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鹤见留美俊辅写的《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电子书,求大神帮帮忙

林的读书笔记 |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观过,斯知仁矣2 years ago1收藏分享举报{&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isPending&:false,&contributes&:[],&title&:&林的读书笔记 |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观过,斯知仁矣&,&author&:&lin3354&,&content&:&我相信很多人看到书名时就充满了好奇,我也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我们的邻国知之甚少,我们愿意从影视作品、社会时事中了解欧美国家,但却很少了解日本。\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我对日本文化的好奇由来已久,这个兼并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国家常常让我们感到由衷的陌生,就像我每次看到日本的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时总对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感到诧异,更奇怪的是,这个民族中不乏有很多人能够正视历史,但当局的做法往往让我们大跌眼镜。\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我们对日本有着太多误读与偏见,这里我不想跟爱国愤青们辩解,当身边充斥着对这个民族愤慨的言论时,我也总是不敢苟同。在我看来,历史的对错早已昭然若揭,我们身为受害者,当然有理由愤愤不平,但这不能够成为胡乱谩骂的借口。\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这个话题,原本是这个民族自己的事,但身为受到战争波及的民族:中国、韩国乃至朝鲜,我们有必要通过一些研究作品去了解日本那个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孔子有云:“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历史总是因了解而明晰、而能辨善恶。\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很有幸,我在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节目中听到了关于这本书的概述,我也会在文章下方附上两期节目的视频链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本书的作者鹤见俊辅是日本有名的社会学家,关于他的生平节目里已详尽描述,各位可以去看一下。这本书是他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书中译为马奇尔大学)讲课时的内容,书中讲述的是日本1931年-1945年的精神史,而1945年之后的战后研究则在他的另一本书《战后日本の大众文化史》中有所描述,由于后者没有中文译本,现在我们只能从这本书中粗略地得知一些作者研究的片段。\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本人的历史水平不高,对很多事情知之甚少(高中时就没好好学习),因此读这本书时总有吃力之处,对作者援引的一些内容和人物会感到陌生,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将这篇文章看下去,我会尽我所能简单描述一下书中所提到的一些观点。\u003Cbr\u003E\u003Cbr\u003E首先作者研究的时间段并非是我们所熟知的抗日战争的八年,而是从1931年到1945年的15年,日本学界总是将这15年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使人们相信,这其中片段零星的种种战争都是毫无关联的,而作者认为,应该将这15年看作一个整体去研究,因此本书的研究背景就是1931年-1945年。\u003Cbr\u003E\u003Cbr\u003E熟悉了这个背景后,作者用一个词语去概括了这段时间以来日本人的精神轨迹,就是“转向”,所谓转向,就是“由于国家强制力行驶的结果,造成个人或个人所属集团发生思想上的变化”。通俗点说,就是为什么这个国家的人民会从热爱和平本本分分的普通人变成战争的狂热分子,这其中的重要问题,就是思想的转向。\u003Cbr\u003E\u003Cbr\u003E而思想转向的来源,作者提到了一点,就是日本长期以来的“锁国政策”,江户时代日本实施的锁国政策在日后的文化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至于明治维新时期(1868年开始)日本的国体中出现了“显教”与“密教”之分,显教代表了日本传统的天皇至上理论,而密教则代表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制度的那一群人。\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日本的教育体系也施行了两套制度,中小学的教育往往以显教为主,而高等学府,比如大学中的教育则是崇尚西方先进思想的密教。这样渐渐发展到日俄战争的1904年时,被“密教”所教育的学者们已经垂垂老矣,而崇尚天皇之上的显教教育下的人们渐渐长大,逐渐当权。\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最终,在战争爆发时期,日本的显教已经压过了密教,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他们崇尚天皇至上,将天皇奉为“现人神”,反对西方文化,甚至反对烫发,认为那是西化的产物。\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不仅如此,这一群人还认为日本的强大与生俱来,甚至不顾事实地认为,日本有能力通过战争将欧美打出亚洲,也有能力通过战争去扶持亚洲其他国家,比如中国和朝鲜、韩国,将自己的理论灌输给他们,从而帮助他们共同进步,这就是所谓的“大亚细亚主义”。\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在这种情况下,“转向”的必要性就在这个国家中体现出来了,他们需要将国民思想转变为符合国家政治利益的思想,从而为转向做出各种努力,其中不乏有监禁拷打,但更多的却是“和平”的转向方式。比如塑造转向手册,教给思想警察们如何诱导知识分子进行思想的转变。在这样的国家背景之下,大多数人都完成了所谓思想的“转向”,于是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个国家的人们对战争产生了如此极端的狂热现象。\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但其中也不乏有非转向的例子,作者提到日本底层民众、妇女、宗教人士以及朝鲜劳工相对于大多数人群却是为数不多的没有被转向的例子。\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写到这里,基本上本书一些主要理论已经概述完毕,在书的最后,作者还提到了原子弹的问题。言明在遭受原子弹袭击时,日本当局向民众隐瞒了原子弹的真实威力,这也导致了一些社会现象,如食用了受污染的鱼后发生的反原子弹与氢弹的主妇运动,以及日本社会对原子弹受难者的歧视现象等。\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最终,日本投降后,众多极端民族主义者相继自杀身亡,1945年美军占领日本,至此,这场夺走300万日本人以及一千多万中国人性命的战争宣告结束。\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很难武断地对这一现象做出极端的评价,因国家强制作用而造成的狂热现象不仅在日本,其他国家兼而有之。而了解这段历史仅是一个开端,毕竟本书叙述的事实仅止于1945年,现今的中日问题还需要从更多的文化书籍中得到解答。\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本书的作者鹤见俊辅讲学期间曾题下《荀子》中的一句:“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信其可信,疑其当疑,不再盲目认同,不失为对待历史之道。\u003Cbr\u003E\u003Cbr\u003E这本书目前已经绝版,网上可以用高价买到二手书,也可以用低价买到复印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搜搜看。\u003Cp\u003E微博:@木本缺一\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①:\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link.zhihu.com\u002F?target=http%3A\u002F\u002Fv.youku.com\u002Fv_show\u002Fid_XMTMyMDMwNDg2OA%3D%3D.html%3Ffrom%3Dy1.6-85.3.1.7c87f1ae8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003E\u003Cspan class=\&invisible\&\u003Ehttp:\u002F\u002F\u003C\u002Fspan\u003E\u003Cspan class=\&visible\&\u003Ev.youku.com\u002Fv_show\u002Fid_X\u003C\u002Fspan\u003E\u003Cspan class=\&invisible\&\u003EMTMyMDMwNDg2OA==.html?from=y1.6-85.3.1.7c87f1ae8e\u003C\u002Fspan\u003E\u003Cspan class=\&ellipsis\&\u003E\u003C\u002Fspan\u003E\u003C\u002Fa\u003E\u003Cbr\u003E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②:\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link.zhihu.com\u002F?target=http%3A\u002F\u002Fv.youku.com\u002Fv_show\u002Fid_XMTMyMDg1MzU5Ng%3D%3D.html%3Ffrom%3Dy1.6-85.3.1.7c87f1ae8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003E\u003Cspan class=\&invisible\&\u003Ehttp:\u002F\u002F\u003C\u002Fspan\u003E\u003Cspan class=\&visible\&\u003Ev.youku.com\u002Fv_show\u002Fid_X\u003C\u002Fspan\u003E\u003Cspan class=\&invisible\&\u003EMTMyMDg1MzU5Ng==.html?from=y1.6-85.3.1.7c87f1ae8e\u003C\u002Fspan\u003E\u003Cspan