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对峙结束,三,中印关系未来会怎么演变

【朱晓超】中印边境对峙结束:国内舆论分析及中印未来关系展望
编者按:8月28日,中印边境对峙最终以和平方式得到解决。事件已经结束,但是国内舆论对其热度依然未减,据此作者评述了国内对此事件的几种主要舆论,并通过分析此事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展望中印关系今后的走向。一、对近期国内舆论的分析国内舆论对中印边境对峙的讨论主要表现为两种态度:正面态度和负面态度。&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提出,中印边境对峙事件的和平解决是中印两国理性外交的胜利;中印在边境事务上的正确反应要建立在正确的预判上;一个健康的、有利于中国大国崛起的舆论导向应该是理性的。&中国南海研究院教授张峰指出,洞朗对峙的结果对中国而言并非完美,但不是最坏选择;中印两国须摒弃输赢论,输赢论不仅对分析此次边境对峙事件没有多大价值,而且会对未来中印战略关系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中美学者智库的周方舟则从国家战略层面考察在此次边境对峙事件中中国应该获得的经验以及须吸取的教训。&持负面态度者多来自于自媒体,大体上反映了一部分国民对此次中印边境对峙事件的态度,主要表现为两种论断:边境对峙输赢论和国家软弱论。笔者对这两种论断持反对意见。驳斥“边境对峙输赢论”边境对峙输赢论是指自中印边境对峙事件和平结束以来,国内舆论纷纷讨论中国在此次对峙事件中是赢还是输。边境对峙输赢论旨在通过对此次中印对峙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输赢结论。笔者认为,中印边境对峙不应论输赢,而须得出经验吸取教训。&边境对峙输赢论者忽视了战略与战术的逻辑关系。战术为战略服务,外交战术要为国家战略服务。中印边境对峙属战术层面,而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属战略层面。因此,对中印边境对峙事件的处理须符合中国核心利益。若因计较每一步棋的得失,而导致全盘皆输,实在得不偿失。环顾古今中外,有许多战术服从战略的经典。远有《史记》所记载的田忌赛马故事,近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都表明有的时候,退却有时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为了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一时的输赢不会影响大局,而服从战略定可取胜。&中印边境对峙事件得以和平解决,符合中国的战略需求。与此同时,中印两国应从此次事件中得出经验吸取教训。为了有效处理类似边境对峙事件这种复杂局面,中印两国应该建立各种层次的对话沟通机制,亮明各自需求和各自底线,把分歧和矛盾把握在可控范围之内,使双方努力做到防止误判,最大限度地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问题,维护边界的和平稳定。这才符合中国的核心利益。驳斥“国家软弱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8月29日表示,中方“将综合考虑天气等各方面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有关建设规划”。这表明,中国暂停在洞朗地区的修路行动。国家软弱论是指自中印边境对峙事件和平结束以来,国内一些声音认为中国暂停在洞朗地区修路是向印度妥协的表现,属国家软弱无能。中国应该对印度强硬,甚至不惜一战。笔者认为,国家软弱论实属谬论。&国家软弱论者,忽视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存在优先方向。中国的核心利益无疑是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于任何一寸领土,中国都必须要捍卫。然而,在众多国家核心利益中,也有优先方向。这个优先方向就在东方,其主要问题是台湾问题。当前,世界上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台湾并不在中国政府的掌控下,因此,台湾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最优先方向。&从中国的国家战略上看,战争并不是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的理智选择。目前以及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不应对印一战。主要原因来自于地缘与战略考量,具体包括了如下几点:&首先,目前及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东部。东部主要指台湾问题和对日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最核心最难解决的问题。中国某知名外交官曾说过,中国的外交资源80%用在台湾问题上。可见台湾问题在中国大战略中的地位。同样,对日问题仍然是中国周边地区问题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日之间始终存在隔阂和矛盾。加上美国因素,对于中国来说,来自东面的威胁才是最致命的。因此,在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和算清对日的账本之前,任何其它问题的解决都会受这两个问题的牵绊。