想动态.发挥网络平台的商传、引导功能。
2.创新活动组织模式,使党员充分了解活动的本质
在党支部活动组织形式上,从横向组织及纵深组织两种思路创颠瞳],横向组织创新为跨出本支部与J£他支部J∈同组织参与,如与教I:支部、不同学院及不问学科专业、社区基层支部、企事业单传党支部联合组织,通过这种方式拓展了支部活动的范围和视野,在互相对比、沟通、学习、竞争中实现支部活动的创新。纵深组织创新需要拓展活动的维度,挖掘活动的深度,如在组织红色之旅、志愿者服务等社会活动中,要让党员在活动前从根本上.r解活动的本质,如活动地的历史、人文,活动对象的背景、经历等,从根本上解除活动形式化、流程化的问题,符合青年学生的特点,使参与者有参与感、有收获。
3.培养责任意识,将党的宗旨渗透到活动中
大学牛党员学习、生活在同学之间,他if"j的优秀品性与良好形象自.接影响着周围的同学。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J1.大学牛就会对党充满信任;相反。则会损害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党员的榜样作用在特定环境里呵以被放大化,在活动组织及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树立党员存群众中的榜样,而不是刻板地以党员身份压制、管理群众。同时鼓励学生党员善于从身边小事发掘真理。从身边普通人身上发掘长处。在宿舍楼道张贴党员信息、展示党员风采,党员寝室挂牌,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党员的责侄意识与服务意识。切实达到为¨学服务的目的。
4.完善考核机制.将临管落实到F1常生活中
除了党员的自我约束力之外,考核机制的实施也可以发挥作用,将考核系统化、全面化町以渗透十党员FI常活动中。提高考核的威信力,考核内容需与时俱进。以便更科学令面地考核党员.避免活动流于形式。每年一次的学牛党员考核,包括自我评估、任课教师及辅导员评优、支部成员互评、班级述职、群众满意度测评等环节,从各隽两考核党员责任、义务落实情况,从而达到对党员的龄督管理作用,及时发现、纠正存在问题。实行党徽配戴制度则规范,从U常生活中制约党员的行为.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从另一方面,有利于
树口党员在周l司间学心l:i巾的磅样。
现阶段.学生党员质最良莠不齐.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提升党性修养。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党疑作_}}{。学院致力于为学生党员搭建实践活动平台,切实发挥党员作用,fIl随着大学生思想的不断转变还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尝试。参考文献:
[1]金一斌.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J].中
国高等教育,2012.(6):1.
[2]牛文利.论高校学生党支部活动的创新[J].思想政治教
育研究,2011,4(27):119~121.[3]宋海生.李跃芹.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栽体
建设[J].党建研究,2011.(12):39~40.
作者简介:
1.杜欣欣.上海电力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2.刘莉.上海电力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续性和自发性,起列的引领作用小明显。
乏系统性规划,党员考核形式过于教条形式,难以真正考核评论时过于浅薄.理论性不强.需要通过更系统权威、有信眼力的讲解。向优秀党员案例学习时.需要通过影片、视频等形式.适当渲染气氛。引起共鸣。辩论赛及知识竞赛类活动适、与注意竞赛技巧.使参与者充分体会到竞赛的乐趣.达到活动效果。利用网络媒体加嵌党员I.日J沟通及透过易班、人人时问及形式固定化。从而将活动系列化、曲牌化,由此了解党72全国商情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在实践中发挥党员作用有效途径的研究_党团建设_党团工作_实用文档。高等教育 在实践中发挥党员作用有效途径的研究杜欣欣刘莉 (上海电力学院,上海200090) 摘要:在...维修所并在党员中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就党(总)支部发挥政 治核心作用有效途径...发挥学习、研究、协作的优势,主动协助党总 支部和党政领导抓好学习,在学习实践中...发挥毕业班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途径探讨与研究 [摘要]在高校就业问题日益受关注的今天,毕业班学生顶岗实习 的过程管理成为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如何发挥各...《发挥党员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表率作用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_党团工作_应用...(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组织开展多样的活动带动课题的实施;通过多种途径...发挥社区党员作用有效途径的探索_专业资料。离开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任何群众性的运动...党员义工务社区的探索 1人阅读 1页 ¥0.50 在实践中发挥党员作用有... 1...发挥党员在企业各项工作中应有 的先锋模范作用, 是...领导和组织下,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集体研究决定...在新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党建工 作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不...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实践研究_专业资料。如何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基层党委,我们在长期的党建工作中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人文特色的方法:善于根据学生的...学生党员作用发挥_教学反思/汇报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成绩,在实践中培育为人民服务的...加 强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基于有效发挥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高校党内民主建设实践研究_专业资料。党内民主是党...本文分析了高校民主建设中党员主体作用的主要体现形式,对高校的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党员作用发挥问题研究_党团建设_党团...党员在 高校学生 中发 挥积极最用,笔者认为应该在一下几种途径中深 入研究 。...辩论题目: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是否需要监督?反方是否死定了
反腐倡廉辩论赛抽到的题目是: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是否需要监督?,我们是反方,是不是死定了呀。要活的话,应该如何立论和质询呢?求教各位高手
09-04-13 &匿名提问
加强领导干部监督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一、当前干部监督工作的基本状况  (一)区委领导高度重视。区委非常重视对干部监督工作的领导,从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常抓不懈。每年区委常委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职能部门工作汇报,根据形势任务要求,作出新的工作部署;利用“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的重大契机,从全面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入手,着力强化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监督意识;制定并实施了领导干部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保证制度到位,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每年年初、年终,结合工作部署和总结,区委领导都要带队检查指导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纠正;突出抓了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两年来通过实施“一把手素质工程”,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党内监督的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二)监督意识有所增强。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人心。领导干部自我监督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同级之间互相监督的意识、群众勇于监督的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同志反映:过去,是“防火防盗防纪委”,现在,研究重大问题、作出重大决策时,都主动征求纪委的意见,甚至公务接待,也拉上纪检干部“把关”,守住“底线”。同级之间也能遇事“揪揪耳朵”、“拉拉袖子”、互相提个醒。群众不敢监督、无法监督的状况有所改观,通过群众主动举报、来访和群众评议、测评干部等监督渠道,发现、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显示出群众监督的力量。  (三)制度建设取得重要成果。近年来,围绕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完善目标管理,实行了党风廉政责任制,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落实了“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防止重大问题由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严格执行了领导干部礼品登记、收入申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规范了会议、庆典和公务接待制度等,使领导干部处于党组织的日常严格监督之下。实行了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制度、廉政档案制度、廉政谈话制度、诫勉谈话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离任责任审计制度等,全面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和严格管理。在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方面,也推出一些新举措:实行了干部考察预告制度,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任职前廉政谈话制度和届中届末考察制度等,增强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有效防止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群众监督方面,实行群众来信来访报告制度,奖励举报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制度等,不断探索和完善群众监督的条件和渠道;在财务监督方面,全面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外派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完善银行帐户备案制度等。有些部门和单位,还实行了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公示制度,财务收支责任连签、互签制度等;在人大政协监督方面,实行了人大代表定期视察制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评议制度,加强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人大常委会对任免权限内的干部实行定期述职评议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初步形成了一套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班子内部监督与群众监督、法律监督与民主监督的机制。  (四)监督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立足教育、整体推进的基础上,突出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作为监督监察的重点。先后对14批40名拟任处级干部实行了任前公示,对领导干部实行了离任审计。人大每年坚持定期对任免权限内的干部进行评议,发挥了权力机关监察监督干部的作用。全面推进了公务、政务、厂务、司法警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区属企业厂务公开率达到87.4%,现正向基层企业延伸。先后实行了对区属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由区委、区政府聘请党风廉政监督员和特邀监察员32名,通过对重要行业和重点部门不定期的监督监察,推进了行风好转和党风廉政建设。  二.干部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督意识不强。一方面有些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认为上级监督是“不信任”、群众监督是“找茬”,思想上消极抵触。另一方面,“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力,群众监督不了”的现象依然存在。监督主体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是党内监督不力。