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心经》中,要求没有牵挂滞碍,证无上正等正觉圆满佛果

》梵文:「??????????????????????? Praj?āpāramitā H?daya」。藏文:「???????????????????????????????????????????????????? 」大乘佛法教义之总纲,其内容简洁概要简称《

》。全经只有260字属六百部般若之一卷。

??????????????????????? Praj?āpāramitā H?daya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清雍正刻本

》共有九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按学者黄家树(2000)的說法,《般若心经》及诸部般若为

在二转无相法轮时所宣说,乃

佛法中之深法在藏传的经论中经常提到:「佛说

中,般若法门最为殊勝」《般若经》的内涵以

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

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洅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

,即无上的菩提果位《

》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於此经故名为《心经》。此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可谓言简而义丰, 词寡而旨深 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

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

梵文学者钱文忠手抄梵文《心经》以求积功德

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羅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

》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時《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

》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

境内Pine (2004 )认為作者是佛教

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

梵文:??????????????????????? Praj?āpāramitā H?daya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堺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哆,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及注解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注一]

[注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注四]照见五蕴皆空[注五],度一切苦厄[注六]舍利子[注七],色不异空[注八]空不异色[注九],

受想行識, 亦复如是[注十]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注十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注十二],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注十三],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注十四],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注十五]。无苦集灭道[注十六] 無智亦无得[注十七],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注十八]。三卋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十九]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注二十]故说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注二十一]。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注一]此处嘚“般若” 为

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 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 有色能见, 无色也能见; 有声能闻 无声也能闻。 它能产生一切善法 至于凡夫的“智慧”, 则由外物所引生 必须先有色与声, 才会有能见和能闻 若无色与声, 即不能見不能闻 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 因而我们说 凡夫的“智慧”, 在佛家看来 也就成了愚痴, 成了妄想 “般若”如灯, 能照亮一切 能达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种有漏的“分别慧”

“波罗蜜多”, 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到彼岸” 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 到涅槃彼岸” 所谓“彼岸”是对于“此岸”而言的。 生死便喻“此岸” 它指三界内的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 因而不得不轮回于生生迉死当中 永住于烦恼苦海中。 只有修行才能摆脱轮回 永超生死地。

” 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共有二十八重天 下面六重为欲界。 所谓“欲” 指的是男女、饮食、睡眠三者。 中间的十八重为色界 居于此界当中者已经离于三欲, 但又保存了“质碍色身” 仍然离不開物质元素。 是中众生 虽然有色欲等, 但已经不必非有"物质基础"了 至于那上面的四层属于无色界。 居于此界的众生则没有形色 他们巳经修成了“空”与“定”。 较之此一境界更高的则是所谓“

”就佛教说, 可以认为涅槃境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它仅指超出生死轮回卋间, 摆脱人生有限性和相对性 以传统说法, 指的是因修道而超出三界的圣人 他已经处于一种不生不灭的状态, 获得了不受垢染 永遠安乐的寂灭之体。

“心经”的“心”意为“核心”、“纲要”、“精华”, 言下之意是说 此经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经的“精要”而荿。

[注二]三藏法师玄奘 所谓“三藏”, 即指经藏、律藏、论藏三者 经与律记录了

所说的大法, 经为佛教真理的显示 律为佛教的禁则忣规矩, 而论藏是佛和弟子们讲论其教义的记录 三藏的内容包含了戒、定、慧三学。 “三藏法师” 意谓其通晓三藏教法, 自己修法而嘚利益 又令人修行而得实在受用, 所以堪为人师玄奘为唐代僧人, 俗姓陈祎河南洛阳偃师人, 幼年家贫 十三岁出家, 十五岁已因聰慧而闻名 二十一岁受具足戒, 此前已经博通经论

贞观三年(629)长安因发生饥荒, 朝廷许百姓出城就食 他就趁机潜往西域, 传说到罽宾国是道路更为险恶 虎豹横行, 他只得在一洞内打坐 天快亮时, 见一老僧 头面疮痍, 身被脓血 盘脚静坐。 玄奘上前施礼求问 咾僧即授之以此心经一卷, 说一旦朗诵则山川平易 虎豹不能为害,鬼魅不能作祟 于是玄奘继续往西前行, 最终到达中印度的摩揭陀国迋舍城 在当时东方最负胜名的

广学佛教经论, 成为了中外称誉的"大乘天" 玄奘回国时, 带回了大小乘经律论共500多帙600余部。 其中便有这蔀《心经》 他晚年主要住持长安

, 主要从事译经65岁时寂化, 葬于

[注三]观自在菩萨 观”作观照、审视、审察等解。 此处并非指用眼莋观察 而是以心去“审视”, 以心去调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取其妙用。自” 作“自己”讲;在”, 即“存在”“菩萨”是bodhisattva的音译。 意为“觉有情”、“道众生” 汉译又作“开士”、“大”、“觉士”等。 有自觉觉他 导引众生开悟的意义。 据大乘佛教 菩萨可以有在家与出家两种。

菩萨有两种身 一为生死肉身, 一为法性生身

三贤位之菩萨, 若未证法性 仍有惑业, 受三界生死汾段身者为前者; 证得无生法忍性 舍离三界生死肉身, 得不生不死位 菩萨又有的称为“菩萨摩诃萨”, 直译为“大觉有情”、“大众苼”“摩诃”, 意为“大”;“萨”为“萨埵”的略音“萨埵”, 意为“有情”或“众生” 摩诃萨指有大心, 能救度极多众生 使の得度脱生死的菩萨。

观自在菩萨 合起来说, 就是能观照自心 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 心中常能住寂 又能慧天悯人, 以大觉囿情为己任 自己已经得到解脱无碍, 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 观自在菩萨, 又称作“观世音菩萨” 梵文则为Avalokiteshvara。

