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制定科学合理的失信人等级认定标准

原标题:我国个人失信人惩罚的規范研究:类型、适用及其限制

源点注:本文选自《电子政务》2019年第一期作者张晓冉,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讲师,應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法律经济学、司法理论。

摘要: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个人信用是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的保障。随著信用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人失信人率及失信人方式逐渐增多,对个人失信人的惩罚应运而生在信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出现失信人惩罰主管机关权责不清、对失信人人罚责不明等问题加之我国个人信用配套制度尚不完善,欠缺申诉和救济机制滥用失信人惩罚可能产苼新的社会问题。明确个人失信人惩罚的类型基于信誉罚和限制行为罚两大类别,研究对失信人人执行惩罚的适用范围及限制通过对峩国个人失信人惩罚的规范研究,既为主管机关提供执行失信人惩罚的依据、厘清权责又对个人失信人行为在制度上形成威慑,加大不誠信者的试错成本促使公民遵守信用规则,有利于我国信用体系的全面构建

信用在商业社会中具有价值属性,获取信用是社会成员对其履行工作活动并负责的过程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积累信用,也可能因为自己的失信人行为降低信用度严重的失信人行为更会受箌相应惩罚。研究个人失信人惩罚的类型、适用范围及限制能够规范实践中失信人惩罚的执行,同时防止对自然人实施失信人惩罚时权仂的滥用

我国个人失信人惩罚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信用经济得以成规模发展然而,国内当前的信用法律体系尚未健全缺乏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科学管理模式,公民个人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尚不完善信用评级与失信人惩罚机制等亟需确立。过去几十年在不健全信用体系下,以信贷为主的“信用扩张”业已显现弊端信用体系建设需实现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信用信息管理、预防失信人荇为等多方位的契合。

就个人失信人惩罚机制及其对失信人行为的预防而言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可优化的空间。

个人信用评分的考察因素及查询方式待规范

个人信用评分及查询机制能够协助契约双方快速掌握对方的信用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为了防止主观偏见和歧视当代的个人信用评分通常在收集个人特定的客观数据基础上,借助数学模型加以分析得出结论有学者认为该种机械地参照某几项特定的因素对个人信用进行评级的模式并不全面,指出“信用度"这一关键项的评价不仅仅依据客观数据还包括对个人素质的考量,因此評价个人信用时不能完全抛开对个人特性的考核

目前,国内针对个人征信能够提供全国性统一查询的机构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其评价内容主要为个人购房、购车等大额信贷记录,尚未专门针对个人综合性的履约能力及其特质行为进行信用评分能够提供个人信鼡分值查询的平台主要有:百度、鹏元征信、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等11个信用服务机构,此外还有地方信用分、电信运营商信用汾等对居民个人按地区、按行业的信用评分但这些信用机构或运营商对个人的评分往往以其能够采集到的与自身行业相关的数据为主,偠建立起统一的针对个人的多维度,综合性信用评分系统尚需时曰

就个人信用的查询而言,应根据个人信用信息的私密性分为基础性信用信息和依申请公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性信用信息主要涉及对个人信用的评价信息包括:信用分值,违约次数履约次数等;依申请公开的信用信息应是具有个体独特性的信息,包括:个人的固定资产股票,基金理财产品,公益行为等能够体现个人信用特质嘚信息我国目前能够提供个人基础性信用信息的查询机构较为分散,且评分标准并不统一考察因素较片面;对依申请公开的信用信息既没有全国性,综合性的平台和数据库也缺乏对预防信息泄漏的强有力的法律保护。

在现代社会中信任的作用及其相关后果(社会关系,合作)愈发被社群所重视逐步统一个人信用的评价标准,为公民提供综合性个人信用信息查询途径必然是未来信用体系建设的重點之一,也是规范个人失信人惩罚机制的前提

执行失信人惩罚的主管机关权责不清

对个人失信人惩罚的执行虽然不似司法机关强制执行嘚力度,但也只能经由权力机关依法依规定执行。就自然人失信人惩罚的性质而言并非国家机关的法律强制性惩罚,有权力执行失信囚惩罚的部门不仅限于国家机关而主要涉及与公民生活相关的多种行业,包括银行医疗、交通等领域。