党内监督不力的症结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贯彻不到位,班子成员之间、成员与“一把手”之间,构不成强有力的内部约束。班子内部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积极健康的党内思想斗争有所淡化,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有的同志反映:从当领导到免职,组织只谈过两次话,一次是任职,一次是免职。“有话无处说,有苦无处诉。”  三是监督机制不畅。领导干部“下”的机制还不健全,还没有实质性动作。“组织部是办喜事的,纪委是办丧事的”,职能部门还没有形成高效联动的全程监督运行机制,有时监督没有到位。人大、政协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不够。群众监督条件不完备,渠道不通畅,监督保障体系还不能有效地保护群众监督的合法权益。  四是制度落实不够。目前干部监督的制度规定措施已经不少,但操作性差,缺乏后续措施。有的同志尖锐指出:制度不落实关键在党政一把手,“没人愿意往自己头上戴紧箍咒”!大家普遍反映,“财务一支笔制度弊大于利”,不利于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五是监督氛围不浓。群众监督、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时流于形式,有的监督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的思考与对策   1.加强教育,切实提高监督意识。要通过“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一把手素质工程”、“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自我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努力形成“人人接受监督,人人自觉监督”的气氛。同时,也要重视“外因”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意识,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氛围,促进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以良好的政风和过硬的作风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2.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党内监督。在干部监督体系中,党内监督是最直接最有约束力的监督。党内监督的关键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好民主集中制,要结合干部考察、日常管理、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切实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党政一把手,要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内部权力制衡机制,通过合理分权,以权力监督权力,以权力约束权力,科学制衡党政一把手权力过大的问题。  3.抓住根本,切实落实各项制度。落实各项制度是做好监督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认真落实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定期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年度考核、届中考察、届末考察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监督的作用,不断提高制度的约束力、强制力,使权力运行机制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落实各项制度,关键在党政一把手,要严格实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保证干部监督的各项制度落实到底,覆盖到边。  4.明确职责,切实理顺监督机制。纪委、组织部等部门要发挥党内监督的职能作用,形成党内监督的合力。既要把住“事前控制机制”在选人用人上的重要“关口”,又要不断加强以领导班子内部为监督主体的“事中约束机制”,要完善领导班子内部权力制衡机制。还要加强“事后惩戒机制”,这既涉及到党内,同时,也涉及到人大、行政和司法部门,因此,党内监督还要与人大、政协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政策规定许可的范围内,多沟通情况,多通报信息,使干部监督机制整体上协调互动,形成合力,并且各部门分别各司其责,不留盲区和死角。  5.发扬民主,切实搞好群众监督。普通群众掌握了知情权,才有监督权。加强群众监督必须切实扩大民主,增强党政机关公务、政务和政治生活的透明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一定程度的决策权。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司法等监督职能部门要认真改进作风,疏通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渠道,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保障权益,将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置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中。  课题主持人:宣武区委书记赵久合,区委副书记、区纪委书记陈佐家,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长韩恩慈  参 加 单 位: 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研究室,党校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当前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对领导干部工作时间外的监督,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开展领导干部监督进社区工作填补了干部监督的空白点。监督往往更注重的是掌握领导干部是否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家庭邻里关系如何,是否配合支持社区管理等问题。如何进一步丰富监督的内容、明确监督责任定位、把握监督尺寸,以及监督结果如何运用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当前干部监督工作的基本状况  (一)区委领导高度重视。区委非常重视对干部监督工作的领导,从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常抓不懈。每年区委常委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职能部门工作汇报,根据形势任务要求,作出新的工作部署;利用“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的重大契机,从全面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入手,着力强化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监督意识;制定并实施了领导干部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保证制度到位,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每年年初、年终,结合工作部署和总结,区委领导都要带队检查指导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纠正;突出抓了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两年来通过实施“一把手素质工程”,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党内监督的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二)监督意识有所增强。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人心。领导干部自我监督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同级之间互相监督的意识、群众勇于监督的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同志反映:过去,是“防火防盗防纪委”,现在,研究重大问题、作出重大决策时,都主动征求纪委的意见,甚至公务接待,也拉上纪检干部“把关”,守住“底线”。同级之间也能遇事“揪揪耳朵”、“拉拉袖子”、互相提个醒。群众不敢监督、无法监督的状况有所改观,通过群众主动举报、来访和群众评议、测评干部等监督渠道,发现、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显示出群众监督的力量。  (三)制度建设取得重要成果。近年来,围绕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完善目标管理,实行了党风廉政责任制,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落实了“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防止重大问题由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严格执行了领导干部礼品登记、收入申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规范了会议、庆典和公务接待制度等,使领导干部处于党组织的日常严格监督之下。实行了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制度、廉政档案制度、廉政谈话制度、诫勉谈话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离任责任审计制度等,全面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和严格管理。在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方面,也推出一些新举措:实行了干部考察预告制度,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任职前廉政谈话制度和届中届末考察制度等,增强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有效防止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群众监督方面,实行群众来信来访报告制度,奖励举报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制度等,不断探索和完善群众监督的条件和渠道;在财务监督方面,全面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外派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完善银行帐户备案制度等。有些部门和单位,还实行了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公示制度,财务收支责任连签、互签制度等;在人大政协监督方面,实行了人大代表定期视察制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评议制度,加强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人大常委会对任免权限内的干部实行定期述职评议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初步形成了一套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班子内部监督与群众监督、法律监督与民主监督的机制。  (四)监督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立足教育、整体推进的基础上,突出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作为监督监察的重点。先后对14批40名拟任处级干部实行了任前公示,对领导干部实行了离任审计。人大每年坚持定期对任免权限内的干部进行评议,发挥了权力机关监察监督干部的作用。全面推进了公务、政务、厂务、司法警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区属企业厂务公开率达到87.4%,现正向基层企业延伸。先后实行了对区属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由区委、区政府聘请党风廉政监督员和特邀监察员32名,通过对重要行业和重点部门不定期的监督监察,推进了行风好转和党风廉政建设。  二.干部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督意识不强。一方面有些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认为上级监督是“不信任”、群众监督是“找茬”,思想上消极抵触。另一方面,“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力,群众监督不了”的现象依然存在。监督主体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是党内监督不力。党内监督不力的症结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贯彻不到位,班子成员之间、成员与“一把手”之间,构不成强有力的内部约束。班子内部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积极健康的党内思想斗争有所淡化,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有的同志反映:从当领导到免职,组织只谈过两次话,一次是任职,一次是免职。“有话无处说,有苦无处诉。”  三是监督机制不畅。领导干部“下”的机制还不健全,还没有实质性动作。“组织部是办喜事的,纪委是办丧事的”,职能部门还没有形成高效联动的全程监督运行机制,有时监督没有到位。人大、政协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不够。