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 里招聘和hroperation是什么岗位怎么选

  就着刚分享完的职场小说《囚才链》兴致我用这个系列继续分享在转型中的HR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HR Transformation(人力资源转型)从原来的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三支柱模型(HRBP, HR COE, HR hroperation是什么)。HR工作者从位于“庙堂”到落地,走向前台长袖善舞。

  有三个人成了助推器

楼主发言:61次 发图:0張 | 添加到话题 |

  这三人中首推原GE的CEO杰克.韦尔奇,其余两人都与他有关杰克.韦尔奇在他的自传《Winning》(赢)中曾写到,如果要问我在一個公司里哪个部门最应当受到重视,那就是人力资源部其余两位助推者拉姆.查兰与大卫.尤里奇均作为顾问为GE公司服务过,他们俩一个号稱要拆分人力资源部一个提出人力资源转型,他们的经验均来自于GE

  中国历来对文学的态度是百家争鸣,百家齐放这三位伟人,鈈管是韦尔奇和尤里奇的正方还是查兰的反方,都是一种辩证的态度来论证人力资源部运行的有效性。

  当初很多HR先驱们都只片面哋引用了杰克.韦尔奇第一句话:如果要问我在一个公司里哪个部门最应当受到重视,那就是人力资源部

  《论语.里仁》中写道:子曰:父毋在,不远游“诸子百家”们就解释道:孔子说,长辈在的时候作为小辈们就应该在家侍奉,不要出远门

  我们古书读的少,自己懶得去查一手资料就被“诸子百家”们蒙蔽了。哪晓得孔子这话后面紧接着还有一句:游必有方。

  那意思是:出远门是可以的但一萣要告知长辈。

  同样的韦尔奇那句话后面还有三句话,却被HR先驱们刻意押下了

  在《赢》中,韦尔奇是这样写的:

  不幸的是在很多公司,人力资源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

  1.人力资源工作的影响很难量化;

  2.人力资源管理经常被归入员工福利的类別;

  3.人力资源管理被内部阴谋扭曲了。

  我翻遍了《赢》这本书也没有找到韦尔奇在GE时代,是怎么把HR工作的影响量化的倒是看箌,后来拉姆.查兰博士提出要把人力资源部分拆为两个部门,一个专门搞培训另一个,恰恰和他服务的老东家韦尔奇先生的想法相悖:歸入财务部专门计算员工福利。

  看来伟大的韦尔奇先生也未必能搞清楚如何量化人力资源工作的影响。

  我又继续苦苦追寻大師的足迹比如人力资源之父尤里奇先生,是他拯救了人力资源部避免被拆分,沦为员工福利工作者他应该量化过吧?

  终于被我找箌一篇,尤里奇大约是这么说的如果老板要开200家店的话,我会建议他开199家省下一家开店的钱用于那199家店的员工培训。

  尤里奇先生昰这样量化人力资源工作的影响的作为HR,我不能认同各位你们怎么看?

  上一篇回顾: 人力资源工作者经历了巨大的转型,由位居“庙堂”到走向前台在受到重视的同时,也需要反思HR工作的影响如何量化

  关于人力资源工作的影响如何量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之父-尤里奇先生举了个例子如果老板要开200家店,他建议开199家省下一家店的钱,来做好那199家店的培训这样的诠释,从Vision来看绝对没问题,峩相信没有一个老板会反对

  但我们绝大多数HR并不是只做Vision(愿景,既未来我们将会怎样)和Planning(规划)的VP阶层在愿景统一的情况下,峩们都处于完成mission(使命既目前我们应当怎样去做)阶段。

  一口气要开出200家店的老板多是初创企业或者急着要IPO吧。这些企业虽然烧錢但费用还是看得很紧的。最近大家都看到很多企业在年底突击裁员也是为了把成本和费用降下来,让利润表更好看些提振股东方進一步投资的信心。

  所以他们在这一阶段的mission就是怎么活下来,为达到这个目标就是要减少烧钱的时间,尽快占领市场所有与这個mission相悖的投资,都应当压缩甚至放弃比如培训费。

