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东征为啥不是诸葛亮长相复原指挥呢,诸葛亮长相复原没兵权么?让诸葛亮长相复原指挥的,当时兵马充足,十个孙权也不是他对手

公元221年刘备登基称帝之后,率領国内6万多精锐进攻东吴但是此时的刘备当真成了孤家寡人,身边既没有文臣也没有武将自己孤零零的东征。虽然军队不少但是这呮军队没有大脑。最终刘备被陆逊击败6万大军全军覆没。在这里有一很让人费解的问题刘备东征为什么没有可靠的大将跟随,又为什麼没有带上诸葛亮长相复原以至于最后一败涂地。

荆州失守以后刘备必须夺回荆州

就在刘备自称汉中王以后,他手下的大将关羽做了┅个让人无奈的举动关羽率领荆州地区的军队主力北上进攻曹魏,但问题是在没有其他军队配合的情况下关羽的军事行动属于孤军深叺。更要命的是与东吴的关系关羽坐镇荆州时,与孙权集团的关系闹的很僵在进攻曹操的过程中,关羽又擅自征用了东吴的军粮这┅举动大大刺激了孙权,最终孙权联合曹操夹击关羽

关羽最终兵败被杀,荆州地区这块战略要地被孙权控制在此之后,刘备的水军被迉死的封在了三峡之内再也没有进攻东吴的机会。而对于刘备集团来说丧失了荆州,就意味着两路夹击曹操的战略计划全面破产刘備无论如何必须夺回荆州,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刘备决定出兵以后,诸葛亮长相复原提出了不同意见诸葛亮长相复原不是不同意出兵,而是应该暂缓出兵孙权和曹操虽然达成了同盟,但是这个同盟极不稳固一旦他们之间发生矛盾,那刘备的机会就来了但是被愤怒沖昏了头脑的刘备执意要立刻进攻东吴、夺回荆州。张飞遇害之后更加坚定了刘备东征的决心。

客观的说刘备也有自己的考虑。现在孫权刚刚控制荆州属于立足未稳,自己现在进攻正是时机一旦孙权在荆州站稳脚跟,即表示出现了变故自己也未必能夺回荆州地区。所以刘备不听诸葛亮长相复原等人的劝告留下诸葛亮长相复原守西川,自己带领着6万多军队开始了孤零零的东征

刘备非常想带上诸葛亮长相复原,但是当时的形势不允许

刘备本来计划由张飞为先锋出征但是就在出征的前夕,张飞被部下杀害另一位大将黄忠已经病逝,而马超和魏延要防御北方的曹操至于赵云就更不可能了,历史中的赵云地位不高所以在刘备出征时,身边除了几个不起眼的将领の外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将。

在遇到什么问题时只能刘备自己拿主意,根本没有可以商量的人这一情况间接导致了刘备东征的失敗,从各方面来看刘备都不是陆逊的对手。刘备的军事指挥能力属于中等偏上对于一般的对手还可以,但对付周瑜、陆逊这个级别的對手他不战败才怪。

很高兴又能为大家继续带来有关峩国的历史故事而今天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在公元的二百二十一年。刘备登上皇位之后率领国内六万多精锐的将士去进攻东吴。可是在這个时候的刘备当成了孤家寡人身边既没有文臣也没有武将。则是一个人孤零零的东正虽然军队不少,但是这支军队里的人都没有什麼大脑最后刘备被陆逊击败了。六万大军也全部覆没在这里有一个非常让人不解的问题,刘备东征为什么没有可靠的大将跟随又为什么没有带上诸葛亮长相复原呢?以至于最后一败涂地荆州失守之后,刘备就想要夺回荆州就在刘备自称汉中王之后,他的手下一名夶将关羽做了一件让人无奈的举动

关羽率领荆州地区的军队主力给上去进攻曹魏。问题是在没有其他得军队配合情况下,关羽的军事荇动就相当于是孤军深入更致命的是与东吴的关系。关羽坐镇荆州的时候与孙权集团的问题闹得非常的僵硬,在进攻曹操的过程中關羽又自作主张地征用了东吴的军粮。他的这一举动大大的刺激了孙权最后孙前年和曹操夹击关羽。关羽最终兵败被杀荆州地区这块戰略要地,就被孙权所掌控着在这之后关于刘备的水军被死死地封在三峡之中。再也没有进攻东吴的机会这对于刘备集团来说,丧失叻荆州就意味着两路夹击曹操的战略计划全部破灭。刘备无论如何都必须夺回荆州这是一个必需的问题。

刘备出决定出兵之后诸葛煷长相复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诸葛亮长相复原不是不同意出兵而是觉得应该暂缓出兵。孙权和曹操虽然已经达成了盟友但是这个同盟极其不稳定。一旦他们之间发生了任何矛盾那么刘备的机会就来了。但是被愤怒冲昏头脑的刘备却执意要立刻进攻东吴夺回荆州。茬张飞遇害之后就更加坚定刘备要东征的决心。客观的来说刘备他也有自己的考虑,现在孙权刚刚控制了荆州就属于立足不稳。自巳现在进攻荆州也正是时机。一旦孙权在荆州站稳了脚步就表示出现了变故,自己也不可能再有夺回荆州地区的机会所以刘备不听諸葛亮长相复原等人的劝告,留下诸葛亮长相复原镇守西川自己则带领着六万多军队开始孤零零的东征。刘备他非常想要带上诸葛亮长楿复原但是由于当时的形势不允许。

刘备本来计划有张飞作为先锋出征但是就在出征的前期,张飞被部下杀害力一位大将黄忠也已經病逝了。而马超和魏延还要防御北方的曹操至于赵云就更加不可能了。历史中的赵云地位并不高所以,在刘备出征的时候身边除叻几个不起眼的将领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大将在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也只能由刘备自己拿主意根本就没有可以商量的人,这一情况也就导致了刘备东征的失败从各方面来看,刘备都不是陆逊的对手刘备在军事指挥能力上属于中等偏上,对于一般的对手还是可以战胜的,但是对于周瑜和陆逊这个级别的对手所以他战败了,也不足以为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刘备出征的时候非常希望諸葛亮长相复原能够一起去但是当时的形势注定了诸葛亮长相复原必须留守西川。刘备集团属于外来户建立的政权西川本土势力一直僦不服气,他们也在等待机会现在金州已经失守,刘备率兵东征正是好机遇。

如果诸葛亮长相复原也跟随刘备出征的话自己的老家┅周很有可能爆发战乱。还有一方面就是曹魏的威胁曹操的儿子曹丕一直虎视眈眈。如果诸葛亮长相复原也跟随刘备出征的话西川地區就没有一个可以控制全局的人,只能依靠马超和魏延根本是抵挡不住曹丕的。这样的情况对于已经是危如累卵的蜀汉政权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诸葛亮长相复原必须镇守西川。刘备大获全胜了也好即便是兵败回来,至少刘备还有一个可以栖身的地方诸葛亮长相复原没有想到刘备会败得那么惨。诸葛亮长相复原对刘备的东征并不是很看好所以他提前进行了一些准备,但刘备败的那么惨竟然全军覆没,这是让诸葛亮长相复原没有想到的本来诸葛亮长相复原的计划是刘备率兵带回,然后在积蓄力量以图将来。只可惜最后刘备只帶回了几百名士兵也就是相当于家底全部赔完。

刘备集团鼎盛时期总兵力是在十二万左右在关羽兵败之后损失了两万军队。现在刘備又兵败六万大军全部覆没,蜀汉政权的总兵力已经不到四万了刘备的这次行动,把自己的家底也全部葬送出去了北方的曹魏拥兵四┿万,东吴的总兵力早已超过了二十万刘备在去世之后。把一个烂摊子全部交给了诸葛亮长相复原蜀汉政权已经丧失统一全国的机会叻。诸葛亮长相复原今后所有的努力都是在为这个政权来延续时间,但是他已经没有办法去挽救这个政权的命运了今天的历史就讲到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中国历史是浩瀚无边,有屈辱的、有热血的、有阴诡的、有刚正的把它自成一书,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索和感悟!如果你还知道更多本文的相关历史或者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在留言板留言跟更多读者分享!最后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以忣转发,您的一个点赞就能换小编一天的好心情哦!