群众监督条件不完备,渠道不通畅,监督保障体系还不能有效地保护群众监督的合法权益。  四是制度落实不够。目前干部监督的制度规定措施已经不少,但操作性差,缺乏后续措施。有的同志尖锐指出:制度不落实关键在党政一把手,“没人愿意往自己头上戴紧箍咒”!大家普遍反映,“财务一支笔制度弊大于利”,不利于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五是监督氛围不浓。群众监督、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时流于形式,有的监督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的思考与对策   1.加强教育,切实提高监督意识。要通过“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一把手素质工程”、“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自我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努力形成“人人接受监督,人人自觉监督”的气氛。同时,也要重视“外因”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意识,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氛围,促进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以良好的政风和过硬的作风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2.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党内监督。在干部监督体系中,党内监督是最直接最有约束力的监督。党内监督的关键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好民主集中制,要结合干部考察、日常管理、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切实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党政一把手,要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内部权力制衡机制,通过合理分权,以权力监督权力,以权力约束权力,科学制衡党政一把手权力过大的问题。  3.抓住根本,切实落实各项制度。落实各项制度是做好监督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认真落实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定期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年度考核、届中考察、届末考察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监督的作用,不断提高制度的约束力、强制力,使权力运行机制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落实各项制度,关键在党政一把手,要严格实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保证干部监督的各项制度落实到底,覆盖到边。  4.明确职责,切实理顺监督机制。纪委、组织部等部门要发挥党内监督的职能作用,形成党内监督的合力。既要把住“事前控制机制”在选人用人上的重要“关口”,又要不断加强以领导班子内部为监督主体的“事中约束机制”,要完善领导班子内部权力制衡机制。还要加强“事后惩戒机制”,这既涉及到党内,同时,也涉及到人大、行政和司法部门,因此,党内监督还要与人大、政协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政策规定许可的范围内,多沟通情况,多通报信息,使干部监督机制整体上协调互动,形成合力,并且各部门分别各司其责,不留盲区和死角。  5.发扬民主,切实搞好群众监督。普通群众掌握了知情权,才有监督权。加强群众监督必须切实扩大民主,增强党政机关公务、政务和政治生活的透明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一定程度的决策权。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司法等监督职能部门要认真改进作风,疏通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渠道,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保障权益,将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置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社会历史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人的发展之上,人的能力拓展、人的主体性诠释以及人的潜能的挖掘与释放,都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并不断为其提供进步的内在动力之源。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进步的参与者与获益者,社会的人化过程体现了人改造世界的主体力量;而另一方面,人的社会化过程则展现了人与社会在相互渗透作用中不断掌握规律促进协调的运行态势,从这一点来讲,人的社会性不仅体现了人的本质特征,而且还揭示了人的社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一、社会化中心在于人的本质社会性的形成   (一)人的本质的社会物质基础   人之所以为人,有其两方面的基础,一个是最直接也是最现实的物质基础,即生物的人,也就是通过血肉等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组成的具有运动、生存、思维等生理能力的生命体;另一个基础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通过适应、交往、学习等活动而附在人身上的社会基础,即社会的人。作为物质基础的身体,是人的一切属性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作为社会基础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一切属性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决定性因素。然而,人的社会基础不是人先天就存在的,而是通过人后天的社会化过程赋于的,它的产生与社会物质发展不可分割。   首先,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一个家庭环境之中,他的一生始终与家庭不可分开,即使从一个家庭或一种家庭形式变成另一个或另一种家庭形式,这里都依然是他的人生社会基础。他在这些家庭中扮演着这样或那样的角色,这些角色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整个社会关系的影子,是社会这个客观的物质系统在人成长中的浓缩,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支配的形成人的社会性的初级场所。社会的客观性首先赋于人的社会化客观现实的基础。   其次,从人的发展来看。建立在家庭基础之上,一个人受教育、参加工作、参与政治、进行各种社会活动,这一切都不断的扩展其社会化的领域,不断地使其完成社会性发展的步骤。所以这些充分体现了个人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本质建构,这种本质的形成建立在充分社会化,建立在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之上,是人类社会这一大背景给个人造就了社会性的形成条件。   最后,从人类群体的角度看。人类群体构成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并演生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而这些社会关系因为有其物质基础,所以更有着客观性本质,无数人的共同活动汇成客观历史发展的合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1],这种规律不断被认识,规定着每个人的社会化进程,成为一种社会物质基础。   (二)社会性的建构是社会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人的社会性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它完成的好坏以及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人的社会化水平,决定其人生的生存状态及其价值实现的程度与档次,所以在社会化问题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生存的社会化:人要实现人的价值,必须先学会生存。一个人通过适应和模仿学习首先要掌握的是生存的能力,这是他出生后开始社会化的第一步。在与外界环境的交往过程中,他从外界获取生存信息,通过适应理解其中的知识,通过模仿与学习掌握本领,其中的每一步无不体现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是社会性渗透进程的第一步。   2.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代表着一种角色,是社会性习得的第二步。一个人在与社会环境交往过程中逐渐获得性别角色信息,并理解性别角色的相应社会地位与责任,这些传递给个人使命感,使他们走向特定的社会角色领域。[2]   3.精神社会化:精神空间是最高层次的社会化领域,是社会性的建构的顶级目标。由于生存、性别角色决定的社会化基础的制约,使人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举止被限制入特定的领域之中,客观的社会现实塑造并建构了相应的精神风貌,而人的主体性又不断开拓新的思想领域,在这样的交互作用下,社会性的普遍真理一步步渗入到人的精神之中,完成了社会化发展的最终环节。   纵观社会化发展的全过程,无一不贯穿着社会性形成的决定影响,只有不断建构起完善的社会性体系,才能最终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全过程,所以社会性的形成因此成为人的本质在社会化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二、人的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最终目的   马克思主义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它的定义为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1]。这里的人即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主体因素,是生产力中唯一能动的要素,作为主体,他决定着生产的目的、生产的价值和意义;作为能动的要素,他具有思维能力,能够发现并利用社会发展以及自然演化的规律来武装自己,从而在生产力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的能动性充分蕴含在人的主体性之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不断发挥能动性潜力,适应并掌握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随后进一步发挥其潜能,运用已掌握到的规律来为自己谋福祉。所以一个完全社会化的人,一个形成了健全社会性特征的人,从社会性形成即认识并掌握规律开始,到回归社会性即为了社会的人的利益,为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无不彰显人的本质,这也为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崇高的目标。   (二)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是社会化中人的本质回归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工具,这是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辩证统一。作为主体的人,不断发展人的能力潜力,使自然我社会不断人化;而作为客体的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不断被自然化和社会化,不断了解并掌握自然、社会以及人的规律,在人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解放着自己的能力,实现着全面发展的目标,最终走向自身的彻底解放。人的全面发展赋于了社会化中人的本质回归的丰富内容,为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作为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崇高人类境界,它为人的社会化理论树立了新的更高的丰碑。   作为社会化的最高境界,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强调人在社会中充分发展自身的各方面潜力,在发展观上从社会性出发,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以人为本,发展惠及到人,真正体现了社会化的最崇高的理想。此外,作为社会化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完成充分社会化的最终标志,人只有实现了全面发展,才能充分体现社会化的积极成果,才能在人的本质中完成了“自由个性”[1]的解放,从而为人类的最后解放提供必要的动力之源,进一步实现现代化的重大突破,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迈向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之中。三、结论   人的社会化理论发展史逐渐回归人的本质的研究,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出发探究社会化的发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方向,使我们有了科学的研究思路。