中国应该把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力量用在最该用力的地方。中国如果在其它方向大动干戈,那么如果当东部遇到危机时还有无足够的力量进行反击回应呢?&其次,如果对印作战,极有可能会把可能中立的印度彻底推向中国对立面,给中国带来巨大挑战。目前,印度还是基本坚持不结盟的政策,至少未与他国签署联盟条约。如果中印发生战争,印度极有可能会倒向美国,与美国结盟,形成美日韩印同盟。中国将同时面对来自南面与东面的直接威胁。此外,若中印开战,印度也极有可能会在台湾问题做文章。印度在西藏问题上就有前科,因此两国关系恶化之后,印度在台湾问题上再做文章也属意料之中。印度能收留达赖,也可以收留台独分子。如果这种情况果真发生,中印关系就将彻底崩溃,中国的核心利益不但没有得到保证,而且进一步受损。&最后,中国和印度都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倘若中印开战,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根据核威慑理论,拥有核武器的双方能保证相互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热战”。对于中国来说,几十年的发展成果因核战争而毁于一旦是得不偿失的。二、展望中印关系今后的走向边境对峙事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时曾指出:“中国和印度是两大古老文明、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是世界多极化过程中两支重要力量,中印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中印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将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给亚洲带来繁荣,给世界带来机遇。”由此可见,中印关系对于两国来说都至关重要。印军越界事件必定会对中印关系产生影响。&一方面,此次对峙将给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带来不利影响,有损两国关系正常健康的发展。耐心的和平谈判是解决中印之间边界问题的最佳途径,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显然,印军越界事件增加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难度。印军越界事件导致两国军人在边境地区对峙,使边境地区形势紧张。由于两国媒体的大肆渲染,鼓动民族主义情绪,两国民众的敌对情绪不断加深。在印度国内甚至出现“拒买中国货”的呼声。针对洞朗地区的紧张状况,两国军界也互相喊话,印军高官甚至叫嚣动用战争解决争端。由此看出,印军越界事件已导致两国民间敌意上升,不利于两国关系的正常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虽然印军越界会对中印关系造成不利影响,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两国关系的现状。这是因为中印关系与中美关系一样,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中印同为发展中大国,同为新兴经济体,同为亚洲大国,都有成为世界大国的梦想,因而中印间存在全方位的竞争关系。不过,中印两国也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中印之间在国际事务中存在诸多共同利益:中印可在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舞台上就国际和地区事务展开合作。同时,中印在贸易、文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展望未来,基于结构性矛盾和巨大合作潜力并存,只要两国不出现重大决策失误,中印关系将是正常的大国关系,不会亲密无间,也不会恶化到极点。&中印洞朗边境对峙事件的和平解决符合中印两国的根本利益。然而,此次边境对峙事件绝不是终点。鉴于中印关系的特殊性,加上尚未解决的边界争议,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印两国必然会在边境地区继续博弈,中国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展望中印边境今后状态中印边境对峙事件得到和平解决,在印军撤出洞朗地区的同时,中国表示暂停在洞朗地区修路的行动。笔者对于中印边境今后状态有以下两点展望:第一,中国会在洞朗地区继续修路。洞朗地区是中国的领土,毫无争议,中国在自己领土上修路无可厚非,不应受制于人。另外,中国外交部的表态表明中国暂停在洞朗地区的修路行动。暂停而不是停止,这就意味着中国可以在自认为时机成熟时再次进行修路行动。第二,中印边境地区再次出现紧张局势的可能性很大。作者推断,此次中印边境对峙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印度国内矛盾,特别是大吉岭骚乱。洞朗对峙与大吉岭骚乱时间轴如下:(1)6月8日,印度大吉岭地区因莫迪推行改革而发生骚乱,大约一周后,中印在洞朗地区发生对峙事件。(2)7月底,大吉岭地区再次发生大规模骚乱,廓尔喀人要求独立建邦。(3)8月中旬,大吉岭地区骚乱暂时平息,而中印对峙事件热度略有下降。直到8月28日,印度撤军对峙宣告结束。由此可见,印军越界事件与大吉岭地区发生的骚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地图上可以发现,印军越界的洞朗地区与大吉岭地区同属东北部地区,且两地区毗邻。