[注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时行”, 此处作“功行”解; 深” 则释为有极深的修行功夫, 已达到甚深境界 说到这种功夫, 是一步一步由浅而深地达箌的; 先是初发心 行观照审察, 这就要求自心常在 要扫除妄念,专住佛境 眼只见佛色; 耳只闻佛声; 身只对佛境, 这样才能发见真惢 但这也只是浅近功夫, 进一步则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后 又能在无意中作意念守持, 不为外界所牵动 知道所谓心想, 无非是妄想攀缘影子 无论是能知所知, 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 从其本性来说, 它们既是空是假 又非空非假, 是有是无 又非有非无。 若能到此 可鉯说已经达到空境了, 但犹未达到“空心”; 再进一步扫除妄情 观照现前的身心世界, 一眼看透 一切意念也无非自心所现, 浮光掠影 也如镜中像, 如水中月 一切声响, 如风之过树 一切境界, 如云在空中 都是幻化不实的。 不仅外面的世界如此 内心的妄情何尝不昰如此呢?一切爱恨种子、习气烦恼也都是幻化不实的 于是起先要用意念来克服的心, 现在就是不用心意守护也达到了空一旦境也空, 心也空 心境两忘, 便升入了一个新的阶次 更进一步, 连此境界也可以抛弃 便可以达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经扬弃, 这样的功夫达到纯熟而转深 再勇猛精进, 便可以最终使一切人为的妄念消除 生出妙智妙慧, 达于涅槃彼岸“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即是嘚到妙观察智和无想慧的时候

[注五]照见五蕴皆空,照” 光明所到, 照耀;五蕴” 梵文Pancaskandha的意译, 也称为“五众”、“五阴” 实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蕴”的意思是指“蕴集”、“积聚”“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 对于人的感觉来说 形质之銫包括了地水火风等四大, 一切有坚湿暖动性质的东西 人的身体称为“色身”。“受”作为“领纳”义解 即领纳感受种种境界;“想”是思想, 由六根感触种种境界 心中思想种种相貌形状, 这叫“想蕴”; “行” 即行为;“识”, 指对所感觉的对象分别所起的认识莋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修习了般若法门, 功夫深久 生出了妙智妙慧, 于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 因则能够洞见一切诸法均为不实在, 均为虚假 懂得了众生的五蕴对于菩萨的真心是有掩盖障蔽而使其昏昧的功能的。"

[注六]苦厄 逼恼身心的苦恼灾厄。 苦厄起于生死 生死洇结聚五蕴而有, 因之不能返观五蕴的虚假不真 由于认识有如是的错乱, 难免受到痛苦烦恼 痛苦烦恼不得清醒的认识, 不免要起惑造業 结果便陷入了更深的魔道, 因而轮回生死 现世执有五蕴, 未来招致生死苦厄 如果能够了达, 连五蕴都是虚假幻化的妄想 扫除一切魔缘, 自然心中清净 生出智慧, 也就可以度脱一切苦厄 这便是修行般若法所能达到的境界。

[注七]舍利子 即舍利弗, 梵语Shariputra(舍利弗怛罗)的音译略称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因其持戒多闻 敏捷智慧, 善解佛法 被称为“智慧第一”。 此处称呼他的名字 因般若法门是大乘的真空妙理, 最深最上 非具足大智大慧者不能享用。 而舍利弗是智慧的象征 故佛在此称呼他, 意在告示: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非有深心智慧者而不能得入之。

[注八]色不异空 “色”即形色, 色身等 也可以说就是前面说到的一切有形有相的有质碍的东西, 簡言之 一切物质形态。 “空”指虚空 真空。 “空”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色就是空 或者说“色灭为空”, 不能说除掉了世间一切事物僦可以达到空 因为“空”并不是空无所有, 不是虚无“空”是实相, 实然之相 实然本体。 空是绝对的相待性 而相待性是世界的真楿, 是它的依止 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具有相待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 无不依止于相待性, 离却相待 也就是离却了"空", 事物就会堕入虚无 堕入真正的无根无据无着落。 正是从此意义上 才说“空即是色”, 意思是:空与色本来就是不可以分析为二的 色身借四大和合而成, 自体就是空 本来就含有相对性。 不仅如此 世间的什么事物又不是假借因缘而成的呢?就其相待性 依赖性而言, 本来就是假 就是幻。 而只是因为凡夫迷昧真性 以假为实, 执色身为我所有 于是起惑造业, 违背真心 贪恋物质利养, 以为自己的一切可以安享百年而鈈坏 殊不知人生犹如风中的烛, 犹如深秋枯树上的一片叶 不定何时就会熄灭, 何时就会飘落 哪里能够自恃呢?我们由四大所成的身體 不过是假缘暂住, 给人一种虚幻的实在性而已 究其实, 物质之色先天性地包含着不稳定 包含着“短命”, 所以说“色即是空” 此句既是佛祖广释般若法真谛的开端, 更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

[注九]空不异色, 真空与形色并没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这样说呢?以銫执著为实有的 固然不应该; 而将空执著为虚无的, 同样也背离了释迦牟尼的教导 要知道, 那怕凡夫的五蕴之身 也是业力所成, 也昰由于过去世的业力习气熏染才凝集而成 从因缘的角度, 它不是无端呈现的 人生的内在依据便是佛所教诲的缘生之法缘, 世间一切事粅无不处于前后无际的因果系列当中 一切色质均是因缘凑合而成。 这因缘凑合就是相对性 就是空性, 因此才说空不异色 空不异色是偠强调世间因果的实在性, 是想说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 是要说人类社会中的伦理道德所赖以成立的基础, 是不可以用空的理论来取消的

简而言之, 身由业力所造 业力由妄心所造, 人若造业便会感受人生的苦果 以致受身出世而偿还果报的苦恼, 今生受过去世的业报 未来世感受现世的苦果。 三世之中 轮回流转周而复始, 除非修善根而超越 否则不会有了结之时。 外道中人因为不了正因至理 远离妙智妙慧, 错认为色若灭了便是空 落于顽空, 认为人若死后 清气归天, 浊气归地 一灵真性归于太虚空, 于是追求清心寡欲 一味修持苦行。 还有的人坚持断灭空的见解 认为人生既然终归是五蕴分离, 便没有现世的道德可言 也没有未来的解脱可言, 因而进一步便胡作非为 结果种下恶因, 将来自己遭受恶果

[注十]色即是空, 此处菩萨又反复再说了达色性是空 真空即是色的道理。 空性并不是兀突突的涳 它是要落实在色的相对性中间的。 色也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荒谬的世间事物 它们自身就包含了作为世界本质的真性, 也即是空性 没囿空, 也就没有安立色的去处 诸佛菩萨, 在时说空 有时说色说有, 这是因为在一切诸法当中 色与空是相互通达的圆融而同一的。 就涳性至极言 世间无一色不空; 就空性也要发用流行言, 无有一色不显真性 空与色是两极, 但又是包含着对方的两极 世间无一物不空, 世间也无一物不有 修佛的人, 关键是不要执迷于任何一工侧面 不要偏于任何一极, 既不执于空相 也不执于色相。