class=\&ellipsis\&\u003E\u003C\u002Fspan\u003E\u003C\u002Fa\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封面图:麦克阿瑟与裕仁天皇)\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ffd3ed75ede380cead84df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300'%20height='441'&&\u002Fsv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41\&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idth=\&300\&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ffd3ed75ede380cead84df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鹤见俊辅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译者: 邱振瑞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出版年份: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8:47:5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collapsedCount&:0,&likeCount&: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8ac750f810f0_r.jpg&,&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reviewers&:[],&topics&:[{&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阅读&},{&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豆瓣读书&},{&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读书笔记&}],&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700,&height&:247},&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excerptTitle&:&&,&tipjarState&:&closed&,&annotationAction&:[],&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2,&hasPublishingDraft&:false,&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6:47:54+08:00&,&url&:&\u002Fp\u002F&,&lastestLikers&:[{&bio&:&人文社科爱好者&,&isFollowing&:false,&hash&:&a5f4d3abe91cb&,&uid&:589800,&isOrg&:false,&slug&:&souldier&,&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Studing Accumulating&,&name&:&Souldier&,&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souldier&,&avatar&:{&id&:&4ae35e77e62aa5fa6bf16f&,&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summary&:&\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ffd3ed75ede380cead84df_200x112.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41\& class=\&origin_image inline-img zh-lightbox-thumb\& data-original=\&http:\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ffd3ed75ede380cead84df_r.jpg\&\u003E我相信很多人看到书名时就充满了好奇,我也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我们的邻国知之甚少,我们愿意从影视作品、社会时事中了解欧美国家,但却很少了解日本。 我对日本文化的好奇由来已久,这个兼并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国家常常让我们感到由衷的陌生,就像我每…&,&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annotationDetail&:null,&commentsCount&:2,&likesCount&:1,&FULLINFO&:true}},&User&:{&lin3354&:{&isFollowed&:false,&name&:&木本缺一&,&headline&:&&,&avatarUr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1ee3aff092357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lin3354&,&bio&:&新浪微博:@木本缺一
公众号:壹本笔记&,&hash&:&d7d17d4311abb944e08f9e5&,&uid&:055100,&isOrg&:false,&description&:&&,&badge&:{&identity&:null,&bestAnswerer&:null},&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lin3354&,&avatar&:{&id&:&1ee3aff092357&,&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Comment&:{},&favlists&:{}},&me&:{},&global&:{&experimentFeatures&:{&ge3&:&ge3_9&,&ge2&:&ge2_1&,&growthSearch&:&s2&,&sEI&:&c&,&nwebQAGrowth&:&experiment&,&qawebRelatedReadingsContentControl&:&close&,&liveStore&:&ls_a2_b2_c1_f2&,&nwebSearch&:&nweb_search_heifetz&,&rt&:&y&,&isOffice&:&false&,&enableTtsPlay&:&post&,&newLiveFeedMediacard&:&new&,&newMobileAppHeader&:&true&,&androidPassThroughPush&:&all&,&hybridZhmoreVideo&:&yes&,&nwebGrowthPeople&:&default&,&nwebSearchSuggest&:&default&,&qrcodeLogin&:&qrcode&,&enableVoteDownReasonMenu&:&enable&,&isShowUnicomFreeEntry&:&unicom_free_entry_off&,&newMobileColumnAppheader&:&new_header&,&androidDbRecommendAction&:&open&,&biu&:&1&,&androidDbFeedHashTagStyle&:&button&,&appStoreRateDialog&:&close&,&default&:&None&,&isNewNotiPanel&:&no&,&biua&:&1&,&zcmLighting&:&zcm&,&adR&:&b&,&wechatShareModal&:&wechat_share_modal_show&,&growthBanner&:&default&,&androidProfilePanel&:&panel_b&}},&columns&:{&next&:{}},&columnPosts&:{},&columnSettings&:{&colomnAuthor&:[],&uploadAvatarDetails&:&&,&contributeRequests&:[],&contributeRequestsTotalCount&:0,&inviteAuthor&:&&},&postComments&:{},&postReviewComments&:{&comments&:[],&newComments&:[],&hasMore&:true},&favlistsByUser&:{},&favlistRelations&:{},&promotions&:{},&switches&:{&couldSetPoster&:false},&draft&:{&titleImage&:&&,&titleImageSize&:{},&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can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title&:&&,&titleImageUploading&:false,&error&:&&,&content&:&&,&draftLoading&:false,&globalLoading&:false,&pendingVideo&:{&resource&:null,&error&:null}},&drafts&:{&draftsList&:[],&next&:{}},&config&:{&userNotBindPhoneTipString&:{}},&recommendPosts&:{&articleRecommendations&:[],&columnRecommendations&:[]},&env&:{&edition&:{&baidu&:false,&yidianzixun&:false,&qqnews&:false},&isAppView&:false,&appViewConfig&:{&content_padding_top&:128,&content_padding_bottom&:56,&content_padding_left&:16,&content_padding_right&:16,&title_font_size&:22,&body_font_size&:16,&is_dark_theme&:false,&can_auto_load_image&:true,&app_info&:&OS=iOS&},&isApp&:false,&userAgent&:{&ua&:&Mozilla\u002F5.0 (compatible, MSIE 11, Windows NT 6.3; Trident\u002F7.0; rv:11.0) like Gecko&,&browser&:{&name&:&IE&,&version&:&11&,&major&:&11&},&engine&:{&version&:&7.0&,&name&:&Trident&},&os&:{&name&:&Windows&,&version&:&8.1&},&device&:{},&cpu&:{}}},&message&:{&newCount&:0},&pushNotification&:{&newCount&:0}}【讨论】蔡用秦桧的例子说事,我用汪精卫,李登辉来反驳【奇葩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讨论】蔡用秦桧的例子说事,我用汪精卫,李登辉来反驳收藏
古代的弄不明白,说近代的汪精卫,现代的李登辉!直接打脸,孤证不可举,他还是适合聊情感话题。还说野兽放出来,中国已经很限制舆论了,多少政治丑闻,官员丑闻,地方官商勾结丑闻,都被限制了舆论,到底老百姓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几年抓出来那么多贪官,我们才恍然大悟,舆论被限制的死死的!他是台湾人,不了解,我不怪他!明星能做什么丑闻出来,无非也就是婚外情,吸毒,其他的都是绯闻。商业丑闻,政治丑闻,文化丑闻,才是真正丑闻的多发地带,正方除了马,其他人没抓住重点!