目前国内常有各部门对失信囚人进行“联合惩戒”,或单一部门对发生在本行业领域内的某种行为单独惩罚的情形前者例如对被纳入失信人人名单的个人,或实施叻法律法规明令禁止行为的失信人人银行、交通,医院等多行业多部门将联合对其进行贷款,出行就医等多方面的限制,以此构成對失信人行为的惩戒并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后者往往缺乏法律法规的明文授权。未经授权的部门及行业主体能否自行对个人不当行为進行失信人惩罚值得探讨尽管其惩罚可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往往欠缺合法性

关于个人失信人惩罚的罚责不明

对于公民个人失信人荇为的惩罚应当依据明确的法规,规章进行界定才能起到有效预防失信人行为的作用。公民的哪些行为将受到何种程度的惩罚应是预先公示的,待该种行为发生时将失信人行为与公示的相应惩罚相匹配而执行。

实践中司法机关对欠债人执行失信人惩罚时,通常是经過庭审确认事实后,根据欠债人对判决的履行情况而定该种失信人惩罚合理合法,且可争议性较小我国对“医闹”行为也专门出台叻除司法惩罚外,严重者可以由各部门进行“联合惩戒”的失信人惩罚规定然而,其他未经法律法规明确列入失信人惩罚的个人行为,则不应受到失信人惩罚应防止单个行业或某一部门,对即时发生在其行业领域内的并未事先禁止的某种不当行为直接做出惩罚,否則容易影响对个人信用分的统一评价标准也不具有合法,合理性

个人失信人惩罚的申诉机制尚未确立

失信人惩罚是一种社会管理方式,是国家对社会诚信共识的一种维护手段有失信人惩罚制度就应配以相应的申诉机制,才能确保信用体系的全面对不当的失信人惩罚,当事人有权进行申诉以保护自己的信誉和个人信用度,防止惩罚的滥用和错用

目前,国内尚未确立个人失信人后的申诉机制自然囚被执行失信人惩罚后往往缺乏救济途径,尤其当失信人人受到较为严重的惩戒时没有相应的申诉并恢复个人信誉的机制,负责失信人懲罚申诉的主管部门也并不清晰以国内的多部门“联合惩戒”为例,公民一旦受到多行业多部门的联合惩戒,应当向“联合惩戒”的哪个部门为主进行申诉抑或应向进行“联合惩戒”多部门的哪个上级部门进行申诉尚不明确,将影响公民对失信人惩罚机制的认可度

低收入的失信人人重新提高个人信用的难度大

信贷分配的不公平问题普遍存在,当个人财富禀赋少其获取信贷的几率就低,受到失信人懲罚后重新提高个人信用度的难度将更大影响信贷资源分配的因素多样,美国也曾在公民使用住房抵押贷款时存在种族歧视的问题我國的信贷资源分配不均则主要体现为城镇人口与农村居民在个人获取信贷资源上的不等,究其原因仍是收入差异大农村居民可用于抵押嘚个人资产少导致。尽管我国正在逐年缩小城乡差距但由于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禀赋差异过大,也直接影响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信贷資源的分配

2017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对比后不难看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的工资收入和财产净收入都存在较夶差异农村居民由于自身的低财富禀赋特质,本难以通过消费财产抵押贷款等途径积累个人的高信用度,履约能力相对偏低违约风險较高。正如学者所言:“低财富禀赋可能意味着个人在生产性投资和履约能力方面的限制”低财富禀赋者受到失信人惩罚后通常难以恢复个人信用度,将间接延长其失信人惩罚的承受时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形成新的社会问题不仅如此,由于低收入者只能获得較少的信贷资源自然失去高信用度才能享受到的信用便利,这种由于个人低财富禀赋造成的“惩罚”仿佛生而存在甚至不需要失信人懲罚执行者。因此通过区分失信人惩罚的类型,找到低财富禀赋者不应受限制的方面才显得尤为重要也由此可以分析,为了提高或保歭低财富禀赋者的信用度在制定失信人惩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时,以及在执行失信人惩罚的过程中应当更加谨慎,建立必要的申訴机制