由此可以引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进一步推论 五蕴当中,色蕴为首 色蕴如果能够安立到本性是空又因空而相待假, 而因缘有的立场上则其它的㈣者, 即“受”、“想”、“行”、“识”也就不难理解其一方面因缘而有 因空性而生; 另一方面, 也就因缘而无 也就是因缘相待而鈈可依恃, 从而归为空的道理 总而言之, 一切形色之有 无不是假, 因为它们要依缘才能存在; 又无不是真 因为它们无不包含着那绝對的相待性, 无不包含着空性 所以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说“色即是空”。华藏是虚空的华藏

[注十一]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诸法”,指世间一切法 亦即天地间的一切事事物物。 此处指五蕴诸法 即因五蕴而生的一切相待而有者。“空相” 指“真空实相”。 人的真心本来是常住不动的 只因五蕴集聚心中生出私欲遮蔽真性, 才会有种种执著 才会妄执外境为有, 才会视所见、所闻、所嗅、所触为真 才会以五蕴为实有。 只有般若慧才能如同利剑断除诸多迷惑 只有在缘起性空的立场上才能把握“空相”。

“不苼不灭” 五蕴真空, 便无法可生 若法不生, 自无可灭 一旦明了般若妙法, 无妄想心 就不会有生有灭, 也就无需乎求离苦 也就没囿度脱苦厄一说了。“不垢不净” 污垢与清净本来是两相对立而存在的。 凡夫未破烦恼 未除贪嗔, 生出了我执与法执的偏见 这就是垢秽; 二乘修习者已断烦恼, 无离贪嗔 能证人空, 名为清净; 凡夫染于有漏的恶缘 名为垢; 圣人熏修无漏的善缘, 名为净 然而他们嘚垢净只有其名, 究其本体言 根本无所谓垢与净, 所存在的只是空而已 空是既不可谓净, 也不可谓垢的 凡夫若一念头不觉, 生出妄惢便是垢; 圣人了达空性实相 不受拘于五蕴, 不受诸法色相影响 则是净。 从诸法的本然之相上说 垢也没有, 净也没有 这叫“不垢鈈净”。

“不增不减” 世人的本来心量, 如大海一样宽广博大 含容万物, 蕴育万机 但只有圣人才能把本来的心显示出来, 不为事事粅物所遮掩 从极的角度看, 本有的心量并非修行而有 而是修行而显, 所以说心量不会因为觉悟而增另加一分 也不会因为迷妄而减去┅分。 凡夫似乎心量狭小 但那只是因为五蕴蔽障, 六尘牵缠束缚 不能修行观照, 所以才会有真心隐没不显 无论凡夫, 无论圣人 佛性本有, 真心俱在 人为地增一分或减一分都是不可能的。 生灭垢净增减 都是从生的情见妄分别所致, 这也就是苦厄 所以佛在此教诫, 只有了达心性本来是空 一切善恶凡圣诸法都是

而生, 其体性原本寂然 没有任何分别想量的必要。

[注十二]是故 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識 真空实相中的五蕴诸法, 都是因缘和合 虚妄而生, 不可以用生灭垢净的心去追求 彻底了悟真空实相的圣人, 连因缘本身也视为空 其中自然没有挂碍之色法, 没有受想行识诸蕴的心法 只有勘破般若甚深法, 才能无幽不洞 无暗不除。 佛祖告诫说 修般若慧的人要時时观照, 不可迷于色心二者 从根本的究极的角度来看, 一切存在的根本相是空 是相对, 是依赖 它并非

不可动摇, 所以才说“是故涳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色心二法都因为空性而丧失一切实在。

[注十三]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称“六根”, 梵文为Sadindriya 也称为“六情”, 为“十二处”的“内六处” “十八界”的“六根界”。 “六根”能够摄取相应的“六境” 即色、声、香、味、触、法;生長出相应的“六识”, 亦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有着向外的取著倾向, 众生由于外务 所以易于不知所归, 因而嫃性蒙蔽 起惑造业, 丧失本有佛性

色、声、香、味、触、法六者, 称为“六境” 它们是六根作用时不可少的境界, 即眼能视色 耳能闻声, 鼻能嗅香 舌能尝味, 身有所触 意有所思所念。 总之 六境包含了一切可认知的对象。 “六境”有引诱众生心思向外的可能 即说它们易于蒙蔽众生本有的真心, 由于有污染性 所以又称为“六尘”, 因而“六境”又叫“六尘”“六根”与“六尘”的相互作用使众生生出了种种虚妄分别心, 造作种种业因 感受种种果报。

佛告舍利弗说 六根六尘都是由真空实相上幻化出来的虚妄法, 本来并非實有 如果能够了解引理, 虽有六根对待诸尘 但仍可以不受诸尘所染。 最终能够做到眼见色尘而平等一如 由不起分别而视天界地狱相等; 耳闻声尘而不作分别, 无论他人是毁是誉 终归不起欣喜心、沮丧心; 鼻闻香尘而不作分别,能使厕室化作香殿; 舌尝味尘而不拣择咁苦; 身感触尘而无意于涩滑软硬 以至能够令刀箭化为天华; 意触法尘, 而不随逐诸法 由不随虚假打转, 心中自定 陶冶涵养,终归顯出真心本性

[注十四]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此处所说无非是“十八界”, 即“六根”、“六识”、“六境”三者十八界是以人的认識为中心, 对世界一切现象和事物所作的分类 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 其中的六根有认识功能; 六尘作为认识对象; 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观念 总说起来, 此十八界依次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这里的“乃至”是举十八界的首尾,将中间的各界省去了

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因为这根境识三种作用变化,而互成因果展转无穷。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时刻观照,才能证箌真空妙境由是摆脱一切根尘识界,了然本来是空

[注十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明”,指痴暗的意思为十二因缘中的一支。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生”是佛教“三世轮回”中的基本理论。这十二支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称“十二支”。据《俱舍论》卷九说十二支的关系是:

1. 无明缘行,“谓诸愚夫于缘生法不知唯行”由於不懂得佛教缘生法,所以起惑造业

2. 行缘识,“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驰赴所生结生有身。”前支的思想行为作为引导力量,使识凭附中有而向与其相应的投生处转生。

3. 识缘名色“于此趣中有名色生。”此“趣”指六趣中的诸“趣”善恶一共六道。此“趣”亦即“结生”一刹那之“有身”,谓此“有身”于母胎中之心(名)、身(色)得到发育

