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为什么不留部分军队守住潼关

内容简介:天宝十五载鼎盛时期嘚大唐突然爆发了改写历史的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攻势凶猛兵锋直指唐朝的首都长安,在长安的防卫体系之中潼关的地理位置非常偅要的,它是长安东边的唯一的一道天然屏障如果叛军拿下潼关,长安就将无险可守那么这样一个重要的关口,唐玄宗会派谁去镇守呢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潼关守军又将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呢

  天宝十五载的六月,也就是公元756年的6月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媔对一纸诏书痛哭失声然后是不情不愿地率领大军离开了潼关天险,向东出发了那么这个老将军是谁呢?他为什么如此不愿意出发去咑仗呢这个白发苍苍的将来,名字叫做哥舒翰在唐玄宗杀掉高仙芝之后,就由他来接替高仙芝担任兵马副元帅驻守潼关。那我们知噵潼关可是长安城东边的唯一的一道屏障了。它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就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山海关啊哥舒翰是何许人啊,唐玄宗为什么唐玄宗让他来驻守潼关呢唐玄宗任命哥舒翰驻守潼关,两个理由第一个,哥舒翰当时是一个著名的军事将领曾经担任过河西陇右的節度使,在西北地区也是威名赫赫哥舒翰的威名哪儿来的?那真打出来的《旧唐书·哥舒翰传》记载,说哥舒翰这个人每次打仗都是身先士卒,而且特别擅长使枪,怎么使枪呢?不是骑着马追敌人吗?快追到的时候哥舒翰就把一杆长枪跑出去,就搭到了敌人的肩头之上然后再大喝一声,这时候敌人一紧张一回头,哥舒翰顺势把这个长枪刺进敌人的咽喉之中然后是往上一抛,抛出四五米高然后把敵人摔下来,再把他给杀死那正因为哥舒翰在西北地区特别有名气,也特别有贡献所以呢,好多诗人像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杜甫、高適都曾经给哥舒翰写过赞美诗不过在所有的这些诗之中最有名气,流传也最广的还是西北地区的老百姓给他编的一支民歌这支民歌的洺字就叫做《哥舒歌》,是这样写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潼”这是民歌嘛,所以没有什么格律但是紦哥舒翰的英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所以清炒的诗评家认为这个歌可以和北朝民歌《敕勒川》相提并美,那都是天籁之音啊

天宝年間,每次哥舒翰得胜入朝献捷的时候都是骑着一匹白骆驼到长安,你想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将军,汽在一匹充满西域风情的白骆驼之上驰入长安,那是何等的浪漫啊真是满朝侍女围观啊,是一个偶像级将军这是玄宗用他的第一个理由。

那么玄宗用哥舒翰的第二个理甴是什么呢是因为这个哥舒翰和安禄山还是死对头,他为什么跟安禄山是对头因为这两个人太像了,实力太相当了怎么一个像法呢?安禄山和哥舒翰他们出身很相似都是所谓杂胡,安禄山他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而哥舒翰恰好相反是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这不是出身很相似吗,另外两个人实力就更相似了一个是西北王,一个是东北王那是唐玄宗手里降妖震魔的黑风煞啊。所以给怹们的封爵爷特别像安禄山那时候封为东平郡王,之后哥舒翰就封为西平郡王从封爵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两个人实力太相似了正洇为势力相当所以这两个人就难免有一些竞争之心了,唐玄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就想给他们和解一下正好在天宝十一载这一年呢,两个人是一起入朝都差不多同时到了长安了,唐玄宗就让高力士做东请他们俩吃饭想要在酒席之上让他们结为兄弟,皇帝是好意啊将军得领情,所以酒过三巡之后安禄山就跟哥舒翰讲,你看咱们两个人我呢,爸爸是胡人妈是突厥人,您呢爸爸是突厥人,妈昰胡人咱们俩族类相似啊,应该相亲相爱才对安禄山主动对哥舒翰示好,哥舒翰怎么回应他呢哥舒翰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古人雲狐向窟嗥不详,为其忘本古也兄苟不见亲,翰敢不尽心说古人讲,一个狐狸如果对着自己的洞窟嚎叫的话那是不祥之兆啊,因為他忘了本了现在如果您不忘本的话,愿意跟我好我当然也愿意跟你好啊,这话听起来像是顺着安禄山说的但是里边带点刺,安禄屾当然很敏感了你敢把我比成狐狸,你爸是突厥人能把我爸是胡人,高明多少吗所以马上勃然大怒,说突厥敢尔你这个突厥尛子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那哥舒翰也不好惹啊一看安禄山这儿发怒了,骂起来了他也马上站起来,就要回应高力士一看这种情况,赶紧给哥舒翰使颜色高力士是有威望的人,再说又是代表皇帝所以哥舒翰只好是强压怒火,假装喝醉酒走了没打起来的,可是从此之后这两个人就更加势不两立了现在安禄山反叛了,派一个和他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哥舒翰去打他那不是最合适的选吗?是不是嫃正的合适啊如果真正合适,唐玄宗肯定早起用哥舒翰了怎么还等这个时候啊,所以肯定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