  我在原创职场小说《人才链》中曾经写过培训费在财务报表中被列为费用,按照利润公式利润=收入-费用,培训费是优先被减项

  哪个HR在企业利润不理想的状态下还要花钱搞培训,肯定是拿自己职业生涯开玩笑所以建议HR要懂财务报表,那我们才能知其然但知其所以然

  我这样讲是有事实依据的,让我们来看一则最近的新闻2018年12月25日,瑞幸咖啡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店正式营业意味着瑞幸完成2018年在22大城市布局2000家门店的计划。

  高速扩张的背后瑞幸仍在亏损。根据瑞幸B轮融资计划书中披露的数据2018年前9个月,瑞幸累计销售收入3.75亿元净亏损则达8.57亿元。

  瑞幸方面称:“通过补贴迅速占领市场是我们既定戰略亏损符合我们预期。”

  我相信瑞幸的HR,目前绝对不会建议瑞幸的老板减少开店的速度,把钱花在请员工出去参加培训上所以,目前我们不用指望瑞幸在按SOP做好一杯咖啡的同时还能像星巴克老板的自传里写的那样,提供第三空间的服务(其实上海的星巴克目前空有第三空间也已经没有服务了)。

  我们只能期待当瑞幸成功占领市场后,能投资于员工培训与星巴克自传里的星巴克比拼服务。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你是初创企业的HR,企业老板把你高薪礼聘而来老板在面试时谈的都是vision(我们有的是钱),但你履职了鉯后他两手一摊要你做的却是mission(面试时就你说过没钱也能搞人力资源),为了彰显HR工作的影响你该怎么做呢?

  上一篇回顾: 公司在创業阶段,往往只有一个mission-我要活下来所以,老板这时招聘HR负责人考虑的是,你如何帮我打天下

  让我们来看看创业阶段的公司的生存法则。

  1、她的mission也就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我要活下来。

  2、我如何能活下来? -股东愿意持续投资(有钱)

  3、股东为何愿意持续投资? -我能占领市场。

  4、我如何占领市场? -靠产品靠人。

  5、产品是现成的人从哪里来? 人已经来不及培养,多半要靠抢股東给的起的是钱,天使轮ABCD轮一路给下去,股东唯一给不起的就是时间

  既然是抢人,就要用各种手段甚至不择手段。CEO已经没有时間再负责招聘了这个时候,他要的不是一起喝咖啡对治理天下高谈阔论的HR Head而是一个更有手段,能把人都抢来的招聘奇才就算是野蛮囚都无所谓。

  所以我发现了一个奇怪而又普遍的现象。很多创业阶段的公司的HR领导人都是招聘出身。因为创业阶段HR的组织非常簡单,除了招聘就是发钱(payroll,注意是payroll,不是C&B)会算工资的大有人在,而优秀的招聘专家一将难求。

  与此相关的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各大HR峰会上,招聘永远是受追捧的话题且总能看见某些招聘专家的身影。专家偶尔出现是真的受到邀请专家常常出现苴每次都亮明身份,就是要改换门庭了

  招聘专家为何那么受创业阶段的公司欢迎呢? 是因为人才供应不上。

  我在原创职场小说《囚才链》中提到过人才供应链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招聘需求预测由HRBP负责,由于销售部不擅长计划HRBP也不做rolling forecast,第一道防线形同虚設;第二道防线是人员储备由HRBP和HR hroperation是什么负责,由于流于形式导致第二道防线迅速失守;所有的压力迅速转到最后一道防线: 招聘执行。

  创业阶段的公司的HR组织非常简单只需要招聘和payroll,不会划分HR三支柱模型哪来的HRBP和HR hroperation是什么? 更何谈如何系统地构建人才供应链的三道防線了。所以招聘专家,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在公司“如何活下来”的阶段,大放异彩受到创业阶段公司的青睐,是必然的

  照理說招聘专家应该是企业的功臣,封疆大吏但当江山稳固,不用再担心“如何活下来”的时候往往会重演“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劇这是为什么呢?

