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座位坐东朝西坐东朝西,背靠东面!东墙是博古架跟书柜,没法挂画了!请问西

大村村村志
原创大村村村志
  在我村经济工作飞速发展,村镇面貌日异夜新、干群团结、人心向上,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全村上下一片欢腾的大好形式下,大村党支部、村委会秉承民意、修志垂史、激励当今、开创未来。决定抽出专人书写一部大村的发展史。于是在2009年4月成立了修志领导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组长,亲自挂帅直接组织指挥此项工作,并设立了办公室,安排了专人于日正式开始工作。经近半年努力,完成了初稿的编制,后经区、镇、村领导及有关方面专业人士和大村在外工作的知名人士,多次反复讨论、推敲、会审修改后,于
  大村修志工作的顺利完成是在党支部村委会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村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直接关注下,在大村全体村民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配合下,编纂人员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为找资料、查记载、跑太原、去祁县、上五台、下家户、访村民、问名人,费尽周折、四处奔波,终于整理出了一部比较系统的、完整的、既有历史依据,又有现实意义,更有启迪后人作用大村两大家族的发展史,也可以叫大村志。在这里我们向在编写过程中给于鼎力相助、热切关注的广大村民、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大村志共有九章三十节组成,本着先有人后建村的顺序,以记叙文的手法,按照原始资料的记载和有关依据,以推理的方式。从两大家族姓氏的由来,到大村的起源以及大村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及资源,解放前后所经历的事态变迁,涌现出的名人志士,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大村在各个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都作了详细的整理记述。在编写整理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历史性、真实性、客观性、现实性。这部发展史的记述,起止时间上溯不限,下限为2009年底。
  修志垂史 资政辅治
  阳泉郊区平坦镇大村村的脱稿修成不仅还原了大村人们的夙愿和期盼,而且也是大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又一项重要成果,同时也是全村人们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希望这部《志史》能够对今人、后人起到一个以史为鉴、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激励后人发扬先辈勤劳勇敢、聪慧贤达、吃苦耐劳、奋斗不息、追求不止、敢于创造、争先夺魁的大无畏精神。把大村这篇热土建设的更加富裕、更加美丽、更加繁荣而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作出更大的努力。
  第一章 概 述
  阳泉市郊区平坦镇大村村,位于市西北角刘备山支脉的西脑山下,地理坐标北纬为375°41’,东经为
113°37’。东与黄沙岩、汉河沟接壤,西与半坡毗邻,南与魏家峪、庙上、一矿紧密相连,北与荫营、坪上、街上交界。全村总面积约4.24平方公里。境内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12公里。有自然村四个,2008年末人口为731人,土地257亩,拥有企业6个,属人多地少、城市近郊的行政村。
  大村是一片古老、神圣的土地,俗有背靠花果山、脚踏黑金滩、青山绿水泥土香、柴水近炭好地方之称。早在明朝初期和清乾隆年间,大村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几百年来在这片热土上孕育着荆乔两大家族,他们和睦相处、互相尊重、肝胆相照、亲如一家、同心协力、辛勤劳作、共创基业。通过世代倾心专注的呵护和艰苦不懈的努力,两大家族不仅是人丁兴旺,精英荟萃,族群强大,形成了荆盛乔茂两大旺族,而且大村村这个以往偏僻冷清的小山村现已变成了一个村矿容为一体,农工连成一片,楼房林立,工厂云集,人口稠密,交通发达,通讯便利,商业餐饮,文教卫生,医疗保健,功能齐全的繁华小集镇和闹市区。
  如今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两大家族继续发扬团结一致,并肩战斗和吃苦耐劳的光荣传统和战斗精神,立志要把大村这个神圣温馨的家园建设成为一个干群团结向上,经济兴旺发达,村民富足安康,楼房宽敞明亮,条件环境优越,人人安居乐业,户户和睦友爱,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美丽富饶的新大村。
  第二章 荆、乔两大家族的起源
  第一节 荆氏家族的发源地
  荆氏家族的发源地在今江苏省丹阳市黄塘镇珥塘村。主要依据《史记》、《镇江市志》、《丹阳古县志》、《皇塘镇志》记载而来,以及荆氏老祖先为了族群人丁兴旺、发扬光大在此地所兴修的建筑物遗址,如荆氏祖祠、荆家祠堂、荆大宗祠,荆氏节孝坊、荆氏牌坊以及荆氏世系、荆王遗训、荆氏族谱,荆枝叶茂,汉水长流,忠孝节义,江南望族,汉后名家等牌匾条幅楹联等历史遗物均可佐证。
  第二节 荆姓的由来
  据丹阳古县志和荆氏族谱记载,荆氏祖先本姓刘,始祖刘贾是西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堂兄。刘邦、项羽消灭秦国后,两人为争夺帝位展开了将近四年的战争,历史上称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刘贾奉刘邦的命令,统领大兵将项羽包围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消灭了楚军,项羽被逼乌江自刎。刘邦战胜了项羽后建立了汉朝政权,历史上称西汉王朝,刘邦被拥为汉高帝。为加强西汉王朝的统治,刘邦吸取了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大封本家同姓为王。由于刘贾为西汉王朝屡建奇功,汉高祖六年刘邦将辽阳、彰郡,吴郡等五十三个城郡划归刘贾管辖,命名为荆国,封刘贾为荆王。刘贾有两个儿子,长子刘文,次子刘武。长子刘文被封为列侯爵位。公元前196年荆王刘贾领兵肃反战败身亡,当时汉高祖刘邦正在病中,吕后、吕禄专权,废除荆王封号,刘文被吴王迫害致死,将荆国划归吴国。汉文帝继位后,不忘荆王的功劳,荆王次子刘武被重封为列侯爵位。刘武接受其兄教训,为躲避吴王的追捕,选择今江苏省丹阳县皇塘镇珥塘村隐居起来,为永记父王封号和遗训,就以国号为姓,改刘姓为荆姓。由此以后,荆氏家族为荆武繁衍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第三节 荆氏家族分布
  根据荆氏居徒志,后居徒志记载,江苏省丹阳县皇塘镇珥塘村系荆氏的故乡和发祥地。趁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荆氏族群很快发展状大起来,人口急剧增加。受居不足容、朝代更换、天灾人祸、兵荒马乱、族群分争、生计升迁等因素的影响,荆氏后代离乡背景四处奔走迁徒他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十一个省市,其中从荆氏第四十一世以后迁至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广东、湖北、湖南、东北等地,还有迁至海外的人群逐渐增多。由此看来荆氏族人以其较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徙迁分布较广,遍布全国各地,真可谓是荆枝叶茂,汉水长流,江南望族,世代流芳。
  第四节 大村荆家的来历
  据丹阳古县志、荆氏古代名人录、荆氏流芳录记载,荆氏族人为躲避天灾人祸和兵荒马乱的局面,以及升为朝臣异地调动做官等原因迁来山西定居下来的较多。如荆氏第六十二世子孙荆州士曾在明隆庆丁丑时迁来山西定居。荆氏第六十六世子孙荆中渭曾在康熙年间任山西孟州知府将军;第六十八世子孙荆道乾为清举人,任太谷知县;第七十五世子孙荆来庭任汾洲训导;第七十七世子孙荆如松任太谷知县统称西派;特别是荆氏第四十一世子孙荆正明在北宋初来山西蒲州猗氏县任知府大人,随后在蒲州定居下来,到明朝初期他的子孙由蒲州迁来平定、辛兴、桑掌一带落脚生息。这一记述充分印证了荆氏祖先留下来的口头传说即相传古老时期,有荆家三兄弟拖家带口来到平定、辛兴、桑掌一带,老大看准了大村这一地方,祖坟选在霍树垴;老二选准了桑掌,祖坟定在了今赛鱼的高家垴;老三选准了石卜咀,祖坟定在马家坪的银蹄垴。各自繁衍生息,发展传承至今。不知什么原因荆氏祖先三兄弟未将出迁原因、时间、地点与阳泉荆氏族人后代的关系传承记载下来。由此推断荆州士、荆正民为荆氏山西族人的传承人,而荆正民就是阳泉荆氏派系的古老祖先。综上所述,阳泉荆氏后代应是山西荆氏族群的分支。
  依据古时的记载和大村荆氏族谱记叙,从始祖荆相开始至今已繁衍19世代。按照一世代三十年来推算,荆家祖先来大村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是从明朝初期朱元璋登基后,即公元1368年至今2009年,已有64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大村建村至少已有640多年的时间了。
  第五节 阳泉市荆氏家族的分布