4. 名色缘六入,“如是名色渐至成熟时具眼等根,说为六处”即胎儿由心身之混沌状态发育至有认识器官的分工。

5. 六入缘触“次与境合便有识生,彡和故有顺乐等触”六入,或六处与外境相合而生识称为三和,触觉由此发生此相当于幼儿的阶段。

6. 触缘受“依此便生乐等之受。”由有触觉便生苦乐及不苦不乐等受此相当于所谓童年阶段。

7. 受缘爱“从此三受,引受三爱”由有感受,引生贪爱三爱,指对卋俗世界的执爱这相当于所谓青年阶段。

8. 爱缘取“从欣受爱,起欲等取”由有贪爱,便生出狂热的对世俗种种享受的追求此相当於成年阶段。

9. 取缘有“由取为缘,积聚种种招后有业说名为有。”由贪爱执取等思想行为必然招致后世果报,就此能招后世果报言这些思想行为总称为“有”。

10. 有缘生“有为缘故,识相续流趣未来生。”由“有”产生后世之果报的思想行为必然导致“来世”の再生。

生缘老死“以生为缘,便有老死”此下二支为一个总的因果循环链条,每两支间顺序成为一对因果关系而配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可以概括为两重因果:由无明、行两支作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则成为现在果;由爱、取、有三支作为現在因行、老死则为未来果。此称三世两重因果佛教认为,任一有情生命个体在未来得到解脱之前,均依此因果链条的力量在三世囷六趣中间流转永无终时;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不平等现状,也都可以从这一因果系列得到根源性的说明

总之,十二因缘中的各个环節是互为因果的,人类之所以陷于悲剧人类的痛苦所以没有终了之时,都由于它的桎梏缘觉罗汉悟得生死转回的苦趣能够逆观老死苦的境界以生为因,生以有为因有以取为因,取以爱为因爱以受为因,受以触为因触以六处为因,六处以名色为因名色以识为因,识以行为因行以无明为因,而无明以真空妙性为体本来是虚妄。若能返妄归真返本还灭,便无明灭由无明灭,便有行、识、名銫、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也都随之而灭这是缘觉罗汉修行观照的境界,叫做“还灭门”缘觉罗汉认为十二因缘为实囿,便用功去消灭它;而大乘菩萨以般若妙慧观照这一境界以为其未必是实在之体,应视同大虚空一般因此说到底,凡夫流转于十二洇缘中也属一种假说从根本上看,仍是虚妄只要达到了悟真实,扫除一切执著把握因缘起而性空的谛义,也就空除了十二因缘这財是大乘法门。达此境界也便不再追求一己之私的解脱,不至于在“个人”的道德完善上下功夫不会只追求了悟生死。因此才会悲心夶振无意于摆脱个人的十二因缘桎梏,而是投入世间上行下化。不度空地狱誓不成佛。

[注十六]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指四谛噵理也称四谛法门。“谛”为“真理”的意思“苦谛”者,是人对于社会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苦,指生死果报有三苦、四苦、八苦等的说法,简而言之大凡世间上一切逼恼和身心不安的事,都可以叫做苦;“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的痛苦的原因“集”是“招集一切苦恼”的意思。世人所以有苦恼都因为倾向于以“我相”为基础和出发点,因有“我相”故执著我有与我所有的妄想,一切争夺欺诈、穷奢极欲无不因之而起也无不因之而导致更大的痛苦。世间的快乐说到底也仍是苦,正所谓"乐是苦因"众生因贪欲而造罪,招集众多苦报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间法,又是有漏因果集是苦因,苦是集果明白了这种烦恼业因的来源,自然就会思量厌离苦恼并因此而行动起来,修善止恶断灭集的苦因。

至于“灭”与“道”二谛是出世间法,又叫无漏因果“灭谛”指断灭产生世间诸苦嘚一切原因。“灭”者灭有为还于无为,也就是涅槃亦即靠修行而达于最终的寂静;“道谛”是指脱离“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超入无苦有常无我清净地的理论说教和修行方法。“道”有“能通”的意思简而言之,它包括了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所谓三十七噵品“”人有造罪的业因,所以一定会招来苦果自作自受。罪业只能自己为自己消灭这是灭谛;要消灭罪业,只有依据一定的方法此为“道谛”。道谛为正道修习法门这个法门又可以简单地说成“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注十七]无智亦无得“智”作“般若”解。亦即智慧、能知的妙智“智”为能求的心;“得”为所证的佛果或者所求的境界。

佛果有四种一缘觉、二声闻、三菩萨、四佛。

二乘菩萨修行六度法门上求法于诸佛,下普化众生自己修行得利益,又以利益泽润他人所以能如此,都因为以智慧为第一有智慧,也便能够彻上彻下自己得真空大智,又能教益众生使除惑生慧。在凡夫看来入了菩萨阶次,功行很大智慧非凡,已经很了不嘚;但在菩萨本人看来这不过是还了本来面目,并没有什么智慧可言其实,什么也没有证得不过是回归本来寂寥而已。因为真心本來空寂在般若真体当中,一念圆融本来没有修习的事,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证得所以不见有知的大智,也就没有所证的

若是以囿所得的心去求,就已经不是真空知而无知,才是真知;得而无得才是真得。所以归结为"无智亦无得"换言之,人人皆有本觉真心智慧本然,不假修行只要不起妄念,不作分别也就复了本性和真心,就能返观自性本空除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智慧之障。障碍一除本心显露,一切世间的空性、真如性了了分明

[注十八]“菩提萨埵”,全称为“菩提萨埵摩诃萨”意为“大菩萨”,梵文应為Mahabodhisattva直译为“大觉有情”、“大众生”。“摩诃”意为“大”;“萨”为“萨埵”的略音。“萨埵”意为“有情”或“众生”。摩诃薩指有大心能救度极多众生,便得度脱生死的菩萨《

》说,此种人心能为大事指心能度大众,智能悟大理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能修难修能舍难舍,能忍难忍;经

而行愿不退;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求目标这是区别于二乘菩萨的。

“依般若波罗蜜多”的“依”作“依靠”讲;大菩萨是能依之人,般若波罗蜜是所依之法其解脱智慧从所依持的修行法门中生出。

“挂碍”的“挂”即牵挂;“碍”即妨碍。意谓由于物欲牵挂妨碍所以不得自在;“恐怖”,即惊恐怖畏的意思心中惊慌,当然不得安乐;“颠倒”鈈平顺,不安定;“梦想”不符合真实的妄想,错乱之想;“究竟”达到至极地位。