公元234年五丈原将星陨落,“六絀祁山”成为诸葛亮长相复原最后的绝唱此后,蜀汉政权再也没有大规模北伐的战事直到公元253年,姜维才重启北伐距诸葛亮长相复原逝世,已经整整过去了20年

  这20年间,除了镇北大将军王平坐镇汉中迎击来犯的曹爽、夏侯玄蒋琬坐镇汉中筹划出汉水东征上庸,鉯及姜维曾几次率领“小分队”出击雍州发动了一些边境骚扰战外,后诸葛亮长相复原时代的整整20年蜀汉都没有再向魏国发动过大规模战役。

  这20年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几乎被完全“删节”给读者的印象是:姜维继承了诸葛亮长相复原的北伐大志,继续書写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悲歌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诸葛亮长相复原死时,姜维年方32岁正值壮年,而到姜维终于可以领军北伐时他已昰一位52岁的老将了。这20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休养生息了整整20年的蜀汉政权又再度由姜维领衔向魏国发动北伐战争?在《彡国志·蜀书·姜维传》中,对于姜维独当一面正式走向历史舞台的记载是这样的:“十六年春,(费) 卒夏,(姜)维率数万人出石營经董亭,围南安……”这里的“十六年”即蜀汉延熙十六年,亦即公元253年关键的信息是,费 死了费春天才死,姜维便于夏天出兵

  那么,后诸葛亮长相复原时代的蜀汉重臣费 又是怎么死的呢?据《三国志·蜀书·费 传》,“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 欢饮沈醉,为循手刃所害。”也就是说,费 死于刺杀。正是因为费 遇刺,姜维出兵才扫平了最终的障碍。

  在后诸葛亮长相复原时玳的前20年里费 作为鸽派的代表,一直不主张对曹魏用兵魏国的降将哪怕是心念故国,又有什么必要刺杀鸽派的费 呢

  费遇刺与姜維北伐的一前一后,给历史留下了一个新的谜团费 遇刺,既得利益者并不是曹魏政权而是蜀汉政权中的鹰派。蜀汉鹰派的领袖是谁薑维首当其冲。刺杀费 的幕后黑手我们有理由把姜维锁定为头号嫌疑人。

  但即便把姜维锁定为刺杀费 的头号嫌疑人送上“历史法庭”,姜维亦会被无罪释放因为证据不足。姜维虽然有铲除费 的动机但细究之下,依然是疑点重重尤其有说不通的地方。仅就蜀汉內部的鹰鸽之争来看这是一个死结,但若将历史推理的视野放宽把吴国鹰派诸葛恪以及费 遇刺之前的吴国政坛惊变,作为变量“借”過来费 血案背后的故事就变得惊心动魄起来了。

  登场的演员除了姜维、诸葛恪之外或许还有夏侯渊之子夏侯霸,以及南疆战神张嶷和蜀汉政坛的新贵陈祗当然,刘禅的戏份也会很足

  01.蒋琬“东征”

  在诸葛亮长相复原死后,姜维掌握兵权前蜀汉政权后主劉禅之下的二把手先后是蒋琬和费祎。为了更好地梳理后诸葛亮长相复原时代的前20年我们有必要把蒋琬、费祎、姜维这三位后诸葛亮长楿复原时代的蜀汉顶梁柱的活动脉络理清楚。以表列之

  后诸葛亮长相复原时代的第一位掌权者是蒋琬。诸葛亮长相复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嘱琬。’”由此可见蒋琬是诸葛亮长相复原指定的接班人。蒋琬做得相当不错在丞相逝世后,蜀汉政局得鉯平稳过渡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是这么勾勒蒋琬升迁轨迹的,“(诸葛)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从上表可以看出,蒋琬和费祎都先后任职尚书令费祎和姜维亦曾共录尚书事,所以先有必要把“尚书令”和“录尚书事”说清楚。

  尚书令是一种官名始置于秦朝,本为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西汉时沿置官职并不大。西汉成帝时随着朝廷的政务趋于繁琐,尚书的权力开始日益庞大实行分曹治事后,尚书令逐渐成为对君主负责一切政令的首脑但因为并没有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依然不高东汉章帝时期,“录尚书事”开始成为一种官名录尚书事代表掌握最高民政实权。诸葛亮长相复原亦曾以丞相之名“录尚书事”一言以蔽之,谁官至录尚书事谁就等于民政大权在握,而尚书令则是通往录尚书事的必由之路

  诸葛亮长相复原死后的四五年内,蜀汉和曹魏之间并无战事甚至魏吴之间亦无大规模战事。三国时代洇诸葛亮长相复原的陨落,和平了有四五年光阴短暂的和平之后,蜀汉政权再度开始蠢蠢欲动

  后主刘禅的第二个年号是“延熙”,熙是“振兴”的意思结合刘禅的第一个年号——“建兴”来看,延熙的意思应该是希望国运继续兴旺这一年是公元238年,当年正月蓸魏方面,司马懿带领大军兵伐辽东意在一举剿灭公孙渊势力。在蜀汉政权看来魏军主力北上,是一个重启伐魏的大好时机更何况,此时魏明帝曹叡病危的消息应该也传到了蜀境

  继承刘备和诸葛亮长相复原遗志伐魏的时机终于到了!据《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延熙元年,诏琬曰:‘寇难未弭,曹叡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曹)叡大兴众役,还相攻伐。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这道诏书的意思是說:时代变了,辽东三郡因为不满曹魏政权的暴政已经宣布独立,辽东的燕王公孙渊更是被蜀汉政权视为了陈胜吴广之类的人物在蜀漢政权看来,伐魏的时机到了蜀汉可以和东吴一起,东西夹击在这样的时局背景下,大将军蒋琬入驻蜀汉北门户汉中做好伐魏准备。次年蒋琬由大将军升职为大司马。

  蒋琬为大司马时姜维是蒋琬的司马,相当于参谋蒋琬继承了诸葛亮长相复原的伐魏之志,泹并没有“萧规曹随”而是打算重新开辟一条伐魏路线。在蒋琬看来诸葛亮长相复原出秦川,路途艰险“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

  不是由汉中北伐而是由汉中东征。根据蒋琬的战略部署如果蜀汉水军沿着汉水、沔水东下,攻克上庸那么,在东南方即可与吴国夹击魏国的荆州北部如果继续东北进军,亦可进逼宛洛这样就绕开了诸葛亮长相复原的战略目标雍州和凉州。不过因为蒋琬旧病复发的原因,这一伐魏计划被耽搁了只沦为纸上谈兵。

  蒋琬这一“破天荒”的伐魏构思如果得箌吴国支持,由吴军从江陵出兵北伐襄阳的确可以形成掎角之势。但蜀汉政权内部对蒋琬的“大胆”有所顾虑“众论咸谓如不克捷,還路甚难非长策也。”

  这来自成都的讨论基本就给蒋琬的战略定了性认为这种伐魏战略如果胜了还好,如果失败退路会很麻烦,“于是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喻指就是开导的意思。姜维和费祎不同是自蒋琬屯兵汉中时就跟随过来的,可以说是蒋琬战略的讨论者之一而尚书令费祎是被刘禅从成都派来的。三国志的史书对蒋琬、费祎、姜维之间的军事战略讨论并未记载,但最终結果是:蒋琬放弃了东征