  由于荆氏家族子孙日益繁茂、人口集聚增加,为了生计迁徒他乡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巨多。仅在阳泉市的两县三区境内荆氏家族后代遍布,尤其在郊区范围内荆氏族群居住相对集中,荆氏人口达8000多人,分布在五个乡镇,如燕龛、河底、辛兴、旧街、平坦,从统计数字可看出在平坦镇范围内居住的荆氏族群较多,能联系在一起有记载的荆氏族群只有大村、半坡、魏家峪、石卜咀其次是旧街、辛兴。按照荆家族谱辈分字行的排列半坡、魏家峪、石卜咀的荆家是大村荆家后代分流出去的,因为大村荆家族群众最大、辈分清楚、字行不乱、记载详细、祖坟共知。
  第六节 大村荆氏家谱
  据荆氏世系记载从荆王刘贾开始一直记载到即汉代公元前206年至民国34年,荆氏家族后代不论居住何方世续多少代都牢记祖训世笳忠贞、代守仁厚躬耕乐道、矜名砥节、殚精向前、力为捍御。大村荆氏祖先效仿先世、以排辈为记使他们的族群万世相传、不忘祖先、家族繁衍、自辈续衔、世代流传、血缘不乱、荆氏子孙源远流长。于是大村荆家从始祖荆相开始,经世代荆家贤人精心研究、反复推敲、认真计算、编排出了一个科学的、文雅的、考究的、意寓较深的、完整的荆氏家谱。他以天干地支相容,阴阳上下相合,日月时辰相推,以六十花甲为纪年,综合推出了以五星七耀,二十八宿为参照,把荆家以七辈为一编组,共排列了四组二十八辈,即相大重之祚云秀,诺尔养连山向厚,履泰升恒翠鼎监,咸师谦益丰观姤,喻意荆氏后代好似天上北斗七星,永恒精明,又好似繁星闪耀布满太空。据老年人说排辈起字、续家谱叫坐坟户,排辈数是荆氏家族的大事。每五年坐一回坟户,各大家族选派一名有文化、威望高、资格老的人去参加。在坐坟户开始前由大家选出的人员,向每户征积二毛钱为经费,每次坟户需十天时间,大村的荆子仪、底下庄的荆富银、半坡的荆莲荣等人参与轮流在大村、半坡、石卜咀、魏家峪四村进行,这种家族活动一直延续到一九六四年,以后至今未搞。因为大四清文革时期认为续家谱、排辈数、坐坟户是封建四旧,应该破掉,并大肆批判和斗争当事人,于是把荆家家谱当作四旧典型在太原展览馆展出。因此,各荆家户害怕挨批把各自的家祖统统烧毁,一直至一九七八年以后少部分家族,凭记忆重叙了本家家谱,所以现在整理的家谱记载是不够全面和不太完整的。
  第七节 大村村名的由来
  根据大村荆氏家族的记载,分流来山西的荆氏后代均是进士举人、达官贵族等名流名家,很讲究住地的山势风水、生存环境、立地条件、财源流向。从山势来讲大村好似一把太师椅坐北朝南、后山雄伟、前瞻开阔、左高右低、一明三暗。村庄周围四面环山,山上森林茂密,小溪遍地,东西两条大河清水常流,环抱村东西南三面,山下土地肥沃,面积宽广,真是一个背风向阳、山青水秀、资源丰富、出人生财的风水宝地,所以荆氏祖先首选此处安居下来是有一定的说讲和前瞻性的。
  大村的正南面为一片开阔地,没有遮挡,那时讲究明坟暗宅,所以祖先们在大村正南的东南角上和正西的西南角上两个出村口处,用料石做底帮,以兰砖砌碹顶,修建了两个净宽3米,净长2.6米,净高3.5米的石砖门阁和修建了一个坐西朝东的戏台,戏台的南墙与南阁的外墙一线。进了这两个阁,有一块大约160平方米的场地,村上的人叫台底。戏台正对面约40多米处修建了一个比较正规的,距南阁东墙约2米左右的坐东朝西的五道庙。当时为什么要在这几个地方修建这些建筑?据老年人说是有讲究的。第一南阁为大村的正门,西阁为大村的偏门,为了大村有点收留界线好管理,如同家户的大门和院墙一样;第二南阁的方位正好与距离500多米远的杜声明家高房正冲为一线,所以高房好比是大村的照壁,站在高房向外看是房高望远,从村外向里看是远望高房。当时先辈预言大村有朝一日向南修一条通村大道,大村将会人才备出、财源滚滚、飞黄腾达,发生大的变化。如今看大村的现状,这一预言真是有点神气;第三从西阁出村向对面山上望去,虎头陇的虎头直冲大村,从迷信方面考虑,对大村人不利,所以修一个半圆形的阁罩住老虎的嘴,保大村人平安的意思;第四这座阁的造型也很讲究,远远望去好似两个大元宝和两顶官帽,寓意大村人今后定会升官发财;第五修建戏台是为了闹红火,修在村口一进村就可以看到大村标志式建筑,五道庙好似大村的门卫。
  由于此处非常适宜人类的生存,人口急聚增长,村庄范围逐步扩大,根据郊区区志和平定县志记载,门村位于市西北角刘备山下,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载名为门村。因门村沟顺河道前后共有三道门即红岭湾,大石头,王兰寺两边石山形似门,故起名门村。解放前北头咀、老坪掌、庙上、半坡、大村为一个村,统称门村。五村比较起来,大村人多村大,所以由此得名叫大村。门村五村共同财产是大村老学校、半坡王兰寺、庙上庙院、北头咀、老坪掌的几十棵大树,还有十二个半五道庙。五村每年统一赶着两个庙会即农历五月初一和农历七月二十四。这两个庙会为龙王爷所举办的即春请秋报,寓意是人们盼望一年风调雨顺、不遭灾害、有一个好的收成,祈祷老天爷保佑。每逢这两个庙会一到人们很重视,气氛很热烈,唱大戏、扭秧歌、耍社火、押马披、赶集会、拜龙王、热闹非凡,这一活动已成为门村传统习俗,延续至今。
  第三章 乔氏家族的起源
  第一节 乔姓的由来
  1、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名列第九十六位的大姓族群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乔姓的出现较早,人群分布较广,乔氏家族的发祥地是今陕西省西安市。
  2、据《元和姓篡》及《万姓统谱》等史料记载,乔氏族群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后裔子孙姬姓的后代。相传黄帝死后葬于今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处。此地沮水穿山而过,山似桥形,所以得名桥山。为使给黄帝守陵的姬姓子孙世代固守黄陵,永远牢记黄帝灵柩的埋葬之处桥山,于是将他们的后代由姬姓改为桥姓。公元386年北朝时期,桥姓家族出了一位朝廷的重臣叫桥勤,时任北魏内史和后任西魏丞相宇文泰的内臣。宇丞相很赏识乔勤的才能,两人经常在一起交谈,有一天宇丞相授意桥勤将桥姓的木字旁去掉,简化为乔。说是有高远、升迁、兴旺、荣耀之意。桥勤听后认为很有道理,随后即改桥姓为乔姓,一直沿袭至今。从此以后,乔勤便成为中华乔姓的始祖。由此看来乔氏家族繁衍至今,即从南北朝时起,已有1623年的历史。
  3、乔姓家族的分布根据乔氏繁衍播迁记载,乔氏家族属黄帝的后裔宗亲,生命力较强,繁衍生息较快,重臣名流较多,居住分布较广。乔氏族群主要繁衍于今陕西、河南、山西、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以陕西、河南商丘、山西一带人居多。乔氏族人从南北朝开始历朝历代均有名人重臣的涌出,从鲁国公、宋宰相、唐知县、明尚书、清进士、诗人、画家、戏曲家等均有乔姓族人出任,可见乔氏真是家族兴旺、人才辈出、世代荣耀、各有其能,不乏其皇戚旺族的美称。
  第二节 大村乔家的来历
  1、据史记记载,隋唐时期就有乔姓族人迁至山西,曾有宋代大史学家乔三教、乔仲简均为河州人和宋代画家乔吉均为龙州人及明代兵部尚书乔宇为乐平人清代进士乔松年为徐沟人均属山西派组及乔氏家族在山西的传承人。根据乔氏族谱记载,乔宇是昔阳乔氏族群的传承人。相传大村乔家是从昔阳乔家峪由乔家的始祖乔存阳携家族迁来大村石槽沟落脚的,至今已繁衍了11世代。按照一世代三十年来表推算,乔家祖先来大村石槽沟繁衍生息是在清高宗弘历登基四年,即乾隆皇帝执政年间,号称康乾盛世时期的公元1739年至2009年已有27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大村石槽沟建村至少已有270多年的时间了。
  第三节 石槽沟村名的由来
  石槽沟位于大村东面百亩梁山下,村东面是顺家岭,西面是王家垴,两山梁之间形成一块长约五百米,宽约八十多米的沟谷腹地,一条河沟从北向南穿村而过将村一分为二,村民就在河的东西两岸居住生活。河沟的底部及河岸两帮由于长年被洪水冲刷,黄黑色页岩裸露在外,形成了一个以石头为底帮的槽形沟状,所以得名叫石槽沟。从风水上来看石槽沟好似一条正在河边喝水的卧龙,头朝南尾朝北,石槽沟河与东沟河交汇处凸起一个高十几米,宽十五六米,长约三四十米的黄黑色页岩山头,村民叫黄圪跌,远远望去很像龙头。乔氏族人就好似住在这条巨龙的腹背之上,又处在两河环绕交汇点上,象征着财源滚滚从四面八方而来。几百年来由于受龙的保护虽处在两条大河之间,又住在河床两边,乔氏族人从未遭受过洪水和其他灾害的袭击,反之是世代兴旺,人才济济,平安荣耀,成为旺族。
  第四节 乔氏名人录
  由于受神龙的保佑族群逐渐强大起来,多年来涌现出了很多名人精英,如解放前勤劳致富、发家兴旺的乔步诸,乔申旺,能力强、威望高的乔四牛,抗日、解放战争英雄乔步喜、乔富栋、乔四银、乔广银等,解放初期带领群众搞土改、组建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化的带头人,如乔智小、乔步森、乔金旺、乔存英,当今的乔步恒、乔荣旺、乔玉旺、乔仁记、乔计锁、乔仁银等均是乔氏族人的杰出代表,由此看来石槽沟村真是一个受龙保佑出人聚财的好地方。
  第四章 大村位置、面积、主要山脉及邻村
  第一节 大村的位置面积以及与邻村界限
  大村位于市西北角刘备山的支脉西垴山下,占地面积4.24平方公里,人口678人,土地431亩。北以刘备山的支脉西垴山为靠,南以天子庙山为屏风,东有百亩梁四角台山环绕,西有门村河为界河。大村的北面从刘备山的山腰大小盘梯梁一直蜿蜒到杆杆梁至山神庙,以这些山顶的中以南为大村地盘。东面与街上汉河沟相连,即以百亩梁、四角台山山顶中线以西为大村管辖,四角台山顶上有天子庙遗址,所以也叫天子庙山,山顶还有日本人的碉堡旧址。南面与魏家峪、庙上、阳煤一矿为邻,以天子庙山山顶中线和通底沟以北为大村地界。西面与半坡为邻,以门村河也叫西大河,河中心以东为大村的地域,但是在半坡境内有好多大村的插花地,如沙沟、霍树垴、西坡、元垴、西沟、里台、枣烟咀、七亩堰、霍蕾垴、王兰、小再沟等地。1975
年两村为了便于管理经协商,半坡以霍树垴换了大村的这些播插花地。
  第二节 大村的主要山脉、河流、水井
  1、大村境内的主要山脉北面有长杆梁山、大小奶头山、山神庙山、西垴山。东面有百亩梁山、四角台山,南面天子庙山,东山梁山等山脉。
  2、大村的河流大村地形是东北两面高,西南两面低,境内有大小河流12条,主要河流有东西大河两条,东大河全长4公里,发源于长杆梁山、大小奶头山和山神庙山,干杆梁山、百亩梁山、四角台山、天子庙山下的思汉沟、土槽沟、东再沟、西再沟、花石板沟、老威沟汇集而成,流经石槽沟、底下庄、大村南面向西在原沙湾与西大河汇合。