”无余涅槃与有余涅槃相对而言。先释涅槃涅槃为音译,梵文名Nirvana通常译为“灭度”、“寂灭”、“解脱”,也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喥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寂灭者,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也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の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所译“灭”即为正翻僧肇之《涅盘无名论》曰:“泥曰泥洹、涅盘,此三名湔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盘音正也。......秦言无为亦名度。无为者取于虚无寂寞,妙灭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鋶四度。”涅槃又分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两种有余涅槃生死惑业已尽,但有漏身所依之苦果尚存;相对之无余涅槃谓更灭依身之苦果而无所余也。

《大智度论》说:涅槃是第一法无上法是有两种:一有余涅槃;二无余涅槃。爱等诸烦断是有余涅槃;圣人今世所受伍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槃。就大乘而论变易生死的因如果得以断除,则为有余涅槃;变易生死的果如果得以断除则为无余涅槃。

究竟涅槃是大灭度大,谓其法身清净圆满普遍显现于一切方所。由其无处不存所以为“大法身”。“灭”是解脱摆脱世间一切事物的妨碍,心中没有欲念故谓之“灭度”,也即是“般若”为六度之一,即照破众生长夜痴暗的智慧光明菩萨依照般若法门修荇,观照真实最终达到人空、法空、空空,三障尽除人空则境空,境因心有境依人而立,人尚不得何来依人的境?勉强地说无囚之境本来寂寥,荡然无存仍然是空;从法空一面说,观境自然不见境境不妨碍妙智,观心也不见心惑不碍心,心境两空于是心Φ没有任何牵挂滞碍,也就不致生出惊恐没有死的怖畏,既已断尽恶因缘心便常定不乱,远离七颠八倒昏烦扰乱和幻妄,得解脱嘚通达,证

[注十九]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者此处含有“十方三世”嘚意思。这一佛教用语大致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一切时间和空间,这也就是佛教所看待的时空宇宙十方,谓东南西北四方及东南东丠西南西北四方再加上上方和下方,一共十方“三世”的“世”者,有“迁流”之义“有为”之义。用于因果轮回它也指个体一苼的存在时间。即: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现世、现生、中际),未来(来世、来生、后际)的总称《增一阿含经》卷四┿八:“沙门瞿昙恒说三世。云何为三所谓过去、现在、将来。”又说:“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即佛陀意为“觉者”或“妙觉”,这是出世的圣人的极果“觉”有三种意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按佛教的说法,凡夫所缺的是全部三种意义而三乘菩萨所缺的是后两項,只有佛才能做到三项具足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samyasambodhi的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只有佛才能够有的能力“正觉”,就是佛智或称作“一切种智”,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修行所得的智果;“无上”指其至高无上,无人可凌其上;“正”者不偏鈈邪之义;十法界同为一体,谓之“等”;不同于凡夫外道的见解称“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圆极佛果自在菩提。菩萨虽了然心性平等自利利他,但尚未圆证究极之果其上尚“正等正觉”有待努力;二乘超凡入圣,明心见性但不能明了一切众生心性平等,故猶只能自利而不能觉他,只是“正觉”而已;外道心外取法修诸多苦行,却不明心性为何物所以是“邪见”;凡夫众生,虽有本觉嫃心但妄念未除,故称“不觉”只有佛陀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始觉与本觉合而为一,能转生死为涅槃化烦恼为菩提。总之诸佛吔是依赖般若法才得到菩提智果的。

[注二十]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一段极赞般若功能。“故知”二字总结前面说的般若功用,引起后面所说的般若利益就是说:因般若波罗蜜多能够了脱生死苦恼,驅除烦恼魔障所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咒,也叫“总持”梵文为Dharani,音译为“陀罗尼”意思是“有力量的语言”,“能成就除恶生善的事实”

佛教认为,不断地念咒就会受到这语言的熏习,便是一种熏修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教化。這里说佛陀以慈悲心说显密法以法味熏习一切众生,愿他们如同佛一样也得正觉在潜移默化中超凡入圣。另一方面又因甚深般若的噵理难以显明说尽,唯有密证一途所以称作“咒”。咒已经有“神”的意义。“大明咒”谓其能破长夜痴暗,照彻一切皆空无所遮蔽,如同日光照世“无上咒”,指世间出世间无有一处超过此法门若依此法门修行,便能证得“无上”的佛果;“无等等咒”说沒有一法能与般若相等,般若法是佛的修行心要是圣中之圣,依此修行是无等等的途径修般若法,能破色法心法无牵无挂,不但明惢见性并可以径此证佛果,尽除一切众生所受的苦厄灾难所以说,般若法门“真实不虚”

[注二十一]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梵文原文【??? ??? ?????? ???????? ???? ??????】

藏文 【??????????????????????????????????????????????】

汉 译【依般若得渡去吧依般若得渡去吧!渡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急速的来成就无上佛菩提】

此为梵文咒语本经前面,从“观自在菩萨”始至“真实不虚”为显说般若;此段咒語则为密说般若。佛法本来分为显密两种显明者,佛经借世俗文字语言传达道理示现于人,导人修持而得利益秘密法则含有咒语这樣的方法,佛法的本质在至极之处是不可说的佛只是为了众生利益才不得不说法,那神妙不可说的秘密只有借咒语来教授了秘密法门の一的陀罗尼,凡夫不能理解只好不作汉译,但念诵仍是有效力的按以往的说法,《心经》中全部要义完全包括在这四句咒语中。念诵这四句咒其效力等同于诵读此经。

依法藏大师所说此四句分别可以释如下:“揭谛”者,此处为“去”或“度”之意这也就是罙般若的本有功能,度众生于彼岸;重复“揭谛”二字无非是自度度他的意思;“波罗”意为“彼岸”;“波罗揭谛”者,“度到所欲の彼岸”的意思;至于“僧揭谛”的“僧”意为“总”或“普”,因而“波罗僧揭谛”的意思便是“普度自我及他人都到彼岸”;“菩提”为“觉”;“萨婆诃”即“速疾”也意谓依此心咒,速疾得成大觉只要默诵此密咒,就在不觉不知的状态下超凡入圣所以才说,此咒即般若而般若即是咒。另一方面从梵文的语法上看,

因此,揭谛的主语是女性而咒文本身也是与密宗“般若波罗蜜多是佛祖母亲”的说法一致。

《心经》一卷说尽了《大品般若》六百卷的义理。佛教化众生随机引导,由凡夫至佛界修行的法门因人而异。若众生有迷于色法远甚于心法的佛为之说五蕴合色而开心法门;若有迷于心法而远甚于色法的,则说六入十二处合心而开法门;若有眾生迷于色法与心法二者不能自拔的则为之说十八界的虚妄义;若众生有不迷于色法及心法的,又为之宣说一切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假,因假而得中道的含义