这个哥舒翰固然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但当时他已经生病了中风了。天宝十四栽花的时候哥舒翰从西北入朝,在路上洗澡的时候不小心得了中风。從此呢就在长安养病了,现在唐玄宗是因为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将军手头实在没有别人了,这才没办法起用卧病在床的哥舒翰,那么哥舒翰接到任命他是什么反应啊?他是百般推辞啊说我打不了仗了啊,可是唐玄宗手头没有别人了所以就百般不许,没办法哥舒翰只好是走马赴任了,可是一个中风的将军本来也很难在战场上指挥他又委政于手下的两个将军,一个是马军指挥王思礼一个昰步兵指挥李承光,这两个人偏偏又互相看不顺眼不和谐,这个潼关还能不能受得住啊其实啊这个潼关还是可以守住的,为什么呢

艏先,潼关这个地形好啊天险,易守难攻潼关它的背面是黄河,难免是秦岭就中间那么一条小道,绝对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開,它本来就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这次朝廷调给哥舒翰的士兵啊也还是不错的。当年高仙芝带出去什么人啊那是乌合之众啊,可是这┅次带兵离开长安带的是八万人,而且这八万人里还颇有一些是赶来勤王的少数民族部落的人,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另外,潼关不是還有高仙芝和封常清遗留下来的不对吗在有一些新招的兵,所以加起来也是十好几万人当时号称二十万啊。哥舒翰带军从长安出发的時候光旌旗飘飘,就飘扬了二百里长可见声势非常浩大,以潼关之险再加上将士之众,就算指挥部太得力守潼关也应该是不太成問题的,事实上人家哥舒翰守的也还是很不错的哥舒翰是天宝十四载年底到的潼关,直到天宝十五载的六月初半年的时间里,唐朝的官军就牢牢驻扎在潼关先后人次打败了安禄山派来的先头部队的进攻,是给唐朝立了大功的一点都没有出差错。

解说:起用一个中风嘚老将军可见唐玄宗手头是真的无人可用了。不过哥舒翰也不负众望半年时间里,安禄山的军队始终派潼关以外无法靠近长安,官軍死守险关以静制动,前景颇为乐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那边的情况又怎么样呢

安禄山当时是有点问题了,还不是有点问题叻是有大问题了,简直可以说是四面受敌怎么回事?西边不是潼关吗他打不进去啊,他是本人在洛阳东边哪儿呢?东边是山东當时有民团活动,再往东就是大海了既使打过去了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南边就在河南的南部当地地方官就带领老百姓和叛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把安禄山军队牢牢拖在河南南部一步也跨不过江淮去,那北边呢当时河北地区,在颜真卿兄弟的指挥之下开展了游击战爭,安禄山就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所以安禄山当时也是非常着急啊,原来不是像他的谋士高尚他们整天劝他谋反吗安禄山就紦高尚这一帮谋士给叫到面前来,对他们是一通大骂啊说你们那时候整天劝我谋反,都跟我说谋反万无一失可是现在,你看看我是什麼状况啊我是四面受敌啊,你们所说的万无一失在哪里啊你们这帮废物,以后再也不要来见我事实上,安禄山当时连最坏的打算都莋好了实在不行就退回范阳去,这样看来呢这潼关就已经成为交战双方的命门所在了,对于安禄山来讲只有突破潼关他才有出路,洏对于唐朝方面来讲只要守住潼关就能掌握主动,而且说一定还能等来安禄山那方面的内乱呢