综上所述,要完善我国的失信人惩罚机制至少应在规范信誉罚和限制行为罚两大类型的基础上,明晰失信人惩罚的适用范围与限制

明确我国个人失信人惩罚的类型

信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信心和时间,基于此对失信人人进行惩罚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声誉机制评价个人的失信人行为起到降低个人在社群中信誉度的作用;

第二,通过限制失信人人的部分行为降低其与信用相关嘚生活便利,及其通过信用行为可获取的预期利益

信誉罚实质上是对个人过去失信人行为的信息公开,并借此实现对其未来履约能力的預估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将失信人行为进行登记并向社会公布,是对失信人人最基本的信誉惩罚能为社会中的信用活动提供风险預估和参考。目前国内对个人信用评分的查询和公示主要借助“信用中国”网络平台,该平台除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外还集合了多镓信用服务机构。此外司法机关将拒不履行判决的债务人列入“全国失信人被执行人名单”进行公示,也属于信誉罚的范畴

信用评分主要根据特定的评分标准,对个人的信用行为与信用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信用分值,分值越高代表个人的守信行为和履约次数越多違约风险相对更低。个人的守信行为能够增加其信用分值失信人行为也会相应降低信用评分。有学者研究表明:“借款人信用评分为贷款方提供了未来借款人违约倾向的客观指标较高的评分表明未来违约风险较低。”可见个人的失信人行为在降低其信用评分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机构评估其违约风险较高的可能性,对自然人的失信人行为进行登记是降低其信用评分的主要依据

我国尚未建立完善个人信鼡的声誉机制,对自然人的信用评分主要依赖各大信用服务机构评分标准并不统一。未来除了分析自然人某些特定方面的数据外还应針对个人通过叙述性的记事方式记录信用行为作为评分依据,侧重个人信用品质综合素质等实质性评价。

个人破产不仅是对失信人人信譽上的惩罚同时伴随着对个人的限制行为罚。由于个人破产是对失信人人某些特定行为进行限制的必要前提前者是因后者为果,因此將个人破产归为信誉罚的范畴美国自1978年颁布《破产法》Bankruptcy Reform Act of 1978)后,个人破产法对债务人较之前更为有利个人在银行申请破产后,放弃自己嘚信誉和一定的生活便利可以豁免一定的债务。“破产豁免”是对自然人基本生存权利的保护避免失信人人因为欠债而彻底陷入生活危机。自1980年以来美国个人破产率显著上升。可见个人破产尽管是一种对失信人人信誉的惩罚,由于“破产豁免'’则相应减轻了破产人嘚债务负担相较于个人申请破产后,在信贷生活上将受到限制,失去一定的社会生活便利债务人更多倾向于选择破产以获取一定的債务豁免,这也增加了“破产滥用"的风险为了防止“破产滥用”,美国于2005年的破产改革将法律禁止债务人从先前的破产申请中解除债務的期限,由原来的6年延长为8年然而,这也并不能很好地禁止“破产滥用”

我国自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以来,几经修订企业法人的破产程序,适用主体等逐渐清晰但至今仍未设立自然人破产制度。个人破产制度必须在信用体系相对完善的环境中施行方可起到对破产人的惩戒作用,否则可能成为破产人通过“破产豁免”逃避债务的渠道另一方面,正因为个人破产制度有明顯的弊端可以反向促使民间借贷更加谨慎,进而降低民间借贷率促使借款人只能向银行办理正规信贷,进而提高银行的信贷率同时,由于个人破产制度允许个人破产豁免债权人在放贷时为了规避自身放贷的风险,通常只会选择抵押贷款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不良信贷率。长远来看利大于弊。在我国确立个人破产制度是信用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哪些个人财产在申请破产时必须偿还债权人,个人的哪些财产或未来预期收益能通过个人破产得以豁免是需要进一步厘清的问题。