  1960年矿务局一矿建永红井时,把老园至一矿机电科段砌碹涵洞1000多米,规范了河流,扩建了场地,才形成了现在的黄石板地区。
  西大河是门村沟内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刘备山下的黄巢沟和王兰寺沟,流经吉鱼村、水草滩、上黄坪、河底村、西菜园、坡底村、红岭湾、赛鱼与桃河汇合,全长5公里。这条河流是大村、半坡的分界河,历史上俗称河西河东,以河道中心线以西为半坡地盘,以东为大村地盘。
  3大村主要水井从古至今大村人畜吃水、浇地用水,经世代的精心地选择、建造了大小水井40多眼,这些井的水源充足、水质甘甜,分布在四个自然村境内。老庄窝吃水主要以小井沟两口井为主,大村人吃水主要从西菜园石陇边坡底下的井里取水。底下庄人畜吃水主要从两口井里取水,一口井是老院地内的井,另一口是西再沟口的井,其中老院井口还按装着辘轳,便于人们取水。石槽沟人畜吃水是在土槽河边的井里取水,另一个取水井是东沟河龙江口井里取水。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1972年一矿修建永红井在前头园修建水塔才给大村、底下庄埋上水管定点供水。石槽沟靠汽车送水,从此结束了全村人畜用水靠人抬肩挑从井里提取的历史,其他井主要用于浇地。
  第三节 大村的主要地名
  1、大村境内主要地名有王家山、二王家山、小王家山、黄窝、东西垴、西西垴、十洼、吉鱼掌、大狼亩垴、小狼亩垴、上黄坪、水草滩、三角、后门口、西菜园、孟葫芦、小井沟、五亩地、八亩地、眉豆疙咀、红土坡、猪头堰、上四亩、中四亩、下四亩、洼地、酸枣垴、关窑、白土圪崂、垴盖、七亩地、前头园、黄河地、娄沟渠、羊圈沟、阁上、石陇边、小庄、老道坪、西垴凹、老道洼,西脑洼等42个。
  2、底下庄主要地名乔家坟、上安园、下安园、王秃毛、土槽、关道、窑垴、东再沟、西再沟、蛇丝圪梁、王家垴、中义洼、长园、老园、新园、花石板、大塔、二塔、文昌庙、十二亩垴、湖沟、沙湾、娄上、墓坪、背窑陇底、贵房、杆杆梁、南山亩、尖草咀、臭椿台等30个。
  3、石槽沟主要地名梁上、大沙坪、六亩垴、圪台、宋家岭、桃树洼、骆驼足、龙江口、胡麻垴、蜂窝台、东塔、思汉沟、罗圈掌、茶叶掌、圪筒掌、里背坡、前被坡、前头河、里头园等20个。
  第四节 大村的主要果树及分布地区
  大村历史上以盛产果木、煤炭而闻名全市,境内有各种果树四万多株十几个品种,年产水果七八万斤。主要分布在大村的水草潭、石门口、西菜园、五亩地、小井沟、梦葫芦、八亩地、关窑、白土圪崂、长园、老道坪、娄上、羊圈沟、老园、背窑陇底、杆杆梁、新园、中义洼、大沙坪、里头园、龙江口、桃树洼、土槽、蜂窝台、宋家岭、死汗沟、里背坡等地。
  另外大村境内有百年以上古槐12棵,现在仅存活六棵。
  第五节 大村当时向外的出行通道
  1、大村有四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的互相通道分别是老庄窝从荆贵孩家门前向东南方向出发经猪头堰转洼地到大村西梁场进入大村。
  2、大村当时向外的出行通道主要有两条只能走人的这条道叫井背坡,即从台底出西阁经娄沟边,下井背坡顺坡底小河巷到西大河向南到庙上,另一条通道也是从台底出西阁向北沿河道坡下去到西菜园小河巷,向南到庙上。井背坡路窄坡陡陇高非常危险,河道坡比较宽敞可以行人行车,一直到1980年由于石槽沟、老庄窝的搬迁选址在羊圈沟地区建设,从此大村的出行通道改成现在走的这条大道,井背坡和河道坡废弃。
  3、大村与底下庄的通道是从台底出南阁沿黄河地边的道岭向南转东到史计娥家门前进入底下庄。
  4、底下庄与石槽沟的通道是从史计娥家门前向东经荆润保家场道再从荆洲厚家大门前向南下坡,入东沟河沿河向东上黄圪跌到石槽沟。底下庄出村通道是从荆玉厚大门前向西经现在的乔存银家背后,乔仁计家房东面到墓坪入西大河向南到庙上。
  5、石槽沟出村通道是从黄圪跌出发向西沿东沟向西河经老道坪。
  6、四个自然村当时与曹家掌、燕龛、荫营、三泉等地结亲的较多,许多人都是这些地方的女婿外甥,走亲戚主要靠架山步行,有条件可骑驴从四个村北面出发经西垴山、大小王家山、刘备山到曹家掌、燕龛、程庄等地。。去荫营、三泉、河底等地从村背后经石槽沟或西脑山和东寨沟向北上山神庙过界牌到坪上便可去白泉、三泉、河底等地。去汗河沟、魏家裕、冯、李家庄,从村南经东沟河的杨树坪上杆杆梁从老魏沟上东山梁便可到达以上村庄。
  这些通道可行人也可以走牲口从古至今直到1978年以前人们走亲戚、赶庙、进行物资交流就靠走这几条山路,人担、驴驮将我村的水果、柴火、煤炭运往燕龛、荫营、三郊、杨树沟等地区,最远还运往河底、西南舁、盂县等地,那时候人们担上百来十斤的物资走百十里地去卖货交易是常事,充分体现了大村老一辈为生存不怕高山路远、吃苦耐劳的硬骨头精神和搞活物资交易的经营头脑。
  第五章 大村资源开采
  第一节 资源储量及利用
  大村俗有背靠花果山,脚踏黑金滩,青山绿水瓜果香,柴水近炭好地方之称。地下资源不仅蕴藏丰富而且是国家稀缺的优质无烟煤,所以大村的资源开采历史由来已久。从公元1439年建村以来,祖先们依仗本地山林茂盛、柴禾丰富的自然优势取暖做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开始挖掘地下煤炭资源,为自己生活所用。
  第二节 资源开采及发展
  由于本地煤炭资源埋藏较浅,部分煤田裸露在外及易开采。据记载,从公元1884年清朝乾隆年间,在门村沟范围,大村境内以家户或以捧股形式开挖的小煤窑口就有十几个,人们就是从这些小煤窑里挖煤凿炭运回家生火、做饭、取暖。曁时煤窑开采进一步发展,开挖的窑口增至二十多处,而且是规模越来越大。由以往挖煤只供自己生活之用发展到将煤炭人担驴驮到市场上交易流通。当时的煤窑是浅层开采,巷道长度二三百米,宽两米左右,生产用的是尖镐实凿实砍,运输靠的是人抬肩挑,光要炭不要煤,炭块的大小标准骆驼炭。
  特别是在一九一五年以股份制形式开办了大村最大的煤矿济生矿,拥有两个垂深八十多米,直径五米左右的竖井,开始向深层煤丈八煤宣战。当时,窑主是荆城厚,济生矿建成后大村好多人都在济生矿下窑谋生,如荆向如、乔四牛等均在井下当过领叉,在开采过程中出过事故,死伤过人。可以想象在当时能挖这么大规模的矿井,尤其是竖井,确实是了不起,象这样规模的矿,阳泉也是有少数几家,解放后此对矿井划归国有。这就是大村历代人以种地、下煤窑为生的历史记载和真实写照。
  第六章 大村村名人记
  第一节 解放前名人绅士
  大村从古至今就是一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精英荟萃、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交通发达、通讯便利、环境优雅、事业兴旺、充分显示了这块风水大地的灵感性,所以历史上勇现出了许多名人智士
  1、大村的首富荆向乾。
  荆向乾从种地、放羊、赶牲口起家,由于眼见开阔、头脑灵活、经营有方、生意越做越红火,羊群扩大到1000多只,牲口达二十多头,冬天去河北平山等地放牧冬养,夏天回村给老百姓卧地,只管饭不要钱,后来家业越发展越大,先后在阳泉德胜街、太原和北京等地办起了智和洪药店,形成了门村沟有名的九玉堂大家族,也成为当时门村沟首富,是平定城有数的几个知名人士,据说与平定州的州官称兄道弟。在荆向乾及其长子荆城厚的组织和倡导下,组建开办了阳泉市当时规模较大的济生矿。可以想象在当时人才技术设备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荆向乾特别是荆城厚以其惊人的胆量、超前眼光、精心的组织、创建了大村空前的、阳泉境内少有的而且质量上乘的,现在还保存完好的两对规模较大的、深度不浅的竖井是多么不容易的,可见荆诚厚非同常人。
  荆向乾有三个儿子,长子荆城厚继承父业,经营管理,成为掌柜,次子荆福厚曾在日本留过学,解放后太原病故。三子荆功厚协助长兄主管家业,荆向乾和其子荆诚厚均有一个爱好,特别喜欢闹红火,尤其爱听爱看山西邦,于是由他们父子牵头以股份制的形势组建了大村秧歌班即戏班,也叫图乐班。大村绝大多数人都参与唱戏,另外凡热爱唱戏的外村人都可以在煤窑干活,业余时间学唱戏。由于热情高,组织的好,戏班规模逐渐扩大,专门制下了龙衣蟒袍,凤冠玉佩全套乐器,刀枪弓箭等演出道具以及存放这些戏具的戏箱,因此大村戏班由小曲小段,发展到能演整本大套的朝代戏,由只在本村演出到走乡窜户出外表演,当时大村戏班名声大振,出了一个红遍平定城的销来旦(抓心旦)、许志林,阳泉解放后许志林为组建市晋剧团的创始人,并担任第一任团长。为加强戏班的管理,成立了以社头轮流掌管戏班的管理模式。社头一年轮换一次,就这样一直维持到47年解放时期。当时的社头荆向林已经与平定东会马山签约前去唱戏,并已将戏箱道具由马山全部驮去,结果因解放时局势不稳,戏未唱成,戏箱道具全部留在马山,戏班到此结束。
  2、大村比较富裕的户还有底下庄以荆向敏为首的盛德诚家族,以荆向掌为主的盛裕诚家族,以荆向仪为首的三玉堂家族,石槽沟还有以乔步诸和乔申旺为首的两个乔氏旺族,都是大村当时勤劳致富家业大、土地多、管理好、有名气的大户人家。土改时期都被清算过,成份划的较高的户。还有凭贩卖牲口起家当过牙行,开过药铺,闯荡四处、见识较广、能说会道的知名人士荆向林等。
  3、门村沟的乡村名医荆子明、荆福田二人都是大村人,在当时缺医少药贫穷落后的情况下,利用自己所学专长开始行医,办起了药铺,走村窜户为老百姓治病送药,受到全村人的尊重和好评,解放后他们又组建了庙上诊疗所,继续给老百姓看病一直到病逝。
  4、兴办私塾,教学育人。从古至今大村人都很注重教育,据七十岁的老人们回忆,大村最早的私塾学堂是在1940年由半坡的老连登、大村的荆子明在大村老学校创办的,当时在私塾念书上学只能在农闲时间才能去私塾上学,念的是千字文,百家姓。在半坡河里村也举办过私塾,大村好多人都在河里的私塾念过书。
  第二节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名人英雄
  1、抗日战争时期,名气较大使日伪汉奸闻风丧胆的平定县游击大队队员乔步喜,他曾多次机智勇敢深入敌后,冒着生命危险抓汉奸、杀日寇,每次都出色的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被上级和人民称为一员杀敌虎将。同时敌人也恨透了他,一次在荫营敌人专门设套将乔步喜骗入汉奸特务秘密活动的地点,乔步喜和几个队员去探虚实,发觉上当后,乔步喜随机应变立即打扮成老太婆才得以逃脱。他的威名在门村、荫营、西南舁、叉口、郝家庄、黄土岭一带广为流传。