他用秦桧的例子是想说别用历史论据
近代的事儿楼主其实你也没弄明白。
那次听晓说,讲到蒋经国最后把李登辉给弄出来,让他搞出另一个党派来制衡国民党一党专政。不得不佩服蒋经国的胸怀,李登辉确实也实现了蒋经国给他的嘱托。所以一个人不一定是非黑即白,骂他也应该,但你也不要完全否定他。
可是高晓松第一季举的也都是孤证,怎么当时就没人指出。因为金星的弱势,是必须用不同的途径来开拓辩论渠道,才会想到用这种方法吧。
我来政治正确一下: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曲线救国人家也是不得已,他认为发证也会输不如投降了少死点,但是很奇怪啊,他的伪军好像一直在杀什么人吗?难道我快杀点就能少死点!
就是因为矮大紧每次用历史事件举例能忽悠到很多票,所以他不服气…
楼主说得对,蔡康永娱乐圈的文人,严格讲,他不是文人
我想了好久,蔡的意思,包括辩论反方的很多意见,有这么一个意思,说的是,丑闻出来后,未经过沉淀,不能辨明真假,有可能是冤枉的而被万人虐。。。对吧,我相信我理解的应该没错。好,现在我反过来说,相对丑闻,那么“美闻”呢。。。是否也应该这样???!!!同一个主角,一个所谓的正面消息,那么多人的点赞,是否也应该说,你们要注意,这个事情还没确认,不要去赞,也许是错的!!!
蔡的意思是在于 世人是没有了解事情的全貌下凭借着 部分信息而做出的虐的决定,所以虐往往会虐错 虐往往会被利用。
秦桧就是如此 其实秦桧就是帮高宗档屁的人。
再来说说李登辉
为何亲日?
你看过高晓松的晓松奇谈了吧
看过魏德圣的kano 吧 其实 中国在二战中也就是对于中国暴行严重了一些 单就台湾来讲 日本的统治要比 后来国民党的统治 和平的多 也先进的多 。
关键是谁敢抓这个重点?被河蟹了就悲剧了
那我们用文化大革命,这个万人虐的例子如何
你认识汪精卫?你知道他当时就真的想当汉奸,而不是被逼的,还有李登辉,我虽然很讨厌他的卖国论,但我们换个角度来说,他是在日本殖民时代下受的教育,所以他认为自己是日本人,认为台湾是日本的,无可厚非
说到汪精卫,就想到当初汪是抱着那么崇高的理想奔赴前程,最后却还是降日建立伪政府之间的蹊跷曲折的过程,再结合最近了解的日本著名反战思想家鹤见俊辅,关于日本战前军国主义化的著作《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发现当年之日本和今日之中国何其神似!
楼主太偏激!应该就是那万分之一吧
蔡康永这次拿秦桧举例子我觉得蔡康永的历史确实水平就初中水平。什么接回二圣会影响高宗皇位纯属扯淡。北宋再烂实力会比南宋差吗?就这样都城都被人操了,南宋半壁江山还想直捣黄龙?所以岳飞会死很大原因是他自身问题。
啥都讲历史,什么是真正的历史,枯燥乏味,
楼主,蔡康永的观点不过是不要拿历史去举例子,因为历史中的坏人不一定真的是史书当中那样的人
蔡的观点用简洁的话说:道德审判难道不需要像法律审判一样的严谨求证吗?
楼主说的不对,限制舆论和万人虐不是一个概念,我们说言论自由,但依然要倡导理性的发言,言论自由不是要鼓励大家互相谩骂,没有逻辑的骂是毫无意义的,虽然你有这种自由,但如果只是骂而没有意义,是一种没文化的表现,是被鄙视的对于你说的那些官员,恰恰应该开放舆论监督,不是骂,而是要允许质疑,而康永说的那个怪兽,是无意义的谩骂,另外,那些贪官的问题,恰恰说明我们是法治缺位,制度有很严重的问题,权力缺乏制衡,才会导致专权,进而腐败变得无法无天至于李登辉那些,我个人认为大陆这边的信息和台湾是不对等的,我们屏蔽了李登辉的好的一面,只说其坏的一面,这样很难完整的认识这个人,这是限制言论自由的代价
秦桧的问题是,经过近千年的时间,岳飞已经被拔高到凌驾于同时期所有历史人物之上的地位,你现在审视那段历史,你还能把岳飞放在和赵构,秦桧,张俊,韩世忠,吴阶,赵鼎,刘光世等人同等的地位吗?做不到了呀。现在考证出任何对岳飞不利的史料,有多少人愿意相信?所以才说历史不是科学,科学必须客观,而历史从来太过主观。
登录百度帐号你现在的位置:&&&&&&《二十四只眼睛》:烽火与纯真
《二十四只眼睛》:烽火与纯真
&&&&&&&&&&&&&&&&&&&&&& 烽火与纯真
&&&&&&&&&&&&&&&&&&&&&&&&&——《二十四只眼睛》
小学女教师
在日本讲述战争创伤的电影里,小学教师形象出现频率之高是值得玩味的,尤其是女性小学教师,电影在这些“园丁”身上寄托了战争时期并不存在的理想。早在“十五年战争”爆发之前,日本的小学教育已经被封建思想和军国主义全面渗透:日本的历史要从神代讲起,天皇并非凡人,而是“现人神”;在《修身》课本里包含了大量封建道德规条,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要求人人背诵;“御真影”(天皇的照片)被供奉在学校里,师生见照片如见天皇本人,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在实际的历史环境里,小学教师无论本心愿望如何,都扮演着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忠诚传话人,将“忠君爱国”的思想灌输到尚无独立思考能力的孩童心中,为大日本帝国培养顺从的公民、忠诚的军人。
在小津等人30年代的影片里,教室悬挂着“爆弹三勇士”等各种标语,标榜着自日俄战争以来的军事胜利,这才是当时小学教育状况的真实描绘。“教师们将这种作为军国国民的德目,强迫灌输给小学的少男少女,正好扮演着相当于军队组织的上级角色。在学童们于战后发表的疏散感言中,适时保护儿童的慈祥老师仅占少数。”
实际情况如此,为何战后的电影倾向于将小学教师描绘成以微弱的力量消极“抵抗”军国主义极权的正面形象呢?首先,战后许多小学教师追悔自己在战争时期违心地将军国主义思想强制传授给学生,“大多数教师都能很快适应新的境遇。他们中的许多人,面对失败的战争有一种切肤之痛的责任感,因为如此之多的人死去了,白白死去,都是他们的学生。许多教师心中充溢着对年轻学生死亡的悲痛,常常被自己鼓励他们走上毁灭道路的罪恶感所压倒,因而热心拥护和平与民主的理念。他们新产生的激进主义思想,又被眼前面临的贫困悲惨的生活环境所强化。教师们大举成立工会组织,似乎是对过去盲目服从国家的弥补,他们普遍采取与国家权力对决的姿态。”
“日本教职员组合”(简称“日教组”)作为最强大的教师工会,与左翼思想亲近,是战后日本最具影响力的进步团体,在“右翼教科书”等问题上,有力地牵制着政府决策。教师们追悔的姿态让人们原谅了他们在战争时期的“不作为”,理解了他们的“迫于无奈”——这同样也是大部分日本人的自我实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艰难环境下相互扶持的情谊被强调,至少他们尽到了本分,尽可能地照顾“日本的未来”——孩子们。