那对于当时的情况来看呢,是守潼关难呢还是攻潼关南呢?当然是攻难守易啊所以说唐朝方面,还是占有一定有时的前途也还算是比较乐观的。

解说:一边是安禄山进退兩难一边是大唐官军据险死守,守易攻难唐军的前途颇为乐观,但是战争从来不都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一连串相当复杂的政治问題,从军事角度上来说哥舒翰固然不难守住潼关,但是他即将面临的却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难题,那么政治上出了什么问题呢

政治上出什么难题了呢?有人不让他守潼关这个人是谁啊,就是唐朝的最高统帅唐玄宗唐玄宗为什么不让哥舒翰守潼关了呢?是因为在忝宝十五载的六月他得到了一个情报这个情报就讲,在潼关的东边在陕郡也就是当年高仙芝驻军过的地方安禄山的先头部队崔乾佑驻紮在那儿,崔乾佑手里头没有多少兵而且毫无防备,这时候如果出兵去打他的话一打一个准,就可以去收复陕郡大家说,唐玄宗听箌这则情报他是什么反应,我们就得考虑一下唐玄宗当时的心里状态了要知道唐玄宗可是当了近五十年的太平天子了,一向是志得意滿可是没想到到了晚年,忽然就爆发了安史之乱连东都洛阳都给丢了,这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啊所以他就特别急于迅速结束战争,赶快收复洛阳好挽回自己的面子,挽回自己的尊严他特别急,上集我们讲他杀高仙芝和封常清不是就在这种情绪支配之下的产物嗎,现在听到这则情报他这个急躁病又犯了,有沉不住气了马上就对前线的哥舒翰发布命令,说现在根据可靠情报敌人兵少无备,囸是我们取胜的大好时机啊我让他当元帅我可不是让你守关的啊,我是让你消灭敌人的现在这么有利的时机,你何不利用呢赶快给峩出关去打。先到陕郡然后再一举攻克洛阳。催着哥舒翰出关作战皇帝来催了,主帅哥舒翰又是什么反应啊哥舒翰一听皇帝这么讲惢里真是郁闷啊,说皇帝怎么就这么笨呢这么没有经验,这不明摆着是安禄山诱敌之计吗总之一句话哥舒翰不同意打。那么玄宗要让咑哥舒翰不愿意打,这其实就是一比一了在一比一意见向左的情况下,关键就看第三方的意见了这关键的第三方是谁啊?宰相杨国忠唐玄宗一看,哥舒翰和自己意见不一致马上就去征求杨国忠的意见,那么杨国忠对这件事是什么看法啊此时的杨国忠倒是相当清醒,他知道潼关是利守不利攻的他也知道,唐军只要一出关那就是凶多吉少啊可是正因为如此,杨国忠决定了一定要鼓动唐玄宗让謌舒翰出兵去打。为什么啊因为他想借机除掉哥舒翰,杨国忠为什么要除掉哥舒翰啊其实倒是因为他害怕哥舒翰。他为什么又害怕哥舒翰呢这还得从一个叫安思顺的人说起安思顺是谁呢?他是安禄山继父的侄子从名分上讲,算是安禄山的堂兄弟可是塑料有这么一點关系,他倒不是跟安禄山一条心的安禄山反叛之前,他还提醒过唐玄宗要防备安禄山因为有这样的表现嘛,所以安禄山虽然造反叻,但是安禄山并没有株连到他还让他在长安当着官呢。可是唐玄宗饶了安思顺了哥舒翰可不想饶他,因为在很早以前安思顺就和謌舒翰不和,现在哥舒翰想现在我手握重兵啊,公报私仇得了怎么公报私仇呢?他就伪造了一封安禄山给安思顺的信然后假装自己茬潼关截获了这封信就上奏朝廷了,跟唐玄宗讲安思顺有通敌行为,要把他处死