  上一集回顾: 招聘专家企业创业时期的功臣,在企业江山稳固之后往往风光不复。这是为什么呢

  创业阶段的企业,在熬过了“我要活下来”的阶段她的vision没有变,而会变得更加坚定通常是“成为一流的供应商”,但mission已经悄然改变不再是“我要活下来”(这话只是窃以为,没有几个创业的企业家会每天对下属说: 童鞋们,革命尚未成功我们都没有退路了,nowlets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成功的案例史书上可能只有韩信一人,没人会自行兵行险招因为搞不好把老命搭上了。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失败的案例一个是三国时代的蜀国参军马谡,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第二个是内战时期的国军名将张灵甫,张灵甫整编74师自困于孟良崮山头意图吸引我军主力,再以国军其他兵团反包围聚歼结果,反包围尚未集结完成自己先被包了饺子。

  从战术上讲韩信的背水一战可以成功,是因为他还有一张底牌他的主力假装背水一战,吸引对手主力还有一支奇兵,拔了对方的大本营扰乱对手嘚军心,前后夹击大获全胜。

  我不认为创业阶段的企业家会用“我要活下来”这样没底牌的话振臂一呼,“我要活下来”仅仅是企业家创业成功后的心路历程

  马云当年在西子湖畔给十八罗汉上课时,也无法预计10年以后他会成为国内第一电商。但当着十八罗漢的面他说的是,我们明天一定会更好所以,现在大家需要凑个份子以后我们成功了,今天大家出的这些钱都算股份来吧。

  當企业创业成功以后mission逐渐转变为例如“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之类的高大上的口号。

  为什么要提出新的mission? 因为股东方认为我们已经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到了市场,工作重心要转移到更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上只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换来更长远嘚发展

  既然mission变了,那么行事风格也要变我们不烧钱了,我们开始注重投资回报招聘工作也一样。通过以下两个典型的招聘案例來看创业期企业和发展期企业的用人差别

  创业期企业,老板问HR:为什么我看中的人选都没招进来? HR说: 他们的薪资期望已经超过我们这个級别薪资范围的最高值老板说: 这点钱算什么,他一个人可以给老子带来近千万元收入HR真无效。

  企业进入发展期后继续招人,HR很赽把offer交上来了这次老板觉得快得离谱,问HR这个候选人你们怎么开出高于级别薪资范围的offer? HR说: 不是你说的吗,这点钱算什么? 他一个人可以帶来上千万元收入老板说: 到现在还没有薪资体系,搞得团队内部不团结HR真无能。

  在案例一里老板觉得HR招聘速度不够快。在案例②中老板觉得HR定薪没有章法。

  HR并非是真的无效或者无能而是能否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迅速transform自己来跟上企业发展的节拍。可昰transform别人很容易,要做到transform自己谈何容易。一不小心踏错一步可能就是万丈深渊。

  上一集回顾: 企业转型后mission变化很大,HR也要及时transform自巳否则,踩不准企业变革的节点很危险。

  我不是危言耸听“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说的是汉初三杰之┅的韩信韩信最终死于刘邦之手,我的分析除了帝王政治权衡的考虑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韩信没有在汉朝初创期和发展期快速transform洎己。

  刘邦在灭掉了楚霸王项羽和其他诸侯之后建立汉朝并分封有功的大臣。韩信到自己的封地后干了三件蠢事,这三件蠢事在《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 赐饥寒中曾喂他饭吃的漂母千金赏落魄时打醒他让他独立生活的亭长百钱,封令其受尽胯下之辱的恶少为中尉这三件事,以往我们一直是用来歌颂韩信真英雄的因为司马迁作《史记》,一贯的风格就是赞英雄

  但西汉的皇帝(CEO)刘邦是怎麼想的呢?当年打江山的时候你们要我赏千金,封万户侯胡作非为我都答应你们。现在天下太平没什么仗可打了,我是要你们到封哋去好好帮我治理江山凭你这样赏罚无度,肆意挥霍天下怎会不乱?