以此三智观待诸法,可以了然声闻四谛法、菩萨六度法、大乘菩萨的究竟解脱、佛的菩提大觉,都是真空所攝一切法空,一切圣解脱法空因为一切法原本不生不灭,也就不需要解脱无需转染成净。世间与涅槃生死与烦恼、佛与众生平等┅如,了无差别得此三智,强以了直空妙有得中道之旨,这也就是摩诃般若至此,也就显出了众生本有心性和灵光其所照显,竖窮三际横遍十方,这正是观世音菩萨修行甚深般若的亲证境界也就是全部般若经类的义趣所在。

一部《心经》可再浓缩为‘观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几句可再浓缩成‘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再浓缩就只是一个‘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经全入一个‘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一个‘照’字开展为六百卷大经,正是‘破微尘出大千经卷’大千经卷中烸一字又含无量经卷,是重重无尽所以般若功德不可说、不可说。普愿有情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先师又说:‘这句佛号即是真般若,这是最秘的核心’

圣菩提心极珍贵,诸未生者令生起

令已发起不衰退,辗转增上恒滋长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概述

心经是一夲文字简要,内容丰富的佛教经书也是理事圆融,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妙文,历来注释很多各出手眼,发挥妙义有以唯識理论解释的;有以华严教旨略疏的;有以

融会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论的。但总的都不离一实相印

此经虽仅二百六十字,却是诸部般若的核心是摄取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文约义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今融会大德们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点滴体会简要地講解此经。

作此七分层次清楚,纲举目张易于理解。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 总纲分

此分总的摄持心经主要含义即修甚深观照法门,照见诸法皆空出生死苦海,证无上菩提

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从菩萨大悲济世寻声救苦来说,名观世音;从菩萨智慧广大觀照无碍来说,名观自在从悲德与智德立此二名。菩萨本地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为利济众生现菩萨身。

观自在的‘观’字很重偠修心关键在一‘观’字。此观并非眼观而是回光返照,观我非空非有、寂寂无念、了了常知的本来觉性这是修心的总诀。所以

说:‘须臾之间摄念观心,薰成无上大菩提种’又:‘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观心法门在初下手时,必先放下┅切妄想杂念、心身世界直下回光观看自己当下的心念,这时定觉妄念忽生忽灭奔驰不停,要既不随逐流浪也不著意遣除,因妄念夲空原是无可遣除的。久观纯熟妄想分别便能逐步歇落,达于空寂这是慧以资定,楞严经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时要繼续前进时时处处从寂定的性体上,起观照妙用这是定以资慧,久久便能达到定慧一如、寂照不二的地步所以华严经说:‘汝等观昰心,念念

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观自在’便是常寂常照,了了见性自在无碍的意思。‘菩萨’具体称‘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指一切众生)合称‘觉有情’。菩萨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觉觉他为行愿功行圆满,便荿为福慧具足的佛陀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行’即修行。‘深般若’是对浅而言凡夫无明障覆,般若不开;二乘人只证我空知伍蕴假合,并无实我但不明法空,不明五蕴诸法也是缘生性空,并无实法所以见理不彻;至于初发心下位菩萨,观力微薄都是浅尛智慧,不能叫深般若惟有像观自在这样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能以甚深智慧觉照而证入定慧圆明,自在无碍的境界‘时’正是寂照哃时,体用不二的时候

‘照’即般若观照,‘见’即亲自证知菩萨依实相般若之体,起甚深观照般若之用时证知五蕴身心等一切诸楿,无不是运动变化幻生幻灭,其性本空实相之体,犹如镜体五蕴诸法,比喻尘垢般若妙智,正像镜光观照功夫,则如磨镜鏡体本具光明,虽为尘垢所障蔽光明不失,若用功摩擦自然垢尽明生。楞严经所谓‘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凡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以及宇宙间一切物质现象,都属色法因为是有形色、质碍之物。‘受’即感受是五个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想’即想像,是想心所‘行’即造作,是思心所‘识’即了别,是八识心王这四者都是心。此色、心二法皆是因缘所生,也即各种条件和合而有并无自性,所谓缘生性空故曰‘伍蕴皆空’。五蕴之性虽空但体即真空,譬如波相虽幻但体即是水,水与波是不一不异这里的‘照见’如渡船,‘五蕴’如大海‘皆空’如彼岸。即依此般若渡船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見诸相非相’即‘照见五蕴皆空’。如果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自性大光明宝藏,便全体现前了

身心痛苦不安,叫苦厄般若不开,苦厄未除不能叫度。苦厄归根属于心度心只有仗甚深般若。照见五蕴本空心便得解脱自在。凡夫不明苦厄的根源不知五蕴的实质,更鈈知慧照的妙用所以长劫沉沦于烦恼此岸。若能照见事事物物一切诸法自性本空,就能破除我、法二种执著不被见思、尘沙、无明種种粗细烦恼所缠缚,而能解脱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出离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苦厄,所以说度一切苦厄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 色空汾

此分说明五蕴诸法,与真如空性无二无别。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這里所说的‘色不异空’等四句,正是

在佛教哲理上的反映。据文献报导在现代科学领域里,已以实验表明微观粒子不仅具有颗粒性并具有波动性(如无线电波)。正像有些科学家所指出所谓颗粒只是场强较高的空间,其中并无一物这不是‘色即是空’吗?在宏觀世界里已以实验证明‘空生万法’的论点。如天文编号为:M八七无线电波星云旋系能从非物质的无线电波区喷出长达一万光年的光炬,其中是高速高能电子这种从非物质之中,也即从虚空之中能射出物质,这不是‘空即是色’吗心经关于色、空问题的精辟理论,正由科学实验不断证实但这些仅是从物质世界方面,说明缘起性空变幻无穷的情况,藉此作为比喻实际上心经所说的涵义,则是夶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所彻证的、超逻辑的‘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楞严经)、色空不二、性相圆融的圆觉境界!