另一方面,小学教师的中低阶层知识分子身份,带有知识阶层共性的民主主义倾向,又比大学教授、作家等形象更贴近市民生活。他们受到现代文明的熏陶,鼓励学生们奋发进取,符合日本明治以来的“进步主义”思维方式;但是又不同于军方和国家推行的靠战争求进步的激进国策。社会改良与教育的关系一向是被重视的命题,电影有意无意地将小学教师作为温和的改良派的代表,通过他们的人道主义者视角,暗示了或许存在另外一条能够避免如此多的苦难的近代化道路。
于是,电影中的小学教师成了黑暗时代仅存的一丝光亮,提醒着人们还有希望,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悄悄地拒斥军国主义的话语——这往往体现在他们与学生的私人感情交往上,以解放孩童天性的方式逃避无处不在的极权。同样是小学教师,女教师的形象比男性教师更加醒目和突出,有战争末期青壮年男性全部被赶上战场的因素,更重要地,“战时平民故事”本身就倾向于以女性为核心,将女性(以及她们的孩子)作为无辜的受害者。小学女教师可能同时兼具母亲、妻子、恋人或姐妹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以学校为空间的教师故事和以家庭为空间的母亲故事、妻子故事等形式可以自然地糅合在一起,她们与孩子的关系相当于拟家庭、拟亲情的关系。
小学女教师身为职业女性,与母亲、妻子作为传统女性代表略有不同,她们身上有更强烈的现代气息,但通过对她们学校以外私人生活的描绘,现代与传统更加和谐地融合在这类形象上。日本二战创伤故事一向青睐能够平衡现代和传统两方面价值的人物,通过她们,日本以战争为极点的现代性创伤能够被疗救。
木下与《二十四只眼睛》
最著名的“女教师故事”是木下惠介的《二十四只眼睛》(1953),与今井正的《姬百合之塔》同年,后一部影片中的中学女教师也是类似的形象。《二十四只眼睛》的特点在于,战争虽然是重要的叙事背景,但战斗场面根本没有出现,是典型的“战时电影”。影片改编自作家壶井荣的的小说,故事发生在濑户内海上的小豆岛,当地民风淳朴,年轻女教师大石毕业后分到岛上的分校任教,与教师生涯的第一批学生共十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随着日本社会矛盾加剧,战争爆发,大石老师眼看着学生们一个个被黑暗的环境吞噬,自己却无能为力,因为战争,她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和女儿。漫长的战争结束之后,大石老师与仅存的几位学生再度相聚,望着当年的照片,十二人天真烂漫,片名“二十四只眼睛”即他们的代称,正是他们明亮的眼睛让大石感受到为人师的骄傲和责任,战后再回首,她为这已经消逝的纯真和美好而唏嘘不已。
在《二十四只眼睛》(1953)中,自然与工业、传统与现代的二项对立式十分明确,而大石老师恰恰位于这些对立项的临界处。故事开始于1928年,十五年战争尚未爆发,小豆岛和濑户内海的美丽风光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伴随着风景,配乐是童声歌唱的《故乡》,该歌曲出现在各种关于昭和时代的叙事中(《卡门还乡》、《姬百合之塔》等等),在本片里它作为主题旋律贯穿始终,这首歌包含对进步主义的赞美与学校故事是契合的。除了《故乡》以外,影片几乎从头到尾伴随着歌曲,有孩子们唱的,也有琴声伴奏,只有送军人出征时唱的是军歌,大石老师和学生的戏,唱的歌都是以怀念故乡和旧日好时光为内容,通过这些歌曲表达一种与超国家主义和战争年代疏离的心态。
影片开头画面是大海和小岛,虽然有现代文明的标志——轮船出现在海面上,但看上去与自然很和谐,前一个镜头是摇橹的渔民,后一个镜头是轮船,两个镜头的叠画寓意着当时日本正在向现代过渡的状态。一组镜头展现了岛上的居民仍然从事着古老的劳动,打鱼和采石。公交车和轿车开过,下一个镜头是同一条路,当地传统打扮的人们缓慢地步行。字幕浮现:“这是二十年前发生在小豆岛的故事,在这个岛上有两所小学,住在渔村的孩子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在海峡附近的分校上学。到了五年级,就需要到海峡对面离渔村5公里的本校去上学。”孩子们的身影在路上出现了,他们稚嫩的嗓音唱着儿歌,这时他们还都穿着传统的和服,在大远景中和山树景色融为一体。孩子们遇到了刚刚卸任的班主任,老师告诉他们说新老师马上就来了。
大石老师以一名现代新女性的形象出现在孩子们和村民们面前,她骑着自行车,穿着洋装,热情地和每个人打招呼,许多镜头里,她与身穿传统服装步行的人们擦肩而过。孩子们惊呼:“摩登女郎!”“自行车老师!”主妇们看不过眼:“女人穿什么西装,居然还骑自行车。”在这段戏里,自行车和洋装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与古老的渔村格格不入,大石老师以现代文明传播者的身份介入传统世界,受到人们本能的排斥和抵制。何况她是一名女性,美国占领时期竭力引导创作者们塑造富有民主主义色彩的独立女性形象,本片拍摄于占领结束时期,延续了民主主义改革期对于新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通过大石老师初来时人们对她的排斥,影片表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但这种冲突是非常温和的,自行车是最为简单的现代交通工具,与汽车代表的纯粹的工业化尚有距离,孩子们和村民很快接受了大石老师,适应了她的存在,似乎暗示着由现代教育推动的温和的近代化是更为理想的,少伤害的。
笠智众扮演的男性教师更贴近传统,他来自乡土,对于大石老师的“时髦”也有些不适应,对老婆抱怨:“上面怎么会派这么一位老师来这里。”他的妻子是善良、纯朴的乡村妇人,宽容地看待大石,劝自己的丈夫改穿皮鞋去上课,取代传统的木屐,男老师同意了:“好吧,我也要摩登。”
大石老师第一次当班主任,教一年级,她班上十二名学生在点名的场景里依次亮相。大石耐心地在点名簿上记下他们每一个人的绰号,这一方面表现了大石对孩子们代表的乡土传统的尊重,另一方面她重视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以现代人的观念去看待他们。她的行为传到村里的主妇耳中,成了异类,主妇们按照传统乡土的思维,怀疑她夸赞孩子是因为那家送了礼物,大石提到富士子的父亲过去是村长,主妇们嗤之以鼻,“还不早就完蛋了。”这里埋下了伏笔,旧日村长家族的没落意味着传统秩序在近代化浪潮中逐渐瓦解。