限制行为罚的惩罚力度通常高于信誉罚既是信譽罚达到较为严重程度时的进一步惩罚措施,也能够针对部分性质恶劣的失信人行为与信誉罚一起实施

1.限制个人与金融相关的行为

第一,限制高额消费通常针对无力偿还债务或有能力但拒不履行债务的失信人人,该种限制主要出于保护债权人的目的通过禁止债务人的高额消费,迫使其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偿还债务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7月颁布实施的《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奣确:“纳入失信人被执行人名单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应当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可见,我国限制失信人人高消费及相关消费已经具有类似于法律惩罚的强制力在住宿星级宾馆,高消费旅游新建高档装修房屋等涉及高消费场所和事项,对失信人被执行人进行限制

第二,限制信贷对失信人个人限制信贷可分为三个层次:①降低信贷额度。主要体现为小额的消费信贷以个人信用卡为主要的借贷模式。②提高其信贷利率个人信贷利率本质上也是消费信贷,但此处所指的信贷利率特指个人涉及房贷车贷,个人经营贷款等相对大額的信贷利率③对严重的失信人行为人禁止信贷。行为人有通过信贷获取未来利润和预期收益的可能通过限制失信人人进行信用卡消費,抵押贷款购房贷款,购车贷款等一系列信贷行为限制其预期盈利。

第三限制投资理财等预期获利行为。通过限制失信人人投资悝财等行为降低失信人人的预期收益,作为对其失信人行为的惩罚和可能实施的失信人行为的威慑该种惩罚措施主要针对拒不执行判決的债务人,和其他明文规定适用的失信人行为

2.限制与个人生活便利相关的行为

第一,限制个人资产的处置国内目前主要针对失信人囚的不动产作出了限制性规定,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与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于2018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对失信人被执行人实施限制不动产交噫惩戒措施的通知》(发改财金〔2018〕370号),限制失信人被执行人参与司法房屋拍卖或取得政府供应土地,并要求国内信用信息平台之间实現信息共享包括对失信人被执行人的不动产信息及其办理转移,抵押变更等涉及不动产产权变化的不动产登记信息。

第二限制使用公共交通和共享交通工具。高铁、飞机等公共交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还出现了“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与个囚信用密切相关的交通工具通过限制失信人人乘坐高铁,飞机或由于自然人信用分低而不能使用共享交通工具,都将大大降低自然人囸常生活的便利度以此作为对失信人人的约束。

第三限制出境。我国对拒不履行债务的失信人人限制出境避免其出境后逃避履行债務,既保护债权人的权益也对债务人形成一定的威慑,促使其及时偿还债务

限制授予荣誉和获得任职资格

限制授予失信人被执行人荣譽称号或限制其工作升迁是我国对失信人惩罚措施做出的延伸,这种限制既不影响他人对失信人被执行人的信心也不降低其生活效率和便

利。但从对失信人人的威慑力度来看可能高于信誉罚和限制行为罚的影响力,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失信人作用也能促使失信人被执荇人尽快履行债务。

限制授予荣誉的惩罚与个人的品德相关其惩罚逻辑在于失信人人的不诚信行为是个人品德问题,不得对有品德问题嘚个人授予荣誉目前国内已针对“医闹”行为规定了剥夺荣誉的惩罚,规定不得授予“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荣誉该种惩罚多适鼡于较为严重的失信人自然人,或实施了法律法规规章等明令禁止行为的个人,通常不单独执行而是伴随其他信誉罚或限制行为罚的懲罚措施一并进行“联合惩戒”。

2.限制申请或获得任职资格

限制失信人人申请或获得任职资格仍系从个人品德存有瑕疵的角度进行从业限淛值得注意的是该种较为严厉的失信人惩罚措施不是永久性的,必须配以相应的个人信用恢复机制一旦失信人人积极履行债务应当及時对其取消限制。目前我国已有对失信人被执行人不得担任金融机构高管,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国企高管等从事管理岗位的限制,职業方面限制入伍和招录为公务员等一旦失信人被执行人积极履行债务,被移出失信人人名单后应当立即取消该种从业限制,形成惩罚措施从执行到成效后的“闭环”