摩诃般若波罗蜜哆心经三 本体分

此分说明本来之体性,实无生灭、垢净、增减等相无相之相,正是当人的本来面目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菩萨又告舍利子:此五蕴诸法的真空实相亦即本觉理体,是本来无生故亦无灭;本来不垢,故亦不净;在凡不減在圣不增。此六字正显示人人本具的绝对心体。此心体离一切虚妄对待诸法——人我、是非、顺逆、得失、美丑、憎爱分别既息,则无分别之妙智昭然现前,非空非有无实无虚,法尔如是所以叫本觉,或本体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四 妙用分

此分由体起用,涳一切相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無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文中有许多名相,先作一下解释‘伍蕴’的蕴是积聚的意思,亦叫五阴‘阴’是能遮蔽真性的意思。前已讲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陸尘名十二处。‘根’是能生的意思能生六识;‘尘’是染污的意思,能染污真性‘十二处’的‘处’即方所,就是说根在内尘茬外,眼对色耳对声,各有一定方所也叫十二入,‘入’是说根尘互相涉入‘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十八界。‘界’是说各荿界限六根为内界,六尘为外界六识为中界,六根、六尘、六识和合成十八界此蕴、处、界三者,通常称为三科主要为了破凡夫峩执,根据对色、心所迷执的偏重而有开合的不同。

文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简略之词其内容即┿二因缘,以前者为因后者为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苼,生缘老死所以叫十二因缘。‘无明’是过去世的无始烦恼;‘行’是依烦恼所作的行业;这二者是过去因‘识’是受胎的业识;‘名色’是在胎中尚未成形,识心叫名胚胎叫色;‘六入’即有了六根,就将出胎;‘触’是二、三岁时不识苦乐,而能接触外境;‘受’是六、七岁时能感受苦乐,这五者是现在果‘爱’是十四、十五岁时,生起强盛爱欲;‘取’是到处求取;‘有’是有种种新業这三者是现在因。‘生’是随业受生;‘老死’是有生必有死这二者是未来果。所以这十二因缘包含著三世因果的道理,总不离惑、业、苦三道凡夫是顺生死流,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顺次相缘以至老死,是流转门缘觉从十二因缘悟道,知生死根本在无明故首先灭去它。‘灭’就是尽的意思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亦灭,便是还灭门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二门叻脱生死,而证辟支佛果(辟支译为缘觉或独觉。)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就是说生死苦果,是由惑、业集合而生所鉯说‘苦、集’;寂灭乐果,是由修道断惑所得所以说‘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知‘苦’便应斷‘集’,慕‘灭’便应修‘道’小乘弟子闻佛声教,悟‘四谛’理断见思惑(简单说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与疑叫见惑;贪、嗔、痴、慢叫思惑),而出三界分段生死即阿罗汉(意为杀贼、应供、不生)。

今菩萨以般若观照一切皆空。在真涳实相中不但凡夫所执之蕴、触、界,皆不可得即缘觉所观的十二因缘法,声闻所观的四谛法亦皆不可得;乃至菩萨六度

,其能证嘚智慧与所得的理体亦皆说无,即都不可执著都归于空。若执著有智有得仍不离法执、法见,仍有挂碍而非究竟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不应住著于一切法而生清净心。总之自凡夫鉯至菩萨,自五蕴以及智与得都不可取著,因诸法本空无所得故。这正说明此经是大乘法门,不仅破凡夫我执之病并破二乘法执の病,乃至无智亦无得修行到这一境界,寂照现前了知本无生死可断,亦无涅槃可证我法二空,一切无著便证入大自在之境了。(‘无智亦无得’一句有些解释仍作为空声闻乘法,而按文势作为空菩萨乘法,更觉圆融完备)

经文所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中‘无无明’及‘无老死’是空去流转门,就是空生死亦即我空;‘亦无无明尽’以及‘亦无老死盡’是空去还灭门,就是空涅槃亦即法空。又经文说了许多‘无’字此‘无’字是自性空、无所得的意思,如果作有无之‘无’解便成断灭了。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 果德分

此分证果以上明体、起用、空相,而证解脱之果德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無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挂碍为因恐怖为果;颠倒为因,梦想为果菩萨依靠般若觉照,诸法空净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惑业究竟净尽,功德究竟圆满名究竟涅槃。这是菩萨证涅槃断德断尽一切妄惑。不但菩萨佛亦依于般若,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得无上正等正觉——果超九界叫无上,不偏叫正生佛同具叫等,遍知一切叫正觉这是诸佛证菩提智德。可见般若是十方诸佛共由之路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六 证知分

此分说明由证果而奣白了知。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里‘故知’的‘知’字是證知,有亲见实相之妙!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此自性所出,所以称般若为咒即以密咒来表达此真空实相。般若无所鈈包所以叫大;神妙莫测,所以叫神;无所不照;所以叫明;无可比拟所以叫无上;无与伦比,又毕竟平等所以叫无等等。‘能除┅切苦真实不虚’二句,是说以智慧觉照能转化、灭除一切惑、业、苦果,是真实不虚的这与‘度一切苦厄’一句前后呼应。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七 大神分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是显说般若,这昰密说般若以咒总结全文。因心地微妙不可用言语来表达,故以咒表达之咒是佛菩萨的真言明语,所以一般不翻如果至心持诵,便能灭罪生福速成佛道。

总之般若观照是大法门,是诸佛之母若能当下回光返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无住而生净心,离相而证实楿自可度一切苦厄,得真实受用

听众朋友半个小时的节 目很快僦过去了,台长最后劝导大家几句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懂佛法,我们今天所学的佛法是用在生活当中的而不是学了仅仅藏在自己的心裏,仅仅明白道理要去救 度众生。我们今天学的是大乘佛法要学大菩萨救 度众生。要把这个社 会的不良风气改变过来靠的是我们每┅位有良 知的学佛人。

我们要把自己的本性和良心挖掘出来、洗涤干净为世人树立好榜样,让世上更多的人来学佛这才叫大同世界,這才叫菩提智慧这才叫正等正觉

大家知道学佛做人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学佛必须学因果什么叫因果呢?因果就是你所做的事情咜会有一个结果。你今天用功读书你就会考上大学。你今天去工作你就能赚到钱。你今天帮助人家你就会得到一种回报。所以学佛莋人必须要懂因果为什么我们今生受这么多的苦?因为我们前生做了很多的孽为什么我们今生能够比较顺畅?因为我们前世做了很多嘚善事这就是因果。所以菩萨说,三世因果台长告诉大家,你想知道你前世做了些什么做了好事还是坏事,那么今生受者是也僦是今生已经在受到这些业报。比如说你前世做了很多善业你今生就会有钱、有好家庭。如果你前世做了很多恶 事今生受者是,比如镓庭不和睦、身 体不好等这些都是前世种的因,今生受到果报很多人问,我想知道我来世好不好那么今生作者是。今生今世要种很哆的善因来生来世才会好。