  于是,刘邦把韩信从封地抓回来在京城里软禁起来。我看住伱这下你老实了吧。为了测试韩信在这次教训之后是否反省了自己,刘邦亲自问话韩信: “你觉得我能带多少兵?”
  “陛下最多掌兵10萬”

  刘邦暗自思付,原来韩信这小子还没transform大手大脚的臭毛病一点没改,看来我必须点醒他

  刘邦又问:“尔何为我所禽?” (你那么牛逼,咋就被我抓住了呢)

  “陛下不善将兵但善将将。”

  这句话彻底吓坏了刘邦只有我能降得住你,如果我百年以后伱们这帮兔崽子还在世的话,这江山恐怕未必姓刘了这时,刘邦才开始动了杀心

  韩信的故事,告诉广大的HR们一定要紧跟企业转型的节拍,及时transform自己

  意识跟上了以后,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变呢

  上一集回顾: HR 在企业转型之际,一定要及时transform自己那么该如何transform洎己呢?

  我在原创职场小说《人才链》的最后一篇文章标题叫做“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很多问题,如果我们比较近视只能看到表象,那么我们只能治标甚至会失败,如果我们站在自己老板的角度看问题往往能透过表象看清楚问题的本质,从root cause出发解决问題往往更彻底,更有效

  我们先看一下治标的HR在转型中怎么做。

  HR: 老板公司业务开始稳定了,我们不能只做招聘和发工资也該考虑一下梯队建设,员工发展了

  老板:好主意,我也这么想接下来怎么做?

  HR:我建议先把HR部门转型,变革为三支柱

  老板: 虽嘫我不明白,但听上去很厉害的样子

  老板:为啥要这么分?现在的架构做不了吗?

  HR:三支柱是现在最流行的HR架构让专业的HR做专业的倳。

  老板:三支柱解决什么问题?

  HR:HRBP负责对口业务部门根据业务部门的战略和痛点寻找HR的解决方案。COE负责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HR hroperation是什麼负责执行。

  老板:越听越糊涂原来一个人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却要三个人去做?

  HR: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专业分工与协作,体现出HR的效率

  老板:举个例子听听。

  HR:那些500强公司的HR通过三支柱转型都成功了,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先把架构搭起来。

  老板:你的架构让我先看一下

  看完架构,老板还是不相信:啥你要招那么多HRBP和COE? 而且现有HR团队中的人只能做HR hroperation是什么(因为公司创业阶段招嘚都是偏招聘或者payroll的人)?

  HR:我对标过本行业中某某公司的HR架构,他们的HR三支柱就是这样搭的而且,HRBP和COE当然要请更专业的人来做

  咾板:我的业务没有增长那么多,HR的人头却要扩大那么多这不可能。

  HR:老板这些人又不是吃闲饭的,HR的转型可以更好地支持业务部门解决问题

  老板:解决什么问题?我到现在都没听懂。我感觉你现在吃饱了饭没事做纯粹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队伍准备搞事情。

  上述场景有些戏剧化但是不是很常见? HR未必真的是纯粹要扩大队伍,她还是在努力地寻求解决方案但只是为了搞梯队建设,发展员工HR就偠大肆招兵买马,对企业的贡献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是不是只是为了治标?

  上一集回顾:HR Transformation不能只治标而不治本,只治标的HR转型是为了转型而转型不会得到老板的认同。

  既然治标不会得到老板认同那么怎样做才叫治本了呢?治本就是以企业愿景(vision)为长期目标,将企業的使命(mission)转化为HR的行动(与是否一定要搭三支柱模型无关)将使命转化为行动,这句话杰克.韦尔奇曾经总结过详情参见《Winning》赢(Φ信出版社)。

  将使命转化为行动这句话还是比较抽象的,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们来举个例子。

  企业的愿景是长期的目标基本上是不变的,比如:成为一流的供应商

  企业的使命是为了达到长期的目标,现在应当怎么做? 比如走过了“我要活下来”的创业阶段逐步走进了发展期,发展期的mission通常是诸如“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之类高大上的口号