  2、解放战争时期,我村的热血青年积极踊跃报名参军,在解放战争中立功、提干的有荆向昌连长、荆履禄连长,48年参军于1957年回村。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烈士有乔步贵、荆保来、乔富栋、荆喜堂、荆喜润、荆富祥、荆向荣、荆巨金,他们的英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的精神光照后人,他们的英名永垂千史。
  3、解放时期,1946年期间门村沟以北为解放区,门村沟以南为敌战区,在路北县委杜文林、史祥先的指导下,组织和发展了一批青年骨干和党员。他们是荆永厚、乔智小、荆考全、荆履生、荆中和、程林妮、史保弟等同志。同时又组建了大村党支部,荆永厚任大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荆履生任大村第一任村长,荆中和任大村第一任团支部书记,乔智小任大村第一任武委会主任,程林妮任大村第一任妇救会主任。他们一方面组织群众发展生产,积极支援前线,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开展抵制和粉碎闫军的复辟还乡蚕食斗争,为解放阳泉、太原做了大量工作和突出贡献,同时也为了解放后我村斗地主,分田地、搞土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七章 解放后
  第一节 土改和初级社时期
  解放后土改时期阳泉镇于日全面解放,5月4日撤镇设市,当时我村属阳泉二区委管辖,同年6月全市掀起土地改革运动的高潮。上级派杜文林、史祥先、王全成驻村帮助和指导大村土改工作,首先成立了贫民团。大村参加贫民团的成员有荆海堂、杜声明、荆良厚、还有土改积极分子依靠对象,荆永厚、荆考全、乔智旺、乔金旺、荆鸿厚、荆财厚、荆履生、程林妮、史宝弟、李小春等人。根据土改工作的需要同时组建了儿童团,荆桂红任儿童团团长,组织儿童站岗放哨。为激发大村人民对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地主老财剥削欺压人民的仇恨,多次组织群众进行现场说法、申冤、诉苦、激发感情。通过组织发动一个斗争地主、平分土地、分胜利果实、划分成份的群众性土改热潮在大村掀起。首先没收了大地主荆诚厚的老院西窑三眼,大小正房共四间,穿心窑一眼和分给杜声明的胜利果实,高房、西房六间一眼窑,大村人平分了土地。贫民团办公室设在九玉堂被没收的老院,中会场设在荆吉怀家院内,审问室设在荆有厚家的西房内,在这里设有捆、绑、吊、打的刑具,大村部分人
  被吊打过。大会场设在底下庄杆杆梁山脚下的背窑陇底。1947年秋,在一次斗争地主、镇压反革命大会上,大村的地主荆诚厚被吊起,后被推下台来,用棍棒石头打死,还有几个一同被捆的人员也即将推下台镇压,被当时回家的平定县武工队队员乔步喜当场制止,才保下了几个人的性命。这种做法偏离了党的土改工作和对地主富农的政策,上级发现后及时派华北大队简称华大,到各村进行了纠偏,同时掀起了搬大石头运动,我村王全诚等还有当时任大村党支部书记的荆永厚一同受到牵连被撤换,错化错斗的给于纠正。通过土改工作我村各种成份划定如下贫农122户,214人;下、中、农20户,47人;中农36户,88人;上中农12户,30人;贫农5户,21人;地主4户,12人。1969年阶级成份复义时又划分为贫农的122户,499人;下中农21户,76人;中农36户,165人;上中农14户,54人;富农5户,27人;地主4户,17人。解放后门村沟五村各自独立,大村有自然村四个即老庄窝、大村、底下庄、石槽沟,有人口415人,土地800多亩。当时村民以户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由于土地多劳力少,生产发展不起来,在上级的倡导下,农民自愿组合互相帮忙,叫做打早工,工变工,后来又成立了互助组,来促进农业生产,效果很好。当时大村党支部书记是荆履银同志,后来由程林妮同志担任。1949年全国解放,由荆计堂同志担任大村党支部书记,民政调解员为荆海厚。1950年大村创办公立学校,第一任上派我村的教师是程之元老师,先后有吕九源、刘福安、李焕章、杨小娟、王淑敏、张大中等老师来大村任教并当过校长。校院设在原老学校,条件十分简陋,学生也很少教的是复式班。
  第二节 合作社、高级社时期
  1954年至1955年在大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大村四个自然村成立了三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大村叫友爱社,社长荆智庆,会计荆华厚;底下庄成立了阳光社,社长荆育厚,会记乔步森;石槽沟成立了星光社,社长乔金旺,会计乔步森。社长、会计都是经过民主选举产生,因当时有文化的人少,社长和会计人选必须是出身好,觉悟高,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担任。荆华厚、乔步森是大村当时的秀才。由于成立了初级社,人多了,力量大了,优势明显增强,生产发展了,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的提高。一直到一九五七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大村三个初级社转入高级社,村民敲锣打鼓庆祝高级社成立,大村党支部书记荆计堂同志任大村高级社社长,乔步森同志任会计,荆海厚同志任民政,程林妮同志任妇救会主任。据记载当时村民的入社热情很高,全村150多户人家400多口人和800多亩土地全部加入了高级社。当时高级社的成立,是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的,全村134户人家入了股,共吸纳股金和实物折价总计15627.94元,交纳股金的多少是以每户男女整半劳力为入股主体,男女整半劳力又按每日出工的底分为计算依据,即男整12分,男半6分,女整6分,女半3分,每分按8.8元乘以各人的底分,便是每人入股的钱数,另外还规定各户还可以用牲口、农具作价入股。这些股金从入股至今未分过红,也没退过股金,大家也没有怨怨言。1957年为了发展生产高级社经民主讨论,投资150多元购买排车一辆,算是先进运输工具。给大村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节 人民公社 大跃进时期
  人民公社化时期日1984年5月
  1958年全国掀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开展了以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为主题的竞赛运动。日郊区召开人民公社成立大会,全区一镇十二乡改称人民公社,一百多个行政村改称生产大队。大村生产大队第一任大队长是荆向魁,党支部书记荆计堂,副大队长荆智庆,荆履严大队保管荆育厚,专职会计荆履林,大村第一任团支部书记是荆向魁,民政调解员荆海厚。大村生产大队下设三个生产小队,大村、老庄窝为第一生产小队,队长荆智庆;底下庄为第二生产小队队长荆洲厚;石槽沟为第三生产小队队长乔步田。当时为体现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党政财文大权统一由大队掌管,年初按各小队的实际条件给其下达任务,年底按完成任务的多少给予结算,所以生产小队不设会计保管,只管生产。当时全村有人口495人,土地519亩。由于生产大队的成立,村上各方面工作发展很快,当年就发展了大牲口40多头、羊160多只、猪60多头,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同时响应毛主席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大村组建了民兵连,民兵连第一任连长由荆向魁同志兼任。1958年荆向魁代表青年民兵去北京参加了国庆阅兵,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很是荣幸,当时大村属矿区一矿农场管理,大村党支部书记荆计堂参加一矿党委并任委员与半坡合并半年,统称一矿公社农场。1958年全村架线用上了电,从此以后大队办公室,马棚到老百姓家户照明用上了电灯,告别了几百年来点煤油灯的历史,全村人民真是欢欣鼓舞,齐声称赞毛主席伟大,共产党英明,人民公社好,集体道路优越。
  在鼓干劲、大跃进洪流的推动下,我村按照上级的安排搞了三项工作一是青壮年去大南沟挖铁銾,拉回石槽沟五亩地炼铁100多吨;二是男女半劳力去一矿清理煤场往煤溜机上装煤;三是大部分劳力参加大打农业翻身仗工作,同时由矿上组织工人,机关工作人员来村支援。白天留少量劳力种地管理,晚上深翻土地,要求深翻三尺,场面宏大、号子震天、干劲十足、热闹非凡、一直干到晚上十一二点。当时村上以种粮为主,玉茭亩产200多斤、谷子亩产100多斤、小麦亩产200多斤,老百姓吃不饱肚子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59年大村被市里列为半粮半菜生产大队。
  1960年村上按照当时的政策除了种地以外,还可以搞少量副业,大队有了部分积累,于是重新扩建和翻修了原村委老院和旧马棚,以及购置了三辆马车和十二头骡马组成了副业队和饲养院,投资两万多元,荆悦厚任队长,主要给一,三矿拉石头、拉沙及其它,还帮助农业积肥、运菜,农忙时节还去突荒、割麦、收秋等。当时社员的报酬主要以记出勤天和评工分的形式参加年底分配。规定男整劳力每出勤一天争10分为一个工,男半女整劳力出勤一天为5分,男带早为一天,女不带早。当年全村总收入13万元,每工日值1.8元,积累2.6万元,集体固定资产已达到4.6万元。
  1960年是一个难忘的年代,正当我村各项工作穏步展开时,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我村办起了三个公共食堂,大村老庄窝为第一食堂,设在荆向雨家院内;底下庄为第二食堂,设在荆星厚家前院;石槽沟为第三食堂,设在乔步恒家前院。三个食堂的总管理员是荆育厚同志,食堂一开始每天伙食很好,一日三餐白面、大米、肉,不吃重饭,叫做三天小会餐,五天大会餐。这种生活形式仅维持了六个月便被取消,开始实行定食定量,伙食一日不如一日,群众议论纷纷,一年之后,中央下令以浮夸风,刮共产风为由,农村食堂化被取消,回复家户起灶。