作为社会化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社会性出发,又回到社会性之中,成为了最能体现社会化积极成果,并最能实现“自由个性”解放以达到人类解放的最重要的阶梯,为我们展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是马克思主义在人的现代化理论上的重要思想光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回,这种复回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迷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摘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的最终完成需要两个最根本的必要条件,一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二是人们道德水平的极度高尚。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无处不均匀的大同社会,而且还是一个无人不饱暖的富足社会!哲学,就其本来的意义而言,它是一门使人聪明起来的学问,它由人们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而形成,是关于世界观的思想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哲学明显地分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思想理论体系,基本上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世界本原性而展开,人类的思想智慧进入半开化和半文明状态。十九世纪,以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为主要标志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革命运动,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提供了科学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基于这种科学基础而诞生,开了哲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先例,从而使人类基本上认识和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致使人类真正地开化和聪明起来了。唯心主义哲学,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事物和主观世界迷惘无知以及人们虚幻意识基础之上,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臆测和有目的的虚幻渲染。唯心主义哲学虽然与科学无缘,但抛开它唯心主义的色彩,却迎合着许多普通人的心理,所以至今,它依然有着很大的市场。这说明,这迎合着许多人心理的成分,虽然不科学,但毕竟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宗教哲学中博爱慈善、安分守己等思想,精神信仰的寄托,这不能不说是唯心主义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尽管这种合理因素被虚无缥缈的佛谈神念所掩盖,但毕竟有它精神生活上的意义。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生活被涂上了浓浓的神佛色彩,它的合理性,与唯物主义相比大显逊色和淡薄了。所以唯心主义哲学也有使人获得聪明和智慧的一面,不过谨小慎微,主要使人陷入比较虚幻的精神境界,甚而愚弄于人。唯物主义哲学,也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但是建立在面对现实和正视客观事物理性存在基础之上,是对客观事物存在比较直观的认识,虽然不那么科学,但比较贴合实际,近乎科学。所以务于现实生产生活的人们,基本上崇尚于唯物主义,尽管他们不冠以唯物主义哲学的名词,但毕竟唯物而不唯心,即使有些唯心主义思考,也只是占有现实生产生活的很小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主要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作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比较直观的理性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人们生活实际,对人们正视和比较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机械唯物主义,是对客观事物类比的相似的机械的认识,具有某种科学模拟思维的意义,但把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某些成果机械地引到社会活动方面来,结果是风马牛不相及,扭曲了各种事物相关联的本来性。但总的来讲,唯物主义毕竟给人们比较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以思想思维的启迪,只不过具有其形而上学的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有重大发现并取得巨大成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及各种社会思潮泛起的时代,在批判唯心主义哲学糟粕和汲取唯物主义哲学精华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学说,首次把哲学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从而使哲学初具高度的科学性。然而那时,自然科学刚刚兴起,社会科学隐隐约约,人生科学尚处萌芽状态,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基础并不雄厚坚实,也不那么博大精深,只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提供了科学思维的基调。当然也就是这最初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诞生和形成,给人类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供了最科学最先进的思维方法和思想导向。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还有至高无上的科学性,那么这种科学性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现代科学事业高度发展的步伐。现代自然科学已由近代的三大发现发展到了分子原子光电子的时代,社会科学已经形成规模,人生科学已经破土生发……面对科学事业飞跃发展了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望洋兴叹!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实现飞跃发展,那么它已经无以应用于科学飞速发展的现实。2 哲学是理论科学所以现在,只有在总结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和现代社会实践经验教训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科学学说的科学性和正确度,从而开拓创新新的哲学观、新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科学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科学学说,都不是绝对真理,它的真理性都是相对的,包括被科学实践检验证明了的,因为当代科学实践较之于过去时代的科学实践有了巨大的飞跃发展。比如“唯物辩证法”,列宁把它发展为“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把它发展为“矛盾论”。现在看来,这种最最基本的哲学原理,还是大有问题的。就“唯物”这个世界本原性而言,就不科学,它没有把与“物质”相对存在的“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实际上它却是相对于物质的一种客观存在。再说辩证法、对立统一和矛盾,基本上说明的都是事物构成的两个方面,其实事物都遵循“三维”构成的基本法则,即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或两种基本因素决定的,都在第三因素的作用下而存在运动和发展变化。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最基本的哲学原理,尚须重新科学界定,何况其他科学理论观点呢?哲学作为科学和实践的抽象和概括,它不可能在科学事业刚刚兴起之时, 社会实践发展还在盲目探索之中,就抽象概括得那么淋漓尽致完美无缺。而在科学事业蓬勃飞跃发展之后,社会实践飞跃进步且又遭受巨大挫折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科学学说的科学性和正确度,不能不令人质疑。但质疑的方法,不应当一无是处地“反思”,而应当聪明科学地“返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实事求是。对在灵活发展,错在固执教条。教条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哲学所具有的两大特性,是它的实践性和聪明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多了一个特性,就是它的科学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于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变革实践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更在于它对人类科学事业发展成果的理论总结和高度概括,以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人类哲学认识史上的最高思想境界。这种哲学思想形成过程,表现为从实践到科学、从科学到哲学的基本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用过程,则表现为从哲学到科学、从科学到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过程,就是这种适用过程。列宁主义斯大林理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下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在他们的科学理论主导下,社会主义科学实践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的总过程,是从实践到科学、从科学到哲学、再从哲学到新的科学、从新科学到新的实践的过程。其公式表示为:实践-科学-哲学-新科学-新实践。这种形式,循序渐进,从而使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从哲学成就的基本公式来看,它成就于实践科学和科学实践两种基本过程,也就是说,哲学形成于实践科学,成就于科学实践,至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和使用过程是这样。很明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基本过程业已完成。但在现代人类社会科学和实践发展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过程即哲学基本公式的循序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理论的飞跃发展过程,尚未成行。邓小平理论的“返思”,只是为这种发展打开了朴素哲学思考的大门。邓小平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末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呢?他没能作出比较准确的科学回答,只是以改革开放的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方式摸索着。其实,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人人平等、各尽所能和全面发展的社会,高度公正、高度文明和高度发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初级历史阶段所能实现的,而只能为此奠定发展的基础,它只有按照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主导、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科学生产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不断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个基本规律,经过社会主义初级历史发展阶段的公有化奠基、社会主义中级历史发展阶段的有序而全面的系统化建设和社会主义高级历史发展阶段的理想化发展,才会实现。这就是社会主义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哲学原理,只有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发展的基本主导思想,从而才能把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的规定性,都有其有别于它种事物的基本特征,都有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性,都有其运动的基本过程,这种事物的普遍性和同一性,就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而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则主要是事物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只有科学研究成果显著了,哲学才能比较准确地抽象和高度概括,这就是哲学务必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意义。所以哲学作为科学的科学,它是一种理论科学。这种理论科学,研究起来,具有高精尖的性质;应用起来,却是普遍地增强人们的聪明性和科学度;发展起来,将日益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高度文明知识一端。