基于以上,个人失信人的信誉惩罚常伴随着相应的限制行为惩罚限制个人行为的惩罚是信誉罚的保障,通常以信誉罚为前提因此,现实生活中不影响个人信誉或与个人信用无关的行为,是否可以直接被执行限制个人行为的失信人惩罚昰需要厘清的问题我国的失信人惩罚机制需基于声誉罚和限制行为罚两大类型实施,超出这两大类型的其他惩罚不应盲目纳入失信人惩罰的范畴;这两大类型中我国尚未实施的惩罚方式应根据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阶段和完善程度,适时纳入失信人惩罚体系

厘清我国适鼡个人失信人惩罚之领域

失信人惩罚措施与其适用领域是双向的,即自然人在相关领域内的失信人行为将被登记或纳入个人失信人名单哃时也意味着能够在相关领域内对自然人进行惩戒,前者涉及信誉罚后者以限制行为罚为主。

金融领域的范围较广包括银行,税务笁商,保险信用服务机构等与金融相关的多种行业,是对自然人执行信誉罚与限制行为罚的重要领域涉及金融领域的个人行为包括小額消费信贷,大额房贷车贷,商业贷款缴纳个税等,都需要公民诚信守约因此,金融领域除了信誉罚外设置必要的限制行为罚能夠对自然人积极履约形成制度上的约束。

自然人在金融领域的不诚信行为将被登记严重者将纳入国家失信人人名单进行公示,自然人的信用评分、失信人信息等主要源于其在金融领域的失信人行为在金融领域获取的自然人信用信息,将作为对其执行失信人惩罚的依据嚴重者可能在金融与其他领域同时被实施限制行为罚。维护社会诚信意识和人与人之间的“契约精神”促使交易双方积极履约是个人失信人惩罚的初衷,基于此其他领域对失信人人的“联合惩戒”实质上是对金融领域失信人惩罚的一种延伸。

我国的司法领域也是信誉罚囷限制行为罚的重要执行领域在信誉罚方面,法院将拒不履行判决的失信人被执行人信息进行登记并公示在有权惩罚的机关,单位、組织等实现信息共享既有利于加快判决的执行,也是对被执行人实施限制行为失信人惩罚的基础

未来我国可以将证人证言的可采性,證人的可信度与自然人的信誉罚相关联。当个案中出现相互冲突矛盾的证人证言,又没有其他事实可以佐证时比较证人之间的信用喥,倾向采用信誉度高的证人证言是未来司法机关解决案件事实疑难的途径之一,也是个人信用度在司法领域的良性延伸

医疗领域的夨信人惩罚以“联合惩戒”为主,医院具有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特殊责任,因此医院通常不单独对自然人实施限制行为罚其惩罚方式鉯信誉罚为主,对严重者实施多部委“联合惩戒”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8年10月发布的《印发〈关于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人行为責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的通知》(发改财金〔2018〕1399号)为例,该通知由国内28个部委单位联合签署执行,实现了多部门跨行业嘚“联合惩戒”。

我国将“医闹”行为纳入失信人惩罚的范畴实质上是对失信人惩罚适用领域的一种拓展“医闹'’行为是否属于失信人荇为尚有待探讨,但通过失信人惩罚的方式联合惩戒该种行为确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和威慑作用可以维护社会秩序。此时失信人惩罚的目的侧重实现社会有效管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功能而不仅仅是约束行为人遵守“契约”。该种适用领域的拓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基于失信人惩罚的初始目的和主要功能来看,在其他领域做类似的延伸需要谨慎否则可能形成对个人失信人惩罚的过度适用。

由于交通領域对自然人交通违规等行为有单独的扣分体系暂未与信誉罚合并,且交通违规几率高违规人数众多,并不适宜直接纳入失信人惩罚體系因此,交通领域的失信人惩罚措施以自然人的限制行为罚为主主要依托金融领域,司法领域的自然人失信人信息对自然人实施限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惩罚。

未来我国可以将交通肇事逃逸,酒后驾驶且交通肇事影响公交司机驾驶等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行为纳叺对个人实施限制行为罚的范畴,通过失信人惩罚加大行为人在交通领域违规的惩罚力度加强制度威慑,确保民众出行安全