  1960年大村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快专业发展,提高生产效益,实行了水旱地分开,农林业分离。正式了成立西菜园队,第一任队长是荆履文同志,范围从三角、后门口至石陇边为西菜园队的范围,土地17亩水浇地,正式从第一生产小队分离出去。
  同时组建了林业队,第一任林业队队长由乔金旺同志担任,林业队范围较大,分布零散,主要由三个农业队有果树的地块组合起来,如一队的小井沟、五亩地、关窑,白土圪硓,二队的乔家坟、上下安园、关道、蛇丝圪梁、王家垴、三队的土槽、宋家岭、桃树洼、思汉沟、里背坡、蜂窝台、龙江口等地,共计一百多亩。
  1961年至1965年是国民经济最困难时期,国家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和面临中苏关系紧张,中国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勒紧裤腰带过三五年紧日子。渡过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以及还清苏联债务,于是人们过着食不饱肚,衣不遮体的生活。
  当时我村属蔬菜生产基地,生活所需物资全靠国家供应,人们外出吃饭要粮票,食用的油、盐、酱、醋、烟、酒、茶要的是供应号。穿衣发的是布票和棉花票,(每人每年发一丈八布票和一斤棉花票),因物资紧缺广发号不供物,自己想办法。特别是粮食供应更是少的可怜,每年以9月30日前核实的人口为准,大小人平均供给的年口粮是350斤,以玉米为主。百分之十五的谷,百分之二十的小麦,每人每天只能吃九两五的原粮。村上根据这一标准又制定了一个分配办法,即按年龄分成,带劳动粮的办法,具体的测算公式是16岁为8成,9岁以上为10成,每成28斤。劳动粮每工五两,按这一分配标准来计算,六岁以下的幼儿全年口粮为168斤,78岁全年口粮为224斤,九岁以上的成人全年口粮为280斤,有劳动能力的男整劳力全年口粮为460斤。人们主以白菜叶沤酸菜为主来充肌,可是仅这种酸菜还是不够还要去挖别的野菜来补充,如杨槐花、洋桃叶、田苣、人参苗、小地地苗、扫帚苗等。那时食用油相当希缺,于是人们便把荆梢籽摘回家炸油食用比药还苦的难吃。还有光玉米面作不成圪达圪斗,没法去拨榆树皮、粘干嗮干后碾成面与玉米面参搅起来才能作成,由于长时间食用,将大多数人的肠胃都吃坏了,拉出的粪便都拉着粘条。那时的人们真是过着慷菜半年粮,树皮野菜充肌荒的光景。由于营养严重不足,野菜中毒,很多人得了浮肿病,光大村死于浮肿病的人就有八九个,死后占的是柳条棺材,实是可伤。当时大村生产也发展不起来,总收入由61年的17万降到64年的9.5万元,每工分配由2.63元降到67年的1.01元,村上的积累也少了。62年为方便村民生活,村修起了电磨房,购置了电磨、电碾、磨麦机,极大的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村民结束了几百年来推磨、拉碾、捣米、筛面、那种原始的繁重的家务劳动。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取消供应体制,粮食市场放开,各种粮食齐全,供应充足,人们不再担心吃穿问题。电磨、电碾的作用也不大了,电磨房一开始设在荆子珍家东房内,后挪至大队新修的电磨房内,电磨房延用至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撤消。
  那段时期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在千方百计地解决民生问题,制定了人民公社六十条,按照规定各村由管理区改成生产大队,各管理区下属的生产大队仍为生产队,同时给社员下放了自留地,并允许社员开垦小块地,家庭养殖和家庭副业,回复了集贸市场。同年贯彻毛主席民兵工作三落实,民兵连长是乔玉旺,主管会计是荆履银。1962年又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核算体制,1965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随后在全国农业战线展开。那年大村为扩大水浇地面积,购置了四套水磨,按在上黄坪、三角、老园和前头园的水井上,用牲口拉磨抽水,当时算是先进的提水设备,极大地加快了提水效率。这些措施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促进了粮食蔬菜亩产的增加,缓解了老百姓吃不饱的问题。
  第四节 四清运动时期
  1966年至1969年四清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大村属阳泉郊区平坦人民公社管辖按照中央关于以农为主,大种大养兼搞少量副业的方针,通过十年的巩固发展,人口已增至700多人,土地减少到400多亩,男女整半劳力210多个,大牲口50多头,羊300多只,猪80多头,年总收入已达到20万元,集体积累达10多万元,年终分配每工日值达到2.8元。正当农村各项工作步入正规生产收入逐年增长,社员生活有所改善的时候,农村的四清运动开始了。日,我村进驻了以毋风林为指导员,杨功保为队长,由
13人组成的四清工作队,队长办公室设在原大队办公室中间窑内。工作队又分三个组下驻到三个农业小队,队员住在贫下中农家里吃的是派饭,白天与社员下地劳动,晚上开会工作队主要以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若干政策的规定精神为指导。对农村的工分、账目、财务、仓库、进行清理整顿,叫四清。工作队进村后,虽然未正式宣布,但实际上将大队干部靠边站,工作队说了算,当时的党支部书记是荆计堂,大队长荆向魁,副书记荆享厚。工作步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宣传发动、组织队伍、摸清情况、调查研究,时间三个月;第二阶段对大小队干部、会计、保管进行思想教育,讲政策做工作,要求主动交待问题,放下包袱、洗澡下楼、轻装上阵、集中培训,时间要求三个月;第三阶段对查出的问题进行落实整改,清理赔退、区别对待、时间三个月;第四阶段整顿组织,建立建全各组织领导班子,运动总结。后来,二十三条下发,四清变成了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重点整党内走资派的政治运动也可以说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奏。大村的四清运动未查出重大贪污,侵吞集体资产的问题,只是查出个别领导,个别农业小队少量贪污、私分粮食等问题,最后按政策都作了适当的处理。四清采取的做法是一概怀疑即想到的、梦见的、听说的都是问题。对当事人采取逼、供、信,干部群众背靠背,凡是挂衔的人人过关,开会轮番轰炸,火药味较浓,据说在其他村有逼死人的事件发生。四清运动的主要成绩是使干部社员接受了一次普遍的、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思想觉悟大大提高,积极分子大批涌现。运动中入党、入团的达三十多人,这场运动至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时期
  1966年7月按照的发布,文化大革命开始,所以四清运动第四阶段的工作还未进行就草草收场,原大队党支部和生产大队管委会主要领导恢复工作,1966年9月四清工作队撤出。
  1966年10月份文化大革命运动已深入展开,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村成立了以青年民兵为主的红卫兵组织,当时的民兵连长荆天厚担任红卫兵负责人,开始了批判三家村四家店进行了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所谓四旧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所以凡是旧书、黄书和房沿上的猫头滴水,兽头、天地爷、土地爷以及庙里的神像、神龛和人们供奉祖先的神祖家谱,还有前墙上雕刻的花草等统统都安四旧对待,甚至连地名和人起的名字都必须要带革命意义的。以上这些东西谁家有就主动上交或自行处理,否则红卫兵帮助处理问题就严重了。红卫兵主要对成分较高的人家进行搜查。紧接着就掀起红海洋热潮,要求大型墙面、门窗等、全都涂成红色,书写成毛主席语录,于是村派人去石家庄买回红油漆,把大队办公室家门、大门、墙面等都刷成红的,村上到处写的是毛主席的语录。随后又时兴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重点学老三篇即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和毛主席语录手册,人手一本。那时的做法是干活和开会以及组织活动前后,人人手举语录本都要有选择的学一首或背诵一段毛主席语录。为把此项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达到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的效果,各生产小队专门设立了一个政治队长,村上办起了政治夜校,一边学习,一边斗私批修,要求做学习记录,写心得体会,一月进行一次讲演。那时几乎每天晚上不是学习就是开会,这种作法一直持续到1976年。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开展,我村各种组织相继成立,如红卫兵,捍卫毛泽东思想战斗队、风暴战斗队及反修兵团等组织。给大村主要领导写过大字报,到北大街公社抄过档案室,开过几次批判斗争会,还把回原四清工作指导员毋凤林叫回来斗争过,还有批判过大村地主荆功厚、荆玉才及其儿媳晋秀云以及原来在历史上有问题的人,如荆子泰荆子义乔徐旺荆府厚等活动。各组织之间虽各自有信仰、有观点,但没有形成对立的两大派,所以没有停产闹革命,更没有参与社会斗争,特别是武斗,而是坚持边革命,边工作、边生产,可以说文革时期大村不乱,各项工作稳步进行。
  文革时期搞的主要工作有
  一、政治运动方面
  1、参加过抗震救灾工作,如66年3月8日由于河北邢台地震波及我市,震级5.05级,全村人积极参与在野外搭起帐篷住宿,没有发生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事件。