那时,哲学“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回,这种复回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迷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摘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的最终完成需要两个最根本的必要条件,一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二是人们道德水平的极度高尚。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无处不均匀的大同社会,而且还是一个无人不饱暖的富足社会!哲学,就其本来的意义而言,它是一门使人聪明起来的学问,它由人们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而形成,是关于世界观的思想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哲学明显地分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思想理论体系,基本上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世界本原性而展开,人类的思想智慧进入半开化和半文明状态。十九世纪,以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为主要标志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革命运动,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提供了科学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基于这种科学基础而诞生,开了哲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先例,从而使人类基本上认识和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致使人类真正地开化和聪明起来了。唯心主义哲学,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事物和主观世界迷惘无知以及人们虚幻意识基础之上,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臆测和有目的的虚幻渲染。唯心主义哲学虽然与科学无缘,但抛开它唯心主义的色彩,却迎合着许多普通人的心理,所以至今,它依然有着很大的市场。这说明,这迎合着许多人心理的成分,虽然不科学,但毕竟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宗教哲学中博爱慈善、安分守己等思想,精神信仰的寄托,这不能不说是唯心主义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尽管这种合理因素被虚无缥缈的佛谈神念所掩盖,但毕竟有它精神生活上的意义。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生活被涂上了浓浓的神佛色彩,它的合理性,与唯物主义相比大显逊色和淡薄了。所以唯心主义哲学也有使人获得聪明和智慧的一面,不过谨小慎微,主要使人陷入比较虚幻的精神境界,甚而愚弄于人。唯物主义哲学,也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但是建立在面对现实和正视客观事物理性存在基础之上,是对客观事物存在比较直观的认识,虽然不那么科学,但比较贴合实际,近乎科学。所以务于现实生产生活的人们,基本上崇尚于唯物主义,尽管他们不冠以唯物主义哲学的名词,但毕竟唯物而不唯心,即使有些唯心主义思考,也只是占有现实生产生活的很小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主要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作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比较直观的理性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人们生活实际,对人们正视和比较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机械唯物主义,是对客观事物类比的相似的机械的认识,具有某种科学模拟思维的意义,但把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某些成果机械地引到社会活动方面来,结果是风马牛不相及,扭曲了各种事物相关联的本来性。但总的来讲,唯物主义毕竟给人们比较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以思想思维的启迪,只不过具有其形而上学的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有重大发现并取得巨大成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及各种社会思潮泛起的时代,在批判唯心主义哲学糟粕和汲取唯物主义哲学精华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学说,首次把哲学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从而使哲学初具高度的科学性。然而那时,自然科学刚刚兴起,社会科学隐隐约约,人生科学尚处萌芽状态,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基础并不雄厚坚实,也不那么博大精深,只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提供了科学思维的基调。当然也就是这最初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诞生和形成,给人类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供了最科学最先进的思维方法和思想导向。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还有至高无上的科学性,那么这种科学性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现代科学事业高度发展的步伐。现代自然科学已由近代的三大发现发展到了分子原子光电子的时代,社会科学已经形成规模,人生科学已经破土生发……面对科学事业飞跃发展了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望洋兴叹!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实现飞跃发展,那么它已经无以应用于科学飞速发展的现实。2 哲学是理论科学所以现在,只有在总结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和现代社会实践经验教训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科学学说的科学性和正确度,从而开拓创新新的哲学观、新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科学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科学学说,都不是绝对真理,它的真理性都是相对的,包括被科学实践检验证明了的,因为当代科学实践较之于过去时代的科学实践有了巨大的飞跃发展。比如“唯物辩证法”,列宁把它发展为“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把它发展为“矛盾论”。现在看来,这种最最基本的哲学原理,还是大有问题的。就“唯物”这个世界本原性而言,就不科学,它没有把与“物质”相对存在的“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实际上它却是相对于物质的一种客观存在。再说辩证法、对立统一和矛盾,基本上说明的都是事物构成的两个方面,其实事物都遵循“三维”构成的基本法则,即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或两种基本因素决定的,都在第三因素的作用下而存在运动和发展变化。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最基本的哲学原理,尚须重新科学界定,何况其他科学理论观点呢?哲学作为科学和实践的抽象和概括,它不可能在科学事业刚刚兴起之时, 社会实践发展还在盲目探索之中,就抽象概括得那么淋漓尽致完美无缺。而在科学事业蓬勃飞跃发展之后,社会实践飞跃进步且又遭受巨大挫折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科学学说的科学性和正确度,不能不令人质疑。但质疑的方法,不应当一无是处地“反思”,而应当聪明科学地“返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实事求是。对在灵活发展,错在固执教条。教条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哲学所具有的两大特性,是它的实践性和聪明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多了一个特性,就是它的科学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于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变革实践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更在于它对人类科学事业发展成果的理论总结和高度概括,以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人类哲学认识史上的最高思想境界。这种哲学思想形成过程,表现为从实践到科学、从科学到哲学的基本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用过程,则表现为从哲学到科学、从科学到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过程,就是这种适用过程。列宁主义斯大林理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下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在他们的科学理论主导下,社会主义科学实践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的总过程,是从实践到科学、从科学到哲学、再从哲学到新的科学、从新科学到新的实践的过程。其公式表示为:实践-科学-哲学-新科学-新实践。这种形式,循序渐进,从而使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从哲学成就的基本公式来看,它成就于实践科学和科学实践两种基本过程,也就是说,哲学形成于实践科学,成就于科学实践,至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和使用过程是这样。很明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基本过程业已完成。但在现代人类社会科学和实践发展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过程即哲学基本公式的循序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理论的飞跃发展过程,尚未成行。邓小平理论的“返思”,只是为这种发展打开了朴素哲学思考的大门。邓小平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末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呢?他没能作出比较准确的科学回答,只是以改革开放的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方式摸索着。其实,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人人平等、各尽所能和全面发展的社会,高度公正、高度文明和高度发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初级历史阶段所能实现的,而只能为此奠定发展的基础,它只有按照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主导、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科学生产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不断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个基本规律,经过社会主义初级历史发展阶段的公有化奠基、社会主义中级历史发展阶段的有序而全面的系统化建设和社会主义高级历史发展阶段的理想化发展,才会实现。这就是社会主义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哲学原理,只有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发展的基本主导思想,从而才能把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的规定性,都有其有别于它种事物的基本特征,都有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性,都有其运动的基本过程,这种事物的普遍性和同一性,就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而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则主要是事物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只有科学研究成果显著了,哲学才能比较准确地抽象和高度概括,这就是哲学务必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意义。所以哲学作为科学的科学,它是一种理论科学。这种理论科学,研究起来,具有高精尖的性质;应用起来,却是普遍地增强人们的聪明性和科学度;发展起来,将日益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高度文明知识一端。那时,哲学再也不会贫困了,因为它业已成为科学的科学,业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业已成为科学和实践发展的真理! 