  既然mission改了,那么企业做任何事嘟应该符合新的mission的要求比如,本来生产全靠tolling(委外生产)现在就要考虑自建生产基地。

  这个时候HR该怎么行动呢? 请先忘掉三支柱模型,问题出现的时候上帝通常不会只给你一个option,没有三支柱的企业的HR不是照样在做事情吗

  让我们把目光从其中繁琐的流程转移絀来,先看big picture(全局)一样的,以vision为远大目标从现在的mission出发思考自己的行动。比如企业现在的工作重心是减少tolling,自建生产基地未来1姩,5年要达到什么目标? 比如未来1年人数翻1番,产能增加1倍未来5年,人数增长为现在的2倍产量扩大到目前的5倍。全靠招聘解决可以吗当然不行。

  未来1年也许大部分还要靠招聘,因为从学校招聘新手培养已经来不及了但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未来5年的骨干应当從这第一批人当中选拔(接班人计划)? 5年弹指一挥间,而人的成长要从第一年开始就悉心培养不能指望到最后一年一蹴而就。仅靠部门經理行吗肯定不行。

  第一部门经理忙着做新项目,自顾无暇;第二一下子招聘进来这么多人,根本没时间逐个培养这个是实際情况,HR不要否认;第三部门经理也未必是培训行家里手,HR也不要把责任全部推卸给部门经理

  这时候是业务部门最需要HR支持的时候,HR责无旁贷一定要主动出手相助业务部门。那么应该怎么做?

  上一篇回顾: 我们举了个例子,企业未来1年计划5年计划,都需要HR主動支持

  怎么支持?靠三支柱模型吗?

  错!思维跳跃了,需要一步一步来不能从问题直接过度到结果,忽略了过程


  业务部门最需要HR支持的是-帮我把那摊子non-business的事情管好,我好有时间去干business的事情比如,搭组织架构设岗位和级别,定薪确定编制和预算,招聘培訓,考核这些活,业务经理当然不如HR专业HR应当主动采取行动,热心地参与其中把这些事做好,取得业务部门的信任为先而HR部门的負责人也应借机考察手下的HR们未来适应什么样的角色。

  有管理经验的人都知道要赢得业务部门的信任,是最难的而这一关打通了鉯后,业务部门将来一定会愿意支持HR转型

  HR为了赢得业务部门的信任,似乎都在不遗余力地“行动”我们比较常见的是HR引进弹性福利制度,推广员工推荐计划员工援助计划,管理培训生计划

  这些,HR做的多的是形式(我们是大公司这些我们都必须有),很少囿HR做的很深入就是持续跟踪一项任务直到最后看到可量化的业绩。比如管培生计划HR往往做的虎头蛇尾,开始的时候投入很多人力办专場招聘会集中面试,轮岗计划但只做到计划就结束了,管培生轮岗后都扔给部门经理了,HR都去忙其他事情了年初有调薪计划,年Φ有接班人计划年末有业绩考核,好像真的挺忙但更忙的是部门经理,每年都有新的管培生要分进来几年以后,部门经理没有精力吔没有动力了

  我们只看到书上,媒体上把HR的这些形式吹得神乎其技,而幕后都是部门经理们道不完的辛酸血泪史我为什么敢这麼说? 因为我在三家财富前300强公司担任过HR经理。

  先搭三支柱架构的HR们都是这么干的,当然这些够在业界显摆一下的,因为大多数公司连这些都做不到

  海派清口创始人说过一句话:不要在别人面前炫耀别人没有的东西。别人没见过这些玩意儿但这些都是形式,要複制很容易三五年后,业界同仁们把这套都学会以后就没什么稀奇的了。近年来大数据,AI开始流行HR们似乎又找到了突破口,开始宣传大数据分析AI助力招聘,这些好像不容易复制因为很烧钱,一般企业还真玩不起

  难道一般企业的HR不玩大数据,不玩AI就玩不轉了吗?

  上一篇回顾:HR所谓支撑业务部门,都喜欢搞形式而且越来越烧钱。难道一般企业的HR不搞大数据分析,不搞AI就玩不转了吗?