影片展现了军国主义对教育逐步加强控制的过程,第一次,大石上课问孩子们天皇陛下在哪里,淘气的文太说天皇在壁龛里——他指的是被供奉的天皇的照片,大石被天真的童言逗笑。这时人们对于国家和权力统治的理解还是极为朴素的,极权统治还没有达到剥夺人一切的程度。大石带领孩子们玩游戏,在花树下模仿火车奔跑,“火车咔嚓咔嚓,冒着白烟,嚓嚓嚓,嚓嚓嚓,穿过隧道,跨过桥梁,……”大石扮演火车头,她是孩子们求学/追求现代文明道路上的引路人。同时,大石也是传统的延续者,她也带孩子们做一些古老的游戏,唱传统歌谣,“乌鸦妈妈,为什么你悲哀地唱着歌,因为她留下一个7岁的漂亮孩子在山上,乌鸦唱着我想念着他,想念着他。”“花开了,花开了,什么花开放了?是莲花已经开了。花开了,没察觉它又凋谢了。花谢了,花谢了,什么花凋谢了,是莲花凋谢了。花谢了,没察觉它由开花了。”
影片交待大石老师本人出身中层知识分子家庭,住在距渔村有一段距离的小城镇,虽然不是大城市,但这里的现代化程度比渔村要高,那个总是冒烟的高大烟囱提示着工业文明已经渗透到这里。大石的父亲去世,她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十分疼爱她,觉得她去海岬的分校上班太辛苦,已经拜托校长明年把她调到离家近的本校,校长是父亲生前的好友。大石虽然骑着时髦的自行车,但家境并不很宽裕,洋装是用母亲的旧衣服改的,自行车也是分期付款买的。在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有阶层被淘汰,大石所在的阶层是勉勉强强能够跟上近代化脚步的群体。母亲也受过现代文明熏陶,听到大石抱怨村里人对她的议论,母亲劝她:“不用放在心上。”谈到男教师的情况,大石告诉母亲,他们生活精打细算,很在乎钱。母亲感叹:“没有去城市,留在乡下,不就是为了省些钱。”从这里可以看出,木下的感伤主义表达中,并非没有社会写实的维度,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人的困境被如实地描述,本片中战争创伤是作为日本近代化创伤感的一部分被表现的,是各种苦难的极端化,在战争进入叙事之前,已经做了许多关于近代化矛盾的铺垫。
谈到现实问题,大石老师有些低落,但当她批改孩子们的书法作业,想到他们天真无邪的面孔,又重新振作起来,“他们二十四只眼睛,明亮又纯洁。我想,我一定要保护他们的纯洁。”大石保护孩子们的责任意识是以日本近代化矛盾日益加剧为背景的。她在和母亲讨论现实问题时提到保护孩子们,“这些孩子放了学本来应该开心地玩耍,但很多人要帮家里做活,看弟弟妹妹、淘米做饭、拉网捕鱼。”母亲感慨:“乡下太穷了。”母亲手头的缝纫活是给银行老板家的女儿做的和服,母亲笑道:“她穿上未必漂亮,人太胖,没有曲线。”影片借这对出身社会中层的母女之口,谈论下层和上层,勾画了十五年战争前夕日本国内贫富差距加大的局面。
小渔村受到台风袭击,很多人家的房屋塌了,也包括学生仁太家的房子。大石老师听孩子描述仁太在家里的壁龛上学天皇陛下的样子,大笑不止,却因此被村里的主妇责备:“看到别人倒霉,还幸灾乐祸!”通过这个细节,影片也暗示了不同阶层社群之间的隔阂,村里人始终当大石老师是一个不了解民间疾苦的外来者。大石老师很委屈,她只好带孩子们去了海边,在自然的怀抱里玩耍,放松自己。在海滨孩子们玩耍的后景,是一排佛像,在佛像的注视下,似乎其他不快都远离了老师和孩子。
因为淘气的孩子们恶作剧,大石扭伤了脚踝,韧带断裂,被急忙送到了医院。孩子们很后悔,村民们也感到愧疚。大石老师不在,大家反而忘记了她与环境的不协调,开始怀念其她来。男老师和妻子练习弹琴、唱歌,孩子们却不买帐。男老师无奈地说:“大石老师教他们的是民谣,不是校歌,就像聚会一样。”这里可见大石老师与体制的疏远,她的行为虽然带有现代气息,但内心仍和民间最纯朴的文化相通,影片把这种天真、纯朴的品质作为超国家主义的对立面。
孩子们不喜欢男老师,十分想念大石老师,于是决定步行去看老师。他们能够远远地看到老师家附近酱油厂的烟囱(现代工业的符号),天真地以为很快就能走到,就这样瞒着家里踏上了寻找老师的路途。大家约好吃完午饭就出发,小女孩曲江回了家就不许再出来,她饿着肚子不肯回家,前村长家的富士子答应给她带一点吃的。父母们找不到各自的孩子,开始担心,在这个段落里,影片交待了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如富士子家住着十分气派的祖传大屋;竹下家是开米店的;渔民,采石工、开饭馆……村里孩子们家境状况有差别,但片中他们从不嫌弃彼此,相互依靠,不仅孩子们,他们的父母也和睦相处。影片侧面透露了战前日本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但岛上的居民仍保留着善良淳朴的民风,他们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小豆岛是被当作世外桃源来描绘的。
孩子们长途跋涉的段落表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有女孩早苗的木屐坏了,男孩竹下脱下木屐给她穿,自己光着脚走。爱哭的松江因为迟迟看不到目的地,又累又怕苦了起来,其他人连忙安慰她。然而随着越走越远,大家都害怕得哭了起来,这时他们意外地看到了大石老师坐在公共汽车上。老师发现了他们,公共汽车停下来,大石老师看到远道走来的孩子们,感动得哭了起来。孩子们徒步去看老师,体现出一种天然朴实的情感,而公共汽车是现代文明的符号,大石带着孩子们上了汽车,通过师生关系,传统和现代之间是可以顺利交流、彼此影响的。下一场戏里,窗外是冒烟的高大烟囱,大石老师的母亲给孩子们做了面条,孩子们吃得很香。
这次探望老师,给大石和孩子们留下了珍贵的纪念——合影照片,大石拄着拐杖,十二个孩子围绕在她身旁,每个人都很快乐。这是影片最温馨的段落,合影照片成了后来叙事的线索之一,当年在照片上欢笑的每一个人都在动乱的年月里经历了不同的磨难。