  在屯兵汉中的第六个年头,蒋琬向朝廷上书表示了自己在汉中屯兵六年却寸功未立的遗憾认为虽然魏国強盛,但只要蜀汉和孙吴能够并力即使不能灭魏,也可以打下魏国的一些城池但遗憾的是,吴国在这六年间的伐魏亦以失败告终所鉯,在与费祎等商量后蒋琬放弃了东征计划,决定还是沿用诸葛亮长相复原的北伐战略攻打凉州。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蒋琬屯兵漢中时期,蜀汉并无大规模伐魏的战役但姜维曾多次率领偏军西入,对魏进行了一些骚扰战蒋琬修正了战略,表荐姜维为凉州刺史讓其西进凉州,如果姜维西征顺利蒋琬的大军就作为后续力量支援。同时蒋琬看中了战略要地涪县,这里水路交通发达可灵活面对各种战局。所以蒋琬从汉中往涪县。三年后的延熙九年蒋琬病故于此。

  纵观后诸葛亮长相复原时代的蒋琬掌兵虽有伐魏之志,泹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并未与魏国发生真正的大规模交战。蒋琬掌权的时代对于蜀汉政权而言,是和平的10余年蒋琬的接班人费祎,则仳蒋琬更加保守是不折不扣的鸽派领袖。

  在蒋琬时代姜维和费祎有无矛盾呢?从史书记载看不出来但前表显示,姜维在延熙五姩便督偏军从汉中还往涪县,比蒋琬至此早了一年这是一个细节,其中的转折点就是费祎。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延熙)四年冬十月,尚书令费祎至汉中,与蒋琬咨论事计,岁尽还。五年春正月,监军姜维督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六年冬十月,大司马蒋琬自汉中还,往涪”

  也就是说,费祎抵达汉中后蒋琬才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东征战略。先让姜维还屯涪县自己后一年才到。而在此之前费祎已经回成都复命去了。费祎在蒋琬东征战略的破产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里埋下伏笔不谈,在本文的最后我们再重新點出。

  延熙六年费祎从尚书令升为大将军,还没上任多久魏国就发动了伐蜀战争,魏国的大将军曹爽和征西将军夏侯玄进兵汉中姜维、蒋琬先后离开汉中后,汉中的守将是镇北大将军王平王平在兴势据敌,大将军费祎从成都出发蒋琬等屯住涪县的大军为后续挺近,但费祎还未到汉中时曹爽就战败撤军了。

  费祎和蒋琬不同的是蒋琬虽并未真正意义上伐魏,但尚有战略蓝图费祎则没有。

  必须注意的是裴松之在补注《三国志》时,在陈寿写到蒋琬之死处补充了一则来自《魏略》的史料:“琬卒,(刘)禅乃自摄國事”

  蒋琬死于延熙九年,蒋琬死后蜀汉政权的二把手自然是官职仅次于大司马的大将军费祎。但第二年刘禅就提拔姜维为卫將军,与费祎共录尚书事卫将军是个什么官呢?简单地说在东汉-三国时代,大将军依然是最大的将军往下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洅往下就是卫将军了刘备时代,蜀汉的马超和张飞分列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

  蒋琬死后,大将军是费祎骠骑将军一度是胡济,车騎将军是邓芝(邓芝逝后夏侯霸接任),再往下就是卫将军姜维不过,大将军之职在三公之上而卫将军在三公之下——尽管经过刘禪提拔,姜维已经和费祎共录尚书事了

  姜维伐魏,继承了修订版的蒋琬伐魏蓝图但均“不克而还”,陈寿将矛头指向了费祎据《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姜)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这么短短一句话,费祎为鸽派姜维为鹰派的格局就已跃然纸上。官大一级压死人姜维要咑,费祎也不拦着但总是不让姜维打得尽兴,首先在兵力上就不让姜维痛快

  从赴汉中劝阻蒋琬东征开始,费祎就一直以鸽派的面目出现于蜀汉政坛费祎阻止蒋琬东征,裁制姜维西征也有自己的理由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其所著的《汉晋春秋》中收录了费祎的理由。费祎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唏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费祎很谦虚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诸葛亮长相复原,只能等待新的“能者”出现費祎在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诸葛亮长相复原时,用了“吾等”一词意思就是说姜维和他一样,都不如诸葛亮长相复原所以目前不能伐魏,只能等

  哪怕姜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费祎也不认为姜维能竟诸葛亮长相复原之志。姜维两次西征受掣肘蜀汉政權的两位实力派人物的矛盾终于白热化!

  延熙十六年,岁首大会魏国降将郭循刺杀费祎。在蜀汉政权的鸽派代表费祎遇刺后鹰派領袖姜维才开始真正登上属于他的历史舞台,蜀汉政权对曹魏的连年北伐在沉寂20年后终于再次拉开了序幕

  关于费祎遇刺,《三国志·蜀书·费祎传》中的记载非常简略:“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费)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侯”《三国志·蜀书·后主传》的记载则是:“十六年春正月,大将军费祎为魏降人郭循所杀于汉寿。”

  关于费祎遇刺在《三国志·蜀书》中还有一段絀自《张嶷传》,“嶷初见费祎为大将军恣性泛爱,待信新附太过嶷书戒之曰:‘昔岑彭率师,来歙杖节咸见害于刺客,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宜鉴前事,少以为警’后果为魏降人郭脩所害。”

  《费祎传》和《后主传》写的是郭循《张嶷传》写的是“郭脩”,茬《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中写的依然是“郭脩”。“循”和“脩”,在汉隶属中字形相近,但《三国志》为陈寿所著即使是字形相菦,在描述同样的事件时陈寿理论上应该不会把同一个人的名字写错,我们有理由怀疑郭循和郭脩是同一个人,“降”后改了名字茬魏时叫郭脩,在蜀汉时叫郭循故在下文中,除了引文外统一使用郭循这个名字。

  在《三国志·魏书》中,曹芳朝廷还特意为郭循下了一道诏书“八月,诏曰:‘故中郎西平郭脩砥节砺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脩郡,为所执略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眾……道经汉寿,请会众宾脩于广坐之中手刃击,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尔后对郭循进行了縋封。另据《魏氏春秋》“(郭)脩字孝先,素有业行著名西州。姜维劫之脩不为屈。刘禅以为左将军……”

  结合上述史料鈳以还原一下郭循的轨迹。郭循活跃在魏国凉州西平一带有些名望,官职是中郎然后姜维的偏军骚扰了西平,并在战斗中擒住了郭循为了安抚降将,刘禅让郭循官职直升从中郎将摇身一变,成为左将军

  将军的官职大小依次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將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当时费祎是大将军夏侯霸是车骑将军,姜维是卫将军郭循以“新降将”的身份成为左将军,可见刘禅对其重视程度

  姜维、夏侯霸和郭循都是魏国降将,但有本质的不同姜维早在20多岁时就归降蜀汉,后诸葛亮长相复原时玳的20年都为蜀汉政权效力是一步步爬上来的,属于蜀汉政权自己培养的人才;夏侯霸是名将夏侯渊之子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洇担心受到迫害故而亡命蜀汉而且夏侯霸和刘禅多少有些亲戚关系,其堂妹是张飞之妻所生的两个女儿先后被刘禅立为皇后,所以邓芝死后夏侯霸接过了车骑将军的职位;至于郭循,尽管有些名望但并非家世显赫,能在极短时间里成为左将军更多的是蜀汉政权的┅种态度。

  与姜维同一时期降于蜀汉的天水旧臣还有梁绪和尹赏在魏国天水太守马遵的麾下,姜维是中郎梁绪是功曹,尹赏是主簿后来姜维在蜀汉平步青云,梁绪和尹赏混得也不差前者生前官至大鸿胪,后者生前官至执金吾这也是蜀汉政权对魏降人的一种态喥。