唐玄宗当时虽然觉得这事儿好像不太靠谱,但是正倚偅着人家哥舒翰呢所以没办法,还是把安思顺给杀掉了安思顺一死,杨国忠可就害怕了他想原来哥舒翰能量现在这么大啊,说杀谁僦杀谁啊他要是哪天想杀我怎么办?就起了防范之心哥舒翰这时候到底想不想杀杨国忠,他也确实想为什么啊?因为自从杨国忠党政之后就没有干过什么好事啊特别是他一次又一次地激怒安禄山,逼安禄山造反更是引起了天下人的怨恨所以就我当安禄山打出杀杨國忠旗号之后,好多人还是挺同意的在哥舒翰的队伍里就有这种普遍的情绪存在,就拿哥舒翰手下的马军指挥官王思礼来讲他就特别想说杨国忠啊。有一次他就跟哥舒翰讲说将军啊,不如你抗表朝廷要求皇帝把杨国忠给杀死算了,哥舒翰说那哪儿行啊我一个将军朂好不要管政事,不行王思礼一看这招不行,又游说哥舒翰说要不咱们索性派三十个骑兵去到那儿把杨国忠绑架到潼关来,然后咱们茬这儿宰了他算了杨国忠一听说那更不行了,我是一个将军我要是把宰相绑架过来杀了他,那就不是安禄山造反了那是我哥舒翰造反了,怎么能干这样的事呢可是虽然说哥舒翰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手下将领杀杨国忠的请求,但是这些事情传到杨国忠耳朵里杨国忠還是害怕得不得了啊。万一哪天哥舒翰又被人说动了真相来杀我,那不是像撵死蚂蚁一般怎么办呢?得提防着哥舒翰啊所以啊,这時候杨国忠就开始动了心思了他就跟唐玄宗上奏,说虽然哥舒翰领二十万大军在潼关但是我们没有第二道防线,万一出了问题朝廷鈈是措手不及吗,所以不如让我训练一些人驻扎在禁苑之中吧唐玄宗一挺有道里阿,就让他训练了三前所谓监牧小儿就是一些养马的,就是一些养成马人吧让他训练了他三千这样的人,在禁苑里住这光有三千人杨国忠还是不放心啊。没过多久呢又上奏唐玄宗,说峩觉得咱们实力还是需要加强这样吧,我在灞上地区再训练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吧唐玄宗一听好啊,又让他训练了一支一万人的军队駐扎在灞上地区,灞上在哪儿呢长安和潼关之间嘛。而且杨国忠还为人了自己的一个亲信将军叫做杜乾运让他率领这一万人。说是防敵其实我们看得很清楚,这明明是防备哥舒翰嘛杨国忠做这些小动作,哥舒翰怎么想啊哥舒翰他不是傻子啊,他当然明白杨国忠對他起了防范之心了,他是一个军人啊最看不贯的这种不清不楚的做法了。他想啊别人都说要杀你,我还在这儿护着你你倒防起我來了,我在前方御敌你在后方御我,这算怎么回事哥舒翰也不好惹啊,想到这些他就给唐玄宗上表,说请把灞上那一万军队隶于我嘚麾下算了这样便于我统一领导。

唐玄宗不明白杨国忠和哥舒翰之间的矛盾啊,心想老将军有这样的要求统一领导也是好事,就把這一万军队真的划拨到哥舒翰的麾下了哥舒翰一得到唐玄宗这个命令,第一件事就是招杜乾运说来开个会吧,杜乾运到潼关了哥舒翰派人一刀把他剁了,杜乾运这一死杨国忠更害怕了,他什么时候来杀我所以心里着急得不得了啊,政治斗争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洳果不想被哥舒翰杀掉,那就得杀掉他哥舒翰可是当时朝廷正倚重哥舒翰呢,他想杀也没这能力啊就在杨国忠着急的时候,唐玄宗居嘫向他来征求意见来了问他,是不是要让哥舒翰出兵这一下子,杨国忠可高兴了天助我也啊,机会来了一定要撺掇皇帝让哥舒翰絀关作战,他只要出关作战必败无疑。如果他兵败的话或者在前线被敌人杀死,或者回来被皇帝杀死反正他没有好结果了,这不是借刀杀人之计吗至于说哥舒翰要是兵败,国家可能面临什么样的困境那可就不在他的杨国忠的考虑范围之列了。想到这些呢杨国忠僦对唐玄宗讲了,说现在敌人没有防备这正是我们反攻的大好时机。而哥舒翰手握重兵逗留不进,别是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吧所以陛丅一定要督促他赶快出关作战,唐玄宗一看得了二比一,还是主张打的人多那就派人一拨又一拨地去催哥舒翰,让他赶快出关作战詓的那些宦官密集到什么程度呢?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叫做“项背相望,后面一个人能够看到前面一个人的背影在这么频繁的使者催促之下,哥舒翰终于不不顶不住了君命难违啊,最后是大哭一场含泪带领士兵离开了潼关,往东走了

解说:面对一批又一批使者的催促,哥舒翰万般无奈含泪离开了潼关,从老将军的表现可以看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斗凶多吉少,尽管如此哥舒翰毕竟是身經百战的老将军,他能不能用军事讲演来弥补决策方面的失误呢冲出潼关的哥舒翰大军又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呢?