全赖父亲的旧友校长照顾,大石老师调到了离家近的本校工作,但这时的大石已经融入了渔村的乡村文明,不舍得离开。从这时开始,她只穿和服,再也没有穿洋装,当日本的近代化变得剧烈,大石老师从现代文明的化身退回到传统女性形象,一直保持到影片结尾。村民们也接受了大石老师,他们各家都给大石老师送来了土产礼物,大石特意回到渔村向村民和孩子们告别,腿伤未愈的她没有骑车,而是乘小木船来到岛上。孩子们不舍得大石离开,甚至天真地说要每天摇船接送她。面对孩子们代表的乡村传统,大石感动之余,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升到五年级就可以到主校上学,又可以重聚——乡村文明经由教育融入现代文明。孩子们留着泪,唱着歌在海边送别大石老师,他们也渴望着到海的那一边,有着高大烟囱的更加现代化的地方。现代人不得不辞别乡村,这本身就是现代性创伤的一面,也是《故乡》那首歌传递的情绪。
这场戏是整部影片情绪的转折点,随着剧情的发展,本片中流泪的场景越来越多,可以说叙事完全浸泡在泪水中。字幕划分出不同的叙事段落:“海色山姿依旧,五年过去了,小豆岛的风景没有变,但日本人的生活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满洲事变、上海事变相继爆发,给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心灵投下了阴影。”字幕的衬底画面是宁静的田园风光,与字幕描述的动荡局面形成了对照,与之前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对话、交融的温和近代化形式不同,在影片的后一部分,近代化的残酷性暴露出来,对于普通民众的伤害不断加深。
孩子们终于升入五年级,他们坐着摇桨小船,从渔村来到了更加现代化的城镇。孩子们的装束有了一些变化,有人穿上了西式的学生服,有人还穿着传统服装,原本同质的人们在近代化的进程中被分流。大石老师即将结婚,她的丈夫明显是现代文明的代表,曾经是海军,退伍后当渡轮的船长,为他后来再次被征召入伍埋下伏笔。丈夫与渡轮多次同时出现,他的形象符合军人作为掌握现代技术的职业人的肖像模式。代表爱心的女教师,与较少血腥感的海军结合,这在总体上符合日本二战创伤故事的思路,女教师不宜与名声不佳的陆军联系在一起。
与老师新婚的幸福场景对照,女孩松江的母亲临盆,产后病中的母亲、新添的孩子都让这个贫困的家庭负担更重。松江也有一般孩子的愿望,她不想再带破旧的柳条饭盒去学校,梦想着拥有绘有花朵图案的金属饭盒,可这样简单的心愿,家里也不能满足。松江是第一个离开十二人集体的角色,她的母亲和婴儿相继过世,她退学后被父亲送给城里的亲戚,沦为酒馆女招待。大石老师无能为力,只能送给松江梦想的饭盒作纪念。片中两个饭盒的特写,既是贫富的对比,也是自然与工业的对比。从松江开始,大石感觉到了身为人师却无法为学生解决任何实际困难的无力感,不仅如此,军国主义逐渐加深了对教育系统的控制。
下一场戏是一位教师因与“赤色分子”有牵连而被宪兵抓走,大石留有那位老师赠送的书,被校长慌忙地销毁。本片中的校长是战时教育界向统治者屈服妥协的体现,他本人并不是坏人,因为与大石父亲有旧,还对她格外照顾,但他禁止大石表达任何与超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相抵触的言论。大石向同学们解释“赤色分子”、“资本家”等概念,校长为此而责怪她。片中政府对“赤色分子”的迫害,与学生家境贫困的状况相映衬,正是因为阶级矛盾尖锐化导致左翼思潮兴起,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唯恐爆发革命,才加强了对左倾分子的管制。从这时开始,知识分子从原来的民主主义者“转向”成为军国主义政府的附和者,影片通过这个场景表现的是知识阶层的创伤感,通过强调他们的无奈和“迫不得已”,知识分子的战争责任问题被淡化了。木下虽然没有明确支持左翼观点,但本片用大量篇幅描绘低层的贫困状态,实际上赋予了左翼思潮一定的合理性,并借大石老师之口说出了对于左翼的同情,她本人并不参与政治,这种认同是与松江空缺的座位联系在一起的。
战争时期唯一快乐的事件是毕业前夕,大家和大石老师一起去旅行,除了已经退学的松江,也有同学因为家境困窘不能参加,如前村长家的富士子,家道中落,祖屋也抵押出去,根本无钱旅行。为了缓和因现实话题而沉重的气氛,嗓音动听的松野给大家唱起了《海滨之歌》,一首怀念旧日时光的歌曲:“早晨在海滨徘徊,回忆逝去的往事,风声云影,桨荡起清波。黄昏走在海滨,回忆往日的人们,浪起浪回,月色星光,……”大石老师神情复杂,她的心情已经因时代蒙上了阴影,这时她和学生的船与丈夫的轮渡擦肩而过,大石的表情又舒畅起来。大家热情地挥手,镜头在两艘轮船之间切换多次,双方都在轮船(现代文明的符号)上,这暗示他们暂时还与近代化同步,没有被抛弃,家境较好的孩子貌似可以得到保护,如米店老板家的仁太,特意为毕业旅行穿了一身新衣服。
在游览名胜古迹的段落,影片借画外音回顾了历史和传统,尤其关于古战场和神殿,似乎暗示着未来国家的命运。大石刚刚怀孕,将为人母,她意外地在旅游地遇到了松江,看到老板不近人情的压榨,为松江的遭遇而难过。松江偷偷在角落望着同学们簇拥着老师离去,她独自站在岸边,看着大家的轮船驶离港口,儿时的童谣响起,提醒着纯真年代的一去不回。
轮船作为近代化进程的象征,船上的同学还没有被近代化进程抛弃,而没有上船的人已经被甩在后面。继松江之后,富士子也遭到不幸。这场戏发生在课堂,大石老师布置同学们写作文“将来的希望”,大石望着松江的空桌陷入沉思,那个女孩已经没有“将来”。独生女美佐子家境尚可,学习吃力的她不想按母亲的愿望上高等学校,想进裁缝学校学习技能;早苗写下:“今后女人如果没有职业,就得像妈妈那样受气,过苦日子。姐姐在红十字医院当护士,我想让姐姐供我,上师范学校,将来当老师。”影片用特写强调她写下的“教师”二字。这个段落是学生们对进一步融入近代化进程、成为职业人所作的设想,与早苗的踌躇满志正相反,坐在她身边的富士子这时哭泣起来,她家的房子被卖掉,面临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大石老师同情她的处境,却帮不上忙。
很快地,女生曲江也提出退学,要去做女佣补贴家里,她的成绩原本很好,大石老师眼看着原本可能通过教育追上近代化进程的学生被时代抛弃。她询问男孩们对于未来的设想,近代化与军队的关系通过男孩们的志向被强调,他们纷纷向往入伍,大石老师对此感到不解,孩子们的想法既是出于进取心,也有经济因素,这是对当时年轻人心态的写实,有人说“下士官可以拿到月薪。”也有人说“我要读了大学再入伍,这样可以直接做少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表示愿意做军人的,都是身穿现代学生服的男孩,两名身穿传统和服的男孩没有作声。当时越是赞同近代化和进步主义的青年,越容易认同军队.