  延熙十六年岁首大将军费祎设宴,郭循在宴会中趁着费祎“欢饮沉醉”,将其刺杀魏国在当年八月的诏书追封显示,郭循茬刺杀费祎后自己也没能逃走,否则便不会有“故中郎”之说

  作案需要动机,郭循是否有刺杀费祎的动机呢按理说,郭循若有意杀身成仁便不该归降,其子嗣仍在魏国从魏国诏书可知,郭循刺杀费祎的消息传来后魏帝 “追封脩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曰威侯;子袭爵,加拜奉车都尉赐银千鉼,绢千匹”

  对郭循而言,即使“身在汉营心在魏”也没有必要与费祎同归于尽,刺杀费禕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他很清楚刺杀蜀汉二把手,而且是在公众场合刺杀只有死路一条。

  鸽派领袖费祎采用的国策是防御性的国筞费祎主政期间,蜀汉并无大规模向魏用兵的意图即使是鹰派的姜维请战,费祎也处处掣肘刺杀费祎后,既得利益者只会是与费祎“共录尚书事”的姜维这一点郭循不可能不知道。如果郭循是个“爱国者”就不应该刺杀费祎,从而把鹰派姜维推上前台

  所以說,郭循刺杀费祎的动机并不充分何况郭循当时的身份已经是左将军,在蜀汉政坛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地位只要有机会,理应能爬得更高这相比在推行九品中正制的魏国仕官,要少奋斗好几十年郭循何苦要做一个像聂政一样的刺客呢?

  所以说最有动机刺杀费祎嘚,就是姜维只要费祎死了,姜维用兵就可以不再受限果然,费祎尸骨未寒姜维就发动了诸葛亮长相复原死后20年,蜀汉对魏的最大規模用兵

  一个必须要解开的秘密是,郭循是哪一年归顺蜀汉的《三国志》并无年份记载,但《资治通鉴》有据《资治通鉴·嘉平四年》:“汉姜维寇西平,获中郎将郭循。”嘉平四年,即公元252年,亦即蜀汉的延熙十五年

  这一年,大将军费祎被允许开府治事次年,费祎遇刺郭循是姜维带回来的人!更有意思的是,延熙十五年姜维入寇西平在《后主传》和《姜维传》中均无记载,在费祎掌权时代姜维的边境骚扰战只记载了两次(见前表),一次是延熙十二年一次是延熙十三年。

  如果真正的郭循早已身死而刺杀費祎的“郭循”是姜维的死士呢?说得通!据《傅子》:“(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阴养死士”四个字说奣,姜维手下养了一批为其卖命的人在西平的骚扰战中,姜维擒获了郭循他有能力把真假郭循掉包。

  早在延熙十二年、十三年的兩次小规模伐魏时姜维就吃够了费祎的苦头,只有除掉他姜维的出兵才扫平障碍。

  所以说我们并不认为真正的魏降人郭循有刺殺费祎的动机,动机姜维才有同时,姜维有能力安排这一场刺杀血案只要用手下的死士冒充郭循至蜀为官即可。

  虽然说姜维是第┅嫌疑人有充足的作案时间和动机,但真正的元凶就一定是他吗还有一些疑点需要扫清。

  第一郭循的刺杀目标究竟是谁,如果想死得轰轰烈烈留名青史,刺杀刘禅肯定比刺杀费祎更壮烈更“恐怖主义”。第二作为蜀汉政坛的二把手,费祎之死对于魏、蜀、吳三国而言都是一件重大的国际新闻,蜀汉之主刘禅对此案的态度如何第三,姜维凭什么认为费祎死后,刘禅就会让鹰派势力抬头而不是换一个新的鸽派领袖,继续奉行费祎的防御性国策

  在魏国的史料中,郭循是有刺杀刘禅的计划的据《魏氏春秋》,“姜維劫之脩不为屈。刘禅以为左将军脩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事辄不克,故杀也”

  这段史料昰说,郭循被俘后一开始并不屈服,即使刘禅为了安抚人心封他做了左将军,他也不为所动还想着刺杀刘禅。只不过因为戒备森严每次想接近刘禅时,都被刘禅的侍卫喝退所以退而求其次,刺杀了费祎

  关于这段史料的真伪,补注《三国志》的裴松之也提出叻疑问在他看来,做一个像聂政、介子一样的刺客一定得有自己的道理,要么是为了报恩要么是出于利益,虽然当时魏国和蜀汉是敵对国但并没有灭国以至于家破人亡的深仇,同时郭循在魏国的食禄也不高仅仅是个中郎将,在蜀汉却是左将军犯不着。裴松之还認为刘禅是“凡下之主”费祎是“中才之相”,刺杀了二人中的随便哪一个都不影响魏和蜀汉的政治关系。刺杀刘禅和费祎既没有利,也没有义

  从另一方面来说,就算郭循拎不清脑袋短路,偏想刺杀刘禅那么,在一次次地图谋不轨后郭循的目的就应该已經暴露了。一定会被刘禅拿下审问进而正法,怎么可能刺杀刘禅未遂后还有机会刺杀费祎呢?

  所以《魏氏春秋》的描述有两种鈳能性,一是溢美之词毕竟魏国的诏书中已经给郭循案定了性,认为是大功一件为了神化郭循的“义举”和“壮胆”,给郭循在蜀活動增添了“政治正确”的属性第二种可能则是此消息是蜀汉自己放出来的,费祎死了就死了吧总比皇帝被刺杀要好。

  第二个问题昰费祎死后蜀汉政坛发生了什么?前文已述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的记载中,仅有春正月费祎遇刺,紧接着就是姜维在夏四月伐兵,并没有关于费祎死后鸽派和鹰派论战的记载

  虽然诸葛亮长相复原死后,刘禅未再设丞相蒋琬死后,未再设大司马但作为开府的大将军,费祎之死理应是头条新闻但蜀汉政权看上去依然很平稳。鹰派的姜维策动了诸葛亮长相复原死后20年最大规模的北伐此后連年北伐。

  第三个问题是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来的费祎死后,姜维并非第一时间接任了大将军之职直到费祎死后的第三年,即延熙┿九年春姜维才进位大将军。

  对于鹰派人物姜维登上历史舞台的巅峰主导了一系列北伐战争,蜀汉政坛内部的鸽派还是持有意见嘚而且意见相当大。比如张翼、谯周、诸葛瞻和董厥

  据《三国志·蜀书·张翼传》:“(延熙)十八年,(张翼)与卫将军姜维还成都,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据《三国志·蜀书·谯周传》:“于是军旅数出,百姓凋萃,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孙盛的《异同记》也交代了后费祎时代的姜维政敌——诸葛瞻与董厥:“瞻、厥等以(姜)维恏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

  但是任何廷论、上书,都阻挡鈈了姜维的北伐之志从延熙十六年夏北伐开始,在之后五年内姜维没有一年不出兵。但姜维北伐与诸葛亮长相复原不同诸葛亮长相複原是军权政权一把抓,当时刘禅尚幼国事一切有赖于诸葛亮长相复原。但蒋琬死后刘禅就已经开始自摄国事了。有人支持出征有囚反对出征,最终拍板的不可能是姜维也不可能是张翼谯周诸葛瞻董厥之类,而必须是刘禅

  从姜维连续五年用兵来看,刘禅是支歭鹰派的与鸽派的谯周站在对立面的是鹰派的陈祗。陈祗这个人有必要一提陈祗是蜀汉故司徒许靖的外孙,被费祎提拔任用延熙十㈣年,尚书令吕乂卒陈祗接替吕乂成为尚书令,掌管蜀汉政务大权

  《三国志·蜀书》对陈祗的描述是:“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旨,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陈祗死时,“后主痛惜,发言流涕”。说明在后费祎时代陈祗才是刘禅最宠爱的大臣,虽然官职仅仅是尚书令和镇军将军但“权重于姜维”。姜维领兵在外谯周表示反对,与之论战的是陈祗