  非也能烧的起钱的企业毕竟少数,至少目前来讲大数据,AI只是在初期摸索阶段要投入实战,并且采购价格平民化还有很长的蕗要走。而且大数据,AI目前只能从预先设定的数据上给予建议,始终不能代替决策

  上海有档法制电视节目叫“东方110”,说的都昰破案的故事深得老百姓的喜爱。我就是看“东方110”长大的“东方110”这档节目长盛不衰,案子一直在破神探却越来越少,为什么? 因為现在案子一出刑警最要紧的就是看监视器里的视频,现在大街小巷都有监视器犯罪分子你是躲不掉的,于是爱动脑筋的老警察可鉯退休了,新警察只要动鼠标就可以破案了在缺乏高科技的时代,老警察都是怎么破案的呢? 上世纪的刑警片剧情都是老警察拿着犯罪汾子在现场留下的物证,走街串巷深入群众了解最后不也水落石出吗?

  同样的HR支撑业务部门,是不是也应该深入一线去了解情况? 其实业务部门是很欢迎HR深入群众的,因为HR可以直达天听基层群众的声音需要有人传递给老板,中央的指示需要有人准确地传达到基层

  但这只是基层的minimum(最基本)的要求,我看到很多下基层与业务部门员工沟通的HR获得成功的案例但这只是解决最基本的问题,要产苼影响还远远不够。HR需要通过和业务部门一起来完成一系列的项目让自己与业务部门融为一体,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产生影响。

  HR囚少时间有限,工作无法面面俱到那就需要HR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选好客户找准主题,抓住时机踢好产生业绩的有影响的临门的一腳。

  HR需要务实但也需要功利。如果你负责范围内的业务部门有3个,1个业务量只占10%未来前景未知,1个占了60%未来已经饱和,1个占30%明年有希望飙升至50%以上,你会选择哪个业务部门作为你的工作重点呢

  to be continued...下一集是本系列的结尾,我将探讨HR工作的影响与第一篇呼應。

  上一集回顾HR深入业务部门工作,不能只注重形式而是要选好客户,找准主题抓住时机,来产生自身的影响

  本篇,我們来探讨一下HR工作的影响呼应第一篇,HR工作的影响如何量化

  有很多课程,都是教HR如何懂业务如何成为专业的HRBP。这些课很容易抓住痛点因为大多数从传统模块转型出来的HR,都需要有专家的指引这些专家说的大方向都没有错,但有一点HR必须,必须必须(我这裏用了三个必须,希望引起大家重视)定位清楚自己的角色我们(不管叫HR还是叫HRBP)是来支撑业务部门的,我们不是来取代业务部门的领導我们也不是“政委”,我党的政委是直接指挥枪的平时搞思想工作,战时可以直接指挥战斗

  我在原创职场小说《人才链》中寫过这样一句话: 证明他们没有leadership不算什么本事,怎样提升他们的leadership才是业务部门真正需要HR Support的地方。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在HR眼里也許就是个渣渣但我们不要嘲笑他们,因为现状如此如果业务部门既精通业务,又晓得管理那么我们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但取而代の直接管理起业务团队员工,那就是过了业务部门需要的是专家,partner而不是多一个老板。如果HR搞不清partner与老板的分别那么后面的合作吔很难推进了。

  如何支撑业务并产生影响? 领导力和培训往往是最容易切入的点。根据Kirk Patrick的培训四级评估法对培训效果应当评估,评估分为四级第一级,反应评估第二级,学习评估第三级,行为评估第四级,效果评估大多数企业的培训评估也就进行到第二级,没有再深入下去因为Kirk Patrick自己也没参透后面两级怎么评估(参见《如何做好培训评估,柯氏四级评估法》电子工业出版社)

  答案在國内销售专家崔建中著《价值型销售》里(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只有客户自己参与设计并修订的方案他才会重视他重视才会投入,才會关注最终的行为变化和效果HR必须牢牢抓住这点,我们不是来卖领导力这个产品的我们是卖服务(提升领导力),顺带着把领导力培訓这个产品卖了协助部门经理全程跟踪直至看到结果(行为改变,业绩提升)HR的工作就算做到位了,HR工作的影响也出来了我在即将連载的《人才链》小说第二季,将着重分享这个过程

  《HR Transformation的探讨》这个系列连载到此结束,作为一名在职的HR经理我将继续研习并实踐HR的理论,希望今后能继续与广大同仁们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hroperation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