  2、参加了66年8月23日阳泉特大洪灾的抢险救灾工作。并派人参加修建桃河大坝、芦湖水库、山南水库等项工程。
  3、开展过1970年一打三反运动。
  4、69年大村村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原来的党支部和管委会,由荆计堂任主任,荆向魁、荆享厚、荆天厚任副主任,直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体制,恢复乡镇建制,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称村民小组。
  5、1972年进行过批判林彪、江青、陈伯达反党集团及整风运动,74年又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
  6、日我村人民沉痛悼念周总理逝世,
  7、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村上搭灵棚每天组织村民悼念毛主席,大家发自内心的悲痛易于言表。
  8、日村民们敲锣打鼓,兴高彩烈,高呼口号,庆祝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
  二、战备方面
  1969年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要准备打仗等指示,开展了大挖防空洞工作。大村、底下庄在脑盖地的两头。大村从东向西开挖,底下庄从西向东开挖并贯通全长200多米,石槽沟在前头园王家垴土拢下挖防空洞100多米与旧羊圈贯通。除此之外大抓民兵工作,每天早晚集合训练,大村民兵连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组织建设多次受到上级武装部门的肯定表彰,因此在武器配备上优先照顾。大村民兵连人手一件武器并从38式步枪换成比较先进的半自动和全自动步枪,还配备有冲锋枪、机枪等武器。当时的民兵连长是荆天厚,指导员荆享厚,为了将备战工作抓好,1970年上级还派来了毛泽东思想战备宣传队进驻我村帮助工作,队长是韩海秀同志,宣传队办公室设了在原大队院小正房内。
  三、文教、卫生方面
  1、尊师重教,改善办学条件。1967年大村自己组织工程队修建了坐东朝西的六眼石窑,南北房四间,为大村新学校、幼儿园,68年竣工投入使用。从此,大村小学校用上了宽敞高大的教室,当时按照上级的安排由四年制增为七年制学校,毕业后就算初中学历,从此大村在半坡高小念书的学生,回到大村学校就读。当时大村学校的校长高明旺,后来又换成了梁贾生、吕树怀。这个时期大村学校为最鼎盛时期,师资力量雄厚,学生人才济济,为社会培养出了以乔计锁、乔仁银、荆潼泰、荆履义、荆仁厚、荆狗祥、王玉银、荆春泰、荆卫国、荆爱云、荆鸿泰、荆素祥、荆生泰、乔志峰、荆连祥等一大批社会人才和国家栋梁。1972年为解决农村学生就近读书的问题,经区乡牵头由门村沟六个大队出资联合修建了设有高中、初中班的庙上中学。改革开放以后撤销组建了现在的平坦镇职业高中。庙中是门村沟六村的共同财产。
  2、为了改变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看不起病的状况,1970年我村成立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合作医疗,为使合作医疗办好办实,乡镇府还派来了卫生院老师药员武成勇同志帮助筹建合作医疗。基本要求先建起药店和配备齐输液打针器械以及培训人员。大村卫生所一开始设在现荆变梅家两间瓦房内,后来搬到原旧大队穿心窑内。大村培养的第一个师药员是荆宝存,荆锁宝学输液打针,荆履新由于受其父的影响,本人也专研医学,被安排为赤脚医生。后来史翠英从街上嫁到大村,因她在原籍当过医生,就安排当了赤脚医生兼任卫生所所长。当时村民积极性很高,踊跃参加合作医疗,规定每人每年交5元钱便可以享受大病医药费报销15%的待遇,为更进一步办好合作医疗,大村掀起了上山采药高潮,荆履建同志表现突出。由于种种原因,合作医疗这一制度只坚持了5年。1983年卫生所搬入了大队新修的五眼窑内,至1991年搬到大村综合大楼内。
  3、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开始后,所有的历史古装戏都被认为是四旧,不许演出,从此文艺界出现了单调冷清的局面。规定只允许上演八部革命样板戏,如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的虎团、海港
龙江颂、杜鹃山红色娘子军等。我村青年为继承发扬本村爱红火唱戏的传统,于1968年组织了有30多人参加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购置了乐器、服装、灯光、等设施。开始以歌剧为主,山西邦子为附的排练演出,极大地活跃和丰富了当时的农村精神生活,宣传队队员白天坚持劳动,晚上坚持排练,不仅在本村演出而且还到外村进行慰问表演,受到群众好评和领导的赞赏,宣传队的负责人是乔金旺。
  4、我村在1969年还接受了四名就近投亲靠友到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他们是张锁珍、李珍荣、李林梅、荆小莲等人。这些同志在村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农民打成一片,表现突出,如张锁珍被调到平坦公社当了妇联主任,直至区、市工作,现任阳泉市政府副秘书长,其余同志于1975年落实知青政策回城市安排工作。
  5、1972年我国恢复大专院校招生制度,为贯彻工农兵学员和家庭出身不好,本人表现好的人员上大学的政策,我村推荐荆冬花为工农兵大学生,李忠政为表现好的子女上了大学,这是大村第一批大学生。
  6、为保障农业生产的物资和农民生活物品供应,按照区和乡的安排,1978年大村办起了平坦供销社大村分社。一开始大村供销社设在底下庄大队修的三眼窑洞内,后来迁到大村修的四眼窑内,84年搬到了现在村委会大院门西面新盖的商店内。当时实行的是大村与供销社合作的形式叫阳泉市郊区平坦供销社大村供销合作社,供销社派杨兰负责,村派李忠宪负责,双方合作的很好,生意很兴隆,效益非常好,被市、区、乡每年评为典型表扬,名扬全市、全省,直到1993年实行市场经济后才撤走。
  四、工业生产方面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经常出现前后政策不相统一的情况,如在四清运动以前农村主要贯彻执行的是中央下发的农业发展纲要六十条,四清运动开始以后又下发了一个与六十条相反的二十条和文革的二十三条。按照六十条第三章第二十五条及第五章第四条的规定,各生产大队在以农为主的前提下,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办一些集体企业、以增强集体的实力,提高社员的收入,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拥有自留地、自留树、自留山,可以刨小块地,还可以搞家庭副业,如种植、养殖、手工业,还可以开办自由市场。
  我村在前后政策不相符的情况下,冒着被批的风险于1967年在东沟窑湾开口建设了解放以后第一个小煤矿,次年投产生产原煤5000多吨,刚开始生产条件比较原始落后,开采用的是搬根凿壕、偷支放顶、放炮很少,但是这种开采方式炭多煤少,产量低。运输主要靠人装人拉,劳动强度十分大。安全条件很不具备,井下照明用的是不防爆的白炽灯,工人用的是油别灯、电石灯,统统是明火照明,常常引起瓦斯燃烧伤人事故,幸好大村煤矿自开办以来未发生过瓦斯爆炸事故。工人的福利待遇也很差,只发一顶用柳条编织的安全帽,洗澡自行回家办理。工人工资以工分计算,第一线工人与农业整劳力一样,每天完成任务12分工,另外再加5分工是入坑费和安全费共计17分。煤炭价格每吨仅售5元8角,外卖主要以检尺计方进行结算。村民烧炭以担计算,只要担得动,每担3毛钱。井下用木头支棚打柱很少,以垒石墩支撑顶板较多,要说煤矿一开始采用的都是原始生产方式。当时筹建者是大村生产大队大队长荆向魁同志,煤矿第一任矿长是乔金旺同志。由于形势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煤矿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大,管理随着也正规严格。到1978年以后煤矿的从业人数由一开始的二十几个人增至六十几个人,产量由刚办矿时的5000吨提高到15000多吨,生产形式由搬根凿壕变成电钻打眼放炮,运输由过去的人拉肩扛变成了主提升机械化,井下运输畜力车辆化,安全管理严格正规化,由明火照明变成防爆灯照明。煤矿要有坑务员、瓦斯员、安全员才能生产,还设置了澡堂,生产坑口由一个变成两个,生产班次由一班变成两班,煤矿企业由副业变成了主干企业,全村的经济总收入由原来的八、九万元增至78年的二十七万多元,社员的总分配额由五六万元提高到了十三万多元。煤矿的开办和巩固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大村的整体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的提高。
  五、农业、林业、牧业的发展
  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我村掀起了治山治水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大队计划用三年时间将现有400亩土地重新修整一遍,进行垒堾加边,里切外垫,起高垫底,建成高标准的大寨田。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改水建设。另外组织农田水利专业队常年进行农田建设,专业队长是荆红小,采取的形式是专业队伍和大兵团作战相结合,办法是农闲多搞农忙少搞,口号是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出勤两担饭,早晚还要加班干,定叫山河面貌变。经过五六年坚持不懈和苦干实干的努力,大村的山河面貌及农、林、牧业的生产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说搞了六项大工程