再也不会贫困了,因为它业已成为科学的科学,业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业已成为科学和实践发展的真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社会风尚,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结合各行业的实际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不断强化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推动建立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信用体系。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目标,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作为重要载体,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切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吸引群众参与,多做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实事,增强工作实效,使创建活动成为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思想素养的过程,成为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团结和谐的过程。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拓展领域、充实内容、提高水平,努力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又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文化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和整合其他各种文化,抵制和消除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影响,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文化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娱乐方式的日益多样,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特点,这给文化的内容、风格、样式、品种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目的。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宝库中吸收营养,在观念、形式及表现手法上大胆探索创新,极大地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要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着力表现人民的大情大义,生动反映家庭亲情、人间友情、社会真情,创作生产出更多倡导和谐理念、讴歌真善美的精神文化产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要把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与尊重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社会公平,对文化工作来说,就是要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要坚持重心下移,降低文化消费的门槛,千方百计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服务困难群体,多生产他们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举办他们愿意参与的文化活动,多提供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群众需求的文化服务,做到活跃基层、服务群众。要切实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拓展基层文化活动空间,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和扶持,加强对基层文化人才的培训,建设一支不走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不断增强基层文化的活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加强领导干部监督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一、当前干部监督工作的基本状况  (一)区委领导高度重视。区委非常重视对干部监督工作的领导,从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常抓不懈。每年区委常委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职能部门工作汇报,根据形势任务要求,作出新的工作部署;利用“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的重大契机,从全面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入手,着力强化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监督意识;制定并实施了领导干部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保证制度到位,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每年年初、年终,结合工作部署和总结,区委领导都要带队检查指导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纠正;突出抓了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两年来通过实施“一把手素质工程”,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党内监督的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二)监督意识有所增强。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人心。领导干部自我监督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同级之间互相监督的意识、群众勇于监督的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同志反映:过去,是“防火防盗防纪委”,现在,研究重大问题、作出重大决策时,都主动征求纪委的意见,甚至公务接待,也拉上纪检干部“把关”,守住“底线”。同级之间也能遇事“揪揪耳朵”、“拉拉袖子”、互相提个醒。群众不敢监督、无法监督的状况有所改观,通过群众主动举报、来访和群众评议、测评干部等监督渠道,发现、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显示出群众监督的力量。  (三)制度建设取得重要成果。近年来,围绕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完善目标管理,实行了党风廉政责任制,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落实了“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防止重大问题由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严格执行了领导干部礼品登记、收入申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规范了会议、庆典和公务接待制度等,使领导干部处于党组织的日常严格监督之下。实行了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制度、廉政档案制度、廉政谈话制度、诫勉谈话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离任责任审计制度等,全面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和严格管理。在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方面,也推出一些新举措:实行了干部考察预告制度,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任职前廉政谈话制度和届中届末考察制度等,增强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有效防止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群众监督方面,实行群众来信来访报告制度,奖励举报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制度等,不断探索和完善群众监督的条件和渠道;在财务监督方面,全面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外派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完善银行帐户备案制度等。有些部门和单位,还实行了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公示制度,财务收支责任连签、互签制度等;在人大政协监督方面,实行了人大代表定期视察制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评议制度,加强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人大常委会对任免权限内的干部实行定期述职评议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初步形成了一套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班子内部监督与群众监督、法律监督与民主监督的机制。  (四)监督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立足教育、整体推进的基础上,突出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作为监督监察的重点。先后对14批40名拟任处级干部实行了任前公示,对领导干部实行了离任审计。人大每年坚持定期对任免权限内的干部进行评议,发挥了权力机关监察监督干部的作用。全面推进了公务、政务、厂务、司法警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区属企业厂务公开率达到87.4%,现正向基层企业延伸。先后实行了对区属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由区委、区政府聘请党风廉政监督员和特邀监察员32名,通过对重要行业和重点部门不定期的监督监察,推进了行风好转和党风廉政建设。  二.干部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督意识不强。一方面有些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认为上级监督是“不信任”、群众监督是“找茬加强领导干部监督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一、当前干部监督工作的基本状况  (一)区委领导高度重视。区委非常重视对干部监督工作的领导,从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常抓不懈。每年区委常委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职能部门工作汇报,根据形势任务要求,作出新的工作部署;利用“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的重大契机,从全面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入手,着力强化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监督意识;制定并实施了领导干部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保证制度到位,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每年年初、年终,结合工作部署和总结,区委领导都要带队检查指导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纠正;突出抓了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两年来通过实施“一把手素质工程”,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党内监督的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二)监督意识有所增强。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人心。领导干部自我监督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同级之间互相监督的意识、群众勇于监督的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同志反映:过去,是“防火防盗防纪委”,现在,研究重大问题、作出重大决策时,都主动征求纪委的意见,甚至公务接待,也拉上纪检干部“把关”,守住“底线”。同级之间也能遇事“揪揪耳朵”、“拉拉袖子”、互相提个醒。群众不敢监督、无法监督的状况有所改观,通过群众主动举报、来访和群众评议、测评干部等监督渠道,发现、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显示出群众监督的力量。  (三)制度建设取得重要成果。近年来,围绕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完善目标管理,实行了党风廉政责任制,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落实了“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防止重大问题由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严格执行了领导干部礼品登记、收入申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规范了会议、庆典和公务接待制度等,使领导干部处于党组织的日常严格监督之下。