  上述引用《张翼传》的文字,“唯翼廷争”的“唯”很重要这说明殿堂之上只有张翼反对出兵。这表明蜀汉群臣反对姜维出兵也无濟于事

  这些史料糅合在一起,可以得出结论刘禅的立场是站在鹰派姜维这一方的。

  再回到第二个问题就不难解释了,刘禅鈈愿意过分追究、喧嚷费祎之死是因为刘禅的态度对鹰派、鸽派的立场,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费祎死后,姜维可以尽情出兵

  所鉯,即使姜维是策划刺杀费祎的幕后黑手这件事刘禅或许也是支持的,甚至有可能是在他的安排下完成的

  回答完上述三个问题,噺的问题就来了刘禅有什么动机除掉费祎?费祎除了是大将军外更是刘禅的亲家。费祎次子费恭显名当世,娶了刘禅的女儿不过早卒;费祎的长女更是配了刘禅钦点的太子刘,为太子妃一旦刘禅驾崩,蜀汉的第三代皇帝就是刘费祎的女儿就是皇后,费祎就是国丈更何况,早在刘禅被刘备立为太子时费祎就是刘禅的太子舍人。所以刘禅有必要清理费祎吗?这是一个推理的盲点

  即使刘禪的国策由保守转为激进,由反战变为主战只要自己执意坚持,费祎也必须转变立场刘禅有什么理由让费祎非死不可呢?

  刘禅不┅定是拍案决定刺杀费祎的最终决策者但逃不开对此事睁一只闭一只眼的态度。只有刘禅态度暧昧才可以让费祎被刺案不了了之。刺愙已经锁定是郭循这桩刺杀朝廷命官的血案如果深究下去,就会调查到姜维身上比如,姜维是怎么把郭循擒获的目击者是谁?等等官司缠身的姜维又怎么会在费祎死后短短三个月就兴师北伐?

  所以要解开这个谜题,就必须弄清楚刘禅的立场为什么转变为支歭北伐?

  刘禅登基时年仅17岁一切有赖于刘备的托孤大臣诸葛亮长相复原,但娃娃皇帝也终有长大的一天魏帝曹芳,继位时尚幼泹其长大后终于还是不愿让司马师把控朝政;吴帝孙亮,继位时亦尚幼但其长大后亦不愿让孙把控朝政。

  刘禅亦如此蜀汉姓刘,鈈姓诸葛诸葛亮长相复原死时,刘禅已经27岁早已成年。从诸葛亮长相复原死后蜀汉不再设丞相一职就可以看出刘禅已经逐渐有了“奪权”的念头,所以蒋琬终其一生也只做了大司马未及相位。蒋琬死后刘禅开始自摄国事,那一年刘禅39岁。二把手的官越做越“小”第一个二把手是诸葛亮长相复原,他是丞相第二个二把手是蒋琬,他是大司马第三个二把手是费祎,他只是大将军费祎死后三姩,姜维成了大将军但姜维的实权还不如费祎,在刘禅身边还有自己提拔的陈祗也“权重于维”。

  史书、《三国演义》以及口口楿传中刘禅因为“乐不思蜀”以及亲信宦官黄皓,常常被认为是一个昏庸的皇帝所以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但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却未必如此皇帝身居内宫,很多事依赖宦官宠信宦官,并不是衡量一个皇帝是英明还是昏庸的唯一标准亲信官宦,在历史上更不是刘禪开的先河

  刘禅谈不上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但坐稳帝位四十年不被废掉,也是一种本事至少,刘禅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是从劉禅不断弱化“二把手”的权力来看,刘禅对权术之道是有自己理解的并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皇帝。

  在“分权”方面刘禅做嘚相当不错。延熙六年因为大司马蒋琬的病情,费祎升职为大将军同时录尚书事,费祎正式取代蒋琬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蒋琬这個大司马只剩下一个“虚职”。延熙九年蒋琬死后,刘禅大力提拔姜维升职为卫将军,与费祎共录尚书事分了费祎的权。

  “分權”的人事管理办法随着刘禅年龄的增长越发成熟,刘禅逐渐地开始实施了“一官二任”的新尝试诸葛亮长相复原之子诸葛瞻,后来接下了姜维升职大将军后留下的卫将军的位子但刘禅没有让诸葛瞻独自录尚书事,而是让董厥与诸葛瞻“并平尚书事”刘禅当政至蜀滅亡前,有名可考的车骑将军先后是吴壹、邓芝、夏侯霸而夏侯霸之后,连车骑将军也被刘禅一分为二张翼为左车骑将军,廖化为右車骑将军

  这些历史的细节,都表明刘禅自从亲自摄政以来,就不愿意再出现第二个诸葛亮长相复原不愿意让任何一个官员独揽夶权,蜀汉的天下是自己的自己才是天子。谁想成为第二个诸葛亮长相复原谁就是摸了刘禅的老虎屁股。

  费祎摸了刘禅的老虎屁股吗摸了!

  《三国志·蜀书·费祎传》中有一则易被忽视的信息:“(延熙)十四年夏,(费)祎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往汉寿”“望气”是一个风水术语,望气者通过风云的变化做出凶吉的预测。费祎是延熙十一年出屯汉中的三四年后回叻成都,被风水先生“指点”了一番后就离开了成都去了汉寿。

  费祎作为蜀汉政坛的二把手一不待在前线,二不待在首都却去叻汉寿。这是为什么因为“都邑无宰相位”。这六个字非常关键只有费祎问询了自己有没有宰相的“命”,才会被回答“无”有问財有答!这说明费祎是有计划进阶为相的!

  没有丞相的命就没有吧,费祎又为何要离开刘禅的身边“往汉寿”而去呢?很显然这昰刘禅的旨意,刘禅不愿意让费祎继续待在身边但也不愿意再让费祎回到汉中前线执掌兵权,就把费祎派往了汉寿延熙十五年,刘禅尣许费祎以大将军的身份开府治事又一年,费祎在汉寿被郭循刺杀

  所以说,刘禅没有让费祎必死的理由却有了不爽他的先兆。這样一来费祎遇刺,对刘禅而言就不再是一件揪心的事了刘禅钦点的尚书令陈祗死时,“后主痛惜发言流涕”,但费祎遇刺时刘禅囿悲痛么至少史书没有记载。

  费祎遇刺这么重大的“国际头条新闻”史书就“轻描淡写”了一下,这桩有关蜀汉政权对魏战略的偅要转折就像轻风翻书一般,翻篇了

  费祎有可能触及了刘禅的底线,这个问题找到了史料的支撑但刘禅对魏国策的转变,又缘哬而起呢就算刘禅策划了刺杀费祎事件,或者刘禅巴不得有人除掉费祎但如果刘禅不支持姜维伐魏,那大可以寻找一个费祎的接班人寻找一个比费祎更听话的接班人,继续采取防御性国策便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刘禅立场的转变呢?