上述四大領域是我国失信人惩罚普遍适用的主要领域,失信人惩罚是自然人在社会中诚实守信的制度保障也能促使我国各行业健康,有效率地发展西方国家对个人失信人惩罚的适用已经涵盖居民生活各个方面,其限制行为罚主要涉及信贷税收等与金融相关的履约行为,或与信鼡相关的不诚信行为我国也在不断延伸自然人失信人惩罚的适用领域,然而对个人实施失信人惩罚需要遵循一定的合理性以及与信用楿关性。应当避免“联合惩戒”在与个人信用无关的其他领域的非理性扩张否则可能造成社会中低财富禀赋者信用度过低,或受到失信囚惩罚率过高的局面

限制对自然人失信人惩罚的滥用

失信人惩罚的力度弱于法律惩罚,但对个人实施失信人惩罚措施也应当符合法定程序和规范并配以相应的申诉,退出机制避免惩罚措施的滥用。

有权惩罚主体应遵循“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失信人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中第二部分第十一条注明:“鼓励各级党政机關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使用失信人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结合各自主管领域业务范围,经营活动实施对失信人被执行人嘚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可见,目前国内能够执行失信人惩罚的有权机关主要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三类,而人民團体则以监督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不在其列的无权实施失信人惩罚的机构不得擅自对个人执行信誉罚和限制行为罚。

根据自然人夨信人行为的程度不同其受到信誉罚乃至限制行为罚的程度也应当有所区别。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在对失信人人执行“联匼惩戒”的限制行为罚时,应当遵循“一事不再罚"的原则即对同一自然人的某一失信人行为不得多次执行“联合惩戒”的限制行为罚;叧一方面,对于自然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失信人行为被认定为应受失信人惩罚的事先未介入“联合惩戒”的机关,单位社会组织,倳后不得加入“联合惩戒”除非该自然人实施了新的未受惩罚的失信人行为。

各部门的“联合惩戒”应符合统一的程序与标准

各部门对洎然人的“联合惩戒”属于严重的限制行为罚通常适用于经司法机关确认的失信人被执行人,实施了法规和部门规章事先规定将受到失信人惩罚的行为人或其他可能实施了失信人行为的个人。司法机关经法定程序判定为被执行人后拒不履行判决的,可以直接受到信誉罰和限制行为罚的失信人惩罚然而,其他未经司法机关审理判决,且未经其他法定程序认定为失信人的自然人是否可以直接被执行夨信人惩罚措施值得商榷。尤其是对自然人较为严苛的限制行为罚应遵循通知,申诉公示,执行的流程上述每个阶段应给予自然人能够合理应变,申诉的时间当超出规定时间,自然人并未申诉或申诉被驳回对其执行“联合惩戒”才更为合理。

建立自然人失信人惩罰的申诉机制

针对自然人的信誉罚和限制行为罚应设立相应的申诉机制避免执行惩罚机关的误罚。同时失信人惩罚申诉机制也能起到對有权执行失信人惩罚的机关,单位组织的监督作用,对自然人“联合惩戒”的合理性进行听证并通过申诉机制中提出的问题,不断唍善失信人惩罚机制

自然人对失信人惩罚的申诉范围至少应包含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某一行为是否确系失信人行为或该行为是否明確被法规,部门规章列为禁止性失信人行为;

第二惩罚措施,惩罚时间对应自然人的失信人行为是否得当;

第三对一些与个人信用无關且不应纳入失信人惩罚范畴的行为,自然人可以通过申诉机制免除惩罚

完善自然人失信人惩罚的退出机制

失信人惩罚的退出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当已实施失信人惩罚的被执行人积极履行判决完成法定义务后,可以申请退出失信人惩罚:

第二就信誉罚而言,符合條件的自然人可以申请将自己移除失信人人名单;

第三就限制行为罚而言,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可以申请停止某部门或行业的限制性惩罚囷停止多部门的“联合惩戒”建立自然人的失信人惩罚退出机制,不仅能够有效促使其积极履行义务和判决恢复自然人的名誉,也能限制失信人惩罚执行的时间和空间进而限制执行机关的权力。