实行了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制度、廉政档案制度、廉政谈话制度、诫勉谈话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离任责任审计制度等,全面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和严格管理。在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方面,也推出一些新举措:实行了干部考察预告制度,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任职前廉政谈话制度和届中届末考察制度等,增强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有效防止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群众监督方面,实行群众来信来访报告制度,奖励举报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制度等,不断探索和完善群众监督的条件和渠道;在财务监督方面,全面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外派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完善银行帐户备案制度等。有些部门和单位,还实行了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公示制度,财务收支责任连签、互签制度等;在人大政协监督方面,实行了人大代表定期视察制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评议制度,加强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人大常委会对任免权限内的干部实行定期述职评议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初步形成了一套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班子内部监督与群众监督、法律监督与民主监督的机制。  (四)监督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立足教育、整体推进的基础上,突出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作为监督监察的重点。先后对14批40名拟任处级干部实行了任前公示,对领导干部实行了离任审计。人大每年坚持定期对任免权限内的干部进行评议,发挥了权力机关监察监督干部的作用。全面推进了公务、政务、厂务、司法警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区属企业厂务公开率达到87.4%,现正向基层企业延伸。先后实行了对区属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由区委、区政府聘请党风廉政监督员和特邀监察员32名,通过对重要行业和重点部门不定期的监督监察,推进了行风好转和党风廉政建设。  二.干部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督意识不强。一方面有些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认为上级监督是“不信任”、群众监督是“找茬”,思想上消极抵触。另一方面,“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力,群众监督不了”的现象依然存在。监督主体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是党内监督不力。党内监督不力的症结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贯彻不到位,班子成员之间、成员与“一把手”之间,构不成强有力的内部约束。班子内部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积极健康的党内思想斗争有所淡化,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有的同志反映:从当领导到免职,组织只谈过两次话,一次是任职,一次是免职。“有话无处说,有苦无处诉。”  三是监督机制不畅。领导干部“下”的机制还不健全,还没有实质性动作。“组织部是办喜事的,纪委是办丧事的”,职能部门还没有形成高效联动的全程监督运行机制,有时监督没有到位。人大、政协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不够。群众监督条件不完备,渠道不通畅,监督保障体系还不能有效地保护群众监督的合法权益。  四是制度落实不够。目前干部监督的制度规定措施已经不少,但操作性差,缺乏后续措施。有的同志尖锐指出:制度不落实关键在党政一把手,“没人愿意往自己头上戴紧箍咒”!大家普遍反映,“财务一支笔制度弊大于利”,不利于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五是监督氛围不浓。群众监督、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时流于形式,有的监督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的思考与对策   1.加强教育,切实提高监督意识。要通过“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一把手素质工程”、“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自我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努力形成“人人接受监督,人人自觉监督”的气氛。同时,也要重视“外因”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意识,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氛围,促进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以良好的政风和过硬的作风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2.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党内监督。在干部监督体系中,党内监督是最直接最有约束力的监督。党内监督的关键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好民主集中制,要结合干部考察、日常管理、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切实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党政一把手,要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内部权力制衡机制,通过合理分权,以权力监督权力,以权力约束权力,科学制衡党政一把手权力过大的问题。  3.抓住根本,切实落实各项制度。落实各项制度是做好监督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认真落实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定期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年度考核、届中考察、届末考察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监督的作用,不断提高制度的约束力、强制力,使权力运行机制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落实各项制度,关键在党政一把手,要严格实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保证干部监督的各项制度落实到底,覆盖到边。  4.明确职责,切实理顺监督机制。纪委、组织部等部门要发挥党内监督的职能作用,形成党内监督的合力。既要把住“事前控制机制”在选人用人上的重要“关口”,又要不断加强以领导班子内部为监督主体的“事中约束机制”,要完善领导班子内部权力制衡机制。还要加强“事后惩戒机制”,这既涉及到党内,同时,也涉及到人大、行政和司法部门,因此,党内监督还要与人大、政协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政策规定许可的范围内,多沟通情况,多通报信息,使干部监督机制整体上协调互动,形成合力,并且各部门分别各司其责,不留盲区和死角。  5.发扬民主,切实搞好群众监督。普通群众掌握了知情权,才有监督权。加强群众监督必须切实扩大民主,增强党政机关公务、政务和政治生活的透明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一定程度的决策权。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司法等监督职能部门要认真改进作风,疏通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渠道,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保障权益,将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置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中。  课题主持人:宣武区委书记赵久合,区委副书记、区纪委书记陈佐家,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长韩恩慈  参 加 单 位: 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研究室,党校等 形成合力,并且各部门分别各司其责,不留盲区和死角。  5.发扬民主,切实搞好群众监督。普通群众掌握了知情权,才有监督权。加强群众监督必须切实扩大民主,增强党政机关公务、政务和政治生活的透明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一定程度的决策权。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司法等监督职能部门要认真改进作风,疏通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渠道,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保障权益,将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置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中。  课题主持人:宣武区委书记赵久合,区委副书记、区纪委书记陈佐家,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长韩恩慈  参 加 单 位: 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研究室,党校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解决问题、务求实效,既要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又要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社会议论较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各级党组织要注意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密切关注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新动向、新问题,努力在改进党员干部作风上下功夫、见成效、求突破,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党员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大都能按“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但是,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仍然存在这样那样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出现“信念危机”;有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精神萎靡不振;有的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甚至跌入腐败的泥潭,等等。对此,人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发生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重大安全事故并造成严重后果,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党性观念不强,宗旨意识淡薄,工作作风漂浮,对群众利益和生命安全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最近个别地方发生的干部出访滞留不归等事件,以及一些单位出现的以各种“合理”名目将妻子儿女移民国(境)外、家庭资产转移出境,自己在国内当官的“裸体官员”现象,说明有些地方在干部管理中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大量事实告诫我们,必须把从严治党的要求体现在干部管理上,对干部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着眼于从严教育和管理党员干部,着力解决党性不强、党风不正、执纪不严的问题,必须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促进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例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性促政风带民风。坚持边学边查边改,加强干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健全完善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以及诫勉谈话和函询制度,严格执行干部辞职和问责制度,将党员干部置于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在搞好正面教育的同时,对那些党性不强、作风不好、律己不严、群众不满意的干部要坚决调整下来,对那些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腐败分子要坚决查处、决不姑息。