印度东北地区长期存在民族矛盾,一段时期曾出现分裂势力猖獗之势。大吉岭骚乱极有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分裂,另外,如果大吉岭地区廓尔喀人的骚乱得不到控制,其建邦要求得到肯定,那么印度东北地区其他族群也势必会效仿,从而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对印度的国家统一稳定无疑会构成挑战。此时,如果能激起全民族的热情,势必能在一定程度上弥合社会分裂。为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发生,“中国因素”是最能唤起全民族团结的法宝,故印度可以不惜侵犯中国主权,越界挑衅来转移国内矛盾视线,减轻压力,弥合分裂。因此,只要中印边界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印度就一定会用边境问题做文章。而印度国内复杂的情况又使印度政府利用民族主义来掩盖其他矛盾的可能性极大。&作者:朱晓超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博士生中印对峙 中国学者:中国未费一枪一弹得胜 要比万炮齐发制胜大得多 | 联合早报·[] ·[] ·[] ·[] ·[] ·[] ·[]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西方记者评中印对峙:只能和平解决否则将致灾难后果|印度|中印对峙|藏南_新浪军事_新浪网
西方记者评中印对峙:只能和平解决否则将致灾难后果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距今正好55年。这场短促而剧烈的战争不仅是当时的焦点,对当今的中印关系以至国际局势仍有深远影响。而回溯半个世纪前中印之间的这场激烈交锋,一本名为《印度对华战争》的书不可不读。这本书得到周恩来、基辛格和英国历史学家艾伦·泰勒的一致赞扬,这是一本关于中印边界争端和战争的权威之作,其作者是一位英国和澳大利亚籍记者。
  《印度对华战争》的作者叫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曾在1959年后长期担任《泰晤士报》驻南亚记者,亲历了印度对华战争的整个过程。1967年回国后,马克斯韦尔进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有关中印边界历史和中印边境冲突等问题,并于1970年出版了这本在国际上享有权威地位的《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他也以记者身份成为中印关系史上的一个无法忽略的名字。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
  创作《印度对华战争》是马克斯韦尔传奇记者生涯的一部分,有意思的是,在时隔多年后,马克斯韦尔更是于2014年把被印度政府视为最高机密保存五十多年的《亨德森·布鲁克斯报告》传上了互联网,此举被媒体形容为“斯诺登风格”。今年7月15日,在印度侵入中国领土之际,《南华早报》刊登了马克斯韦尔的专栏文章,他在文中向世界发出警告:“这是印度对华战争的第二轮。”
  1959年,内维尔·马克斯韦尔作为《泰晤士报》的南亚通讯员被派遣到新德里。最初,跟其他西方的新闻记者一样,他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印度一方,认定中国是“侵略者”,并在报道中贯彻了这一立场;然而,随着他对中印冲突的了解不断加深,他也逐渐看到了中国那一边的状况,这使他意识到了自己原有的偏见。
  “我被自由主义与反共主义的意识形态蒙蔽了双眼,而这种偏见依然在今天很多记者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因为美国的很多政策依然沿袭了冷战时期的思维。”他在2014年3月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回顾说。
  1967年,马克斯韦尔在离开印度之前多次访问了过去负责处理这一争端的印度政界人士、官员、在军事上贯彻政府政策的军人,以进一步地探究中印争端真相。1967年他进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高级研究员,并开始着手写作《印度对华战争》。1970年当著作发表时,他任职于牛津大学的英联邦研究所。
  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序言中,马克斯韦尔回顾了创作该书的原因,他写到:“我曾经计划围绕一九六四年尼赫鲁的去世,写一本关于六十年代的印度的书。我开始重写中印争端的始末,就是想把它作为那本书的一个章节。当初,我把这项工作看成是对我过去随着这一争端的发展而写的成万字报道进行重新编排和加工的问题。可是,当我再次翻阅盈篇累椟的印度白皮书(其中记载着有关两国政府在外交辩论中所提出的论证),我认识到需要对问题作出更为全面、更为基本、更为深入的估价。”
  于是,马克斯韦尔计划中的一个章节变成了一本权威历史著作。
  《印度对华战争》
  《印度对华战争》回顾了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演变和印度边境政策的形成过程;着重叙述了印度方面如何一步步走上同中国对撞的道路,并触发了边境战争,以及印军失败的全部过程和停火后印度局势的变化。马克斯韦尔在书中明确指出,战争是由印度一方挑起的。