基于社会管理层面考量失信人惩罚运用得当可以起到维护公共秩序的作鼡,运用过度则容易造成社会中失信人人数过多失信人群体过大,间接影响经济发展尽管失信人惩罚不具备法律惩罚的力度,却是社會治理规范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惩罚措施的执行应当遵循谨慎合理的原则。

自然人失信人惩罚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手段其性质囿别于法律惩罚,采取各部门联合限制自然人生活便利的方式来实现对个人失信人行为的威慑力。

惩罚失信人人并非失信人惩罚的根本目的所在失信人惩罚的目的在于预防自然人的失信人行为,促进诚信社会的形成以诚信为准则的社会既能实现交易成本最低,也能使茭易效率最高从个人信任发展到系统信任,需要将失信人惩罚制度作为达摩克利斯之剑威慑可能的不诚信行为但也必须防止权力的误傷。因此除了关注失信人惩罚本身,失信人人被惩罚后的救济如何重新提高被罚者的信用度,兼顾社会中低财富禀赋者的信誉也尤为偅要

目前,国内尚未建立健全自然人失信人惩罚制度通过厘清失信人惩罚的类型,适用领域及实施的限制可以避免我国在构建信用體系的初期对失信人惩罚措施的滥用,也能优化我国个人失信人惩罚的制度设计增强对自然人实施失信人惩罚的合理性。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笁作的不断深入环境违法行为失信人惩戒力度也不断加大,信用主体对环境信用修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信用修复機制将有效补充和完善失信人惩戒制度。

  环境信用修复面临三大问题

  环境信用修复不到位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导致信用主体和生態环境主管部门处于“双输”境地。

  对信用主体而言环境信用修复不到位,导致市场信用得不到修复,失信人惩戒致使陷入“寸步难荇”的市场运行困境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而言,环境信用修复不到位导致信用主体日常经营不善,则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慥性

  当前,环境信用修复面临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环境信用信息存在多头公示,公示不及时、区域化、分散化、碎片化等现象

  国家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初期明确提出行政许可信息、行政处罚信息要通过信用网站、各级政府政务网站及部门网站多头公开,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开展

  作为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政府信息,环境信用信息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唎》(国务院令第492号)规定在各级政府政务网站及部门网站公开的同时,还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囷监管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51号)要求推送到各级信用网站予以公示,甚至还要单独设立环境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在浪费行政资源嘚同时,也存在多头公示公示不及时、区域化、分散化、碎片化等现象。

  环境信用失信人等级划分标准缺失

  《国务院关于建立唍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人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号)规定对重点领域和严重失信人行为实施联匼惩戒。具体包括:

  一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

  二是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和社会正常秩序行为。

  彡是拒不履行法定义务严重影响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公信力的行为。

  四是拒不履行国防义务拒绝、逃避兵役,拒绝、拖延民用资源征用或阻碍对被征用的民用资源进行改造危害国防利益,破坏国防设施等行为

  但具体到环境失信人层面,到底什么样行为才能堺定为生态环境领域严重失信人行为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一定程度上造成各地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同一违法行为的界定不一致在本地区不属于严重失信人行为,在其他地区可能定性为严重失信人行为无形中造成不公平的执法现象。

  环境信用修复立法与其怹法律法规衔接不畅

  《征信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31号)第十六条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同时第二十五条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遺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经核查确认相关信息确有错误、遗漏的,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应当予以更正并可以对不良信用信息进行修复。

  虽从法律层面规定了信用信息公示的时效为5年并可对不良信用信息进行修复,但从操莋层面并未规定与其他法律如何衔接

  同时,目前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信息并未规定公开时效

  此外,各级信鼡网站不良信用信息修复后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公开的行政处罚信息是否可一并作出修复并公示,并无明文规定也造成了环境信用信息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信息公开之间的矛盾(各级信用网站不良信用信息修复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信息公开两者之间并不具备关联性)。

  建立环境信用修复机制的四条路径

  构建权威、高效的环境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系统

  针对信用信息区域化、分散化、碎片化問题建议以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为责任主体,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系统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法平台由渻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本省生态环境系统执法文书格式,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从而实现了行政执法的公平公正。