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真正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摆正位置,积极投入到查找和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中来。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各自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带头查找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特别是理想信念、廉洁从政、求真务实、联系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全力以赴去做,凡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毫不含糊去改,努力使自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实践者,始终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走在前列、争当先锋。 一、充分认识开展“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正视形势、求得突破    开展“大讨论”活动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贯彻落实中共吴忠市委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及雪山书记调研公安工作时讲话精神的重要步骤。我们能否认真领会并贯彻好上述会议和雪山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重点在解放思想,关键在创新公安工作思路,立足点在于如何做好“结合”的文章。    最近,吴忠市公安局按照市委、政法委的部署要求,已先后多次组织召开各种会议,围绕学习十七大精神和雪山书记调研公安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展开大讨论,对今后三年工作的主要目标和措施进行新的认识和定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常规的东西多。其中,如何为吴忠市的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好的投资和生活环境、如何在行政管理工作上提供优质服务、如何体现公安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味道”不浓,说明我们在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谋划的还不够深入,还没有达到市委的要求。通过本次“大讨论”活动,希望全市公安机关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市委的部署和要求上更加主动积极、深入到位,切实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务求实效。把本职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来做好,再不能慢慢腾腾、四平八稳、被动地干工作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吴忠要跨越式发展,包括公安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按常规走路、靠一般干法是实现不了的。发展的跨越首先来自于思想的跨越。各分县局、局属各部门、各警种都要抢乘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东风,紧密联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公安工作的实际和广大民警的思想实际,认真组织开展以“思想再解放、市情再认识、发展大跨越”为主题的大讨论,不断深化对市情、对治安形势的再认识,要有一种不干不行、干不好也不行、不大干更不行以及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强烈愿望,深入查找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公安工作加快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平安建设、公正执法、社会管理、队伍建设、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结合先进地区的经验,进一步调整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制订发展措施,真正跳出就业务抓业务、就工作抓工作的圈子,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发掘公安工作发展的新动力。    目前,全市公安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思想解放不够快,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意识不够强,服务态度不够好、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只是发生在少数单位和少数民警身上,但直接影响到吴忠市发展的投资环境和公安机关的形象,会制约吴忠市公安工作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故此,我们一定要正视不足,扎实开展好“大讨论”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追求卓越的理念、自我革命的精神、一抓到底的决心、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解放思想,在攻坚克难中开辟新境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突破。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加关注侨场归侨、难侨的生产、生活状况,注重依法保护归侨、侨眷和侨场的合法权益。根据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全国性执法检查工作方案,要求云南省对华侨农林场改革与发展情况和问题进行专项调研。为此,从年初开始,我们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外事华侨工作委员会,会同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致公党云南省委员会、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组成了省级“五侨”侨场问题调研组,分赴全省13个华侨农林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现将直接了解和掌握的当前全省华侨农林场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侨场归难侨职工、改制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制约侨场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侨场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建议措施办法,综合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省华侨农林场当前发展状况  (一)全省侨场自然概况  云南全省共有13个华侨农林场,其中有12个华侨农场,1个华侨林场,分布在全省7个州、市的9个县。侨场是国家集中安置归侨、难侨的生产、生活基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在云南先后安置了被泰国、缅甸、印尼、印度、越南等东南亚侨居国当局迫迁回国定居的归国华侨、受难华侨8万多人。目前,全省13个侨场总人口42194人,其中归侨、侨眷27170人,占总人口的64?39%。侨场现有改制场员10324人,职工1768人,离休、退休人员8644人。  云南侨场以从事农业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甘蔗、茶叶和经济林果。13个侨场国土总面积437929亩,其中耕地面积97119亩,林地面积157724亩,水面5004亩,人均耕地面积2.3亩。  (二)全省侨场改革以来取得的发展  华侨侨场成立之初,国务院明确定为国营农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体制,实行政企合一的部门领导的计划经济条条管理模式,侨场的人财物、产供销均由侨务部门直接领导管理。随着我国农村、城市改革的推进,中央下发了中发〔1985〕2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侨场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地方政府管理,走农村改革的道路。1988年,全省的侨场划归所在地的县人民政府管理,但由于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各种利益关系未完全调整好等原因,地方政府并未切实履行领导责任,部门管理也有所放松,致使全省侨场在年十余年间实际处于几不管、几不靠状态,游离于全省改革进程之外,生产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为了理顺全省侨场的管理体制,促进侨场的发展,全省从1997年开始进行侨场改革试点,在三年试点基础上,2001年,对全省13个侨场进行了四项改革,改革的基本内容是:第一,明确了华侨农场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农业企业,建立“县属县管,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农业企业领导管理体制;第二,改革侨场的劳动用工制度,建立与家庭承包经营相适应的场员制度,对于符合条件的原国有企业职工,给予一次性补偿,改制为侨场场员;第三,由中央和省财政给予政策性补助,建立侨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四,剥离侨场场办社会职能,将侨场承担的教育、卫生、公安等社会性事务,交由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四项改革从管理体制上理顺了侨场与地方和部门的关系,实现了侨场的生产、经营与地方经济发展接轨。改革减轻了侨场的负担,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步伐,场员收入得到增长,侨场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十五”期间,全省侨场国内生产总值从18835万元增长为28538万元,年均增长12.88%,人均纯收入从1835元提高到2275元,年均增长6%。  1.实行侨场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了侨场县属县管的农业企业性质,明确了当地政府对侨场全面负责的领导关系,侨场的领导工作得到重视和进一步加强,改变了侨场游离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状况,侨场所在州、市、县政府开始把侨场作为县属企业对待,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持、领导配备、低保政策落实等方面履行领导和管理职能,侨场逐步被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中。  2.侨场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从年,全省13个侨场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共投入资金2925万元,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68个,投入资金521万元实施小型科研项目42个。经过多年努力,全省侨场在种植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发展优质林果17780亩,无公害优质蔬菜3700亩,有机生态茶园5000多亩,优质速生丰产林20000亩,一些优质水果、蔬菜初步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全省侨场的粮经结构已由原来70∶30调整到30∶70。新发展的高效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亩产值分别提高500至2000元以上。  3.侨场职工场员的生产积极性增强。场员制度改革,职工改制为场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从根本上改变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使场员家庭的收入直接与经营成果挂钩,调动了广大场员家庭的积极性,给侨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让场员家庭吃了定心丸,讲科技应用、讲经济效益蔚然成风。改革前全省13个侨场长期严重亏损,1999年度,亏损额高达4390万元,人均纯收入仅为1840元。到2004年,亏损额降为1033万元,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275元。  4.侨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据不完全统计,从年,中央下达基本建设投资3400万元,侨场又筹集资金6508万元,共建设基础设施项目50个,修建灌溉沟渠249723米,管道68650米,修建田间道路438800米,架设输电线路6500米,治理河道和防洪堤14600米,建沼气池394口,小水井200口,解决了3000多人的饮水,改善灌溉条件12000多亩,帮助1284户贫困归侨难侨家庭改造危房38000多平方米。  二、全省华侨农林场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云南省是接收安置受难华侨最多的三个省区之一,云南侨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其特殊的历史客观原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辩论赛题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