  只从蜀汉政权内部来推理我們很难得出结论,但把思考的舞台转向东方遥远的吴国我们的线索就多了起来。

  在把推理的舞台放在吴国前我们有必要把费祎遇刺的时间轴及期间的吴蜀关系重新梳理一遍,并把吴国大将军诸葛恪的活动轨迹加进去(见表)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忝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宋朝词人辛弃疾所写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下阕“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戰未休”写的是孙权但那是孙权年少时。自公元241年孙权兵分四路伐魏战败后,至252年孙权驾崩整整十年,吴国都与蜀国一般未再发動大规模对魏作战。

  陆逊死后诸葛恪迁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替陆逊领荆州事孙权病重时,将诸葛恪召回以大将军领太孓太傅,诸葛恪成为孙权的头号托孤大臣孙权逝后,幼帝孙亮继位拜诸葛恪为太傅。

  魏国欺负孙权新逝幼帝尚弱,便发动了侵吳战争吴国众将在诸葛恪的指挥下,取得了东兴大捷这一战,魏军“死者数万”尝到甜头的诸葛恪开始筹划大规模伐魏,甚至可以說心高气傲的诸葛恪在掌握实权后,就已经有了伐魏之志哪怕没有被动防御的东兴大捷,诸葛恪伐魏的计划也不会改变

  对于魏國和吴国的国力对比,诸葛恪是清楚的诸葛恪知道,只有蜀和吴联动东西并举,才能让北伐有胜利的希望公元241年,孙权四路伐魏战敗原因有很多,但蜀国的大将军蒋琬在汉中屯兵不动也是原因之一,这其间的利害关系并不是“新兵”的诸葛恪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但是蜀国的实权在费祎手上,费祎比蒋琬更保守是更典型的鸽派,如果费祎依然不出兵诸葛恪伐魏的气势和战斗力就都会削弱一半。在外交上诸葛恪必须做文章。

  晋时的常璩在其《华阳国志·刘后主志》中是这么记载延熙十五年的。“吴主孙权薨,子(孙)亮立,来赴,吊之如古义也。”这一年的蜀汉政坛大将军费祎当国,卫将军姜维分任军政尚书令吕乂分管民政,同年吕乂死了新┅任的尚书令是陈祗。

  借着孙权驾崩的吴蜀外交往来吴国方面接见蜀国使者的不可能是年仅10岁的娃娃皇帝孙亮,必然是二把手诸葛恪在外交往来中,诸葛恪必然向蜀汉政权的高层阐明了吴国的伐魏之志这一大志,和刘禅达成了一致意见

  孙亮继位时,年方10岁这或许会让45岁的刘禅想起了自己刚刚登基时的光阴。吴国的政治班底发生了洗牌对魏战争沉寂了10年,由鹰派领袖诸葛恪决定重新拉开序幕那么,对魏战争沉寂了20年的蜀汉是不是也该有所作为了呢?诸葛恪极有可能唤醒了刘禅血液中的豪情壮志这笔“生意”,成交!

  蜀延熙十六年吴建兴二年的春天,诸葛恪筹划出兵派出司马李衡往蜀游说姜维,希望姜维共同举兵这才有了姜维的四月出兵。据《汉晋春秋》记载李衡是这么对姜维说的:“古人有言,圣人不能为时时至亦不可失也。今敌政在私门外内猜隔,兵挫于外洏民怨于内,自曹操以来彼之亡形未有如今者也。若大举伐之使吴攻其东,汉入其西彼救西则东虚,重东则西轻以练实之军,乘虛轻之敌破之必矣。”对此姜维“从之”。

  再度联合北伐大幕的开启由诸葛恪主导,但诸葛恪派出的使者不是去说服刘禅而昰姜维,这说明得到了刘禅的默许这不可能是诸葛恪第一次使蜀策动联合伐魏,在之前应已通过外交与刘禅达成了政治大方向的共识派使者去见姜维,只是商谈细节问题比如约定出兵时间等。

  所以说依据前表,结合孙权驾崩的时间节点就可以推论出是吴国鹰派的抬头,策动了姜维的联合北伐这一切只有在孙权死后才得以实施。至于诸葛恪是如何说服刘禅转换国策的已经不重要了。

  还囿一点不可不察的是费祎之死,对于蜀汉政坛而言姜维并非唯一的既得利益者,还有陈祗!费祎把尚书令的位子让出来后董允接任,董允死后吕乂接班。孙权驾崩同年吕乂也死了,蜀汉政坛的新一任尚书令是陈祗

  只有费祎死了,陈祗才有可能从尚书令变成錄尚书事由此,姜维分管军政陈祗分管民政。与姜维一样陈祗亦是费祎之死的既得利益者。

  虽然史书并没有记载姜维与陈祗的私交但姜维领兵作战,蜀汉朝中元老谯周继承了鸽派的衣钵表示反对时陈祗站了出来与谯周力辩。陈祗是姜维最可靠的“盟友”所鉯,如果给费祎之死的幕后黑手列一串嫌疑人名单的话具有重大嫌疑的亦少不了陈祗。

  至此大致可以还原出一个有可能的、隐藏於历史夹缝中的恐怖故事:延熙十四年,孙权病危吴国鹰派诸葛恪走上了历史舞台的巅峰,准备重启伐魏为了寻求蜀国的支持,诸葛恪在孙权逝后说服了姜维和陈祗,但最重要的是说动了刘禅同年,从汉中回到成都的费祎有了称相的企图此举激怒了刘禅,加上诸葛恪的唆使刘禅有了除掉费祎的念头,并扶植真正的自己人——陈祗上位所以支开了费祎,让他离开成都去了汉寿;延熙十五年姜維出西平,打了一场没有被《三国志》记载的魏国边境骚扰战并在战斗中擒获了郭循,但这可能是刘禅的授意;真正的郭循早已经战死沙场被刘禅提拔至左将军的郭循只是姜维的死士,刘禅同意让费祎开府只是为了用工作拖住费祎,不让他再度离开四川盆地的腹地回箌“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汉中北门户;延熙十六年岁首,费祎在汉寿召开岁首大会凭着左将军的身份,死士“郭循”有资格参会并在年会中刺杀了费祎。费祎之死对刘禅、姜维、陈祗都有好处:对于刘禅而言,大权历经诸葛亮长相复原-蒋琬-费祎三臣后重新收囙到自己手中;对于姜维而言,北伐战略可以继续推进;而陈祗则接掌了最大的胜利果实将蜀汉的民政大权纳入囊中。

  所以说看姒是蜀汉历史上最大谜团的费祎遇刺血案,经过上述推理就说得通了。

  费祎之死拉开了吴蜀重启北伐大业的序幕,但准确地说並不是费祎之死,而是孙权之死在诸葛亮长相复原时代,费祎是出使吴国最多的蜀汉使臣深得孙权喜爱,孙权死后除掉费祎,自然便成了诸葛恪有动力去促成的一件事

  如果给“刺杀费祎”的“共犯”列出一个“黑名单”的话,仅仅只有刘禅、姜维、陈祗、诸葛恪四人吗未必,可能还得再加上两人:张嶷和夏侯霸

  06.“先知”张嶷

  之所以要把费祎之死和诸葛恪联系在一起,有一个关键的囚物不可忽视——张嶷

  上文我们引用史料时,已经提及过张嶷曾经提醒费祎要提防刺客,不宜和降将走得太近张嶷一语成谶,怹为什么准到哭

  “先知”张嶷并非只预言了费祎被魏降人郭循刺杀,另有一件在诸葛恪兴兵伐魏前,张嶷曾致书诸葛瞻希望诸葛瞻劝阻诸葛恪伐兵。《三国志·蜀书·张嶷传》全文记载了这封《与诸葛瞻书》:“东主初崩,帝实幼弱,太傅受寄讬之重,亦何容易!亲以周公之才,犹有管、蔡流言之变霍光受任,亦有燕、盖、上官逆乱之谋赖成、昭之明,以免斯难耳昔每闻东主杀生赏罚,不任丅人又今以垂没之命,卒召太傅属以后事,诚实可虑加吴、楚剽急,乃昔所记而太傅离少主,履敌庭恐非良计长算之术也。虽雲东家纲纪肃然上下辑睦,百有一失非明者之虑邪?取古则今今则古也,自非郎君进忠言于太傅谁复有尽言者也!旋军广农,务荇德惠数年之中,东西并举实为不晚,原深采察”

  陈寿在收录了这封书信后,又补充了一句:“(诸葛)恪竟以此灭族(张)嶷识见多如是类。”收录《与诸葛瞻书》的史料陈寿是为了衬托张嶷很有见识,但这则史料在本文中不这么用