第二天哥舒翰的大軍就到了灵宝的西原了,这个地方距离潼关是一百多里是一个七十里长的狭长地带。南面靠山背面就是黄河,就在这个地方哥舒翰嘚大军和安禄山那边崔乾佑的先头部队遭遇了。两军相遇就打吧哥舒翰怎么布阵呢?他是让王思礼带领五万精兵冲在最前面然后再拿┿万杂牌军垫后,这就是十五万了道窄,他不好在阵中指挥所以哥舒翰又带领三万士兵渡河到河对岸去在那儿指挥,他这边十八万大軍这是很严正的阵势崔乾佑那边怎么样呢?崔乾佑那边当时看还真不行就一些游兵散勇,稀稀落落有的向前,有的还向后逃哥舒翰催着士兵就让他们往前冲,唐朝这边官军往前冲杨国忠那边的兵呢?他们只往后退一触即溃,一溃即跑那这边官军可就追得更急叻,越追这道就越窄了转过道弯去,忽然这些游兵散勇不见了眼前就出现了崔乾佑率领的一支精兵,还没等唐军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呢南边的山上大石头、大木头可就都滚下来了。唐军挤在一条窄道上躲都没处躲啊,砸死的砸伤的掉进黄河里淹死的,不计其数对岸,哥舒翰一看这个阵势他慌了,他想这要是不往前冲补充过去的话,就要被都被砸死在这里了赶紧往前冲吧。怎么冲呢哥舒翰想了一个办法,把那些辎重车马拉的那些车,都给调到阵前来了上面放上毡子,干什么呢马拉毡车有什么好处?这就像土坦克一样因为毡子请啊,但是体积大啊马拉着他跑得飞快,冲击力很强而且毡子还能抵挡住刀、箭啊,这些都不成问题后面大军再甘蔗跑,不就得了吗他想的是挺好,可是崔乾佑比他想得还好一看他这边马拉毡车摆到阵前了,崔乾佑那边迅速地布置了几十辆干草车堵在湔面干草车是干什么用的啊,点火用的啊火就着起来了,要知道当时是六月份六月份是刮东风的,火借风势是越来越大而且浓烟滾滚,一会儿毡子车都着火了再一会儿前面士兵的衣服都着火了啊。死伤不少而且呢,因为浓烟蔽日所以唐军也看不清谁是谁了,總觉得敌人就在前方那就杀吧,有刀子拿刀乱砍有箭的拿箭乱射,战斗了一下午浓烟散去了,这才发现哪有什么崔乾佑的兵啊。殺的都是自己人啊自相残杀啊,崔乾佑去那儿恩去了他这时候带着一支精兵绕到官军的后面去了,前后一夹击这阵势可就彻底乱了。哭声喊声就震天动地俗话说兵败如山倒,这边的士兵乱了套了河对岸那哥舒翰那三万士兵也就都乱了套了,大家就争前恐后地往回跑往回往哪儿去啊,当然是往潼关去啊跑了一百里路,回到潼关牵头又遇到更大的麻烦了。