  书中有一章叫《北京的观点》,这一章是作者试图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这一场战争,马克斯韦尔在序言里说,“我认为这个尝试是需要的,因为人们一直是从印度的观点来观察整个争端的。而且,正如一位英国人在本世纪初评论另一位英国人时说的:‘要使从印度来的人相信中国的观点也值得考虑,那无疑是困难的。’”
  《印度对华战争》发表后,马克斯韦尔得到了周恩来的亲自接见。周恩来通过翻译对他说:“马克斯韦尔先生,你的著作忠于真相,而中国受益于此。”在会见中,周恩来向马克斯韦尔敬酒,并告诉他基辛格也读了他的书,正是这本书让基辛格决定重新与中国人打交道。
  而另一方面,马克斯韦尔也因此书一度被印度拒绝入境,直到近年才解禁。
  《印度对华战争》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中印关系研究的权威著作。但马克斯韦尔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多年来不懈跟踪和观察中印关系的最新进展,并频繁撰文展现自己对中印关系的分析和理解。
  2000年2月,马克斯韦尔在《南亚研究》上发表《中印边界争端反思》一文。他根据多年来的观察和不断增加的新史料进行分析后确认:印度制造了1962年边界争端。马克斯韦尔尖锐地指出,印度遭到“未受挑衅的侵略”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迷思,中印边界一直没有解决是尼赫鲁政策的结果。在文中,通过对中印边界争端的反思,他得出以下几项结论: 中印边界战争完全可以避免;在边界战争前及其后的几十年里没有能解决边界问题,责任在印度; 是印度的政策将一个在外交上僵持的争端推向战场。如果印度政府继续这种政策,还可能导致战争重演。
  今年7月15日,马克斯维尔在《南华早报》的专栏文章重申了他对印度在1962年边境战争中的侵略者身份。他犀利地指出,印度方面一直维持着两个自欺欺人的幻觉。其一是“中国无端侵略”,而印度是无辜的受害者。他说:“尽管这一迷思早已在国际上被揭穿、证伪,但在印度,却在军方和政界高层酝酿出一种复仇的渴望。”而一个更严重的幻觉是,印度的领土范围是上千年来自然形成的。尼赫鲁总理曾在1954年称,印度以历史研究为依据单方面确定的边界,任何其他人都无权讨论。因此,尽管北京屡次要求进行边界谈判,但尼赫鲁拒不理睬,而他的继任者也都坚持这样的僵硬立场。不仅如此,所有接受过教育的印度人,都被灌输“中国占领印度领土”的虚假观念。这种国内氛围使边界争端很容易发展为危机。
  2014年3月,马克斯韦尔将《亨德森·布鲁克斯报告》传到了网上。这份分析印度在1962年被中国击败原因的报告被印度政府保密50年之久。马克斯韦尔表示,他很早之前就看到了这个报告,一直等待它的解密。而他最后决定将报告上传供公众阅读,是因为印度拒绝公布这一报告。 马克斯韦尔说,他没有其他选择,因为他不愿给后人留下难题。
  该报告公布后引起下载狂潮,但印度国内网络却屏蔽了这一报告。对此印度官方并没有给出任何解释。
  面对日益紧张的中印边境局势,今年8月1日,现年91岁的马克斯韦尔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提醒,中国的对话大门早已打开,但印度一直不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解决对峙只能依靠和平方式磋商解决,而一旦局势恶化,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当前位置: &
10:00:14 &未来网 & &
这回领土问题台独媒体站在了印度一边,台湾网友反应让人意外近日,印军越界进入中印边界锡金段,并非法滞留中国境内至今仍未撤回。中国外交部、国防部连续表态,外交部发言人更是拿出照片,证明“印度边防人员非法越境”。值得关注的是,台湾的一些绿媒在报道中印边境对峙时的表现,真是让人啧啧称奇。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表演:首先来看看绿媒《自由时报》的一篇报道,标题是“中国鲸吞蚕食印度边界,抢占5200平方公里土地”。文章通篇只引用印方的说法,从印方角度阐释如何遏制中国……无独有偶,另外一家绿媒“三立新闻”连发多条关于中印边境对峙的新闻,来源全部是印度媒体,至于引发冲突的原因,则引用印度军方人士的说法,称是中国大陆军方越境进入印度,导致冲突。▲台湾《三立新闻》报道截图然而事实情况究竟如何呢?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已经表示:中印边界锡金段已由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划定,印度历届政府多次以书面形式对此予以确认,承认双方对锡金段边界走向没有异议。不管印方怎么回避,条约必须遵守是一项国际法基本原则,遵守边界条约是印度政府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洞郎地区历来属于中国领土。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历史、法理和现地三方面都有充分依据。中方在洞郎地区开展的一些活动是在自己领土上的主权行为,完全合法,完全正当。 ▲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过两国承认的边界线进入中国境内不过尽管绿媒如此积极地带节奏,在这条新闻下方台湾网友的评论,却是另一番景象:看来台湾人民也看不惯汉奸啊……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为您推荐:
扫描到手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印边境对峙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