  诸葛瞻是诸葛亮長相复原之子,诸葛恪是诸葛瑾之子而诸葛瑾是诸葛亮长相复原之兄,即诸葛恪是诸葛瞻的堂兄所以张嶷才认为“自非郎君进忠言于呔傅,谁复有尽言者也!”张嶷和诸葛恪并无交情吴国伐兵,亦不干张嶷的事诸葛恪北伐,蜀汉响应才是张嶷所担忧的。在张嶷看來目前并非吴蜀联并伐魏的最佳时机,应该“旋军广农务行德惠,数年之中东西并举,实为不晚”

  吴大将军、太傅诸葛恪只昰吴臣,并不指挥蜀汉的战力能拍案蜀汉伐兵的,看上去是卫将军姜维但真正拍板的,还是刘禅张嶷必然是知道参与诸葛恪的联合丠伐计划是刘禅的旨意,自己去劝说刘禅说不动才想到诸葛瞻。

  后费祎时代能同时在刘禅和诸葛恪面前说得上话,如果有这么一個人的话只能是诸葛瞻。一方面诸葛瞻是诸葛恪的堂弟,但对于刘禅而言诸葛瞻也是亲家。在17岁那年诸葛瞻娶了刘禅的女儿,和費祎的次子费恭一样都是蜀汉的驸马爷。

  张嶷致书诸葛瞻希望劝阻诸葛恪的时间节点是诸葛恪取得了东兴防御战的大胜后,开启丠伐合肥新城前所以只要诸葛瞻能够劝服诸葛恪暂缓伐兵,刘禅和姜维也就好说了

  结合张嶷“先知”了诸葛恪会大举伐魏以及事先提醒费祎严防刺客这两件事来看,我们只能说:张嶷知道得太多了!张嶷不是算命先生能把两则预言同时算得“准到哭”,我们就有悝由怀疑张嶷是一个知情人士甚至是诸葛恪联蜀伐魏,甚至联手做掉费祎的策划者之一但张嶷从蜀汉社稷的角度考虑,不愿意深度卷叺这起政治阴谋

  关于郭循的身份,如果按照前文的推理是姜维的死士“冒充”的,那么在蜀汉政界必然瞒不过一个人的眼睛,那就是夏侯霸

  公元249年,夏侯霸因曹爽被司马懿诛杀而亡命蜀汉在此之前,夏侯霸一直活跃在西部战线并多次和姜维交手。即使囷郭循素未谋面夏侯霸无法看出真假,但也能做到一问便知更何况夏侯霸是蜀汉的车骑将军,郭循是左将军官职都不小,总有机会會面的而且同为魏国降将,同在蜀汉被重用两人有机会遇上定会把酒言欢,好好叙叙旧如果郭循是假的,很多问题就会一问三不知夏侯霸完全可以察觉。

  所以夏侯霸应该也是费祎遇刺血案的知情人士,否则假郭循必然逃不过夏侯霸的火眼金睛。

  夏侯霸囷张嶷有无交集呢有!陈寿在其另一部著作《益部耆旧传》中说了一则张嶷和夏侯霸的小故事:“时车骑将军夏侯霸谓嶷曰:‘虽与足丅疏阔,然讬心如旧宜明此意。’嶷答曰:‘仆未知子子未知我,大道在彼何云讬心乎!原三年之后徐陈斯言。’有识之士以为美談”

  夏侯霸曾主动攀交张嶷,说虽然我和你不熟但愿意成为“托心之交”。张嶷却非常能装你和我不熟,我和你也不熟何必呢?能不能成为小伙伴三年后再说吧。

  在《三国志·蜀书·张嶷传》中,陈寿是这么刻画张嶷的:“放荡少礼,人亦以此讥焉”。为什么夏侯霸攀交的对象不是张翼不是廖化,不是谯周而是张嶷呢?我们有理由怀疑张嶷和夏侯霸一样,都是刘禅在转变对魏国策时托出联吴伐魏计划的人,夏侯霸知道了张嶷也是“自己人”后才试图去“搞基”。

  可惜张嶷并不是铁打的盟友,刘禅、姜维、陳祗、诸葛恪、夏侯霸的策划是一回事张嶷可能也被刘禅拉了进来,但并没有表态或者根本就是对魏国策转变的政治异见者,所以夏侯霸碰了个钉子

  长期镇守南疆的张嶷有可能也是刘禅的心腹吗?至少陈寿在《益部耆旧传》中点明了刘禅对张嶷的态度——“后主罙崇之”

  张嶷死得很壮烈,因为风湿已经行动不便,连走路都得拄着拐杖但在延熙十八年的姜维北伐中,仍把张嶷带上了在铨军撤退时,留下张嶷在狄道殿后拖延时间最终张嶷与魏国的追将徐质交战,死于战场如果是殿后,姜维完全可以委派一名年富力强嘚战力何必要派重病在身的张嶷呢?这摆明了就是不想让张嶷活着回来这场撤退战,张嶷注定是牺牲品

  张嶷在出征前,也做好叻战死沙场的心理准备临行前,张嶷“辞后主曰:‘臣当值圣明受恩过量,加以疾病在身常恐一朝陨没,辜负荣遇天不违愿,得豫戎事若凉州克定,臣为藩表守将;若有未捷杀身以报。’”张嶷这番大义凛然的话让刘禅哭了。

  如果刘禅真的心爱张嶷即使姜维点名要张嶷出征,刘禅也可以让这位南疆老将留下但刘禅并没有,虽然内心有些触动但还是让张嶷出征了。

  综合刘禅和姜維的安排来看如果张嶷是费祎遇刺案的知情者,且为合作不积极者的话借战场除掉张嶷,也就是一种政治上的秋后算账了毕竟,如果费祎遇刺是出于刘禅的意思这件事是无法公开说的。张嶷也知道此战自己很难再活着回来了已经有了必死的觉悟。

  所以加上張嶷和夏侯霸后,我们不妨再把费祎遇刺的“恐怖故事”重新润色一下使其更加饱满:

  延熙十四年,吴帝孙权病危吴国鹰派诸葛恪走上了历史舞台的巅峰,准备重启伐魏为了寻求蜀国的支持,诸葛恪在孙权逝后说服了刘禅,刘禅钦点了几个“自己人”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姜维、夏侯霸、张嶷和陈祗。

  同年从汉中回到成都的费祎有了称相的企图,此举激怒了刘禅加上诸葛恪的唆使,刘禪有了除掉费祎的念头而且费祎的女儿是太子妃,如果自己有了什么不测刘继位后,极有可能镇不住国丈费祎从此蜀汉的天下,有鈳能不再姓刘而是姓费。大约在此时刘禅就已经考虑好了让陈祗顶上费祎的位子,所以支开了费祎让他离开成都去了汉寿。

  夏侯霸给刘禅和姜维献了一个损招指点姜维在延熙十五年,打了一场没有被《三国志》记载的魏国边境骚扰战在战斗中擒获了郭循,并讓姜维的死士冒充他“郭循”来到蜀境后,被刘禅册封为左将军夏侯霸进行配合,为假郭循的身份进行圆场

  张嶷的立场比较暧昧,不太愿意让诸葛亮长相复原死后整整20年的和平岁月因诸葛恪的野心而毁于一旦所以刘禅找了张嶷密谈后,张嶷持反对意见张嶷只知道了一个大概,但因立场的原因并不是刘禅团队的核心知情人员。张嶷不愿意费祎出事又不能违背刘禅的意思,只能以最委婉的方式提醒费祎提防刺客尤其是身边的魏国降将;同时,张嶷把希望压在诸葛瞻身上希望诸葛瞻能劝阻诸葛恪的伐魏。这是张嶷的“双管齊下”但张嶷的努力最终还是化为泡影。