  1、掀起了大搞全村土地通路工程的热潮,通过两年的艰苦奋战,修通了简易的盘山路六十多公里,实现了山上山下所有地块运输车辆化,极大的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2、大兴水利工程建设,兴修水池截潜流六处即大坪峒水池、老园水池、大石头水池加截潜流、三角水池加截潜流,上黄坪水池加截潜流,土槽水池,铺设管路七趟十公里即大坪峒至上黄坪,大坪峒至西再沟,三角至五亩地,大石头至八亩地,土槽至五亩地,土槽至宋家岭、骆驼足,大坪峒至霍树垴等管路。投资150多万元,购置安装高扬程排灌
设备十几台,通过这些工程保障了近200多亩水地和100多亩林地的浇灌用水。
  3、大力实施旱改水工程,将现有土地经过里切外垫,起高垫低,垒堾加边,整修后达到水地的标准,如八亩地、上下四亩地、酸枣垴、洼地、红土坡、乔家坟、西再沟、宋家岭、六亩垴、水草滩等1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地,使大村的水地面积由原来的10几亩增加到了180多亩。经这一改造,扩大了蔬菜种植品种,提高了亩产单位产量,增加了集体的收入。
  4、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动员全村的社员参战,利用秋后冬春农闲季节,各农业生产队留正队长积肥管护外,副队长率大队人马参加农田建设。当时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搬倒三道梁,填平四道沟,治理两面坡,改修一条道建地五百亩,让河滩荒梁变园田,二坡地变果园的宏伟设想。由于工程浩大只能分期分批进行。1977年冬在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的帮助下,我村打响了治理东沟河的战役。一开始先治理东沟河的前后,东沟、土槽两道河全部用石头砌碹了涵洞,全长三千多米,当年就建成30多亩水浇地。78年组建了东菜园队,随后又治理了东西再沟,新增土地100多亩,昔日人称
扔死孩的东西两条黑深沟变成了平展展的大寨田,当时的农田基本建设场面红旗招展,干劲冲天。
  5、一九七三年随着农业学大寨的深入开展,平坦公社治理桃河工程战役打响,(赛鱼至神堂咀段),我村派出由荆向魁主任带领的二十多人参与了战斗,历时三年建地五百亩。八八年以后平坦政府将这片土地卖掉,在河神庙原矿区办公楼背后修建了平坦科贸大楼一一平坦镇办公大楼。二00年后租给矿区政府作了办公大楼。所以这座大楼是前平坦镇全体人民的共同财产。七七年我村又派出十几个男劳力参与了杨树沟至咀子上战备路的建设。
  6、大力发展畜牧事业,要求集体要有养猪厂,社员户均一头猪,集体猪厂设在存栏100多头,大队派专人把小猪强行放到社员家里,不养不行,所以一度时期养猪数量达到300多头,养羊600多只,大牲畜达到80多头。
  7、扩大林业种植面积、增加果树品种73年至75年先后在王家山梁上,骆驼足、东塔、前里背坡,关道、中义洼、窑垴、东再沟等地新栽和改种了苹果树。东西垴、上下安园、王家垴、里二亩、观窑、七亩堰等地种上了桃树,使林地面积扩大了两倍,水果产量达到6万多斤。由于狠抓了以上六项工程,促进了大村农、林、牧、副的全面发展,全大队总收入达50多万元,每工日值达2元多,村上出现了很多千元户,他们是荆智庆、荆源厚、荆洲厚、乔步田等,大队积累也达到20多万元。71年购置了一辆旧20型拖拉机搞起了运输,乔满栋同志为拖拉机司机。72年又购置了手扶拖拉机一台,用于打麦、送蔬菜。75年市蔬菜公司安排大村由半粮半菜改为全部种蔬菜。大村大队连年被公社、区评为三不欠的模范村,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年年现兑现,各项事业大发展的先进典型和先进集体,党支书记荆计堂同志多次被评为市、区、乡的劳动模范。
  第八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村的变迁
  第一节 改革开放似东风 飞速发展看大村
  1978年以来大村的发展是突飞猛进、日异夜新、变化巨大、成绩斐然以下可分三个阶段来记述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10年,也就是年期间为认识、转变、起步打基础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全国改革开放的进军号,于是乎一个以土地分田到户为标志的土地改革在全国农村兴起。我村怎么办?按照中央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的原则,根据我村人多地少,人均不足四分地的实际状况,采取了将有限的土地,集中分到少数种田能手中经营管理的做法。这种形式只是将地亩的范围划分的小一点,于是在1980年我村将农、林、业的六个队划成了九个生产小组,并规定各组自负盈亏,自由组合,固定资产按条件和地亩多少代下去,大队按各组总收入的5%和10%给予补助,这种办法有利于经营,便于管理,符合工、矿区周边农村的实际,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土地改革政策贯彻落实。
  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大干快上大潮的推动下,我村始终抓住工、副业的发展来促进我村经济快速增长,提出了抓矿建厂促经济,农林牧副齐发展的口号。1980年是煤矿大变革的时期,由一个七尺煤井口生产,变成了三个井口生产,由一班生产变成了两班生产。1987年又新建了两个接替井。实现了由浅层煤开采向深层煤开采的转变和跨越,由于煤矿的大力发展促进了煤炭产量大幅度增长,由原来的年产一万多吨上升到82年的四万多吨。大队总收入大幅提高达到150多万元,村民的分配日值达5元多钱,老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集体实力不断增强,固定资产达两百万元以上,积累达百万元之多。所以从1980年又新建起200头养猪厂一座(原东再沟口),1984年还建起1000只养鸡厂一座,饲养员是荆秀元、荆春娥。1982年从山东买回旧解放汽车两部,87年成立了大村运输队,届时大村拥有汽车五部,30型拖拉机四台。大村第一批汽车司机是荆天厚、荆宝银、荆才小、荆来银、荆润牛、荆冬生等同志,车队队长荆向魁。
  在企业不断发展,集体实力逐年增长的情况下,大抓村镇建设和提高社员福利待遇。在大村两委领导下,在党支部书记荆计堂和大队队长荆享厚等同志倡导下给村民办了八件实事好事,即81年重新修建新大队办公楼和大院。1982年修建了大村舞台和村民活动室。1983年尊师重教兴建了大村二层教学楼和幼儿园。购买了春笋牌电视机为村民观看,安装了电话,方便了工作。特别是1985年,自来水管进村入户,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生活。1984年确定了村民退休制度,规定男65周岁,女55周岁,退休后可领到退休工资。按男300个工,女120个工为一个工令年计算,每个工令年可领到0.5元退休金,此举为农村老有所养开了个好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村民批办了封闭多年的宅基地,标志着村民生活的富裕和建设新农村的起步。这些举措为大村以后的繁荣、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同时为大村的干部群众树立了艰苦创业、一心为公的光辉榜样。
  第二阶段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富裕强盛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深入,思想观念不断地更新解放,大村的各项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变革阶段。提出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依托矿业、兴旺百业、狠抓发展、兴村富民的战斗口号和发展指导思想。按照这一发展和改革思路,一方面狠抓一、二、三产的发展、巩固、提高;另一方面进行了深化改革;再一方面还抓了村镇建设和增加村民福利待遇等工作。
  在狠抓经济发展上台阶方面,重点把煤矿列为村的龙头企业来抓,为提高煤矿产量,增加经济收入,对煤矿井下的运输和提升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即将井下运输由原来以畜力车运煤为主要运输形式,改为从井上至井下工作面全部采用矿车运输。主提升绞车由原来的12马力调绞改为25马力绞车。通过改造效益翻了一番,即由原来年产4万多吨提高到了7万多吨,收入由原来的140多万元提高到1400多万元。于此同时又抓了丈八井新四尺井的投产及扩界的工作,,为提效益在丈八煤厂面按装了分级筛选,将原煤筛选出五个品种,大大提高了吨煤售价。1999年在东再沟又修建了一对新四尺井,通过对煤矿生产条件和设施、设备的不断改造更新,煤矿不仅产量稳中有升,效益大大提高,而且安全环境也大为改善,成为市、区、镇的第一批达标矿井。煤矿也真正成为了大村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动脉龙头企业,为大村的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1991年至1998年在煤矿大力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又狠抓了地面企业和一产三产的建设,相继建起了大村食品厂,荆履银任厂长。建起了大村酱醋厂,荆建平任厂长,还建起了五金厂,荆贵牛任厂长,再后来又建起了型煤厂,荆海如任厂长。于1998年又投巨资兴建了大村一竖一斜大村硫铁矿。在大抓地面企业发展的同时瞄准一矿黄石板家属区和一矿各小厂林立,这一繁华地带大搞三产发展,兴建了大村商贸部和集贸市场。开办了集百货日杂、餐饮、医疗、教育、理发等为一体的服务项目。正式向黄石板地区人民服务,商贸公司经理由李忠宪同志担任。这些项目的开放,极大地方便了本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繁荣了本地区的市场,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并且还解决了大村40多人的就业问题,为大村的振兴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李忠宪经理曾多次被区镇推荐为十佳经理和劳动模范。相信现在和将来作用会更大,