大石老师无奈地笑问他们为什么都喜欢军人,渔民的儿子说:“我不是想死,但当下士官总比打鱼好。”米店老板的孩子说:“我是长子,当兵要比开米店好。”通过这些台词,影片点出了军队是阶级身份提升的捷径,结合叙事中日益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人们对军队的认同被赋予了合理性。大石老师有着不同的想法,孩子们好奇地问老师是不是不喜欢军人,大石回答:“也不是不喜欢,不过我还是喜欢打鱼和开米店。”这句话表明了大石的态度,这里她是从传统女性的视角而不是知识分子的视角排斥军国主义,目睹近代化的残酷一面,她已经从开头的现代文明传播者转变为传统的守护者,她不希望学生们参军,不是建立在对军国主义的深刻反思之上,这与《无悔于我的青春》、《母亲》等影片中真正的反战者有认识程度上的差别,大石老师的出发点是朴素的人道主义,对个体生命和福祉的重视。却被学生们嘲笑“老师胆小。”
大石老师作为处在传统与现代中间地带的人物,她的民主观念体现在对学生职业选择的态度上,她本心希望学生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但是传统势力非常强大。如饭店老板家的松野擅长唱歌,希望能够成为歌唱家,却被母亲阻止,要她继承饭店。为此母亲特意找来了大石老师,大石老师理解松野的苦恼,但没有办法说服家长,她只能表示:“男孩子们现在都想去当兵,想做军官,你是女孩,我倒不担心,能有个真正的职业就好。”
反军国主义
大石老师抵触军队的言论传到了校长耳朵里,他再次找大石谈话,校长的态度是犬儒主义的,他并不关心大石说的话有无道理,只在乎是否合时宜。“你知道最近在满洲的事,日本可能又要打仗,可是你却说当兵不好。……别听、别看、别说,老师有责任,我们只是培养学生给国家服务。”极权意识形态的高压越发使得大石萌生退意,教师在体制内、依靠体制生存,因此受到体制更严格的规训和控制,作为女性,大石有可能脱离体制,她终于决定离开学校。学校举行了毕业典礼,学生和大石老师都流下了眼泪,学生们唱起毕业歌:“我们非常感谢老师,在操场的时日飞逝而过,当我们回望那些珍贵的日子,现在分别要说再见。和亲密的朋友们度过的每一天,往后我们将铭记在心。我们将自食其力,奋发向上,努力工作,现在分别,要说再见。从早到晚,校园熟悉的窗户,发光的萤火虫和雪白的积雪,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在这里度过的时光,现在分别要说再见。”
同样的场景在《姬百合之塔》中也曾出现,为何毕业典礼一再出现于战争创伤故事之中?这些电影借年轻学生的理想衬托战争和死亡的残酷,促使观众想象他们如此努力学习,本来应当拥有更好的未来,他们没能作为日本近代化的建设者而作出贡献,却沦为近代化的牺牲品,这正是创伤所在。尽管如此,影片并没有质疑近代化本身和进步主义的观念,而是想象着可能存在另外一种通过教育和改良完成的温和的近代化,与这一类故事不同,那些更具批判力和反思性的影片恰恰质疑了近代日本的学校制度和勉励孩子出人头地的社会风气,如《芋虫》等影片。
大石退出教师职业是出于对军国主义极权统治的不满,她对丈夫说:“我对学生们已经尽力,但我不可能跟他们说真心话,老师和学生被政府的教科书联系在一起,上面一味讲‘忠君爱国’。”片中的丈夫虽然是退伍海军,但并不是一个军国主义者,他说笑:“你以为开一家甜饼店,就能够逃避战争吗?”大石感叹:“一想到战争开始后可能发生的事,我就害怕。我可能会成为寡妇。”
正在谈论辞职时,两位刚毕业的学生来看望大石老师,吉次即将升入中学,冈田则要前往大阪的当铺当学徒,前者继续追赶着国家的近代化脚步,后者却不得不放弃。影片特别强调了他们装束的不同,镜头从脚向上摇,皮鞋与木屐、学生装与和服、学生帽与伙计戴的帽子构成了对比,大石伤感地望着他们,再一次感受到近代化淘汰的残酷。《故乡》的旋律再此时响起,同学之间身份等级的差距是进步主义主导下时代的必然。两人告别时坐的是公交车,不像儿时那样乘手划小船,他们让大石更加坚定了退出现代职业身份的决心,在如此激烈的近代化潮流中,她选择了回归传统。
吉次和冈田的告别宣告了一个大叙事段的终结,下一个镜头提示了更加黑暗的战争年代,送军出征的人群走在大石当年骑车的小路上,配乐从童谣换成了稚嫩嗓音合唱的军歌,字幕浮现:“海色山姿,小豆岛的风景依旧,但小豆岛上人们的生活,因为日中战争爆发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影片后三分之一的大叙事段里,大石完全转变成传统女性,她的身份是妻子和母亲,老师的身份已经淡化,与学生的关系也更接近母子。
女人们穿着“大日本国防妇人会”的白色服装,挥舞着日丸旗走在送行的队伍中,孩子们跟在后面。与这个公共空间对照,大石老师此时正处于私人空间,她去看望贫病交加的学生曲江,她做女佣之后因为痨病倒下了,如今奄奄一息,唯一慰藉她的就是那张当年的合影。从她和大石老师的谈话,可获知同学们际遇各不同,幸运的人仍然在努力融入近代化的进程,美佐子结婚了,小鹤在大阪当上了助产士,曲江为自己的悲惨境遇而哭泣,大石老师提起曲江当年成绩优异也流下了眼泪。本片中不断强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因为时代环境而沦落,这与大石老师作为教育者倡导的“知识改变命运”相矛盾,这是师生创伤感的来源。大石望着曲江挂在墙上的照片,镜头停留在男孩们脸上。
下一个镜头里,男孩们出现在出征的队伍里,他们步履整齐走向写有“武运长久”的大门,那扇门就是战争和死亡之门,这个画面是全民陷入非理性状态支持战争的缩影。士兵们坐着汽船(不是小木船)离开了,大石老师在岸上依依不舍地握着与船只相连的纸卷,这是当时的风俗,人们手拿纸卷,随着船远去纸卷越放越长,直到全部放开,表达惜别之情。
大石老师的丈夫也受到了征兵令,与她的焦虑担心对比,两个儿子尚不懂事,得意地学军人的样子,唱着军歌。因为想要摆脱权力压迫,大石才离开教育机构,但如今军国主义的权力如今已经渗透到家庭之中,任何个体都不能逃脱。与一般家庭都会摆酒“庆祝”家人光荣出征,当母亲要拿酒,大石却质疑:“别拿了,难道还要庆祝一番吗?”她以妻子的身份,表达了个体对超国家主义话语的排斥。