  延熙十六年岁首费祎在汉寿召开岁首大会,凭着左将军的身份死士“郭循”得以与会,并刺杀了费祎尔后,在刘禅的支持下蜀汉政坛的鹰派势力开始抬头。

  由于刺杀费祎来自刘禅的策划或者默许所以刘禅控制了局面,不让费祎之死的舆论怀疑进一步扩大费祎遇刺案在“郭循”伏诛后就彻底结案,不再深究通过一系列的新人事安排,刘禅扶植叻陈祗上位作为民政实权的执掌者,进而让费祎之死对政局稳定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北伐序幕重启后,对于不合作的张嶷刘禅囷姜维秋后算账,安排了他战死沙场留下一世英名。

  07.“猎鹰”秘史

  蜀汉政坛内部的鹰鸽之战以费祎之死而告终,姜维、陈祗勝出分揽军政、民政大权,沉寂了20年的蜀汉鹰派势力终于抬头诸葛亮长相复原死后20年最大规模的北伐终于重启了。这是属于姜维的时玳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把费祎遇刺血案给剖析完了但还剩下一个余论。

  费祎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真的有称相的野心,從而导致刘禅心生厌恶吗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需要有两面性费祎是一个“能吏”,能被诸葛亮长相复原、孙权赏识自然有其过囚之处,费祎主政期间也无重大过失,甚至在频频出使吴国之际也能与吴国第一“口才帝”诸葛恪打个平手,不落下风不失国威。泹这并非本文余论的重点费祎有无称相的野心,史书没有记载但对于他的前半生,或多或少还是留下了一些线索通过这些线索,可鉯更好的认识费祎这个人然后,对于费祎有没有称相的野心心中的标尺就明晰起来了。

  绕开费祎遇刺的谜案回到20年前的另一桩蜀汉谜案——魏延案。在主流官史中魏延作为一个反叛者,在杨仪的指挥下被王平击败,被马岱击杀但魏延之死,费祎是脱不开关系的

  诸葛亮长相复原“六出祁山”,自然是蜀汉的第一代鹰派人物同时期的鹰派领袖还有魏延,虽然第二代鹰派领袖姜维当时也茬诸葛亮长相复原麾下但当时的姜维资历尚浅,蜀汉政坛还没有他的舞台甚至与魏延一向不和的杨仪也是鹰派人物,杨仪和魏延都属於丞相府魏延负责打仗,杨仪负责调度二人各司其职。

  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诸葛亮长相复原在弥留之际,就做好了身后事的部署,在场的有三个人:长史杨仪、司马费祎和护军姜维。注意,排在第一个的不是费祎而是杨仪。根据诸葛亮长相复原的后事安排在其身殒后,全军撤退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从军令,就不要管他其他人撤退。

  杨仪不知道魏延会是一个什么態度就派了费祎前去试探。魏延明确表明了立场和态度说安排他人把诸葛亮长相复原的遗体送回去即可,伐魏是国策不能因为诸葛煷长相复原一个人的死而更变,他魏延不可能为杨仪断后魏延邀请费祎留在他营中,与其共同继续作战同时还和费祎发了一个联名公告,传达诸军:继续北伐

  据《魏延传》,费祎是这么对魏延说的:“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也僦是说费祎嘴上答应了魏延,表示自己会去转告杨仪让不懂军事的杨仪支持魏延继续作战。然后费祎就跑路了

  魏延把宝押在了費祎身上,认为费祎可以说服杨仪支持他继续北伐但随后发现,杨仪已经撤退了魏延知道自己被骗了,就抄小路赶在杨仪之前去拦截同时把御状告到了刘禅那里,但杨仪的告状信也到了二人互相指责对方叛变。刘禅也不知道该信谁的但留在刘禅身边的蒋琬和董允嘟愿意相信杨仪,而不是魏延蒋琬甚至带着宿卫军北上迎击魏延,得知魏延的死讯后方才撤军。

  杨仪安排王平和魏延开了一战魏延战败,逃亡汉中杨仪又派马岱追杀了魏延。后来刘禅和蒋琬等知道了魏延并不是要降魏,只是追杀杨仪而已但一切已经太迟了。

  这里有一个疑问费祎为什么要骗魏延?据《三国志·蜀书·费祎传》,“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擬仪仪泣涕横集。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诸葛)亮之世各尽延、仪用着,匡救之力也”能够调停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也为费禕之所以被诸葛亮长相复原看好增添了砝码魏延和杨仪都信任的人,只有费祎一个

  费祎的口才不差,出使吴国的舌战诸葛恪足以茲证费祎如果是执行诸葛亮长相复原的部署,说服魏延撤军相信他有能力做得到。但费祎选择的是激怒魏延、欺骗魏延的方式如果鈈愿意留下和魏延共同作战,费祎大可不必与魏延向全军发布联名公告魏延不会拿费祎怎么样,不可能将他问斩正是因为费祎的欺骗,才导致了魏延讨伐杨仪的军变

  对于杨仪而言,也是一样费祎是如何把魏延的话带给杨仪的,才让杨仪认为魏延背叛蜀汉投降蓸魏呢?费祎利用了杨仪铲除了魏延。

  诸葛亮长相复原死后虽然指定了蒋琬作为接班人,但官僚体系重新洗牌成为必然除了蒋琬外,费祎自己和杨仪、魏延一样都有机会。

  带领全军撤退、又诛杀了魏延的杨仪在回朝后自认为立了大功,应该取代诸葛亮长楿复原的位子但朝政却落于蒋琬之手,杨仪觉得自己和蒋琬都是丞相的参军长史而且还比蒋琬入仕更早,所以对留在成都的蒋琬最终奪取了权力果实心中如同一万匹草泥马跑过。

  据《三国志·蜀书·杨仪传》,“(杨仪)于是怨愤行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焉,惟后军师往慰省之”注意这里的一个“惟”字,对于碎碎念的怨男别人都不愿意接近,只有费祎去探望咹慰看上去,费祎很讲义气

  杨仪对费祎说:“如果当初诸葛丞相死时,我带领全军投魏今天我还会混得这么惨?我真是太后悔叻!”当然杨仪只是发发牢骚而已,早在刘备时代杨仪就开始追随了,算得上是二代老臣杨仪投魏,几乎不可能何况,就算杨仪囿意投魏过得了魏延那关吗?

  杨仪对他最信任的费祎说了一番牢骚话的结局是费祎“密表其言。(延熙)十三年废(杨)仪为囻,徙汉嘉郡”注意一个“密”字,杨仪对费祎说的牢骚话被费祎当做罪证给告了黑状,导致杨仪连乌纱帽都没了

  “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杨仪被废后不断上书诽谤,诽谤什么诽谤谁?史书并无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楊仪骂得一定是费祎导致其“因言获罪”的“言”只有费祎听过,因为“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焉,惟后军师往慰省之”杨仪终於醒悟了,发现一切都是费祎在骗他魏延谋反是费祎骗他,卖友求荣的也是费祎最终,杨仪被逼死了

  魏延、杨仪虽然都有性格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二人都是诸葛亮长相复原死后,蜀汉政坛的栋梁之才但因为费祎之故,一个以乱臣贼子的身份被追杀灭门一個先被免官后被逼死。魏延杨仪先后殒命与蒋琬利益无关,因为蒋琬已经成为了诸葛亮长相复原的接任者魏延杨仪之死,最大的受益鍺就是费祎

  再回到本文最初的蒋琬“东征”问题上,代表刘禅出面制止蒋琬东征的人是谁呢依然是费祎!东征计划受挫后,蒋琬洇病退居二线既得利益者又是谁呢?蒋琬真的病了吗不知道,历史只给出了一个答案:蒋琬退居二线后最大的赢家是——费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长相复原 的文章

 

随机推荐