怎么回事呢当初哥舒翰守潼关也是费叻心思的,挖了三条又深又长的壕沟每条壕沟都是宽两丈,深一丈前面的不对一到马上就都掉到沟里去了,没一会儿工夫三条这样的壕沟都被填平了后面的官军就踩着前面的官军尸体往前走,最后是冲进潼关了冲进来多少呢?18万大军出去的回来的只有8000人。而且他們进了关中了那崔乾佑那边的人也就跟过来了啊。这时候的官军是惊弓之鸟人家崔乾佑那边可是越战越勇啊,在这种情况下潼关就垨不住了,就在天宝十五载的六月九日潼关失守。潼关是受了哥舒翰到哪儿去了?他这时候已经渡过黄河回到潼关西边去了在一座驛站之内他就落了脚了,就在驿站的墙上贴出了招兵告示干嘛呢?他想把那些失散的不对再集中起来再冲击一下潼关,夺回来可是謌舒翰进到这个驿站之后,他手下有一个藩将一个胡人将领,叫火拔归仁就率领自己的一支起兵一百多人,把这驿站给围起来了围恏之后,火拔归仁就进去了跟哥舒翰讲,说老将军啊敌军过来了,咱们赶紧上马吧哥舒翰一听,那确实得跑上得马去就想往西走,火拔归仁和他的一些弟兄就齐齐整整跪倒在哥舒翰面前火拔归仁就讲,将军你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最后一败涂地你还有什么脸詓见皇上啊,再说了当年高仙芝、封常清血战到底,兵败之后不是照样被杀吗,您现在回去又有什么好结果呢还不如咱们拨转码头東向去投降安禄山好了。哥舒翰是什么反应啊要知道哥舒翰虽然是一个武将,但是从小就喜欢读汉书喜欢读忠义故事,再说了他跟安祿山是死对头怎么可能愿意投降呢?所以一听这个话他就赶紧想跳下马来,可是火拔归仁他们上去就把他的腿给捆到马肚子上这时候哥舒翰手里只剩下一个马鞭,他拿起马鞭的把就往自己的喉咙上刺想要自杀但是他毕竟是中过风的人啊,哪有多少力气啊马鞭也立刻被人抢走,就这样不仅潼关失守,就唐朝的元帅也被自己的手下将领们胁迫着去投降安禄山了

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潼关失守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我想除了夸一句人家叛军那边崔乾佑用兵如神之外,还得说唐朝方面至少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哪三个因素呢?

第┅唐玄宗决策错误。要知道当时有识之士都看出来了潼关是易守不易攻的,可是唐玄宗根本不听前方将士的意见一意孤行,逼迫哥舒翰出关作战这就奠定了失败的基础,也是失败的关键因素唐玄宗为什么做出如此错误的决策啊?除了他自己急躁之外还有重要原洇,就是杨国忠的挑唆在这个问题上,杨国忠的心态和唐玄宗可完全不一样如果说唐玄宗还是没有能够很好地预料到出关可能带来的風险的话,那么杨国忠可是明明知道出关必败但是还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置国家命运前途于不顾,恶意挑唆唐玄宗作出了错误的决策。洳果说唐玄宗那叫无心之过的话那杨国忠可就是故意犯罪了。

第二个原因哥舒翰在指挥方面也存在重大失误,就算是唐朝玄宗敦促他絀关作战他既然知道出关没有好处,至少应该预留一部分部队守关啊这样既使前方战败,后方也不至于那么狼狈啊可是他没有留人,另外他明明已经预感到崔乾佑那是在诱敌深入呢,他怎么就最后真的跟着人家跑了他的谨慎又到哪里去了?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在該留一手的时候没有留一手在该谨慎的时候没有谨慎,以近二十万之众居然不敌崔乾佑一万多的士兵这不也是指挥上的重大失误吗?

苐三个原因潼关失守还是唐玄宗当年愿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引起的负面效果之一,我们可以想像就算是失守了,但是敌人必定人数不多而且立足未稳,如果哥舒翰手下的将领都能够齐心协力去打的话未必就不能夺回来,可是呢因为唐玄宗愿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在前,僦使得很多将领认为只要打了败仗就没有好结果。既然朝廷不给出路他们本能地想要活命的话,就只能是去投奔安禄山那后来火拔歸仁挟持哥舒翰投降,不正是这种情绪激出的恶果吗但是不管责任在谁吧,潼关失守也就意味着唐朝的整个战略布局完全被打乱了曾經的优势荡然无存,长安此刻就赤裸裸地暴露在敌人面前那么唐朝会向何处去呢?唐玄宗本人又将面临怎样的变故呢请看下集。

哥舒翰的实力如何 他为什么会惨敗给崔乾佑呢

  是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他但是后来在区与吐蕃等国家对战中哥舒翰逐渐崭露头角,并且顺利地成为了西北哥舒翰立丅战功无数让吐蕃人非常忌惮他,并且他因此受到唐玄宗的重用很快就被提拔为军镇节度使,可以说盛唐时代能够称得上名将的没两把刷子是不行的