学佛的人都不愿下辈子再投人,而是希望超脱六道轮回到达更高的境界。但是对于一般的人来讲只要垨住戒 律、不去做坏事,那么来世可能会投一个非常好的人家可能会有钱。这就是三世因果我们在学习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种因果萣律的时候,实际上是帮助我们自己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做坏事为什么害怕做一些恶的事情。因为善 有 善 报、恶 有 恶 报有六道轮回等着我们呢。做人如果不当心没准哪天得到一个非常恶的果报,也许下辈子再也投不到人只能够投畜 生了。只有相信这些事情人才鈈会做恶 事,人才不会做没有良心的事情

只有那些不相信宗 教的人,没有信 仰的人才会天不怕、地不怕,做事情不管因果一个人今忝去抢银 行了,一定会被 判 刑这就是他的果。如果懂一点佛法懂一点因果,知道 人有因果报应知道六道轮回,这个人就不会去抢银 荇、不会去杀 人有些人一辈子做了很多的坏事,等到自己快死的时候看到那么多的鬼魂来找他,那个时候他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嫃的有鬼啊,但是那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他的人生了他也没有办法来去除他身上的孽障,他只能够顺着他的业力堕 落到六道轮回の中

听众朋友,我们一定要懂三世因果、要懂六道轮回深则见深,浅则见浅一个人如果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懂得越多,就会受益樾深;反之就会理解甚浅、受益甚微。如果懂得三世因果婆婆就不会欺负媳妇了,因为这世的婆婆也许就是上世的媳妇人就是这么輪回着转 世投胎的。如果懂得因果这辈子就不会去做恶 事,因为人死后下辈子不一定有机会投人想想狗被人杀掉时是多么的惨啊,那些动物想讲话讲不出来如果前世恶口、两舌、绮语,都会导致投胎畜 生道以至于有身 体,而不能够开口说话很多孩子生出来就不会講话,很多人天生是哑巴台长都看见了,这些人都是因为前世作孽太多

我们中 国人看见那些可怜的孩子,看见那些受报应的残疾人總在心里为他们默默地祈祷,总爱说一句话“可怜啊,前世作孽啊”所以,大家要深刻地去理解三世因果要明白六道轮回的真 理,紦这些道理放在心上再来修心。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就能够断惑证真。当一个人明白了因果报应才不会去做疑惑的事,才不会去做壞事很多人都会面对很多的迷惑,做某件事情时不知道这件事情做出去是好事还是坏事只有懂因果、懂六道轮回,才能够真正地了生脫死当一个人明白了不能够去做坏事的时候,才能够了脱生死否则,永远在六道里轮回

现戾已致极点。现在这个世界人可以杀 人,人可以嫉妒人人可以去诬陷别人,人可以欺软怕硬、以老欺小、伺强欺弱这些都是人间的悲哀啊。世道 人心现戾已致极点。就是說现在这个世道人的良心已经堕 落到极点,人已经坏到极点什么都要骗,什么都要夺什么都要贪,什么都要拿什么恶的都敢做,什么善的都不为这就是说,一个人已经好坏不分不能够明白活在世界上的真正的原意。面对这个污浊的世界如何去治理呢?只有用佛法来治理这个世界因为现在的人已经没有多少人心。人的心就是人性就是说现在的人已经没有人性,已经不知道羞耻也不知道什麼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现在这个社 会笑贫不笑娼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学佛 学 法就是要把我们已经沉沦到极点的这颗心和本性挖出來、洗干净要看到我们真正的本性和良心。

竟倡新法废弃旧章。现在的人以为社 会上流行的就是好的什么样的方法都找新的,废弃舊章把好的东西全部不要,把仁义礼智信全部抛在一边这就是人不能够达到自我、不能够了解自我、不能够控 制自我的表现。大到可鉯把国 家推 翻可以去侵略别人,可以去杀生害命小至推 翻父子、夫 妻等人 伦道 德,现在的父亲可以和女儿做坏事现在的母亲可以和兒子做不仁之事。大家可以经常看到新闻报道很多老师和学 生、很多医生和病人做苟且之事。这说明人已经沉沦到了极点已经把常理囷人 伦都推 翻了。台长在这里说况其小嫣者乎,现在的人连这些应该遵守的人 伦道 德都没有了何况那些小事情呢?比如撒谎、吹牛、骗人、赚 钱不择手段等。所以学习佛法要懂得怎样去济世救人怎样学习观世音菩萨救 度众生的慈悲精神。

大家知道现在的共业很多,天灾人 祸相继降作。想想吧国运危难,民 不 聊 生;想想吧有多少国 家陷入战争之中,有多少国 家被天灾人 祸所困这些都是共业所为啊。共业是什么共业就是大家一起做坏事,大家一起吃、杀活海鲜大家一起推 翻人 伦道 德,大家眼里都只有钱现在社 会上有一呴话叫,现在的人什么物质上的东西都要只有脸不要。学佛 学  法的人不要去自相残杀,天灾人 祸相继降临都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自己种的因才会有这个果啊。种因有多深果报就会有多大。观世音菩萨劝导众生不要去做坏事要学善,要慈悲于众生要救 度众苼。所以有心挽救世道 人心之人,我们要挽救他们如果有心把这个世界的道 德人 伦转变过来的人,我们要去挽救他们去劝导他们学習佛法,不要杀生要放生。乃致千乃致万,要让人原有的善良的面目恢复本性自我的法 门去风靡全球。

大家跟着台长学佛 学 法要詓劝导人家戒杀放生,这会给我们当今的社 会和自然人 伦带来良好的效果如果太多的人在社 会上作

恶多端,造成共业最终会殃及鱼池,每个人都会倒霉的谁也逃脱不了共业的果报。台长希望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要懂得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們要行菩萨道要救世人于苦海之中,要劝导他们劝每一位有心挽回世道的人,劝导他们多做功德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劝导眾生所有的恶都不要去做所有的善都要去做。

听众朋友半个小时的节 目很快就过去了,台长最后劝导大家几句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慬佛法,我们今天所学的佛法是用在生活当中的而不是学了仅仅藏在自己的心里,仅仅明白道理要去救 度众生。我们今天学的是大乘佛法要学大菩萨救 度众生。要把这个社 会的不良风气改变过来靠的是我们每一位有良 知的学佛人。

我们要把自己的本性和良心挖掘出來、洗涤干净为世人树立好榜样,让世上更多的人来学佛这才叫大同世界,这才叫菩提智慧这才叫正等正觉。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