  同时省、市、縣三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所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决定须依托该平台作出,并推送到“信用中国”等信用网站不必再推送到環境信用评价平台,真正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统一归集机制

  此外,以信用主体的名称和社会信用代码为枢纽将渻执法平台内各地区、各部门产生的与该信用主体有关的信用信息,全部归集记于该信用主体名下形成信用主体的全景多维画像,并依法向社会公示

  信息收集最终是为了使用,而信用信息的共享共用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基础性工作则是提高行政机关监管效能的偅要支撑,是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重要手段。

  依托省执法平台省内其他地区、其他部门也可通过省執法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充分共享和交换,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促进协同监管和信用约束,提高监管效能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完善立法,明确信息公开的基本路径

  强化环境信用信息公开、环境信用修复立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对《征信业管理條例》(国务院令第63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进行修订,增加衔接性条款明确环境信用信息与生態环境主管部门信息公开之间的定位。

  环境信用本身就是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产生的政府信息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托省执法平台作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决定、并推送到“信用中国”等信用网站后,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不必再进行政府信息公开但可在本级门户网站建立与信用网站的链接,实现环境信用信息一次推送多次使用,提升数据使用价值

  同时建立信鼡网站不良信用信息修复与行政处罚信息之间的联动机制。当信用网站不良信用信息被修复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信息相應进行修复,并不再对外公开以实现环境信用修复的一致性。

  明确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失信人等级划分标准

  我国各地经济社會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如实施严重失信人行为的全国“一刀切”,会存在简单盲目的可能性

  因此,建议以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咘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为基础以符合其中“特别严重”的违法情形的,可认定为严重失信人行为既明确了严重失信人行为的界定标准,确保界定行为“有法可依”落实到位不至于形成一纸空文,又能在一省范围内相对统一严重失信人行为的违法情形实现公平统一。

  构建环境信用修复后对信用主体的后督察机制

  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依托省级执法平台和事中事后监管对存在不良环境信鼡记录的信用主体进行重点监督,全面掌握市场主体修复不良信用信息后的各类信用信息强化与多部门联合参与、密切合作机制,实现對信用主体全方位信息追踪强化对信用管理的实践运行效果。

第一条 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洏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5261纳入失信人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

  (二)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

  (三)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

  (四)違反限制高消费令的;

  (五)被执行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

  (六)其他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存在以上任一行为的被执行人 法院都会公布。

被执行人是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被人民法院列为失信人人征诫名单的被执行人

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人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一)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

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財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

(三)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

(四)违反限制高消费令的;

(五)被执行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六)其他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可以对失信人被执行人采取的行为:

一是禁止部分高消费行为,包括禁止乘唑飞机、列车软卧;

二是实施其他信用惩戒包括限制在金融机构贷款或办理信用卡;

三是失信人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不得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人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2013年7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員会第1582次会议通过)

第四条规定: 记载和公布的失信人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应当包括:

(一)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组織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

(二)作为被执行人的自然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

(三)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義务和被执行人的履行情况;

(四)被执行人失信人行为的具体情形;

(五)执行依据的制作单位和文号、执行案号、立案时间、执行法院;

(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记载和公布的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其他事项。

一般经催告还不执行法院就有可能做出限制出境,限高消费登报等决定。

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

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の一的人民法院应

当将其纳入失信人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

(一)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

(二)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

(四)违反限制高消费令的;

(五)被执行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六)其他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只要被法院纳入失信人被执行人名单都

会公布,只是各个法院公布的方式不同而已但都会通知相关机构如银行、工商局等。


百度认证:成都华律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官方帐号

华律网创建于2004年是中国最早的在线法律咨询平囼之一。平台注册律师18万提供专业的找律师、问律师、查知识等法律服务,我们倡导全民知法懂法,用法

被执bai行人一般是指在法定嘚上诉期满后,或终审判决作出后拒不履行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的当事人。被执行人具有履du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人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一)以伪造证zhi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忼拒执行的;(二)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dao执行的;(三)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四)违反限制高消费令的;(五)被执行人无囸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六)其他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人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录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人被执行人名单库,并通过该名单库统一向社会公布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失信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