字幕提示又四年过去,军歌声依旧,但出征的人已经换成了尚未成人的少年。大石老师的长子大吉深受军国主义宣传的影响,站在送行的人群中,敬佩地望着士兵们。在家庭空间里,大吉向往成为航空兵,大石反问:“你那么想当军人吗?妈妈好不容易把你养大,你忍心抛起妈妈不管?”这句话让大石站在了战时推崇的“军国母亲”的反面,她重视个人和小家的幸福胜过国家战争的成败,儿子尚不懂事:“我当了兵,你不是更加光荣吗?”大石丝毫不相信那一套国家主义宣传,“那种光荣有什么好?能平安过日子也就足够了。妈妈希望你做一个普通人,应该懂得爱惜自己的生命。大话谁都会说,其实心里都是一样的。”大石说出的,是战时后方家庭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在战争当时被遮蔽,战后才得以充分表达。儿子责备:“妈妈你怎么这么没志气?”大石不以为然:“没志气就没志气吧,妈妈用不着谁来夸奖。”
战时平民的生存困境通过大石老师母亲的死暗示出来,各种物资严重短缺,很多人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在送军出征的同一个港口,阵亡者家属出现了,船离开时带走的是活生生的人,返回时换成了白布包着的骨灰盒。影片特意用同样空间场景的对比来强调战争对于民众的巨大伤害,家属们捧着骨灰走过那扇写着“武运长久”的大门,这个镜头既讽刺又伤感,下雨的天气更衬托了这个场景的沉重。大石跑来告诉儿子大吉,父亲已经战死了,她意外地显得很坚强,这里她符合神圣母亲的肖像。
当《故乡》的旋律再次响起,字幕显示“八月十五日”,战争结束,那条送过军人的路上有一位老者缓慢行走的身影,似乎生活又回到了过去,但老者穿的不是和服,而是现代服装,寓意着近代化对于传统世界的改变。本片中,战时学校被表现为权力体制的代表,学生们整齐地在操场列队收听天皇的“玉音放送”形象化地展现了规训的机制,这个场景与战前大石与孩子们在乡村小学操场上嬉闹的场景构成了对比,那个时候,学校还没有完全变成体制的工具。
当儿子晚饭时因战败而难过,认为还不如去死,大石心平气和地劝导他:“战争结束了不是更好吗?在也不会有人战死,出去的人都可以回家了。”儿子质问:“妈妈你高兴吗?”影片没有让大石直接回答,因为战败给日本民众带来的是悲喜交织的复杂情绪,的确为战争结束而感到如释重负,但失败导致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这种痛苦也刻在人们心上。大石只说:“别傻了,你爸爸还不是战死的?再也回不来了。”用亲人死亡这种微观角度来看待战败。儿子端起饭碗吃饭,表现出对于现实的无奈接受。本片并没有把战争孤立作为所有创伤的起因,而是将战争作为近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因此即使战争结束,仍然有悲惨的事发生。如大石的小女儿因为饥饿去爬树摘柿子,不慎摔落死去。
影片结尾,小豆岛终于恢复了昔日的平静,大石坐小木船上前往以前的渔村,儿子大吉摇桨,母子一同回归田园。大石再次在渔村任教,她望着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想起昔日那二十四只眼睛,其中有的学生是当年学生的孩子,大石忍不住流下眼泪,被孩子们起外号“爱哭老师”。从当年的“自行车老师”到“爱哭老师”,外号的变化显示了人世沧桑变化,日本的近代化将最初的“摩登女郎”变成了伤痕累累的母亲。
大石老师去拜祭昔日学生的坟墓,生龙活虎的男孩们已经变成了冰冷的墓碑,与他们当年的志向对应,上过大学的竹下果真当上了中尉,大石感叹:“你说当军人比开米店好,结果却成了这样。” 幸存的学生们为大石老师归来而举办了欢迎会,女孩居多,早苗如愿成为本校的小学教师,小鹤是助产士,她们作为现代职业女性,和大石当年一样,身穿洋装。有的女孩仍然维持着传统形象,美佐子已经为人母,松江一直靠做服务员谋生,供养自己的女儿上学,松野到底继承了自家的饭馆。男孩中,冈田幸存下来,但双目失明,影片提示了战后混乱局面下,人心变得冷漠,冈田的哥哥勉强收留他,但嫌他累赘,日子很不好过。另一位幸存者是朴实的德田,他如今仍靠打鱼为生。
大家唱起过去的童谣,这是该片最催人泪下的情节之一,失明的冈田拿起昔日的照片,能够准确地指出每一个人和他们样子,显然他在苦难的岁月里无数次看这张照片,已经牢牢地记在心里。这张拍摄于和平时代的照片寄托了当年美好的理想和如今伤感的追忆,照片中人们的状态可以视为没有经历近代化创伤之前日本人的状态,经历了以战争为极点的创伤之后,人们无限地怀念那个传统与现代、自然与工业和谐共生的时代。学生们送给大石老师的礼物是一台自行车,儿子之前也曾建议大石买一辆自行车,日本仍然需要近代化,当然是以最初那种温和的方式。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大石老师骑着自行车,走在那条不变的小路上,《故乡》的歌声与开头呼应。
《二十四只眼睛》是当年最轰动的影片,赚取了无数观众的眼泪,以当下标准来看,这部影片的泪水未免太多了,除了前三分之一,大石老师几乎一直哭到尾,每一位同学的离去都让她哭泣,通过大石老师的形象,影片充分抒发了战争年代人们的“无力感”,这位教师深爱着她的每一个学生,却没有办法给与他们任何实际的帮助,她几乎自身难保,连丈夫和孩子都保护不了。面对战争的“无力”也是面对近代化的“无力”,众所周知近代化无论有多少负面影响都是不可阻挡的,连带着战争也成了无法阻挡的悲剧,正因为如此,本片中并没有涉及战争的责任,似乎哪一方也不能为无法阻挡的潮流负责。今天看来过度泛滥的哭戏,在当年却有着强大的感染力,战争年代的记忆仍然在观众心头挥之不去,影片很轻易就勾起了他们的伤痛,和银幕上的角色一起流泪。《二十四只眼睛》成就了一种情结,如今在小豆岛上,大石老师和十二个孩子的雕像已经成为标志性景观,人们远道来此处凭吊这些虚构的人物,这其实是对本民族战争创伤的舔舐。
《战时期日本の精神史》,[日] 鹤见俊辅著
《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美]约翰·W. 道尔著
这首歌曲在大正时代传唱,由日本文部省指定为小学教科书歌曲的一首歌。歌词诉说的是在外求学的游子对乡土的怀念,流露出一种典型的明治意识形态,即为了追求现代文明和进步,远离故乡,功成名就之后内心泛起怀旧之情。&
本话题来源于日志:
--------------------楼主管理员给此话题奖励了1分!
参与话题讨论,请先
511734名成员75052个主题
可用积分:7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鹤见俊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