  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农业工作不能放松,在抓农业方面重点做了几项工作
  一、维护以作业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形式,为农业组铺设三千米管路引回土槽坑下水浇地。
  二、继续完成搬倒王家垴填平东沟河工程,于1989年买回红旗120推土机一台进行专业农田建设,并联系一矿选煤厂的推土机帮助推山造地。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将王家垴削平了一半。将花石板沟口往东至电车路下,往北至四矿风机房和原石槽沟村旧址填平建成了平原,电车路往东至思汉沟口以一矿垃圾填平,前后共建成土地400多亩。王家脑南面建成梯田式大棚温室十五亩。
  三、大力推行日光温室的建设,在水草滩、西菜园、河道坡、东菜园、王家垴等地建起了由市蔬菜中心支助的日光温室100多亩,并拨付给一辆运菜的日产丰田工具车,还在东再沟建起了千头养猪厂,这一造地工程和相关配套设施多次受到上级政府的表彰和重视。
  第二节 经济大发展 经营大改革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打拼,摊摊铺了不少,但是经营却成了问题,于是如何理顺企业体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促进企业正常运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两委面前,经过认真研究,按照上级当时改革的要求和政策,决定全村所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具体是农业十二个组进行经营权竞标拍卖三十年不变,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由组合、自我安排。大村汽车队的汽车、拖拉机和糖稀厂实行作价竞标拍卖。商贸公司与酱醋厂合并后和五金厂实行股份制,于1999年改制成大村商贸公司,五金厂改制成大千五金厂。煤矿暂不进行改制,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新建的猪厂实行抵押承包。企业改制后对两委干部实行联职、联责、联酬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型煤厂、硫铁矿由于属新建企业暂不改制,实行目标任务考核管理。通过深化改革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运行效益确实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改制不彻底,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深化改革。
  第三节 经济建设是基础两个文明齐步走
  按照中央关于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同步走的有关指示精神,我村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为村民办了十二件好事实事。
  一、整修并硬化了两条入村公路,即黄石板一号楼至四尺煤700多米和黄石板至大村舞台500多米。
  二、购置了安源大轿车接送赛鱼中学上学的学生,给大村小学校安上了暖气,更换了新课桌,添置部分教学仪器。并出台了考上本科资助3000元,一本科般资助2000元,专科资助1000元的鼓励政策。
  三、对老年人的退休年龄和退休工资进行了两次调整提高,退休年龄由男65周岁,女55周岁调整为男60周岁,女55周岁退休。退休工资由0.5元涨到0.6元。随后又提高到村书记主任1.7元,副职1.5元,两委成员1.3元,入坑人员1.4元,一般社员1元。给老有所养的继执行垫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从1995年开始至1998年分四次投资18万元,为55岁以下在村企业劳动的村民投保,即男60周岁退休后每月可领100元工资,女55周岁退休后月领60元工资。及大地解决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五、为丰富活跃村民业余生活,提高村民文化和科学素质,村投资10几万元,办起了村图书馆、老年活动室,备有书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扑克、象棋等活动器材,并成立了威风锣鼓队、秧歌队、舞龙、旱船、大头娃娃和文艺宣传队。每逢过节、大型庆典、赶庙唱戏都组织绕村表演。
  六、为改变村里垃圾遍地、污水乱流、脏乱差的不卫生局面,建起九个定点垃圾点,专车专人进行清理。同时治理了三条臭水沟,铺设管路五千多米,为全村家户接通了下水道。
  七、为方便村民出行拉运煤炭、建筑材料,对全村主要通道进行了拓宽整修,使全村90%的家户门前能通拖拉机。
  八、推行两管五改,整修和新建公厕所十多个。极大地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
  九、为丰富和活跃村民的业余生活,解决村民看电视频道单一图像不清的问题,村上从90年开始至99年分三次进行了由差转台换闭路到与一矿宽带电视联网工程的升级改造。
  十、随着社会的前进,为提高办事效率,方便村民与外界联系,95年由村牵头补助给全村80%的家户安上了电话,充分体会到了现代生活便捷和乐趣。
  十一、为村民和煤矿职工修建了比较宽大的舒服的淋浴澡塘,并进行了装璜,极大地解决和方便了村民清洁卫生,保障健康的需要。
  十二、为煤矿发展的需要兴建了煤矿办公室及会义室和正付矿长办公室,并购置了办公用具,加快了煤矿工作正规化建设。
  由于工作扎实,成绩显著、发展全面,多年来一致被区、镇命名为一、二、三产全面发展,两个文明同步前进的先进典型和首批文明村、小康村、千万元村和宽裕型小康村光荣称号。
  第四节 大变革、大调整、大转换、大发展、
  第三阶段 彻底改革、发展巨变、重新调整、大转换阶段
  进入21世纪是我村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高潮时期,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500多万元,为了再上新台阶,继续向前再上新台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但是根据大村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面临着如下几个潜在危机一、是主干企业煤矿面临着资源枯竭,全面整顿提高改造甚至关闭的问题和风险;二、是兴建的几个地面企业由于规模小、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营效益差、存在着半死不活的状况;三、是三产企业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经营效益连续下滑,出现无法生存的局面;四、是农、林、牧基础设施不牢,农业用水无保障,水变旱及弃耕现象增多,新建猪厂举步为艰。五是个体企业发展比较脆弱,村民依赖思想还很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着大村经济的发展和显现出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等潜在危机。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大刀阔斧、彻底改革,首先对地面企业和商贸公司实行体制上的彻底改造,如大千五金厂实行先承包经营,后买断经营,成为真正的个体企业。商贸部实行解体分散经营,由原来商贸部统一经营,分散为八九个经营摊点,成为名副其实的个体经商户。对农业实行收购,为2006年大规模的农田建设创造了条件,对猪厂进行清理排卖。
  二、对主干企业煤矿实行边生产、边进行技术改造、边批资源的办法,并投巨资购买液压支架、煤溜实行了机采,改造了通风系统,机电系统和运输系统,以及建立建全煤矿各科室,按装了电视监控,重新整修了煤矿澡唐和煤矿办公室,更换了职工更衣箱等。为了规范销售,安装了50吨地磅并设了监控,通过改造煤矿面貌大为改观,基本上具备了国家安全生产条件,但很可惜的是因资源储量和矿井范围不够2009年被列为关闭对象。从此结束了解放后大村开办煤矿四十二年的历史,从开窑到关闭共生产煤炭200多万吨,为大村繁荣振兴、村民富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煤矿的关闭给大村带来了重大的闪失和困难。
  三、为了响应区委政府早已提出的地下转地上,要上就要建大厂的发展思路,我村利用煤矿多年来积累的资金,2000年与钱庄、半坡,三家联合,以股份制的形势在大村水草滩地面上建起了年产五万吨预琣阳极的企业一一阳泉晋阳炭素有限公司。大村投入270多万元,个人入股18万元。炭素厂的兴起开了市区打破村界联合创大业,共同发展的先河,受到市区镇领导的肯定和赞扬。从此郊区诞生了第一个收入上亿元的企业,为郊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三村老百姓就业提供便利。
  四、为解放煤田,延长矿井寿命,2002年经两议会决定搬迁大村、解放煤田、一取多得。于2004开始在大村商贸楼地区建起了A、E两栋村民住宅楼。以后于、连续四年又建起了三栋村民住宅楼,截至目前大村已建成集住宅、底商、车库、菜窖于一体的花园式村民住宅楼5栋,拥有18个单元,建筑面积22455.49m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办公室坐东朝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