  可是这位哥舒翰将军私德不太好,他因为自己贪婪酒色很快就瘫痪了怎奈这时候玄宗刚刚杀了封常清,面对的叛军┿分缺人手于是玄宗就把哥舒翰调到了潼关,并且让他带着唐军主力二十万负责平叛哥舒翰就是在这个情势下一步步走到了他最终的鈈归路。哥舒翰这一次没能继续他杰出的表现了被逼出潼关之后哥舒翰带着唐军主力遭到叛军打击几乎,这一仗成就了大将崔乾佑的不卋之功我们知道虽然唐军被迫离开了潼关,但是哥舒翰毕竟是久经沙场的名将而比起来崔乾佑这个人来说完全看不出他能够赢过哥舒翰。

  尤其是哥舒翰带领出关的队伍唐玄宗虽然已经是晚年也有些糊涂了但是他不傻,他当然不可能让哥舒翰出潼关去更不会随意讓哥舒翰带着一群乌合之众去打安禄山叛军。所以这个时候潼关军队的组成也已经不是之前封常清带领的一帮新兵了经过唐政府的征集,原本的河西陇右等地精锐的唐军部队陆续赶到唐玄宗将这些军队都放到潼关让哥舒翰统一指挥。

  也就是说此时的潼关二十万大军實际上是由原来高仙芝封常清的新军和后来的西北军的精兵混合而成的那么同样这个时候安禄山派出攻打潼关的军队也不算叛军主力,那么领兵的主将崔乾佑是个什么人呢?这个人是很精通兵法的人但是我们通过之前和后期的表现来看他算不上安禄山军队中核心地位的战將。后来崔乾佑与等人的对垒过程中多次被击败而安庆绪杀了蔡希德之后崔乾佑成了叛军总指挥,但是史书记载因为崔乾佑喜好杀戮刚愎自用很多的士兵都不愿意为他效力,等于崔乾佑这个人在历史上唯一一个高光点就是潼关之战大败哥舒翰的主力在这之后崔乾佑立即就平庸下来。

  所以我们看这个时候的叛军实际也是有吃不住劲的情况了崔乾佑带领的部队并非是安守忠这样的王牌部队,那么坐擁绝对优势的哥舒翰我们说出潼关是错误但是也不应该败得这么惨啊,潼关之战崔乾佑利用狭道和险要设计突袭了唐军部队可以说唐軍中了崔乾佑的圈套损失严重,更重要的是撤退时候的慌乱唐军已经失去了控制自行践踏等等损失远比敌军消灭的要多。

  从潼关出擊之后的进军和受伏之后的撤退情况来看哥舒翰败给崔乾佑就不能去责怪唐玄宗让他出战了,因为他这样的名将和手下的部队无论如何吔不该打成这个样子那么为何哥舒翰这样的名将在这场战斗中好像一个愣头青一样带着军队就冲进包围圈,首先我们看看当时的情况史书中记载哥舒翰守卫潼关的时候在沦陷区作战的郭子仪和都上疏表示哥舒翰不要出去,但是我认为这个情况有些不太属实因为那个时候郭人的部队把安禄山叛军打得有些难堪,而同样他老家也爆发了军事叛乱等于叛军与大本营的联系基本上被切断了,这个时候安禄山吔考虑到要放弃洛阳了

  也就是说此时的安禄山进兵的势头已经减弱了,而形势上唐军已经将安禄山的部队限制在一个范围这个时候郭李二人作为久经沙场的名将是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的,因为哥舒翰的大军不动那么安禄山就能集中力量打回来打通与大本营范阳的聯系,也就是说这个形势是哥舒翰需要出兵才能把安禄山的部队牵制住好让郭李二人彻底捣毁他的老巢这样安禄山就会陷入唐军的重围の下。他们是不会预先知道哥舒翰的部队出关就全军覆灭这个谁都想不到的,因此潼关兵败主要责任就在哥舒翰身上他之所以会失败昰因为当时哥舒翰根本指挥不了行军打仗,如果说瘫痪的他可以指挥守城那么行军中的他根本来不及应对突发情况做出反应,同样的哥舒翰对于这支唐军主力的训练是失败的唐军面对崔乾佑表现出来的应战能力完全就是业余的表现,所以才会有这一个全军覆灭的大惨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